学术论文百科

家庭关系与心理健康的论文摘要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6 06:14:52

家庭关系与心理健康的论文摘要怎么写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作答哦,请您稍等片刻哦! 您好,根据您的问题描述,我给您提供了以下内容哦!1、家庭结构的影响家庭结构一般是指家庭中父母关系结构,其包括了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无亲家庭和正常家庭等。同时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独生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也属于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结构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家庭结构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其成为大学生才形成的,而是在家庭结构形成的那一刻甚至是形成之前,就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比如一个正常家庭,在学生初中阶段母亲去世成为了单亲家庭,这时就已经对学生产生了心理方面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大学。2、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和学校教育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学校教育主要是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家庭教育更多是教育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但是在独孩政策实施的几十年间,中国产生了很多独生子女家庭,有些孩子从小受到保护型、溺爱型的教育,使得孩子从小便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到了大学之后,离开了家庭的保护,大学生在面临困难挫折而无法解决的时候,心理上自然就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继而迷失自我,否定自我。3、家庭氛围的影响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对大学生从小就会产生影响,并且越来越深,直到其进入大学,甚至走出大学之后才有可能逐渐减弱。比如一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都是不善于表达的人,平日里也很少交流,总是做各自的事情,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学生从小就可能形成内向、不善言谈的性格,在心理存在交流障碍等。而若是在一个时常出现争吵的矛盾家庭,大学生从小就受到不和睦因素的影响,那么在长大后也会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导致其在大学中也表现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哦!

家庭关系和谐自然会带来心理健康的感受。比如平和,舒畅。家庭关系不和谐,同样可能带来心理健康的损伤。比如抑郁,焦虑。

要重视小学生的家庭教育 人们都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由于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观念和方法不正确。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偏差。一、溺爱型家教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溺爱型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一切以孩子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以孩子欲望的实现为满足。父母及爷爷奶奶都把它们视为掌上明珠,殊不知孩子也因此被宠坏。不少家长把孩子当作家中的“小皇帝”,一切围着孩子转。这样疼爱孩子,使孩子滋生了“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因此表现在学习上有了困难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如做作业要父母督促和陪伴,办手抄报要家长代办,不愿独立思考。久而久之使这部分学生养成了娇气十足,极度依赖的不良品德。二、过高期望型家教导致孩子学习上的自卑心理。期待型家教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目标,超出孩子的实际可能,以致效果常常不尽人意的家教。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子女有出息—学习成绩优秀,将来能进入高等学府。家长对孩子学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当孩子把一张考得不错的试卷交给家长时。他们喜形于色而当看到孩子一张考得不理想的试卷时,都会表现出各种不满的情绪。由于家长过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学生心理压力大,考试时心情紧张,焦虑不安。若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三、放任型家教助长了学生学习上的消极心理 放任型的家教表现在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也无一定的要求,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发展,这样就使孩子错误的思想,行为因不能获得及时的教育和引导而恶性发展。从学习较后进的学生家中发现,他们最明显的失误是放任自己的孩子,整天沉迷于“方城”大战,与邻里关系紧张,常发生争执、粗话连篇,更有甚者,大打出手。四、严厉型家教引发了学生学习上的焦虑、对立心理同放任型家教相反,严厉型父母常以强制性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子女的行为。孩子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其结果是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 以上种种家庭教育的误区,造成了孩子心理上严重障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必须予以矫治。对此,笔者认为在家教工作中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指导和加强。1、帮助家长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培养良好情感的肥沃土壤。孩子的心理卫生问题和家长自身的教养,文化素养,生活习性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据研究,孩子从9岁到11岁,就开始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存在。因此,父母要认识这个规律,并注意发展孩子的独立人格。孩子有意见,见解要让他们表达出来,不要总是搞家长一言堂,使家庭生活有和谐融洽民主气氛。如在家长高期望值下造成自卑心理后,父母先对孩子的学习作全面的了解和考察,并放低过高的期望值,让孩子自主地选择他的兴趣爱好。在以后一段时间里,试着改变了教育方法,使孩子减轻了心理压力,各科成绩稳步上升。2、建议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向家长建议,为孩子准备足够的文具用品等,订阅适合孩子阅读的报刊杂志;注意使孩子学习环境整洁安静,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我想只要家长充分认识良好的环境对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调动家庭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就一定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3、家校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惜时、复习、预习、作业、自查、行为自律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抓起。家长要针对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孩子进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及孩子的学习动机、兴趣、习惯的培养。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4、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 每个家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都不尽相同。许多家长在孩子从多的学习问题面前感到束手无策。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及其个性的发展缺少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于他们尚未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提高父母自身的素养,特别是教育方法和理论的素养。因此,学校、班主任都应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介绍有关《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向品学兼优的孩子家长谈他们的教子良方。父母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和方法,就能在各种场合对孩子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作出正确的反应。5、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学生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父母实际上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又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和子女子间有不可替代的特有的感情和联系。因此,家庭教育,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家长应该意识到教育子女的责任。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我国古语也曾说过:“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对教育子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上述唐宁同学的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原因是这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缺乏基本认识。 总之,提高每个家庭的教育水平,提高父母自身的素质,特别是教育方法和理论的素质,是关系培养成千上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的百年大计。为了对祖国的后一代负责,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家庭教育这个问题。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每个孩子刚出生都是一张白纸,在家庭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随时随地存在的。良好的、温馨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让孩子从小在爱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也会是阳光的、积极的、充满爱的,心理的安全感得到满足。每个人的心理都会对来自外部的评价产生回应,孩子尤其如此。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经常受到父母鼓励、赞扬、夸奖的孩子,往往自信心十足,性格活泼开朗,心理健康向上。 失败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反映在孩子的心理健康上。单亲家庭、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以及教育方法极端的家庭,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的几率较高。中小学生处在性格和心理发展的形成时期,相对成人来说,心理更加敏感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家庭的不完整,容易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家庭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的家庭也会让孩子心生焦虑,容易自闭和不愿与人交流;而过分宠爱孩子或者总是用物质奖励孩子考出好成绩的教育方式,也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二、家庭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摒弃说教,控制情绪,用情感教育感染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身教重于言传,情感教育大于说服教育。有的爸爸妈妈天天教育孩子,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但是却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单纯的、枯燥的说教,无法在孩子心理上形成共鸣,孩子无法理解,甚至还会在心里滋生逆反情绪。这时候,就需要在情感上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当孩子犯错时,严厉的训斥可能比不上一个理解宽容的眼神。允许孩子犯错,但是要努力改正;当孩子受了委屈时,暴跳如雷地评理可能不如一个大大的拥抱。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所有的委屈可能都会消散。情感教育要收到成效,关键的一点是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为人父母也会有很多的不如意。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繁琐、竞争的激烈,往往让很多父母焦头烂额。在外面尽量表现正能量的一面,但是回家后就发泄自己的情绪,更有甚者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这样,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阴影。因为在家庭中,父母的情绪会直接传染给孩子。即使父母从不直接批评孩子,但是,父母终日郁郁寡欢,孩子能快乐吗?孩子的心理能健康吗?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是温和、乐观、快乐的,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形成温和的性格和健康向上的心理。这样,情感教育才是成功的。

家庭关系与心理健康的论文摘要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可以使青少年的性格发生改变。

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而诸多事实证明,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家校沟通。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则离不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第一”都应该是从家庭、父母那里得到的。婴儿从呱呱坠地时起,面对的第一个“世界”就是家庭,在父母身边他们开始接受哺养和教育学习各种生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父母的言行举止,喜怒好恶,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有的孩子长大后,甚至连说话的声音和行为习惯,都酷似其父母,孩子在未进学校以前,就先在家庭这所“学校”里接受教育;即使进了学校以后,一个青少年学生,每天仍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家庭中度过,接受另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教育。因此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对其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家庭是否和睦, 父母的知识水平,道德取向乃至父母的性格,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家长由于与孩子有着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等特点,可以对孩子实施面对面的、个别的,随时而直接的教育影响。他们为孩子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并以自己丰富的阅历与主持家务的干练和家庭问题中决策的果断,从小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威信。 案例一:学生小楠,父母均是公务员。在别人看来是一个拥有幸福家庭的孩子。尤其是她的妈妈更是让很多孩子羡慕。可以说对小楠的照顾是无微不至。大到孩子的每次考试成绩,小到孩子在班级的座位,和哪个同学交往和谁有了小矛盾等,她都是亲自出面解决。记得小楠在初中三年里,她的妈妈就因为孩子的座位问题请求老师调了不下10次座位。可以说小楠在同学中能处得来的朋友并不多,但小楠的学习成绩应该说还算不错,但几乎是每次的大小考前,都要有诸如嗓子发炎,头痛,胃痛甚至要打吊瓶的情况。记得中考的前几天不但孩子有各种症状,她的妈妈也常常带着沙哑的声音给我打电话,和我诉苦,说孩子如何的不理解她,马上要考试了还不知道抓紧复习,和同学偷偷跑出去玩······ 后来这个孩子在中考中虽说成绩不突出,但也算是考上了重点高中。作为班主任我心里的石头也总算落了地。回想起来和小楠及她的妈妈谈过无数次的心。感觉随着孩子的长大她越来越觉得妈妈过多的束缚了她,“她总是让我什么事都要听她的安排,稍有反驳就要挨骂。我也知道妈妈为我好,但很难和她能有心平气和的交流,包括爸爸也不能违背她的意愿!否则他们就要吵架。这让我觉得很烦,很有压力。”而她妈妈也满腹委屈:“为了这个孩子能有出息,我付出的太多了······我处处为她着想,反过来她这么不理解我,现在反而越大越不听话了,还和我犟嘴!” 案例二:学生小A,是一个从日本回来的孩子。很有专研精神,在学习上总是一丝不苟。但由于受两个国家不同教育制度的影响,有些思维和习惯与我们的其他学生显得格格不入。但又由于他的谦虚和耿直也同样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可突然有一阵子,他好些是变了个人似的,对待学习也不像刚转来时那么用心了。有时上课也不听课,爬在桌子上就是不动。我以为他是哪里不舒服,可不管怎么询问他就是不回答。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作为老师我开始思索,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让他不适应了呢?我和其他任课老师交流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找同学了解情况,同学们也是感觉他现在变了个人似的,动不动就和同学发脾气,不再像以前那样受人欢迎了。看来是这孩子的心理方面出了问题。于是我找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和他进行了交流。刚开始的时候他将自己封闭的很紧,不和老师说心理话。但作为老师我能感觉出来他的内心很压抑。我告诉他:“我不但愿作你的老师,更愿作你的朋友。”也许真的是被老师的真情打动了,这个高高大大的男孩竟眼里噙满了泪水,他用并不是很顺畅的汉语向我讲述了内心的苦闷。原来他的父母带着他从日本回来后就离异了。妈妈一个人去了北京做买卖,把他寄宿在老爷家。最近他的爸爸常常来老爷家闹事。有时脾气不好的老爷就把火气发在他的身上。再加上环境的不适应,使得这个原本很阳光性格的男孩子变得很迷茫!他觉得身边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他的苦闷无处诉说,甚至开始对为什么要学习乃至人活着的意义都产生了困惑······ 案例三:学生小慧,父母离异,父亲搞中介工作。由于平时忙于生意,没时间管孩子,所以就用金钱弥补。孩子养成了大把大把花钱的习惯,小则零食不断,大则呼朋唤友,吃吃喝喝。哪里还有心思学习!每每考试二三十分,班主任主动和家长沟通,其父常常以生意忙为由见不到人。或是敷衍了事,尽是寒暄!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分析以上三则案例,不难发现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案例一中,小楠的妈妈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太苛刻,而且教育方式独断,缺乏民主,使孩子经常在沉重的思想包袱和巨大的压力下学习生活。久而久之,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案例二中,小A因为接连受环境的变迁,父母的离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孩子还不成熟的心理产生了很多的困惑,而这些问题又找不到倾诉的对象,长期压抑着他,导致性格上的突变。案例三中,由于小慧的父亲忽略家庭教育或是教育方式的不当,使得孩子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交友观念,心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其实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但大体可归结以下几种:一、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家教的不全面,以及对孩子过分的娇惯、宠爱(溺爱)、或者怜悯,往往会使孩子形成各种不同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如性格内向、恐惧、悲伤、焦虑、冷漠、孤独、固执等。要么仇狠一切,要么一切都无所谓。对生活缺乏信心或对一切都不负责任。二、家长忙于工作或生意,对孩子疏于教育和管理,或是托于老一辈代管或是放任自流。三、有些家长素质较低,心里想的是孩子的学习,眼里盯着的也是孩子的学习,可自己言谈举止带给孩子的却都是些不健康的东西。不懂得孩子的成长做人、心理健康比学习更重要,不懂得甚至不愿意配合学校(教师)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管理,或是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或是由于对老师的不信任。四、还有的家庭,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太苛刻,使孩子经常在沉重的思想包袱和巨大的压力下学习生活。久而久之,必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一个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孩子做人起点的高低,也为孩子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了不同的基础。家庭教育配合得好,父母具有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能使学校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强化和巩固。如果配合不好,或者说家长的行为习惯较差,就会大大削弱和抵消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育的职能作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向学生传送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绝不能忽略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视。要适时的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力争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家庭教育与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关系:社会、学校、家庭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中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最直接、最全面、最持久。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教育,也是其受用终生的教育,是其形成完整人格的重要保证。一、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当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提高,所以父母很容易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但安全、舒适、和谐的精神环境是金钱买不到的,它需要父母用心经营,用爱滋养,用德构筑。二、在孩子心中播下“孝”的种子。《孝经》有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一种感恩,一种责任,一种无私博大的爱,更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成熟的标志,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做好表率,从小培养孩子的孝心。三、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理解孩子。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大大小小的错误,“作为父母,应该培养孩子敢于犯错误、敢于失败的行为。孩子和成人一样有能力去犯错误,也同样有能力去纠正错误,敢于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是同样珍贵的”。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给孩子一个“试误”、重新改过的机会。其实,孩子“试误”的过程也是其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应静听其拔节的声音。孩子在“试误”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理解和宽容。如果父母不给孩子“试误”的过程,而是给孩子讲大道理,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这时的孩子不仅不能接受父母的说教,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春风化雨,环境育人,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四、父母要不断学习,做智慧型父母。父母要和孩子一块成长,共同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因为孩子就像一颗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小树苗,每天都在成长。家长如果不学习,很可能会赶不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孩子的成长一旦超出家长的视野,此时,即使孩子这棵小树苗上出现了歪枝斜杈,父母也浑然不知,孩子身上的“歪枝斜杈”如不能得到及时修剪,那就会贻误孩子成为参天大树的机会。所以父母需要不断学习,做智慧型父母,陪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的心理健康跟原生家庭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比如多爱说脏话或者父母说话声音很大,这就回形成孩子的脾气很大,没有耐性,不会倾听,而且孩子没心里面因为长期受父母的压迫而内心自卑,意见得不到尊重,长大后很难有大成就,所以说家教很重要,就是这个意思

家庭关系与心理健康的论文摘要是

孩子的心理健康跟原生家庭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比如多爱说脏话或者父母说话声音很大,这就回形成孩子的脾气很大,没有耐性,不会倾听,而且孩子没心里面因为长期受父母的压迫而内心自卑,意见得不到尊重,长大后很难有大成就,所以说家教很重要,就是这个意思

教育与儿童的心理健康是相关的,良好的家庭培养的儿童,他的心理是健康向上的。

家庭关系和心理健康的论文摘要怎么写

在人的心理卫生保健中,人际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而不好的人际关系,却会很容易让人产生心理障碍。00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是属于社会性的动物,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具有社会性。而社会性就要求人要进行交往,因此人际关系对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人际关系是怎样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呢?人际关系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朋友多,人际关系和谐,因此人们之间可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样就可以降低心理压力,化解心理障碍,有利于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人际关系恶劣,缺乏知心密友,有话不想说,也不能说,只有把所有的问题都压抑在心中,这样,产生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因此,很容易把心理问题积蓄和放大起来。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00这也就可以说明,为什么以前的人不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而现代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以前的人们因为节奏慢,时间比较充余,大家很喜欢在一起谈天说地,通过交流,使我们产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化解,而且那时候因为时间比较多,因此,亲人朋友之间的交流等也比较多,这些都能有效的化解一些心理障碍,所以,以前的人们产生心理障碍相对于现在来说,会要少一些。而现代社会不一样,节奏快,人们的时间比较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较少了,而且压力越来越大,这样导致产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但是因为时间少,与别人交流的机会减少,因此,产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化解,这样,就会越积越多,也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所以,现代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要想进行人与人的交流也显得很奢侈,就象是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一样,代表着人们心中与家人交流的渴望。00大家如果有稍微注意一下,就很容易发现,那些性格内向的人群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而那些性格外向的人则不容易。那是因为人只要是活的、正常的,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但是性格外向的人,他会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把问题及时的渲泄出来,所以就不容易把问题积累起来,以至产生较大的心理问题。但是性格内向的人却不一样,因为他们把什么问题都藏在自己心里,这样,他们的问题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渲泄,因此,问题就有可能越积越多,最终以心理障碍的形式暴露出来。所以,性格内向的人比较容易产生心理障碍。00因此,从人际交往的这一方面来说,心理健康就是注意几个方面:一,要有几个知心良友,以至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有人倾斥,及时化解心理问题;二,要学会与人交往,因为人只有在融入团体才会比较有安全感,而且也容易化解一些产生的心理问题;三,与家人建立平等融洽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家庭氛围能让人有一种安全感,也能化解心理问题;四,学会去进行心理咨询,因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建立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与其他的关系是不一样的。00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首先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求助者到心理咨询室不必感到低人一等;其二,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是一种合同式的关系,因为求助者按合同付了费,咨询师就得按合负有义务,其中有一个很重的意义就是要替求助者保密,因此,求助者可以在那里把所有平时不敢说的,都可以说出来,因为他不怕说出来受到惩罚,也不怕说出来有人会去告密。所以在心理咨询室,你可以尽情的渲泄,让你内心的问题得到早大的释放。当然这只是心理咨询室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些方面,心理咨询师还可以进行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助人与心理治疗等。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每个孩子刚出生都是一张白纸,在家庭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随时随地存在的。良好的、温馨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让孩子从小在爱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也会是阳光的、积极的、充满爱的,心理的安全感得到满足。每个人的心理都会对来自外部的评价产生回应,孩子尤其如此。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经常受到父母鼓励、赞扬、夸奖的孩子,往往自信心十足,性格活泼开朗,心理健康向上。 失败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反映在孩子的心理健康上。单亲家庭、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以及教育方法极端的家庭,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的几率较高。中小学生处在性格和心理发展的形成时期,相对成人来说,心理更加敏感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家庭的不完整,容易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家庭关系紧张、经常吵架的家庭也会让孩子心生焦虑,容易自闭和不愿与人交流;而过分宠爱孩子或者总是用物质奖励孩子考出好成绩的教育方式,也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二、家庭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摒弃说教,控制情绪,用情感教育感染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身教重于言传,情感教育大于说服教育。有的爸爸妈妈天天教育孩子,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但是却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单纯的、枯燥的说教,无法在孩子心理上形成共鸣,孩子无法理解,甚至还会在心里滋生逆反情绪。这时候,就需要在情感上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当孩子犯错时,严厉的训斥可能比不上一个理解宽容的眼神。允许孩子犯错,但是要努力改正;当孩子受了委屈时,暴跳如雷地评理可能不如一个大大的拥抱。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所有的委屈可能都会消散。情感教育要收到成效,关键的一点是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生活中,为人父母也会有很多的不如意。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繁琐、竞争的激烈,往往让很多父母焦头烂额。在外面尽量表现正能量的一面,但是回家后就发泄自己的情绪,更有甚者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这样,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阴影。因为在家庭中,父母的情绪会直接传染给孩子。即使父母从不直接批评孩子,但是,父母终日郁郁寡欢,孩子能快乐吗?孩子的心理能健康吗?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是温和、乐观、快乐的,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形成温和的性格和健康向上的心理。这样,情感教育才是成功的。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素质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否与领导、同事、亲人、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和自己的身心健康。所谓人际关系,就是指人与人之间在认识上、情感上建立起的不同程度的联系。它是一种简单而复杂的社会现象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如产生心情愉悦、舒畅或苦闷、忧伤等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一般比较持久,将会影响人生的某个阶段,以至人的整个一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学业负担加重了,尤其对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多方面的竞争更为激烈,原来名列前茅的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可能很难保持不败记录。成绩的下降,会使某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由自负变成自卑,由乐观变成悲观,由期望变成失望,由开朗变成抑郁,由积极变成消极。这种失落感和挫折感如果得不到消除,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老师、同学疏远,与家长关系紧张,而人际关系的不正常往往会使学生陷入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正因为如此,有意识地密切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个中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1.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特征、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地位等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行为的出发点,它影响个人的知觉、思维、学习行为。自我意识越正确,就越能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越有利于自我发展,越有利于正确的人际交往。2.要掌握适当的“度”处理人际关系,要讲究“适度”。“万物皆有其度”,待人接物,“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表现人的精神面貌,反映人的内在涵养。讲究“度”就是讲究辩证法,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长处,也要看到他人的优势、长处;既要说明自己的为难之处,也要体谅别人的为难之处。在待人接物时,努力做到自信而不自傲,自谦而不自卑。3.珍视友谊,发展友谊健康真挚的友谊可以成为行动的内驱力,成为德才兼备的精神支柱。中学时代的友谊相对稳定、持久,有的可以保持终生,成为人生旅途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他人交往,重在参与,抓住机会,展示自己为了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培养自己今后能更好适应社会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应该抓住各种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交往中提高自己,在活动中展示自己。5.创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学相长的学习环境作为一个学生要想获得足够的知识和信息,就必须经常不断地与老师、同学交流。“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学习方法上,每个人都有一己之见;在知识结构上,每个人也都有所专长。6.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严于律己、善解人意、尊重他人,以诚恳、公正、谦和、宽厚之心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偶尔的过失。7.学会对感情的合理宣泄在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总会遭遇挫折。“别理我,烦着呢!”作为一时的宣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此而产生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不能让它一味膨胀,要设法调整心绪。因为一旦所有的人真不理你时,你会发慌以至六神无主,不利于身心健康。感情的合理宣泄方法有:向自己信赖的人倾诉,取得帮助;开诚布公地与矛盾对方交换意见,消除误会;必要时哭一场,释放积聚的能量;也可以通过文体活动等方法消除心中的积郁。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作答哦,请您稍等片刻哦! 您好,根据您的问题描述,我给您提供了以下内容哦!1、家庭结构的影响家庭结构一般是指家庭中父母关系结构,其包括了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无亲家庭和正常家庭等。同时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独生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也属于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结构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家庭结构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其成为大学生才形成的,而是在家庭结构形成的那一刻甚至是形成之前,就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比如一个正常家庭,在学生初中阶段母亲去世成为了单亲家庭,这时就已经对学生产生了心理方面的影响,并一直延续到大学。2、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和学校教育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学校教育主要是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家庭教育更多是教育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但是在独孩政策实施的几十年间,中国产生了很多独生子女家庭,有些孩子从小受到保护型、溺爱型的教育,使得孩子从小便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到了大学之后,离开了家庭的保护,大学生在面临困难挫折而无法解决的时候,心理上自然就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继而迷失自我,否定自我。3、家庭氛围的影响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这对大学生从小就会产生影响,并且越来越深,直到其进入大学,甚至走出大学之后才有可能逐渐减弱。比如一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都是不善于表达的人,平日里也很少交流,总是做各自的事情,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学生从小就可能形成内向、不善言谈的性格,在心理存在交流障碍等。而若是在一个时常出现争吵的矛盾家庭,大学生从小就受到不和睦因素的影响,那么在长大后也会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导致其在大学中也表现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哦!

家庭关系与心理健康的论文摘要是什么

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样的文章有了哲理,给予读者的感受也就更加丰富了。人一生中,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新矛盾。人类成长智慧启示我们:成长中的矛盾,正是推动我们进行新的学习、获得新的适应能力的力量。本篇将择要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能掌握正确理解社会、文化与自我的方法,学会有效筹划自已的大学生活,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要重视小学生的家庭教育 人们都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由于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观念和方法不正确。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偏差。一、溺爱型家教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溺爱型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一切以孩子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以孩子欲望的实现为满足。父母及爷爷奶奶都把它们视为掌上明珠,殊不知孩子也因此被宠坏。不少家长把孩子当作家中的“小皇帝”,一切围着孩子转。这样疼爱孩子,使孩子滋生了“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因此表现在学习上有了困难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如做作业要父母督促和陪伴,办手抄报要家长代办,不愿独立思考。久而久之使这部分学生养成了娇气十足,极度依赖的不良品德。二、过高期望型家教导致孩子学习上的自卑心理。期待型家教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目标,超出孩子的实际可能,以致效果常常不尽人意的家教。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子女有出息—学习成绩优秀,将来能进入高等学府。家长对孩子学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当孩子把一张考得不错的试卷交给家长时。他们喜形于色而当看到孩子一张考得不理想的试卷时,都会表现出各种不满的情绪。由于家长过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学生心理压力大,考试时心情紧张,焦虑不安。若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三、放任型家教助长了学生学习上的消极心理 放任型的家教表现在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也无一定的要求,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发展,这样就使孩子错误的思想,行为因不能获得及时的教育和引导而恶性发展。从学习较后进的学生家中发现,他们最明显的失误是放任自己的孩子,整天沉迷于“方城”大战,与邻里关系紧张,常发生争执、粗话连篇,更有甚者,大打出手。四、严厉型家教引发了学生学习上的焦虑、对立心理同放任型家教相反,严厉型父母常以强制性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子女的行为。孩子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其结果是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 以上种种家庭教育的误区,造成了孩子心理上严重障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必须予以矫治。对此,笔者认为在家教工作中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指导和加强。1、帮助家长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培养良好情感的肥沃土壤。孩子的心理卫生问题和家长自身的教养,文化素养,生活习性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据研究,孩子从9岁到11岁,就开始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存在。因此,父母要认识这个规律,并注意发展孩子的独立人格。孩子有意见,见解要让他们表达出来,不要总是搞家长一言堂,使家庭生活有和谐融洽民主气氛。如在家长高期望值下造成自卑心理后,父母先对孩子的学习作全面的了解和考察,并放低过高的期望值,让孩子自主地选择他的兴趣爱好。在以后一段时间里,试着改变了教育方法,使孩子减轻了心理压力,各科成绩稳步上升。2、建议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向家长建议,为孩子准备足够的文具用品等,订阅适合孩子阅读的报刊杂志;注意使孩子学习环境整洁安静,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我想只要家长充分认识良好的环境对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调动家庭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就一定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3、家校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惜时、复习、预习、作业、自查、行为自律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抓起。家长要针对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孩子进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及孩子的学习动机、兴趣、习惯的培养。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4、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 每个家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都不尽相同。许多家长在孩子从多的学习问题面前感到束手无策。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及其个性的发展缺少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于他们尚未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提高父母自身的素养,特别是教育方法和理论的素养。因此,学校、班主任都应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介绍有关《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向品学兼优的孩子家长谈他们的教子良方。父母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和方法,就能在各种场合对孩子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作出正确的反应。5、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学生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父母实际上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又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和子女子间有不可替代的特有的感情和联系。因此,家庭教育,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家长应该意识到教育子女的责任。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我国古语也曾说过:“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对教育子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上述唐宁同学的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原因是这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缺乏基本认识。 总之,提高每个家庭的教育水平,提高父母自身的素质,特别是教育方法和理论的素质,是关系培养成千上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的百年大计。为了对祖国的后一代负责,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家庭教育这个问题。

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而诸多事实证明,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家校沟通。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则离不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第一”都应该是从家庭、父母那里得到的。婴儿从呱呱坠地时起,面对的第一个“世界”就是家庭,在父母身边他们开始接受哺养和教育学习各种生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父母的言行举止,喜怒好恶,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有的孩子长大后,甚至连说话的声音和行为习惯,都酷似其父母,孩子在未进学校以前,就先在家庭这所“学校”里接受教育;即使进了学校以后,一个青少年学生,每天仍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家庭中度过,接受另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教育。因此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对其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家庭是否和睦, 父母的知识水平,道德取向乃至父母的性格,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家长由于与孩子有着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等特点,可以对孩子实施面对面的、个别的,随时而直接的教育影响。他们为孩子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并以自己丰富的阅历与主持家务的干练和家庭问题中决策的果断,从小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威信。 案例一:学生小楠,父母均是公务员。在别人看来是一个拥有幸福家庭的孩子。尤其是她的妈妈更是让很多孩子羡慕。可以说对小楠的照顾是无微不至。大到孩子的每次考试成绩,小到孩子在班级的座位,和哪个同学交往和谁有了小矛盾等,她都是亲自出面解决。记得小楠在初中三年里,她的妈妈就因为孩子的座位问题请求老师调了不下10次座位。可以说小楠在同学中能处得来的朋友并不多,但小楠的学习成绩应该说还算不错,但几乎是每次的大小考前,都要有诸如嗓子发炎,头痛,胃痛甚至要打吊瓶的情况。记得中考的前几天不但孩子有各种症状,她的妈妈也常常带着沙哑的声音给我打电话,和我诉苦,说孩子如何的不理解她,马上要考试了还不知道抓紧复习,和同学偷偷跑出去玩······ 后来这个孩子在中考中虽说成绩不突出,但也算是考上了重点高中。作为班主任我心里的石头也总算落了地。回想起来和小楠及她的妈妈谈过无数次的心。感觉随着孩子的长大她越来越觉得妈妈过多的束缚了她,“她总是让我什么事都要听她的安排,稍有反驳就要挨骂。我也知道妈妈为我好,但很难和她能有心平气和的交流,包括爸爸也不能违背她的意愿!否则他们就要吵架。这让我觉得很烦,很有压力。”而她妈妈也满腹委屈:“为了这个孩子能有出息,我付出的太多了······我处处为她着想,反过来她这么不理解我,现在反而越大越不听话了,还和我犟嘴!” 案例二:学生小A,是一个从日本回来的孩子。很有专研精神,在学习上总是一丝不苟。但由于受两个国家不同教育制度的影响,有些思维和习惯与我们的其他学生显得格格不入。但又由于他的谦虚和耿直也同样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可突然有一阵子,他好些是变了个人似的,对待学习也不像刚转来时那么用心了。有时上课也不听课,爬在桌子上就是不动。我以为他是哪里不舒服,可不管怎么询问他就是不回答。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作为老师我开始思索,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让他不适应了呢?我和其他任课老师交流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找同学了解情况,同学们也是感觉他现在变了个人似的,动不动就和同学发脾气,不再像以前那样受人欢迎了。看来是这孩子的心理方面出了问题。于是我找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和他进行了交流。刚开始的时候他将自己封闭的很紧,不和老师说心理话。但作为老师我能感觉出来他的内心很压抑。我告诉他:“我不但愿作你的老师,更愿作你的朋友。”也许真的是被老师的真情打动了,这个高高大大的男孩竟眼里噙满了泪水,他用并不是很顺畅的汉语向我讲述了内心的苦闷。原来他的父母带着他从日本回来后就离异了。妈妈一个人去了北京做买卖,把他寄宿在老爷家。最近他的爸爸常常来老爷家闹事。有时脾气不好的老爷就把火气发在他的身上。再加上环境的不适应,使得这个原本很阳光性格的男孩子变得很迷茫!他觉得身边没有人能够理解他,他的苦闷无处诉说,甚至开始对为什么要学习乃至人活着的意义都产生了困惑······ 案例三:学生小慧,父母离异,父亲搞中介工作。由于平时忙于生意,没时间管孩子,所以就用金钱弥补。孩子养成了大把大把花钱的习惯,小则零食不断,大则呼朋唤友,吃吃喝喝。哪里还有心思学习!每每考试二三十分,班主任主动和家长沟通,其父常常以生意忙为由见不到人。或是敷衍了事,尽是寒暄!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分析以上三则案例,不难发现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案例一中,小楠的妈妈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太苛刻,而且教育方式独断,缺乏民主,使孩子经常在沉重的思想包袱和巨大的压力下学习生活。久而久之,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案例二中,小A因为接连受环境的变迁,父母的离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孩子还不成熟的心理产生了很多的困惑,而这些问题又找不到倾诉的对象,长期压抑着他,导致性格上的突变。案例三中,由于小慧的父亲忽略家庭教育或是教育方式的不当,使得孩子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交友观念,心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其实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但大体可归结以下几种:一、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家教的不全面,以及对孩子过分的娇惯、宠爱(溺爱)、或者怜悯,往往会使孩子形成各种不同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如性格内向、恐惧、悲伤、焦虑、冷漠、孤独、固执等。要么仇狠一切,要么一切都无所谓。对生活缺乏信心或对一切都不负责任。二、家长忙于工作或生意,对孩子疏于教育和管理,或是托于老一辈代管或是放任自流。三、有些家长素质较低,心里想的是孩子的学习,眼里盯着的也是孩子的学习,可自己言谈举止带给孩子的却都是些不健康的东西。不懂得孩子的成长做人、心理健康比学习更重要,不懂得甚至不愿意配合学校(教师)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管理,或是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或是由于对老师的不信任。四、还有的家庭,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太苛刻,使孩子经常在沉重的思想包袱和巨大的压力下学习生活。久而久之,必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一个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孩子做人起点的高低,也为孩子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了不同的基础。家庭教育配合得好,父母具有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就能使学校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强化和巩固。如果配合不好,或者说家长的行为习惯较差,就会大大削弱和抵消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育的职能作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向学生传送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绝不能忽略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视。要适时的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力争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