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植物病理学论文2000字开头的专业

发布时间:2024-07-02 04:01:42

植物病理学论文2000字开头的专业

医学学俭养,我能做,知道更多

专业术语我可能翻译得不太好,仅供参考!中文摘要核盘菌引起的作物菌核病是世界性分布的一种病害。本论文以分离自陕西省核盘菌SX466菌株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发现相比于正常菌株Ep-1PNA367,菌株SX466在PDA及胡萝卜培养基上不能产生菌核,生长速度减弱(??cm),致病力衰退,是一株具有典型弱毒现象(hypovirulence)的弱毒菌株。通提取弱毒菌株SX466的dsRNA及电泳分析,表明该菌株中含有??条dsRNA片段,弱毒现象可能与dsRNA存在具有相关性。本论文的完成为研究核盘菌的致病机理及真菌中dsRNA介导的弱毒特性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及基础。关键字:核盘菌;弱毒菌株;生物学特性;dsRNAAbstract:Sclerotiorum disease, which is a type of crop desease caused by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distributes all over the With the SX466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solated from Shan xi province as researching objective in this paper, it is observed through analyses of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solate of SX466 that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isolate Ep-1PNA367, isolate SX466 does not produce sclerotium on PDA and carrot nutrient medium, its growth rate(??cm) is reduced and vieulence degenerated, which makes isolate SX466 a hypovirulent strain with a typical phenomenon of Via dsRNA extration of isolate SX466 and electrophoretic analysis, it is indicated that ?? dsRNA fragments is contained in this isolate and hypovirulence may have correlation with the existence of dsRNA Valuable researching material and basis are provided for the research of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as well as the dsRNA-mediated hypovirulence in fungus by the completion of this Keywords: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hypovirulent stra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sRNA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培养具备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生物技术、植物保护、植物产品提取与加工等有关植物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医药、园林、农、林、牧等行业从事与植物科学相关的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推广与开发、生产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研发型高级人才。植物科学与技术主要专业课程有植物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学、植物育种学、耕作学、植物生产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态学、种子学。由此可知植物科学与技术是极其注重研究植物提取、植物保护、植物生态学的研究。下面将根据植物提取来介绍植物科学与技术。植物提取植物提取是以植物为原料,按照对提取的地的需要,经过物理化学提取分离过程,定向获取和浓集植物中的某一种或多种有效成分,而不改变其有效成分结构而形成的产品。按照提取植物的成份不同,形成甙、酸、多酚、多糖、萜类、黄酮、生物碱等;按照性状不同,可分为植物油、浸膏、粉、晶状体等。众所周知,在人类文明史上,最近约200年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人类一直依赖传统药物(其中90%以上是植物药)与疾病斗争。各大文明古国和有一定文明程度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民族医药体系,其中又以中国的中医药体系最为完备,成就最大。可以说,中国的中医药体系是古代医药科学的最高表现。 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化学药和新生物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药学,从研究技术、生产技术到专业管理技术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曾经长期相对停滞的植物药也随着科技和管理的进步而获得了新发展。到目前为止,植物药制剂已经有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的丹、丸、膏、散。第二阶段,是以水醇法或醇水法为主的提取、粗处理技术与现代工业制剂技术相结合而制成中成药。第三阶段,是运用现代分离技术和检测技术精制化和定量化的现代植物药。植物药的三个阶段,只是说明它们先后产生的时间顺序,并不表示后一阶段会取代或取消前一阶段会取代或取消前一阶段。正如化学药不能取消天然药物、生物药也不能取消化学药一样。但后一层次比前一层次更多体现或运用了现代科技。 植物提取物和现代植物药在概念的内涵上存在着交叉性,互相包含着彼此的部分内容。现代植物药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提取物为基础的,植物提取物是现代植物药的主要原料和组成部分;而有些植物提取物品种则被直接作为药用。目前世界范围内对植物药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西方习惯于将植物药称为天然药物。天然药是指一切源于大自然、用于治疗疾病的未经化学处理的药物,中药、植物药应该包涵于其范畴之内。 德国的现代植物药指的就是在治疗中所选用的植物提取物,它既可以是植物整体的提取物,也可以是部分提取物,通常是复合的化学物质。德国从1976年开始将植物药定义为药物。目前这一定义已被美国植物协会采用。 欧共体所定义的植物药产品则不只是单一药用植物,可以是多种植物药配伍,含有专一植物活性成分或是植物提取物,植物药是植物被运用于医疗目的的医药用品。植物药及其制品被认为是一种活性成分或其治疗作用的成分还不很清楚的医药产品。植物药制剂是将植物弄碎成粉状、提取、着色、油脂化或液态化,压轧植物汁等对植物进行加工制作,将其纯化或浓缩,从植物中分离单一的化合物或混合物,这时就不再被看作植物药而被看作化学药如阿托品。由此可见植物提取技术是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扎实掌握、开拓创新植物提取技术,将会有所突破。而我们想掌握植物提取技术就必须对植物的特性、生理有很好的掌握,这就必须依赖我们对植物学知识的掌握。 植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的科学。它的主要分科有植物分类学、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胚胎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病理学、植物地理学等。目的在于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植物资源,让植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纤维、药物、建筑材料等。植物学有下面4个主要领域:   (1)形态学研究植体(由细胞到器官各个层次)的结构及形状。分支学科有细胞学、解剖学、组织学、生殖形态学、实验形态学等。   (2)生理学研究植物功能,与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学密切相关。   (3)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在某些方面与生理学相近。 (4)系统学研究植物的鉴定和分类。人类对植物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采集了植物的种子、茎、根和果实。植物学的创始人是提奥夫拉斯图,在他的著作《植物历史》(也称《植物调查》)中将植物进行了分类。 1世纪希腊医生迪奥斯克里德斯的著作《药物论》为以后药用植物的使用奠定了基础。1593年中国明朝的李时珍也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17世纪末英国生物学家雷确立了现代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17世纪,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显微镜,开创了植物解剖学的研究,随后植物生理学和植物胚胎学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植物学各分支学科已基本形成。 中国近代植物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是胡先骕,编写了中国第一部中文《高等植物学》,发现了中国的“活化石”水杉,并将其命名。对植物的研究是从古到今的,而且在此学科中并不存在像其他近代新兴学科中都存在的问题—假说,这就很好的为我们更真实的了解植物的生理特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植物提取技术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我们才能够学以致用,才能有所发展。

植物病理学论文2000字开头的专业名称

植物保护本科专业介绍植物保护学是农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传统优势专业,它以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农业生态学、信息科学为基础,研究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综合治理技术,其下分设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三个二级学科。植物保护本科就业前景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不是很好,毕业生一般在生物(制药)公司、药品检验所、现代农业、育种繁殖等单位从事研究、开发和实用技术性工作。植物保护本科学习课程生物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唐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化学保护等。植物保护本科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病虫草鼠生物学及其致害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各类病虫草鼠鉴定、识别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植物病虫草鼠监测和防治方面的基本能力。植物保护本科必备能力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不同学校设置的专业不同,你可以等各个学校的招生简章下了自己去看呀,专业,编号,方向都有的~~~

1植物病理系一、简介植物病理学科始建于1938年,由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段永嘉先生组建,是云南农业大学设立最早的学科之一。本学科于1983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批准为云南省重点学科,1999年为农业部重点学科。200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992年批准建立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1995年建成投入运行,自投入运行以来年年考评均为优秀;2002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年教育部生命科学重点实验室评估为优秀,排名第二。2003年批准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6年建成投入运行,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及中国植物病理学会西南分会挂靠单位。本学科现有师资35人,其中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9名,副教授15人,有博士学位11人,有硕士学位13人。有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3人,云南省特聘教授1人,云南省学科带头人6人,留学回国人员10 名。有英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国际马铃薯中心(CIP)、IPGRI等国家和国际研究机构客座教授19人。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国内科研院所客座教授 21人。本学科具有承担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实力,现已拥有资产1050元万先进配套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包括:超微结构研究系列,离心机系列,核酸分析系列,蛋白质分析系列,基因工程和计算机人工智能分析系列,并拥有5210m2的科研楼、300m2的试验温室及5亩的试验病圃。经过70年的积累和探索,逐渐完善了学科定位和目标,即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研究前沿,立足无可替代的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和云南资源优势,深入研究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基本原理,发现基本规律,创建基本方法,构建应用模式,提供成功范例,为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提供原创性研究成果和创新人才,形成了国内外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可的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学科特色。二、研究方向1、 生物多样性与植物病害控制应用生态学原理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重要作物种间多样性、品种间多样性与病害关系,作物与病菌互作的内在机理和分子基础,研究农作物与病原物间的共同进化关系,从而寻找出最佳的品种组合或物种间的组合来控制病害,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率和进行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2、 分子植物病理学广泛开展重要农作物抗病相关基因与病原菌致病相关基因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为了更加有效地比较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变异机制,利用云南省丰富的稻瘟病菌遗传资源,分析了在稻瘟病菌蛋白激酶和信号转导的基因中编码区中SSR的组成和分布,利用较大群体对这些标记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同时利用原核生物(E coli)和真核生物(pYES1)两套载体,从稻瘟病菌基因组中克隆分泌蛋白基因并进行表达试验。3、 植物病毒及植原体致病机制及其防治针对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进行主要农作物及观赏植物的病毒及植原体的分布、为害及其致病机制展开广泛研究,先后主要完成了云南烟草丛顶病病原学、致病机制、病害流行、及防治;云南主要观赏植物的病毒病及植原体病害的分布与为害特点;参与99昆明世博会参展植物的检疫监管工作。4、 植物细菌病害及抗性资源面对云南省主要栽培农作物的细菌类病害,开展病原学、遗传多样性及病害治理。先后进行了冰核细菌与霜冻关系、冰核细菌的利用与开发;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资源筛选及利用;魔芋细菌性软腐病生防菌撷抗机理研究与新型生防菌剂的开发利用。5、 植物线虫病害及其复合侵染主要开展了云南省根结线虫病害分布调查、小种分化、分类、复合侵染及防治技术研究;针对重要的危险性植物寄生线虫-松材萎蔫线虫,对我省主要自然林区开展了病害普查与流行情况、监测与治理技术集成的研究。6、 植物真菌病害及真菌资源广泛开展云南主要农作物真菌病害的病原学、分子生物学、生防菌剂的开发利用,同时利用云南自然优势,开展真菌种类多样性研究、分类与野生大型真菌的收集与驯化。三、研究课题及成果首席主持973项目1项,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1项,863计划6项,国家攻关1项,国家发改委高技术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5项,国际合作6项,其他项目45项。获得国际农业研究杰出科学奖1项,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2004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0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1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获得授权公开发明专利12项。四、 教学工作1、本科生教育本学科主要承担植保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本专科生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园艺植物病理学》、《种子病理学》、《烟草病理学》、《植物保护学通论》、《植物免疫学》、《农业微生物学》、《普通微生物学》《植物病害流行与预测预报》、《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病原真菌学》、《植物病原细菌学》、《植物病毒学》、《植物线虫学》、《植物病害检疫技术》、《植物检疫学》、《专业英语》、《生物技术概论》等课程。自成立以来,已培养了3000余名植物保护本专科专业人才。2、研究生教育本学科于1983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获准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本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平台。主要承担植物病理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高级植物病理学》、《分子植物病理学》、《生命科学进展》、《植物基因工程原理》、《植物病毒及类似病原》、《真菌分类与真菌资源及研究方法》、《植物病原细菌及细菌病害》、《植物线虫及线虫病害》等课程。共招收硕士研究生256人,博士研究生62人,授予硕士学位200余人,2007年9月首届植物病理学专业的博士生毕业。植病系学术带头人:朱有勇教授,陈海如教授, 李成云教授,王云月教授2昆虫学系一、简介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始建于1938年,1998年被确定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2001年成立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成员单位之一、2002年成立的“东南亚薯类作物培训与研究中心”成员单位之一、2003年成立的“生物多样性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的成员单位之一。昆虫学系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在职在读博士2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此外,聘请外籍专家N S Talekar教授长期在本系工作,另有兼职教授和高级农艺师等6人。昆虫学系现设有昆虫分类实验室、昆虫生态实验室、昆虫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害虫综合防治实验室、外籍专家实验室、养虫室、温室以及6个各类研究室等教学和科研实验研究场所。二、研究方向:1、农业害虫综合治理从经济、环境和持续农业的大局出发,运用现代生态学、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以及社会经济学等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生物学技术和计算机手段,以水稻、小麦、玉米、烟草、蔬菜、果园等生态系统及相应的区域性生态系统为对象,以大量信息管理为基础,以发展新技术为重点,以生态调控为手段,以整体效益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来研究害虫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技术。2、昆虫分类与生物多样性以进化系统分类学、支序系统分类学、数值支序系统分类学、昆虫生物地理学以及生态学等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计算机手段和现代生物学技术为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以昆虫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地理学等综合资料为信息基础,以膜翅目泥蜂及鞘翅目金龟甲等不同分类阶元为研究对象,进行昆虫物种多样性、高级阶元分类体系、各分类阶元系统发育、区系分布及进化生物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探讨。3、昆虫生理学与病理学主要开展昆虫信息素及其应用、植物营养及次生物质与昆虫间的关系、寄主植物对昆虫生理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害虫爆发成灾的生理学机制、害虫抗药性机理、昆虫病原物体多样性及其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生物学及其病理学、昆虫病原体与寄主昆虫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微生物杀虫剂对重要农业害虫的控制效果及生态后效评价、昆虫病原体退化和衰老的分子机理、微生物杀虫剂的开发等方面的研究。4、生物安全以分子生物学、群体遗传学、种群生态学等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计算机手段等为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围绕外来生物入侵和转基因生物所造成的环境、经济、生态等重大问题,以重要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为研究对象,从外来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进化适应,外来种与土著种相互作用,环境扰动变化和群落成熟度,生物入侵机制等多个方面开展相应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三、研究课题及成果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云南省政府对外国际合作项目、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先后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多方面的科研奖励10余项及6项发明专利。先后于The Canadian Entomologist、Entomological News、Entomological Science、Journal of the Kansas Entomological Society、Journal of the New York Entomological Society、Pan-Pacific Entomologists、B S T、Microbiology、昆虫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报、分子细胞生物学报、昆虫分类学报等多种刊物中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昆虫学系学术带头人:李正跃教授, 李强教授3农药系一、简介农药学科是植物保护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之一,设有农药学硕士点和博士授权点。拥有农药实验室、农药分析与生物农药研究室。现有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1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实验师1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6人。本系现有硕士导师4人,招收研究生37人,已培养研究生12人。历史沿革:前身为云南大学农学院化学保护教研组,成立于1938年,随着学科的发展,1987年更名为农药学教研室,2001年进行院系调整,农药学教研室合并到植物保护学院,成立农药系。二、研究方向本学科的主要特点是教学、科研和工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以应用基础理论为重点,着重解决工农业生产中与农药相关的重要问题和发展中的难题,在人才培养和推动科技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学科主要围绕生物多样性与农药安全、生物农药开发与利用、农药应用与环境行为等方向开展研究工作。1、生物多样性与农药安全着重开展两方面的工作:(1)农药合理使用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互关系,建立科学使用农药的技术体系,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2)农药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协同作用,探明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减缓病虫抗药性的效应和机理,构建农药使用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评价体系。本方向的特色是农药的科学使用与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和保护有机结合,研究两者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明确其原理和机制,研究农药使用技术,探索农药应用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谐发展的新途径。2、生物农药开发与利用重点研究两方面的工作:(1)有益生物及生物代谢产物对农业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包括有益微生物及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对作物病虫的控制作用、信息化学物质对昆虫行为的调控作用及天敌昆虫对害虫的控制作用等;(2)生物农药的应用技术。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立足于云南省丰富的生物资源,研制、开发新型、高效的生物农药,探索不同生物农药的田间应用技术,为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安全、持久地控制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保证环境与农业生产安全提供技术支撑。3、农药应用与环境行为本研究方向以农药应用技术研究与农药环境行为研究评价两个方面为主要内容。农药应用技术研究包括:1)研究农药的剂量-活性关系和目的靶标的生物活性;2)研究农药有效成分的合理复配、剂型加工和作物安全性;3)利用生物多用性研究与化学农药使用相对应的污染土壤农药的生物修复技术。环境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研究农药在环境中发生的化学行为,包括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及其降解和代谢过程;2)研究农药在环境中发生的物理行为,包括农药在环境中的移动性及其迁移和扩散规律。农药应用与环境行为研究的作用是通过对农药生物活性研究,明确农药有效成分的使用量和应用范围;通过对有效成分合理复配、剂型加工和作物安全性的研究,达到延长农药使用寿命,保证农药田间药效,降低农药使用剂量,保障作物安全;通过对农药环境化学行为和环境物理行为的研究,评价农药对食品和生态环境安全性,对农药合理使用、防止农药污染及指导新农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方向的特色是研究农药在田间的代谢和降解机理,并利用云南丰富的微生物资源筛选具有降解化学农药的高效菌株进行生物修复,为农药科学开发及合理使用提供科学指导。三、研究课题及成果本学科2005-2008年共承担研究课题25项,科研经费共计 4 万元,鉴定科研成果3项,国家发明专利12项,授权2项。发表学术论文96篇。农药系学术带头人:叶敏研究员, 肖春教授

植物病理学论文2000字开头的有哪些专业

植物保护专业植物保护学是农学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传统优势专业,它以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农业生态学、信息科学为基础,研究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综合治理技术,其下分设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三个二级学科。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新兴专业,综合了传统的农学、园艺和植保三大内容,在科研和应用上均具有重大意义。园艺专业园艺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植物病理学论文2000字开头的专业是什么

专业术语我可能翻译得不太好,仅供参考!中文摘要核盘菌引起的作物菌核病是世界性分布的一种病害。本论文以分离自陕西省核盘菌SX466菌株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发现相比于正常菌株Ep-1PNA367,菌株SX466在PDA及胡萝卜培养基上不能产生菌核,生长速度减弱(??cm),致病力衰退,是一株具有典型弱毒现象(hypovirulence)的弱毒菌株。通提取弱毒菌株SX466的dsRNA及电泳分析,表明该菌株中含有??条dsRNA片段,弱毒现象可能与dsRNA存在具有相关性。本论文的完成为研究核盘菌的致病机理及真菌中dsRNA介导的弱毒特性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及基础。关键字:核盘菌;弱毒菌株;生物学特性;dsRNAAbstract:Sclerotiorum disease, which is a type of crop desease caused by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distributes all over the With the SX466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solated from Shan xi province as researching objective in this paper, it is observed through analyses of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solate of SX466 that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isolate Ep-1PNA367, isolate SX466 does not produce sclerotium on PDA and carrot nutrient medium, its growth rate(??cm) is reduced and vieulence degenerated, which makes isolate SX466 a hypovirulent strain with a typical phenomenon of Via dsRNA extration of isolate SX466 and electrophoretic analysis, it is indicated that ?? dsRNA fragments is contained in this isolate and hypovirulence may have correlation with the existence of dsRNA Valuable researching material and basis are provided for the research of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as well as the dsRNA-mediated hypovirulence in fungus by the completion of this Keywords: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hypovirulent strai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sRNA

回答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中国农业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尤其是对农回作物病虫草鼠害答的防治技术还比较落后,虽然我国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大,但是产量较低,生产效益较差,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隐患,急需此专业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支持,此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进行此方面的研究真正将农业生产向健康发展态势转变。就业去向:毕业后可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业、林业、草业、茶业、烟草、蔬菜等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与植物病理学相关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 提问 研究生出来可好就业? 回答 看你学得怎么样,技术或者科研能力强,这个专业还是好就业。 提问 好的,谢谢 更多2条 

植物病理学论文2000字开头的专业有哪些

植物生产类专业介绍一、农学主干学科:作物学主要课程: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田间试验设计、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育种学、种子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推广学。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主要实验:作物发育形态、田间诊断、作物杂交和选择、种子生产。学年:4年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作物生产和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作物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种子生产与检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能力: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生物学科和农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农业生产,特别是作物生产的技能和方法;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二、园艺主干学科:园艺学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应用概率统计、遗传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及营销学。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主要实验:园艺作物分类与识别、园艺场(园)及庭院规划设计、园艺作物繁殖、园艺作物整形、园艺作物品质鉴定、园艺作物保鲜等。学年:4年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商贸、园林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园艺植物科研、生产、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园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能力: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生物学和园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园艺场(园)的规划设计、园艺作物栽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草害防治、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等方面技能;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和与园艺植物生产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园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三、植物科学与技术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是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毕业后能够从事与种植业生产有关的技术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具备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植物产品生产与加工、现代生物技术等有关植物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植物生产、植物育种和植物保护的方法和技能。主干学科: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物技术、植物育种学。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与农业化学、遗传学、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业生态学、植物生物技术、现代种子种苗学、现代农艺学、植物育种学。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初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30周。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phytopathological education in China陈应南包括高等教育(本科、专科、研究生、留学生)、中等专业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初,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建立京师大学堂,于1905年设立的农科大学即列有植物病理学课程,并于1910年聘日本人三宅市郎(MMiyake)授课。1912年各省高等农工商学堂改称大学,植物病理学列为各大学农科的主课之一。1916年金陵大学农科聘留美回国的邹秉文讲授植物病理学。本科和专科教育20世纪20年代,一批留学欧、美、日的学者陆续归国,先后在大学兴办植物病虫害教育。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创办植物病虫害系,1924年金陵大学农科成立植物病理学组。此后,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的农学院,以及西北农学院、湖北农学院、福建农学院等相继建立植物病虫害系(或门、科)下设植物病理学组。1927年金陵大学农学院设植物病理学系,由戴芳澜任系主任;1946年北京大学农学院设植物病理学系,由俞大绂任系主任,为中国高等学校最早建立的植物病理学系。从20年代到40年代末,植病系科布点逐步增多,到1949年在校生270人,培养的植物病理学本科毕业生200余人;课程由一门植物病理学发展为真菌学、细菌学、植物病毒病害学、植病研究法、植物病理学原理和经济植物病害各论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有计划地培养人才。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农学院从综合大学分出单独建校,当时全国19个植物病虫害系、植物病理学系和昆虫学系,相对合并为9个植物保护系植物保护专业,分别设置在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华南、华中、西南、西北、沈阳、浙江、山东农学院,中国近现代一批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大部分集中在这9所院校。当时教学工作全盘学习苏联,学制四年,全国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缩减为普通植物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化学保护(杀菌剂)三门,不设选修课。此后40多年来,系科布点及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到1992年,植物病理学专业布点3个(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在校生77人;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布点31个,在校学生4541人(除西藏、青海外,基本上每省1个,有的省2个本科点);专科布点9个,在校生827人,共培养植物病理学本科毕业生932人,植物保护本专科毕业生28564人。1978年以后,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加大选修课比重,由原来全国既统一又单一的培养模式,逐步向多样化发展。开设了植病流行学、病原细菌及细菌病害、真菌分类学、植物病毒学、植物线虫学、植物检疫学、植物病理生理学、植病生物防治、生态病原学、真菌显微技术、植物类菌原体、杀菌剂毒理学、植物抗病性以及粮、棉、果、蔬、花卉、中草药、热带作物病害等课程,并按研究生、本科、专科不同层次要求,按植物病理与植物保护专业的不同深度要求,按各学校教学条件与教师队伍的不同情况,配置必修与选修课的课程结构,作到因地、因校、因材施教,以适应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1935年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学位授予法”后,1942年金陵大学农学院首次招收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至1949年共毕业6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具体规定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的机构及修业年限,有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华南、华中、沈阳、西北、西南、浙江、河北农学院等9所院校招收二年制无学位植物病理学研究生,主要为补充师资和科研人员,到1966年共培养毕业了75人。1956年曾试行苏联副博士学位制度,仅招收一届9人。1978年恢复了中断12年的研究生招生工作,198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家根据学科基础、教学质量、科研力量等综合考评,先后于1981、1983、1986、1990年批准了四批植物病理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生导师。这四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共22个,即: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华南、华中、沈阳、西北、西南、浙江、山东、河北、东北、吉林、安徽、四川、云南农业大学,福建、湖南、新疆八一、石河子农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华南热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学位授予院校共7所,博士生导师19位,即:1981年第一批为北京农业大学(导师裘维蕃、沈其益、曾士迈、陈延熙、刘仪、沈崇尧),南京农业大学(导师方中达、陆家云、王金生);1983年第二批为华南农业大学(导师范怀忠、戚佩坤);1986年第三批为沈阳农业大学(导师吴友三、白金铠)、西北农业大学(导师李振歧、商鸿生、魏宁生);1990年第四批为浙江农业大学(导师李德葆)、福建农学院(导师谢联辉),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何礼远)。硕士生、博士生学习年限均为三年,研究方向有:真菌学及真菌病害,植物病原细菌学及细菌病害,植物病毒学及病毒病害,植物线虫学及线虫病害,植物分子病毒学,植物免疫学,生态植物病理学,植病流行学,分子植物病理学及植物生理病理学,杀菌剂毒理和应用,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综合防治等。1981~1992年,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毕业生664人,博士学位毕业生42人,在校硕士生158人、博士生42人。为增强学校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1989年国家评定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植物病理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主要学科带头人分别为裘维蕃、方中达。北京、南京、华南、沈阳、西北、浙江农业大学设立的博士后流动站均含植物病理学专业。确定南京农业大学的病虫监测与治理基础实验室,浙江农业大学的植物病理及生物技术实验室为农业部重点开放性实验室。农业部批准北京、南京、西南、西北农业大学分别建立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所、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植物病原生物研究所、植物生态病原研究所、植物病理研究所。留学生教育1910年邹秉文赴美国留学,在康乃尔大学攻读植物病理学,是本学科最早的留学生。南京政府建立初期,曾利用部分庚子赔款作为培养留学生的一个重要项目。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赴欧、美、日等国攻读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生回国后,成为中国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如戴芳澜、邓叔群、俞大绂、朱凤美等。在50~60年代,仅限于派往苏联、东欧国家留学或进修,攻读植物病理学的计有12人。1981年恢复留学生制度后,先是招收出国预备研究生保送,后主要从在学硕士生和在职年轻专业人员中选派。1981~1990年,公派到国外攻读植物病理学硕士、博士学位的近百人,出国访问学者和合作研究的约80人(不含自费)。从1956年开始接受外国来华留学生,有南京农学院、华南农学院、浙江农学院等为越南等国家培养植物病理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国际交流方面,在50年代主要请苏联专家来华讲学,如讲授植物免疫学、植物检疫等。1978年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先后邀请10多个国家的专家140多人次来中国讲学,内容涉及植病流行学、分子病毒学、抗病机理、病理生理、真菌分类、土传病害等领域。通过培养研究生、留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高等农业学校植物病理学教师素质有很大提高。到1990年,在职教师499人中,有教授51人、副教授146人、讲师186人。中等教育清朝末年各地兴办的中、初等农务学堂以及民国初期的甲种、乙种农业学校,都设有病虫害实习科目。20年代以后设立的中、初级农业职业学校,设有植物病害课程。1949年以后,各中等农业学校先后设立植物保护专业,培养中级病虫害防治人才,学制为高中毕业学习两年,初中毕业学习3~4年,课程设有植物病理学,化学保护(杀菌剂)、植保机械等,教学上注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经过40多年发展,到1992年,中等农业学校植物保护专业布点36个,在校生3800多人,累积培养中等植物保护人才5万余人。成人教育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农业成人教育,当时有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教育改进社、东南大学教育科等先后建立农村教育实验区,列有防治病虫害的教学内容,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制订的乡村教育课程中也设有病虫害课。此后,一些高、中等农业学校设立农业推广部,对农民施行防治病虫的职业指导。1949年后,各地病虫害防治站开办短期病虫害防治训练班,培训基层干部和农民技术员。1956年农业部开办病虫预测预报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基层测报员。在1978年后,成人教育逐步走上正轨,办学形式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层次分高、中、初级。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华南热作学院设立植物保护函授班,学制三年,毕业后授予专科文凭;农业部分别在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建立农作物病虫测报、植物检疫培训基地,定期培训各省重点地、县的测报、植检人员。同时,各省、地、县也开办植保训练班,在农村中学开设植保课,传授防治技术。农业部门还不定期开办植物病理学师资讲习班,以提高农业学校教师的水平。此外,台湾大学农学院设有植物病虫害系和植物病虫害研究所,台湾中兴大学农学院设有植物病理学系和植物病理学研究所,两校均实行系所合一,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台湾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开设植物病虫害课程,不设系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