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5 19:26:28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题目

哪有这么好的事啊,没有免费的午餐的,还是实际一点,找家专业一点的,指导一下,我是找了一家脚丫论文网写的,不要定金,一下就过了,很省事

1、首先学生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此时接受健康向上的心理方面的教育,对于个人成长是非常有益的。2、此时学生心理处于成长和成型阶段,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健康人格的形成,非常有必要,可以塑造其将来,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团结向上的优秀品质。3、学生处于成长阶段,个人心理尚不成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个人很容易受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给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因素,为将来一些不良心理埋下了祸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应该占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说是比语文数学还要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可以决定将来走的生活道路,将来能否成功,但语文数学考100分将来就能生活的好吗?中国传统教育弊端已经显现,而且在逐步改进中。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种具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或手段,而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改善学校育人环境入手,以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为本,紧密结合学校各项日常工作,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有的经常惹事生非,离家出走,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一、营造学校心理健康环境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1、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不同的校园环境造就不同的学生, 一流教育要有一流的校园环境建设,学校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姿态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校园墙壁、板报 、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如:我校在校园四周的墙壁上,楼道墙壁上,张贴上校风、校训、学风、名言警句、人身安全警示语、交通安全知识广告栏等等,让学生在校园生活环境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终身受用。2、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首页> 知识> 常识> 校园安全> 正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3 10:412533当今的小学生,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然而他们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幸福、快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在他们身上日益突出。除了一些客观的原因外,更多的还在于社会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加盟康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当今小学生的学习比几十年前的孩子要紧张得多,同时,他们还要面对许多消极的社会、家庭和道德等方面的现象,这些都会使儿童在心理上受到伤害。特别是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有求必应;生活上过度地保护和干涉;学习上过分计较成绩,而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漠不关心。这种情况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进而产生了心理障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师的常规任务,它反映了能否真正推行素质教育的问题。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后进生通常是纪律散漫,思想意识差,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且也是班级管理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做好转化工作,我觉得在课堂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三、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其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实践与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从幼年、成年到老年不断发展的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的一些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四、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从家庭方面来看,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有重大的影响,更别说“单亲家庭”,“问题家庭”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学校方面来看,激烈的升学竞争、片面追求升学率,频繁的测验,学生的分数排位和教师不适当的教育行为等,都可能导致学生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中。从社会方面来看,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色情、暴力以及非法电子游戏厅、不法网吧等,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刺激。五、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其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一般来说,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正常和健康的。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如果困惑不及时给予消除,任其长期积累,超过其年龄心理具有的承受力,则容易产生自暴、自弃、自卑乃至妒忌、憎恨等不健康心理,形成孤僻、懦弱或急噪、粗暴等人格阻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预防与消除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滋生,促进小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说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社会比较关注的话题,小学生需要调整好心态,因为现在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影响,可以通过佰佰安全网去了解这些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比如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知识。

第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对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从家庭方面来看,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有重大的影响,更别说“单亲家庭”,“问题家庭”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学校方面来看,激烈的升学竞争、片面追求升学率,频繁的测验,学生的分数排位和教师不适当的教育行为等,都可能导致学生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中。从社会方面来看,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色情、暴力以及非法电子游戏厅、不法网吧等,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刺激。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的心理去认识社会,自我调控,尤为重要。来源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种具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或手段,而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改善学校育人环境入手,以提高全体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为本,紧密结合学校各项日常工作,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有的经常惹事生非,离家出走,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一、营造学校心理健康环境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1、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不同的校园环境造就不同的学生, 一流教育要有一流的校园环境建设,学校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姿态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校园墙壁、板报 、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如:我校在校园四周的墙壁上,楼道墙壁上,张贴上校风、校训、学风、名言警句、人身安全警示语、交通安全知识广告栏等等,让学生在校园生活环境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终身受用。2、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1、首先学生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此时接受健康向上的心理方面的教育,对于个人成长是非常有益的。2、此时学生心理处于成长和成型阶段,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健康人格的形成,非常有必要,可以塑造其将来,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团结向上的优秀品质。3、学生处于成长阶段,个人心理尚不成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个人很容易受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给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因素,为将来一些不良心理埋下了祸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应该占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说是比语文数学还要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可以决定将来走的生活道路,将来能否成功,但语文数学考100分将来就能生活的好吗?中国传统教育弊端已经显现,而且在逐步改进中。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题目

浅谈小学生嫉妒心理的克服 吕桂萍 晓理:剖析嫉妒之害,指明进取之路 鉴于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不高的现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一方面列举陷于嫉妒深渊,干出诽谤、中伤,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毁灭自己,葬送前途的反面典型:如因嫉妒而残害孙膑终遭灭亡的庞涓,嫉妒诸葛亮不成反而自己被气死的周瑜等,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可组织学生摘录嫉妒有害的名人格言,如“嫉妒是亡身的毒蛇”。“嫉妒是一种比仇恨还强烈的恶劣情绪”等,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消化这些格言,净化心里意识,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关爱: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妒心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起点基本相同,在学习和各种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差距相对而言并不悬殊,他们嫉妒的主要对象是老师对某些同学的偏爱,和老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同学的溢于言表的过分欣赏之情。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公正和公平,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不可厚此薄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同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嫉妒心理。 激励:充分肯定成绩,强化进取信心 在帮助落后者进步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及时地发现、充分地肯定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即“感到强烈的喜悦、欣慰、幸福……还会对别人,对整个世界产生爱意,甚至会有一种要马上做点事作为报偿的欲望”。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 疏导:竞争合作互补,优化人际关系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越对手的过程。“合作”是指学生群体为了共同目的而相互协助以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由于认识上的偏颇,以前对小学生强调竞争多了一点,而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实际上这正是导致学生产生嫉妒等不良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优化学生间的人际关心,在组织学生进行适量和适度的竞争同时,必须强调、强化与之互补的“合作”。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缩短与后进生的心理距离 万 焱 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自然要经常与后进生交往。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后进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心理上总是存在一定的隔膜,这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通常后进生给我们的印象是麻木,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在这种表面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后进生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的,矛盾的。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剖析从宏观上看,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等等。从微观上看,由于每个人的气质特点不同,其心理状态又不尽相同。后进生复杂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要想让后进生敞开心扉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有效的转化他们。 一、运用期望理论 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是要对后进生充满信心和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进行交往时,才会减少无意中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几率,让师生的心靠得越来越近。教师的期望也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加倍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这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期望的作用。所以,教师不应该放弃后进生,要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要改变“朽木不可雕”的观念,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牢固树立后进生也是人才、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对他们满怀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接触的过程中才会真正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爱好、尊重和期待,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倾向、愉快的心情,消除对教师的敌对心理,愿意对老师讲真心话,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也只有这样,后进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才能油然产生。教师接受到后进生良好的反馈后,他的“热情期待”再次受到强化,无意或有意地又给这些学生以更大的关怀、更多的指导,产生良性循环。在这样良好的心理氛围里就能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应,这是后进生发生转变的重要环节。 二、利用身体言语沟通 人与人沟通的类型十分复杂,除了言语沟通,还有一种较重要的是身体言语沟通。身体言语语沟通是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心理学家经过严格的观察发现在人际沟通中,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实现的。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身体语言所传递的的信息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是无法掩饰的。我们知道,表面上后进生可能对很多事都显得满不在乎,其实内心都很脆弱、多疑、敏感。有时教师一个细微的动作可能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也可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因此在与后进生交往时一定不能忽视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因为这也是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利用空间距离的缩短 空间位置结构与人际心理距离是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课堂上,教师站在台上,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形成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办公室里,老师坐着学生站着,师生间的不平等性明显拉大。在与后进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他们边走边谈,也可以请他们坐下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老师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室座位的编排上,可以让他们的座位尽量靠前。而不要总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排在前面。如果有条件可以将课桌排成圆形或半圆形,学生自由选择座位,与教师围坐在一起,让后进生感到老师是在平等的对待他们。随着教育者身份的淡化和师生空间距离的缩短,心理距离也自然缩短了。 四、利用鼓励 来自学业的失败,使后进生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处处表现出自卑感。消除自卑感最有效的方式是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一次在课上与学生谈到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时,一位女学生不好意思的说:“不知为什么,哪个老师表扬我,我就感觉特别爱上哪个老师的课,不知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同学们都深有感触的说:对!就是这个样子,我也是。看来表扬和鼓励确实能够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进生来说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与一位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聊天时,当我问到他最近学的怎么样时,他一改以往的沉默不语,自豪的说:“语文老师说我比以前有进步了。”后来经了解因为他在听写字词时,比以前有一点进步,语文老师及时鼓励了他。这小小的鼓励,对这位学生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教师的鼓励之所以对后进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老师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后进生很少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更不用说是表扬和鼓励了。因此,对后进生来讲,老师的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对他们的心灵都是一种安慰和激励。教师在鼓励后进生的同时不但缩短了教师和后进生的心理距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五、利用班级环境 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对于教师来说最可以利用的也是最能利用好的便是班级。从物资环境来讲,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班级心理环境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能催人积极上进、团结,人际关系和谐。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班级中,后进生也能感受到生活在班集体中的的乐趣,与老师的关系自然也非常和谐。初中一年级的一位男同学对我说:“老师,我感到很没意思,每天都是上学、放学、吃饭、睡觉,总是在机械的重复。”可想而知,在学校、在班级找不到一点快乐的学生,他就是再怎么努力,成绩也不会有很大提高。所以,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对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如此,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与老师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后进生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逐渐往好的方面发展,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便得心应手了。 后进生的转化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后进生在进步的过程中及易出现反复,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无论怎样,只要教师与后进生的心灵相通,心理相近,并努力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以顽强的毅力、耐心细致的工作,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赵丹阳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各校都应把它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去。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及矫正 韩晶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懒惰心理就像一道城门,打不开它,提高素质、能力又何从谈起?因此我就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成因及矫正方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 懒惰心理的表现 1、思想方面的懒惰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或干活时拈轻怕重,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 l、依赖性强。 如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3、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l、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意志,磨练耐力。 3、制定学习计划。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4、寻找榜样。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5、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少,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6、厌恶疗法。做一个小丑娃放在写字台上,每当发觉自己有懒惰的心理或行为时,就在小丑娃的脸上画一笔,或涂些颜料,久而久之.再看或丑娃丑陋的样子,就会提醒自己改掉懒惰的习惯。 总之,懒惰是一个人成功的大敌,战胜懒惰,战胜自我,才能不断地前进。参考资料:

哪有这么好的事啊,没有免费的午餐的,还是实际一点,找家专业一点的,指导一下,我是找了一家脚丫论文网写的,不要定金,一下就过了,很省事

1、首先学生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此时接受健康向上的心理方面的教育,对于个人成长是非常有益的。2、此时学生心理处于成长和成型阶段,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健康人格的形成,非常有必要,可以塑造其将来,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团结向上的优秀品质。3、学生处于成长阶段,个人心理尚不成熟,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个人很容易受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给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因素,为将来一些不良心理埋下了祸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应该占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说是比语文数学还要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可以决定将来走的生活道路,将来能否成功,但语文数学考100分将来就能生活的好吗?中国传统教育弊端已经显现,而且在逐步改进中。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近年来,在少年儿童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使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们感到不安。一些专家调查发现,所有问题的出现,无一例外地与少年儿童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关。因此,分析造成少年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和寻求有效的对策,已成为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少年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少年儿童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否是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致使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以下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对子女要求过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时不分场合当面训斥、打骂,要求绝对服从。这样会使子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第二种态度是对子女娇惯溺爱,百依百顺,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蛮横、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少年儿童正常心理的发展都是有害的。此外,家庭破裂也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据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产生消极情绪,不爱学习,敌视同学等,由此可见,家庭破裂会使少年儿童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 少年儿童自身弱点的不良倾向 人的心理是由各种心理成分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统一体。处在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期的少年儿童,独立性与依赖性同在,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他们一方面发现新的自我,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感情不稳定,因此,此时期的孩子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因此,少年儿童自身的人格弱点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学校教育失误的不良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致使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甚至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其实,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具有完美的个性和人格要比拥有智慧和能力更为重要。因为社会用人已不仅仅考核专业技能,却越来越需要心理素质较好的人才。可见,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给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而且,学校也存在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正确的问题,有的教师挖苦、讽刺学生,更有甚者打骂学生,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对考分高的学生或家长有钱有地位的学生另眼相看,对学习成绩差或家庭贫困的学生当成另类看待,这也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正常心态的形成。除此,有些学校把素质教育挂在口头上,口号喊的响,却无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实际行动。 社会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不良的社会舆论导向、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往往使少年儿童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面前感到无所适从,这对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害的。社会风气中的积极方面如新风尚对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格有促进作用,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会腐蚀少年儿童的心灵,有些少年儿童效仿某些成年人讲究吃喝玩乐,说大话、假话骗人。 二、对少年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的对策 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多年形成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作为教育的实实在在的行动。长期以来,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认为学生只有上大学才是惟一的出路,致使我国从小学教育就只强调考分,而不顾个性、人格的完美成长。为了考高分,家长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让孩子有一时休闲的时光,无休止地补各种文化课,使孩子四体不勤,性格冷漠自私,追求考试名次,一旦考试失利,便哭闹不休,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因此,现代教育必须认真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少年儿童积极乐观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态度,让他们懂得,无论将来做什么,只要对社会有用,就是成才。 面向全体、正确引导 坚持正确引导,是少年儿童心理特点所需求的。首先,针对少年儿童共有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及少年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共性健康的心理品质,预防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产生。其次,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环境中的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偏差进行正确指导。如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培养优等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庭条件优越学生的自立意识,培养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的自信心,以塑造各种少年儿童的健康人格品质。这里所说的面向全体,就是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个性的心理指导相结合,使每个少年儿童都得到健康发展。 优化校园的心理环境,加强心理指点 少年儿童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困惑会越来越多,因此他们希望得到指点,或老师、同学、家长的指点,或通过各种报刊、图书的指点。但从一定意义上讲,少年儿童心理素质还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学校应该重视校园心理环境建设,在学校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一位少年儿童都能自由健康地交往,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完善少年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能力。对他们遇到的心理疑惑,学校、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他们,通过心理辅导,教会他们自我调节的方法,指导他们正确看待现实,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培养乐观的进取心,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创设轻松、自由的家庭气氛 家庭是少年儿童成长的第一驿站。事实证明: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能促进少年儿童完美人格的形成;而吵吵闹闹的家庭气氛或父母各奔东西的家庭,由于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致使他们形成扭曲的人格。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为子女着想,给子女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让他们在有爱的家庭气氛影响下,身心健康发展。

1、 可以快速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青少年学生处在青春期,心理会特别敏感,在这时段中,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会渐渐成型。但是,因为敏感的心理因素,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陷入病态的人生观或者遭受到巨大的打击,刚建立起的人生观就会崩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承受能力,让青少年能够勇于面对困难,消除心理隐患,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2、 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行为近时代,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行为越来越多,已经对当下社会的安定造成一定影响。任何的犯罪都是又犯罪心理支配实施,而犯罪心理是人心理失衡所导致的一种极端行为的表现。对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可以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前形成健康的心理,就能自我抵御社会中繁杂的不良因素的侵蚀,达到减少犯罪的最终目的,让社会更加和谐、安定。3、 帮助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今青少年学生在校园中的行为是会令家长们大吃一惊的,如:校园霸凌、顶撞老师、无故旷课、考试作弊等等不良行为。这些问题行为是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否的直接表现,问题发现的越早,改正越方便,更加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也说明了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当前在全国乃至全省、我们中山市各级中小学都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全市中小学普遍生根开花。在努力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风气方面,我市教育局、中山师范学校与市关工委、市妇联、团市委、市科委、市科协及市中山日报社等部门紧密配合,采用多种形式向社会扩大影响。经过各级新闻媒体的宣传,对于我市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辅导”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现在,不少中小学已把举办“家长学校”或定期举行“家庭教育”讲座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市教育局和市妇联、关工委等部门一起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以便更好地协调家长学校的工作。华南师范大学、市教育局、中山师范学校和教科部门还组织各学校心理辅导的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对于形成一种“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风气,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说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需要,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预防针。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正常心理,纠正偏态心理,治疗变态心理,有着现实的意义。①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②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③ 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④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三方面意义。① 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②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思想品德,一般由道德品质、政治倾向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青少年时期,思想品德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二是培养自己正确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优良思想和品德的基础;而在另一方面则是它们的直接组成部分。所以说,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健全的性格,必然会正确地对待周围环境,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善于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还有利于人积极、乐观地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心理健康的人常表现出思想开阔,能在任何环境下乐观地对待现实,以进取精神面对现实、正视自己、适应社会,努力创新。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在集体中都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都可能成为集体的嫌弃儿;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急躁、孤僻、任性和不听话;他们时而表现出自卑、厌世,时而表现出高傲、狂妄;他们缺乏活动愿望和兴趣,不善交际,经不起挫折,狭隘猜疑,胆小怕事。这样的人很难形成良好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③ 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生活、正常地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中小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冲动出现;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就是青少年时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具体为四个方面:① 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② 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③ 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④ 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青少年时期这些特定的矛盾,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许多成人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得到解脱。同时,青少年接近于成人的活动能量,对以上的矛盾系统又起着激发作用,容易使矛盾爆发,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近几十年的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都将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从家庭方面来看,离婚率不断增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的管教方式,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因素。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使青少年学生无止休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中。从社会角度来看,一些黄色、淫秽东西的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也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现实意义重大。

浅谈小学生嫉妒心理的克服 吕桂萍 晓理:剖析嫉妒之害,指明进取之路 鉴于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不高的现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为学生剖析嫉妒之害。一方面列举陷于嫉妒深渊,干出诽谤、中伤,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毁灭自己,葬送前途的反面典型:如因嫉妒而残害孙膑终遭灭亡的庞涓,嫉妒诸葛亮不成反而自己被气死的周瑜等,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可组织学生摘录嫉妒有害的名人格言,如“嫉妒是亡身的毒蛇”。“嫉妒是一种比仇恨还强烈的恶劣情绪”等,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消化这些格言,净化心里意识,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关爱: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妒心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起点基本相同,在学习和各种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差距相对而言并不悬殊,他们嫉妒的主要对象是老师对某些同学的偏爱,和老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同学的溢于言表的过分欣赏之情。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公正和公平,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不可厚此薄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同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嫉妒心理。 激励:充分肯定成绩,强化进取信心 在帮助落后者进步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及时地发现、充分地肯定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即“感到强烈的喜悦、欣慰、幸福……还会对别人,对整个世界产生爱意,甚至会有一种要马上做点事作为报偿的欲望”。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 疏导:竞争合作互补,优化人际关系 “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越对手的过程。“合作”是指学生群体为了共同目的而相互协助以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由于认识上的偏颇,以前对小学生强调竞争多了一点,而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实际上这正是导致学生产生嫉妒等不良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优化学生间的人际关心,在组织学生进行适量和适度的竞争同时,必须强调、强化与之互补的“合作”。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缩短与后进生的心理距离 万 焱 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自然要经常与后进生交往。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后进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心理上总是存在一定的隔膜,这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通常后进生给我们的印象是麻木,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在这种表面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后进生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的,矛盾的。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剖析从宏观上看,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等等。从微观上看,由于每个人的气质特点不同,其心理状态又不尽相同。后进生复杂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要想让后进生敞开心扉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有效的转化他们。 一、运用期望理论 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是要对后进生充满信心和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进行交往时,才会减少无意中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几率,让师生的心靠得越来越近。教师的期望也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加倍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这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期望的作用。所以,教师不应该放弃后进生,要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要改变“朽木不可雕”的观念,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牢固树立后进生也是人才、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对他们满怀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接触的过程中才会真正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爱好、尊重和期待,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倾向、愉快的心情,消除对教师的敌对心理,愿意对老师讲真心话,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也只有这样,后进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才能油然产生。教师接受到后进生良好的反馈后,他的“热情期待”再次受到强化,无意或有意地又给这些学生以更大的关怀、更多的指导,产生良性循环。在这样良好的心理氛围里就能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应,这是后进生发生转变的重要环节。 二、利用身体言语沟通 人与人沟通的类型十分复杂,除了言语沟通,还有一种较重要的是身体言语沟通。身体言语语沟通是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心理学家经过严格的观察发现在人际沟通中,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实现的。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身体语言所传递的的信息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是无法掩饰的。我们知道,表面上后进生可能对很多事都显得满不在乎,其实内心都很脆弱、多疑、敏感。有时教师一个细微的动作可能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也可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因此在与后进生交往时一定不能忽视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因为这也是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利用空间距离的缩短 空间位置结构与人际心理距离是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课堂上,教师站在台上,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形成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办公室里,老师坐着学生站着,师生间的不平等性明显拉大。在与后进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他们边走边谈,也可以请他们坐下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老师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室座位的编排上,可以让他们的座位尽量靠前。而不要总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排在前面。如果有条件可以将课桌排成圆形或半圆形,学生自由选择座位,与教师围坐在一起,让后进生感到老师是在平等的对待他们。随着教育者身份的淡化和师生空间距离的缩短,心理距离也自然缩短了。 四、利用鼓励 来自学业的失败,使后进生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处处表现出自卑感。消除自卑感最有效的方式是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一次在课上与学生谈到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时,一位女学生不好意思的说:“不知为什么,哪个老师表扬我,我就感觉特别爱上哪个老师的课,不知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同学们都深有感触的说:对!就是这个样子,我也是。看来表扬和鼓励确实能够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进生来说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与一位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聊天时,当我问到他最近学的怎么样时,他一改以往的沉默不语,自豪的说:“语文老师说我比以前有进步了。”后来经了解因为他在听写字词时,比以前有一点进步,语文老师及时鼓励了他。这小小的鼓励,对这位学生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教师的鼓励之所以对后进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老师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后进生很少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更不用说是表扬和鼓励了。因此,对后进生来讲,老师的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对他们的心灵都是一种安慰和激励。教师在鼓励后进生的同时不但缩短了教师和后进生的心理距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五、利用班级环境 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对于教师来说最可以利用的也是最能利用好的便是班级。从物资环境来讲,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班级心理环境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能催人积极上进、团结,人际关系和谐。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班级中,后进生也能感受到生活在班集体中的的乐趣,与老师的关系自然也非常和谐。初中一年级的一位男同学对我说:“老师,我感到很没意思,每天都是上学、放学、吃饭、睡觉,总是在机械的重复。”可想而知,在学校、在班级找不到一点快乐的学生,他就是再怎么努力,成绩也不会有很大提高。所以,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对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如此,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与老师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后进生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逐渐往好的方面发展,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便得心应手了。 后进生的转化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后进生在进步的过程中及易出现反复,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无论怎样,只要教师与后进生的心灵相通,心理相近,并努力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以顽强的毅力、耐心细致的工作,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赵丹阳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各校都应把它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去。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谈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及矫正 韩晶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小学生的懒惰表现尤为突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而懒惰心理就像一道城门,打不开它,提高素质、能力又何从谈起?因此我就小学生懒惰心理的表现,成因及矫正方法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 懒惰心理的表现 1、思想方面的懒惰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或干活时拈轻怕重,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 l、依赖性强。 如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3、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l、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意志,磨练耐力。 3、制定学习计划。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4、寻找榜样。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5、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少,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6、厌恶疗法。做一个小丑娃放在写字台上,每当发觉自己有懒惰的心理或行为时,就在小丑娃的脸上画一笔,或涂些颜料,久而久之.再看或丑娃丑陋的样子,就会提醒自己改掉懒惰的习惯。 总之,懒惰是一个人成功的大敌,战胜懒惰,战胜自我,才能不断地前进。参考资料: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可以看下教育类的文献,也可以看下心理学类的文献。你看下(心理学进展、教育进展、创新教育研究)这些吧

先分析论题“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主体先是大学生然后是心理健康最后是重要性。那我们的目标就是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明确写作目标论文也就好写了。首先可以先讲述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在段末点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很重要这个论点。在构建三个分论点:如一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好处”并加以事实论据。二可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怎么提高”。三可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如果不提高会带来什么坏处”。这样写作800字肯定是可以达到的。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哪有这么好的事啊,没有免费的午餐的,还是实际一点,找家专业一点的,指导一下,我是找了一家脚丫论文网写的,不要定金,一下就过了,很省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论点 大学生必须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很好的发展 举例说明 如很多科学工作者,他们首先都树立了远大的志向。良好的心态 目标始终如一 最后才能有所作为 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要做到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身体健康 两者统一才能有所作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