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国外林业研究现状论文范文大全高中生

发布时间:2024-07-05 17:17:18

国外林业研究现状论文范文大全高中生

1]胡永红,黄卫昌 美国植物园的特点──兼谈对上海植物园发展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1,(4) [2]鲍滨福,马军山 两“园”合一 学用并举——浙江林学院植物园规划设计探索[J] 中国园林,2006,(5) [3]李春娇,董丽 试论植物园专类区规划[J] 广东园林,2007,(2) [4]李惠卓,张彦广,吴杨哲,张亮,陈莉瑶,姬鹏,崔容华 保定市植物园土壤特性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4) [5]林昌虎,孙超 加强科普教育建设 扩大植物园生存空间[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6]郑金贵 校园多功能教学基地“中华名特优植物园”的建设[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7]胡文芳 人工与自然的科学结合——体验巴塞罗那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05,(3) [8]周练 基于生态休闲文化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规划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9]陈艺芬 论植物园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 柳州师专学报,2009,(6) [10]厦门植物园万石阁设计方案[J] 建筑与文化,2008,(3) [11]黄远钧,黄惠明 对园林围墙与园路进行设计与施工的分析[J] 科学之友,2010,(6) [12]张和山 浅谈影响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 科学之友,2010,(10) [13]李永红,杨倩 杭州西溪湿地植物园——基于有机更新和生态修复的设计[J] 中国园林,2010,(7) [14]郭鸿英,孙超,储蓉 植物园数字化建设[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4) [15]孟宪民 沈阳植物园的现状分析及同北京植物园的比较[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16]唐宇丹,靳晓白 植物园的外来种引种和生物安全[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7]张晓芹 枸杞在园林中的应用及栽培管理技术[J] 河北农业科学,2007,(2) [18]遆卫国,王晶晶 喷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19]杨庆绪,蒋三登,张运德,刘毓 园林建设志在环境友好 绿化发展重在资源节约[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20]尉秋实,李爱德 植物保护、科研、开发三项功能建设的思路与对策[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1]Mauro Ballero,Giovanni Piu,Alberto A The impact of the botanical gardens on theaeroplankton of the city of Cagliari, Italy[J] 2000,(1) [22]韦标 试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J] 科学之友,2011,(6) [23]吴徳智 浅谈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成活率[J] 科学之友,2010,(10) [24]胡永红 专类园在植物园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对上海辰山植物园专类园设置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6,(7) [25]郦文俊 园林景观栽植中的植物色彩设计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2) [26]麻广睿 植物园发展与更新规划[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27]金晓雯 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28]Alessandro Travaglini,Diletta Ravaziol,Maria Grilli C A meteorological station and a pollen trap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and arboretum of the university of Rome Tor Vergata[J] 2000,(2) [29]D Boguslaw Molski,Roman Kubiczek,Jerzy P Rye genetic resources evaluation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the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in Warsaw[J] 1981,(1) [30]G V Kovaleva,T G Dobrovol’skaya,A V G The structure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brown forest soils of the Botanical Garden on Murav’eva-Amurskogo Peninsula[J] 2007,(5) [31]Giuseppe V The Popularization of Mycology with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lermo[Z] :1994, [32]李忠实 加强园林施工质量管理浅谈[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2) [33]何勇军 浅谈园林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J] 科学之友,2010,(6) [34]肖振甲,宋国祥 浅谈园林驳岸工程施工现场管理[J] 科学之友,2010,(14) [35]朱丹粤 浅谈如何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J] 华东森林经理,2007,(2) [36]齐海鹰,安吉磊 浅谈观赏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37]郭丹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浅谈[J] 广东园林,2007,(6) [38]计桂珍 浅述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J]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4) [39]Metal bioaccumulation in plant leaves from an industrious area and the Botanical Garden in Beij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2) [40]N Rascio,A Camani,L Sacchetti,I Moro,G Cassina,F Torres,E M Cappelletti,M G P Acclimatization trials of someSolanum species from Amazonas Venezuela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dova[J] 2002,(4) [41]Irena M Oles Shevchenko et al in the Botanical Gardens[Z] :1989, [42]A Alfani,G Bartoli,R S Sulphur contamination of soil and Laurus nobilis L leaves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Naples University[Z] :1983, [43]邵丹锦 一个永续发展的热带风情植物园——新加坡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11,(3) [44]肖春芬,彭艳琼,杨大荣 植物园在物种迁地保护中的作用——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榕树和榕小蜂的保护为例[J] 中国园林,2010,(5) [45]任康丽 植物园景观设计功能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从美国费尔柴尔德热带植物园看景观设计的组构[J] 中国园林,2010,(9) [46]李忠超,陈红锋 我国植物园新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考——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例[J] 福建林业科技,2006,(3) [47]欧阳欢,王庆煌,黄根深,龙宇宙,宋应辉 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新型植物园的创建——以兴隆热带植物园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4) [48]孟宪民 国外植物园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植物园建设的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2004,(5) [49]任海,简曙光,张征,郑祥慈,张奠湘,王峥峰,郝刚,段俊,廖景平,魏孝义,傅德志 数字化植物园的理论与技术思考—以华南植物园为例[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5) [50]林有润 植物园,“植物系统与工程学”科学研究与实验的基地———兼论《巨系统》理论对植物园建设及对植物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J] 植物研究,1998,(4)

一、国外研究现状石漠化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危害是全球性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剧增和生态的破坏,全球岩溶区石漠化在不断加剧。如地中海岩溶地区、加拿大东南部布鲁斯半岛、日本秩父地区、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地区等均面临着严重的石漠化问题。各国对石漠化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进行了治理。在开发石漠化区岩溶含水层水资源、退耕还林、利用速生树种和种苗营养液进行石漠化区生态重建方面,取得了很多有效经验。但国外石漠化地区人口密度小,水、土、人之间矛盾没有我国突出,治理相对比较容易,技术成果报道较少。二、国内研究现状近十多年来,国家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以及世界粮食计划、世界银行贷款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援助项目,在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坡改梯、砌墙保土、土壤改良、开发岩溶水、种植适生经济作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多的石漠化环境整治的成功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解决单一目标的工程治理措施,以及综合性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一)石漠化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生态修复措施包括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良为主体的生态修复工程,并与经济林木建设、中药材种植等相结合,扩大植被覆盖面积。农田基本建设措施以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产出率、减少自然和人为活动对耕地的破坏和水土流失,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进而达到遏止毁林开荒为目的。该类措施以6°~25°坡耕地治理为重点,通过“坡改梯”(坡地改梯田、梯土)、“旱改水”(旱地改水浇地、平缓旱地改水稻田、望天田改保灌田)、“碎改整”(小块改大块、零乱改规整)、新开田土、冷烂锈田改造、洼地排涝等农田改造等,有效地防止或减少水土流失。水利水保建设措施水资源是动物和植物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措施将“开源”与“截流”并重,通过对灌区改造、病险水库治理、地表“三小”(小山塘、小水窖、小水池)工程建设,致力于解决石漠化区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石漠化区经济的发展,对有效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遏止毁林开荒起到保障作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根据地域资源环境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利用资源,布局适合于当地资源和环境优势的产业,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如贵州省根据当地地形、气候,在一些高寒地区实施退耕还草、发展草地畜牧业,北盘江两岸发展花椒种植;广西在石漠化区实施“砍头树”种植、发展养殖业等。农村能源改造措施以解决煤炭资源缺少地区农民生活及生产燃料为目的,通过发展家庭养殖业、沼气工程、节柴改灶、农村小水电建设、太阳能利用等措施,实现遏制人为对森林的砍伐破坏。生态移民措施主要方式为异地搬迁。通过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和民营企业,有效地将石漠化区(生态恶劣区)的人口和人类工程活动向资源环境条件较优势的区域集中,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村人口就业率,一方面使贫困区人口尽快脱贫,另一方面减轻石漠化区资源环境的压力和人为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使人类对资源的需要和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达到平衡,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其他主要为政策保障措施、科技支撑体系等。包括对石漠化治理的政策支持,治理方式的科技研究、示范工程、石漠化监测、科技培训、宣传教育、组织保障等。(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主要模式石漠化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般要根据当地具体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多手段、多功能、多层次组合模式进行综合治理。目前,国内岩溶山区采用的综合治理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类。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受地形、地貌、水文网和地质结构等条件控制,岩溶石山地区由许多具有独立功能的小流域单元组成。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内容为:根据小流域内上、中、下游具体的社会和环境条件确定生态经济功能,合理地配置生态防护体系,通过一系列组装配套的科学技术,以水土保持为核心、以水资源开发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手段,实现流域全面规划,综合防护体系和复合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布局,形成符合山区特点的农、林、牧复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针对岩溶山区缺水、少土、水土流失严重和人地矛盾突出的特点,以蓄水、治土、造林为核心,对脆弱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利用坡面雨水径流和表层带岩溶水与三小工程(小山塘、小水窖、小水池)相结合,形成微型水利系统,达到实现防止水土流失和解决干旱期间农田灌溉用水的目的;对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并与具有经济价值的草、果(树)种植相结合,把防治土壤强烈流失和沟谷侵蚀的拦沙谷坊相配合;开展生态林建设,将生态林建设与经济林木种植相结合,既增强流域内水土涵养,又实现增加经济的收入。通过上述手段,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条件。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针对岩溶山区山地多、坝地少的特点,结合地域资源和环境结构,实施农、林、牧一体化的产业结构模式。综合考虑本地区区域农业资源优势,以保护和扩大森林覆盖率为核心,以水土保持、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为目标,合理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和农作(植)物结构,维系生态平衡,走生态农业的道路。同时,发展特色农业、名特优产品种植,把种植业、养殖业和产品深加工业联成整体,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促进生态经济的有序发展和动态平衡,形成完整、协调的农业生态循环体系,既提高资源的利用,又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草地畜牧业模式西南岩溶山区雨热同季,气候温和湿润,利于牧草的生长,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一些人口密度较小、草地面积较大的地区,利用该优势发展牧农结合型的生态农业,以草养畜、以畜养农,并进一步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业。以草代林代粮,进行草农牧林结合,短期可保持水土,远期则可开发林木资源,既有近期效益,又有长期效益。生态移民模式中度以上的石漠化区面积大,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缺乏,土地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低下,对该类地区,可通过生态移民的方式将居民迁移到环境条件较好、资源承载能力较高的地区,一方面可减轻人类为生存对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生态环境系统得到恢复和重建,另一方面通过异地开发,改善石漠化区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促进脱贫,从而实现石漠化区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庭院生态经济模式以沼气建设利用为纽带,以完善和稳定“经果林—畜禽养殖—沼气”为基础,充分利用农户庭院前后及耕地资源,以改善农民生活基础设施条件为目的,以种植经济林木、中药材和养殖优质畜禽为主要内容,对石漠化山区山、水、林、田、路、网进行综合规划建设。通过优化岩溶石漠化区经济系统中的种植结构、养殖结构、能源结构与技术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环境。庭院生态经济模式的高效运行可改变农村庭院生活环境条件和不文明现象,逐步形成以种植为基础、以养殖业为主干、以沼气为纽带、种养和加工相互配套、农林牧副业协调发展的农村生态经济体系,与石漠化防治融为一体,推进石漠化的综合治理。(三)石漠化理论研究方面的典型工作1)袁道先院士在《岩溶生态系统和石漠化治理》中,结合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大量的科学数据、图表,对岩溶环境生态系统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论证。2)1999~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完成了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及生态地质环境调查,采用遥感解译、地面核实调查等手段,基本查清了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的现状、空间分布、发展趋势,编制了《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及生态地质环境调查报告》。3)贵州省地矿局王明章研究员等在“贵州省岩溶山区地下水及生态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并出版了《贵州省岩溶石山生态地质环境研究》,对贵州省石漠化的现状、分布、成因、发展演化,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并从地质学的角度初步提出了石漠化治理的途径设想。4)贵州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院况顺达博士等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为平台,采用遥感技术完成了石漠化演变监测技术方法的研究,提交了《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关键技术研究及预警预报成果报告》。5)贵州省师范大学熊康宁教授等以遥感技术为主要手段,对贵州省石漠化现状进行了调查,编制出版了《贵州省岩溶石漠化类型遥感调查研究》,阐述了遥感调查的方法、贵州省石漠化的基本特征和现状。6)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牵头,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科学院、贵州省地矿局、河海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从地球化学的角度开展包括石漠化问题在内的岩溶山区物质运移循环研究。(四)石漠化治理方面的典型工作1)林业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合国家长防、珠防工程,开展了以“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为主的生态恢复工程。2)发改委、水利和农业部门以解决缺水问题为核心,采取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网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工程;以坡耕地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对25°以下石漠化程度较轻、土层较厚的缓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区域,大力实施生态自然修复工程;加大沼气建设,解决能源紧缺问题;以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花椒、砂仁等具有市场优势经济林果,并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态产业。贵州省内典型工程有关岭县石板桥小流域治理工程、花江板贵小流域治理工程、思南碗水坝小流域治理工程等。3)2003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典型岩溶流域地质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分别在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等省(区)以岩溶流域为单元,开展了以地下水开发为龙头的石漠化地质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典型工程如代表峰丛洼地类型的贵州省巨木地下河流域,代表垄岗槽谷类型的贵州省道真上坝地下河流域、云南省泸西小江流域、湖南省洛塔等石漠化治理工程。从地学的角度开展以石漠化综合治理为目的地质环境整治示范工作。通过多年的工作,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丰富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理论。上述示范工程的实施,将对改善当地人民的生存和生产条件、脱贫致富提供基础条件,并对推动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整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这一项目成为本研究的基础。4)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贵州省科技厅星火科技计划在省内岩溶石漠化地区实施30万亩金银花种植的石漠化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推行“林—草—畜”生态研制模式发展畜牧业,带动农民致富,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完成了《岩溶石漠化地区种植金银花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报告》。5)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在广西果化、湖南洛塔等地进行了以地下水开发为主的地质环境整治示范工程。6)中韩两国共同投入在贵州省修文县开展了以植树造林、小水窖和沼气工程为主的石漠化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2008年以来,国家在西南岩溶山区选择了100个重点县(其中贵州省55个),开展了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目前试点工作正在正常推进。三、存在的主要问题石漠化的研究和治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总体上看,仍然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一)石漠化继续发展,生态环境形势仍然严峻当前,国内外有关人员从不同的侧面对岩溶石漠化治理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实施了较多的试验和示范性工程,在岩溶山地区石漠化成因和防治的理论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为岩溶山区石漠化的整治提供了较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应该看到,治理效果仍不是非常理想。根据相关资料,20世纪以来,尽管我国有效治理了岩溶石漠化面积5000平方千米,但由于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和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岩溶石漠化加剧的面积增加了5万平方千米。石漠化的加剧和改善面积比为5∶1。岩溶石漠化的形势仍然严峻。(二)石漠化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措施尚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石漠化的形成和发展是脆弱的岩溶环境条件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脆弱的岩溶地质环境是石漠化发生的基础、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是石漠化发生的驱动力”;“对石漠化治理不但要对已经发生的石漠化环境进行修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科学的手段防止新的石漠化继续发生和发展”已经为大众认识。因此,合理的石漠化的治理途径不但要对不合理的工程活动进行遏制,而且应通过科学的手段对脆弱的地质环境实施改善,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目前的实践中,通常采取的各种治理模式都主要集中在针对遏制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方面,而对如何改善石漠化区脆弱的地质环境方面却重视不够。近年来,不同部门从不同行业的角度实施了较多的石漠化整治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较丰富的经验,总结了不同的综合治理模式。概括起来,这些治理模式基本上都是扩大植被覆盖面积、土地整理、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移民、庭院经济等措施的集成。虽然这些模式既有通过自然和人工干预促使植被恢复、对已经恶化的石漠化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的工程,也有通过科学的手段改善石漠化区民众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发展经济、从源头上防止石漠化继续发生和发展的措施,但是,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治理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将主要的目标集中在对地表生物圈层的人为干预和控制,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支撑生物圈层的地质环境条件对石漠化发展的巨大作用,表现为一是缺乏对石漠化形成的内在基本环境———石漠化区地质环境的综合整治;二是在治理措施的选择和工程布局上通常未能充分考虑治理区的地质环境背景(水文地质条件、地球化学背景等)对治理措施的适宜性;三是未能很好地考虑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地质资源并充分利用于石漠化的整治中。其结果治理工程仍然主要在脆弱的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尽管多年来国家对水土保持、石漠化防治等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治理工作确实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综合分析近年来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发展的趋势,石漠化程度和面积仍然在以较快的速率持续发展,究其原因可以认为:造成该问题的原因除石漠化治理的投入力度尚不足以外,还在于当前的治理模式和工程过多是立足于石漠化形成的外因控制上,而对地质环境的治理力度薄弱。地质环境是一切生态环境形成的基础,地质环境条件的好坏,决定了生态环境的优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以认为:忽视对地质环境进行有效的整治,基于脆弱的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石漠化防治工作唯以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因此,现有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三)水源缺乏、土地缺少和土质贫瘠的问题亟待解决石漠化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特征就是“地表缺水、少土、土质贫瘠”,是造成石漠化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目前采用的石漠化治理工程中难以解决关键所在。岩溶山区强烈岩溶发育造成地表水流严重漏失,地表出现严重的干旱缺水现象,造成岩溶山区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供水困难,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少土”是岩溶石漠化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另类典型特征。碳酸盐岩成土条件本来就极差,加之地形条件以山地为主,土地主要分散分布在山间盆地、谷地和洼地中,可供耕种的土地面积少,土地资源有限。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占有量呈继续逐渐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岩溶山区人口增长速度快,低承载力的土地与高密度的人口必然产生粮食增长与人口增长失衡问题。以贵州省为例,2005年全省人均耕地面积7亩,其中常用耕地人均仅68亩。退耕还林后虽可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发展,但人口过多的现实却相应增大了石漠化区土地资源的压力。虽然加大小城镇建设和生态移民是缓解农村人口与耕地不足矛盾的有效措施,但是,也应看到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民对土地仍将有较强的依赖性,并且生态移民也需要相应的土地和水资源作支撑。因此,可耕种土地的缺少成为制约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瓶颈”之一。碳酸盐岩溶区的耕地一方面是土层薄、分布不连续、保水性和耐旱性差,另一方面土壤中营养元素缺乏,严重的水土流失引起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大幅度减少,使得耕地土质贫瘠、土地产出率低、农作物品质低下,成为限制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岩溶山区水源匮乏、土地缺少和土质贫瘠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是石漠化治理中的难点所在,也是必须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

国外林业研究现状论文范文大全高中生物

浅析林区植树造林的常用方法及其具体程序摘要:我国林业产业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林业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经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是和国外林业相比,我国林业既有一定的优势,也有多方面的劣势,优势与劣势并存。所以还要重视营林建设,同时提出了一些整地、造林的方法,把我国林业融入国际林业体系中,与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广泛。关键词:造林;整地;方法造林地的整理是在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显著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1植树造林常用方法1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工序,而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但是这种方法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条件:适合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橡栎类、核桃、油茶、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其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播种造林的方法有: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播和撒播等。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对保证春播、早出芽、增强幼苗抗旱能力、减少鸟兽等危害极为重要。2植苗造林法又称栽植造林、植树造林,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但是,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或挤压变形和失水,栽植技术要求高,必须先育苗,却也节省种子。总之,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播种苗(又称原生苗)、营养繁殖苗和移植苗。有时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时,可以利用野生苗。近年来,有些地区发展营养器苗造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植苗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关键是苗木本身能否维持水分平衡,所以在造林过程中,从苗圃起苗、选苗、分级、包装到运输、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定植全过程都要保护苗木不致失水过多。最好是随起苗随栽植,尽量缩短时间,各环节要保持苗根湿润。3分殖造林法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干、枝、根等)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其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而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适用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松树、杨树、柳树、泡桐和竹类等。4其他方法1)插条造林插条造林在春季和秋季都可以进行,春季应在发芽前、土壤解冻后这一段时间内。而秋季则应在落叶后到土壤冻结前。选择5~0cm粗,1~2年生的枝条,剪去侧枝,剪成长30~40cm的插穗,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事先整好的地里扦插,然后踏实。插深为使插条的上部露2~3cm。如果土壤较旱,应该用细土覆盖;此外也可以使用塑料薄膜,采用垄作,可在较为干旱的地区应用此法。具体工序为:先整好地,作垄,提前灌透水,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整个垄面覆盖然后按一定的株距将插条插入垄中,用细土将薄膜上的插孔盖住,当长出叶子后,即可撤掉薄膜。还有一种方法,是在插前用石蜡速蘸插条的上切口,即蜡封,以防止插条水分过度散失,然后插入垄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定要插正,即插穗的大头向下小头向上。2)插根造林。这种造林方法和插条造林方法差不多,在春秋季均可进行,所不同的是插穗用的是粗1cm以上的根,剪成15~20cm长的段。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在提前整好的地上挖直径20cm,,深30cm的坑,将根按45°角倾斜埋入,要注意,插穗的方向是大头向上,上部不但不外露,反而要埋入土下2~3cm。3)分蘖造林。就是直接利用分蘖苗进行造林的方法。由于沙棘的根蘖能力很强,天然根蘖苗多,尤其在平茬以后,每亩能产生根蘖苗6000~12000株以上,可为分蘖造林提供大量能区分雌雄的苗木。这种方法已为许多地方种植沙棘时所采用。具体做法是∶春季或秋季在沙棘林内连根掘出分蘖苗,直接运输到造林地进行造林,栽植时要保证根系舒展,并且要覆土踏实。2植树造林的程序1造林地的清理造林地的清理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工序,把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梢头、站秆、倒木、伐根等清除掉。分为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三种方式。清理的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割除清理可以是人工,也可以用机具,如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清理后归堆和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草类植物。2整地方式和方法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局部整地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在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带状、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等。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有: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应用的方法有:坑状、块状、高台等。3人工播种方法1)播前的种子处理目的:完成种子发芽准备,加速种子发芽,缩短留土时间,保证出苗整齐,预防动物及病虫害的危害。措施:消毒、拌种、浸种、催芽。春播时深休眠种子要催芽。春播时休眠种子应浸种,但是如果造林地比较干旱、晚霜与低温危害严重不宜浸种。雨季一般播种干种子,如果能准确掌握雨情时也可浸种。秋季播种时一般都不浸种、催芽。病虫害危害严重的地方应进行消毒液浸种、闷种或拌种。2)播种方法撒播:均匀地撒播种子到造林地的方法。一般不整地、播种后不覆土,种子在裸露条件下发芽。工效高,成本低。作业粗放,种子易被植物截留、风吹或水流冲走、鸟兽吃掉,发芽的幼苗根系很难穿透地被层。适用条件:劳力缺乏、交通不便的地区,皆伐迹地、火烧迹地,急需绿化的地方,中小粒树种。条播:按一定的行距播种,可播种成单行或双行,连续或间断。播后要覆土镇压。可进行机械化作业。种子消耗量比较大。适用条件:迹地更新,次生林改造;主要为灌木树种和个别乔木树种。穴播:按一定的行、穴距播种的方法。根据树种的种粒大小,每穴均匀地播入数粒到数十粒种子。播后覆土镇压。操作简单、灵活、用工量少。适用条件:适用各种立地条件。大、中、小粒径的种子都适用。块播:在大块状整地上,密集或分散地播种大量种子的方法。块状面积一般在1m2以上。可形成植生组。施工比较复杂。适用条件:已有阔叶树种的天然更新迹地引入针叶树种,沙地造林。

回答 1、看中文相关专著和文章都引用了哪些资料,再到外网找这些学者的研究现状。2、如没有中文专著或者数量有限,就根据你研究的题目,在国外相关学科的杂志上搜索关键词,会找到介绍该题目或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这种外文杂志大学图书馆里有 3、你应该知道你这个题目外国有哪个人研究吧,只要知道一个,就在外网上搜索他的专著和文章,特别是文章,一定会引用其它研究者的情况,以此类推,就会了解更详细的研究现状。4、最直接的方式:问自己导师有哪位外国学者研究该题目 中国知网、elsevier和Springer等专业外文期刊网站查找。1、如果需要中文的国外研究现状,直接去中国知网找中文综述类文章和硕博论文的第一章综述部分,就可以查到。2、如果需要英文的国外研究现状,可以去elsevier和Springer等专业外文期刊网站查取外文文献获取。3、在百度上搜索中国知网,选择并打开,打开之后,选择所要研究的方向以及关键字,进行搜索。例如:以“教育”为关键字进行搜索,选择一篇论文,通常情况下,硕博论文中研究现状比较全面。4、打开论文标题链接,选择阅读模式为“在线阅读”,有权限的可以直接进行下载,找到第一章中的“研究现状”,之后就可以进行简单的引用了 更多1条 

林业法制建设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推进依法治林的进程,适应林业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在1998年加快了立法进度,加强了林业执法监督的力度。  (一)《森林法》修正案通过实施 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党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决定》,并对《森林法》作了相应修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扩大了《森林法》的适用范围:一是特意把林地经营管理活动纳入了森林法的范围:二是突出了森林、林木的培育和种值。  2. 强化了有关林地的法律制度。对森林、林木和林地确定权属,核发林权证是改革开放以来林业上的一项重要制度,修订后的《森林法》维持了原《森林法》关于森林、林木和林地确权发证的规定,同时增加了”国务院可以授权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对国务院确定的国家证书,并通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的规定;针对随意改变林地用途,侵占林地地现象,为保护林地,《森林法》明确规定:”占用或者使用森林的,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按照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手续,并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  3.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这一规定有利于保护生态公益林生产者的积极性。  4.强调要依法保护林农的合法权益。国家依法保护林农的合法权益,减轻林农的负担,禁止向林农违法收费、罚款,禁止向林农进行摊派和强制集资。国家保护承包造林的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承包造林的集体和个人依法享有林木所有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5.规定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的条件,得不得将林地转为非林地。同时,除国务院特殊规定的之外,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防护林、特种用途林),不得转让。  6.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天然林。天然林是森林资源中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最强的一部分森林,因此,《森林法》增加了在”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其他天然林区,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管理”的规定。  7.明确了森林公安的任务。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林区设立的公安机关,负责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秩序,保护辖区内的森林资源,并可以信照《森林法》的规定,在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授权的范围内,行使行政处罚权。武装森林警察部队执行国家赋予的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任务。  8.关于法律责任。为了适应保护森林资源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为了同修改后的刑法相衔接,《森林法》中的责任条款也相应进行了修改,并根据情况增加了处罚的种类。  (二)起草《森林法》相配套的法规草案 新《森林法》实施以后,《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起草工作便着手进行。本次修改将着重细化《森林法》中的原则性性条款,弱强其可操作性。与些同时,抓紧起草以下行政法规草案。  1.关于天然林保护条例。1998年的特大洪水,使得全国上下重新审视林业的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全面停止长江、潢河流域上中游的天然林采伐,森工企业转向营林管护。国有重点林区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也开始陆续实施。为对天然林实行特殊的保护政策,做好因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所带来的一系列后续问题,制定一个专门的条例是非常必要的。  2.关于林地管理条例。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近些年来,毁林开垦,乱占林地的现象日益加剧,致使国家实行的林地用途管制和有林地总量控制的战略目标难以实现。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明确要求:”国家林业局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进一步加强林地的保护和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3.关于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条例。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以形成最佳的生产力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早在80年代初,森林、林木的流转现象就有所出现,但流转行为不甚规范。为保护林发展的有利态势,鼓励群众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同时规范其运作行为,制定《森林、林木和林地作用权流转条例》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同时,《荒漠化防治法》、《种子法》已列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正在组织起草过程中。

回答 提问 你这能不能整理到我能复制粘贴出来呀[心] 回答 稍等 提问 [鲜花] 回答 研究现状1国内目前国内关于此论题的主要研究文献有王路《咏叹调“漫步街上”的音乐特征对演唱的指导意义》(《大众文艺》05)、侯文杰《谈普契尼笔下“漫步街上”的艺术表达》(《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03)、雷英《味叹调“侯爵请听"之音乐特征与演唱技巧分析》(《音乐创作》08),赵浩雨《咏叹调“侯爵请听”的演唱诠释与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王丽《浅析歌剧中穆塞塔的人物形象--以“漫步街上”为例》(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等文章分别从音乐特征和演唱分析的角度对歌曲进行了论述,以上文章的特点在于对歌曲的个案研究,在具体的分析上注重音乐要素分析和演唱中难点分析以上文献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一定的论点论据。国外研从国外研究现状看CarlDahlhaus《Nineteenth Century Music》(Berk 歌剧中的人物塑造和演唱风2国外研究现状从国外研究现状看CarlDahlhaus《Nineteenth Century Music》(Berkrlry Los第一章《艺术家的生涯》与《蝙蝠》的创作背景及歌剧简述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ngeles,1989)、John DDrummond《Opera in Perspective》(JMDent,1980) Charles Rosen《The Romantic Genera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等文献分别从音乐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了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和维也纳歌剧的特点,并对轻歌剧、轻歌剧,抒情歌剧、真实主义歌剧进行了风格方面的分析,其中对普契尼、约翰施特劳斯的歌剧作品创作背景以及音乐特点进行了概括说明以上文献对于本文关于作曲家创作特点以及歌剧创作背景 可以的话给个赞谢谢 [握手] 提问 歌剧《艺术家的生涯》选段《漫步街上》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可能创新的方面) 有没有创新方面 回答 稍等 这个没有 不好意思 提问 好呢[鲜花] 回答 给服务给下赞[握手] 提问 好呢 更多15条 

国外林业研究现状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

1]胡永红,黄卫昌 美国植物园的特点──兼谈对上海植物园发展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1,(4) [2]鲍滨福,马军山 两“园”合一 学用并举——浙江林学院植物园规划设计探索[J] 中国园林,2006,(5) [3]李春娇,董丽 试论植物园专类区规划[J] 广东园林,2007,(2) [4]李惠卓,张彦广,吴杨哲,张亮,陈莉瑶,姬鹏,崔容华 保定市植物园土壤特性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4) [5]林昌虎,孙超 加强科普教育建设 扩大植物园生存空间[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6]郑金贵 校园多功能教学基地“中华名特优植物园”的建设[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7]胡文芳 人工与自然的科学结合——体验巴塞罗那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05,(3) [8]周练 基于生态休闲文化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规划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9]陈艺芬 论植物园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 柳州师专学报,2009,(6) [10]厦门植物园万石阁设计方案[J] 建筑与文化,2008,(3) [11]黄远钧,黄惠明 对园林围墙与园路进行设计与施工的分析[J] 科学之友,2010,(6) [12]张和山 浅谈影响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 科学之友,2010,(10) [13]李永红,杨倩 杭州西溪湿地植物园——基于有机更新和生态修复的设计[J] 中国园林,2010,(7) [14]郭鸿英,孙超,储蓉 植物园数字化建设[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4) [15]孟宪民 沈阳植物园的现状分析及同北京植物园的比较[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16]唐宇丹,靳晓白 植物园的外来种引种和生物安全[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7]张晓芹 枸杞在园林中的应用及栽培管理技术[J] 河北农业科学,2007,(2) [18]遆卫国,王晶晶 喷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19]杨庆绪,蒋三登,张运德,刘毓 园林建设志在环境友好 绿化发展重在资源节约[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20]尉秋实,李爱德 植物保护、科研、开发三项功能建设的思路与对策[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1]Mauro Ballero,Giovanni Piu,Alberto A The impact of the botanical gardens on theaeroplankton of the city of Cagliari, Italy[J] 2000,(1) [22]韦标 试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J] 科学之友,2011,(6) [23]吴徳智 浅谈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成活率[J] 科学之友,2010,(10) [24]胡永红 专类园在植物园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对上海辰山植物园专类园设置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6,(7) [25]郦文俊 园林景观栽植中的植物色彩设计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2) [26]麻广睿 植物园发展与更新规划[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27]金晓雯 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28]Alessandro Travaglini,Diletta Ravaziol,Maria Grilli C A meteorological station and a pollen trap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and arboretum of the university of Rome Tor Vergata[J] 2000,(2) [29]D Boguslaw Molski,Roman Kubiczek,Jerzy P Rye genetic resources evaluation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the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in Warsaw[J] 1981,(1) [30]G V Kovaleva,T G Dobrovol’skaya,A V G The structure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brown forest soils of the Botanical Garden on Murav’eva-Amurskogo Peninsula[J] 2007,(5) [31]Giuseppe V The Popularization of Mycology with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lermo[Z] :1994, [32]李忠实 加强园林施工质量管理浅谈[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2) [33]何勇军 浅谈园林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J] 科学之友,2010,(6) [34]肖振甲,宋国祥 浅谈园林驳岸工程施工现场管理[J] 科学之友,2010,(14) [35]朱丹粤 浅谈如何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J] 华东森林经理,2007,(2) [36]齐海鹰,安吉磊 浅谈观赏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37]郭丹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浅谈[J] 广东园林,2007,(6) [38]计桂珍 浅述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J]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4) [39]Metal bioaccumulation in plant leaves from an industrious area and the Botanical Garden in Beij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2) [40]N Rascio,A Camani,L Sacchetti,I Moro,G Cassina,F Torres,E M Cappelletti,M G P Acclimatization trials of someSolanum species from Amazonas Venezuela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dova[J] 2002,(4) [41]Irena M Oles Shevchenko et al in the Botanical Gardens[Z] :1989, [42]A Alfani,G Bartoli,R S Sulphur contamination of soil and Laurus nobilis L leaves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Naples University[Z] :1983, [43]邵丹锦 一个永续发展的热带风情植物园——新加坡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11,(3) [44]肖春芬,彭艳琼,杨大荣 植物园在物种迁地保护中的作用——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榕树和榕小蜂的保护为例[J] 中国园林,2010,(5) [45]任康丽 植物园景观设计功能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从美国费尔柴尔德热带植物园看景观设计的组构[J] 中国园林,2010,(9) [46]李忠超,陈红锋 我国植物园新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考——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例[J] 福建林业科技,2006,(3) [47]欧阳欢,王庆煌,黄根深,龙宇宙,宋应辉 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新型植物园的创建——以兴隆热带植物园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4) [48]孟宪民 国外植物园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植物园建设的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2004,(5) [49]任海,简曙光,张征,郑祥慈,张奠湘,王峥峰,郝刚,段俊,廖景平,魏孝义,傅德志 数字化植物园的理论与技术思考—以华南植物园为例[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5) [50]林有润 植物园,“植物系统与工程学”科学研究与实验的基地———兼论《巨系统》理论对植物园建设及对植物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J] 植物研究,1998,(4)

《林业公司信息化建设研究》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1 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开题报告学生: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前言、一、1、2、3、 二、1、2、3、 三、1、2、3、结论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国外林业研究现状论文范文大全高中英语

回答 1、看中文相关专著和文章都引用了哪些资料,再到外网找这些学者的研究现状。2、如没有中文专著或者数量有限,就根据你研究的题目,在国外相关学科的杂志上搜索关键词,会找到介绍该题目或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这种外文杂志大学图书馆里有 3、你应该知道你这个题目外国有哪个人研究吧,只要知道一个,就在外网上搜索他的专著和文章,特别是文章,一定会引用其它研究者的情况,以此类推,就会了解更详细的研究现状。4、最直接的方式:问自己导师有哪位外国学者研究该题目 中国知网、elsevier和Springer等专业外文期刊网站查找。1、如果需要中文的国外研究现状,直接去中国知网找中文综述类文章和硕博论文的第一章综述部分,就可以查到。2、如果需要英文的国外研究现状,可以去elsevier和Springer等专业外文期刊网站查取外文文献获取。3、在百度上搜索中国知网,选择并打开,打开之后,选择所要研究的方向以及关键字,进行搜索。例如:以“教育”为关键字进行搜索,选择一篇论文,通常情况下,硕博论文中研究现状比较全面。4、打开论文标题链接,选择阅读模式为“在线阅读”,有权限的可以直接进行下载,找到第一章中的“研究现状”,之后就可以进行简单的引用了 更多1条 

一、国外研究现状石漠化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危害是全球性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剧增和生态的破坏,全球岩溶区石漠化在不断加剧。如地中海岩溶地区、加拿大东南部布鲁斯半岛、日本秩父地区、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地区等均面临着严重的石漠化问题。各国对石漠化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进行了治理。在开发石漠化区岩溶含水层水资源、退耕还林、利用速生树种和种苗营养液进行石漠化区生态重建方面,取得了很多有效经验。但国外石漠化地区人口密度小,水、土、人之间矛盾没有我国突出,治理相对比较容易,技术成果报道较少。二、国内研究现状近十多年来,国家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以及世界粮食计划、世界银行贷款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援助项目,在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坡改梯、砌墙保土、土壤改良、开发岩溶水、种植适生经济作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多的石漠化环境整治的成功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解决单一目标的工程治理措施,以及综合性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一)石漠化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生态修复措施包括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良为主体的生态修复工程,并与经济林木建设、中药材种植等相结合,扩大植被覆盖面积。农田基本建设措施以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产出率、减少自然和人为活动对耕地的破坏和水土流失,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进而达到遏止毁林开荒为目的。该类措施以6°~25°坡耕地治理为重点,通过“坡改梯”(坡地改梯田、梯土)、“旱改水”(旱地改水浇地、平缓旱地改水稻田、望天田改保灌田)、“碎改整”(小块改大块、零乱改规整)、新开田土、冷烂锈田改造、洼地排涝等农田改造等,有效地防止或减少水土流失。水利水保建设措施水资源是动物和植物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措施将“开源”与“截流”并重,通过对灌区改造、病险水库治理、地表“三小”(小山塘、小水窖、小水池)工程建设,致力于解决石漠化区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石漠化区经济的发展,对有效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遏止毁林开荒起到保障作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根据地域资源环境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利用资源,布局适合于当地资源和环境优势的产业,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如贵州省根据当地地形、气候,在一些高寒地区实施退耕还草、发展草地畜牧业,北盘江两岸发展花椒种植;广西在石漠化区实施“砍头树”种植、发展养殖业等。农村能源改造措施以解决煤炭资源缺少地区农民生活及生产燃料为目的,通过发展家庭养殖业、沼气工程、节柴改灶、农村小水电建设、太阳能利用等措施,实现遏制人为对森林的砍伐破坏。生态移民措施主要方式为异地搬迁。通过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和民营企业,有效地将石漠化区(生态恶劣区)的人口和人类工程活动向资源环境条件较优势的区域集中,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村人口就业率,一方面使贫困区人口尽快脱贫,另一方面减轻石漠化区资源环境的压力和人为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使人类对资源的需要和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达到平衡,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其他主要为政策保障措施、科技支撑体系等。包括对石漠化治理的政策支持,治理方式的科技研究、示范工程、石漠化监测、科技培训、宣传教育、组织保障等。(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主要模式石漠化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般要根据当地具体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采取多手段、多功能、多层次组合模式进行综合治理。目前,国内岩溶山区采用的综合治理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类。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受地形、地貌、水文网和地质结构等条件控制,岩溶石山地区由许多具有独立功能的小流域单元组成。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内容为:根据小流域内上、中、下游具体的社会和环境条件确定生态经济功能,合理地配置生态防护体系,通过一系列组装配套的科学技术,以水土保持为核心、以水资源开发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手段,实现流域全面规划,综合防护体系和复合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布局,形成符合山区特点的农、林、牧复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针对岩溶山区缺水、少土、水土流失严重和人地矛盾突出的特点,以蓄水、治土、造林为核心,对脆弱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利用坡面雨水径流和表层带岩溶水与三小工程(小山塘、小水窖、小水池)相结合,形成微型水利系统,达到实现防止水土流失和解决干旱期间农田灌溉用水的目的;对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并与具有经济价值的草、果(树)种植相结合,把防治土壤强烈流失和沟谷侵蚀的拦沙谷坊相配合;开展生态林建设,将生态林建设与经济林木种植相结合,既增强流域内水土涵养,又实现增加经济的收入。通过上述手段,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条件。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针对岩溶山区山地多、坝地少的特点,结合地域资源和环境结构,实施农、林、牧一体化的产业结构模式。综合考虑本地区区域农业资源优势,以保护和扩大森林覆盖率为核心,以水土保持、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为目标,合理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和农作(植)物结构,维系生态平衡,走生态农业的道路。同时,发展特色农业、名特优产品种植,把种植业、养殖业和产品深加工业联成整体,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促进生态经济的有序发展和动态平衡,形成完整、协调的农业生态循环体系,既提高资源的利用,又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草地畜牧业模式西南岩溶山区雨热同季,气候温和湿润,利于牧草的生长,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一些人口密度较小、草地面积较大的地区,利用该优势发展牧农结合型的生态农业,以草养畜、以畜养农,并进一步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业。以草代林代粮,进行草农牧林结合,短期可保持水土,远期则可开发林木资源,既有近期效益,又有长期效益。生态移民模式中度以上的石漠化区面积大,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缺乏,土地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低下,对该类地区,可通过生态移民的方式将居民迁移到环境条件较好、资源承载能力较高的地区,一方面可减轻人类为生存对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生态环境系统得到恢复和重建,另一方面通过异地开发,改善石漠化区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促进脱贫,从而实现石漠化区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庭院生态经济模式以沼气建设利用为纽带,以完善和稳定“经果林—畜禽养殖—沼气”为基础,充分利用农户庭院前后及耕地资源,以改善农民生活基础设施条件为目的,以种植经济林木、中药材和养殖优质畜禽为主要内容,对石漠化山区山、水、林、田、路、网进行综合规划建设。通过优化岩溶石漠化区经济系统中的种植结构、养殖结构、能源结构与技术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环境。庭院生态经济模式的高效运行可改变农村庭院生活环境条件和不文明现象,逐步形成以种植为基础、以养殖业为主干、以沼气为纽带、种养和加工相互配套、农林牧副业协调发展的农村生态经济体系,与石漠化防治融为一体,推进石漠化的综合治理。(三)石漠化理论研究方面的典型工作1)袁道先院士在《岩溶生态系统和石漠化治理》中,结合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大量的科学数据、图表,对岩溶环境生态系统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论证。2)1999~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完成了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及生态地质环境调查,采用遥感解译、地面核实调查等手段,基本查清了我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的现状、空间分布、发展趋势,编制了《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及生态地质环境调查报告》。3)贵州省地矿局王明章研究员等在“贵州省岩溶山区地下水及生态地质环境调查”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并出版了《贵州省岩溶石山生态地质环境研究》,对贵州省石漠化的现状、分布、成因、发展演化,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并从地质学的角度初步提出了石漠化治理的途径设想。4)贵州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院况顺达博士等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为平台,采用遥感技术完成了石漠化演变监测技术方法的研究,提交了《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关键技术研究及预警预报成果报告》。5)贵州省师范大学熊康宁教授等以遥感技术为主要手段,对贵州省石漠化现状进行了调查,编制出版了《贵州省岩溶石漠化类型遥感调查研究》,阐述了遥感调查的方法、贵州省石漠化的基本特征和现状。6)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牵头,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科学院、贵州省地矿局、河海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从地球化学的角度开展包括石漠化问题在内的岩溶山区物质运移循环研究。(四)石漠化治理方面的典型工作1)林业部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合国家长防、珠防工程,开展了以“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为主的生态恢复工程。2)发改委、水利和农业部门以解决缺水问题为核心,采取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网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工程;以坡耕地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对25°以下石漠化程度较轻、土层较厚的缓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区域,大力实施生态自然修复工程;加大沼气建设,解决能源紧缺问题;以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花椒、砂仁等具有市场优势经济林果,并以此培育和形成生态产业。贵州省内典型工程有关岭县石板桥小流域治理工程、花江板贵小流域治理工程、思南碗水坝小流域治理工程等。3)2003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典型岩溶流域地质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分别在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等省(区)以岩溶流域为单元,开展了以地下水开发为龙头的石漠化地质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典型工程如代表峰丛洼地类型的贵州省巨木地下河流域,代表垄岗槽谷类型的贵州省道真上坝地下河流域、云南省泸西小江流域、湖南省洛塔等石漠化治理工程。从地学的角度开展以石漠化综合治理为目的地质环境整治示范工作。通过多年的工作,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丰富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理论。上述示范工程的实施,将对改善当地人民的生存和生产条件、脱贫致富提供基础条件,并对推动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整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这一项目成为本研究的基础。4)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贵州省科技厅星火科技计划在省内岩溶石漠化地区实施30万亩金银花种植的石漠化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推行“林—草—畜”生态研制模式发展畜牧业,带动农民致富,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完成了《岩溶石漠化地区种植金银花的生态与经济效益报告》。5)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在广西果化、湖南洛塔等地进行了以地下水开发为主的地质环境整治示范工程。6)中韩两国共同投入在贵州省修文县开展了以植树造林、小水窖和沼气工程为主的石漠化治理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2008年以来,国家在西南岩溶山区选择了100个重点县(其中贵州省55个),开展了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目前试点工作正在正常推进。三、存在的主要问题石漠化的研究和治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总体上看,仍然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一)石漠化继续发展,生态环境形势仍然严峻当前,国内外有关人员从不同的侧面对岩溶石漠化治理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实施了较多的试验和示范性工程,在岩溶山地区石漠化成因和防治的理论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为岩溶山区石漠化的整治提供了较多成功的经验。但是,应该看到,治理效果仍不是非常理想。根据相关资料,20世纪以来,尽管我国有效治理了岩溶石漠化面积5000平方千米,但由于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和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岩溶石漠化加剧的面积增加了5万平方千米。石漠化的加剧和改善面积比为5∶1。岩溶石漠化的形势仍然严峻。(二)石漠化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措施尚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石漠化的形成和发展是脆弱的岩溶环境条件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脆弱的岩溶地质环境是石漠化发生的基础、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是石漠化发生的驱动力”;“对石漠化治理不但要对已经发生的石漠化环境进行修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科学的手段防止新的石漠化继续发生和发展”已经为大众认识。因此,合理的石漠化的治理途径不但要对不合理的工程活动进行遏制,而且应通过科学的手段对脆弱的地质环境实施改善,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目前的实践中,通常采取的各种治理模式都主要集中在针对遏制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方面,而对如何改善石漠化区脆弱的地质环境方面却重视不够。近年来,不同部门从不同行业的角度实施了较多的石漠化整治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较丰富的经验,总结了不同的综合治理模式。概括起来,这些治理模式基本上都是扩大植被覆盖面积、土地整理、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移民、庭院经济等措施的集成。虽然这些模式既有通过自然和人工干预促使植被恢复、对已经恶化的石漠化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的工程,也有通过科学的手段改善石漠化区民众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发展经济、从源头上防止石漠化继续发生和发展的措施,但是,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治理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将主要的目标集中在对地表生物圈层的人为干预和控制,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支撑生物圈层的地质环境条件对石漠化发展的巨大作用,表现为一是缺乏对石漠化形成的内在基本环境———石漠化区地质环境的综合整治;二是在治理措施的选择和工程布局上通常未能充分考虑治理区的地质环境背景(水文地质条件、地球化学背景等)对治理措施的适宜性;三是未能很好地考虑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地质资源并充分利用于石漠化的整治中。其结果治理工程仍然主要在脆弱的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尽管多年来国家对水土保持、石漠化防治等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治理工作确实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综合分析近年来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发展的趋势,石漠化程度和面积仍然在以较快的速率持续发展,究其原因可以认为:造成该问题的原因除石漠化治理的投入力度尚不足以外,还在于当前的治理模式和工程过多是立足于石漠化形成的外因控制上,而对地质环境的治理力度薄弱。地质环境是一切生态环境形成的基础,地质环境条件的好坏,决定了生态环境的优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以认为:忽视对地质环境进行有效的整治,基于脆弱的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石漠化防治工作唯以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因此,现有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有待于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三)水源缺乏、土地缺少和土质贫瘠的问题亟待解决石漠化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特征就是“地表缺水、少土、土质贫瘠”,是造成石漠化形成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目前采用的石漠化治理工程中难以解决关键所在。岩溶山区强烈岩溶发育造成地表水流严重漏失,地表出现严重的干旱缺水现象,造成岩溶山区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供水困难,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少土”是岩溶石漠化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另类典型特征。碳酸盐岩成土条件本来就极差,加之地形条件以山地为主,土地主要分散分布在山间盆地、谷地和洼地中,可供耕种的土地面积少,土地资源有限。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占有量呈继续逐渐减少的趋势。特别是岩溶山区人口增长速度快,低承载力的土地与高密度的人口必然产生粮食增长与人口增长失衡问题。以贵州省为例,2005年全省人均耕地面积7亩,其中常用耕地人均仅68亩。退耕还林后虽可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发展,但人口过多的现实却相应增大了石漠化区土地资源的压力。虽然加大小城镇建设和生态移民是缓解农村人口与耕地不足矛盾的有效措施,但是,也应看到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民对土地仍将有较强的依赖性,并且生态移民也需要相应的土地和水资源作支撑。因此,可耕种土地的缺少成为制约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瓶颈”之一。碳酸盐岩溶区的耕地一方面是土层薄、分布不连续、保水性和耐旱性差,另一方面土壤中营养元素缺乏,严重的水土流失引起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大幅度减少,使得耕地土质贫瘠、土地产出率低、农作物品质低下,成为限制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岩溶山区水源匮乏、土地缺少和土质贫瘠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是石漠化治理中的难点所在,也是必须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写作模板如下:1、国外现状:XX年XX人在《XX》文献中指出“XX”(原文观点)+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与看法,要呈现出最新的研究成果。2、国内现状:XX年XX人在《XX》文献中指出“XX”(原文观点)+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与看法,要呈现出最新的研究成果。特点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写清楚。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理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课题负责人、起止时间、报告提纲等。

国外林业研究现状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物

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论文范文分、为宏观论文范文和微观论文范文。凡属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范文,称为宏观论文范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范文,是微观论文范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论文范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1]胡永红,黄卫昌 美国植物园的特点──兼谈对上海植物园发展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1,(4) [2]鲍滨福,马军山 两“园”合一 学用并举——浙江林学院植物园规划设计探索[J] 中国园林,2006,(5) [3]李春娇,董丽 试论植物园专类区规划[J] 广东园林,2007,(2) [4]李惠卓,张彦广,吴杨哲,张亮,陈莉瑶,姬鹏,崔容华 保定市植物园土壤特性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4) [5]林昌虎,孙超 加强科普教育建设 扩大植物园生存空间[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6]郑金贵 校园多功能教学基地“中华名特优植物园”的建设[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7]胡文芳 人工与自然的科学结合——体验巴塞罗那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05,(3) [8]周练 基于生态休闲文化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规划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9]陈艺芬 论植物园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 柳州师专学报,2009,(6) [10]厦门植物园万石阁设计方案[J] 建筑与文化,2008,(3) [11]黄远钧,黄惠明 对园林围墙与园路进行设计与施工的分析[J] 科学之友,2010,(6) [12]张和山 浅谈影响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 科学之友,2010,(10) [13]李永红,杨倩 杭州西溪湿地植物园——基于有机更新和生态修复的设计[J] 中国园林,2010,(7) [14]郭鸿英,孙超,储蓉 植物园数字化建设[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4) [15]孟宪民 沈阳植物园的现状分析及同北京植物园的比较[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16]唐宇丹,靳晓白 植物园的外来种引种和生物安全[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7]张晓芹 枸杞在园林中的应用及栽培管理技术[J] 河北农业科学,2007,(2) [18]遆卫国,王晶晶 喷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19]杨庆绪,蒋三登,张运德,刘毓 园林建设志在环境友好 绿化发展重在资源节约[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20]尉秋实,李爱德 植物保护、科研、开发三项功能建设的思路与对策[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1]Mauro Ballero,Giovanni Piu,Alberto A The impact of the botanical gardens on theaeroplankton of the city of Cagliari, Italy[J] 2000,(1) [22]韦标 试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J] 科学之友,2011,(6) [23]吴徳智 浅谈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成活率[J] 科学之友,2010,(10) [24]胡永红 专类园在植物园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对上海辰山植物园专类园设置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6,(7) [25]郦文俊 园林景观栽植中的植物色彩设计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2) [26]麻广睿 植物园发展与更新规划[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27]金晓雯 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28]Alessandro Travaglini,Diletta Ravaziol,Maria Grilli C A meteorological station and a pollen trap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and arboretum of the university of Rome Tor Vergata[J] 2000,(2) [29]D Boguslaw Molski,Roman Kubiczek,Jerzy P Rye genetic resources evaluation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the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in Warsaw[J] 1981,(1) [30]G V Kovaleva,T G Dobrovol’skaya,A V G The structure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brown forest soils of the Botanical Garden on Murav’eva-Amurskogo Peninsula[J] 2007,(5) [31]Giuseppe V The Popularization of Mycology with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lermo[Z] :1994, [32]李忠实 加强园林施工质量管理浅谈[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2) [33]何勇军 浅谈园林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J] 科学之友,2010,(6) [34]肖振甲,宋国祥 浅谈园林驳岸工程施工现场管理[J] 科学之友,2010,(14) [35]朱丹粤 浅谈如何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J] 华东森林经理,2007,(2) [36]齐海鹰,安吉磊 浅谈观赏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37]郭丹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浅谈[J] 广东园林,2007,(6) [38]计桂珍 浅述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J]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4) [39]Metal bioaccumulation in plant leaves from an industrious area and the Botanical Garden in Beij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2) [40]N Rascio,A Camani,L Sacchetti,I Moro,G Cassina,F Torres,E M Cappelletti,M G P Acclimatization trials of someSolanum species from Amazonas Venezuela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dova[J] 2002,(4) [41]Irena M Oles Shevchenko et al in the Botanical Gardens[Z] :1989, [42]A Alfani,G Bartoli,R S Sulphur contamination of soil and Laurus nobilis L leaves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Naples University[Z] :1983, [43]邵丹锦 一个永续发展的热带风情植物园——新加坡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11,(3) [44]肖春芬,彭艳琼,杨大荣 植物园在物种迁地保护中的作用——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榕树和榕小蜂的保护为例[J] 中国园林,2010,(5) [45]任康丽 植物园景观设计功能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从美国费尔柴尔德热带植物园看景观设计的组构[J] 中国园林,2010,(9) [46]李忠超,陈红锋 我国植物园新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考——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例[J] 福建林业科技,2006,(3) [47]欧阳欢,王庆煌,黄根深,龙宇宙,宋应辉 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新型植物园的创建——以兴隆热带植物园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4) [48]孟宪民 国外植物园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植物园建设的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2004,(5) [49]任海,简曙光,张征,郑祥慈,张奠湘,王峥峰,郝刚,段俊,廖景平,魏孝义,傅德志 数字化植物园的理论与技术思考—以华南植物园为例[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5) [50]林有润 植物园,“植物系统与工程学”科学研究与实验的基地———兼论《巨系统》理论对植物园建设及对植物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J] 植物研究,1998,(4)

国内外研究现状写作模板如下:1、国外现状:XX年XX人在《XX》文献中指出“XX”(原文观点)+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与看法,要呈现出最新的研究成果。2、国内现状:XX年XX人在《XX》文献中指出“XX”(原文观点)+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与看法,要呈现出最新的研究成果。特点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写清楚。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要点。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理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课题负责人、起止时间、报告提纲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