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4-07-06 19:01:35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

论当代审美主义文艺  思潮的历史文化语境  弥 沙1,李育红2  (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渤海大学中文系,辽宁 锦州 121013)  [摘 要]审美主义是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潮,它以审美为文艺的最高价值和本质,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  的文艺观。不仅如此,它还将审美主义从一种文学观念提升为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既是我国  当代文艺潮流的一种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部分和重要表征。它带来的文艺转型和文化转型产  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一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对极左文艺思潮的反拨,一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审美现  代性的制导。这两种历史文化语境深深嵌入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机体,使它表现出巨大的历史合理性,  但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历史局限。  [关键词]审美主义;文学工具论;文学审美论;现代性;审美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 I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541 (2008) 03-0034-05  On the Historical Culture Context of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Literature and Art of Modern Aestheticism  MI Sha, LI Yu-hong  ( College ofHumanities,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Department of Chinese, Bohai University, Liaoning, Jizhou 121013, China)  Abstract: Aestheticism is the main stream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art, and it takes aesthetic as highest value and substance of  literature and Furthermore it improves the viewof literature toworld view, the viewof value and Itwas not only the change  of Chinese modern trend of literature and art, but also the part and important signal of Chinese cultural It brings the transfor-  m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literary context: one isthe criticismto extreme leftist literary and artistic ideas; two isreferringtowest aesthetic the-   The two historical cultural contexts inset the body of modern aestheticism deeply, and showed great historical rationality, but it has the  serious limitation of   Key words: aestheticism; the theory of tools of literature; literary aestheticism; modernity; aesthetic modernity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是我国当代文艺思潮中出现较早,  渗透面较广,影响力较大的一种文艺思潮。改革开放之  后,伴随着当代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中国特色的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压倒了政治化的  革命文学,成为我国当代文艺领域中的主流。这种文艺思  潮的核心观念,强调文艺的审美独立性、自律性,以审美  为文艺的最高价值、最高本质。这种文艺观念渗透于当代  文艺活动的各个方面,并成为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文  艺创作、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唯一标准。审美主义文艺  思潮,不仅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文学观,还将审美主义从  文学观上升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它既是当  代中国文艺潮流的一次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  部分和重要表征。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  思潮产生的语境,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这一文艺思潮  的性质。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最直接的文化语境是  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极左思潮的拨乱反正。审  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是作为对我国文艺极端政治化、泛  政治化的极左文艺思潮的强有力反弹而出现的。而从更大  的范围和长远的历史发展状况来看,它受到了西方现代性  的深刻影响,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息息相关。西方的现代  性思想和实践,作为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他者”,深  深地介入了我国当代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这在文  艺领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对文学“政治工具论”的反拨  新中国的文学长期以来是以“为工农兵服务”,特别  是“为政治的文艺”为宗旨的,它秉承和延续着革命战  争年代解放区的文艺与政治相统一的新型革命文学传统。  因此,新中国的文学一直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强调文学  的政治性在建国之初,是完全必要的,是有其合理性的。  然而,随着“左倾”思潮的逐步膨胀和极端发展,文学  的政治性因素不断被强化、被体制化,导致思想领域中  的带有专制色彩的非人化,造成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扭  曲和畸变。在这种语境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被“文  艺为政治服务”所取代。文艺沦为政治的奴仆,沦为表  现政治思想的图解,沦为描写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和路  线斗争的工具。  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以拨乱反正为目的的  思想解放运动,为了打破人们的精神枷锁,求得与实现  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相一致的社会和文学的新发展,开展  对极左政治思潮的批判,是正当的和正义的,是非常及  时和完全必要的。新时期文学就在这种拨乱反正和思想  解放的语境中形成,开始了对政治挤压、剥夺文学的反  拨。这种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准确地找到了极左文艺思潮  的思想核心和基础———“政治工具论”,相继展开了对  “政治工具论”的批判和阶级斗争工具论的批判,进而转  向了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历史性扬弃。但是,文学  界也把政治确定为文艺的“外部规律”,以隔离文学与政  治的关系,进而切断文学与政治的一切联系。至此,对  文学的政治工具论的否定经历了一个越来越激进的道路:  从反对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推进到以文学立法的方  式确定政治属于文学的“外部规律”,最后发展为文学  “远离政治”、要求文学具有“非功利性”、“非政治性”  和“非社会性”。  就在对文学“政治工具论”拨乱反正过程当中,一  些学者发出了“文学回归本位”的呼声,认为文学“政  治工具论”抹杀了文学本身的特征,泯灭了文学的审美  品格、忽视了文学的“内部规律”。这种“文学回归本  位”的学术要求在批判极左文艺思潮的过程中越来越强  烈,最后终于以傲然独立的面貌出现,变成新时期之初  最有感召力的文学主张。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正是在对文艺政治工具论的反拨  的基础上,循着“文艺回复自身”的道路出现并发展起  来的。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文学从被政治的束缚和扭  曲状态中解放出来,恢复文学的自身活力,作出了历史  性的重大贡献。审美主义文艺思潮作为新时期思想解放  运动的一翼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力地批判了“左倾”  文艺思潮,使文学的审美特性得到重视,使文学具有了  一定程度的自觉,从理论到实践,包括文艺创作、文艺  评论到文学史的书写都取得了突出的实绩。这是必须充  分加以肯定的。然而,这种正义的批判和清算具有历史  合理性的同时,始终存在着问题的另一面。人们不禁要  问:难道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重要吗?难道没有好的肯  定人的政治吗?难道不存在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  的全面进步的政治吗?难道不存在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  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政治  吗?我们在拒斥文艺与不好的、非人的、危害社会和历  史发展的政治的同时,又怎样处理文艺与好的、宜人的、  有利于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政治的关系呢?  克服文艺与政治的不正确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学术上  的矫枉。矫枉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正。但真的一定要  矫枉必须过正,只有过正才能矫枉吗?事实上,这种矫枉  过正的理论与实践,相当长的时间内,造成了对文学与政  治关系的误解,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偏见,造  成了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学说和意识形态理论的遮蔽,  造成了当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狭隘理解和冷漠态度,造  成了文学内部的政治、审美、道德等因素的失衡。  当然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既保证文学与政治各  自的独立力量,又使二者在有机关联中达到互相推动,  至今仍然是个尚待解决、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更是马  克思主义者不能回避的任务。审美与政治的关系,并没  有因时代的演进而消失,所改变的只是这个问题的存在  方式和提问方式。  其实,政治具有不同的形态:政治的思想形态和观念  形态、政治的制度形态和体制形态,政治的生活形态和实  践形态等等。同时,政治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时代  的政治的质态和表现形式是很不一样的。如果狭隘地理解  政治,就可能会导致狭隘地理解政治与文学的关系。然  而,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但政  治对社会关系和国家群体意志的重要性,对文学的制导作  用的内在机制是不会改变的,所改变的只是影响文学创作  和审美活动的形式。中国的当代文学应该以此调节文学与  政治的关系。对此,王杰说:“从当代中国文艺实践来看,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仍具有现实意义。其一,文艺、审美必  然具有政治性。这个命题所揭示的是政治性只是审美、文  艺的一个属性,但它决不等于文艺、审美必须为政治服  务。文艺不被规定为‘为政治服务’时,文艺仍然具有政  治性或者意识形态性。其二是什么是‘政治’?政治不能  被简单地界定为‘党派政治’,政治并不狭隘地局限于政  党之间的争权夺利。相反,当代社会直接的政治斗争具  体、广泛地以文化冲突的形式在作品文本中得到曲折表  现。其三,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看来,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  界、个体与社会、人的内在要求与外在现实相统一。马克  思主义美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要求我们在正视现实矛盾的  前提下,把生产力的巨大力量以及个体的心理内驱力转化  为与人类幸福生活这个目的相一致的建设性力量。美学通  过对艺术和审美现象的分析而把握现实关系,通过改变人  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而实现对现实的改造。”[1]因此,  一概不加分析地、笼统地忽视、轻视或漠视文学的社会因  素和政治因素的观点都是不妥当的。  二、西方的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  改革开放之后,当代中国明确以实现现代化为发展  目标,预示着我们已经自觉地加入到世界现代性的历史  进程之中,这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进步。在此进程  中,西方现代性的范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审美主义文  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  诉求,一方面是西方现代性本土化的必然结果。现代性  的历史进程,为我国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提  供了复杂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现代性,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反映着西方社会历史自  身内部的一种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现在已席卷全球,变成  了世界性的社会历史过程。社会历史现代性是一个总体性  的概念,表现为两个具体的现代性层面,即社会现代性和  文化现代性。社会现代性,主要指社会的物质层面和经  济、政治等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而文化现代性则主要指社  会的思想文化层面。这种文化现代性,从精神性质上说,  可以划分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前者倡导一种以培  育和弘扬启蒙理性为宗旨的启蒙精神,后者则往往表现为  对启蒙精神的反思和批判,特别关注和追求人们对社会现  代性的负面因素的感受和体验,宣扬一种与社会历史现代  化进程不相协调的审美现代性精神。  历史现代性是以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  想解放运动为开端的。启蒙理性和启蒙精神是历史现代  性的主导的和重要的精神意向和思想内涵。正如康德所  指明的:“人从自我蒙蔽的状态中走出来”。为此,必须  “强烈地意识到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开发心智”  “成为启蒙运动最响亮的口号之一”。[2](22)在这种精神指  引下,现代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思想文化等精神领  域,启蒙思想家们为了实现“理性的塑造生活”,“坚定  不移地推进客观化的科学、道德与法律的广泛基础以及  独立的艺术的发展,但同时也要把如此积累的认知潜能  从其深奥的阳春白雪形式中解放出来,将其运用到实  践。”[3](112-113)“那是一个拥有原理和世界观的时代,  对人类的精神解决它的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它力图理  解并阐明人类生活———诸如国家、宗教、道德———和整  个宇宙。”[4](421)。这种现代性与主体构型连接起来,使  现代人摆脱外在权威的辖制,赋予主体以一种改变自己  和批判自己的气质。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经济政治制度领  域中的变革,促进了物质生产的飞跃发展,使社会财富  急剧增加,形成了合理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民主政治制度,  同时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  “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在  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需要、才能、生产力等等的普遍  性吗?财富岂不正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  ‘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  财富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在这里,  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  面性。”[5](486-487)  但是,以启蒙现代性为主导的历史现代性同时存在  着严重的负面因素,诸如社会层面的资本主义和技术主  义,制度层面的工具理性,精神层面的感性与理性的不  平衡。最严重的是由于资本和雇佣劳动所造成的人的异  化。当时的一些学者对以理性为依托的历史现代性进程  中的负面因素进行过种种批判。法国思想家卢梭较早地  对西方现代文明提出了质疑。黑格尔、马克思、尼采、  阿多诺、马克斯·韦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和一些无政府  主义者都这样那样地对历史现代性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加  以反省,寄予忧思。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  的异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马克斯·韦伯称现代合理化和  官僚化的社会制度已使现代生活成为“铁笼”。斯宾格勒  觉察到西方文化开始“日落西山”,走向“文化悲剧”的  时代。海德格尔把破坏了人的完整性的技术统治一切的  时代指称为“贫困的时代”,指出“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  球上连根拔起”[6](1305)。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  辩证法》中说:“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  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了巨大的不  幸。”[7](1)马尔库塞提出“单面人”的概念,指出“技  术解放的力量”不仅导致“物的工具化”,而且造成“人  的工具化”[8](136)。  审美现代性在批判启蒙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  负面作用中,功不可没。当时的西方社会,用审美现代  性来批判历史理性和启蒙现代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它  反对工具化、科学化的目的理性的思想,反对体制和制  度的一体化、总体化和绝对的完美化,赞美和追求个性、  差异、分化和多元,关注“内在的自然”和“灵性的抒  发”,倡导“不纯粹性”。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  将审美现代性表述为“背离传统”,“通过否定的思维方  法建立一种肯定的东西”,“在不缺少规定性的情况下把  辩证法从这种肯定的本质中解放出来”。反对主张“理性  与现实和解”的黑格尔的保守的辩证法,把黑格尔宣扬  的绝对统一性的哲学本体论说成是戕杀事物的差异、矛  盾和运动的根源。强调艺术“对个体进行更高层次的全  面塑造”,“必须抛弃那种靠再现正面的东西来帮助社会  干欺骗买卖的现实主义”[9](703)。他批判“文化工业”  生产的“大众文化”是以丧失艺术的自律为代价,通过  制造“虚假的同一性”导致公众意识的“物化”,削弱了  批判能力和超越意识。海德格尔提出只有艺术才是守护  “亲在”和自身的“诗意地栖居”的护法神。  然而,审美现代性批判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明显  的。一是审美乌托邦的倾向。席勒主张审美能弥合人的感  性与理性的分裂,是人类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和理想境界,  审美教育是改变社会零散化的唯一途径。法兰克福学派的  社会批判理论则认为艺术是现代社会负面作用的解毒剂,  是被理性高度抑制、高度异化的现代人的解放之路。阿多  诺认为“艺术救赎”是一剂消除理性控制的良药,因为艺  术具有形式上的颠覆能力,可以消除统治阶级行使意识形  态的理性条件。马尔库塞主张通过“文化心理本能革命”  来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人的解放。海德格尔则认为,人的  本真生存是诗性生存,艺术是存在的家园。这些理论都陷  入了不切合实际的审美乌托邦。马克思指出:“意识的一  切形成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批判来消灭的……只有实  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社会关系才能把  它们消灭。”[10](43)审美现代性批判的另一个问题是对现  代性的阻碍。丹尼尔·贝尔认为:“现代主义文化扰乱了文  化的一统天下,动乱来自三个方向:对艺术和道德分治的  坚持以及把自我(热衷于原创与独特性的自我)奉为鉴定  文化的准绳。”[11](30)伯林一语中的地道破了催生了审美  现代性的浪漫主义的局限:“整个运动,事实上,是一种  要将审美模式强加于现实的企图,……对于艺术家,事实  上,浪漫主义的一些主张是非常合适的。但他们企图将生  活转变成艺术假设在我看来是荒谬的。”[12](145-146)卢卡  契批评处于异化状态下的艺术家往往企图以谋取内心的自  由来对抗现实的异化,他说:“自由便缩小为一种灵魂的  实际,缩小为个人行动的一种特有的方式”。[13](383)通过  以上地分析我们看到,历史现代性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十分  明显的。历史现代性内部更存在着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  性、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西方学  者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但大多把现代性所带来的弊病归结  为启蒙理性,倾向于认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冲突  是全部问题的关键,倾向于从精神方面解决二者的对立,  建构二者的和谐,或用审美现代性取代启蒙现代性。这种  审美现代性的精神价值取向在文化现代性中表现得尤其突  出。它一方面夸大了启蒙现代性、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  性的矛盾,另一方面加深了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冲  突。最主要的这些学者将问题的解决寄托于精神层面,试  图通过审美现代性来战胜工具理性,克服启蒙现代性的弊  端,解决社会现代性的问题,表现出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倾向。马克思批判现代社会的人的异化,人性的分裂,艺  术与社会的敌对,但并不认为这只是精神的问题,他不把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归结为精神矛盾。马克思发现资本主  义的根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私人占  有制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冲突,因此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  出路在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解放生产力;归  根结底,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生产力要求之间的矛盾造成  了人的异化。西方大多数反思现代性的学者,虽然也看到  了制度与人的矛盾,但把这种矛盾的本源理解为精神之间  的冲突。因此,他们不去反对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的物质关  系和政治关系,而试图从精神上反对启蒙理性和工具理  性,加剧了审美现代性批判精神的紧张;另一方面,由于  他们提出的用审美现代性解决现代社会矛盾的方法的乌托  邦性质,所以他们看不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真正出路和历史  发展的光明前途,从而感到悲观和绝望。这种理论、思想  的偏失诱发出历史与人文的对立,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  全面发展的对立,造成西方文学艺术及其理论对审美的批  判性的过度强调。  三、西方审美现代性对我国审美主义文艺思  潮的影响  西方审美现代性对我国的文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  响。西方的审美现代性作为“他者”,遮蔽了中国的现代  性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性的诸多差异,导致对中国现  实的误解,导致我们对西方审美现代性缺乏必要的反思,  使审美主义文艺思潮走上了批判社会现代性和启蒙现代  性的审美现代性的道路。  当代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的现代性是存在着诸多差  异的。一是时间上的差异。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  的现代性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现代性水平,我们的主  要任务仍然是推进现代化进程,走向现代性的历史深处;  二是制度上的差异。我们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  家。因此,我们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  不能全盘照搬西方。人们思想中对我国这两个关键性现  实还存在着极大的误解,或急于改变我们的不发达状况,  主张走向资本主义;或忽视了我国现有的制度基础,误  认为通过改革走向资本主义,把实行的商品经济误当作  实现资本主义的必经之路。对中国当代基本现实的这两  种误解,一方面,使我们忽略了对西方现代性、特别是  对审美现代性的反思;另一方面,限制了我们具有而且  应该创造新型社会制度、新型审美现代性的勇气和创造  性智慧的发挥。当代中国既有现代性发展不充分和不成  熟之处,又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将  两者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新的“和谐社会”。这既是人类  的理想,又是现实的运动,绝不是一种乌托邦幻想。为  了推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西方的现代性经验,尤其是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对我们具有极大的警示作  用。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审美现代性的限度。  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是深受西方审美现代性  影响的。其核心理念“审美”及其理论基础“美学”主  要是通过吸收西方审美现代性而建构起来的。在较为匆  忙地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的过程中,不可能会对西方审  美现代性进行较为深入的反思。现在看来这种反思是非  常重要的,而且目前学界也已展开了对西方审美现代性  的反思。周宪运用社会批判理论对“审美现代性”进行  了全面地反思。他着重指出了审美现代性的悖论性质,  尤其是审美现代性本身的内在矛盾。他指出这种内在矛  盾有三种:第一,肯定与否定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于,  审美现代性并非只是单纯地批判否定现存社会,它同时  也承担了肯定现存社会的功能,但这二者之间并不是否  定之后的重建,审美用它自身感性的或“身体的话语”  对抗理性的绝对命令,这种张扬感性的路径同时产生两  个后果,一种是对现存社会生存状态的反叛,一种是提  供工具理性无法达成的另类体验或欲望的满足,这又是  对现存社会的一种补充或弥合。这两个后果之间是矛盾  的。第二,是精英与民粹的矛盾。它指的是,现代艺术  自律性包含着精英主义和贵族立场,它往往把艺术退守  到很小的专业圈子范围内,因而呈现出某种“自恋”特  征。而自律性艺术又采取一种社会批判路径,社会批判  是要通过对社会公众的影响来实现的,既然自律的现代  艺术并不以广大社会公众为目标,那么它的颠覆力量从  何谈起呢?第三,普遍人类学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矛  盾。审美趣味、天才、艺术自律性、审美价值等本是资  产阶级为了更有效地施行统治而设置的意识形态观念,  但是它们又被提升为人类的普遍要求和价值,资产阶级  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使自身成为普遍的人类主体,但在资  本社会的现实中,他们又只代表自己的利益,因而,这  种意识形态策略是不能服人的。这就是自律那么软弱无  力的原因[14](252)。  在西方,查尔斯·泰勒对审美现代性的思考在众多的  对现代性的反思中独树一帜。他不仅描述现代性精神的  两个方面———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冲突和紧张,  而且,在历史的追索和分析中,他恢复了这两者各自给  现代性、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带来的精神滋养和道德力量,  并指出人们应该宏观、客观的看待两者。  在泰勒看来,审美现代性从其来源———浪漫主义对  现代自我的支撑是重要的,也是正确的。它保证了我们  的自由和自主。但这种取向却有一个过于狭窄的道德容  量,它排斥、无视其他的同样是道德的自我构成因素,  尤其是启蒙运动的分解式理性带来的自我构成因素———  自负其责、自我控制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由于这种排  斥和忽视,致使它混淆了自由和自主或自我实现的两个  不同层面———行动的方式和行动的质料。前者是指真实  的理想是自我指示的,它必须是我的取向,这是对的,  但这不意味着我的目标或自由、自主的内容也是自我指  示的,也是由自我决定的。相反,这种内容应该是以某  个外在于我的东西为背景。否则,自我实现可能会滑入  肤浅和主观主义。简单地说,审美主义与理性主义是冲  突的,但两者并不是不相容的,它们带给我们的都是有  效的道德价值理念。在现代,由于没有了前定的、统一  的意义秩序背景,于是,它们变成了探索性的东西,因  而会给人带来不确定的误解,使现代人无所适从。而一  旦我们知道他们虽然是可探索的,但他们都已成了支撑  我们的道德力量,我们应当恢复他们的道德效力,而不  是使他们你死我活的斗争。  面对西方现代性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必须对当代中  国的历史进程和现代化发展程度作出比较准确的科学定  位,从我国特殊的国情、人情和文情出发,追求和探讨  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学的现代性。当代  中国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推进启蒙现代性。我们的审美  现代性应当受到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历史使命的规定和制  约。一切反对和不利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现代性,  特别是阻碍当代中国启蒙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都应当加  以检视和反思。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论文选题题目及答案

西方文论主要指欧洲地区国家和美国的文论。从时间上讲,西方文论上自古希腊,即公元谦427年的柏拉图,下到十世纪中期的庞德、艾略锝和荣格等人,文论时间跨度大约二千年,这一时空内的西方文论,流派林立,主义纷呈,教材所涉及到的文论家很多,内容相当丰富,要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学好西方文论,就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掌握这门功课的要点。什么是“要点”呢?他既是西方文论这门课的主要的知识点,同时还是这门课的考试出题可能的考点;它既是西方文论课程所讲授的文学理论体系的大纲,又包括一些“小”的知识,以下就把西方文论的学习要点梳理一下。一、希腊文论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的一个源头,教材所收的这一时期的两个文论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相当重要,学习时首先应注意以下几个较小的知识点: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师生关系,但二人的文论观点在很多方面都不同。2、柏拉图创立了雅典的“学园派”,亚里士多德则创立了“逍遥学派”3、柏拉图的文论观点,主要集中在他所写的《理想国》、《伊安篇》、《裴德若篇》、《大希庇阿斯篇》、《会饮篇》和《裴列布斯篇》。亚里士多德著名的文论作品是《诗学》《修辞学》和《心灵论》,由于亚氏的《诗学》在当时一度失传,因此,他对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的文论的影响,主要由他的《修辞学》这本书来担当。以下是古希腊文论的理论要点:1、柏拉图的“理念说”和“摹仿说”,柏拉图认为理念(或译“理式”)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的意识的本真之世界,事物是理念的影子,文艺又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所以,文艺与理念隔着三层,是对于理念的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亚里士多德反对他老师的说法,认为文艺摹仿的只是“人的行动、生活”。是现实世界及其规律,肯定文艺作品的真实性。2、“迷狂说”,柏拉图认为诗在本质上是神的产物,诗人因神灵附体进入迷狂状态,于是获得创作的灵感,进行创作。他认为诗人“不是凭技艺,而是凭神的灵感创作”。亚里士多德则把诗人创作时界定为人的理性活动,要求诗人开始创作即应有清醒的意图。3、悲剧观与净化说。柏拉图认为悲剧诗人有两大罪状,即悲剧诗人从事摹仿艺术而其作品并不显示真理;悲剧迎合人的低劣情欲。亚里士多德针对柏拉图说提出不同意见,倡导著名的悲剧净化说,他认为,人的感情流露对人身有益,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4、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亚氏悲剧理论的悲剧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认为悲剧具有六要素:情节、性格、思想、言词、歌曲、形象。其中亚氏认为最重要者为“情节”,其次为“性格”。5、亚里士多德的诗、史区别论:亚氏认为,历史的真实不同于诗的真实,历史叙述个别的、已经发生的式。诗摹仿“有普遍性的”及“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诗描写“合情合理的不可能”古希腊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1、柏拉图的“理念说”影响生成了罗马时期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文论2、柏氏关于艺术美在物质对创作者的心灵和想象的体现的思想,成为近代浪漫主义文艺观的先驱3、柏氏关于文艺应有实用和教益的主张,开启了罗马时期贺拉斯“寓教于乐”的思路。4、柏拉图的文论中以“灵感说”对后世西方文论的影响为最大5、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为欧洲文论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相互补充提供了根据6、亚氏的诗歌想象论对罗马时期裴罗斯屈塔拉斯提出文艺想象理论是一块奠基石7、亚氏对悲剧长度“力 以太阳的一周为限”的规定,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意大利文论家卡斯特尔维屈罗发展为著名的“三整一律”戏剧理论法则,这一法则被西方七世纪的戏剧创作奉为圭泉8、亚氏的“净化说”在西方悲剧理论中长期是一种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理论。二、罗马时期的文论罗马文论紧承希腊文论,是古代希伯莱文明对西方文化发生影响的时期。随着基督教的建立,宗教对文论的影响变得相当大罗马文论家主要须掌握的是……(共三位)代表作及思想……罗马时期文论要点:……(共两点)罗马时期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共3点)三、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论是当时的文化复兴运动的一部分,文艺家纷纷回到古希腊寻求题材和灵感等,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冲破中世纪宗教的禁锢成为此期文艺家的精神与信仰的旗帜。此期文论家值得注意的有:……(共两位)代表作及作品……文艺复兴时期文论理论要点……(共3点)文艺复兴时期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共3点)……八、二十一世纪西方文论二十一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特征:二十世纪是人类工业社会繁荣昌盛,并走向危机和衰退的时期,也是后工业社会在西方代替工业社会占据文化主流的时期。此期人类生存维度的日新月异使此期文论流派纷繁、新见迭出;文学对人的内部世界的关怀渐渐代替了人对外在生活的热情,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下半野,文学的审丑压倒了文学的审美生活。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代表理论家和代表性理论著作: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释梦》(或译《梦的解析》《创作家与白日梦》荣格(精神分析文论):《分析心理学论文集》《心理学类型》《心理学与文论》里普斯(移情说):《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误》《美学》马稚可夫斯基(立体未来主义):《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庞德(意象派文论):《回顾》瑞恰兹(语义学派):《语言的两种用法》杜威(实用主义文论):《艺术即经验》艾略特(先锋派文论):《文学与现代世界》克罗齐(直觉说美学理论):《美学原理》罗曼·罗兰(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论):《论作家在今天社会中的作用》《人民戏剧》二十世纪西方精神分析文论1、弗洛伊德的泛性主义文论:弗洛伊德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文论的奠基人。他把人类心理分为三个区域:本能冲动(即Id,或无意识)、自我(即有意识的个性)和超我(即良知)。这三者中性生命力是人类精神的主要内容。关于文学何以有巨大的美感力量,他认为是因为文学作品写了“恋母情结”,他并且用俄狄浦斯和哈姆雷特这两个悲剧人物形象来进行分析,以证明这一情结的正确性、深刻性和普遍性。他认为文学的描写是对“恋母情结”的发泄和变相的满足。2、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文学理论:荣格本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他不满老师的泛性欲主义文论而另创新论,成为二十世纪西方精神分析文论的又一大师。他的文论观点主要是,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著名的理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通过遗传继承下来的种族记忆。它将人存在的当下性与人的原始根源联系提来。集体无意识或称为“原型”,表现出来是人心中的某些图像、故事和图案。荣格赞同文学的幻觉性、宗教性,甚至魔幻性这样一些传统。他认为在文学中包含着一种知识,它对现代人的异化和世俗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精神分析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马雅可夫斯基的“立体未来主义”文论……庞德的“意象主义文论”……瑞恰兹的“语义学派”文论……杜威的实用(或经验)主义文论……艾略特的“先锋派文论”……克罗齐的“直觉说”……

你可以选择从古代入手试下啊,反论嘛,

西方当代文艺理论论文选题题目及答案

文学的基础来切入,了解了文学基础的内容,才能够深入了解文学,讨论选题。

论当代审美主义文艺  思潮的历史文化语境  弥 沙1,李育红2  (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渤海大学中文系,辽宁 锦州 121013)  [摘 要]审美主义是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潮,它以审美为文艺的最高价值和本质,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  的文艺观。不仅如此,它还将审美主义从一种文学观念提升为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既是我国  当代文艺潮流的一种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部分和重要表征。它带来的文艺转型和文化转型产  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一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对极左文艺思潮的反拨,一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审美现  代性的制导。这两种历史文化语境深深嵌入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机体,使它表现出巨大的历史合理性,  但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历史局限。  [关键词]审美主义;文学工具论;文学审美论;现代性;审美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 I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541 (2008) 03-0034-05  On the Historical Culture Context of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Literature and Art of Modern Aestheticism  MI Sha, LI Yu-hong  ( College ofHumanities,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Department of Chinese, Bohai University, Liaoning, Jizhou 121013, China)  Abstract: Aestheticism is the main stream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art, and it takes aesthetic as highest value and substance of  literature and Furthermore it improves the viewof literature toworld view, the viewof value and Itwas not only the change  of Chinese modern trend of literature and art, but also the part and important signal of Chinese cultural It brings the transfor-  m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literary context: one isthe criticismto extreme leftist literary and artistic ideas; two isreferringtowest aesthetic the-   The two historical cultural contexts inset the body of modern aestheticism deeply, and showed great historical rationality, but it has the  serious limitation of   Key words: aestheticism; the theory of tools of literature; literary aestheticism; modernity; aesthetic modernity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是我国当代文艺思潮中出现较早,  渗透面较广,影响力较大的一种文艺思潮。改革开放之  后,伴随着当代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中国特色的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压倒了政治化的  革命文学,成为我国当代文艺领域中的主流。这种文艺思  潮的核心观念,强调文艺的审美独立性、自律性,以审美  为文艺的最高价值、最高本质。这种文艺观念渗透于当代  文艺活动的各个方面,并成为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文  艺创作、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唯一标准。审美主义文艺  思潮,不仅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文学观,还将审美主义从  文学观上升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它既是当  代中国文艺潮流的一次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  部分和重要表征。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  思潮产生的语境,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这一文艺思潮  的性质。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最直接的文化语境是  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极左思潮的拨乱反正。审  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是作为对我国文艺极端政治化、泛  政治化的极左文艺思潮的强有力反弹而出现的。而从更大  的范围和长远的历史发展状况来看,它受到了西方现代性  的深刻影响,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息息相关。西方的现代  性思想和实践,作为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他者”,深  深地介入了我国当代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这在文  艺领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对文学“政治工具论”的反拨  新中国的文学长期以来是以“为工农兵服务”,特别  是“为政治的文艺”为宗旨的,它秉承和延续着革命战  争年代解放区的文艺与政治相统一的新型革命文学传统。  因此,新中国的文学一直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强调文学  的政治性在建国之初,是完全必要的,是有其合理性的。  然而,随着“左倾”思潮的逐步膨胀和极端发展,文学  的政治性因素不断被强化、被体制化,导致思想领域中  的带有专制色彩的非人化,造成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扭  曲和畸变。在这种语境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被“文  艺为政治服务”所取代。文艺沦为政治的奴仆,沦为表  现政治思想的图解,沦为描写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和路  线斗争的工具。  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以拨乱反正为目的的  思想解放运动,为了打破人们的精神枷锁,求得与实现  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相一致的社会和文学的新发展,开展  对极左政治思潮的批判,是正当的和正义的,是非常及  时和完全必要的。新时期文学就在这种拨乱反正和思想  解放的语境中形成,开始了对政治挤压、剥夺文学的反  拨。这种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准确地找到了极左文艺思潮  的思想核心和基础———“政治工具论”,相继展开了对  “政治工具论”的批判和阶级斗争工具论的批判,进而转  向了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历史性扬弃。但是,文学  界也把政治确定为文艺的“外部规律”,以隔离文学与政  治的关系,进而切断文学与政治的一切联系。至此,对  文学的政治工具论的否定经历了一个越来越激进的道路:  从反对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推进到以文学立法的方  式确定政治属于文学的“外部规律”,最后发展为文学  “远离政治”、要求文学具有“非功利性”、“非政治性”  和“非社会性”。  就在对文学“政治工具论”拨乱反正过程当中,一  些学者发出了“文学回归本位”的呼声,认为文学“政  治工具论”抹杀了文学本身的特征,泯灭了文学的审美  品格、忽视了文学的“内部规律”。这种“文学回归本  位”的学术要求在批判极左文艺思潮的过程中越来越强  烈,最后终于以傲然独立的面貌出现,变成新时期之初  最有感召力的文学主张。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正是在对文艺政治工具论的反拨  的基础上,循着“文艺回复自身”的道路出现并发展起  来的。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文学从被政治的束缚和扭  曲状态中解放出来,恢复文学的自身活力,作出了历史  性的重大贡献。审美主义文艺思潮作为新时期思想解放  运动的一翼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力地批判了“左倾”  文艺思潮,使文学的审美特性得到重视,使文学具有了  一定程度的自觉,从理论到实践,包括文艺创作、文艺  评论到文学史的书写都取得了突出的实绩。这是必须充  分加以肯定的。然而,这种正义的批判和清算具有历史  合理性的同时,始终存在着问题的另一面。人们不禁要  问:难道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重要吗?难道没有好的肯  定人的政治吗?难道不存在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  的全面进步的政治吗?难道不存在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  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政治  吗?我们在拒斥文艺与不好的、非人的、危害社会和历  史发展的政治的同时,又怎样处理文艺与好的、宜人的、  有利于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政治的关系呢?  克服文艺与政治的不正确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学术上  的矫枉。矫枉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正。但真的一定要  矫枉必须过正,只有过正才能矫枉吗?事实上,这种矫枉  过正的理论与实践,相当长的时间内,造成了对文学与政  治关系的误解,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偏见,造  成了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学说和意识形态理论的遮蔽,  造成了当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狭隘理解和冷漠态度,造  成了文学内部的政治、审美、道德等因素的失衡。  当然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既保证文学与政治各  自的独立力量,又使二者在有机关联中达到互相推动,  至今仍然是个尚待解决、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更是马  克思主义者不能回避的任务。审美与政治的关系,并没  有因时代的演进而消失,所改变的只是这个问题的存在  方式和提问方式。  其实,政治具有不同的形态:政治的思想形态和观念  形态、政治的制度形态和体制形态,政治的生活形态和实  践形态等等。同时,政治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时代  的政治的质态和表现形式是很不一样的。如果狭隘地理解  政治,就可能会导致狭隘地理解政治与文学的关系。然  而,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但政  治对社会关系和国家群体意志的重要性,对文学的制导作  用的内在机制是不会改变的,所改变的只是影响文学创作  和审美活动的形式。中国的当代文学应该以此调节文学与  政治的关系。对此,王杰说:“从当代中国文艺实践来看,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仍具有现实意义。其一,文艺、审美必  然具有政治性。这个命题所揭示的是政治性只是审美、文  艺的一个属性,但它决不等于文艺、审美必须为政治服  务。文艺不被规定为‘为政治服务’时,文艺仍然具有政  治性或者意识形态性。其二是什么是‘政治’?政治不能  被简单地界定为‘党派政治’,政治并不狭隘地局限于政  党之间的争权夺利。相反,当代社会直接的政治斗争具  体、广泛地以文化冲突的形式在作品文本中得到曲折表  现。其三,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看来,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  界、个体与社会、人的内在要求与外在现实相统一。马克  思主义美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要求我们在正视现实矛盾的  前提下,把生产力的巨大力量以及个体的心理内驱力转化  为与人类幸福生活这个目的相一致的建设性力量。美学通  过对艺术和审美现象的分析而把握现实关系,通过改变人  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而实现对现实的改造。”[1]因此,  一概不加分析地、笼统地忽视、轻视或漠视文学的社会因  素和政治因素的观点都是不妥当的。  二、西方的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  改革开放之后,当代中国明确以实现现代化为发展  目标,预示着我们已经自觉地加入到世界现代性的历史  进程之中,这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进步。在此进程  中,西方现代性的范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审美主义文  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  诉求,一方面是西方现代性本土化的必然结果。现代性  的历史进程,为我国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提  供了复杂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现代性,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反映着西方社会历史自  身内部的一种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现在已席卷全球,变成  了世界性的社会历史过程。社会历史现代性是一个总体性  的概念,表现为两个具体的现代性层面,即社会现代性和  文化现代性。社会现代性,主要指社会的物质层面和经  济、政治等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而文化现代性则主要指社  会的思想文化层面。这种文化现代性,从精神性质上说,  可以划分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前者倡导一种以培  育和弘扬启蒙理性为宗旨的启蒙精神,后者则往往表现为  对启蒙精神的反思和批判,特别关注和追求人们对社会现  代性的负面因素的感受和体验,宣扬一种与社会历史现代  化进程不相协调的审美现代性精神。  历史现代性是以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  想解放运动为开端的。启蒙理性和启蒙精神是历史现代  性的主导的和重要的精神意向和思想内涵。正如康德所  指明的:“人从自我蒙蔽的状态中走出来”。为此,必须  “强烈地意识到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开发心智”  “成为启蒙运动最响亮的口号之一”。[2](22)在这种精神指  引下,现代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思想文化等精神领  域,启蒙思想家们为了实现“理性的塑造生活”,“坚定  不移地推进客观化的科学、道德与法律的广泛基础以及  独立的艺术的发展,但同时也要把如此积累的认知潜能  从其深奥的阳春白雪形式中解放出来,将其运用到实  践。”[3](112-113)“那是一个拥有原理和世界观的时代,  对人类的精神解决它的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它力图理  解并阐明人类生活———诸如国家、宗教、道德———和整  个宇宙。”[4](421)。这种现代性与主体构型连接起来,使  现代人摆脱外在权威的辖制,赋予主体以一种改变自己  和批判自己的气质。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经济政治制度领  域中的变革,促进了物质生产的飞跃发展,使社会财富  急剧增加,形成了合理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民主政治制度,  同时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  “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在  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需要、才能、生产力等等的普遍  性吗?财富岂不正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  ‘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  财富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在这里,  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  面性。”[5](486-487)  但是,以启蒙现代性为主导的历史现代性同时存在  着严重的负面因素,诸如社会层面的资本主义和技术主  义,制度层面的工具理性,精神层面的感性与理性的不  平衡。最严重的是由于资本和雇佣劳动所造成的人的异  化。当时的一些学者对以理性为依托的历史现代性进程  中的负面因素进行过种种批判。法国思想家卢梭较早地  对西方现代文明提出了质疑。黑格尔、马克思、尼采、  阿多诺、马克斯·韦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和一些无政府  主义者都这样那样地对历史现代性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加  以反省,寄予忧思。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  的异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马克斯·韦伯称现代合理化和  官僚化的社会制度已使现代生活成为“铁笼”。斯宾格勒  觉察到西方文化开始“日落西山”,走向“文化悲剧”的  时代。海德格尔把破坏了人的完整性的技术统治一切的  时代指称为“贫困的时代”,指出“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  球上连根拔起”[6](1305)。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  辩证法》中说:“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  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了巨大的不  幸。”[7](1)马尔库塞提出“单面人”的概念,指出“技  术解放的力量”不仅导致“物的工具化”,而且造成“人  的工具化”[8](136)。  审美现代性在批判启蒙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  负面作用中,功不可没。当时的西方社会,用审美现代  性来批判历史理性和启蒙现代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它  反对工具化、科学化的目的理性的思想,反对体制和制  度的一体化、总体化和绝对的完美化,赞美和追求个性、  差异、分化和多元,关注“内在的自然”和“灵性的抒  发”,倡导“不纯粹性”。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  将审美现代性表述为“背离传统”,“通过否定的思维方  法建立一种肯定的东西”,“在不缺少规定性的情况下把  辩证法从这种肯定的本质中解放出来”。反对主张“理性  与现实和解”的黑格尔的保守的辩证法,把黑格尔宣扬  的绝对统一性的哲学本体论说成是戕杀事物的差异、矛  盾和运动的根源。强调艺术“对个体进行更高层次的全  面塑造”,“必须抛弃那种靠再现正面的东西来帮助社会  干欺骗买卖的现实主义”[9](703)。他批判“文化工业”  生产的“大众文化”是以丧失艺术的自律为代价,通过  制造“虚假的同一性”导致公众意识的“物化”,削弱了  批判能力和超越意识。海德格尔提出只有艺术才是守护  “亲在”和自身的“诗意地栖居”的护法神。  然而,审美现代性批判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明显  的。一是审美乌托邦的倾向。席勒主张审美能弥合人的感  性与理性的分裂,是人类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和理想境界,  审美教育是改变社会零散化的唯一途径。法兰克福学派的  社会批判理论则认为艺术是现代社会负面作用的解毒剂,  是被理性高度抑制、高度异化的现代人的解放之路。阿多  诺认为“艺术救赎”是一剂消除理性控制的良药,因为艺  术具有形式上的颠覆能力,可以消除统治阶级行使意识形  态的理性条件。马尔库塞主张通过“文化心理本能革命”  来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人的解放。海德格尔则认为,人的  本真生存是诗性生存,艺术是存在的家园。这些理论都陷  入了不切合实际的审美乌托邦。马克思指出:“意识的一  切形成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批判来消灭的……只有实  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社会关系才能把  它们消灭。”[10](43)审美现代性批判的另一个问题是对现  代性的阻碍。丹尼尔·贝尔认为:“现代主义文化扰乱了文  化的一统天下,动乱来自三个方向:对艺术和道德分治的  坚持以及把自我(热衷于原创与独特性的自我)奉为鉴定  文化的准绳。”[11](30)伯林一语中的地道破了催生了审美  现代性的浪漫主义的局限:“整个运动,事实上,是一种  要将审美模式强加于现实的企图,……对于艺术家,事实  上,浪漫主义的一些主张是非常合适的。但他们企图将生  活转变成艺术假设在我看来是荒谬的。”[12](145-146)卢卡  契批评处于异化状态下的艺术家往往企图以谋取内心的自  由来对抗现实的异化,他说:“自由便缩小为一种灵魂的  实际,缩小为个人行动的一种特有的方式”。[13](383)通过  以上地分析我们看到,历史现代性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十分  明显的。历史现代性内部更存在着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  性、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西方学  者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但大多把现代性所带来的弊病归结  为启蒙理性,倾向于认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冲突  是全部问题的关键,倾向于从精神方面解决二者的对立,  建构二者的和谐,或用审美现代性取代启蒙现代性。这种  审美现代性的精神价值取向在文化现代性中表现得尤其突  出。它一方面夸大了启蒙现代性、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  性的矛盾,另一方面加深了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冲  突。最主要的这些学者将问题的解决寄托于精神层面,试  图通过审美现代性来战胜工具理性,克服启蒙现代性的弊  端,解决社会现代性的问题,表现出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倾向。马克思批判现代社会的人的异化,人性的分裂,艺  术与社会的敌对,但并不认为这只是精神的问题,他不把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归结为精神矛盾。马克思发现资本主  义的根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私人占  有制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冲突,因此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  出路在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解放生产力;归  根结底,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生产力要求之间的矛盾造成  了人的异化。西方大多数反思现代性的学者,虽然也看到  了制度与人的矛盾,但把这种矛盾的本源理解为精神之间  的冲突。因此,他们不去反对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的物质关  系和政治关系,而试图从精神上反对启蒙理性和工具理  性,加剧了审美现代性批判精神的紧张;另一方面,由于  他们提出的用审美现代性解决现代社会矛盾的方法的乌托  邦性质,所以他们看不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真正出路和历史  发展的光明前途,从而感到悲观和绝望。这种理论、思想  的偏失诱发出历史与人文的对立,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  全面发展的对立,造成西方文学艺术及其理论对审美的批  判性的过度强调。  三、西方审美现代性对我国审美主义文艺思  潮的影响  西方审美现代性对我国的文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  响。西方的审美现代性作为“他者”,遮蔽了中国的现代  性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性的诸多差异,导致对中国现  实的误解,导致我们对西方审美现代性缺乏必要的反思,  使审美主义文艺思潮走上了批判社会现代性和启蒙现代  性的审美现代性的道路。  当代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的现代性是存在着诸多差  异的。一是时间上的差异。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  的现代性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现代性水平,我们的主  要任务仍然是推进现代化进程,走向现代性的历史深处;  二是制度上的差异。我们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  家。因此,我们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  不能全盘照搬西方。人们思想中对我国这两个关键性现  实还存在着极大的误解,或急于改变我们的不发达状况,  主张走向资本主义;或忽视了我国现有的制度基础,误  认为通过改革走向资本主义,把实行的商品经济误当作  实现资本主义的必经之路。对中国当代基本现实的这两  种误解,一方面,使我们忽略了对西方现代性、特别是  对审美现代性的反思;另一方面,限制了我们具有而且  应该创造新型社会制度、新型审美现代性的勇气和创造  性智慧的发挥。当代中国既有现代性发展不充分和不成  熟之处,又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将  两者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新的“和谐社会”。这既是人类  的理想,又是现实的运动,绝不是一种乌托邦幻想。为  了推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西方的现代性经验,尤其是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对我们具有极大的警示作  用。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审美现代性的限度。  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是深受西方审美现代性  影响的。其核心理念“审美”及其理论基础“美学”主  要是通过吸收西方审美现代性而建构起来的。在较为匆  忙地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的过程中,不可能会对西方审  美现代性进行较为深入的反思。现在看来这种反思是非  常重要的,而且目前学界也已展开了对西方审美现代性  的反思。周宪运用社会批判理论对“审美现代性”进行  了全面地反思。他着重指出了审美现代性的悖论性质,  尤其是审美现代性本身的内在矛盾。他指出这种内在矛  盾有三种:第一,肯定与否定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于,  审美现代性并非只是单纯地批判否定现存社会,它同时  也承担了肯定现存社会的功能,但这二者之间并不是否  定之后的重建,审美用它自身感性的或“身体的话语”  对抗理性的绝对命令,这种张扬感性的路径同时产生两  个后果,一种是对现存社会生存状态的反叛,一种是提  供工具理性无法达成的另类体验或欲望的满足,这又是  对现存社会的一种补充或弥合。这两个后果之间是矛盾  的。第二,是精英与民粹的矛盾。它指的是,现代艺术  自律性包含着精英主义和贵族立场,它往往把艺术退守  到很小的专业圈子范围内,因而呈现出某种“自恋”特  征。而自律性艺术又采取一种社会批判路径,社会批判  是要通过对社会公众的影响来实现的,既然自律的现代  艺术并不以广大社会公众为目标,那么它的颠覆力量从  何谈起呢?第三,普遍人类学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矛  盾。审美趣味、天才、艺术自律性、审美价值等本是资  产阶级为了更有效地施行统治而设置的意识形态观念,  但是它们又被提升为人类的普遍要求和价值,资产阶级  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使自身成为普遍的人类主体,但在资  本社会的现实中,他们又只代表自己的利益,因而,这  种意识形态策略是不能服人的。这就是自律那么软弱无  力的原因[14](252)。  在西方,查尔斯·泰勒对审美现代性的思考在众多的  对现代性的反思中独树一帜。他不仅描述现代性精神的  两个方面———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冲突和紧张,  而且,在历史的追索和分析中,他恢复了这两者各自给  现代性、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带来的精神滋养和道德力量,  并指出人们应该宏观、客观的看待两者。  在泰勒看来,审美现代性从其来源———浪漫主义对  现代自我的支撑是重要的,也是正确的。它保证了我们  的自由和自主。但这种取向却有一个过于狭窄的道德容  量,它排斥、无视其他的同样是道德的自我构成因素,  尤其是启蒙运动的分解式理性带来的自我构成因素———  自负其责、自我控制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由于这种排  斥和忽视,致使它混淆了自由和自主或自我实现的两个  不同层面———行动的方式和行动的质料。前者是指真实  的理想是自我指示的,它必须是我的取向,这是对的,  但这不意味着我的目标或自由、自主的内容也是自我指  示的,也是由自我决定的。相反,这种内容应该是以某  个外在于我的东西为背景。否则,自我实现可能会滑入  肤浅和主观主义。简单地说,审美主义与理性主义是冲  突的,但两者并不是不相容的,它们带给我们的都是有  效的道德价值理念。在现代,由于没有了前定的、统一  的意义秩序背景,于是,它们变成了探索性的东西,因  而会给人带来不确定的误解,使现代人无所适从。而一  旦我们知道他们虽然是可探索的,但他们都已成了支撑  我们的道德力量,我们应当恢复他们的道德效力,而不  是使他们你死我活的斗争。  面对西方现代性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必须对当代中  国的历史进程和现代化发展程度作出比较准确的科学定  位,从我国特殊的国情、人情和文情出发,追求和探讨  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学的现代性。当代  中国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推进启蒙现代性。我们的审美  现代性应当受到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历史使命的规定和制  约。一切反对和不利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现代性,  特别是阻碍当代中国启蒙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都应当加  以检视和反思。

文学史是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科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属文艺学的范畴。它们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文学史是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根据不同国别、地域、民族及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等分类标准,可分为国别史(如中国文学史)、世界或地区史(如世界文学史、欧洲文学史)、通史或断代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民族史(如蒙古族文学史)、分体史(如中国戏曲史)等。文学理论著重研究和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文学批评著重研究和评价具体的文学现象(主要是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文学史则著重研究文学发展的过程﹐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其中包括阐述各种文学内容﹑文学形式﹑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寻求它们前后相承相传﹑沿革嬗变的规律﹐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时代因素﹑社会因素(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等)的关系以及本民族文学的发展与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影响的关系﹐对各个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出评述等等。  研究文学史需要以一定的文学理论观点作为指导﹐也需要吸收历代的文学批评成果﹔同时﹐文学史研究中所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又可以丰富文学理论﹐并为文学批评提供借鉴﹐可见﹐文学史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它们是相互交叉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三门学科。

可以从历史文化,学术研究,生活现象,情况调研,自然科学等方面切入选题,论文的选题方向还是特别多的,要实际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选择,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论文题目推荐及答案

An Analysis of English Hum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幽默  Dark and Melancholy in The Scarlet Letter—The Interation Between Nathaniel Hawthorne and The Scartlet Letter沉郁的《红字》——论纳塞尼尔?霍桑和《红字》之间的相互影响  Symbolism Enbodied in the Heroes of Lord of the Flies 人物象征在《蝇王》中的体现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Marriage Between the Tujia and Englang 小议土家族与英格兰婚俗之差异  On the Mea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法  On the Emotional Variation of the Ghost in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剧魅影》中鬼魅的情感变化  Problems Existing in Bilingu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双语教学在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On the Character of Blifil in The History of Tom Jones, a Founding 浅析《汤姆?琼斯》中布力菲尔的人物性格  On the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Refor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浅析中美教育改革的差异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repositions试译介词的翻译  The Study of Culture on Dining-table in Englis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China 中国与英语国家的肢体语言的对比研究  On the Ideals of Modern Women from the Scarlet Letter 从《红字》中看现代女性意识  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浅谈大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策略  The Study of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Robinson Crusoe《鲁滨逊漂流记》的现实意义研究  021021016 杜 娟 Translation of Culture and Facsimile of Culture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  The Revel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二语学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The Chang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fter September 11th 11 之后中美关系的变化  Culture Difference in Pragmatics从语用看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Analysis on Football and the Competitive Spirits Embodied in the Games 解析足球及比赛中体现的竞技精神  On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Situation on English Teaching试论语言环境对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The Translation of Automobile Trademarks and Advertising Slogans汽车商标及其广告主题句的翻译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imal Idioms浅谈英语动物习语的特征  The Building of Poe’s Horror爱伦坡的恐怖营造手法  Radical Henry in The Picture of Dorain Gray《道林?格雷的肖像画》中极端的亨利  Exploration of the Theme in Sons and Lovers《儿子与情人》的主题探讨  The Translation of Express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有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  On the Theme of King Lear论《李尔王》的主题思想  On the Changes of Marner’s Characters论织工马南的性格变化  The Comparison of Several Negative Forms in English 英语中若干否定形式的比较  Culture Difference and Dfferent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商务礼仪的不同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American Legal Culture论美国法律文化的特点  Isolationism Tradition in American Diplomatic History美国外交史上的孤立主义传统  The Study of Culture of Flowers in Western Countries 浅谈西方国家花的文化  On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UCP500浅议《UCP500》的语言特点  Differences of American Dream in Benjamin Franklin’s Autobiography and in Reality 论”美国梦”在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中和现实中的差异性  On Feminists in Uncle Tom’s Cabin《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性人物研究  On Women Characters in Sons and Lovers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女性形象  On Language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Bussiness Contract 论商务合同的语言特点和翻译  The Arts of Body Langueg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中身势语的艺术  The English Classroom Interaction Under the New Curreculum新课标背景下的英语课堂互动  On the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of Foreign Trade Contracts论涉外经济合同写作与翻译  On Eternal Life of Helen Burns in Jane Eyre论《简?爱》中海伦?彭斯生命的永恒性  The Effect of Chinese Action Film to the Film Indurstry of Hollywood 中国动作片对好莱坞电影业的影响  On the Comparison of Classroom Question Raising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Teachers中美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比较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ock Music and American Culture摇滚乐与美国文化的联系  On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English Teaching浅谈多媒体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Symbolic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Le Petit Prince 浅析《小王子》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意义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mparative Sentence Patterns浅谈比较句式翻译中的几个问题  On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from the Realistic Films of China and the Western从中西现实主义电影看文化差异  The Common Features of American Favorite Chinese Movies美国人喜爱的中国电影的共性  Skopostheor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翻译目的论与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  An Analysis of Three Women’s Tragedies on Sons and Loves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三个女人的悲剧  On Pound and the Contingency of Language 浅谈庞德与语言的偶然性  The Comparision of Pearl i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Eva in Uncle Tom’s Cabin《红字》中珠儿与《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娃的对比  The Comparision of Character Between Beeky Sharp and Scarleet O’Hara in Vanity Fair and Gone With the Wind《名利场》中蓓基?夏泼与《飘》中思嘉?奥哈拉的人物性格  On the Gothic Features in Short Stories by Edgar Allan Poe浅谈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式特点  On Dreiser’s Realism in Jennie Gerhardt德莱塞《珍妮姑娘》的现实主义研究  The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Jane Eyre and Qing Wen简爱和晴雯人物性格比较  The Love Concept of William Butler Yeats from His Early Poetry从叶芝的早期诗歌看他的爱情观  On Transfer of English Learning 英语学习迁移问题研究  Knowing About the American Culture from Jazz Music从爵士乐看美国文化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eremonial Speec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礼仪用语的英汉对比  Potia and Ophelia-Two Kinds of Women Character in Shakespeare’s Work鲍西娅与奥菲利娅——莎士比亚笔下两类不同性格的女性角色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aiwan and America in 1949—1979 浅析1949年至1979年台美外交关系的发展  Mother Tongue Influences on Learning English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Effect on Advertisement Originality from Different Chinese-Western Modes of Culture中西文化差异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On the English Abbreviation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浅谈国际组织名的英语缩略方式  The Use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On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of Business Letter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Music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美国乡村音乐在其文化影响下的发展  The Reflection of Realism in Dickens’A Tale of Two Cities现实主义在《双城记》中的体现  The Psychological Variation of M Dimmesdale in The Scarlet Letter论《红字》中狄梅斯迪尔的心理变化历程  On the Religion Belief of Silas in The DA VINCI Code浅谈《达芬奇密码》中塞拉斯的宗教信仰  The Impact of Slavery on American Black People in 》看奴隶制对美国黑人的影响  021021076 夏 静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o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Scenic Spot Introduction Materials动态等值论在旅游景点材料翻译中的应用  A Study of Emerson’s Views on Nature爱默生的自然观研究  Comments on Hemingway’s The Snow of Kilimanjaro海明威《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中的评述  Prage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Negotiation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策略  On Female Struggle in Marriage from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论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在婚姻中的挣扎  On the Origins of Pecola’s Tragedy佩科拉悲剧的起源  The Stylistic Study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与海》的风格研究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Style浅谈隐喻与文体的关系  Glanc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ET-4 and CET-6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guage Testing 从语言测试的发展看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改革与发展  A Research on Foreign Automobile Trademarks 外国汽车标志探源  On the Two Generation’s Views of Love in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论《终成眷属》中两代人的爱情观  Meaning of Foreign National Flags浅谈外国国旗的喻意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How Pre-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s Facilita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浅谈第二语言习得如何促进英语学前教学  On Love Concepts Between Scarlett and Lady White Snake论郝思嘉与白素贞的爱情观  Symbolism in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论《到灯塔去》的象征意义  Self-assess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语言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A Stylist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dvertising English广告英语的文体学研究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Embodied in Diplomacy 中美文化差异在外交上的具体体现  On the Interactive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浅谈中学英语的互动教学  The Biblical and Symbols in The Grapes of the Wrath浅谈《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典故及其象征意义  Task-based Teaching and Task-based Testing基于任务的教学与基于任务的测试  The Racial Problem in Light in August论《八月之关》的种族问题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logies讨论中美互动教学差异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Struggle and Growth Under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意识流下的抗争与成长

西方文论主要指欧洲地区国家和美国的文论。从时间上讲,西方文论上自古希腊,即公元谦427年的柏拉图,下到十世纪中期的庞德、艾略锝和荣格等人,文论时间跨度大约二千年,这一时空内的西方文论,流派林立,主义纷呈,教材所涉及到的文论家很多,内容相当丰富,要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学好西方文论,就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掌握这门功课的要点。什么是“要点”呢?他既是西方文论这门课的主要的知识点,同时还是这门课的考试出题可能的考点;它既是西方文论课程所讲授的文学理论体系的大纲,又包括一些“小”的知识,以下就把西方文论的学习要点梳理一下。一、希腊文论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的一个源头,教材所收的这一时期的两个文论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相当重要,学习时首先应注意以下几个较小的知识点: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师生关系,但二人的文论观点在很多方面都不同。2、柏拉图创立了雅典的“学园派”,亚里士多德则创立了“逍遥学派”3、柏拉图的文论观点,主要集中在他所写的《理想国》、《伊安篇》、《裴德若篇》、《大希庇阿斯篇》、《会饮篇》和《裴列布斯篇》。亚里士多德著名的文论作品是《诗学》《修辞学》和《心灵论》,由于亚氏的《诗学》在当时一度失传,因此,他对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的文论的影响,主要由他的《修辞学》这本书来担当。以下是古希腊文论的理论要点:1、柏拉图的“理念说”和“摹仿说”,柏拉图认为理念(或译“理式”)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的意识的本真之世界,事物是理念的影子,文艺又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所以,文艺与理念隔着三层,是对于理念的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亚里士多德反对他老师的说法,认为文艺摹仿的只是“人的行动、生活”。是现实世界及其规律,肯定文艺作品的真实性。2、“迷狂说”,柏拉图认为诗在本质上是神的产物,诗人因神灵附体进入迷狂状态,于是获得创作的灵感,进行创作。他认为诗人“不是凭技艺,而是凭神的灵感创作”。亚里士多德则把诗人创作时界定为人的理性活动,要求诗人开始创作即应有清醒的意图。3、悲剧观与净化说。柏拉图认为悲剧诗人有两大罪状,即悲剧诗人从事摹仿艺术而其作品并不显示真理;悲剧迎合人的低劣情欲。亚里士多德针对柏拉图说提出不同意见,倡导著名的悲剧净化说,他认为,人的感情流露对人身有益,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4、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亚氏悲剧理论的悲剧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认为悲剧具有六要素:情节、性格、思想、言词、歌曲、形象。其中亚氏认为最重要者为“情节”,其次为“性格”。5、亚里士多德的诗、史区别论:亚氏认为,历史的真实不同于诗的真实,历史叙述个别的、已经发生的式。诗摹仿“有普遍性的”及“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诗描写“合情合理的不可能”古希腊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1、柏拉图的“理念说”影响生成了罗马时期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文论2、柏氏关于艺术美在物质对创作者的心灵和想象的体现的思想,成为近代浪漫主义文艺观的先驱3、柏氏关于文艺应有实用和教益的主张,开启了罗马时期贺拉斯“寓教于乐”的思路。4、柏拉图的文论中以“灵感说”对后世西方文论的影响为最大5、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为欧洲文论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相互补充提供了根据6、亚氏的诗歌想象论对罗马时期裴罗斯屈塔拉斯提出文艺想象理论是一块奠基石7、亚氏对悲剧长度“力 以太阳的一周为限”的规定,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意大利文论家卡斯特尔维屈罗发展为著名的“三整一律”戏剧理论法则,这一法则被西方七世纪的戏剧创作奉为圭泉8、亚氏的“净化说”在西方悲剧理论中长期是一种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理论。二、罗马时期的文论罗马文论紧承希腊文论,是古代希伯莱文明对西方文化发生影响的时期。随着基督教的建立,宗教对文论的影响变得相当大罗马文论家主要须掌握的是……(共三位)代表作及思想……罗马时期文论要点:……(共两点)罗马时期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共3点)三、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论是当时的文化复兴运动的一部分,文艺家纷纷回到古希腊寻求题材和灵感等,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冲破中世纪宗教的禁锢成为此期文艺家的精神与信仰的旗帜。此期文论家值得注意的有:……(共两位)代表作及作品……文艺复兴时期文论理论要点……(共3点)文艺复兴时期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共3点)……八、二十一世纪西方文论二十一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特征:二十世纪是人类工业社会繁荣昌盛,并走向危机和衰退的时期,也是后工业社会在西方代替工业社会占据文化主流的时期。此期人类生存维度的日新月异使此期文论流派纷繁、新见迭出;文学对人的内部世界的关怀渐渐代替了人对外在生活的热情,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下半野,文学的审丑压倒了文学的审美生活。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代表理论家和代表性理论著作: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释梦》(或译《梦的解析》《创作家与白日梦》荣格(精神分析文论):《分析心理学论文集》《心理学类型》《心理学与文论》里普斯(移情说):《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误》《美学》马稚可夫斯基(立体未来主义):《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庞德(意象派文论):《回顾》瑞恰兹(语义学派):《语言的两种用法》杜威(实用主义文论):《艺术即经验》艾略特(先锋派文论):《文学与现代世界》克罗齐(直觉说美学理论):《美学原理》罗曼·罗兰(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论):《论作家在今天社会中的作用》《人民戏剧》二十世纪西方精神分析文论1、弗洛伊德的泛性主义文论:弗洛伊德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文论的奠基人。他把人类心理分为三个区域:本能冲动(即Id,或无意识)、自我(即有意识的个性)和超我(即良知)。这三者中性生命力是人类精神的主要内容。关于文学何以有巨大的美感力量,他认为是因为文学作品写了“恋母情结”,他并且用俄狄浦斯和哈姆雷特这两个悲剧人物形象来进行分析,以证明这一情结的正确性、深刻性和普遍性。他认为文学的描写是对“恋母情结”的发泄和变相的满足。2、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文学理论:荣格本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他不满老师的泛性欲主义文论而另创新论,成为二十世纪西方精神分析文论的又一大师。他的文论观点主要是,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著名的理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通过遗传继承下来的种族记忆。它将人存在的当下性与人的原始根源联系提来。集体无意识或称为“原型”,表现出来是人心中的某些图像、故事和图案。荣格赞同文学的幻觉性、宗教性,甚至魔幻性这样一些传统。他认为在文学中包含着一种知识,它对现代人的异化和世俗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精神分析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马雅可夫斯基的“立体未来主义”文论……庞德的“意象主义文论”……瑞恰兹的“语义学派”文论……杜威的实用(或经验)主义文论……艾略特的“先锋派文论”……克罗齐的“直觉说”……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文学史是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科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属文艺学的范畴。它们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文学史是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根据不同国别、地域、民族及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等分类标准,可分为国别史(如中国文学史)、世界或地区史(如世界文学史、欧洲文学史)、通史或断代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民族史(如蒙古族文学史)、分体史(如中国戏曲史)等。文学理论著重研究和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文学批评著重研究和评价具体的文学现象(主要是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文学史则著重研究文学发展的过程﹐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其中包括阐述各种文学内容﹑文学形式﹑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寻求它们前后相承相传﹑沿革嬗变的规律﹐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时代因素﹑社会因素(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等)的关系以及本民族文学的发展与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影响的关系﹐对各个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出评述等等。  研究文学史需要以一定的文学理论观点作为指导﹐也需要吸收历代的文学批评成果﹔同时﹐文学史研究中所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又可以丰富文学理论﹐并为文学批评提供借鉴﹐可见﹐文学史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它们是相互交叉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三门学科。

分为好几部分,如教学类的,文学类的等等,每部分题目不一,大约在交论文前一个月,他们会给你寄一本书,当然题目并不一定必须从这里面选。题目太多,不方便一一输入,转发几个相关题目吧~一、自考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一)、美学1、论自然美2、生活丑与艺术美关系研究3、论优美4、论崇高5、悲剧理论研究6、市场经济与美学研究7、文学作品美学风格研究8、丑的美学意义研究9、应用美学研究,如园林美学、书法美学、服饰美学、广告美学等10、中国古代美学专题研究,如古代美学思相家,美学范畴注变,某一美学著作等11、西方美学专题研究12、喜剧性研究13、艺术品与非艺术品关系研究14、审美时尚研究15、审美趣味的个性化研究16、审美教育与完美人格培养的研究17、美的民族性研究18、美的历史发展性研究19、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如人物比较、范畴比较等20、中国当代美学思想的研究(二)、文学理论1、市场经济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研究2、文艺政策研究3、文艺与现实生活关系研究4、文学语言研究5、文学风格研究6、文学欣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7、艺术灵感研究8、论艺术欣赏的主体性9、文学作品的理论反向10、中国文化专题研究11、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学影响研究12、中西文论比较研究,如文论家、理论13、艺术真实性问题研究14、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15、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化关系研究16、文学作品与宗教关系研究17、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18、关于文学与人生的研究19、文学社会效果研究20、目前文学理论热点研究二、外国文学论文选题范围 1、荷马史诗研究2、古希腊戏剧研究3、古希腊文学对后代文学影响研究4、但丁研究5、莎士比亚喜剧研究6、莎士比亚悲剧研究7、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思潮研究8、弥尔顿诗歌研究9、古典主义戏剧研究10、歌德研究1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2、拜伦研究13、雨果研究14、普希金研究15、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6、《红与黑》研究17、《人间喜剧》研究18、狄更斯研究19、果理研究20、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21、易卜生研究22、托尔斯泰研究23、海明威研究24、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研究25、卡夫卡研究26、圣经文学研究27、《沙慕达罗》研究28、《一千零一夜》研究29、《源氏物语》研究30、泰戈尔研究31、川端康成研究32、大江健三郎研究三、现当代文学选题目录 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与未来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14、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15、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世界16、《伤逝》再解读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18、鲁迅小说 中的童年叙事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运用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37、《围城》新论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43、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44、冰心“小诗”简论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53、巴金《寒夜》新论54、郭小川诗歌论55、贺敬之诗歌论56、李瑛诗歌论57、论闻捷的爱情诗58、论李季的诗歌59、公刘诗歌论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63、论舒婷的诗歌64、顾城诗歌论65、论“朦胧诗”的产生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67、“第三代”诗人论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区别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信纸柳青的小说创作72、论柳青的《创业史》73、《创业史》艺术论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四、古代汉语论文题目 1、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2、《论语》句法研究3、《孟子》中的“之”字4、《孟子》中的“其”字5、《左传》被动句研究6、先秦“是”的用法及其发展7、《韩非子》中的被动句8、先秦双宾语句的类型9、“被”字的词义演变10、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11、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12、《苟子》副词研究13、先秦修辞方式研究14、《战国策》中的“是”字15、《国语》中的判断句16、《国语》中的被动句17、试论词义的演变类型18、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19、试论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20、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五、古代文学及近代文学题目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2、《诗经》燕乡食诗的场面描写3、《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4、《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5、《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6、论《诗经》中的婚恋诗7、《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8、《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9、《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10、宗玉赋试论11、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12、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1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14、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15、论蔡邕的碑体文16、曹植诗风的衍变17、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18、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9、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20、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21、《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22、《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23、邺下文人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24、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25、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26、谢灵适山水诗的摹象特点27、宫体诗的女性描写28、论《文选》对诗的分类29、论《子夜歌》3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31、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32、王维诗中的禅趣33、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34、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3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36、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37、岑参边塞诗初探38、论李白的梦诗3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40、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41、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4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43、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44、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45、苏轼黄州诗试论46、论陆游的爱国诗47、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48、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49、柳永词的语言特点50、苏轼对词境的开拓51、贺铸词的艺术个性52、论诚斋体53、宋末逸民诗初探54、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55、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56、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57、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58、《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59、《水浒传》的忠义观60、《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61、猪八戒形象分析62、“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63、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64、《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65、《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66、《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67、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68、元代散曲的情感企向69、宋江形象分析70、《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71、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72、“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73、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74、论《西游记》的谐趣75、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76、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77、《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78、《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79、大观园的文化意义80、《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81、《长生殿》的爱情观82、狐鬼花妖尽世情83、《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84、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85、论林黛玉86、论桐城义法87、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88、花间词的艺术成就89、《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90、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91、归有光的散文创作92、《桃花扇》的结构艺术93、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94、江西诗派宗杜论95、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96、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97、论明清小说题材的邅变98、《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99、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100、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

论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历史文化语境弥 沙1,李育红2(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渤海大学中文系,辽宁 锦州 121013)[摘 要]审美主义是中国当代文艺的主潮,它以审美为文艺的最高价值和本质,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的文艺观。不仅如此,它还将审美主义从一种文学观念提升为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它既是我国当代文艺潮流的一种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部分和重要表征。它带来的文艺转型和文化转型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一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对极左文艺思潮的反拨,一是改革开放后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制导。这两种历史文化语境深深嵌入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机体,使它表现出巨大的历史合理性,但同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历史局限。[关键词]审美主义;文学工具论;文学审美论;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中图分类号] I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541 (2008) 03-0034-05On the Historical Culture Context of the IdeologicalTrend of Literature and Art of Modern AestheticismMI Sha, LI Yu-hong( College ofHumanities,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Department of Chinese, Bohai University, Liaoning, Jizhou 121013, China)Abstract: Aestheticism is the main stream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art, and it takes aesthetic as highest value and substance ofliterature and Furthermore it improves the viewof literature toworld view, the viewof value and Itwas not only the changeof Chinese modern trend of literature and art, but also the part and important signal of Chinese cultural It bring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literary context: one isthe criticismto extreme leftist literary and artistic ideas; two isreferringtowest aesthetic the- The two historical cultural contexts inset the body of modern aestheticism deeply, and showed great historical rationality, but it has theserious limitation of Key words: aestheticism; the theory of tools of literature; literary aestheticism; modernity; aesthetic modernity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是我国当代文艺思潮中出现较早,渗透面较广,影响力较大的一种文艺思潮。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当代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主义文艺思潮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压倒了政治化的革命文学,成为我国当代文艺领域中的主流。这种文艺思潮的核心观念,强调文艺的审美独立性、自律性,以审美为文艺的最高价值、最高本质。这种文艺观念渗透于当代文艺活动的各个方面,并成为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文艺创作、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唯一标准。审美主义文艺思潮,不仅确立了一种审美主义文学观,还将审美主义从文学观上升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它既是当代中国文艺潮流的一次转变,也是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部分和重要表征。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产生的语境,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这一文艺思潮的性质。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最直接的文化语境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极左思潮的拨乱反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是作为对我国文艺极端政治化、泛政治化的极左文艺思潮的强有力反弹而出现的。而从更大的范围和长远的历史发展状况来看,它受到了西方现代性的深刻影响,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息息相关。西方的现代性思想和实践,作为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他者”,深深地介入了我国当代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这在文艺领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对文学“政治工具论”的反拨新中国的文学长期以来是以“为工农兵服务”,特别是“为政治的文艺”为宗旨的,它秉承和延续着革命战争年代解放区的文艺与政治相统一的新型革命文学传统。因此,新中国的文学一直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在建国之初,是完全必要的,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随着“左倾”思潮的逐步膨胀和极端发展,文学的政治性因素不断被强化、被体制化,导致思想领域中的带有专制色彩的非人化,造成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扭曲和畸变。在这种语境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被“文艺为政治服务”所取代。文艺沦为政治的奴仆,沦为表现政治思想的图解,沦为描写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工具。新时期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以拨乱反正为目的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了打破人们的精神枷锁,求得与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相一致的社会和文学的新发展,开展对极左政治思潮的批判,是正当的和正义的,是非常及时和完全必要的。新时期文学就在这种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的语境中形成,开始了对政治挤压、剥夺文学的反拨。这种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准确地找到了极左文艺思潮的思想核心和基础———“政治工具论”,相继展开了对“政治工具论”的批判和阶级斗争工具论的批判,进而转向了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历史性扬弃。但是,文学界也把政治确定为文艺的“外部规律”,以隔离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进而切断文学与政治的一切联系。至此,对文学的政治工具论的否定经历了一个越来越激进的道路:从反对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推进到以文学立法的方式确定政治属于文学的“外部规律”,最后发展为文学“远离政治”、要求文学具有“非功利性”、“非政治性”和“非社会性”。就在对文学“政治工具论”拨乱反正过程当中,一些学者发出了“文学回归本位”的呼声,认为文学“政治工具论”抹杀了文学本身的特征,泯灭了文学的审美品格、忽视了文学的“内部规律”。这种“文学回归本位”的学术要求在批判极左文艺思潮的过程中越来越强烈,最后终于以傲然独立的面貌出现,变成新时期之初最有感召力的文学主张。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正是在对文艺政治工具论的反拨的基础上,循着“文艺回复自身”的道路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审美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文学从被政治的束缚和扭曲状态中解放出来,恢复文学的自身活力,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审美主义文艺思潮作为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一翼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力地批判了“左倾”文艺思潮,使文学的审美特性得到重视,使文学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自觉,从理论到实践,包括文艺创作、文艺评论到文学史的书写都取得了突出的实绩。这是必须充分加以肯定的。然而,这种正义的批判和清算具有历史合理性的同时,始终存在着问题的另一面。人们不禁要问:难道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重要吗?难道没有好的肯定人的政治吗?难道不存在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政治吗?难道不存在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政治吗?我们在拒斥文艺与不好的、非人的、危害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政治的同时,又怎样处理文艺与好的、宜人的、有利于社会的历史发展的政治的关系呢?克服文艺与政治的不正确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学术上的矫枉。矫枉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正。但真的一定要矫枉必须过正,只有过正才能矫枉吗?事实上,这种矫枉过正的理论与实践,相当长的时间内,造成了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误解,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偏见,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学说和意识形态理论的遮蔽,造成了当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的狭隘理解和冷漠态度,造成了文学内部的政治、审美、道德等因素的失衡。当然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既保证文学与政治各自的独立力量,又使二者在有机关联中达到互相推动,至今仍然是个尚待解决、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回避的任务。审美与政治的关系,并没有因时代的演进而消失,所改变的只是这个问题的存在方式和提问方式。其实,政治具有不同的形态:政治的思想形态和观念形态、政治的制度形态和体制形态,政治的生活形态和实践形态等等。同时,政治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时代的政治的质态和表现形式是很不一样的。如果狭隘地理解政治,就可能会导致狭隘地理解政治与文学的关系。然而,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但政治对社会关系和国家群体意志的重要性,对文学的制导作用的内在机制是不会改变的,所改变的只是影响文学创作和审美活动的形式。中国的当代文学应该以此调节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对此,王杰说:“从当代中国文艺实践来看,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仍具有现实意义。其一,文艺、审美必然具有政治性。这个命题所揭示的是政治性只是审美、文艺的一个属性,但它决不等于文艺、审美必须为政治服务。文艺不被规定为‘为政治服务’时,文艺仍然具有政治性或者意识形态性。其二是什么是‘政治’?政治不能被简单地界定为‘党派政治’,政治并不狭隘地局限于政党之间的争权夺利。相反,当代社会直接的政治斗争具体、广泛地以文化冲突的形式在作品文本中得到曲折表现。其三,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看来,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界、个体与社会、人的内在要求与外在现实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性在于,它要求我们在正视现实矛盾的前提下,把生产力的巨大力量以及个体的心理内驱力转化为与人类幸福生活这个目的相一致的建设性力量。美学通过对艺术和审美现象的分析而把握现实关系,通过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而实现对现实的改造。”[1]因此,一概不加分析地、笼统地忽视、轻视或漠视文学的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的观点都是不妥当的。二、西方的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改革开放之后,当代中国明确以实现现代化为发展目标,预示着我们已经自觉地加入到世界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之中,这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进步。在此进程中,西方现代性的范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诉求,一方面是西方现代性本土化的必然结果。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为我国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复杂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现代性,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反映着西方社会历史自身内部的一种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现在已席卷全球,变成了世界性的社会历史过程。社会历史现代性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表现为两个具体的现代性层面,即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社会现代性,主要指社会的物质层面和经济、政治等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而文化现代性则主要指社会的思想文化层面。这种文化现代性,从精神性质上说,可以划分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前者倡导一种以培育和弘扬启蒙理性为宗旨的启蒙精神,后者则往往表现为对启蒙精神的反思和批判,特别关注和追求人们对社会现代性的负面因素的感受和体验,宣扬一种与社会历史现代化进程不相协调的审美现代性精神。历史现代性是以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开端的。启蒙理性和启蒙精神是历史现代性的主导的和重要的精神意向和思想内涵。正如康德所指明的:“人从自我蒙蔽的状态中走出来”。为此,必须“强烈地意识到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开发心智”“成为启蒙运动最响亮的口号之一”。[2](22)在这种精神指引下,现代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思想文化等精神领域,启蒙思想家们为了实现“理性的塑造生活”,“坚定不移地推进客观化的科学、道德与法律的广泛基础以及独立的艺术的发展,但同时也要把如此积累的认知潜能从其深奥的阳春白雪形式中解放出来,将其运用到实践。”[3](112-113)“那是一个拥有原理和世界观的时代,对人类的精神解决它的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它力图理解并阐明人类生活———诸如国家、宗教、道德———和整个宇宙。”[4](421)。这种现代性与主体构型连接起来,使现代人摆脱外在权威的辖制,赋予主体以一种改变自己和批判自己的气质。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经济政治制度领域中的变革,促进了物质生产的飞跃发展,使社会财富急剧增加,形成了合理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民主政治制度,同时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岂不正是在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需要、才能、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岂不正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财富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5](486-487)但是,以启蒙现代性为主导的历史现代性同时存在着严重的负面因素,诸如社会层面的资本主义和技术主义,制度层面的工具理性,精神层面的感性与理性的不平衡。最严重的是由于资本和雇佣劳动所造成的人的异化。当时的一些学者对以理性为依托的历史现代性进程中的负面因素进行过种种批判。法国思想家卢梭较早地对西方现代文明提出了质疑。黑格尔、马克思、尼采、阿多诺、马克斯·韦伯、哈贝马斯等思想家和一些无政府主义者都这样那样地对历史现代性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加以反省,寄予忧思。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的异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马克斯·韦伯称现代合理化和官僚化的社会制度已使现代生活成为“铁笼”。斯宾格勒觉察到西方文化开始“日落西山”,走向“文化悲剧”的时代。海德格尔把破坏了人的完整性的技术统治一切的时代指称为“贫困的时代”,指出“技术越来越把人从地球上连根拔起”[6](1305)。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说:“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了巨大的不幸。”[7](1)马尔库塞提出“单面人”的概念,指出“技术解放的力量”不仅导致“物的工具化”,而且造成“人的工具化”[8](136)。审美现代性在批判启蒙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负面作用中,功不可没。当时的西方社会,用审美现代性来批判历史理性和启蒙现代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它反对工具化、科学化的目的理性的思想,反对体制和制度的一体化、总体化和绝对的完美化,赞美和追求个性、差异、分化和多元,关注“内在的自然”和“灵性的抒发”,倡导“不纯粹性”。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将审美现代性表述为“背离传统”,“通过否定的思维方法建立一种肯定的东西”,“在不缺少规定性的情况下把辩证法从这种肯定的本质中解放出来”。反对主张“理性与现实和解”的黑格尔的保守的辩证法,把黑格尔宣扬的绝对统一性的哲学本体论说成是戕杀事物的差异、矛盾和运动的根源。强调艺术“对个体进行更高层次的全面塑造”,“必须抛弃那种靠再现正面的东西来帮助社会干欺骗买卖的现实主义”[9](703)。他批判“文化工业”生产的“大众文化”是以丧失艺术的自律为代价,通过制造“虚假的同一性”导致公众意识的“物化”,削弱了批判能力和超越意识。海德格尔提出只有艺术才是守护“亲在”和自身的“诗意地栖居”的护法神。然而,审美现代性批判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审美乌托邦的倾向。席勒主张审美能弥合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分裂,是人类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和理想境界,审美教育是改变社会零散化的唯一途径。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则认为艺术是现代社会负面作用的解毒剂,是被理性高度抑制、高度异化的现代人的解放之路。阿多诺认为“艺术救赎”是一剂消除理性控制的良药,因为艺术具有形式上的颠覆能力,可以消除统治阶级行使意识形态的理性条件。马尔库塞主张通过“文化心理本能革命”来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人的解放。海德格尔则认为,人的本真生存是诗性生存,艺术是存在的家园。这些理论都陷入了不切合实际的审美乌托邦。马克思指出:“意识的一切形成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批判来消灭的……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10](43)审美现代性批判的另一个问题是对现代性的阻碍。丹尼尔·贝尔认为:“现代主义文化扰乱了文化的一统天下,动乱来自三个方向:对艺术和道德分治的坚持以及把自我(热衷于原创与独特性的自我)奉为鉴定文化的准绳。”[11](30)伯林一语中的地道破了催生了审美现代性的浪漫主义的局限:“整个运动,事实上,是一种要将审美模式强加于现实的企图,……对于艺术家,事实上,浪漫主义的一些主张是非常合适的。但他们企图将生活转变成艺术假设在我看来是荒谬的。”[12](145-146)卢卡契批评处于异化状态下的艺术家往往企图以谋取内心的自由来对抗现实的异化,他说:“自由便缩小为一种灵魂的实际,缩小为个人行动的一种特有的方式”。[13](383)通过以上地分析我们看到,历史现代性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十分明显的。历史现代性内部更存在着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西方学者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但大多把现代性所带来的弊病归结为启蒙理性,倾向于认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冲突是全部问题的关键,倾向于从精神方面解决二者的对立,建构二者的和谐,或用审美现代性取代启蒙现代性。这种审美现代性的精神价值取向在文化现代性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一方面夸大了启蒙现代性、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矛盾,另一方面加深了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冲突。最主要的这些学者将问题的解决寄托于精神层面,试图通过审美现代性来战胜工具理性,克服启蒙现代性的弊端,解决社会现代性的问题,表现出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倾向。马克思批判现代社会的人的异化,人性的分裂,艺术与社会的敌对,但并不认为这只是精神的问题,他不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归结为精神矛盾。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私人占有制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冲突,因此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出路在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解放生产力;归根结底,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生产力要求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人的异化。西方大多数反思现代性的学者,虽然也看到了制度与人的矛盾,但把这种矛盾的本源理解为精神之间的冲突。因此,他们不去反对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的物质关系和政治关系,而试图从精神上反对启蒙理性和工具理性,加剧了审美现代性批判精神的紧张;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提出的用审美现代性解决现代社会矛盾的方法的乌托邦性质,所以他们看不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真正出路和历史发展的光明前途,从而感到悲观和绝望。这种理论、思想的偏失诱发出历史与人文的对立,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对立,造成西方文学艺术及其理论对审美的批判性的过度强调。三、西方审美现代性对我国审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西方审美现代性对我国的文艺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西方的审美现代性作为“他者”,遮蔽了中国的现代性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性的诸多差异,导致对中国现实的误解,导致我们对西方审美现代性缺乏必要的反思,使审美主义文艺思潮走上了批判社会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的道路。当代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的现代性是存在着诸多差异的。一是时间上的差异。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现代性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现代性水平,我们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推进现代化进程,走向现代性的历史深处;二是制度上的差异。我们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们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不能全盘照搬西方。人们思想中对我国这两个关键性现实还存在着极大的误解,或急于改变我们的不发达状况,主张走向资本主义;或忽视了我国现有的制度基础,误认为通过改革走向资本主义,把实行的商品经济误当作实现资本主义的必经之路。对中国当代基本现实的这两种误解,一方面,使我们忽略了对西方现代性、特别是对审美现代性的反思;另一方面,限制了我们具有而且应该创造新型社会制度、新型审美现代性的勇气和创造性智慧的发挥。当代中国既有现代性发展不充分和不成熟之处,又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新的“和谐社会”。这既是人类的理想,又是现实的运动,绝不是一种乌托邦幻想。为了推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西方的现代性经验,尤其是西方审美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对我们具有极大的警示作用。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审美现代性的限度。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是深受西方审美现代性影响的。其核心理念“审美”及其理论基础“美学”主要是通过吸收西方审美现代性而建构起来的。在较为匆忙地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的过程中,不可能会对西方审美现代性进行较为深入的反思。现在看来这种反思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目前学界也已展开了对西方审美现代性的反思。周宪运用社会批判理论对“审美现代性”进行了全面地反思。他着重指出了审美现代性的悖论性质,尤其是审美现代性本身的内在矛盾。他指出这种内在矛盾有三种:第一,肯定与否定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于,审美现代性并非只是单纯地批判否定现存社会,它同时也承担了肯定现存社会的功能,但这二者之间并不是否定之后的重建,审美用它自身感性的或“身体的话语”对抗理性的绝对命令,这种张扬感性的路径同时产生两个后果,一种是对现存社会生存状态的反叛,一种是提供工具理性无法达成的另类体验或欲望的满足,这又是对现存社会的一种补充或弥合。这两个后果之间是矛盾的。第二,是精英与民粹的矛盾。它指的是,现代艺术自律性包含着精英主义和贵族立场,它往往把艺术退守到很小的专业圈子范围内,因而呈现出某种“自恋”特征。而自律性艺术又采取一种社会批判路径,社会批判是要通过对社会公众的影响来实现的,既然自律的现代艺术并不以广大社会公众为目标,那么它的颠覆力量从何谈起呢?第三,普遍人类学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矛盾。审美趣味、天才、艺术自律性、审美价值等本是资产阶级为了更有效地施行统治而设置的意识形态观念,但是它们又被提升为人类的普遍要求和价值,资产阶级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使自身成为普遍的人类主体,但在资本社会的现实中,他们又只代表自己的利益,因而,这种意识形态策略是不能服人的。这就是自律那么软弱无力的原因[14](252)。在西方,查尔斯·泰勒对审美现代性的思考在众多的对现代性的反思中独树一帜。他不仅描述现代性精神的两个方面———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冲突和紧张,而且,在历史的追索和分析中,他恢复了这两者各自给现代性、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带来的精神滋养和道德力量,并指出人们应该宏观、客观的看待两者。在泰勒看来,审美现代性从其来源———浪漫主义对现代自我的支撑是重要的,也是正确的。它保证了我们的自由和自主。但这种取向却有一个过于狭窄的道德容量,它排斥、无视其他的同样是道德的自我构成因素,尤其是启蒙运动的分解式理性带来的自我构成因素———自负其责、自我控制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由于这种排斥和忽视,致使它混淆了自由和自主或自我实现的两个不同层面———行动的方式和行动的质料。前者是指真实的理想是自我指示的,它必须是我的取向,这是对的,但这不意味着我的目标或自由、自主的内容也是自我指示的,也是由自我决定的。相反,这种内容应该是以某个外在于我的东西为背景。否则,自我实现可能会滑入肤浅和主观主义。简单地说,审美主义与理性主义是冲突的,但两者并不是不相容的,它们带给我们的都是有效的道德价值理念。在现代,由于没有了前定的、统一的意义秩序背景,于是,它们变成了探索性的东西,因而会给人带来不确定的误解,使现代人无所适从。而一旦我们知道他们虽然是可探索的,但他们都已成了支撑我们的道德力量,我们应当恢复他们的道德效力,而不是使他们你死我活的斗争。面对西方现代性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必须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现代化发展程度作出比较准确的科学定位,从我国特殊的国情、人情和文情出发,追求和探讨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学的现代性。当代中国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推进启蒙现代性。我们的审美现代性应当受到有利于实现现代化历史使命的规定和制约。一切反对和不利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现代性,特别是阻碍当代中国启蒙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都应当加以检视和反思。 ······································ 说行天下 朋友推荐的小说网站大全,好东西要一起分享。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