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论文选题方向

发布时间:2024-07-05 17:27:50

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论文选题方向

不必要,虽然本人十分热爱中古建,但是,我们所应做的并不是人为地建设几个古建样板房。看一下以前中国建筑业一段时间内在西式建筑上强加上大屋顶,说是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保存,其实是不伦不类的。而我们应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去保护现存的古建筑,去保留古建筑所有的价值。具体类型可见王世仁先生的《文化的叠晕》和一本陈志华先生的《意大利古建筑散记》里面有一些关于古建筑的观点及意大利古建保护类型谢谢

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 摘 要:风格即风度品格,体现创作中的艺术特色和个性;流派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关键词:室内装修  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属室内环境中的艺术造型和精神功能范畴。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例如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一词及其含义,最早是起用于西班牙的文学著作中,而“风格派”则是具有鲜明特色荷兰造型艺术的一个流派。可见,建筑艺术除了具有与物质材料、工程技术紧密联系的特征之外,也还和文学、音乐以及绘画、雕塑等门类艺术之间相互沟通。  风格的成因和影响  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是不同的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的特点。形成风格的外在和内在因素。  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  20-30年代早期俄罗斯建筑理论家M· 金兹伯格曾说过,“风格”这个词充满了模糊性……。我们经常把区分艺术的最精微细致的差别的那些特征称作风格,有时候我们又把整整一个大时代或者几个世纪的特点称作风格“。当今对室内设计风格和流派的分类,还正在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章后述的风格与流派的名称及分类,也不作为定论,仅是作为阅读和学习时的借鉴和参考,并有可能对我们的设计分析和创作有所启迪。  室内设计的风格  在体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相对地说,可以认为风格跨越的时间要长一些,包含的地域会广一些。  室内设计的风格主要可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以及混合型风格等。  一、传统风格  传统风格的室内设计,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例如吸取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室内的藻井天棚、挂落、雀替的构成和装饰,明、清家具造型和款式特征。又如西方传统风格中仿罗马风、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其中如仿欧洲英国维多利亚或法国路易式的室内装潢和家具款式。此外,还有日本传统风格、印度传统风格、伊斯兰传统风格、北非城堡风格等等。传统风格常给人们以历史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它使室内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  二、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起源于1919年成立的鲍豪斯学派,该学派处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强调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意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性能,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发展了非传统的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鲍豪斯学派重视实际的工艺制作操作,强调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  鲍豪斯学派的创始人W·格罗皮乌斯对现代建筑的观点是非常鲜明的,他认为“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在建筑表现中不能抹杀现代建筑技术,建筑表现要应用前所未有的形象”。当时杰出的代表人物还有Le·柯布西耶和密斯·凡·德·罗等。现时,广义的现代风格也可泛指造型简洁新颖,具有当今时代感的建筑形象和室内环境。  三、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西班牙作家德·奥尼斯1934年的《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类诗选》一书中,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特别有一种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心理,即为后现代风格。50年代美国在所谓现代主义衰落的情况下,也逐渐形成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受60年代兴起的大众艺术的影响,后现代风格是对现代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现代风格强调建筑及室内装潢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型手法,讲究人情味,常在室内设置夸张、变形的柱式和断裂的拱券,或把古典构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组合在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等手法和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溶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筑形象与室内环境。对后现代风格不能仅仅以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来评价,需要我们透过形象从设计思想来分析。后现代风格的代表人物有P·约翰逊、R·文丘里、M·格雷夫斯等。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对传统持否定性的整体观。其原因就是他认为中国传统的政治、军事、文化、制度……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可分 鲁迅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与传统概括为吃人的筵宴,这种吃人是建筑在封建的等级制度上的。鲁迅指出

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论文选题

东阳液体壁纸 东阳 液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论文至少1000字%3A+%C2%DB%CE%C4点一下就可以进去了,里面可能也有你需要的,呵呵,希望你早日完成论文。祝你顺利资料什么的都有,论文相关的。加油!

中国古建筑 西方古建筑 特点 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中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可视为是其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建筑的历史也可视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发展的轨迹,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则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标识物和人以为豪的共同记忆或民族文化遗产。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就是这个意思。 一、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一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 )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尊卑 差别。 (三)“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自然,喜爱 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 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使建筑和谐于自然之中的环境态度。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 (金谷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西方古建筑的特点 (一)立体感官,单一布局 与中国的古建筑相比,西方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建筑体系,它的建筑风格也是一脉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便是“立体感官,单一布局”的突出表现。这些柱式结构的建筑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有些柱式的柱头是简单而钢挺的倒立圆锥台,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有的则是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带有婀娜潇洒的两个漩涡,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虽然以柱式为构图的原则所展示出的是单一布局,但其所蕴涵的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带给人们的却是立体感观的视觉冲击与震撼。 (二 )神亿陛和宗教性 西方古建筑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点。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文化一支独秀,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正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 ,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作为富有浓厚神化性与宗教性代表的哥特式教堂,其内部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问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便是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他们也因此把西方古建筑的神话性与宗教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古建筑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特征 (一)古建筑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1、务实精神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始终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想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 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2、恒久变易观念 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了恒久变易的观 念。中国建筑不注重外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犹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古人对感受 与领悟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本身的注视。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 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恒久 变易的内涵。 3、中庸思想 中国建筑往往把高潮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正因为如此,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二 )古建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独立与自由 古代西方建筑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他们常常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古代西方建筑在一套独立的建筑体系上,形成独特的方格,他们布局单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筑来衬托。西方的建筑师们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于建筑,并形成迥异的风格。因此,正是由于那些极力表现人性的建筑使人们更加渴望去追求独立与自由。 2、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 从古代起 ,当西方建筑师们设计建筑时,他们不仅关注建筑的构造与精度,通常还在策划时考虑到它的功能,功效及其防水、防火性,是否拥有便利的交通等。而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发展,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拜占庭,从哥特式到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师们始终以高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工作,而处于这些建筑之中的人们,就难免不受到建筑风格的感染,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这也是西方文明更加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原因。 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是具体的政治制度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抽象的哲学理论,其中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是指导古建筑创造的主要思想,中国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秩序、实用、中庸。而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建筑中的宙斯庙,还是古罗马建筑中的斗兽场,无论是拜占庭风格中的万神庙,还是哥特风格中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建筑都独立的耸立于那里,直接,一目了然,没有旁物的修饰也自成一体。这是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的享受 的直接表现。古文化影响了建筑风格而古建筑又影 响着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文化和建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谱写着中西方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淘金者论文范文是你生活,学习的好助手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淘金者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 摘 要:风格即风度品格,体现创作中的艺术特色和个性;流派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关键词:室内装修  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属室内环境中的艺术造型和精神功能范畴。室内设计的风格和流派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和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例如建筑和室内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一词及其含义,最早是起用于西班牙的文学著作中,而“风格派”则是具有鲜明特色荷兰造型艺术的一个流派。可见,建筑艺术除了具有与物质材料、工程技术紧密联系的特征之外,也还和文学、音乐以及绘画、雕塑等门类艺术之间相互沟通。  风格的成因和影响  室内设计风格的形成,是不同的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的特点。形成风格的外在和内在因素。  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  20-30年代早期俄罗斯建筑理论家M· 金兹伯格曾说过,“风格”这个词充满了模糊性……。我们经常把区分艺术的最精微细致的差别的那些特征称作风格,有时候我们又把整整一个大时代或者几个世纪的特点称作风格“。当今对室内设计风格和流派的分类,还正在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章后述的风格与流派的名称及分类,也不作为定论,仅是作为阅读和学习时的借鉴和参考,并有可能对我们的设计分析和创作有所启迪。  室内设计的风格  在体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相对地说,可以认为风格跨越的时间要长一些,包含的地域会广一些。  室内设计的风格主要可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以及混合型风格等。  一、传统风格  传统风格的室内设计,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例如吸取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室内的藻井天棚、挂落、雀替的构成和装饰,明、清家具造型和款式特征。又如西方传统风格中仿罗马风、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其中如仿欧洲英国维多利亚或法国路易式的室内装潢和家具款式。此外,还有日本传统风格、印度传统风格、伊斯兰传统风格、北非城堡风格等等。传统风格常给人们以历史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它使室内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  二、现代风格  现代风格起源于1919年成立的鲍豪斯学派,该学派处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强调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意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性能,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发展了非传统的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鲍豪斯学派重视实际的工艺制作操作,强调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  鲍豪斯学派的创始人W·格罗皮乌斯对现代建筑的观点是非常鲜明的,他认为“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在建筑表现中不能抹杀现代建筑技术,建筑表现要应用前所未有的形象”。当时杰出的代表人物还有Le·柯布西耶和密斯·凡·德·罗等。现时,广义的现代风格也可泛指造型简洁新颖,具有当今时代感的建筑形象和室内环境。  三、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西班牙作家德·奥尼斯1934年的《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类诗选》一书中,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特别有一种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心理,即为后现代风格。50年代美国在所谓现代主义衰落的情况下,也逐渐形成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受60年代兴起的大众艺术的影响,后现代风格是对现代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现代风格强调建筑及室内装潢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型手法,讲究人情味,常在室内设置夸张、变形的柱式和断裂的拱券,或把古典构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组合在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等手法和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溶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筑形象与室内环境。对后现代风格不能仅仅以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来评价,需要我们透过形象从设计思想来分析。后现代风格的代表人物有P·约翰逊、R·文丘里、M·格雷夫斯等。

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论文题目

浅谈传统建筑保护与现代建筑发展的关系  每一个历史文化城市都有自己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建筑,这些建筑风格与历史建筑是这个城市的代表符号,是城市古老文明的载体,是此城市区别于彼城市的标志  而传统建筑及其生态环境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休,留下了这个城市一代一代人生活的印记。它融化在这个城市人们的血液里,就像每个人的血管里流淌着前辈的血液一样。人们的桑梓之情、人们对家乡的追忆,是与家乡的传统建筑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谁也不愿意来到家乡,满眼陌牛,没有一个熟悉的人,没有一座熟悉的房子。城市的历史固然在书本之中,更在传统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形成的历史文脉里。传统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又直接关系着城市形象,对于这个城市以外的人们,这个城市留给人们的印象,主要是通过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形成的;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固然在书本之中,更在传统建筑及其牛态环境给人的整体印象里。      每个城市的传统建筑都有其独特的个性,都是一种生态形式。保护好城市传统建筑的精华及其相应的生态环境,这个城市才是从古到今完整的生命体系,这个城市才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富有个性,富有人情味,才是理想的“人居环境”;这个城市的人们,才有一种归属感、自豪感。当城市面目千篇一律如克隆出来一般,城市的文化生态已被彻底破坏,城市的传统文脉再也无法再现,这个城市营造的,只是一片文化沙漠。它使市民失去精神家园,无法安心扎根在这个城市;它使这个城市以外的人们,对这个城市毫无兴趣。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建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建筑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人类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以及对未来的理想、追求和向往。可以说,建筑已成为人类改天换地、征服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心理的痛  中国古代建筑独具特色,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与西方建筑迥然不同,它运用色彩大胆,浓重、绚丽多彩、金碧辉煌,就像中国京剧脸谱。它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色彩运用和纹饰有严格的制度,形成了不同时代的阶段性特点,而且等级性鲜明。中国古建筑到了宋代就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就更与西方不同,敢于大量运用金色,并通过金色的用量多少来恒量建筑的等级。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世界似乎一下变得更加色彩缤纷。各种建筑理念、建筑流派、建筑样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令人目不暇接。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伴着建筑业突飞猛进的势头,不论大中小城市,到处涌现出充满着“西方气质”的一幢幢现代化办公楼、商业中心,以及一片片住宅小区。这其中虽然不乏成功优秀之作,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某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老地段,修建大型商业步行街,由于甲方片面追求现代化而无视当地的地域历史文化,割断了城市文脉,像一块不协调的“补丁”缝在了一件完好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品上;据报道,某工程施工现场,在巨大的推上机下,汉代古墓被毁;不论东西南北,现代建筑样式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让人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盲目追求西方建筑风貌,到处欧风四起,西班牙式、法国古典式到处充斥着一片片的高级住宅小区……,这些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又应如何看待当代中国建筑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呢?  《北京四合院》里有句话,“一旦失去了大片的四合院,北京也就失去了城市的肌理血脉,和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浑厚气息,变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二流城市。”据说,老北京的胡同,如今已消失了80%。德国《明星》画刊在一报道中称:“被誉为世界最美丽城市之一的北京,现在与亚洲其它大城市如曼谷和雅加达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八车道的环形路,玻璃外墙的办公大楼和饭店使整个城市改变了模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几千个村庄、小镇和大城市的老房子被夷为平地,随之消失的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性建筑和古建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许多证物。”文中称,“这个国家正在使自己失去过去”“现在中国每一个城市看上去都是一个样”。这话,听着刺耳、看着心痛,但却一针见血地刺中了我们的痛处,引人深思,催人警醒。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著名古建筑专家马炳坚认为,导致我国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千城一面,丧失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文化大革命左倾思潮的后遗症,二是教育的失误。 发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一个重要罪过就是否定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传统艺术、绘画、建筑、雕刻及其文化内涵给予了全面否定,许多文物古建筑惨遭破坏,采用传统形式进行建筑创作也被视为封建主义复辟。建国初期确立起来的“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这个至今看来仍然正确的建筑创作方针横遭否定,致使“文革”及其以后的建筑创作失去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当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汹涌而来之时,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就显得苍白无力,反映在城市发展和建筑创作上就呈现出西方文化跃居主导地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被挤到次要地位甚至消失,造成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严重的西化倾向。  马所长继续一针见血地指出,“悲剧”产生的另一症结:教育失误。建国五十多年了,我国建筑院校讲授的教材,还都是国外建筑,很少有中国建筑,只有极少数院校讲一点中国建筑史。这种教育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建筑遗产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使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优秀建筑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几乎被割断,保护和修复古建筑方面的人才远远跟不上实践的需要,而且从设计到施工都存在人才断层现象,急需政府有关部门重视这一问题。    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随着房地产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怎样营造自己栖息的居住空间和环境,对现代居住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日趋加快,不同国家地区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和发展经验,也必将使人们拓展视野,增长见识,进一步加快房地产业科技化的步伐。那么未来的建筑又会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以后的居住环境又会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世界之中,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我们所居住的房屋建筑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础之一,虽然我们现阶段的建筑特点有所区别,但我想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都是相同的————智能、绿色环保、低碳节能。  智能化建筑  建筑智能化,从技术的角度看,发展到当前已广泛应用的楼宇自动化控制,是一种保证现代化的建筑内全部设备整体正常运转的技术。智能化建筑首先解决的是安全问题和设备管理问题。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保安和防火。通过电脑控制中心的可视电话和指纹识别系统,对来访者的身分加以辨别和确认,杜绝恶意来访者进入建筑或社区。适时的火灾预警系统不仅对发生的火情发生警报,而且在第一时间内通知消防部门,同时启动自动控制设备进行相应的处理。设备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住户对设备的要求;二是物业管理者对设备的要求。  居住建筑智能化对建材饰材的要求是巧妙、实用、合理,富有艺术性、装饰性。厨房设施要求系列化、立体化,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物品储藏量,更巧妙地减少油烟、噪声;传统“躺着”的洗浴设备要求“站立”起来,厨房笨重的水池要精巧化,占地过多的浴缸将被保温、节水、占地面积小的浴房代替;衣柜、书架和桌椅进究立体化、储量大,充分利用空间。  居住建筑智能化对安全的要求,从居住建筑可能发生的危险源入手去构造安全环境,要将安全防范的技术及管理问题纳入设计标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居家安全度。国内不少地区已开始采用现代高科技,如多媒体安全防范及综合减灾物业管理系统,与社区及建筑物安全设计相结合,确保建筑物安全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绿色环保建筑  绿色环保建筑的概念是为适应“可持续发展”这一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课题而提出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消耗太大,人类不得不面对资源更加匮乏的境地。怎样节约资源,为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建筑师们有两点考虑:一是建筑材料;二是造出来的房子自身消耗的能源要少。从绿色环保建筑的趋势看,一般认为,无毒、无害、无污染的建材和饰材将是市场消费的热点,其中室内装饰材料要求更高,绿色观念更强。具体要求是:绿色墙材,如草墙纸,丝绸墙布等;绿色地材,如环保地毯、保健地板等;绿色板材,如环保型石膏板,在冷热水中浸泡48h不变形、不污染;绿色照明,通过科学设计,形成新型照明环境;绿色家俱,要求自然简单,保持原有木质花纹色彩,避免油漆污染。  现在,世界各国已经兴起一股绿色环保建筑的热潮。我国也已非常重视生态、环保建筑的开发与建设。如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正在加紧建设我国首幢生态办公楼,它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再生能源,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空调,收集雨水再利用,全方位采取节能降耗技术,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四分之一,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环境优质,再生建材资源利用率60%。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我们建筑环境的不断优化下,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三.传统建筑保护与现代建筑发展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统一关系  按一般的解释,传统文化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现代既指现在这个时代,也指这个时代应具有的一切因素。两者反映在建筑上,应指过去与现在相应的技术及影响技术的思想领域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在建筑中,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体应该说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没有现代,也无所谓传统文化它们是通过互相衬托来得以体现的。关键问题在于,在今天人们要求现代物质享受的同时,如何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民族的地域的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在保护传统文化建筑样式、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同时,如何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能同时享受到现代化的优越生活条件,这对矛盾统一体如何在我们的设计实践中得以完美的体现,这确是当今中国建筑界要认真研究讨论的重要问题。  无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在人们热衷于建设“地球村”的同时,传统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在全球化浪潮的挟持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    传统文化与现代在当代中国建筑中的交织    传统文化与现代在当代中国建筑中的交织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着重探讨建筑与环境的关联以及建筑单体设计中,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特别容易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传统文化建筑如何存留在现代环境中,即与周围现代建筑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规定,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应设有保护缓冲区,以期减少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的碰撞。缓冲区一旦被确定,区内现有的建筑也应该被严格保护,并保持传统文化风貌。如果在缓冲区内兴建现代建筑,其高度、体量、色调、风格也会受到严格控制。对于等级稍低的保护建筑,其缓冲带可用绿化带来代替,这样同样可以减少碰撞,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古城镇整体的保护,同样需要与周围现代化城市之间设置缓冲带,可利用现存的大片农田或水系,使现代化城市与古城镇之间有一个过渡,并充当城市之间的绿色肺叶。  现代建筑如何立足于传统文化环境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在一个非常有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某一传统文化地段上兴建一个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但也是非常引人人胜、让建筑师为之兴奋的题目,它完全不同于北京香山饭店那样具有理想化的环境。这时我们不应排斥现代化,但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的同时,更应注意地域、传统文化、文化、民俗对建筑的影响与渗透。这如同《易经》中的太极图,它包含着向心、互含、互否的特性。在现代化建筑中如何体现传统文化建筑的精位,在传统文化的精神享受中如何使人体验现代化带来的舒适,将是建筑师要考虑的主要问题。现代建筑如何立足于传统文化环境之中,我们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来实现。如通过建筑形式上的神似与形似;建筑色彩、体量及材料上的协调;提取建筑符号;有时甚至也可采取完全对比的手法,来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使现代建筑立足于传统文化环境之中。  四.传统建筑的保护和现代建筑的设计  一般地,对于传统建筑,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可分别确定为: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②省级文物保护单位;③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于这些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国家各级部门制定了大量的法规,使我们的保护工作有据可循。但实际上,广大建筑师真正面对的是现存大量的、还没有被赋予各级政府保护单位的、却具有极高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例如:我国目前在进行规模空前的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然会触及到如何解决与传统民居的相互交融、以及传统民居自身保护与再生问题,这些问题已引起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深刻思考。  对于这些大量存在的保护建筑,我们更应考虑它们的可持续性发展,即如何赋予它们以新的生命。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有的保护建筑可通过功能上的转换;有的可进行内部设备更新,改善使用者的生活环境等手段,在体现传统文化建筑的历史、人文等方面价值的同时,更能体现它们存在的现实意义,赋予传统文化建筑更强的生命力。特别对于目前存在的大量传统民居,一方面要保护其特有的历史、地域及人文上的风貌,保护传统的建筑形式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对其内部进行现代化设施更新,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传统建筑的生命力。    现代建筑单体设计中如何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不是应该考虑对传统文化有个交待。首先应看现代建筑所处位置,如果其处于新型城市或不那么具备历史文脉的地段,现代建筑对传统文化要素的表达就不一定作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浦东是上海近几年开发的城市新区,这里的建筑争奇斗艳,尽显现代建筑风采。但如果能表现出中国建筑特有的气质,则会使其具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如位于东方明珠旁的金茂大厦被许多人所称道,不仅仅因为它具有优美、现代及超俗的气质,还可以让人隐约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的神韵。  应该说中国古典建筑是很真实的,它的建筑表皮和结构形式是完全统一的,就连我们所称道的建筑装饰部件其实也具有某种实用价值,这就非常不同于西方建筑。中国古典建筑有许多内涵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挖掘、体会,并把其神韵通过某种手段表现出来,而不是刻意追求,应是一种自然流露,让人有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感觉。我们强调不能一概地否认传统文化,但也不能死抱传统文化停步不前,我们应保护好传统文化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思考怎样创造有自己特点的东西。不能盲目追求西方的东西,而应该为我所用,中国的东西就是中国的,为什么要千篇一律?但是用什么手段来表达民族的精神,却是值得每一位建筑师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五.给我们的启示    城市建筑及其生态环境承担着塑造城市形象、传递历史文脉、提升市民精神、拉动经济腾飞的重任,城市形象又以其文化个性为依托。而一个城市的文化个性,不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是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城市越有个性,就越有存在的价值。  保护传统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拉动城市经济腾飞。在为市民造就良好城市环境的同时,良好城市环境也造就出高素质的市民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历史文脉完整体现了,城市个性形象确立了,游客自然纷至沓来,旅游业自然兴旺,财源自然滚滚而至。经济效益由良好的城市形象派生而出。为此,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中国古代建筑反映了历代文化的内涵及其深厚的哲学思想,而当代建筑,通常体现的是一种时代飞速发展的标志。如今,历史的车轮已步入21世纪,随着我国建设步伐的加快、综合实力的增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崛起、交通网络的逐步扩大完善,各类大中小型城镇亦在规划建设之中。在这一发展新时期,我们应该努力寻求一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创作道路。首先,应对建筑风格比较典型、完整的古建筑群,设立特殊保护区域,对其进行修复、加固和保护。其次,在规划建设现代建筑体系时,应充分了解当地的环境、气候、民族、风俗习惯、古建筑特点等情况,从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内涵,获得创作的灵感和题材,建造出既是传统的、民族的,又是现代的建筑物,从而实现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

古代建筑跟现代建筑最主要的区别是结构。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木建筑是主流建筑,中国是木建筑的王国,因此木结构是中国的主要传统建筑构造之一。而在现代建筑中,基本上以钢筋水泥为建筑材料越来越普遍。钢筋水泥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在用来建设高楼大厦时很安全可靠,不用担心年久失修垮塌的风险,这也是一部分现代建筑中木构造被取代的原因之一。但是满眼全是钢筋混凝士的楼还是失去了一些以前传统建筑的特有气质。所以如果说中国的吉建筑对现代建筑有什么借鉴意义?那么就是如何将我们传统的“土木石”之美溶于钢筋水泥中。

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论文2000

曾经记得一个地方有。。。现在忘记了`不好意思啊~`我再去找找`~曾经记得一个地方有。。。现在忘记了`不好意思啊~`我再去找找`~

浅谈传统建筑保护与现代建筑发展的关系  每一个历史文化城市都有自己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建筑,这些建筑风格与历史建筑是这个城市的代表符号,是城市古老文明的载体,是此城市区别于彼城市的标志  而传统建筑及其生态环境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休,留下了这个城市一代一代人生活的印记。它融化在这个城市人们的血液里,就像每个人的血管里流淌着前辈的血液一样。人们的桑梓之情、人们对家乡的追忆,是与家乡的传统建筑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谁也不愿意来到家乡,满眼陌牛,没有一个熟悉的人,没有一座熟悉的房子。城市的历史固然在书本之中,更在传统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形成的历史文脉里。传统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又直接关系着城市形象,对于这个城市以外的人们,这个城市留给人们的印象,主要是通过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形成的;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固然在书本之中,更在传统建筑及其牛态环境给人的整体印象里。      每个城市的传统建筑都有其独特的个性,都是一种生态形式。保护好城市传统建筑的精华及其相应的生态环境,这个城市才是从古到今完整的生命体系,这个城市才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富有个性,富有人情味,才是理想的“人居环境”;这个城市的人们,才有一种归属感、自豪感。当城市面目千篇一律如克隆出来一般,城市的文化生态已被彻底破坏,城市的传统文脉再也无法再现,这个城市营造的,只是一片文化沙漠。它使市民失去精神家园,无法安心扎根在这个城市;它使这个城市以外的人们,对这个城市毫无兴趣。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建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建筑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人类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以及对未来的理想、追求和向往。可以说,建筑已成为人类改天换地、征服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心理的痛  中国古代建筑独具特色,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与西方建筑迥然不同,它运用色彩大胆,浓重、绚丽多彩、金碧辉煌,就像中国京剧脸谱。它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色彩运用和纹饰有严格的制度,形成了不同时代的阶段性特点,而且等级性鲜明。中国古建筑到了宋代就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就更与西方不同,敢于大量运用金色,并通过金色的用量多少来恒量建筑的等级。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世界似乎一下变得更加色彩缤纷。各种建筑理念、建筑流派、建筑样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令人目不暇接。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伴着建筑业突飞猛进的势头,不论大中小城市,到处涌现出充满着“西方气质”的一幢幢现代化办公楼、商业中心,以及一片片住宅小区。这其中虽然不乏成功优秀之作,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某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老地段,修建大型商业步行街,由于甲方片面追求现代化而无视当地的地域历史文化,割断了城市文脉,像一块不协调的“补丁”缝在了一件完好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品上;据报道,某工程施工现场,在巨大的推上机下,汉代古墓被毁;不论东西南北,现代建筑样式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让人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盲目追求西方建筑风貌,到处欧风四起,西班牙式、法国古典式到处充斥着一片片的高级住宅小区……,这些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又应如何看待当代中国建筑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呢?  《北京四合院》里有句话,“一旦失去了大片的四合院,北京也就失去了城市的肌理血脉,和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浑厚气息,变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二流城市。”据说,老北京的胡同,如今已消失了80%。德国《明星》画刊在一报道中称:“被誉为世界最美丽城市之一的北京,现在与亚洲其它大城市如曼谷和雅加达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八车道的环形路,玻璃外墙的办公大楼和饭店使整个城市改变了模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几千个村庄、小镇和大城市的老房子被夷为平地,随之消失的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性建筑和古建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许多证物。”文中称,“这个国家正在使自己失去过去”“现在中国每一个城市看上去都是一个样”。这话,听着刺耳、看着心痛,但却一针见血地刺中了我们的痛处,引人深思,催人警醒。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著名古建筑专家马炳坚认为,导致我国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千城一面,丧失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文化大革命左倾思潮的后遗症,二是教育的失误。 发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一个重要罪过就是否定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传统艺术、绘画、建筑、雕刻及其文化内涵给予了全面否定,许多文物古建筑惨遭破坏,采用传统形式进行建筑创作也被视为封建主义复辟。建国初期确立起来的“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这个至今看来仍然正确的建筑创作方针横遭否定,致使“文革”及其以后的建筑创作失去了明确的指导方向。  当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汹涌而来之时,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就显得苍白无力,反映在城市发展和建筑创作上就呈现出西方文化跃居主导地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被挤到次要地位甚至消失,造成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严重的西化倾向。  马所长继续一针见血地指出,“悲剧”产生的另一症结:教育失误。建国五十多年了,我国建筑院校讲授的教材,还都是国外建筑,很少有中国建筑,只有极少数院校讲一点中国建筑史。这种教育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建筑遗产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使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优秀建筑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几乎被割断,保护和修复古建筑方面的人才远远跟不上实践的需要,而且从设计到施工都存在人才断层现象,急需政府有关部门重视这一问题。    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随着房地产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怎样营造自己栖息的居住空间和环境,对现代居住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日趋加快,不同国家地区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和发展经验,也必将使人们拓展视野,增长见识,进一步加快房地产业科技化的步伐。那么未来的建筑又会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以后的居住环境又会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世界之中,不同的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我们所居住的房屋建筑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础之一,虽然我们现阶段的建筑特点有所区别,但我想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都是相同的————智能、绿色环保、低碳节能。  智能化建筑  建筑智能化,从技术的角度看,发展到当前已广泛应用的楼宇自动化控制,是一种保证现代化的建筑内全部设备整体正常运转的技术。智能化建筑首先解决的是安全问题和设备管理问题。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保安和防火。通过电脑控制中心的可视电话和指纹识别系统,对来访者的身分加以辨别和确认,杜绝恶意来访者进入建筑或社区。适时的火灾预警系统不仅对发生的火情发生警报,而且在第一时间内通知消防部门,同时启动自动控制设备进行相应的处理。设备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住户对设备的要求;二是物业管理者对设备的要求。  居住建筑智能化对建材饰材的要求是巧妙、实用、合理,富有艺术性、装饰性。厨房设施要求系列化、立体化,充分利用空间,增加物品储藏量,更巧妙地减少油烟、噪声;传统“躺着”的洗浴设备要求“站立”起来,厨房笨重的水池要精巧化,占地过多的浴缸将被保温、节水、占地面积小的浴房代替;衣柜、书架和桌椅进究立体化、储量大,充分利用空间。  居住建筑智能化对安全的要求,从居住建筑可能发生的危险源入手去构造安全环境,要将安全防范的技术及管理问题纳入设计标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居家安全度。国内不少地区已开始采用现代高科技,如多媒体安全防范及综合减灾物业管理系统,与社区及建筑物安全设计相结合,确保建筑物安全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绿色环保建筑  绿色环保建筑的概念是为适应“可持续发展”这一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课题而提出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消耗太大,人类不得不面对资源更加匮乏的境地。怎样节约资源,为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建筑师们有两点考虑:一是建筑材料;二是造出来的房子自身消耗的能源要少。从绿色环保建筑的趋势看,一般认为,无毒、无害、无污染的建材和饰材将是市场消费的热点,其中室内装饰材料要求更高,绿色观念更强。具体要求是:绿色墙材,如草墙纸,丝绸墙布等;绿色地材,如环保地毯、保健地板等;绿色板材,如环保型石膏板,在冷热水中浸泡48h不变形、不污染;绿色照明,通过科学设计,形成新型照明环境;绿色家俱,要求自然简单,保持原有木质花纹色彩,避免油漆污染。  现在,世界各国已经兴起一股绿色环保建筑的热潮。我国也已非常重视生态、环保建筑的开发与建设。如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正在加紧建设我国首幢生态办公楼,它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再生能源,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空调,收集雨水再利用,全方位采取节能降耗技术,综合能耗为普通建筑的四分之一,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20%,室内环境优质,再生建材资源利用率60%。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我们建筑环境的不断优化下,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三.传统建筑保护与现代建筑发展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统一关系  按一般的解释,传统文化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现代既指现在这个时代,也指这个时代应具有的一切因素。两者反映在建筑上,应指过去与现在相应的技术及影响技术的思想领域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在建筑中,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体应该说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没有现代,也无所谓传统文化它们是通过互相衬托来得以体现的。关键问题在于,在今天人们要求现代物质享受的同时,如何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民族的地域的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在保护传统文化建筑样式、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同时,如何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能同时享受到现代化的优越生活条件,这对矛盾统一体如何在我们的设计实践中得以完美的体现,这确是当今中国建筑界要认真研究讨论的重要问题。  无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在人们热衷于建设“地球村”的同时,传统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在全球化浪潮的挟持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    传统文化与现代在当代中国建筑中的交织    传统文化与现代在当代中国建筑中的交织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着重探讨建筑与环境的关联以及建筑单体设计中,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特别容易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传统文化建筑如何存留在现代环境中,即与周围现代建筑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规定,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应设有保护缓冲区,以期减少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的碰撞。缓冲区一旦被确定,区内现有的建筑也应该被严格保护,并保持传统文化风貌。如果在缓冲区内兴建现代建筑,其高度、体量、色调、风格也会受到严格控制。对于等级稍低的保护建筑,其缓冲带可用绿化带来代替,这样同样可以减少碰撞,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古城镇整体的保护,同样需要与周围现代化城市之间设置缓冲带,可利用现存的大片农田或水系,使现代化城市与古城镇之间有一个过渡,并充当城市之间的绿色肺叶。  现代建筑如何立足于传统文化环境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在一个非常有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某一传统文化地段上兴建一个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但也是非常引人人胜、让建筑师为之兴奋的题目,它完全不同于北京香山饭店那样具有理想化的环境。这时我们不应排斥现代化,但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的同时,更应注意地域、传统文化、文化、民俗对建筑的影响与渗透。这如同《易经》中的太极图,它包含着向心、互含、互否的特性。在现代化建筑中如何体现传统文化建筑的精位,在传统文化的精神享受中如何使人体验现代化带来的舒适,将是建筑师要考虑的主要问题。现代建筑如何立足于传统文化环境之中,我们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来实现。如通过建筑形式上的神似与形似;建筑色彩、体量及材料上的协调;提取建筑符号;有时甚至也可采取完全对比的手法,来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使现代建筑立足于传统文化环境之中。  四.传统建筑的保护和现代建筑的设计  一般地,对于传统建筑,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可分别确定为: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②省级文物保护单位;③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于这些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国家各级部门制定了大量的法规,使我们的保护工作有据可循。但实际上,广大建筑师真正面对的是现存大量的、还没有被赋予各级政府保护单位的、却具有极高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例如:我国目前在进行规模空前的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然会触及到如何解决与传统民居的相互交融、以及传统民居自身保护与再生问题,这些问题已引起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深刻思考。  对于这些大量存在的保护建筑,我们更应考虑它们的可持续性发展,即如何赋予它们以新的生命。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有的保护建筑可通过功能上的转换;有的可进行内部设备更新,改善使用者的生活环境等手段,在体现传统文化建筑的历史、人文等方面价值的同时,更能体现它们存在的现实意义,赋予传统文化建筑更强的生命力。特别对于目前存在的大量传统民居,一方面要保护其特有的历史、地域及人文上的风貌,保护传统的建筑形式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对其内部进行现代化设施更新,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传统建筑的生命力。    现代建筑单体设计中如何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不是应该考虑对传统文化有个交待。首先应看现代建筑所处位置,如果其处于新型城市或不那么具备历史文脉的地段,现代建筑对传统文化要素的表达就不一定作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浦东是上海近几年开发的城市新区,这里的建筑争奇斗艳,尽显现代建筑风采。但如果能表现出中国建筑特有的气质,则会使其具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如位于东方明珠旁的金茂大厦被许多人所称道,不仅仅因为它具有优美、现代及超俗的气质,还可以让人隐约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的神韵。  应该说中国古典建筑是很真实的,它的建筑表皮和结构形式是完全统一的,就连我们所称道的建筑装饰部件其实也具有某种实用价值,这就非常不同于西方建筑。中国古典建筑有许多内涵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挖掘、体会,并把其神韵通过某种手段表现出来,而不是刻意追求,应是一种自然流露,让人有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感觉。我们强调不能一概地否认传统文化,但也不能死抱传统文化停步不前,我们应保护好传统文化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思考怎样创造有自己特点的东西。不能盲目追求西方的东西,而应该为我所用,中国的东西就是中国的,为什么要千篇一律?但是用什么手段来表达民族的精神,却是值得每一位建筑师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五.给我们的启示    城市建筑及其生态环境承担着塑造城市形象、传递历史文脉、提升市民精神、拉动经济腾飞的重任,城市形象又以其文化个性为依托。而一个城市的文化个性,不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是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城市越有个性,就越有存在的价值。  保护传统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拉动城市经济腾飞。在为市民造就良好城市环境的同时,良好城市环境也造就出高素质的市民和良好的社会风气。历史文脉完整体现了,城市个性形象确立了,游客自然纷至沓来,旅游业自然兴旺,财源自然滚滚而至。经济效益由良好的城市形象派生而出。为此,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首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中国古代建筑反映了历代文化的内涵及其深厚的哲学思想,而当代建筑,通常体现的是一种时代飞速发展的标志。如今,历史的车轮已步入21世纪,随着我国建设步伐的加快、综合实力的增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崛起、交通网络的逐步扩大完善,各类大中小型城镇亦在规划建设之中。在这一发展新时期,我们应该努力寻求一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创作道路。首先,应对建筑风格比较典型、完整的古建筑群,设立特殊保护区域,对其进行修复、加固和保护。其次,在规划建设现代建筑体系时,应充分了解当地的环境、气候、民族、风俗习惯、古建筑特点等情况,从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内涵,获得创作的灵感和题材,建造出既是传统的、民族的,又是现代的建筑物,从而实现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论文选题背景

东阳液体壁纸 东阳 液

不必要,虽然本人十分热爱中古建,但是,我们所应做的并不是人为地建设几个古建样板房。看一下以前中国建筑业一段时间内在西式建筑上强加上大屋顶,说是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保存,其实是不伦不类的。而我们应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去保护现存的古建筑,去保留古建筑所有的价值。具体类型可见王世仁先生的《文化的叠晕》和一本陈志华先生的《意大利古建筑散记》里面有一些关于古建筑的观点及意大利古建保护类型谢谢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基本观点:①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格罗皮乌斯说:“我们正处在全部生活发生大变革的时代,……我们的工作最要紧的是跟上不断发展的潮流。”②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针对学院派建筑师轻视实用和经济问题,密斯·凡·德·罗说:“必须满足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和功能主义的需要。”又说:“我们的实用性房屋值得称之为建筑,只要它们能以完善的功能真正反映所处的时代。”勒·柯布西耶则号召建筑师要从轮船、汽车和飞机的设计中得到启示:“一切都建立在合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③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格罗皮乌斯在1910年即建议用工业化方法建筑住宅。密斯·凡·德·罗认为:“建造方法的工业化是当前建筑师和营造者的关键课题。”他一生不倦地探求钢和玻璃这两种材料的建筑特性。勒·柯布西耶则努力发挥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他们在使用这些建筑材料方面,树立了许多范例。④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密斯·凡·德·罗说:“在我们的建筑中使用已往时代的形式是没有出路的。即使有最高的艺术才能,这样去做也要失败。”格罗皮乌斯说:“我们不能再无尽无休地复古了。建筑不前进,就要死亡。”⑤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