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论文200字的意思

发布时间:2024-07-05 05:30:57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论文200字的意思

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将北方长城连为一体;并出兵向北讨伐匈奴,向南平定百越地区,稳定了中国的版图;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解除了匈奴威胁,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列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消灭了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权;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在这方面两人对中国历史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 一: 一独尊儒术;听取董仲舒的建 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 统主流文化之正统,在中华传统文化舞 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 者所推崇。这里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 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致使大力提倡 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例如夏侯始昌既 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 弘兼治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 家;耿直的汲黯司马谈司马迁以黄老学 说起家。 二设立中朝 抑制外朝; 在惠文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 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武 帝和丞相多有不合,为贯彻自己的命 令,于是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 期出现的。 三建立年号;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 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 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四太初改历; 太初元年(前104)改太初历,以 正月为岁首,色上黄。 五盐铁官营; 盐铁官营自汉代延续至今,今天盐 铁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国企控制。 六通西域; 中国传出了冶铁术、凿井术、丝绸 制造、漆器制造等技术,西方(域)传 入胡(黄)瓜 胡萝卜 葡萄 汗血马 核桃 天马等 历史意义重大 七开疆拓土。 西北:霍去病、 卫青、 李广利、 张骞以及细君解忧等人的前赴后继的努 力西域首次与中国联系紧密,为后来把 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 西南:使者军队的接连出现使西南 边陲第一次并入中国版图 北方:卫青霍去病的出击使北疆长 时间稳定,保护了京师的稳定。 由此汉武帝也成了和秦始皇并列的 千古一帝,后人常用“秦皇汉武”并称。汉武帝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 帝。

最近笔者看了新的纪录片《秦始皇到汉武帝》,纪录片的制作水平不错,立场也比较客观,可以算是一部佳作。在笔者看来这部纪录片尚有几个地方没有讲的透彻,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黄老之术成为了汉初的治国理念。 在这一点上很多纪录片和文章都将道家追求的“无为”当做解释,认为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是汉初的国策,但是笔者并不同意这个观点,“无为”并不应该解释为真的无为,如果什么都不做自由发展,那么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七王之乱。也就是说正因为汉初使用了这种策略才导致了七王之乱的发生,那么又该如何理解呢?首先想要看懂这个问题就首先要知道当时的环境,当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和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开始了楚汉战争,而为什么刘邦一定要做皇帝呢?这是因为刘邦不得不这样做,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而想要在楚国争夺控制力也非要贵族不可,这也是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中会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关键的地方在于,在楚国的文化之中只有熊氏、芈氏和贵族才能形成与其他楚人的契约关系,这导致了如果刘邦想要战胜项羽,就必须采取一个新的模式才可能成功,并且秦国在郡县制的改革并未彻底完成,各方的诸侯和旧势力还存在,所以导致刘邦需要成为皇帝才能得到更高的控制权。 当刘邦战胜项羽之后,就又面临一个问题,他该选择何种文化和制度来管理新出现的汉朝,墨家已经逐渐衰落,法家则刚刚失败于秦朝,那么刘邦只能选择两个文化,一个就是道家,另一个就是儒家。 那么为什么刘邦没有选择儒家,这是因为当时的儒家是封建儒家思想,追求的是复兴周礼的“克己复礼”,所以这一点对于刘邦推行郡县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自然不能选择,这导致汉初选择了道家。 如何去理解“道家”将成为看待从秦到汉的关键过渡,“道家”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容易与儒家进行混合对待,并且之后道家又分化出“道教”来,所以给人感觉道家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哲学,然而这样看待“道家”就没有看到他的本质,“无为”并不是毫不作为任由发展的意思,而应该解释为“我为”,道家的思想所追求的是“我”应该如何看待和面对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去面对世间的变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果仔细分析当时的环境这一点也就更加清楚了,汉初时候刚刚结束了战争民生凋敝,甚至连皇帝都没有像样的车马使用,在皇帝的周围还有各种势力的存在,刘邦又遭遇了白登之围的失败,所以刘邦如果强力进行改革,势必再次激起混乱,这使得从刘邦开始决定休养生息,萧何之后的曹参为何仍然强调无为而治。 因为对于整体的情况看来,汉朝的皇帝势力与诸侯王势力之间的发展看谁更得利的问题,时间对皇帝是有利的,如果皇帝可以忍耐和等待自己的势力壮大起来,才有能够解决诸侯王的能量,而对诸侯王们来说自己想要发展势力对抗皇帝也需要时间。 再者汉初政治中后宫干政情况非常严重,对于法家与儒家来说都非常强调规制,这将限制后宫干政的能力,所以从一个大的环境上看后宫、皇帝、诸侯王都在等待时机发展自己,“无为而治”与其说是什么都不做,不如说是每个族权势力都在利用时间和“我为”的思想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空间。所以爆发七王之乱就是一个自然的事情了,七王之乱爆发以后汉景帝重用周亚夫和自己的兄弟进行平叛之战,击败了诸侯王之乱,但是汉景帝仍然没有得到改革的关键突破。 到了汉武帝时代终于出现了转机,董仲舒的出现改革了这一困境,董仲舒为何可以使得儒家替代道家成为汉朝所使用的文化,以至于“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因为董仲舒时代的儒家已经不再是封建儒家思想,而是进化到了王朝儒家思想,他将儒家思想与官权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官权制度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改变了法家所创造的官权制度的困境,让官权制度得到了一个重大的发展与突破。 于是,汉武帝才能够颁布推恩令,使得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衰落,官权得以发展。从秦朝到汉朝是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为什么儒家可以最后脱颖而出,这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儒家思想在这一时代也出现了重要的变化,从封建走向了王朝。 封建儒家思想的创造者孔子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崇拜者,但是历史是讽刺的,孔子一生追求“克己复礼”,然而真正将封建思想击败的,也正是孔子。封建思想中贵族的合法性来源于“血统”,这也是周礼出现后的变化。孔子出现后认为天下大乱的关键在于人不守“礼”所造成的,所以通过“克己复礼”可以恢复周礼,但是让孔子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举动和学说并不被封建贵族和君主接受,因为一旦真的使用孔子的思想,封建的合法性就会出现变化,从“血统”走向“行为”,孔子一生追求封建制度却被封建君主拒绝的关键就在于封建儒家思想不但不能挽救封建思想,相反摧毁封建,这使得儒家思想在封建时代其实是一个失败的学说。 但是这一点在王朝制度以后出现了变化,“行为”论经过董仲舒的变化成功的变成王朝儒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思想,随着思想的改革形成了新的文化用来解决汉朝的实际问题,成为儒家思想脱颖而出的关键。 这是笔者对于从秦末到汉初发生转变的理解。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论文200字

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称始皇帝,中央设立三公,地方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对文字、货币、度量衡以及车道等实行统一规范。为抗御匈奴,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但焚书坑儒,穷奢极欲。严刑苛法,秦始皇为秦朝的二世而亡埋下了祸根。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对汉武帝的评价:汉武帝是历史上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西汉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他反击匈奴,彻底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在河西设郡,兴筑边塞,开通了河西走廊,开发河西地区,密切了同周遍少数民族的关系。汉武帝把铸造钱币的权力收归中央,开创了国家铸币的开始。兴修六辅渠和白渠水利,治理黄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采取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古代中国杰出的帝王。汉武帝由于长期作战,大兴土木,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社会矛盾逐渐趋向尖锐。但汉武帝虽有“亡秦之失”,却避免了“亡秦之祸”。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异同:经济方面: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圆形方孔钱流通全国;统一了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汉武帝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这是货币制度史上的重要改革。文化方面:秦始皇将小篆作为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前者促进、后者遏止了文化的发展。汉武帝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兴办太学,有利于儒学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军事方面,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但匈奴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汉武帝发动三次对匈奴的战争,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年轻的汉武帝刘彻。原来刘彻在自己16岁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并且有非常大的野心,想要改变文景之治下的汉朝略显死气沉沉的局面。但其祖母窦太后的垂帘听政让他的改革受阻。这种情况下,刘彻选择打匈奴,以来可以解除这个一直困扰着中原的敌人,另一方面可以让自己获得威严和朝中的话语权。不得不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啊。文景之治中,汉文帝和汉景帝信奉的都是“无为而治”,说到底就是轻徭薄赋,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干多少活,就能收获多少成果。就像后来我们的土地承包制一样。如果干了10000块钱的活,结果到自己手上只有6000,那又能有多少干劲呢?这样循环下去,整个国家又能有多少生产力呢?说到分封制和中央集权,视频里说到中央集权是我们治理国家的唯一方法,绝对不能是分封制。这点还是同意的,一个国家统一管理,统一建设,好处还是非常明显的。但国家的最高领导者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而不是为了统治而统治,统治的最高准则就是民心,这点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得到了验证,如何得到民心,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轻徭薄赋。当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不到未来,这个国家显然是不可能长期稳定的。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 音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音tián)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夫,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五十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十个郡。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一种用求神仙、炼仙丹骗钱的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人去抓他们,他们早已逃跑了。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边境去。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论文1000字的意思

你也是历史老师叫写的啊

最近笔者看了新的纪录片《秦始皇到汉武帝》,纪录片的制作水平不错,立场也比较客观,可以算是一部佳作。在笔者看来这部纪录片尚有几个地方没有讲的透彻,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黄老之术成为了汉初的治国理念。 在这一点上很多纪录片和文章都将道家追求的“无为”当做解释,认为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是汉初的国策,但是笔者并不同意这个观点,“无为”并不应该解释为真的无为,如果什么都不做自由发展,那么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七王之乱。也就是说正因为汉初使用了这种策略才导致了七王之乱的发生,那么又该如何理解呢?首先想要看懂这个问题就首先要知道当时的环境,当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和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开始了楚汉战争,而为什么刘邦一定要做皇帝呢?这是因为刘邦不得不这样做,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而想要在楚国争夺控制力也非要贵族不可,这也是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中会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关键的地方在于,在楚国的文化之中只有熊氏、芈氏和贵族才能形成与其他楚人的契约关系,这导致了如果刘邦想要战胜项羽,就必须采取一个新的模式才可能成功,并且秦国在郡县制的改革并未彻底完成,各方的诸侯和旧势力还存在,所以导致刘邦需要成为皇帝才能得到更高的控制权。 当刘邦战胜项羽之后,就又面临一个问题,他该选择何种文化和制度来管理新出现的汉朝,墨家已经逐渐衰落,法家则刚刚失败于秦朝,那么刘邦只能选择两个文化,一个就是道家,另一个就是儒家。 那么为什么刘邦没有选择儒家,这是因为当时的儒家是封建儒家思想,追求的是复兴周礼的“克己复礼”,所以这一点对于刘邦推行郡县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自然不能选择,这导致汉初选择了道家。 如何去理解“道家”将成为看待从秦到汉的关键过渡,“道家”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容易与儒家进行混合对待,并且之后道家又分化出“道教”来,所以给人感觉道家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哲学,然而这样看待“道家”就没有看到他的本质,“无为”并不是毫不作为任由发展的意思,而应该解释为“我为”,道家的思想所追求的是“我”应该如何看待和面对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去面对世间的变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果仔细分析当时的环境这一点也就更加清楚了,汉初时候刚刚结束了战争民生凋敝,甚至连皇帝都没有像样的车马使用,在皇帝的周围还有各种势力的存在,刘邦又遭遇了白登之围的失败,所以刘邦如果强力进行改革,势必再次激起混乱,这使得从刘邦开始决定休养生息,萧何之后的曹参为何仍然强调无为而治。 因为对于整体的情况看来,汉朝的皇帝势力与诸侯王势力之间的发展看谁更得利的问题,时间对皇帝是有利的,如果皇帝可以忍耐和等待自己的势力壮大起来,才有能够解决诸侯王的能量,而对诸侯王们来说自己想要发展势力对抗皇帝也需要时间。 再者汉初政治中后宫干政情况非常严重,对于法家与儒家来说都非常强调规制,这将限制后宫干政的能力,所以从一个大的环境上看后宫、皇帝、诸侯王都在等待时机发展自己,“无为而治”与其说是什么都不做,不如说是每个族权势力都在利用时间和“我为”的思想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空间。所以爆发七王之乱就是一个自然的事情了,七王之乱爆发以后汉景帝重用周亚夫和自己的兄弟进行平叛之战,击败了诸侯王之乱,但是汉景帝仍然没有得到改革的关键突破。 到了汉武帝时代终于出现了转机,董仲舒的出现改革了这一困境,董仲舒为何可以使得儒家替代道家成为汉朝所使用的文化,以至于“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因为董仲舒时代的儒家已经不再是封建儒家思想,而是进化到了王朝儒家思想,他将儒家思想与官权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官权制度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改变了法家所创造的官权制度的困境,让官权制度得到了一个重大的发展与突破。 于是,汉武帝才能够颁布推恩令,使得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衰落,官权得以发展。从秦朝到汉朝是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为什么儒家可以最后脱颖而出,这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儒家思想在这一时代也出现了重要的变化,从封建走向了王朝。 封建儒家思想的创造者孔子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崇拜者,但是历史是讽刺的,孔子一生追求“克己复礼”,然而真正将封建思想击败的,也正是孔子。封建思想中贵族的合法性来源于“血统”,这也是周礼出现后的变化。孔子出现后认为天下大乱的关键在于人不守“礼”所造成的,所以通过“克己复礼”可以恢复周礼,但是让孔子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举动和学说并不被封建贵族和君主接受,因为一旦真的使用孔子的思想,封建的合法性就会出现变化,从“血统”走向“行为”,孔子一生追求封建制度却被封建君主拒绝的关键就在于封建儒家思想不但不能挽救封建思想,相反摧毁封建,这使得儒家思想在封建时代其实是一个失败的学说。 但是这一点在王朝制度以后出现了变化,“行为”论经过董仲舒的变化成功的变成王朝儒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思想,随着思想的改革形成了新的文化用来解决汉朝的实际问题,成为儒家思想脱颖而出的关键。 这是笔者对于从秦末到汉初发生转变的理解。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 音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音tián)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夫,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五十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十个郡。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一种用求神仙、炼仙丹骗钱的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人去抓他们,他们早已逃跑了。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边境去。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

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称始皇帝,中央设立三公,地方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对文字、货币、度量衡以及车道等实行统一规范。为抗御匈奴,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但焚书坑儒,穷奢极欲。严刑苛法,秦始皇为秦朝的二世而亡埋下了祸根。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对汉武帝的评价:汉武帝是历史上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西汉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他反击匈奴,彻底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在河西设郡,兴筑边塞,开通了河西走廊,开发河西地区,密切了同周遍少数民族的关系。汉武帝把铸造钱币的权力收归中央,开创了国家铸币的开始。兴修六辅渠和白渠水利,治理黄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采取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古代中国杰出的帝王。汉武帝由于长期作战,大兴土木,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社会矛盾逐渐趋向尖锐。但汉武帝虽有“亡秦之失”,却避免了“亡秦之祸”。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异同:经济方面: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圆形方孔钱流通全国;统一了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汉武帝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这是货币制度史上的重要改革。文化方面:秦始皇将小篆作为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前者促进、后者遏止了文化的发展。汉武帝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兴办太学,有利于儒学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军事方面,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但匈奴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汉武帝发动三次对匈奴的战争,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论文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之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吒风云、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被拥立为秦王。八年后(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蕲年宫举行加冕礼,亲理国政。此后,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选贤任能、历兵秣马、富国强兵、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公元前230~221年,历经10年的统一战争,他先后消灭了韩、赵、燕、魏、楚、齐等诸侯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帝国。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秦始皇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军政大权集于一身。他还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车轨,以秦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并统一了全国的法规刑律。他拆毁战国时各国边邻地区的城防工事,修筑驰道,还连接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形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一系列大刀阔斧、前无古人的改革措施和铁腕行动,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嬴政在执政时,严刑峻法、横征暴敛,又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此外,他还兴师动众,五次远途出巡,逢山刻石,以示不朽之功,又下令焚书坑儒。这些作为大幅度摧残并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严重社会危机。秦始皇去世才1年,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秦王朝仅存在15个春秋,就土崩瓦角、灰飞烟灭。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但纵观秦始皇的一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实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功绩不可泯灭。

对秦始皇的评价: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称始皇帝,中央设立三公,地方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对文字、货币、度量衡以及车道等实行统一规范。为抗御匈奴,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但焚书坑儒,穷奢极欲。严刑苛法,秦始皇为秦朝的二世而亡埋下了祸根。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对汉武帝的评价:汉武帝是历史上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西汉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他反击匈奴,彻底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在河西设郡,兴筑边塞,开通了河西走廊,开发河西地区,密切了同周遍少数民族的关系。汉武帝把铸造钱币的权力收归中央,开创了国家铸币的开始。兴修六辅渠和白渠水利,治理黄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采取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西汉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是古代中国杰出的帝王。汉武帝由于长期作战,大兴土木,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使社会矛盾逐渐趋向尖锐。但汉武帝虽有“亡秦之失”,却避免了“亡秦之祸”。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异同:经济方面: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圆形方孔钱流通全国;统一了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汉武帝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这是货币制度史上的重要改革。文化方面:秦始皇将小篆作为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前者促进、后者遏止了文化的发展。汉武帝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兴办太学,有利于儒学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军事方面,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但匈奴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汉武帝发动三次对匈奴的战争,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灭六国统一了中国, 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局面, 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 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统一了货币、 度量衡、 文字, 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巩固了全国的统一; 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 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秦朝建立后, 沉重的赋税、 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 “焚书坑儒”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农民起义终于迅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 、 “统一中国的第一人” 、 “厚今薄古的专家” , 又是“独裁专制的暴君” 。 综观其一生, 功过相比, 秦始皇功大于过。我们老师才讲的,希望可以帮到你。百度地图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你也是历史老师叫写的啊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论文200字怎么读

最近笔者看了新的纪录片《秦始皇到汉武帝》,纪录片的制作水平不错,立场也比较客观,可以算是一部佳作。在笔者看来这部纪录片尚有几个地方没有讲的透彻,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黄老之术成为了汉初的治国理念。 在这一点上很多纪录片和文章都将道家追求的“无为”当做解释,认为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是汉初的国策,但是笔者并不同意这个观点,“无为”并不应该解释为真的无为,如果什么都不做自由发展,那么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七王之乱。也就是说正因为汉初使用了这种策略才导致了七王之乱的发生,那么又该如何理解呢?首先想要看懂这个问题就首先要知道当时的环境,当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和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开始了楚汉战争,而为什么刘邦一定要做皇帝呢?这是因为刘邦不得不这样做,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而想要在楚国争夺控制力也非要贵族不可,这也是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中会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关键的地方在于,在楚国的文化之中只有熊氏、芈氏和贵族才能形成与其他楚人的契约关系,这导致了如果刘邦想要战胜项羽,就必须采取一个新的模式才可能成功,并且秦国在郡县制的改革并未彻底完成,各方的诸侯和旧势力还存在,所以导致刘邦需要成为皇帝才能得到更高的控制权。 当刘邦战胜项羽之后,就又面临一个问题,他该选择何种文化和制度来管理新出现的汉朝,墨家已经逐渐衰落,法家则刚刚失败于秦朝,那么刘邦只能选择两个文化,一个就是道家,另一个就是儒家。 那么为什么刘邦没有选择儒家,这是因为当时的儒家是封建儒家思想,追求的是复兴周礼的“克己复礼”,所以这一点对于刘邦推行郡县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自然不能选择,这导致汉初选择了道家。 如何去理解“道家”将成为看待从秦到汉的关键过渡,“道家”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容易与儒家进行混合对待,并且之后道家又分化出“道教”来,所以给人感觉道家是一种与世无争的哲学,然而这样看待“道家”就没有看到他的本质,“无为”并不是毫不作为任由发展的意思,而应该解释为“我为”,道家的思想所追求的是“我”应该如何看待和面对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去面对世间的变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果仔细分析当时的环境这一点也就更加清楚了,汉初时候刚刚结束了战争民生凋敝,甚至连皇帝都没有像样的车马使用,在皇帝的周围还有各种势力的存在,刘邦又遭遇了白登之围的失败,所以刘邦如果强力进行改革,势必再次激起混乱,这使得从刘邦开始决定休养生息,萧何之后的曹参为何仍然强调无为而治。 因为对于整体的情况看来,汉朝的皇帝势力与诸侯王势力之间的发展看谁更得利的问题,时间对皇帝是有利的,如果皇帝可以忍耐和等待自己的势力壮大起来,才有能够解决诸侯王的能量,而对诸侯王们来说自己想要发展势力对抗皇帝也需要时间。 再者汉初政治中后宫干政情况非常严重,对于法家与儒家来说都非常强调规制,这将限制后宫干政的能力,所以从一个大的环境上看后宫、皇帝、诸侯王都在等待时机发展自己,“无为而治”与其说是什么都不做,不如说是每个族权势力都在利用时间和“我为”的思想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空间。所以爆发七王之乱就是一个自然的事情了,七王之乱爆发以后汉景帝重用周亚夫和自己的兄弟进行平叛之战,击败了诸侯王之乱,但是汉景帝仍然没有得到改革的关键突破。 到了汉武帝时代终于出现了转机,董仲舒的出现改革了这一困境,董仲舒为何可以使得儒家替代道家成为汉朝所使用的文化,以至于“废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因为董仲舒时代的儒家已经不再是封建儒家思想,而是进化到了王朝儒家思想,他将儒家思想与官权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官权制度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改变了法家所创造的官权制度的困境,让官权制度得到了一个重大的发展与突破。 于是,汉武帝才能够颁布推恩令,使得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衰落,官权得以发展。从秦朝到汉朝是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为什么儒家可以最后脱颖而出,这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儒家思想在这一时代也出现了重要的变化,从封建走向了王朝。 封建儒家思想的创造者孔子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崇拜者,但是历史是讽刺的,孔子一生追求“克己复礼”,然而真正将封建思想击败的,也正是孔子。封建思想中贵族的合法性来源于“血统”,这也是周礼出现后的变化。孔子出现后认为天下大乱的关键在于人不守“礼”所造成的,所以通过“克己复礼”可以恢复周礼,但是让孔子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举动和学说并不被封建贵族和君主接受,因为一旦真的使用孔子的思想,封建的合法性就会出现变化,从“血统”走向“行为”,孔子一生追求封建制度却被封建君主拒绝的关键就在于封建儒家思想不但不能挽救封建思想,相反摧毁封建,这使得儒家思想在封建时代其实是一个失败的学说。 但是这一点在王朝制度以后出现了变化,“行为”论经过董仲舒的变化成功的变成王朝儒家思想,所以儒家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思想,随着思想的改革形成了新的文化用来解决汉朝的实际问题,成为儒家思想脱颖而出的关键。 这是笔者对于从秦末到汉初发生转变的理解。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