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贸易经济论文题目对企业的影响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6 23:50:27

贸易经济论文题目对企业的影响怎么写

如果想找现成的,我想上面有N个如果参考用,我当时写的是 浙江中小贸易企业出口风险控制 ,因为题目比较大,当时是结合自己实习公司来写的,“以。。。公司为例”,有数据就比较有内容,而且吧,好答辩

摘 要: 在 经济 全球化的态势下, 企业 所处行业的宏观环境对企业的 影响 至关重要。论文以PEST模型中 政治 、经济、 社会 以及技术这四大类企业外部影响因素为工具,对一个行业实例进行了行业前景 分析 并归纳,得出该行业整体前景看好,市场结构趋于垄断竞争型的结论。关键字: PEST;宏观环境;啤酒;行业前景随着 中国 加入WTO,在境外技术和资本的影响下,我国各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在明显上升,中小企业不断沦为行业内巨型企业掌控的生产体系附庸。作为企业高管,必须未雨绸缪、审时度势,在充分 研究 本行业宏观形势后,因地制宜,制定适宜的 发展 规划和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省市、国家以及大到全球的企业所处行业的宏观环境(PEST分析)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至关重要。宏观环境又称一般外部环境,是指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因素和具体 内容 可能会有差异,但一般都采用PEST模型[1]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为避免流于空泛,论文以我国饮料产业中的啤酒分支为例,实例说明PEST模型在啤酒行业前景分析上的 应用 。二、政治 法律 环境(P)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政府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对市场进入、竞争活动或利润这样一些市场经济关键变量进行全面限制。以啤酒市场为例,国家和地方在相关政策中有许多规定和限制,这对啤酒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产生极大的影响。1.加入WTO的影响。加入WTO后,中国进口啤酒的关税从以前的35%下降到8%,啤酒行业更容易受制于外界经济运行的波动。但作者认为[2],加入WTO并不会对中国的啤酒产业产生太大的冲击,原因如下:①受啤酒产品新鲜度和运输成本的限制,采用国际贸易进行啤酒商品进口输入的优势不大,关税的下降并非国外潜在进入者决策的主要考虑因素,即使关税有所下降,国外主要竞争者的理性选择仍然是采用以本地生产为主的方式。②从需求的市场结构来看,中国的啤酒市场一直呈现高档产品约占10%,中低档产品约占90%的金字塔结构。进口啤酒一般定位在位于塔尖的高档啤酒市场上,一般是在5500元/吨左右的高档啤酒,而国内啤酒的出厂价一般只有2000元/吨,从整体而言,它们不会对我国啤酒市场造成很大冲击。③大麦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 目前 国内注重质量的啤酒企业大部分使用进口大麦,每年尚需进口200多万吨大麦。大麦进口关税由30%降到9%,降低了国内啤酒产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了中国啤酒企业相对于国外进入者的竞争能力。2.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中国酿酒 工业 的产业政策有“四个转变”,分别是: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蒸馏酒向发酵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作为中国酿造产业的主力军,啤酒产业的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度较高,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因此中国的总体啤酒产业政策就是积极鼓励、适当发展。中国轻工业总会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将啤酒工业的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制定了三项具体政策:一是国家经贸委设立啤酒工业结构调整改造专项投资;二是择优扶强,重点支持10个民族品牌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使其在国内市场的集中度达到40%以上;三是以品牌为龙头,支持大型啤酒企业集团实施跨地区、跨产业的联合兼并,或采用其他多种形式的控股、参股、企业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资本化经营,使知名的优势企业实现低成本地扩张、高起点发展。3.税收影响。国家对啤酒业采取了高税赋政策,除征收17%的增值税,3%的营业税外,还从量定额地对每吨啤酒征收220元的消费税以及33%的所得税。这种高税赋会给啤酒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但这恰恰造成了中国啤酒产业市场集中度低,因为高税赋能给当地政府财政收入带来的可观收入,使其有了盲目建厂的冲动。另一方面,国家从2001年5月起对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在维持现行的出厂价的25%和15%消费税税率的从价征收办法的前提下,再对每斤白酒按5元从量征收一道消费税,同时取消现行的以外购酒勾兑生产酒的企业可以扣除其购进已纳消费税的抵扣政策。此次税收调整使白酒产量大幅度下滑,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作为白酒的替代产品,此举却有利于啤酒、葡萄酒的行业发展。4.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央政府已经多次运用宏观政策的力量,力图整顿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但是地方保护主义具有一定的“惯性”。一些既得利益者唯恐市场化后他们的利益丧失,因此尽量维护这种“惯性”,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啤酒市场竞争中的地方特色。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经济增长,争相投资于见效快、回报率高的消费品加工业,结果导致各地出现大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重复建设,使地区间的竞争加剧。所以许多地方政府都实施各种保护措施以维持本地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利润,用行政力量阻挡更有竞争力的外地产品的进入,让消费者喝本地产的啤酒。从总体来看,不让更有效率的企业生产而让效率较低的企业生产,显然是不利的。所以,我国啤酒市场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缺少强势的全国品牌,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三、经济环境(E)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1.GDP情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势头,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3],如图2所示。解三明等人利用生产函数和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十五”及2006-2015年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基本结果:“十五”期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在5%左右,2006-2015年间,可实现7%或略高的经济增长[4]。林毅夫认为,美国能长期维持3%的增长速度已经是相当不错,而中国经济则可以再维持30年左右的8%-10%的快速增长[5]。2.中国居民收入增长情况。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对啤酒产品的购买能力越来越强,这成为我国啤酒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基础。

全球化的一个风险是要素大规模流动的冲击和危机的传递。引起冲击的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贸易条件的突然或严重恶化。这主要是可能由于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引起贸易收支恶化,从而对市场,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其二,经济环境恶化。比如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大幅度降低,贸易政策突然收紧(保护主义,制裁),造成市场需求减少,从而对与之有关的国家的经济的增长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三,资本流动的冲击。不管是资本的大规模流进还是流出,都不仅会对资本市场造成巨大震动,而且也会使整个经济环境恶化,大规模的流进会导致泡沫经济,而大规模的流出(特别是由投机引起的)则会导致市场崩溃。全球金融市场网的形成使得资本的这种跨国、跨区流动变得非常容易。其四,汇率的剧烈波动。这种波动不仅会影响资本市场,也会影响贸易条件,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冲击。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的下降是影响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放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积极意义上讲,它显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外部稀缺生产要素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在这一点上东亚经济奇迹的出现和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从消极意义上讲,市场开放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增多也会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比如,短期外资的大量流入极易产生泡沫经济,而短期外资的大量撤走则会导致泡沫经济的破灭。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就是由于短期外资大量撤走而引起的泡沫经济破灭的例证。泡沫经济破灭后最终承担损失的是发展中国家。可见,伴随着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与流出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繁荣与萧条的更替,萧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就是最大的经济不安全。此外,由市场开放而带来的外国长期资本、技术和商品的大量流入也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产生巨大冲击。在外资企业、外国产品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民族企业市场份额的下降、人才流失、失业增多及社会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会逐渐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无疑会加重社会负担,但不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相关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利益集团对国际贸易政策具有显著影响,一般能够通过政治捐献手段、政治途径、影响贸易谈判、影响本国政策几个方面来影响国际贸易政策。实际上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要人物就是企业利益集团,可以看出早在1929年美国修订《关税法案》时就已经受到企业利益集团的影响。随着科学的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理论、观念的产生,对于利益集团对国际贸易政策政策影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变得更加完善,通过学者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政府与公众、个人、集体之间都存在着利益分歧,但是利益集团往往都会利用多种方式向政府决策者施加政治压力、以此来影响对外贸易政策,可以说贸易政策就是政府对利益集团妥协后的结果,这些受到利益集团通过政治手段影响后的贸易政策,往往都会对利益集团有利。

贸易经济论文题目对企业的影响大吗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在全球贸易和我国货物贸易强劲增长的状态之下,我国服务贸易也获得高速增长。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我国服务贸易总量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从结构上来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却是滞后的。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超过7万亿美元,而服务贸易额仅有3亿,只占货物贸易总额约11%,这个比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主体运输和旅游业这两大传统服务贸易项目。而在发达国家占据了服务贸易出口主体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业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在我国比重却非常低。      二、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进出口总额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额在近10年稳步增长,从1998年的6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亿美元,提高近4倍。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也在显著提高,出口额排名从1997年15位上升到2006年8位。但是出口额占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却非常小,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比重仅为1%。我国服务贸易始终处于大量逆差状况,贸易逆差从2000年的56亿美元一直增加到2004年的108亿美元,体现了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在全球趋于劣势。不过,2005年和2006年贸易逆差缩减,2006年缩减至1亿美元。虽然缩减幅度依旧不大,也体现了我国服务贸易随着出口增长幅度超过进口增长幅度逐步趋于改善, 比较劣势也并非一直衰退下去。   进出口行业结构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就旅游和运输两者相加就达到60%以上。我国新兴服务贸易项目出口比重非常之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比重不超过3%,咨询服务业比重不超过10%,金融保险业比重1%都不到,近乎为零。而且这种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出口占主体地位的局面延续至今依然没有改变,反映了结构的极不合理。而且从服务贸易出口变化来看,传统服务贸易项目从20005年开始稳步上升,而新兴服务贸易项目却变化不大。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系数分析   服务贸易竞争力系数(TC指数)计算公式: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指数为负值,表明我国在服务贸易收支中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在服务贸易中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而是处于比较弱势状态。不过,从竞争力系数长期变化趋势来看,2004年数值为08,2005年数值减小至06,2006年进一步减少至05,这就意味着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在逐渐提高,但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为与原点还有距离。   综上所述,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虽然在逐步提高,而整体薄弱,发展滞后,出口行业结构又极不合理,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项目占主导地位的出口结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项目所占比例非常之低。三、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国民收入水平   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显著提高,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导致消费结构偏低,对消费者服务的需求还不足。而服务需求不足,既抑制了进口需求,也制约了服务出口能力。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依赖于一个国家整体生产效率,而生产效率提高又依赖于交易效率提高。一个国家需要创造好的制度和制订好的政策,保障交易效率提高,从而促进各行业专业化水平提高,进而促使生产效率提高和GDP稳步快速增长,从而使人均国民收入得以增加。   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发展是服务贸易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中的服务业基本是以传统商品零售业、餐饮、旅游等系列为主,其比重约占第三产业GDP的60%以上。建筑师、会计等事务所亟待发展,房地产、咨询、信息和广告等中介公司以及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刚刚起步,投资、证券尚处于开发阶段,而文化产业则严重滞后。可见,我国目前服务业以传统行业为主体,新兴行业相对不足;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居多,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居少。所以要发展服务贸易,首先需要从发展服务业着手,而我国服务业有很多是具垄断性质,如金融、电信、铁路等等,由于政府规定了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的限制,即市场化程度的不足限制了竞争,从而阻碍了此类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滞后导致专业化水平较低,从而对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服务业只有加大市场开放程度,充分引入竞争,才能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货物贸易规模   服务贸易大致包括生产性服务、消费性服务和公共服务三类,其中生产性服务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体。生产性服务贸易很多是伴随货物贸易而产生的,如进出口信贷服务、国际货运服务等。所以只有货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才会导致服务贸易需求增加。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虽位居世界第三,总量可观,然而货物贸易出口的层次较低,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出口商品所占的比重并不高。我国货物出口的50%以上是靠加工贸易方式来实现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80%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货物贸易的低层次贸易限制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需求,限制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   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各行业专业化水平提高,从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稳步进行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加快服务业结构优化;继续逐步有序开放服务市场,消除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只有各方面多管其下,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从1970年起,到现在, 在这段期间,美国是世界能源消耗国,排第三。但据报道,中国近年来的消耗已经超越了美国。从1990~2010,美国在石油消耗就已经上升了38%,从而这大量的入口石油导致美国贸易赤字达115 billion。中国是世界工业大国,主要是能源价格低,导致生产成本降低。产量等于消耗的话,就等于平衡GDP。中国现在处于发展中,生产成本低,吸引了大量驻地工厂。驻地工厂提高了aggregate demand,加大了spending。做成了demand pull。然后做成通货膨胀,失业率降低。 所以通胀说明了GDP会上升。但如果GDP下降,就意味着出口下降。中国出口下降,就会导致世界入口下降,然后世界GDP下降,世界出口下降,然后就中国出口下降。 只要中国汇率不跌。就不会流失。如果一旦流失,国家就要印钱和借钱买债券。很扑街的。我主要发发口瘾。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热点,人民币汇率问题无疑是其中的一大亮点。中国作为目前  世界上发展最快、潜力最大、最有活力的经济体其发展状况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金融作为经济的火车头,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货币的汇率问题又是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正是这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把人民币的汇率问题推上了万众瞩目的风口浪尖。  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国际背景  从2003年2月至今,我国共经历了四次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第一次面对国际社会的升值压力源于2003年2月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上,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提案,要求效仿1985年《广场协议》,让人民币升值。从那时起,一场有关人民币汇率的博弈一直延续到今天。2003年9月,美国财长斯诺来华访问。要求中国政府放宽人民币的波动范围,他认为,最佳的汇率政策是让货币自由浮动,让市场自行制定汇率,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干预。由此掀开向人民币施压的新一轮。2004年10月,央行行长周小川首次受邀参加G7会议。这被一些业内人士看成了一次鸿门宴。同时站出来的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外政界、机构再次表示,中国应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安排。这一轮的汇率博弈,弥漫着更浓烈的火药味。  2005年4月23日,博鳌亚洲论坛的部长级对话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正加快准备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步伐,确立了汇率改革的步骤。”有敏感的市场人士认为周的表态是对今年人民币升值的暗示。  二、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原因分析  目前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是暂时的。究其根本,贸易顺差因素始终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于我国对日、美及欧盟等国家的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部分分析如下:  2003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586亿美元,累计顺差较大。不过这在美国的经济总量中只是很小的部分,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也很小,根本不会构成美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障碍,因此,人民币汇率调整对美国经济没有多大实际影响。美国之所以施压人民币升值,是认为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积极效用没能全面发挥,只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外贸逆差却创出了4352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031亿美元。实际上美国外贸逆差剧增的原因不在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本身,而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以及美元贬值的J曲线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日贸易收支基本平衡,2003年还形成了148亿美元的逆差,总的看基本没有国际收支的贸易压力,他有何理由来指责中国的出口威胁呢?恐怕逼迫人民币升值,使日本争夺未来“亚元”主导权的战略举措。日本由于其经济10年多来的萎靡不振,日元充当亚元的可能性在变小。而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人民币的价值日趋明显,在中国周边国家已经开始形成一个信赖人民币的地带,导致日本对此忧心忡忡。所以,他们要求人民币升值不是出自经济原因,而是担心我国在亚洲的崛起。另外日本的企业利用了人民币被低估的好处,在中国投资设厂,产品销往欧美各地,从中牟取国际贸易好处。但由于大量的企业在外投资,日本国内近年来一直存在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就业压力增大的问题,经济复苏缓慢,政府希望人民币升值缓解国内的经济问题。  中欧贸易中也没有多大顺差,近些年来有扩大顺差的趋势,如2003年实现了191亿美元的顺差,较上年有一定增长,但受欧元升值影响而担心强化中欧贸易顺差趋势,故也要求人民币升值。因此,单从国际收支的贸易项目看,来自美国的压力是真实的,而日本和欧盟的压力并非真实。可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首先是来自国家之间外汇交易的市场压力;其次是各国政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博弈,也就是政治压力。  当然压力也来源于我国汇率机制的不完善。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然而至今人民币仍未实现资本项下的自由可兑换。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长期来讲,我国应当建立一种灵活的人民币汇率调节机制,来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这不仅是我国市场经济长期发展,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减少利益流失的要求,而且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我国需要一个灵活的适应开放型经济的汇率体制,这种汇率体制应当是灵活反映世界经济的变化,并有利于外贸、引资和对外投资,使国民经济既有竞争力又不造成利益的外流。因为,一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和汇率制度并不只是汇率政策本身的问题,而是开放型经济的整体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汇率政策与体制应当与国家全球战略相一致,而不是只为贸易出口服务。所以从近期看,我国应当探索如何调整贸易政策和外汇管理制度,以实现更合理的汇率水平来获得更大的利益;从长期看,我国应致力于建立一种具有灵活调节能力的汇率机制。  三、人民币升值影响的分析  汇率波动是一把“双刃剑”,总会从正反两方面影响一国经济。人民币升值,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必要性。它使进口设备和原料的本币价格下降,有助于降低国内工业的生产成本。同时,它压低了农产品价格,也使部分农业剩余产品转化为工业积累,并使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但升值对国内和世界贸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1.将对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人民币升值将提高我国商品的外币价格,直接削弱我国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虽然有人强调,中国商品进军世界市场,靠的不是人民币汇率,而主要的是廉价的生产成本(低廉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然而,不可否认,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影响我国产品的出口以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影响我国在美元贬值期间转移效应和相对比较优势的发挥,加大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2.不利于亚洲和世界贸易经济的稳定增长。  在2002年美元贬值期间, 亚洲各国的货币保持了相对稳定, 亚洲货币的稳定有利于亚洲地区出口型经济的稳定增长,若人民币升值, 有可能打破亚洲货币的稳定,影响亚洲经济增长格局。  3.不利于吸引外资和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人民币升值将削弱我国引资力度,可能会减缓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增长。而且也会影响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及利润再投资的规模与产业本地化的进程,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  4.不利于缓解我国通货紧缩。  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其购买力提高,从而加重通货紧缩。这会影响我国各项培育和刺激内需政策的效用,可能会加大我国公司赢利难度,最终加重国有银行面临的问题。  5.不利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目前外经贸行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7000万人,很多新增就业机会也是由本国企业和外资企业提供的。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行业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最终将加深失业问题。  6.将导致投机盛行, 金融秩序混乱。  人民币升值将会吸引大量游资进入中国,从而导致股市、房地产达到高潮,泡沫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继续;并会导致财政危机、外汇危机和货币危机,那时通货紧缩将变为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导致人民币大幅度贬值。目前,由于国际社会普遍预期人民币会在近期升值,大量的游资已经进入中国等待套利。外管局虽已出台相关控制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若是此时贸然升值人民币汇率,这些游资在套利后必然纷纷外逃,使我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四、人民币升值的前景预期  综合以上分析,近期内人民币升值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而短期内我国而应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然而,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程度的加深,经济实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必将增强,成为国际可兑换货币,因而实行人民币汇率的自由浮动,有其客观必然性。人民币的名义汇率也会趋向实际汇率,升值将是必然的。  -----------------------------------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摘要 : 为了解开近年来困绕我国宏观经济的症结,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改变了过去事实上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随之出现升值。在我国外汇储备达到历史新高以及外汇收入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在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情况下,可以促使我国企业做出结构调整,改变出口商品结构,改善贸易条件,减轻我国经济受国际经济动荡的影响,使中国经济保持健康的成长势头。  关键字: 外汇储备 汇率改革 进出口 结构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改变了过去事实上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并将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11元人民币。它标志着中国在迈向真正有弹性和可浮动的汇率制度方面走出了关键性的历史一步。在公布了这一政策后,人民币持续小幅度升值,并于2005年1月接近1美元兑06元人民币。那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先来看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一、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高达4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了突破一万亿美元的中长期目标。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同比增长了7%,相当于2001年全年贸易总额的3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年来外贸总额翻了一番多。2004年中国的外贸份额占全球的12%,成为位居美国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同比增长3%,进口同比增长16%,低于出口增速3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由2004年同期的39亿美元增加到683亿美元。我国外贸进出口的迅速发展提升了我国的贸易位次和出口地位,但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我国的出口,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总体贸易条件却持续恶化。  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资产占其资产总额的份额也逐年增加,从1993年的5%增加到2004年的70%。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即外贸依存度逐年攀高。2002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51%,2003年为60%,2004年超过70%。连续三年间每年以近10 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中国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事实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中国外贸依存度过高这一事实。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使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  二、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一)小幅度升值对中国进出口规模影响不大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利用模型对汇率升值进行模拟分析得出的结论:人民币升值2%,出口增速将减少5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增加2个百分点。按2004年数据计算,相当于出口减少91亿美元,进口增加12亿美元,贸易顺差由320亿美元减少到217亿美元,减少净出口需求852亿元人民币,大约影响当年GDP增长率(当年支出法GDP为140776亿元,增长5%)中6个百分点。同时,模型测算显示,一次性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会随着时间递减,第二年影响减弱一半,两年后影响基本消失。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进出口弹性很小,这与我国独特的贸易结构有关,目前,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外商的机械设备进口占所有进口的将近60%,如果再考虑到一般贸易中原材料和投资品的进口,这个数字还有很大的上升余地。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赚取固定的工缴费,与汇率的变动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进料加工贸易的情况稍微复杂,这取决于进口的中间产品和原材料所占的比重,人民币升值以后,由于人民币购买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币升值,导致了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的提高。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2002年《贸易与发展报告》的计算,在17 个重要样本国内,中国的单位劳动工资最低,样本国工资分别是中国的5-8倍,即使考虑到单位劳动的生产效率,17个样本国中也有10个国家高于中国的成本,因而由于汇率上升导致的劳动力工资的上升不会对中国的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等劳动力优势带来很大的冲击。  (二)、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和谐发展  传统汇率理论认为,汇率对经济具有极强的调节作用,其作用机理是本币汇率高低影响本国的产品出口,从而影响国内生产,影响GDP增长。当本币汇率高,外币汇率低时,国内生产的产品成本提高,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变得相对昂贵,影响产品销路,自然就会影响到国内的生产,影响GDP增长;当本币汇率低,外币汇率高时,国内生产的产品成本降低,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变得相对便宜,增强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市场,自然就会促进国内的生产。  然而,当国家的经济己经比较强大,本国货币己经被比较严重低估时,向其真实价值合理回归的升值,不仅不会对其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冲击,而且会使国际贸易能更为和谐地发展,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和谐发展,反过来同样也会促进本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7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向世人昭示,中国己经具体这样的条件。纵观世界,经济强国货币都比较坚挺,也没有结论能说明这些国家就因货币坚挺而退出经济强国的舞台。  (三)、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我国产品成本构成的调整  人民币升值所增加的成本是人工成本,在我国,人工成本非常低,一般只占产品成本的10% ,属于敏感性不高的成本要素,假如人民币升值10%,产品成本的上升只有1%,不会对产品成本带来实质性影响,因而不可能对出口产品价格造成实质性冲击。并且,我国出口产品中,有外资背景的企业收入占比重很大,通常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设备和原材料。人民币升值使得对外采购的设备和原材料成本下降,这部分有外资背景的企业,成本不仅不会提高,而且还会降低。  (四)、人民币适度升值,可以更好地理顺各种贸易关系  汇率是两国货币的比价,在金本位制下,两国货币价值量之比直接而简单地表现为其含金量之比,称为铸币平价,早期的纸币流通制度,各国一般都规定过纸币的金平价即含金量,纸币仍然执行着金属货币的职能,两国的汇率基础仍然是隐藏在纸币背后的金平价。但随着纸币流通制度的演进,纸币的金平价与其实际代表的金量相互脱节,纸币所实际代表的金量已很难确定,纸币汇率的决定变得似乎有点复杂,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无疑的,那就是纸币汇率的基础应该是购买力。平价购买力是另一种意义的含金量,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相比较,购买力增强表明该国通货膨胀率比另一国低,同时也在表明该国的经济实力在增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国家自然会使贸易伙伴增强信心。从而促进本国贸易的良性发展,这本身是一种无形的贸易资源。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周边国家货币严重贬值,据介绍,在这次金融危机后,泰国泰铣、韩国韩元、新加坡新元等兑美元的汇率跌幅分别达到39% ,36% 和61%。而此时中国政府为稳定亚洲金融,言布人民币不贬值,人民币名誉汇率保持不变,实际汇率随着周边国家货币贬值而实际升值。可近几年我国的贸易状况表明,我国的对外贸易不仅没有受到严重影响,而是继续呈强劲增长势头。这充分说明货币坚挺对贸易促进的积极意义,同时也给我们揭示一个规律,就是汇率只是一个外在的表现,对一国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内经济本身的内在质量与经济实力。  近年来,由于人民币价值低估,与我国出口产品有关的国际贸易磨擦也在增多,一些产品过于低价的倾销,恶化了国际贸易环境,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顺畅流通。国际贸易是相互促进的,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各贸易伙伴国经济都能得到较好发展时,国际贸易才比较顺畅,才能比较好地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因此,人民币合理价值回归升值,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磨擦减少,理顺各种贸易关系,使国际贸易更为顺畅,互相促进,使相关贸易国贸易利益达到最大化,中国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取得更大利益。  (五)、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特别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几乎每年以8%的速度在增长,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以来是以高能耗,低效益,技术含量低,甚至是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发展。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低估人民币币值,鼓励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出口,虽然赚取大量外汇,但回报的价值并不是很高,资本积累相当困难。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大量第三世界国家同类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己经构成巨大压力,我国总体上说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经济发展继续停留在资源高消耗的增长模式上,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尽管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技术、管理都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是我国向更高的技术领域、更高的产业层次发展的基础。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所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价值含量,可以生产更高技术要求的产品,扩展市场空间,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升资源的商品价值,还可以开发许多原材料替代品,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只有产业升级,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我国的贸易状况。因此,我国未来的竞争优势必须转到产业提升的路上来。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我国的工业结构中,传统工业比重比较大,新兴工业还只能说是在刚刚起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努力改造传统产业,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是未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产业升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尤其是外汇资本的投入。现在,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人民币升值后,同样美元价格的设备转换成人民币要少得多,引进投资品的成本变得相对低廉,同样的专利技术、同样的先进设备,却只需支付相对低廉的成本,这将大大调动企业引进先进设备、购买新技术专利的积极性,最终将会加快我国技术更新的速度,从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肯定,利用好人民币升值这个有利时机,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加快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我国一定会在国际市场上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三、结论  人民币升值是当前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如果一直实行一成不变的固定汇率政策,很可能意味着货币在逐渐偏离价值,所以对于人民币的汇率就需增加其弹性,保证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快速发展。加强调控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的流通,加速银行体系改革,提高银行体系的经营管理水平。人民银行也应利用监督、公开市场业务等多种手段,争取调控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主动权,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使人民币真正体现其内在价值。  在我国对外贸易差额持续增长,达到历史新高,外汇储备突破8000亿,外贸产品结构存在一定问题并且由于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差额过大造成贸易纠纷的情况下,实行新的汇率制度,人民币小幅升值,不仅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外贸进出口,而且可以改善我国外贸进出口中的一些不利影响因素,在外贸增长的同时,改善我国的总体贸易条件,让外贸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健康引擎,并且可以促使企业调整外贸产品结构,改变一直以来的以加工贸易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带动出口的现象,促使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真正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在汇率升值的情况下,企业更加注重国内市场,注重内需,减少国民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赖,弱化世界经济起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而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波克 国际金融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二震,马野清 国际贸易学(第二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3]尹翔硕 国际贸易教程(第二版)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4]戴祖祥 我国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1982- 经济研究, 1997(7)  [5]魏巍贤 基于贸易方程的人民币汇率研究 经济科学, 2001(1)  [6]杨长江 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调整趋势研究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7]朱真丽, 宁妮 中国贸易收支弹性分析 世界经济, 2002(11)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包含哪些内容呢?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所造就的,我们要重视国际贸易。下面是【职称期刊论文发表】微信公众号BMW-168168小编分享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是:  毕业论文选题不当是导致质量下滑的重要因素。论文选题对论文学术水平、学生的写作兴趣有着直接的影响。国际贸易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是基于经济学理论、方法,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惯例、国际金融理论等专业知识,分析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领域的相关问题。多年来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在选题上存在以下问题。  1、选题过大  通常学生选择较为宏观的题目,导致题目过大,难以做到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地分析和论述。例如:“人民汇率升值对纺织品出的影响”。在论文中,学生仅仅是泛泛地分析民币升值所产生的影响通常这些影响对其他行业及产品的出口也同样适用。没有达到针对性地分析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与对其他行业和产品的影响有哪些不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职称期刊论文发表】微信公众号BMW-168168  2、选题以热点新闻事件为主缺少专业知识的应用研究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真题真做所占比重较低,大多数学生的选题没有进行文献综述,许多学生选择热点问题、新闻事件作为毕业论文题目。如:某一收购并购案、某企业品牌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等选题,学生在写作时大都从网上下载新闻报道。编凑出一篇论文没有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原因,阐述个人观点。  3、选题雷同现象严重  每年毕业论文选题雷同现象严重,一个班的学生同一题目在不同的指导教师下,出现同一个选题多个学生选择,其中大多数题目是老生常谈,缺乏新异 例如: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中国服装贸易发展特征等。这与指导教师是否有在研项目密切相关,部分有科研项目的老师,能够让学生真题真做,使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学术价值也可以避免选题雷同现象的发生。  注:论文初稿完成,最好提前进行论文查重修改,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学校论文查重检测修改时间不够,导致不能顺利通过检测,无法进行答辩的困境了。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   发达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职称期刊论文发表】微信公众号BMW-168168   欧盟的环境贸易政策及其启示   论非关税壁垒下的我国农产品出口   非关税壁垒的新形式及中国的对策   纺织品的绿色关税壁垒与应对方案   避免国外反补贴调查的策略   调整我国出口补贴政策应对反补贴摩擦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成因分析   中国家具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绿色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及对策   绿色壁垒对我国西部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   绿色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和生产的影响   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研究   欧盟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分析   美国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分析   绿色壁垒与我国茶叶贸易   国如何运用普惠制原产地规则   我国水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分析及对策   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当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及我国的对策   当代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征与我国对策

贸易经济论文题目对企业的影响和意义怎么写

随着我国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也逐渐由工业经济转变成为信息经济,使得国际间逐渐产生了信息产品贸易。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也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国际贸易也在逐渐走向信息化的方向,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现今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其主要运用互联网来作为载体,使得各行各业能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实现虚拟的交易与合作,从而产生新的业务和收入。我们可以把电子商务看成一种新的业务转换,企业利用互联网的作用,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增强。本文就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物色贸易伙伴在开展国际贸易之前,准确和清晰的物色贸易伙伴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电子商务作为现今企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物色贸易伙伴的时候,由于电子商务在开展中,不会因为地域和时间的因素而有所影响,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此外,企业还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并利用电子商务这样一个有效的平台,来把自己本企业的基本信息和产品向全球的客户展现,从中获取相应的合作伙伴,也可以在其中选择自己满意的贸易伙伴来开展贸易合作关系。网上咨询与洽谈每一笔国际贸易都不可能洽谈一次就成功,需要合作商之间反复的沟通,咨询的,这也是构成一笔国际贸易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已经成为千家万户实现信息交流的有效手段,在国际贸易中也是,企业可以运用因特网来实现国际商务之间的咨询和洽谈。作为买卖双方可以运用邮件或者新闻组的作用来对市场的动态了解的一清二楚,如果买卖双方在交流过程中,需要对产品的信息进一步的了解,可以运用远程视像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由此可见,电子商务给国家贸易带来了许多的便捷服务。网上订购与支付电子商务可以运用网站中信息来了解订购商品的基本情况,了解清楚后可以实现网上订购,客户可以通过网上支付来完成货物的订购,当客户填写完订购单以后,系统就会用交易确认信息来保证整个订购信息,并且订购的信息具备加密,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保护商家和客户之间的商业信息。除此之外,在国际贸易中网上订购可以快速,便捷的传递客户所需的无形产品,例如软件,音像等,这样就可以极大程度的节约时间和人员的开销问题。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国际市场环境的新变化,促进中小企业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电子商务扩大和深化了国际分工。我国已经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格局,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使得国际分工的地位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电子商务在极大程度上使得企业的生产更加具备灵活性,实现跨国公司的生产布局全球化,作为跨国公司可以运用网络的作用各展所长,发挥发展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人才优势,并有效的促进企业内部的分工。企业的发展中,电子商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可以运用网络根据相应的订单组织生产,这样可以极大程度的缩短生产的周期,减少不必要的库存。此外,电子商务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国际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现今许多客户可以通过网络跨国际购买产品,超越地理界线的制约,作为服务贸易的提供者可以不用跨出国门就为其他国家的客户提供国际的服务,从而推动世界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电子商务在国际间不断扩大,使得国际分工不断加大,逐渐从整体向零部件分工,每一到分工都可以实现国际化,从而极大程度的提高国际贸易额的不断增长。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比不可少的一个部分。电子商务将国际贸易带进了一个信息化时代,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兴起和网络贸易的诞生,导致国际贸易运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信息通过全球网络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间流动,推动了国际贸易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全球化的一个风险是要素大规模流动的冲击和危机的传递。引起冲击的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贸易条件的突然或严重恶化。这主要是可能由于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引起贸易收支恶化,从而对市场,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其二,经济环境恶化。比如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大幅度降低,贸易政策突然收紧(保护主义,制裁),造成市场需求减少,从而对与之有关的国家的经济的增长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三,资本流动的冲击。不管是资本的大规模流进还是流出,都不仅会对资本市场造成巨大震动,而且也会使整个经济环境恶化,大规模的流进会导致泡沫经济,而大规模的流出(特别是由投机引起的)则会导致市场崩溃。全球金融市场网的形成使得资本的这种跨国、跨区流动变得非常容易。其四,汇率的剧烈波动。这种波动不仅会影响资本市场,也会影响贸易条件,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冲击。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的下降是影响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放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积极意义上讲,它显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外部稀缺生产要素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在这一点上东亚经济奇迹的出现和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从消极意义上讲,市场开放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增多也会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比如,短期外资的大量流入极易产生泡沫经济,而短期外资的大量撤走则会导致泡沫经济的破灭。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就是由于短期外资大量撤走而引起的泡沫经济破灭的例证。泡沫经济破灭后最终承担损失的是发展中国家。可见,伴随着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与流出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繁荣与萧条的更替,萧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就是最大的经济不安全。此外,由市场开放而带来的外国长期资本、技术和商品的大量流入也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产生巨大冲击。在外资企业、外国产品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民族企业市场份额的下降、人才流失、失业增多及社会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会逐渐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无疑会加重社会负担,但不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热点,人民币汇率问题无疑是其中的一大亮点。中国作为目前  世界上发展最快、潜力最大、最有活力的经济体其发展状况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金融作为经济的火车头,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货币的汇率问题又是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正是这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把人民币的汇率问题推上了万众瞩目的风口浪尖。  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国际背景  从2003年2月至今,我国共经历了四次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第一次面对国际社会的升值压力源于2003年2月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上,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提案,要求效仿1985年《广场协议》,让人民币升值。从那时起,一场有关人民币汇率的博弈一直延续到今天。2003年9月,美国财长斯诺来华访问。要求中国政府放宽人民币的波动范围,他认为,最佳的汇率政策是让货币自由浮动,让市场自行制定汇率,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干预。由此掀开向人民币施压的新一轮。2004年10月,央行行长周小川首次受邀参加G7会议。这被一些业内人士看成了一次鸿门宴。同时站出来的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外政界、机构再次表示,中国应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安排。这一轮的汇率博弈,弥漫着更浓烈的火药味。  2005年4月23日,博鳌亚洲论坛的部长级对话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正加快准备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步伐,确立了汇率改革的步骤。”有敏感的市场人士认为周的表态是对今年人民币升值的暗示。  二、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原因分析  目前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是暂时的。究其根本,贸易顺差因素始终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于我国对日、美及欧盟等国家的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部分分析如下:  2003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586亿美元,累计顺差较大。不过这在美国的经济总量中只是很小的部分,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也很小,根本不会构成美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障碍,因此,人民币汇率调整对美国经济没有多大实际影响。美国之所以施压人民币升值,是认为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积极效用没能全面发挥,只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外贸逆差却创出了4352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031亿美元。实际上美国外贸逆差剧增的原因不在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本身,而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以及美元贬值的J曲线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日贸易收支基本平衡,2003年还形成了148亿美元的逆差,总的看基本没有国际收支的贸易压力,他有何理由来指责中国的出口威胁呢?恐怕逼迫人民币升值,使日本争夺未来“亚元”主导权的战略举措。日本由于其经济10年多来的萎靡不振,日元充当亚元的可能性在变小。而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人民币的价值日趋明显,在中国周边国家已经开始形成一个信赖人民币的地带,导致日本对此忧心忡忡。所以,他们要求人民币升值不是出自经济原因,而是担心我国在亚洲的崛起。另外日本的企业利用了人民币被低估的好处,在中国投资设厂,产品销往欧美各地,从中牟取国际贸易好处。但由于大量的企业在外投资,日本国内近年来一直存在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就业压力增大的问题,经济复苏缓慢,政府希望人民币升值缓解国内的经济问题。  中欧贸易中也没有多大顺差,近些年来有扩大顺差的趋势,如2003年实现了191亿美元的顺差,较上年有一定增长,但受欧元升值影响而担心强化中欧贸易顺差趋势,故也要求人民币升值。因此,单从国际收支的贸易项目看,来自美国的压力是真实的,而日本和欧盟的压力并非真实。可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首先是来自国家之间外汇交易的市场压力;其次是各国政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博弈,也就是政治压力。  当然压力也来源于我国汇率机制的不完善。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然而至今人民币仍未实现资本项下的自由可兑换。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长期来讲,我国应当建立一种灵活的人民币汇率调节机制,来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这不仅是我国市场经济长期发展,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减少利益流失的要求,而且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我国需要一个灵活的适应开放型经济的汇率体制,这种汇率体制应当是灵活反映世界经济的变化,并有利于外贸、引资和对外投资,使国民经济既有竞争力又不造成利益的外流。因为,一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和汇率制度并不只是汇率政策本身的问题,而是开放型经济的整体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汇率政策与体制应当与国家全球战略相一致,而不是只为贸易出口服务。所以从近期看,我国应当探索如何调整贸易政策和外汇管理制度,以实现更合理的汇率水平来获得更大的利益;从长期看,我国应致力于建立一种具有灵活调节能力的汇率机制。  三、人民币升值影响的分析  汇率波动是一把“双刃剑”,总会从正反两方面影响一国经济。人民币升值,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必要性。它使进口设备和原料的本币价格下降,有助于降低国内工业的生产成本。同时,它压低了农产品价格,也使部分农业剩余产品转化为工业积累,并使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但升值对国内和世界贸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1.将对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人民币升值将提高我国商品的外币价格,直接削弱我国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虽然有人强调,中国商品进军世界市场,靠的不是人民币汇率,而主要的是廉价的生产成本(低廉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然而,不可否认,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影响我国产品的出口以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影响我国在美元贬值期间转移效应和相对比较优势的发挥,加大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2.不利于亚洲和世界贸易经济的稳定增长。  在2002年美元贬值期间, 亚洲各国的货币保持了相对稳定, 亚洲货币的稳定有利于亚洲地区出口型经济的稳定增长,若人民币升值, 有可能打破亚洲货币的稳定,影响亚洲经济增长格局。  3.不利于吸引外资和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人民币升值将削弱我国引资力度,可能会减缓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增长。而且也会影响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及利润再投资的规模与产业本地化的进程,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  4.不利于缓解我国通货紧缩。  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其购买力提高,从而加重通货紧缩。这会影响我国各项培育和刺激内需政策的效用,可能会加大我国公司赢利难度,最终加重国有银行面临的问题。  5.不利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目前外经贸行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7000万人,很多新增就业机会也是由本国企业和外资企业提供的。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行业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最终将加深失业问题。  6.将导致投机盛行, 金融秩序混乱。  人民币升值将会吸引大量游资进入中国,从而导致股市、房地产达到高潮,泡沫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继续;并会导致财政危机、外汇危机和货币危机,那时通货紧缩将变为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导致人民币大幅度贬值。目前,由于国际社会普遍预期人民币会在近期升值,大量的游资已经进入中国等待套利。外管局虽已出台相关控制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若是此时贸然升值人民币汇率,这些游资在套利后必然纷纷外逃,使我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四、人民币升值的前景预期  综合以上分析,近期内人民币升值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而短期内我国而应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然而,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程度的加深,经济实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必将增强,成为国际可兑换货币,因而实行人民币汇率的自由浮动,有其客观必然性。人民币的名义汇率也会趋向实际汇率,升值将是必然的。  -----------------------------------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摘要 : 为了解开近年来困绕我国宏观经济的症结,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改变了过去事实上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随之出现升值。在我国外汇储备达到历史新高以及外汇收入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在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情况下,可以促使我国企业做出结构调整,改变出口商品结构,改善贸易条件,减轻我国经济受国际经济动荡的影响,使中国经济保持健康的成长势头。  关键字: 外汇储备 汇率改革 进出口 结构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改变了过去事实上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并将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11元人民币。它标志着中国在迈向真正有弹性和可浮动的汇率制度方面走出了关键性的历史一步。在公布了这一政策后,人民币持续小幅度升值,并于2005年1月接近1美元兑06元人民币。那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先来看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一、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高达4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了突破一万亿美元的中长期目标。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同比增长了7%,相当于2001年全年贸易总额的3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年来外贸总额翻了一番多。2004年中国的外贸份额占全球的12%,成为位居美国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同比增长3%,进口同比增长16%,低于出口增速3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由2004年同期的39亿美元增加到683亿美元。我国外贸进出口的迅速发展提升了我国的贸易位次和出口地位,但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我国的出口,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总体贸易条件却持续恶化。  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资产占其资产总额的份额也逐年增加,从1993年的5%增加到2004年的70%。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即外贸依存度逐年攀高。2002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51%,2003年为60%,2004年超过70%。连续三年间每年以近10 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中国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事实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中国外贸依存度过高这一事实。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使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  二、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一)小幅度升值对中国进出口规模影响不大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利用模型对汇率升值进行模拟分析得出的结论:人民币升值2%,出口增速将减少5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增加2个百分点。按2004年数据计算,相当于出口减少91亿美元,进口增加12亿美元,贸易顺差由320亿美元减少到217亿美元,减少净出口需求852亿元人民币,大约影响当年GDP增长率(当年支出法GDP为140776亿元,增长5%)中6个百分点。同时,模型测算显示,一次性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会随着时间递减,第二年影响减弱一半,两年后影响基本消失。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进出口弹性很小,这与我国独特的贸易结构有关,目前,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外商的机械设备进口占所有进口的将近60%,如果再考虑到一般贸易中原材料和投资品的进口,这个数字还有很大的上升余地。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赚取固定的工缴费,与汇率的变动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进料加工贸易的情况稍微复杂,这取决于进口的中间产品和原材料所占的比重,人民币升值以后,由于人民币购买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币升值,导致了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的提高。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2002年《贸易与发展报告》的计算,在17 个重要样本国内,中国的单位劳动工资最低,样本国工资分别是中国的5-8倍,即使考虑到单位劳动的生产效率,17个样本国中也有10个国家高于中国的成本,因而由于汇率上升导致的劳动力工资的上升不会对中国的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等劳动力优势带来很大的冲击。  (二)、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和谐发展  传统汇率理论认为,汇率对经济具有极强的调节作用,其作用机理是本币汇率高低影响本国的产品出口,从而影响国内生产,影响GDP增长。当本币汇率高,外币汇率低时,国内生产的产品成本提高,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变得相对昂贵,影响产品销路,自然就会影响到国内的生产,影响GDP增长;当本币汇率低,外币汇率高时,国内生产的产品成本降低,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变得相对便宜,增强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市场,自然就会促进国内的生产。  然而,当国家的经济己经比较强大,本国货币己经被比较严重低估时,向其真实价值合理回归的升值,不仅不会对其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冲击,而且会使国际贸易能更为和谐地发展,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和谐发展,反过来同样也会促进本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7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向世人昭示,中国己经具体这样的条件。纵观世界,经济强国货币都比较坚挺,也没有结论能说明这些国家就因货币坚挺而退出经济强国的舞台。  (三)、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我国产品成本构成的调整  人民币升值所增加的成本是人工成本,在我国,人工成本非常低,一般只占产品成本的10% ,属于敏感性不高的成本要素,假如人民币升值10%,产品成本的上升只有1%,不会对产品成本带来实质性影响,因而不可能对出口产品价格造成实质性冲击。并且,我国出口产品中,有外资背景的企业收入占比重很大,通常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设备和原材料。人民币升值使得对外采购的设备和原材料成本下降,这部分有外资背景的企业,成本不仅不会提高,而且还会降低。  (四)、人民币适度升值,可以更好地理顺各种贸易关系  汇率是两国货币的比价,在金本位制下,两国货币价值量之比直接而简单地表现为其含金量之比,称为铸币平价,早期的纸币流通制度,各国一般都规定过纸币的金平价即含金量,纸币仍然执行着金属货币的职能,两国的汇率基础仍然是隐藏在纸币背后的金平价。但随着纸币流通制度的演进,纸币的金平价与其实际代表的金量相互脱节,纸币所实际代表的金量已很难确定,纸币汇率的决定变得似乎有点复杂,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无疑的,那就是纸币汇率的基础应该是购买力。平价购买力是另一种意义的含金量,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相比较,购买力增强表明该国通货膨胀率比另一国低,同时也在表明该国的经济实力在增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国家自然会使贸易伙伴增强信心。从而促进本国贸易的良性发展,这本身是一种无形的贸易资源。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周边国家货币严重贬值,据介绍,在这次金融危机后,泰国泰铣、韩国韩元、新加坡新元等兑美元的汇率跌幅分别达到39% ,36% 和61%。而此时中国政府为稳定亚洲金融,言布人民币不贬值,人民币名誉汇率保持不变,实际汇率随着周边国家货币贬值而实际升值。可近几年我国的贸易状况表明,我国的对外贸易不仅没有受到严重影响,而是继续呈强劲增长势头。这充分说明货币坚挺对贸易促进的积极意义,同时也给我们揭示一个规律,就是汇率只是一个外在的表现,对一国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内经济本身的内在质量与经济实力。  近年来,由于人民币价值低估,与我国出口产品有关的国际贸易磨擦也在增多,一些产品过于低价的倾销,恶化了国际贸易环境,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顺畅流通。国际贸易是相互促进的,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各贸易伙伴国经济都能得到较好发展时,国际贸易才比较顺畅,才能比较好地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因此,人民币合理价值回归升值,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磨擦减少,理顺各种贸易关系,使国际贸易更为顺畅,互相促进,使相关贸易国贸易利益达到最大化,中国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取得更大利益。  (五)、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特别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几乎每年以8%的速度在增长,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以来是以高能耗,低效益,技术含量低,甚至是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发展。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低估人民币币值,鼓励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出口,虽然赚取大量外汇,但回报的价值并不是很高,资本积累相当困难。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大量第三世界国家同类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己经构成巨大压力,我国总体上说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经济发展继续停留在资源高消耗的增长模式上,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尽管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技术、管理都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是我国向更高的技术领域、更高的产业层次发展的基础。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所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价值含量,可以生产更高技术要求的产品,扩展市场空间,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升资源的商品价值,还可以开发许多原材料替代品,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只有产业升级,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我国的贸易状况。因此,我国未来的竞争优势必须转到产业提升的路上来。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我国的工业结构中,传统工业比重比较大,新兴工业还只能说是在刚刚起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努力改造传统产业,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是未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产业升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尤其是外汇资本的投入。现在,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人民币升值后,同样美元价格的设备转换成人民币要少得多,引进投资品的成本变得相对低廉,同样的专利技术、同样的先进设备,却只需支付相对低廉的成本,这将大大调动企业引进先进设备、购买新技术专利的积极性,最终将会加快我国技术更新的速度,从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肯定,利用好人民币升值这个有利时机,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加快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我国一定会在国际市场上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三、结论  人民币升值是当前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如果一直实行一成不变的固定汇率政策,很可能意味着货币在逐渐偏离价值,所以对于人民币的汇率就需增加其弹性,保证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快速发展。加强调控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的流通,加速银行体系改革,提高银行体系的经营管理水平。人民银行也应利用监督、公开市场业务等多种手段,争取调控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主动权,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使人民币真正体现其内在价值。  在我国对外贸易差额持续增长,达到历史新高,外汇储备突破8000亿,外贸产品结构存在一定问题并且由于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差额过大造成贸易纠纷的情况下,实行新的汇率制度,人民币小幅升值,不仅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外贸进出口,而且可以改善我国外贸进出口中的一些不利影响因素,在外贸增长的同时,改善我国的总体贸易条件,让外贸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健康引擎,并且可以促使企业调整外贸产品结构,改变一直以来的以加工贸易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带动出口的现象,促使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真正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在汇率升值的情况下,企业更加注重国内市场,注重内需,减少国民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赖,弱化世界经济起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而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波克 国际金融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二震,马野清 国际贸易学(第二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3]尹翔硕 国际贸易教程(第二版)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4]戴祖祥 我国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1982- 经济研究, 1997(7)  [5]魏巍贤 基于贸易方程的人民币汇率研究 经济科学, 2001(1)  [6]杨长江 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调整趋势研究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7]朱真丽, 宁妮 中国贸易收支弹性分析 世界经济, 2002(11)

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91%。这对于一直以价格优势进入国际市场的温州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尤其是一些小型企业,利润率较低,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很有可能损失惨重。但是,从长远和大体上来看,人民币的升值可以使有实力的企业引起重视提高利润,而一些低效率的企业被迫退出出口市场,这有助于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提高行业质量,优化我国的出口秩序

贸易经济论文题目对企业的影响和意义

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91%。这对于一直以价格优势进入国际市场的温州出口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尤其是一些小型企业,利润率较低,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很有可能损失惨重。但是,从长远和大体上来看,人民币的升值可以使有实力的企业引起重视提高利润,而一些低效率的企业被迫退出出口市场,这有助于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提高行业质量,优化我国的出口秩序

一、新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的“绝对优势说”堪为自由贸易理论之滥觞。鉴于亚当?斯密“地域分工论”存在着明显缺陷,大卫?李嘉图对其进行了修正,创立了“相对优势说”,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的重大突破。但该理论仍然不能完全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机制。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及其学生俄林以“资源禀赋说”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战后国际贸易理论成了赫俄理论的一统天下。 (一)战略性贸易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贸易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古典理论所设想的那种交换了,如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倾向于出口资本密集性产品,有熟练劳动力的国家倾向于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不发达国家则出口原材料,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国家的技术差异和资源禀赋仍然主要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基本模式,但相当部分国际贸易不可简单地归因于出口国的自然优势,相反,越来越多的贸易来源于规模经济和因技术创新而形成的人造优势。 这说明国际贸易形态的历史性变迁对经济学家提出了挑战。只有在现有贸易思想基础上发展一套新理论,才能重新解释国际贸易领域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迁。70年代发展起来的产业组织学提出了分析寡头竞争产业的新方法,从而催生了国际贸易新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市场不会偏离“完全竞争”太远的假设之上,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每个生产者力量都很小,不会试图去影响价格或其竞争对手未来的行为。然而,战后以来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迅速增长说明完全竞争的假设是不合适的,现在相当一部分贸易是由大规模生产的优势、积累的经验和通信技术的创新所决定的,由众多小企业之间展开的原子状的竞争已经难以看到,而少数几家大型企业之间的不完全竞争却随处可见。例如,大型客机市场基本上由“波音”和“空中客车”两家寡头航空公司所垄断,每一方都有影响价格的能力,它们做出战略性的行动,以期影响竞争对手的行为。 古典贸易理论在于证明自由贸易是最好的。古典理论假定市场竞争是完全的。一国在某一产业的比较优势是贸易发生的根本原因,每个国家都因其各自的要素禀赋而参与国际分工。因此,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经济中,“租”非常少,因而经济中不存在“战略性”部门,自由贸易政策是各国最好的选择,在各国都支持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每个国家都能从贸易中获益,且一国的收益并不以他国的损失为代价,自由贸易不是零和博弈。古典理论甚至认为,即使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奉行自由贸易原则,其他国家都一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该国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因此,自由贸易是古典理论的铁律。 在产业组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贸易理论对古典贸易理论提出挑战。新理论既是对古典贸易理论的继承,又有所超越。它认为,国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的偶发性,是一国特定的历史、某个偶发事件和经济政策的产物,并不是完全由各国资源禀赋差异所决定的。新理论最有意义的创新在于引入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从而使国际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这一假定条件的束缚下摆脱出来,市场中不完全竞争是普遍现象,完全竞争才是特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产业领域存在着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的现象,这个理论有力地挑战了古典贸易理论所认为的规模经济报酬不变的传统观点。由于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租”不可能因竞争而完全消失,在一些产业,资本和劳动有时会获得比其他产业高得多的回报率,因而经济中存在着“战略性”部门。如果政府能够识别出这些战略性部门,就有可能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口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政府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显然会从根本上改变国际贸易的通行规则,因而被视为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活动。 (二)选择战略性产业的基本标准。如果说经济中存在着战略性部门,那么企业家或经济学家该怎样识别它们?克鲁格曼提出了识别战略性部门的两项标准,一是看该部门是否有大量的“租”存在,即该部门的资本或劳动回报率是否特别高;二是看该部门是否存在着外部经济,即某一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或经验对其他企业会产生技术外溢。然而,由于外溢是没有市场价格的,根据这项标准去衡量战略性部门有一定难度。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几种形式。一旦选定某些产业为战略性产业,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护这些优选产业的发展呢?克鲁格曼和詹姆斯?布兰德(James Brander)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几种可能的应用形式。 以转移利润为目的的补贴。这项战略性政策涉及到运用补贴来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其基本思想是要把利润从国外厂商转移给国内厂商。政府补贴可能使本国厂商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在有利可图的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份额。由于成本补贴迫使外国竞争对手削减产量,使本国厂商得到额外利润,这些利润超过政府的补贴数额,即厂商的受益超过纳税人的损失。这说明出口补贴(或生产补贴)增加了国内经济福利。 保护本国市场。比较典型和普遍运用的是国内市场保护政策。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对国内进口竞争产业的保护政策历来基于出口鼓励政策。保护政策的古典版本是有名的“幼稚产业”理论,最早由汉弥尔顿提出,李斯特加以发展和完善。克鲁格曼在1984年提出了一些与幼稚产业论相似的论点。一种观点认为,在规模经济情况下,随着总产量上升,边际成本递减,阻止外国厂商进入国内市场,不仅可以帮助本国厂商占领被保护的国内市场,也会使本国厂商在出口市场上获利;另一种观点基于“干中学”思想,“干中学”在结构上与边际成本递减的情形是类似的。在一个受保护的国内市场上,本国厂商生产得更多,比外国竞争者学习得更快,它的“学习曲线”向下移动。 二、新贸易理论在美国兴起的深层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美国兴起,不是偶然的。 首先,它与同时代美国经济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有着密切联系。随着欧洲的复兴、日本的崛起,美国逐渐丧失了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特别是日本作为经济、科技和金融大国的崛起,成为在国际竞争中对美国具有较大威胁的经济大国。80年代,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相当于美国的60%,在高科技方面,日本已在不少领域明显超过西欧而对美国构成巨大挑战,日本的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惊人,1979年日本的进出口总额较1955年增长了5倍,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随之从3%提高到5%,而美国在同期则从14%下降到12%。【注释】方连庆、刘金质和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上册,第524页。【注尾】当时,美国各界正在为国际竞争力开始下降而担忧,日本和欧共体国家却通过政府补贴或保护等手段对高科技产业实行扶持政策,由此,在美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美国是否也应该对自己的目标产业进行扶持的争论。欧共体对农产品的长期补贴政策,使得美国有时也考虑运用补贴或其他优惠政策促使其他国家购买美国而非其竞争对手欧共体的农产品。而日本、韩国的汽车和家电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的产业政策。为了重建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美国经济学家开始考虑要么采取对抗性的贸易政策,在政府保护下发展一些支柱产业同日本和欧共体竞争,要么,对日本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施加政治压力或展开贸易谈判,迫使他们降低在经济领域的国家介入程度。在这种背景下,里根和布什两届政府在贸易理论、贸易思想上逐步背离了自由贸易原则,开始转向所谓公平贸易和管理贸易。 其次,贸易政策在美国经济政策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直到1960年,美国制造业仍然主要是向国内消费者提供产品,企业的竞争对手基本上局限于来自国内的厂商。此后,贸易的重要性开始上升,据统计,1960至1980年期间,进出口占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增长了一倍多,这表明国际因素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伴随着企业竞争由纯国内性质的问题转变为国际性质的问题,贸易政策也不再被视为仅仅是美国的国内政策,而成为对外经济政策的一部分。美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提高了国家贸易政策对国内经济变量的影响力,贸易政策作为达到国内目标和反击外国企业的不公平贸易的手段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第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迅速,以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已难以对此做出合理解释。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这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古典理论的比较优势说和新古典理论所秉持的要素禀赋论的解释力降低,国际政治经济学需要发展新的分析框架。罗伯特?吉尔平认为“80年代的种种事态发展,已经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注释】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页。【注尾】克鲁格曼说得更明白:“一直可以用来说明1880年甚至1950年的经济状况的古典的自由贸易理论,已不适用于解释1984年的世界经济”。这在客观上要求理论界重新思考国际贸易理论,创立新学说,对战后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贸易新模式做出科学解释。 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学家们试图解释战后发达国家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这一国际贸易领域的新现象,于是出现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思想”,新思想的“内核”是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卖方寡头公司在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中的日益重要性,这种公司可能利用越来越多的利润、实践经验和阻碍竞争对手的壁垒加强自己的地位。【注释】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第201页。【注尾】 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各国政府有可能代表本国公司执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即通过财政补贴或国内市场保护等手段增强本国公司的国际竞争优势,使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 三、理论特色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安排了一系列由美国贸易代表的官员和贸易、产业政策专家参加的会议,散发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当前贸易政策问题的案例材料,希望学者们能提供与这些问题有关的合适的分析框架。不少美国经济学家开始投身于新贸易政策的理论研究,试图藉此为美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辩护。新贸易理论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战略性贸易政策也成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讨论的热门话题。 保罗?克鲁格曼主编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汇集了80年代美国学者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及新贸易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该书有三大特点: 首先,无论是经济学家们对新理论的探讨还是研究成果的结集发表,都反映了美国学术研究的实用传统。可以说,所有这些研究成果都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它们试图解释战后国际贸易的三个基本事实:一是战后60%的贸易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北北”贸易压倒了“南北”贸易;二是它解释了产业内贸易迅速扩大的原因;三是它说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在由卖方寡头公司相互竞争的经济中,政府干预有可能改变战略博弈的基本结构,从而为本国厂商赢得国际竞争优势,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不少学者将战后日本在一些重要的经济部门所取得的成就归之于日本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 其次,保罗?克鲁格曼为本论文集撰写的“导论”提出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思路”。他重在提出问题,比如,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经济依据是什么?企业家和经济学家怎样识别战略性产业?政府能否成功地实施战略性政策?日本的经济成就与战略性政策有何联系?日本的产业政策值得美国仿效吗?假定美国根据新贸易理论采取更积极的、掠夺性的贸易政策,外国政府将做何反应?等等。论文集的其他14位学者则见仁见智,分别从不同角度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回答。 第三,该论文集并没有就新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达成共识。从政策建议角度来看,多数学者不赞成美国政府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也不赞成政府对任何特定产业进行扶持。美国有着相当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劳务市场,各种生产要素都是高度流动性的,市场导向仍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市场在引导资本和劳务向高技术部门转移过程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学者们建议,美国政府应对实行干预主义的产业政策抱慎重态度。部分学者指出,战略性政策只有在缺乏其他更好的政策时才能应用,而且只能是临时性的。 尽管战略性贸易政策难以付诸政策实践,单从理论上来说,它注重把有关公司和工业组织的理论应用于贸易关系,强调学习曲线、规模经济和外部性,是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古典经济理论把重点放在解释“南北”贸易上,而新理论着重解释“北北”贸易;古典理论认为贸易只是在公司之间进行,新理论认为存在着政府与公司合谋以攫取“租”(超额利润)的可能性;古典理论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租”是不存在的,新理论假定市场竞争是不完全或垄断的,在某些产业中存在着大量的“租”;古典理论假定资本和劳动是不流动的,比较优势是静态的,新理论假定资本和劳务都是流动的,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和人为的。 克鲁格曼主编的这部《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是目前国外关于新贸易理论的权威文献之一。它正式确立了战略性贸易政策所倡导的政府干预可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论断的学术地位,不仅反映了经济学知识的新进展,而且从实际出发,比较合理地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模式。

全球化的一个风险是要素大规模流动的冲击和危机的传递。引起冲击的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贸易条件的突然或严重恶化。这主要是可能由于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引起贸易收支恶化,从而对市场,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其二,经济环境恶化。比如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大幅度降低,贸易政策突然收紧(保护主义,制裁),造成市场需求减少,从而对与之有关的国家的经济的增长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三,资本流动的冲击。不管是资本的大规模流进还是流出,都不仅会对资本市场造成巨大震动,而且也会使整个经济环境恶化,大规模的流进会导致泡沫经济,而大规模的流出(特别是由投机引起的)则会导致市场崩溃。全球金融市场网的形成使得资本的这种跨国、跨区流动变得非常容易。其四,汇率的剧烈波动。这种波动不仅会影响资本市场,也会影响贸易条件,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冲击。发展中国家控制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能力的减弱和保护市场能力的下降是影响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放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积极意义上讲,它显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外部稀缺生产要素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在这一点上东亚经济奇迹的出现和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从消极意义上讲,市场开放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的增多也会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比如,短期外资的大量流入极易产生泡沫经济,而短期外资的大量撤走则会导致泡沫经济的破灭。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就是由于短期外资大量撤走而引起的泡沫经济破灭的例证。泡沫经济破灭后最终承担损失的是发展中国家。可见,伴随着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与流出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繁荣与萧条的更替,萧条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就是最大的经济不安全。此外,由市场开放而带来的外国长期资本、技术和商品的大量流入也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产生巨大冲击。在外资企业、外国产品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民族企业市场份额的下降、人才流失、失业增多及社会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会逐渐暴露出来。解决这些问题无疑会加重社会负担,但不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入世"可使我国积极参与制订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变被动为主动;也可加大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发言权,从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对于中国而言,国际贸易游戏的规则都是外生的,不是中国内部制定产生的,这就很被动。而且,别人决定了,我们必须服从。以往我们同美国谈最惠国待遇时,他们就是用WTO的规则来压我们。我们不参加WTO贸易规则的制订,却又要被迫接受别人制订的结果,这就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很被动。比如,别人说,某产品的包装规定变了,我们原来出口的产品的包装就要跟着变;一个卫生检疫的规则变了,我们出口的产品会被退回。因此,我们常称中国的对外贸易是不确定的。我国贸易数额那么大,但又不确定,这就直接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如果中国没有参与新的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参与新规则的制订,那么新规则反映中国的利益就会很少,将对中国今后的竞争更加不利。因此,这也是中国争取尽快加入世贸组织的很重要的原因。中国将会在世贸组织中拥有新协议的重要表决权。而表决权的意义在于:虽然我们看到世贸组织的大多数协议似乎是反映发达国家的利益的,但是在135个成员构成中,除29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外,其余全是发展中国家(地区)和不发达国家(地区)。世贸组织中重要协议需要四分之三通过;而且,世贸组织无论成员方大小,每一成员都只有一票,这个决策机制对中 国十分有利。而中国至少可以联合到35个发展中成员和不发达成员,占世贸组织的四分之一多,从而有很多机会可以维护自己在世贸组织中的利益。这也是美国国会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持谨慎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特别说明的是,世贸组织是唯-一个美国没有否决权的国际性组织。中国如果不抓住机遇赶快加入,依然犹豫不决,那么我们将会面临重大挑战。这是因为,任何一国要想成为经济大国,无论它多么谨慎行事,肯定不可避免要和其他国家发生贸易摩擦。那么,在什么架构下解决摩擦就显得特别重要。是按照双边的游戏规则解决,还是按世贸组织多边的限制规则解决,这时何去何从就显得相当重要。  在加入程序上,世贸组织与关贸总协定有一点很重要的区别,即申请加入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组成一个工作组,工作组向世贸组织所有成员开放。工作组一旦确定以后,申请加入国要与工作组成员完全达成协商一致,才能起草加入议定书,否则不能写议定书,更不要说去投票表决了。很有意思的是,世贸组织没有开除一个国家的机制,也就是说,即使违规了,它只能施以惩罚,而不能开除成员资格。  中国加人WTO,也是更深一层地介人到世界游戏规则中,所以对这个游戏规则,我们具体做法可用四句话加以概括:一、承认;二、遵守;三、利用;四、参与修改与完善。也只有参与进去,你才有资格参与修改和完善。  近年来联合国的经济职能越来越下降,而世贸组织的经济职能则在不断上升。中国如果不能成为世贸组织中的一员,21世纪将面临极为不利的竞争局面。希望采纳

贸易经济论文题目对企业的启示和影响

(1)、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 的竞争优势。 (3)、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企业要实施兼并、强强联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5)企业要依据市场,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6)企业要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保障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必须遵守自觉遵守市场规则和市场交易原则,遵守社会 公德,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7)企业经营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形成以技术、品牌、 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8)企业要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建立劳动者培训机制和 发展机制,提高企业职工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劳动力合理再生 (9)企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 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10)、增强规则意识和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利用好世贸组织规则维 护企业利益,有效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及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等。

同学,题目只是一个开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可以帮你写 国贸是国际贸易的简称(International Trade),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同时还有北京“国贸商城”和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的意思。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上海在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 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和出口贸易(Export Trade)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国际贸易就是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国际经济与贸易是运用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以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

可以解决帮你希望采纳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热点,人民币汇率问题无疑是其中的一大亮点。中国作为目前  世界上发展最快、潜力最大、最有活力的经济体其发展状况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金融作为经济的火车头,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货币的汇率问题又是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正是这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把人民币的汇率问题推上了万众瞩目的风口浪尖。  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国际背景  从2003年2月至今,我国共经历了四次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第一次面对国际社会的升值压力源于2003年2月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上,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提案,要求效仿1985年《广场协议》,让人民币升值。从那时起,一场有关人民币汇率的博弈一直延续到今天。2003年9月,美国财长斯诺来华访问。要求中国政府放宽人民币的波动范围,他认为,最佳的汇率政策是让货币自由浮动,让市场自行制定汇率,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干预。由此掀开向人民币施压的新一轮。2004年10月,央行行长周小川首次受邀参加G7会议。这被一些业内人士看成了一次鸿门宴。同时站出来的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外政界、机构再次表示,中国应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安排。这一轮的汇率博弈,弥漫着更浓烈的火药味。  2005年4月23日,博鳌亚洲论坛的部长级对话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正加快准备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步伐,确立了汇率改革的步骤。”有敏感的市场人士认为周的表态是对今年人民币升值的暗示。  二、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原因分析  目前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是暂时的。究其根本,贸易顺差因素始终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于我国对日、美及欧盟等国家的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部分分析如下:  2003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586亿美元,累计顺差较大。不过这在美国的经济总量中只是很小的部分,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也很小,根本不会构成美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障碍,因此,人民币汇率调整对美国经济没有多大实际影响。美国之所以施压人民币升值,是认为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积极效用没能全面发挥,只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外贸逆差却创出了4352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031亿美元。实际上美国外贸逆差剧增的原因不在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本身,而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以及美元贬值的J曲线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日贸易收支基本平衡,2003年还形成了148亿美元的逆差,总的看基本没有国际收支的贸易压力,他有何理由来指责中国的出口威胁呢?恐怕逼迫人民币升值,使日本争夺未来“亚元”主导权的战略举措。日本由于其经济10年多来的萎靡不振,日元充当亚元的可能性在变小。而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人民币的价值日趋明显,在中国周边国家已经开始形成一个信赖人民币的地带,导致日本对此忧心忡忡。所以,他们要求人民币升值不是出自经济原因,而是担心我国在亚洲的崛起。另外日本的企业利用了人民币被低估的好处,在中国投资设厂,产品销往欧美各地,从中牟取国际贸易好处。但由于大量的企业在外投资,日本国内近年来一直存在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就业压力增大的问题,经济复苏缓慢,政府希望人民币升值缓解国内的经济问题。  中欧贸易中也没有多大顺差,近些年来有扩大顺差的趋势,如2003年实现了191亿美元的顺差,较上年有一定增长,但受欧元升值影响而担心强化中欧贸易顺差趋势,故也要求人民币升值。因此,单从国际收支的贸易项目看,来自美国的压力是真实的,而日本和欧盟的压力并非真实。可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首先是来自国家之间外汇交易的市场压力;其次是各国政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博弈,也就是政治压力。  当然压力也来源于我国汇率机制的不完善。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然而至今人民币仍未实现资本项下的自由可兑换。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长期来讲,我国应当建立一种灵活的人民币汇率调节机制,来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这不仅是我国市场经济长期发展,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减少利益流失的要求,而且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我国需要一个灵活的适应开放型经济的汇率体制,这种汇率体制应当是灵活反映世界经济的变化,并有利于外贸、引资和对外投资,使国民经济既有竞争力又不造成利益的外流。因为,一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和汇率制度并不只是汇率政策本身的问题,而是开放型经济的整体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汇率政策与体制应当与国家全球战略相一致,而不是只为贸易出口服务。所以从近期看,我国应当探索如何调整贸易政策和外汇管理制度,以实现更合理的汇率水平来获得更大的利益;从长期看,我国应致力于建立一种具有灵活调节能力的汇率机制。  三、人民币升值影响的分析  汇率波动是一把“双刃剑”,总会从正反两方面影响一国经济。人民币升值,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必要性。它使进口设备和原料的本币价格下降,有助于降低国内工业的生产成本。同时,它压低了农产品价格,也使部分农业剩余产品转化为工业积累,并使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但升值对国内和世界贸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1.将对我国外贸出口增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人民币升值将提高我国商品的外币价格,直接削弱我国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虽然有人强调,中国商品进军世界市场,靠的不是人民币汇率,而主要的是廉价的生产成本(低廉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然而,不可否认,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影响我国产品的出口以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影响我国在美元贬值期间转移效应和相对比较优势的发挥,加大我国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2.不利于亚洲和世界贸易经济的稳定增长。  在2002年美元贬值期间, 亚洲各国的货币保持了相对稳定, 亚洲货币的稳定有利于亚洲地区出口型经济的稳定增长,若人民币升值, 有可能打破亚洲货币的稳定,影响亚洲经济增长格局。  3.不利于吸引外资和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人民币升值将削弱我国引资力度,可能会减缓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增长。而且也会影响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及利润再投资的规模与产业本地化的进程,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  4.不利于缓解我国通货紧缩。  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其购买力提高,从而加重通货紧缩。这会影响我国各项培育和刺激内需政策的效用,可能会加大我国公司赢利难度,最终加重国有银行面临的问题。  5.不利于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目前外经贸行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7000万人,很多新增就业机会也是由本国企业和外资企业提供的。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行业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最终将加深失业问题。  6.将导致投机盛行, 金融秩序混乱。  人民币升值将会吸引大量游资进入中国,从而导致股市、房地产达到高潮,泡沫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继续;并会导致财政危机、外汇危机和货币危机,那时通货紧缩将变为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导致人民币大幅度贬值。目前,由于国际社会普遍预期人民币会在近期升值,大量的游资已经进入中国等待套利。外管局虽已出台相关控制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若是此时贸然升值人民币汇率,这些游资在套利后必然纷纷外逃,使我国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四、人民币升值的前景预期  综合以上分析,近期内人民币升值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而短期内我国而应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然而,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程度的加深,经济实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必将增强,成为国际可兑换货币,因而实行人民币汇率的自由浮动,有其客观必然性。人民币的名义汇率也会趋向实际汇率,升值将是必然的。  -----------------------------------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摘要 : 为了解开近年来困绕我国宏观经济的症结,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改变了过去事实上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随之出现升值。在我国外汇储备达到历史新高以及外汇收入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在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情况下,可以促使我国企业做出结构调整,改变出口商品结构,改善贸易条件,减轻我国经济受国际经济动荡的影响,使中国经济保持健康的成长势头。  关键字: 外汇储备 汇率改革 进出口 结构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改变了过去事实上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并将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11元人民币。它标志着中国在迈向真正有弹性和可浮动的汇率制度方面走出了关键性的历史一步。在公布了这一政策后,人民币持续小幅度升值,并于2005年1月接近1美元兑06元人民币。那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先来看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一、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高达4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了突破一万亿美元的中长期目标。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同比增长了7%,相当于2001年全年贸易总额的3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年来外贸总额翻了一番多。2004年中国的外贸份额占全球的12%,成为位居美国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同比增长3%,进口同比增长16%,低于出口增速3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由2004年同期的39亿美元增加到683亿美元。我国外贸进出口的迅速发展提升了我国的贸易位次和出口地位,但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我国的出口,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总体贸易条件却持续恶化。  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资产占其资产总额的份额也逐年增加,从1993年的5%增加到2004年的70%。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即外贸依存度逐年攀高。2002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51%,2003年为60%,2004年超过70%。连续三年间每年以近10 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中国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事实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中国外贸依存度过高这一事实。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使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  二、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一)小幅度升值对中国进出口规模影响不大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利用模型对汇率升值进行模拟分析得出的结论:人民币升值2%,出口增速将减少5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增加2个百分点。按2004年数据计算,相当于出口减少91亿美元,进口增加12亿美元,贸易顺差由320亿美元减少到217亿美元,减少净出口需求852亿元人民币,大约影响当年GDP增长率(当年支出法GDP为140776亿元,增长5%)中6个百分点。同时,模型测算显示,一次性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会随着时间递减,第二年影响减弱一半,两年后影响基本消失。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进出口弹性很小,这与我国独特的贸易结构有关,目前,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外商的机械设备进口占所有进口的将近60%,如果再考虑到一般贸易中原材料和投资品的进口,这个数字还有很大的上升余地。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赚取固定的工缴费,与汇率的变动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进料加工贸易的情况稍微复杂,这取决于进口的中间产品和原材料所占的比重,人民币升值以后,由于人民币购买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币升值,导致了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的提高。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2002年《贸易与发展报告》的计算,在17 个重要样本国内,中国的单位劳动工资最低,样本国工资分别是中国的5-8倍,即使考虑到单位劳动的生产效率,17个样本国中也有10个国家高于中国的成本,因而由于汇率上升导致的劳动力工资的上升不会对中国的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等劳动力优势带来很大的冲击。  (二)、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我国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和谐发展  传统汇率理论认为,汇率对经济具有极强的调节作用,其作用机理是本币汇率高低影响本国的产品出口,从而影响国内生产,影响GDP增长。当本币汇率高,外币汇率低时,国内生产的产品成本提高,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变得相对昂贵,影响产品销路,自然就会影响到国内的生产,影响GDP增长;当本币汇率低,外币汇率高时,国内生产的产品成本降低,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变得相对便宜,增强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市场,自然就会促进国内的生产。  然而,当国家的经济己经比较强大,本国货币己经被比较严重低估时,向其真实价值合理回归的升值,不仅不会对其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冲击,而且会使国际贸易能更为和谐地发展,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和谐发展,反过来同样也会促进本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7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向世人昭示,中国己经具体这样的条件。纵观世界,经济强国货币都比较坚挺,也没有结论能说明这些国家就因货币坚挺而退出经济强国的舞台。  (三)、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我国产品成本构成的调整  人民币升值所增加的成本是人工成本,在我国,人工成本非常低,一般只占产品成本的10% ,属于敏感性不高的成本要素,假如人民币升值10%,产品成本的上升只有1%,不会对产品成本带来实质性影响,因而不可能对出口产品价格造成实质性冲击。并且,我国出口产品中,有外资背景的企业收入占比重很大,通常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设备和原材料。人民币升值使得对外采购的设备和原材料成本下降,这部分有外资背景的企业,成本不仅不会提高,而且还会降低。  (四)、人民币适度升值,可以更好地理顺各种贸易关系  汇率是两国货币的比价,在金本位制下,两国货币价值量之比直接而简单地表现为其含金量之比,称为铸币平价,早期的纸币流通制度,各国一般都规定过纸币的金平价即含金量,纸币仍然执行着金属货币的职能,两国的汇率基础仍然是隐藏在纸币背后的金平价。但随着纸币流通制度的演进,纸币的金平价与其实际代表的金量相互脱节,纸币所实际代表的金量已很难确定,纸币汇率的决定变得似乎有点复杂,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无疑的,那就是纸币汇率的基础应该是购买力。平价购买力是另一种意义的含金量,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相比较,购买力增强表明该国通货膨胀率比另一国低,同时也在表明该国的经济实力在增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国家自然会使贸易伙伴增强信心。从而促进本国贸易的良性发展,这本身是一种无形的贸易资源。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周边国家货币严重贬值,据介绍,在这次金融危机后,泰国泰铣、韩国韩元、新加坡新元等兑美元的汇率跌幅分别达到39% ,36% 和61%。而此时中国政府为稳定亚洲金融,言布人民币不贬值,人民币名誉汇率保持不变,实际汇率随着周边国家货币贬值而实际升值。可近几年我国的贸易状况表明,我国的对外贸易不仅没有受到严重影响,而是继续呈强劲增长势头。这充分说明货币坚挺对贸易促进的积极意义,同时也给我们揭示一个规律,就是汇率只是一个外在的表现,对一国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内经济本身的内在质量与经济实力。  近年来,由于人民币价值低估,与我国出口产品有关的国际贸易磨擦也在增多,一些产品过于低价的倾销,恶化了国际贸易环境,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顺畅流通。国际贸易是相互促进的,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各贸易伙伴国经济都能得到较好发展时,国际贸易才比较顺畅,才能比较好地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因此,人民币合理价值回归升值,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磨擦减少,理顺各种贸易关系,使国际贸易更为顺畅,互相促进,使相关贸易国贸易利益达到最大化,中国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取得更大利益。  (五)、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特别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几乎每年以8%的速度在增长,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经济增长,长期以来是以高能耗,低效益,技术含量低,甚至是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发展。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低估人民币币值,鼓励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出口,虽然赚取大量外汇,但回报的价值并不是很高,资本积累相当困难。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大量第三世界国家同类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己经构成巨大压力,我国总体上说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经济发展继续停留在资源高消耗的增长模式上,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对一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尽管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技术、管理都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是我国向更高的技术领域、更高的产业层次发展的基础。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所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价值含量,可以生产更高技术要求的产品,扩展市场空间,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升资源的商品价值,还可以开发许多原材料替代品,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只有产业升级,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我国的贸易状况。因此,我国未来的竞争优势必须转到产业提升的路上来。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我国的工业结构中,传统工业比重比较大,新兴工业还只能说是在刚刚起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努力改造传统产业,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是未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产业升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尤其是外汇资本的投入。现在,人民币存在升值压力,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人民币升值后,同样美元价格的设备转换成人民币要少得多,引进投资品的成本变得相对低廉,同样的专利技术、同样的先进设备,却只需支付相对低廉的成本,这将大大调动企业引进先进设备、购买新技术专利的积极性,最终将会加快我国技术更新的速度,从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肯定,利用好人民币升值这个有利时机,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加快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我国一定会在国际市场上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三、结论  人民币升值是当前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如果一直实行一成不变的固定汇率政策,很可能意味着货币在逐渐偏离价值,所以对于人民币的汇率就需增加其弹性,保证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快速发展。加强调控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的流通,加速银行体系改革,提高银行体系的经营管理水平。人民银行也应利用监督、公开市场业务等多种手段,争取调控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主动权,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使人民币真正体现其内在价值。  在我国对外贸易差额持续增长,达到历史新高,外汇储备突破8000亿,外贸产品结构存在一定问题并且由于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差额过大造成贸易纠纷的情况下,实行新的汇率制度,人民币小幅升值,不仅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外贸进出口,而且可以改善我国外贸进出口中的一些不利影响因素,在外贸增长的同时,改善我国的总体贸易条件,让外贸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健康引擎,并且可以促使企业调整外贸产品结构,改变一直以来的以加工贸易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带动出口的现象,促使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真正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在汇率升值的情况下,企业更加注重国内市场,注重内需,减少国民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赖,弱化世界经济起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而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波克 国际金融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二震,马野清 国际贸易学(第二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3]尹翔硕 国际贸易教程(第二版)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4]戴祖祥 我国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1982- 经济研究, 1997(7)  [5]魏巍贤 基于贸易方程的人民币汇率研究 经济科学, 2001(1)  [6]杨长江 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调整趋势研究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7]朱真丽, 宁妮 中国贸易收支弹性分析 世界经济, 2002(11)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