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音乐鉴赏论文2000关于乐器的描述

发布时间:2024-07-03 21:26:14

音乐鉴赏论文2000关于乐器的描述

超验的艺术──谈莫札特的音乐轻快愉悦的风格  我一直对家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很有兴趣。有些人认为宗教是桎梏艺术的最大元凶,有人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办法呈现出艺术最超越的心灵,有人则宣称艺术可以取代宗教,并达到宗教的功能。于是我决定「宗教音乐」。我的想法是,不管宗教与心灵的关系究竟为何,宗教音乐绝对呈现的出最真实的心灵状态。  在研究宗教音乐的过程中,我对莫札特尤其好奇,因为他在萨尔兹堡这个宗教重镇成长的岁月中,一直为其生计:教堂管风琴职位谱写为宗教仪式而有的宗教音乐,而萨尔兹堡主教对莫札特这个艺术家又非常的不尊重,把莫札特的才华弃若敝屣,不断限制他的创作,甚至规定莫札特的宗教音乐只能写小弥撒曲,把莫札特自由的心灵视若宗教中的杂质。  这期间,莫札特为想离职,主教竟然以辞去莫札特父亲之职务使其生活陷入困境来要胁莫札特。莫札特为了想离开撒尔兹保受限的创作气氛,与不被器重的艺术生命,也曾在母亲陪同下,周游当年以神童之名走访过的诸如慕尼黑,奥斯堡,曼汉,巴黎,伦敦,海牙,巴黎,里昂,瑞士等大城,想另寻创作生涯的开始,结果非但没有成功,母亲反倒因旅途劳累而病故。莫札特并不想耗费时间教授音乐课以餬口,只好再返回撒尔兹堡,忍辱继续作管风琴师,最终还是以跟主教彻底决裂收场。对萨尔兹堡的宗教气氛,莫札特曾写信给朋友说:「作人还是不要太『虔诚』比较好!」所以莫札特的生命,其实一直周旋在创作渴望与维持家计的现实中、周旋在跋扈主教的宗教压力与自由的艺术生命之间挣扎不已。和谐中隐藏的突兀  莫札特六岁时的画像,此时的他是人所周知的神童。莫札特的父亲 Leopold Mozart莫札特的母亲莫札特的音乐总体而言非常轻快愉悦,这简直跟他的生命史格格不入。研究音乐史的人都知道莫札特的音乐生命非常早熟,他才三四岁就已充分显出其音乐的才华,七岁就以神童之名周游欧洲演奏钢琴,这时的莫札特深被王公贵族们宠爱,其音乐中的欢快愉悦是很能被理解的。这种欢快性质,也深深著莫札特的宗教音乐。他最早的宗教音乐 Kyrie(KV33)创作时年仅十岁,Kyrie的内涵是「求主垂怜我的生命」,其实应当是深沈的信仰告白,但这绝非被人视为稀罕天才的小小莫札特所能理解的。但很奇怪的,莫札特到了成人,已不再因神童受人宝爱,开始在撒尔兹堡跟主教折冲郁郁不得志以后,其音乐竟然还是有著愉悦欢快的特点。正是因著这种音乐风格,音乐诠释家开始注意在莫札特音乐中潜藏的,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的小调,不谐和音与半音阶,他们都发现这些音符在诉说著欢快之外的另一些东西,而莫札特每每在彷佛不经意间陈述出这些情绪后,便立即以欢快,以和谐再度压过。而这样的音乐风格出现最明显的,就是在母亲去世,莫札特又必须比以前更卑屈的返回撒尔兹堡作管风琴师以后。  譬如莫札特的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KV364),此曲作于 1779,此时母亲已过世,莫札特回到萨尔兹堡,跟主教仍旧不合,(一年后终于彻底决裂),此曲就在一向欢愉轻快的风格中,间杂有半音阶的快速回旋上升音符,给人很焦虑不安的、彷佛想离开逃跑的感觉,此外还数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沈重的往返对应,好像是在不安的质问著什么。但是这种音符的出现,都是突兀的过渡,不知何来何去的在和谐声中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虽然这种焦虑感,严厉的大主教是不可能准许莫札特将其放入宗教音乐的。但若仔细聆听同期的宗教音乐C大调庄严弥撒(KV337),就在其 Kyrie中,便有著间杂半音阶的上升,与突然出现嘎然而止的不谐和合音,尤其是因著其合音突然收入休止符,给人「提出没有答案」的不确定感十分的明显。这种宗教音乐的表达,已经是十分露骨了。  不管莫札特最终是如何的以欢快否定忧郁与焦虑,其音乐呈现出来的真实心灵,却还是可以被聆听音乐者感觉出来:莫札特渴望自由渴望离开,对当时的生命处境并不满意。  莫札特于 1781年终于跟大主教决裂,据说,是大主教踢著他的屁股,当众很难堪的把他赶出去的。莫札特在信中告诉父亲,「主教说为他服务的人中,没有像我这样坏的,又说其他我都不想重复的难听的话,还说我没教养。请你不要灰心,离开大主教我想我就开始会教好运了。」从此,莫札特开始他更艰困的,收入极不稳定的人生。  灵魂深处的信仰告白  莫札特离开撒尔兹堡后,于 1783年创作了他最著名的「C小调弥撒」(KV427),这曲弥撒因为没有教堂仪式肯用,终于没有完成,但光就其完成部份,便有人将之与巴哈「B小调弥撒」、贝多芬「庄严弥撒」并列世界最伟大的三大弥撒曲。  这首弥撒曲的 Kyrie,先以乐器出现沈重的主题动机后,乐器与人声呈现二种不同的主题赋格,人声也分四部赋格。人声一开始就是急遽升高再急遽下降,给人十分戏剧性的激动感,而器乐主题重头到尾循环反覆进行式,彷佛在陈述一个明知结局却无法停止的抉择,更衬托出人声四部赋格「主我求你垂怜」的哀鸣。中间「基督请你怜悯我」歌词部份,是独唱清柔祈祷风,与合唱清柔祈祷风时而对话,时而互相附合。等祈祷风结束,就又回到器乐与人声二部赋格。

我对音乐与人生的感悟论文(2009-12-01 18:33:01) 标签: 音乐与人生论文作文音乐人生校园 分类:教育考试 音乐是一杯香醇的美酒, 你静静地倾听就能感受她的浓郁芬芳; 人生是一壶淡绿的青茶 你全心地品尝才能领略她的酸甜苦辣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首诗,感觉写地很舒心,很淡然,又很超脱!呵呵,因为我喜爱音乐,欣赏音乐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她的诗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以致于我不得不拿出来给大家一起分享! 虽然我的五音并不是很全,虽然我也没有向着音乐的方向发展,但是我喜爱音乐的感觉从未在人生中消失过!在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中我最喜欢的是作家是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我小的时候通常简称他为莫扎特,想必很多人都对他的音乐很了解吧,他是奥地利作曲家,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我很倾佩他! 在小的时候,我就听说过他是英国伦敦的音乐神童8岁的他在羽管键琴演奏、视奏能力及运用各种乐器的即兴表演和作曲上,都使人叹为观止。 更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他的父亲为了金钱与荣誉,让莫扎特必须满足听从突如奇来、异想天开的种种刁难性提议,并且,这样的演出几乎每每长达四五个小时之久。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悲惨的童年,没有快乐、没有玩伴,留给我的都是家人的辱骂和家庭的悲剧,那个时候,我也只能在音乐中寻求自己灵魂的解脱,不过我是个男人,我是个坚强的男人,我会向莫扎特学习。莫扎特在16岁的时候结束了他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但事实上一点都不好过,在大主教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奴仆,在1781年6月的时候,莫扎特终于在忍无可忍当中与大主教公开决裂。我很倾佩他的勇敢!我希望终有一天的我也能勇敢地走出家庭的阴霾! 我很喜欢老师的音乐与人生课,那不仅是因为我很喜爱音乐,还因为老师长地很有魅力!很多次回到宿舍的时候,室友上选修课还没有回来,感觉特别的安静,习惯性地打开音响,放着那些钟爱的欧美经典音乐,让自己沉浸在那如水如月的歌声中,细细地品味、慢慢地遐想。此刻,感觉世界是如此宁静、人生如此纯粹,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有的只是一种纯净的美。那些来自宿舍外、广场、后山、以及音响里的歌声,轻轻地在空气中划过,轻吻着我的脸颊,弥漫在我的四周,沁入我的心扉。让我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感动,那是一种岁月所无法触及的感动。默默牵引着我,去感受生命中那丝丝缕缕沉淀的情怀,荡涤着心中的尘埃,还心灵以宁静与平和。 还记得那次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放牛班的春天》,那是部关于师生的感人片子。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美,很美。 真的是一部典型的音乐与人生交织在一起的电影!我很庆幸那次我介绍给了老师这部电影,事实上除了看过它的简介外,我都没有好好看过。我很感激老师,感激的是她不仅采纳了我的意见,而且让我真正静下心来好好看了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人生中很多的东西。^^ 在《放牛班的春天》里,我能看到有温暖的阳光,不经意地从某些细节中流露出来,还有迷离飘渺的林中的雾气,光被挑逗得温柔多情,细细密密地铺满法国郊野常见的树林,悄悄地爬上树干。那不是音乐里正想表现出的一种现象吗?这不是人生中一直追求的世外桃源么?对我来说,那真是一种难以忘怀的享受,那些被摄影师定格的美丽镜头,竟流淌成了一首诗。我不得不说,这部片子经典之一,就是那如水彩画般干净的画面,许多水彩画中都出现过的,洒满阳光的浪漫春野和山林,就像音乐从你的心里流淌过一样,特感动,特亲切!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那小主角皮埃尔的歌声,简直就像从天堂飘出的天使的声音,悦耳动听如仙籁般;那可爱又可敬的马修老师,皮埃尔美丽的唇间流出的动人旋律让他惊讶不已,让我陶醉不已;还有孩子们的合唱,如教堂的唱诗班,将一首首歌唱出了令人景仰的神圣。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机会,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人生定格在那个合唱班里! 在马修老师老师离开的那一天,从窗口里飞出无数的纸飞机,孩子们把手举过头顶轻轻地摇着,于是楼下的马修老师没有看见孩子们或微笑或流泪的脸,只看见一只只轻轻摇动的手。马修老师说,我有点想哭。可他还是没哭。事实上,电影外的我,却止不住流泪了!真的,如果是我,我如何舍得这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啊;如果是我,我如何咽地下这口气啊!我真的想问:马修老师,您还想哭吗?银幕外的我,替您哭了。 也许,在追求所谓的生之快乐的今天,我们已经在真理面前放弃了追求,在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梦想冲突时,宁愿选择“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中庸之道。学会了割舍,不再为梦想执着,懂得了折衷,不再为真爱牺牲。于是,那些甘愿为情赴汤蹈火的可歌可泣,也只能停留在古人的传奇或作家的遐想中。我们所见到的,只是太多的无奈和遗憾。很多时候,我明知道这是和错误的人生观,但是我改变不了,我一直在试图改变! 老师听过,一首歌么:叫《Everyday》,我最喜欢的英文歌之一。这首歌是《歌舞青春2》的插曲,由两位主角演唱的曲子!上次在课上看到的是《歌舞青春1》,但是由于影片不是高清电影,看上去效果不是很好。但是已经很不错了,因为这部音乐剧《歌舞青春》里充满活力的body,真挚的友情,珍贵的亲情,令人忍俊不禁的小聪明,热烈的舞蹈,动人的歌声! 让我感觉人生完全可以像他们这样,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 我们都是平凡人,但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每个人都是一颗钻石,都有许许多多的面,只是,我们因为不自信或者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而隐却了许多光芒。每次我跟朋友们出去KTV的时候,我总会选这首歌,虽然我唱地并不是很好,但是我爱它,我喜欢它,我会把它当成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们的青春,就只有这么短短的一瞬间,为何不抓住她,做我们想做的事呢 有时候一切就可以那么纯粹,青春不会是灰暗的、无望的,只要我们愿意,青春可以是彩色的,可以唱歌、可以跳舞,一切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赞颂, 不是吗?呵呵! 歌舞青春是一部让人无法忘怀的的“高校音乐剧”。 看了这部影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不要被局部影响而导致自己无法在竞争中真正快乐,只有勇于面对,才能得到自己希望的结果,才会知道友情、爱情、亲情、师生情的美妙组合该是什么样子。 静静的夜晚,与那些喜爱的音乐轻轻地对话和碰撞,忘却一切烦恼和忧伤,还自己一份宁静和真实。我喜欢这样的音乐人生,我爱这样的音乐人生!记得采纳啊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二. 对西方音乐的认识《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四. 音乐对人的影响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五音乐与素质教育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音乐鉴赏论文2000字关于乐器的描述

筝,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它源于秦而盛于唐,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的乐器之一。古筝演奏中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变化,形成多层次的表达音乐内涵的音乐线条,这些客观存在的音乐美震撼着听众的心弦。而只有在古筝音乐鉴赏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美中震撼心弦。此外,鉴赏的环节还将有助于我们形成、影响以及完善自身的审美观。每个演奏家、弹奏者都希望将最好的古筝音乐感觉呈现出来,而古筝鉴赏是让我们在鉴别、对比以及分析的环节上不断提炼好的感觉的手段,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古筝鉴赏过程的基本特征  很少有谁说他对戏剧和小说一窍不通,但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很喜爱音乐,可就是听不懂音乐”。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这样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只要你相信自己的音乐潜能,不断地倾听音乐,你就会越来越多地获得音响美感。同时,要在倾听音乐的前提下主动地体验音乐,这样就会产生你自己的音乐感受和理解。也就是说“聆听”与“主动体验”是古筝音乐鉴赏过程的基本特征。  从古筝鉴赏的角度看,对一首古筝作品的把握首先要依赖听觉,没有听觉体验就没有音乐鉴赏。古筝创作和表演归根结底是以广大古筝鉴赏者为对象的,古筝鉴赏者是古筝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接受者和消费者。赏心悦“耳”是音乐艺术的直接目的。也是人们进行音乐活动的第一需要。无论是作曲家的创作还是演奏家的表演,这些活动的价值只有通过鉴赏者的聆听才能得以最终的实现。古筝音乐的美首先为人的听觉所拥有,音响感知是鉴赏音乐的基础。  古筝音乐鉴赏还要感悟筝曲的意境和深邃内涵。如果鉴赏者并不满足于仅仅获得古筝音乐的形式美感,期待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愉悦,这就需要在感悟筝曲的意境和深邃内涵上下点功夫。  意境,是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营造的意象之境界,是艺术家经敏感的心灵感受到的人生、社会、历史、自然等的艺术再现。对于鉴赏者来说,意境不能直接获得,要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感悟而得到。不过,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由于有诉诸视觉形象、直观可感的艺术品供鉴赏,所以,鉴赏者往往可以透过作品的具体内容较快感受到意境、内涵。但音乐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仅仅是一些比较抽象的音响组合,这就需要鉴赏者调动丰富的听觉联想,培养“音乐耳朵”。在首先获得一定的音乐形象后,进而进入音乐营造的意境,最终得以深刻理解作品的深邃内涵。  二、古筝音乐鉴赏的重要性  鉴赏是人们观看艺术表演时对各种艺术活动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而音乐鉴赏则是对音乐这一听觉艺术的审美。音乐鉴赏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包括人们对音乐形式美的感知,情感深入体验,想象联想以及创造性思维等不同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通过音乐鉴赏,我们可以获得美的感受,可以陶冶情操。  作为古筝习奏者、弹奏者,其审美能力可以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并得到强化。音乐的鉴赏首先是要对音乐作品声音感性形象也即形式美的接触,然后是在作品形式美的基础上所引起的对音乐内涵的体验、联想等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比较好、效率高的学习方法是有自己探索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不同于盲目接受、完全听任教师灌输,而是一种较为自觉的方法。那么我们探索性的学习都包括哪些方面呢?拿一首乐曲的学习来讲,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演奏技法、技巧,乐曲意境内涵,乐曲的音乐表现等方面。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纸乐谱,将乐谱上的音符与音乐等同起来。作为弹奏者,我们的任务是把乐谱转化成乐音的流动,转化成活的音乐。  而这单靠勤学苦练还不够,更需要深刻体验、领会乐曲的内涵,在弹奏、练习中不断探索、试验,将某首乐曲所适合的音色、力度等拿捏好。在习奏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加入鉴赏的环节。鉴赏是人们欣赏事物的高层阶段,其中存在着鉴别、对比的环节。  在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审美观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鉴赏的环节还将有助于我们形成、影响以及完善自身的审美观。每个演奏家、弹奏者都希望将最好的音乐感觉呈现出来,而鉴赏是让我们在鉴别、对比以及分析的环节上不断提炼好的感觉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一个人的弹奏水平、感觉与个人鉴赏的能力有很大关联。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他对音乐的感受、体验以及表现的到位与否。鉴赏能力高,往往对乐曲的演奏、演绎更生动贴切。  三、鉴赏古筝名曲所表达的音乐内涵  俗话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习古筝不能仅仅局限于古筝这一门乐器的弹奏方面,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耳朵的训练和乐感的培养。由此我们需要注意多欣赏优秀的古筝名曲,或者名家名曲。通过欣赏名家的演奏,可以反观自身演奏方面的一些问题,最终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审美感受力。学习者可以通过鉴赏过程,培养了对音乐艺术鉴赏力,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可以让我们能够较完全地感受到筝乐之美,培养一双具有高度审美意识的耳朵。  鉴赏是不能盲目的选择作品的,每个演奏家都有自己所擅长于表现的一类乐曲,每个古筝流派也都有自己的一些代表人物,我们用来鉴赏和学习的也往往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和优秀的作品。  如:《渔舟唱晚》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叠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  《出水莲》音乐含蓄柔美,清新舒展,韵味无穷。  《高山流水》此曲藉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音乐浑厚深沉,清澈流畅,形象地描绘了巍巍高山,洋洋流水。曲义为展示古筝的特长,提供了充分的天地。从低音到高音,从高音到低音的滚奏手法,惟妙惟肖地托显出涓涓细流、滴滴清泉的奇妙音响,使人仿佛置身于壮丽的大自然美景之中。  《侗族舞曲》此曲表现了侗寨风情,抒发了侗家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欢乐情绪。  《雪山春晓》主旋律优美,有着藏族风情。  《寒鸦戏水》乐曲充分展现了潮乐的旋律色彩和调性变化特点,在重按滑音的润饰下,显得柔媚动人,别有韵味。  《东海渔歌》 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欢乐而又紧张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香山射鼓》作者在乐曲的演奏上借鉴了陕西秦筝的技巧并吸收了陕西地方戏曲的韵味使该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味。乐曲表现了空山梵音、虚无缥缈的空灵意境以及人们在山中举行香会时的热闹场面。  《战台风》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的。  《井冈山上太阳红》根据江西革命歌曲征集小组同名歌曲改编而成,乐曲以轻快、流畅的旋律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草原英雄小姐妹》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电影的主题曲。此曲刻画了蒙古族少女龙梅和玉荣姐妹俩与暴风雪搏斗,保护集体羊群的音乐形象。旋律抒情优美,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总之,在古筝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开发每一位学生的艺术潜能,培养音乐素养,同时注重通过古筝名曲鉴赏陶冶情操,构建和谐、快乐、健康的学习氛围,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了学生对多样化、个性化的艺术教育需求。这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西方器乐的不同魅力  一曲《二泉映月》,让我们听到东方器乐文化的深沉韵味;一曲《回忆》,让我们领略到西方器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二者同时乐器独奏不知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西方乐器所表现出的音乐为什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呢?原因就是乐器的制作和音色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不同的文化影响制约着不同的乐器音色,由这种特定的音色来要求择定什么质料形制的乐器,从而进一步确定不同的音乐风格。总的来说,中西乐器音色上的差异恰恰体现了它们深层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乐器材料的差异根源于不同的天人关系:征服与尊重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中有人,人中有天,主客互溶”的天人合一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  西方人真正喜欢的是人工制品,是人对自然改造的结果。他们真正欣赏的是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象化在自然中的自我,是在改变自然中得到的一种自我陶醉。西方文化倡导人定胜天,不仅认识自然解释自然而且强调征服改造自然。与之相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基础,中国人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亲近,他们从不把自然当作征服与改造的对象,而是尊敬和顺从自然。正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而最终导致文化载体的中西乐器在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西洋乐器的制作材料是以金属和各种标准化的木料为主,特别是吹奏乐器,几乎全部是用金属或金属加胶木制成,诸如圆号、小号、长笛以及竖琴,钢琴等,大部分都是人工制作的产物,体现出西方人强调的对自然的驾驭和改造的思想。与之相反,中国乐器的制作多以天然材料为主。中国乐器在使用中占绝对优势的其他乐器如箫、笙、筝、三弦、琵琶,以及二胡、扬琴等,都是用天然竹、木、皮等制成,这也意味着中国人对自然属性的尊重。中国乐器尽量在发声中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材料的独特性,充分发挥这些材料在发声上的独特作用,使他们利用自然材料来制造独特个性音色的目的得到圆满实现。  二、中西器乐文化的差异根源于不同的文化本体:理性与感性  西洋人看世界,是采取特别理性科学的态度,由这种态度来要求乐音超越具体,消解独特,以获得一种普遍与共通感,而中国人则全然相左,中国文化是以感性、以生命为本体,所以它尽力捕捉人的内在的感受和体验。在中国音乐上一切都要服从于“韵味”,服从于“情”。“摹仿自然”与“形式美”本是西方美学思想的两大中心,但中国人更习惯于音乐韵味,一切技法都围绕着“情、韵”二字进行。  就乐器方面说,西洋器乐曲很早就完成了自身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工作,很早就将音乐自理成具有相对抽象的形式体系,发音特点是:音质尽量的远离人声接近器声,以使音色效果获得一种共通性,让声音不受人声影响,保持它的理性。中国乐器从来没有打算进行标准化和统一化的工作,也从未将自己的音乐抽象成单纯的形式体系,所以,中国乐器的音质始终以接近“人”声为自己的最高旨趣,甚至连乐器演奏也是由这一意识支配的,随行而至,感性色彩浓烈。如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就是一种这样的拉弦乐器,它的音色就常常让我们体会到寂寥的牧人心情和草原空旷的孤独感,它能够维妙维肖地模仿人的说话声哭笑声、动物的喊叫声等等,更好表达内心。  西洋乐器音色是远离人声的,而远离人声则又意味着必定远离自然本来所固有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显得过于理性了。西洋乐器所追求的“器”声是这样的:虽然不同于任何一种具体的乐器,但又能够与任何乐器的音色能有着很好的融合。相反,中国乐器的近人声也决定了它必然要求其音色的独特性和个性。中国乐器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它们非常适合独奏,但却很难把它们完满地变化为一个完美的结构,这是因为每一种乐器都过于感性而造成的。打个比方,西方器乐好像是几个声音相似的外国人在一起唱歌,他们更注意表现出他们的和谐,而中国器乐就好像是几个十分感性而拥有独特声音的中国人在一起唱歌,虽然都有着自己的声音特色,却很难达到完美统一。  西方注重理性的思维方式,中国注重感性的思维方式,从理论到实践自始至终走的就是两条路,这就是中西器乐文化差别的根本所在。  三、中西乐器特色的差异根源于不同的美感要求:力度与深度  中国传统器乐的表现特点与西方不同。西方器乐演奏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从气势上感染听众;而中国器乐演奏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景交融,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从感性的情韵上感染观众。因而,对于我们欣赏中西方器乐演奏时候产生的不同感受也就不奇怪了——西方人喜欢交响乐,气势庄严恢宏,台上的乐手和乐器越多越显得气派,比如《悲怆交响曲》《拉德茨基进行曲》;中国人更愿意用几种或者更少的乐器去表现出一种充满思考和内涵的乐曲,比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  西洋乐器的出音比较均匀,所发的每个音轮廓清晰,界线分明,是一种标准化的造型,它体现的无疑是一种共性。中国乐器的出音则千变万化,姿态各异,体现出的是它每个音符的独特性,而这样的音形当然是由乐器演奏时吟、揉、震等滑音、游移音技巧造成的。这类  器乐演奏技巧在运用时非常灵活,它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性应用和处理,从而显示出其丰富多样的个性,使其表现能力达到一种非凡的深度和力度,造成直达心底、刻骨铭心的艺术效果。  中西音乐器乐的脉络有着很大不同,西方器乐的脉络追求音响效果的丰厚饱满、绵密结实,追求恢宏的气势美。这是一种力度的美。中国器乐的脉络制造蜿蜒起伏、单线游动的线型效果,追求音响的虚淡空灵、幽婉深邃,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演奏具有荡气回肠的效果,获得音乐表现的深度美。一把琵琶弹出悲壮的垓下之围,一架古筝奏出连海之春江潮水,一只古埙吹出千古兴衰之幽思,中国文化底蕴若不深厚,谁又能理解乐曲的深度?西方器乐曲相对来说,其理解深度就没有中国音乐那么深邃了。  在器乐文化上,中国音乐(主要是传统民族音乐)显然和西方器乐(主要是交响乐)在对美感的表达上有着非常大的不同,我们可以从下面例子中得到验证:一首《春江花月夜》旋律古朴、深沉、优美典雅,节奏平稳、舒展,音调缠绵、柔婉娟秀;一曲《命运交响曲》节奏明快、急促,音域宽广,曲调明朗、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器乐突出的是一种力度,中国器乐突出的是一种深度。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音乐无处不在,音乐一直都在我们身边。音乐乃是我们现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认识到学会欣赏音乐便的重要性,只有懂得欣赏才能真正的感受到那份神秘、微妙,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这学期我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很多东西。我主要有以下五点的认识:一、对中国古典、民族音乐的认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还有就是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很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它以独特的精神内涵与流动特性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部类,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其中包括绘画的气运及诗歌的意韵,在中国古代,音乐是最被重视、并且获得高度发展的艺术,甚至可以说是各门艺术的中心和源泉,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诗和画了。中国人常用“诗情画意”一词来表达美的境界,这个词形象地说明了中国民族音乐注重情趣和意境,强调“善”与“美”的结合,向善中求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说抽象的文字可以表达抽象的情趣。诗词是用文字来表达人的情感和动人的意境,而绘画则是用图画来描绘美丽的图景。中国绘画中有“工笔”、“写意”两大类,工笔画细致入微、精雕细刻,追求的是“形似”;写意画是用笔放纵、造型概括,追求“神似”。而“传神”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高追求。正是受这种意境的影响,中国音乐有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境界。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文学、诗歌、历史、美术的综合体。它所映现的也正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物质和精神力量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任何艺术都是在主观和客观相互关系之间建立起来的,徐复观先生在《中国画与诗的融合》一文中说:“绘画不仅仅是再现自然,但终究以再现自然为基调,所以它常常是偏向于客观的一面。画因为是以客观自然为基调,所以就定画的机能是‘见’。诗则是表达感情,所谓‘诗以言志’以言志喂基调,所以常常是偏向于主观的一面。”钟嵘《诗品》以开始便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而诗人必定是“善感”的人,可以说,画是“见的艺术”;诗则是“感的艺术”,那么音乐作为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艺术,所包含着的非语言、非概念、非思辨所能传达、说明、代替、穷尽的某种情感的、观念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意味,同样也是那样朦胧而丰富,宽广而不确定。到后来谈到“因为中国文人能有意识地在诗中发现出画的题材,并由此再进一步用作诗的方法来画,从而提高了画的意境,使之得以在精神上进一步将两者融合在一起。用画来说明诗的‘远’的意境,则是诗与画的相互启发,循环无端了”。在我看来中国艺术中岂止诗与画能做到“互相启发,循环无端”书法与诗画,书法与篆刻,音乐与书法,音乐与诗画。扩而大之,华夏艺术正是如此生生不息,得以流传的。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梁祝》,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彩蝶成双对,千年万代分不开,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可算是传世佳作了,讲述了一段悲凉的爱情故事,可歌可泣,为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所拥护。因而要很好地表现中国音乐,就要把握好中国自古以来一直追求的这种意境。而我们可以借鉴其他跟音乐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来更好地表现音乐。如诗与画。在演奏和欣赏一些诗情画意的古代曲目时,我们可以结合诗与画的特征来演奏和欣赏它。二、对西方音乐的认识谈及西方的音乐让我们顿时会想起很多震撼心扉的曲调,其中《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谈及我们耳熟能详的贝多芬,最感彻人心的是,作为一个除了用思维捕捉音乐意蕴外还要用耳朵辨别音乐真缔的音乐家来说,失聪将是何等的令人痛楚和绝望!但贝多芬成功突破了这种绝无仅有的困扰和窒碍,最终创作出如火山喷发般振聋发聩的辉煌的第九交响曲。贝多芬的作品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艺术形式!贝多芬一生都在担当着别人无法担当的患难而成就辉煌,我总想,是什么东西造就了贝多芬坚毅伟大的人格和不朽的精神灵魂!德国思想评论大家罗曼罗兰在所撰《贝多芬传》的结尾写道:“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二. 对西方音乐的认识《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四. 音乐对人的影响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五音乐与素质教育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音乐鉴赏论文2000关于乐器的论述

题目太宽泛了。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请去知网下载相关文献。

题目很好,但是太泛了,两项内容都可以拆分出来写,这类命题先要列提纲和自己要写的侧重点。 比如:音乐风格就可以分为很多种比如: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洛克、古典音乐、乡村、爵士、摇滚、重金属、朋克、说唱以及现代电子音乐等等,他们的旋律、节奏、强弱、音色、和声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可以分别阐述再加以比较;乐器又分为民族乐器、西洋乐器,可以从乐器的定义、介绍、发展、分类来描述,其次乐器又分为弦乐、打击乐、键盘、管乐等等等等,这个又可以分别阐述和加以比较。这里的比较主要指的是中西式音乐及乐器的比较,最后写一下你对现代音乐的分析与理解,关键在于你对现代音乐的认知度,中西式音乐如何融合并创新,是一个永远不败的话题和讨论内容。先说这么多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也祝你的论文写的棒棒的,更希望你可以创造出更好听的音乐来为中国的音乐史增光添彩!

筝,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它源于秦而盛于唐,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的乐器之一。古筝演奏中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变化,形成多层次的表达音乐内涵的音乐线条,这些客观存在的音乐美震撼着听众的心弦。而只有在古筝音乐鉴赏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美中震撼心弦。此外,鉴赏的环节还将有助于我们形成、影响以及完善自身的审美观。每个演奏家、弹奏者都希望将最好的古筝音乐感觉呈现出来,而古筝鉴赏是让我们在鉴别、对比以及分析的环节上不断提炼好的感觉的手段,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古筝鉴赏过程的基本特征  很少有谁说他对戏剧和小说一窍不通,但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很喜爱音乐,可就是听不懂音乐”。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这样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只要你相信自己的音乐潜能,不断地倾听音乐,你就会越来越多地获得音响美感。同时,要在倾听音乐的前提下主动地体验音乐,这样就会产生你自己的音乐感受和理解。也就是说“聆听”与“主动体验”是古筝音乐鉴赏过程的基本特征。  从古筝鉴赏的角度看,对一首古筝作品的把握首先要依赖听觉,没有听觉体验就没有音乐鉴赏。古筝创作和表演归根结底是以广大古筝鉴赏者为对象的,古筝鉴赏者是古筝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接受者和消费者。赏心悦“耳”是音乐艺术的直接目的。也是人们进行音乐活动的第一需要。无论是作曲家的创作还是演奏家的表演,这些活动的价值只有通过鉴赏者的聆听才能得以最终的实现。古筝音乐的美首先为人的听觉所拥有,音响感知是鉴赏音乐的基础。  古筝音乐鉴赏还要感悟筝曲的意境和深邃内涵。如果鉴赏者并不满足于仅仅获得古筝音乐的形式美感,期待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愉悦,这就需要在感悟筝曲的意境和深邃内涵上下点功夫。  意境,是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营造的意象之境界,是艺术家经敏感的心灵感受到的人生、社会、历史、自然等的艺术再现。对于鉴赏者来说,意境不能直接获得,要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感悟而得到。不过,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由于有诉诸视觉形象、直观可感的艺术品供鉴赏,所以,鉴赏者往往可以透过作品的具体内容较快感受到意境、内涵。但音乐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仅仅是一些比较抽象的音响组合,这就需要鉴赏者调动丰富的听觉联想,培养“音乐耳朵”。在首先获得一定的音乐形象后,进而进入音乐营造的意境,最终得以深刻理解作品的深邃内涵。  二、古筝音乐鉴赏的重要性  鉴赏是人们观看艺术表演时对各种艺术活动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而音乐鉴赏则是对音乐这一听觉艺术的审美。音乐鉴赏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包括人们对音乐形式美的感知,情感深入体验,想象联想以及创造性思维等不同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通过音乐鉴赏,我们可以获得美的感受,可以陶冶情操。  作为古筝习奏者、弹奏者,其审美能力可以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并得到强化。音乐的鉴赏首先是要对音乐作品声音感性形象也即形式美的接触,然后是在作品形式美的基础上所引起的对音乐内涵的体验、联想等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比较好、效率高的学习方法是有自己探索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不同于盲目接受、完全听任教师灌输,而是一种较为自觉的方法。那么我们探索性的学习都包括哪些方面呢?拿一首乐曲的学习来讲,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演奏技法、技巧,乐曲意境内涵,乐曲的音乐表现等方面。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纸乐谱,将乐谱上的音符与音乐等同起来。作为弹奏者,我们的任务是把乐谱转化成乐音的流动,转化成活的音乐。  而这单靠勤学苦练还不够,更需要深刻体验、领会乐曲的内涵,在弹奏、练习中不断探索、试验,将某首乐曲所适合的音色、力度等拿捏好。在习奏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加入鉴赏的环节。鉴赏是人们欣赏事物的高层阶段,其中存在着鉴别、对比的环节。  在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审美观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鉴赏的环节还将有助于我们形成、影响以及完善自身的审美观。每个演奏家、弹奏者都希望将最好的音乐感觉呈现出来,而鉴赏是让我们在鉴别、对比以及分析的环节上不断提炼好的感觉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一个人的弹奏水平、感觉与个人鉴赏的能力有很大关联。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他对音乐的感受、体验以及表现的到位与否。鉴赏能力高,往往对乐曲的演奏、演绎更生动贴切。  三、鉴赏古筝名曲所表达的音乐内涵  俗话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习古筝不能仅仅局限于古筝这一门乐器的弹奏方面,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耳朵的训练和乐感的培养。由此我们需要注意多欣赏优秀的古筝名曲,或者名家名曲。通过欣赏名家的演奏,可以反观自身演奏方面的一些问题,最终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审美感受力。学习者可以通过鉴赏过程,培养了对音乐艺术鉴赏力,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可以让我们能够较完全地感受到筝乐之美,培养一双具有高度审美意识的耳朵。  鉴赏是不能盲目的选择作品的,每个演奏家都有自己所擅长于表现的一类乐曲,每个古筝流派也都有自己的一些代表人物,我们用来鉴赏和学习的也往往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和优秀的作品。  如:《渔舟唱晚》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叠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  《出水莲》音乐含蓄柔美,清新舒展,韵味无穷。  《高山流水》此曲藉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音乐浑厚深沉,清澈流畅,形象地描绘了巍巍高山,洋洋流水。曲义为展示古筝的特长,提供了充分的天地。从低音到高音,从高音到低音的滚奏手法,惟妙惟肖地托显出涓涓细流、滴滴清泉的奇妙音响,使人仿佛置身于壮丽的大自然美景之中。  《侗族舞曲》此曲表现了侗寨风情,抒发了侗家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欢乐情绪。  《雪山春晓》主旋律优美,有着藏族风情。  《寒鸦戏水》乐曲充分展现了潮乐的旋律色彩和调性变化特点,在重按滑音的润饰下,显得柔媚动人,别有韵味。  《东海渔歌》 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欢乐而又紧张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香山射鼓》作者在乐曲的演奏上借鉴了陕西秦筝的技巧并吸收了陕西地方戏曲的韵味使该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味。乐曲表现了空山梵音、虚无缥缈的空灵意境以及人们在山中举行香会时的热闹场面。  《战台风》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的。  《井冈山上太阳红》根据江西革命歌曲征集小组同名歌曲改编而成,乐曲以轻快、流畅的旋律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草原英雄小姐妹》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电影的主题曲。此曲刻画了蒙古族少女龙梅和玉荣姐妹俩与暴风雪搏斗,保护集体羊群的音乐形象。旋律抒情优美,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总之,在古筝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开发每一位学生的艺术潜能,培养音乐素养,同时注重通过古筝名曲鉴赏陶冶情操,构建和谐、快乐、健康的学习氛围,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了学生对多样化、个性化的艺术教育需求。这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你看下这个是不是你要的?  赏析德彪西钢琴名曲《水中倒影》  来源: 作者:朱 勇  德彪西与这些画家有着广泛的接触,深受其影响,并自觉地将绘画中的这种风格倾向表现在自己的音乐中,从而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重要的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注重和弦本身的、客观的音响价值,用模拟代替陈述,用感觉代替情绪,音乐的造型重于情感,诗意重于情节,直觉重于理性等。从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上看,旋律在印象主义音乐中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很少以悠长如歌的形式出现,而是变成简短、精炼、零碎的主题动机。和声的丰富色彩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其中包括摆脱大小调体系的束缚,引进古老的自然调式、东方的五声音阶、人为的全音音阶,淡化传统的和声功能体系,扩大和弦的使用范围,用附加音或省略音,四度、五度等不同音程叠置的方式,增加一系列的特殊复合和弦等,和声材料非常多样化,形成独具印象主义特色的色彩性和声。其乐曲结构比较松散自由,段落界线相对模糊,由于音乐中缺少矛盾冲突的戏剧性动力,乐曲呈现出一个个音乐画面的对比并置状态,是绘画性的、意象性的、一块块的色彩的对比,曲式比较自由,通常仅仅在整体上保留了某些再现三段式的特征。音乐的织体异常的丰富多彩,音响效果时而清晰、时而朦胧、时而透明、时而丰满,变幻莫测,给人不尽的新奇之感。  德彪西分别在1905年和1907年作有《意象》二集,每集各有三首乐曲。钢琴曲《水中倒影》即是其中第一集的第一首,下面试以这首乐曲为例来看看上述印象主义音乐特性在作品中的体现。  《水中倒影》的整体结构具有五段体回旋曲式的特征,第一、三、五段是基本主题的陈述,第二、四段属于两个对比性的插部,主题再现时有较大的变化。1-15小节是乐曲的第一部分,其中前八小节是整首乐曲的基本主题,分为4+4两个乐节(谱例一)。  谱例一:  这八个小节可以分为很明显的三个和声层:上方和声采用柱式和弦的形式以很弱的力度奏出,这些浮动的和弦仿佛描绘出洒满阳光的、波光粼粼的水面;中间和声层是很简短的一个旋律sol-mi-re,它代表着“倒影”的主题,并在时值上有所强调,其位置显得隐蔽、含蓄,宛如微风吹拂的湖面,倒影似有若无,可当你睁大眼睛看时,它却清晰地显现在水中;最下面的和声层是主属音的持续,以一个和谐的纯五度音程在下面作为基础,使得音乐更有种清澈、透明之感。八个小节的主题呈现在听众面前的是一个立体的画面:湿润的大地承载着一波轻轻摇荡的绿水,水中有一个清晰、悠扬、美丽的倒影……主题陈述完后,和声构成中增加了一些变音(谱例二)。  谱例二:  左手的低音出现半音级进的线条,并用八度加厚。其上是四度、五度等多种音程叠置的柱式和弦,这种和弦结构形式在后面同样使用很多,形成德彪西富有特色的色彩性和声。在这些色彩性和声之上还漂浮着另外两个简短的旋律,其材料正是来源于前面主题陈述的最上方和声层,仿佛是水波浪尖上跳动的阳光一般。第14小节的和弦很有特色(谱例三)。  谱例三:  左手低音是带有增二度特性音程的四音列,右手演奏的和声既有平行三度(大小三度音程交替出现),又在内声部隐含着平行五度的进行,这一个小节就综合了三、四、五、六、七度音程的叠置;高音形成la-sol-fa-mi-re-do的旋律线条,似有结束一个段落的意味,但其下方的和声却是不稳定的、动荡不安的,很好地将情绪引入第二部分。就这一部分来讲,后面的七小节是对前面八小节主题的补充,仿佛作画之时先把物体轮廓勾勒出来,再对其背景色彩进行初步渲染,把浓墨重彩的笔触留在后头进行。  16-19小节似乎是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过渡(谱例四)。  谱例四:  四、五度叠置的和弦序进,在低音部出现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五声音阶,音区的大跨度移动,形成突兀的音响效果,减三和弦的分解用三连音来表现,造成短促而有动力的音响,是对即将出来的音乐材料和六连音形态的预示。从20小节开始是连续16小节高低音区快速流动的音型,跨越广阔音域的多层次的钢琴织体,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荡漾水波所反射出来的奇幻景象。20-23小节的快速分解音型,交替出现了大三、小三、增三、减三和弦和省略音的减小七、减七和弦,不协和的音响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前两小节左手更以饱满的时值奏出分解形式的减七和弦(谱例五)。  谱例五:  22-23小节右手快速流动的高音点被左手点击出一个re-降mi-还原mi-fa的半音级进音列,浮光掠影地描绘出奇幻的水波影像。24-35小节基本上是建立在属音持续基础上的,这是德彪西为避免调式中心音的消失而经常采用的方法,在此曲的后面也常出现。24-30小节的右手是fa-sol-la-si(后变成还原si)四音列的快速分解,衬托着左手位于中音区的柔和而富有表情的旋律线条,附点节奏的使用让旋律具有一定的推动力。30-35小节快速流动的音型与三连音节奏相互交替,伴随着力度的不断增长又渐渐消退,音乐的速度渐渐放缓,温柔地连向第三部分的主题再现,好像是风的短暂停歇。这里的和弦同样充满色彩,甚至出现了mi、fa、sol、la同时奏响的块状和弦  本篇论文来源于 完全论文网 原文链接:

音乐鉴赏论文2000字关于乐器的论述

音乐鉴赏论文 内容提要:这篇文章对音乐鉴赏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它对学生身心素质和欣赏品位的提高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从音乐的发展到流行音乐的盛行,乐器的不同介绍,著名音乐家和著名音乐曲子的介绍等等不同的方面对音乐鉴赏的必要性和对大学生素质提高的 重要性做介绍。认识到音乐鉴赏是一个人所必需的素质。 关键词:音乐鉴赏 发展 品位提升 我一直觉得音乐的世界是一种虚拟中的征服,它用不同的方式征服着不同种类的人的心情。再普通的人,不管他的知识层面如何,不管他的地域文化所带来的差异如何,他都具有一样与生俱来的能力,那就是音乐鉴赏的能力。音乐对于喜欢他的人来说只限于欣赏的品位和能力。对他的了解并不仅仅限于听上,要从各方全面了解。具有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情感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所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分辨出来的。 音乐是由情而发,纵贯历史,横看中西,文明的发展中总有音乐这个重要的角色去推动着,从远古的诗经的朴素到唐诗宋词的华丽和缠绵但元曲的现实和丰富,它们不仅见证着中国文学的巨大发展,加之中国传统古典乐器就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繁荣发展史,我们不禁赞叹:古人用他们特有的智慧让我们后代人体会到了穿越历史时空的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的传世经典,一直到后来的民族音乐的盛行,中国几千年的音乐风格在经久不衰地传递着华夏民族最具特色的东方文化。 西方传统音乐以神秘浪漫为主,很多宗教思想的写照,钢琴的加盟使它越来越具抒情、浪漫、自然风格。经过中世纪时期、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西方音乐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丰富。与中国古典音乐的空灵与返古相比,它所具有的浪漫是空前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音乐越来越注重乐器的协奏和声调的组合,正如中西方意识形态一样,中西方音乐也呈现出它们截然不同但又各具韵味的时代和地域特色。历史的车轮转动着,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中西文化的不断交融,使音乐的风格也各自出现了变化。19世纪以来,西方音乐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经济的发展是音乐的大众化变的越来越深刻,流行音乐开始蔓延至全世界,华尔兹、波尔卡、探戈舞、布鲁斯、爵士音乐、摇滚等等,直到现在的通俗音乐,他给人的是自由的呼吸和心灵完美的感应,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成为人们精神的港湾,它不是贵族化的奢侈而是平民化的消费,能被各种类型的人接受,成为世界范围的大众文化盛宴。处在这个时代,我们所拥有的不仅是对民族历史要了解多少,要全面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还要对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这就要求对音乐发展历史的了解,音乐鉴赏能力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对其背景的深刻理解。它不仅让我们在民族文化和不同的精神氛围下感受来自各方的熏陶,还让人对各个地域的人文、物质、感情、活动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能通过音乐这面镜子照射出更广阔的大千世界。正如要实践就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音乐鉴赏不仅仅是会感受几首曲子听几首歌曲的事情,它是一门学问,需要从最基础的历史文化问题着手,这是音乐鉴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人人都会听歌,但又有几个人能听出其中的门道呢? 音乐的发展使它越来越离不开乐器的发展,要有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离不开对乐器的全面的了解。在音乐这个庞大的家族里,乐器以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张显着包罗万象的王者风范。中国传统乐器中最早的吹奏乐器有骨笛、骨哨等,接着的埙的发展以及管、萧、笙的发展,让古典音乐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此外还有击奏乐器也极为常见,如罄、鼓。总之,时代的发展,乐器也是 一个最好的见证者。中国如此,西方更是如是。竖琴、钢琴、提琴、萨克斯、号、吉他等等,以其浪漫的声音张显着西方浪漫音乐风格。无论是埙、琴、古筝或是萧,它们所表现的是独特的中国古典文化,东方的神秘,像一个个全身散发着佳人内蕴的羞涩沉默的含羞带涩的美人。它们所给的是知己间的默契。而西方的钢琴、提琴等所散发出来的是无限的浪漫和遐想,听着那些流淌出来的声音仿佛是银色月光下的窃窃私语的情人。它们所带来的是法国葡萄酒的醇香,梧桐树的静谧,荷兰郁金香的雅致,丹麦人鱼的期望。再美的词与声音如果没有乐器的陪伴是无法打动人的听觉器官的,就像红花总要有绿叶来陪的。当然有些乐器本来就能演奏出最打动人心的音乐。古筝的《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钢琴的《命运交响曲》。乐器欣赏本身就是一门音乐欣赏,如果用乐器来代表音乐这是不为过的。在不同的乐器奏乐中我们在寻找着属于它本身所具有的那份真谛。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体现就在对不同乐器以及它所体现的思想的诠释有这深刻的体会。 音乐的本身就在于人对它的创作,它是一个客体,之所以蕴涵着独特的情感是因为人们赋予它自己的情素,伤感、快乐,一切的一切,通过人的主观的发泄并表现才有了音乐的精神灵魂所在。所以就产生了许多的著名音乐家和其创作的作品。中国的俞伯牙,西方的莫扎特,肖邦、德沃夏克、许茨等等。俞伯牙的《高山流水》是知己间的交流,师旷的《阳春白雪》,华彦钧的《二泉印月》、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肖邦的〈革命练习曲〉等等,这些著名的作曲家和这些著名的作品无不时时刻刻向世界展示着他们的风采。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也要从这些方面培养,它们对于我们审美能力、感性思维、认知能力、判断能力、人文素养以及品位的提升都有帮助。我们不仅从中认识到文化的丰富,也无形中使感情受启发,可算是一种人文关怀了。音乐鉴赏能力的最终要从这些作品中得到提高。 现代美育提倡有机的把知识性、审美性、趣味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我们做到这一点,它能让我们全面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如:更好的理解〈欢乐颂〉能使人在轻松中寻找快乐的感觉;〈月光曲〉让人感到静谧的夜晚;革命歌曲给人战斗的力量。当今时代的特点使流行音乐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爵士乐、摇滚、通俗以及最具代表的周杰伦风格的歌曲渗透着每一个角落,具有良好的鉴赏能力使我们能够在文化及其丰富的时代拥有评判好坏优劣的能力,能让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个人修养得以提升。音乐鉴赏是一个人最基础的审美能力,无论是对学习还是对工作都需要我们去培养和提升。

我这里可以写,空间有我的联系方式

你看下这个是不是你要的?  赏析德彪西钢琴名曲《水中倒影》  来源: 作者:朱 勇  德彪西与这些画家有着广泛的接触,深受其影响,并自觉地将绘画中的这种风格倾向表现在自己的音乐中,从而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重要的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注重和弦本身的、客观的音响价值,用模拟代替陈述,用感觉代替情绪,音乐的造型重于情感,诗意重于情节,直觉重于理性等。从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上看,旋律在印象主义音乐中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很少以悠长如歌的形式出现,而是变成简短、精炼、零碎的主题动机。和声的丰富色彩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其中包括摆脱大小调体系的束缚,引进古老的自然调式、东方的五声音阶、人为的全音音阶,淡化传统的和声功能体系,扩大和弦的使用范围,用附加音或省略音,四度、五度等不同音程叠置的方式,增加一系列的特殊复合和弦等,和声材料非常多样化,形成独具印象主义特色的色彩性和声。其乐曲结构比较松散自由,段落界线相对模糊,由于音乐中缺少矛盾冲突的戏剧性动力,乐曲呈现出一个个音乐画面的对比并置状态,是绘画性的、意象性的、一块块的色彩的对比,曲式比较自由,通常仅仅在整体上保留了某些再现三段式的特征。音乐的织体异常的丰富多彩,音响效果时而清晰、时而朦胧、时而透明、时而丰满,变幻莫测,给人不尽的新奇之感。  德彪西分别在1905年和1907年作有《意象》二集,每集各有三首乐曲。钢琴曲《水中倒影》即是其中第一集的第一首,下面试以这首乐曲为例来看看上述印象主义音乐特性在作品中的体现。  《水中倒影》的整体结构具有五段体回旋曲式的特征,第一、三、五段是基本主题的陈述,第二、四段属于两个对比性的插部,主题再现时有较大的变化。1-15小节是乐曲的第一部分,其中前八小节是整首乐曲的基本主题,分为4+4两个乐节(谱例一)。  谱例一:  这八个小节可以分为很明显的三个和声层:上方和声采用柱式和弦的形式以很弱的力度奏出,这些浮动的和弦仿佛描绘出洒满阳光的、波光粼粼的水面;中间和声层是很简短的一个旋律sol-mi-re,它代表着“倒影”的主题,并在时值上有所强调,其位置显得隐蔽、含蓄,宛如微风吹拂的湖面,倒影似有若无,可当你睁大眼睛看时,它却清晰地显现在水中;最下面的和声层是主属音的持续,以一个和谐的纯五度音程在下面作为基础,使得音乐更有种清澈、透明之感。八个小节的主题呈现在听众面前的是一个立体的画面:湿润的大地承载着一波轻轻摇荡的绿水,水中有一个清晰、悠扬、美丽的倒影……主题陈述完后,和声构成中增加了一些变音(谱例二)。  谱例二:  左手的低音出现半音级进的线条,并用八度加厚。其上是四度、五度等多种音程叠置的柱式和弦,这种和弦结构形式在后面同样使用很多,形成德彪西富有特色的色彩性和声。在这些色彩性和声之上还漂浮着另外两个简短的旋律,其材料正是来源于前面主题陈述的最上方和声层,仿佛是水波浪尖上跳动的阳光一般。第14小节的和弦很有特色(谱例三)。  谱例三:  左手低音是带有增二度特性音程的四音列,右手演奏的和声既有平行三度(大小三度音程交替出现),又在内声部隐含着平行五度的进行,这一个小节就综合了三、四、五、六、七度音程的叠置;高音形成la-sol-fa-mi-re-do的旋律线条,似有结束一个段落的意味,但其下方的和声却是不稳定的、动荡不安的,很好地将情绪引入第二部分。就这一部分来讲,后面的七小节是对前面八小节主题的补充,仿佛作画之时先把物体轮廓勾勒出来,再对其背景色彩进行初步渲染,把浓墨重彩的笔触留在后头进行。  16-19小节似乎是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过渡(谱例四)。  谱例四:  四、五度叠置的和弦序进,在低音部出现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五声音阶,音区的大跨度移动,形成突兀的音响效果,减三和弦的分解用三连音来表现,造成短促而有动力的音响,是对即将出来的音乐材料和六连音形态的预示。从20小节开始是连续16小节高低音区快速流动的音型,跨越广阔音域的多层次的钢琴织体,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荡漾水波所反射出来的奇幻景象。20-23小节的快速分解音型,交替出现了大三、小三、增三、减三和弦和省略音的减小七、减七和弦,不协和的音响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前两小节左手更以饱满的时值奏出分解形式的减七和弦(谱例五)。  谱例五:  22-23小节右手快速流动的高音点被左手点击出一个re-降mi-还原mi-fa的半音级进音列,浮光掠影地描绘出奇幻的水波影像。24-35小节基本上是建立在属音持续基础上的,这是德彪西为避免调式中心音的消失而经常采用的方法,在此曲的后面也常出现。24-30小节的右手是fa-sol-la-si(后变成还原si)四音列的快速分解,衬托着左手位于中音区的柔和而富有表情的旋律线条,附点节奏的使用让旋律具有一定的推动力。30-35小节快速流动的音型与三连音节奏相互交替,伴随着力度的不断增长又渐渐消退,音乐的速度渐渐放缓,温柔地连向第三部分的主题再现,好像是风的短暂停歇。这里的和弦同样充满色彩,甚至出现了mi、fa、sol、la同时奏响的块状和弦  本篇论文来源于 完全论文网 原文链接: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二. 对西方音乐的认识《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四. 音乐对人的影响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五音乐与素质教育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音乐鉴赏论文2000关于乐器

超验的艺术──谈莫札特的音乐轻快愉悦的风格  我一直对家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很有兴趣。有些人认为宗教是桎梏艺术的最大元凶,有人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办法呈现出艺术最超越的心灵,有人则宣称艺术可以取代宗教,并达到宗教的功能。于是我决定「宗教音乐」。我的想法是,不管宗教与心灵的关系究竟为何,宗教音乐绝对呈现的出最真实的心灵状态。  在研究宗教音乐的过程中,我对莫札特尤其好奇,因为他在萨尔兹堡这个宗教重镇成长的岁月中,一直为其生计:教堂管风琴职位谱写为宗教仪式而有的宗教音乐,而萨尔兹堡主教对莫札特这个艺术家又非常的不尊重,把莫札特的才华弃若敝屣,不断限制他的创作,甚至规定莫札特的宗教音乐只能写小弥撒曲,把莫札特自由的心灵视若宗教中的杂质。  这期间,莫札特为想离职,主教竟然以辞去莫札特父亲之职务使其生活陷入困境来要胁莫札特。莫札特为了想离开撒尔兹保受限的创作气氛,与不被器重的艺术生命,也曾在母亲陪同下,周游当年以神童之名走访过的诸如慕尼黑,奥斯堡,曼汉,巴黎,伦敦,海牙,巴黎,里昂,瑞士等大城,想另寻创作生涯的开始,结果非但没有成功,母亲反倒因旅途劳累而病故。莫札特并不想耗费时间教授音乐课以餬口,只好再返回撒尔兹堡,忍辱继续作管风琴师,最终还是以跟主教彻底决裂收场。对萨尔兹堡的宗教气氛,莫札特曾写信给朋友说:「作人还是不要太『虔诚』比较好!」所以莫札特的生命,其实一直周旋在创作渴望与维持家计的现实中、周旋在跋扈主教的宗教压力与自由的艺术生命之间挣扎不已。和谐中隐藏的突兀  莫札特六岁时的画像,此时的他是人所周知的神童。莫札特的父亲 Leopold Mozart莫札特的母亲莫札特的音乐总体而言非常轻快愉悦,这简直跟他的生命史格格不入。研究音乐史的人都知道莫札特的音乐生命非常早熟,他才三四岁就已充分显出其音乐的才华,七岁就以神童之名周游欧洲演奏钢琴,这时的莫札特深被王公贵族们宠爱,其音乐中的欢快愉悦是很能被理解的。这种欢快性质,也深深著莫札特的宗教音乐。他最早的宗教音乐 Kyrie(KV33)创作时年仅十岁,Kyrie的内涵是「求主垂怜我的生命」,其实应当是深沈的信仰告白,但这绝非被人视为稀罕天才的小小莫札特所能理解的。但很奇怪的,莫札特到了成人,已不再因神童受人宝爱,开始在撒尔兹堡跟主教折冲郁郁不得志以后,其音乐竟然还是有著愉悦欢快的特点。正是因著这种音乐风格,音乐诠释家开始注意在莫札特音乐中潜藏的,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的小调,不谐和音与半音阶,他们都发现这些音符在诉说著欢快之外的另一些东西,而莫札特每每在彷佛不经意间陈述出这些情绪后,便立即以欢快,以和谐再度压过。而这样的音乐风格出现最明显的,就是在母亲去世,莫札特又必须比以前更卑屈的返回撒尔兹堡作管风琴师以后。  譬如莫札特的 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KV364),此曲作于 1779,此时母亲已过世,莫札特回到萨尔兹堡,跟主教仍旧不合,(一年后终于彻底决裂),此曲就在一向欢愉轻快的风格中,间杂有半音阶的快速回旋上升音符,给人很焦虑不安的、彷佛想离开逃跑的感觉,此外还数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沈重的往返对应,好像是在不安的质问著什么。但是这种音符的出现,都是突兀的过渡,不知何来何去的在和谐声中突然出现突然消失。  虽然这种焦虑感,严厉的大主教是不可能准许莫札特将其放入宗教音乐的。但若仔细聆听同期的宗教音乐C大调庄严弥撒(KV337),就在其 Kyrie中,便有著间杂半音阶的上升,与突然出现嘎然而止的不谐和合音,尤其是因著其合音突然收入休止符,给人「提出没有答案」的不确定感十分的明显。这种宗教音乐的表达,已经是十分露骨了。  不管莫札特最终是如何的以欢快否定忧郁与焦虑,其音乐呈现出来的真实心灵,却还是可以被聆听音乐者感觉出来:莫札特渴望自由渴望离开,对当时的生命处境并不满意。  莫札特于 1781年终于跟大主教决裂,据说,是大主教踢著他的屁股,当众很难堪的把他赶出去的。莫札特在信中告诉父亲,「主教说为他服务的人中,没有像我这样坏的,又说其他我都不想重复的难听的话,还说我没教养。请你不要灰心,离开大主教我想我就开始会教好运了。」从此,莫札特开始他更艰困的,收入极不稳定的人生。  灵魂深处的信仰告白  莫札特离开撒尔兹堡后,于 1783年创作了他最著名的「C小调弥撒」(KV427),这曲弥撒因为没有教堂仪式肯用,终于没有完成,但光就其完成部份,便有人将之与巴哈「B小调弥撒」、贝多芬「庄严弥撒」并列世界最伟大的三大弥撒曲。  这首弥撒曲的 Kyrie,先以乐器出现沈重的主题动机后,乐器与人声呈现二种不同的主题赋格,人声也分四部赋格。人声一开始就是急遽升高再急遽下降,给人十分戏剧性的激动感,而器乐主题重头到尾循环反覆进行式,彷佛在陈述一个明知结局却无法停止的抉择,更衬托出人声四部赋格「主我求你垂怜」的哀鸣。中间「基督请你怜悯我」歌词部份,是独唱清柔祈祷风,与合唱清柔祈祷风时而对话,时而互相附合。等祈祷风结束,就又回到器乐与人声二部赋格。

你看下这个是不是你要的?  赏析德彪西钢琴名曲《水中倒影》  来源: 作者:朱 勇  德彪西与这些画家有着广泛的接触,深受其影响,并自觉地将绘画中的这种风格倾向表现在自己的音乐中,从而渐渐发展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重要的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注重和弦本身的、客观的音响价值,用模拟代替陈述,用感觉代替情绪,音乐的造型重于情感,诗意重于情节,直觉重于理性等。从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上看,旋律在印象主义音乐中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很少以悠长如歌的形式出现,而是变成简短、精炼、零碎的主题动机。和声的丰富色彩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其中包括摆脱大小调体系的束缚,引进古老的自然调式、东方的五声音阶、人为的全音音阶,淡化传统的和声功能体系,扩大和弦的使用范围,用附加音或省略音,四度、五度等不同音程叠置的方式,增加一系列的特殊复合和弦等,和声材料非常多样化,形成独具印象主义特色的色彩性和声。其乐曲结构比较松散自由,段落界线相对模糊,由于音乐中缺少矛盾冲突的戏剧性动力,乐曲呈现出一个个音乐画面的对比并置状态,是绘画性的、意象性的、一块块的色彩的对比,曲式比较自由,通常仅仅在整体上保留了某些再现三段式的特征。音乐的织体异常的丰富多彩,音响效果时而清晰、时而朦胧、时而透明、时而丰满,变幻莫测,给人不尽的新奇之感。  德彪西分别在1905年和1907年作有《意象》二集,每集各有三首乐曲。钢琴曲《水中倒影》即是其中第一集的第一首,下面试以这首乐曲为例来看看上述印象主义音乐特性在作品中的体现。  《水中倒影》的整体结构具有五段体回旋曲式的特征,第一、三、五段是基本主题的陈述,第二、四段属于两个对比性的插部,主题再现时有较大的变化。1-15小节是乐曲的第一部分,其中前八小节是整首乐曲的基本主题,分为4+4两个乐节(谱例一)。  谱例一:  这八个小节可以分为很明显的三个和声层:上方和声采用柱式和弦的形式以很弱的力度奏出,这些浮动的和弦仿佛描绘出洒满阳光的、波光粼粼的水面;中间和声层是很简短的一个旋律sol-mi-re,它代表着“倒影”的主题,并在时值上有所强调,其位置显得隐蔽、含蓄,宛如微风吹拂的湖面,倒影似有若无,可当你睁大眼睛看时,它却清晰地显现在水中;最下面的和声层是主属音的持续,以一个和谐的纯五度音程在下面作为基础,使得音乐更有种清澈、透明之感。八个小节的主题呈现在听众面前的是一个立体的画面:湿润的大地承载着一波轻轻摇荡的绿水,水中有一个清晰、悠扬、美丽的倒影……主题陈述完后,和声构成中增加了一些变音(谱例二)。  谱例二:  左手的低音出现半音级进的线条,并用八度加厚。其上是四度、五度等多种音程叠置的柱式和弦,这种和弦结构形式在后面同样使用很多,形成德彪西富有特色的色彩性和声。在这些色彩性和声之上还漂浮着另外两个简短的旋律,其材料正是来源于前面主题陈述的最上方和声层,仿佛是水波浪尖上跳动的阳光一般。第14小节的和弦很有特色(谱例三)。  谱例三:  左手低音是带有增二度特性音程的四音列,右手演奏的和声既有平行三度(大小三度音程交替出现),又在内声部隐含着平行五度的进行,这一个小节就综合了三、四、五、六、七度音程的叠置;高音形成la-sol-fa-mi-re-do的旋律线条,似有结束一个段落的意味,但其下方的和声却是不稳定的、动荡不安的,很好地将情绪引入第二部分。就这一部分来讲,后面的七小节是对前面八小节主题的补充,仿佛作画之时先把物体轮廓勾勒出来,再对其背景色彩进行初步渲染,把浓墨重彩的笔触留在后头进行。  16-19小节似乎是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过渡(谱例四)。  谱例四:  四、五度叠置的和弦序进,在低音部出现具有浓郁东方色彩的五声音阶,音区的大跨度移动,形成突兀的音响效果,减三和弦的分解用三连音来表现,造成短促而有动力的音响,是对即将出来的音乐材料和六连音形态的预示。从20小节开始是连续16小节高低音区快速流动的音型,跨越广阔音域的多层次的钢琴织体,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荡漾水波所反射出来的奇幻景象。20-23小节的快速分解音型,交替出现了大三、小三、增三、减三和弦和省略音的减小七、减七和弦,不协和的音响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前两小节左手更以饱满的时值奏出分解形式的减七和弦(谱例五)。  谱例五:  22-23小节右手快速流动的高音点被左手点击出一个re-降mi-还原mi-fa的半音级进音列,浮光掠影地描绘出奇幻的水波影像。24-35小节基本上是建立在属音持续基础上的,这是德彪西为避免调式中心音的消失而经常采用的方法,在此曲的后面也常出现。24-30小节的右手是fa-sol-la-si(后变成还原si)四音列的快速分解,衬托着左手位于中音区的柔和而富有表情的旋律线条,附点节奏的使用让旋律具有一定的推动力。30-35小节快速流动的音型与三连音节奏相互交替,伴随着力度的不断增长又渐渐消退,音乐的速度渐渐放缓,温柔地连向第三部分的主题再现,好像是风的短暂停歇。这里的和弦同样充满色彩,甚至出现了mi、fa、sol、la同时奏响的块状和弦  本篇论文来源于 完全论文网 原文链接:

筝,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它源于秦而盛于唐,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的乐器之一。古筝演奏中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变化,形成多层次的表达音乐内涵的音乐线条,这些客观存在的音乐美震撼着听众的心弦。而只有在古筝音乐鉴赏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音乐美中震撼心弦。此外,鉴赏的环节还将有助于我们形成、影响以及完善自身的审美观。每个演奏家、弹奏者都希望将最好的古筝音乐感觉呈现出来,而古筝鉴赏是让我们在鉴别、对比以及分析的环节上不断提炼好的感觉的手段,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古筝鉴赏过程的基本特征  很少有谁说他对戏剧和小说一窍不通,但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很喜爱音乐,可就是听不懂音乐”。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这样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只要你相信自己的音乐潜能,不断地倾听音乐,你就会越来越多地获得音响美感。同时,要在倾听音乐的前提下主动地体验音乐,这样就会产生你自己的音乐感受和理解。也就是说“聆听”与“主动体验”是古筝音乐鉴赏过程的基本特征。  从古筝鉴赏的角度看,对一首古筝作品的把握首先要依赖听觉,没有听觉体验就没有音乐鉴赏。古筝创作和表演归根结底是以广大古筝鉴赏者为对象的,古筝鉴赏者是古筝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接受者和消费者。赏心悦“耳”是音乐艺术的直接目的。也是人们进行音乐活动的第一需要。无论是作曲家的创作还是演奏家的表演,这些活动的价值只有通过鉴赏者的聆听才能得以最终的实现。古筝音乐的美首先为人的听觉所拥有,音响感知是鉴赏音乐的基础。  古筝音乐鉴赏还要感悟筝曲的意境和深邃内涵。如果鉴赏者并不满足于仅仅获得古筝音乐的形式美感,期待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愉悦,这就需要在感悟筝曲的意境和深邃内涵上下点功夫。  意境,是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营造的意象之境界,是艺术家经敏感的心灵感受到的人生、社会、历史、自然等的艺术再现。对于鉴赏者来说,意境不能直接获得,要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感悟而得到。不过,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由于有诉诸视觉形象、直观可感的艺术品供鉴赏,所以,鉴赏者往往可以透过作品的具体内容较快感受到意境、内涵。但音乐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仅仅是一些比较抽象的音响组合,这就需要鉴赏者调动丰富的听觉联想,培养“音乐耳朵”。在首先获得一定的音乐形象后,进而进入音乐营造的意境,最终得以深刻理解作品的深邃内涵。  二、古筝音乐鉴赏的重要性  鉴赏是人们观看艺术表演时对各种艺术活动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而音乐鉴赏则是对音乐这一听觉艺术的审美。音乐鉴赏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包括人们对音乐形式美的感知,情感深入体验,想象联想以及创造性思维等不同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通过音乐鉴赏,我们可以获得美的感受,可以陶冶情操。  作为古筝习奏者、弹奏者,其审美能力可以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并得到强化。音乐的鉴赏首先是要对音乐作品声音感性形象也即形式美的接触,然后是在作品形式美的基础上所引起的对音乐内涵的体验、联想等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比较好、效率高的学习方法是有自己探索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不同于盲目接受、完全听任教师灌输,而是一种较为自觉的方法。那么我们探索性的学习都包括哪些方面呢?拿一首乐曲的学习来讲,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演奏技法、技巧,乐曲意境内涵,乐曲的音乐表现等方面。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纸乐谱,将乐谱上的音符与音乐等同起来。作为弹奏者,我们的任务是把乐谱转化成乐音的流动,转化成活的音乐。  而这单靠勤学苦练还不够,更需要深刻体验、领会乐曲的内涵,在弹奏、练习中不断探索、试验,将某首乐曲所适合的音色、力度等拿捏好。在习奏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加入鉴赏的环节。鉴赏是人们欣赏事物的高层阶段,其中存在着鉴别、对比的环节。  在鉴赏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审美观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鉴赏的环节还将有助于我们形成、影响以及完善自身的审美观。每个演奏家、弹奏者都希望将最好的音乐感觉呈现出来,而鉴赏是让我们在鉴别、对比以及分析的环节上不断提炼好的感觉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一个人的弹奏水平、感觉与个人鉴赏的能力有很大关联。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他对音乐的感受、体验以及表现的到位与否。鉴赏能力高,往往对乐曲的演奏、演绎更生动贴切。  三、鉴赏古筝名曲所表达的音乐内涵  俗话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习古筝不能仅仅局限于古筝这一门乐器的弹奏方面,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耳朵的训练和乐感的培养。由此我们需要注意多欣赏优秀的古筝名曲,或者名家名曲。通过欣赏名家的演奏,可以反观自身演奏方面的一些问题,最终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审美感受力。学习者可以通过鉴赏过程,培养了对音乐艺术鉴赏力,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通过欣赏优秀作品,可以让我们能够较完全地感受到筝乐之美,培养一双具有高度审美意识的耳朵。  鉴赏是不能盲目的选择作品的,每个演奏家都有自己所擅长于表现的一类乐曲,每个古筝流派也都有自己的一些代表人物,我们用来鉴赏和学习的也往往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和优秀的作品。  如:《渔舟唱晚》整首乐曲极富诗情画意,旋律流畅,先慢后快,先松后紧,情绪层层叠进,生动描绘出了夕阳西照下的湖光山色及渔舟竞归、渔人唱和的怡人境界。  《出水莲》音乐含蓄柔美,清新舒展,韵味无穷。  《高山流水》此曲藉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音乐浑厚深沉,清澈流畅,形象地描绘了巍巍高山,洋洋流水。曲义为展示古筝的特长,提供了充分的天地。从低音到高音,从高音到低音的滚奏手法,惟妙惟肖地托显出涓涓细流、滴滴清泉的奇妙音响,使人仿佛置身于壮丽的大自然美景之中。  《侗族舞曲》此曲表现了侗寨风情,抒发了侗家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欢乐情绪。  《雪山春晓》主旋律优美,有着藏族风情。  《寒鸦戏水》乐曲充分展现了潮乐的旋律色彩和调性变化特点,在重按滑音的润饰下,显得柔媚动人,别有韵味。  《东海渔歌》 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欢乐而又紧张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香山射鼓》作者在乐曲的演奏上借鉴了陕西秦筝的技巧并吸收了陕西地方戏曲的韵味使该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味。乐曲表现了空山梵音、虚无缥缈的空灵意境以及人们在山中举行香会时的热闹场面。  《战台风》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于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精神而创作的。  《井冈山上太阳红》根据江西革命歌曲征集小组同名歌曲改编而成,乐曲以轻快、流畅的旋律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草原英雄小姐妹》是《草原英雄小姐妹》电影的主题曲。此曲刻画了蒙古族少女龙梅和玉荣姐妹俩与暴风雪搏斗,保护集体羊群的音乐形象。旋律抒情优美,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总之,在古筝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开发每一位学生的艺术潜能,培养音乐素养,同时注重通过古筝名曲鉴赏陶冶情操,构建和谐、快乐、健康的学习氛围,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了学生对多样化、个性化的艺术教育需求。这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