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2021时政评论文章800字怎么读

发布时间:2024-07-05 16:20:47

2021时政评论文章800字怎么读

两会时评:低碳生活值得倡导 在3月1日召开的全国政协新闻通气会上,全国政协新闻局局长张敬安表示,为履行低碳经济理念,今年新闻组所有信息将采用网络发布,不再印制记者手册等文字资料。 今年的两会,代表委员们有一个共同关注,即:探寻中国“低碳”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洪天慧认为,“‘低碳’离我们并不远。建立‘低碳’生活方式,要从节省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 来自辽宁葫芦岛的王宝军代表今年上会带来三个议案,其中一个的主题就是“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经过调研,一些民主党派也以各种形式,围绕“低碳经济”向两会建言献策。 其实,在今年各地召开的两会上,已劲吹低碳之风。1月25日,上海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与会委员们乘坐十几辆公交大巴陆续从全市各个方向赶来,没有人开小车。此外,会议的相关资料全都挂在网上而不再印发。今年重庆市政协三届三次会议的“一号提案”就是《关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广东省两会,所有政协委员报到时,都领到了一本《低碳100》手册,“低碳”是今年议案提案的热点词汇。 有人说: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成为中国经济走向的“晴雨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风向标”。有评论认为,每年的两会是中国“监督能量”最集中的时候,代表的质询,委员的热议,媒体的聚焦,网友的关注,民间监督力量的凝聚使监督能量达到峰值——我们常称之为“两会效应”,这种效应以超常的效率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因此,今年两会的一个重要关键词——低碳,能否通过全国两会及“两会效应”形成政治共识,进而形成全社会共识,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形成低碳的政治共识,才可望出台更多、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相关政策,才更有利于每位公民实践低碳生活。当然,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维护地球的安危,这是一项社会责任、公民责任。但是,除了倡导外,还需要配套政策的“发力”。政治共识是形成社会共识、公民共识的重要基础。低碳生活需要低碳共识的支撑,需要低碳政策的导向,需要低碳经济的保障。 开放的两会、民主的两会,为“共商国是”提供了平台,除了有代表委员的参与外,民众也能参与其中。低碳、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等,需要我们每个人的“高调共商”,在讨论与争论中形成共识,在参与和共商中凝聚力量。

时政点评2021十篇是以下内容:生命: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路旁有妍花的丽蝶,累累的美果,但我们很少去停留观赏,或咀嚼它,只一心一意地渴望赶到我们幻想中更加美丽的豁然开朗的大道。然而在前进的程途中,却逐渐树影凄凉,花蝶匿迹,果实无存,最后终于发觉到达一个荒漠。有一种爱,挂着泪珠,但很凄美,它叫放弃!放弃虽然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拥有,感情是不能勉强的,如果死死抓住,抓住的也是伤痕和痛苦。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松开,拥有的是一切。人生就是这样,无论是否曾经抓住抑或远去,那些东西都不可能离去,虽然有些事不能回首,有些人只能永远埋藏。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用的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美丽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消磨掉;但是,使用恰当的话,它却能将一块普通的石头琢刻成宏伟的雕像。圣玛丽亚女校虽然已有五十年历史,仍是一块只会稍加雕琢的普通白石。想你,在每一个太阳初升的清晨。未睁开朦胧的眼睛便开始偷偷地想你,你的笑,你的哭,你的忍让,你的霸道,你的大度,你的小心眼。那一刻,我的脑海里再也容不下别的,包括我自己。生活再不如人意,都要学会自我温暖和慰藉,给自己多一点欣赏和鼓励。我们的生存背景大多是冷色的,逼迫着我们在危机中奋进,在两难中抉择,在困惑中放弃。那些斑斑血泪与伤痕,部分是自我赋予的,本来活着就很难,何必在意那些身外的阻挠与非议?要懂得对自己好些,让自己的精神有一方暖色的栖息地。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想你,在每一个午后清浅的时光。习惯在午后懒懒地靠在椅子上,看着莹莹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我知道那是你我的追逐。习惯双手托腮,将自己放在感伤的音乐里,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触动着我的心弦,一字一句的歌词似乎都因你我的故事而生。感动许久许久,偶有泪水滑落,不是悲伤,不是怅惘,而是思念渗入骨子里,无处可逃,无处安放,无它。夏天热情,豪迈,不受拘束,我仰慕你的美,仰慕你与生俱来的气质。你浪漫中透露着现实,阴柔中不乏阳刚,娴静中也有活泼,你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我愿用一生的光阴去聆听你的呼唤火热的夏天。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美丽的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人自生下那天起就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到了您在临终前喑哑地呻吟的时候,时钟也还将枯燥而平静地计算着分分秒秒。有人说付出和接受是等价的,是一种人们情感的储蓄,一味的索取,只会等来情感的毁灭;我要说:付出与接受是双向的,只有一方的的主动是得不到真情的回报的,我们需要彼此心灵真诚的付出。

奥巴马的建议对我电视事业发展应有所启示  近日看到一则国际新闻,标题为《奥巴马建议美国推迟转换数字电视》。其主要内容讲的是,美国候任总统奥巴马日前致信国会,建议美国推迟原本将于2月17日停止模拟电视信号的计划,原因是美国商务部已经没有资金发放帮助民众购买机顶盒的补贴券而导致美国的弱势群体面临购买机顶盒的难题。从这则新闻里,我读到了很多有意义的信息。  首先,全球数字电视时代的到来势在必行。推迟表示计划实施的困难,但也同时暗示着计划实施的必然。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国,已经基本完成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转换,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世界电视产业的趋势和走向。但在中国,我相信完成这一使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数字电视已经在杭州、青岛等几个城市试点施行,争议的声音不绝于耳,一篇《数字电视是一个骗局》的帖子更是将数字电视推到了风口浪尖。虽然帖子的作者断章取义,错误百出,但仍然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大力支持,原因何来?现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家庭均为模拟电视机,收看的也是免费的模拟信号,短时间完成模拟电视机的淘汰对老百姓来说百害而无几利。而数字电视不仅月维护费用更高,完成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转换的机顶盒也价格不菲,况且机顶盒收看数字电视,其质量并不可靠,虽然接收频道多了,但收看质量反而下降,用户满意度不高。对部分希望能用手机免费收看电视的手机用户来说,模拟信号的消失更是一场灾难。实践已经证明,用手机收看数字电视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终端执行困难重重。而随时随地免费收看模拟电视已经越来越成为手机用户的不二选择。试想如果中国的模拟信号消失,数字信号又不伦不类的话,岂不是成为对用户开的一场玩笑?所以,中国广电总局现在的首要工作应该是尽快完善数字电视的技术工作而不是拔苗助长,模拟电视信号在中国应该也必将继续长时间存在。  其次,美国的穷人很穷。既然在美国停止模拟信号的发射已经是大势所趋,为什么仍然有成千上万的用户买不起一台40美元的机顶盒?奥巴马为什么还要专门建议国会推迟转换数字电视的计划?答案只有一个,美国穷人很穷。联想到中国,经济落后美国几十年,穷人更是数不胜数,广电总局如此迅速推出数字电视业务是不是操之过急?2012年完成数字电视转换现在看来已经是天方夜谭。数字电视的推广举步维艰,更证明了模拟信号的生命力在中国远远还没有结束。给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一个足够长的缓冲期,既是对中国电视用户的尊重,也是对手机免费收看模拟电视的用户的尊重。  本人对数字电视还只是一知半解,对其原理也是知之甚少。奥巴马的举动虽然是针对美国部分电视家庭的,但我相信,这一行动对中国的电视发展道路也有所启示,更希望中国广电总局能从实际出发,真正为中国老百姓的实际需要服务。

2021时事评论文章800字怎么读

新春伊始,“微博打拐”火热,既彰显了社会正义力量,又表明我们的社会,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正在表现出难能可贵的相互呼应、合作求解的意愿和能力。但也应冷静地看到,“微博打拐”不能任由拯救激情横冲直撞,而要注意方式方法,将情感和理性结合起来,有序进行,提高科学性、有效性。  比如,被拐儿童和乞讨儿童有交集,但毕竟不能混为一谈,尤其是通过街拍、微博“打拐”的网友,大多并非专业人士,这一方面可能造成侵犯乞讨儿童的肖像权和隐私权;另一方面,到底被拍的孩子是因为生计乞讨,还是被拐卖后充当工具,组织者是拐卖儿童嫌犯、还是孩子父母,往往一时难以分辨。有鉴于此,法律界等专业人士呼吁,发现乞讨儿童后,最重要的是拨打110报警,请公安部门进一步侦查询问。一则,拨打110是符合正当维权程序的做法,再者,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拨打110也是最冷静的处理方式。  同时也应看到,“微博打拐”只是全社会治理拐卖儿童问题中的一个部分。 “打拐”工作任重道远,近年来,有关部门打拐行动一直在努力。去年4月,公安部宣布启动全国第五次打拐专项行动,解救被拐卖儿童6785人,先后三批次发出A级通缉令通缉30名重大拐卖犯罪嫌疑人。目前,公安部已建立全国打拐DNA信息库,用高科技手段解救被拐儿童。截至去年11月11日,已经有876个孩子通过数据库找到了父母。  打击重拳之下,违法犯罪还是屡禁不止。原因何在?诚如陈士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对拐卖儿童犯罪屡打不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犯罪分子能够获得暴利。犯罪分子主要通过拐骗方式获得小孩,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在拐入地,通常一个男孩能卖出四五万元,女孩能卖出两三万的高价。  也就是说,利益链条的滋生蔓延,违法成本和回报严重不成比例,是拐卖儿童犯罪之所以猖獗的症结所在,尽管我国从《刑法》到《未成年人保护法》再到相关部门的通知通告,不乏涉及“打拐”的明确规定,但如何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提高处罚和量刑标准,大幅度增加拐卖儿童犯罪的成本,使其成为犯罪分子不敢触碰的“高压线”,还需在法治建设和执行上有更大的力度。  微博的话题总是从一个热点向另一个热点转换,而那些快忘了父母模样却依然乡音不改的被拐孩子,却依然是社会挥之不去的痛。“微博打拐”唤起的热情和关注不应随时间而流逝,有关部门的行动和努力也应一如既往,只有这样,才能为被拐卖的孩子们找到新的希望。  一条寻找丢失孩子的微博,被转发了6000多次,开头一句话是:“互联网能再创奇迹吗?”其实,面对拐卖儿童这样复杂的社会问题,治理之道,远不能依赖网络奇迹,而要寄希望于理性和法治的力量,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给每一个孩子以有力的呵护。

李娜夺得澳网女子单打决赛冠军,第二次捧起大满贯奖杯,自然再次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体坛英雄。媒体围绕李娜的报道和评论又一次铺天盖地而来。仅就一场体育竞赛本身,也许没有那么多话题让人嚼舌,但如果扯上政治,扯上体制,尤其是扯上爱国不爱国,那简直就有了说不完的话题,嚼不完的舌头。一篇评论文章《国人为个性李娜夺冠高兴》。读者倘以为文章是要谈国人如何为李娜高兴的,那就误判了作者的真实意图。作者其实是又一次挑起李娜没有口头“感谢祖国”的老话题。作者写道:“2011年,她法网夺冠后没有‘感谢祖国’,在国内舆论场掀起一番激烈争论,有声音批评她忘本。”“这一次,李娜在胜利之后,依然以个性化的表达,没有口头‘感谢祖国’,但网友们则展现非常包容的态度,能感受到一片由衷的开心。”“李娜的言行有时候有些离经叛道的色彩,但她从没有突破一个公民、一个优秀运动员的底线。她的成功本身也是对祖国的最好感谢和回报。中国还需要更多李娜式的成功。对她的个性,你可以不理解,不赞成,却需要适应。但毫无疑问,李娜得以自豪的是她硬邦邦的成绩,而不是她的不‘感谢祖国’。有人为她不‘感谢祖国’叫好,其心理是有些阴暗的。”大多数国人都知道,不管李娜夺冠后嘴巴上说不说“感谢祖国”的话,但她是中国人,她没有以外籍球员的身份去为“她的国”争光。比起那一大堆加入外国国籍而跑到中国争演《建国大业》的前中国演员,比起那些老婆孩子都加入外国国籍而自己留在国内当官、当代表、当委员,还口口声声教育中国人爱国的伪君子,李娜才是一个真诚的爱国者,才是中国人的真心英雄。李娜没有乱花国家财政一分钱,没有糟踏中国纳税人的一分钱,她挣的每一分钱都是干干净净的,而且大部分都是从国外挣回来的,是凭着实力、流淌汗水、忍受伤痛从强大对手那里夺取回来的——不说她给祖国和人民争回多少荣誉,不说她自己养活了自己和团队,不说她给国家缴纳了多少高额税金,不说她给多少人创造了就业机会,不说她给多少观众带来体育比赛的观赏愉悦——仅凭前面所讲,李娜说不说“感谢祖国”这句话,有谁在乎呢?

官员财产公示,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记者调查发现:从“第一个吃螃蟹”的新疆阿勒泰,到之后陆续试点的浙江慈溪、湖南浏阳、宁夏银川、宁夏青铜峡等地,包括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在内的领导干部个人事项公示制度,虽然操作差异很大,但结果却非常相似——没有结果。“没有结果”是媒体的判断,做试点的地讥梗罐妓忒幻闺潍酣璃方政府官员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是“效果很好”,已经不需要添加新的内容了。青铜峡市官员就表示,“公示后所有拟任干部信息,没有接到一起举报或者异议”—— 而在专家看来,没有举报没有异议,恰恰说明公示的方法有问题,老百姓无法得监督之门而入,试点也徒具观赏价值。“零投诉零异议”使得当下官员财产公示走到了一个新的拐点:是效果很好,试点很成功,已经不需要再探索改进了;还是效果很糟,试点很不成功,必须考虑另辟蹊径?认真研究这几个地区的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后发现,它与老百姓心目中的“公开”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老百姓无法监督,关键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家无法核实申报内容的真实性,“资产至少20万的人随便填写上5万”,而旁边的人看一眼之后随手就可以写“6万”,谁都无可奈何;二是所谓的公开也多局限于单位内部公示,银川市的公开范围就是“熟悉该干部的同事、朋友圈子里”,美其名曰“对情况比较了解且保护隐私”……信息真实性不能保证,公开又是很小的圈子化,老百姓再怎么“眼睛是雪亮的”,老百姓再怎么“监督热情高涨”,你又拿什么投诉,凭什么持有异议呢?“零投诉零异议”的“成功试点”,或许最大的功效就是让公众丢掉对“试点”的幻想:在官员普遍反对的前提下,仅靠几个地区几个官员的“积极性”,要给监督官员撕开一个口子、趟开一条大路,是不可能的。把太多的希望寄托着试点上、自觉推进上,只能是失望更多,公众的耐性损耗更多——轰轰烈烈的几大试点都归于“没有结果”的结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民意基础有了,中央表态有了,年复一年的讨论与制度设计有了,改革的基础应该说已经非常充分了,楼梯响了几响,总是见不到下楼之人。既然是必然触及官员利益的核心问题,既然很多“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不是一处一地所能突破的,那么就应该开始着眼于“顶层设计、上层推动”了——申报体系中缺乏信息核实的调查,体制内的力量在哪里生发,社会信用缺失难道不应该从官员身上开始修复吗?公开的步子始终迈不大,公开的项目、内容、范围是不是要有制度层面的硬性规定来“助推”?近日中央领导一再强调“体制改革”的决心,而公务人员的财产公开显然就是最大的一块试金石。全国范围内耗时近三年的公示试点犹如泥牛入海,没有激起任何涟漪;一个被视为触动地方官员利益的改革,风平浪静地“效果很好”,怎么不让人生疑?官员往自己身上套枷锁,“七成受访官员表示反对”,障碍的确会有,却绝不该成为一劳永逸的“挡箭牌”与“拖字诀”,改革没有点勇气、没有点决心、总想着钝刀子剁肉怎么行?当林林总总的所谓试点都呈现出“无疾而终”苗头的时候,大家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所有的民众都在看、都在期待,下一步,怎么走?(以上资料来自百度知道仅供你参考)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

2021时政评论文章600字怎么读

我认为应该写自己与政治有关的知识链接

评论一般是针对于事物进行主观或客观的自我印象阐述,包括新闻评论、文学评论、电影评论等。评论易让人听到不利于自己的一面,因此容易让对方产生逆反心理。但由于可以较快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感受,被大众所广广泛使用。  评论最重要的在于“评” ,只有“评”得准确、精彩,“论”才有价值,才有可能出彩。评得不深入、不到位,则很难具有说服力,也自然失去了评论的真正功能和意义。阅读和了解是对于评论来说很重要的一环,要评论一部电影是否经典,一则新闻报道是否合理,首先就应该对所评论的东西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其次,评论应该有理有据,观点要立得住脚,所以需要自己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文学,以及多方面的修养,虽然自己不必亲自做出这方面的作品,但是一定要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首先,观点是否犀利、独到、有个人见解。新闻评论中,很多时事新闻并无正确与否的价值导向,不需要考虑如此评论是否错误;政论性的则很少出现在考题中,假如出现,选择合适的、熟悉的、正确的观点加以论述即可。其次,逻辑是否正确,全文阐述是否层层递进、自圆其说。最怕的是,开头表明态度,过程中不知所云,结尾也毫无升华。

两会时评:低碳生活值得倡导 在3月1日召开的全国政协新闻通气会上,全国政协新闻局局长张敬安表示,为履行低碳经济理念,今年新闻组所有信息将采用网络发布,不再印制记者手册等文字资料。 今年的两会,代表委员们有一个共同关注,即:探寻中国“低碳”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洪天慧认为,“‘低碳’离我们并不远。建立‘低碳’生活方式,要从节省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 来自辽宁葫芦岛的王宝军代表今年上会带来三个议案,其中一个的主题就是“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经过调研,一些民主党派也以各种形式,围绕“低碳经济”向两会建言献策。 其实,在今年各地召开的两会上,已劲吹低碳之风。1月25日,上海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与会委员们乘坐十几辆公交大巴陆续从全市各个方向赶来,没有人开小车。此外,会议的相关资料全都挂在网上而不再印发。今年重庆市政协三届三次会议的“一号提案”就是《关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广东省两会,所有政协委员报到时,都领到了一本《低碳100》手册,“低碳”是今年议案提案的热点词汇。 有人说: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成为中国经济走向的“晴雨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风向标”。有评论认为,每年的两会是中国“监督能量”最集中的时候,代表的质询,委员的热议,媒体的聚焦,网友的关注,民间监督力量的凝聚使监督能量达到峰值——我们常称之为“两会效应”,这种效应以超常的效率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因此,今年两会的一个重要关键词——低碳,能否通过全国两会及“两会效应”形成政治共识,进而形成全社会共识,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形成低碳的政治共识,才可望出台更多、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相关政策,才更有利于每位公民实践低碳生活。当然,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与义务维护地球的安危,这是一项社会责任、公民责任。但是,除了倡导外,还需要配套政策的“发力”。政治共识是形成社会共识、公民共识的重要基础。低碳生活需要低碳共识的支撑,需要低碳政策的导向,需要低碳经济的保障。 开放的两会、民主的两会,为“共商国是”提供了平台,除了有代表委员的参与外,民众也能参与其中。低碳、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等,需要我们每个人的“高调共商”,在讨论与争论中形成共识,在参与和共商中凝聚力量。

时政评论文章800字2021

你好,请问什么题材都可以吗?你有什么要求?

新闻评论(国内)评“日记记录性幻想被母亲偷看,中学女生欲割腕自杀”     今天,我在网上浏览新闻时,无意中看到“日记记录性幻想被母亲偷看,中学女生欲割腕自杀”这条新闻,深有感触。   事情是这样的:在济南一所中学的一名少女曾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性幻想。被母亲发现后,这位母亲不仅不认为偷看女儿日记是不对的,反而激烈批评自己的女儿,还威胁说要把日记交给老师。这个女孩感到没脸见人,便试图割腕自杀,幸亏被及时发现才没有酿成悲剧。   看完内容后,我非常气愤。我认为,这位母亲至少犯了三个错误:第一,她侵犯了女儿的隐私权,未经女儿允许就偷看她的日记。其实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就根本不用用偷看孩子日记的方式来了解孩子。但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而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感受。孩子学习的心理压力本来就大,这样只能使孩子和家长之间越来越没话说,沟通得越来越少。;第二,她非法向外人披露了女儿的隐私;现在,有许多的家长都采用偷看孩子日记这样的方式来“了解孩子”其实,这种方式是不对的,作为家长,如果你想了解孩子,应该和他好好谈,而不是趁孩子不在时偷窥他(她)的日记,如果家长不小心偷看了孩子的日记,那么,家长必须做到: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即便看到了最意想不到的事情,仍能控制情绪,冷静面对,而不是冲动地质问、责怪,甚至打骂;第三,她对女儿的行为妄下结论。其实,性幻想是人类最常见的性现象。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性幻想。只不过在出现频率、长短、内容、性质以及对待它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已。性幻想的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包。研究表明,性幻想的翔实生动程度与以往性经历、想象力和所接受的媒体信息量成正比关系。而这位母亲却认为她的女儿思想不正常,说她下流。导致严重伤害了她的女儿,要不是及时发现,这个花儿一样的生命便结束了。   总之,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不要把孩子扼杀在自己的手中!

时政评论文章800字怎么读

时评写作的基本要求应该有这样几条:第一条是时效性。时效是对整个新闻传播来说的。从新闻评论的传播来看,时评的时效性要求应该更高、更严一些,毋宁说常常是到了苛求的程度。例如嘉兴日报对其开创的“嘉兴时评”的要求是在新闻一线“第一时间发表评论”。{4}新华社的许多“新华时评”也大都是随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而随时播发的,有的甚至还会早于新闻报道播发,以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总之,就是要求能及时、随时、即时发表评论。第二条是针对性。就是所论何来?是冲着什么来的?是否有的放矢的问题。新华社对“新华时评”的要求是“缘事而发”“抓住新闻事件,紧扣时代脉搏”“针对性强”。人民日报对“人民时评”的追求是“紧密关注事实”“让评论与新闻如影随形”,都是说的时评要见事见物,不能无的放矢、无病呻吟,放空枪、打乱炮。第三条是战斗性。这是时评从一产生就与生俱来的传统,它来自于报纸设立的监督政府的功能,来自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报刊论战的特色,甚至来自于时评初创时曾经有过的别名“短批评”(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的《苏报》)和“批评”(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上海的《神州日报》)等。就是说时评因为本质上含有的批评甚至批判的意味和功能在里面,就总是免不了要批评、批判甚至骂人的。骂什么人?当然是一骂贪渎腐败者,二骂为富不仁者。正是时评的战斗性要求,才使得它可以体现出“尖锐泼辣”的特点。第四条是简捷性。因为时评的特点有“简洁明快、短小精悍”,是匕首和投枪似的文体,又由于时评对时效性的苛刻要求,是短兵相接的快速肉搏,所以不能也无法走“漫长”的路线,只能要求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尽可能深刻的思想,传达成熟的意见,传播正确的观点。这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是要见一点枕戈待旦、倚马可待的真功夫的。这里,要做到简短、简洁,才可能获得便捷的效果。而不是短而无物,短而无效。讲求的是如同郑板桥说的“删繁就简三秋树”似的简约便捷。像1907年1月18日《时报》为美国公使向清政府要求招收华工去美洲巴拿马开掘运河的事件配发的一篇时评:巴拿马河工不可往,往者非病即死。美人招巴拿马河工尤不可往,往者非病死即受虐。此其理由,国人知之,政府知之。然而美公使仍向政府请求不已,何也?必政府未尝拒之也。政府固尝闻议拒矣,然而奸民辈能立合同,回国招工,何也?必政府拒之而未尝决绝也。谓政府不知而政府岂真聋聩?谓政府不理,而政府竟无心肝?无以名之,名之曰:非真爱民。固吾不责奸民,而惟责政府。 总共一百来字,却写得环环相扣、层层逼进,自问自答、有声有色,一气呵成、直击要害。读来只觉虎虎有生气,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这样的抨击评议,即令今天看来也是让人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在这四条基本要求之外,在具体的写作中还须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自圆其说。言之有理,我们说写作时评要“以道理为准绳”,就是要敢于并善于亮明你的观点,说出你的道理。并且要说得有道理,才能以理服人,这叫做“有理走遍天下”。言之有据,就是时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中的“论据”,是“以事实为依据”“事实胜于雄辩”的要求和过程,是使时评写得有理有据、不容置辩、令人信服的必然要求。言之有序,是指行文的秩序,是起、承、转、合的规范与要求。就是说话要有章有法,讲究规矩,符合逻辑。是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的次序;可以不一定非常讲究,但一定不可以乱来,语无伦次,乱了章法,文则不文,是不能让人信服的。自圆其说,就是说自己先要能说服自己,要自己先把道理想周全了,想明白了,想仔细了,才可能说得清楚,说得明白,说得周全,才可能说服别人。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说不通的,也是不可行的

奥巴马的底层经验启示中国青年 日期:2008-11-07 作者:陈杰人 来源:中国青年报北京时间11月5日中午,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当选第56届美国总统,这位47岁的黑人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和首位非洲裔总统。 奥巴马以非洲裔黑人和政坛新秀的身份,为什么能战胜民主党内的实力派选手希拉里?为什么在人们广泛质疑其政治经验时依然能以大比分战胜共和党资深元老麦凯恩?这些问题的答案,至少有一部分在于奥巴马自己独特的政治之路。 为了更好地分析奥巴马的当选,不妨先回顾一下他过去47年的人生之路。 奥巴马1961年生于夏威夷。父亲是从肯尼亚来夏威夷大学的留学生,在奥巴马6岁时,他的母亲嫁给了另一位印尼留学生,并带着他来到了雅加达。在那里,作为黑人的奥巴马遭遇了种族歧视。 1983年取得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学士之后,奥巴马在国际商务公司工作了一年,于1985年成为芝加哥一名年薪仅1.3万美元的社区组织者,负责与芝加哥教会合作搞慈善活动。这个工资水平在当时的美国属于“穷人行列”,不过奥巴马一直都认为这是他“曾受到的最好训练”,他后来还把这段时间定性为一种“寻根式”的精神觉醒。 在芝加哥当了3年义工后,奥巴马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学习,1991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回到芝加哥专门从事民权诉讼,开始了多年的“穷人代理人”生涯。 1996年,奥巴马凭借其社区工作经验和这些工作给他带来的社会影响,从芝加哥第13区被选入伊利诺伊州议会,这是他首次从政。2004年10月,他高票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五位,同时又是第三位普选产生的非洲裔联邦参议员,也是目前美国国会中唯一的非洲裔参议员。2007年2月10日,在国会100名参议员中排名仅第98位的奥巴马宣布竞选2008年总统,并获大胜。 11月5日凌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白宫门前,众多奥巴马的支持者欢庆奥巴马当选。 11月4日,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击败共和党对手麦凯恩,成功当选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上万名奥巴马的支持者随即从四面八方涌向白宫进行庆祝。 新华社记者侯俊摄 奥巴马的成功既源于美国社会的历史格局,也源于他真正深入联系民众,即中国式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获得学士学位后,奥巴马本来有很体面的工作机会和优厚薪水,但他不为眼前利益所动,毅然投身社区,从一名义工做起。也正是这几年社区工作的经历,让奥巴马深刻理解了美国的底层社会和民众,培养了一种亲民思维。 事实上,蓝领阶层和社会底层选民成了决定这次美国大选最重要的社会力量。那位著名的管道工乔向奥巴马提出的税收问题,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美国人民尤其是底层人民有理由相信,一个能够放弃高薪为社区服务多年的法学博士,极有可能成为可靠的领导者。 从奥巴马的选择,我想到了当前中国青年尤其是很多大学生害怕基层单位和艰苦岗位,都追逐大城市、高薪水、体面的办公楼。在日复一日的眼前利益的追逐中,中国的很多青年忘却了社会底层,注定无法真正深刻理解广袤的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到底每天都上演了些什么故事。 事实上,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中,体察社会底层、帮助弱势群体,不仅是一个政治家或者未来政治家应该做的,也是任何一个有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应该做的。一个没有悲天悯人情怀、时刻只顾个人利益的功利主义者,注定不能成为社会和国家的领袖。 今天的中国青年,如能借鉴奥巴马的成功之道,敢于和乐于把自己与民众的命运连起来,让自己肩负起更多的历史责任,那么,中国社会本身就在大家的责任心中快速前进,而有朝一日成为社区领袖或国家领袖时,你将一定是最棒的。

先简单描述事情的经过,然后分析事情发生的背景原因,再阐述事情的意义,比如表明了什么什么,会引起什么什么,具体的例子,我建议你看看人民日报的社论,或者编者按,都行,或者看电视

标题 奥巴马现象正文:所谓“奥巴马现象”,就是2008年总统大选初选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掀起的政治旋风。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参选总统的有50%黑人血统,奥巴马将“希望”和“变化”作为自己的竞选口号,一次次突破人们的预期,不断刷新美国政治史新纪录,形成了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一股巨大的政治能量,对传统的选举格局构成了真正的挑战。奥巴马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已在政坛造成一股旋风,甚至有人把“奥巴马现象”拿来与前总统肯尼迪1960年挟带强大人气进军白宫来相提并论。 如今“奥巴马”这个名字在美国已成为首屈一指的政治品牌。并且“奥巴马”这个名字已经改变了英语,美国社会出现了一批以“奥巴马”为词头的新名词,如“奥巴马女孩”、“奥巴马风暴”、“奥巴马摇滚”、“奥巴马十月”等等。《华尔街日报》甚至惊呼:面对“奥巴马大潮”,希拉里还没有被淹死本身就足以说明她是一位多么出色的政治家。《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布鲁克斯在《当魔术消失的时候》文章中,认为“奥巴马狂热”已经变成“奥巴马失落变态症候”。现在,“O.C.S.”已经变成一个英文新字,出现在美国政治议论之中。就是在这种“奥巴马狂热”现象下,众多选民被迷得神魂颠倒,助他写下一系列连胜的战绩。 “奥巴马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奥巴马代表着希望和信心,迎合了选民求变的心理。这种变分为几种:面对美国内外交困,选民需要变革,需要一个能带领美国走出困境的领导人;选民需要希望和信心,需要一个给美国带来新方向的领导人;美国面临一个“战后婴儿潮”到“后婴儿潮”的世代交替的变化,选民需要一个清新的、超越党派利益弥合分裂的“后婴儿潮”领导人。总之,奥巴马成为变革的代言人。选民需要一个领导美国走出困境的领导人。共和党执政七年来,经济不振,财政巨额亏空,美元贬值,物价飞涨,还有次贷危机,使人民生活日趋艰难,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已经高达5000万。二战婴儿潮的一代人,即将达到退休年龄,将来有可能面临政府无力支付社会保险基金的困境。 对外方面,反恐越反越恐,伊战越陷越深,盟国离心离德,外交乏善可陈,国际影响日益削弱。尽管国力依然强大,科技领先,但内外决策失误已经给美国利益带来了很大损失,影响到了选民的利益。此时不改,更待何时。在这种情况下,人心思变,对于白白耗费财政资源,过度干预国外事务,以及国会陷于两党争议,为了支付战争费用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做法,招致强烈不满。尽管奥巴马没有开出如何变革与施政的清单(施政纲领要在党代会上产生),但“变革”的主题思想却是说到了选民的心坎上,成为他产生巨大影响力与号召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选民需要一位给与美国新希望和信心的领导人。 美国精神的深处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这些理想和信念能让美国人不论是在繁荣时还是在逆境时,都能始终保持一种集体良心而不失望,并能让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阶层、不同党派的美国人共同努力。近年来,特别是“911”以后,美国的这些共同的理想、价值理念和希望在不断萎缩,美国开始日益走上分化。奥巴马承诺,如果他成为美国总统,他将使整个美国在共同使命感的感召下团结起来,使美国的历史翻过近年来政治四分五裂、愿望一再落空的灰色一页。同时,依循美国政治的惯例,奥巴马还要让大家知道这种新美国人的根源――最原始的美国梦。于是在竞选中他不断重复“改变”、“希望”和“相信”这几个关键词,使他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了肯尼迪的接班人、新美国的象征。 正如希拉里的一位顾问所说,希拉里能打败任何对手,但奥巴马不是一位参选人――他代表了一种运动。他不是在推销某一套政策,他是在推销一种愿景;他展示的是对一种信念的忠诚,对人们实现信念的力量的忠诚。而这种信念就是变革,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并不关心其政策细节的原因:梦想本身就已经足够。 美国企业研究所学者迈克尔·巴龙认为,美国的选民结构每隔16年会有重大改变,而经过世代交替的选民比较愿意冒险选择新人。所以16年之痒起到了重要作用。《新闻周刊》的专栏记者艾特指出,其实选民求变的情况在1992年克林顿击败老布什当选总统就已有先例。克林顿46岁时当选总统,是第一位“战后婴儿潮”时代入主白宫。今年46岁的奥巴马是“后婴儿潮”的时代人。 其实这可以从历史来寻找根源,比如从二战结束一直到老布什,美国总统基本上都是二战老兵,从将军到上校,然后到中尉,开始是艾森豪威尔将军,肯尼迪是校级军官,老布什是尉级军官,到了克林顿时代,二战老兵基本上就淡出了政治舞台,接下来就是“战后婴儿潮”这一批,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克林顿和小布什。到目前为止,他们正好执政16年,从美国世代交替的角度来说,这批人也开始淡出政治舞台,“后婴儿潮”的人要起来了。奥巴马今年46岁,正好代表了“后婴儿潮”这批人,所以,这也是奥巴马给很多人以希望的一个原因。 “奥巴马现象”产生的一个更大的背景是,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民权运动方面的确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生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其主要内容就是美国黑人反对种族隔离和歧视,争取民主权利的运动。经过60年代的民权运动,美国打破了一些很有能力的黑人人才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障碍,现在美国政坛上活跃着很多黑人领导人和政治家,包括小布什政府中也有鲍威尔、赖斯。显然,通过60年代的民权运动以后,相当的一部分黑人精英进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而且帮助美国在解决种族问题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这是“奥巴马现象”产生的最大背景。没有这一背景,“奥巴马现象”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奥巴马现象”产生与媒体追求轰动效应也不无关系。媒体首要任务就是收视率,这是媒体存在的利益根本,所以追求轰动效应也就成为媒体的应有之意,这自然形成了选民从中和跟风的心理。 媒体的追求轰动效应。奥巴马的接连取胜,不仅增加了奥巴马本身的自信和凝聚力,对选民、特别是那批本来就在希拉里和奥巴马之间晃荡的中间选民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也是一种必然。至于希拉里所抱怨的“美国媒体对她不够友善”问题,并且,媒体喜欢炒作,一般不会一边倒地倾向奥巴马或者希拉里,但是奥巴马最近连胜,媒体对他的赞誉之词会更多一点。因为媒体靠收视率为生的。 《时代周刊》封面 另外,奥巴马受到更多媒体青睐,还在于奥巴马是新人,身上有更多的新闻点可以发掘。还有,奥巴马毕竟是年轻人,如前一段落所述,奥巴马对网络等新兴媒体也更重视,也更容易和这些人合作和交流。媒体对于他“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等大张旗鼓的报道,对他人气的聚集和筹资都很有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