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06 07:35:56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军事上,北斗定位系统的不断探索为日常生活和军事实力提升提供保证;医药领域,不断研制针对新冠肺炎的疫苗;生活上,华为5g的探索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的几大方向应该就是机器人,光刻机,数字化生产等等,因为现在在这几个方面都还比较的薄弱

《科技传播》杂志国家级科技学术期刊中英文目录1、学术性学术性又称理论性。科技论文是一种纯学术性的文章。它要求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自然科学领域新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严密论证,抽象概括。虽然它取材于某一研究项目,某一实验,某一新产品研制等,但绝不是客观事物的外观形态和过程的描述,或者就事论事地进行叙述。而是经过提炼、加工,从理论上做出说明。可见,学术性是科技论文最基本的特征。2、创造性衡量科技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就在于它的创造性。如果没有新创造、新见解、新发现、新发明,就没有必要写论文。因为科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创造。作为科研成果的论文,它的任务即是进行学术交流,实现其科学价值。可见,广大科技人员,如果只能继承,没有创造,人类的文明和历史,就不会得到发展。1、选择本学科亟待解决的课题各个自然学科领域之中,都有一些急待解决的课题。有些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有的是该学科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有的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选择这些急待需要解决的课题。2、选择本学科处于前沿位置的课题凡是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都有重大科学价值,必将对科学技术发展起推动作用。因此,选题要敢于创新,选择那些在本学科的发展中,处于前沿位置,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课题。经过苦心研究,取得独创性成果,为人类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3、选择预想获得理想效果的课题选题一定要避免盲目性。选择那些能发挥本人业务专长和利于展开的课题。或者选择那些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课题。这样,可以发挥个人优势。题目大小适中,又选准了突破口,就能获得理想的效果。4、选择课题应注意可行性选题时,要考虑到主客观条件,一定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具体讲,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1)科学原理上是可行的,绝不能违犯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2)考虑研究者本身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不可贪大、甚至超过个人实际能力。(3)考虑研究经费、实验场所(地)、仪器、设备、检测手段等条件上的可行性。不能不顾及条件,盲目上马。初学写作人员选题不宜过大,涉及范围不宜过宽,否则,困难很大,不易完成,题目小点则容易写作。只要写作方法对头,思路正确,题目虽小点则可以把论题写深写透,这样的论文还是有较高价值的。 四、科技论文基本结构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论文大量发表,越来越要求论文作者以规范化、标准化的固定结构模式(即通用型格式)来表达他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这种通用型结构形式,是经过长期实践,人们总结出来的论文写作的表达形式和规律。这种结构形式,是最明确、最易令人理解的表达科研成果的好形式。其通用型基本格式构成项目如下:1、标题科技论文标题选择与确定问题,除了遵循前述的方法外,其标题应尽量少用副标题。同时,这种标题不能用艺术加工过的文学语言,更不得用口号式的标题。它最基本的要求是醒目、能鲜明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题,以便引起读者关注。科技论文标题还要避免使用符号和特殊术语,应该使用一般常用的通俗化的词语,以使本学科专家或同行一看便知,而且外学科的人员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群众也能理解,这才有利于交流与传播。2、作者及其工作单位该项主要体现论文作者的文责自负的精神,记录了作者辛勤劳动及其对人类科学技术事业所做出的奉献。因此,发表论文必签署作者姓名。署名时,可用集体名称,或用个人名义。个人署名只用真实姓名,切不可使用笔名,别名,并写明工作单位和住址,以便联系。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工作趋于综合化、社会化,需要较多人员参加研究,署名时,可按其贡献大小,排序署名。只参加某部分,某一实验及对研究工作给以支助的人,不再署名,可在致谢中写明。3、摘要摘要又称提要,一般论文的前面都有摘要。设立该项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概略了解论文的内容,以便确定是否阅读全文、或其中一部分,同时也是为了方便科技信息人员编文摘和索引检索工具。摘要是论文的基本思想的缩影,虽然放在前面,但它是在全文完稿后才撰写的。有时,为了国际学术交流,还要把中文摘要译成英文或其他文种。其摘要所撰写内容大体如下:(1)本课题研究范围,目的以及在该学科中所占的位置。(2)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3)主要成果及其实用价值。(4)主要结论文摘撰写要求是:准确而高度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一般不作评价。文字要求精炼、明白,用字严格推敲。文摘内容中一般不举例证,不讲过程,不做工作对比,不用图、图解、简表、化学结构式等,只用标准科学命名,术语、惯用缩写、符号。其字数一般不超过正文的5%近年来,为了便于制作索引和电子计算机检索,要求在摘要之后提出本篇论文的关键词(或主题词),以供检索之用。4、引言引言是一篇科技论文的开场白,它写在正文之前。每篇论文引言,主要用以说明论文主题,总纲。常见的引言包括下述内容:(1)课题的提出背景、性质范围、研究目的及其重要性。(2)前人研究经过、成果、问题及其评价。(3)概述达到理想答案的方法。引言一般不分段落,若论文内容较长、涉及面较广,可按上述三个内容分成三个段落。引言里,作者不应表示谦意,也不能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对论文评价,应让读者去作。5、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占全篇幅的绝大部分。论文的创造性主要通过本部分表达出来,同时,也反映出论文的学术水平。写好正文要有材料、内容,然后有概念、判断、推理、最终形成观点,也就是说,都应该按照逻辑思维规律来安排组织结构。这样就能顺理成章。正文一般由以下各部分构成:(1)研究或实验目的研究(或实验)目的,是正文的开篇。该部分要写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实验性强的论文,先写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通过实验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课题涉及面较广,论文只写其某一方面,文内则要写清本文着重探索哪一方面的问题。并交待探索原因,效果或方法。有的论文,将此部分并入引言之中,正文部分再不复述。(2)实验材料(设备)和方法科研课题从开始到成果的全过程,都要运用实验材料、设备以及观察方法。因此,应将选用的材料(包括原料、材料、样品,添加物和试剂等)、设备和实验(观测)的方法,加以说明,以便他人据此重复验证。说明时,如果采用通用材料,设备和通用方法,只需简单提及。如果采用又有改进的特殊材料和实验方法,就应较详细的加以说明。如果文章在国外期刊上刊载,便于对外交流,就需要标明材料成分,对照外标号做相应的说明。(3)实验经过实验经过即实验研究过程,或称实验操作程序(或步骤)等。该部分,主要说明制定研究方案和选择技术的路线,以及具体操作步骤,主要说明试验条件的变化因素及其考虑的依据。叙述时,不要罗列实验过程,而只叙述主要的、关键的。并说明使用不同于一般实验设备和操作方法,从而使研究成果的规律性更加鲜明。如果引用他人之法,标出参考文献序号即可,不必详述,如有改进,可将改进部分另加说明。叙述实验经过,通常采用研究工作的逻辑顺序,而不采用实验先后时间顺序,要抓主要环节,从复杂的事物中,理出脉络,按其发展变化顺序写。并且注意所述实验程序的连贯性,要从成功与失败、正确与谬误、可能性和局限性等方面,加以分析,达到严谨的科学性、逻辑性。(4)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该部分是整篇论文的心脏部分。一切实验成败由此判断,一切推理由此导出,一切议论由此引出。因此,应该充分表达,并且采用表格,图解、照片等附件。这些附件,在论文中起到节省篇幅和帮助读者理解的作用。本部分内容中,对实验结果和具体判断分析,要逐项探讨。数据是表现结果的重要方式,其计量单位名称、代号,必须采用统一的国际计量单位制的规定。文中要尽量压缩众所周知的议论,突出本研究的新发现,及经过证实的新观点,新见解。要让读者反复研究数据,认真估价判断和推理的正确性。作者在研究中,某些见解虽未充分证明,也可阐明。有些实验结果,在某些方面出现异常,无法解释,虽不影响主要论点,但要说明,供其他研究者参考。实验结果与分析,可称讨论、或称“各种因素分析”。这一部分一般应包括以下具体内容:①主要原理或概念。②实验条件。尤其是依靠人力未能控制的缺点,要突出讲明。③本题研究的结果与他人研究结果的相同或差异要讲明,并且突出研究中自己的新发现或新发明。④解释因果关系,论证其必然性或偶然性。⑤提出本研究存在的难解或尚需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分析上述几个方面内容时,要根据各个问题的地位,相关性、因果关系以及一些例外或出现相反的结果等。均要妥为排序论述,论述中一定要符合逻辑推理形式。本部分最后也可提出下一步研究设想、或工作大纲,将供读者参考。6、结论该部分是整个课题研究的总结。是全篇论文的归宿,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般说来,读者选读某篇论文时,先看标题、摘要、前言,再看结论,才能决定阅读与否。因此,结论写作也是很重要的。撰写结论时,不仅对研究的全过程、实验的结果、数据等进一步认真的加以综合分析,准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而且,对论证的材料,选用的实例,语言表达的概括性,科学性和逻辑性等方方面面,也都要一一进行总判断、总推理、总评价。同时,撰写时,不是对前面论述结果的简单复述,而要与引言相呼应,与正文其他部分相联系。总之。结论要有说服力,恰如其分。语言要准确、鲜明。结论中,凡归结为一个认识、肯定一种观点、否定一种意见,都要有事实、有根据,不能想当然,不能含糊其词,不能用“大概”、“可能”、“或许”等词语。如果论文得不出结论,也不要硬写。凡不写结论的论文,可对实验结果进行一番深入讨论。 7、致谢科学研究通常不是只靠一二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需要多方面力量支持,协助或指导。特别是大型课题,更需联合作战,参与的人数很多。在论文结论之后或结束时,应对整个研究过程中,曾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谢意。尤其是参加部分研究工作,未有署名的人,要肯定他的贡献,予以致谢。如果提供帮助的人过多,就不必一一提名,除直接参与工作,帮助很大的人员列名致谢,一般人均笼统表示谢意。如果有的单位或个人确实给予帮助和指导,甚至研究方法都从人家那里学到的,也只字未提,未免有剽窃之嫌。如果写上一些从未给予帮助和指导的人,为照顾关系,提出致谢也是不应该的。另外,有些名家、学者或教授,从未指导,也没有阅读过论文,借致谢提名抬高身价,更是不对的。我们要坚守科学道德规范,切实杜绝不良风气。8、参考文献作者在论文之中,凡是引用他人的报告、论文等文献中的观点,数据、材料、成果等,都应按本论文中引用先后顺序排列,文中标明参考文献的顺序号或引文作者姓名。每篇参考文献按篇名、作者、文献出处排列。列上参考文献的目的,不只是便于读者查阅原始资料,也便于自己进一步研究时参考。应该注意的是,凡列入参考文献,作者都应详细阅读过,不能列入未曾阅读的文献。9、附录附录是将不便列入正文的有关资料或图纸、编入其中,它包括有实验部分的详细数据,图谱、图表等,有时论文写成,临时又发现新发表的资料,需以补充,可列入附录。附录里所列材料,可按论文表述顺序编排。以上所谈及的论文写作基本结构格式,适用于大课题、篇幅长的论文,对于小课题、篇幅短的论文,基本结构格式可增减、合分。作者选用时,不能生搬硬套,可依据具体情况,有增减、合分,最终都要服务于更好的表述论文内容。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的三大方向,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建设科技强国,开展前瞻性的研究,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特征,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具备全球视野;二,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融合;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论文选题方向是

我认为,科技强国主要是先实现科技的创新。第一、在科技创新指导思想上要更注重原始性创新,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并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各国的技术壁垒保护,我们要注重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在更高的层次上自主创新、实现跨越。要大力实施专利战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鼓厕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的机制。第二、企业要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牢固确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开放式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是要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移。注重技术的集成创新,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培育-批有发展潜力的民营科技企业。第三、扶持培育社会化科技中介机构。引导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厂大科技人员和其他社会力量,把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为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为方向,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质有效的服务。第四、在科技创新的工作方针上要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重点以信息化带动我国整个制造业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时要强化传统产业的提升力度,重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升制造业水平。这就是我的梦,所有中国人的梦,工业、建民生、兴教育、创科技、图国强,用科技来打造世界强国,谱写中华民族腾飞的壮丽凯歌,让炎黄子孙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一,要选择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选题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要选择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包括五个方面:首先,要选择亟待解决的课题。一般来说,在各个学科里面总是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科学研究首先应该注意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就减少了选题的盲目性。在国际关系领域,在经济领域,在法律领域,在医学领域,在农业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等,可以说,选择亟待解决的课题犹为突出。换句话来说,这些学科领域的学生在选题的时候,目光首先要盯住亟待解决的问题。象环保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面对着我们这个地区,这个行业,在环保上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回到教育战线上来说,前不久我参加了五六个教育硕士的论文答辩。我觉得他们的选题都不错。一个是选择了一个关于教材的问题。现在各种教材涌现,如果教材编的好就有利于教育改革,这是教学的基础;如果教材编的不科学,那么老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会花很大的代价,而收效会很小。所以,很多硕士选择教材的问题。还有一些硕士选的是教学方法的问题。随着教材的变化,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进。我不太清楚,我们网络教育学院的学生有没有参加工作的老师。如果有,不妨结合自己的实践选一些自己有体会的题目。比如,有的老师写的是《新教材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体会》,然后针对新的教材,提出语文备课的五个要决。从教学的角度上,还有一个论题是这样的,《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进行评价的探索》,提出怎么进行评价的问题。评价本身很重要,评价的得体、科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上这些问题,我认为都是需要大家去研究的。作为中文专业,与经济、法律等专业相比较,显得就不那么迫切。当然也不是没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还是跟社会的接触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作为中文的学生的论文选题可以遵循如下的原则:第一,选择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的一部书《阅读鉴赏评论》里面举了这样的一篇范文《汉字构形理据和现代汉字部件拆分》。这个论题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领域里面,大家都在探索,探索本身不是一件坏事,但是探索到一定的程度却没有定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越探索越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权威性的人士,就必须要认真去思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总的来说,终归有一个真理。这篇文章就是在自己的思考基础上,把混乱的状态进行了梳理。然后提出了自己的一个独到的见解。还有一篇是王魁今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性质的探索》。对外汉语教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定义,如果这个定义没有科学的定位的话,对外汉语教学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位作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谈了自己本身的看法,从教学、心理学、应用语言学。几个学科交叉思考以后,他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怎样定位。通过以上所说,我们想说明的是中文领域也不是没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看你平时对自己专业领域里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观察了。总体上来说,我们本科生的阅历少一些,实践经验少一些,我们在这个领域里选题难度大一些。但原则上有这样的一条原则。那么你能够做更好。如果你不能做,那么我们可以换角度切入。第二,要选择科学领域里的新发现、新创造的课题。论文选题的第二个原则是选择科学领域里的新发现、新创造的课题。每一项新的发现、新的创造都将使学科领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向前推进一大步。因此,这一类的课题很重要,值得我们去选,也值得我们去进行研究。学科里的一些新发现、新创造,我们刚才提到的几篇本科生的论文,比如《中日古典诗歌与时间》等,从亟待解决的角度上来讲并没有什么,你今天写和若干年以后写没有什么迫切性。但这里存在着新的发现和新的创见的角度。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来讲,可以在这个方面发挥一下自己的特长。有个学生写的是《人格意识的升华——试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这个是从人格角度切入的。还有个学生是评论毕淑敏的,《反思与探索》,是从毕淑敏艺术审美特点切入进去的,依据审美诗学来分析毕淑敏的《预约死亡》。这些都是新的角度和问题。还有一个是《拆卸七宝楼台——新批评派的诗歌语言研究》,还有《从牡丹亭到后二梦——试分析1598到1601年间汤显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些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论题。在科研领域别人还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的问题,他就进去研究一下。还有《一切但求心安——对妙峰山朝拜人群的心理状态的社会调查》。这是一个调查报告,不一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对社会学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第三,要选择能够填补空白的课题。论文选题的第三个原则是选择能够填补空白的课题。科学发展有不平衡性,科学研究也就有不平衡性。就科学内部来看,研究也常常存在不平衡。从科学研究的需要出发,从科学发展的全局出发,凡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的空白处,都可以成为我们选题的对象,去加以研究,去填补这个空白。这方面在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提供的机会可能更多一些。这跟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些相似的地方。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可能是老生常谈,也可能是一个空白,需要大家来赶快进行研究和探索。比如现在的SARS,它的病因是什么,如果能够研究出来,那么在传染病学这方面就是填补了一个空白。同时,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加快研究,当然要遵循实际研究的规律,不能因为要速度,而违背客观规律。对于中文系的同学来说,我想难度大一些。因为要做填补空白的工作需要有经验。不是光有知识就行的,需要大量丰富的经验。因此,你了解这个论文选题的原则就行了。等将来你成为硕士、博士的时候,你再去从事研究填补空白的工作,可能就不会力不从心。这是第三个选题原则。第四,对通说中的不科学的观念进行纠正。第四个选题原则是对通说中的不科学的观念进行纠正。在文学领域里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比如在古典文学里,好象什么都研究透了,你没有什么可以研究了。实际上,你仔细思考一下,后人的研究有后人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也有后人研究的局限。你就可以在这样的夹缝里,你看一看有什么样的课题可以供自己去研究。在我的《阅读鉴赏评论》所收的范文里有郭预衡先生的《论欧阳修》。这篇文章就是纠正通说的。以前的观点,大家已经公认了:欧阳修是一个保守派,这是定论了。郭先生是专门研究古代散文史的,他在研究散文史的过程中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以前的这样一个观点对于欧阳修来说是太不公平了。他认为欧阳修是一个光明磊落、敢说敢骂的人,不愧于一个正直的文人。他读遍了欧阳修的文集和专著发现欧阳修不仅是开一代风气,有几代影响的大作家,不仅诗词文赋都有突出成就,不仅在经史子集都有独到见解,而且是一个很有胆识,难进而易退的政治家。郭先生在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后,发现他是这么一个人。所以他说我这个看法同这些年来对欧阳修的观点可能有些出入。因为在同时期评论北宋的一些作家常常都以对待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来作为衡量的标尺。那时,大家认为欧阳修是反对过王安石变法的,以这一点马上就给欧阳修扣了一顶保守派的帽子。郭先生认为不应该这样,将已经成为通说的这个观点,通过这篇文章进行了拨乱反正,提出了他不是个保守派,而是个改革家。观点很鲜明。第二个论述角度是说欧阳修“师道德而能文章”,这是说欧阳修不仅是个政治家,他的文章写的也很不错。这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第三个角度是说欧阳修“博古通今”。第四个角度是“余时作诗人”。说欧阳修是个大诗人。郭先生的这篇文章出来以后,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也就是认可了郭先生的科学评价。那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纠正通说”。第五,对前说作补充作为自己选题的目标。下面我们讲第五个选题的原则是对前说作补充作为自己选题的目标。什么叫前说呢,就是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验证过的,已经得出结论的,但是经过你的研究认为它不够完善,不够完全。你应该去补充它,使它更具科学性,更完善。这个原则,大家只要了解一下就可以,对大家本科生来讲是难了一点,这条原则我们记住它,等将来学识上、阅历上提高了以后再来考虑它。以上我们所讲的五条原则是从客观上来说,真正要选题的时候是要把客观和主观相结合来考虑的。你可能觉得某个题目特别好,特别愿意去研究它。尤其是第一条原则很重要,要是这个问题早一点解决,可能这个论题的价值就特别大,也有一定的贡献。我个人来看,真正要写好一篇论文要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要考虑社会对你的需求,这样容易使你的论文产生社会效果,甚至是经济效果。第三个问题的第二方面是要考虑主观性,要选择有利于自己开展的课题。选题考虑科学价值的原则是以上讲的五个原则。但是仅仅从客观需要上去考虑选题是不够的。每个毕业生要考虑自己的主观条件,要看自己是否对选题有浓厚的兴趣(要注意是要有浓厚的兴趣),是否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另外要考虑论题的大小难易度是否适合自己的研究能力,自己搜集、占有材料的条件是否充分。另外考虑到能否得到导师的指导,你研究论题的时间是否充分。这一点很重要。现在一般的学校都给学生半年多的时间去选题写论文。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是选题的一个最佳的方法。

人才培养 和人才储备 人才利用 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与分配制度

国家十分鼓励创新,我们国家正需要大量的科技创新来解决目前的技术问题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论文选题方向是啥

人才培养 和人才储备 人才利用 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与分配制度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正确把握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发展趋势,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产业创新发展、社会服务创新发展和环境创新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正确处理科技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协同关系,正确处理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的迭代关系,正确处理创新促进发展与科技引领未来的远近互动关系,正确处理创新资源配置中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主导作用之间的互补关系,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系统融合关系,充分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转型带来的战略机遇,明确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思路和政策取向。撰稿丨穆荣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陈凯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预见专委会副主任)1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体思路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具有前瞻性基础研究水平高、前沿引领技术创新能力强、带动世界科技发展范围广、引领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用强等特征。近现代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科技强国崛起的历史表明,世界科技强国崛起主要取决于五大关键因素: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大学教育体制创新;三是科研组织建制化发展;四是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五是唯实求真开放包容制度文化环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根据自身竞争力演进需要,先后确立了贸易立国、技术立国、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等国家战略,走出了一条后发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总体而言,世界科技强国所经历的从“经济强国”向“创新强国”,再向“科技强国”的梯次跃进,表明经济强国为建设创新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新强国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了有效的创新体系与丰富的创新人才基础,科技强国是建设的目标,是经济强国可持续的保障。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总体思路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按照经济强国—创新强国—科技强国的梯次建设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发展和创新创业制度文化环境,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系统,优化国家科学研究系统布局,强化国家产业创新系统布局,加快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一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布局建设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动一批创新型城市群和创新型都市圈的快速发展,打造一批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支持创新主体全方位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支持区域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转型升级,支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社会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国之路。聚焦世界经济强国目标,需要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强化企业全球制造和创新合作网络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国家创新型城市(群)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缩小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创新能力差距,支撑中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聚焦世界创新强国目标,需要以国家实验室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建设和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强化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撑引领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加强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和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支撑引领产业创新驱动与数字转型,培育源头技术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世界科技强国目标,需要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一流大学和创新型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网络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支撑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和成就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学术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另一方面支持一批世界一流开放型大学和创新型跨国经营企业共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培养全球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引领全球产业创新发展方向。2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政策取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从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出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着力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着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深化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高国家科技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和效益, 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政府宏观科技管理决策过程数字转型。建立国家科技管理决策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决策辅助系统,动态监测全球科技发展趋势,评价经济、社会和环境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支撑多元创新主体参与政府资助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决策。二是推进政府资助项目管理平台数字转型。建立政府资助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数字转型规范,动态监测评价科技活动进展并推动信息有效共享,强化政府多部门协同攻关和系统集成。三是推进科研成果管理模式数字转型。完善科学报告制度,建立数字化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社会监督评价机制。(二)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建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和创新创造能力,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物质技术基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集聚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提升大学和科研院所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原创能力,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引领学科交叉和融合科学发展。二是建设一批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强化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优势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以国家创新型城市(都市圈)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区域(城市)特色优势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三)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成就中国科学学派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成就中国科学学派,需要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机制,在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实践中培养高层次人才,在科教融合中强化研究型大学科研功能和一流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功能。二是建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消除研究生培养学科壁垒,发挥科教融合优势,支持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特别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三是探索符合规律的研究型大学与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的组织模式,支持学术大师思想传承和科研组织文化传承,在若干领域形成中国学派。四是扩大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研究机构研究生招生自主权,建立招生规模与科研活动规模相匹配的科教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机制。(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培育科技引领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储备,培育科技引领能力,需要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价值导向,明确国立科研机构使命定位,建立国立科研机构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国立科研机构在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二是改革国立科研机构资助模式,根据使命定位确定经费保障方式,对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国立科研机构,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加大重大科研任务的资助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探索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资助模式,以服务企业的收入确定财政支持额度。三是探索国立科研机构国际化发展模式,通过双边或者多边合作机制,建立全球科学技术合作网络,在面对全球重大挑战领域构建全球科技创新命运共同体。(五)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源头创新能力,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抓手,支持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海外研发中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加大企业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力度,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三是支持企业主导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制定,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四是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市场准入技术标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六)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人才涌现环境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和涌现机制,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创新创造人才培养,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方法和社会责任等内容贯穿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青少年人才。二是调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构,在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着力发现和支持一批把握科技发展方向能力强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系统集成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着力培养和支持一大批专业素养好、学术水平高的顶尖人才。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发展理念,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国际化,推进国家科技计划面向全球杰出科技人才设立冠名人才项目,优化国际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制度和科研环境,既支持中国科技创新人才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也创造条件成就全球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事业梦想。四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职业成长环境,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创造贡献的社会认可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人才涌现的制度文化环境。本文内容来自《2019 国家科技竞争力报告》,经作者同意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的三大方向,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建设科技强国,开展前瞻性的研究,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特征,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具备全球视野;二,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融合;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正确把握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发展趋势,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产业创新发展、社会服务创新发展和环境创新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正确处理科技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协同关系,正确处理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的迭代关系,正确处理创新促进发展与科技引领未来的远近互动关系,正确处理创新资源配置中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主导作用之间的互补关系,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系统融合关系,充分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转型带来的战略机遇,明确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思路和政策取向。撰稿丨穆荣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陈凯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预见专委会副主任)1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体思路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具有前瞻性基础研究水平高、前沿引领技术创新能力强、带动世界科技发展范围广、引领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用强等特征。近现代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科技强国崛起的历史表明,世界科技强国崛起主要取决于五大关键因素: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大学教育体制创新;三是科研组织建制化发展;四是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五是唯实求真开放包容制度文化环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根据自身竞争力演进需要,先后确立了贸易立国、技术立国、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等国家战略,走出了一条后发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总体而言,世界科技强国所经历的从“经济强国”向“创新强国”,再向“科技强国”的梯次跃进,表明经济强国为建设创新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新强国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了有效的创新体系与丰富的创新人才基础,科技强国是建设的目标,是经济强国可持续的保障。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总体思路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按照经济强国—创新强国—科技强国的梯次建设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发展和创新创业制度文化环境,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系统,优化国家科学研究系统布局,强化国家产业创新系统布局,加快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一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布局建设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动一批创新型城市群和创新型都市圈的快速发展,打造一批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支持创新主体全方位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支持区域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转型升级,支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社会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国之路。聚焦世界经济强国目标,需要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强化企业全球制造和创新合作网络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国家创新型城市(群)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缩小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创新能力差距,支撑中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聚焦世界创新强国目标,需要以国家实验室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建设和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强化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撑引领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加强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和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支撑引领产业创新驱动与数字转型,培育源头技术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世界科技强国目标,需要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一流大学和创新型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网络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支撑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和成就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学术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另一方面支持一批世界一流开放型大学和创新型跨国经营企业共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培养全球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引领全球产业创新发展方向。2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政策取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从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出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着力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着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深化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高国家科技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和效益, 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政府宏观科技管理决策过程数字转型。建立国家科技管理决策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决策辅助系统,动态监测全球科技发展趋势,评价经济、社会和环境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支撑多元创新主体参与政府资助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决策。二是推进政府资助项目管理平台数字转型。建立政府资助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数字转型规范,动态监测评价科技活动进展并推动信息有效共享,强化政府多部门协同攻关和系统集成。三是推进科研成果管理模式数字转型。完善科学报告制度,建立数字化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社会监督评价机制。(二)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建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和创新创造能力,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物质技术基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集聚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提升大学和科研院所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原创能力,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引领学科交叉和融合科学发展。二是建设一批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强化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优势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以国家创新型城市(都市圈)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区域(城市)特色优势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三)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成就中国科学学派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成就中国科学学派,需要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机制,在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实践中培养高层次人才,在科教融合中强化研究型大学科研功能和一流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功能。二是建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消除研究生培养学科壁垒,发挥科教融合优势,支持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特别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三是探索符合规律的研究型大学与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的组织模式,支持学术大师思想传承和科研组织文化传承,在若干领域形成中国学派。四是扩大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研究机构研究生招生自主权,建立招生规模与科研活动规模相匹配的科教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机制。(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培育科技引领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储备,培育科技引领能力,需要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价值导向,明确国立科研机构使命定位,建立国立科研机构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国立科研机构在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二是改革国立科研机构资助模式,根据使命定位确定经费保障方式,对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国立科研机构,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加大重大科研任务的资助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探索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资助模式,以服务企业的收入确定财政支持额度。三是探索国立科研机构国际化发展模式,通过双边或者多边合作机制,建立全球科学技术合作网络,在面对全球重大挑战领域构建全球科技创新命运共同体。(五)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源头创新能力,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抓手,支持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海外研发中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加大企业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力度,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三是支持企业主导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制定,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四是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市场准入技术标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六)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人才涌现环境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和涌现机制,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创新创造人才培养,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方法和社会责任等内容贯穿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青少年人才。二是调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构,在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着力发现和支持一批把握科技发展方向能力强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系统集成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着力培养和支持一大批专业素养好、学术水平高的顶尖人才。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发展理念,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国际化,推进国家科技计划面向全球杰出科技人才设立冠名人才项目,优化国际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制度和科研环境,既支持中国科技创新人才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也创造条件成就全球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事业梦想。四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职业成长环境,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创造贡献的社会认可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人才涌现的制度文化环境。本文内容来自《2019 国家科技竞争力报告》,经作者同意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论文选题方向是啥意思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正确把握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发展趋势,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产业创新发展、社会服务创新发展和环境创新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正确处理科技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协同关系,正确处理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的迭代关系,正确处理创新促进发展与科技引领未来的远近互动关系,正确处理创新资源配置中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主导作用之间的互补关系,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系统融合关系,充分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转型带来的战略机遇,明确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思路和政策取向。撰稿丨穆荣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陈凯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预见专委会副主任)1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体思路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具有前瞻性基础研究水平高、前沿引领技术创新能力强、带动世界科技发展范围广、引领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用强等特征。近现代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科技强国崛起的历史表明,世界科技强国崛起主要取决于五大关键因素: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大学教育体制创新;三是科研组织建制化发展;四是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五是唯实求真开放包容制度文化环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根据自身竞争力演进需要,先后确立了贸易立国、技术立国、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等国家战略,走出了一条后发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总体而言,世界科技强国所经历的从“经济强国”向“创新强国”,再向“科技强国”的梯次跃进,表明经济强国为建设创新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新强国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了有效的创新体系与丰富的创新人才基础,科技强国是建设的目标,是经济强国可持续的保障。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总体思路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按照经济强国—创新强国—科技强国的梯次建设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发展和创新创业制度文化环境,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系统,优化国家科学研究系统布局,强化国家产业创新系统布局,加快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一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布局建设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动一批创新型城市群和创新型都市圈的快速发展,打造一批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支持创新主体全方位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支持区域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转型升级,支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社会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国之路。聚焦世界经济强国目标,需要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强化企业全球制造和创新合作网络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国家创新型城市(群)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缩小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创新能力差距,支撑中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聚焦世界创新强国目标,需要以国家实验室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建设和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强化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撑引领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加强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和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支撑引领产业创新驱动与数字转型,培育源头技术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世界科技强国目标,需要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一流大学和创新型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网络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支撑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和成就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学术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另一方面支持一批世界一流开放型大学和创新型跨国经营企业共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培养全球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引领全球产业创新发展方向。2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政策取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从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出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着力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着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深化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高国家科技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和效益, 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政府宏观科技管理决策过程数字转型。建立国家科技管理决策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决策辅助系统,动态监测全球科技发展趋势,评价经济、社会和环境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支撑多元创新主体参与政府资助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决策。二是推进政府资助项目管理平台数字转型。建立政府资助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数字转型规范,动态监测评价科技活动进展并推动信息有效共享,强化政府多部门协同攻关和系统集成。三是推进科研成果管理模式数字转型。完善科学报告制度,建立数字化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社会监督评价机制。(二)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建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和创新创造能力,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物质技术基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集聚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提升大学和科研院所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原创能力,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引领学科交叉和融合科学发展。二是建设一批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强化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优势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以国家创新型城市(都市圈)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区域(城市)特色优势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三)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成就中国科学学派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成就中国科学学派,需要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机制,在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实践中培养高层次人才,在科教融合中强化研究型大学科研功能和一流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功能。二是建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消除研究生培养学科壁垒,发挥科教融合优势,支持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特别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三是探索符合规律的研究型大学与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的组织模式,支持学术大师思想传承和科研组织文化传承,在若干领域形成中国学派。四是扩大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研究机构研究生招生自主权,建立招生规模与科研活动规模相匹配的科教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机制。(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培育科技引领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储备,培育科技引领能力,需要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价值导向,明确国立科研机构使命定位,建立国立科研机构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国立科研机构在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二是改革国立科研机构资助模式,根据使命定位确定经费保障方式,对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国立科研机构,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加大重大科研任务的资助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探索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资助模式,以服务企业的收入确定财政支持额度。三是探索国立科研机构国际化发展模式,通过双边或者多边合作机制,建立全球科学技术合作网络,在面对全球重大挑战领域构建全球科技创新命运共同体。(五)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源头创新能力,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抓手,支持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海外研发中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加大企业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力度,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三是支持企业主导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制定,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四是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市场准入技术标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六)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人才涌现环境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和涌现机制,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创新创造人才培养,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方法和社会责任等内容贯穿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青少年人才。二是调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构,在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着力发现和支持一批把握科技发展方向能力强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系统集成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着力培养和支持一大批专业素养好、学术水平高的顶尖人才。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发展理念,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国际化,推进国家科技计划面向全球杰出科技人才设立冠名人才项目,优化国际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制度和科研环境,既支持中国科技创新人才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也创造条件成就全球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事业梦想。四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职业成长环境,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创造贡献的社会认可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人才涌现的制度文化环境。本文内容来自《2019 国家科技竞争力报告》,经作者同意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人才培养 和人才储备 人才利用 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与分配制度

第一,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推动科技发展,必须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判断准了就能抓住先机。第二,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十分紧要,必须抓准,以此带动科技难题的突破。第三,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第四,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第五,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正确把握国际政治、经济、技术环境发展趋势,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与产业创新发展、社会服务创新发展和环境创新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正确处理科技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关系,正确处理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协同关系,正确处理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创新的迭代关系,正确处理创新促进发展与科技引领未来的远近互动关系,正确处理创新资源配置中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主导作用之间的互补关系,正确处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系统融合关系,充分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数字转型带来的战略机遇,明确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思路和政策取向。撰稿丨穆荣平(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陈凯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预见专委会副主任)1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体思路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具有前瞻性基础研究水平高、前沿引领技术创新能力强、带动世界科技发展范围广、引领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用强等特征。近现代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科技强国崛起的历史表明,世界科技强国崛起主要取决于五大关键因素: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二是大学教育体制创新;三是科研组织建制化发展;四是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五是唯实求真开放包容制度文化环境。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根据自身竞争力演进需要,先后确立了贸易立国、技术立国、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等国家战略,走出了一条后发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总体而言,世界科技强国所经历的从“经济强国”向“创新强国”,再向“科技强国”的梯次跃进,表明经济强国为建设创新强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新强国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定了有效的创新体系与丰富的创新人才基础,科技强国是建设的目标,是经济强国可持续的保障。中国特色科技强国建设总体思路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按照经济强国—创新强国—科技强国的梯次建设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发展和创新创业制度文化环境,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系统,优化国家科学研究系统布局,强化国家产业创新系统布局,加快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一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布局建设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带动一批创新型城市群和创新型都市圈的快速发展,打造一批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支持创新主体全方位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支持区域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转型升级,支撑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社会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国之路。聚焦世界经济强国目标,需要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强化企业全球制造和创新合作网络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国家创新型城市(群)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缩小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创新能力差距,支撑中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聚焦世界创新强国目标,需要以国家实验室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建设和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强化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撑引领国家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加强国家研究实验体系与能力和国家产业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支撑引领产业创新驱动与数字转型,培育源头技术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世界科技强国目标,需要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系与能力建设为中心,兼顾一流大学和创新型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网络与能力建设。一方面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支撑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和成就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缩小“中国学术界与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学术界”之间创新能力差距;另一方面支持一批世界一流开放型大学和创新型跨国经营企业共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培养全球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引领全球产业创新发展方向。2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政策取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从国家创新体系与能力建设出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着力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着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着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深化科技创新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数字转型,提高国家科技资源整体配置效率和效益, 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政府宏观科技管理决策过程数字转型。建立国家科技管理决策专家系统和智能化决策辅助系统,动态监测全球科技发展趋势,评价经济、社会和环境创新发展的科技需求,支撑多元创新主体参与政府资助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决策。二是推进政府资助项目管理平台数字转型。建立政府资助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数字转型规范,动态监测评价科技活动进展并推动信息有效共享,强化政府多部门协同攻关和系统集成。三是推进科研成果管理模式数字转型。完善科学报告制度,建立数字化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科技成果社会监督评价机制。(二)加快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建设,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建设国家研究实验体系,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和创新创造能力,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物质技术基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集聚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提升大学和科研院所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前沿引领技术原创能力,强化科学技术引领未来功能,引领学科交叉和融合科学发展。二是建设一批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强化大学、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优势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以国家创新型城市(都市圈)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强化区域(城市)特色优势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三)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成就中国科学学派建设世界一流科教融合大学,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成就中国科学学派,需要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机制,在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实践中培养高层次人才,在科教融合中强化研究型大学科研功能和一流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功能。二是建立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消除研究生培养学科壁垒,发挥科教融合优势,支持学科交叉、跨界融合,特别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三是探索符合规律的研究型大学与一流科研院所科教融合的组织模式,支持学术大师思想传承和科研组织文化传承,在若干领域形成中国学派。四是扩大研究型大学和一流研究机构研究生招生自主权,建立招生规模与科研活动规模相匹配的科教融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机制。(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培育科技引领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国立科研机构,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储备,培育科技引领能力,需要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价值导向,明确国立科研机构使命定位,建立国立科研机构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国立科研机构在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二是改革国立科研机构资助模式,根据使命定位确定经费保障方式,对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国立科研机构,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加大重大科研任务的资助保障力度;对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探索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资助模式,以服务企业的收入确定财政支持额度。三是探索国立科研机构国际化发展模式,通过双边或者多边合作机制,建立全球科学技术合作网络,在面对全球重大挑战领域构建全球科技创新命运共同体。(五)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的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源头创新能力,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为抓手,支持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企业海外研发中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加大企业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力度,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三是支持企业主导建立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标准制定,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四是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市场准入技术标准,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六)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人才涌现环境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和涌现机制, 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创新创造人才培养,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方法和社会责任等内容贯穿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青少年人才。二是调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结构,在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着力发现和支持一批把握科技发展方向能力强的战略科技人才和系统集成能力强的科技领军人才,着力培养和支持一大批专业素养好、学术水平高的顶尖人才。三是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国际化发展理念,支持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国际化,推进国家科技计划面向全球杰出科技人才设立冠名人才项目,优化国际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制度和科研环境,既支持中国科技创新人才走出去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也创造条件成就全球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事业梦想。四是优化科技创新人才职业成长环境,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价值创造贡献的社会认可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人才涌现的制度文化环境。本文内容来自《2019 国家科技竞争力报告》,经作者同意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

尽管说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了,美国是第一梯队,我国是第二梯队,尤其在军事方面,已经是除了美国,俄罗斯以外的第三大国了,我国的科学论文从数量上来说,可能已经是每年世界第一多了,但是从政治角度回答这个问题,我国只是科技大国,并非科技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超级计算机、 生命科学、 载人航天等诸多高科技领域确实已跻身世界前列,但科技整体水平及自主创新能力仍较为落后,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对一个国家科技力的评价是全面整体地分析。综上所述,我国仅是科技大国,并非科技强国。

一、科技论文的含义�      科学技术论文简称科技论文。它一般包括:报刊科技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又分学士、硕士、博士论文。科技论文是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和阐述,揭示出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撰写成的文章。也就是说,凡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和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来分析和阐明自然科学原理、定律和各种问题的文章,均属科技论文的范畴。科技论文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及其成果的描述,是研究成果的体现。运用它们进行成果推广、信息交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的发表标志着研究工作的水平,为社会所公认,载入人类知识宝库,成为人们共享的精神财富。科技论文还是考核科技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      二、科技论文的特点�     � 1、学术性�     学术性又称理论性。科技论文是一种纯学术性的文章。它要求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自然科学领域新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严密论证,抽象概括。虽然它取材于某一研究项目,某一实验,某一新产品研制等,但绝不是客观事物的外观形态和过程的描述,或者就事论事地进行叙述。而是经过提炼、加工,从理论上做出说明。可见,学术性是科技论文最基本的特征。      2、创造性�     衡量科技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就在于它的创造性。如果没有新创造、新见解、新发现、新发明,就没有必要写论文。因为科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创造。作为科研成果的论文,它的任务即是进行学术交流,实现其科学价值。可见,广大科技人员,如果只能继承,没有创造,人类的文明和历史,就不会得到发展。�     三、科技论文选题�     科技论文选题是确定专攻方向,明确解决的主要问题。选题不能单凭个人兴趣,或者一时热情,而要从“四化”建设事业的实际出发,选择那些有价值的,能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或在生产和建设上、人民生活中,需要迫切解决的有重大效益的课题。怎样选择呢?�     1、选择本学科亟待解决的课题�     各个自然学科领域之中,都有一些急待解决的课题。有些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有的是该学科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有的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些,我们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选择这些急待需要解决的课题。�     2、选择本学科处于前沿位置的课题�     凡是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都有重大科学价值,必将对科学技术发展起推动作用。因此,选题要敢于创新,选择那些在本学科的发展中,处于前沿位置,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课题。经过苦心研究,取得独创性成果,为人类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3、选择预想获得理想效果的课题�     选题一定要避免盲目性。选择那些能发挥本人业务专长和利于展开的课题。或者选择那些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课题。这样,可以发挥个人优势。题目大小适中,又选准了突破口,就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4、选择课题应注意可行性�     选题时,要考虑到主客观条件,一定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具体讲,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1)科学原理上是可行的,绝不能违犯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     (2)考虑研究者本身的知识水平,科研能力,不可贪大、甚至超过个人实际能力。�     (3)考虑研究经费、实验场所(地)、仪器、设备、检测手段等条件上的可行性。不能不顾及条件,盲目上马。初学写作人员选题不宜过大,涉及范围不宜过宽,否则,困难很大,不易完成,题目小点则容易写作。只要写作方法对头,思路正确,题目虽小点则可以把论题写深写透,这样的论文还是有较高价值的。�     四、科技论文基本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论文大量发表,越来越要求论文作者以规范化、标准化的固定结构模式(即通用型格式)来表达他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这种通用型结构形式,是经过长期实践,人们总结出来的论文写作的表达形式和规律。这种结构形式,是最明确、最易令人理解的表达科研成果的好形式。其通用型基本格式构成项目如下:�     1、标题�     科技论文标题选择与确定问题,除了遵循前述的方法外,其标题应尽量少用副标题。同时,这种标题不能用艺术加工过的文学语言,更不得用口号式的标题。它最基本的要求是醒目、能鲜明概括出文章的中心论题,以便引起读者关注。科技论文标题还要避免使用符号和特殊术语,应该使用一般常用的通俗化的词语,以使本学科专家或同行一看便知,而且外学科的人员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群众也能理解,这才有利于交流与传播。�     2、作者及其工作单位�     该项主要体现论文作者的文责自负的精神,记录了作者辛勤劳动及其对人类科学技术事业所做出的奉献。因此,发表论文必签署作者姓名。署名时,可用集体名称,或用个人名义。个人署名只用真实姓名,切不可使用笔名,别名。并写明工作单位和住址。以便联系。�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工作趋于综合化、社会化,需要较多人员参加研究,署名时,可按其贡献大小,排序署名。只参加某部分,某一实验及对研究工作给以支助的人,不再署名,可在致谢中写明。�     3、摘要�     摘要又称提要,一般论文的前面都有摘要。设立该项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概略了解论文的内容,以便确定是否阅读全文、或其中一部分,同时也是为了方便科技信息人员编文摘和索引检索工具。摘要是论文的基本思想的缩影,虽然放在前面,但它是在全文完稿后才撰写的。有时,为了国际学术交流,还要把中文摘要译成英文或其他文种。其摘要所撰写内容大体如下:�     (1)本课题研究范围,目的以及在该学科中所占的位置。     (2)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3)主要成果及其实用价值。�     (4)主要结论�     文摘撰写要求是:准确而高度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一般不作评价。文字要求精炼、明白,用字严格推敲。文摘内容中一般不举例证,不讲过程,不做工作对比,不用图、图解、简表、化学结构式等,只用标准科学命名,术语、惯用缩写、符号。其字数一般不超过正文的5%近年来,为了便于制作索引和电子计算机检索,要求在摘要之后提出本篇论文的关键词(或主题词),以供检索之用。�     4、引言�     引言是一篇科技论文的开场白,它写在正文之前。每篇论文引言,主要用以说明论文主题,总纲。常见的引言包括下述内容:�     (1)课题的提出背景、性质范围、研究目的及其重要性。     (2)前人研究经过、成果、问题及其评价。�     (3)概述达到理想答案的方法。�     引言一般不分段落,若论文内容较长、涉及面较广,可按上述三个内容分成三个段落。引言里,作者不应表示谦意,也不能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对论文评价,应让读者去作。     5、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占全篇幅的绝大部分。论文的创造性主要通过本部分表达出来,同时,也反映出论文的学术水平。写好正文要有材料、内容,然后有概念、判断、推理、最终形成观点,也就是说,都应该按照逻辑思维规律来安排组织结构。这样就能顺理成章。正文一般由以下各部分构成:      (1)研究或实验目的�     研究(或实验)目的,是正文的开篇。该部分要写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实验性强的论文,先写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通过实验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课题涉及面较广,论文只写其某一方面,文内则要写清本文着重探索哪一方面的问题。并交待探索原因,效果或方法。有的论文,将此部分并入引言之中,正文部分再不复述。�      (2)实验材料(设备)和方法�     科研课题从开始到成果的全过程,都要运用实验材料、设备以及观察方法。因此,应将选用的材料(包括原料、材料、样品,添加物和试剂等)、设备和实验(观测)的方法,加以说明,以便他人据此重复验证。说明时,如果采用通用材料,设备和通用方法,只需简单提及。如果采用又有改进的特殊材料和实验方法,就应较详细的加以说明。如果文章在国外期刊上刊载,便于对外交流,就需要标明材料成分,对照外标号做相应的说明。�      (3)实验经过�     实验经过即实验研究过程,或称实验操作程序(或步骤)等。该部分,主要说明制定研究方案和选择技术的路线,以及具体操作步骤,主要说明试验条件的变化因素及其考虑的依据。叙述时,不要罗列实验过程,而只叙述主要的、关键的。并说明使用不同于一般实验设备和操作方法,从而使研究成果的规律性更加鲜明。如果引用他人之法,标出参考文献序号即可,不必详述,如有改进,可将改进部分另加说明。叙述实验经过,通常采用研究工作的逻辑顺序,而不采用实验先后时间顺序,要抓主要环节,从复杂的事物中,理出脉络,按其发展变化顺序写。并且注意所述实验程序的连贯性,要从成功与失败、正确与谬误、可能性和局限性等方面,加以分析,达到严谨的科学性、逻辑性。�      (4)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该部分是整篇论文的心脏部分。一切实验成败由此判断,一切推理由此导出,一切议论由此引出。因此,应该充分表达,并且采用表格,图解、照片等附件。这些附件,在论文中起到节省篇幅和帮助读者理解的作用。本部分内容中,对实验结果和具体判断分析,要逐项探讨。数据是表现结果的重要方式,其计量单位名称、代号,必须采用统一的国际计量单位制的规定。文中要尽量压缩众所周知的议论,突出本研究的新发现

每当看到客机在空中翱翔时;每当看到俄美两个军事大国的新型战机试飞成功时;每当看到航空战争片时,我的心中就会出现一丝微微的激动。我的理想便是能够制造出一种世界最先进的战机。你问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因为现在中国的军事和科技相对落后,和美国等先进国家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就想做这样一个科学家,来努力赶超发达国家。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富有的国度,可是在明、清两朝,因为不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其他国家迅速发展的时期,我们还在原地踏步。于是,他们侵占了我们的领土,掠夺了我们的财富。所以,我们一定要自醒、自强。国家的强盛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才能使百姓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经济,才能使国家更富裕。我们都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现在所学都是为了工业制造水平的提高在打基础。现今,我们用的手机、汽车等都无一不体现出了科技对生活的影响。我还想用先进的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现在必须要努力学习、虚心求教、勇于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只有一直保持着勤奋学习的信念,我才能为实现我的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石,也为了实现将来更高的梦想而准备。中国正等待着新一轮的“人才崛起”。我们不能被别的国家的利益所迷惑,应该想到有了国家的强盛,才有我们民族的强大。我们要有“天下兴衰,你我有责”的责任感。国家需要我们掌握高新技术的新一代,来真正实现科技强国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