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日议论文高中作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03:43:29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日议论文作文高中

中秋节的作文 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哀愁,我记起台湾的地震,它牵动着我也牵动着亿万炎黄赤子的心,一片片温暖跨海传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为此感人之举默默流泪。她,繁忙的信差,祖国人民的安慰由她传达。那么,原来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中,更应添上一笔关爱和帮助,使无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这月光虽不及太阳炽热的光芒,但却更能唤起联想——在困难之时,定有人伸出无私的手,给你帮助和温暖。这联想不是对世俗的乞求,而是我们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类年轻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纳百川,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吸收这每个人的思索,在她的温柔恬静中,思索的波涛也在缓缓地释放,化成云雾环绕其周。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这意境荡涤我陈旧的思想,冲刷掉世间的不平。或许你对这圆月还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请开启你思维的闸门,畅想明天,畅想属于自己的“心月”吧。 怀着无比轻快的心情,我们迎来了上中学以来的第一个中秋佳节。 原本打算好好赏一赏月的,我家楼顶是最好的赏月场所。可是原计划糟到暗算,学校在中秋节那一天,突然传来了一个不知是好是坏总之破坏了我原来计划的骇人消息:按上级领导规定,中学生中秋节将在学校度过,晚上6点30分到校组织看露天电影《走进毛泽东》,全部学生自带报纸“席地而坐”。我们一听,全部傻眼了。接着,发出一声声叹息:“唉——”“真讨厌——”刹时全班变成菜市场。 可再怎么叫也没办法,我们当即决定:既然如此,就要使这个中秋节过得别具一格。于是,我们便密谋了一个开心的“赏月计划”。 中秋节晚上,我“密谋”的要求,带了一个双黄月饼。呵呵,着不是单我一个人吃的,是……哦,My got,不能说,说了这个计划就完了。 一到校,刚好六点半。我们在愤骂声中勉强坐下后,便把报纸连接铺在一起,那时准备用来放月饼和吃月饼的!呵呵——可能你已猜到一半了,我们将在这里一起吃月饼! 一开始,我们混混沌沌地看了一点电影,然后就是挤成一堆聊天。忽然聊到月亮,便一齐抬头望月。呵,月亮呈红铜色,活像月食发生了。圆倒挺圆,只是……这颜色也真倒挺另类。不过,我们的计划也很别样,也就不计较这么多了。红月亮就红月亮,月亮还不一个样,颜色的差异或许会更具吸引力。 八点种悄悄地来临了。这是我们吃月饼的“神圣时刻”。徐倩华、钟伟、我、李澜涛各自带了一个不同的月饼来吃,恰好凑成一盒多元素月饼——白莲蓉、哈密瓜、双黄蓉、五仁香。我们兴致勃勃地切开一个又一个月饼,六七个人围成一圈“品尝”四种不同味道的月饼,气氛热热闹闹,轻松搞笑。边吃又边看电影,还在“赏月”(实际上就是随意看一眼,没有多少人认真看它)。班长陈秀烨发话了:“我们吃得这么开心,不妨把廖韶婷的双黄给老师吃吧。”不愧是班长,我们举双手赞成。如果老师也能分享我们的快乐,那岂不是“皆大欢喜”?因为“快乐也是一种传染病”,把我们闹翻天的快乐通过一个小小的蛋黄月饼所传达给老师,希望老师也和我们一样过个开开心心的中秋节。 这个中秋节十分特别,这或许是上中学的第一份“友谊加固礼”吧!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坊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唐明皇游月宫,话说贵为天子的唐明皇对嫦娥非常的迷恋。一天他上了月宫,在月宫里看到了一只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 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间的传说中是赖月饼作为通讯工具。朱元璋带头取义,把字条塞在每个月饼馅里,呼唤众人依时起义。 中秋节的起源,其中的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夜,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老人家说,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会被割耳朵 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小时候只有过年才是最快乐的日子,经常会想为什么一年中快乐的日子如此短暂并且如此容易消失,能不能那些漫长而不快乐的日子都不过了,只过那几天行吗。或者能不能一年中都是如过年那样快乐的日子。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明白,日子要一天天地过下去的。只是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我不认为成年人的智力就如他的身体一样越长越高大。 因为有一天,我发现,我们的节日太多了,一个接着一个象一群没有狂欢就无法生存的群体。只是,所有的节日中,真的就都能使我们如童年感受过年那样感受到快乐吗。 在这些快乐的节日当中,我只能理解这样几个节日,一个是中国的春节,一个是清明节,一个是端午节,中秋节还有国庆节,在我心目中无限地重要。春节,是万象更新的日子,是所有中国人共同庆祝的年节交替的日子,包含了我们历史中众多的中华文化、快乐、信仰和对未来的期待;清明节是中国人与那些逝去了的祖先和亲人们沟通的节日,这样一个形而上的节日既有物质现实意义,又有精神意义;还有一个是端午节,这是一个全体中国共同纪念一个诗人的节日,诗人啊,就冲这一点,我都因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因为我们的民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是纪念一个诗人的节日。并且能够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在我们的生活和历史中传递下来。要知道这段历史中,有多少一时得势的帝王、野心家、富豪想把自己的名字烙在历史当中啊。只是,无论是屠杀还是精神上的威慑,无论他们多么显赫多么威猛最后连一个节日都改变不了。想想吧,这样的民族多么值得骄傲。所有的节日中没有一个被大家认可的节日是纪念一个帝王,哪怕他是盛世的明君,但却有一个节日是纪念一个悲壮的诗人。 所有的暴力、权贵、屈辱都是暂时的,我们的血液里有祖先传承给我们的儒雅。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只崇尚真正的智慧、觉悟、爱和儒雅。 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一个和月亮有关的节日,和千家万户渴望安宁、和睦、团圆有关的节日,是一个血脉和爱还有浪漫息息相关的节日。 国庆节,提醒我还有我的孩子们我们赖以生存的祖国需要我们的辛勤劳动还有勇敢和智慧,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 这些节日成为我生命中最值得骄傲、快乐和自豪的节日。当然,在我的卧室、洗手间还有办公室的墙上挂着的日历上,远不只这些节日。有很多很多,几乎隔几天就是一个节日,这些节日里,圣诞节很令我敬重,因为那是一个和信仰和爱有关的节日,只是我不是一个基督徒,对这个节日只保持敬意,在理解上只能理解成西方的新年。和我们的元旦差不多。 有人会说,那西方的母亲节父亲节是很讲究孝道的呀,和东方文明异异曲同工之处,总该被认可吧,这一点我承认,只是我觉得西方这个玩意儿来的很浅薄。因为东方中国有一个著名的蒙童必读的经典叫《弟子规》,开篇就是“圣人训,首孝悌”。 经典和节日是两个概念,从这一点上来看,东方来的更深刻,相比之下,西方的父亲节、母亲节不过是娱乐和儿戏。至于那些所谓的情人节、愚人节、西红柿节等等莫名其妙的节日在我看来全是垃圾。不值一提。 -------------祖国的文化像一条长河,源远流长,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长河里的水,是烈士们的鲜血;长河里的泥沙,是劳动人民辛勤的累积;长河里的水草,那是改革开放后漫山遍野绽放的鲜花。在这条中华长河里,每隔着一段都系着一根五彩的丝带,那便是我们的节日。 啊!那条翠绿的丝带的什么节日呢?噢,那是清明节到了!家家户户插柳戴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体现人们欣欣向荣,热爱自然的精神。你瞧那边,人们坐在柳树下,孩子们戴着用柳枝做成的“花环”、“项链”、“手镯“……共同谈论着生活的锁事。他们沐浴着春天和煦的阳光,沐浴着一切的一切,难道还有比这样更为惬意的画面吗? 快看那条金黄的丝带吧!那就是中秋节。晚上,当那轮金黄的圆月向人们微笑时,人们就围坐在一起,观赏天空中那美轮美奂的秋月。皎洁的月光,把人们带入了朦胧的幻想之中。唯美的秋夜,展现的是梦一般的韵味。人们思念远方的亲人,就像一坛美酒,越是沉甸,味儿越浓。古今中外,多少赞美中秋的文字。不由得令人想起了家喻户晓的《静夜思》。李白床前的月光,仿佛是秋夜飘降的霜露一样。四句简单的诗句,浸透了一缕思乡的月光,一颗游子的心。 咦,那儿怎么会有一条用汗水凝成的丝带?噢,那是教师节! 那是无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节日!不由得令人升起一种敬畏之情。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我们对这个节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要知道,我们成长的同时,老师——红烛也在燃烧着自己,为了我们,为了社会,为了祖国而无时不刻地、满怀激情地燃烧。他们不厌不倦,默默无闻,但他们的行动却证实了一切。他们分明是了无痕迹的匠心与朴实无华的光芒啊! …… 这些意味深长的节日,不仅仅是我们的节日,还是祖国的节日,乃至世界的节日! 《我们的节日》读后感
我们的节日,我们有着许许多多的节日,像儿童节啊,春节啊,愚人节啊……是数也数不清。但是,我们原来只是知道节日的日期,就像一块蛋糕,只看到了蛋糕的表面,那一层层香滑的奶油,没有看到蛋糕里面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就拿刚刚过去的春节来说吧!春节里,大家知道的只是拿红包,吃年夜饭罢了,好像从来都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春节是怎么来的?而《我们的节日》这本书却告诉了我们答案。
春节的由来有很多种传说。一种传说是:历史上黄帝曾跟蚩尤大战,黄帝在农历正月初一那一天战胜了蚩尤,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节日,以纪念黄帝的战绩。另一种传说是“我国古代有一种叫做“年”的奇怪野兽,其生性异常凶残,每年冬春之交,常常出来伤害人畜和毁坏田园,闹得人心惶惶,人人惧怕。当时,有些比较聪明勇敢的人,想出了一个巧妙之计:在院子架起木柴堆,大门外摆着桌子,桌子放上猪头、牛头、羊头、狗头和雄黄酒等等。那个叫“年”的怪兽看见猪头、羊头等之后,立即赶来,张开血盆大口,想饱餐一顿。人们看见怪兽来了,马上点燃柴堆,敲起锣鼓,大放鞭炮,顿时火光冲天,锣鼓、鞭炮响声不绝,把怪兽吓得落荒而逃。于是,人们互相祝贺平安,后来人们就把正月初一定为吉祥的日子。这个神话传说,反映了人们跟邪恶作战的坚强意志,也反映了人们祈求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还有一种传说是:过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丰登的意思。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农历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一日作为“年日”,每逢这一天,到处锣鼓喧天,喜气洋洋,以后,人们就把这一天看做一岁之首,一年开始,成为中华民族及至世界华人的一个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春节一到,大街小巷就变得热闹非凡,春节有什么习俗呢?书上也把答案告诉了我们。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扫尘、贴春联、 贴窗花、倒贴“福”字、年画、守岁、燃爆竹、拜年……是数不胜数啊!
可是,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的人们好象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不那么重视了,像七夕节呀,清明节呀!我们好象都只是一笔带过了,而一些外国节日,比如刚刚过去的情人节,使大家摸不着头脑的愚人节等等,我们却越来越重视了。情人节送玫瑰表达爱意,圣诞节有圣诞老人送礼物这些大家都已经背得滚瓜烂熟,而却很少有人记得,七夕节要乞巧,端午节要喝雄黄酒,我可要提醒大家,学外国人的节日是好的,但可不能忘本啊!
还清楚的记得,前一年的圣诞节,大街小巷都挂满了美丽的装饰品,圣诞老人、雪花、铃铛……夜晚变得更美了,灯光下,一个个雪白胡子,红色衣服的圣诞老人那着精美的礼物,笑容可拘的为每一个孩子送上节日的祝福。一看就知道,我们把圣诞节看得多重要呀!而在我们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时候……“妈,今天的月亮怎么这么圆啊?”做完了作业,我望着天上宝石般发亮的月亮时,问妈妈。妈妈想了好长时间,又回问我:“今天会不会是中秋节啊?”天哪!我晕啊!我们把外国的节日记得那么劳,那么准,但却记不得我们中国的节日,真是“孺子不可教也”。
我现在是为大家伙提个醒,我可不希望在N年后的今天,我们的传统中国节日都不见了,代替它们的全是些蓝眼睛,黄头发的家伙。不过,如果你对我们中国的节日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你就拿起手中的书好好的研究一下吧!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日议论文高中作文

庆中秋盼望已久的中秋佳节终于到了,人们兴高采烈,以各种节目形式来欢度这个传统节日。这天刚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里聚餐,庆祝生日,共度佳节。来到酒店门口,哗!那里人山人海,连泊车的位子都没有了,人们把酒店都围了个水泄不通。幸好我们预先订好了四张桌,看到整个饭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欢乐景象,我心里特别高兴,尽情地品赏着各种各样的海鲜和名菜。吃完晚饭,我们就到海滨泳场看花灯。这时,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上,又大又圆,把整个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气特别好,九点十五分,我们来到目的地时,沙滩上已经灯火辉煌,游人如织了。我们沿着沙滩一边观赏一边向前走。走进大门,“奇灯异彩耀水湾,依山伴水放珠海”的巨副对联则提醒游人千万不要忘记了在此赏月的大好时光。进入泳场,只见偌大的泳场里到处都是火树银花,奇灯异彩。游人的欢歌笑语此起彼伏。沙滩上三五成群的珠海人摆开锅碗瓢盆,搞起烧烤;有的在沙滩上铺开塑料纸,放上月饼、饮料等等,围在一起,对月举杯;有的人还手拉手跳起舞;热闹无比。今天晚上的花灯令我大饱眼福,真是流涟忘返。当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圆圆的月亮也悄悄地跟在我们的后面。中秋月夜吃了晚饭,丁零零,电话铃响了,原来是爸爸要带我去看烟火。我听了真是兴奋不已。在等待爸爸的间隙,奶奶和我一起到阳台上去看月亮,因为今天多云,无数颗繁星全都躲在云层里,一轮圆月像光华四射的水晶球挂在天空,照亮了漆黑的世界。树啊,河流啊,房子啊,全裹在一层银色的、薄薄的轻纱中,皎洁的月光如倾泄的清流,注满大地。爸爸的摩托车声从窗外传来,他大声地喊道:“俪俪,快点下来,再多穿点衣服,外面很冷的。”我马上穿了一件衣服,迅速地下了楼,车“嘟”地一声离开了家。一路上,凉风阵阵,开始觉得蛮舒服,渐渐的,感觉有点冷,让我尝到秋风的滋味,幸好衣服穿得多。快到行政中心时,前面的汽车、自行车都堵住了,我们的车只能停停开开,开开停停,慢得像龟爬。我心里真着急,眼看着前边快要到目的地了,可路上就是人多开不快,可能是全嘉兴的人都想办法跑出来了,想看看这难得一见的美妙烟花。好不容易,在交警叔叔的指挥下,我们停了车,找了一个地方坐了下来。天上的圆月跟随着我,今晚是团圆的日子,月色是多么迷人。突然,天上“啪”地一声,礼花像流星一样出现了。红的,蓝的,紫的……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哇!”真好看啊!人山人海中叫好声一片连一片,使人忘记了白天的疲劳和夜晚的寒冷。今晚烟花连续绽放了近30分钟,一会儿如天女散花,一会儿又有繁花似锦的“菊花”布满夜空,一会儿晶莹透亮的“星星”向你扑来,一会儿又见“五彩蘑菇云”向上升腾……烟花晚会结束了,人们陆续回家,我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身子,迎着中秋的凉风,回家了。天上的明月还是那么圆,那么亮……

圣诞节早成了热闹日子,在我们班就有不少同学发礼物,可关于中国人到底该不该过圣诞节的争论早有发生。有媒体报道,温州中小学校长均收到市教育局通知,要求“不在校园内举行任何与圣诞有关的活动”;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封校禁止学生过平安夜。这样的举措难免遭人议论,学校固然没有必要搞圣诞活动,不过让教育部门下发禁令实在有些小题大做。禁令的出发点应该是出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圣诞节之所以屡遭抵制,也正是因为有人觉得社会对这一西方节日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不少中国传统节日,是西方文化的扩张。不过在这一点上,我们该有更多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西方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商家为了制造商机而大肆宣传、渲染。实际上,圣诞节在中国早走了味,其在西方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我们这里并不突出,在更多人看来,无非是一个购物、社交的凑热闹的日子,没有多少人真正是为了它的宗教含义而去过节的。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为了事业而客居他乡,像清明、中秋、重阳这一类的节日对于他们来说未免过于沉重,以至于不愿提起,并且生活压力的过重,圣诞节的狂欢为他们提供了放松和发泄的最好契机。还有,在春节时,大家都回家乡过年,朋友、同学、同事不能聚在一起,平时的节假日也不多,所以圣诞节也就成了非亲人的同伴之间的聚会节了。虽然圣诞节或许比端午、中秋、重阳更热闹,但原因并非是西方节日文化压倒了传统文化,而只是其现实意义更容易被人接受,让人更凑得起热闹而已。新兴的“光棍节”、“双十二”,隆重程度恐怕不亚于各种东西方节日,那为什么没有人像“打压”洋节一样去禁止呢?这就是很好的旁证。相反的例子也不少,感恩节、万圣节等等洋节,虽然也总有商家宣传,但在社会中总难以形成什么热潮。说白了,洋节并不是什么妖魔鬼怪,更不是传统节日被淡忘的根源,真要因为圣诞节就惊呼洋节压倒中国节,未免有些大惊小怪。从这个角度来说,要弘扬中国传统节日,靠“打压”洋节显然不对路子,而是应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其跟现代社会生活更好地融合才是正理。可以在元宵教学生做汤圆,在端午教做粽子,在重阳组织登山活动……春节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中国人保持着团圆、守岁的习惯,农历新年的地位就永远不会被公历元旦所取代。我们常说中国泱泱大国,文化兼容并蓄,在小小节日话题上,当有顺应社会潮流、兼并包容的心胸,洋节和中国节并没有冲突,完全可以和平共处。且不说圣诞节是否应该冷处理,即使真的要“打压”,用教育局禁令的方式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事与愿违。圣诞节传入中国已被娱乐化,没多少人会考虑它是不是宗教性的节日,只要自己过的快乐就行了。它几乎衍生成为青年朋友寻求放松、获取快乐,与人狂欢的理由和契机。不鼓励、不宣传、不渲染、不抵制,对它进行冷处理才是对待西方宗教性节日应该采取的态度。同时要加大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保护、重视与宣传,这才能真正的让传统节日不再“寂寞”!

假日  除了奥运,还有另一样令人关注的事情——黄金周缩短了,而我国的几大传统节日也有了正式的法定假期。可以放假,固然是欢天喜地的事,但节日与被放假的关系也引起了一些人的讨论:节日是不是一定要放假呢?  我个人认为,我们的节日需要正式的假期。中央实施新的假期政策,或多或少是受了外国抢占我们的传统节日的行为的刺激。与其任由其激起我国民族的情绪的无限宣泄,不如拿出实际的政策加以弥补。我想,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节日,是中国节日还是外国节日,放假是首先是对于一种节日的基本尊重。节日再有文化内涵,再有传统气息,不放假人们始终感到不是滋味。况且这也是人心所向——以前人们特地请假过节日的不在少数。过好一个节日,有假日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必要前提。  但需要假日不等于节日就是假日。我们看节日本身,它是一种文化的衍生物,它有着与生俱来的特定意义与特殊的文化内涵。过端午节是对屈原的纪念,过清明节是对先人的缅怀或是对春天的向往,而劳动节则是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尊敬,国庆节是对国家归属感、国民自豪感的提升……要说还有一大堆。正式节日有这些特殊的内涵,我们才要特意地去“过”。但现在有人却把目光放在“有假还是没假”上面——有时连我都不禁这样想。我也知道大家工作劳累,需要休息,但“放假”显然不是这些美好节日的重点。我们现在“假”的意识似乎太强,也难怪杨锦麟先生也感叹:“关于‘五四’节的问题,人们只围绕放假半天还是放假一天纷纷扰扰,冲淡了不少‘五四’的气氛”  假期对于节日,其实是给我们提供过好这个节的客观条件。春节中有人写对联、贴年画、剪窗花,一家人年夜饭后猜谜、讲过年故事的画面可否重现?端午节里人们对伟大的爱国诗人的理解又能否再深一层?中秋月圆时是否更珍惜家人团员的时刻?法律给了我们假日,我们再也没有因学习工作忙而忽略这些节日价值的借口。假日给了我们时间,我们更应充分体会节日,而不是用睡觉、上网来填充这些盼望已久的日子。有了假日,是为了让我们正确认识节日,而不是“劳动节不劳动”。  节日需要假日,但节日远不像普通假日一般空虚、单薄。我想每一个受惠于新假日政策的人,都不应忘记这一点。  中秋  过几日便是中秋了。今晚,月光如银,我独坐于阳台牵牛花花架下,一盏清茗,一册薄词。清辉似水,在我的衣衫上静静流泻……  不由想起家乡来了。  家乡的中秋是热闹的、恬适的。家家都要量一笸箩的新糯米,做“麻糍”。糯米蒸熟了,倒进竹篓里,当家的早歇了农活,在河塘边洗干净了泥脚,掮着糯米饭篓过来了。舂糯米团一般在晒谷场上进行。白天,白炽灯就拉起在屋檐下了,黄瓜架儿、晾衣杆儿,能架起的地方都拉上。蹲在角落睡大觉的石臼被搬出来了,木头楔子捣得香喷喷的糯米团,又滑又嫩。那捣楔子的都是身强力壮的男人,也有身杆精瘦、面色红润得象虾子一样的老头。蹲在边上,手往石臼里捋着的是女人。女人的手臂上卷着袖子,不白,夏忙晒了一季,黑得油亮。油亮的手在白花花的糯米团上翻腾,象泥鳅一样润滑。男人的背脊光着,汗似水一般的淌,滑亮亮,清光光的一片。他们侧身一个马步,双手轮起楔子,前腿膝盖一伸一曲,脚板“哼哧哼哧”地踩着节奏,简直是翩然起舞。优美的“哼哧”声招徕许多看客。看客们三五成群,坐着、蹲着、靠着四周的矮墙垛。女人们拉家常,比谁的衣服料子鲜;男人们话庄稼,比谁家的稻子收成好;孩子们不错过这个好机会,放着胆子追逐嬉戏。一家舂完了,早有下一家等在边上了。人们赞美男人的好筋骨,赞美女人糯米煮得香,赞美这家的黄瓜杈攀得高,赞美那家田里的晚谷苗儿下得早下得青……  我那时寄宿在不远的中学里。中学立在凤林溪畔一个平坦的山顶上,原先是一个庵堂,人们习惯称它作“南楠庵”。每逢中秋,总是要盼到晚自修下课,趁着皎洁的月色,一路沿着山道狂奔。或者抄近路,沿着水边石径,一路听着瀑布惊心动魄的喧腾、小溪的丁冬,越过田野,来到那欢乐的灯光下面,分一口最新鲜的香糯“麻糍”。  更有趣的是捕鱼。那是孩子们的游戏。我们那时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年。月光,白沙似的皑皑一片。雾气还没有上来。青蛙在秧田和池塘里“呱呱”欢唱。我们背上渔网,提上竹篓,就出发了。田野下面就是凤林溪畔的沙地,竹筏一条条横卧着。我们选中一条又宽又大的,一起推下溪去。堂哥堂姐撑篙,表弟负责撒网。我是生手,就坐稳了看。竹篙支动,水里的月亮就破了,碎了,象一潭玉屑沉浸在清波里。两边是黑郁郁的田野、静穆的村庄、凝滞的绵延而高耸的山峰。清风习习,迎着脸颊温柔地滑过。  我们横穿溪流张网。然后,避到一处水流缓慢的地方,躺在筏上听姐姐唱歌。姐姐小的时候热衷于演戏,招了几个差不多大的玩伴,在自家堂前搭了台子,居然有许多人来看!我至今记得,她唱的那一曲“好山好水好风光”。那甜润清亮的嗓音划破水面的寂静、月下的宁谧,象清风一样,吹拂在我们的心田上。接着,是哥哥开始的鬼把戏。皓月映波,雾气渺茫,恍非人境。哥哥的“鬼怪”登场了。有一个滩里淹死了许多人,鬼怪一个接一个出现哪!专门捉小孩!——这个滩就在这里!堂弟吓得先哭开了,我们毛骨悚然地叫嚷着赶快离开。哥哥突然得意忘形,“哈哈哈哈”笑开了,捧着肚子前仰后偃。  夜深了,我们收网回去。网拉起来,沉沉的。大大小小的鱼,象宝物似的一个接着一个被收拾到鱼篓里,总不少于半篓。于是,接下来的两天,饭桌上便有几碗鲜色。阿姨用辣椒、大蒜红烧了,不放酱油,放的是钵里现晒着的六月酱,特香特甜。我们四个少年娃,见了这“劳动成果”,都跟猫似的,不消两顿,就给解决了,哥哥更是吃鱼不吐骨头。  念完大学,教起学生,每念及《赤壁赋》“月出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便怀念起那些岁月来。离开家乡已经十五年了,不曾再有那样的山水、月光之娱。望着眼前城里长大的学生,虽试图尽力去描绘那空灵神妙、物我两望的妙境,总觉枉然。  于是更庆幸自己有那样一个美妙的少年。手头有一本老师的词集,其中一则记录了82年“南楠庵”下月夜捕鱼的情景:  渔歌子*观音渔  明月盈滩水闪光,匆匆渔火两人张。溪鹭闯,篓鱼慌,渔归问酒举炊忙。  词末做了详细的注释,云筑石围堰以摸洞抓鱼时,双手合掌做观音状,遂称为“观音渔”。这填词的老师是家乡一代名医之后,县志上都作了详载。我半途转学回老家有幸做了他的关门弟子。我记得一次写了一篇捕鱼的作文,他将我叫唤了去,轻轻地笑着,问我是真的吗?我响着喉咙很肯定地回答:是真的。他便笑得更灿烂了。他说,月光皎洁的夜晚,鱼是不多的,更不会自己跳出水面。后来才知道,他不仅自己捕鱼、种地、摘茶还能亲手设计房子、搭模型、砌房子、治病,作诗、作词、作文、作画、剪纸,竟是无一不精。甚至退休了,为了解决春汛夏旱,还为村里筹谋,兴修了水利。能受教于这样的老师,不是三生有幸吗?尤其他的品德为人,更如这满月的清光,让人叹为观止。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凤林溪水不再浩浩汤汤,上游架起了几座电站,水浅了,流缓了,河细了。我和哥哥姐姐也早已拖儿挈女。表弟早逝也快十五年了。老师也遇了车祸,头颅受损,万幸捡得一条性命,但还时时记挂着我。白天,打个电话回去,询问哥哥姐姐阿姨伯父可都好。姐姐说,瘦了,人都精瘦了,忙着加工场的生产管理。又听舅舅说,哥哥琢磨着要把工场开到县城去,劳力都外出打工了,招不到人。  于是,我知道,我只能坐在阳台上,徒然空想了。我想,也许有一天,我们都老了,都安闲了,都可以停歇下来了,都完成了自己为人子为人女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也许,某一个夜晚,我们还会一齐推下一条又大又阔的竹筏,一路唱着轻歌,荡漾在凤林溪上吧!  夜凉了,月已中天了。我还是进屋吧!明月有知,该为我圆了此梦吧!  清明遐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漫漫哀思,悠悠伤怀,在这凄冷的节日里,迷惘的思绪如缕缕凉风吹拂到杏花村外。酒家的店后,定是一片荒凉的坟墓,那里屹立着民族的魂魄。缥缈如烟的细雨,为这凄清的节日披上一层伤感而又销魂的挽衣。  思绪纷飞,抵达汨罗江畔不朽的堤岸,听屈大夫低沉地哀叹:“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不悔!”世态炎凉,统治黑暗,污浊的现实中容不下屈原挺直的身躯,只有汨罗江滔滔巨浪才能读懂屈大夫千疮百孔的心灵。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人们用端午节祭奠屈原,然而在这清明落寞的节日里,又有谁去听听屈原跳动的心?  滔滔江水,咆哮的不是豪迈,不是激情,是悲壮,是哀恸,是为屈原,一代民族魂魄逝去而奏响的挽歌。端午佳节,喜庆不是人们的过错。汨罗江畔,龙舟拂水而过,人们的呐喊与助威却与屈原投江的苍凉悲壮形成强烈的反差。喜庆不属于屈原,只有这清明的萧瑟才足以抚慰逝去的灵魂。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弓兮射天狼。”青衫白衣,这是清明的装束,是忠贞的色彩。没有春节的声声爆竹,没有中秋的朗朗明月,也没有元宵佳节的张灯结彩。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有的是燃灰,是香熏,是泪水,是面对深邃苍穹最真挚、最诚恳的缅怀和祈祷。  清明,属于精忠报国的岳飞,属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属于赤血丹心的文天祥——八百里路,开拓与进取是不尽的动力;三十功名,国家与民族是不灭的情怀。  收回思绪,站在列祖列宗的墓前,我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烧一柱香。清明节,你们就是不朽的忠魂!  心灵的节日  花的缤纷,叶的凋零,乃至一滴露水的坠落都能引发无限感触,那么节日呢?  三千年的咀嚼,那些节日,早已不再是一个个单纯的日子,它牵系的是一个民族的情感,是一个民族跳动的心。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寄托了一个民族对故人的哀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诠释了一个民族对团圆的渴望……  端午节,一个节日何以持续了两千年?也许在你的心中,端午节就是飘飘渺渺的屈原、密密麻麻的粽子、浩浩荡荡的龙舟。可是当你想到那个“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的时代,想到那个面容枯槁、行吟河畔的楚大夫,想到《离骚》《九章》《天问》,想到爱国爱民、嫉恶如仇、宁死不屈……你才恍然发现,自己错了。原来那沉向江底的粽子恰恰是民族文化的积淀,那驰于江面的龙舟托起的却是炽热的灵魂。  端午节,心灵的节日——文化的积淀,民族的纪念,持续了两千年!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寂寞的长安城被花灯点燃。这一夜,封建社会似乎没有了等级的森严,紧闭的皇城也为元宵节而敞开,就连卑微的宫女都可以尽享长安街头的繁华。夜市上,王公贵族、平民布衣眼中的花灯,是同样的炫目!  唐朝——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封建社会的盛世,象征着开放、包容、繁盛,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这页历史不致荒芜,不致被人遗忘,今夜,长安城的花灯是那样明亮,显示出了中华民族开放的胸怀!  元宵节,心灵的节日——平等的向往、民族的开放,颠覆着腐朽的封建王朝!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洋节”,请不要轻易叹息崇洋媚外、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要知道,这正显示了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宽容和接纳,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博大。  每一个节日,都是一次民族心的跳动、都是一次民族灵魂的升华。  节日,心灵的节日!  愉快的春节  今天,听婆婆说明天要带我去赶集,我顿时乐得喜笑颜开,一蹦三尺高,活像只快乐的小兔子,情不自禁地高声喊道:“哦,婆婆对我真是太好了!”婆婆忙说:“哎哎哎,别跳别跳,你别高兴得太早了,我丑话说在前面,赶集是要早起的,你能起得来就去,起不来就别去了,赶集的人多又杂乱,你可能会走丢的!”我嘟囔道:“哎呀,婆婆,四天才赶一次集,好不容易才有一次机会,您就别扫我的兴了,让我去吧。”“好好好,明天早点起来”,婆婆刮了一下我的鼻子说。  晚上,我躺在床上,想着明天就要赶集了,兴奋不已,难以入眠。第二天一大早,我便兴高采烈地摇醒还在睡梦中的婆婆,说:“好婆婆,快起吧,您忘了今天要去赶集吗?”“别烦我,你看才几点呀?”婆婆睡意惺松地从枕下掏出手表,我一看才凌晨五点,便抱歉地扶婆婆躺下,说:“对不起哦,我不吵你了,只是我太兴奋了,想早点去赶集,您再睡一会,我可睡不着了,我得起来了。”“呼—呼”,这定睛一看,哈,婆婆又像个孩子般地沉浸在梦乡中了……  过了半小时,我们梳洗完毕就一人挎着个篮子出发了。到了街上,我叫道:“哇,只道行路早,更有早行人呀。才六点多一点,街上已经是人来人往、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水泄不通了耶!”婆婆说“别大惊小怪的,注意形象。”“对不起,我从来没看见这么早就有这么多人的场面,一下子用了五个形容车多、人也多的成语了,失态失态。”“赶紧走吧,我们可不能落在后面了”,婆婆笑盈盈地说。于是,我们也不甘示弱地加入了抢购大军。不一会儿,我们的篮子便快装满了,这时,我们走到了一个地方,只见里三层外三层围了很多人,我们好奇地走过去,婆婆好不容易才打听到原来是卖葱的,因为价廉物美,才一元钱一斤,所以引来了许多买葱的人,婆婆见了也动了心,可是她因为心宽体胖,便叫我往人堆里挤,我说:“这样不太好吧,这么做毕竟是不讲文明礼貌的表现呀。”婆婆急急地说:“没事,赶集是‘赶急’的谐音,意思是不仅要起得早,还要买得快,快挤进去吧”。我深知“婆命难违”,便灵机一动,使了个雕虫小技,我先挤了进去,过几分钟便空手出手,对婆婆说:“人太多了,几乎鞋子挨着鞋子,我拿不到”,说着自己也仍不住笑了起来,可不知是婆婆有特异功能深藏不露还是怎么着,我说完话,她居然猜透了我的心思,摸了一下我的头说:“我看,不是拿不到是不想和别人抢吧”。我伸了伸舌头。婆婆说:“既然你不想和别人抢,那我们就排队吧”。等我们买了葱,便急急忙忙地去卖肉的市场了。过了一会儿,我忽然觉得少了什么,仔细盯着婆婆看:啊,丢了一个篮子!“这下糟了,篮子丢了,婆婆!”“什么,篮子丢了?”婆婆也大吃一惊。“我还以为您拿着呢”。我小声说。“我还以为你一直拿着呢?快想想,会丢在哪儿?”婆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可能是在卖葱的那儿,我们回去找找吧”,我无可奈何地说。“算了,没用了,肯定找不到了”,婆婆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还是好人多”,我坚决地说,“我们还是去看一看吧”。婆婆总算同意了,我们立即“快马加鞭”地赶到了卖葱的地方,只见这时只有老板娘一个人站在那里,面前端端正正地放着我们的篮子,老板娘热情地说:“是不是你们的篮子,在我这儿呢,我看到后,立即代你们保管好,菜一样也不少,全在篮子里”,说着便把篮子递给了婆婆,婆婆和我一个劲地说“谢谢,谢谢”,她看见篮子都快满了,菜都快掉了,便又盛情地拿出两个新塑料袋让我们把菜放在塑料袋里。看到老板娘这么热情、善良,我仿佛看到了新年的美好希望,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多好啊。  回到婆婆家以后,我不禁思绪万千:农村变化可真大呀,大家的日子好过了,社会风气也改变了,真是太好了!  春节文化的传承八骏嘶风传捷报,五羊跳跃展新图。  花红桃艳,金桔满盘,喜气洋洋华夏儿女策马赴羊年,春节年年过,今年过节又不一般。俗话说“俗随时变”,春节习俗传承、演变到今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许多变化,回望过去,每个时代都各有风格:  50年代的年夜饭:几斤肉快活吃几天  60年代的潇洒:在广阔天地里过年  70年代的年货:新奇玩艺造出来  80年代的娱乐:看春节联欢晚会  90年代的拜年话:身体健康排第一  现代社会花样更多,过几年一个样,呼机拜年,电话祝福,短信传情,餐馆年夜饭,旅游过大年。但这毕竟是少数时尚弄潮儿的好戏,大众的呼声是,年越过越淡了。可不是,这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一是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使得某些十分重要的春节民俗面临危机。庆丰收,祭祖和驱鬼,这是春节的灵魂。如今的人们,特别是城市的新生代们,不仅摆脱了农耕,而且也远离了宗法家族,春节庆丰收祭祖的意义消失了,人们现在相信科技,也不怕鬼敬神了,驱鬼也取消了。守岁,它是年节的核心。如果说,连它也省略的话,那肯定会影响到年节的地位,会减弱民众的节日心理,使人们觉得节日跟常日没有多大的区别,就会影响到节日的传承。它本来的意义是为了祈求长命百岁,现在人们已经失去了这样的信仰,就不太愿意熬夜了,但是我们把"守岁"当作一年中的不眠夜,大家在一起聊天、说话、娱乐、总结过去、畅想未来,这没有什么不好。  第二,20世纪以来中国的主流文化一直盛行激进主义。他们把现代化与传统对立起来,把科学与信仰对立起来,反传统、反宗教信仰;结果春节民俗中许多传统内容、信仰内容被破坏。例如,把公历第一天称为"新年",而把传统的历法新年改称春节,淡化了、模糊了春节的"新年"含义。以致于有人想取消春节,用阳历年取代春节。  第三,国外节日文化的引入对我国传统年节产生了冲击。物质享受为主的春节气氛淡化的一面,是以精神享受为主的西方节日的兴盛,现代生活的个性化与多元化,也需要多样化的节日。不同层位的人们大可从那些节日中获得情趣。越是多元化,本土固有的文化应该是最具有魅力的,一个民族的永久性,首先在于它文化的本土性。本土性越强化、越固有化,他的主导地位才能更突现出来。  第四,如今,平时工作日的缩短,休息、娱乐时间的增多,使得过年便不再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休息、娱乐时间。城镇人民温饱基本解决,也不再等着过年吃大餐,穿新衣,走亲戚,而是精神压力寻求解放,想着可以哪里去玩,玩什么,怎么玩?  时代不断赋予春节新的内容,时代也不断给予它新的挑战,不同的时代虽然内容上不断增新,但基本的形式和主题却始终保持不变,“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正是春节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表现。 无论怎么变,它祝福吉祥如意的深层含义没有改变。春节家庭团聚的习俗至今相传,人们再苦再累,春节那几天一定要好好过,这是个人生理调整的需要,也是心理调整与社会关系调整的需要。无论是旅游过年、上网过年、还是晚会过年,人们寻求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们在同一的时间以大致近似的方式作大体一致的选择,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与民族的需要。  一种民俗的传承是需要民俗心理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当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民俗心理必然发生变化。然而这种心理变化并不似社会变迁那样快,需要与新的生活方式进行长时间的整合。春节作为一个民俗,在社会的发展逐步摆脱农业主导而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的时候,去与留就是纯自然选择,而不能人为干预,其保留的也将是最有生命力的。  每个时代都为春节增添新的魅力,涂抹上新的色彩,我们身处于一个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自然应该为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增光添彩,因为民俗应该是民众在生活中自发形成和传承的,来体现民众的文化诉求。 我们只有在保持传统与接受现代生活方式方面找到一个契合点,我们才可能建构出一个新的民族文化体系,也就是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传承我们的春节文化,强化它的本土性,再向世界进军,让它成为世界人民同乐的佳节!  春节趣事  每当我看到人们过春节那喜洋洋的照片和节目时,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今年初五我干的一件“傻事”。  初五也叫“破五”,是送年的意思,传统的送年也要吃饺子,而且饺子里还要包上钱、枣、糖,每样包上6个。意思是:如果吃到带钱的饺子,这一年就会发财,如果吃到带枣的饺子,这一年就会好运早来;如果吃到带糖的饺子,这一年就会过的“甜甜蜜蜜”一家人就会和和睦睦。6是吉祥的数字。虽然这只是人们对新年的期望,但我们家还是继承了这种传统。  初五晚上,我们吃饺子送年。爸爸在吃第一个饺子时,只听见“咯噔”一声,第一个钱被爸爸吃着了,他露出了得意地笑容。这时,妈妈也学着爸爸的样子说:“你猜这个饺子里有没有东西?”我想:妈妈一向爱开玩笑。自信地说:“没有!”结果第一块糖又被妈妈吃着了。现在就我还没有吃着东西呢!我非常着急。最后,我吃了20个饺子,只吃出了3块糖,妈妈吃了25个饺子,吃了4个钱,2块糖,爸爸吃了30个饺子,吃出了2个钱,1块糖和3个枣,现在只剩下了10个饺子,我不甘心落后想:这10个饺子里肯定有3个枣,虽然,我已经吃的很饱了,但还是抵不住枣饺子的诱惑。我揉了揉肚子,不由自主的又吃了两个饺子,可还是没有吃到枣饺子。我看了看一向争强好胜的爸爸和妈妈,他们悠闲的吃着别的菜,好像并不在乎我是否把剩下的3个枣吃出来。我不管那么多,又吃了5个饺子,还是没有吃到枣饺子。我开始怀疑他们是不是已经把剩下的3个枣吃出来了?我看了看他们的“战利品”没有多呀?就在这时他们不约而同的来夹这3个饺子,我看了他们的动作,想:这最后的3个枣,一定就在这三个饺子里!我连忙拿起筷子夹起这三个饺子就往嘴里送,一咬,怎么一个枣也没有。这时,爸爸笑着说:“厨房里还有一盘饺子没煮。”我跑到厨房一看,果然还有一盘饺子没煮呢,我后悔不已。恰好这3个枣就是不在这10个饺子里。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我就会时刻提醒自己,无论干什么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盲目行事。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日议论文高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好多好多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农历正月初一,我最喜欢的就是过春节,也是过新年。新年到了,到处喜气洋洋,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和“福”字。过年是最快乐的时光,可以放鞭炮、逛花市、穿新衣、还可以拿到好多好多的红包,象征大吉大利。喜庆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们在欢声笑语中互相道一声“新年快乐”,大家心里都甜滋滋的,像喝了蜜一样。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我又长大了一岁,要更加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也要更加懂事为妈妈分担家务活。在新的一年里,祝愿大家健康快乐,心想事成。-农历正月十五,到了元宵节,家家户户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我最喜欢的就是放烟花了,一个个烟花冲向夜空,照亮了整片天空,紧接着五颜六色的星光慢慢飘落下来,就像争奇斗艳的花朵,让人赏心悦目,使我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欢乐。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到了,粽子飘香,令人垂涎三尺。除了吃粽子,有的地方还举行龙赛,现场人山人海,擂鼓震天,一艘艘龙舟好似箭一般飞了出去,场面非常壮观。农历八月十五, 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中秋节,中秋是我们团圆的节日,月饼也做成圆圆的,象征着万家团圆。最让人开心的就是“赏月”了,到了晚上,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挂在天上,好像用金子做的大盘子,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朵朵云彩围绕在月亮的旁边,仿佛看见了嫦娥和月兔,让我想起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嫦娥奔月。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传承下去。

尽管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不断呼吁民众要重视传统节日,还要求政府将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但民众的反应显然并不热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传统节日?  从保护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的角度考虑,我完全赞成多数民俗学家和相关学者的意见。传统节庆是我们历史与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能够长期流传,并且扩大到全国大多数地方,为大多数人所沿用,说明它适应了社会需要,丰富了当时民众的文化生活,反映了他们的愿望和追求。所以对与传统节庆有关的活动、史料、实物、人物等,都应该尽可能完整地加以保护和保存,有关的专家学者也应该进行记录和研究。  但是要让民众乐于过传统节日,除了大力倡导和推广外,还得研究一下这些节日形成和演变的具体情况,看一看今天和今后继续存在的理由,包括为什么年轻人兴趣不大的原因。  应该承认,时过境迁,传统节庆赖以延续的条件有的已不复存在,有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中秋节,以往最吸引人的是两大因素,一是赏月,一是合家团聚或思念故乡。就月色而言,过去在还没有电灯照明的条件下,明亮的月光就显得格外动人。而今晚上要在户外举办活动已是轻而易举,根本不必依赖月色。  此外,通讯和交通发达后,亲友之间随时能保持联系,文字、声音、图像都在同步传播,再多的乡愁也能排遣,难道还会在月光下“低头思故乡”吗?合家团聚也不困难,或者刚团聚过,或者不久另有团聚机会,就不一定盼望中秋节了。而古人却没有如此幸运,他们往往对亲友在哪里都不知道,那就只能在月光下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了。又如在海峡两岸完全隔绝时,连亲友是否还在人间都无法证实,团聚更是梦想,中秋的乡愁和亲情才会真实感人。  要使中秋富有魅力,就得找出新的理由,而不是一味强调传统。以往如何过中秋,可以用作历史课或文化课的内容,可以作为知识介绍,却无法让民众自愿仿效,更不能强制年轻人接受。现在的中秋活动,除了桌上增加了月饼,偶尔还借了月光外,与平时的活动并没有什么区别,如何吸引得了人?如果没有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参与,任何节庆都会毫无意义。中秋节如此,其他如春节(过年)、清明、端午等也是如此。  所以,对传统节庆的保守和创新可以并行不悖,也应该如此。一方面,专家学者应该将它们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即使它们已经没有实际意义。除了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外,也可以在节日或平时向公众表演。另一方面,必须根据现有条件,在活动的内容、形式上创新,将大多数人吸引过来。例如,将中秋与环保、节能、登月等活动结合起来。如果中秋之夜天气晴朗,不妨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将城市的多数电灯关掉,让大家感受一下真正的月色,这样的赏月会更吸引人。  传统节日也不是自古至今一成不变的。历史上有的节日,甚至连名称都没有留下来。有的节日形成的时间并不长,却始终没有中断,有的节日最终被淘汰也不可避免。正因为如此,在保留保存部分传统节日时,还应创建新的节日,以适应社会和民众的需要。如在电视机普及以后,央视的春节晚会应运而生,现在已经成了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长此以往,完全可能形成新的传统。这类创新既可以依托于传统的节日,也可以创造出新的节日来。  对外来的节日也不必一概排斥,同样可以推陈出新,或者使之本土化。韩国的“江陵祭”源于中国的端午节,却加上了很多本地内容,已不同于中国端午节,也使“江陵祭”成为韩国节庆的一部分。实际上我国现有的法定节日中也有外来的,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经过几十年时间早已中国化了。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日议论文高中生

于紫曦,屈指算来从初中在育英,到现在在二中的我们认识已有五年了吧,想你了,几天不见我又想你了,虽然只是几天没见而已,时间快点加速吧,明天就可以见到你了。每当我开心和烦恼时,你哪温柔的大眼睛就会浮现在眼前。就象是一支香水百合,清幽的香味直达我的心灵。习惯了你对我的大吵大闹;习惯了你说:丹姐,我想上网类;习惯了你说咱们今天中午吃什么饭啊;习惯了你说:你怎么那么二啊,你狠二啊;习惯在你面前原形毕露的放肆,然后你又说:咱以后别装淑女了啊;习惯把我的心事细细的向你倾诉,虽然最后受到你的奚落,一起说:你狠二啊。一直珍惜每个相遇的人,但唯有你能读懂我的心。哪怕轻轻地一声叹息,你也能准确的捕捉。有时候,我很奇怪你怎么那么神奇?!我们曾一起度过了在育英的日子,那份年少时建立的友谊一直在温暖着彼此。对未来的追求,让我们彼此都欣赏。哪怕是不说话,依然能感受到心灵的交融。我们真实的做了回自己。还记得曾经的两个女孩对未来的憧憬吗?此刻我内心依然充盈着悠远而绵长的温暖,它弥漫在你我之间。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好多好多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农历正月初一,我最喜欢的就是过春节,也是过新年。新年到了,到处喜气洋洋,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和“福”字。过年是最快乐的时光,可以放鞭炮、逛花市、穿新衣、还可以拿到好多好多的红包,象征大吉大利。喜庆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们在欢声笑语中互相道一声“新年快乐”,大家心里都甜滋滋的,像喝了蜜一样。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我又长大了一岁,要更加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也要更加懂事为妈妈分担家务活。在新的一年里,祝愿大家健康快乐,心想事成。-农历正月十五,到了元宵节,家家户户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我最喜欢的就是放烟花了,一个个烟花冲向夜空,照亮了整片天空,紧接着五颜六色的星光慢慢飘落下来,就像争奇斗艳的花朵,让人赏心悦目,使我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欢乐。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到了,粽子飘香,令人垂涎三尺。除了吃粽子,有的地方还举行龙赛,现场人山人海,擂鼓震天,一艘艘龙舟好似箭一般飞了出去,场面非常壮观。农历八月十五, 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中秋节,中秋是我们团圆的节日,月饼也做成圆圆的,象征着万家团圆。最让人开心的就是“赏月”了,到了晚上,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挂在天上,好像用金子做的大盘子,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朵朵云彩围绕在月亮的旁边,仿佛看见了嫦娥和月兔,让我想起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嫦娥奔月。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传承下去。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日议论文作文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