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历史人物论文2000字诸葛亮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7-07 11:45:48

历史人物论文2000字诸葛亮的故事

论诸葛亮的谋略与影响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蜀汉丞相死后谥号忠武侯。他自比管仲、乐毅满腹经纶学贯古今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文韬武略无所不尽其极。有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是人民心中忠臣的榜样智慧的化身。 陈寿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与管仲、萧何差不多。然军事才能不足。 叹曰诸葛亮一儒生父母双亡投亲靠友最后失去了生活依靠无奈隐居隆中以耕种维持生计。然时来运转卧龙先生从一耕地农夫凭三寸不烂之舌翻云覆雨辅佐刘备三分天下位极人臣名垂青史。真可谓时势造英雄令后世之人仰慕不已。  一、 政治谋略 一、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 1、拜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荆州之地聚集了大批知识分子有司马徽、徐元直、孟公威、石广元等文人刘表、庞德公、黄承彦、马良等清流名士诸葛亮在这里吸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他读书这就是为日后博取功名积淀巨大的资本所谓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三顾茅庐”内藏玄机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可以说人尽皆知早已传为佳话成为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在《三国志》里记载是“凡三往乃见。”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便写得活灵活现其故事情节广为流传叹为观止。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这个故事里有几个疑问一是诸葛亮时时关心天下大事刘、关、张在新野他应该是知道的平时他又比做管仲、乐毅二人很想干一番大事业眼前大好时机他为什么不去投靠呢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刘备亲自来到自己家中早就应该在他意料之中为何不在家等候让玄德公如此来回奔波。三是就算诸葛亮故意而为难道就不怕错失良机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吗 其实这里只有一种解释最让人明白诸葛亮是一个假隐士他无意于一般的功名意在出将入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裂土封侯。而要成就此事他便依样画葫芦学了一个人-----姜子牙想当年姜太公渭水河边钓鱼“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钓河中鱼只钓王与侯。”最终如愿以偿钓得周文王辅佐姬发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诸葛亮可是得了真传。 二、新官上任三把火 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时间内连续三次火攻曹操。第一次火烧博望坡第二次火烧新野第三次火烧赤壁。人们把这三把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这里的“三把火”是比喻讲开头前三件事多像烧起火来那么壮观布引人注目轰轰烈烈且有声有色方能声名远播官运亨通。 三、审时度势、相时而动 1、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逐鹿中原。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 但作为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很难组成真正的联合政治集团当曹操大军压境之时孙刘联军紧紧抱成团一举歼灭曹操八十万精兵。当敌军退去孙刘两家为争夺荆州而闹得不可开交又加之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命丧黄泉刘备为报杀二弟之仇不听劝阻劳师远征先是张飞身首异处后是陆逊被火烧连营七百里以至惨败魂飞白帝城。孙刘联合的政治几乎破灭。但这不能怪诸葛亮反而说明他的政治远见和正确策略。 2、取西川建基业 取西川是诸葛亮的重要一步棋西川自古易守难攻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之国”。西汉高祖刘邦就是以西川为根本夺得天下的。虽此时刘备拥有荆州,然荆州之地四面受敌又被赤壁一战弄的残破不堪北临曹操东接孙权西连西川。取西川是当时唯一的出路是上上之策。 然而失荆州之后刘备也没按诸葛的计策实施在损失了大量兵力之后再托付给诸葛为时晚矣但取西川这个理论是没有错的。 四、勤政廉政 百事楷模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结识了不少英雄人物有:有勇有谋、顾全大局的蔺相如,耿直爽快、勇于改过的廉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豪放勇敢的美猴王。其中,我最喜欢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草船借箭》中,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并说不要推卸。诸葛亮料事如神,将计就计,并答应三天造好,还立下军令状。事后,找鲁肃借船、军士和草把子,还要鲁肃保密。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可以信赖,这可以看出诸葛亮知人善用。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取箭。这天大雾漫天,船靠近曹操水寨时,诸葛亮命令军士“擂鼓呐喊”既是虚张声势引曹军射箭,又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的和方向。最终“借”到了十万支箭。可见诸葛亮考虑周全、精通天文、预测准确,也巧妙利用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更让周瑜惊叹,自叹不如诸葛亮。学完课文后,诸葛亮神机妙算、才智超群、有胆有识的形象时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了。我一定好好学习,成为像他一样的

我最喜欢的三国英雄--诸葛亮  我对四大名著中《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这两本书印象最深刻。  《三国演义》塑造了诸多 有血有肉 的英雄人物 , 如忠勇双全的 关羽 ,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 的曹操 其中我最敬佩与崇拜的那就要数诸葛亮了,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吧!  想必《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这一章大家并不陌生:周瑜借曹操之手杀了曹军水军将领蔡瑁、张允,心中十分得意。但他又担心这件事情骗的了别人,骗不了诸葛亮,于是派鲁肃前去试探。谁知诸葛亮不仅知道蒋干中计、曹操上当的事,还对鲁肃的来意也一清二楚。鲁肃回去如实向周瑜汇报。周瑜大吃一惊,心想诸葛亮真实料事如神,一定要想法杀掉他!  第二天,周瑜召集众将领商议军情,请诸葛亮也来参加。周瑜在会议上请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之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就够了。周瑜心中暗暗高兴,心想诸葛亮这下死定了。  诸葛亮对鲁肃说:“周瑜让我三天之内造十万之箭,分明是想让我死啊,只有你才能救我一命!”诸葛亮让鲁肃帮他准备二十条船,每只船配三十个士兵,船上用青布帷幔掩盖严密,船两边各扎五六百个稻草人。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去取箭,鲁肃很疑惑。诸葛亮传令让军士把船全力向北岸进发。这时,江上大雾弥漫,仿佛笼罩着一层轻纱。船队悄悄驶进曹军水寨。诸葛亮吩咐把船一字排开,就在船上擂鼓呐喊。鲁肃吓得脸都绿了,忙说:“快停!快停!曹军要是一出来,我们都没命了!”  诸葛亮笑着说 :“放心!曹操虽有谋略,但疑心太重。他见如此大雾,担心有伏兵,绝不会轻易出击。”  在说曹军突然听到擂鼓和呐喊声,吓得乱作一团。曹操到江边一看,只见大雾弥漫,什么也看不见,江中长长地一只船队,似有千军万马。曹操说:“不许出击,只用乱箭射击。”于是曹军一万多将士拼命朝江中放箭,江面上万箭齐发,好像一场大雨从天而降。曹军越射越起劲,不一会,船上的稻草人身上插满了密密麻麻得箭。  东方渐渐发亮,浓雾散去,诸葛亮下令开船返回。又让船上士兵齐声呐喊:“谢谢丞相送箭!”曹操这才明白上了当,气得要死。  回去后,鲁肃向周瑜报告此事,周瑜叹息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呀!”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非常敬佩诸葛亮呢?满意望采纳,谢谢!

历史人物论文2000字诸葛亮

我们都终将成为历史,却不一定会成为历史人物。历史人物首先要是个“人物”,是可能流传千古,其名其行被后人记住的人,即使不在正式的史书典藉之中,也会在士大夫的笔端,乡野的闲谈中世代相传。历史人物少有不少求身后虚名的,甚至于为此颠倒黑白,但后世如何评价总是不能掌握。我喜欢的历史人物不多,算起来真心实意地喜欢的只有两个。因为我的标准不但严格而且细致,少一点都会打了折扣,全部符合的人堪称完人,可是这完人在世人眼里却远称不上完美甚至远称不上伟人,由此可知我的标准多少有点不可理喻 写自己是自讨苦吃,写自己真心喜爱的人却是乐事,神驰千载,想象他们在遥远的年代中的做为,为世上曾有这样的人而心存感激,这是一种奇异的精神享受。喜欢历史人有三个好处,其一是已成定局,没有悬念没有改变,再不可能让你失望。现实中的人要耗费你的一生去看他的一生,不免累人;其二是轻松,再难过的事情写在史书里也只是薄薄两页,发生在现实中却惊天动地,不一定承担得起了。其三是不存拥有的奢望和痛苦,只是全心地欣赏,就象欣赏任何从古流传下来的无瑕珍品去欣赏这人世间曾经有过的精彩人生。所以这标准也只适合于古人,不能用来衡量身边的人。身边的人都称不上完美,即使他是的,也须由后人来评价,因为是古人,你才可以极尽挑剔之能事,而对于现实的人,这样的标准无疑是太过苛刻近于疯狂了。 三国两晋之时是中国最风流瑰丽的年代,特立独行的人比比皆是,何以独喜口碑并不甚佳的周瑜?(其实这些不甚佳口碑全部都是由于罗贯中对孔明的偏爱而扭曲了周郎所有的优点与智慧的结果)要说的明白还得把我的标准一一列出来,实际上我也不知道是因为喜欢了周瑜才立了这些标准还是因为他丝丝入扣地符合了我的标准才喜欢他。这些标准中有俗而又俗的,也有无章可循的,想清楚列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是由人而言之吧。 周瑜的生平可由三国中诸葛亮那篇假惺惺的祭文得知,祭文哀情虽假,内容倒是真的:“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剧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宏才,文武筹略;火攻强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这样的人宁不让我为之泪涟而心折。 首先自然是“吊君丰度”,一个相貌猥锁之人再有惊世之才也不在我喜爱之列,比如庞统。周瑜在三国里出场尚且年青,已是“容颜秀丽、姿质风流”,世人多称周郎,小乔是当世美人,却与周郎堪称佳配,可见其相貌已非不俗可喻了。但两晋美男子会聚,从夏候玄、嵇康后可列出一长列名单,可知仅有好相貌也不能让人倾心,象武则天的男宠张宗昌、张易之之流,即使“六郎面如桃花”也不过让人作呕而已;慷慨悲歌之士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死后让三军怆然的有李广,让主为哀泣的有霍去病,让友为泪涟的更是不计其数,三者共有的虽然较少也绝非绝无仅有,对于其他人我也感佩但不会心仪更不会喜爱至此,所以人格的因素不是主要的,周瑜的确受部众爱戴,受孙权倚重,在他死后数十年孙权仍将公谨作为第一人推崇,他临终之前推荐鲁肃的拳拳之心读之让人心碎,然而我想周瑜此人即使刻毒阴险,也不会在我心中损其分毫;火烧赤壁的丰功伟业是必须的但不是全部,凡是青史有名者,谁无过人之处?凡是君王霸主之类的大功业让我望而生畏,那样的人只是让你崇拜评说而不是让人去喜欢的。大器晚成是让我叹气的一种,对于郦食其、范曾、商山四皓一类的老朽我缺乏兴趣,好在少年得志的古人更多。 只是有学问失之柔弱,即使是仗剑而行的李白也不过还是一介书生,我对诗人的喜爱只限于诗词本身,与其本人不甚相干,我很爱《红楼梦》,却并不喜欢曹雪芹,太悲剧和寒酸的角色让我难有热情。对于谋士一群我更是不知所谓地讨厌,象是巨堤下的虫蚁,除了阴谋没有阳性;战场上的武将我反而更为偏好,韩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气魄让我倾倒,李广“飞将军”的神采让我赞叹,一个男子的真性情只有在古战场上才能真正淋漓尽致地挥洒和释放,我迷信这种阳刚,然而粗鲁无华仍然是不够的,所以《水浒》中没有一个让我舒服的人,林冲稍稍好一点,但也称不上文武双才。 我喜爱的是“文武筹略”的人物,文得武得,并非是文会识字,武能耍剑就可以,两者并重且都有名证才可以,这样一要求,范围就小了,辛弃疾、岳飞都是能文能武的人物,但一偏于文而一偏于武是显而易见的。明代的王阳明无疑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学问出奇的好,仗也打得出色,清朝的曾国藩、左宗棠都是出将入相的人物,可我半点不喜欢。他们都太正统了,想起来都有黑白电影的感觉,因为没有任何关于他们的绮丽温情的背景作为陪衬,长长的一篇功劳簿看了让人生厌。唐朝的李靖在文武全才之上又比他们多了一分长处,就是有巨眼识英雄的红拂女相伴,让人有美丽的遐想的余地,可是他建功立业的时间贯穿一生,又寿终正寝没有让人扼腕痛惜的情由,何况死去时已垂垂老矣,与俊朗的标准已相差甚远 因而只有周瑜,才是世间少有的奇男子,才是我心头至爱。他“青年有俊声”,少 年得志统领三军,南平长江,西治巴蜀;治军有度才服程普,力辩群臣宁战不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决胜千里的帅才;羽扇纶巾,轻袍缓带是儒士风范;狂吟舞剑,听弦歌而知雅意是名士风雅;时人无不知“曲有误,周郎顾”,一曲《长河吟》与《广陵散》一般成为世间绝响。这样的人生还嫌不够精彩,又与小乔配为佳偶,琴瑟相合羡煞世人。历史上多少夫妻是见于传说的,杨玉环与唐明皇相爱而不相配,朱淑珍珠玉之姿配了莽夫,周瑜与小乔却是珠连璧合的一双人,一个男子有再大的作为没有似水柔情也是枉然,时人皆将小乔之配周瑜传为佳话,可以想见他们的幸福,诸葛亮特地以“铜雀春深锁二乔”来激起周瑜的怒气也可想而知小乔之于他的珍贵。 他拥有举世皆知的美妻,他是国之栋梁,军之明帅,可惜正当英年却寿终于三十六岁,去翻《三国志》,查证他的死因,果不其然,诸葛亮三气之说是子虚乌有的,孙权的三哭却是真的:闻道周瑜死讯,孙权放声大哭;见了周郎绝笔,再哭不止;接了灵柩又哭祭于前,三军举孝,举国哀悼。这样的人也许真的是天妒英才,他的绝笔中写出“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的叹息,我又何尝不为之叹不为之伤,正当击退强敌踌躇满志之时却一病而亡,高潮时骤然落幕,花盛时突遭霜毁,他死前该是何等无奈,何等悲凉,孙策死时国中因有周瑜而不至慌乱,而周瑜早亡却使孙权方寸大乱,直到看到他遗书中妥当安排才稍许安慰。 小乔呢?花容月貌适为谁妍,寂寞空房又何等凄凉?可她仍是值得羡慕的,她毕竟有回忆,有他抚过的瑶琴,舞过的长剑,翻过的书卷,有整个国家陪同她一起悲哀一并怀想这也许是幸事,至少我是因此而深陷于对他的喜爱,作为一世之人,他没有李靖活的完满,他抛下功名与娇妻走的不甘,然而作为万世流传的人物,他却比李靖更加完美,他因此而永远不会再平庸,永远不会再失败,不会象李靖一样老去,不会象孔明一样兵败歧山,他的早逝成就了一段无比辉煌的人生,令人神往也令人感伤。罗贯中对他的诋毁,把属于他的羽扇纶巾作为了诸葛亮的标志,甚至他是否量小是否死于诸葛亮的激将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个这样精彩的人,是造物的宠爱将为人的最佳特质都给了他,又将惋惜与悲哀都留给了与他同时和他身后的世人。(事实上,周瑜是因病而死,并不是因气而死,有三国志及各类史料为鉴。) 我的标准就是完美,而我的完美却是不满之月,一现之花,唯有周瑜,只可惜一点,他与小乔的夫妻情深只能由别人的诗词中去体会,三国的史书中对此当然不会置一词,让人想象的空间虽然天马行空却了无线索。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曹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英雄上百,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有人说,孔明算得英雄,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是千年难遇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了这一点。然而,我认为他完全可以有更大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他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地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孙权则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我认为,三国英雄,曹操莫属。我觉得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姓刘者可当帝?曹操的一生,有不少罪过和错误,但正如鲁迅所说的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他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除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还称王不称帝,说“天下为定,不得遵古”。是多么有先见之名!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的证据,这是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一个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把那些二心的,把那些动摇份子都给我揪出来,而曹操没有。曹操发现这些一堆书信,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烧毁,曹操做得很漂亮,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问曹操,为什么把这么重要的证据都毁掉了,因为曹操很清楚,他是以弱胜强,老实说,自己心里都没底,何况大家呢,这勾结袁绍又不是一个二个,三个五个,可能是几十个,上百个,这都清算不过来,何必要清算呢,这个人情,曹操做得很好,曹操当着全部人的面把这些证明全部烧毁,让大家放心,跟着曹某,只要衷诚,以前的事我不知道。可见他的政治才能甚高。曹操很会装糊涂,装糊涂才能宽容人,宽容人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的天下。 他还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 虽然,火烧赤壁使他元气大伤,但他毫不气馁,真乃帝王之大气也!然而,败仗并不能掩盖他的计谋。也有书说道,空城计乃曹操所设,当时,一个叫郭冲的人十分崇拜诸葛亮,才编是诸葛亮出的空城计。 他又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 他还有好多的故事,什么望梅止渴,煮酒论英雄,割须弃袍,割发代首,败走华容道…… 刘备虽有三顾茅庐之故事,曹公却有跣足迎许攸之美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有胸怀坦荡,立志高远之人方能明白其中之道理。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曹操也有自己的缺点。他太多疑,误杀吕伯奢,成为后人反感他的重要原因之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有一点自私。他梦中杀人之事,也足够凶狠。因不信任华佗,将他杀害,自己也因病去世。可是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那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 总之,我认为,三国英雄,曹操一人而已!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之诸葛亮诸葛亮热情地倡导“立大志”、“修人品”,强调“志当存高远”、“恢弘志士之气”,告诫青年要力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玩物丧志,无所作为。他自己正是实践这样的人生要求。他忠于他的事业,没有个人权力野心,为实现统一大业,他呕尽心血,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遗憾的是,他死后并未后已 对于历史人物,由于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后代的评价带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有正有邪,但数千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或许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场则是清一色的赞扬、钦敬及仟念。 但是20世纪以来,这种现象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一种随着后现代解构主义而引发的历史翻案风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日趋多元化,并且带有一种将历史改写的倾向。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开始多有微词,开始对他最后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经过进行重新评价,在将他从神坛上拉下来的同时,也有了一些并不是那么公正的评价所谓矫枉过正也。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对于历史文化的多元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传统观念的背离,却使很多人开始以一种怀疑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人们开始对于自己所接受的长期的历史教育发生了动摇,对史官的春秋笔法进行怀疑,从而产生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对历史事物的完全不信任,这种倾向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也是有害处的。我想说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所需要的真实或许应该是一种历史的真实,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真实。历史的真实是一种理性分析而不是感情引发的真实,我们可以凭着自己的个人好恶来评价一件事情,一个人物。也可以笑谈、戏说和大话历史,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真正的历史。 我不喜欢咬文嚼字去考证历史典籍。但现在有某些人,引用只言片语。例如,看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就妄言他独揽大权,有狼子野心,进而怀疑他的鞠躬尽瘁(历史典籍的一句话就引出了长篇大论的主观臆断)。诸葛有隆中对,就创造一个鲁肃的吴中对,来弱化隆中对。三国中,像这样对当时局势的分析何止于十,但是又有哪个能企及隆中对,包括什么吴中对! 晋臣陈寿(其父因罪为诸葛所杀)的《诸葛亮传》对诸葛也是肯定的称颂的,可又为何那些自称学究古今一切从历史出发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贬低人们心目中的偶像。 当然,历史是苍白的。如果只看历史,轰轰烈烈的三国时代也许和五代十国一样不被人熟悉。幸亏一部三国演义,结合断代史《三国志》和 评书和传说,再艺术加工。要不然我不会喜欢三国,更不会敲这么些字来写这篇文章。 实际上,易中天对诸葛亮的评价,主要还是沿袭许多史学家的“定论”,即,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而非杰出的军事家,当然对三国演义、民间流传的诸葛亮的神话用兵全盘否定,甚至将“锦囊妙计”看成笑话,否定诸葛亮之智,认为是民间的胡编乱造。 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这确实是个值得商榷的话题,个人以为,诸葛亮首先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其次才是杰出的政治家,理由如下:首先,身为乱世的谋士,而且是取得丰硕成果的“军师”,必须要有独特、敏锐、反常的战略眼光,这一点,我们从《隆中对》就足以领略到诸葛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略眼光;其次,刘备本来是屡败屡战的人物,虽然有刘、关、张、赵,仍然无济于事,直到诸葛亮出山,才扭转乾坤,成为一方霸主,然后三分天下,其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其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最后,诸葛亮的政治才华其实远不及军事才能,在后来的治蜀中,如果诸葛亮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要战争不断,而是与民休养生息、使民以时,那么,蜀国是不可能总在战争中不断消耗实力,最后败亡的,“自古兵者非好战,后人治蜀要深思”确实是有道理的。 因此,诸葛亮首先是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其次才是较为优秀的政治家。 那么,历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要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历史以来,无论演义、民间对诸葛亮赞扬太高了,甚至到了神化的地步,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中国知识分子最自负,通常有舍我其谁的毛病,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就更不可能办到,而诸葛亮能做到的事情,简直是神话的奇迹,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是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他们是绝对不允许神化的“诸葛亮”存在的;那么,世界上有没有超智慧的人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实际上,今天我们按美国成功学拿破仑希尔的“二八定律”来看,很多所谓的优秀的“知识分子”,确实属于第一层的百分之二十之列,但二八定律再二八分,二八的二八的再二八,再继续,再继续,那么真正杰出、优秀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历史上真正超凡入神的又有几人?又何必去妒嫉那样伟人呢?否定那些伟大的人能够提高自身的价值吗? 二、历史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喜欢随波逐流,都爱凑热闹,喜欢名利,能够真正维持知识分子本色的人是相当少的,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耐得住寂寞,真正为求学、求知而孜孜不倦,因此,中国知识分子真正有大成就的很少,而停留于表面的很多,按爱因斯坦的话说,“他们都喜欢在木板上最薄的地方钻个洞”,然而就沉迷于所谓的“成就”,享受所谓的“应该有的待遇”,最后从此不前,暴殄天物,这确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现实中的知识分子,大都属于此类,当然,也有真正的学问家,但实在太少,而诸葛亮高卧隆中博览群书、云游四方了解世情的作风,更刺痛了那些知识分子; 三、诸葛亮的“不识时务”:在很多知识分子看来,在当时的时代中,曹操既然已经扫平北方,就应该由曹操来统一天下、改造换代,诸葛亮简直太多事,何必为一个四处流窜的刘备卖命?而在今天的许多知识分子来看,美国既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既民主又自由,由美国统一地球,多好?因此,在美国一次又一次在“自由、民主”的外衣下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有那么多中国的所谓精英们的“喝彩”,反而认为那些抵抗侵略者的民族太“愚蠢”;因此,他们喜欢做随波逐流的蠕虫; 四、按生物进化论思想,后人应该比前人聪明,因此,在很多知识分子看来,诸葛亮应该不如他们聪明,应该比他们愚蠢才对,但是,很多人永远也不会明白,生物进化论固然是没错的,但是,聪明并不意味中智慧,而真正的大智慧,更是很难做到的,首先要有不断求知的欲望,其次要真正博览群书、了解世界各种思想,然后才谈得上创造新的、正确的思想思维,引领世界、时代潮流,而这样的人,对于浮华、浮肿、浮夸的知识分子来说,又真正有几人做得到呢? 坦率说,我并非认为诸葛亮是神化、完美的人,正如前言,其也有失误、失策的地方,这也是后人应该借鉴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诸葛亮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之一,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后人可以评说诸葛亮,但应该客观公正,学其成功之道(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慎思之),借鉴其不足的地方,这样,才可能真正地达到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诸葛亮中国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有林则徐,李白,杜甫,蔺相如如果有人问我我喜欢哪个历史人物,我一定会滔滔不绝的说出一大堆。但是在这么多的历史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候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知天文地理思考问题清晰明确。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讲述一下《草船借箭》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个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喻,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有一次,周喻让他在10天之内造好10万只箭。诸葛亮对周喻说,3天内就造好10只箭,第3天让周喻派500个士兵来到江边搬箭。诸葛亮叫来鲁肃来帮忙,拨来20条快船,每船30个士兵,船用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盖好,不让鲁肃告诉周喻,第1天和第2天,诸葛亮没有动静,第3天4更时,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接到船里,船用绳索连着。江面上雾很大,船到了曹寨对面不到20里的地方,诸葛亮下令士兵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曹操见雾大,只叫弓箭手射箭,等到船上都叉满了箭后,诸葛亮让大家说“谢谢曹丞相的箭”,一会船顺风顺水的划走了。这个故事大致看完了,你可能在想,为什么诸葛亮要选择四更时去借箭,我想可能有4个原因,江面上雾非常大。天黑。周喻这时在休息。天黑,雾大,曹操不敢轻易出兵。这个故事看完后,我觉得诸葛亮非常的会谋划,他的大脑中充满了智慧,我们要学习诸葛亮,遇到难事要自己多动脑子,不能全靠别人来帮助你,我们要让脑筋多转,让我们更聪明。

历史小论文600字诸葛亮的故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出生在山东沂南县,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84米。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一说是9岁丧母,12岁丧父),与姐姐以及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但并未开府,主持朝政。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虽然我对历史并不是很了解,但是我却知道很多历史人物,而我最崇拜的就要数诸葛亮了。  诸葛亮字孔明。他父亲诸葛珪曾做过东汉的泰山郡丞,是一名普通的文职小吏。诸葛亮有两个姊姊、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在他八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们姊弟五人便依靠叔父诸葛玄生活。一九五年,袁术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诸葛亮姊弟随叔父来到了南昌。但不久东汉朝廷又委任朱皓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率全家来到了襄阳,投奔荆州牧刘表。一九七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的两个姐姐都已出嫁,哥哥诸葛瑾当年留在老家,至今查无音讯,诸葛亮就与弟弟诸葛均一齐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盖了几间茅草屋,开始了躬耕生活。在隆中,诸葛亮一共住了十年。在这十年里,诸葛亮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典籍。他十分喜欢兵家、法家的著作、崇慕古代的管仲、乐毅,常常咏诵梁父吟,以表明自己的志向。  一次,刘备向司马徽求教。司马徽说:「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伏龙即卧龙诸葛亮,凤雏即庞统。」不久,徐庶投靠刘备,又推荐诸葛亮。刘备想让徐庶把诸葛亮召来。刘备思贤若渴,就带领关羽、张飞到隆中拜访,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当时是公元二0七年隆冬,刘备四十七岁,诸葛亮二十七岁。刘备虚心向诸葛亮请教,于是引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隆中对策。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于是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觉得刘备胸怀大志,又三顾茅庐,便慨然应允。从此诸葛亮离开隆中,开始了后半生的戎马生涯。  而诸葛亮在一生中使用过很多计策,有一计叫激将法。我在一本《历史智慧》书上看到过这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对诸葛亮更加了解:那时诸葛亮和徐庶还有庞统都在一所私塾念书,到了学期末,先生提了个难题,就是要在午时三刻经过他的同意出这个屋子就算出师了。很多学生都在那里想办法,有人说外面着火了,还有人说想解手……可是先生对这些不理不睬。徐庶递上一封信,信上说母亲病了请允许去探望母亲。先生说:“午时三刻自便,一边站着。”庞统说:“先生,你要我经过你的同意从里面到外面去我是办不到,要是你能让我到外面去,我便能经过你的同意来。”先生说:“庞统耍小聪明一旁站着。”而诸葛亮则呼呼大睡起来,先生看到很生气,快到午时三刻的时候诸葛亮突然醒了,他拽着先生的衣服大骂:“你这是什么人,尽出一些刁难的题来,快还我三年学费!”先生被激怒了:“徐庶、庞统把这个不肖子给拉出去。”到了外面,诸葛亮捡了根很粗的木棍跪倒在先生面前说:“对不起,刚才为了出师冒犯了先生,请先生处罚。”先生恍然大悟说:“你可以出师了!”“徐庶、庞统也可以出师了!”先生想想有理也就同意了。看完这个故事,我不得不佩服诸葛亮了!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很多人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而我认为,诸葛亮他的聪明才智来自于他的学干和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有自我的想法。诸葛亮一位世界难得的人才,我一直很敬佩诸葛亮,当然称得上崇拜他。很多人都是这样,就连刘备也要三顾茅庐,何况我这样的一个学生呢?

诸葛亮的故事是指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人物,蜀国军师、丞相诸葛亮身上的一些故事,诸葛亮以聪明、机智而闻名,善于用兵。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著名典故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本名诸葛亮别称卧龙字号字孔明所处时代三国民族族群汉族

历史人物论文2000字诸葛亮与曹操

论诸葛亮的谋略与影响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蜀汉丞相死后谥号忠武侯。他自比管仲、乐毅满腹经纶学贯古今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文韬武略无所不尽其极。有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是人民心中忠臣的榜样智慧的化身。 陈寿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与管仲、萧何差不多。然军事才能不足。 叹曰诸葛亮一儒生父母双亡投亲靠友最后失去了生活依靠无奈隐居隆中以耕种维持生计。然时来运转卧龙先生从一耕地农夫凭三寸不烂之舌翻云覆雨辅佐刘备三分天下位极人臣名垂青史。真可谓时势造英雄令后世之人仰慕不已。  一、 政治谋略 一、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 1、拜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荆州之地聚集了大批知识分子有司马徽、徐元直、孟公威、石广元等文人刘表、庞德公、黄承彦、马良等清流名士诸葛亮在这里吸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他读书这就是为日后博取功名积淀巨大的资本所谓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三顾茅庐”内藏玄机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可以说人尽皆知早已传为佳话成为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在《三国志》里记载是“凡三往乃见。”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便写得活灵活现其故事情节广为流传叹为观止。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这个故事里有几个疑问一是诸葛亮时时关心天下大事刘、关、张在新野他应该是知道的平时他又比做管仲、乐毅二人很想干一番大事业眼前大好时机他为什么不去投靠呢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刘备亲自来到自己家中早就应该在他意料之中为何不在家等候让玄德公如此来回奔波。三是就算诸葛亮故意而为难道就不怕错失良机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吗 其实这里只有一种解释最让人明白诸葛亮是一个假隐士他无意于一般的功名意在出将入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裂土封侯。而要成就此事他便依样画葫芦学了一个人-----姜子牙想当年姜太公渭水河边钓鱼“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钓河中鱼只钓王与侯。”最终如愿以偿钓得周文王辅佐姬发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诸葛亮可是得了真传。 二、新官上任三把火 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时间内连续三次火攻曹操。第一次火烧博望坡第二次火烧新野第三次火烧赤壁。人们把这三把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这里的“三把火”是比喻讲开头前三件事多像烧起火来那么壮观布引人注目轰轰烈烈且有声有色方能声名远播官运亨通。 三、审时度势、相时而动 1、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逐鹿中原。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 但作为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很难组成真正的联合政治集团当曹操大军压境之时孙刘联军紧紧抱成团一举歼灭曹操八十万精兵。当敌军退去孙刘两家为争夺荆州而闹得不可开交又加之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命丧黄泉刘备为报杀二弟之仇不听劝阻劳师远征先是张飞身首异处后是陆逊被火烧连营七百里以至惨败魂飞白帝城。孙刘联合的政治几乎破灭。但这不能怪诸葛亮反而说明他的政治远见和正确策略。 2、取西川建基业 取西川是诸葛亮的重要一步棋西川自古易守难攻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之国”。西汉高祖刘邦就是以西川为根本夺得天下的。虽此时刘备拥有荆州,然荆州之地四面受敌又被赤壁一战弄的残破不堪北临曹操东接孙权西连西川。取西川是当时唯一的出路是上上之策。 然而失荆州之后刘备也没按诸葛的计策实施在损失了大量兵力之后再托付给诸葛为时晚矣但取西川这个理论是没有错的。 四、勤政廉政 百事楷模 **************

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了。他的出身不算显赫,袁绍先生是“四世三公”之后,官高权重。董卓虽一介武夫,但也能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控制住大局,一跃成为相国。而曹操呢。虽然小有家资和政治优势,但是陈留起兵的时候,兵不过三千,将不过曹仁和夏侯兄弟,最后却能成为当时中国势力最强的集团,并奠定了魏国的基础,为中国北方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一点我们应该肯定。 和很多割据一样,曹操也是打着镇压黄巾起义的旗号出道的。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在各个方面都颇有建树。但是,作为剥削阶级的典型代表人物,曹操也有着十分突出的恶德劣行。 首先,他攻打徐州的时候三度屠城。比如,初平四年,攻陶谦,徐州大屠城,“击谦,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试问一下,这是曹操作为杰出政治家应该持有的行为吗。至少在下对他的行径十分寒心和遗憾。 他的杰出政治家应该打上疑问。 第二,刘知几在《史通•探赜篇》里说曹操:“贼杀母后,幽迫主上,罪百田常,祸千王莽。”那时的曹操对社稷的贡献确实颇大,但这种行为是臣子能做的吗?历史已经有了明确答案,曹操肯定不是一个贤相。第三,曹操杀吕伯奢。这个故事大家很熟悉,说的是曹操落难借宿老友吕伯奢的家,老友盛情款待,并吩咐其家人为曹操杀鸡接风。不料,曹操却疑心老友要杀他,半夜慌忙离去,途中正遇打酒归来的老友,曹操见事不妙,在极度紧张和惶恐中杀害了这样一位无辜的好人。杀人之后,曹操不但不反省,居然狂妄的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也就是说,我可以辜负天下的所有人,而天下的所有人是万万不能辜负我的。如此极端利己主义的信条,我们不仅应该否定,还应该严厉批评。 第四,曹操杀功臣“二荀令”等。荀彧荀攸是汉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汉朝不二的功臣和忠臣,当然也是曹操的心腹。赤壁战后,曹操加紧了扩充自己的实力,自私的权欲使得他的野心急剧膨胀,先后进位魏公,魏王,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朝廷。二荀也看出了这一点,极力劝阻,不料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难以控制自己的私欲,先后杀害了二荀。接下来,我再来谈谈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情况。众所周之,曹操逝世的时候,天下势力仅存孙权和刘备而已。他的一生打过的漂亮战役确实不少,比如奠定北方统治权的官渡大战,再如灭袁术,杀吕布等等。不过我想告诉诸位,我们不应该以结果来定位某些问题。因为,最大的成功永远无法代替走过的经历,就像白天的喧闹永远无法代替黑夜的寂静一样。 所以,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过程。举一个例子。曹操第一次打张绣,张绣没做任何抵抗便决定投降。欣喜异常的曹操到了张绣的中军大帐,不巧,军务繁忙的他看上了张绣的婶婶,诸位可以想想,张绣的婶婶该多大年纪了,但这个时候正当盛年的曹操居然看上了这位大龄女性,在玩耍一番后,还企图和该女子发生性关系,这种举动让张绣十分震怒,可降不可蒙羞,于是他决定就地举事。曹操毫无准备,损失了名将典韦和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之后终于保了一条命。这是一位著名的高级将官该做的事情吗。 再谈一个例子。曹操起兵陈留的时候,连合诸侯讨伐董卓,后卓为孙坚所败,弃洛阳而走,但曹操贪功心切,轻师冒进,在汴水为荣所大败,若无曹洪相救,早死于万箭之下。我们可以看看,曹操既贪功冒进,又轻易放弃洛阳,这无疑是兵家大忌。所以,在下并不认为曹操是杰出军事家。 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李希凡同志说得好:“要使普通人民永远记住曹操的那一些有益于历史发展的时间短暂的政治经济措施,而又必须抹掉他在兼并群雄的战争中所遗留下来的‘残戮’、‘屠城’的血迹,是不可能的。”最近社会大谈为曹操翻案。在下认为,没有必要为他翻案,只需要为其正名,让我们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曹操即可。三国志上说曹操是超世之杰,我理解的超世之杰并不仅仅是才华和能力优于其他人,更应该是优秀、杰出,有才俊的人。曹操以上的几点和不符合优秀、杰出这个特点。优秀杰出的人能做这些事吗,而且还做的不少。

两个人差不多,都独揽大权,不拿皇帝当回事,皇帝只是个傀儡而已。

这些孩子真是搞笑,一点分都没有谁会帮你写那么长的文字

关于历史人物诸葛亮的论文

自已写吧 ~~可以增见识

关于历史上真正诸葛亮的论文躬尽瘁 死而后已--评真实的诸葛亮(上) 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当权。朝廷要员,地方诸侯无不忙于争权夺利。不过在这中间还是有些人能够廉洁奉公,忧心国事的,这些人就是中国近2000年封建历史中一直存在的清流,在当时叫作党人。诸葛亮的先人诸葛圭,父亲诸葛‘王圭’(一个字)叔叔诸葛玄以及诸葛亮后来在荆州结交的一些良师益友如司马徽、庞德公等都多多少少和清流党人有些关系的。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诸葛亮在他人生中做出的选择了。被称为叛臣逆子的曹操他是绝对不会投效的。对于江东的孙氏,也没有什么好感,孙坚、孙策私藏玉玺,若不是一个死的早,另一个没实力,说不准会出什么事那。直到身为皇室宗亲,又有以恢复汉室为相同目标的刘备出现,诸葛亮才有点心动了,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有人说当时诸葛亮是在摆架子或试探刘备,他早就确立了刘备这个目标。我认为不对。理想归理想,公元207年的形势明摆在那。袁氏已灭,青、干、幽、并四州落入曹操之手,加上曹操原有的司隶、衮、豫、徐、雍州一部,可以说天下已经大定。剩下的孙权(扬州)、刘表(荆州)、刘璋(益州)、马腾(凉州)、张鲁(汉中,属于益州)不是势力弱小、就是昏庸无能。所以后来曹操南下的时候,已经不是争霸天下,而是平定天下了(争霸,早在官渡之战就结束了)。而刘备那?连个落脚之地还是借别人的。所以诸葛亮还是感服于刘备的真诚(三顾之礼啊!为了一个布衣,在当时真的很难得。真所谓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和上面所说的原因,使得他最终投效了刘备。也可以说他是明知难为,而为之。 大致介绍了诸葛亮后,我们再来谈谈他在各个重大事件中的作用。 --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 对于改变历史的一场伟大战争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描写实在是太过火,这里面的诸葛亮更象是在玩游戏,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很多地方都把他神化了。客观的来说,在这场大战中,诸葛亮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特别是军事上,主要人物还是周瑜和鲁肃,主要的力量还是来至东吴。战略规划,战术安排和实施基本上是由天才军事家的周瑜完成的。(三国演义对他的描写太过分了,我这里也小小的过一下。给他这个称号,算是平反吧。呵!)这是很正常的,《诸葛武候传》的作者在这里有一句经典的评述:就象是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从加入社会到做出贡献,创造价值之间,是需要一段适应过程的。但诸葛亮毕竟是不世出的人杰,他还是为战争的胜利,特别是为了刘备势力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妻子是黄氏,也就是黄承彦的女儿,而黄承彦是荆州的大名士。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嫁入了当地的大户蒯族和庞族。(就是庞统家了)诸葛亮的好友如司马徽、崔州平等也都是当地名士。而荆州的大户蒯族、庞族、马族都有姻亲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使的诸葛亮在出仕之前就在荆州有了一定的实力和名气,而不是一些书中所描写的默默无闻。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基地,刘备的基地都是在荆州,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也是颇为重要的人物。所以孙刘联盟的沟通桥梁无疑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起的更多的是外交而非军事上的作用。但孙刘联盟是赤壁之战的基石,也是刘备政治生涯的转折点。说诸葛亮的出仕是一鸣惊人也是无可厚非的。《三国演义》在这一点上还算正确。 周喻的火攻计最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胜利者有权力瓜分胜利的果实。在战争中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后的行动。孙刘联盟对刘备的作用开始显现,在赤壁之战中并没有出多少力的刘备势力在其后的争夺中竟取得了荆州八郡中的四郡,而孙权势力仅仅只得二郡。(这种战果分配的不平衡也为后来的吕蒙白衣渡江埋下了伏笔,但当时的刘备势力可顾不了那么多了,这并不是诸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论诸葛亮的谋略与影响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蜀汉丞相死后谥号忠武侯。他自比管仲、乐毅满腹经纶学贯古今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文韬武略无所不尽其极。有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是人民心中忠臣的榜样智慧的化身。 陈寿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与管仲、萧何差不多。然军事才能不足。 叹曰诸葛亮一儒生父母双亡投亲靠友最后失去了生活依靠无奈隐居隆中以耕种维持生计。然时来运转卧龙先生从一耕地农夫凭三寸不烂之舌翻云覆雨辅佐刘备三分天下位极人臣名垂青史。真可谓时势造英雄令后世之人仰慕不已。  一、 政治谋略 一、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 1、拜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荆州之地聚集了大批知识分子有司马徽、徐元直、孟公威、石广元等文人刘表、庞德公、黄承彦、马良等清流名士诸葛亮在这里吸取了丰富的文化营养他读书这就是为日后博取功名积淀巨大的资本所谓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三顾茅庐”内藏玄机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可以说人尽皆知早已传为佳话成为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在《三国志》里记载是“凡三往乃见。”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便写得活灵活现其故事情节广为流传叹为观止。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这个故事里有几个疑问一是诸葛亮时时关心天下大事刘、关、张在新野他应该是知道的平时他又比做管仲、乐毅二人很想干一番大事业眼前大好时机他为什么不去投靠呢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刘备亲自来到自己家中早就应该在他意料之中为何不在家等候让玄德公如此来回奔波。三是就算诸葛亮故意而为难道就不怕错失良机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吗 其实这里只有一种解释最让人明白诸葛亮是一个假隐士他无意于一般的功名意在出将入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裂土封侯。而要成就此事他便依样画葫芦学了一个人-----姜子牙想当年姜太公渭水河边钓鱼“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钓河中鱼只钓王与侯。”最终如愿以偿钓得周文王辅佐姬发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诸葛亮可是得了真传。 二、新官上任三把火 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时间内连续三次火攻曹操。第一次火烧博望坡第二次火烧新野第三次火烧赤壁。人们把这三把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这里的“三把火”是比喻讲开头前三件事多像烧起火来那么壮观布引人注目轰轰烈烈且有声有色方能声名远播官运亨通。 三、审时度势、相时而动 1、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逐鹿中原。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 但作为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很难组成真正的联合政治集团当曹操大军压境之时孙刘联军紧紧抱成团一举歼灭曹操八十万精兵。当敌军退去孙刘两家为争夺荆州而闹得不可开交又加之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命丧黄泉刘备为报杀二弟之仇不听劝阻劳师远征先是张飞身首异处后是陆逊被火烧连营七百里以至惨败魂飞白帝城。孙刘联合的政治几乎破灭。但这不能怪诸葛亮反而说明他的政治远见和正确策略。 2、取西川建基业 取西川是诸葛亮的重要一步棋西川自古易守难攻物产丰富被称为“天府之国”。西汉高祖刘邦就是以西川为根本夺得天下的。虽此时刘备拥有荆州,然荆州之地四面受敌又被赤壁一战弄的残破不堪北临曹操东接孙权西连西川。取西川是当时唯一的出路是上上之策。 然而失荆州之后刘备也没按诸葛的计策实施在损失了大量兵力之后再托付给诸葛为时晚矣但取西川这个理论是没有错的。 四、勤政廉政 百事楷模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