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可持续发展论文3000字开头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8 10:32:37

可持续发展论文3000字开头怎么写

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 控制人口数量 控制人口数量,对于中国和世界、现在和未来都有着积极意义。 2 提高人口素质 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 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消费模式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形成低消耗、低污染的生产消费模式。 4 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消费方式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引导人们树立科学、适度、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 5 水是生命的源泉 人类能直接利用的陆地淡水依赖大气循环而产生,即太阳能蒸发了海水,水汽通过大气环流,凝结成云致雨降落于陆地而形成陆地的淡水。但在水资源中能够利用的淡水比例却是很小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利用好水资源,另一方面又要从全面节约用水做起,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和水质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又要切实维护水资源在水文、生物和化学等方面的自然功能,使经济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同步进行。 6 发展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 人类健康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提高和改善人类的健康水平,必须健全综合卫生保健体系,减少因环境污染和公害引起的健康危害,大力控制传染病,减少地方病的危害,特别是要保护好妇女、儿童、老人等易受害人群。 7 加强住区建设,改善人类住区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人类住区建设的一个标志。要努力建设一个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人类住区。8 清洁生产代表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生产过程中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和预防,使社会需要的最终产品尽量少地成为废物进入环境中,并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清洁生产代表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9 不要把子孙后代的饭都吃光了 如果人们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如果人们今天浪费或者不合理地使用石油、天然气、煤和各种矿产资源,那么这实质上就是在吃子孙后代的饭,堵子孙后代发展之路。 10 消除贫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我们要实施更加积极的消除贫困政策,鼓励和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消除贫困,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11 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 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的时代,研究、开发和保护海洋应是人类的共同行动。12 逐步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 自然界中存在的且可能被人类利用来获取能量的自然资源称为能源资源。当前,世界上消耗最多的能源资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再生的化石矿物能源。而这种能源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是会枯竭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加强对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3 防止土地荒漠化 我国有多达5000千米的风沙线,受害农田有660多万公顷。因此,我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这是一项举世瞩目的绿色工程,也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14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系统的因子共分为三大类:即植物、动物、微生物。植物扎根于土地,在光合作用下生产更多的生命物质和能量。动物首先是吃植物的草食动物,然后是吃动物的肉食动物。就三者的关系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或次生产者,微生物是分解者。生物资源是由多样性物种种群组成的生命系统。 15 森林资源具有保护环境的功能 森林不仅具有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同时其自身就是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可以调节气候和地下水、地表水的流量,可以防止沙尘暴,减少水土流失。森林还是生物多样化的宝库,是衡量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16 发展科学技术,改善环境和生活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未来世界的发展速度,同时决定着未来世界能否可持续发展。 17 培育生态意识,转变公众观念 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原则,提出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化的要求。生态保护、生态补偿、生态创造意识,应当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直觉的内驱力;购买绿色产品,培育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应成为人们的新消费观;绿化造林,应成为全民的生态创造活动;建设生态旅游区,应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企业家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绿色生产的观念;城镇规划和建设必须体现生态的观念和思维。 18 依靠法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依靠法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地位需要法律的确定;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依赖法律的强制性;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借助法律的广泛调整性;四是可持续发展也将丰富法律的内涵,推动

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资源掠夺性开发、旅游景区粗放式管理、旅游基础设施过度膨胀等问题,对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那么,如何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真正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河南省云台山景区坚持可持续发展、打造旅游精品的探索与实践,给人们提供了有益启示。  云台山景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景区1983年开始考察论证,1985年正式开发。1989年4月,成立云台山风景区管理局。2001年,焦作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真正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战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云台山人把云台山建成了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自然遗产、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经过10多年锲而不舍的艰苦创业,云台山景区已经崛起。但是,要想保持发展的领先优势并寻求新的突破,还需要在更高的平台上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2007年,修武县委、县政府着眼长远,积极进行二次创业,重点处理好发展进程中的“开发与保护”、“奉献精神与利益机制”、“市场开发与品牌打造”、“发展与富民”、“经济效益与人本理念”这五对关系,逐步走出了一条云台山景区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云台山景区主要客源市场由过去半径300公里区域扩展到1500公里区域,省外游客达到90%,韩国、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境外市场也已全面启动。2009年,景区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5万人次,门票收入54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倍和5倍。  以理顺管理体制为基础,确立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比较高的产业,其发展受其他行业的制约很大,部门之间、地域之间存在的管理界限模糊、职责不清等问题往往容易产生许多扯皮现象,导致效率低下,阻碍旅游业发展。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为深化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焦作市委把云台山景区管理局从副处级单位升格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实行“景政合一”的管理模式,以保证政令畅通,从而为景区持续、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确立了良好机制。同时,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子房湖水库、青龙峡景区、峰林峡全部纳入云台山景区统一管理,实现了人才、资金、资源、建设、管理上的统一调配、合理使用,使景区的竞争优势更加突出。  以制定科学规划为前提,确定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要把一个拥有优美自然风光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景区建成全国一流的景区,前提是必须制定一个适合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为此,云台山景区先后投入220万元,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景区进行科学定位,编制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规划。该规划的总体框架包括:投资1亿多元修建5000个车位的大型生态停车场,购置150辆尾气排放达到欧Ⅲ标准的豪华观光巴士;投资6亿多元拆除、改建破坏景区景观的各类设施,合理规划游览线路;投资5亿元进行数字化景区建设工程;等等。按照这一规划,景区进行了高标准的建设。目前,所有进出景区的道路已经得到全面硬化、绿化、美化,所有人行观光步道都以贴近生态为标准进行了铺设,使各个景点连成一体,形成了观光环线。事实证明,云台山景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建设是树立景区良好形象的关键所在。  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增强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干事业需要一个好的体制机制,更需要一个甘于奉献、勇于创业的领导班子。云台山景区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增强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首先,求团结,营造领导班子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管理局狠抓完善领导班子内部工作机制这个根本,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工作制度。其次,重事业,同心同德开创新局面。在景区,领导班子成员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酷暑寒冬,领导班子成员都身先士卒,带领职工背石沙、抬水泥,扫冰雪、清路障。这种比奉献、求实效的务实拼搏精神,极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力增强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树立服务品牌为主线,提高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水平。“金杯银杯,不如游客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游客的夸奖。”云台山景区管理局把提升软件服务作为打造云台山品牌的重头戏,在景区牢固树立“不让一位游客在云台山受委屈”的优质服务理念,对全体职工进行“一切围绕游客,一切为了游客”的职业精神教育,要求职工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细节,佩证上岗、文明用语,从自身的一言一行抓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严禁出现任何有损景区形象的行为。考虑到一些游客的需要,云台山景区在各景点入口处设置了手机“加油站”和行李寄存处等设施。同时,定期对游客意见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游客需求,在旅游道路上合理设置休息点、垃圾箱,以方便游客。可以说,云台山景区正是以突出人性化的精细服务,赢得了广大游客的赞誉,提高了景区可持续发展水平。  以加强对外交流为抓手,拓展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近年来,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加强对外交流为抓手,有力地拓展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2007年8月27日,云台山景区与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缔结为“姐妹公园”,成为我国继黄山之后第二个与美国国家公园建立官方合作关系的景区。同时,云台山景区还先后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建立云台山教学科研基地,并在对云台山景区进行跟踪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中国旅游发展的云台山模式》。这些对外交流活动与科研项目的实施,拓宽了云台山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增强了云台山景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是世界的灵魂。”“科学是用事实建立起来的。”【科学是什么意思】: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 。【什么是文明】: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文明是现实主义。”“战略的定义”中“连续”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发展、持久、和谐和均衡。”“观”, 是观念。【观念的定义】:观念是自身知觉、意识、思想、理智的对象。【真理的定义】:真理是一个观念在个别情况下判断中现时的体验。“真理是由表象真理、知性真理、理性真理、概念真理、智性真理的一致性构成的,一致性都是各种关系构成的。”【战略的定义】:战略是寻找连续正理○17、科学的文明实体。【战术的定义】:战术是达成局部真理、 文明的文化性质。“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战术的特征是创造实在的行为。”“发展”一词,就是战略中的连续,也是战略和战术的本质属性区别之一。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文化,是一个发现,它又是一个文化进程。在博弈的文化进程里,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融入社会,深入人心,变成了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背景的博弈世界观。在资产与共产双方博弈对局中,自然产生了第三空地的概念,在社会主义文化走向文明和科学的进程中,就是在这第三空地里不断地创新,中国社会就是在这个文化进程中得到繁荣和发展。“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这是文化进程。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这是文明进程。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科学,这是科学进程。”“文化诞生于谎言,文化又是虚无主义,只有文化才有万能的理性产生当代文明。”《博弈圣经》中说:“大自然用时间创造了文化的次序,人类根据大自然双重性和第三空地的优雅产生了博弈智慧的深度。”科学发展观以国情为背景,在多年的实践中,在资产与共产的理论相互交替纠缠中,在成功和失败中,在经验和教训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创新型国家,它是一个“博弈实体○9”。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个“博弈实体○9”的战略性命题。《博弈圣经》中说:“应该从战略和战术的横向对局的第三空地里产生博弈的混合、排序、定性,才可能有所发现。”科学发展观的发现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将与资产和共产三方平等博弈,互访、互渗、相互交替。科学发展观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在大于两个以上的合作者,在国正双赢理论○3的实践中,创造和谐社会的双赢体系,科学发展观具有大自然的博弈占优特性。因此,它是一个政治科学成果。

可持续发展论文3000字开头题目

首先写这个贴子是具有一定压力的写这篇贴子并不是在为共产党说话,也不是在为那一个人说话而是从一个历史的全局系统的分析一个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在建国后为什么要与苏联建交 近代中国的矛盾是什么 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近代中国的灾难史于1840的鸦片战争深究这场战争的原因可能有的人会说,英国人太坏清政府太腐败无能而或者是其它什么原因但是其根本原来如何这是要从系统上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全面分析的当然不能说清政府就没有责任关键是在于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形成了两种社会根本矛盾即:1资本主义与国内买办构结的势力与普通民众的矛盾不法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这两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历史上的矛盾人民也就无从真正的成为国家的主人国民也就不会有民主民权民声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过形形色色的与这两大势力做斗争的力量无论是清时的小刀会还是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甚至是戊戌变法的梁启超谭嗣同他们从根本上只想到的是赶走外来入侵者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那他们利益也就是分别代表着广大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封建皇权 那么历史证明了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对立宪就没有任何兴趣他们对任何有可能侵害到其自身利益的任何变革所抱的态度就是杀无赦 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走资本主义道路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在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上中国是不是可以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答案是否这的因为早在本世纪初这种悲剧就发行过 孙中山先生做为中华民族革命的先驱者他的丰功伟绩是后人所不能够抹杀的以他为代表的国民党在进过无数次的与封建王朝的斗争中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五千年的封建历史便是封建王朝结束了`中国近代的两大根本矛盾有没有结束呢,答案肯定是否的,为什么呢``因为封建王朝是结束了`但是一种新的封建势力又出现了``那就是军阀主义再加上中国资本阶级本身就具有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他们一味的与国外帝国主义妥协忍让而结果是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在当时的中国更加的放肆出现了军阀或者是帝国主义势力为代表的某些有权有势力的人在中国境内犯罪加害普通民众而不受任何处罚而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有一种阶级他必然要代表广大普通民众的利益必然要与不法地主阶级与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做斗争而这种新的阶级的诞生 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历史以其血的代价告诉我们,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当时的出路有三条:一是限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不相干,长期平行发展;三是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三条道路中,中国的近代历史已经表明,第一条道路走不通;第二条道路实际上也行不通,不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二者之间没有调和的余地;惟有第三条道路,才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为中国人民选择这条道路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在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转化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因此,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 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 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当然,由于社会主义目前还处于实践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上述认识,还是十分传统的,是不全面的、肤浅的。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对其优越性必将会有新的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想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正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基于以下前提: 1、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因此,对其优越性的理解我们不可能是“先知先觉”,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体验、去总结。 2、衡量和比较哪一个社会制度优越,决不能离开具体国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片面地从现有的经济发展程度来看,而应当主要看它是不是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民的地位和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这些方面是资本主义制度远远无法比拟的。虽然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科技水平,一般比社会主义国家要高,这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各自发展的基础和起点不同所造成的,决不是有的人所说的是由于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所决定的。 3、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相比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暂,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资本主义制度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社会主义制度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十月革命算起,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建立才几十年的历史。所以,相比资本主义来说,社会主义的发展目前还不完善,还不充分,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应有的优越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我们不能拿拥有几百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来比拟和衡量只有几十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 4、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新社会制度代替旧社会制度,或者建立和完善一种社会制度,从来不会是历史的瞬间,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充分估计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只要基于上述前提,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乃至挫折就会有客观、公正地认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及其优越性就不会产生信仰危机。 三、正视伟大成就: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邓小平同志指出:“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政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人们说,你们搞什么社会主义!我们说,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现在落后的状态下,走什么道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善人民生活?这就又回到是坚持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来了。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这就是一代伟人向世人昭示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我们说,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利益,最根本的是看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尽管在一段时间,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经历了严重挫折,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实践。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全面发展的道路; 是一条坚持全面改革和开放的道路;是一条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历时70年,跨越两个百年、两个千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振兴中华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建设成绩卓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事业日益进步,国防建设更加巩固,人口素质全面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发展,外交事业谱写新的华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已成功实现。全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神振奋、生活幸福。十多亿人口的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千百年来人们衣食住行无忧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一切靠什么?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探索的结晶,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理想的追求。这条道路,已经初步振兴了当代中国,未来中国的全面振兴,只能由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实现。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结论。 所以,如果新中国成立后,不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不可能维护国家的统一,不可能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愿望。

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是世界的灵魂。”“科学是用事实建立起来的。”【科学是什么意思】: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 。【什么是文明】: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文明是现实主义。”“战略的定义”中“连续”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发展、持久、和谐和均衡。”“观”, 是观念。【观念的定义】:观念是自身知觉、意识、思想、理智的对象。【真理的定义】:真理是一个观念在个别情况下判断中现时的体验。“真理是由表象真理、知性真理、理性真理、概念真理、智性真理的一致性构成的,一致性都是各种关系构成的。”【战略的定义】:战略是寻找连续正理○17、科学的文明实体。【战术的定义】:战术是达成局部真理、 文明的文化性质。“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战术的特征是创造实在的行为。”“发展”一词,就是战略中的连续,也是战略和战术的本质属性区别之一。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文化,是一个发现,它又是一个文化进程。在博弈的文化进程里,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融入社会,深入人心,变成了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背景的博弈世界观。在资产与共产双方博弈对局中,自然产生了第三空地的概念,在社会主义文化走向文明和科学的进程中,就是在这第三空地里不断地创新,中国社会就是在这个文化进程中得到繁荣和发展。“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这是文化进程。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这是文明进程。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科学,这是科学进程。”“文化诞生于谎言,文化又是虚无主义,只有文化才有万能的理性产生当代文明。”《博弈圣经》中说:“大自然用时间创造了文化的次序,人类根据大自然双重性和第三空地的优雅产生了博弈智慧的深度。”科学发展观以国情为背景,在多年的实践中,在资产与共产的理论相互交替纠缠中,在成功和失败中,在经验和教训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创新型国家,它是一个“博弈实体○9”。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个“博弈实体○9”的战略性命题。《博弈圣经》中说:“应该从战略和战术的横向对局的第三空地里产生博弈的混合、排序、定性,才可能有所发现。”科学发展观的发现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将与资产和共产三方平等博弈,互访、互渗、相互交替。科学发展观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在大于两个以上的合作者,在国正双赢理论○3的实践中,创造和谐社会的双赢体系,科学发展观具有大自然的博弈占优特性。因此,它是一个政治科学成果。

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资源掠夺性开发、旅游景区粗放式管理、旅游基础设施过度膨胀等问题,对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那么,如何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真正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河南省云台山景区坚持可持续发展、打造旅游精品的探索与实践,给人们提供了有益启示。  云台山景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景区1983年开始考察论证,1985年正式开发。1989年4月,成立云台山风景区管理局。2001年,焦作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真正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战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云台山人把云台山建成了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自然遗产、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经过10多年锲而不舍的艰苦创业,云台山景区已经崛起。但是,要想保持发展的领先优势并寻求新的突破,还需要在更高的平台上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2007年,修武县委、县政府着眼长远,积极进行二次创业,重点处理好发展进程中的“开发与保护”、“奉献精神与利益机制”、“市场开发与品牌打造”、“发展与富民”、“经济效益与人本理念”这五对关系,逐步走出了一条云台山景区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云台山景区主要客源市场由过去半径300公里区域扩展到1500公里区域,省外游客达到90%,韩国、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境外市场也已全面启动。2009年,景区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5万人次,门票收入54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倍和5倍。  以理顺管理体制为基础,确立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比较高的产业,其发展受其他行业的制约很大,部门之间、地域之间存在的管理界限模糊、职责不清等问题往往容易产生许多扯皮现象,导致效率低下,阻碍旅游业发展。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为深化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焦作市委把云台山景区管理局从副处级单位升格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实行“景政合一”的管理模式,以保证政令畅通,从而为景区持续、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确立了良好机制。同时,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子房湖水库、青龙峡景区、峰林峡全部纳入云台山景区统一管理,实现了人才、资金、资源、建设、管理上的统一调配、合理使用,使景区的竞争优势更加突出。  以制定科学规划为前提,确定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要把一个拥有优美自然风光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景区建成全国一流的景区,前提是必须制定一个适合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为此,云台山景区先后投入220万元,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景区进行科学定位,编制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规划。该规划的总体框架包括:投资1亿多元修建5000个车位的大型生态停车场,购置150辆尾气排放达到欧Ⅲ标准的豪华观光巴士;投资6亿多元拆除、改建破坏景区景观的各类设施,合理规划游览线路;投资5亿元进行数字化景区建设工程;等等。按照这一规划,景区进行了高标准的建设。目前,所有进出景区的道路已经得到全面硬化、绿化、美化,所有人行观光步道都以贴近生态为标准进行了铺设,使各个景点连成一体,形成了观光环线。事实证明,云台山景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建设是树立景区良好形象的关键所在。  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增强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干事业需要一个好的体制机制,更需要一个甘于奉献、勇于创业的领导班子。云台山景区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增强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首先,求团结,营造领导班子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管理局狠抓完善领导班子内部工作机制这个根本,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工作制度。其次,重事业,同心同德开创新局面。在景区,领导班子成员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酷暑寒冬,领导班子成员都身先士卒,带领职工背石沙、抬水泥,扫冰雪、清路障。这种比奉献、求实效的务实拼搏精神,极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力增强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树立服务品牌为主线,提高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水平。“金杯银杯,不如游客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游客的夸奖。”云台山景区管理局把提升软件服务作为打造云台山品牌的重头戏,在景区牢固树立“不让一位游客在云台山受委屈”的优质服务理念,对全体职工进行“一切围绕游客,一切为了游客”的职业精神教育,要求职工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细节,佩证上岗、文明用语,从自身的一言一行抓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严禁出现任何有损景区形象的行为。考虑到一些游客的需要,云台山景区在各景点入口处设置了手机“加油站”和行李寄存处等设施。同时,定期对游客意见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游客需求,在旅游道路上合理设置休息点、垃圾箱,以方便游客。可以说,云台山景区正是以突出人性化的精细服务,赢得了广大游客的赞誉,提高了景区可持续发展水平。  以加强对外交流为抓手,拓展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近年来,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加强对外交流为抓手,有力地拓展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2007年8月27日,云台山景区与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缔结为“姐妹公园”,成为我国继黄山之后第二个与美国国家公园建立官方合作关系的景区。同时,云台山景区还先后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建立云台山教学科研基地,并在对云台山景区进行跟踪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中国旅游发展的云台山模式》。这些对外交流活动与科研项目的实施,拓宽了云台山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增强了云台山景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论文3000字开头怎么写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初探 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所谓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一种位置,即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主 体,自然界是客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 “主—客”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面,但不能涵盖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部。因此 ,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的确立也是有范围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一般地说,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确证,一是从存在论(事实)的角度看,人与自然 界中其他存在物(生命的、非生命的)一样,同属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中的一份子或一个 组成部分,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就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与其他自然 物之间难以区分谁为主、谁为客关系。二是从价值论(价值)的角度看,人类具有不同于 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属性,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源于自然 而又超越于自然,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使直接的自 然物或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物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同时,人还具有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自 觉性和能力,也就是在人类针对自然界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中,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和对人类自身的自觉改造是一致的,在改造自然中使人类自身得到改造。“自觉地”改 造自身与“积极地”改造自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进而实现人与 自然的协调、共生与互利。可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在“价值 论”的意义上构成的“主—客”关系中得到确证的。但是,人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证 明,即使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人类的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体性,“由于人 类在地球上的活动非常广泛,不断地改变或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生物生态系 统中的主导性生态因子”[1](P43)。概而言之,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内 涵主要表现为:(1)人依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主 体客体化;(2)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于人的自然“内在化”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人自 身,实现客体主体化;(3)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质在于人是目的。就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 而言,人具有目的价值,自然界具有手段价值。因为就人类而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 确认识与有效地处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 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当然,这并不否定自然界在人们活动面前确证它存在的客观性和独 立性,即自然界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本质。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的“价值”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所赋予的。一方面,自然 界存在及其规律对人作为目的及其实现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 为所欲为”,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真实存在,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 规律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的生存及其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人的活动服务,为人 的目的实现服务。这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基本涵义,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主—客”关系 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定,正是人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确定了人的活 动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围。id=8

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 控制人口数量 控制人口数量,对于中国和世界、现在和未来都有着积极意义。 2 提高人口素质 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 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消费模式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形成低消耗、低污染的生产消费模式。 4 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消费方式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引导人们树立科学、适度、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 5 水是生命的源泉 人类能直接利用的陆地淡水依赖大气循环而产生,即太阳能蒸发了海水,水汽通过大气环流,凝结成云致雨降落于陆地而形成陆地的淡水。但在水资源中能够利用的淡水比例却是很小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利用好水资源,另一方面又要从全面节约用水做起,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和水质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又要切实维护水资源在水文、生物和化学等方面的自然功能,使经济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同步进行。 6 发展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 人类健康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提高和改善人类的健康水平,必须健全综合卫生保健体系,减少因环境污染和公害引起的健康危害,大力控制传染病,减少地方病的危害,特别是要保护好妇女、儿童、老人等易受害人群。 7 加强住区建设,改善人类住区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人类住区建设的一个标志。要努力建设一个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人类住区。8 清洁生产代表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生产过程中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和预防,使社会需要的最终产品尽量少地成为废物进入环境中,并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清洁生产代表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9 不要把子孙后代的饭都吃光了 如果人们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如果人们今天浪费或者不合理地使用石油、天然气、煤和各种矿产资源,那么这实质上就是在吃子孙后代的饭,堵子孙后代发展之路。 10 消除贫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我们要实施更加积极的消除贫困政策,鼓励和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消除贫困,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11 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 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的时代,研究、开发和保护海洋应是人类的共同行动。12 逐步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 自然界中存在的且可能被人类利用来获取能量的自然资源称为能源资源。当前,世界上消耗最多的能源资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再生的化石矿物能源。而这种能源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是会枯竭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加强对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3 防止土地荒漠化 我国有多达5000千米的风沙线,受害农田有660多万公顷。因此,我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这是一项举世瞩目的绿色工程,也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14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系统的因子共分为三大类:即植物、动物、微生物。植物扎根于土地,在光合作用下生产更多的生命物质和能量。动物首先是吃植物的草食动物,然后是吃动物的肉食动物。就三者的关系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或次生产者,微生物是分解者。生物资源是由多样性物种种群组成的生命系统。 15 森林资源具有保护环境的功能 森林不仅具有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同时其自身就是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可以调节气候和地下水、地表水的流量,可以防止沙尘暴,减少水土流失。森林还是生物多样化的宝库,是衡量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16 发展科学技术,改善环境和生活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未来世界的发展速度,同时决定着未来世界能否可持续发展。 17 培育生态意识,转变公众观念 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原则,提出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化的要求。生态保护、生态补偿、生态创造意识,应当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直觉的内驱力;购买绿色产品,培育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应成为人们的新消费观;绿化造林,应成为全民的生态创造活动;建设生态旅游区,应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企业家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绿色生产的观念;城镇规划和建设必须体现生态的观念和思维。 18 依靠法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依靠法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地位需要法律的确定;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依赖法律的强制性;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借助法律的广泛调整性;四是可持续发展也将丰富法律的内涵,推动

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资源掠夺性开发、旅游景区粗放式管理、旅游基础设施过度膨胀等问题,对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那么,如何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真正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河南省云台山景区坚持可持续发展、打造旅游精品的探索与实践,给人们提供了有益启示。  云台山景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景区1983年开始考察论证,1985年正式开发。1989年4月,成立云台山风景区管理局。2001年,焦作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真正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战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云台山人把云台山建成了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自然遗产、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经过10多年锲而不舍的艰苦创业,云台山景区已经崛起。但是,要想保持发展的领先优势并寻求新的突破,还需要在更高的平台上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2007年,修武县委、县政府着眼长远,积极进行二次创业,重点处理好发展进程中的“开发与保护”、“奉献精神与利益机制”、“市场开发与品牌打造”、“发展与富民”、“经济效益与人本理念”这五对关系,逐步走出了一条云台山景区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云台山景区主要客源市场由过去半径300公里区域扩展到1500公里区域,省外游客达到90%,韩国、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境外市场也已全面启动。2009年,景区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5万人次,门票收入54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倍和5倍。  以理顺管理体制为基础,确立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机制。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比较高的产业,其发展受其他行业的制约很大,部门之间、地域之间存在的管理界限模糊、职责不清等问题往往容易产生许多扯皮现象,导致效率低下,阻碍旅游业发展。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为深化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焦作市委把云台山景区管理局从副处级单位升格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实行“景政合一”的管理模式,以保证政令畅通,从而为景区持续、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确立了良好机制。同时,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子房湖水库、青龙峡景区、峰林峡全部纳入云台山景区统一管理,实现了人才、资金、资源、建设、管理上的统一调配、合理使用,使景区的竞争优势更加突出。  以制定科学规划为前提,确定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要把一个拥有优美自然风光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景区建成全国一流的景区,前提是必须制定一个适合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为此,云台山景区先后投入220万元,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景区进行科学定位,编制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规划。该规划的总体框架包括:投资1亿多元修建5000个车位的大型生态停车场,购置150辆尾气排放达到欧Ⅲ标准的豪华观光巴士;投资6亿多元拆除、改建破坏景区景观的各类设施,合理规划游览线路;投资5亿元进行数字化景区建设工程;等等。按照这一规划,景区进行了高标准的建设。目前,所有进出景区的道路已经得到全面硬化、绿化、美化,所有人行观光步道都以贴近生态为标准进行了铺设,使各个景点连成一体,形成了观光环线。事实证明,云台山景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建设是树立景区良好形象的关键所在。  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增强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干事业需要一个好的体制机制,更需要一个甘于奉献、勇于创业的领导班子。云台山景区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增强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首先,求团结,营造领导班子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管理局狠抓完善领导班子内部工作机制这个根本,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工作制度。其次,重事业,同心同德开创新局面。在景区,领导班子成员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酷暑寒冬,领导班子成员都身先士卒,带领职工背石沙、抬水泥,扫冰雪、清路障。这种比奉献、求实效的务实拼搏精神,极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力增强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以树立服务品牌为主线,提高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水平。“金杯银杯,不如游客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游客的夸奖。”云台山景区管理局把提升软件服务作为打造云台山品牌的重头戏,在景区牢固树立“不让一位游客在云台山受委屈”的优质服务理念,对全体职工进行“一切围绕游客,一切为了游客”的职业精神教育,要求职工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细节,佩证上岗、文明用语,从自身的一言一行抓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严禁出现任何有损景区形象的行为。考虑到一些游客的需要,云台山景区在各景点入口处设置了手机“加油站”和行李寄存处等设施。同时,定期对游客意见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游客需求,在旅游道路上合理设置休息点、垃圾箱,以方便游客。可以说,云台山景区正是以突出人性化的精细服务,赢得了广大游客的赞誉,提高了景区可持续发展水平。  以加强对外交流为抓手,拓展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近年来,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加强对外交流为抓手,有力地拓展了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2007年8月27日,云台山景区与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缔结为“姐妹公园”,成为我国继黄山之后第二个与美国国家公园建立官方合作关系的景区。同时,云台山景区还先后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建立云台山教学科研基地,并在对云台山景区进行跟踪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中国旅游发展的云台山模式》。这些对外交流活动与科研项目的实施,拓宽了云台山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增强了云台山景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论“名师工作室”可持续发展之方法与策略  “名师工作室”是名师展示的舞台、骨干培养的基地、教学示范的窗口、科研兴教的引擎、教育改革的论坛,由一个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几个本领域具有“名师”潜质的成员组成,每年需培养学员数名,并具有“团队特征、名师内涵、区域功能”的要素,是集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的教研共同体。作为名师工作室,要抓好教师队伍的内涵发展,充分发挥工作室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就应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协调各方关系,借助高位平台,挖掘园所资源,发挥成员优势,根植项目研究,利用园际互动,注重名师交流,依托工程建设,建立个人档案,打造网络互动,运用科学的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名师工作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立足建设标准,丰富工作内涵   标准是目标、是准绳、是导则与规范。名师工作室将紧紧围绕《贵州省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试行)》中的组织与管理、目标与责任、发展与引领、监测与评估4个维度15条指标,加强工作室各项机制建设,本着“关注幼教前沿,根植实践探索,重视典型引领,立足服务一线,构建学习团体,促进共同成长”的原则开展以工作例会、专家培训、读书交流、公开教学、组织研讨、现场指导、专题研究、课题研究、送课送培、竞赛评比等为主要形式的各项工作,保证“规定动作不走样”。从而培育带动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协调各方关系,营造支持环境   工作室的良性运转离不开各相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因此协调各方关系营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是极为重要的。首先要自觉接受省名管办对工作室的运行、建设、业务指导、管理与考核的各项工作,在顶层的引领下行之有效的开展工作。其次要与当地教育局做好请示、汇报、沟通与反馈工作,做到“找准定位不越位”,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保证质量,赢得支持。三是要积极争取工作室所在单位领导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工作室工作条件,提供相应的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图书资料,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四是要与成员、学员单位领导建立联系沟通制度,做到主动、细致、热情。唯有营造民主与合作的工作环境,建立工作室内部团结和社会声誉方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三、借助高位平台,促进跨越提升   树立“统筹、协助、配合”的意识。首先要积极将“名校扶百校——连片教研”工作纳入工作室工作范畴。通过开展“讲、访、帮、促”活动,加强园际交流合作,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形成优势互补样态,实现双赢共建格局,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其次是主动承担“全市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从课程设置、专家遴选、培训组织、过程监测、成效总结等方面搭建主持人、成员、学员发展阶梯,历练工作室成长。以借助高位平台,提升内涵建设,放大辐射力度,来促进跨越发展。   四、挖掘园所资源,推动队伍建设   “名校造就名师,名师成就名校”。名师工作室所在园所通常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或省级校本研修示范校,均为省内知名幼儿园,在工作室成员、学员的跟岗研修工作安排中,可树立“在学校、基于学校、利用学校、服务学校”的意识,将工作室的建设与该园的发展进行一体化打造,有效整合与利用该园课题组、教研组、年级组和省级骨干、市级名师、市级骨干、市级兼职教研员等优质资源开展研修工作。压力促进动力、动力达成担当、担当助推成长。工作室在整合利用以上资源的同时,极大的激活了承担任务教师的能量,在丰富研修课程内容促进成员学员成长的同时,该园教师的专业化也得以历练与生根,为建设学习型团队、研究型团队、示范性团队搭建桥梁。   五、发挥成员优势,提升专业素能   名师工作室作为一种专业学习共同体,它的运作模式应是分工合作,信念支持应是集体责任。有效整合工作室成员资源,树立“团结协作、教学相长”的意识,结合她们各自的专业优势进行责任划分。一是安排他们负责每期二至三位学员的跟岗研修指导工作,全方位重视学员的参与和体验,及时帮助学员解决实践中的困惑,从学员优质课展示、课题阶段性成果与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给予悉心指导,确保学员跟岗研修效果达成。二是让他们担任每期学员培训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承担培训任务时不断锤炼自身的基本功。三是工作室成员又影响、带动其所在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参与研修活动,促进其专业发展。通过工作室开放、互动、合作的各种教研、培训活动,促进一大批骨干的素能提升。   六、注重名师交流,实现文化互渗   主动与省内外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取得联系,定期开展名师论坛、公开教学、课题研讨、竞赛评比等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均是名师工作室教师们拓展视野、引进新观念和新思想、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好途径。在“请进来,送出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得以传播,从而达到相互借鉴,共生互长,文化渗透,个性灵动的目的。      七、建立个人档案,助推自我成长   工作室主持人、成员与学员将自己的专业发展进程(登记表、个人发展规划、本年度成果一览、读书笔记、论文、反思、专题讲座、优质课、辐射示范引领、荣誉与奖励、总结等)记载于“个人成长档案”之中,在大家对自己的成就、风格、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描述的同时一方面享受了职业幸福感,另一方面帮助她们建立了专业化反思的意识,推进了自我成长。   八、打造网络互动,强化辐射效应   名师工作室在开展工作的同时同步充实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对教学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社群关系,形成一种开放、多元、灵活的互动文化。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室特色、实现资源共享局面、提供学习交流平台、促进区域内教师发展的作用,使工作室的辐射作用不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和课堂,空间和时间得到了延伸。与此同时,借助博客、QQ群、微信群等交流平台,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教研文化,真正实现智慧共享,使工作室成为教学研究和个人发展的“智囊团”、研修的“共同体”。   综上所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名师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回归研究和成长的本真,用标准引领,用项目创新,用真抓实干,用身体力行,整合有效的资源,引领教师在研究中反思、在合作共享中成长,培育先锋队伍和骨干力量,率先探索创造先行的经验,为教育发展提供实践参考和动力支持,带动区域教育科学发展。

可持续发展论文2000字开头怎么写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主体地位初探 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人在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所谓人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一种位置,即在这种关系中,人是主 体,自然界是客体。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有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次, “主—客”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方面,但不能涵盖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部。因此 ,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的确立也是有范围的,其作用也是有限度的。一般地说,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确证,一是从存在论(事实)的角度看,人与自然 界中其他存在物(生命的、非生命的)一样,同属于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中的一份子或一个 组成部分,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就是一种“平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人与其他自然 物之间难以区分谁为主、谁为客关系。二是从价值论(价值)的角度看,人类具有不同于 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特殊属性,具有其他存在物所不具备的自主性、创造性,人源于自然 而又超越于自然,人可以把人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使直接的自 然物或被人改造过的自然物为人所用、为人服务。同时,人还具有认识和改造自身的自 觉性和能力,也就是在人类针对自然界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中,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和对人类自身的自觉改造是一致的,在改造自然中使人类自身得到改造。“自觉地”改 造自身与“积极地”改造自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进而实现人与 自然的协调、共生与互利。可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在“价值 论”的意义上构成的“主—客”关系中得到确证的。但是,人的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证 明,即使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人类的活动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体性,“由于人 类在地球上的活动非常广泛,不断地改变或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生物生态系 统中的主导性生态因子”[1](P43)。概而言之,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内 涵主要表现为:(1)人依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主 体客体化;(2)人通过实践活动将外在于人的自然“内在化”以充实、完善和发展人自 身,实现客体主体化;(3)人的主体地位的实质在于人是目的。就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 而言,人具有目的价值,自然界具有手段价值。因为就人类而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 确认识与有效地处理,都必然以是否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最终的价 值取向和评判标准。当然,这并不否定自然界在人们活动面前确证它存在的客观性和独 立性,即自然界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它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本质。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的“价值”是人的存在及其需要所赋予的。一方面,自然 界存在及其规律对人作为目的及其实现有制约作用,也就是说,人在自然界面前不能“ 为所欲为”,必须承认自然界的真实存在,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自然界存在及其 规律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的生存及其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人的活动服务,为人 的目的实现服务。这就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基本涵义,也是人与自然之间“主—客”关系 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定,正是人的主体地位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确定了人的活 动和自然界作用的范围。id=8

世界历史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虽然人的活动受一定的客观条件与历史必然性的制约,是在既定的、由前辈所创造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关系下进行活动的,但是,人又具有自由、自觉、能动创造的本性,能够在认识外部必然性和由自己的活动所构成的社会运动规律性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进行创造性活动,改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 面对着当代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困境和危机,有些人把其原因归罪于人的主体性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认为只有人类放弃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回归自然”,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实上,造成这种困境的,至多只能说是在传统的发展观念的影响下所形成的那种片面发展了的主体性。由于传统的发展观混淆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片面追求物质财富,把人变为实现增长的工具和手段,造成劳动者的畸形发展,成为马尔库赛描述的“单向度的人”。在这种发展观的影响下,单纯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造成了这种主体性只有动力机制(无限占有物质财富的欲望)而没有自我约束机制,因而是一种“放任”的主体性;由于它既没有对自身活动的外部限度的认识,因而是一种“盲目”的主体性;由于它缺少一种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规范机制,因而是一种“自发”的主体性。这是一种比较低级的主体性。而人的高度发展的主体性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自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对外部自然界的整体规律性有清楚的认识,对活动的限度有清醒的认识,对自身活动的后果有预见性意识,对自身能力有规范性(道德)意识。这种主体性不仅不是造成当今人类困境的原因,而且它正是解决这些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要前提。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在自觉的未来价值目标导引下,自我选择发展道路、自我设计发展模式、自我调控发展秩序、自我规范发展行为的自觉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发展,即人的素质的提高。1994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明确提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位”的重要观点;《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也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在1994年10月召开的全国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我国领导人明确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人的发展”是指人在各个生活阶段上的发展,是个人、社会、自然之间某种和谐关系的构成,它保证人的潜力的得到充分发挥,而又不使社会或自然受到损害、掠夺或破坏。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也是人的素质的提高或能力成长的过程,它包括:(1)基本需求的满足:可分物质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它是人全面发展的先决条件;(2)素质的提高:包括身体、心理、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它们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潜力的发挥:是指人认识、理解和有意识干预现实世界变迁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而可持续发展对人的主体性要求则来自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决定的。社会发展激励着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也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人本身的发展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精神的历史条件,决定并影响着人的发展。一个人在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发展了自己,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决定的,这是一个双向同步的统一的运动过程,其统一的基础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人在社会实践中改造社会,发展社会,同时也改造自己,发展自己。 2、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互为手段和目的。既然人和社会是互相决定、互相促进的,因而任何一方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方的发展,都必须把对方的发展作为目的,自己的发展作为手段,这样才能促进双方的同步发展。没有整个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也就没有基础和条件;同时,整个社会的发展恰恰是社会上无数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结果。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来促进社会发展去实现,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人通过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来保证。 3、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人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创造者和接受者,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主宰,人在社会经 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等,都是围绕着以人为中心运动的,任何发展离开了人的参与都无法实现。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手段,都是为了丰富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自由度和主体性,促使人的全面提高。共产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它是一种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是面向人类追求真善美统一境界的发展观。只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才能使人对于自己的存在状况和价值倾向做出中肯的评价,以积极的态度直面所处的现实环境,确保人的主体性得到最大发挥。

可持续发展论文1000字开头怎么写

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 控制人口数量 控制人口数量,对于中国和世界、现在和未来都有着积极意义。 2 提高人口素质 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 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消费模式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形成低消耗、低污染的生产消费模式。 4 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消费方式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引导人们树立科学、适度、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 5 水是生命的源泉 人类能直接利用的陆地淡水依赖大气循环而产生,即太阳能蒸发了海水,水汽通过大气环流,凝结成云致雨降落于陆地而形成陆地的淡水。但在水资源中能够利用的淡水比例却是很小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利用好水资源,另一方面又要从全面节约用水做起,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和水质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又要切实维护水资源在水文、生物和化学等方面的自然功能,使经济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同步进行。 6 发展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 人类健康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提高和改善人类的健康水平,必须健全综合卫生保健体系,减少因环境污染和公害引起的健康危害,大力控制传染病,减少地方病的危害,特别是要保护好妇女、儿童、老人等易受害人群。 7 加强住区建设,改善人类住区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人类住区建设的一个标志。要努力建设一个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人类住区。8 清洁生产代表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在生产过程中对污染物进行控制和预防,使社会需要的最终产品尽量少地成为废物进入环境中,并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清洁生产代表着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9 不要把子孙后代的饭都吃光了 如果人们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如果人们今天浪费或者不合理地使用石油、天然气、煤和各种矿产资源,那么这实质上就是在吃子孙后代的饭,堵子孙后代发展之路。 10 消除贫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我们要实施更加积极的消除贫困政策,鼓励和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消除贫困,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11 全面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 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的时代,研究、开发和保护海洋应是人类的共同行动。12 逐步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 自然界中存在的且可能被人类利用来获取能量的自然资源称为能源资源。当前,世界上消耗最多的能源资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再生的化石矿物能源。而这种能源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是会枯竭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加强对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3 防止土地荒漠化 我国有多达5000千米的风沙线,受害农田有660多万公顷。因此,我国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这是一项举世瞩目的绿色工程,也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14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系统的因子共分为三大类:即植物、动物、微生物。植物扎根于土地,在光合作用下生产更多的生命物质和能量。动物首先是吃植物的草食动物,然后是吃动物的肉食动物。就三者的关系讲,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或次生产者,微生物是分解者。生物资源是由多样性物种种群组成的生命系统。 15 森林资源具有保护环境的功能 森林不仅具有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同时其自身就是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可以调节气候和地下水、地表水的流量,可以防止沙尘暴,减少水土流失。森林还是生物多样化的宝库,是衡量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16 发展科学技术,改善环境和生活质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未来世界的发展速度,同时决定着未来世界能否可持续发展。 17 培育生态意识,转变公众观念 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原则,提出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化的要求。生态保护、生态补偿、生态创造意识,应当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直觉的内驱力;购买绿色产品,培育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应成为人们的新消费观;绿化造林,应成为全民的生态创造活动;建设生态旅游区,应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企业家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绿色生产的观念;城镇规划和建设必须体现生态的观念和思维。 18 依靠法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依靠法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地位需要法律的确定;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依赖法律的强制性;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借助法律的广泛调整性;四是可持续发展也将丰富法律的内涵,推动

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是世界的灵魂。”“科学是用事实建立起来的。”【科学是什么意思】: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 。【什么是文明】: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文明是现实主义。”“战略的定义”中“连续”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发展、持久、和谐和均衡。”“观”, 是观念。【观念的定义】:观念是自身知觉、意识、思想、理智的对象。【真理的定义】:真理是一个观念在个别情况下判断中现时的体验。“真理是由表象真理、知性真理、理性真理、概念真理、智性真理的一致性构成的,一致性都是各种关系构成的。”【战略的定义】:战略是寻找连续正理○17、科学的文明实体。【战术的定义】:战术是达成局部真理、 文明的文化性质。“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战术的特征是创造实在的行为。”“发展”一词,就是战略中的连续,也是战略和战术的本质属性区别之一。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文化,是一个发现,它又是一个文化进程。在博弈的文化进程里,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融入社会,深入人心,变成了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背景的博弈世界观。在资产与共产双方博弈对局中,自然产生了第三空地的概念,在社会主义文化走向文明和科学的进程中,就是在这第三空地里不断地创新,中国社会就是在这个文化进程中得到繁荣和发展。“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这是文化进程。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这是文明进程。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科学,这是科学进程。”“文化诞生于谎言,文化又是虚无主义,只有文化才有万能的理性产生当代文明。”《博弈圣经》中说:“大自然用时间创造了文化的次序,人类根据大自然双重性和第三空地的优雅产生了博弈智慧的深度。”科学发展观以国情为背景,在多年的实践中,在资产与共产的理论相互交替纠缠中,在成功和失败中,在经验和教训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创新型国家,它是一个“博弈实体○9”。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个“博弈实体○9”的战略性命题。《博弈圣经》中说:“应该从战略和战术的横向对局的第三空地里产生博弈的混合、排序、定性,才可能有所发现。”科学发展观的发现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将与资产和共产三方平等博弈,互访、互渗、相互交替。科学发展观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在大于两个以上的合作者,在国正双赢理论○3的实践中,创造和谐社会的双赢体系,科学发展观具有大自然的博弈占优特性。因此,它是一个政治科学成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