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无机化学论文1000字中英文对照图

发布时间:2024-07-07 07:13:47

无机化学论文1000字中英文对照图

无机化学与生态环境(上)一生命必需元素及其生物功能   一生命元素  大自然中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各种化学元素在人体中有不同的功能。健康长寿使人类的共同夙愿,但许多资料证明,危害健康的疾病又与体内某些元素平衡的失调有密切关系。因此,了解生命元素在人体内的功能和存在形式,研究它们与生命活性配体如蛋白质、核酸、氨基酸、核苷酸和有关代谢物等形成的配合物,尤其是研究它们的结构、性质与生物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生命的奥秘,无疑有益于预防疾病、增强体制、保持身体健康。  生命元素是指在生物体中能维持其正常生命活动功能所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科学工作者通过研究环境元素和生命元素的关系,了解到生物体在适应生存和进化中,逐渐形成一套摄入、排泄和适应这些元素的保护机制。研究表明,存在于生命体内的元素可分为四种类型:  (1) 生命元素。按其含量的不同,又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 可能有益或辅助营养元素(可能为潜在的生命元素);  (3) 沾污元素;  (4) 有毒元素。  人体内大约含有27种必需元素,其中常量元素为:O、C、H、N、Ca、P、K、S、Cl、Na、Mg等,约占人体重的95%,微量元素仅占人体重的05%,它们是:Fe、F、Zn、Si、Br、Sn、Cu、V、I、Mn、Cr、Se、Mo、Ni 、Co,但其作用不小。  有益元素是指人体中假若缺少这些元素(如Li、Ce、Ai、As、Rb、Ti、Sr、B和稀土元素)虽然可以维持生命,但不能认为是健康的。  对于必需元素均有一个最佳摄入量的问题。例如碘以毫克·日-1计,人体的最小需要量为1,耐受量为1000,大于1000即为中毒量。  有20~30中普遍存在于各组织中的元素,它们的浓度是变化的,而它们的生物效应还没有被完全确定,它们也可能来自环境的沾污,因此称沾污元素。当觉察出有_html楼上那个不错的。我的这篇太长了,你可以当作是资料来使用~~

你好,能否给我一个邮箱,我可以给你发送一些期刊论文或者学位论文,中英文都有,但是英文对应翻译很难找。我专门为百度知道提问者提供文献,你可以看看我的回答记录,提供文献居多。需要时请百度hi我,我常在线,不在线时也可以发百度消息给我,但不要留言,我不常到空间去,希望对你有帮助!——百度知道 举手之劳团队 队长:晓斌11蓝猫

姐姐,你是伍平凡老师教的吧

无机化学论文1000字中英文对照

化学论文  三聚氰胺的假蛋白原理及鉴别  摘要: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了三聚氰胺的有关性质,我深入探究了近日奶粉事件中所涉及的化学原理,并根据其性质探究出在家中即可鉴别三聚氰胺的方法。通过研究,使我更加深入的认识了三聚氰胺,也了解了生产奶制品的内幕。  关键词:三聚氰胺、假蛋白原理、凯氏定氮法、溶解度。:  正文:  前言:近日的“三鹿奶粉”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其根本原因就是奶粉中的添加剂“三聚氰胺”。  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究竟用意何在?如何利用简单的实验来鉴别三聚氰胺呢?这些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这些知识对于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都是有必要进行研究的。“奶粉事件”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导致了许多婴儿中毒并患有肾结石。通过查阅资料、理论分析和实验得出:1、添加三聚氰胺是利用了假蛋白原理,从而降低成本,欺骗消费者。2、家庭可用类似降温结晶的方法,检测出三聚氰胺,降低中毒的可能。  主体与讨论:三聚氰胺,化学式C3H6N6,简称三胺,又叫2 ,4 ,6- 三氨基-1,3,5-三嗪、1,3,5-三嗪-2,4,6-三胺、2,4,6-三氨基脲、蜜胺、三聚氰酰胺、氰脲三酰胺、蛋白精。  一、假蛋白原理:牛奶和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主要是因为它能冒充蛋白质。  食品都是要按规定检测蛋白质含量的。但商家为谋取暴利,给牛奶掺入大量的水,这样蛋白质含量就会降低。于是商家就利用了蛋白质监测方法上的漏洞,蒙混过关。  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平均含氮量为16%左右。由于直接对蛋白质进行检测太复杂,因此食品工业上检测牛奶蛋白质含量被定为国家标准的是凯氏定氮法。原理很简单:蛋白质含有氮元素,用强酸处理样品,让蛋白质中的氮元素释放出来,测定氮的含量,就可以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经计算得出,三聚氰胺的含氮量为7%,含氮量为蛋白质的四倍多,白色无味,是理想的蛋白质冒充物。鲜牛奶的国家标准是100毫升≥95克,各个品牌奶粉中蛋白质含量为15-20%,蛋白质中含氮量平均为16%。以某合格牛奶蛋白质含量为3%计算,含氮量为48%,某合格奶粉蛋白质含量为18%计算,含氮量为88%。而三聚氰胺含氮量是牛奶的139倍,是奶粉的23倍。每100g牛奶中添加1克三聚氰胺,理论上就能提高625%蛋白质。有人估算在植物蛋白粉和饲料中使测试蛋白质含量增加一个百分点,用三聚氰胺的花费只有真实蛋白原料的1/5。三聚氰胺作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没有什么气味和味道,所以掺杂后不易被发现。  奶粉有毒是因为其中含有的三聚氰胺,可能是在奶粉中直接加入的,也可能是在原料奶中加入的。  这就是所谓的“假蛋白原理”。  二、家庭检测三聚氰胺的方法  三聚氰胺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因此可以利用三聚氰胺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利用类似降温结晶的方法,对三聚氰胺进行粗略检测。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家庭检测三聚氰胺的小实验  [实验日期] 2008-12-2 [实验员] 刘琳  [实验目的]通过不同奶粉的对照实验,确定出检测三聚氰胺的方法。  [实验仪器和药品] 四个玻璃杯,两块黑布,筷子,冰箱,三鹿奶粉(找邻居家借的),红星奶粉,热水,清水,一杯冷水。  [实验步骤及现象]   取等量的红星奶粉和三鹿奶粉分别放入两个玻璃杯中,分别向两个杯中加入等量等温的沸水(比平常冲奶粉的水要少一些),用筷子充分搅拌两杯牛奶,使牛奶完全溶解。观察两杯牛奶无明显差别,红星奶粉的颜色略微深一点。分别给两杯牛奶的外壁贴上标签,以便辨认两杯牛奶。  将两杯牛奶同时放入冰箱,待牛奶静置降温一小时。  3.将两杯牛奶取出,仔细观察两杯牛奶,发现三鹿奶粉杯底有少量沉淀,红星牛奶无明显变化。  4.准备好一个空杯,将一块黑布罩在其中一杯牛奶的杯口上,用手把布紧紧固定,将杯子倒置,让牛奶透过黑布过滤到空杯里。用同样的方法,使用另一块黑布对另一杯牛奶进行过滤。  过滤完毕,将两块黑布进行对比。发现三鹿奶粉的黑布上有少量白色块状固体,红星奶粉的黑布上无明显固体出现。将黑布合上,用清水反复进行冲洗。打开,三鹿奶粉的黑布上仍存有少量白色晶体。将白色晶体倒入一杯冷水中,固体沉入水底。  [实验解释及结论] 三聚氰胺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在冷却热的三聚氰胺溶液后会有三聚氰胺的固体析出,为白色晶体,密度大于水。因此三鹿奶粉中过滤出的沉淀很可能是三聚氰胺。在家中可以用这种方法监测出三聚氰胺。  [实验评价与讨论] 这是一个难度不大、不需要专业仪器、每个人都可以做的生活实验。它惟一需要的是平静的心态和仔细的观察,而不是很深的理论知识或者过硬的实验操作水平,而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还是无法排除其他物质的可能,不能有力地证明沉淀就是三聚氰胺。前景在于还是可以有效的防止饮用添加三聚氰胺的奶制品,使人们的生活多一份保障。  通过研究三聚氰胺的有关性质,提高了我提取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对化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评论 | 10 22013-08-31 18:31 热心网友 最快回答浅谈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化学课程 社会生活摘要:化学与生活互动能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化学教育富有生命力。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我国教育的重大改革,它为中小学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而素质教育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坚持教好化学知识的同时,应不断地把已有的或新接受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社会实际相联系,给学生以“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与改造社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情趣,最终达到他们主动、深入地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中学化学课本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常识的教育内容,对这些内容加入挖掘、整理、补充、丰富,然后生动地介绍给学生,不失时机地把社会生活研究与化学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与社会生活研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以化学史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讲授中增加一些化学史的内容,不仅仅使教师讲来娓娓动听和学生听宋津津有味,而且使学生对化学概念理论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易于理解,加强记忆。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如: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的热情,包括:求实、批判、创新等内涵。如:化学的发展史,尤其是我国的化学发展史,从拉瓦锡的燃烧学说到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到我国的杰出制碱科学家候德榜,到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李远哲。以伟人的事迹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鼓励他们求实创新。二、以化学工业内容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接触社会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有许多与化学工业有关系的内容,这些内容若不能很好地加以处理,而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就会很枯燥、乏味,也不能很好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来,更不能由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高中课本中的工业问题主要有:硫酸工业、硝酸工业、炼铁工业、炼钢工业、水泥工业、铝的冶炼、氯碱工业、石油产品概述、煤的综合利用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深入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生,因为他们对工业生产了解很少(尤其对大型企业知之更少)。在进入工业内容学习时,先让学生在已有的对工厂的认识的基础上去预测所学内容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生产规模、经济效益、原料及其处理、运输、厂址选择、副产品及其应用、环境污染及其应对措施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大而庞杂,但若能全面(即使是粗略的)考虑也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更多地接触生活,了解社会。当然,教师还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安排一些当地的化学工业考察或观看录像等手段。三、把化学教学与社会生活常识相联系,着力提高学生化学兴趣化学的实用性表现在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特点,使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如中学教材中《卤素》一章中讲到由氯气可以制漂白自来水的漂白粉、碘的酒精溶液可以用以消毒、氢氟酸可用于雕刻玻璃、氟化钠可以用来杀灭地下害虫、溴化银可应用行照相技术、碘化笋可用于人工降雨等,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展开来,介绍它们的其他用途。在介绍与社会生活内容相关联的化学知识时,还应适当地去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用化学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甚至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如中学课本中讲到硫酸钡可用于钡餐,可以问学生钡餐喝卞去在医院里是如何检查的,为什么可以在X光下检查胃及消化道是否发生病变,硫酸钡对人体是否有毒,硫酸钡最后怎样排出体外的等,从而激发他们去观察去思想去调查。四、以环境保护知识教育为契机,使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已迫切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也成了“十五”国家发展计划讨论中极为重视的一个话题。虽然中学生尚不能去全面理解臭苎空洞的变大会有什么危害,长江三峡建设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内陆学生也无法真正懂得赤潮的形成及其后果。但是我们通过可以接触到的一些化学知识来丰富他们的思路,增强他们的意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如在讲到化肥知识时可以从已有的知识设问他们;为什么农田不能多依赖无机肥、土壤改良的措施,在硫酸及硝酸工业教学中可以问他们何为酸雨,酸雨的危害有哪些,从而进一步阐述人为什么要进行尾气吸收,为什么尾气处理在解决了环境问题的同时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等。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此类问题更丰富,与生活更贴近,如白色污染问题、毒品问题、无铅汽油问题,以及近年来发现的英国的疯牛病问题,比利时的二恶英问题等。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适时地与课本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社会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贡任感。五、结合课本,介绍高新科技的发展,激励学生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作贡献化学与其他理工科一样,作为自然科学,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社会却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具有时代气息,能结合时代要求。在生活中我们常可以接触到一些新产品和新材料,我们可以适时地鼓励学生去了解这些产品或材料的组成部分、合成、制造方法、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副作用。比如日常生活中塑料包装代最初生产出来时,以它方便、快捷的作用深得人们的青睐,而目前其降解难的问题却深深困扰着人们,多鼓励学生去作一些深层次的探讨。结合社会生活的化学教学,才不致于脱离生活,不致于培养出只会读书的“人才”。我们在教学中应适时地适当地启发学生去关心身边的事,关心他们生活生存的空间,提高综合素质,使其成长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入。

无机化学,是研究元素、单质和无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百、变化和应用的一门化学分支。对于矿物资源的综合利用,近代技术中无机原材度料及功能材问料的生产和研究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当前无机化学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许多边缘领答域迅速崛起,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已形成无机合成内、丰产元素化学、配位化学、有机金属化学、无机固体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和同位素化学等领域。无机化学是容大学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里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由于科学条件限制,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从天然动植物有机体中提取的有机物。因而许多化学家都认为,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合成出来的。“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认识了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类型说把众多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困扰人们多年的谜团。  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才解开了这个不解的谜团,这一时期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  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由于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个氢原子只能与一个别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氢就选作价的单位。一种元素的价数就是能够与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结合的氢原子的个数。凯库勒还提出,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结合这一重要的概念。  1848年巴斯德分离到两种酒石酸结晶,一种半面晶向左,一种半面晶向右。前者能使平面偏振光向左旋转,后者则使之向右旋转,角度相同。在对乳酸的研究中也遇到类似现象。为此,1874年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和荷兰化学家范托夫分别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同分异构体,圆满地解释了这种异构现象。  他们认为:分子是个三维实体,碳的四个价键在空间是对称的,分别指向一个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碳原子则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当碳原子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连接时,就产生一对异构体,它们互为实物和镜像,或左手和右手的手性关系,这一对化合物互为旋光异构体。勒贝尔和范托夫的学说,是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基础。  1900年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发现,这是个长寿命的自由基。不稳定自由基的存在也于1929年得到了证实。  在这个时期,有机化合物在结构测定以及反应和分类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价键只是化学家从实践经验得出的一种概念,价键的本质尚未解决。  现代有机化学时期 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美国物理化学家路易斯等人于1916年提出价键的电子理论。  他们认为:各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是使各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外层电子如从—个原了转移到另一个原子,则形成离子键;两个原子如果共用外层电子,则形成共价键。通过电子的转移或共用,使相互作用的原子的外层电子都获得惰性气体的电子构型。这样,价键的图象表示法中用来表示价键的短划“—”,实际上是两个原子共用的一对电子。  1927年以后,海特勒和伦敦等用量子力学,处理分子结构问题,建立了价键理论,为化学键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后来马利肯用分子轨道理论处理分子结构,其结果与价键的电子理论所得的大体一致,由于计算简便,解决了许多当时不能回答的问题。

无机化学论文1000字中英文对照表

无机化学与生态环境(上)一生命必需元素及其生物功能   一生命元素  大自然中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各种化学元素在人体中有不同的功能。健康长寿使人类的共同夙愿,但许多资料证明,危害健康的疾病又与体内某些元素平衡的失调有密切关系。因此,了解生命元素在人体内的功能和存在形式,研究它们与生命活性配体如蛋白质、核酸、氨基酸、核苷酸和有关代谢物等形成的配合物,尤其是研究它们的结构、性质与生物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生命的奥秘,无疑有益于预防疾病、增强体制、保持身体健康。  生命元素是指在生物体中能维持其正常生命活动功能所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科学工作者通过研究环境元素和生命元素的关系,了解到生物体在适应生存和进化中,逐渐形成一套摄入、排泄和适应这些元素的保护机制。研究表明,存在于生命体内的元素可分为四种类型:  (1) 生命元素。按其含量的不同,又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 可能有益或辅助营养元素(可能为潜在的生命元素);  (3) 沾污元素;  (4) 有毒元素。  人体内大约含有27种必需元素,其中常量元素为:O、C、H、N、Ca、P、K、S、Cl、Na、Mg等,约占人体重的95%,微量元素仅占人体重的05%,它们是:Fe、F、Zn、Si、Br、Sn、Cu、V、I、Mn、Cr、Se、Mo、Ni 、Co,但其作用不小。  有益元素是指人体中假若缺少这些元素(如Li、Ce、Ai、As、Rb、Ti、Sr、B和稀土元素)虽然可以维持生命,但不能认为是健康的。  对于必需元素均有一个最佳摄入量的问题。例如碘以毫克·日-1计,人体的最小需要量为1,耐受量为1000,大于1000即为中毒量。  有20~30中普遍存在于各组织中的元素,它们的浓度是变化的,而它们的生物效应还没有被完全确定,它们也可能来自环境的沾污,因此称沾污元素。当觉察出有_html楼上那个不错的。我的这篇太长了,你可以当作是资料来使用~~

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里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由于科学条件限制,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从天然动植物有机体中提取的有机物。因而许多化学家都认为,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合成出来的。“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认识了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类型说把众多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困扰人们多年的谜团。  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才解开了这个不解的谜团,这一时期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  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由于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个氢原子只能与一个别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氢就选作价的单位。一种元素的价数就是能够与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结合的氢原子的个数。凯库勒还提出,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结合这一重要的概念。  1848年巴斯德分离到两种酒石酸结晶,一种半面晶向左,一种半面晶向右。前者能使平面偏振光向左旋转,后者则使之向右旋转,角度相同。在对乳酸的研究中也遇到类似现象。为此,1874年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和荷兰化学家范托夫分别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同分异构体,圆满地解释了这种异构现象。  他们认为:分子是个三维实体,碳的四个价键在空间是对称的,分别指向一个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碳原子则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当碳原子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连接时,就产生一对异构体,它们互为实物和镜像,或左手和右手的手性关系,这一对化合物互为旋光异构体。勒贝尔和范托夫的学说,是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基础。  1900年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发现,这是个长寿命的自由基。不稳定自由基的存在也于1929年得到了证实。  在这个时期,有机化合物在结构测定以及反应和分类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价键只是化学家从实践经验得出的一种概念,价键的本质尚未解决。  现代有机化学时期 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美国物理化学家路易斯等人于1916年提出价键的电子理论。  他们认为:各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是使各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外层电子如从—个原了转移到另一个原子,则形成离子键;两个原子如果共用外层电子,则形成共价键。通过电子的转移或共用,使相互作用的原子的外层电子都获得惰性气体的电子构型。这样,价键的图象表示法中用来表示价键的短划“—”,实际上是两个原子共用的一对电子。  1927年以后,海特勒和伦敦等用量子力学,处理分子结构问题,建立了价键理论,为化学键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后来马利肯用分子轨道理论处理分子结构,其结果与价键的电子理论所得的大体一致,由于计算简便,解决了许多当时不能回答的问题。

无机化学论文1000字中英文对照大全

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  “有机化学”这一名词于1806年首次由贝采里乌斯提出。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由于科学条件限制,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从天然动植物有机体中提取的有机物。因而许多化学家都认为,在生物体内由于存在所谓“生命力”,才能产生有机化合物,而在实验室里是不能由无机化合物合成的。  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氰经水解制得草酸;1828年他无意中用加热的方法又使氰酸铵转化为尿素。氰和氰酸铵都是无机化合物,而草酸和尿素都是有机化合物。维勒的实验结果给予“生命力”学说第一次冲击。此后,乙酸等有机化合物相继由碳、氢等元素合成,“生命力”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抛弃。  由于合成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化合物不断地在实验室中合成出来,其中,绝大部分是在与生物体内迥然不同的条件下合成出来的。“生命力”学说渐渐被抛弃了,“有机化学”这一名词却沿用至今。  从19世纪初到1858年提出价键概念之前是有机化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已经分离出许多有机化合物,制备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它们作了定性描述,认识了一些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有机化合物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他的研究工作为有机化合物元素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183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发展了碳、氢分析法,1833年法国化学家杜马建立了氮的分析法。这些有机定量分析法的建立使化学家能够求得一个化合物的实验式。  当时在解决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是如何排列和结合的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初,有机化学用二元说来解决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二元说认为一个化合物的分子可分为带正电荷的部分和带负电荷的部分,二者靠静电力结合在一起。早期的化学家根据某些化学反应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由在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基团和在反应中起变化的基团按异性电荷的静电力结合。但这个学说本身有很大的矛盾。  类型说由法国化学家热拉尔和洛朗建立。此说否认有机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基团组成,而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一些可以发生取代的母体化合物衍生的,因而可以按这些母体化合物来分类。类型说把众多有机化合物按不同类型分类,根据它们的类型不仅可以解释化合物的一些性质,而且能够预言一些新化合物。但类型说未能回答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困扰人们多年的谜团。  从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才解开了这个不解的谜团,这一时期是经典有机化学时期。  185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和英国化学家库珀等提出价键的概念,并第一次用短划“—”表示“键”。他们认为有机化合物分子是由其组成的原子通过键结合而成的。由于在所有已知的化合物中,一个氢原子只能与一个别的元素的原子结合,氢就选作价的单位。一种元素的价数就是能够与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结合的氢原子的个数。凯库勒还提出,在一个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可以互相结合这一重要的概念。  1848年巴斯德分离到两种酒石酸结晶,一种半面晶向左,一种半面晶向右。前者能使平面偏振光向左旋转,后者则使之向右旋转,角度相同。在对乳酸的研究中也遇到类似现象。为此,1874年法国化学家勒贝尔和荷兰化学家范托夫分别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同分异构体,圆满地解释了这种异构现象。  他们认为:分子是个三维实体,碳的四个价键在空间是对称的,分别指向一个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碳原子则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当碳原子与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连接时,就产生一对异构体,它们互为实物和镜像,或左手和右手的手性关系,这一对化合物互为旋光异构体。勒贝尔和范托夫的学说,是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基础。  1900年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发现,这是个长寿命的自由基。不稳定自由基的存在也于1929年得到了证实。  在这个时期,有机化合物在结构测定以及反应和分类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价键只是化学家从实践经验得出的一种概念,价键的本质尚未解决。  现代有机化学时期 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美国物理化学家路易斯等人于1916年提出价键的电子理论。  他们认为:各原子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是使各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原因。相互作用的外层电子如从—个原了转移到另一个原子,则形成离子键;两个原子如果共用外层电子,则形成共价键。通过电子的转移或共用,使相互作用的原子的外层电子都获得惰性气体的电子构型。这样,价键的图象表示法中用来表示价键的短划“—”,实际上是两个原子共用的一对电子。  1927年以后,海特勒和伦敦等用量子力学,处理分子结构问题,建立了价键理论,为化学键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后来马利肯用分子轨道理论处理分子结构,其结果与价键的电子理论所得的大体一致,由于计算简便,解决了许多当时不能回答的问题。

无机化学与生态环境(上)一生命必需元素及其生物功能   一生命元素  大自然中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各种化学元素在人体中有不同的功能。健康长寿使人类的共同夙愿,但许多资料证明,危害健康的疾病又与体内某些元素平衡的失调有密切关系。因此,了解生命元素在人体内的功能和存在形式,研究它们与生命活性配体如蛋白质、核酸、氨基酸、核苷酸和有关代谢物等形成的配合物,尤其是研究它们的结构、性质与生物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生命的奥秘,无疑有益于预防疾病、增强体制、保持身体健康。  生命元素是指在生物体中能维持其正常生命活动功能所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科学工作者通过研究环境元素和生命元素的关系,了解到生物体在适应生存和进化中,逐渐形成一套摄入、排泄和适应这些元素的保护机制。研究表明,存在于生命体内的元素可分为四种类型:  (1) 生命元素。按其含量的不同,又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 可能有益或辅助营养元素(可能为潜在的生命元素);  (3) 沾污元素;  (4) 有毒元素。  人体内大约含有27种必需元素,其中常量元素为:O、C、H、N、Ca、P、K、S、Cl、Na、Mg等,约占人体重的95%,微量元素仅占人体重的05%,它们是:Fe、F、Zn、Si、Br、Sn、Cu、V、I、Mn、Cr、Se、Mo、Ni 、Co,但其作用不小。  有益元素是指人体中假若缺少这些元素(如Li、Ce、Ai、As、Rb、Ti、Sr、B和稀土元素)虽然可以维持生命,但不能认为是健康的。  对于必需元素均有一个最佳摄入量的问题。例如碘以毫克·日-1计,人体的最小需要量为1,耐受量为1000,大于1000即为中毒量。  有20~30中普遍存在于各组织中的元素,它们的浓度是变化的,而它们的生物效应还没有被完全确定,它们也可能来自环境的沾污,因此称沾污元素。当觉察出有_html楼上那个不错的。我的这篇太长了,你可以当作是资料来使用~~

无机化学论文1000字中英文版

化学论文  三聚氰胺的假蛋白原理及鉴别  摘要: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了三聚氰胺的有关性质,我深入探究了近日奶粉事件中所涉及的化学原理,并根据其性质探究出在家中即可鉴别三聚氰胺的方法。通过研究,使我更加深入的认识了三聚氰胺,也了解了生产奶制品的内幕。  关键词:三聚氰胺、假蛋白原理、凯氏定氮法、溶解度。:  正文:  前言:近日的“三鹿奶粉”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其根本原因就是奶粉中的添加剂“三聚氰胺”。  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究竟用意何在?如何利用简单的实验来鉴别三聚氰胺呢?这些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这些知识对于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都是有必要进行研究的。“奶粉事件”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导致了许多婴儿中毒并患有肾结石。通过查阅资料、理论分析和实验得出:1、添加三聚氰胺是利用了假蛋白原理,从而降低成本,欺骗消费者。2、家庭可用类似降温结晶的方法,检测出三聚氰胺,降低中毒的可能。  主体与讨论:三聚氰胺,化学式C3H6N6,简称三胺,又叫2 ,4 ,6- 三氨基-1,3,5-三嗪、1,3,5-三嗪-2,4,6-三胺、2,4,6-三氨基脲、蜜胺、三聚氰酰胺、氰脲三酰胺、蛋白精。  一、假蛋白原理:牛奶和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主要是因为它能冒充蛋白质。  食品都是要按规定检测蛋白质含量的。但商家为谋取暴利,给牛奶掺入大量的水,这样蛋白质含量就会降低。于是商家就利用了蛋白质监测方法上的漏洞,蒙混过关。  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平均含氮量为16%左右。由于直接对蛋白质进行检测太复杂,因此食品工业上检测牛奶蛋白质含量被定为国家标准的是凯氏定氮法。原理很简单:蛋白质含有氮元素,用强酸处理样品,让蛋白质中的氮元素释放出来,测定氮的含量,就可以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经计算得出,三聚氰胺的含氮量为7%,含氮量为蛋白质的四倍多,白色无味,是理想的蛋白质冒充物。鲜牛奶的国家标准是100毫升≥95克,各个品牌奶粉中蛋白质含量为15-20%,蛋白质中含氮量平均为16%。以某合格牛奶蛋白质含量为3%计算,含氮量为48%,某合格奶粉蛋白质含量为18%计算,含氮量为88%。而三聚氰胺含氮量是牛奶的139倍,是奶粉的23倍。每100g牛奶中添加1克三聚氰胺,理论上就能提高625%蛋白质。有人估算在植物蛋白粉和饲料中使测试蛋白质含量增加一个百分点,用三聚氰胺的花费只有真实蛋白原料的1/5。三聚氰胺作为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没有什么气味和味道,所以掺杂后不易被发现。  奶粉有毒是因为其中含有的三聚氰胺,可能是在奶粉中直接加入的,也可能是在原料奶中加入的。  这就是所谓的“假蛋白原理”。  二、家庭检测三聚氰胺的方法  三聚氰胺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因此可以利用三聚氰胺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利用类似降温结晶的方法,对三聚氰胺进行粗略检测。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家庭检测三聚氰胺的小实验  [实验日期] 2008-12-2 [实验员] 刘琳  [实验目的]通过不同奶粉的对照实验,确定出检测三聚氰胺的方法。  [实验仪器和药品] 四个玻璃杯,两块黑布,筷子,冰箱,三鹿奶粉(找邻居家借的),红星奶粉,热水,清水,一杯冷水。  [实验步骤及现象]   取等量的红星奶粉和三鹿奶粉分别放入两个玻璃杯中,分别向两个杯中加入等量等温的沸水(比平常冲奶粉的水要少一些),用筷子充分搅拌两杯牛奶,使牛奶完全溶解。观察两杯牛奶无明显差别,红星奶粉的颜色略微深一点。分别给两杯牛奶的外壁贴上标签,以便辨认两杯牛奶。  将两杯牛奶同时放入冰箱,待牛奶静置降温一小时。  3.将两杯牛奶取出,仔细观察两杯牛奶,发现三鹿奶粉杯底有少量沉淀,红星牛奶无明显变化。  4.准备好一个空杯,将一块黑布罩在其中一杯牛奶的杯口上,用手把布紧紧固定,将杯子倒置,让牛奶透过黑布过滤到空杯里。用同样的方法,使用另一块黑布对另一杯牛奶进行过滤。  过滤完毕,将两块黑布进行对比。发现三鹿奶粉的黑布上有少量白色块状固体,红星奶粉的黑布上无明显固体出现。将黑布合上,用清水反复进行冲洗。打开,三鹿奶粉的黑布上仍存有少量白色晶体。将白色晶体倒入一杯冷水中,固体沉入水底。  [实验解释及结论] 三聚氰胺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在冷却热的三聚氰胺溶液后会有三聚氰胺的固体析出,为白色晶体,密度大于水。因此三鹿奶粉中过滤出的沉淀很可能是三聚氰胺。在家中可以用这种方法监测出三聚氰胺。  [实验评价与讨论] 这是一个难度不大、不需要专业仪器、每个人都可以做的生活实验。它惟一需要的是平静的心态和仔细的观察,而不是很深的理论知识或者过硬的实验操作水平,而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还是无法排除其他物质的可能,不能有力地证明沉淀就是三聚氰胺。前景在于还是可以有效的防止饮用添加三聚氰胺的奶制品,使人们的生活多一份保障。  通过研究三聚氰胺的有关性质,提高了我提取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我对化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评论 | 10 22013-08-31 18:31 热心网友 最快回答浅谈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化学课程 社会生活摘要:化学与生活互动能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化学教育富有生命力。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我国教育的重大改革,它为中小学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而素质教育旨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坚持教好化学知识的同时,应不断地把已有的或新接受的化学知识与日常社会实际相联系,给学生以“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与改造社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情趣,最终达到他们主动、深入地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中学化学课本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常识的教育内容,对这些内容加入挖掘、整理、补充、丰富,然后生动地介绍给学生,不失时机地把社会生活研究与化学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把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与社会生活研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对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一、以化学史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讲授中增加一些化学史的内容,不仅仅使教师讲来娓娓动听和学生听宋津津有味,而且使学生对化学概念理论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易于理解,加强记忆。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如: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的热情,包括:求实、批判、创新等内涵。如:化学的发展史,尤其是我国的化学发展史,从拉瓦锡的燃烧学说到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到我国的杰出制碱科学家候德榜,到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李远哲。以伟人的事迹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鼓励他们求实创新。二、以化学工业内容教学为基础,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接触社会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有许多与化学工业有关系的内容,这些内容若不能很好地加以处理,而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就会很枯燥、乏味,也不能很好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来,更不能由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高中课本中的工业问题主要有:硫酸工业、硝酸工业、炼铁工业、炼钢工业、水泥工业、铝的冶炼、氯碱工业、石油产品概述、煤的综合利用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己深入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生,因为他们对工业生产了解很少(尤其对大型企业知之更少)。在进入工业内容学习时,先让学生在已有的对工厂的认识的基础上去预测所学内容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生产规模、经济效益、原料及其处理、运输、厂址选择、副产品及其应用、环境污染及其应对措施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大而庞杂,但若能全面(即使是粗略的)考虑也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更多地接触生活,了解社会。当然,教师还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安排一些当地的化学工业考察或观看录像等手段。三、把化学教学与社会生活常识相联系,着力提高学生化学兴趣化学的实用性表现在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特点,使学生觉得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如中学教材中《卤素》一章中讲到由氯气可以制漂白自来水的漂白粉、碘的酒精溶液可以用以消毒、氢氟酸可用于雕刻玻璃、氟化钠可以用来杀灭地下害虫、溴化银可应用行照相技术、碘化笋可用于人工降雨等,这些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展开来,介绍它们的其他用途。在介绍与社会生活内容相关联的化学知识时,还应适当地去启发学生,诱导学生用化学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甚至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如中学课本中讲到硫酸钡可用于钡餐,可以问学生钡餐喝卞去在医院里是如何检查的,为什么可以在X光下检查胃及消化道是否发生病变,硫酸钡对人体是否有毒,硫酸钡最后怎样排出体外的等,从而激发他们去观察去思想去调查。四、以环境保护知识教育为契机,使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已迫切地摆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也成了“十五”国家发展计划讨论中极为重视的一个话题。虽然中学生尚不能去全面理解臭苎空洞的变大会有什么危害,长江三峡建设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内陆学生也无法真正懂得赤潮的形成及其后果。但是我们通过可以接触到的一些化学知识来丰富他们的思路,增强他们的意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如在讲到化肥知识时可以从已有的知识设问他们;为什么农田不能多依赖无机肥、土壤改良的措施,在硫酸及硝酸工业教学中可以问他们何为酸雨,酸雨的危害有哪些,从而进一步阐述人为什么要进行尾气吸收,为什么尾气处理在解决了环境问题的同时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等。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此类问题更丰富,与生活更贴近,如白色污染问题、毒品问题、无铅汽油问题,以及近年来发现的英国的疯牛病问题,比利时的二恶英问题等。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适时地与课本知识相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社会生活,增强他们的社会贡任感。五、结合课本,介绍高新科技的发展,激励学生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作贡献化学与其他理工科一样,作为自然科学,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社会却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具有时代气息,能结合时代要求。在生活中我们常可以接触到一些新产品和新材料,我们可以适时地鼓励学生去了解这些产品或材料的组成部分、合成、制造方法、主要用途以及它们的副作用。比如日常生活中塑料包装代最初生产出来时,以它方便、快捷的作用深得人们的青睐,而目前其降解难的问题却深深困扰着人们,多鼓励学生去作一些深层次的探讨。结合社会生活的化学教学,才不致于脱离生活,不致于培养出只会读书的“人才”。我们在教学中应适时地适当地启发学生去关心身边的事,关心他们生活生存的空间,提高综合素质,使其成长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入。

无机化学与生态环境(上)一生命必需元素及其生物功能   一生命元素  大自然中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各种化学元素在人体中有不同的功能。健康长寿使人类的共同夙愿,但许多资料证明,危害健康的疾病又与体内某些元素平衡的失调有密切关系。因此,了解生命元素在人体内的功能和存在形式,研究它们与生命活性配体如蛋白质、核酸、氨基酸、核苷酸和有关代谢物等形成的配合物,尤其是研究它们的结构、性质与生物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生命的奥秘,无疑有益于预防疾病、增强体制、保持身体健康。  生命元素是指在生物体中能维持其正常生命活动功能所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科学工作者通过研究环境元素和生命元素的关系,了解到生物体在适应生存和进化中,逐渐形成一套摄入、排泄和适应这些元素的保护机制。研究表明,存在于生命体内的元素可分为四种类型:  (1) 生命元素。按其含量的不同,又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 可能有益或辅助营养元素(可能为潜在的生命元素);  (3) 沾污元素;  (4) 有毒元素。  人体内大约含有27种必需元素,其中常量元素为:O、C、H、N、Ca、P、K、S、Cl、Na、Mg等,约占人体重的95%,微量元素仅占人体重的05%,它们是:Fe、F、Zn、Si、Br、Sn、Cu、V、I、Mn、Cr、Se、Mo、Ni 、Co,但其作用不小。  有益元素是指人体中假若缺少这些元素(如Li、Ce、Ai、As、Rb、Ti、Sr、B和稀土元素)虽然可以维持生命,但不能认为是健康的。  对于必需元素均有一个最佳摄入量的问题。例如碘以毫克·日-1计,人体的最小需要量为1,耐受量为1000,大于1000即为中毒量。  有20~30中普遍存在于各组织中的元素,它们的浓度是变化的,而它们的生物效应还没有被完全确定,它们也可能来自环境的沾污,因此称沾污元素。当觉察出有_html楼上那个不错的。我的这篇太长了,你可以当作是资料来使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