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动物繁殖学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24-07-04 11:14:32

动物繁殖学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解析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生物科技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小球藻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现状及展望  2、RFLP、RAPD、AFLP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3、百合品种改良与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4、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  5、激光诱变微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  6、丛枝菌根(AM)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体系中的生态意义  7、地质微生物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8、后化石经济时代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的若干思考  9、生物技术在传统药材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10、国外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11、能源生物技术  12、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性  13、美国、欧盟和中国生物技术药物的比较  14、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  15、动物繁殖生物技术  16、医学细胞化学与细胞生物技术  17、食品生物技术  18、中度嗜盐菌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19、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生物技术

星虫动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星虫(Sipunculida)是一小类不分节、蠕虫状的海产体腔动物。目前,世界上已记录星虫共约16属250多种,我国已发现2科8属36种。星虫动物门下只设立一个星虫纲一个星虫目,其下分为4科,分别为Golfingiidae科,Phascolosomatidae科,Sipunculidae科和Aspidosiphonidae科。其中Golfingiidae科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近半。星虫动物主要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的沙、泥沙底质及岩礁、珊瑚礁、藻场的沉积沙泥环境中,营埋栖生活,温带至热带海域均有分布。绝大多星虫种类具有经济价值,不仅是底栖经济鱼类和甲壳类优质的天然饵料,不少种类还是海珍食品。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nudus)加工成干品,俗称“沙虫子”、“海肠子”,是名贵的海产珍品。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esculenta)可熟制成胶冻小食品,俗称“土笋冻”,是闽南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美名远扬。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部分地区,广泛分布有可食用的星虫动物[1]。经济价值较大的星虫动物由于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着广阔的人工养殖开发前景。目前国内外在星虫的分类、形态、组织学及繁殖生物学方面已有不少研究工作,但其人工育苗技术迄今未见报道。作者综述星虫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星虫动物的人工育苗和增养殖开发提供参考资料。1星虫的繁殖过程星虫动物的繁殖过程可以归纳如下:大多数星虫种类为雌雄异体,但雌性和雄性的外形很相似。星虫的性腺不显著,位于吻部收缩肌的基部,其配子早期从性腺释放出来,靠从体腔液中吸取营养液得以发育。发育成熟的配子经肾管围食膜从体腔进入肾管中,在肾管内停留一段时间后,产到海水里,进行体外受精。星虫的受精卵发育形式为螺旋卵裂,其胚胎以内陷方式或外包方式发育成原肠胚,此后有的种类可直接发育成幼星虫,如Phascolion cryptus等,而大部分种类须经历营卵黄营养的自由游动的担轮幼虫(trochophore larvae)阶段,之后再经历第二个幼体阶段,一般称为漂浮幼体(pelagosphaera larvae)。漂浮幼体由担轮幼虫发育而来(只有一个种例外),通常以浮游生物为食物,一般个体较大(几毫米长),历时较长,能够远距离地漂浮生活。漂浮幼体以发达的后纤毛环取代了前期担轮幼体的前纤毛环,进行漂浮和摄食。漂浮幼体的头部和后纤毛环能够缩回躯干内,此时星虫幼体的体形为球状,因此有的学者也将漂浮幼体称为海球幼体。漂浮幼体变态为幼星虫的形体变化包括躯干伸长,尾器消失,头部伸长形成吻部和触手。此后稚星虫转为底栖生活。2星虫的繁殖季节关于星虫动物繁殖季节的调查研究,目前已报道三属五种,即Sipunculus nudus L,Phascdosomavulgare,Golfingia pugettensis,Phascolosoma agassizii,Plurco[2~6]。法国Roscoff海域的Gvulgaris产卵季节是6~9月份。在美国华盛顿州太平洋沿岸的San Juan群岛Gpugettensis产卵季节为10~12月份。同样位于San Juan群岛的Pagassizii种群的产卵季节在6~8月份,而在加洲Monterey海的种群其产卵季节是3~5月份。澳大利亚昆士兰的Parcuatum产卵时间为12月至翌年2月份。产自我国厦门市鳌冠沿岸的光裸方格星虫于每年5~9月份产卵,而产自中国广西北海市白虎头和高德海区潮间带的光裸方格星虫种群则于4~9月份产卵。上述表明,星虫的繁殖季节不仅与种类有关,亦与分布纬度有关。3星虫的雌雄性比绝大多数星虫为雌雄异体,但外形无明显的分辨特征。通常通过解剖检查体腔液中的精子和卵子来确认雄性和雌性。关于星虫的雌雄性比研究报道不多。目前只报道中国厦门鳌冠沿岸的光裸方格星虫8月份的性比为1:1[7]。此外,作者对厦门同安湾海区产的光裸方格星虫和可口革囊星虫两种星虫繁殖季节的6月份标本进行解剖,取体腔液区分雌雄,得出前者的性比为1:2,后者为1:1。同种星虫性比测定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繁殖月份有关。4星虫的生殖细胞星虫是一种变异性较大的海洋底栖生物,地理环境的不同,同种的成体大小也有明显差异。因此,成熟卵细胞的大小也是有差别的。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坦帕湾(Tampa Bay)的光裸方格星虫成熟卵细胞的平均直径为120μm[8],而中国厦门鳌冠沿岸的为155μm[7],在广西北海市白虎头和高德海区潮间带的为170μm[2]。无论哪一种星虫,其体腔卵细胞的卵黄膜变化都是很明显的,因为卵黄膜储存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以供未来胚胎和幼体发育所需。Rice[8]将Pagassizii的卵黄膜分为外、中、内3层,而Sawada[9]则将Gikedai的卵黄膜分为内、外两层,并注意到在成熟期内层卵黄膜和质膜之间填充有扩散物质。郭学武[7]则认为卵黄膜在初期有2层,随着卵细胞的生长,外层卵黄膜通过卵黄膜微孔转移到内层卵黄膜和质膜之间,形成3层卵黄膜。至卵细胞成熟时,卵黄膜又复为两层,这是由于原来的外层卵黄膜,完全转移而成为内层卵黄膜的缘故。关于星虫动物雌性生殖细胞的发育阶段,Gonse[10]曾对此在光镜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他将戈芬星虫(Golfingia vulgaris)体腔中的卵细胞分为6个不同的发育阶段。而Sawada[9]根据电镜研究的结果,将Gikedai体腔卵细胞分为5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吴斌[2]在切片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的结果,将光裸方格星虫的体腔卵细胞分为5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上述研究结果主要依据组织学特征得出。也有一些学者根据卵细胞的其它特征,如细胞的形状、卵黄密度等来划分卵细胞的发育期,如Phascolosoma lurco[5],Pagassizii[11]。而关于雄性生殖细胞的结构和发育,目前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基本上局限于光镜的水平上。Rice[11]、Gonse[10]、Green[4]等学者认为,星虫动物雄性生殖细胞,是在初级精母细胞期被排出精巢的,精母细胞在体腔液中进行两次分裂,变成精细胞,精细胞分化为精子,并以精子团的形式存在于体腔液中。星虫的精子团可能和其它许多具有精子团的体腔动物一样,是一种被寄在细胞,即cytephore[12]。吴斌[2]研究我国北部湾产的光裸方格星虫,指出雄性生殖细胞是以精细胞团的形式存在于体腔中,全年都有精细胞团存在,在非繁殖季节精细胞团较小,只有60~100μm,精细胞结合紧密。在繁殖季节精细胞团较大,有150~200μm,精细胞结合松散。精细胞从精细胞团上脱落后游离于体腔中分化为成熟的精子,精子头部3~5μm,尾长约30μm。体腔内的精子不能游动,不具受精能力。这些情况与郭学武[7]对厦门产的光裸方格星虫的研究报道一致。上述关于星虫体腔液中精子是以团聚形式存在或以散在形式存在是否与种类有关,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5星虫动物胚胎学及发生学星虫动物胚胎学的研究应追朔到Gerould[13]的工作,他早在1907年就对Gvulgaris受精卵卵裂的细胞谱系进行研究,指出Gvulgaris的受精卵从第三次卵裂开始,即表现为螺旋式分裂,而且发现在48细胞期出现环节动物式交叉,即动物极有4个细胞形成玫瑰花形,另有4个交叉细胞(cross cell)与其形成间辅式排列。每个玫瑰细胞(rosette cell)各有两个中间细胞(intermediate cell)与其相接排列成一线,而其余32个细胞以2圈形成一环带,是未来顶极及前担轮的基细胞。星虫卵裂的螺旋现象,是从第四次分裂才开始出现的。其后Rice[14]的研究也有与此一致的报道。至于48细胞期的环节动物式交叉的遗传学基础,尚待深入研究。星虫卵裂时,还出现一种特殊现象,即四细胞之后小分裂球可能会大于大分裂球,这种现象在6种星虫中被发现,即:Gvulgaris,Phascolopsis gouldi,Themiste lageniformis,Tpyroides,Phascolioncryptus和Pstrombi[11,13,15~18]。6星虫早期幼体发育及组织学曾经以来漂浮幼体被认为是自由游动的成体星虫,并被归为现已不存在的Pelagosphaera属。而关于星虫动物早期幼体发育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才开始有了较大进展。这一时期,一些学者以活的浮游幼体为材料,纠正了过去不少分类学的谬误,并对漂浮幼体的形态、发育过程与生态习性有了准确的描述和解释[19~21]。Hall和Scheltema[19]根据漂浮幼体的形态结构,把它们分成了10个不同的类型,分别为A,B,C,E,F,J,L,O,P,S型。星虫的漂浮幼体是海洋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不少学者在研究浮游生物时也对漂浮幼体的形态、分布和分类等进行了研究。野外如果采集到星虫的一种漂浮幼体,却不易鉴别其成体归属哪一种星虫,因此很有必要通过漂浮幼体培养变态为稚星虫的实验观察来确认星虫动物的漂浮幼体类型。7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Rice[11]在星虫动物胚胎学,幼体形态学,行为、组织学及发生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先后报道了15种星虫的研究成果,总结出星虫的早期幼体发生模式,即4条途径:(1)直接发生,不经过具纤毛的幼虫阶段;(2)间接发生,营卵黄营养的担轮幼虫直接发育为蠕虫状星虫(vermiform stage);(3)间接发生,营卵黄营养的担轮幼虫变态为营卵黄营养的漂浮幼体,后者再发育为蠕虫状星虫;(4)间接发生,营卵黄营养的担轮幼虫变态为营浮游生物营养的漂浮幼体,后者经过较长时间的浮游生活后,身体长大,经过第二次变态成为幼星虫(juvenile form)。蠕虫状星虫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才成为幼星虫。这4个不同途径,反映了星虫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不同方向。Rice[22]认为,星虫祖先是含有高卵黄的卵子,并有着一个短暂的营卵黄营养和底层浮游习性的幼体期。由这种初级的发育方式,逐渐向二个方向分化,即增加卵黄而成为直接发育,或减少卵黄而延长浮游生物性营养期,即所谓间接发育。不同星虫种类的担轮幼虫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对于光裸方格星虫,由于其发育成为前担轮的基细胞沿卵黄膜内面极度扩张的结果,形成了光裸方格星虫担轮幼虫的独特结构,即前担轮纤毛布满整个幼体表面[7]。而其它星虫的担轮幼虫,则在幼虫的某一部位形成担轮带,环绕幼虫一圈,如Puldi,Golfingia elongata,Gvulgaris等[13,16]。担轮幼虫的特征是顶上的一簇毛以及一个由带纤毛的前毛轮细胞的突出的赤道带。担轮幼虫的变态导致第二期幼体形成,即漂浮幼体。在漂浮幼体阶段,后担轮作为主要的运动器官代替了前担轮,口和肛门开口完成消化道,体腔扩大,尾部附着器官形成。一些星虫动物的被膜(卵黄膜)在胚胎发育及担轮幼虫生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作为营养膜几乎完全被吸收,剩余的少部分参与了漂浮幼体腹沟的形成[3]。这和软体动物担轮幼虫的变化情况明显不同。但有些星虫种类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过剩,被膜消失。如Phascolion cryptus的被膜后部形成幼体的部分表皮,前部则消失[11],Puldi和Gvulgaris的被膜在担轮幼虫变态时消失[13],而Pagassizii的被膜,变成漂浮幼体的表皮(cuticle)[23]。7星虫人工繁殖及其展望有关星虫的人工繁殖,目前国外尚未见报道。国内有见于郭学武[7]使用升温法和干湿法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幼体,吴斌[2]用解剖肾管取得精卵混合受精的方法获得漂浮幼体等报道。近年作者致力于我国常见的两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星虫——可口革囊星虫和光裸方格星虫的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已取得催产受精、胚胎发育、担轮幼虫及漂浮幼虫发育等人工培育的初步成果,同时还与泉州市东石种苗场合作开展可口革囊星虫的土池人工育苗,获得稚星虫并进行养殖试验。我国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捕、环境变迁和环境污染,光裸方格星虫和可口革囊星虫资源明显衰退。为此,继续深入开展星虫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不仅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还可以为星虫增养殖开辟产业前景。参考文献:[1]Barnes R DInvertebrate Zoology[M]Philadelphia:SaundersPress,[2]吴斌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生殖细胞及胚胎发育[J]广西科学,1999,6(3):222–[3]Gonse PLovogenese chez Phascolosoma vulgaraⅡRecherches biometriques sur les ovocytes[J]Acta Zool,1956,37:225-[4]Green WThe annual reproductive cycle of Phascolosomalurco(Sipuncula)[A]Rice M E,Todorovie MProc InternSymp Biol Sipuncula and Echiura[C]Belgrade:NaucnoDelo Press,161–[5]Rice M E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development inSipuncula[D]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6]Towle A,Giese A CThe annual reproductive cycle of theSipunculid Phascolosoma agassizii[J]Physiol Zool,1967,40:229–[7]郭学武,李复雪光裸星虫生殖周期的研究[J]热带海洋,1993,12(2):69–[8]Rice M EObserv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ribbeanSipuncula with a review of development in the phylum[A]Rice M E,Todorovie MProc Intern Symp Biol Sipunculaand Echiura[C]Belgrade:Naucno Delo Press,141–[9]Sawada N,Noda Y,Ochi OAn electron microscope study onthe oogenesis of Golfingia ikedai[J]Mem Ehime Univ Sci,1968,B6(1):25–[10]Gonse PLovogenese chez Phascolosoma vulgareⅠDefinition cytologique des stades de croissance desovocytes[J]Acta Zool,1956,37:193–[11]Rice M EGametogenesis in three species of Sipuncula:Phascolosoma agassizii,Golfingia pugettensis,and Themistepyroides[J]Cellule,1974,70(2):295–[12]Franzén?On spermatogenesis,morphology of thespermatozoon,and biology of fertilization amonginvertebrates[J]Zool Bidr Upps,1956,31:355–[13]Gerould J HStudies on the embryology of the SipunculidaeIIThe development of Phascolosoma[J]Zool Jah,1907,23:77–[14]Rice M ESipuncula[A]Giese A C,Pearse J SReproduction of marine invertebrates[C]New York:Academic Press,67–[15]?kesson BA study of the nervous system of theSipunculideae with some remark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two species,Phascolion strombi Montagu and Golfingiaminuta Keferstein[J]Unders?kningar?ver?resund,1958,38:1–[16]?kesson BSome observations on pelagosphaera larva[J]Galathea Rep,1961,5:7–[17]Rice M E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Phascolosoma agassizii,Golfingia pugettensis,and Themistepyroi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developmental patterns in theSipuncula[J]Ophelia,1967,4:143–[18]Williams J ADevelopment of a rock burrowing Sipunculidinhabiting stony coral[J]Amer Zool,1972,12:[19]Hall J R,Scheltema R SMorphology of North AtlanticSipunculida larvae[J]Amer Zool,1966,6(3):[20]J?gersten GOn the morphology and behaviour ofpelagosphaera larva(eSipunculoidea)[J]Zoologiska BidragFr?n Uppsala,1851,36:27–[21]Murina V VSome data on the structure ofpelagospheres-Sipunculida larvae[J]Zool Zhur,1965,44:1610–1 [22]Rice M ELarval development and metamorphosis inSipuncula[J]Amer Zool,1976,16:562–[23]Rice M EMorphology,behavior,and histogenesis of thePelagosphera larva of Phascolosoma agassizii(Sipuncula)[A]Smithsonian contributions to zoolology,number 132[C]Washingt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

动物繁殖技术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解析

建议使用CNKI系列数据库那里有非常详细的资料。  本体理论在动物学知识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好倩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7  新课程内容标准对生物教师动物学知识结构要求的研究  作者:李红梅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替硝唑缓释剂的体外药物释放及其治疗牙周炎效果的动物学研究  作者:刘娟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内蒙古大青山南部湿地鸟类生态学及民族动物学初步研究  作者:格日乐图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3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师生物专业《动物学》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纲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2  德日进与中国古脊椎动物学  作者:舒群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1990  本体理论在动物学知识组织中的应用研究:以鸟类本体模型为例  作者:王好倩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  冶炼厂周围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指示研究  作者:王雪峰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8  关键词:土壤动物学  含动物形象的俄语谚语、俗语分析  作者:吴丹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外国语学院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7  关键词:动物学 语言世界图景 人类中心论 对比性 语义分析  长白山北坡访花昆虫群落动态初步研究  作者:杜秀娟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的生殖系统发育及其繁殖行为研究  作者:赵晓勤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肌肉废用对黄鼠(Citellus dauricus)和大鼠比目鱼肌形态结构与肌纤维类型影响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琦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剑角蝗科8种蝗虫触角显微结构研究  作者:刘淼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利用ISSR和COI序列标记分析不同地理仿刺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作者:闫晗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海洋动物学  山地次生林中大山雀窝卵数与繁殖成功的关系  作者:苏循瑞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对盐度的适应性及其脂肪营养需求研究  作者:侯俊利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现生介形类动物系统发生及太湖介形类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作者:禹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中华鳖对饲料蛋白质水平适应性研究  作者:齐占会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薄荷饮治疗温病卫分证的实验研究  作者:赖鹏华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学院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广西淡水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动物地理学分析  作者:王丹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几株芽孢杆菌肉鸡代谢研究  作者:韩秋霞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两种幽灵蛛的行为学研究  作者:陈海峰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的建立及可视化胚胎工程的研究  作者:徐艺玫 学位授予单位:第一军医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  三氯杀螨醇对中华大蟾蜍的毒性和雌激素效应  作者:唐超智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塔里木兔的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作者:李增超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蚜科Aphididae及扁蚜亚科Hormaphidinae的分子系统学和进化研究  作者:任珊珊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中国尺蛾亚科系统分类学研究(鳞翅目:尺蛾科)  作者:韩红香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中国皿蛛科蜘蛛分类学研究  作者:图立红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星虫动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星虫(Sipunculida)是一小类不分节、蠕虫状的海产体腔动物。目前,世界上已记录星虫共约16属250多种,我国已发现2科8属36种。星虫动物门下只设立一个星虫纲一个星虫目,其下分为4科,分别为Golfingiidae科,Phascolosomatidae科,Sipunculidae科和Aspidosiphonidae科。其中Golfingiidae科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近半。星虫动物主要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的沙、泥沙底质及岩礁、珊瑚礁、藻场的沉积沙泥环境中,营埋栖生活,温带至热带海域均有分布。绝大多星虫种类具有经济价值,不仅是底栖经济鱼类和甲壳类优质的天然饵料,不少种类还是海珍食品。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nudus)加工成干品,俗称“沙虫子”、“海肠子”,是名贵的海产珍品。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esculenta)可熟制成胶冻小食品,俗称“土笋冻”,是闽南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美名远扬。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部分地区,广泛分布有可食用的星虫动物[1]。经济价值较大的星虫动物由于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着广阔的人工养殖开发前景。目前国内外在星虫的分类、形态、组织学及繁殖生物学方面已有不少研究工作,但其人工育苗技术迄今未见报道。作者综述星虫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星虫动物的人工育苗和增养殖开发提供参考资料。1星虫的繁殖过程星虫动物的繁殖过程可以归纳如下:大多数星虫种类为雌雄异体,但雌性和雄性的外形很相似。星虫的性腺不显著,位于吻部收缩肌的基部,其配子早期从性腺释放出来,靠从体腔液中吸取营养液得以发育。发育成熟的配子经肾管围食膜从体腔进入肾管中,在肾管内停留一段时间后,产到海水里,进行体外受精。星虫的受精卵发育形式为螺旋卵裂,其胚胎以内陷方式或外包方式发育成原肠胚,此后有的种类可直接发育成幼星虫,如Phascolion cryptus等,而大部分种类须经历营卵黄营养的自由游动的担轮幼虫(trochophore larvae)阶段,之后再经历第二个幼体阶段,一般称为漂浮幼体(pelagosphaera larvae)。漂浮幼体由担轮幼虫发育而来(只有一个种例外),通常以浮游生物为食物,一般个体较大(几毫米长),历时较长,能够远距离地漂浮生活。漂浮幼体以发达的后纤毛环取代了前期担轮幼体的前纤毛环,进行漂浮和摄食。漂浮幼体的头部和后纤毛环能够缩回躯干内,此时星虫幼体的体形为球状,因此有的学者也将漂浮幼体称为海球幼体。漂浮幼体变态为幼星虫的形体变化包括躯干伸长,尾器消失,头部伸长形成吻部和触手。此后稚星虫转为底栖生活。2星虫的繁殖季节关于星虫动物繁殖季节的调查研究,目前已报道三属五种,即Sipunculus nudus L,Phascdosomavulgare,Golfingia pugettensis,Phascolosoma agassizii,Plurco[2~6]。法国Roscoff海域的Gvulgaris产卵季节是6~9月份。在美国华盛顿州太平洋沿岸的San Juan群岛Gpugettensis产卵季节为10~12月份。同样位于San Juan群岛的Pagassizii种群的产卵季节在6~8月份,而在加洲Monterey海的种群其产卵季节是3~5月份。澳大利亚昆士兰的Parcuatum产卵时间为12月至翌年2月份。产自我国厦门市鳌冠沿岸的光裸方格星虫于每年5~9月份产卵,而产自中国广西北海市白虎头和高德海区潮间带的光裸方格星虫种群则于4~9月份产卵。上述表明,星虫的繁殖季节不仅与种类有关,亦与分布纬度有关。3星虫的雌雄性比绝大多数星虫为雌雄异体,但外形无明显的分辨特征。通常通过解剖检查体腔液中的精子和卵子来确认雄性和雌性。关于星虫的雌雄性比研究报道不多。目前只报道中国厦门鳌冠沿岸的光裸方格星虫8月份的性比为1:1[7]。此外,作者对厦门同安湾海区产的光裸方格星虫和可口革囊星虫两种星虫繁殖季节的6月份标本进行解剖,取体腔液区分雌雄,得出前者的性比为1:2,后者为1:1。同种星虫性比测定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繁殖月份有关。4星虫的生殖细胞星虫是一种变异性较大的海洋底栖生物,地理环境的不同,同种的成体大小也有明显差异。因此,成熟卵细胞的大小也是有差别的。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坦帕湾(Tampa Bay)的光裸方格星虫成熟卵细胞的平均直径为120μm[8],而中国厦门鳌冠沿岸的为155μm[7],在广西北海市白虎头和高德海区潮间带的为170μm[2]。无论哪一种星虫,其体腔卵细胞的卵黄膜变化都是很明显的,因为卵黄膜储存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以供未来胚胎和幼体发育所需。Rice[8]将Pagassizii的卵黄膜分为外、中、内3层,而Sawada[9]则将Gikedai的卵黄膜分为内、外两层,并注意到在成熟期内层卵黄膜和质膜之间填充有扩散物质。郭学武[7]则认为卵黄膜在初期有2层,随着卵细胞的生长,外层卵黄膜通过卵黄膜微孔转移到内层卵黄膜和质膜之间,形成3层卵黄膜。至卵细胞成熟时,卵黄膜又复为两层,这是由于原来的外层卵黄膜,完全转移而成为内层卵黄膜的缘故。关于星虫动物雌性生殖细胞的发育阶段,Gonse[10]曾对此在光镜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他将戈芬星虫(Golfingia vulgaris)体腔中的卵细胞分为6个不同的发育阶段。而Sawada[9]根据电镜研究的结果,将Gikedai体腔卵细胞分为5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吴斌[2]在切片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的结果,将光裸方格星虫的体腔卵细胞分为5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上述研究结果主要依据组织学特征得出。也有一些学者根据卵细胞的其它特征,如细胞的形状、卵黄密度等来划分卵细胞的发育期,如Phascolosoma lurco[5],Pagassizii[11]。而关于雄性生殖细胞的结构和发育,目前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基本上局限于光镜的水平上。Rice[11]、Gonse[10]、Green[4]等学者认为,星虫动物雄性生殖细胞,是在初级精母细胞期被排出精巢的,精母细胞在体腔液中进行两次分裂,变成精细胞,精细胞分化为精子,并以精子团的形式存在于体腔液中。星虫的精子团可能和其它许多具有精子团的体腔动物一样,是一种被寄在细胞,即cytephore[12]。吴斌[2]研究我国北部湾产的光裸方格星虫,指出雄性生殖细胞是以精细胞团的形式存在于体腔中,全年都有精细胞团存在,在非繁殖季节精细胞团较小,只有60~100μm,精细胞结合紧密。在繁殖季节精细胞团较大,有150~200μm,精细胞结合松散。精细胞从精细胞团上脱落后游离于体腔中分化为成熟的精子,精子头部3~5μm,尾长约30μm。体腔内的精子不能游动,不具受精能力。这些情况与郭学武[7]对厦门产的光裸方格星虫的研究报道一致。上述关于星虫体腔液中精子是以团聚形式存在或以散在形式存在是否与种类有关,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5星虫动物胚胎学及发生学星虫动物胚胎学的研究应追朔到Gerould[13]的工作,他早在1907年就对Gvulgaris受精卵卵裂的细胞谱系进行研究,指出Gvulgaris的受精卵从第三次卵裂开始,即表现为螺旋式分裂,而且发现在48细胞期出现环节动物式交叉,即动物极有4个细胞形成玫瑰花形,另有4个交叉细胞(cross cell)与其形成间辅式排列。每个玫瑰细胞(rosette cell)各有两个中间细胞(intermediate cell)与其相接排列成一线,而其余32个细胞以2圈形成一环带,是未来顶极及前担轮的基细胞。星虫卵裂的螺旋现象,是从第四次分裂才开始出现的。其后Rice[14]的研究也有与此一致的报道。至于48细胞期的环节动物式交叉的遗传学基础,尚待深入研究。星虫卵裂时,还出现一种特殊现象,即四细胞之后小分裂球可能会大于大分裂球,这种现象在6种星虫中被发现,即:Gvulgaris,Phascolopsis gouldi,Themiste lageniformis,Tpyroides,Phascolioncryptus和Pstrombi[11,13,15~18]。6星虫早期幼体发育及组织学曾经以来漂浮幼体被认为是自由游动的成体星虫,并被归为现已不存在的Pelagosphaera属。而关于星虫动物早期幼体发育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才开始有了较大进展。这一时期,一些学者以活的浮游幼体为材料,纠正了过去不少分类学的谬误,并对漂浮幼体的形态、发育过程与生态习性有了准确的描述和解释[19~21]。Hall和Scheltema[19]根据漂浮幼体的形态结构,把它们分成了10个不同的类型,分别为A,B,C,E,F,J,L,O,P,S型。星虫的漂浮幼体是海洋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不少学者在研究浮游生物时也对漂浮幼体的形态、分布和分类等进行了研究。野外如果采集到星虫的一种漂浮幼体,却不易鉴别其成体归属哪一种星虫,因此很有必要通过漂浮幼体培养变态为稚星虫的实验观察来确认星虫动物的漂浮幼体类型。7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Rice[11]在星虫动物胚胎学,幼体形态学,行为、组织学及发生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先后报道了15种星虫的研究成果,总结出星虫的早期幼体发生模式,即4条途径:(1)直接发生,不经过具纤毛的幼虫阶段;(2)间接发生,营卵黄营养的担轮幼虫直接发育为蠕虫状星虫(vermiform stage);(3)间接发生,营卵黄营养的担轮幼虫变态为营卵黄营养的漂浮幼体,后者再发育为蠕虫状星虫;(4)间接发生,营卵黄营养的担轮幼虫变态为营浮游生物营养的漂浮幼体,后者经过较长时间的浮游生活后,身体长大,经过第二次变态成为幼星虫(juvenile form)。蠕虫状星虫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才成为幼星虫。这4个不同途径,反映了星虫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不同方向。Rice[22]认为,星虫祖先是含有高卵黄的卵子,并有着一个短暂的营卵黄营养和底层浮游习性的幼体期。由这种初级的发育方式,逐渐向二个方向分化,即增加卵黄而成为直接发育,或减少卵黄而延长浮游生物性营养期,即所谓间接发育。不同星虫种类的担轮幼虫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对于光裸方格星虫,由于其发育成为前担轮的基细胞沿卵黄膜内面极度扩张的结果,形成了光裸方格星虫担轮幼虫的独特结构,即前担轮纤毛布满整个幼体表面[7]。而其它星虫的担轮幼虫,则在幼虫的某一部位形成担轮带,环绕幼虫一圈,如Puldi,Golfingia elongata,Gvulgaris等[13,16]。担轮幼虫的特征是顶上的一簇毛以及一个由带纤毛的前毛轮细胞的突出的赤道带。担轮幼虫的变态导致第二期幼体形成,即漂浮幼体。在漂浮幼体阶段,后担轮作为主要的运动器官代替了前担轮,口和肛门开口完成消化道,体腔扩大,尾部附着器官形成。一些星虫动物的被膜(卵黄膜)在胚胎发育及担轮幼虫生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作为营养膜几乎完全被吸收,剩余的少部分参与了漂浮幼体腹沟的形成[3]。这和软体动物担轮幼虫的变化情况明显不同。但有些星虫种类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过剩,被膜消失。如Phascolion cryptus的被膜后部形成幼体的部分表皮,前部则消失[11],Puldi和Gvulgaris的被膜在担轮幼虫变态时消失[13],而Pagassizii的被膜,变成漂浮幼体的表皮(cuticle)[23]。7星虫人工繁殖及其展望有关星虫的人工繁殖,目前国外尚未见报道。国内有见于郭学武[7]使用升温法和干湿法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幼体,吴斌[2]用解剖肾管取得精卵混合受精的方法获得漂浮幼体等报道。近年作者致力于我国常见的两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星虫——可口革囊星虫和光裸方格星虫的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已取得催产受精、胚胎发育、担轮幼虫及漂浮幼虫发育等人工培育的初步成果,同时还与泉州市东石种苗场合作开展可口革囊星虫的土池人工育苗,获得稚星虫并进行养殖试验。我国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捕、环境变迁和环境污染,光裸方格星虫和可口革囊星虫资源明显衰退。为此,继续深入开展星虫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不仅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还可以为星虫增养殖开辟产业前景。参考文献:[1]Barnes R DInvertebrate Zoology[M]Philadelphia:SaundersPress,[2]吴斌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生殖细胞及胚胎发育[J]广西科学,1999,6(3):222–[3]Gonse PLovogenese chez Phascolosoma vulgaraⅡRecherches biometriques sur les ovocytes[J]Acta Zool,1956,37:225-[4]Green WThe annual reproductive cycle of Phascolosomalurco(Sipuncula)[A]Rice M E,Todorovie MProc InternSymp Biol Sipuncula and Echiura[C]Belgrade:NaucnoDelo Press,161–[5]Rice M E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development inSipuncula[D]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6]Towle A,Giese A CThe annual reproductive cycle of theSipunculid Phascolosoma agassizii[J]Physiol Zool,1967,40:229–[7]郭学武,李复雪光裸星虫生殖周期的研究[J]热带海洋,1993,12(2):69–[8]Rice M EObserv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ribbeanSipuncula with a review of development in the phylum[A]Rice M E,Todorovie MProc Intern Symp Biol Sipunculaand Echiura[C]Belgrade:Naucno Delo Press,141–[9]Sawada N,Noda Y,Ochi OAn electron microscope study onthe oogenesis of Golfingia ikedai[J]Mem Ehime Univ Sci,1968,B6(1):25–[10]Gonse PLovogenese chez Phascolosoma vulgareⅠDefinition cytologique des stades de croissance desovocytes[J]Acta Zool,1956,37:193–[11]Rice M EGametogenesis in three species of Sipuncula:Phascolosoma agassizii,Golfingia pugettensis,and Themistepyroides[J]Cellule,1974,70(2):295–[12]Franzén?On spermatogenesis,morphology of thespermatozoon,and biology of fertilization amonginvertebrates[J]Zool Bidr Upps,1956,31:355–[13]Gerould J HStudies on the embryology of the SipunculidaeIIThe development of Phascolosoma[J]Zool Jah,1907,23:77–[14]Rice M ESipuncula[A]Giese A C,Pearse J SReproduction of marine invertebrates[C]New York:Academic Press,67–[15]?kesson BA study of the nervous system of theSipunculideae with some remark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two species,Phascolion strombi Montagu and Golfingiaminuta Keferstein[J]Unders?kningar?ver?resund,1958,38:1–[16]?kesson BSome observations on pelagosphaera larva[J]Galathea Rep,1961,5:7–[17]Rice M E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Phascolosoma agassizii,Golfingia pugettensis,and Themistepyroi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developmental patterns in theSipuncula[J]Ophelia,1967,4:143–[18]Williams J ADevelopment of a rock burrowing Sipunculidinhabiting stony coral[J]Amer Zool,1972,12:[19]Hall J R,Scheltema R SMorphology of North AtlanticSipunculida larvae[J]Amer Zool,1966,6(3):[20]J?gersten GOn the morphology and behaviour ofpelagosphaera larva(eSipunculoidea)[J]Zoologiska BidragFr?n Uppsala,1851,36:27–[21]Murina V VSome data on the structure ofpelagospheres-Sipunculida larvae[J]Zool Zhur,1965,44:1610–1 [22]Rice M ELarval development and metamorphosis inSipuncula[J]Amer Zool,1976,16:562–[23]Rice M EMorphology,behavior,and histogenesis of thePelagosphera larva of Phascolosoma agassizii(Sipuncula)[A]Smithsonian contributions to zoolology,number 132[C]Washingt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

植物栽培的技术主要是分为以下这几类:1、不用土栽培,这个土其实是一个非常细小的颗粒,它很容易粘的特别紧。而我们采用的那个是矿物质,或者说是实质的或者陶制的,甚至是化学的一些东西形成的,它跟土壤的本质差异,就没有那些细小的东西。2、把这个根泡在水里,也就是无土栽培这么两类。3、水培,水培的气雾水雾。水培是一种新型的植物无土栽培方式,又名营养液培,其核心是将植物的根系直接浸润于营养液中,这种营养液能替代土壤,向植物提供水分、养分、氧气等生长因子,使植物能够正常生长。植物繁殖一般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可以通过扦插、播种、嫁接、压条、组织培养、孢子繁殖、分生繁殖等获得新技术。以无性繁殖为主我们来看看,主要采用直插法和插枝育苗移栽法两种。直插法。插植期宜选在温暖多雨的季节。海南省一般在9~10月,选生长旺盛、粗壮节密、生长期为4~5个月的植株,取中部茎的侧枝,长20~30厘米,具6~7个节,下部3~4节褐色木栓化。用手将枝条自茎上轻轻折下,使插枝附有部分主茎的韧皮组织。切勿用刀截取,避免因损伤过多、水分消耗过大而降低成活率。采苗时一般自茎基部逐层分次向上采取,每隔15~20天采一次。采下的苗应置于阴凉地方,并要做到随采随种。插枝育苗法。将鲜枝条插于苗床上,待长根后再移栽于大田。采集枝条的方法及时间与直插法相同。插枝宜在阴天或傍晚剪取,最好边采边插边淋水。待翌日才插植的枝条,应在傍晚摊放在露天下,吸收露水保鲜。枝条插后即进行遮荫,早上盖棚遮荫,晚上揭开,冬季应昼夜盖棚防霜害。在海南岛则可隔两行插一行芒箕或用稻草覆盖于行间,仅露苗心,也能起到保湿、遮荫及防寒的作用。每日早晚各浇水一次。插后10天左右便发根,发根后可施用1∶8的人粪尿水3~4次,20天后除去遮荫物,1个月后即可定植。

论文发表写作指导:%D0%A1%C1%F5%B1%E0%BC%AD

动物繁殖学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动物行为学测试题一、选择题(有些单项,有些多项)1、动物行为是( );植物行为是( );A动物个体或群体的所作所为 B动物个体或群体对环境的反应C植物的生长,生长是不可逆的 D植物的生长,生长是可逆的2、对于攻击行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和战斗B攻击有肉体和非肉体方式C攻击中双方都受到伤害 D攻击中双方都不受到伤害3、下列属于化学定向的是(多项)A蚂蚁外出觅食 B鸽子返回原地C鱼类的洄游 D狗外出活动返回原地4、下列实例属于先天定型行为的是(多项)A二化螟对波长330~440纳米光的光线趋性最强B人类的眨眼反射 C家燕的迁徙 D食物引起狗分泌唾液5、老鼠的出现,猫发现老鼠,并做好捕鼠的准备,这与( )相关A外界刺激和动物感官的功能状况 B外界刺激与动物的生理特性C外界和内部刺激 D动物的机体结构6、下列攻击行为的实例中,错误的是(多项)A两只同种的公鸡争一只母鸡B圆蛛雌、雄交配后,雌性吃掉雄性C两只家狗为争夺一食物而相互厮打 D鼠见了猫后迅速躲藏起来7、繁殖行为的程序正确的是A性别决定→性选择→抚幼 B性识别→交配→抚幼C求偶→交配→抚幼 D性选择→交配→抚幼8、下列实例中不是模仿学习的是A英国的“山雀偷奶” B幼小猩猩能从石缝中吸水C小儿随妈妈学跳舞 D一雄鸡啼明,百鸡齐鸣9、下列描述中属于摄食行为范围的是( )。A采食、饮水、呼吸、排尿和排粪B采食、饮水、逃避、排尿、排粪C采食、饮水、移居、排尿和排粪 D采食、饮水、移居、分工l0、下列情况中属干繁殖行为的右有( )A雄性马鹿的呼号和牛氐角战斗B雌昆虫分泌性外激素C捕鸟蛛的雌性吃掉雄性D不同种的动物染色体不同1I、下列实例中属于动物的定向行为的是( )A雄蛾通过触角感觉雌性的性外激素B蚂蚁利用分泌物而觅食C大麻哈鱼利用水的电波而洄游D蝙蝠利用超声波而飞翔以避它物12、大山雀在黎明时总是先鸣叫,然后再捕食,这是与( )的关系。A适应光线后再捕食 B防御行为和对环境适应C防御行为和对光线的适应 D更多的获食13、下列实例中.属于防御行为的是A竹节虫的体色和乌鸦的聚众鸣叫B竹节虫的体色和鸟类的鸣叫C竹节虫的体色和雄性马鹿相互之间呼号D竹节虫的体色和小猴总是避开猴王l4、影响动物行为的因素,正确的是( )A刺激的强度、神经系统的兴奋势、遗传控制B刺激强度、神经的兴奋势、行为时间间隔性C激素、生物钟、肌肉系统的存在D激素、生物钟、条件反射的存在15、下列所列动物依靠化学定向的是A蚂蚁、蜜蜂、河鲀 B蚂蚁、鸽、河蟹C蜜蜂、狗、白蚁 D狗、白蚁、豹鼠l6一群鸭中有一只修饰羽毛,其他个体都随之修饰羽毛,这是( )行为A联想学习 B习惯化 C模仿学习 D A、B、c均不是17、一种萤火虫的雌性个体运用腹末的发光器准确模仿另一种的信号而把另一种雄性骗来吃掉,这是A使用工具 B捕食 C使用诱饵 D拟态l8、河马排粪时利用将粪打散这种行为起到的作用是A粪便成堆易于招致病原生物B利用气味宣告自己的存在与位置C使水将粪便冲走,易于饮水卫生 D防敌害免袭击19、瓣蹼鹬的雌鸟拥有鲜艳的婚羽.这是由( )所决定的。A雄激素 B雌激素 C孕激素 D催产素20、中华鲟从海洋洄游到淡水,影响其渗透压感受器敏感性的是A肾上腺分泌增加 B甲状腺素分泌增加C脑垂体前叶分泌激素减少 D性激素分泌减少21、完全符合本能行为的是A地蜂筑巢、鸟怕稻草人 B幼蛇像成蛇捕食、小鼠获奖走迷宫C幼蛙捕虫、海兔逃跑海星 D海鸥幼雏求食、狮子捕食22、下列行为受外激素影响的有A蚂蚁工蚁集群外出采食 B大雁的集体性迁徙C大麻哈鱼的生殖洄游 D以上均不是23、下列的环境信息是超常刺激的是A濑鱼以鲜艳的体色接近鲨鱼 B海鸥抱窝时挑选大蛋C雄三棘鱼加强攻击红色腹部且倒立的模型D青蛙捕活动昆虫24、捕食是动物获食的主要手段,且捕食有多种方法.下列实例属于捕食范围的是A斑马吃草茎、角马吃叶鞘 B射水鱼将水从口中射出击中昆虫C黄安康背鳍具肉穗 D犰狳把身体卷缩成团25、具单向性外迁的动物有 A白冠雀 B旅鼠_ C王蝶 D群居性沙漠蝗26、种群繁衍是动物行为的目的之一,所以动物往往具抚育行为,下列符合抚育行为的是A哺乳动物的胚胎在子宫内发育 B母兽遇敌口叼幼仔行走C亲鸟以鸣叫声给雏鸟以学音示范D长臂猿之间常呼号以示位置27、下列实例中.属于矛盾行为的有A两公鸡相斗,一方突然停止去进攻树干B一猴群中的“大姐”常攻击“小妹”C雄三棘鱼求偶时.突然离开到巢边用鳍激水D狗见了生人就狂吠并后退28、在自然环境中,被食动物避免被其他动物吃掉而保存自己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被食动物都具有反捕食策略,下列实例属于反捕食策略的有A牛用舌卷吃长草,羊吃短草B套索蜘蛛可分泌一种雌蛾的性外激素C雨蛙栖于绿叶间,体呈绿色 D寄居蟹生活于螺壳内29、在感觉、协调、运动系统协调动物行为的关系中,有反馈进行调节,下列情况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A体温自动控制 B昆虫的蜕皮激素刺激蜕皮C恒渗透压动物的水盐平衡 D动物的求偶30、树蛙在繁殖季节,雄性发出“co、qui”的叫声,其雌性却只能听到“qui”音,从而进行异性求偶,这种听觉是对刺激的A刺激积累 B外围筛选 C中枢筛选 D关键刺激31、蜜蜂跳“8”字形舞的行为,与( )关系大。A食源的距离 B食源的方向 C食物的丰富度 D招集蜂群数量32、下列行为实例中,既是最简单的学习方式,又是习惯化的学习方式的是A麻雀对反复出现的稻草人不再害怕B中华鲟对出生地位置的印记C杜鹃在篱雀巢中下蛋 D血吸虫从人的皮肤侵入33、缪勒氏拟态是模仿者和被模仿者皆不可食.下列属于缪勒氏拟态的是A黄蜂与土蜂 B瓢虫与虎甲 C竹节虫与竹 D副王蝶与王蝶34、下列动物在性选择中属于同性选择的是A猴、野牛 B孔雀、鸳鸯 C海豹、鹿 D狗35、列动物中属于封闭式社群的动物是A野猪种群 B大象种群 C猩猩种群 D蚂蚁种群36、三棘鳍雄性营造漂亮的巢,这种行为由( )所决定A肾上腺素 B雄激素 C孕酮 D神经中枢37、狮群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是A雄狮 B最具竞争性的雄狮 C雌狮 D最具生殖潜能的雌狮38、下列现象属于动物行为的是A瓢虫的假死 B河马的吼叫 C肺鱼的夏眠 D ABC均不是39、遗传在行为中的相对作用是A决定行为的精细性 B决定行为的局限性C决定行为的表现型 D启动行为的继承性40、鸭在凫水后有梳理羽毛的行为,但在求偶时,这种行为与清洁身体无关,具特殊含义.下列哪种梳理羽毛求偶的方式最高等。A翘鼻鸭用力梳理翼上的羽干 B绿炎鸭举翅露出鲜明的羽毛C绿翅鸭对翼上鲜艳部位稍作整理D鸳鸯象征性碰一下翼上一根大的羽毛二、填空题1、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受_____________控制,后天习得行为在_____________中形成。2、幼年黑猩猩能学习长者的样子利用地衣从石缝中汲水解渴,这种行为称为____________;黑猩猩看到挂在高处的食物,会用几根短棍相接起来而得到食物,这一现象是___________。3、从行为的发生来看,行为有先天性定型行为,蚂蚁作巢是先天性定型行为中的_____________行为,而电刺激蛙产生搔扒反射则是先天性定型行为中的_____________行为。4、蜘蛛在一天中的一定时间织网,公鸡在一定的时间鸣叫,这一现象反映到细胞内是在不同的时间内合成了不同的___________物质。5、乌鸦发现鹰时聚众呜叫、蜂用螯针刺人,这种现象称_____________行为。6、枯叶蝶发现人后附在枯枝上不动,而蚂蚁见到穿山甲后跳疯狂舞,这是_____________行为。7、同种的蜘蛛,其雌性与雄性交配后,雌性将雄性吃掉,这是_____________行为中_____________策略;而竹节虫具有与树枝一样的绿色或褐色,这是_____________策略。8、雌孔雀选择具尾羽的雄孔雀交配,这是_____________行为中_____________选择。9、在动物的行为发生过程中,刺激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行为动作。1O、雌蛇的尾部的臭腺分泌一种物质具强的气味,但臭腺只在春初分泌这一物质,据此判断,这种分泌是___________行为。11、小鸡出壳后第一天啄食不准或每次啄食准确性不多,以后逐渐提高了准确性,这是动物行为的_____________。l2、鸟类春天交配产卵,亲鸟孵卵半个月这是_____________行为;松鸡幼雏出壳后,生活于一起的其它成鸟共同抚育幼雏,其它成鸟的行为是_____________。l3、动物行为中通讯信号的进化同样可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么蜜蜂采蜜方向通讯最可能起源于_____________。14、布氏黄鼠雌性与其母亲常留在出生地,近亲雌鼠之间不发生领域之争,在狐接近其群聚地时.雌性向同伴报警鸣叫,这种直系亲属之间利它行为的进化是______________层次上的自然选择。l5、所有树栖种类的鸟均是两足齐足跳跃行走,这是不同种动物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对环境的行为反应方式,这是行为的________________现象。16、先天性行为的基本环节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天习得行为的基本环节应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7、在配偶选择时,雌性动物一般选择年龄较大的雄性作配偶,从进化上而言,这种选择是雌性能获得_____________。l8、在一个稳定而持久的社群中,社会生活有利于促进成员之间取食技巧、方法的交流,如何与同伴相处.如何避敌等_____________继承。动物行为学练习—01答案:一、选择题1AC 2C 3ACD 4ABC 5A 6BD 7C 8D 9A 10BCD 11BCD 12CD 13A 14B 15AB 16D l7C 18B 19A 20B 21C 22A 23B 24ABC 25BD 26ABC 27ABC 28CD 29AC 30B 31A 32A 33AB 34ACD 35AC 36B 37B 38ABC 39B 40D二、填空题1.基因 生活实践 2模仿学习 判断推理 3.本能 反射 4蛋白质 5.防御 6.防御7捕食 捕食 反捕食 8.繁殖 异性选择9.感官 中枢神经系统和激素 肌肉等结构10.繁殖 11.成熟 12抚幼 利它行为13.单个蜜蜂领路 l4.基因上 15.趋同16趋性 反射 本能; 学习 推理l7.优质基因 18文化

星虫动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星虫(Sipunculida)是一小类不分节、蠕虫状的海产体腔动物。目前,世界上已记录星虫共约16属250多种,我国已发现2科8属36种。星虫动物门下只设立一个星虫纲一个星虫目,其下分为4科,分别为Golfingiidae科,Phascolosomatidae科,Sipunculidae科和Aspidosiphonidae科。其中Golfingiidae科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近半。星虫动物主要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的沙、泥沙底质及岩礁、珊瑚礁、藻场的沉积沙泥环境中,营埋栖生活,温带至热带海域均有分布。绝大多星虫种类具有经济价值,不仅是底栖经济鱼类和甲壳类优质的天然饵料,不少种类还是海珍食品。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nudus)加工成干品,俗称“沙虫子”、“海肠子”,是名贵的海产珍品。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esculenta)可熟制成胶冻小食品,俗称“土笋冻”,是闽南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美名远扬。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部分地区,广泛分布有可食用的星虫动物[1]。经济价值较大的星虫动物由于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着广阔的人工养殖开发前景。目前国内外在星虫的分类、形态、组织学及繁殖生物学方面已有不少研究工作,但其人工育苗技术迄今未见报道。作者综述星虫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星虫动物的人工育苗和增养殖开发提供参考资料。1星虫的繁殖过程星虫动物的繁殖过程可以归纳如下:大多数星虫种类为雌雄异体,但雌性和雄性的外形很相似。星虫的性腺不显著,位于吻部收缩肌的基部,其配子早期从性腺释放出来,靠从体腔液中吸取营养液得以发育。发育成熟的配子经肾管围食膜从体腔进入肾管中,在肾管内停留一段时间后,产到海水里,进行体外受精。星虫的受精卵发育形式为螺旋卵裂,其胚胎以内陷方式或外包方式发育成原肠胚,此后有的种类可直接发育成幼星虫,如Phascolion cryptus等,而大部分种类须经历营卵黄营养的自由游动的担轮幼虫(trochophore larvae)阶段,之后再经历第二个幼体阶段,一般称为漂浮幼体(pelagosphaera larvae)。漂浮幼体由担轮幼虫发育而来(只有一个种例外),通常以浮游生物为食物,一般个体较大(几毫米长),历时较长,能够远距离地漂浮生活。漂浮幼体以发达的后纤毛环取代了前期担轮幼体的前纤毛环,进行漂浮和摄食。漂浮幼体的头部和后纤毛环能够缩回躯干内,此时星虫幼体的体形为球状,因此有的学者也将漂浮幼体称为海球幼体。漂浮幼体变态为幼星虫的形体变化包括躯干伸长,尾器消失,头部伸长形成吻部和触手。此后稚星虫转为底栖生活。2星虫的繁殖季节关于星虫动物繁殖季节的调查研究,目前已报道三属五种,即Sipunculus nudus L,Phascdosomavulgare,Golfingia pugettensis,Phascolosoma agassizii,Plurco[2~6]。法国Roscoff海域的Gvulgaris产卵季节是6~9月份。在美国华盛顿州太平洋沿岸的San Juan群岛Gpugettensis产卵季节为10~12月份。同样位于San Juan群岛的Pagassizii种群的产卵季节在6~8月份,而在加洲Monterey海的种群其产卵季节是3~5月份。澳大利亚昆士兰的Parcuatum产卵时间为12月至翌年2月份。产自我国厦门市鳌冠沿岸的光裸方格星虫于每年5~9月份产卵,而产自中国广西北海市白虎头和高德海区潮间带的光裸方格星虫种群则于4~9月份产卵。上述表明,星虫的繁殖季节不仅与种类有关,亦与分布纬度有关。3星虫的雌雄性比绝大多数星虫为雌雄异体,但外形无明显的分辨特征。通常通过解剖检查体腔液中的精子和卵子来确认雄性和雌性。关于星虫的雌雄性比研究报道不多。目前只报道中国厦门鳌冠沿岸的光裸方格星虫8月份的性比为1:1[7]。此外,作者对厦门同安湾海区产的光裸方格星虫和可口革囊星虫两种星虫繁殖季节的6月份标本进行解剖,取体腔液区分雌雄,得出前者的性比为1:2,后者为1:1。同种星虫性比测定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繁殖月份有关。4星虫的生殖细胞星虫是一种变异性较大的海洋底栖生物,地理环境的不同,同种的成体大小也有明显差异。因此,成熟卵细胞的大小也是有差别的。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坦帕湾(Tampa Bay)的光裸方格星虫成熟卵细胞的平均直径为120μm[8],而中国厦门鳌冠沿岸的为155μm[7],在广西北海市白虎头和高德海区潮间带的为170μm[2]。无论哪一种星虫,其体腔卵细胞的卵黄膜变化都是很明显的,因为卵黄膜储存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以供未来胚胎和幼体发育所需。Rice[8]将Pagassizii的卵黄膜分为外、中、内3层,而Sawada[9]则将Gikedai的卵黄膜分为内、外两层,并注意到在成熟期内层卵黄膜和质膜之间填充有扩散物质。郭学武[7]则认为卵黄膜在初期有2层,随着卵细胞的生长,外层卵黄膜通过卵黄膜微孔转移到内层卵黄膜和质膜之间,形成3层卵黄膜。至卵细胞成熟时,卵黄膜又复为两层,这是由于原来的外层卵黄膜,完全转移而成为内层卵黄膜的缘故。关于星虫动物雌性生殖细胞的发育阶段,Gonse[10]曾对此在光镜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他将戈芬星虫(Golfingia vulgaris)体腔中的卵细胞分为6个不同的发育阶段。而Sawada[9]根据电镜研究的结果,将Gikedai体腔卵细胞分为5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吴斌[2]在切片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的结果,将光裸方格星虫的体腔卵细胞分为5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上述研究结果主要依据组织学特征得出。也有一些学者根据卵细胞的其它特征,如细胞的形状、卵黄密度等来划分卵细胞的发育期,如Phascolosoma lurco[5],Pagassizii[11]。而关于雄性生殖细胞的结构和发育,目前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基本上局限于光镜的水平上。Rice[11]、Gonse[10]、Green[4]等学者认为,星虫动物雄性生殖细胞,是在初级精母细胞期被排出精巢的,精母细胞在体腔液中进行两次分裂,变成精细胞,精细胞分化为精子,并以精子团的形式存在于体腔液中。星虫的精子团可能和其它许多具有精子团的体腔动物一样,是一种被寄在细胞,即cytephore[12]。吴斌[2]研究我国北部湾产的光裸方格星虫,指出雄性生殖细胞是以精细胞团的形式存在于体腔中,全年都有精细胞团存在,在非繁殖季节精细胞团较小,只有60~100μm,精细胞结合紧密。在繁殖季节精细胞团较大,有150~200μm,精细胞结合松散。精细胞从精细胞团上脱落后游离于体腔中分化为成熟的精子,精子头部3~5μm,尾长约30μm。体腔内的精子不能游动,不具受精能力。这些情况与郭学武[7]对厦门产的光裸方格星虫的研究报道一致。上述关于星虫体腔液中精子是以团聚形式存在或以散在形式存在是否与种类有关,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5星虫动物胚胎学及发生学星虫动物胚胎学的研究应追朔到Gerould[13]的工作,他早在1907年就对Gvulgaris受精卵卵裂的细胞谱系进行研究,指出Gvulgaris的受精卵从第三次卵裂开始,即表现为螺旋式分裂,而且发现在48细胞期出现环节动物式交叉,即动物极有4个细胞形成玫瑰花形,另有4个交叉细胞(cross cell)与其形成间辅式排列。每个玫瑰细胞(rosette cell)各有两个中间细胞(intermediate cell)与其相接排列成一线,而其余32个细胞以2圈形成一环带,是未来顶极及前担轮的基细胞。星虫卵裂的螺旋现象,是从第四次分裂才开始出现的。其后Rice[14]的研究也有与此一致的报道。至于48细胞期的环节动物式交叉的遗传学基础,尚待深入研究。星虫卵裂时,还出现一种特殊现象,即四细胞之后小分裂球可能会大于大分裂球,这种现象在6种星虫中被发现,即:Gvulgaris,Phascolopsis gouldi,Themiste lageniformis,Tpyroides,Phascolioncryptus和Pstrombi[11,13,15~18]。6星虫早期幼体发育及组织学曾经以来漂浮幼体被认为是自由游动的成体星虫,并被归为现已不存在的Pelagosphaera属。而关于星虫动物早期幼体发育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才开始有了较大进展。这一时期,一些学者以活的浮游幼体为材料,纠正了过去不少分类学的谬误,并对漂浮幼体的形态、发育过程与生态习性有了准确的描述和解释[19~21]。Hall和Scheltema[19]根据漂浮幼体的形态结构,把它们分成了10个不同的类型,分别为A,B,C,E,F,J,L,O,P,S型。星虫的漂浮幼体是海洋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不少学者在研究浮游生物时也对漂浮幼体的形态、分布和分类等进行了研究。野外如果采集到星虫的一种漂浮幼体,却不易鉴别其成体归属哪一种星虫,因此很有必要通过漂浮幼体培养变态为稚星虫的实验观察来确认星虫动物的漂浮幼体类型。7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Rice[11]在星虫动物胚胎学,幼体形态学,行为、组织学及发生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先后报道了15种星虫的研究成果,总结出星虫的早期幼体发生模式,即4条途径:(1)直接发生,不经过具纤毛的幼虫阶段;(2)间接发生,营卵黄营养的担轮幼虫直接发育为蠕虫状星虫(vermiform stage);(3)间接发生,营卵黄营养的担轮幼虫变态为营卵黄营养的漂浮幼体,后者再发育为蠕虫状星虫;(4)间接发生,营卵黄营养的担轮幼虫变态为营浮游生物营养的漂浮幼体,后者经过较长时间的浮游生活后,身体长大,经过第二次变态成为幼星虫(juvenile form)。蠕虫状星虫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才成为幼星虫。这4个不同途径,反映了星虫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不同方向。Rice[22]认为,星虫祖先是含有高卵黄的卵子,并有着一个短暂的营卵黄营养和底层浮游习性的幼体期。由这种初级的发育方式,逐渐向二个方向分化,即增加卵黄而成为直接发育,或减少卵黄而延长浮游生物性营养期,即所谓间接发育。不同星虫种类的担轮幼虫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对于光裸方格星虫,由于其发育成为前担轮的基细胞沿卵黄膜内面极度扩张的结果,形成了光裸方格星虫担轮幼虫的独特结构,即前担轮纤毛布满整个幼体表面[7]。而其它星虫的担轮幼虫,则在幼虫的某一部位形成担轮带,环绕幼虫一圈,如Puldi,Golfingia elongata,Gvulgaris等[13,16]。担轮幼虫的特征是顶上的一簇毛以及一个由带纤毛的前毛轮细胞的突出的赤道带。担轮幼虫的变态导致第二期幼体形成,即漂浮幼体。在漂浮幼体阶段,后担轮作为主要的运动器官代替了前担轮,口和肛门开口完成消化道,体腔扩大,尾部附着器官形成。一些星虫动物的被膜(卵黄膜)在胚胎发育及担轮幼虫生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作为营养膜几乎完全被吸收,剩余的少部分参与了漂浮幼体腹沟的形成[3]。这和软体动物担轮幼虫的变化情况明显不同。但有些星虫种类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过剩,被膜消失。如Phascolion cryptus的被膜后部形成幼体的部分表皮,前部则消失[11],Puldi和Gvulgaris的被膜在担轮幼虫变态时消失[13],而Pagassizii的被膜,变成漂浮幼体的表皮(cuticle)[23]。7星虫人工繁殖及其展望有关星虫的人工繁殖,目前国外尚未见报道。国内有见于郭学武[7]使用升温法和干湿法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幼体,吴斌[2]用解剖肾管取得精卵混合受精的方法获得漂浮幼体等报道。近年作者致力于我国常见的两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星虫——可口革囊星虫和光裸方格星虫的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已取得催产受精、胚胎发育、担轮幼虫及漂浮幼虫发育等人工培育的初步成果,同时还与泉州市东石种苗场合作开展可口革囊星虫的土池人工育苗,获得稚星虫并进行养殖试验。我国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捕、环境变迁和环境污染,光裸方格星虫和可口革囊星虫资源明显衰退。为此,继续深入开展星虫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不仅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还可以为星虫增养殖开辟产业前景。参考文献:[1]Barnes R DInvertebrate Zoology[M]Philadelphia:SaundersPress,[2]吴斌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生殖细胞及胚胎发育[J]广西科学,1999,6(3):222–[3]Gonse PLovogenese chez Phascolosoma vulgaraⅡRecherches biometriques sur les ovocytes[J]Acta Zool,1956,37:225-[4]Green WThe annual reproductive cycle of Phascolosomalurco(Sipuncula)[A]Rice M E,Todorovie MProc InternSymp Biol Sipuncula and Echiura[C]Belgrade:NaucnoDelo Press,161–[5]Rice M E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development inSipuncula[D]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6]Towle A,Giese A CThe annual reproductive cycle of theSipunculid Phascolosoma agassizii[J]Physiol Zool,1967,40:229–[7]郭学武,李复雪光裸星虫生殖周期的研究[J]热带海洋,1993,12(2):69–[8]Rice M EObserv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ribbeanSipuncula with a review of development in the phylum[A]Rice M E,Todorovie MProc Intern Symp Biol Sipunculaand Echiura[C]Belgrade:Naucno Delo Press,141–[9]Sawada N,Noda Y,Ochi OAn electron microscope study onthe oogenesis of Golfingia ikedai[J]Mem Ehime Univ Sci,1968,B6(1):25–[10]Gonse PLovogenese chez Phascolosoma vulgareⅠDefinition cytologique des stades de croissance desovocytes[J]Acta Zool,1956,37:193–[11]Rice M EGametogenesis in three species of Sipuncula:Phascolosoma agassizii,Golfingia pugettensis,and Themistepyroides[J]Cellule,1974,70(2):295–[12]Franzén?On spermatogenesis,morphology of thespermatozoon,and biology of fertilization amonginvertebrates[J]Zool Bidr Upps,1956,31:355–[13]Gerould J HStudies on the embryology of the SipunculidaeIIThe development of Phascolosoma[J]Zool Jah,1907,23:77–[14]Rice M ESipuncula[A]Giese A C,Pearse J SReproduction of marine invertebrates[C]New York:Academic Press,67–[15]?kesson BA study of the nervous system of theSipunculideae with some remark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two species,Phascolion strombi Montagu and Golfingiaminuta Keferstein[J]Unders?kningar?ver?resund,1958,38:1–[16]?kesson BSome observations on pelagosphaera larva[J]Galathea Rep,1961,5:7–[17]Rice M E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Phascolosoma agassizii,Golfingia pugettensis,and Themistepyroi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developmental patterns in theSipuncula[J]Ophelia,1967,4:143–[18]Williams J ADevelopment of a rock burrowing Sipunculidinhabiting stony coral[J]Amer Zool,1972,12:[19]Hall J R,Scheltema R SMorphology of North AtlanticSipunculida larvae[J]Amer Zool,1966,6(3):[20]J?gersten GOn the morphology and behaviour ofpelagosphaera larva(eSipunculoidea)[J]Zoologiska BidragFr?n Uppsala,1851,36:27–[21]Murina V VSome data on the structure ofpelagospheres-Sipunculida larvae[J]Zool Zhur,1965,44:1610–1 [22]Rice M ELarval development and metamorphosis inSipuncula[J]Amer Zool,1976,16:562–[23]Rice M EMorphology,behavior,and histogenesis of thePelagosphera larva of Phascolosoma agassizii(Sipuncula)[A]Smithsonian contributions to zoolology,number 132[C]Washingt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

动物繁殖学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解析

星虫动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星虫(Sipunculida)是一小类不分节、蠕虫状的海产体腔动物。目前,世界上已记录星虫共约16属250多种,我国已发现2科8属36种。星虫动物门下只设立一个星虫纲一个星虫目,其下分为4科,分别为Golfingiidae科,Phascolosomatidae科,Sipunculidae科和Aspidosiphonidae科。其中Golfingiidae科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近半。星虫动物主要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的沙、泥沙底质及岩礁、珊瑚礁、藻场的沉积沙泥环境中,营埋栖生活,温带至热带海域均有分布。绝大多星虫种类具有经济价值,不仅是底栖经济鱼类和甲壳类优质的天然饵料,不少种类还是海珍食品。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nudus)加工成干品,俗称“沙虫子”、“海肠子”,是名贵的海产珍品。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esculenta)可熟制成胶冻小食品,俗称“土笋冻”,是闽南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美名远扬。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部分地区,广泛分布有可食用的星虫动物[1]。经济价值较大的星虫动物由于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着广阔的人工养殖开发前景。目前国内外在星虫的分类、形态、组织学及繁殖生物学方面已有不少研究工作,但其人工育苗技术迄今未见报道。作者综述星虫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星虫动物的人工育苗和增养殖开发提供参考资料。1星虫的繁殖过程星虫动物的繁殖过程可以归纳如下:大多数星虫种类为雌雄异体,但雌性和雄性的外形很相似。星虫的性腺不显著,位于吻部收缩肌的基部,其配子早期从性腺释放出来,靠从体腔液中吸取营养液得以发育。发育成熟的配子经肾管围食膜从体腔进入肾管中,在肾管内停留一段时间后,产到海水里,进行体外受精。星虫的受精卵发育形式为螺旋卵裂,其胚胎以内陷方式或外包方式发育成原肠胚,此后有的种类可直接发育成幼星虫,如Phascolion cryptus等,而大部分种类须经历营卵黄营养的自由游动的担轮幼虫(trochophore larvae)阶段,之后再经历第二个幼体阶段,一般称为漂浮幼体(pelagosphaera larvae)。漂浮幼体由担轮幼虫发育而来(只有一个种例外),通常以浮游生物为食物,一般个体较大(几毫米长),历时较长,能够远距离地漂浮生活。漂浮幼体以发达的后纤毛环取代了前期担轮幼体的前纤毛环,进行漂浮和摄食。漂浮幼体的头部和后纤毛环能够缩回躯干内,此时星虫幼体的体形为球状,因此有的学者也将漂浮幼体称为海球幼体。漂浮幼体变态为幼星虫的形体变化包括躯干伸长,尾器消失,头部伸长形成吻部和触手。此后稚星虫转为底栖生活。2星虫的繁殖季节关于星虫动物繁殖季节的调查研究,目前已报道三属五种,即Sipunculus nudus L,Phascdosomavulgare,Golfingia pugettensis,Phascolosoma agassizii,Plurco[2~6]。法国Roscoff海域的Gvulgaris产卵季节是6~9月份。在美国华盛顿州太平洋沿岸的San Juan群岛Gpugettensis产卵季节为10~12月份。同样位于San Juan群岛的Pagassizii种群的产卵季节在6~8月份,而在加洲Monterey海的种群其产卵季节是3~5月份。澳大利亚昆士兰的Parcuatum产卵时间为12月至翌年2月份。产自我国厦门市鳌冠沿岸的光裸方格星虫于每年5~9月份产卵,而产自中国广西北海市白虎头和高德海区潮间带的光裸方格星虫种群则于4~9月份产卵。上述表明,星虫的繁殖季节不仅与种类有关,亦与分布纬度有关。3星虫的雌雄性比绝大多数星虫为雌雄异体,但外形无明显的分辨特征。通常通过解剖检查体腔液中的精子和卵子来确认雄性和雌性。关于星虫的雌雄性比研究报道不多。目前只报道中国厦门鳌冠沿岸的光裸方格星虫8月份的性比为1:1[7]。此外,作者对厦门同安湾海区产的光裸方格星虫和可口革囊星虫两种星虫繁殖季节的6月份标本进行解剖,取体腔液区分雌雄,得出前者的性比为1:2,后者为1:1。同种星虫性比测定的差异可能与不同繁殖月份有关。4星虫的生殖细胞星虫是一种变异性较大的海洋底栖生物,地理环境的不同,同种的成体大小也有明显差异。因此,成熟卵细胞的大小也是有差别的。例如美国佛罗里达坦帕湾(Tampa Bay)的光裸方格星虫成熟卵细胞的平均直径为120μm[8],而中国厦门鳌冠沿岸的为155μm[7],在广西北海市白虎头和高德海区潮间带的为170μm[2]。无论哪一种星虫,其体腔卵细胞的卵黄膜变化都是很明显的,因为卵黄膜储存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以供未来胚胎和幼体发育所需。Rice[8]将Pagassizii的卵黄膜分为外、中、内3层,而Sawada[9]则将Gikedai的卵黄膜分为内、外两层,并注意到在成熟期内层卵黄膜和质膜之间填充有扩散物质。郭学武[7]则认为卵黄膜在初期有2层,随着卵细胞的生长,外层卵黄膜通过卵黄膜微孔转移到内层卵黄膜和质膜之间,形成3层卵黄膜。至卵细胞成熟时,卵黄膜又复为两层,这是由于原来的外层卵黄膜,完全转移而成为内层卵黄膜的缘故。关于星虫动物雌性生殖细胞的发育阶段,Gonse[10]曾对此在光镜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他将戈芬星虫(Golfingia vulgaris)体腔中的卵细胞分为6个不同的发育阶段。而Sawada[9]根据电镜研究的结果,将Gikedai体腔卵细胞分为5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吴斌[2]在切片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的结果,将光裸方格星虫的体腔卵细胞分为5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上述研究结果主要依据组织学特征得出。也有一些学者根据卵细胞的其它特征,如细胞的形状、卵黄密度等来划分卵细胞的发育期,如Phascolosoma lurco[5],Pagassizii[11]。而关于雄性生殖细胞的结构和发育,目前研究得还不够深入,基本上局限于光镜的水平上。Rice[11]、Gonse[10]、Green[4]等学者认为,星虫动物雄性生殖细胞,是在初级精母细胞期被排出精巢的,精母细胞在体腔液中进行两次分裂,变成精细胞,精细胞分化为精子,并以精子团的形式存在于体腔液中。星虫的精子团可能和其它许多具有精子团的体腔动物一样,是一种被寄在细胞,即cytephore[12]。吴斌[2]研究我国北部湾产的光裸方格星虫,指出雄性生殖细胞是以精细胞团的形式存在于体腔中,全年都有精细胞团存在,在非繁殖季节精细胞团较小,只有60~100μm,精细胞结合紧密。在繁殖季节精细胞团较大,有150~200μm,精细胞结合松散。精细胞从精细胞团上脱落后游离于体腔中分化为成熟的精子,精子头部3~5μm,尾长约30μm。体腔内的精子不能游动,不具受精能力。这些情况与郭学武[7]对厦门产的光裸方格星虫的研究报道一致。上述关于星虫体腔液中精子是以团聚形式存在或以散在形式存在是否与种类有关,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5星虫动物胚胎学及发生学星虫动物胚胎学的研究应追朔到Gerould[13]的工作,他早在1907年就对Gvulgaris受精卵卵裂的细胞谱系进行研究,指出Gvulgaris的受精卵从第三次卵裂开始,即表现为螺旋式分裂,而且发现在48细胞期出现环节动物式交叉,即动物极有4个细胞形成玫瑰花形,另有4个交叉细胞(cross cell)与其形成间辅式排列。每个玫瑰细胞(rosette cell)各有两个中间细胞(intermediate cell)与其相接排列成一线,而其余32个细胞以2圈形成一环带,是未来顶极及前担轮的基细胞。星虫卵裂的螺旋现象,是从第四次分裂才开始出现的。其后Rice[14]的研究也有与此一致的报道。至于48细胞期的环节动物式交叉的遗传学基础,尚待深入研究。星虫卵裂时,还出现一种特殊现象,即四细胞之后小分裂球可能会大于大分裂球,这种现象在6种星虫中被发现,即:Gvulgaris,Phascolopsis gouldi,Themiste lageniformis,Tpyroides,Phascolioncryptus和Pstrombi[11,13,15~18]。6星虫早期幼体发育及组织学曾经以来漂浮幼体被认为是自由游动的成体星虫,并被归为现已不存在的Pelagosphaera属。而关于星虫动物早期幼体发育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之后才开始有了较大进展。这一时期,一些学者以活的浮游幼体为材料,纠正了过去不少分类学的谬误,并对漂浮幼体的形态、发育过程与生态习性有了准确的描述和解释[19~21]。Hall和Scheltema[19]根据漂浮幼体的形态结构,把它们分成了10个不同的类型,分别为A,B,C,E,F,J,L,O,P,S型。星虫的漂浮幼体是海洋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不少学者在研究浮游生物时也对漂浮幼体的形态、分布和分类等进行了研究。野外如果采集到星虫的一种漂浮幼体,却不易鉴别其成体归属哪一种星虫,因此很有必要通过漂浮幼体培养变态为稚星虫的实验观察来确认星虫动物的漂浮幼体类型。7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Rice[11]在星虫动物胚胎学,幼体形态学,行为、组织学及发生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先后报道了15种星虫的研究成果,总结出星虫的早期幼体发生模式,即4条途径:(1)直接发生,不经过具纤毛的幼虫阶段;(2)间接发生,营卵黄营养的担轮幼虫直接发育为蠕虫状星虫(vermiform stage);(3)间接发生,营卵黄营养的担轮幼虫变态为营卵黄营养的漂浮幼体,后者再发育为蠕虫状星虫;(4)间接发生,营卵黄营养的担轮幼虫变态为营浮游生物营养的漂浮幼体,后者经过较长时间的浮游生活后,身体长大,经过第二次变态成为幼星虫(juvenile form)。蠕虫状星虫还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才成为幼星虫。这4个不同途径,反映了星虫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不同方向。Rice[22]认为,星虫祖先是含有高卵黄的卵子,并有着一个短暂的营卵黄营养和底层浮游习性的幼体期。由这种初级的发育方式,逐渐向二个方向分化,即增加卵黄而成为直接发育,或减少卵黄而延长浮游生物性营养期,即所谓间接发育。不同星虫种类的担轮幼虫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对于光裸方格星虫,由于其发育成为前担轮的基细胞沿卵黄膜内面极度扩张的结果,形成了光裸方格星虫担轮幼虫的独特结构,即前担轮纤毛布满整个幼体表面[7]。而其它星虫的担轮幼虫,则在幼虫的某一部位形成担轮带,环绕幼虫一圈,如Puldi,Golfingia elongata,Gvulgaris等[13,16]。担轮幼虫的特征是顶上的一簇毛以及一个由带纤毛的前毛轮细胞的突出的赤道带。担轮幼虫的变态导致第二期幼体形成,即漂浮幼体。在漂浮幼体阶段,后担轮作为主要的运动器官代替了前担轮,口和肛门开口完成消化道,体腔扩大,尾部附着器官形成。一些星虫动物的被膜(卵黄膜)在胚胎发育及担轮幼虫生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作为营养膜几乎完全被吸收,剩余的少部分参与了漂浮幼体腹沟的形成[3]。这和软体动物担轮幼虫的变化情况明显不同。但有些星虫种类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营养物质过剩,被膜消失。如Phascolion cryptus的被膜后部形成幼体的部分表皮,前部则消失[11],Puldi和Gvulgaris的被膜在担轮幼虫变态时消失[13],而Pagassizii的被膜,变成漂浮幼体的表皮(cuticle)[23]。7星虫人工繁殖及其展望有关星虫的人工繁殖,目前国外尚未见报道。国内有见于郭学武[7]使用升温法和干湿法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幼体,吴斌[2]用解剖肾管取得精卵混合受精的方法获得漂浮幼体等报道。近年作者致力于我国常见的两种经济价值较大的星虫——可口革囊星虫和光裸方格星虫的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已取得催产受精、胚胎发育、担轮幼虫及漂浮幼虫发育等人工培育的初步成果,同时还与泉州市东石种苗场合作开展可口革囊星虫的土池人工育苗,获得稚星虫并进行养殖试验。我国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捕、环境变迁和环境污染,光裸方格星虫和可口革囊星虫资源明显衰退。为此,继续深入开展星虫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不仅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还可以为星虫增养殖开辟产业前景。参考文献:[1]Barnes R DInvertebrate Zoology[M]Philadelphia:SaundersPress,[2]吴斌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生殖细胞及胚胎发育[J]广西科学,1999,6(3):222–[3]Gonse PLovogenese chez Phascolosoma vulgaraⅡRecherches biometriques sur les ovocytes[J]Acta Zool,1956,37:225-[4]Green WThe annual reproductive cycle of Phascolosomalurco(Sipuncula)[A]Rice M E,Todorovie MProc InternSymp Biol Sipuncula and Echiura[C]Belgrade:NaucnoDelo Press,161–[5]Rice M E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development inSipuncula[D]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6]Towle A,Giese A CThe annual reproductive cycle of theSipunculid Phascolosoma agassizii[J]Physiol Zool,1967,40:229–[7]郭学武,李复雪光裸星虫生殖周期的研究[J]热带海洋,1993,12(2):69–[8]Rice M EObserv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ribbeanSipuncula with a review of development in the phylum[A]Rice M E,Todorovie MProc Intern Symp Biol Sipunculaand Echiura[C]Belgrade:Naucno Delo Press,141–[9]Sawada N,Noda Y,Ochi OAn electron microscope study onthe oogenesis of Golfingia ikedai[J]Mem Ehime Univ Sci,1968,B6(1):25–[10]Gonse PLovogenese chez Phascolosoma vulgareⅠDefinition cytologique des stades de croissance desovocytes[J]Acta Zool,1956,37:193–[11]Rice M EGametogenesis in three species of Sipuncula:Phascolosoma agassizii,Golfingia pugettensis,and Themistepyroides[J]Cellule,1974,70(2):295–[12]Franzén?On spermatogenesis,morphology of thespermatozoon,and biology of fertilization amonginvertebrates[J]Zool Bidr Upps,1956,31:355–[13]Gerould J HStudies on the embryology of the SipunculidaeIIThe development of Phascolosoma[J]Zool Jah,1907,23:77–[14]Rice M ESipuncula[A]Giese A C,Pearse J SReproduction of marine invertebrates[C]New York:Academic Press,67–[15]?kesson BA study of the nervous system of theSipunculideae with some remark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two species,Phascolion strombi Montagu and Golfingiaminuta Keferstein[J]Unders?kningar?ver?resund,1958,38:1–[16]?kesson BSome observations on pelagosphaera larva[J]Galathea Rep,1961,5:7–[17]Rice M E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Phascolosoma agassizii,Golfingia pugettensis,and Themistepyroi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developmental patterns in theSipuncula[J]Ophelia,1967,4:143–[18]Williams J ADevelopment of a rock burrowing Sipunculidinhabiting stony coral[J]Amer Zool,1972,12:[19]Hall J R,Scheltema R SMorphology of North AtlanticSipunculida larvae[J]Amer Zool,1966,6(3):[20]J?gersten GOn the morphology and behaviour ofpelagosphaera larva(eSipunculoidea)[J]Zoologiska BidragFr?n Uppsala,1851,36:27–[21]Murina V VSome data on the structure ofpelagospheres-Sipunculida larvae[J]Zool Zhur,1965,44:1610–1 [22]Rice M ELarval development and metamorphosis inSipuncula[J]Amer Zool,1976,16:562–[23]Rice M EMorphology,behavior,and histogenesis of thePelagosphera larva of Phascolosoma agassizii(Sipuncula)[A]Smithsonian contributions to zoolology,number 132[C]Washingt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1–

影响家畜繁殖能力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的影响对于猪来说,虽然每窝产仔数的遗传力估计值是低的,但每窝产仔数受不同类型的遗传影响是非常大的品种平均值的差异可高达每窝3~4头仔猪中国的多数猪种的产仔性能比国外品种明显为高

有没有大学学生物,明确分析,结果,这才好,我知道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生物科技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小球藻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现状及展望  2、RFLP、RAPD、AFLP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3、百合品种改良与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4、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  5、激光诱变微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  6、丛枝菌根(AM)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体系中的生态意义  7、地质微生物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8、后化石经济时代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的若干思考  9、生物技术在传统药材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10、国外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11、能源生物技术  12、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性  13、美国、欧盟和中国生物技术药物的比较  14、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  15、动物繁殖生物技术  16、医学细胞化学与细胞生物技术  17、食品生物技术  18、中度嗜盐菌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19、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生物技术

动物繁殖学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大全

星虫动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星虫(Sipunculida)是一小类不分节、蠕虫状 的海产体腔动物。目前,世界上已记录星虫共约16 属250多种,我国已发现2科8属36种。星虫动物 门下只设立一个星虫纲一个星虫目,其下分为4科

建议使用CNKI系列数据库那里有非常详细的资料。  本体理论在动物学知识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好倩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7  新课程内容标准对生物教师动物学知识结构要求的研究  作者:李红梅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替硝唑缓释剂的体外药物释放及其治疗牙周炎效果的动物学研究  作者:刘娟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内蒙古大青山南部湿地鸟类生态学及民族动物学初步研究  作者:格日乐图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3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师生物专业《动物学》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纲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2  德日进与中国古脊椎动物学  作者:舒群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1990  本体理论在动物学知识组织中的应用研究:以鸟类本体模型为例  作者:王好倩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  冶炼厂周围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指示研究  作者:王雪峰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8  关键词:土壤动物学  含动物形象的俄语谚语、俗语分析  作者:吴丹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外国语学院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7  关键词:动物学 语言世界图景 人类中心论 对比性 语义分析  长白山北坡访花昆虫群落动态初步研究  作者:杜秀娟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的生殖系统发育及其繁殖行为研究  作者:赵晓勤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肌肉废用对黄鼠(Citellus dauricus)和大鼠比目鱼肌形态结构与肌纤维类型影响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琦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剑角蝗科8种蝗虫触角显微结构研究  作者:刘淼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利用ISSR和COI序列标记分析不同地理仿刺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作者:闫晗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海洋动物学  山地次生林中大山雀窝卵数与繁殖成功的关系  作者:苏循瑞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对盐度的适应性及其脂肪营养需求研究  作者:侯俊利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现生介形类动物系统发生及太湖介形类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作者:禹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中华鳖对饲料蛋白质水平适应性研究  作者:齐占会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6  关键词:动物学  薄荷饮治疗温病卫分证的实验研究  作者:赖鹏华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中医学院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广西淡水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动物地理学分析  作者:王丹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几株芽孢杆菌肉鸡代谢研究  作者:韩秋霞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两种幽灵蛛的行为学研究  作者:陈海峰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的建立及可视化胚胎工程的研究  作者:徐艺玫 学位授予单位:第一军医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  三氯杀螨醇对中华大蟾蜍的毒性和雌激素效应  作者:唐超智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塔里木兔的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作者:李增超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蚜科Aphididae及扁蚜亚科Hormaphidinae的分子系统学和进化研究  作者:任珊珊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中国尺蛾亚科系统分类学研究(鳞翅目:尺蛾科)  作者:韩红香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中国皿蛛科蜘蛛分类学研究  作者:图立红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年度:2005  关键词:动物学

药用动物貉子的养殖 论文 貉子的皮毛价值很高,是制作裘皮大衣的好原料,不过有人养貉子不光是为了想要它的皮毛,而是看中它宝贵的药用价值。貉子长相有点像狐狸,但要比狐狸小,原产于西伯利亚东部,非常耐寒,适宜我国北方地区养殖。常见的貉有乌苏里貉和白貉两种。 北京市顺义区的老王养了二十几年的貉子,这几年的收入却比以往增加不少。原来只赚貉皮的钱,现在却不同了,除了貉皮带来的收入外,貉油、貉骨等也给他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 虽说貉子有这么多的药用价值,可老王告诉我们,其实貉子药用价值最高的还要算它的脂肪,也就是貉油。貉油有促进细胞再生的功能,是治疗烫伤的上等药材,在医院平时用的烫伤药物中,貉油是必不可少的成分。 现在貉油的价值从各方面得到提高,价位也随之增长,目前价格在二十元钱一市斤左右。在选择种貉时,老王首先就选择体型大、腰板长、精神状态好、食欲强、毛色好的貉子做种貉。虽然父母是优中选优的,可是老王却强调,种貉不能和其他貉子一样任意地吃,要控制它们的食量,而且在交配前还得给它们减减肥。 而到母貉子怀孕的时候,就要另眼相待了,这个时期不仅不能减肥,还要加一些奶类、蛋类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老王在饲喂母貉时每顿每只还加一个鲜鸡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胎儿在母体内能健康成长,老王说如果不注意它们的营养,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在饲养过程中,老王格外注意貉子孕期的饲喂,保证母貉肚子里小貉子的健康发育。貉属于哺乳动物,生完小貉子后的貉妈妈们,是最辛苦的。要想让它更好地照顾小貉子,就得让母貉子吃营养丰富的饲料,才能保证它产更多的奶,满足每个小貉子的生长需要。 小貉子们在妈妈身边幸福地生活45~60天后,就要分窝单独生活了,也就开始断奶后的饲喂了。可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吃惯了妈妈奶的小貉子,吃什么样的饲料才能保证它们平安地度过断奶期,又能健康地生长?刚分窝的小貉子,最好是人工配料,谷物要磨得细一些,必须要熟制,因为小貉子胃比较软,因此要喂经过熟制的容易消化,否则小貉子容易拉稀。所以在饲料中,会加入10%~20%的动物蛋白和动物油。 虽然老王的目的是为得到更多的貉油,但不是在小貉子一分窝时就马上对它们进行育肥,这时貉子还处于幼年阶段,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要及时的补充能量。比如补充肉粉、奶粉、鱼粉等等,来满足它们的生长需要。进入生长期的貉子开始好动起来,能量消耗相对比较大,就要及时地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给它们喂养全价饲料,成分包括动物性饲料30%,谷物性饲料65%,蔬菜类饲料5%。 老王在饲喂过程中除了让它们长大、长结实外,还及时地给貉子们补充一些维生素,经常给貉子一些菜类饲料。在平常喂饲料的时候,还可以适当的加一些野菜,比如苦菜、“马齿菜”,可以预防貉子得红爪病,“马齿菜”还可以预防小貉子拉稀等等。貉子本身具有食性杂的特点,给生长期的貉子吃的食物讲究荤素搭配。吃野菜,既满足了貉子生长期的生长需要,又起到了预防疾病的作用,所产的貉油品质就更有保障了。 虽说老王这么细心的搭配饲料,但貉子还是有不开胃的时候。到了夏天食量就减少,因为貉子的生长阶段,正好赶上炎热的夏天,而貉子属于毛皮动物,不怕寒冷却特别怕热,所以也就影响到了食欲。 因此需要做好预防中暑的各项措施,避免了貉子中暑,减少损失。貉子最难熬的夏天平安度过后,老王对它们的育肥力度也就随之加强了。这也是育肥过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去皮前的短期育肥,就要求貉子在短期内多长脂肪、囤积脂肪,在饲料中要加含脂肪高的食物。 忙了这么久,老王就等着貉油的丰收了,不过平时用来治疗烫伤的貉油,并不是直接取下的脂肪,而是经过熬制的。熬制貉油中最关键的是貉油的熔点低,容易糊,因此要往里面加水,用水熬制,这样熬出来的貉油才能达到厂家的要求。 合适的育肥,科学的管理,再加上正确的熬油方法,老王养貉子的每个环节都是健康养殖的保证,他养的貉子药用价值也就越加的高了,得到的经济回报当然也是越来越多了。 药用动物貉子的养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