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论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2024-07-07 04:05:45

论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论文摘要

(一)科学启蒙教育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3-6岁的幼儿,对周围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还促使他们去探索、观察、发现、尝试,表现出对科学的求知欲的萌芽。但是这种好奇心在一般情况下会被忽视,而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让幼儿的好奇心不断的满足,让幼儿对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及科学教育活动充满兴趣,并在老师的帮助、鼓励、指导下不断的使偶发的不稳定的好奇、兴趣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并在求知欲的驱使下进行各项认知活动,使幼儿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还能对幼儿成长后正确对待周围事物、对待生活产生良好的影响。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虽然不可能直接培养出儿童科学家,但是往往会有某种潜在的影响和作用。科学史上许多科学家的成长过程无不说明,正是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以及科学活动和科普读物,从儿童时代就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向往之情,使他们从小就热爱科学、喜欢接触科学、学习科学,最后终于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例如,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父亲是严个医生,他非常喜好园艺,达尔文耳濡目染,从小就对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热爱和想象力。长大后,他从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中,得出“物竞天择”的结论,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二)科学启蒙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智力、语言等的发展。 科学启蒙教育把幼儿探究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自发需要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程序中,它保证了幼儿认知、情感、态度、有关技能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生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从科学的角度越来越有力地证明了幼儿的生理发展与人的创新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美国杜克大学史蒂芬•汉列尼博士认为, 2-6岁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从出生起就不断与周围环境接触,直到3岁左右,他们已经感知了不少事物与现象,但是他们获得的经验是贫乏的,未经加工的,而且往往是片面、孤立、朦胧甚至是错误的。而科学启蒙教育可以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环境,扩大、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并使其知识趋于系统化、条理化、逐步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和关系。

让孩子快乐学习和生活 许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过于紧张、焦虑。这种状态对孩子的有效心里和成长非常不健康。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不会一帆风顺的,磕磕碰碰、生病发烧是在所难免的。家长不要过于害怕和紧张,那样会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要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每个家长要做到独立思考,从自身让孩子学到快乐,对事情的看法总是乐观的。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孩子的童年是快快乐乐的,这样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我们对孩子有许多的要求,有礼、谦让、毅力、恒心、温和等等。作为家长及老师,必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教育就是提供环境。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进展,我们将在环境中不断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为幼儿营造快乐天地,让幼儿徜徉在金色的阳光中,走向学校,走向社会,以健康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不断进步,获得人生的幸福。

摘 要:学前教育作为教育和社会公平的起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立法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促进学前教育公平渐成为世界性的趋势与潮流。本文通过对印度学前教育相关法律与政策的研究,归纳出印度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法律与政策的主要特点,对于我国通过立法促进学前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印度;学前教育;教育公平;弱势群体  一、印度学前教育公平相关法律与政策制订的背景  印度自独立以来,十分重视本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公平与平等,不仅在《印度宪法》中明确提出平等教育的法律原则,还通过制订一系列相关教育政策,如《国家儿童政策》、《国家教育政策》《国家儿童宪章》和《国家儿童行动计划》等,为印度学前教育事业的公平与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与政策保障

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论文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  (一)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指以艺术品为媒介和手段进行的教育活动, 以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包括艺术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以及审美教育。学前儿童集体艺术教育则是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 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活动。这里的“集体”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 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心理相容的不规则群体, 集体教育能够形成凝聚效应和驱动效应, 满足学前儿童交往、爱与归属爱、自尊等的需要, 集体艺术教育通过群体间相互模仿、暗示、影响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学前儿童正处在自我意识飞速发展时期, 集体教学方式能够推动儿童心理上产生积极上进的要求, 形成内部驱动力, 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社会意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本质是通过艺术活动中获得的审美感受来鼓舞儿童主动追求艺术, 并在其中获得生命质量的提高和完整人格的成长[1]。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个人具有良好的、持续稳定的个性特征、心理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智能发育正常、情绪积极乐观、人际关系适应良好、自我意识发展健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健全的个性特征。学前儿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群体, 其心理状态不容易测量, 但同时学前儿童的个性、思维、性格等具有超强的可塑性, 是培养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时期。因此,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达到全面发展的同时, 仍要培养儿童成为大写的“人”, 即培养儿童成为自己幸福的源泉。那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发展,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促进儿童人格和谐的发展, 使儿童建立和谐的自身内部关系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适应社会环境发展, 形成健康良好的人格特质, 为今后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 集体歌唱与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歌唱活动泛指所有运用嗓音进行的艺术表现活动, 包含通常意义上的学习演唱、自由哼唱、念念有词、有节奏的说以及说唱动作表演的结合。这类活动发展的标准为:一是合理使用嗓音, 不伤害发生器官, 能够采用获得良好音色的方式唱歌;二是能够运用歌唱的方式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幼儿教师应该使用有趣味的方式与幼儿共享歌唱的快乐, 在歌唱的同时发展幼儿的记忆、听觉、创造性、思维力等;同时在集体歌唱中使幼儿一起分享快乐, 发展孩子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合作共享的能力。幼儿有效的学习和良好的发展是靠教师设计、实施学与教的细节保障, 在歌唱教学活动中, 幼儿最重要的不是单纯学习歌唱的技能和歌曲作品的表演, 而是通过集体学习并模仿进行各种社会性的发展。在集体歌唱活动中, 幼儿用愉快的方式探索世界, 不仅能够更好地发展自我意识、培养规则和纪律性, 而且有助于减少幼儿在成长中产生分离焦虑和恋父恋母情结, 有助于减少幼儿的自我中心感, 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二) 集体韵律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  学前儿童的韵律活动泛指所有伴随音乐进行的身体艺术表现活动, 主要分为创造性律动和集体舞蹈, 创造性律动为幼儿提供了更多自由的、创造性的表达机会, 弥补了传统韵律活动教学以模仿和重复练习为主的被动性, 实现了现代教育改革理想向可操作教学行为的转化, 使幼儿能够在其中体验到自主探索和创造性实现自己想法的乐趣。集体舞蹈不仅具有审美教育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儿童社会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促进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发展。儿童在舞蹈中认识身在其中的立体空间的变化规律, 增强对音乐、舞蹈动作以及队形结构中数学规律的敏感性;舞蹈中儿童能感觉到快乐和成就感, 能够促进积极的生活态度, 挖掘正向的心理能量;培养儿童感觉统合的协调, 有助于儿童感觉、知觉、认知等心理健康的发展;舞蹈是一种流动的语言, 在舞蹈中儿童既发展了感觉统合的协调, 同时情感也得到表达和释放, 促进了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  (三) 集体音乐欣赏与幼儿心理健康  音乐欣赏是身心处在一种陶醉、欣赏的状态倾听音乐的活动。通过集体音乐欣赏活动, 能够开阔学前儿童音乐的眼界, 培养音乐细胞, 丰富音乐经验, 发展感知觉、理解、兴趣等能力。在集体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前儿童利用更多的感知觉通道进行音乐学习, 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 对事物的认识越全面、越丰富、越深刻, 对学前儿童积极情绪的培养和良好性格的塑造起到促进作用;在集体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儿童在伴随音乐的表演过程中感知体验。研究表明, 倾听和表演结合的教学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 能更好地锻炼学前儿童的感觉统合, 改善多动症和抽动症儿童的行为习惯;在集体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更要引导学前儿童感受倾听环境的音响的快乐, 倾听是社会化的第一步, 是儿童学习、模仿的基础, 从小培养儿童倾听周围环境的声音的兴趣和能力, 有助于培养儿童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能力, 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专注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欣赏的过程, 在儿童参与的过程中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也促进儿童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对儿童的成长的重要意义:一、学前教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测儿童将来的认知、语言和智力发展水平,二、学前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三、学前教育对于儿童认知能力、想像力和创造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可以抓住孩子的关键期,培养孩子的个性,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很有帮助,可以总结社会经验。

会让小孩变得非常开心,也会让小孩变得非常自信,并且也会让小孩变得非常爱学习,而且也会让小孩变得非常有内涵,如果情况非常好的话,还可以让小孩变得非常有素质。

论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论文

关于如何做好幼学前教育的论文,要实事求是的写一些幼儿从事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一)科学启蒙教育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3-6岁的幼儿,对周围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还促使他们去探索、观察、发现、尝试,表现出对科学的求知欲的萌芽。但是这种好奇心在一般情况下会被忽视,而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让幼儿的好奇心不断的满足,让幼儿对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及科学教育活动充满兴趣,并在老师的帮助、鼓励、指导下不断的使偶发的不稳定的好奇、兴趣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并在求知欲的驱使下进行各项认知活动,使幼儿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还能对幼儿成长后正确对待周围事物、对待生活产生良好的影响。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虽然不可能直接培养出儿童科学家,但是往往会有某种潜在的影响和作用。科学史上许多科学家的成长过程无不说明,正是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以及科学活动和科普读物,从儿童时代就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向往之情,使他们从小就热爱科学、喜欢接触科学、学习科学,最后终于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例如,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父亲是严个医生,他非常喜好园艺,达尔文耳濡目染,从小就对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热爱和想象力。长大后,他从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中,得出“物竞天择”的结论,使他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二)科学启蒙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智力、语言等的发展。 科学启蒙教育把幼儿探究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自发需要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程序中,它保证了幼儿认知、情感、态度、有关技能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和生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从科学的角度越来越有力地证明了幼儿的生理发展与人的创新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美国杜克大学史蒂芬•汉列尼博士认为, 2-6岁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从出生起就不断与周围环境接触,直到3岁左右,他们已经感知了不少事物与现象,但是他们获得的经验是贫乏的,未经加工的,而且往往是片面、孤立、朦胧甚至是错误的。而科学启蒙教育可以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环境,扩大、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并使其知识趋于系统化、条理化、逐步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和关系。

有关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范文(通用7篇)      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有关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 篇1 摘要:区域活动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基本上是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其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材料上、情景及响应的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关注好区域的材料选择与投放问题,才能引发幼儿兴趣,让幼儿与材料产生有效的互动。特别是小班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缺乏,认知直观形象,各方面能力偏弱,教师在选择和投放材料时,可以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小班阶段目标,结合小班幼儿发展水平,结合小班幼儿学习特点等策略。 关键词:小班;区域材料;选择与投放策略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对教师来说,材料是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物化体现;对幼儿来说,材料是主动建构经验和认识周围世界的中介和桥梁,但在实践工作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只是简单地堆积材料,没有考虑选择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符合幼儿发展情况等问题,这样的材料很难满足幼儿活动的兴趣,很难让幼儿与材料产生有效的互动,对幼儿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小班区域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可以遵循以下策略: 一、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3-6岁 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各年龄段特点做了很详细的分析,小班幼儿主要体现在动作的协调性增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爱模仿,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要,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的安抚下逐渐平静等年龄特点。结合这些年龄特点,我们在选择与投放材料时要注意以下要求:      (一)为安抚幼儿情绪,创设安全、舒适环境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缺乏安全感,有很强的焦虑情绪,喜欢玩自己熟悉、会活动,摸起来柔柔的、暖暖的玩具。教师可以在小班设置娃娃家之类的、能给幼儿带来温暖和安慰的区域,在娃娃家中投放女孩子喜欢的玩偶,男孩子喜欢的汽车、变形金刚,大众喜欢的动画形象、娃娃家操作材料等,都可以帮助幼儿稳定情绪,给幼儿带来温暖熟悉的感觉。除了娃娃家,还可以为喜欢安静、不擅于交往的孩子设置一个比较封闭的“谈话吧”,鼓励这些孩子拉着他的好朋友去“谈话吧”说说悄悄话,还可以在“谈话吧”中提供抱枕、不同类型的图书,如故事类、百科类;不同类型的卡片类玩具、图谱卡、玩偶、头饰、手偶、地垫、抱枕、录音机等,帮助他们寻找话题,学会与人交往。      (二)选择富有生活情境的材料,促进小班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      小班幼儿由于生活经验缺乏,认知特点主要是好奇心强,爱模仿。因此在选择与投放材料时要关注这些特点。如科学区《学习形状相匹配》,可以以《小动物喂食》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动目标是引导幼儿寻找与小动物相匹配的食物,让幼儿模仿生活中喂食的情境,让幼儿握好汤匙,能手眼协调地把对应的食物一个个送到小动物嘴巴里,孩子会一遍又一遍重复这些动作,直到任务完成。这样的活动既能帮助教师观察幼儿学习形状认知情况,又能提高幼儿的小手抓握、手眼协调等动作发展。又如语言区,孩子都不喜欢主动表达自己,如果语言区只投放图书会特别冷清,我们可以结合孩子最喜欢模仿生活情境打电话的游戏,提供两个旧电话,收集或自绘幼儿熟悉的故事图片或生活情境,然后将故事情境中的人物或物品的名称做成一张张字卡,让幼儿看图对讲。还可以玩传话游戏,如拿一根长长的水管穿过隔板,让幼儿站在东西两端,互相交流传话,孩子会非常感兴趣。 二、结合小班阶段目标      不同阶段的幼儿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参考省编教材去制定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的阶段目标去选择与投放材料。      (一)根据月发展阶段目标      在选择材料时可以结合五大领域发展的阶段目标去投放,如9月份科学领域阶段目标中提出“感知常见的几种生活用品、水果。了解基本特征;按事物的一种特征进行分类;比较大小并排序等”,教师就可以结合阶段目标投放水果沙拉自助餐品尝区、投放标签分类整理娃娃家,投放各种大小不同的瓶子按大小排序等。 10月份科学发展提出“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知圆形等。 ”教师根据这些阶段目标可以在建构区投放各种圆形玩具搭建车类交通工具,在运动区投放轮胎、呼啦圈自主练习感知圆形等。但有的活动区目标是结合幼儿自身发展制定阶段目标,如9月份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弱,可以先开展“抓”的练习。可以培养幼儿练习五指抓到三指抓,逐步提高练习的难度。每个月投放的“抓的物品”也应该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也可以玩“夹”的练习,早期阶段让幼儿用塑料夹子给各种动物形象夹胡须,还可以提供夹馒头的大夹子让幼儿练习夹乒乓球,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稍微提高一点难度,提供的夹子小一些,夹的物品也小一些,后期再逐步换小增加难度。 “舀”“倒”“串”“扣扣子”等操作练习都可以遵循这个从粗到细阶段性逐步提高的规律。      (二)根据每个阶段目标中具体的教学活动      每个阶段目标中都有具体的教学活动,如10月份美工区目标中提出“尝试用点(雨点、圆点等)、线条(直线、曲线、折线)和简单形态(圆形、方形等)表现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简单的物体特征。 ”具体活动有《香甜的水果》《画水果给小猫》《小猫的水果》等,教师就可以结合活动内容创设水果屋主题,提供各种各样形状的水果、颜料,可以利用窗台、墙面、玩具柜面等地方创设背景墙,投放颜料、油画棒、水彩笔等工具让幼儿自由涂鸦、玩水果印画、水果分类、涂鸦水果区宝宝等活动。又如科学领域目标中提出“按物体特征进行排序”具体活动有《按颜色特征排序》,可以开发图形宝宝找家、收整糖果屋、做漂亮的糖葫芦、串有规律的门帘等活动。 三、结合小班幼儿发展水平      同年龄段的小班幼儿能力水平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既要考虑本班幼儿的普遍水平,还要兼顾个别幼儿发展的不同层次,投放适合各年龄段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活动材料。      (一)关注同年龄段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为他们准备不同层次的材料      每个孩子在各领域发展的情况都具有个体差异性,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我们在美工区,就可以为孩子准备不同星级的材料,如不善于动手的孩子提供一级材料:画好虚线的宽较窄的长方形纸条,让孩子一刀剪断。相对较好的幼儿提供二级材料:宽较宽的长方形纸条,让孩子连续剪。能力更强的幼儿可以挑战三级材料:沿曲线剪。有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强,会自己穿衣扣纽扣。教师在生活操作区,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纽扣区,如系带子的搭扣、传统的民族风搭扣、不同大小的纽扣穿洞练习,让幼儿自由练习,挑战不同的难度,孩子会特别感兴趣,有时还会邀约她的好朋友帮忙一起完成,给了孩子合作的机会。      (二)关注相同的材料难度层次的提高      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材料都是使用一次性就被搁置无人问津,新的任务下达,教师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制作新材料,不懂得开发和利用原有材料,从原有材料中去抽取或添加,提升和创新原有材料。如科学活动《有趣的石头》教师请家长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石头,投放科学区让孩子们了解石头的特性。一段时间,孩子对石头不感兴趣了,教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商量,用油画棒、颜料来装饰石头,晾晒石头,这从原来简单的摸一摸石头了解石头到动笔装饰石头,对孩子技能上有了一定要求;装饰石头完工后,我们又把这些石头运到沙池区,让孩子搭建高高的城堡,一起用石头装饰大城堡,孩子们的兴趣更加浓厚。有的孩子还商量不同的装饰方法,如大石头放在城堡的底层,小石头放上层,不同的石头分类装饰,孩子在自主探索中发现了分类、空间安排等科学问题,对幼儿的学习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有的材料不适合跨区域开展,我们可以在原有材料上增加些难度。如生活操作区《夹夹乐》,原有材料是乒乓球,夹馒头的夹子、盘子,孩子很快挑战成功。第一次教师换掉的是盘子,提供高一点的杯子,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第二次教师换掉的是大夹子,用小号的夹子去夹乒乓球并放到杯子中;第三次教师换掉的是乒乓球,变成小木珠,小木珠个头小比较难夹,但不像玻璃珠那么滑溜,小班幼儿还是能挑战成功。后期为了锻炼能力强的幼儿,还增设了瓶子,让幼儿把小木珠装进瓶口较小的瓶子里。这样循序渐进地增加材料难度,幼儿会有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幼儿参与的兴趣。 四、结合小班幼儿学习特点      小班幼儿基本意识不到学习的目的、任务。他们只是对学习过程感兴趣,往往把学习当作游戏看待,需要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教师在区域材料投放过程中不能简单的一盘材料、一份任务单让小班幼儿操作,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要求:      (一)高、低结构材料相结合的区角环境      小班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喜欢颜色鲜艳、形象逼真的高结构材料,但低结构材料又能帮助幼儿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发展,在选择与投放材料过程中教师要考虑高、低结构材料相结合。如准备《娃娃家》材料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小班幼儿准备一些高仿的材料,如自制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角色扮演道具如各类角色服装、帽子。娃娃、奶瓶、炊具等,还可以收集幼儿照片,制作全家福。玩具小人、装扮服饰、厨具用具、过家家餐厅、医院、理发店等模型玩具。低结构材料如各种各样小珠子,不同颜色的项链、假发、头饰、各种彩色的皱纹纸、泡沫纸、小瓶子、小杯子等,孩子可以根据情境布置娃娃家,做娃娃家食品,装饰品等。      (二)选择幼儿熟悉、具有生活经验的材料      小班幼儿经验缺乏,教师选择的材料要源于生活中的材料,幼儿才能更感兴趣。如科学区《找匹配》,教师就可以直接用生活中的瓶和盖、笔与笔套、脚与鞋的尺码、手与手套的大小供幼儿探索、匹配等,《神奇的电池》教师可以请幼儿把自己熟悉的电动玩具带来,认识电池两端的不同,组装电池,让玩具动起来,这样的活动孩子会百玩不厌。      (三)投放丰富多样的材料满足幼儿不同学习需求      在考虑小班幼儿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提供种类多样、数量充足,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活动材料,满足幼儿不同学习需求。如美工区,除了有涂鸦区,还要提供充足的操作工具:如浆糊、双面胶、透明胶、儿童剪刀、花边剪刀、橡皮泥、水彩笔、油性笔、油画棒、各色毛线、棉签、纸杯、空纸盒、绘画纸、不同材质的有色纸等。半成品材料如纸筒娃娃模型、各种空纸盒、空瓶等,让幼儿大胆的用撕贴、点、线画、绕毛线、包裹橡皮泥等方式去装饰美化这些物品。还要注意提供清洁用品,如抹布、小纸篓、分类盘、整理箱等,帮助幼儿随时清洁自己使用的空间,养成卫生整洁的习惯。      (四)关注材料的动态性,保持幼儿学习的兴趣      随着幼儿对材料的一次又一次的互动过程中,他们的兴趣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和转移的,他们会对玩了一段时间的活动内容产生厌倦。我们要考虑材料的更换,如益智区的拼图材料,图书角的一本书等;还要考虑材料的添加,如美工区《漂亮的瓶子》初期教师只提供了简单的贴纸让幼儿装饰,一段时间后孩子不满足于简单的张贴,可以和幼儿协商还想把瓶子变成什么。有的孩子说变成花瓶插花,有的孩子说变成瓶子娃娃等,教师就可以添加剪刀、吸管、纸花给原来漂亮的花瓶插上花;还可以添加黑色的毛线、泡沫圆球、水彩笔做瓶子娃娃等。      总之,每次选择与投放区域材料之前,一定要思考这些材料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吗?这些材料可以让幼儿玩什么,怎么玩,适合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等问题。让活动区的材料不是简单堆积,而是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让幼儿与材料产生有效的互动,真正实现“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的人文教育目标,实现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董旭花,韩冰川,王翠霞,等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与活动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袁爱玲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袁调芬创设幼儿园特色环境[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 篇2 摘要:      教育公平一直是人们所倡导的平等的观念,然而,我国的城乡学前教育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就目前的现象来看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上。分析城乡学期教育发展的差异,从而能够有效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更好地为了农村的发展以及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措施 1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因素      我国的教育公平一直倡导从起点到结果的公平。这其中包括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和幼儿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都实现教育的公平。但是,由于城乡之间的地域差异以及受到环境的影响,城乡学前教育的发展一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起点的不平衡      起点教育在幼儿的整个教育过程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尤其是在入园的过程中,城乡之间的幼儿园入学的数量就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发展,同时农民群众对于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也有了一定观念上的转变。但是就城乡比较而言,农村幼儿目前就读幼儿园的数量还是较少,这主要是源于简陋而自筹资金开办的幼儿园教育问题。      教育过程的不平衡      学前教育过程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资源情况下,师幼儿是保持良好的师幼关系建立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幼儿园教师待遇低下,师资水平低,流失现象严重,导致专任教师缺口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受到幼儿园待遇的问题上,从而造成了农村的幼儿教师较少,尤其是几乎一个幼儿教师要负责好几个班级,从而使得农村的教育过程远远低于城市的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师在数量上的缺乏是导致教育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结果的不平衡      农村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大,决定了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的推进不能以新建正规学前教育机构为唯一途径。[1]城乡幼儿教育起点和过程的不平衡直接影响了教育结果的不平衡,尤其是体现了幼儿在入学的准备上。农村幼儿不仅在受教育机会和年限上远不如城市幼儿,而且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过程和质量更是无法与城市幼儿相比。 2造成城乡学前教育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城乡经济发展存在着差异      学前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从而使得农村的经济处于长期的滞后现象中。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家庭的收入水平,从而对于劳动力较弱的家庭中所支付的费用就十分困难,从而造成农村家庭无法支付大量的幼儿费用。但与此同时,硬件资源的持续投入仍然需要,特别是乡村幼儿园的硬件条件仍有待大力改善,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有待大幅度增加。[2]      教育资源分配存在差异      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匮乏,尤其是我国教育部门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从而使得农村的学前教育难以发展。这种经费的投入和农村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城市的教育资源本来就高于农村,而面向社会支持的更多。从而使得城市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从而出现了严重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只有强调对学前教育公共财政进行公平导向的合理分配,理顺投入机制,才能确定幼儿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先顺序,将幼儿教育资源配置给最需要帮助的群体。[3]      教育师资力量存在差异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更多的幼儿园教师不愿意上偏远的农村任教,这就间接了造成了农村的教育发展水平有限,尤其是在专任幼儿园教师和城镇相比,职称问题以及收入水平的因素都造成了农村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教育师资力量的稳定性。从而长久下去就会引起学前教育在师资力量上的不同。 3促进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      普及农村学前教育      在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要从教育的起点即普及幼儿教育开始,将有限的资源运用到大力推进农村幼儿园的建设和发展上,从而才能够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数量,以此来保障每个幼儿都能够接受农村教育的机会。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构建教育公平视域下农村幼儿园课程和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确保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在学前阶段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保障城乡学前教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优化城乡学前教育的资源配置      实现学前教育公平的资源配置能够为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供有效的保障,尤其是从改革城乡之间的人力和财力方面,能够使得政府更多的是关注政府的需求,从而才能够在学前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实现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目前农村学前教育办园条件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努力实现城乡学前教育在物力资源上的均衡配置。      加强农村幼儿教育的监管      学前教育的平衡性要根据幼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当学前教育儿童在教育资源上实现公平时,并不等于学前教育就实现了公平,这需要在保障儿童获得基本的受教育权利上,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前教育公平。 4结语      学前教育在基础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发展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随着国家对于城乡学前教育的关注,尤其是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缺乏的情况下,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从而减少农村的压力,无论是在办学条件还是从幼儿园的成长环境出发,要实现城乡教师的资源合理的配置。 学前教育的毕业论文 篇3      摘 要 科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的基本构架,在6岁就基本完成,所以学前教育尤为重要,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语言表达      能力,发展幼儿认识事物能力还有幼儿的自制能力,意志能力,身心健康等等。常言道:“三岁定终身”,在幼儿时期是施以教育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早期教育决定幼儿的未来,所以,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教育 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      何谓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就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

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论文摘要

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提高全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要求我们的干部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经济建设中,作为领导人员和机关的办事人员,要写指示、通知、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要写说明书、广告、解说词等说明文;还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整理、传播等等都离不开写作。

让孩子快乐学习和生活 许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过于紧张、焦虑。这种状态对孩子的有效心里和成长非常不健康。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不会一帆风顺的,磕磕碰碰、生病发烧是在所难免的。家长不要过于害怕和紧张,那样会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要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每个家长要做到独立思考,从自身让孩子学到快乐,对事情的看法总是乐观的。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孩子的童年是快快乐乐的,这样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我们对孩子有许多的要求,有礼、谦让、毅力、恒心、温和等等。作为家长及老师,必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教育就是提供环境。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进展,我们将在环境中不断赋予新时代的内涵,为幼儿营造快乐天地,让幼儿徜徉在金色的阳光中,走向学校,走向社会,以健康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不断进步,获得人生的幸福。

关于如何做好幼学前教育的论文,要实事求是的写一些幼儿从事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学前教育作为教育和社会公平的起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立法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促进学前教育公平渐成为世界性的趋势与潮流。本文通过对印度学前教育相关法律与政策的研究,归纳出印度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法律与政策的主要特点,对于我国通过立法促进学前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印度;学前教育;教育公平;弱势群体  一、印度学前教育公平相关法律与政策制订的背景  印度自独立以来,十分重视本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公平与平等,不仅在《印度宪法》中明确提出平等教育的法律原则,还通过制订一系列相关教育政策,如《国家儿童政策》、《国家教育政策》《国家儿童宪章》和《国家儿童行动计划》等,为印度学前教育事业的公平与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与政策保障

论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论文稿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  (一)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指以艺术品为媒介和手段进行的教育活动, 以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包括艺术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以及审美教育。学前儿童集体艺术教育则是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 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活动。这里的“集体”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 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心理相容的不规则群体, 集体教育能够形成凝聚效应和驱动效应, 满足学前儿童交往、爱与归属爱、自尊等的需要, 集体艺术教育通过群体间相互模仿、暗示、影响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学前儿童正处在自我意识飞速发展时期, 集体教学方式能够推动儿童心理上产生积极上进的要求, 形成内部驱动力, 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社会意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本质是通过艺术活动中获得的审美感受来鼓舞儿童主动追求艺术, 并在其中获得生命质量的提高和完整人格的成长[1]。  (二)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个人具有良好的、持续稳定的个性特征、心理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智能发育正常、情绪积极乐观、人际关系适应良好、自我意识发展健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健全的个性特征。学前儿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群体, 其心理状态不容易测量, 但同时学前儿童的个性、思维、性格等具有超强的可塑性, 是培养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时期。因此,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达到全面发展的同时, 仍要培养儿童成为大写的“人”, 即培养儿童成为自己幸福的源泉。那么,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发展,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促进儿童人格和谐的发展, 使儿童建立和谐的自身内部关系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适应社会环境发展, 形成健康良好的人格特质, 为今后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 集体歌唱与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歌唱活动泛指所有运用嗓音进行的艺术表现活动, 包含通常意义上的学习演唱、自由哼唱、念念有词、有节奏的说以及说唱动作表演的结合。这类活动发展的标准为:一是合理使用嗓音, 不伤害发生器官, 能够采用获得良好音色的方式唱歌;二是能够运用歌唱的方式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幼儿教师应该使用有趣味的方式与幼儿共享歌唱的快乐, 在歌唱的同时发展幼儿的记忆、听觉、创造性、思维力等;同时在集体歌唱中使幼儿一起分享快乐, 发展孩子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合作共享的能力。幼儿有效的学习和良好的发展是靠教师设计、实施学与教的细节保障, 在歌唱教学活动中, 幼儿最重要的不是单纯学习歌唱的技能和歌曲作品的表演, 而是通过集体学习并模仿进行各种社会性的发展。在集体歌唱活动中, 幼儿用愉快的方式探索世界, 不仅能够更好地发展自我意识、培养规则和纪律性, 而且有助于减少幼儿在成长中产生分离焦虑和恋父恋母情结, 有助于减少幼儿的自我中心感, 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二) 集体韵律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  学前儿童的韵律活动泛指所有伴随音乐进行的身体艺术表现活动, 主要分为创造性律动和集体舞蹈, 创造性律动为幼儿提供了更多自由的、创造性的表达机会, 弥补了传统韵律活动教学以模仿和重复练习为主的被动性, 实现了现代教育改革理想向可操作教学行为的转化, 使幼儿能够在其中体验到自主探索和创造性实现自己想法的乐趣。集体舞蹈不仅具有审美教育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儿童社会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促进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发展。儿童在舞蹈中认识身在其中的立体空间的变化规律, 增强对音乐、舞蹈动作以及队形结构中数学规律的敏感性;舞蹈中儿童能感觉到快乐和成就感, 能够促进积极的生活态度, 挖掘正向的心理能量;培养儿童感觉统合的协调, 有助于儿童感觉、知觉、认知等心理健康的发展;舞蹈是一种流动的语言, 在舞蹈中儿童既发展了感觉统合的协调, 同时情感也得到表达和释放, 促进了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  (三) 集体音乐欣赏与幼儿心理健康  音乐欣赏是身心处在一种陶醉、欣赏的状态倾听音乐的活动。通过集体音乐欣赏活动, 能够开阔学前儿童音乐的眼界, 培养音乐细胞, 丰富音乐经验, 发展感知觉、理解、兴趣等能力。在集体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前儿童利用更多的感知觉通道进行音乐学习, 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 对事物的认识越全面、越丰富、越深刻, 对学前儿童积极情绪的培养和良好性格的塑造起到促进作用;在集体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儿童在伴随音乐的表演过程中感知体验。研究表明, 倾听和表演结合的教学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 能更好地锻炼学前儿童的感觉统合, 改善多动症和抽动症儿童的行为习惯;在集体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更要引导学前儿童感受倾听环境的音响的快乐, 倾听是社会化的第一步, 是儿童学习、模仿的基础, 从小培养儿童倾听周围环境的声音的兴趣和能力, 有助于培养儿童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能力, 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专注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欣赏的过程, 在儿童参与的过程中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也促进儿童身心素质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性格,爱好,习惯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都是看不见的。所以需要德才兼备的幼师。

第三章 学前教育和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教学要点:通过本章学习,应使学生明确学前教育既是促进婴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方法又由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所制约。 教学时数:以讲授为主,结合录像、去幼儿园实地见习、观察幼儿为辅的方法进行教学。建议教学时数6学时。本章重点内容:什么是儿童发展?儿童发展的特点。本章考核要点: 识记:儿童发展。理解领会: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儿童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制约作用有哪些?第一节 儿童发展的含义及特征一、儿童发展的含义  儿童的发展就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二、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 (一)天性――教养之争 1、遗传决定论(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1)柏拉图的先天理念说  (2)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  (3)笛卡尔 2、环境决定论(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大)  (1)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人的先天禀赋是差不多的,人的成就和不同则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2)洛克的白板说  (3)华生的教育万能论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   ① 成熟   ②练习和习得的经验   ③社会性经验   ④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2)四个要素不断相互作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    评价: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辩证性。 4、 辩证客观地对待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  (1)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①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具有最重要意 义的是遗传,即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②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③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后天因素则是个体发展的条件。幼儿正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2)遗传素质   ①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型,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等。   ②遗传素质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儿童发展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为其基本前提。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儿童在智力、才能、个性等都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遗传素质的影响。   ④但是遗传素质并不能单一决定儿童的发展,儿童具有的遗传素质只有经与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后天环境和教育  ①人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环境。  ②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注:'社会生态系统'是指与儿童发展有着直接密切关系的家庭、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和社区。)  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也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  ④通过教育可以发扬优良的遗传素质,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  ⑤学前期是神经系统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人的智力启蒙有重大使用,也是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三、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  (1)个体发展从简单到复杂  (2)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3)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  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3、发展具有阶段性  (1)婴儿期这一年龄阶段主要在于身体的生长发育  (2)幼儿期则是智力发展与个性形成的启蒙时期

学前教育是儿童智慧的萌发阶段,这一阶段孩子有充分的好奇心,所以说要积极引导,让他在步入下一个阶段的成长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