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大一数学建模论文1000字高清图片

发布时间:2024-07-04 05:38:01

大一数学建模论文1000字高清图片

数学论文:《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探究》 勾股定理又叫毕氏定理: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边长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 据考证,人类对这条定理的认识,少说也超过 4000 年!又据记载,现时世上一共有超过 300 个对这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所以它充满魅力,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证明趋之若鹜,其中有著名的数学家,也有业余数学爱好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尊贵的政要权贵,甚至有国家总统。也许是因为勾股定理既重要又简单,更容易吸引人,才使它成百次地反复被人炒作,反复被人论证。1940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毕达哥拉斯命题》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专辑,其中收集了367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上还不止于此,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种精彩的证法。这是任何定理无法比拟的。 勾股定理的证明:在这数百种证明方法中,有的十分精彩,有的十分简洁,有的因为证明者身份的特殊而非常著名。 首先介绍勾股定理的两个最为精彩的证明,据说分别来源于中国和希腊。 1.中国方法:画两个边长为(a+b)的正方形,如图,其中a、b为直角边,c为斜边。这两个正方形全等,故面积相等。 左图与右图各有四个与原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左右四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必相等。从左右两图中都把四个三角形去掉,图形剩下部分的面积必相等。左图剩下两个正方形,分别以a、b为边。右图剩下以c为边的正方形。于是 a^2+b^2=c^2。 这就是我们几何教科书中所介绍的方法。既直观又简单,任何人都看得懂。 2.希腊方法:直接在直角三角形三边上画正方形,如图。 容易看出, △ABA’ ≌△AA'C 。 过C向A’’B’’引垂线,交AB于C’,交A’’B’’于C’’。 △ABA’与正方形ACDA’同底等高,前者面积为后者面积的一半,△AA’’C与矩形AA’’C’’C’同底等高,前者的面积也是后者的一半。由△ABA’≌△AA’’C,知正方形ACDA’的面积等于矩形AA’’C’’C’的面积。同理可得正方形BB’EC的面积等于矩形B’’BC’C’’的面积。 于是, S正方形AA’’B’’B=S正方形ACDA’+S正方形BB’EC, 即 a2+b2=c2。 至于三角形面积是同底等高的矩形面积之半,则可用割补法得到(请读者自己证明)。这里只用到简单的面积关系,不涉及三角形和矩形的面积公式。 这就是希腊古代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其《几何原本》中的证法。 以上两个证明方法之所以精彩,是它们所用到的定理少,都只用到面积的两个基本观念: ⑴ 全等形的面积相等; ⑵ 一个图形分割成几部分,各部分面积之和等于原图形的面积。 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朴素观念,任何人都能理解。 我国历代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论证方法有多种,为勾股定理作的图注也不少,其中较早的是赵爽(即赵君卿)在他附于《周髀算经》之中的论文《勾股圆方图注》中的证明。采用的是割补法: 如图,将图中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涂上朱色,把中间小正方形涂上黄色,叫做中黄实,以弦为边的正方形称为弦实,然后经过拼补搭配,“令出入相补,各从其类”,他肯定了勾股弦三者的关系是符合勾股定理的。即“勾股各自乘,并之为弦实,开方除之,即弦也”。 赵爽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显示了我国数学家高超的证题思想,较为简明、直观。 西方也有很多学者研究了勾股定理,给出了很多证明方法,其中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证明是毕达哥拉斯给出的。据说当他证明了勾股定理以后,欣喜若狂,杀牛百头,以示庆贺。故西方亦称勾股定理为“百牛定理”。遗憾的是,毕达哥拉斯的证明方法早已失传,我们无从知道他的证法。 下面介绍的是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对勾股定理的证明。 如图, S梯形ABCD= (a+b)2 = (a2+2ab+b2), ① 又S梯形ABCD=S△AED+S△EBC+S△CED = ab+ ba+ c2 = (2ab+c2)。 ② 比较以上二式,便得 a2+b2=c2。 这一证明由于用了梯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从而使证明相当简洁。 1876年4月1日,伽菲尔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对勾股定理的这一证明。5年后,伽菲尔德就任美国第二十任总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对勾股定理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就把这一证法称为勾股定理的“总统”证法,这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 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以后,我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把这个直角三角形所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如图,Rt△ABC中,∠ACB=90°。作CD⊥BC,垂足为D。则 △BCD∽△BAC,△CAD∽△BAC。 由△BCD∽△BAC可得BC2=BD ? BA, ① 由△CAD∽△BAC可得AC2=AD ? AB。 ② 我们发现,把①、②两式相加可得 BC2+AC2=AB(AD+BD), 而AD+BD=AB, 因此有 BC2+AC2=AB2,这就是 a2+b2=c2。 这也是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而且也很简洁。它利用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在对勾股定理为数众多的证明中,人们也会犯一些错误。如有人给出了如下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设△ABC中,∠C=90°,由余弦定理 c2=a2+b2-2abcosC, 因为∠C=90°,所以cosC=0。所以 a2+b2=c2。 这一证法,看来正确,而且简单,实际上却犯了循环证论的错误。原因是余弦定理的证明来自勾股定理。 人们对勾股定理感兴趣的原因还在于它可以作推广。 欧几里得在他的《几何原本》中给出了勾股定理的推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一个直边形,其面积为两直角边上两个与之相似的直边形面积之和”。 从上面这一定理可以推出下面的定理:“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作圆,则以斜边为直径所作圆的面积等于以两直角边为直径所作两圆的面积和”。 勾股定理还可以推广到空间: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对应棱作相似多面体,则斜边上的多面体的表面积等于直角边上两个多面体表面积之和。 若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分别作球,则斜边上的球的表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上所作二球表面积之和。 总之,在勾股定理探索的道路上,我们走向了数学殿堂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   本科组参赛队从A、B题中任选一题,专科组参赛队从C、D题中任选一题。   论文用白色A4纸单面打印;上下左右各留出至少5厘米的页边距;从左侧装订。   论文第一页为承诺书,具体内容和格式见本规范第二页。   论文第二页为编号专用页,用于赛区和全国评阅前后对论文进行编号,具体内容和格式见本规范第三页。   论文题目和摘要写在论文第三页上,从第四页开始是论文正文。   论文从第三页开始编写页码,页码必须位于每页页脚中部,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连续编号。   论文不能有页眉,论文中不能有任何可能显示答题人身份的标志。   论文题目用三号黑体字、一级标题用四号黑体字,并居中;二级、三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字,左端对齐(不居中)。论文中其他汉字一律采用小四号宋体字,行距用单倍行距,打印时应尽量避免彩色打印。   提请大家注意:摘要应该是一份简明扼要的详细摘要(包括关键词),在整篇论文评阅中占有重要权重,请认真书写(注意篇幅不能超过一页,且无需译成英文)。全国评阅时将首先根据摘要和论文整体结构及概貌对论文优劣进行初步筛选。   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 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均明确列出。正文引用处用方括号标示参考文献的编号,如[1][3]等;引用书籍还必须指出页码。参考文献按正文中的引用次序列出,其中书籍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期刊杂志论文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论文名,杂志名,卷期号:起止页码,出版年。  参考文献中网上资源的表述方式为:  [编号] 作者,资源标题,网址,访问时间(年月日)。   在不违反本规范的前提下,各赛区可以对论文增加其他要求(如在本规范要求的第一页前增加其他页和其他信息,或在论文的最后增加空白页等);从承诺书开始到论文正文结束前,各赛区不得有本规范外的其他要求(否则一律无效)。   本规范的解释权属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  [注]  赛区评阅前将论文第一页取下保存,同时在第一页和第二页建立“赛区评阅编号”(由各赛区规定编号方式),“赛区评阅纪录”表格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各赛区自行决定是否在评阅时使用该表格)。评阅后,赛区对送全国评阅的论文在第二页建立“全国统一编号”(编号方式由全国组委会规定,与去年格式相同),然后送全国评阅。论文第二页(编号页)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取下保存,同时在第二页建立“全国评阅编号”。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  2009年3月16日修订  数学建模论文一般结构  1摘要 (单独成页)  主要理解 、主要方法、 主要结果、 主要特点 (不要图、不要表)  作用:了解文件重要性,对文件有大致认识  最佳页副:页面2/3。  2、问题重述和分析  3、问题假设  假设是建模的基础,具有导向性,容易被忽视。常犯错误有缺少假设或假设不切实际。对一些关键性的或对结果有重大影响的条件或参数应该在假设中明确约定。  作假设的两个原则:  ① 简化原则:抓住主要矛盾,舍弃次要因素,方便 数学处理。  ② 贴近原则:贴近实际。  以上两个原则是相互制约的,要掌握好“度”。通常是先建模后假设。  4、符号说明 (4可以合并)  5、模型建立与求解(重要程度 :60%以上)  6、模型检验(误差一般指均方误差)  7、结果分析 (7可以合并)  8、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或 模型的推广  9、模型优缺点  10、参考文件  11、附件(结果千万不能放在附件中)  论文最佳页面数:15-21页   论文结构一  题目  摘要  问题的重述  合理假设  符号约定  问题的分析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模型的评价与推广  1、误差分析  2、模型的改进与推广  对XXXX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  ……  ……  参考文献  附录   数学建模论文一般格式   摘要  (主要理解、主要方法、主要结果、主要特点)  或(背景、目标、方法、结果、结论、建议)   问题重述与分析   问题假设   符号说明   模型建立与求解   模型检验   结果分析   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 模型优缺点  优秀论文要点:   语言精练、有逻辑性、书写有条理   文字与图形相结合,使内容直观、清晰、明了、容易理解   切忌只用文字进行说明,多运用图形或表格,并对图形或表格做精简的分析,毕竟文字性东西太过于枯燥、乏味,没人有耐性去看那么冗长的文章   对论文中所引用或用到的知识、软件要清晰地予以说明。   在附录中附上论文所必须要的一些数据(图形或表格),并将论文中所编写的程序附上去  各步骤解释  摘要:主要理解 、主要方法、 主要结果、 主要特点 (不要图、不要表)  作用:了解文件重要性,对文件有大致认识  最佳页副:页面2/3  问题重述与分析: 一向导、对题意的理解、   建模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灵魂,文章要有闪光点。  好创意、好想法应当既在人意料之外,又在人  意料之中。  新颖性(独特性)与合理性皆备。  误区之一:数学用得越高深,越有创造性。  解决问题是第一原则,最合适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  误区之二: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建模与求解上。  创造性可以体现在建模的各个环节上,并且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  误区之三:好创意来自于灵感,可遇不可求。  好创意来自于对数学方法的掌握程度与对问题理解的透彻程度。   表达的清晰性  好的文章 = 好的内容 + 好的表达   替读者着想。该交代的要交代,如对题目的理解,关键指标或参数的引入,建模的思路,结果的分析等。   写好摘要,包括:建模主要方法、主要结果,模型主要优点。   专人负责写作,及早动手。考虑写作的过程也是构思框架、理清思路的过程,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建模的思路,反过来促进建模。   适当采用图表,增加可读性。

大一数学建模论文1000字高清图

售书问题优化模型摘要优化问题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科学研究等领域重做常见的一类问题,在解决极值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零一规划也是常用的数学工具,能够有效的表示事物的有效性。本文是以一极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报纸、杂志、图书一直赢得大学生不同程度的青睐,而且出现了电子图书这个时代的产物,对于这个实际意义较大的问题就应有简单易懂的模型,让人看起来比较容易接受。考虑到建立销售点,使它供书的人数达到最大,那就要在条件约束下建立优化模型,而选择两地之间是否有销售的关系为他们的决策变量,那样就使人易懂,易于理解。通过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并应用Linggo软件得到最优解,B和E之间建立代售关系即在B(E)建立代售点并向E(B)售书,D和G之间建立代售关系即在D(G)建立代售点并向G(D)售书,可是大学生的人数最大,为177千人。最优解可以有多种选择方法,这就有选择的灵活性。本模型适用于只考虑人数最大的地址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普遍性。关键字 售书问题 优化模型 零一规划 L问题的重述一家出版社准备在某地向七个区大学生供应图书,每个区的大学生数量如图所示(单位:千人),出版社准备在该市设立两个图书代理销售点,每个代理点只能想该地区和一个相邻的地区售书,出版社知道售书覆盖的人群越大,所获得的利润也就也大,所以出版社要选择两个恰当的代理销售点使覆盖的人群最大。现在所要解决的是选在合适的代理销售点。问题分析 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售书问题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图书、网上书城等的出现,人们阅读的方式越来越多,而书的销售问题也越来越受销售商的关注。如何选择待销售点才能使卖出的书最多,销售商获得的利益最大,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许多候选地区中选择最优的地区,制定最优的规划方案,显然必须建立优化模型,每个地区都选与不选的可能性,这就必须用到0—1规划模型,立两个销售代理点, 在满足以下的条件的情况下,要想得到一个最优计划,出版社就需要设计一个合理有效的投资方案:只能建立两个销售代理点。每个销售代理点只能向本区和一个相邻区的大学生售书在上述要求中,将每两个相邻地区之间连线表示该地区建立售代关系,这种售代关系据有建立与不建立两种选择,显然每个地区只能选择一个销售或者代理,最优方案就是选择权值最大与次大的连线,将上述方案限制转化为约束条件,并使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决策标量转化为数学符号,利用LINGGO 软件来求最优解接,3符号的说明符号表示 符号说明A 34千人的地区B 29千人的地区C 42千人的地区D 21千人的地区E 56千人的地区F 18千人的地区G 71千人的地区x1 AB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x2 AC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x3 BE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x4 BD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x5 CD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x6 DG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x7 DF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x8 DE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x9 EF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x10 FG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X11 BC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Q 所能供应的大学生的数量问题假设选择代理销售点时,只考虑该地区总人数以及相邻地区,对人员的迁入迁出,人员的消费能力,人们的需求不予考虑;1、 只有两个销售代理点,且每个销售代理点只能向该区和他临近的去售书。2、 7个销售区中没有人员的流动3、 书的供应量远远满足学生的需求4、 销售代理点向两个地区的学生销售书的价格相同。5、 不考虑邻区因学生买书的路费问题而减少书的购买。6、 售书多少与人数多少成正比。7、 人人的消费能力是相等的。模型的建立决策变量:设在ABCDEFG中的某两地之间代售关系Xi(i=1,2,3…10)Xi=1表示在其建立代售关系。Xi=0表示没有建立代售关系目标函数:所能供应的大学生的数量Q千人;则Q=63*x1+76*x2+85*x3+50*x4+63*x5+92*x6+39*x7+77*x8+74*x9+89*x10+71*x11;约束条件只能建立两个销售代理点。x1+x2+x3+x4+x5+x6+x7+x8+x9+x10=2;与A建立代售关系只能有一个即x1+x2<=1;与B建立代售关系只能有一个即x2+x5+x11<=1;与C建立代售关系只能有一个即x1+x3+x4+x11<=1;与D建立代售关系只能有一个即x4+x5+x6+x7+x8<=1;与E建立代售关系只能有一个即x3+x8+x9<=1;与F建立代售关系只能有一个即x7+x9+x10<=1;与G建立代售关系只能有一个即x6+x10<=1;综上所述:Max Q=63*x1+76*x2+85*x3+50*x4+63*x5+92*x6+39*x7+77*x8+74*x9+89*x10;x1+x2+x3+x4+x5+x6+x7+x8+x9+x10=2;x1+x2<=1;x2+x5+x11<=1;x1+x3+x4+x11<=1;x4+x5+x6+x7+x8<=1;x3+x8+x9<=1;x7+x9+x10<=1;x6+x10<=1;模型的求解在lingo中输入以下代码,见附录通过运行LINDO教学软件,我们可以得到该售书问题的最优解,即建立代售关系的最优方案,其截图为: Objective value: 0000 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 X1 000000 00000 X2 000000 000000 X3 000000 000000 X4 000000 00000 X5 000000 00000 X6 000000 000000 X7 000000 00000 X8 000000 00000 X9 000000 00000 X10 000000 000000X11 000000 000000从中可以看到在B和E之间建立代售关系即在B(E)建立代售点并向E(B)售书,D和G之间建立代售关系即在D(G)建立代售点并向G(D)售书,可是大学生的人数最大,为177千人。(详细结果见附录2)但考虑到地区中人数的问题,以及现实中去买书的路费问题,所以销售代理点应建立在人数较多的地区,在B、E地区中E区人较多为56千人,在D、G地区中G区中人数较多为71千人,所以最好把两个销售代理点建在E区和G区。模型的评价和推广 通过查看该区图可以粗略知道应选择人数最大地区为代售点,在题中假设的前提下,选择人数最大的地区为代售点,覆盖了大部分人口,此模型的建立,很好的应用数学知识将选择销售代理点的问题抽象化,使选择我们的选择不再主观、盲目,而是更全面、深入、条理。选择最少的变量考虑问题简化了模型建立的分析。这也是模型最大的弊端数据的真实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实际应用很不利。虽然假设的变量比较多,但人们可以较容易理解。题中假设的太多假设,有些脱离实际,考虑现实当中的销售点间的运输路程、交通便利程度、学生在校期间的对书的消费情况,不同人群之间的消费能了等情况,参考文献【1】姜启源 谢金星 叶俊 数学建模(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2】_ic/blog/item/附录附录1:max=63*x1+76*x2+85*x3+50*x4+63*x5+92*x6+39*x7+77*x8+74*x9+89*x10;x1+x2+x3+x4+x5+x6+x7+x8+x9+x10=2;x x1+x2<=1;x2+x5+x11<=1;x1+x3+x4+x11<=1;x4+x5+x6+x7+x8<=1;x3+x8+x9<=1;x7+x9+x10<=1;x6+x10<=1; 附录2:Global optimal solution Objective value: 0000 Total solver iterations: 0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 X1 000000 00000 X2 000000 000000 X3 000000 000000 X4 000000 00000 X5 000000 00000 X6 000000 000000 X7 000000 00000 X8 000000 00000 X9 000000 00000 X10 000000 000000 Row Slack or Surplus Dual Price 1 0000 000000 2 000000 00000 3 000000 000000 4 000000 000000 5 000000 000000 6 000000 000000 7 000000 000000 8 000000 000000 9 000000 000000 10 000000 000000 你也可以到这个网站找找!

无忧在线有很多数学建模论文,你去搜一下就行

你可以去赛才网上去看看,那里有1992-2008的优秀论文,很不错

数学建模论文范文一篇,带例题,结构格式要求有摘要、关键词、问题背景、建模过程、模型解释、小结、参考文献%3A+%C2%DB%CE%C4&ch=uf&num=10&w=site%3A+%C2%DB%CE%C4点一下就可以进去了,希望你早日完成论文。祝你顺利资料什么的都有,论文相关的。加油!

大一数学建模论文1000字高清大图

售书问题优化模型摘要优化问题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科学研究等领域重做常见的一类问题,在解决极值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零一规划也是常用的数学工具,能够有效的表示事物的有效性。本文是以一极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报纸、杂志、图书一直赢得大学生不同程度的青睐,而且出现了电子图书这个时代的产物,对于这个实际意义较大的问题就应有简单易懂的模型,让人看起来比较容易接受。考虑到建立销售点,使它供书的人数达到最大,那就要在条件约束下建立优化模型,而选择两地之间是否有销售的关系为他们的决策变量,那样就使人易懂,易于理解。通过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并应用Linggo软件得到最优解,B和E之间建立代售关系即在B(E)建立代售点并向E(B)售书,D和G之间建立代售关系即在D(G)建立代售点并向G(D)售书,可是大学生的人数最大,为177千人。最优解可以有多种选择方法,这就有选择的灵活性。本模型适用于只考虑人数最大的地址的选择,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普遍性。关键字 售书问题 优化模型 零一规划 L问题的重述一家出版社准备在某地向七个区大学生供应图书,每个区的大学生数量如图所示(单位:千人),出版社准备在该市设立两个图书代理销售点,每个代理点只能想该地区和一个相邻的地区售书,出版社知道售书覆盖的人群越大,所获得的利润也就也大,所以出版社要选择两个恰当的代理销售点使覆盖的人群最大。现在所要解决的是选在合适的代理销售点。问题分析 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售书问题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图书、网上书城等的出现,人们阅读的方式越来越多,而书的销售问题也越来越受销售商的关注。如何选择待销售点才能使卖出的书最多,销售商获得的利益最大,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许多候选地区中选择最优的地区,制定最优的规划方案,显然必须建立优化模型,每个地区都选与不选的可能性,这就必须用到0—1规划模型,立两个销售代理点, 在满足以下的条件的情况下,要想得到一个最优计划,出版社就需要设计一个合理有效的投资方案:只能建立两个销售代理点。每个销售代理点只能向本区和一个相邻区的大学生售书在上述要求中,将每两个相邻地区之间连线表示该地区建立售代关系,这种售代关系据有建立与不建立两种选择,显然每个地区只能选择一个销售或者代理,最优方案就是选择权值最大与次大的连线,将上述方案限制转化为约束条件,并使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决策标量转化为数学符号,利用LINGGO 软件来求最优解接,3符号的说明符号表示 符号说明A 34千人的地区B 29千人的地区C 42千人的地区D 21千人的地区E 56千人的地区F 18千人的地区G 71千人的地区x1 AB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x2 AC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x3 BE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x4 BD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x5 CD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x6 DG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x7 DF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x8 DE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x9 EF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x10 FG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X11 BC两地区之间建立代售关系Q 所能供应的大学生的数量问题假设选择代理销售点时,只考虑该地区总人数以及相邻地区,对人员的迁入迁出,人员的消费能力,人们的需求不予考虑;1、 只有两个销售代理点,且每个销售代理点只能向该区和他临近的去售书。2、 7个销售区中没有人员的流动3、 书的供应量远远满足学生的需求4、 销售代理点向两个地区的学生销售书的价格相同。5、 不考虑邻区因学生买书的路费问题而减少书的购买。6、 售书多少与人数多少成正比。7、 人人的消费能力是相等的。模型的建立决策变量:设在ABCDEFG中的某两地之间代售关系Xi(i=1,2,3…10)Xi=1表示在其建立代售关系。Xi=0表示没有建立代售关系目标函数:所能供应的大学生的数量Q千人;则Q=63*x1+76*x2+85*x3+50*x4+63*x5+92*x6+39*x7+77*x8+74*x9+89*x10+71*x11;约束条件只能建立两个销售代理点。x1+x2+x3+x4+x5+x6+x7+x8+x9+x10=2;与A建立代售关系只能有一个即x1+x2<=1;与B建立代售关系只能有一个即x2+x5+x11<=1;与C建立代售关系只能有一个即x1+x3+x4+x11<=1;与D建立代售关系只能有一个即x4+x5+x6+x7+x8<=1;与E建立代售关系只能有一个即x3+x8+x9<=1;与F建立代售关系只能有一个即x7+x9+x10<=1;与G建立代售关系只能有一个即x6+x10<=1;综上所述:Max Q=63*x1+76*x2+85*x3+50*x4+63*x5+92*x6+39*x7+77*x8+74*x9+89*x10;x1+x2+x3+x4+x5+x6+x7+x8+x9+x10=2;x1+x2<=1;x2+x5+x11<=1;x1+x3+x4+x11<=1;x4+x5+x6+x7+x8<=1;x3+x8+x9<=1;x7+x9+x10<=1;x6+x10<=1;模型的求解在lingo中输入以下代码,见附录通过运行LINDO教学软件,我们可以得到该售书问题的最优解,即建立代售关系的最优方案,其截图为: Objective value: 0000 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 X1 000000 00000 X2 000000 000000 X3 000000 000000 X4 000000 00000 X5 000000 00000 X6 000000 000000 X7 000000 00000 X8 000000 00000 X9 000000 00000 X10 000000 000000X11 000000 000000从中可以看到在B和E之间建立代售关系即在B(E)建立代售点并向E(B)售书,D和G之间建立代售关系即在D(G)建立代售点并向G(D)售书,可是大学生的人数最大,为177千人。(详细结果见附录2)但考虑到地区中人数的问题,以及现实中去买书的路费问题,所以销售代理点应建立在人数较多的地区,在B、E地区中E区人较多为56千人,在D、G地区中G区中人数较多为71千人,所以最好把两个销售代理点建在E区和G区。模型的评价和推广 通过查看该区图可以粗略知道应选择人数最大地区为代售点,在题中假设的前提下,选择人数最大的地区为代售点,覆盖了大部分人口,此模型的建立,很好的应用数学知识将选择销售代理点的问题抽象化,使选择我们的选择不再主观、盲目,而是更全面、深入、条理。选择最少的变量考虑问题简化了模型建立的分析。这也是模型最大的弊端数据的真实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实际应用很不利。虽然假设的变量比较多,但人们可以较容易理解。题中假设的太多假设,有些脱离实际,考虑现实当中的销售点间的运输路程、交通便利程度、学生在校期间的对书的消费情况,不同人群之间的消费能了等情况,参考文献【1】姜启源 谢金星 叶俊 数学建模(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2】_ic/blog/item/附录附录1:max=63*x1+76*x2+85*x3+50*x4+63*x5+92*x6+39*x7+77*x8+74*x9+89*x10;x1+x2+x3+x4+x5+x6+x7+x8+x9+x10=2;x x1+x2<=1;x2+x5+x11<=1;x1+x3+x4+x11<=1;x4+x5+x6+x7+x8<=1;x3+x8+x9<=1;x7+x9+x10<=1;x6+x10<=1; 附录2:Global optimal solution Objective value: 0000 Total solver iterations: 0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 X1 000000 00000 X2 000000 000000 X3 000000 000000 X4 000000 00000 X5 000000 00000 X6 000000 000000 X7 000000 00000 X8 000000 00000 X9 000000 00000 X10 000000 000000 Row Slack or Surplus Dual Price 1 0000 000000 2 000000 00000 3 000000 000000 4 000000 000000 5 000000 000000 6 000000 000000 7 000000 000000 8 000000 000000 9 000000 000000 10 000000 000000

乒乓球新旧赛制对比分析 关键字:11分制 21分制 题目描述: 自2001年10月1日起,国际乒联改用11分制等新规则。11分制的实行,使比赛偶然性增加,让一些二三流选手也有机会战胜一流选手。“但这个偶然性应有个度,”王家声说:“如果这个偶然性大到世界顶尖高手也纷纷被无名小卒淘汰,三四流选进决赛,那它就不是好规则了。”,是否会象羽毛球7分制一样实行不久就取消呢? 请就乒乓球新旧赛制对比分析,试对11分制的5盘3胜与21分制的3盘2胜制作定量的比较分析;试对11分制的7盘5胜和21分制的5盘3胜制作定量的比较分析;请就是否有利于运动的推广;是否有利于形成对抗激烈,场面精彩的比赛;是否有利于它的市场开发和赞助商利益方面来评价乒乓球11分制利弊如何,并作出建议。 参量和函数说明: I 中的如下: A:选手一 B:选手二 WA:A胜的球数 WB: B胜的球数 g: A每球的胜率,即赢得一球的概率 P1: 11分制下,A胜出一局,且WA=11,WB<10时,的概率 P2:11分制下,A胜出一局,且 WB>=10,WA=WB+2时,的概率 P3:11分制下,A胜出一局的总概率 P4:11分制下,5盘3胜,A胜出的总概率 P5:11分制下,7盘4胜,A胜出的总概率 p3: 21分制下,A胜出一局的总概率 p4: 21分制下,3盘2胜,A胜出的概率 p5: 21分制下,5盘3胜,A胜出的概率 II 中的如下: A:选手一 B:选手二 i:A的得分,赢球数 j:B的得分,赢球数 n:总球数 g(i,j): A在比分i:j下胜出一球的概率,是随赛程而变化的函数 g0:A刚开始时的胜率 m(x):来表A进入状态的快慢程度对g造成影响的调谐因子 α:关键球(决胜负的一球)对A方对输赢此球的影响的因子 w(i,j):用来描述A方输赢在比分i:j下,赢得此球的因子函数,当状态i:j时为可决定胜负(关键球)时w(i,j)=α,否则w(i,j)=1(也就是对比赛无影响) L(x):A输球数(输球数为负时,即赢球)对g的影响的因子函数,其中x=i-j C:用来来标记A是否最先发球,若是则C=0,否则C=1 F(x):发球权对A的胜率g的影响的因子函数,其中在11分制下x= mod(2) ,21分制下x= mod(2) 。 G(i,j):到达比分i:j时的概率 L1:表示A胜的折线 L2:表示B胜的折线 P1:在11分制下,A胜出一局的概率 P’1:在21分制下,A胜出一局的概率 解答过程: I,初步建模 我们不妨先建立一个两选手对战的模型,且作出以下规定:1,根据两选手的技术水平,给定他们每一球胜出的概率;2,假设这种概率是恒定不变的,也就是说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 现有两选手A和B对战,我们现在只拿出一个选手出来作考虑,比如A,因为比赛双方是相对的,确定了A的胜率,B胜率也随之确定(等于1减去A的胜率)。记A赢球为标志1,输球为标志为0,则概率空间X={0,1}。假设比赛共打了n球,则由前面的假设易知,存在服从0-1分布的n个相互独立的随机变数x1,x2,x3,…,xn ,其中xi∈X,i=1,2,,n。 设A每球的胜率为g(相应地B的胜率为1-g),对战n盘,有Y=X1+X2+…+Xn ,服从两项分布ψ(n,g) 一、现在我们先来讨论11分制下A选手胜出的总的概率。 由于在每一局中,只有当A先胜出B至少两球,且打足11球时,A方可赢得这一局。 这样说来,我们可分两种情况来讨论,一是A先胜出11球,且B胜出的不足10球,则A就可胜出了。二是,B超过或等于10球,这时当且仅当A领先出两球时,A才可赢得本局。 记A胜的球数为WA,B的为WB。对第一种情况,WA=11,WB<10;现在来算A胜出此局的概率,并记为P1,由于最后一球必为A胜的,故在对战盘数n=WB+10下来讨论 Yn=X1+X2+…+Xn P(Y=10)= g10(1-g)WB 其中WB=0,1,2,9 由上式知,A可在WB=i,其中i=0,1,2,…,9的情况下胜出,由于事件之间是互斥的,所以概率可叠加,因此可得P1 : P1= gP(Y10+i=10)= g11(1-g)i 对于第二种情况下,亦即WB>=10,WA=WB+2,记A胜出此局的概率为P2,则前20球必为AB各胜10球(否则就是第一种情况了),总球数n=WA+WB=2WB+2,即n=22,24,…,2k+2,… A要胜出此局,则最后两球必为A赢的,对于每一n=2k+2,k>=10,我们考虑从第21球开始 的r=n-22球(包括第21球),A,B在这期间的胜负可以说是交替的,即可以把相邻两球作为一个整体,把这段期间作分割,如下: (第21球,第22球 ),(第23球,第24球)……………(第n-4球,第n-3球) 在每个分割中,A,B各胜一球 A在不同球数下胜出的事件均是互斥的。故有 P2= g10(1-g)10 其中k=10,11,12,… = 记F(k)= =2-11g (1-g)-1 由于g是概率,故0≤g≤1,那么1-g≥0,所以有0≤2g(1-g)≤ = 故 = ,记L=2g(1-g), t=2-11g (1-g)-1/(1-L) 则F(k)= t Lk ≤t(1/2)k 由此可知,P2为收敛级数,并且有P2=tL11=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A胜出此局的概率是多少?我们记之为P3。由于,A在不同球数胜出的事件是相互独立的,互斥的,所以有 P3=P1+P2 = a,对于5盘3胜 用P4来记A胜的概率,则比赛的盘数n可为3,4,5 n=3时,概率为: (P3)3 n=4时,最后一盘必为A胜,故概率为:P3 (P3)2(1-P3) n=5时,最后一盘也必为A胜,故概率为:P3 (P3)2(1-P3)2 于是有P4=(P3)3+ P3 (P3)2(1-P3)+ P3 (P3)2(1-P3)2=10(P3)3 – 15(P3)4+6(P3)5 b,对于7盘4胜 用P5来记A用的概率,则比赛的盘数n可为4,5,6,7 n=4时,概率为: (P3)4 n=5时,最后一盘必为A胜,故概率为:P3 (P3)3(1-P3) n=6时,最后一盘也必为A胜,故概率为:P3 (P3)3(1-P3)2 n=7时,最后一盘也必为A胜,故概率为:P3 (P3)3(1-P3)3 于是有P5=(p3)4[-20(P3)3+70(P3)4-84P3+35]或P5=(p3)4[1+4(1-p3)+10(1-p3)2+20(1-p3)3] 二、现在来讨论21分制下A选手胜出的总的概率。 有了11分制的的讨论,21分制下将易得出如下结果,(其论证过程类似于11分制的论证程) 对应于11分制下的P3,我们有p3= = a,对于3盘2胜下A胜出的概率,对应于11分制下的P4,我们记之为p4,则有 p4=3(p3)2-2(p3)3 b,对于5盘3胜下A胜出的概率,对应于11分制下的P5,我们记之为p5,则有 p5=(p3)3[6(p3)2-15p3+10] 下面我们用Mathimatica来分别作出P4和p4,P5和p5的图象比较如下: 并以步长为025,计算出g从0到1,P4和p4,P5和p5的比较数据如下: num g P4 p4 P5 p5 1 000 000 000 000 000 2 025 000 000 000 000 3 050 000 000 000 000 4 075 000 000 000 000 5 100 000 000 000 000 6 125 000 000 000 000 7 150 000 000 000 000 8 175 000 000 000 000 9 200 000 000 000 000 10 225 000 000 000 000 11 250 000 000 000 000 12 275 000 000 000 000 13 300 000 000 000 000 14 325 001 000 000 000 15 350 003 001 001 000 16 375 011 006 004 001 17 400 034 024 016 007 18 425 085 068 055 032 19 450 181 161 144 108 20 475 324 310 298 268 21 500 500 500 500 500 22 525 676 690 702 732 23 550 819 839 856 892 24 575 915 932 945 968 25 600 966 976 984 993 26 625 989 994 996 999 27 650 997 999 999 000 28 675 999 000 000 000 29 700 000 000 000 000 30 725 000 000 000 000 31 750 000 000 000 000 32 775 000 000 000 000 33 800 000 000 000 000 34 825 000 000 000 000 35 850 000 000 000 000 36 875 000 000 000 000 37 900 000 000 000 000 38 925 000 000 000 000 39 950 000 000 000 000 40 975 000 000 000 000 41 000 000 000 000 000 程序清单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ouble c(int i,int n){//返回组合数 if(i>n/2) i=n-i; double s=1; int k,j; for(k=n,j=1;j0时L(x)≥1,x=0时L(x)=1,x<0时,L(x)≤1。所以现在可记g(i,j)=g0m(i+j)w(i,j)L(i-j)。 最后,我们来考虑发球权对A的胜率g的影响,设当A获得发球权时,影响用β1表示,无发球权时,用β2表求。因为11分制下是2球一换的,所以我们用C来标记是否A最先发球,若是则C=0,否则C=1。那么A发球的充要条件是 mod(2)等于0,否则等于1。同理,在21分制下,若A发球的充要条件是 mod(2)等于0,否则等于1,这里C与上相同。所以可定义一函数F(x),当x=0时,F(x)= β1 ,当x=1时,F(x)= β2 。这里,在11分制下x= mod(2) ,21分制下x= mod(2) 。 所以,现在可记g(i,j)=g0m(i+j)w(i,j)L(i-j)F(x),其中x的定义如上。 好了,分析到此为止,g的表示式最终确定了下来了: g(i,j)=g0m(i+j)w(i,j)L(i-j)F(x) ,各函数和参量的定义上面都均已给出 g的讨论正式结束,现在让我们进入下一阶段的讨论吧,讨论A胜出比赛的概率。 我们不妨随着比赛的进程,用比分i:j ,来详细探讨吧。现令G(i,j)为到达比分i:j时的概率。由于i:j是相互独立的,亦即不同的比分为互斥事件,当比分i:j,不为最终状态时(就是胜负状态时),到达此比分的可能由比分i-1:j或i:j-1达到的。因此可得G(i,j) G(i,j)=g(i-1,j)G(i-1,j) i≥1,j=0 G(i,j)=(1-g(i,j-1))G(i,j-1) j≥1,i=0 G(i,j)=g(i-1,j)G(i-1,j)+(1-g(i,j-1))G(i,j-1) i,j≥1 当比分为胜负比分时,若A胜,亦即i>j,到达这状态的比分只可能为i-1:j ,所以这时有:G(i,j)=g(i-1,j)G(i-1,j) 若A输,亦即i

你要什么方面的,要的话QQ米我 我尽量发给你

(1) E⑴=2000*6+2000*6+2000*6-1000-1000=1600E(2)=2000*6+2000*6+(2000*6+1000*9)-1000-1000=1500E(3)=2000*6+(2000*1+1000*9)+ 2000*6-1000-1000=1500E(4)=2000*6+(2000*1+1000*9)+(2000*6+1000*9)-1000-1000=1400E(5)=(2000*1+1000*9)+(2000*1+1000*9)+(2000*1+1000*9)-1000-1000=1300E(6)= (2000*1+1000*9)+2000*6+2000*6-1000-1000=1500E(7)= (2000*1+1000*9)+ 2000*6+(2000*1+1000*9)-1000-1000=1400E(8)= (2000*1+1000*9)+ (2000*1+1000*9)+2000*6-1000-1000=1400所以第一种投资策略第三年年末期望资金总数最大。

数学建模论文范文1000字高清图片

这是我学校的精品课程需要的话可以在这边下载下来看看!

数学建模论文范文一篇,带例题,结构格式要求有摘要、关键词、问题背景、建模过程、模型解释、小结、参考文献%3A+%C2%DB%CE%C4&ch=uf&num=10&w=site%3A+%C2%DB%CE%C4点一下就可以进去了,希望你早日完成论文。祝你顺利资料什么的都有,论文相关的。加油!

还是自己写的好啊,我可不是为了那区区20的经念,希望这论文不被COPY从而祸害更多的人而已希望看到这些的人也早些醒悟,自力更生啊! 何况求文的人也该大多是大学生了吧 都是中国的未来啊 我也才高一而已 各位该比我懂事吧 再者,区区几千字,难得倒谁? 望三思!!![您是我第三个劝告的人] 决不能让你采纳的答案遗祸人间

是的,可以的,不是问题的

大一数学建模论文1000字高清

数学建模论文  题 目 生活中的数学建模问题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成 绩  年 月 日  摘要 钢铁、煤炭、水电等生活物资从若干供应点运送到一些需求点,怎样安排输送  方案使利润最大?各种类型的货物装箱,由于受体积、重量等的限制,如何相互搭配装载,使获利最高?若干项任务分给一些候选人来完成,因为每个人的专长不同,他们完成任务的效益就不一样,如何分派使获得的总效益最大?本文将通过以下的例子讨论用数学建模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获利最多,0-1变量  一. 自来水输送问题  问题 某市有甲、乙、丙、丁四个居民区,自来水由A,B,C三个水库供应。四个区每天必须得到保证的基本生活用水量分别为80,50,10,20千吨,但由于水源紧张,三个水库每天 只能分别供应60,70,40千吨自来水。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别,自来水公司从各水库向各区送水所需付出的引水管理费用不同(见下表),其他管理费用都是400元每千吨。根据公司规定,各区用户按照统一标准950元每千吨收费。此外,四个区都向公司申请了额外用水量,分别为10,20,30,50千吨。该公司应如何分配供水量,才能获利更多?  引水管理费(元每千吨) 甲 乙 丙 丁  A 160 130 220 170  B 140 130 190 150  C 190 200 230 ----  问题分析  分配供水两就是安排从三个水库向四个区供水的方案,目标是获利最多,而从题目给出的数据看,A,B,C三个水可的供水量170千吨,不够四个区的基本生活用水量与额外用水量之和270千吨,因而总能全部卖出并获利,于是自来水公司每天的总收入是950*(60+70+40)=161500元,与送水方案无关。同样,公司每天的其他管理费为400*(60+70+40)=68000元也与送水方案无关。所以要是利润最大,只须是引水管理费最小即可。另外,送水方案自然要受三个水可的供水量和四个取得需求量的限制。  模型建立  决策变量为A、B、C、三个水库(i=1,2,3)分别向甲、乙、丙、丁四个小区(j=1,2,3,4)的供水量。设水库i向j的日供水量为xij。由于C水库鱼定去之间没有输水管道,即X34=0,因此只有11个决策变量。  由上分析,问题的目标可以从获利最多转化为引水管理费最少,于是有  min=160*x11+130*x12+220*x13+170*x14+140*x21+130*x22+190*x23+150*x24+190*x31+200*x32+230*x33;  约束条件有两类:一类是水库的供应量限制,另一类是各区的需求量限制。由于供水量总能卖出并获利,水库的供应量限制可以表示为  x11+x12+x13+x14=60;  x21+x22+x23+x24=70;  x31+x32+x33=40;  考虑到歌曲的基本用水量月外用水量,需求量限制可以表示为  80<=x21+x11+x31;  50<=x12+x22+x32;  10<=x13+x23+x33;  20<=x14+x24;  x21+x11+x31<=90;  x12+x22+x32<=70;  x13+x23+x33<=40;  x14+x24<=70;  模型求解  将以上式子,输入LINGO求解,得到如下输出:  Optimal solution found at step: 10  Objective value: 00  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  X11 0000000 00000  X12 00000 0000000  X13 0000000 00000  X14 0000000 00000  X21 00000 0000000  X22 0000000 0000000  X23 0000000 00000  X24 00000 0000000  X31 00000 0000000  X32 0000000 00000  X33 00000 0000000  送水方案为:A水库向乙区供水60千吨,B水库甲区、丁区分别供水50,20千吨,C水库向甲、丙分别供水30,10千吨。引水管理费为25800元,利润为161500-68000-25800=67700元。  二. 货机装运  问题 某架火机油三个货舱:前舱、中舱、后舱。三个货舱所能装载的货物最大量的体积都有限,如下表所示,并且,为了保持飞机的平衡,三个货舱中世纪装在货物的重量必须与其最大容许重量成比例。  前舱 中舱 后舱  重量限制(吨) 15 26 12  体积限制(立方米) 8000 9000 6000  现有四类货物供该伙计本次飞行装运,其有关信息如下表所示,最后一列之装运后所获得的利润。应如何安排装运,使货机本次飞行获利最大?  重量(吨) 空间 利润(元每千吨)  货物1 20 480 3500  货物2 18 650 4000  货物3 35 600 3500  货物4 15 390 3000  模型假设 问题中没有对货物装运提出其他要求,我们可以作如下假设:  (1) 每种货物可以分割到任意小;  (2) 每种货物可以在一个或多个货舱中任意分布;  (3) 多种货物可以混装,并保证不留空隙。  模型建立  决策变量:用Xij表示第i种货物装入第j个货舱的重量(吨),货舱j=1,2,3分别表示前舱、中舱、后舱。  决策目标是最大化利润,即  max=3500*(x11+x12+x13)+4000*(x21+x22+x23)+3500*(x31+x32+x33)+3000*(x41+x42+x43);  约束条件包括以下4个方面:  (1)供装载的四种货物的总重量约束,即  x11+x12+x13<=20;  x21+x22+x23<=18;  x31+x32+x33<=35;  x41+x42+x43<=15;  (2)三个货舱的重量限制,即  x11+x21+x31+x41<=15;  x12+x22+x32+x42<=26;  x13+x23+x33+x43<=12;  (3)三个货舱的空间限制,即  480*x11+650*x21+600*x31+390*x41<=8000;  480*x12+650*x22+600*x32+390*x42<=9000;  480*x13+650*x23+600*x33+390*x43<=6000;  (4)三个货舱装入重量的平衡约束,即  (x11+x21+x31+x41)/15=(x12+x22+x32+x42)/26;  (x12+x22+x32+x42)/26=(x13+x23+x33+x43)/12;  模型求解  将以上模型输入LINGO求解,可以得到:  Optimal solution found at step: 10  Objective value: 1  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  X11 5055147 0000000  X12 562500 0000000  X13 286953 0000000  X21 93439 0000000  X22 0000000 843  X23 065611 0000000  X31 0000000 4547474E-12  X32 0000000 654  X33 599359 0000000  X41 0000000 740  X42 00000 0000000  X43 0000000 740  实际上,不妨将所得最优解四舍五入,结果为货物1装入前舱1吨、装入中舱7吨、装入后舱2吨;货物2装入前舱12吨、后舱6吨;货物3装入后舱2吨;货物4装入中舱15吨。最大利润为155340元。  三. 混合泳接力队的选拔  问题 某班准备从5名游泳队员中选择4人组成接力队,参加学校的4*100m混合泳接力比赛。5名队员4中用字的百米平均成绩如下表所示,问应如何让选拔队员组成接力队?  甲 乙 丙 丁 戊  蝶泳 1`06 57``2 1`18 1`10 1`07  仰泳 1`15 1`06 1`07 1`14 1`11  蛙泳 1`27 1`06 1`24 1`09 1`23  自由泳 58``6 53`` 59``4 57``2 1`02  问题分析 从5名队员中选出4人组成接力队,没人一种泳姿,且4人的用字各不相同,是接力队的成绩最好。容易想到的一个办法是穷举法,组成接力对的方案共有5!=120中,一一计算并作比较,即可找出最优方案。显然这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好办法,随着问题规模的变大,穷举法的计算量将是无法接受的。  可以用0-1变量表示以讴歌队员是非入选接力队,从而建立这个问题的0-1规划模型,借助县城的数学软件求解。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设甲乙丙丁戊分别为队员i=1,2,3,4,5;即蝶泳、仰泳、蛙泳、自由泳分别为泳姿j=1,2,3,记队员i的第j中用字的百米最好成绩为Cij(s),既有  Cij I=1 I=2 I=3 I=4 I=5  J=1 66 2 78 70 67  J=2 75 66 67 74 71  J=3 87 66 84 69 83  J=4 58 53 59 2 62  引入0-1变量Xij,若选择队员i参加泳姿j的比赛,记Xij-=1,否则记Xij=根据组成接力队的要求,Xij应该满足两个约束条件:  第一, 没人最多只能入选4中用字之一,记对于i=1,2,3,4,5,应有∑Xij《=1;  第二, 每种泳姿必须有一人而且只能有1人入选,记对于甲,2,3,4,应有∑Xij=1;  当队员i入选泳姿j是,CijXij表示他的成绩,否则CijXij=0。于是接力队的成绩可表示为∑∑CijXij,这就是该题的目标函数。  将题目所给的数据带入这一模型,并输入LINGO:  min=66*x11+75*x12+87*x13+6*x14+2*x21+66*x22+66*x23+53*x24+78*x31+67*x32+84*x33+4*x34+70*x41+74*x42+69*x43+2*x44+67*x51+71*x52+83*x53+62*x54;  SUBJECT TO  x11+x12+x13+x14<=1;  x21+x22+x23+x24<=1;  x31+x32+x33+x34<=1;  x41+x42+x43+x44<=1;  x11+x21+x31+x41+x51=1;  x12+x22+x32+x42+x52=1;  x13+x23+x33+x43+X53=1;  x14+x24+x34+x44+X54=1;  @bin(X11);@bin(X12);@bin(X13);@bin(X14);@bin(X21);@bin(X22);@bin(X23);@bin(X24);@bin(X31);@bin(X32);@bin(X33);@bin(X34);@bin(X41);@bin(X42);@bin(X43);@bin(X44);@bin(X51);@bin(X52);@bin(X53);@bin(X54);  得到如下结果  Optimal solution found at step: 12  Objective value: 8000  Branch count: 0  Variable Value Reduced Cost  X11 0000000 00000  X12 0000000 00000  X13 0000000 00000  X14 000000 60000  X21 000000 20000  X22 0000000 00000  X23 0000000 00000  X24 0000000 00000  X31 0000000 00000  X32 000000 00000  X33 0000000 00000  X34 0000000 40000  X41 0000000 00000  X42 0000000 00000  X43 000000 00000  X44 0000000 20000  X51 0000000 00000  X52 0000000 00000  X53 0000000 00000  X54 0000000 00000  即当派选甲乙丙丁4人组陈和积累对,分别参加自由泳、蝶泳、仰泳、蛙泳的比赛。  参考文献  数学模型(第三版) 姜启源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学建模论文范文--利用数学建模解数学应用题数学建模随着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数字化,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人们身边的数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强调数学应用及培养应用数学意识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意义十分巨大。数学建模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被提到了新的高度,通过数学建模解数学应用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结合数学应用题的特点,把怎样利用数学建模解好数学应用问题进行剖析,希望得到同仁的帮助和指正。 一、数学应用题的特点 我们常把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具有实际意义或实际背景,要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表示,从而获得解决的一类数学问题叫做数学应用题。数学应用题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数学应用题的本身具有实际意义或实际背景。这里的实际是指生产实际、社会实际、生活实际等现实世界的各个方面的实际。如与课本知识密切联系的源于实际生活的应用题;与模向学科知识网络交汇点有联系的应用题;与现代科技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保护、实事政治等有关的应用题等。 第二、数学应用题的求解需要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使所求问题数学化,即将问题转化成数学形式来表示后再求解。 第三、数学应用题涉及的知识点多。是对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涉及的知识点一般在三个以上,如果某一知识点掌握的不过关,很难将问题正确解答。 第四、数学应用题的命题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类别。往往是一种新颖的实际背景,难于进行题型模式训练,用“题海战术”无法解决变化多端的实际问题。必须依靠真实的能力来解题,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更具真实、有效性。因此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数学应用题如何建模 建立数学模型是解数学应用题的关键,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直接建模。 根据题设条件,套用现成的数学公式、定理等数学模型,注解图为: 将题材设条件翻译 成数学表示形式应用题 审题 题设条件代入数学模型 求解 选定可直接运用的 数学模型第二层次:直接建模。可利用现成的数学模型,但必须概括这个数学模型,对应用题进行分析,然后确定解题所需要的具体数学模型或数学模型中所需数学量需进一步求出,然后才能使用现有数学模型。第三层次:多重建模。对复杂的关系进行提炼加工,忽略次要因素,建立若干个数学模型方能解决问题。第四层次:假设建模。要进行分析、加工和作出假设,然后才能建立数学模型。如研究十字路口车流量问题,假设车流平稳,没有突发事件等才能建模。三、建立数学模型应具备的能力 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数学全过程的教学关键是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质量,同时也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3.1提高分析、理解、阅读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数学建模的前提,数学应用题一般都创设一个新的背景,也针对问题本身使用一些专门术语,并给出即时定义。如1999年高考题第22题给出冷轧钢带的过程叙述,给出了“减薄率”这一专门术语,并给出了即时定义,能否深刻理解,反映了自身综合素质,这种理解能力直接影响数学建模质量。3.2强化将文字语言叙述转译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 将数学应用题中所有表示数量关系的文字、图象语言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即数、式子、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这种译释能力是数学建成模的基础性工作。例如:一种产品原来的成本为a元,在今后几年内,计划使成本平均每一年比上一年降低p%,经过五年后的成本为多少? 将题中给出的文字翻译成符号语言,成本y=a(1-p%)53.3增强选择数学模型的能力。 选择数学模型是数学能力的反映。数学模型的建立有多种方法,怎样选择一个最佳的模型,体现数学能力的强弱。建立数学模型主要涉及到方程、函数、不等式、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曲线方程等类型。结合教学内容,以函数建模为例,以下实际问题所选择的数学模型列表:函数建模类型 实际问题 一次函数 成本、利润、销售收入等 二次函数 优化问题、用料最省问题、造价最低、利润最大等 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细胞分裂、生物繁殖等 三角函数 测量、交流量、力学问题等 3.4加强数学运算能力。 数学应用题一般运算量较大、较复杂,且有近似计算。有的尽管思路正确、建模合理,但计算能力欠缺,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加强数学运算推理能力是使数学建模正确求解的关键所在,忽视运算能力,特别是计算能力的培养,只重视推理过程,不重视计算过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利用数学建模解数学应用题对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是很有益的,是提高学生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数学建模的应用也是科学实践,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须的,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加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摘要:通过对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教学,结合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和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如何加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创新能力;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学生提出新的教学要求,要求学生: (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 (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 (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其中,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新大纲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数学学习不仅要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而且在应用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同样需要得到训练和提高,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要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明确探究方向,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交流,并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就必须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 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研究和学习数学模型,能帮助学生探索数学的应用,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数学建模教学与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现就如何加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要重视各章前问题的教学,使学生明白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际意义。 教材的每一章都由一个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入,可直接告诉学生,学了本章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后,这个实际问题就能用数学模型得到解决,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创新意识,对新数学模型的渴求,实践意识,学完要在实践中试一试。 如新教材“三角函数”章前提出:有一块以O点为圆心的半圆形空地,要在这块空地上划出一个内接矩形ABCD辟为绿册,使其册边AD落在半圆的直径上,另两点BC落在半圆的圆周上,已知半圆的半径长为a,如何选择关于点O对称的点A、D的位置,可以使矩形面积最大? 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好时机要注意引导,对所考察的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新旧两种思路方法,提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知欲,如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失去“亮点”。 这样通过章前问题教学,学生明白了数学就是学习,研究和应用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追求新方法的意识及参与实践的意识。因此,要重视章前问题的教学,还可据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及学生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补充一些实例,强化这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重视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意识。 2.通过几何、三角形测量问题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思维过程。 学习几何、三角的测量问题,使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地感受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认识更多现在数学模型,巩固数学建模思维过程、教学中对学生展示建模的如下过程: 现实原型问题 数学模型 数学抽象 简化原则 演算推理 现实原型问题的解 数学模型的解 反映性原则 返回解释 列方程解应用题体现了在数学建模思维过程,要据所掌握的信息和背景材料,对问题加以变形,使其简单化,以利于解答的思想。且解题过程中重要的步骤是据题意更出方程,从而使学生明白,数学建模过程的重点及难点就是据实际问题特点,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分析、概括等基本思想,联想现成的数学模型或变换问题构造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如利息(复利)的数列模型、利润计算的方程模型决策问题的函数模型以及不等式模型等。 3.结合各章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拓展数学建模形式的多样性式与活泼性。 高中新大纲要求每学期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课题,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如“数列”章中的“分期付款问题”、“平面向是‘章中’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等,同时,还可设计类似利润调查、洽谈、采购、销售等问题。设计了如下研究性问题。 例1根据下表给出的数据资料,确定该国人口增长规律,预测该国2000年的人口数。 时间(年份)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人中数(百万) 39 50 63 76 92 106 123 132 145 分析:这是一个确定人口增长模型的问题,为使问题简化,应作如下假设:(1)该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稳定;(2)该国的人口增长数由人口的生育,死亡引起;(3)人口数量化是连续的。基于上述假设,我们认为人口数量是时间函数。建模思路是根据给出的数据资料绘出散点图,然后寻找一条直线或曲线,使它们尽可能与这些散点吻合,该直线或曲线就被认为近似地描述了该国人口增长规律,从而进一步作出预测。 通过上题的研究,既复习巩固了函数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及生活中“数”意识和观察实践能力,如记住一些常用及常见的数据,如:人行车、自行车的速度,自己的身高、体重等。利用学校条件,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实习活动,活动一结束,就回课堂把实际问题化成相应的数学模型来解决。如:推铅球的角度与距离关系;全班同学手拉手围成矩形圈,怎样围使围成的面积最大等,用砖块搭成多米诺牌骨等。 四、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完善数学建模思想。 由于数学模型这一思想方法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小学解算术运用题中学建立函数表达式及解析几何里的轨迹方程等都孕育着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熟练掌握和运用这种方法,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我认为这就要求培养学生以下几点能力,才能更好的完善数学建模思想: (1)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2)洞察能力,即关于抓住系统要点的能力; (3)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4)“翻译”能力,即把经过一生抽象、简化的实际问题用数学的语文符号表达出来,形成数学模型的能力和对应用数学方法进行推演或计算得到注结果能自然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 (5)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6)通过实际加以检验的能力。 只有各方面能力加强了,才能对一些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化繁为简,如下例就要用到各种能力,才能顺利解出。 例2:解方程组 x+y+z=1 (1) x2+y2+z2=1/3 (2) x3+y3+z3=1/9 (3) 分析:本题若用常规解法求相当繁难,仔细观察题设条件,挖掘隐含信息,联想各种知识,即可构造各种等价数学模型解之。 方程模型:方程(1)表示三根之和由(1)(2)不难得到两两之积的和(XY+YZ+ZX)=1/3,再由(3)又可将三根之积(XYZ=1/27),由韦达定理,可构造一个一元三次方程模型。(4)x,y,z 恰好是其三个根 t3-t2+1/3t-1/27=0 (4) 函数模型: 由(1)(2)知若以xz(x+y+z)为一次项系数,(x2+y2+z2)为常数项,则以3=(12+12+12)为二次项系数的二次函f(x)=(12+12+12)t2-2(x+y+z)t+(x2+y2+z2)=(t-x)2+(t-y)2+(t-z)2为完全平方函数3(t-1/3)2,从而有t-x=t-y=t-z,而x=y=z再由(1)得x=y=z=1/3,也适合(3) 平面解析模型 方程(1)(2)有实数解的充要条件是直线x+y=1-z与圆x2+y2=1/3-z2有公共点后者有公共点的充要条件是圆心(O、O)到直线x+y的距离不大于半径。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自学出现的实际的问题,根据当地及学生的实际,使数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就能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数学建模随着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数字化,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人们身边的数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强调数学应用及培养应用数学意识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意义十分巨大。数学建模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被提到了新的高度,通过数学建模解数学应用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结合数学应用题的特点,把怎样利用数学建模解好数学应用问题进行剖析,希望得到同仁的帮助和指正。 一、数学应用题的特点 我们常把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具有实际意义或实际背景,要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表示,从而获得解决的一类数学问题叫做数学应用题。数学应用题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数学应用题的本身具有实际意义或实际背景。这里的实际是指生产实际、社会实际、生活实际等现实世界的各个方面的实际。如与课本知识密切联系的源于实际生活的应用题;与模向学科知识网络交汇点有联系的应用题;与现代科技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保护、实事政治等有关的应用题等。 第二、数学应用题的求解需要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使所求问题数学化,即将问题转化成数学形式来表示后再求解。 第三、数学应用题涉及的知识点多。是对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涉及的知识点一般在三个以上,如果某一知识点掌握的不过关,很难将问题正确解答。 第四、数学应用题的命题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类别。往往是一种新颖的实际背景,难于进行题型模式训练,用“题海战术”无法解决变化多端的实际问题。必须依靠真实的能力来解题,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更具真实、有效性。因此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数学应用题如何建模 建立数学模型是解数学应用题的关键,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直接建模。 根据题设条件,套用现成的数学公式、定理等数学模型,注解图为: 将题材设条件翻译 成数学表示形式 应用题 审题 题设条件代入数学模型 求解 选定可直接运用的 数学模型 第二层次:直接建模。可利用现成的数学模型,但必须概括这个数学模型,对应用题进行分析,然后确定解题所需要的具体数学模型或数学模型中所需数学量需进一步求出,然后才能使用现有数学模型。 第三层次:多重建模。对复杂的关系进行提炼加工,忽略次要因素,建立若干个数学模型方能解决问题。 第四层次:假设建模。要进行分析、加工和作出假设,然后才能建立数学模型。如研究十字路口车流量问题,假设车流平稳,没有突发事件等才能建模。 三、建立数学模型应具备的能力 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数学全过程的教学关键是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质量,同时也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 3.1提高分析、理解、阅读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数学建模的前提,数学应用题一般都创设一个新的背景,也针对问题本身使用一些专门术语,并给出即时定义。如1999年高考题第22题给出冷轧钢带的过程叙述,给出了“减薄率”这一专门术语,并给出了即时定义,能否深刻理解,反映了自身综合素质,这种理解能力直接影响数学建模质量。 3.2强化将文字语言叙述转译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 将数学应用题中所有表示数量关系的文字、图象语言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即数、式子、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这种译释能力是数学建成模的基础性工作。 例如:一种产品原来的成本为a元,在今后几年内,计划使成本平均每一年比上一年降低p%,经过五年后的成本为多少? 将题中给出的文字翻译成符号语言,成本y=a(1-p%)5 3.3增强选择数学模型的能力。 选择数学模型是数学能力的反映。数学模型的建立有多种方法,怎样选择一个最佳的模型,体现数学能力的强弱。建立数学模型主要涉及到方程、函数、不等式、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曲线方程等类型。结合教学内容,以函数建模为例,以下实际问题所选择的数学模型列表: 函数建模类型 实际问题 一次函数 成本、利润、销售收入等 二次函数 优化问题、用料最省问题、造价最低、利润最大等 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细胞分裂、生物繁殖等 三角函数 测量、交流量、力学问题等 3.4加强数学运算能力。 数学应用题一般运算量较大、较复杂,且有近似计算。有的尽管思路正确、建模合理,但计算能力欠缺,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加强数学运算推理能力是使数学建模正确求解的关键所在,忽视运算能力,特别是计算能力的培养,只重视推理过程,不重视计算过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利用数学建模解数学应用题对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是很有益的,是提高学生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数学建模的应用也是科学实践,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须的,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数学论文:《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探究》 勾股定理又叫毕氏定理: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边长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 据考证,人类对这条定理的认识,少说也超过 4000 年!又据记载,现时世上一共有超过 300 个对这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中的明珠,所以它充满魅力,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证明趋之若鹜,其中有著名的数学家,也有业余数学爱好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尊贵的政要权贵,甚至有国家总统。也许是因为勾股定理既重要又简单,更容易吸引人,才使它成百次地反复被人炒作,反复被人论证。1940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毕达哥拉斯命题》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专辑,其中收集了367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上还不止于此,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仅我国清末数学家华蘅芳就提供了二十多种精彩的证法。这是任何定理无法比拟的。 勾股定理的证明:在这数百种证明方法中,有的十分精彩,有的十分简洁,有的因为证明者身份的特殊而非常著名。 首先介绍勾股定理的两个最为精彩的证明,据说分别来源于中国和希腊。 1.中国方法:画两个边长为(a+b)的正方形,如图,其中a、b为直角边,c为斜边。这两个正方形全等,故面积相等。 左图与右图各有四个与原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左右四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必相等。从左右两图中都把四个三角形去掉,图形剩下部分的面积必相等。左图剩下两个正方形,分别以a、b为边。右图剩下以c为边的正方形。于是 a^2+b^2=c^2。 这就是我们几何教科书中所介绍的方法。既直观又简单,任何人都看得懂。 2.希腊方法:直接在直角三角形三边上画正方形,如图。 容易看出, △ABA’ ≌△AA'C 。 过C向A’’B’’引垂线,交AB于C’,交A’’B’’于C’’。 △ABA’与正方形ACDA’同底等高,前者面积为后者面积的一半,△AA’’C与矩形AA’’C’’C’同底等高,前者的面积也是后者的一半。由△ABA’≌△AA’’C,知正方形ACDA’的面积等于矩形AA’’C’’C’的面积。同理可得正方形BB’EC的面积等于矩形B’’BC’C’’的面积。 于是, S正方形AA’’B’’B=S正方形ACDA’+S正方形BB’EC, 即 a2+b2=c2。 至于三角形面积是同底等高的矩形面积之半,则可用割补法得到(请读者自己证明)。这里只用到简单的面积关系,不涉及三角形和矩形的面积公式。 这就是希腊古代数学家欧几里得在其《几何原本》中的证法。 以上两个证明方法之所以精彩,是它们所用到的定理少,都只用到面积的两个基本观念: ⑴ 全等形的面积相等; ⑵ 一个图形分割成几部分,各部分面积之和等于原图形的面积。 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朴素观念,任何人都能理解。 我国历代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论证方法有多种,为勾股定理作的图注也不少,其中较早的是赵爽(即赵君卿)在他附于《周髀算经》之中的论文《勾股圆方图注》中的证明。采用的是割补法: 如图,将图中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涂上朱色,把中间小正方形涂上黄色,叫做中黄实,以弦为边的正方形称为弦实,然后经过拼补搭配,“令出入相补,各从其类”,他肯定了勾股弦三者的关系是符合勾股定理的。即“勾股各自乘,并之为弦实,开方除之,即弦也”。 赵爽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显示了我国数学家高超的证题思想,较为简明、直观。 西方也有很多学者研究了勾股定理,给出了很多证明方法,其中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证明是毕达哥拉斯给出的。据说当他证明了勾股定理以后,欣喜若狂,杀牛百头,以示庆贺。故西方亦称勾股定理为“百牛定理”。遗憾的是,毕达哥拉斯的证明方法早已失传,我们无从知道他的证法。 下面介绍的是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对勾股定理的证明。 如图, S梯形ABCD= (a+b)2 = (a2+2ab+b2), ① 又S梯形ABCD=S△AED+S△EBC+S△CED = ab+ ba+ c2 = (2ab+c2)。 ② 比较以上二式,便得 a2+b2=c2。 这一证明由于用了梯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从而使证明相当简洁。 1876年4月1日,伽菲尔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对勾股定理的这一证明。5年后,伽菲尔德就任美国第二十任总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对勾股定理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就把这一证法称为勾股定理的“总统”证法,这在数学史上被传为佳话。 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以后,我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把这个直角三角形所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如图,Rt△ABC中,∠ACB=90°。作CD⊥BC,垂足为D。则 △BCD∽△BAC,△CAD∽△BAC。 由△BCD∽△BAC可得BC2=BD ? BA, ① 由△CAD∽△BAC可得AC2=AD ? AB。 ② 我们发现,把①、②两式相加可得 BC2+AC2=AB(AD+BD), 而AD+BD=AB, 因此有 BC2+AC2=AB2,这就是 a2+b2=c2。 这也是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而且也很简洁。它利用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在对勾股定理为数众多的证明中,人们也会犯一些错误。如有人给出了如下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设△ABC中,∠C=90°,由余弦定理 c2=a2+b2-2abcosC, 因为∠C=90°,所以cosC=0。所以 a2+b2=c2。 这一证法,看来正确,而且简单,实际上却犯了循环证论的错误。原因是余弦定理的证明来自勾股定理。 人们对勾股定理感兴趣的原因还在于它可以作推广。 欧几里得在他的《几何原本》中给出了勾股定理的推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一个直边形,其面积为两直角边上两个与之相似的直边形面积之和”。 从上面这一定理可以推出下面的定理:“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作圆,则以斜边为直径所作圆的面积等于以两直角边为直径所作两圆的面积和”。 勾股定理还可以推广到空间: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对应棱作相似多面体,则斜边上的多面体的表面积等于直角边上两个多面体表面积之和。 若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分别作球,则斜边上的球的表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上所作二球表面积之和。 总之,在勾股定理探索的道路上,我们走向了数学殿堂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