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论文的区别与联系

发布时间:2024-07-06 15:21:14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论文的区别与联系

我觉得主要区别是在于自然科学方面,中国古代教育大多是在人文教育方面,主要考察的是写文章的能力,以及对于治国安邦有什么良策。而现在的教育更多的倾向于自然科学的教育,掌握到科学理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

概念上的大不同,古代教育是为了像帝王传输人才,极大的限制了学者们的思想,教育方式也想对古板,而观现代,教育完全开放,包容性也极强,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思想自由化,极大提高了学者思想。

传统教学,是以书本为载体,以老师为中心,以老师解说和学生听讲与练习为主要活动方式的一种教学形式。老师靠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即可依照教学论原理以班级组织和课堂教学方式有目的、有方案、有重点地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学问的获取依赖于老师的传授和点拨。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造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教学,依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性,经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力图构成合理的教学过程构造,到达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边介绍一款多媒体教学工具给大家使用,101教育PPT,让备、授课更容易。

传统教学模式以讲解法为代表,而具有现代意识的发现法则被称为现代教学模式,两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操作程序以及教学因素的组合关系 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不同从优选择、灵活运用,使两者互相补充、相互促进,从而扬其所长,避 其所短。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论文的区别和联系

我觉得主要区别是在于自然科学方面,中国古代教育大多是在人文教育方面,主要考察的是写文章的能力,以及对于治国安邦有什么良策。而现在的教育更多的倾向于自然科学的教育,掌握到科学理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

概念上的大不同,古代教育是为了像帝王传输人才,极大的限制了学者们的思想,教育方式也想对古板,而观现代,教育完全开放,包容性也极强,很大程度上让学生思想自由化,极大提高了学者思想。

答:有很大的不同。古时候的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中心,就是为主要的课程。现代的教育,这大家能看到的,从幼稚园就开始学,学什麼?学竞争,这个就是完全不一样。伦理道德的教育是学礼让,你看在中国故事里头家喻户晓的孔融四岁让梨。现在是要争,要竞争,要出人头地,要在人头顶上,个个人都在竞争。竞争提升就是斗争,斗争提升就是战争,现在的战争是核武、是生化,就是地球的毁灭,这个太明显了。现代的教育是以个人利益为本位,没有一个不争利的,是以利己为本位。人一开口,於我有没有好处?於我家庭有没有好处?於我公司有没有好处?於我国家有没有好处?不管别人,那怎麼会不冲突?於我有什麼好处,家里起冲突,你家里还有别人,你不顾他们;於我家有好处,你跟邻居就发生冲突;於我国有好处,跟别的国家发生冲突,世界没有和平。所以中国古圣先贤教育不是这种,不教你这个想法,教你起心动念想别人,决定不要想自己。我在家里,我起心动念想一家人,各个人都想到,家和。居住在这个地方,我会想到我的邻里乡党,这个社会和谐,我这个社区和谐。我想到自己国家,也想到别人国家,天下太平。这是古今教育的理念不同。

代现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又有较大区别,反映在教育的多个领域,主要有:第一,教育理念不同。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开放性、动态性、超前性和变革性等特点,而传统教育理念是封闭式、静态的、被动的和保守的。第二,教育目的不同。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牢固地获得系统知识,强调知识联系、理解和应用的重要性,其教育过程的核心就是对知识的理解。现代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过程的核心放在学生能力的发展上。第三,教育内容不同。现代教育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重视知识的应用与转化,重视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传统教育则强调教育内容的统一性、静态化,教.育内容变化很小。第四,教育媒体不同。现代教育重视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限于条件,传统教育则强调口耳相传,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第五,教学形式不同。现代教育创造出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学习、网络学习等教学形式。传统教育注重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等形式。第六,师生地位不同。现代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张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传统教育则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能动性。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论文的区别

" 传统教育理论"与"当代教育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当代教育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每个学生都有其个体差异性,具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指向和不同的创造潜力,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是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传统教育以往的教育,对所有学生按统一模式进行教育,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视差别性,以统一性代替个别性,结果抹杀甚至是扼杀了学生的个别性,针对这种弊端,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已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传统教育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对过去指数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最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额我能提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精神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我觉得主要区别是在于自然科学方面,中国古代教育大多是在人文教育方面,主要考察的是写文章的能力,以及对于治国安邦有什么良策。而现在的教育更多的倾向于自然科学的教育,掌握到科学理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

针对目的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古代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者需要的人才;受封建思想,古代教育主要是男人。

现代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重实践与重学究之分野,也在于求发展与求功名之区别前者强调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以求发展为社会服务,而后者则只要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求一朝金榜题名而荣华富贵中国传统研究在“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下只顾闭门造车,不事实践,无法履行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这种传统研究对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停留在介绍教育的学科思维定势上,或简单地对某些教育现象对比分析,难以结合现实和以作用实践为目的的研究来达到对发展规律的探索;二是把“述而不作”的闭门研究崇尚为学术,研讨中国教育实践和如何借鉴外国教育经验作用于中国教育实践等研究都排斥学术之外;三是比较教育学的本性是面对当代真实生动的教育实际,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而中国传统研究方法使中国比较教育在实践面前停滞不前,也使这一学科丧失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推进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新阶段,已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论文选题的区别

一、 教学形式的区别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师展开的,教师多半是在讲台上完成教学任务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授教方式客观上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在现代教学方法中,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二、教师作用的区别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授课过程中,每个教师通过其形象生动的语言,将他所掌握的知识源源不断的传给学生。现代教学的方法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并不把传授知识作为其唯一的任务,而主要是准备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三、 教学目标的区别 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认识目标的实现,强调学生通过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注意和记忆等方式进行学习,往往更注重记忆的方式乃至于形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整理笔记、在现代教学方法中,认识目标的实现固然仍是非常重要的但已不是唯一的目标。

现代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重实践与重学究之分野,也在于求发展与求功名之区别前者强调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以求发展为社会服务,而后者则只要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求一朝金榜题名而荣华富贵中国传统研究在“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下只顾闭门造车,不事实践,无法履行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这种传统研究对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停留在介绍教育的学科思维定势上,或简单地对某些教育现象对比分析,难以结合现实和以作用实践为目的的研究来达到对发展规律的探索;二是把“述而不作”的闭门研究崇尚为学术,研讨中国教育实践和如何借鉴外国教育经验作用于中国教育实践等研究都排斥学术之外;三是比较教育学的本性是面对当代真实生动的教育实际,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而中国传统研究方法使中国比较教育在实践面前停滞不前,也使这一学科丧失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推进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新阶段,已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传统教学模式以讲解法为代表,而具有现代意识的发现法则被称为现代教学模式,两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操作程序以及教学因素的组合关系 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不同从优选择、灵活运用,使两者互相补充、相互促进,从而扬其所长,避 其所短。

针对目的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古代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者需要的人才;受封建思想,古代教育主要是男人。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论文的区别是什么

" 传统教育理论"与"当代教育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当代教育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每个学生都有其个体差异性,具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指向和不同的创造潜力,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是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传统教育以往的教育,对所有学生按统一模式进行教育,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视差别性,以统一性代替个别性,结果抹杀甚至是扼杀了学生的个别性,针对这种弊端,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已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对学生的基本方面的发展有统一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评价方案,从而把学生的差别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个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传统教育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对过去指数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最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额我能提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精神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西方传统派和现代派的教育思想的区别:  传统:神学教育,贵族精英教育。现代:科学文化教育,大众教育。  西方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大全  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布鲁纳(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1960)、《论认知》(1962)、《教学论探讨》(1966)、《教育的适合性》(1971)等。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间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c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他强调说:"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我正确结构和意义。"总之,在布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引导儿童从所见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布鲁纳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方法,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布鲁纳认为,儿童是发现学习的主体,因此,应鼓励儿童相信并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特别是能力,是儿童学习的推动力,应启发儿童把学习与日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发现为奖励,自主地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行为和习惯。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布鲁纳认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成为自己的知识。四是培养学生运用假设、对照、操作的发现技能。布鲁纳认为,培养学生发现的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有助于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发现学习。  杜威的教育思想  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一)论教育本质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 "学校即社会"。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二)教学论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1、"从做中学"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 这个基本原则。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 是关于怎样做 (howtodo)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在杜威看来,这也许标志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但是,儿童所"做"的或参加的工作活动并不同于职业教育。杜威指出,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会使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2、思维与教学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由"思维五步"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防。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在杜威看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三)论儿童与教师尽管杜威并不是"儿童中心"思想的首创者,但是,他是赞同"儿童中心"思想的。其最典型的一段话是:"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政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从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做法出发,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为儿童的而不是为教师的。因为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的,所以,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强调说,"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在强调"儿童中心"思想的同时,杜威并不同意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他认为,教师如果采取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在杜威看来,要么从外面强加于儿童,要么让儿童完全放任自流,两者都是根本错误的。由于教育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他们双方真正合作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接触更亲密,从而使得儿童更多地受到教师的指导。杜威说,"教师作为集体的成员,具有更成熟的、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设计中继续发展的种种可能,不仅是有权而且有责任提出活动的方针。"在他看来,教师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杜威还特别强调了教师的社会职能。那就是:"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且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认识到他所从事的职业的尊严。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和《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1、教学阶段论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所谓"专心",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只专心研究某一个东西而不考虑其他东西。没有专心,就不能正确和透彻地把握、领会"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所谓"审思",是指把一个又一个"专心活动"统一起来。赫尔巴特说,"我们所要求的专心活动不能同时发生,它们必须逐个产生。首先是一种专心活动,接着再有另一种专心活动,然后它们才在审思中汇合起来!人必须有无数次这种从一种专心活动过渡到另一种专心活动去的变迁,然后才会有丰富的审思活动,才能随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种专心活动中去。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一是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学生领悟和掌握。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教师适宜于"采用简短的、尽可能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而在讲解之后,立即让一些学生(而不是全部学生)确切地重复出来,这常常是适用的方法"。二是联想。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这是统觉的初级阶段。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人专心"。"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作出偶然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而易举的,最不费力气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三是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这是统觉的继续。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审思"状,而这种审思可以使学生"看到许多事物的关系","把每个个别事物看成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成分,并处在恰当的位置上"。教师要采用"连贯的陈述方法",要"通过突出主要思想使学生感觉到系统知识的优点,并通过较大的完整性增加知识的总量"。四是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 "审思"。教学万法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写文章与修改等。2、教育性教学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他强调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 '无教育的教学,一样"。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道德教育之所以离不开教学,其原因就在于道德的培养离不开知识。·"愚蠢的人不可能是有德行的。"所以,要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形成各种道德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养成各种品德。3、训育赫尔巴特关于训育的概念是:"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换言之,训育是辅助教学进行教育工作的,它要陶冶儿童的"道德性格",并在儿童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理状态。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一是限制。即要求儿童遵守规则。二是赞许(奖励)。"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三是责备。。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四是惩罚。 "谁耽误了时间,就让他失去享受;谁做坏了事,谁就没有资格享受;谁不节制,谁就得到苦药;谁讲话,谁就被逐出教室,到那种每个人都听不到他讲话的地方去;如此等等。"这种惩罚"可以起告诫与使人吃一堑长一智的作用"。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赫尔巴特认为,管理和训育也是有区别的。管理所关心的是现在的作用,其手段一般比较严厉。而训育"将注意到学生的未来,它表现为耐心,不是短促而尖锐的,而是延续的、不断的、慢慢地深入人心的和渐渐地停止的,使人感觉到一种陶冶的力量。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是泛智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大教学论》(1632)《世界图解》(1658)、《母育学校》(1628)等。(一)论泛智教百和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夸美纽斯从17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 "泛智"(pamsophia)问题。所谓"泛智",在夸美纽斯看来,是指广泛的、全面的智慧。而泛智教育则是实现泛智理想的工具。泛智教育强调2点,一是普及教育,一切男女儿童,不论贫富贵贱,"人人均应受教育";二是"人人均需学习一切"。对此,夸美纽斯作了明确的说明:"我们希望有一种智慧的学校,而且是全面智慧的学校即泛智学校,也就是泛智工场。在那里,人人许可受教育,在那里可以学习当前和将来生活上所需要的一切学科,并且学得十分完善。"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名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他有时又把泛智教育称作"周全的教育",并通过对"周全的教育。的解释进一步阐明其泛智教育主张。他强调,周全的教育并非要求"人人懂得 (确切地或深刻地懂得)一切艺术与科学"。实际上也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每种科学都是极广泛极复杂的,而人生又是短促的。周全的教育旨在借助学校做到, "(1)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2)学会语文;(3)形成诚笃的德行;(4)虔诚地崇拜上帝。"夸美纽斯还具体地谈了泛智教育的3个特点,一是"认识事物"。泛智教育强调"把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粹的总和"灌输给学生,"使他们知道一切必须熟悉的东西,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懂得一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运用。"二是"行动熟练"。泛智教育强调知行结合,要求它所培养的青年都是有活力的、对一切事情都能胜任、精练而又勤奋的人,同时还要求青年在行动中表现出诚实的德性和对上帝的热爱。三是,语言优美"。泛智教育要求它所培养的学生在语言方面能达到令人满意的能言善辩的地步。夸美纽斯倡导的泛智教育和泛智学校是对旧的教育和旧的学校的一种否定和改革。夸美纽斯强调说:"改良学校是可能的。"但这种可能性是建立在新的教育原则--"教育适应自然"基础之上的。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强调2点:一是强调教育要遵循自然秩序,另一是强调教育要依据儿童天性。夸美纽斯认为,秩序是"事物的灵魂,"世界之所以稳定正是由于有了秩序的缘故。他说:"我们通过考察知道,真正维系我们这个世界的结构以致它的细微末节的原则不是别的,只是秩序而已。"因此,教育改革的基础也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在夸美纽斯看来,"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只要把握住秩序的原则,泛智教育的目的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夸美纽斯解释道:所谓“秩序”就是,按照地点、时间、数目十大小和重量把先来的和后来的,高级的和低级的十天的和小的、相同的和相异的种种事物加以合适的区分,使每件事物都能好好地实践它的功用。"夸美纽斯通过大炮、马车、钟等例子,说明一切事物只要按照秩序和谐组合就能发挥其正常功能,同样地,学校教学也需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夸美纽斯还认为,教育应当考虑儿童的性格和年龄特征。他发现,"有些人是伶俐、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强硬不屈的;有些人渴于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教育对他们应当区别对待。此外,他还要求学校教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二)论教学原则夸美纽斯十分重视对教学问题研究。他在《大教学论》的第1上就明确地提出,《大教学论》所阐明的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目的在于"使男女青年,毫无例外地、全都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为此,夸美纽斯提出了3条教学原则:1、便易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便易性原则旨在使教学的过程来得容易而且快意。为此,教学应该尽早开始;应该使学生的心灵有接受教学的适当准备;教学应该由一般到特殊;教学应该是由易到难;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应该过重;教学的进展应该是缓慢的;教学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和天性采用适当的方法;教学应该通过感官去进行;教学应该教那些有用的知识;一切科学、艺术和语言都应该用同样的教学方法。2、彻底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彻底性原则旨在"使每个人的心理不仅能够明白他所学过的东西,而且更多都可以;因为他容易回忆一切从教师或从书本所学过的,同时,他又能对于他知识所涉必到的客观事实作出健全的判断。"为此,教学应该只教真正有用的学科;教学应该考虑整体性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教学应该注意彻底打好基础;教学的基础应该扎实;教学应该从基础开始;教学应该尽可能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一切后教的都以先教的为依据;教学应该极力注意相似学科之间的相似之点;一切学科的安排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教学应该有适当的实践。3、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旨在消除教学过程中的阻碍和延误,直接奔向预定的目标。为此,教学应该采用班级授课制;每门学科只应该使用一种教科书;在教学中全班学生都应该得到同样的练习;一切学科都应该采用同样的方法去教;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开启学生的悟性;一切相关的事物都应该联合起来教;每门学科都应该分成明确的步骤去教;教学应该抛弃一切无用的事物。(三)论道德教育夸美纽斯认为,人类有了道德,也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因此,他强调指出,道德应当通过学校这个"人类的锻炼所"来培养。在夸美纽斯看来,学校应当着重培养的德行是"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他要求学校培养学生学会对事物作健全的判断,使正确的判断成为学生的"第二天性";要求学生了解"一切不可过度"的道理,学会节制;要求学生正直待人,不损害他人利益,乐于助人,避免虚伪与欺骗;要求学生学会坦率大方地与人交往并养成忍劳耐苦的品格。至于如何进行德育,夸美纽斯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德育应当尽早进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德行应当通过练习养成,"可以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道德教育需要榜样和教诲,儿童必须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道德教育需要用纪律制止邪恶的倾向。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昆体良(约公元35年-100年)是古代罗马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家。若有《雄辩术原理》。在昆体良看来,对于雄辩家的培养要"从咿呀学语开始,经过初露头角的雄辩家所必需的各个阶段的教育,一直到雄辩术的顶峰。"具体来说,分成以下几阶段:第一阶段:家庭教育。昆体良非常重视幼儿教育。他认为,幼儿教育可以在德行和知识方面为雄辩家的培养打下初步的基础。幼儿教育是在家庭里进行的,父母、保姆、家庭教师都是幼儿的教育者。尤其强调保姆必须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说话准确的人,因为她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幼儿。第二阶段:初级学校。昆体良反对古代罗马贵族聘请家庭教师的传统做法,主张应尽早让儿童接受学校教育。在他看来,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养成冷淡、自夸和羞怯的习性,而学校教育则不同。学校里学生集中,不但有结交朋友的环境,而且也有竞争的、互相观摩学习的机会,因此,从学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能很快地胜任雄辩家的角色,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昆体良认为,在初级学校中,儿童主要学习阅读和书写。昆体良在总结自己长期的教学工作经验基础上,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昆体良倡导因材施教。他深信,每一个儿童都具有才能上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精细地观察学生能力的差异,弄清每个学生的天性的特殊倾向";教师在识辨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以后,就必须因材施教。他主张按照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课程。对于智力较弱的学生,在教学的进度和内容方面可以适当迁就一些;但对于天赋素质丰饶的学生则要尽力培养,便之成为真正的雄辩家。另外还提出,"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纠正错误要用不同的方法。作业的分量和改正错误的标准应适合学生的智力水平。"昆体良坚决反对体罚,认为这是对儿童的凌辱。他认为,用体罚的方法来驱使学生学习,不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相反却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完)

现代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重实践与重学究之分野,也在于求发展与求功名之区别前者强调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以求发展为社会服务,而后者则只要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求一朝金榜题名而荣华富贵中国传统研究在“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下只顾闭门造车,不事实践,无法履行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这种传统研究对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停留在介绍教育的学科思维定势上,或简单地对某些教育现象对比分析,难以结合现实和以作用实践为目的的研究来达到对发展规律的探索;二是把“述而不作”的闭门研究崇尚为学术,研讨中国教育实践和如何借鉴外国教育经验作用于中国教育实践等研究都排斥学术之外;三是比较教育学的本性是面对当代真实生动的教育实际,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而中国传统研究方法使中国比较教育在实践面前停滞不前,也使这一学科丧失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推进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新阶段,已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