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4-07-07 22:31:12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

1家乡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我也选修这个啊,那其它两个问题的答案你有么,民风民俗的基本特点和汉民族服饰特点以及对民族性格的影响。这两个好像也挺难得啊。你有的话发给我吧。QQ。。。谢谢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我国人民熟悉的四大节日是:(D) A.春节 元宵 清明 端午 B.春节 清明 七夕 中秋 C.春节 端午 重阳 腊八 D.春节 清明 端午 中秋 2春节也叫“过年”,传说和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有关。人们为春节所做的一些准备和活动,据说也和驱赶这种怪兽有关。下列活动和“年”这种传说无关的一项是:(D) A.放爆竹 B.守岁 C.贴春联、挂年画 D.吃饺子 3常言道“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就凸显出节日内容的丰富多彩。除了观灯、猜灯谜、闹社火、划旱船和吃元宵外,还有许多其它的活动。下列活动中不在元宵节进行的一项是:(B) A.耍龙灯 B放风筝 C舞狮子 D踩高跷 4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A A丰收年景的6—9月 B每年秋天 C清明后10天 D端午前 5傣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是:C A:糯米饭 B:菜团 C竹筒饭 6汪曾祺先生说:“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她里面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源头和文化意义。下面所列内容,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关系最不密切的一项是:(B) A.农事生产 B.宗教信仰 C.神话传说 D.名人故事 7我国古代过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祭灶就开始了,这一天也叫做“小年”, 而人们通常用来祭祀灶王爷的食物是:(B) A.元宵 B.麦芽糖 C.腊八粥 D.饺子 8王安石写过有关春节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的是:(A) A.画着门神的桃木板 B.窗花 C.年画 D.门槛 9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在自己家门口的春联经常被人偷偷揭去,令他很是苦恼。后来他在除夕夜又写了一副,但只让家人贴出春联的上半截,春联居然没有被再偷,第二天他再接着贴上下半截。这副春联的下半截分别是“今朝至”和“昨夜行”,请问它的上半截分别写的是:(B) A.春风春雨 新年新岁 B.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C.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D.悠悠乾坤 昭昭日月 10孩子们是盼望过年的,因为在除夕之夜,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它最初的含义是:(A) A.压邪驱鬼 B.望子成龙 C.祝福健康 D.招财进宝 11北方人的年夜饭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12按照我国传统的说法,正月初七是人日,而初一至初六是包括马牛羊鸡狗猪在内的“六畜”日。那么与正月初一相对应的动物是:(A) A.鸡 B.猪 C.牛 D.羊 13元宵节又被称作“灯节”,每逢节日,民间有张灯观赏的风俗。关于张灯之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源于道教 B源于佛教 C源于古时农家“照田蚕”的风俗 D源于汉文帝戡平诸吕 14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 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15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B 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筒饭 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古代常把这一天叫做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直到 以后,中国开始废除农历,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而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A)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北伐胜利 D.新中国成立 16春节的时候,人们一般还要贴春联,这是从最初的桃符演变而来的,但真正普及到民间,是明代以后的事情。因为明代一位皇帝非常喜欢贴春联和写春联,春联两字就是由他正式命名的。这位皇帝是 (A) A明太祖朱元璋 B明成祖朱棣 C明世宗朱厚熜 D明思宗朱由检 17传说天帝怕妖魔鬼怪到人间作祟,派了两名神将神荼(读作“伸舒”)和郁垒(读作“郁律”)把住从仙山到人间的天然大门。于是人们每逢过年,便用桃木刻上这两位神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以示去灾压邪。到了唐代,门神换成了两位开国功臣的名字,他们是:(B) A.尉迟恭 长孙无 B.尉迟恭 秦叔宝 C.长孙无忌 秦叔宝 D.程咬金 房玄龄 18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元宵也叫汤圆。到了近代,还有一位统治者出于忌讳,下令不许老百姓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这个人是:(A) A.袁世凯 B黎元洪 C段祺瑞 D张作霖

这是一种名族文化的流传

民俗研究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高中

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论文题目_论文选题-2011年最新参考  第一组:  1 北京市健身气功推广模式的研究  2 竞技太极拳原地旋风脚360度接提膝独立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3 衡阳市金融业从业人员健康和体育锻炼概况的调查分析  4 河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散打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5 健身气功、太极拳和健身秧歌锻炼对老年人健身功效的对比研究  6 苌家拳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7 大学生太极拳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8 武术舞台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9 小学生武术学习评价方案研究  10 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  11 禅宗思想对少林拳拳种的影响研究  12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散打运动技能影响的研究  13 河南省登封市武术(馆)学校发展状况的研究  14 武术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15 北京市太极扇项目开展的调查研究  16 高水平男子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节奏特征研究  17 乾隆养生术对老年人健身功效的研究  18 郑州市小学体育课武术内容中运用攻防技法的实验研究  19 论中华武术国际传播中的武术文化传承  20 杨式太极拳“野马分鬃”动作肩胸与骨盆旋移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  21 散打职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22 “第九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套路运动员比赛成绩分析  23 健身气功五禽戏熊晃动作的运动学分析  24 截拳道的创立与传播研究  25 高尔夫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26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7 湖南省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8 湖南省“全国武术之乡”群众武术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9 竞技散打摔法技术的分类及应用研究  30 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保护机制研究  31 河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多媒体教学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  32 陈氏太极拳起源研究  33 太极拳之太极哲理阐微  34 李小龙对中国武术推进效应研究  35 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整的分层研究  36 大众对中国武术发展的需求研究  37 国学视野下中国武术的学科归属问题研究  38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39 北京花会中民间体育的研究  40 振藩截拳道武学研究  41 开封武术文化研究  42 内蒙古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43 河北省武术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开发研究  44 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攻防转换能力结构及其特征研究  45 普通高校简化太极拳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  46 对当前自选南拳整套动作风格定量化研究  47 高校武术自卫防身术课程内容构建研究  48 和谐社会背景下河北省传统武术继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49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建设研究  50 湘西自治州民族健身操的整编与推广研究  第二组参考:  1 竞技武术套路竞赛成绩影响因素研究  2 山西省推手竞赛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3 从武术传播的方式特点看武术的发展  4 石家庄市老年人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锻炼现状研究  5 河北省本科高校健身气功的开展现状研究  6 武术散打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与性格特征的关系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  7 湘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与保护研究  8 精武会社会网络之研究(1909-1941年)  9 体育养生思想对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研究  10 当前形势下传统武术训练的新思考  11 河北省散打竞技运动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12 河北省竞技跆拳道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13 河北省优秀散打运动员转身后摆腿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14 国外优秀男子散打75-85KG级运动员的技术运用特征研究  15 越南竞技武术散打发展现状的研究  16 中国跳绳竞赛项目设置与竞赛方法研究  17 健身气功•六字诀对老年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湖南民间舞龙运动的流变及发展前景研究  19 武术散打与人的社会化研究  20 河南省心意拳传承研究  21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策略研究  22 商丘市农村武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3 现代社会下佛汉拳价值取向的变革  24 中小学武术段位制发展策略研究  25 竞赛规则视野下竞技武术套路的美学分析  26 中外优秀男子大级别散打运动员技术运用比较及对策研究  27 武汉体育学院舞龙舞狮课程开设现状调查与研究  28 沧州女性百岁老人长寿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29 北京天桥中幡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30 健身气功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动作特征的生物力学分析  31 我国学校武术百年嬗变的研究  32 北狮优秀运动员赛前训练身体机能监测与分析  33 山西省城市社区武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34 中国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研究  35 桩上徒搏的技、战术训练研究  36 现代武术发展研究  37 浅析武术套路动作节奏的训练  38 太极拳技击遵循的原则和力学原理的运用  39 论习武荣辱观  40 急性低氧暴露时不同模拟高度对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强度指标的影响研究  41 福建南少林武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42 福建省普通高校学生对太极拳功能的认识研究  43 太极拳对多动倾向儿童影响的研究  44 福建南少林武术与明代抗倭战争关系研究  45 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发展探析  46 恩施州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类别、流变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  47 中外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攻、反技术运用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48 中国武术现代流变历程及其规律探索  49 影视武术之研究  50 武术散打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特征研究

春节民俗知识,过年的习俗及由来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有关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妖怪,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做。百姓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够侵杀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准备举家外迁的时候,有一壮士出现了,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与“年”同归于尽,以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后来,壮士在“年”经常出没的地方与“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年”被杀死,壮士也不幸牺牲。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壮士,祝贺获得新生,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年是春节的俗称,说到春,自然就会想到夏、秋、冬,更会想到一年有24个节气365天。那么,是谁将无序的世界变得有序,混沌的天地变得清晰?是帝尧。是帝尧最早站在科学研究的前列,步入愚暗的自然之中,去探求和追索规律,寻觅光明,洞察天地。《华夏上古志·五千年演义》记载:做了首领的尧,仁德像苍天那样广大,无所不被;智慧像神灵那样微妙,无所不知。……尧让重和黎专门负责观测天象,占卜天意。日久天长,重和黎居然成了两位天文学家呢!他们还把所掌握的天文知识传授给羲和、羲仲,让更多的人懂得天象。尧任命了农官后稷之后,农耕日渐发达,他也越觉得播种、收获,都须掌握四时,而是掌握四时必须懂得天象。于是,尧把羲和、羲仲等人召来,命羲和细心观察天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民政部来制定历法,以便人们按时令从事生产。他命羲仲住到东方海滨,观察记录日出的方位与时间,以昼夜平分那天作为春分;命羲叔住到南方的明都,观察太阳如何向南移动,以定夏至;命和种住到西方的昧谷,专门测定日落,以定秋分;命和叔住到北方的幽都,观察太阳从南向北移动的方位,以定冬至。尧分派完之后,又说道:“我告诉你们,大概可以366日为一周期,剩下的天数,用闰月的办法去解决,这样,春夏秋冬就好确定了。确定了四季,自然就能确定出年来了。”翻阅《尚书·尧殿》可以看到:(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警授民时。分命羲仲,……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据此可见,帝尧钦定农历是无可争议的。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春节民俗知识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我国人民熟悉的四大节日是:(D) A.春节 元宵 清明 端午 B.春节 清明 七夕 中秋 C.春节 端午 重阳 腊八 D.春节 清明 端午 中秋 2春节也叫“过年”,传说和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有关。人们为春节所做的一些准备和活动,据说也和驱赶这种怪兽有关。下列活动和“年”这种传说无关的一项是:(D) A.放爆竹 B.守岁 C.贴春联、挂年画 D.吃饺子 3常言道“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就凸显出节日内容的丰富多彩。除了观灯、猜灯谜、闹社火、划旱船和吃元宵外,还有许多其它的活动。下列活动中不在元宵节进行的一项是:(B) A.耍龙灯 B放风筝 C舞狮子 D踩高跷 4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A A丰收年景的6—9月 B每年秋天 C清明后10天 D端午前 5傣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是:C A:糯米饭 B:菜团 C竹筒饭 6汪曾祺先生说:“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她里面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源头和文化意义。下面所列内容,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关系最不密切的一项是:(B) A.农事生产 B.宗教信仰 C.神话传说 D.名人故事 7我国古代过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祭灶就开始了,这一天也叫做“小年”, 而人们通常用来祭祀灶王爷的食物是:(B) A.元宵 B.麦芽糖 C.腊八粥 D.饺子 8王安石写过有关春节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的是:(A) A.画着门神的桃木板 B.窗花 C.年画 D.门槛 9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在自己家门口的春联经常被人偷偷揭去,令他很是苦恼。后来他在除夕夜又写了一副,但只让家人贴出春联的上半截,春联居然没有被再偷,第二天他再接着贴上下半截。这副春联的下半截分别是“今朝至”和“昨夜行”,请问它的上半截分别写的是:(B) A.春风春雨 新年新岁 B.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C.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D.悠悠乾坤 昭昭日月 10孩子们是盼望过年的,因为在除夕之夜,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它最初的含义是:(A) A.压邪驱鬼 B.望子成龙 C.祝福健康 D.招财进宝 11北方人的年夜饭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12按照我国传统的说法,正月初七是人日,而初一至初六是包括马牛羊鸡狗猪在内的“六畜”日。那么与正月初一相对应的动物是:(A) A.鸡 B.猪 C.牛 D.羊 13元宵节又被称作“灯节”,每逢节日,民间有张灯观赏的风俗。关于张灯之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源于道教 B源于佛教 C源于古时农家“照田蚕”的风俗 D源于汉文帝戡平诸吕 14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 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15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B 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筒饭 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古代常把这一天叫做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直到 以后,中国开始废除农历,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而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A)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北伐胜利 D.新中国成立 16春节的时候,人们一般还要贴春联,这是从最初的桃符演变而来的,但真正普及到民间,是明代以后的事情。因为明代一位皇帝非常喜欢贴春联和写春联,春联两字就是由他正式命名的。这位皇帝是 (A) A明太祖朱元璋 B明成祖朱棣 C明世宗朱厚熜 D明思宗朱由检 17传说天帝怕妖魔鬼怪到人间作祟,派了两名神将神荼(读作“伸舒”)和郁垒(读作“郁律”)把住从仙山到人间的天然大门。于是人们每逢过年,便用桃木刻上这两位神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以示去灾压邪。到了唐代,门神换成了两位开国功臣的名字,他们是:(B) A.尉迟恭 长孙无 B.尉迟恭 秦叔宝 C.长孙无忌 秦叔宝 D.程咬金 房玄龄 18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元宵也叫汤圆。到了近代,还有一位统治者出于忌讳,下令不许老百姓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这个人是:(A) A.袁世凯 B黎元洪 C段祺瑞 D张作霖

民俗研究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高中生

供全日制本科和成教本科选择民俗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的同学参考:(一)教材《民俗学概论》 主编:钟敬文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二)参考书1、《中外民俗概论》 石应平 编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2、《民俗学》 (日)关敬吾编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63、《民俗学丛话》 乌丙安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54、《民俗美术与儒学文化》 李辛儒著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75、《民俗通书》 周作明编 漓江出版社 106、《民俗学概论》 王娟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民俗学》 陈立璠著 学苑出版社 20038、《民谣》 鲍尔著 昆仑出版社 49、《茶酒的传说》 李秀春,程景林编 吉林文史出版社 810、《茶与文化》 孔宪乐主编 春风文艺出版社 611、《茶文化知识一百问》 上海市茶叶学会等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612、《酒文化问答》 康明官编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13、《酒诗三百首》 万伟成选评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14、《蒙古族风俗志上》 王迅,苏赫巴鲁编著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315、《风俗通义》 (汉)应劭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016、《风俗与道德》 张国春等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217、《风俗礼仪》 黄泽全编著 当代世界出版社 618、《民间禁忌与惰性心理》 李绪鉴著 科学出版社 819、《民间神像》 孙建君主编 天津人民出版社120、《民间诸神》 叶兆信编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21、《民间楹联》 杨景亮,陈在东著 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622、《民间禁忌吉祥通书》 东 兆编著 三环出版社 723、《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 鲍宗豪著 上海人民出版 724、《婚俗趣话》 龙生庭编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825、《图腾与禁忌》 (德)弗洛伊著 志文出版社 1026、《图腾艺术史:始祖的诞生与图腾》 岑家梧,李则纲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927、《图腾柱下:北美印第安文化漫记》 高小刚著 三联书店 1028、《礼俗》 古华著 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1229、《礼仪"禁忌:实用新潮交际指导》 体义,红雨编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930、《礼仪与禁忌》 (美)阿克斯特尔编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1131、《丧葬与中国文化》 罗开玉著 三环出版社 1032、《饮食风俗》 姚伟钧, 方爱平, 谢定源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33、《服饰大观》 马华,荆志刚编著 科学普及出版社 234、《服饰心理学:兼析赶时髦及其动机》 (美)赫洛克(Hurlock,EB)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35、《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服饰"饮食"民居》 仲富兰主编学林出版社 200136、《民居"城镇》 王其钧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537、《居室雅趣:中国装饰文化》 展望之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238、《风景写生 民居建筑》 王抗生主编 江西美术出版社 1

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人为申请学位而撰写的学术论文,它集中表明了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获得的新成果,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科研领域中的重要文献资料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规范学位论文格式,参照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订本规范。

你可以从:民俗的形成、民俗的影响、民俗的发展、民俗文化意义等等方面来着手,对于论文撰写中的问题可以来职称驿站网看看。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二)民俗旅游的特征“。民俗旅游”有着自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1、质朴的民间性。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表。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示出其固有的特色。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俗体现民族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俗旅游的开发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3、情趣的乐观性。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旅游产品去开发。4、主体的对外性。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因此,民族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4万平方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另外,靖西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广西有11个少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如壮族的蚂拐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

民俗研究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范文

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论文题目_论文选题-2011年最新参考  第一组:  1 北京市健身气功推广模式的研究  2 竞技太极拳原地旋风脚360度接提膝独立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3 衡阳市金融业从业人员健康和体育锻炼概况的调查分析  4 河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散打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5 健身气功、太极拳和健身秧歌锻炼对老年人健身功效的对比研究  6 苌家拳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7 大学生太极拳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8 武术舞台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9 小学生武术学习评价方案研究  10 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  11 禅宗思想对少林拳拳种的影响研究  12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散打运动技能影响的研究  13 河南省登封市武术(馆)学校发展状况的研究  14 武术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15 北京市太极扇项目开展的调查研究  16 高水平男子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节奏特征研究  17 乾隆养生术对老年人健身功效的研究  18 郑州市小学体育课武术内容中运用攻防技法的实验研究  19 论中华武术国际传播中的武术文化传承  20 杨式太极拳“野马分鬃”动作肩胸与骨盆旋移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  21 散打职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22 “第九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套路运动员比赛成绩分析  23 健身气功五禽戏熊晃动作的运动学分析  24 截拳道的创立与传播研究  25 高尔夫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26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7 湖南省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8 湖南省“全国武术之乡”群众武术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9 竞技散打摔法技术的分类及应用研究  30 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保护机制研究  31 河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多媒体教学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  32 陈氏太极拳起源研究  33 太极拳之太极哲理阐微  34 李小龙对中国武术推进效应研究  35 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整的分层研究  36 大众对中国武术发展的需求研究  37 国学视野下中国武术的学科归属问题研究  38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39 北京花会中民间体育的研究  40 振藩截拳道武学研究  41 开封武术文化研究  42 内蒙古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43 河北省武术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开发研究  44 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攻防转换能力结构及其特征研究  45 普通高校简化太极拳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  46 对当前自选南拳整套动作风格定量化研究  47 高校武术自卫防身术课程内容构建研究  48 和谐社会背景下河北省传统武术继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49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建设研究  50 湘西自治州民族健身操的整编与推广研究  第二组参考:  1 竞技武术套路竞赛成绩影响因素研究  2 山西省推手竞赛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3 从武术传播的方式特点看武术的发展  4 石家庄市老年人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锻炼现状研究  5 河北省本科高校健身气功的开展现状研究  6 武术散打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与性格特征的关系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  7 湘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与保护研究  8 精武会社会网络之研究(1909-1941年)  9 体育养生思想对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研究  10 当前形势下传统武术训练的新思考  11 河北省散打竞技运动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12 河北省竞技跆拳道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13 河北省优秀散打运动员转身后摆腿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14 国外优秀男子散打75-85KG级运动员的技术运用特征研究  15 越南竞技武术散打发展现状的研究  16 中国跳绳竞赛项目设置与竞赛方法研究  17 健身气功•六字诀对老年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湖南民间舞龙运动的流变及发展前景研究  19 武术散打与人的社会化研究  20 河南省心意拳传承研究  21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策略研究  22 商丘市农村武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3 现代社会下佛汉拳价值取向的变革  24 中小学武术段位制发展策略研究  25 竞赛规则视野下竞技武术套路的美学分析  26 中外优秀男子大级别散打运动员技术运用比较及对策研究  27 武汉体育学院舞龙舞狮课程开设现状调查与研究  28 沧州女性百岁老人长寿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29 北京天桥中幡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30 健身气功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动作特征的生物力学分析  31 我国学校武术百年嬗变的研究  32 北狮优秀运动员赛前训练身体机能监测与分析  33 山西省城市社区武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34 中国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研究  35 桩上徒搏的技、战术训练研究  36 现代武术发展研究  37 浅析武术套路动作节奏的训练  38 太极拳技击遵循的原则和力学原理的运用  39 论习武荣辱观  40 急性低氧暴露时不同模拟高度对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强度指标的影响研究  41 福建南少林武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42 福建省普通高校学生对太极拳功能的认识研究  43 太极拳对多动倾向儿童影响的研究  44 福建南少林武术与明代抗倭战争关系研究  45 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发展探析  46 恩施州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类别、流变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  47 中外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攻、反技术运用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48 中国武术现代流变历程及其规律探索  49 影视武术之研究  50 武术散打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特征研究

学术堂最新整理了二十个民族传统体育毕业论文题目:  1、"健康中国2030"契机下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传播路径探究  2、文化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融合研究  3、基于"两创"原则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4、论校园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以吉林化工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为例  5、谈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可行性  6、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刍议--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概论》  7、"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交流的策略研究  8、西方媒体传播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发展研究  9、"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探析  10、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分析  11、文化自信主题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12、"体育+旅游"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品牌赛事产业化研究  13、民族传统体育与公共文化服务互动研究  14、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本质、路径与建构研究  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热点转换与成因  16、"一带一路"背景下VR技术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  17、民俗特色文化对粤西民族传统体育影响的研究  18、"互联网+"时代社区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互动发展研究  19、民族传统体育术语的产生方法及特色  20、社会学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与推广

南宁民俗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 作者 陈瑶【摘 要】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法)分析了南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劣势、机会以及威胁,从而认识南宁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明白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对拓展南宁旅游的重要意义。【关键词】 南宁;民俗文化;旅游开发;SWOT分析 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旅游业迎来一个新的增长点——民俗文化旅游。所谓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爱好、风尚、传统和禁忌。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2003年,广西制定了迈向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规划,横县、上林、马山、隆安、宾阳五县划归南宁,南宁市也提出了“把南宁市建设成富有壮民族特色、南国园林化、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南宁民俗旅游资源的了解和分析,加快民俗旅游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1 旅游开发优势(S)1 南宁的区位优势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处于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环北部湾沿岸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南宁具有“两近两沿”的特点。“两近”:一是近海,距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等港口最远的也就204公里;二是近边,距中越边境的东兴市、凭祥市不超过230公里。“两沿”:一是沿线,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铁路在南宁交汇,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干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后,1000吨级内河船舶可以从南宁直达港澳。据此,南宁成为广西旅游网络体系的重要核心节点,是广西南部旅游的中心,也是中国连接东盟的重要的陆路接合部,客观上具有南联北引、东西辐射的旅游集散地功能。2 资源优势 南宁具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例如,顶蛳山贝丘遗址,1997年发掘出一千多件史前人类使用过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包括石器、骨器、蚌器和当时人类遗弃的水类动物、牛、鹿、象等动物的骨骸,并且在顶蛳山发现了标志人类文明的石锛和杆栏式建筑,以及奇特的屈姿葬葬俗,被评为全国文化内涵丰富的史前人类生活贝丘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上林大明山地区有着丰富的龙母文化资源,流传着别具特色的壮族文化习俗;宾阳的炮龙节、马山的壮族三声部民歌、武鸣的壮族三月三歌圩,都是南宁极富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而且借壮族“三月三”歌圩为原型的南宁民歌艺术节以打造新民歌、弘扬民族文化、扩大中外文化交流的办节宗旨,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南宁市的一个城市品牌。扬美古镇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南宁市明清古建筑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地方,现有二百多处;黄氏家族民居是南宁市清朝建筑物中保护提最完好的一处古建筑群,从中清朝建筑的特点可见一斑,具有较高的人文景观价值。3 市场优势 随着南宁的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境内旅游热潮的兴起,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影响不断扩大,选择来南宁旅游,体验异质文化的游客与日俱增。南宁作为广西旅游及东南亚跨国旅游集散地的功能地位已逐步显现,以商务、会展、购物为目标的客源市场不断扩大。2006年,南宁市全年接待入境游客超10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超1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在广西率先突破百亿。从南宁稳步增长的游客数量可以看出,发展南宁的民俗旅游是有广阔的市场和客源基础的。2 旅游开发劣势 (W)1 缺乏旅游精品 南宁的旅游资源中并没有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虽然旅游产品很多,但缺乏高品位的旅游精品,从市区到周边地区都缺乏稳定的旅游热线,只有市区的青秀山和动物园、郊区的伊岭岩、周边地区的德天瀑布拥有较稳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以体验民风民俗的旅游景点来说,景区、景点级别相对偏低,规模较小,景点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因此没有突出的资源优势和鲜明的个性特色。长期以来,南宁旅游建设投入不足,对景区景点建设投入偏低,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精品景区,已严重影响到南宁旅游的增长后劲,近两年来南宁入境旅游市场增速缓慢是这一影响的表现。2 整体开发层次低 目前南宁市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利用流于表面化和随大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旅游业是以特色取胜的产业。根据旅游资源的普查,南宁市拥有众多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如壮民族风情、顶蛳山贝丘遗址、大明山、扬美古镇等。但这些体现南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而且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南宁的民俗旅游景点的开发,多处于自然状态,局限于原有的物质载体范围,并且由于产品单一,旅游空间容量小,旅游活动少,游客停留时间短暂。很多旅游产品都是一日或半日游,可参与性的活动不多见。而缺乏可参与性无疑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了。 顶蛳山贝丘遗址,南宁市惟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内涵、意义和科学价值完全可以和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博物馆相媲美。建立起以顶蛳山贝丘遗址为轴心的文化旅游点,对提升南宁市历史文化品位,建设文化南宁,促进南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至今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仍未出台,影响了这一旅游景点的深入开发。 又如中山路位于南宁新城区外滩附近,是一条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最热闹的老街,这里有许多清末、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每一个到南宁来的人要品尝南宁美食,首选就是中山路。命名已有81年的中山路是历史沿袭下来的美食夜市街,不仅南宁人都懂,在全区甚至全国也小有名气。目前中山路夜市依然红火,但骑楼老化、电线线路复杂、食品卫生状况堪忧等问题却困扰着它。3 部分旅游资源可开发性不高 南宁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不仅要体现壮乡的民族特色,还应在开发中关注南宁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凸显城市的文化底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南宁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名人故居也不少。如共青团南宁地委旧址(原为清朝右江镇总兵马盛治的祠堂“回春阁”)、中共广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旧址、雷沛鸿故居、梁烈亚故居、孔庙、邕江防洪古堤、新会书院、粤东会馆、安徽会馆等等。它们是南宁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也是南宁市城市亮点的一个潜在优势。但作为旅游资源它们分散在南宁的各大街小巷,规模也小,从民俗资源旅游开发可行性来说,其可观性、可娱性和可参与性等条件并不是很充分。它们的零星分布使得彼此之间相对比较孤立,难以开发成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线路产品,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提升力度不够强。3 旅游开发机遇(O)1 大旅游社会气候的形成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它已渗透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贸餐饮业、市政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方向已基本形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进入了大众化消费的新阶段。旅游已经从社会时尚发展成为社会生活,旅游支出在社会公众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也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国际民俗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升温,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假日不断增多,人们出游去体验异质文化、放松身心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强烈。这些都将为南宁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机遇。2 政策的重视 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发展的力度。为保证“十一五”期间南宁市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南宁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南宁市加快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三个配套文件,在人、财、物和政策上配套支持,优化发展环境,发展大旅游,要把南宁建设成为旅游强市。 为突出“壮乡首府、绿城生态、会展商务”三大旅游主题,重点打造旅游吸引物及以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依托的旅游景区点,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拳头旅游产品,南宁市政府提出要深度开发壮乡文化风情旅游产品,重点开发建设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刘三姐剧场、东南亚美食街、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突出地域的文化、饮食、旅游商品特色、展示壮乡民俗风情文化,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3 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 随着“一轴两翼”区域合作战略的推进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以及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的逐步构建,为南宁旅游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尤其是从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秋天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伴随着中国大力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成果,是连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关系的一座桥梁,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进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交往的一个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不仅提升了南宁的知名度,更带动了南宁与东盟区域旅游的发展。2005年南宁入境旅游前10名的客源国中,有4个是东盟国家,越南排在第一位。作为每年举办一次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地南宁市,将发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城市的作用,有条件建设成为面向东盟国家、西南经济圈和华南经济圈的区域性国际化的旅游基地。 4 旅游开发威胁(T)1 周边省市旅游业蓬勃发展,造成南宁客源市场分流 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地位确立以后,各地纷纷出台旅游发展规划,挖掘和创造旅游产品。南宁周边省旅游的迅速发展和同类资源的激烈竞争都从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客流。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市场广阔,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投资小、风险低、见效快的产业。然而,由于各地对旅游业发展普遍看好,旅游开发的热情高涨,这就导致了旅游业竞争加剧、旅游业投资风险增大和发展成本提高。尽管南宁的旅游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总体来讲知名度、产品的规模、质量都有一定的欠缺,在区内外竞争力都不算很强。例如省内的桂林,这几年不仅继续大打“山水甲天下”这张王牌,还大力开发民族民俗旅游资源,拓深桂林的文化内涵,对于南宁在同类资源产品开发方面就形成一种竞争态势。还有云南的西双版纳、石林以及贵州等地的旅游资源与广西又形成省与省之间的竞争。2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修养都要求比较高。目前南宁市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发展南宁的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对广西的历史文化以及南宁本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目前,这方面旅游人才是十分匮乏的,它极大地阻碍了南宁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缺乏战略性旅游策划经营人才,特别是旅游营销行家,使南宁市的旅游营销、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通过SWOT模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南宁民俗文化旅游在发展中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的多样性与独特性保存较好,对南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劣势主要表现在如何深度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方面,面临的机会有人们强烈出游的愿望和要求,政府的对旅游业高度重视和引导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给南宁旅游带来的机遇等;存在的威胁主要有来自省内省外同类旅游产品的竞争以及旅游人才匮乏等。通过比较分析,在大环境下,南宁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多于竞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是南宁拓展旅游业的一种现实选择。参考文献[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3]南宁统计年鉴2006[G]南宁:南宁市统计局,2006年9月 【作者简介】陈瑶(1979-),女,瑶族,广西融安人,民俗学硕士,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民俗与旅游。

你可以从:民俗的形成、民俗的影响、民俗的发展、民俗文化意义等等方面来着手,对于论文撰写中的问题可以来职称驿站网看看。

民俗研究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解析

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论文题目_论文选题-2011年最新参考  第一组:  1 北京市健身气功推广模式的研究  2 竞技太极拳原地旋风脚360度接提膝独立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3 衡阳市金融业从业人员健康和体育锻炼概况的调查分析  4 河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散打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5 健身气功、太极拳和健身秧歌锻炼对老年人健身功效的对比研究  6 苌家拳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7 大学生太极拳锻炼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8 武术舞台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9 小学生武术学习评价方案研究  10 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  11 禅宗思想对少林拳拳种的影响研究  12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散打运动技能影响的研究  13 河南省登封市武术(馆)学校发展状况的研究  14 武术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15 北京市太极扇项目开展的调查研究  16 高水平男子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节奏特征研究  17 乾隆养生术对老年人健身功效的研究  18 郑州市小学体育课武术内容中运用攻防技法的实验研究  19 论中华武术国际传播中的武术文化传承  20 杨式太极拳“野马分鬃”动作肩胸与骨盆旋移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  21 散打职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22 “第九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套路运动员比赛成绩分析  23 健身气功五禽戏熊晃动作的运动学分析  24 截拳道的创立与传播研究  25 高尔夫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26 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7 湖南省残疾人竞技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8 湖南省“全国武术之乡”群众武术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29 竞技散打摔法技术的分类及应用研究  30 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保护机制研究  31 河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多媒体教学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  32 陈氏太极拳起源研究  33 太极拳之太极哲理阐微  34 李小龙对中国武术推进效应研究  35 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整的分层研究  36 大众对中国武术发展的需求研究  37 国学视野下中国武术的学科归属问题研究  38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39 北京花会中民间体育的研究  40 振藩截拳道武学研究  41 开封武术文化研究  42 内蒙古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43 河北省武术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开发研究  44 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攻防转换能力结构及其特征研究  45 普通高校简化太极拳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  46 对当前自选南拳整套动作风格定量化研究  47 高校武术自卫防身术课程内容构建研究  48 和谐社会背景下河北省传统武术继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49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建设研究  50 湘西自治州民族健身操的整编与推广研究  第二组参考:  1 竞技武术套路竞赛成绩影响因素研究  2 山西省推手竞赛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3 从武术传播的方式特点看武术的发展  4 石家庄市老年人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锻炼现状研究  5 河北省本科高校健身气功的开展现状研究  6 武术散打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与性格特征的关系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  7 湘西民族传统体育的整理与保护研究  8 精武会社会网络之研究(1909-1941年)  9 体育养生思想对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研究  10 当前形势下传统武术训练的新思考  11 河北省散打竞技运动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12 河北省竞技跆拳道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13 河北省优秀散打运动员转身后摆腿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14 国外优秀男子散打75-85KG级运动员的技术运用特征研究  15 越南竞技武术散打发展现状的研究  16 中国跳绳竞赛项目设置与竞赛方法研究  17 健身气功•六字诀对老年人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湖南民间舞龙运动的流变及发展前景研究  19 武术散打与人的社会化研究  20 河南省心意拳传承研究  21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策略研究  22 商丘市农村武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3 现代社会下佛汉拳价值取向的变革  24 中小学武术段位制发展策略研究  25 竞赛规则视野下竞技武术套路的美学分析  26 中外优秀男子大级别散打运动员技术运用比较及对策研究  27 武汉体育学院舞龙舞狮课程开设现状调查与研究  28 沧州女性百岁老人长寿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29 北京天桥中幡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30 健身气功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动作特征的生物力学分析  31 我国学校武术百年嬗变的研究  32 北狮优秀运动员赛前训练身体机能监测与分析  33 山西省城市社区武术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34 中国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研究  35 桩上徒搏的技、战术训练研究  36 现代武术发展研究  37 浅析武术套路动作节奏的训练  38 太极拳技击遵循的原则和力学原理的运用  39 论习武荣辱观  40 急性低氧暴露时不同模拟高度对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强度指标的影响研究  41 福建南少林武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42 福建省普通高校学生对太极拳功能的认识研究  43 太极拳对多动倾向儿童影响的研究  44 福建南少林武术与明代抗倭战争关系研究  45 后奥运时代中国武术发展探析  46 恩施州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类别、流变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  47 中外优秀女子散打运动员攻、反技术运用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48 中国武术现代流变历程及其规律探索  49 影视武术之研究  50 武术散打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特征研究

春节民俗知识,过年的习俗及由来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有关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个叫“年”的妖怪,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做。百姓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够侵杀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准备举家外迁的时候,有一壮士出现了,他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与“年”同归于尽,以换得百姓的安居乐业。后来,壮士在“年”经常出没的地方与“年”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年”被杀死,壮士也不幸牺牲。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壮士,祝贺获得新生,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年是春节的俗称,说到春,自然就会想到夏、秋、冬,更会想到一年有24个节气365天。那么,是谁将无序的世界变得有序,混沌的天地变得清晰?是帝尧。是帝尧最早站在科学研究的前列,步入愚暗的自然之中,去探求和追索规律,寻觅光明,洞察天地。《华夏上古志·五千年演义》记载:做了首领的尧,仁德像苍天那样广大,无所不被;智慧像神灵那样微妙,无所不知。……尧让重和黎专门负责观测天象,占卜天意。日久天长,重和黎居然成了两位天文学家呢!他们还把所掌握的天文知识传授给羲和、羲仲,让更多的人懂得天象。尧任命了农官后稷之后,农耕日渐发达,他也越觉得播种、收获,都须掌握四时,而是掌握四时必须懂得天象。于是,尧把羲和、羲仲等人召来,命羲和细心观察天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民政部来制定历法,以便人们按时令从事生产。他命羲仲住到东方海滨,观察记录日出的方位与时间,以昼夜平分那天作为春分;命羲叔住到南方的明都,观察太阳如何向南移动,以定夏至;命和种住到西方的昧谷,专门测定日落,以定秋分;命和叔住到北方的幽都,观察太阳从南向北移动的方位,以定冬至。尧分派完之后,又说道:“我告诉你们,大概可以366日为一周期,剩下的天数,用闰月的办法去解决,这样,春夏秋冬就好确定了。确定了四季,自然就能确定出年来了。”翻阅《尚书·尧殿》可以看到:(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警授民时。分命羲仲,……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据此可见,帝尧钦定农历是无可争议的。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春节民俗知识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1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我国人民熟悉的四大节日是:(D) A.春节 元宵 清明 端午 B.春节 清明 七夕 中秋 C.春节 端午 重阳 腊八 D.春节 清明 端午 中秋 2春节也叫“过年”,传说和一种叫做“年”的怪兽有关。人们为春节所做的一些准备和活动,据说也和驱赶这种怪兽有关。下列活动和“年”这种传说无关的一项是:(D) A.放爆竹 B.守岁 C.贴春联、挂年画 D.吃饺子 3常言道“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就凸显出节日内容的丰富多彩。除了观灯、猜灯谜、闹社火、划旱船和吃元宵外,还有许多其它的活动。下列活动中不在元宵节进行的一项是:(B) A.耍龙灯 B放风筝 C舞狮子 D踩高跷 4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是在:A A丰收年景的6—9月 B每年秋天 C清明后10天 D端午前 5傣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是:C A:糯米饭 B:菜团 C竹筒饭 6汪曾祺先生说:“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她里面保养着这个民族常绿的童心。”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源头和文化意义。下面所列内容,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关系最不密切的一项是:(B) A.农事生产 B.宗教信仰 C.神话传说 D.名人故事 7我国古代过春节,一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祭灶就开始了,这一天也叫做“小年”, 而人们通常用来祭祀灶王爷的食物是:(B) A.元宵 B.麦芽糖 C.腊八粥 D.饺子 8王安石写过有关春节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新桃”“旧符”指的是:(A) A.画着门神的桃木板 B.窗花 C.年画 D.门槛 9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写在自己家门口的春联经常被人偷偷揭去,令他很是苦恼。后来他在除夕夜又写了一副,但只让家人贴出春联的上半截,春联居然没有被再偷,第二天他再接着贴上下半截。这副春联的下半截分别是“今朝至”和“昨夜行”,请问它的上半截分别写的是:(B) A.春风春雨 新年新岁 B.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C.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D.悠悠乾坤 昭昭日月 10孩子们是盼望过年的,因为在除夕之夜,可以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习俗从汉代就开始了,它最初的含义是:(A) A.压邪驱鬼 B.望子成龙 C.祝福健康 D.招财进宝 11北方人的年夜饭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12按照我国传统的说法,正月初七是人日,而初一至初六是包括马牛羊鸡狗猪在内的“六畜”日。那么与正月初一相对应的动物是:(A) A.鸡 B.猪 C.牛 D.羊 13元宵节又被称作“灯节”,每逢节日,民间有张灯观赏的风俗。关于张灯之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源于道教 B源于佛教 C源于古时农家“照田蚕”的风俗 D源于汉文帝戡平诸吕 14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 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15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B A蒿饼 B巧果 C汤圆 D竹筒饭 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古代常把这一天叫做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直到 以后,中国开始废除农历,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而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A)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北伐胜利 D.新中国成立 16春节的时候,人们一般还要贴春联,这是从最初的桃符演变而来的,但真正普及到民间,是明代以后的事情。因为明代一位皇帝非常喜欢贴春联和写春联,春联两字就是由他正式命名的。这位皇帝是 (A) A明太祖朱元璋 B明成祖朱棣 C明世宗朱厚熜 D明思宗朱由检 17传说天帝怕妖魔鬼怪到人间作祟,派了两名神将神荼(读作“伸舒”)和郁垒(读作“郁律”)把住从仙山到人间的天然大门。于是人们每逢过年,便用桃木刻上这两位神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以示去灾压邪。到了唐代,门神换成了两位开国功臣的名字,他们是:(B) A.尉迟恭 长孙无 B.尉迟恭 秦叔宝 C.长孙无忌 秦叔宝 D.程咬金 房玄龄 18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元宵也叫汤圆。到了近代,还有一位统治者出于忌讳,下令不许老百姓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这个人是:(A) A.袁世凯 B黎元洪 C段祺瑞 D张作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