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党的基本历史脉络论文2000字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10 21:19:34

党的基本历史脉络论文2000字范文

很好,好了,真的太好了(^0^)/

写作思路:可以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背景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突出,语言要符合逻辑等等。正文: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已经走过96年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不忘初心,才能继续前进。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既有学术价值,更有现实意义。要认清这个问题,从建党过程本身来讲,还不太容易看得清楚,必须拓宽视野,把中共的创建摆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大背景中加以考察分析,必然性的问题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人为促成,而是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中国原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强大帝国,一直到清朝初期社会生产力仍处于世界的前列。由于封建王朝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对外采取闭关自守政策,逐步衰落下来。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不是自己改变的,而是资本殖民主义的铁舰洋炮轰开的。从1840年至1900年的60年间,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包括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在内的5次大规模战争。5次侵华战争前后持续了10年,也就是说当时中国有六分之一的时间在挨打。战败的结果是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口岸、丧失主权。中华民族经受了西方列强侵略的深重灾难和屈辱,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外患内忧、民族危机的境遇,中国人民是不会甘愿长期忍受外敌侵略、亡国灭种的。中国的志士仁人和各阶层民众先后发起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斗争。但是,这些努力都一一失败了,亿万人民仍在水深火热中挣扎。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自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实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经过多次武装起义都遭失败,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一个月内,当时全国24个省就有14个省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加入革命阵营。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结束了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胜利,也是孙中山和革命党人作出的一个历史性贡献。令人惋惜的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没有得到巩固,被袁世凯所篡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双方力量悬殊,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长期在海外活动,国内的基础较为薄弱。而当时的实力派袁世凯控制着军队和经济资源,使革命派没有还手之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袁世凯大耍两面派手腕,对革命派表示“拥护共和”,对清皇室则逼其退位交权。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乘势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中国由此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把持政权之后,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依赖封建势力,种种倒行逆施尤其是复辟帝制,引起了革命派和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孙中山团结一大批爱国志士展开了顽强不懈的斗争,先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但都遭受失败,未能挽回国势衰败的命运。北洋势力统治期间,军阀混战连绵不断,民不聊生,中国社会存在的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不仅没有解决,某些方面还更为激化,如何挽救民族的危亡、人民的痛苦,成了人们最迫切的期待。在此前后,还出现了一段政党政治的闹剧。随着封建帝制的崩溃,受西方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政坛也兴起了一股议会竞选、政党组阁的热潮。各派政治势力为了在国会选举中获得席位,争取在权力分配时得到更多利益,纷纷组建各自的政党,使中国一度呈现出政党林立的局面。1912年前后的几年间,涌现出大大小小的政党几百个,争权夺利,喧嚣一时。大多数政党思想庞杂,组织涣散,有的政见不一,多次改组;有的根基浅薄,转瞬即逝;也有的内部对立,不欢而散。即使少数坚持下来的政党,也在纷繁复杂的斗争中束手无策。这股热闹了一阵的政党政治,不久也就销声匿迹了。中国进入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各个阶级和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结果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迅即成了过眼云烟;种种救国方案也各显身手,但都化为泡影,没有找到救世良方。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在沉闷、彷徨中寻找新的社会力量和前进道路。几经失败之后,人们把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到新兴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大背景,是历史必然性的依据所在。

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无数惊天动地的辉煌业绩,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自己的认识,这也是学好党的基本理论的一条重要经验。认真研究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对我们深入学习在这一结合过程中创立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进一步提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从一成立,就坚定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努力把马列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但是,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了解,对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都还懂得不多,还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因此,党内不可避免地接连出现了“左”的和右的错误,使中国革命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特别是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内,盛行着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极力鼓吹“百分之百地绝对忠实于共产国际的列宁主义总路线”,只知生吞活剥地背诵马列书本上的个别词句,照搬照抄苏联的革命经验和模式,攻击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主张是“狭隘经验论”,说什么“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那些动辄引经据典、自诩为“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的教条主义者们,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而恰恰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山沟里的马列主义”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唯一正确的胜利之路。

党的基本历史脉络论文

在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无数惊天动地的辉煌业绩,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自己的认识,这也是学好党的基本理论的一条重要经验。认真研究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对我们深入学习在这一结合过程中创立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进一步提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从一成立,就坚定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努力把马列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但是,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还没有完整的、统一的了解,对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都还懂得不多,还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因此,党内不可避免地接连出现了“左”的和右的错误,使中国革命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特别是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内,盛行着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极力鼓吹“百分之百地绝对忠实于共产国际的列宁主义总路线”,只知生吞活剥地背诵马列书本上的个别词句,照搬照抄苏联的革命经验和模式,攻击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主张是“狭隘经验论”,说什么“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那些动辄引经据典、自诩为“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的教条主义者们,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而恰恰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山沟里的马列主义”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唯一正确的胜利之路。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1917年,十月革命的曙光照亮了世界。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当中,逐步传播开来。1918年4月,毛泽东同蔡和森、何叔衡在湖南发起成立了“新民学会”。1919年7月,李大钊组织了“少年中国学会”。不久,周恩来和郭隆真等人组织了“觉悟社”。当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最突出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维金斯基等来华,先后会见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酝酿成立共产党。之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的基础上,于1921年7月下旬,在上海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十二人,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以及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尼柯尔斯基。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制订了我党的第一个纲领。规定了党支的奋斗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达到共产主义”。大会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由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其间经受了1927年和1934年两次严重失败的痛苦考验。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和各年方面、各种形式斗争的密切配合,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同时,建立了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核心的国共两党和各界人民的革命统一战线,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迅速地掀起了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高潮,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党中央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9月,毛泽东同湖南省委领导了湖南、江西边界的秋收起义。随后,湘鄂赣粤各地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的起义先后爆发。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党在全国各地领导武装起义100多次,开始进入创建红军和发动土地革命的新时期。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针对当时实际情况,毛泽东同志多次重申党的二大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规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思想,指出了中国的出路在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并进而转入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胜利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谋任何私利的政党虽敢于并善于领导人民百折不挠地向敌人作斗争的政党。中国各族人民从亲身经历中看到了这个事实,人而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民族统一和团结。1957年,毛泽东同志也曾提出了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问题。但是,毛泽东现场在此之后的一个时期内,逐步夸大了确实存在的阶级斗争的严重程度,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随后发展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致使在不少场合混淆了敌我,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终于酿成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1976年10月,党中央政治局代表人民的意志,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其中包括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真正开始了全面的、坚决的、依靠群众和深思熟虑的拨乱反正,开始了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使用权党重新加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轨道上来。

在百度上找的,不知道能用不?历史长河大浪淘沙,送走过多少岁月;时代画卷波澜壮阔,记载了无数英杰。 忆往昔,按卷沉思,竟难忘那燕园的红墙;竟难忘那十月的潮思;竟难忘“还我青岛,还我中华”的竞相奔走,击博耳鼓的阵阵呼声。风云为之含悲,草木为之变色,泰山为之震动。 80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一次站在五四运动的纪念碑前。回望那个壮怀激烈的年代,那些站在时代潮头的年轻的身影,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激活了一个时代,激活了一个民族,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五四以后一代代青年高举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努力探索、不断创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贡献着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时光白驹过隙,静听时代的脉搏,五四精神的熊熊烈火仍在中国一代代青年的心中燃烧着、喷薄着。前仆后继的中国青年踏着时代的鼓点,紧追着时代的步伐,昂首向前、英雄倍出。昨天的雷峰、李向群,今天的邵云环、许兴虎、朱颖,他们都是怀着对祖国、对人民满腔的情和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不正是“五四”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吗? 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眺望未来世纪曙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呈现,资源竞争、市场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可见,中国跨世纪的一代青年所处的环境不亚于五四时期青年们所处的境遇。尤其是在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野蛮轰炸再次证明,美帝国主义仍如豺狼虎豹般无时不在打着中国的主意。近十天来,我国各族人民高举着五四的光荣传统,摇旗呐喊、义愤填膺。中国人民是不可欺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党的历史脉动论文

在百度上找的,不知道能用不?历史长河大浪淘沙,送走过多少岁月;时代画卷波澜壮阔,记载了无数英杰。 忆往昔,按卷沉思,竟难忘那燕园的红墙;竟难忘那十月的潮思;竟难忘“还我青岛,还我中华”的竞相奔走,击博耳鼓的阵阵呼声。风云为之含悲,草木为之变色,泰山为之震动。 80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一次站在五四运动的纪念碑前。回望那个壮怀激烈的年代,那些站在时代潮头的年轻的身影,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激活了一个时代,激活了一个民族,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五四以后一代代青年高举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努力探索、不断创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贡献着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时光白驹过隙,静听时代的脉搏,五四精神的熊熊烈火仍在中国一代代青年的心中燃烧着、喷薄着。前仆后继的中国青年踏着时代的鼓点,紧追着时代的步伐,昂首向前、英雄倍出。昨天的雷峰、李向群,今天的邵云环、许兴虎、朱颖,他们都是怀着对祖国、对人民满腔的情和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不正是“五四”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吗? 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眺望未来世纪曙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呈现,资源竞争、市场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可见,中国跨世纪的一代青年所处的环境不亚于五四时期青年们所处的境遇。尤其是在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野蛮轰炸再次证明,美帝国主义仍如豺狼虎豹般无时不在打着中国的主意。近十天来,我国各族人民高举着五四的光荣传统,摇旗呐喊、义愤填膺。中国人民是不可欺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很好,好了,真的太好了(^0^)/

论文的历史脉络怎么写的

历史小论文写作要领一、立论立论就是确定历史小论文的中心论点。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或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表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考虑中心论点时应注意:1.立论的科学性所谓立论的科学性就是作者的观点和搜集的资料信息要有理论根据和事实依据。即作者的观点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讲述的史实要有依据或明确的出处,不可以想当然,更不应该凭空臆造。只有这样的立论才有价值。2.立论的前卫性立论的前卫性就是超前意识。立论要新,就是要写没有人写过或很少有人写过的题材。这就要求学生对近几年的学术动态应该有大致的了解,以免撞车,还有人云亦云之嫌。3.立论的指导性立论的指导性又称立论的实用性。论文出来是给别人看的,作品要能给读者以启迪,对读者有所帮助、有所鼓舞、有所收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就是论文的价值。如果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去歌颂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或者为反面人物歌功颂德,这类文章即使写得再好,也是不可取的。二、命题论文的中心论点决定以后,给论文定一个新颖、明确、有吸引力的题目,用来表达文章主题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论文的命题比论文写作更难。1.题目要新在重视科学性的前提下,论文命题要新,要有创意,切忌平淡无奇,要力争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2.题目要奇命题要奇,不是指搞文字游戏或故弄玄虚,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为自己的论文命题,以达到文章能引人入胜的效果。3.题目要小历史论文题,宜小不宜大。特别是刚刚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更是不要选大题目,选大题目的结果不是大而空,就是大而乱。想把文章写得面面俱到,却往往因为自身能力和水平限制会一面都不到。三、布局1.开头、结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论文开头十分重要,第一段应该力求开门见山,直接接触主题,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最好还要有点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追求。结尾要提纲挈领,发人深思,余味无穷。所以有些有经验的作者在论文的开头和结尾上是很下功夫的。2.编写提纲论文写作提纲是文章的设计方案。首先提出论点(包括总论点和分论点),然后提出论据。论据包括历史史实、名人名家论述。最后是明确的结论。至于有几个分论点,引用哪些论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般视作者自身习惯而定。如果有必要,或文章篇幅较长,也可以加上小标题,以求取得一目了然的效果。四、定稿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包括起草、修改、定稿三个步骤。起草就是写初稿,要深思熟虑,一气呵成。修改时,要对史料、观点、语言一一检查,以提高文章的质量。还可以征求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对文章加以补充,最后定稿。

写这个不用人民币是不行的。

据学术堂了解,喜欢历史的同学有很多,关于历史的话题也有很多,我们首先得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话题,这样我们才能有动力去了解与此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兴趣才是我们的第一导师  历史论文肯定是要介绍那个时期所发展的故事背景,事情发生的起因结果以及相关的知识,那么这样就基本能够看出事情发展的全部过程,会发现自己的一点想法  再看看历史学家对于这段时间的看法,别的学者对于这个话题有什么样不同的观点看法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说自己在认真了解了这段的历史之后会有什么不同新观点,这也就是我们写历史论文的收获了

一般不知道怎么写的都是论文看的少的,没有论文写作的思路,我建议你还是去看看历史学研究这本期刊,汉斯的oa期刊,只有文献看的多了,你就自然而然的会写了

论文的历史脉络是什么啊

中国近代史发展概况(1840-1949年) 一、近代前期历史发展概况(1840-1919年)  1.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1840年-19世纪60年代),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段。  1840年,蓄谋已久的英国政府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和清军的爱国将领对英国侵略军进行了英勇抵抗。腐败的清政府最终屈膝投降,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开始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太平天国是长期积累起来的阶级矛盾,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迅速加剧,汇聚成的社会矛盾的大爆发,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两大对抗力量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英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在华利益。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阶段。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在中体西用的指导下,地主阶级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标志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竭力向外扩张,企图侵占朝鲜,进而侵略中国,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中国开设银行,开办工厂,开采矿山,修筑铁路,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同时,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面对瓜分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实行维新变法。1898年6月至9月,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史称百日维新。这次变法在中国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这次变法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镇压下去。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夺权斗争,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外国传教士欺压中国人民越来越猖狂;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大借外债,增加捐税,人民负担大大加重。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了,这是农民阶级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为了镇压义和团,英、俄、日等八国组成联军进犯天津、北京,遭到义和团的沉重打击。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次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1901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民主革命的酝酿,辛亥革命和军阀割据(20世纪初-五四运动前),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这一时期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先后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有一定进步性,但其维护封建专制的目的却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广泛地开展起来。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他创立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取得成功,史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它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  袁世凯在北京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实行独裁专制,大量出卖国家主权,复辟帝制,在思想上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和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解放了人们思想。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段祺瑞操纵北京政府,实行专制统治,出卖国家主权。中华民族的灾难更加深重了。  "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争夺中国,形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同时,英、法、德、俄等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就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有利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并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觉悟,这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阶级基础。 二、近代后期历史发展概况(1919-1949年)  1.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19-1927年)  1919年5月-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阶段。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指导了中国革命,促进了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组织和干部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第一次工运高潮的失败,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成熟和革命的新发展。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为国民大革命时期。革命对象是北洋军阀,革命力量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大革命高潮--北伐由南而北,迅速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帝国主义扶植蒋介石作为新的殖民工具,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党中央犯右倾错误,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反帝反封建任务最终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性质依然。大革命失败了。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  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大肆屠杀、"围剿"中国共产党和进步人士,镇压革命。经济上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并日渐壮大。由于王明"左"倾错误,中国共产党及红军于1934年被迫长征,历时两年,完成了战略转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中日民族矛盾日渐上升,国共关系发生变化,从对峙逐步走向合作。西安事变标志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抗日)(1937-1945年)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历史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抗战初期,日本企图速战速决,对正面战场大举进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几次大会战,比较积极地抗战,但由于坚持片面抗战路线,会战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中共军队深入敌后,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重点进攻中国共产党,政治诱降国民政府,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逐渐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强化独裁统治。同时,面对国民党的进攻和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采取措施使抗日根据地渡过难关,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领导下,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由于中国全民族的抗战,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经历了由民族革命战争向国内革命战争的过渡。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展开的全面斗争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内容,如重庆谈判、旧政协会议的召开。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继续实行一党专制独裁统治,首先挑起内战,最后失民心而失天下,人民解放战争以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告终。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0月,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取得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结束。

“历史的发展历程”与“历史的发展脉络”最大的区别是:发展历程指的是历史的发展经过,发展过程的中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的出现原因以及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等等;“历史的发展脉络”指的是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大的事件,是研究历史的关键点,是历史发展的连接点。

所谓脉络,一般是指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些什么事、产生了什么后果。1、疏清文章脉络简单来说就是理清 文章顺序和层次。2、梳理文章脉络的方法:第一步、分析语段的结构,把握语段的思路分析语段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扣中心,以纲带目。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首先必须找准中心句。凡属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或者先摆情况后解释说明,或者先总说后分说之类的语段,第一层都划在始发句与后续句之间。与此相反,属于先分析论证后得出结论,或先分述后总结之类的语段,第一层则划在终止句前面。如果是照应式语段,第一层则划在始发句后,第二层则划在终止句前。(2)理思路,弄清结构。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3)抓标志,分析结构。语段里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此外,对应的词语、相似的句式、语意的分合、方位的顺序等,都是分析语段层次的突破口。(4)抓句子语意间隙,分析结构。有些语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分析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最后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语段的第一个层次。第二步、分析文章的意义段,把握文章的思路(3)审辨标志性词语。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语。(1)辨明文体,选准角度。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内容上的归类合并。不同文体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文体,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换来划分;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切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或按事理逻辑(轻到重、简单到复杂)来划分。而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边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2)辨明重要的文句。文意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3)审辨标志性词语。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语。扩展资料: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应注意的问题:(1)整理文中被打乱的语言材料,与语言基础知识考查一般的语言的衔接题有所不同。除了要注意这组语言的衔接以外,还要把它放在原文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其思路与行文习惯是否一致。特别要注意这组语言与上下文衔接的对接点,从而找到这组语言材料的支撑点。(2)将从原文中抽出的句子还原时,先研究文中空缺处的上下文(讲的什么内容,语言形式有何特点),再看被抽出的句子,根据内在的语脉语流的连贯,或根据语言外部特点的接近来敲定答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散文百度百科 - 议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