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科幻小说文学小论文范文大全初中英语

发布时间:2024-07-06 06:36:28

科幻小说文学小论文范文大全初中英语

小弟弟有志气!中国科幻后继有人啊!不过我不可能现帮你写阿。。。。。。。。。。这里有一篇科幻巨匠刘慈欣的评论,相当深刻,可能有点太长了,而且你不一定全能看懂,你一定耐心看完,然后看着摘一部分。希望有用。从大海见一滴水——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作 者:刘慈欣类 别:科幻理论 试想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做出如下描述: 拿破仑率领六十万法军侵入俄罗斯,俄军且战且退,法军渐渐深入俄罗斯广阔的国土,最近占领了已成为一座空城的莫斯科。在长期等待求和不成后,拿破仑只得命令大军撤退。俄罗斯严酷的冬天到来了,撤退途中,法国人大批死于严寒和饥饿,拿破仑最后回到法国时,只带回不到三万法军。 事实上托翁在那部巨著中确实写过大量这类文字,但他把这些描写都从小说的正文中隔离出来,以一些完全独立的章节放在书中。无独有偶,一个世纪后的另一位战争作家赫尔曼•沃克,在他的巨著《战争风云》中,也把宏观记述二战历史进程的文字以类似于附记的独立章节成文,并冠以一个统一的题目:《全球滑铁卢》,如果单独拿出来,可以成为一本不错的二战历史普及读物。两位相距百年的作家的这种作法,无非是想告诉读者:这些东西是历史,不是我作品的有机部分,不属于我的文学创造。 确实,主流文学不可能把对历史的宏观描写作为作品的主体,其描写的宏观度达到一定程度,小说便不成其为小说,而成为史书了。当然,存在着大量描写历史全景的小说,如中国的《李自成》和外国的《斯巴达克思》,但这些作品都是以历史人物的细节描写为主体,以大量的细节反映历史的全貌。它们也不可能把对历史的宏观进程描写做为主体,那是历史学家干的事。 但科幻小说则不同,请看如下文字: 天狼星统帅仑破拿率领六十万艘星舰构成的庞大舰队远征太阳系。人类且战且退,在撤向外太空前带走了所有行星上的可用能源,并将太阳提前转化为不可能从中提取任何能量的红巨星。天狼远征军深入太阳系,最后占领了已成为一颗空星的地球。在长期等待求和不成后,仑破拿只得命令大军撤退。银河系第一旋臂严酷的黑洞洪水期到来了,撤退途中,由于能源耗尽失去机动能力,星舰大批被漂浮的黑洞吞噬,仑破拿最后回到天狼星系时,舰队只剩下不到三万艘星舰。 这也是一段对历史的宏观描写,与上面不同的是,它同时还是小说,是作者的文学创造,因为这是作者创造的历史,仑破拿和他的星际舰队都来自于他的想像世界。 这就是科幻文学相对于主流文学的主要差异。主流文学描写上帝已经创造的世界,科幻文学则像上帝一样创造世界再描写它。 由于以上这个区别,使我们必须从科幻文学的角度,对科幻小说中主流文学的某些要素进行反思。一、细节 小说必须有细节,但在科幻文学中,细节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这样一篇名为《奇点焰火》科幻小说,描写在一群超级意识那里,用大爆炸方式创造宇宙只是他们的一场焰火晚会,一个焰火就是一次创世大爆炸,进而诞生一个宇宙。当我们的宇宙诞生时,有这样的描写: “这颗好!这颗好!”当焰火在虚无中炸开时,主体1欢呼起来。 “至少比刚才几颗好,”主体2懒洋洋地说,“暴胀后形成的物理规律分布均匀,从纯能中沉淀出的基本粒子成色也不错。” 焰火熄灭了,灰烬纷纷下落。 “耐心点嘛,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主体1对又拿起一颗奇点焰火要点燃的主体2说,他把一架望远镜递给主体2,“你看灰里面,冷下来的物质形成许多有趣的微小低熵聚合。” “嗯,”主体2举着望远镜说,“他们能自我复制,还产生了微小的意识……等等,他们中的一些居然推测出自己来自刚才那颗焰火,有趣……” 毫无疑问,以上的文字应该算做细节,描写两个人(或随便其它什么东西)在放一颗焰火前后的对话和感觉。但这个细节绝对不寻常,它真的不“细”了,短短二百字,在主流文学中描写男女主人公的一次小吻都捉襟见肘,却在时空上囊括了我们的宇宙自大爆炸以来的全部历史,包括生命史和文明史,还展现了我们的宇宙之外的一个超宇宙的图景。这是科幻所独有的细节,相对于主流文学的“微细节”而言,我们不访把它称为“宏细节”。 同样的内容,在主流文学中应该是这样描写的: 宇宙诞生于大爆炸,后来形成了包括太阳在内的恒星,后来在太阳旁边形成了地球。地球出现十几亿年后,生命在它的表面出现了,后来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出现了人类。人类经历了原始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开始了对宇宙本原的思考,并证明了它诞生于大爆炸。 这是细节吗,显然不是。所以宏细节只能在科幻中出现, 其实这样的细节在科幻小说中很常见,《2001》的最后一章宇航员化为纯能态后的描写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一段文字为科幻文学中最经典的篇章。在这些细节中,科幻作家笔端轻摇而纵横十亿年时间和百亿光年空间,使主流文学所囊括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在科幻小说的早期,宏细节并不常见,只有在科幻文学将触角伸向宇宙深处,同时开始对宇宙本原的思考时,它才大量出现,它是科幻小说成熟的一个标志,也是最能体现科幻文学特点和优势的一种表现手法。 这里丝毫没有贬低传统文学中的微细节的意思,它同样是科幻小说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生动微细节的科幻小说就像是少了一条腿的巨人。即使全部以微细节构成的科幻小说,也不乏《昔日之光》这样的经典。 现在的遗憾是,在强调微细节的同时,宏细节在国内科幻小说的评论和读者中并没有得到认可,人们对它一般有两种评价:一、空洞,二、只是一个长篇梗概。 克拉克的《星》是科幻短篇中的经典,它最后那句:“毁灭了一个文明的超新星,仅仅是为了照亮伯利恒的夜空!”是科幻小说的千古绝唱,也是宏细节的典范。但这篇小说如果在国内写出,肯定发表不了,原因很简单:它没有细节。如果说《2001》虽然时空描写的尺度很大,但内涵已写尽,再扩长也没什么了,那么《星》可真像一部长篇梗概,甚至如果把这篇梗概递到一位国内出版社征集科幻长篇的老编手中,他(她)没准还嫌它写得太粗略呢。国内也有很多不错的作品以“没有细节”为由发表不出来,最典型的例子要数冯志刚的《种植文明》了。在2001年北京师大的银河奖颁奖会后座谈中,一位MM严厉地指责道:“科幻创作的不认真已经发展到了这种地步,以至于有人把一篇小说的内容简介也拿出来冒充杰作!”看到旁边冯兄的苦笑,我很想解释几句,但再看MM那义愤填膺大义凛然的样子,话又吓回肚子里去了。其实,这部作品单从细节方面来说,比国外的一些经典还是细得多。不信你可以去看看两年前刚获星云奖的《引力深井》,看看卡尔维诺的《螺旋》,再看看很有些年代的《最初的和最后的人》。听说冯兄正在把他的这篇“内容简介”扩为长篇,其实这事儿西方科幻作家也常干,但耐人寻味的是,很多被扩成的长篇在科幻史上的地位还不如它的短篇“梗概”。 宏细节的出现,对科幻小说的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使我们联想到了应用软件(特别是MIS软件)的开发理论。依照来自西方的软件工程理论,软件的开发应该由顶向下,即首先建好软件的整体框架,然后逐步细化。而在国内,由于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层次的限制,企业MIS软件的开发基本上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先有各专业的小模块,最后逐渐凑成一个大系统(这造成了相当多的灾难性的后果)。前者很像以宏细节为主的科幻,先按自己创造的规律建成一个世界,再去进一步充实细化它;而后者,肯定是传统文学的构建方式了。传统文学没有办法自上而下地写,因为上面的结构已经建好了,描写它不是文学的事。 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的描写空间,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对整个宇宙的描写中更生动也更深刻地表现地球,表现在主流文学中存在了几千年的传统世界,从仙女座星云中拿一个望远镜看地球上罗密欧在朱丽叶的窗下打口哨,肯定比从不远处的树丛中看更有趣。 科幻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二、人物 人类的社会史,就是一部人的地位的上升史。从斯巴达克思挥舞利剑冲出角斗场,到法国的革命者们高喊人权博爱平等,人从手段变为目的。 但在科学中,人的地位正沿着相反的方向演化,从上帝的造物(宇宙中的其它东西都是他老人家送给我们的家具),万物之灵,退化到与其它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再退化到宇宙角落中一粒沙子上的微不足道的细菌。 科幻属于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的文学,但它是由科学催生的,现在的问题是,在人的地位上,我们倒向哪边? 主流文学无疑倒向了前者,文学是人学,已经成了一句近乎于法律的准则,一篇没有人物的小说是不能被接受的。 从不长的世界科幻史看,科幻小说并没有抛弃人物,但人物形象和地位与主流文学相比已大大降低。到目前为止,成为经典的那些科幻作品基本上没有因塑造人物形象而成功的。在我们看过的所有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平面呆板之最是《2001》创造的,里面的科学家和宇航员目光呆滞面无表情,用机器般恒定的声调和语速说话。如果说其它科幻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欠缺是由于作家的不在意或无能为力,《2001》则是库布里克故意而为之,他仿佛在告诉我们,人在这部作品中只是一个符号。他做得很成功,看过电影后,我们很难把飞船中那仅有的两个宇航员区分开来,除了名字,他们似乎没有任何个性上的特点。 人物的地位在科幻小说中的变化,与细节的变化一样,同样是由于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描述空间的缘故,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科幻与科学天然的联系,使得它能够对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人物形象的概念在科幻小说中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扩展。 其一、以整个种族形象取代个人形象。与传统文学不同,科幻小说有可能描写除人类之外的多个文明,并给这些文明及创造它的种族赋以不同的形象和性格。创造这些文明的种族可以是外星人,也可以是进入外太空的不同人类群落。前面提到的《种植文明》,就是后者的典型例子。我们把这种新的文学形象称为种族形象。 其二、一个世界作为一个形象出现。这些世界可以是不同的星球和星系,也可以是平行宇宙中的不同分支,近年来,又增添了许多运行于计算机内存中的虚拟世界。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这些世界是有人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人),这种世界形象,其实就是上面所说的种族形象的进一步扩展。另一种情况是没有人的世界,后来由人(大多是探险者)进入。在这种情况中,更多地关注于这些世界的自然属性,以及它对进入其中的人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形象往往像传统文学中的一个反派角色,与进入其中的人发生矛盾冲突。科幻小说中还有一种十分罕见的世界形象,这些世界独立存在于宇宙中,人从来没有进入,作者以一个旁边的超意识位置来描写它。比如《巴别图书馆》。这类作品很少,也很难读,但却把科幻的特点推向极致。 不管是种族形象还是世界形象,在主流文学中都不可能存在,因为一个文学形象存在的前提是有可能与其它形象进行比较,描写单一种族(人类)和单一世界(地球)的主流文学,必须把形象的颗粒细化到个人,种族形象和世界形象是科幻对文学的贡献。 科幻中两种新的文学形象显然没有得到国内读者和评论的认可,我们对科幻小说的评论,仍然沿续着传统文学的思维,无法接受不以传统人物形象为中心的作品,更别提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种族形象和世界形象了,而对于这两个科幻文学形象的创造和欣赏,正是科幻文学的核心内容,中国科幻在文学水平上的欠缺,本质上是这两个形象的欠缺。三、科幻题材的现实与空灵 国内的读者偏爱贴近现实的科幻,稍微超脱和疯狂一些的想象就无法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科幻大多是近未来的。 其实这个话题在理论上没有太多可讨论的,科幻的存在就是为了科学幻想,现在科学要被抛弃了,那只剩下幻想。展现想象世界是这个文学品种的起点和目的。用科幻描写现实,就像用飞机螺旋桨当电扇,不好使的。有一件事一直让我迷惑不解:想看对现实的描写干嘛要看科幻?《人民文学》不好看吗?《收获》不好看吗?《平凡的世界》不好看吗?要论对现实描写的层次和深度,科幻连主流文学拉下的那点儿也比不上。 很多年前看过一部苏联的喜剧电影,其中有这样的镜头:一架大型客机降落到公路上,与汽车一起行驶,它遵守所有交通规则,同汽车一样红灯停绿灯行。 这是对国内科幻题材现状的绝妙写照。科幻是一种能飞起来的文学,我们偏偏喜欢让它在地上爬行。四、科幻中的英雄主义 现代主流文学入了嘲弄英雄的时代,正如那句当代名言:“太阳是一泡屎,月亮是一张擦屁股纸。” 其实,这种做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科学和理性地想想,英雄主义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二战中那些英勇的德国坦克手和日本神风飞行员的行为是不是英雄主义?当然可以说不是,因为他们在为非正义的一方而战争。但进一步思考,这种说法带给我们的只有困惑。普通人在成为英雄以前并不是学者,他们不可能去判断自己所从事事业的正义与否;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学者,从道义角度对一场战争进行判断也是很难的,说一场战争是不是正义的,更多的是用脚而不是用大脑说话,即看你站在哪方的立场上。像二战这样对其道义性质有基本一致的看法的战争,在人类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如果按传统的英雄主义概念,在战争到来时,普通人如果想尽责任,其行为是否是英雄主义就只能凭运气了,更糟的是这种运气还不是扔硬币的二分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肯定认为大部分战争中双方的阵亡士兵都是无意义的炮灰。以这样的定义再去看英雄主义,就会发现它在历史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远大于进步。《光荣与梦想》中的女人公所为之牺牲的事业也并非是正义的。这样一来,难道那些以生命为代价的惨烈奉献,那些只有人类才能做出的气壮山河歌泣鬼神的壮举,全是毫无意义的变态和闹剧? 比较理智和公平的作法,是将英雄主义与道义区分开来,只将它做为一种人类特有的品质,一种将人与其它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 随着文明的进步,随着民主和人权理念在全世界被认可,英雄主义正在淡出。文学嘲弄英雄,是从另一个角度呼唤人性,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历史的进步。可以想像,如果人类社会沿目前的轨道发展,英雄主义终将成为一种陌生的东西。 现在的问题是:人类社会肯定会沿着目前的轨道发展吗? 人类是幸运的,文明出现以来,人类世界做为一个整体,从未面对过来自人类之外的能在短时间内灭绝全种族的灾难。但不等于这样的灾难在未来也躲着我们。 当地球面临外星文明的全面入侵时,为保卫我们文明,可能有十亿人需要在外星人的激光下成为炮灰;或者当太阳系驶入一片星际尘埃中,恶化的地球生态必须让三十亿人去死以防止六十亿人一起死,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文学是否还要继续嘲笑英雄主义呢?那时高喊人性和人权能救人类吗? 从科幻的角度看人类,我们的种族是极其脆弱的,在这冷酷的宇宙中,人类必须勇敢地牺牲其中的一部分以换取整个文明的持续,这就需要英雄主义了。现在的人类文明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顺利发展阶段,英雄主义确实不太重要了,但不等于在科幻所考虑的未来也不重要。 科幻文学是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最后一个栖身之地,就让它们在这里多呆一会儿吧。五、科幻中的第三个形象 前面说过科幻文学所特有的两个形象:种族形象和世界形象,它还有第三个主流文学所没有的形象:科学形象。由于科幻是科学发展的直接产物,不管是传统的硬科幻,还是后来的软科幻,科学总是或明显或隐藏地存在于其中,它像血液般充盈在科幻小说的字里行间,作为一个无所不在的形象,一直在被科幻小说塑造着。 中国科幻一直在向主流文学学习,但不是一个好学生:我们关注人物形象和语言技巧,结果我们的作品在人家看来不过是小学生作文;我们关注现实,与人家相比不过是一群涉世不深的学生娃的无病呻吟;我们也玩后现代,结果更是一塌糊涂。但在一件事上,科幻对主流文学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那就是对科学的丑化和妖魔化。 其实,到现在为止,主流文学只是与科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并没有刻意伤害她,这一方面因为传统文学中的田园场景与科学关系不大,另一方面,丑化科学首先需要了解她,在这一点上主流文学可能有一定的障碍。但科幻却有着这方面的天然优势,而且做起来不遗余力! 我们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形象已经成了什么样子,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不错,西方的科幻作家们在这方面做的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这并不是我们这样做的理由。科学在西方社会相当普及,对它的后果进行反思也许是必要的。但即使如此,这种倾向也受到了西方科学界和科幻评论界的一致谴责。在中国,科学在大众中还是一支旷野上的小烛苗,一阵不大的风都能将它吹灭。现在的首要任务不是预言科学的灾难,中国社会面临的真正灾难是科学精神在大众中的丧失。 科学的力量在于大众对她的理解,这是一句真知灼见。而让科学精神在大众中生根发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与之相比,科幻倒显得微不足道了。本来两者并不矛盾,老一辈的中国科幻人曾满怀希望让科幻成为这项伟大事业的一部分,现在看来这希望是何等的天真。但至少,科幻不应对这项事业造成损害。科学是科幻的母亲,我们真愿意成为她的敌人吗? 如果不从负面描写科学,不把她写得可怖可怕就不能吸引读者,那就让我们把手中的笔停下来吧,没什么了不起的,还有许多别的有趣的事情可做。如果中国科幻真有消失的那一天,作为一个忠诚的老科幻迷,我真诚地祈祷她死得干净些。六、陈旧的枷锁 以上写了一些科幻与主流文学的对比,丝毫没有贬低主流文学的意思。以上谈到的科幻的种种优势是它本身的性质所决定,它并没有因此在水平上高出主流文学,相反,她没有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其实,与主流文学相比时,我常常有自惭形秽的感觉。最让我们自愧不如的,是主流文学家们那种对文学表现手法的探索和创新的勇气。从意识流到后现代文学令人眼花缭乱的表现手法,以我行我素的执着精神不断向前发展着。再看看科幻,我们并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表现手法,新浪潮运动不过是把主流文学的表现工具拿过来为已所用,后来又发现不合适,整个运动被科幻理论研究者称为“将科幻的价值和地位让位于主流文学的努力”。至于前面提到的宏细节、种族形象和世界形象,都是科幻作家们的无意识作为,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更没有形成一种自觉的表现手法。而在国内,这些手法甚至得不到基本的认可。 其实,前面所提到的在科幻文学中扩展和颠覆的一些传统文学元素,如人物形象、细节描写等,在主流文学中也正在被急剧变革。像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这样的主流文学家,早就抛弃了那些传统的教条,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反观国内科幻的评论者们,却正在虔诚地拾起人家扔掉的破烂枷锁,庄严地套到自己身上,把上面的螺栓拧到最紧后,对那些稍越雷池一步的科幻作品大加讨伐,俨然成了文学尊严的守护者。看着网上的那些评论,满篇陈腐的教条,没有一点年轻人的敏锐和朝气,有时真想问一句:您高寿? 创新是文学的生命,更是科幻的生命,面对着这个从大海见一滴水的文学,我们首先要有大海的胸怀!30 于娘子关

科幻 即科学幻想(Science fiction) 科幻的定义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尺度差异极大。 比较接近的是:“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 其中最广义的一种认为:“只要故事中含有超现实因素,便可算作科幻作品。” 《辞海》上对“科幻小说”的定义是:“依据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成就以及在这些基础上可能达到的预见,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类利用这些新成果完成某些奇迹的新型小说。”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四卷定义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体裁的小说以真实或想象的科学理论的发现为基础。” 正统科幻迷主张科学与幻想缺一不可。倘若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则只能归为奇幻、魔幻或超现实作品;反之幻想若是付之阙如,那就只是一个科学写实故事。 在中国大陆科幻迷中有这样的民间分类:科幻有硬科幻、软科幻之分,硬科幻对技术描述的要求很高,一般写硬科幻的作者都必须有扎实的科学知识,而软科幻就比较宽松,以情节取胜,另外还有一种稀饭科幻的说法,这是软科幻中的一个特别分支,指软到极点的科幻作品,这两类科幻是科幻迷中永恒的争论,硬科幻迷往往不能容忍毫无科学色彩纯幻想被称为科幻,他们认为,辨别一篇作品是不是科幻,只要把作品中的科学元素去掉,如果文章的意思不变,依然通顺,那么这篇作品就算不上科幻。而软科幻迷则显得宽容许多,他们的观点是只要有科幻因素的都能称为科幻作品。 但是这两种科幻的界线并不明显,比如大家熟悉的《STAR WARS》,有很多人被其各种机械设定所吸引,将其视为硬科幻,也有许多人只是将起作为一部畅销小说来读,只看剧情,于是他们认为星战是软科幻。 国内的硬科幻代表人当属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而软派作家比较多,并没有谁特别突出。而刘慈欣先生一直以来都主张硬科幻和软科幻合为一个整体,他认为多余的分类和争论会拖慢科幻的发展。 俄裔名小说家纳布可夫有句耐人寻味的名言:"科学离不开幻想,艺术离不开真实",或许正是科幻艺术的最佳写照。 科幻中的科学并没有任何局限,天文、物理、生物、化学、机械、电子都可以提供很好的题材。除了自然科学之外,社会科学同样能作为科幻的素材。 实际上,科学可能性的大小必须保持适度的大小才能保证科幻的吸引力,对技术的幻想要求过于严苛往往限制了想象力的展开,而幻想的科学含量过低,则失去了科幻的本来意义。 在科幻爱好者中盛传的一则“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是这样的:“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可以说,这比一个精确的定义更能概括科幻小说的特质。 科幻为人们提供了幻想的平台,文学文化交流的平台。它为人们接受某些超自然现象做了思想准备--在读过科幻的人们中更容易接受或理解新的现象或未知的事物。科幻之所以是科学与人的桥梁之一是因为它具有前瞻性。并且这前瞻性具有警世的作用--它关注现在又高于现在,从现在预言未来,从现在中思考远古,思考未来,思考人类、生物乃至地球、太阳系甚至整个宇宙的未来!它的题材既有厚重又有活泼,形式多样,无疑激发了人们的从童年时期就有的好奇心。它的深厚的思想性与思考性是人智慧的精华,思想的结晶。

我的科幻故事一天,我在公园里散步。突然,一个像盘子一样发着许多光的东西从天而降,低盘的中间发着绿光,像一根柱子。我好半天才反应过来是UFO——“不明飞行物”。我赶紧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只见那个不明飞行物从中间出来一个梯子,一个张着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睛,细又长的手臂,而且非常矮,只有1米左右的外星人从不明飞行物中走出来。它古怪地说:“躲在石头后面的地球人,你出来吧。我的雷达手已经发现了你,我不会伤害你的。”我一点一点地从石头后面走出来,赶紧跑。那外星人的手马上伸长,把我给抓住了。我被吓得把它的手拉开……最后我战胜了害怕,慢慢地走过去。我给它饮料喝。它把饮料放在地上,接着,一道水飞入它的嘴里。我惊呆了,它说它有吸东西的魔力,吸的是超能水。它还能把房子举起来,在001秒内算完一道上亿的乘法算式。我请它带我进入不明飞行物内,它便带我进入不明飞行物里面。里面有许多机器,有一个把光转化成动力的机器,还有能在一秒钟飞回基地的超动力发电机,能在每秒钟转4亿转。飞船上的天线还能接受火星,木星,金星等发出的信号。只见飞船发出声音:“动力系统出现问题,是否修复?”外星人回答道:“是。”过了5秒钟,飞船又说:“动力系统已修复。”我不禁惊讶:“你们科技真发达呀,在这没短的时间就能修好动力系统!”它听了,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这时,它说:“我要走了,我叫卡光,是火星人,再见。”一道百光一闪,飞船便没了。我呆呆地站在那个地方……起床了……妈妈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原来是一场梦,我想:“我以后要去火星,去找卡光。”

科幻小说文学小论文题目大全初中英语

月亮与六便士,追影子的人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英语文学方向的论文选题供大家进行参考:  1、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心理世界  Psychological study of Holiden’s image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2、浅析《卡斯特桥市长》男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Hero in the Mayor of Caster bridge  3、浅析《红字》中的象征主义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4、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贵妇画像》  A Feminist Approach to The Portrait of A Lady  5、浅析《嘉莉妹妹》中摇椅的象征意义  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 of Rocking Chair in Sister Carrie -the Up and Down of Life  6、浅析《飘》中斯佳丽的挣扎与命运  An Analysis of Starlet’s Struggle and Fate  7、浅析海明威文学中的女性主义  Analysis on the Feminism in Hemingway’s Literature  8、浅析《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生涯  The Analysis of Jude’s Tragic Life in “Jude the Obscure”  9、试探《简爱》中的哥特式女性主义  The exploration on the Gothic Feminism in “Jane Eyre”  10、浅析《呼啸山庄》中窗的意象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window in “Wuthering Heights”  11、狄更斯风格在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体现及其小说艺术特色  The writing style in “David Copperfiled” and the Beauty and relive of Dinchons’s writing  12、人物圣地亚哥与作者海明威的异同之我见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 Santiago and Author Hemingway  13、哥特式特色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Gothic Features in Wuthering Hights  14、浅析《贵妇画像》中伊莎贝莎的悲剧成因  An Exploration of the Causes of Isabel’s Tragedy in The Portrait of a Lady  15《紫色》中白人女性与黑人女性社会地位的放映  The refection of social status of white women and black women in “The Color Purple”

这个可以直接去知网看看,看一些最新的论文,反应了现在这一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科幻小说文学小论文范文大全高中英语

小弟弟有志气!中国科幻后继有人啊!不过我不可能现帮你写阿。。。。。。。。。。这里有一篇科幻巨匠刘慈欣的评论,相当深刻,可能有点太长了,而且你不一定全能看懂,你一定耐心看完,然后看着摘一部分。希望有用。从大海见一滴水——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作 者:刘慈欣类 别:科幻理论 试想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做出如下描述: 拿破仑率领六十万法军侵入俄罗斯,俄军且战且退,法军渐渐深入俄罗斯广阔的国土,最近占领了已成为一座空城的莫斯科。在长期等待求和不成后,拿破仑只得命令大军撤退。俄罗斯严酷的冬天到来了,撤退途中,法国人大批死于严寒和饥饿,拿破仑最后回到法国时,只带回不到三万法军。 事实上托翁在那部巨著中确实写过大量这类文字,但他把这些描写都从小说的正文中隔离出来,以一些完全独立的章节放在书中。无独有偶,一个世纪后的另一位战争作家赫尔曼•沃克,在他的巨著《战争风云》中,也把宏观记述二战历史进程的文字以类似于附记的独立章节成文,并冠以一个统一的题目:《全球滑铁卢》,如果单独拿出来,可以成为一本不错的二战历史普及读物。两位相距百年的作家的这种作法,无非是想告诉读者:这些东西是历史,不是我作品的有机部分,不属于我的文学创造。 确实,主流文学不可能把对历史的宏观描写作为作品的主体,其描写的宏观度达到一定程度,小说便不成其为小说,而成为史书了。当然,存在着大量描写历史全景的小说,如中国的《李自成》和外国的《斯巴达克思》,但这些作品都是以历史人物的细节描写为主体,以大量的细节反映历史的全貌。它们也不可能把对历史的宏观进程描写做为主体,那是历史学家干的事。 但科幻小说则不同,请看如下文字: 天狼星统帅仑破拿率领六十万艘星舰构成的庞大舰队远征太阳系。人类且战且退,在撤向外太空前带走了所有行星上的可用能源,并将太阳提前转化为不可能从中提取任何能量的红巨星。天狼远征军深入太阳系,最后占领了已成为一颗空星的地球。在长期等待求和不成后,仑破拿只得命令大军撤退。银河系第一旋臂严酷的黑洞洪水期到来了,撤退途中,由于能源耗尽失去机动能力,星舰大批被漂浮的黑洞吞噬,仑破拿最后回到天狼星系时,舰队只剩下不到三万艘星舰。 这也是一段对历史的宏观描写,与上面不同的是,它同时还是小说,是作者的文学创造,因为这是作者创造的历史,仑破拿和他的星际舰队都来自于他的想像世界。 这就是科幻文学相对于主流文学的主要差异。主流文学描写上帝已经创造的世界,科幻文学则像上帝一样创造世界再描写它。 由于以上这个区别,使我们必须从科幻文学的角度,对科幻小说中主流文学的某些要素进行反思。一、细节 小说必须有细节,但在科幻文学中,细节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这样一篇名为《奇点焰火》科幻小说,描写在一群超级意识那里,用大爆炸方式创造宇宙只是他们的一场焰火晚会,一个焰火就是一次创世大爆炸,进而诞生一个宇宙。当我们的宇宙诞生时,有这样的描写: “这颗好!这颗好!”当焰火在虚无中炸开时,主体1欢呼起来。 “至少比刚才几颗好,”主体2懒洋洋地说,“暴胀后形成的物理规律分布均匀,从纯能中沉淀出的基本粒子成色也不错。” 焰火熄灭了,灰烬纷纷下落。 “耐心点嘛,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主体1对又拿起一颗奇点焰火要点燃的主体2说,他把一架望远镜递给主体2,“你看灰里面,冷下来的物质形成许多有趣的微小低熵聚合。” “嗯,”主体2举着望远镜说,“他们能自我复制,还产生了微小的意识……等等,他们中的一些居然推测出自己来自刚才那颗焰火,有趣……” 毫无疑问,以上的文字应该算做细节,描写两个人(或随便其它什么东西)在放一颗焰火前后的对话和感觉。但这个细节绝对不寻常,它真的不“细”了,短短二百字,在主流文学中描写男女主人公的一次小吻都捉襟见肘,却在时空上囊括了我们的宇宙自大爆炸以来的全部历史,包括生命史和文明史,还展现了我们的宇宙之外的一个超宇宙的图景。这是科幻所独有的细节,相对于主流文学的“微细节”而言,我们不访把它称为“宏细节”。 同样的内容,在主流文学中应该是这样描写的: 宇宙诞生于大爆炸,后来形成了包括太阳在内的恒星,后来在太阳旁边形成了地球。地球出现十几亿年后,生命在它的表面出现了,后来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出现了人类。人类经历了原始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开始了对宇宙本原的思考,并证明了它诞生于大爆炸。 这是细节吗,显然不是。所以宏细节只能在科幻中出现, 其实这样的细节在科幻小说中很常见,《2001》的最后一章宇航员化为纯能态后的描写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一段文字为科幻文学中最经典的篇章。在这些细节中,科幻作家笔端轻摇而纵横十亿年时间和百亿光年空间,使主流文学所囊括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在科幻小说的早期,宏细节并不常见,只有在科幻文学将触角伸向宇宙深处,同时开始对宇宙本原的思考时,它才大量出现,它是科幻小说成熟的一个标志,也是最能体现科幻文学特点和优势的一种表现手法。 这里丝毫没有贬低传统文学中的微细节的意思,它同样是科幻小说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生动微细节的科幻小说就像是少了一条腿的巨人。即使全部以微细节构成的科幻小说,也不乏《昔日之光》这样的经典。 现在的遗憾是,在强调微细节的同时,宏细节在国内科幻小说的评论和读者中并没有得到认可,人们对它一般有两种评价:一、空洞,二、只是一个长篇梗概。 克拉克的《星》是科幻短篇中的经典,它最后那句:“毁灭了一个文明的超新星,仅仅是为了照亮伯利恒的夜空!”是科幻小说的千古绝唱,也是宏细节的典范。但这篇小说如果在国内写出,肯定发表不了,原因很简单:它没有细节。如果说《2001》虽然时空描写的尺度很大,但内涵已写尽,再扩长也没什么了,那么《星》可真像一部长篇梗概,甚至如果把这篇梗概递到一位国内出版社征集科幻长篇的老编手中,他(她)没准还嫌它写得太粗略呢。国内也有很多不错的作品以“没有细节”为由发表不出来,最典型的例子要数冯志刚的《种植文明》了。在2001年北京师大的银河奖颁奖会后座谈中,一位MM严厉地指责道:“科幻创作的不认真已经发展到了这种地步,以至于有人把一篇小说的内容简介也拿出来冒充杰作!”看到旁边冯兄的苦笑,我很想解释几句,但再看MM那义愤填膺大义凛然的样子,话又吓回肚子里去了。其实,这部作品单从细节方面来说,比国外的一些经典还是细得多。不信你可以去看看两年前刚获星云奖的《引力深井》,看看卡尔维诺的《螺旋》,再看看很有些年代的《最初的和最后的人》。听说冯兄正在把他的这篇“内容简介”扩为长篇,其实这事儿西方科幻作家也常干,但耐人寻味的是,很多被扩成的长篇在科幻史上的地位还不如它的短篇“梗概”。 宏细节的出现,对科幻小说的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使我们联想到了应用软件(特别是MIS软件)的开发理论。依照来自西方的软件工程理论,软件的开发应该由顶向下,即首先建好软件的整体框架,然后逐步细化。而在国内,由于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层次的限制,企业MIS软件的开发基本上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先有各专业的小模块,最后逐渐凑成一个大系统(这造成了相当多的灾难性的后果)。前者很像以宏细节为主的科幻,先按自己创造的规律建成一个世界,再去进一步充实细化它;而后者,肯定是传统文学的构建方式了。传统文学没有办法自上而下地写,因为上面的结构已经建好了,描写它不是文学的事。 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的描写空间,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对整个宇宙的描写中更生动也更深刻地表现地球,表现在主流文学中存在了几千年的传统世界,从仙女座星云中拿一个望远镜看地球上罗密欧在朱丽叶的窗下打口哨,肯定比从不远处的树丛中看更有趣。 科幻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二、人物 人类的社会史,就是一部人的地位的上升史。从斯巴达克思挥舞利剑冲出角斗场,到法国的革命者们高喊人权博爱平等,人从手段变为目的。 但在科学中,人的地位正沿着相反的方向演化,从上帝的造物(宇宙中的其它东西都是他老人家送给我们的家具),万物之灵,退化到与其它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再退化到宇宙角落中一粒沙子上的微不足道的细菌。 科幻属于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的文学,但它是由科学催生的,现在的问题是,在人的地位上,我们倒向哪边? 主流文学无疑倒向了前者,文学是人学,已经成了一句近乎于法律的准则,一篇没有人物的小说是不能被接受的。 从不长的世界科幻史看,科幻小说并没有抛弃人物,但人物形象和地位与主流文学相比已大大降低。到目前为止,成为经典的那些科幻作品基本上没有因塑造人物形象而成功的。在我们看过的所有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平面呆板之最是《2001》创造的,里面的科学家和宇航员目光呆滞面无表情,用机器般恒定的声调和语速说话。如果说其它科幻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欠缺是由于作家的不在意或无能为力,《2001》则是库布里克故意而为之,他仿佛在告诉我们,人在这部作品中只是一个符号。他做得很成功,看过电影后,我们很难把飞船中那仅有的两个宇航员区分开来,除了名字,他们似乎没有任何个性上的特点。 人物的地位在科幻小说中的变化,与细节的变化一样,同样是由于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描述空间的缘故,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科幻与科学天然的联系,使得它能够对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人物形象的概念在科幻小说中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扩展。 其一、以整个种族形象取代个人形象。与传统文学不同,科幻小说有可能描写除人类之外的多个文明,并给这些文明及创造它的种族赋以不同的形象和性格。创造这些文明的种族可以是外星人,也可以是进入外太空的不同人类群落。前面提到的《种植文明》,就是后者的典型例子。我们把这种新的文学形象称为种族形象。 其二、一个世界作为一个形象出现。这些世界可以是不同的星球和星系,也可以是平行宇宙中的不同分支,近年来,又增添了许多运行于计算机内存中的虚拟世界。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这些世界是有人的(不管是什么样的人),这种世界形象,其实就是上面所说的种族形象的进一步扩展。另一种情况是没有人的世界,后来由人(大多是探险者)进入。在这种情况中,更多地关注于这些世界的自然属性,以及它对进入其中的人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形象往往像传统文学中的一个反派角色,与进入其中的人发生矛盾冲突。科幻小说中还有一种十分罕见的世界形象,这些世界独立存在于宇宙中,人从来没有进入,作者以一个旁边的超意识位置来描写它。比如《巴别图书馆》。这类作品很少,也很难读,但却把科幻的特点推向极致。 不管是种族形象还是世界形象,在主流文学中都不可能存在,因为一个文学形象存在的前提是有可能与其它形象进行比较,描写单一种族(人类)和单一世界(地球)的主流文学,必须把形象的颗粒细化到个人,种族形象和世界形象是科幻对文学的贡献。 科幻中两种新的文学形象显然没有得到国内读者和评论的认可,我们对科幻小说的评论,仍然沿续着传统文学的思维,无法接受不以传统人物形象为中心的作品,更别提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种族形象和世界形象了,而对于这两个科幻文学形象的创造和欣赏,正是科幻文学的核心内容,中国科幻在文学水平上的欠缺,本质上是这两个形象的欠缺。三、科幻题材的现实与空灵 国内的读者偏爱贴近现实的科幻,稍微超脱和疯狂一些的想象就无法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科幻大多是近未来的。 其实这个话题在理论上没有太多可讨论的,科幻的存在就是为了科学幻想,现在科学要被抛弃了,那只剩下幻想。展现想象世界是这个文学品种的起点和目的。用科幻描写现实,就像用飞机螺旋桨当电扇,不好使的。有一件事一直让我迷惑不解:想看对现实的描写干嘛要看科幻?《人民文学》不好看吗?《收获》不好看吗?《平凡的世界》不好看吗?要论对现实描写的层次和深度,科幻连主流文学拉下的那点儿也比不上。 很多年前看过一部苏联的喜剧电影,其中有这样的镜头:一架大型客机降落到公路上,与汽车一起行驶,它遵守所有交通规则,同汽车一样红灯停绿灯行。 这是对国内科幻题材现状的绝妙写照。科幻是一种能飞起来的文学,我们偏偏喜欢让它在地上爬行。四、科幻中的英雄主义 现代主流文学入了嘲弄英雄的时代,正如那句当代名言:“太阳是一泡屎,月亮是一张擦屁股纸。” 其实,这种做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科学和理性地想想,英雄主义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二战中那些英勇的德国坦克手和日本神风飞行员的行为是不是英雄主义?当然可以说不是,因为他们在为非正义的一方而战争。但进一步思考,这种说法带给我们的只有困惑。普通人在成为英雄以前并不是学者,他们不可能去判断自己所从事事业的正义与否;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学者,从道义角度对一场战争进行判断也是很难的,说一场战争是不是正义的,更多的是用脚而不是用大脑说话,即看你站在哪方的立场上。像二战这样对其道义性质有基本一致的看法的战争,在人类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如果按传统的英雄主义概念,在战争到来时,普通人如果想尽责任,其行为是否是英雄主义就只能凭运气了,更糟的是这种运气还不是扔硬币的二分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肯定认为大部分战争中双方的阵亡士兵都是无意义的炮灰。以这样的定义再去看英雄主义,就会发现它在历史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远大于进步。《光荣与梦想》中的女人公所为之牺牲的事业也并非是正义的。这样一来,难道那些以生命为代价的惨烈奉献,那些只有人类才能做出的气壮山河歌泣鬼神的壮举,全是毫无意义的变态和闹剧? 比较理智和公平的作法,是将英雄主义与道义区分开来,只将它做为一种人类特有的品质,一种将人与其它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 随着文明的进步,随着民主和人权理念在全世界被认可,英雄主义正在淡出。文学嘲弄英雄,是从另一个角度呼唤人性,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历史的进步。可以想像,如果人类社会沿目前的轨道发展,英雄主义终将成为一种陌生的东西。 现在的问题是:人类社会肯定会沿着目前的轨道发展吗? 人类是幸运的,文明出现以来,人类世界做为一个整体,从未面对过来自人类之外的能在短时间内灭绝全种族的灾难。但不等于这样的灾难在未来也躲着我们。 当地球面临外星文明的全面入侵时,为保卫我们文明,可能有十亿人需要在外星人的激光下成为炮灰;或者当太阳系驶入一片星际尘埃中,恶化的地球生态必须让三十亿人去死以防止六十亿人一起死,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文学是否还要继续嘲笑英雄主义呢?那时高喊人性和人权能救人类吗? 从科幻的角度看人类,我们的种族是极其脆弱的,在这冷酷的宇宙中,人类必须勇敢地牺牲其中的一部分以换取整个文明的持续,这就需要英雄主义了。现在的人类文明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顺利发展阶段,英雄主义确实不太重要了,但不等于在科幻所考虑的未来也不重要。 科幻文学是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最后一个栖身之地,就让它们在这里多呆一会儿吧。五、科幻中的第三个形象 前面说过科幻文学所特有的两个形象:种族形象和世界形象,它还有第三个主流文学所没有的形象:科学形象。由于科幻是科学发展的直接产物,不管是传统的硬科幻,还是后来的软科幻,科学总是或明显或隐藏地存在于其中,它像血液般充盈在科幻小说的字里行间,作为一个无所不在的形象,一直在被科幻小说塑造着。 中国科幻一直在向主流文学学习,但不是一个好学生:我们关注人物形象和语言技巧,结果我们的作品在人家看来不过是小学生作文;我们关注现实,与人家相比不过是一群涉世不深的学生娃的无病呻吟;我们也玩后现代,结果更是一塌糊涂。但在一件事上,科幻对主流文学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那就是对科学的丑化和妖魔化。 其实,到现在为止,主流文学只是与科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并没有刻意伤害她,这一方面因为传统文学中的田园场景与科学关系不大,另一方面,丑化科学首先需要了解她,在这一点上主流文学可能有一定的障碍。但科幻却有着这方面的天然优势,而且做起来不遗余力! 我们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形象已经成了什么样子,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不错,西方的科幻作家们在这方面做的比我们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这并不是我们这样做的理由。科学在西方社会相当普及,对它的后果进行反思也许是必要的。但即使如此,这种倾向也受到了西方科学界和科幻评论界的一致谴责。在中国,科学在大众中还是一支旷野上的小烛苗,一阵不大的风都能将它吹灭。现在的首要任务不是预言科学的灾难,中国社会面临的真正灾难是科学精神在大众中的丧失。 科学的力量在于大众对她的理解,这是一句真知灼见。而让科学精神在大众中生根发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与之相比,科幻倒显得微不足道了。本来两者并不矛盾,老一辈的中国科幻人曾满怀希望让科幻成为这项伟大事业的一部分,现在看来这希望是何等的天真。但至少,科幻不应对这项事业造成损害。科学是科幻的母亲,我们真愿意成为她的敌人吗? 如果不从负面描写科学,不把她写得可怖可怕就不能吸引读者,那就让我们把手中的笔停下来吧,没什么了不起的,还有许多别的有趣的事情可做。如果中国科幻真有消失的那一天,作为一个忠诚的老科幻迷,我真诚地祈祷她死得干净些。六、陈旧的枷锁 以上写了一些科幻与主流文学的对比,丝毫没有贬低主流文学的意思。以上谈到的科幻的种种优势是它本身的性质所决定,它并没有因此在水平上高出主流文学,相反,她没有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其实,与主流文学相比时,我常常有自惭形秽的感觉。最让我们自愧不如的,是主流文学家们那种对文学表现手法的探索和创新的勇气。从意识流到后现代文学令人眼花缭乱的表现手法,以我行我素的执着精神不断向前发展着。再看看科幻,我们并没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表现手法,新浪潮运动不过是把主流文学的表现工具拿过来为已所用,后来又发现不合适,整个运动被科幻理论研究者称为“将科幻的价值和地位让位于主流文学的努力”。至于前面提到的宏细节、种族形象和世界形象,都是科幻作家们的无意识作为,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更没有形成一种自觉的表现手法。而在国内,这些手法甚至得不到基本的认可。 其实,前面所提到的在科幻文学中扩展和颠覆的一些传统文学元素,如人物形象、细节描写等,在主流文学中也正在被急剧变革。像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这样的主流文学家,早就抛弃了那些传统的教条,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反观国内科幻的评论者们,却正在虔诚地拾起人家扔掉的破烂枷锁,庄严地套到自己身上,把上面的螺栓拧到最紧后,对那些稍越雷池一步的科幻作品大加讨伐,俨然成了文学尊严的守护者。看着网上的那些评论,满篇陈腐的教条,没有一点年轻人的敏锐和朝气,有时真想问一句:您高寿? 创新是文学的生命,更是科幻的生命,面对着这个从大海见一滴水的文学,我们首先要有大海的胸怀!30 于娘子关

题目是 科幻与神话的关系 科幻与神话的关系 神话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神话,一类是欧洲神话,而别的国家拍出的可以说算不上神话,因为其他国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神话背景,既然从古代就没有信念,那么又怎么去体会呢? 例如: 非洲:想写神话,全是巫术、通灵,上哪里找神话呀?顶多是个爱神——部落酋长,临性大量女性。 南美:有的只是信仰,虽然有神和故事,但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的神话体系。 北美:只有300多年的历史,上哪里找神话呀?印第安人,土著部落,没有神话体系,就算有,也被无情的抹杀在美国人的历史中了! 大洋州:发现的更晚,一边玩去吧! 南极洲:你说它会有神话吗?有也只是神的,不是我们的,我们是不会知道的! 中国神话分为几个背景。以玉帝的天庭。封神榜时期。盘古开天与女娲造人时期。 而这几个时期又有互相的矛盾,最明显的一点是1与2中的杨戬,1中的杨戬是玉帝的侄子,而2中的杨戬是一名道童,后成仙,成仙时还是女娲执掌天庭,那么玉帝又是怎么升天的呢,这很矛盾! 再有就是:3中的女娲以身补天而死,没有神话说过,她复活了,那么2中她是怎么成神的?天界是怎么诞生的? 欧洲神话以北欧神话为主,欧洲神话是人性的,与中国的神话不同。 欧洲神话以宙斯,这个万神之王为背景,又有三个分支。 其一:是说宙斯是万神之王,没一个神都是他的孩子。 另一个是:神,是代代相传的,宙斯是第四代神王,普罗米休斯有先知的能力,他预言说,宙斯与海神(女)的孩子会杀死他,取代他的神位!宙斯便将她嫁给了一个国王,避开了这一切,永远巩固了他的神王地位。 还有一个说:海神波士顿与冥界之王都是宙斯的兄弟 科幻是以科学为前提,很容易理解,又不容易理解。 科幻的几个主要模式就是超越时空回到过去、未来的人来到现在、意外到达未来、和外星生命的关系、还有未来的事、超级英雄。 第1个并不能完全算做科幻,因为他其中不会有太多的科技。 第2个,这其中也不会有太多的科技含量,但它已经是科幻的范畴了。 第3个,这个已经有了未来的社会为背景。 第4个是一个一直都很热门的话题,其中蕴涵了大量的可研究因素和我们人类对于宇宙、地外文明和自身的幻想、渴望和求知欲! 第5个是一个可以完全发挥自己“合理”想象力的空间,人类大脑的发展给了我们不断幻想又把幻想变为现实的能力。 第6个好象也只有美国才会孕育出来!!! 而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以19世纪为背景的科学与魔法交织的故事,应该算是哪一累呢?我认为应该是魔幻,例如《绅士大联盟》 以上是我对科幻和神话的一个自己的看法。 科幻与神话的区别在许多方面,在这不能一一列举和对比,我认为具有突出代表性的两个方面的区别。下面我想简单的谈谈这二者之间扑朔迷离的关联。 科幻和神话都源自于人类的幻想,这从本质上就把它们联系到了一起。更甚者,许多西方科幻作家都从本国的传统神话作品或宗教典籍中寻找艺术灵感,甚至直接将它们改造成科幻文学题材。这充分体现了科幻与神话之间的传承性。 有些科幻成为神话的翻版。以美国人拍的《天煞》为例,外星人选在独立日发起总攻,并且最后是有美国人找到了打败外星人的办法,再次拯救了世界。这种救世情节不正雷同于我们中国神话吗?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再如《星球大战》中希奇古怪的外星生物,其实没有什么新鲜感,都是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生物的刻版。类似的科幻剧作比比皆是,这足以说明了科幻与神话之间的渊源,神话故事给科幻小说创作家以灵感的“源泉”。其原由在于,科幻和神话都是用故事来表达人类知觉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人类如何解释未知(起源,死亡,对另类的经验等等)。以这个观点来考察《福兰克斯坦》,就不会认为它是遗传学教科书,更不是博爱大全,这部雪莱夫人的作品其实是普罗米修斯式的试图以知识促进人世自足,但却斗胆冒犯圣上后为此付出的痛苦的寓言。 神话的意义:神话是人类社会童年时期的产物,一个大人固然不能再变成一个小孩子,可是一个小孩子的天真烂漫毕竟也还是令人高兴的。从神话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是怎样的:他们怎样设想世界的构成,怎样歌颂人民的英雄,怎样想望生活过得更美好,怎样赞美劳动和斗争……等等。研究神话,可以使我们更加懂得应该热爱生活和热爱人民。 因为神话本身就是富于兴趣,它对于文学艺术有很大的影响,文学艺术靠了它才更加显得美丽而年青。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希腊古代精美绝伦的雕刻,就几乎全和神话有关。再如中国殷周时代的鼎彝,多用饕餮、夔、夔龙、夔凤、蛟、螭……等奇禽异兽的铸像作为装饰,就很富于神话意味;大诗人屈原著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也都取材于神话,藉此以抒写其对当时楚国昏庸腐败的政治的悲愤。他如埃及壁画,印度史诗,都具有神话的因素:这都说明神话对文学艺术是起着丰美的作用的,研究神话,可以使我们对古代优美的文学艺术遗产有更深刻的认识。 神话虽然不是历史,但却可能是历史的影子,“是历史上突出的片段的纪录”(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把神话中的人物都当作是一个个实有的古先帝王看,固然是荒谬绝伦,可是一概抹杀神话事迹所暗示的历史内容,也不妥当。例如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当暗示蒙古高原系人种和南太平洋系人种在中原的接触;昆仑山和西王母的故事,当暗示“诸夏”之族和“诸羌”之族的文化交流(同上书)。所以我们研究神话,也能从神话的暗示中寻出历史的真相。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神话又是民族性的反映,各国的神话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了各国民族的特性。中国的神话,自然也在好些地方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特性。从我国保留下来的古代神话的片段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所记述的事迹看,我们的民族,无用自愧地说,诚然是一个博大坚忍,自强不息,富于希望的民族,神话里祖先们伟大的立人立己的精神,实在是值得作为后代子孙的我们很好地去学习,去发扬的。研究神话,就能了解民族性的根源,这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当然也还是有帮助的。 科幻的意义: 科幻改变我门的观念,首先,许多科幻作品能增强对祖国的自豪感,如刘慈欣的《光荣与梦想》。 其次,科幻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影响我们。英国著名科幻作家J*G*巴拉德宣称:科幻的主题应当是“内层空间”,即人类内在的思想。因此科幻影响着我们的内在精神。它把我们的精神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世界、人类,乃至整个宇宙。刘慈欣说的:“……科幻文学是全人类的视野的文学,但这与民族立场似乎并不矛盾,在银河系中,全人类也就是一个民族……” 长期作用于科幻,你就会觉得自己某些时候代表的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代表人类,代表地球生命。这样,在关系到全人类利益的问题时,例如环境问题,你思考问题就会有一种对人类的责任感,对一切流露出一种平等观念,体现出作为地球主人的主人瓮精神,体会到作为地球公民的自豪感。这无疑是精神上的更高境界,我们所有人都与之有关。我想,如果每一个统治者都长期受到科幻对他的思想的影响的话,世界将会少很多战争。 另外,科幻作品中流露出的很多思想都能让人对生命,对爱有一番新的认识,例如何夕的《伤心者》,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韩松的《地铁惊变》……它们让我们更清楚,更重视生命的价值。 科幻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青少年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而科幻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让我们的思维在时空中翱翔。我们可以潜入到幽深的海底,触摸海洋的神秘;我们可以飞翔遥远的星系,探索宇宙的奥妙;我们可以穿梭时空;我们可以和机器人游戏……宇宙是无限的,思想是无限的,而科幻为我们提供了比当前科学更广阔的空间。 它是连接科学的纽带。科幻与科学有着重要的联系,前面已经说过,,而相对于深奥严谨的科学世界来说,科幻似乎更容易接受。好的科幻作品往往包含许多科学知识,纵横了物理、天文、地理、生物、历史、军事……把这些融入到科幻中,更容易使人有兴趣去探索其中的理论,科幻中超越现实的概念也会促进我们大胆的创新。阿西莫夫说:“科幻小说最大的意义不是教给读者什么理论知识,而是要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我的科幻故事一天,我在公园里散步。突然,一个像盘子一样发着许多光的东西从天而降,低盘的中间发着绿光,像一根柱子。我好半天才反应过来是UFO——“不明飞行物”。我赶紧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只见那个不明飞行物从中间出来一个梯子,一个张着大大的脑袋,大大的眼睛,细又长的手臂,而且非常矮,只有1米左右的外星人从不明飞行物中走出来。它古怪地说:“躲在石头后面的地球人,你出来吧。我的雷达手已经发现了你,我不会伤害你的。”我一点一点地从石头后面走出来,赶紧跑。那外星人的手马上伸长,把我给抓住了。我被吓得把它的手拉开……最后我战胜了害怕,慢慢地走过去。我给它饮料喝。它把饮料放在地上,接着,一道水飞入它的嘴里。我惊呆了,它说它有吸东西的魔力,吸的是超能水。它还能把房子举起来,在001秒内算完一道上亿的乘法算式。我请它带我进入不明飞行物内,它便带我进入不明飞行物里面。里面有许多机器,有一个把光转化成动力的机器,还有能在一秒钟飞回基地的超动力发电机,能在每秒钟转4亿转。飞船上的天线还能接受火星,木星,金星等发出的信号。只见飞船发出声音:“动力系统出现问题,是否修复?”外星人回答道:“是。”过了5秒钟,飞船又说:“动力系统已修复。”我不禁惊讶:“你们科技真发达呀,在这没短的时间就能修好动力系统!”它听了,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这时,它说:“我要走了,我叫卡光,是火星人,再见。”一道百光一闪,飞船便没了。我呆呆地站在那个地方……起床了……妈妈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原来是一场梦,我想:“我以后要去火星,去找卡光。”

科幻小说论文题目大全初中英语

自己能用英文得心应手的写的,最好写。俗称适合自己的,

Today,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 the future, every family can have a robot, the robot can help people do many For example, to care for children, cleaning, laundry Robots also ve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n use hydrogen as raw materials, no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and very The life of people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直接驾驭数字撰为年代作为书名。有一篇《八十天环游世界》就是数字作为书名。是儒勒·凡尔纳写的,最经典的科幻小说之一,也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作品。讲述了一个环球世界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要经历种种艰难险阻,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圈,在环球的路上,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知识,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批判了某些落后和愚昧的社会现状。

虽然"硬科幻"、"软科幻"的分法常见诸于许多杂志、网站和爱好者之口,但赞成者内部对"软硬"的定义也存在争议;同样,有许多人拒绝承认这种说法,认为没有必要去细分科幻小说。一个典型的混乱案例是《星球大战》(Star Wars)。起初许多保守的爱好者因为其中"原力"(Force,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的设定而认为它不属于科幻,而只能算奇幻小说,或好莱坞太空电影,反正不是科幻;另一些硬科幻小说拥护者认为好莱坞太空电影都是奇幻;而公众一般直截了当地把它们统统归为"科幻电影"。一般认为这类作品严格上是应当归入太空歌剧的范围,其特点是对于非科幻迷来说,因为其模仿历史和现实的人物言行,反而有真实的感觉,所以对于公众来说更为严肃。所以阿西莫夫和田中芳树等著名科幻作家,都因为反过来利用人不知未来却知道过去,而故意把未来和历史类比,吸引读者对未来和太空的向往。特摄或动画等影像媒体的盛行,使一些人相反地以荷里活太空电影或日本超现实军事动画为基准,倒转来认定,模仿威尔斯强调探索和反思的作品不是科幻。例如认为凉宫春日系列不是科幻,而是借用了科幻词语的校园恋爱幻想故事,可见科幻的定义是随时代和地方而变化的。

科幻小说文学小论文范文初中英语版

给你一篇先看看是不是是这样的东西~我有很多的~发信息告诉我你的QQ号~都发给你~同学们: 当你们看着可爱的动画片,玩着迷人的电脑游戏,坐上快速的列车,接听着越洋电话的时候,……你可曾意识到科学的力量,科学不仅改变了这个世界,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翻开20世纪的壮丽篇章,我们发现人类在这百年中不仅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更创造了无数科学奇迹。19世纪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虚构,当时让人不可思议,他所幻想的登月旅行、飞机、远射程炮等,在20世纪都一一成为现实。在21世纪的今天,高科技更是无处不在。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适应新世纪,担起新世纪的重担呢?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科学不只为尖端技术服务,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就需要正处于青少年时代的我们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参加科技“五小”比赛、阅读科技书籍,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精密的机器人,不用燃料的汽车,虚拟的足球赛,高科技信息的传送等等,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现象,激起了我探索科学的愿望。 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科学,传播文明,在享受新生活的同时,更要创造新生活,如今,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可视电视、电脑上网、心脏起搏器,已经不算新鲜了。从1901年发明的真空吸尘器,到人造地球卫星、载人宇宙飞船,科技在不同领域里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电子产业、通讯技术的日益普及,纳米技术、超导材料的广泛应用,不久的一天,也许就在你的餐桌上,会出现像太空青椒、人造牛排等生物工程食品。学习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为了成为科学家,也是为了能适应生活,更为了能成为新世纪的主人,担起新世纪,为国家建设,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人工合成胰岛素、断手再植、杂交水稻、爆炸原子弹和氢弹、发射人造卫星和飞船等等,这些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大大缩短了我国和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差距,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邓小平爷爷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确如此,科学为我们祖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毛泽东主席曾对青年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这句话,饱含了长辈们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如果说长辈们用辛勤的劳动建设了20世纪的祖国,那么,我们就应该以知识、以科学担起新世纪的重担。 同学们,我们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学习科学,让我们从小做起。我们要努力学好各种文化课,因为这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同时,对各种适合我们小学生看的科普书籍、报刊,最好在课余多阅读一些;还应该积极动手搞各种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写科学小论文等,培养对科学的兴趣。长此下去,我们一定能够热爱科学,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无论是美国的挑战者号爆炸,还是全球计算机病毒的升级,从来都不能阻止人类的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这句脍炙人口的格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渴求知识的人。如今,让我们也用它来勉励自己,做一个热爱科学的新一代,担起新世纪的重任,为我们祖国的明天,谱写出更加辉煌的诗篇! 谢谢大家。 Schoolmates: When you look the lovable animated cartoon, plays is in a stew human's computer games, rides the fast train, is answering transoceanic telephone time, Not only your might once realize the science the strength, the science changed this world, also changed our life, the science side Opens for the 20th century the grand chapters, not only we discovered the humanity to experience the blood and the fire baptism in these hundred years, has created the innumerable scientific 19th century France famous science fiction writer of fiction verne fictionalizing, at that time let the human be inconceivable, he fantasized moon landing travel, the airplane, the long-range gun and so on, all 11 became the reality in the 20th In the 21st century today, the high tech is As cross-century one generation, how posture should we adapt the new century by, the load get up the new century heavy burden? Not onl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ing with each new day, causes the science to serve for the most advanced technique, also more and more many seeps to during ours daily life, this needs us who is in the young people time to deeply love the science, the study Particip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ve small” competition, rea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ooks, caused me to understand many The precise robot, does not use the fuel the automobile, the hypothesized soccer game, high tech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so on, each one vivid interesting phenomena, aroused me to explore the science the Our each people all want to study the science, the dissemination civilization, while enjoys the new life, must create the new life, now, the technical product renewal speeds up unceasingly, the visible television, the computer surfer, the pacemaker, already did not calculate was Vacuum cleaner invented which from 1901, to the artificial earth satellite, carried the human spaceship,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es the formidable strength in the different Electronic industr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aily popularization, nanotechnology, superconductivity material widespread application, soon one day, perhaps in yours dinner table, can appear likely bio-engineering foods and so on outer space green pepper, man-made Studie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not merely in order to become the scientist, also is for can adapt the life, more has been able to become the new century the master, the load gets up the new century, is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makes the contribution for the human Since new China had been established, our country's technical development progresses by leaps and bounds, the synthesized insulin, finishes a job plants, the hybrid rice again, explodes atomic bomb and hydrogen bomb, launch satellite and airship and so on, these technical achievement which focuses attention on the common people, reduced our country and the advanced countr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parity greatly, has poured into the vigor for our country's Grandpa Deng Xiaoping sai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first productive forces”, indeed so, the science has inserted the wing for our motherland Chairman Mao Zedong once said to the youth that, the world was you, also is we, but is your in the final This speech, has been full of the elders to our earnest If the elders have constructed the 20th century motherlands with the industrious work, that, we should by the knowledge, get up the new century heavy burden by the scientific Schoolmates, we are being at the growth developmental stage, the study science, lets us start since We must learn each kind of literacy class diligently, because this is all study foundation; At the same time, to each kind the popular science books, the publication which suits our elementary student to look, should better read some in the after school; Also should begin to do each science small experiment, the small manufacture positively, writes the science small paper and so on, raises to the science Long this gets down, we can certainly deeply love the science, has the rich scientific Humanity's wisdom is infinite, regardless of is US's Challenger number detonation, the whole world computer virus' promotion, always all cannot prevent humanity's advance in “The knowledge is the strength”, Bacon this sentence enjoys great popularity the maxim did not know had driven how many earnestly seeks the knowledge Now, lets us also use it to encourage oneself, makes one to deeply love the science the new generation, the load gets up the new century heavy responsibility, for our motherland tomorrow, will compose a more magnificent poem! Thanks

科幻 即科学幻想(Science fiction) 科幻的定义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尺度差异极大。 比较接近的是:“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 其中最广义的一种认为:“只要故事中含有超现实因素,便可算作科幻作品。” 《辞海》上对“科幻小说”的定义是:“依据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成就以及在这些基础上可能达到的预见,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类利用这些新成果完成某些奇迹的新型小说。”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四卷定义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体裁的小说以真实或想象的科学理论的发现为基础。” 正统科幻迷主张科学与幻想缺一不可。倘若没有任何科学根据,则只能归为奇幻、魔幻或超现实作品;反之幻想若是付之阙如,那就只是一个科学写实故事。 在中国大陆科幻迷中有这样的民间分类:科幻有硬科幻、软科幻之分,硬科幻对技术描述的要求很高,一般写硬科幻的作者都必须有扎实的科学知识,而软科幻就比较宽松,以情节取胜,另外还有一种稀饭科幻的说法,这是软科幻中的一个特别分支,指软到极点的科幻作品,这两类科幻是科幻迷中永恒的争论,硬科幻迷往往不能容忍毫无科学色彩纯幻想被称为科幻,他们认为,辨别一篇作品是不是科幻,只要把作品中的科学元素去掉,如果文章的意思不变,依然通顺,那么这篇作品就算不上科幻。而软科幻迷则显得宽容许多,他们的观点是只要有科幻因素的都能称为科幻作品。 但是这两种科幻的界线并不明显,比如大家熟悉的《STAR WARS》,有很多人被其各种机械设定所吸引,将其视为硬科幻,也有许多人只是将起作为一部畅销小说来读,只看剧情,于是他们认为星战是软科幻。 国内的硬科幻代表人当属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而软派作家比较多,并没有谁特别突出。而刘慈欣先生一直以来都主张硬科幻和软科幻合为一个整体,他认为多余的分类和争论会拖慢科幻的发展。 俄裔名小说家纳布可夫有句耐人寻味的名言:"科学离不开幻想,艺术离不开真实",或许正是科幻艺术的最佳写照。 科幻中的科学并没有任何局限,天文、物理、生物、化学、机械、电子都可以提供很好的题材。除了自然科学之外,社会科学同样能作为科幻的素材。 实际上,科学可能性的大小必须保持适度的大小才能保证科幻的吸引力,对技术的幻想要求过于严苛往往限制了想象力的展开,而幻想的科学含量过低,则失去了科幻的本来意义。 在科幻爱好者中盛传的一则“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是这样的:“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可以说,这比一个精确的定义更能概括科幻小说的特质。 科幻为人们提供了幻想的平台,文学文化交流的平台。它为人们接受某些超自然现象做了思想准备--在读过科幻的人们中更容易接受或理解新的现象或未知的事物。科幻之所以是科学与人的桥梁之一是因为它具有前瞻性。并且这前瞻性具有警世的作用--它关注现在又高于现在,从现在预言未来,从现在中思考远古,思考未来,思考人类、生物乃至地球、太阳系甚至整个宇宙的未来!它的题材既有厚重又有活泼,形式多样,无疑激发了人们的从童年时期就有的好奇心。它的深厚的思想性与思考性是人智慧的精华,思想的结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