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数学小论文六年级上册500字带图片

发布时间:2024-07-02 13:33:55

数学小论文六年级上册500字带图片

周五下午的第二节课,由镇江实小的姚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数学课。由于是一节省里的公开课,所以来了许多老师,大家不免有点紧张。   在课的开始,姚老师就和我们玩起了“摸牌”这个小游戏,游戏规则很简单,就是叫几个同学来摸牌,摸到红桃算同学赢,大家一起为他鼓掌,(;)否则就算姚老师赢,大家一起为姚老师鼓掌。同学们了解了游戏规则后,便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首先由孙家豪上去摸,摸到的是黑桃,大家都为姚老师鼓起了掌。接着由徐潇潇上去摸,发现老师手里的两张全是黑桃。接着又由姚老师摸,两张都是红桃,就这样,每次都是姚老师赢。于是,姚老师微笑着在黑板上写下了:“不可能”、“一定”这两个词,就此引出了这节课的主题——可能性,还使原本紧张的气氛活跃了起来。   在课的最后,我们玩了“砸金蛋”这个游戏,首先老师给我们放了一段电视节目,是“非常6+1”的一段视频,它使我们了解了这个游戏的规则,同学们每回答一个问题就可以去砸一次蛋,大家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并纷纷上去砸蛋,同时姚老师也在黑板上写上蛋数和金蛋数,让我们了解了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

已收到v发个衣服的VC噶v有听哈GV擦对于一句哈vTV饭局阿然是v打击刚发吃v依噶出发打gasv的符号GV个SDAV发估计有飞机手大牙是大姐夫也发个擦都是v飞机GV发育的吃撒v的吃撒发育十大吃一发v有DFSACv干撒的vv啊十大吃沈大成GV是的吃噶上档次啊打CS啊少吃点啊第三次啊第三次啊差点啊吃点饭除法大打而且为人父二阿飞 仨人 乳房饿啊 晚饭额度 啊当初非你不嫁有吃的不刮擦放大高压个YUV有他VC发的TV有GV天涯CS对呀TV人也头发vuTV啊反而要tag染发

节约用电保护环境搬到新房子以后,妈妈说:“家里的开销真大啊,每个月水电煤气还有物业费、电梯费要不少钱呢,要节约一点了,还是先去开通分时电表吧!”六个月以后,供电公司的电费账单来了。我问妈妈:“你开通的分时电表真的节约钱了吗?”妈妈说:“你自己去研究一下吧。”我打开账单一看,2009年1月到6月,我们家一共用了2724度电,其中峰时用电量是2060千瓦时,谷时用电量是664千瓦时,峰谷用电量比例是75:25。到底节约了多少钱呢?我拿出笔来一算,如果没有分时电表,我们家应该支付1439元,开通后,只要支付1388元。“妈妈,我们节约了51元钱。”我对着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喊道。妈妈从厨房探出头来,说:“分时电表确实节约了,不过,我们还要想想别的节电的方法。你和爸爸也出出主意。”爸爸说:“空调可以把温度调到26度,房间的门窗关严实了,可以节约不少电。”妈妈点点头说:“我记得有首儿歌‘高档启动低档转,慢慢转着就省电,风由凉处吹热处,蒸蒸暑气不愁散。’”我说:“妈妈说得真好,我老是不节约用电,以后我看完电视就及时关掉,上完卫生间一定记着关灯了。”正说着,家里的洗衣机嘟嘟嘟地提醒已经洗好了,我脑袋里灵光一闪:“洗衣机也可以晚上九点以后再洗啊!”妈妈笑着点点头:“确实是个好主意!”我高兴地对妈妈说:“节约了电费,我们就可以买别的好东西了。”妈妈说:“节约电费不仅为家里省了钱,更重要的是节约一度电等于节约4升水等于节约4千克煤,等于减少排放997千克二氧化碳呢!”我恍然大悟,原来节约用电就是节约能源,就是在保护我们生活的地球啊。我一定要节约用电。

节约用电 保护环境搬到新房子以后,妈妈说:“家里的开销真大啊,每个月水电煤气还有物业费、电梯费要不少钱呢,要节约一点了,还是先去开通分时电表吧!”六个月以后,供电公司的电费账单来了。我问妈妈:“你开通的分时电表真的节约钱了吗?”妈妈说:“你自己去研究一下吧。”我打开账单一看,2009年1月到6月,我们家一共用了2724度电,其中峰时用电量是2060千瓦时,谷时用电量是664千瓦时,峰谷用电量比例是75:25。到底节约了多少钱呢?我拿出笔来一算,如果没有分时电表,我们家应该支付1439元,开通后,只要支付1388元。“妈妈,我们节约了51元钱。”我对着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喊道。妈妈从厨房探出头来,说:“分时电表确实节约了,不过,我们还要想想别的节电的方法。你和爸爸也出出主意。”爸爸说:“空调可以把温度调到26度,房间的门窗关严实了,可以节约不少电。”妈妈点点头说:“我记得有首儿歌‘高档启动低档转,慢慢转着就省电,风由凉处吹热处,蒸蒸暑气不愁散。’”我说:“妈妈说得真好,我老是不节约用电,以后我看完电视就及时关掉,上完卫生间一定记着关灯了。”正说着,家里的洗衣机嘟嘟嘟地提醒已经洗好了,我脑袋里灵光一闪:“洗衣机也可以晚上九点以后再洗啊!”妈妈笑着点点头:“确实是个好主意!”我高兴地对妈妈说:“节约了电费,我们就可以买别的好东西了。”妈妈说:“节约电费不仅为家里省了钱,更重要的是节约一度电等于节约4升水等于节约4千克煤,等于减少排放997千克二氧化碳呢!”我恍然大悟,原来节约用电就是节约能源,就是在保护我们生活的地球啊。我一定要节约用电。

数学小论文六年级上册500字

应该是有几种方法 为什么 做完这题后的感受是什么(要联系生活) 这样才是生活数学小论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和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今天下午,老师照例发了一张试卷。其中有一道很难的题,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这道题是这样的: 有一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两个面积的积为209平方厘米,并且长、宽、高都是质数。求它的体积。 我见了,心想:这道题还真是难啊!已知的只有两个面面积的积,要求体积还必须知道长、宽、高,而它一点也没有提示。这可怎么入手啊! 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之际,我妈妈的一个同事来了。他先教我用方程的思路去解,可是我对方程这种方法还不是很熟悉。于是,他又教我另一种方法:先列出数,再逐一排除。我们先按题目要求列出了许多数字,如:3、5、7、11等一类的质数,接着我们开始排除,然后我们发现只剩下11和19这两个数字。这时,我想:这两个数中有一个是题中长方体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长;一个则是长方体正面,上面除以上一条外另一条 棱长(且长度都为质数)之和。于是,我开始分辩这两个数各是哪个数。 最后,我得到了结果,为374立方厘米。我的算式是:209=11×1919=2+1711×2×17=374(立方厘米) 后来,我又用我本学期学过的知识:分解质因数验算了这道题,结果一模一样。 解出这道题后,我心里比谁都高兴。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充满了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节约用电保护环境搬到新房子以后,妈妈说:“家里的开销真大啊,每个月水电煤气还有物业费、电梯费要不少钱呢,要节约一点了,还是先去开通分时电表吧!”六个月以后,供电公司的电费账单来了。我问妈妈:“你开通的分时电表真的节约钱了吗?”妈妈说:“你自己去研究一下吧。”我打开账单一看,2009年1月到6月,我们家一共用了2724度电,其中峰时用电量是2060千瓦时,谷时用电量是664千瓦时,峰谷用电量比例是75:25。到底节约了多少钱呢?我拿出笔来一算,如果没有分时电表,我们家应该支付1439元,开通后,只要支付1388元。“妈妈,我们节约了51元钱。”我对着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喊道。妈妈从厨房探出头来,说:“分时电表确实节约了,不过,我们还要想想别的节电的方法。你和爸爸也出出主意。”爸爸说:“空调可以把温度调到26度,房间的门窗关严实了,可以节约不少电。”妈妈点点头说:“我记得有首儿歌‘高档启动低档转,慢慢转着就省电,风由凉处吹热处,蒸蒸暑气不愁散。’”我说:“妈妈说得真好,我老是不节约用电,以后我看完电视就及时关掉,上完卫生间一定记着关灯了。”正说着,家里的洗衣机嘟嘟嘟地提醒已经洗好了,我脑袋里灵光一闪:“洗衣机也可以晚上九点以后再洗啊!”妈妈笑着点点头:“确实是个好主意!”我高兴地对妈妈说:“节约了电费,我们就可以买别的好东西了。”妈妈说:“节约电费不仅为家里省了钱,更重要的是节约一度电等于节约4升水等于节约4千克煤,等于减少排放997千克二氧化碳呢!”我恍然大悟,原来节约用电就是节约能源,就是在保护我们生活的地球啊。我一定要节约用电。

六年级上册数学小论文500字

今天下午,老师照例发了一张试卷。其中有一道很难的题,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这道题是这样的: 有一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两个面积的积为209平方厘米,并且长、宽、高都是质数。求它的体积。 我见了,心想:这道题还真是难啊!已知的只有两个面面积的积,要求体积还必须知道长、宽、高,而它一点也没有提示。这可怎么入手啊! 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之际,我妈妈的一个同事来了。他先教我用方程的思路去解,可是我对方程这种方法还不是很熟悉。于是,他又教我另一种方法:先列出数,再逐一排除。我们先按题目要求列出了许多数字,如:3、5、7、11等一类的质数,接着我们开始排除,然后我们发现只剩下11和19这两个数字。这时,我想:这两个数中有一个是题中长方体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长;一个则是长方体正面,上面除以上一条外另一条 棱长(且长度都为质数)之和。于是,我开始分辩这两个数各是哪个数。 最后,我得到了结果,为374立方厘米。我的算式是:209=11×1919=2+1711×2×17=374(立方厘米) 后来,我又用我本学期学过的知识:分解质因数验算了这道题,结果一模一样。 解出这道题后,我心里比谁都高兴。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充满了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节约用电保护环境搬到新房子以后,妈妈说:“家里的开销真大啊,每个月水电煤气还有物业费、电梯费要不少钱呢,要节约一点了,还是先去开通分时电表吧!”六个月以后,供电公司的电费账单来了。我问妈妈:“你开通的分时电表真的节约钱了吗?”妈妈说:“你自己去研究一下吧。”我打开账单一看,2009年1月到6月,我们家一共用了2724度电,其中峰时用电量是2060千瓦时,谷时用电量是664千瓦时,峰谷用电量比例是75:25。到底节约了多少钱呢?我拿出笔来一算,如果没有分时电表,我们家应该支付1439元,开通后,只要支付1388元。“妈妈,我们节约了51元钱。”我对着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喊道。妈妈从厨房探出头来,说:“分时电表确实节约了,不过,我们还要想想别的节电的方法。你和爸爸也出出主意。”爸爸说:“空调可以把温度调到26度,房间的门窗关严实了,可以节约不少电。”妈妈点点头说:“我记得有首儿歌‘高档启动低档转,慢慢转着就省电,风由凉处吹热处,蒸蒸暑气不愁散。’”我说:“妈妈说得真好,我老是不节约用电,以后我看完电视就及时关掉,上完卫生间一定记着关灯了。”正说着,家里的洗衣机嘟嘟嘟地提醒已经洗好了,我脑袋里灵光一闪:“洗衣机也可以晚上九点以后再洗啊!”妈妈笑着点点头:“确实是个好主意!”我高兴地对妈妈说:“节约了电费,我们就可以买别的好东西了。”妈妈说:“节约电费不仅为家里省了钱,更重要的是节约一度电等于节约4升水等于节约4千克煤,等于减少排放997千克二氧化碳呢!”我恍然大悟,原来节约用电就是节约能源,就是在保护我们生活的地球啊。我一定要节约用电。

【容易忽略的答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和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小学数学论文500字六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技能:①通过学习,学生能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②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③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众数和平均数④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⑤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过程中,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从而有效地觯决问题⑥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

六年级上册数学论文500字

[专题介绍]生活中我会经常遇到与余数有关的问题,比如:某年级有将近400名学生。有一次演出节目排队时出现:如果每8人站成一列则多余1人;如果改为每9人站成一列则仍多余1人;结果发现现成每10人结成一列,结果还是多余1人;聪名的你知道该年级共有学生多少名吗?假设有一名学生不参加演出,则结果一定是不管每列站8人或9人或10人都将刚好站齐。因此此时学生人数应是8、9、10公倍数,而8、9、10的最小公倍数是360,因此可知该年级共有361人。研究与余数有关的问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较为复杂的问题。[分析] 1、两个整数a和b,除以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m所得余数相同,就称a和b对于模m同余或称a和b在模m下同余,即 a≡b(modm)2、同余的重要性质及举例。〈1〉a≡a(modm)(a为任意自然)〈2〉若a≡b(modm),则b≡a(modm)〈3〉若a≡b(modm),b≡c(modm)则a≡c(modm)〈4〉若a≡b(modm),则ac≡bc(modm)〈5〉若a≡b(modm),c≡d(modm),则ac=bd(modm)〈6〉若a≡b(modm)则an≡bm(modm)其中性质〈3〉常被称为"同余的可传递性",性质〈4〉、〈5〉常被称为"同余的可乘性,"性质〈6〉常被称为"同余的可开方性"注意:一般地同余没有"可除性",但是:如果:ac=bc(modm)且(c,m)=1则a≡b(modm)3、整数分类:〈1〉用2来将整数分类,分为两类:1,3,5,7,9,……(奇数)0,2,4,6,8,……(偶数)〈2〉用3来将整数分类,分为三类:0,3,6,9,12,……(被3除余数是0)1,4,7,10,13,……(被3除余数是1)2,5,8,11,14,……(被3除余数是2)〈3〉在模6的情况下,可将整数分成六类,分别是:0(mod6):0,6,12,18,24,……1(mod6):1,7,13,19,25,……2(mod6):2,8,14,20,26,……3(mod6):3,9,15,21,27,……4(mod6):4,10,16,22,29,……5(mod6):5,11,17,23,29,……[经典例题] 例1:求437×309×1993被7除的余数。思路分析:如果将437×309×1993算出以后,再除以7,从而引得到,即437×309×1993=269120769,此数被7除的余数为1。但是能否寻找更为简变的办法呢?473≡3(mod7)309≡1(mod7)由"同余的可乘性"知:437×309≡3×1(mod7)≡3(mod7)又因为1993≡5(mod7)所以:437×309×1993≡3×5(mod7)≡15(mod7)≡1(mod7)即:437×309×1993被7除余1。例2:70个数排成一行,除了两头的两个数以外,每个数的三倍恰好等于它两边两个数的和,这一行最左边的几个数是这样的:0,1,3,8,21,……,问这一行数最右边的一个数被6除的余数是几?思路分析:如果将这70个数一一列出,得到第70个数后,再用它去除以6得余数,总是可以的,但计算量太大。即然这70个数中: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是它两边的数的和,那么它们被6除以后的余数是否有类似的规律呢?0,1,3,8,21,55,144,……被6除的余数依次是0,1,3,2,3,1,0,……结果余数有类似的规律,继续观察,可以得到:0,1,3,2,3,1,0,5,3,4,3,5,0,1,3,2,3,……可以看出余数前12个数一段,将重复出现。70÷2=5……10,第六段的第十个数为4,这便是原来数中第70个数被6除的余数。思路分析:我们被直接用除法算式,结果如何。例4、分别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最小自然数:(1)用3除余1,用5除余1,用7除余1。(2)用3除余2,用5除余1,用7除余1。(3)用3除余1,用5除余2,用7除余2。(4)用3除余2,用7除余4,用11除余1。思路分析:(1)该数减去1以后,是3,5和7的最小公倍数105,所以该数的是105+1=106(2)该数减去1以后是5和7的公倍数。因此我们可以以5和7的公倍数中去寻找答案。下面列举一些同时被5除余1,被7除余1的数,即1,36,71,106,141,176,211,246,……从以上数中寻找最小的被3除余2的数。36≡0(mod3),71≡2(mod3),符合条件的最小的数是71。(3)我们首先列举出被5除余2,被7除余2的数,2,37,72,107,142,177,212,247,……从以上数中寻找最小的被3除余1的数。2(mod3),37≡(mod3)、因此符合条件的最小的数是37。(4)我们从被11除余1的数中寻找答案。1,12,23,34,45,56,67,78,89,100,133,144,155,166,177,188,199,210,232,243,……1(mod3); 1(mod7), 不符合12≡0(mod3), 12≡5(mod7) 不符合23≡2(mod3), 23≡2(mod7) 不符合34≡1(mod3), 34≡6(mod7) 不符合45≡0(mod3), 45≡3(mod7) 不符合56≡2(mod3), 56≡0(mod7) 不符合67≡1(mod3), 67≡4(mod7) 不符合78≡0(mod3), 78≡1(mod7) 不符合 89≡2(mod3), 89≡5(mod7) 不符合100≡1(mod3), 100≡2(mod7) 不符合122≡2(mod3), 122≡3(mod7) 不符合133≡1(mod3), 133≡0(mod7) 不符合 144≡1(mod3), 144≡4(mod7) 不符合155≡2(mod3),155≡1(mod7) 不符合166≡1(mod3),166≡5(mod7) 不符合177≡0(mod3),177≡2(mod7) 不符合188≡2(mod3),188≡6(mod7) 不符合199≡1(mod3),199≡3(mod7) 不符合210≡0(mod3),210≡0(mod7) 不符合221≡2(mod3),221≡4(mod7) 符合因此符合条件的数是221。例5 判断以下计算是否正确(1) 42784×3968267=1697598942346(2) 42784×3968267=1697598981248思路分析:若直接将右边算出,就可判断41784×3968267=169778335328,可知以上两结果均是错的;但是计算量太大。如果右式和左式相等,则它们除以某一个数余数一定相同。因为求一个数除以9的余数只需要先求这个数数字之和除以9的余数,便是原数除以9的余数。我考虑上式除以9的余数,如果余数不相同,则上式一定不成立。(1)从个位数字可知,右式的个位数字只能是8,而右式个位为6,因此上式不成立。(2)右式和左式的个位数字相同,因而无法断定上式是否成立,但是 4+2+7+8+4=25, 25≡7(mod9)3+9+6+8+2+6+7=41,41≡5(mod9)42784≡7(mod9);3968267≡5(mod9)42784×3968267≡35(mod9)≡8(mod9)(1+6+9+7+5+9+8+9+4+2+3+4+8)≡3(mod9)因此(2)式不成立以上是用"除9取余数"来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常被称为"弃九法"。不过应该注意,用弃九法可发现错误,但用弃九法没找出错误却不能保证原题一定正确。习题1、 求16×941×1611被7除的余数。3、 判断结果是否正确:(1)5483×9117=49888511(2)1226452÷2683=3344、 乘法算式3145×92653=2910 93995的横线处漏写了一个数字,你能以最快的办法补出吗?5、 13511,13903,14589被自然数m除所得余数相同,问m最大值是多少?

有也是复制的,;有屁用啊!我告诉你怎么写:一篇数学教学论文,一般都由下列六个部分构成。(一) 题目。用一句话点明作者所要研究或讨论问题。题目尽量做到准确、精练、合乎逻辑,论文的题目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 署名。题目下面署上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以示文责自负,并记下他们为本篇论文所作的贡献。(三) 摘要。这是作者自己对其论文的全部内容摘出的要点,它是一篇学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决定读者有无必要阅读全文。在高级别的论文评比中都要有摘要。摘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内涵性,即评委和读者不看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因此,摘要中要有重要的数据和结论,是一篇完整的小短文,字数不宜过长,控制在300字以内,放在题目和作者署名之后,正文之前。(四) 关键词。(五) 正文。论文的正文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情感的集中体现,是整篇论文的主体和核心。在正文中,作者提出自己的论点,运用丰富的材料,展开充分、严密的论述,证实或推翻某一个观点。(六) 引文注释或参考文献。引文加注的方法有许多种,其中使用最普遍的主要有下面几种:(1) 夹注。即在引文后直接加注说明出处。(2) 脚注。又称页注,即在本页下方注明该页中所用引文的出处。(3) 尾注。即在全文末尾加注本文中曾使用的引文的出处。在作脚注或尾注时,应按引文出现顺序标明数码,即在引文右上角用小圆圈和阿拉伯数字标注,然后依次加以注释。引文注释的内容应包括作者姓名、书刊名称、文献篇名、卷数、册数或期数、页码、出版单位和时间等。第二节 选题的原则选题的原则一般有三条:一是创新性原则;二是需要性原则;三是可行性原则。其中,创新性是课题研究的灵魂,论文优劣取决于此。文贵出新,新是根本要求。一、 选题要创新,切忌陈旧雷同。1、 观念新。做到观念新,就要把注意力放在补充前人的观点、纠正习以为常的传统经验和做法、填补别人所没有的空白上。2、 角度新。怎样才能做到角度新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第一, 选取别人没有涉及的课题。观点很新,立意很高,对大家都有启发。当然,选取别人没有涉及的课题,相对来说难度较大。如何解决这难度较大的问题呢?一方面教师要对本学科领域有比较灵通的信息,了解除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勤奋学习、广泛积累,使自己的认识水平能高人一等;二是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多一点“悟性”,少一点“随从”。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新的课题。第二, 转换角度谈别人探究过的问题。第三, 在别人的文章基础上进行发展或商榷。3、 感受新。教学论文总是反映对数学教学现象的认识和感受、认识要深,感受要新颖。有新意才能给人新知、给人以启迪。……独特新颖的感受来自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现象的深刻思考。因此,教师想要写论文,写好论文,就要学会思考,追求“创新”。当然不要因此而“标新立异”盲目“赶时髦”。 二、 选题要有用切忌无病呻吟古人云:“诗不可无为而作。”老师选择研究课题和写教学论文也必须考虑到它的必要性,即要考虑到是否对现实的的数学教学有意义。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从宏观上来考虑,选题必须与新课程的改革密切相关有助于新教材教学实践的成功与发展。这就要求论文论述的中心内容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最关注的问题——新教材的实验。第二,从微观上看,选题必须能促进老师专业化的发展。……。当然,老师所撰写的论文,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最好也是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际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样有助于教师通过学习、资料的积累、论文的写作解决问题,提高理论和实践等多方面的能力,逐步成为科研型的教师。……。第三,从效果上看,选题最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效果。“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因此,老师对课堂的关注也逐渐从教师的精彩表演转向为学生有效的学习。……。三、 选题要可为,切忌好高骛远古人云:“量力而行则不竭,量智而行则不困。”根据自己的体力去做事,体力就不会衰竭;根据自己的才能去谋事,头脑就不会感到吃力。美国贝尔研究所前所长莫顿说:“选择题目不能草率,如果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选题就等于零。”这里可以说明我们教师平时做事、搞科研、写论文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仅要考虑客观需要,更要考虑主观的可能性,不能好高骛远,不能贪大求全。……如何做到“量力而行”呢?首先,要根据个人的教学理论水平选择论题。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少不了一定的教学理论作支撑,这就要求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心理学、多元智力理论等等都有所了解,对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都要认真地学习,明有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就能高屋建瓴地指导教学实践,才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新的观点,写出好的文章来。……。其次,要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和相关资料的占有程度。论文的写作应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充足的资料占有基础上进行的。这对广大老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教师平日肩负着很重的教学任务,很少有时间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因此,所选的课题和所写的论文最好是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关的,这样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非复制)!!!

【容易忽略的答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和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5=5(千米),5+18=5(千米),5×2=261(千米)和45×5=5(千米),5-18=5(千米),5×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