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8 15:02:08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开题报告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 开题报告 学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 二、 1、 2、 3、 ??????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韩国人习惯集体行动,认为只有在集团内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并受到保护。带着这种想法到中国餐厅吃饭的韩国人看到约40%的中国人在单独用餐时,当然会产生“为什么中国被孤立的人这么多”的疑问。我的辅导老师曾说,中国人并不太在意单独吃饭,而且也不认为独自吃饭就代表没有朋友或很孤独。 另一个差异是对平等思想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中韩两国都深受儒学影响,过去的历史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令我震惊的是,与韩国“家长制”的“大男子主义”迥然不同,中国则更类似于“大女子主义”。韩国人认为,隐身于男人背后,一心一意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才是女性典范。因此韩国一直都不太尊重女性权利。但中国男人却和妻子一起干家务活,而几乎所有中国女性和男性一样,都是上班族。中国女性普遍都有“我能行”的自立与自主精神。 中国人非常关注健康并为此投入大量精力与时间。我现在北京居住,一天傍晚,我在街上散步,突然发现很多人涌向附近的公园。最初我以为有人吵架或发生了什么事,看到的却是,从二十岁到七十岁不同年龄段的人,正随着录音机中的音乐节拍在公园里翩翩起舞。他们的舞蹈动作并不复杂,但所有人都沉醉于音乐之中。这与依赖电视和酒释放压力的韩国人截然不同。我认为,其他国家的人都应向中国人学习,将保护健康融入日常生活,并与周围人和谐共处。 中国人还赋予颜色特殊含义。我有一顶非常喜欢的帽子。但有关帽子的故事却令我哭笑不得。一天,我戴着这顶心爱的帽子去上课。但在路上,不少行人都用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他们为什么看我? 我的衣服哪儿穿得别扭? 我一边想,一边借助路边橱窗上下打量,并未发现任何异常之处。刚一上课,老师告诉我,在中国戴绿帽子表示妻子有外遇。因此,中国人从来不戴绿色的帽子,商场也不卖这种颜色的帽子。这时我才知道,我做了回妻子有外遇的活广告。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导致了这一让人笑不出来的小插曲。 文化差异越大,越令我沉迷于中国文化的魅力。中韩虽是近邻,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仍有欠缺,希望两国能更迅速透彻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历史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随着汉文化的传播很早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韩国人和中国人一样非常重视农历春节,称之为“岁首”、“旧正”、“元月”,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节日。韩国人从新罗时代就开始过春节了。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韩国春节的渊源与中国具有密切关系,但在接纳、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韩国春节的习俗、食俗已与中国有所不同。春节是中国人一年生活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而在韩国,春节是仅次于中秋节的第二大节日。 韩国和中国一样,也有回家过年的风俗,一家人穿上绚丽多彩的韩服,自驾车奔向故乡,构成了一幅典型的韩国节日风俗图。韩国私家车普及率高,自驾车回乡过年,或许还有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之感吧。韩国人称春节回家探亲为“归省”。“每逢佳节倍思亲”,韩国秉承了中华儒家文化传统,韩国人也极重孝道,春节子女能否回家拜见双亲长辈,是衡量子女孝顺与否的重要尺度。因而在韩国,人们即使再忙也都千方百计地要赶回去与家人团聚。所以,临近春节,只有4000多万人口的韩国就有3000多万人在路上。韩国跟中国的春运情形一样,春节前也是火车票和机票一票难求,为了赶在大年初一前回到老家,很多人彻夜排队买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里,人山人海,场面颇为壮观,高速公路也变成了流动停车场,平时一个小时能到的地方,这天也要花上六七个钟头甚至更多时间。 韩国人过年时,不像中国人那样吃饺子,而是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很多糯米打糕,分赠邻居和亲友。从这种习俗中产生了“吃打糕过年”的说法。据说韩国人历史上崇尚太阳和白色,白色的小圆状年糕片既代表太阳,含有诚心、爱心和孝心之意,又象征着辞旧迎新、团圆美好。正月初一早晨吃年糕汤,蕴涵着迎接太阳的光明和万象更新的纯洁。但春节对于韩国妇女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节前就要制作祭祀供品和节日佳肴,临近除夕子夜时分,全家人团坐在屋里守岁。韩国人春节习惯在家聚餐,不像中国有些城市家庭那样到外面就餐,因而饭馆在春节期间一般不开门营业,大街上也是畅通无阻。而对于那些春节时不能回家过年的或者露宿街头的无家可归者,市民团体就组织起来为他们过春节,使其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大年初一,韩国人要早早起床,身着韩服,先参加最重要的活动———祭祀祖先,以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其祭祖程序严格,仅供桌的摆法就有“鱼东肉西”、“头东尾西”、“红东白西”、“枣栗梨柿”、“生东熟西”、“左饭右羹”等规制。祭祖,首先是在家祭拜祖宗的画像,依次向祖先鞠躬磕头,祈求祖宗创下的家业兴旺发达。祭祖完毕家中晚辈就要向长辈拜年磕头,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祝愿他们健康长寿,并一起共享美餐。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这些压岁钱都是长辈们春节前特意到银行换的新钱,银行每到春节也都开展这项业务。家有丧事或服三年丧者则不拜年。韩国人还把有“装福”寓意的福笊篱(过滤用的汤勺模样的工具)送给别人或挂在家里。 韩国人过春节往往都互赠礼品,这又是一件不轻松的事儿。礼品也是五花八门,较普遍的有点心、排骨、韩国产牛肉、黄花鱼、水果、午餐肉、油类、酒类和日用品等。礼品大多用嫩粉色等柔和绚丽的纸包好后,再装进漂亮的竹篮里,并用五彩缤纷的四方形包袱包好。送礼多请快递公司送达,一般不当面送。 在韩国,过春节时,一家人凑在一起,大多玩一种叫作“尤茨”(相当于中国的掷十二象)的游戏。男孩子放风筝,女人则玩跳跳板,据说正月里跳了跳板,脚板一年都不会扎刺。大人们也要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驱鬼邪和祈丰收的心愿。 近些年,也有些韩国人和中国人一样利用春节休假外出旅游,在滑雪场上、在海边度过热闹的春节。韩国春节也是放假3天,加上周末,也是长假。另外,在欢度佳节之际,韩国媒体也不忘提醒回乡过年的儿女,要注意观察老人的健康情况,因为他们一高兴,就会忘记自己的病痛,或者不愿意提及。 顺便说一下,笔者10年前曾因工作关系初次在韩国过春节,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初一下午,我应邀到一老师家过年,当时几个学生给这个老师拜年,因为我在沙发上坐着,韩国学生们一进门跟商量好了似的,先站成一排,再同时跪拜在地板上边磕头边说老师“新年多福”。那时,我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地感动了,不由自主地也给老师鞠躬行礼,以表达对老师的爱戴和敬畏之心。跪拜礼———这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传统礼仪,却在异地的韩国感受到了。每当想起那一刻,我总会激动得禁不住流泪。长久以来,那种久违了的情愫强烈地震撼着我。我想做人只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守住那一份永恒的真情、真义。

中韩文化的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差异,在韩国人的观念里,独自一人吃饭的人肯定是没有朋友的可怜家伙,这一认识根深蒂固。而韩国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孤立”可能也源于这样的认识。 韩国人习惯集体行动,认为只有在集团内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并受到保护。带着这种想法到中国餐厅吃饭的韩国人看到约40%的中国人在单独用餐时,当然会产生“为什么中国被孤立的人这么多”的疑问。中国人并不太在意单独吃饭,而且也不认为独自吃饭就代表没有朋友或很孤独。 另一个差异是对平等思想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中韩两国都深受儒学影响,过去的历史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令我震惊的是,与韩国“家长制”的“大男子主义”迥然不同,中国则更类似于“大女子主义”。韩国人认为,隐身于男人背后,一心一意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才是女性典范。因此韩国一直都不太尊重女性权利。但中国男人却和妻子一起干家务活,而几乎所有中国女性和男性一样,都是上班族。中国女性普遍都有“我能行”的自立与自主精神。 中韩虽是近邻,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仍有欠缺,希望两国能更迅速透彻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历史。 在中国人的家庭教育中,饭碗要端着吃才行,韩国人恰恰相反 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则认为这种行为不规矩。如果去到韩国家庭做客或有韩国客人在场,出于尊重,要记得桌子上的饭碗是不能用手端起来的,而且也不能用嘴直接去接触桌上的饭碗。因为在韩国人的观念里,“你吃饭又没人抢,干吗要抓着碗不放呢?是不是担心别人抢你的饭吃?”所以,一定要把碗放在桌上,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吃,而这时,另一只手就得听话,既然不端碗,就老老实实地藏在桌子下面。 说到饮食更有不同的地方,他们主食白米饭。常用的菜肴有以肉、鱼、豆腐、蔬菜等炖煮的火锅,韩国特有的营养丰富的泡菜。以及用韩国式的调味佐料拌制的各类小菜。餐具使用汤匙和筷子。 菜馆的基本佐料是辣椒与大蒜,此外又加有多种不同风味的调味品。因此韩国菜除了辣味以外,还具有独特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韩国人用餐时有个习惯:不大声说话、咀嚼声音小、尽量不谈商业话题。他们认为,吃饭就是休息、享受的时候,伤脑筋的话题尽量少提。 给长辈倒酒时得用双手,喝时得侧身手掩以示敬意。有趣的是,如果你看到韩国人给你倒上杯7分满的白酒,千万别介意,这是出于“盈则满”的儒家理念,涵盖着祝福启示的意味; 韩国人只为别人倒酒,自己的酒杯是不倒的,“劝酒、劝酒”,要人家劝了,帮着倒了酒,才能喝。 韩国人只用不锈钢筷子夹菜,勺子负责扒饭和捞汤 中国饮食文化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另外百度文库哪有篇文章将其他的差异也列出来了,叫中韩文化差异。下面给个链接希望你能满意我的答案请采纳谢谢

我没去过韩国 我不想纸上谈兵 请学校送我们去韩国旅游下 我们再写论文 而且免费得更好 嘿嘿 这就是中韩社会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实事求是 韩国人注重意淫 妄想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随着汉文化的传播很早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韩国人和中国人一样非常重视农历春节,称之为“岁首”、“旧正”、“元月”,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节日。韩国人从新罗时代就开始过春节了。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韩国春节的渊源与中国具有密切关系,但在接纳、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韩国春节的习俗、食俗已与中国有所不同。春节是中国人一年生活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而在韩国,春节是仅次于中秋节的第二大节日。 韩国和中国一样,也有回家过年的风俗,一家人穿上绚丽多彩的韩服,自驾车奔向故乡,构成了一幅典型的韩国节日风俗图。韩国私家车普及率高,自驾车回乡过年,或许还有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之感吧。韩国人称春节回家探亲为“归省”。“每逢佳节倍思亲”,韩国秉承了中华儒家文化传统,韩国人也极重孝道,春节子女能否回家拜见双亲长辈,是衡量子女孝顺与否的重要尺度。因而在韩国,人们即使再忙也都千方百计地要赶回去与家人团聚。所以,临近春节,只有4000多万人口的韩国就有3000多万人在路上。韩国跟中国的春运情形一样,春节前也是火车票和机票一票难求,为了赶在大年初一前回到老家,很多人彻夜排队买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里,人山人海,场面颇为壮观,高速公路也变成了流动停车场,平时一个小时能到的地方,这天也要花上六七个钟头甚至更多时间。 韩国人过年时,不像中国人那样吃饺子,而是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很多糯米打糕,分赠邻居和亲友。从这种习俗中产生了“吃打糕过年”的说法。据说韩国人历史上崇尚太阳和白色,白色的小圆状年糕片既代表太阳,含有诚心、爱心和孝心之意,又象征着辞旧迎新、团圆美好。正月初一早晨吃年糕汤,蕴涵着迎接太阳的光明和万象更新的纯洁。但春节对于韩国妇女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节前就要制作祭祀供品和节日佳肴,临近除夕子夜时分,全家人团坐在屋里守岁。韩国人春节习惯在家聚餐,不像中国有些城市家庭那样到外面就餐,因而饭馆在春节期间一般不开门营业,大街上也是畅通无阻。而对于那些春节时不能回家过年的或者露宿街头的无家可归者,市民团体就组织起来为他们过春节,使其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大年初一,韩国人要早早起床,身着韩服,先参加最重要的活动———祭祀祖先,以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其祭祖程序严格,仅供桌的摆法就有“鱼东肉西”、“头东尾西”、“红东白西”、“枣栗梨柿”、“生东熟西”、“左饭右羹”等规制。祭祖,首先是在家祭拜祖宗的画像,依次向祖先鞠躬磕头,祈求祖宗创下的家业兴旺发达。祭祖完毕家中晚辈就要向长辈拜年磕头,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祝愿他们健康长寿,并一起共享美餐。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这些压岁钱都是长辈们春节前特意到银行换的新钱,银行每到春节也都开展这项业务。家有丧事或服三年丧者则不拜年。韩国人还把有“装福”寓意的福笊篱(过滤用的汤勺模样的工具)送给别人或挂在家里。 韩国人过春节往往都互赠礼品,这又是一件不轻松的事儿。礼品也是五花八门,较普遍的有点心、排骨、韩国产牛肉、黄花鱼、水果、午餐肉、油类、酒类和日用品等。礼品大多用嫩粉色等柔和绚丽的纸包好后,再装进漂亮的竹篮里,并用五彩缤纷的四方形包袱包好。送礼多请快递公司送达,一般不当面送。 在韩国,过春节时,一家人凑在一起,大多玩一种叫作“尤茨”(相当于中国的掷十二象)的游戏。男孩子放风筝,女人则玩跳跳板,据说正月里跳了跳板,脚板一年都不会扎刺。大人们也要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驱鬼邪和祈丰收的心愿。 近些年,也有些韩国人和中国人一样利用春节休假外出旅游,在滑雪场上、在海边度过热闹的春节。韩国春节也是放假3天,加上周末,也是长假。另外,在欢度佳节之际,韩国媒体也不忘提醒回乡过年的儿女,要注意观察老人的健康情况,因为他们一高兴,就会忘记自己的病痛,或者不愿意提及。 顺便说一下,笔者10年前曾因工作关系初次在韩国过春节,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初一下午,我应邀到一老师家过年,当时几个学生给这个老师拜年,因为我在沙发上坐着,韩国学生们一进门跟商量好了似的,先站成一排,再同时跪拜在地板上边磕头边说老师“新年多福”。那时,我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地感动了,不由自主地也给老师鞠躬行礼,以表达对老师的爱戴和敬畏之心。跪拜礼———这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传统礼仪,却在异地的韩国感受到了。每当想起那一刻,我总会激动得禁不住流泪。长久以来,那种久违了的情愫强烈地震撼着我。我想做人只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守住那一份永恒的真情、真义。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论文题目怎么写

韩国大学生通常聚在一起吃饭。在韩国人的观念里,独自一人吃饭的人肯定是没有朋友的可怜家伙,这一认识根深蒂固。而韩国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孤立”可能也源于这样的认识。  韩国人习惯集体行动,认为只有在集团内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并受到保护。带着这种想法到中国餐厅吃饭的韩国人看到约40%的中国人在单独用餐时,当然会产生“为什么中国被孤立的人这么多”的疑问。我的辅导老师曾说,中国人并不太在意单独吃饭,而且也不认为独自吃饭就代表没有朋友或很孤独。  另一个差异是对平等思想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中韩两国都深受儒学影响,过去的历史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令我震惊的是,与韩国“家长制”的“大男子主义”迥然不同,中国则更类似于“大女子主义”。韩国人认为,隐身于男人背后,一心一意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才是女性典范。因此韩国一直都不太尊重女性权利。但中国男人却和妻子一起干家务活,而几乎所有中国女性和男性一样,都是上班族。中国女性普遍都有“我能行”的自立与自主精神。  中国人非常关注健康并为此投入大量精力与时间。我现在北京居住,一天傍晚,我在街上散步,突然发现很多人涌向附近的公园。最初我以为有人吵架或发生了什么事,看到的却是,从二十岁到七十岁不同年龄段的人,正随着录音机中的音乐节拍在公园里翩翩起舞。他们的舞蹈动作并不复杂,但所有人都沉醉于音乐之中。这与依赖电视和酒释放压力的韩国人截然不同。我认为,其他国家的人都应向中国人学习,将保护健康融入日常生活,并与周围人和谐共处。  中国人还赋予颜色特殊含义。我有一顶非常喜欢的帽子。但有关帽子的故事却令我哭笑不得。一天,我戴着这顶心爱的帽子去上课。但在路上,不少行人都用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他们为什么看我? 我的衣服哪儿穿得别扭? 我一边想,一边借助路边橱窗上下打量,并未发现任何异常之处。刚一上课,老师告诉我,在中国戴绿帽子表示妻子有外遇。因此,中国人从来不戴绿色的帽子,商场也不卖这种颜色的帽子。这时我才知道,我做了回妻子有外遇的活广告。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导致了这一让人笑不出来的小插曲。

韩国人习惯集体行动,认为只有在集团内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并受到保护。带着这种想法到中国餐厅吃饭的韩国人看到约40%的中国人在单独用餐时,当然会产生“为什么中国被孤立的人这么多”的疑问。我的辅导老师曾说,中国人并不太在意单独吃饭,而且也不认为独自吃饭就代表没有朋友或很孤独。 另一个差异是对平等思想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中韩两国都深受儒学影响,过去的历史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令我震惊的是,与韩国“家长制”的“大男子主义”迥然不同,中国则更类似于“大女子主义”。韩国人认为,隐身于男人背后,一心一意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才是女性典范。因此韩国一直都不太尊重女性权利。但中国男人却和妻子一起干家务活,而几乎所有中国女性和男性一样,都是上班族。中国女性普遍都有“我能行”的自立与自主精神。 中国人非常关注健康并为此投入大量精力与时间。我现在北京居住,一天傍晚,我在街上散步,突然发现很多人涌向附近的公园。最初我以为有人吵架或发生了什么事,看到的却是,从二十岁到七十岁不同年龄段的人,正随着录音机中的音乐节拍在公园里翩翩起舞。他们的舞蹈动作并不复杂,但所有人都沉醉于音乐之中。这与依赖电视和酒释放压力的韩国人截然不同。我认为,其他国家的人都应向中国人学习,将保护健康融入日常生活,并与周围人和谐共处。 中国人还赋予颜色特殊含义。我有一顶非常喜欢的帽子。但有关帽子的故事却令我哭笑不得。一天,我戴着这顶心爱的帽子去上课。但在路上,不少行人都用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他们为什么看我? 我的衣服哪儿穿得别扭? 我一边想,一边借助路边橱窗上下打量,并未发现任何异常之处。刚一上课,老师告诉我,在中国戴绿帽子表示妻子有外遇。因此,中国人从来不戴绿色的帽子,商场也不卖这种颜色的帽子。这时我才知道,我做了回妻子有外遇的活广告。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导致了这一让人笑不出来的小插曲。 文化差异越大,越令我沉迷于中国文化的魅力。中韩虽是近邻,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仍有欠缺,希望两国能更迅速透彻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历史

我没去过韩国 我不想纸上谈兵 请学校送我们去韩国旅游下 我们再写论文 而且免费得更好 嘿嘿 这就是中韩社会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实事求是 韩国人注重意淫 妄想

这些都是资料 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饮食文化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韩国饮食文化 主食白米饭。常用的菜肴有以肉、鱼、豆腐、蔬菜等炖煮的火锅,韩国特有的营养丰富的泡菜。以及用韩国式的调味佐料拌制的各类小菜。餐具使用汤匙和筷子。 菜馆的基本佐料是辣椒与大蒜,此外又加有多种不同风味的调味品。因此韩国菜除了辣味以外,还具有独特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韩定食(韩国式客饭): 传承朝鲜时代宫中菜的传统风味,各式小菜摆满桌面,除了泡菜以外,一般不加辣椒粉。蒸、烤、烫、拌等烹调方法各不相同。每家餐厅的食谱,价格也不尽相同,但几乎都有用小麦煎饼包里肉类,蔬菜等八种小菜食用的《九折坂》,以及加放肉类、鱼类、蔬菜、磨菇炖煮的火锅《神仙炉》。 烤牛肉和烤牛排: 在多种烤肉中最受欢迎的是烤牛肉(切成薄片的牛肉用佐料腌制后烤熟)和烤牛排(用佐料腌制后放在铁板上烤熟)。两者皆以生菜、芝麻叶等沾辣椒酱或豆瓣酱食用。有时附带提供3至5样泡菜或小菜,有的餐厅则需另加点白米饭和汤。餐厅招牌常以花园为店名。梨泰院花园(花山区梨泰院洞(797-1474),三元花园(江南区新沙洞(544-5351)、西门会馆(中区西小门洞(755-4645)等较有名,在韩国一般的餐厅也可品尝到。 烤牛里脊: 将适当厚度的牛里脊烤熟后,醮少许黄酱,用洗净的生菜等新鲜蔬菜包卷后食用。或醮香油盐佐料食用。 面条火锅: 切成薄片的牛肉或海鲜,与各种时令蔬菜以及面条一起,放入烧开的汤锅内,煮熟后即可食用。清淡可口,余味无穷。 包饭套餐: 用新鲜蔬菜,包卷熟肉或其它蔬菜的风味食品。每家餐厅选用主料会略有不同,但大都是用蔬菜加少许酱(黄酱、辣椒酱或混合酱)后,卷包起来食用。与以肉为主的“包肉”不同,主料是蔬菜的包饭,不必担心胆固醇问题。蔬菜的甘苦味,还有助于增进食欲。 冷面: 主要有汤多且爽口的《水冷面》和以辣椒酱调味的辣味《拌冷面》等两种。任何季节,在享用烤牛肉等菜肴后,以冷面作主食是最受欢迎的食用方式。《面》有以荞麦为原料制成的平壤式冷面,也有以马铃薯为原料制成的咸兴式冷面。各餐厅的种类皆有所不同,面上加的配料大多以肉类、蔬菜或水煮蛋为主,也有放生鱼片的餐厅。面可以用剪刀剪后再食用。 参鸡汤: 在童子鸡内入糯米、大枣、大蒜、有参后,长时炖煮。随个人喜好还可加放胡椒粉、盐巴等食用。由于营养丰富,是炎夏的高级补品。 锅汤、火锅类: 韩国家庭最经常吃的家常菜就是用豆瓣酱和蔬菜煮制的豆酱火锅,鱼和牛肉脏煮成的什锦火锅等。火锅中以牛的内脏和蔬菜炖煮的牛肠火锅最为有名。此外还有用章鱼加放辣椒酱等佐料煮成的章鱼火锅等种类繁多。韩国一般的火锅多以海鲜类为原料,可享用到各种海产品的鲜美味道。 拌饭: 韩国式拌饭,其中《石碗拌饭》是韩国独有的食谱,值得一尝。白米饭上盖上黄豆芽等蔬菜、肉和鸡蛋等佐料,盛在滚烫的石碗内,加放适量的辣椒酱后,搅拌而食。多种材料的味道相混合形成独特的风味,锅底的锅巴更是一绝。在大部分的韩国餐厅均可品尝到,全州中央会馆(忠武路776-3525)等是有名的拌饭专门店。 汤茶: 利用生姜、桂皮、人参、五味子、大枣、草决明、葛根等中药材,长时间煎熬而成。中药可健身防病,并有治疗功效。因此,韩国人在感到疲倦时,总是饮用中药汤茶,提神防病。 水果茶: 主要选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的柚子、木瓜、橘子皮等水果,加水长时间煎熬后饮用,或用蜂蜜淹制后,加热水稀释饮用。冬季常饮,可预防感冒。 风味灌肠: 灌肠是将豆腐、粉条、大米和蔬菜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灌入猪肠内加工成的韩国式美味香肠。 韩果: 自古以来是祭祀的供品,也是婚礼仪式或饮茶时食用的韩国传统点心。面粉加上蜂蜜、麻油后油炸的油蜜草;《茶食》与中国的样式相似,加上中药材,以糯米等炸制的姜糖、麦芽糖亦与中国相似。此外还有将水果或蔬菜用蜂蜜腌制而成的蜜煎果,婚礼所用的韩果即可口又美观。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论文摘要怎么写

一、中国文化现状二、西方文化现状三、中西文化现状比较四、分析中西文化现状的现实意义

在韩国人看来中国的就是韩国的!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差异,在韩国人的观念里,独自一人吃饭的人肯定是没有朋友的可怜家伙,这一认识根深蒂固。而韩国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孤立”可能也源于这样的认识。 韩国人习惯集体行动,认为只有在集团内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并受到保护。带着这种想法到中国餐厅吃饭的韩国人看到约40%的中国人在单独用餐时,当然会产生“为什么中国被孤立的人这么多”的疑问。中国人并不太在意单独吃饭,而且也不认为独自吃饭就代表没有朋友或很孤独。 另一个差异是对平等思想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中韩两国都深受儒学影响,过去的历史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令我震惊的是,与韩国“家长制”的“大男子主义”迥然不同,中国则更类似于“大女子主义”。韩国人认为,隐身于男人背后,一心一意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才是女性典范。因此韩国一直都不太尊重女性权利。但中国男人却和妻子一起干家务活,而几乎所有中国女性和男性一样,都是上班族。中国女性普遍都有“我能行”的自立与自主精神。 中韩虽是近邻,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仍有欠缺,希望两国能更迅速透彻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历史。 在中国人的家庭教育中,饭碗要端着吃才行,韩国人恰恰相反 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则认为这种行为不规矩。如果去到韩国家庭做客或有韩国客人在场,出于尊重,要记得桌子上的饭碗是不能用手端起来的,而且也不能用嘴直接去接触桌上的饭碗。因为在韩国人的观念里,“你吃饭又没人抢,干吗要抓着碗不放呢?是不是担心别人抢你的饭吃?”所以,一定要把碗放在桌上,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吃,而这时,另一只手就得听话,既然不端碗,就老老实实地藏在桌子下面。 说到饮食更有不同的地方,他们主食白米饭。常用的菜肴有以肉、鱼、豆腐、蔬菜等炖煮的火锅,韩国特有的营养丰富的泡菜。以及用韩国式的调味佐料拌制的各类小菜。餐具使用汤匙和筷子。 菜馆的基本佐料是辣椒与大蒜,此外又加有多种不同风味的调味品。因此韩国菜除了辣味以外,还具有独特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韩国人用餐时有个习惯:不大声说话、咀嚼声音小、尽量不谈商业话题。他们认为,吃饭就是休息、享受的时候,伤脑筋的话题尽量少提。 给长辈倒酒时得用双手,喝时得侧身手掩以示敬意。有趣的是,如果你看到韩国人给你倒上杯7分满的白酒,千万别介意,这是出于“盈则满”的儒家理念,涵盖着祝福启示的意味; 韩国人只为别人倒酒,自己的酒杯是不倒的,“劝酒、劝酒”,要人家劝了,帮着倒了酒,才能喝。 韩国人只用不锈钢筷子夹菜,勺子负责扒饭和捞汤 中国饮食文化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另外百度文库哪有篇文章将其他的差异也列出来了,叫中韩文化差异。下面给个链接希望你能满意我的答案请采纳谢谢

内容摘要:中国当代的主流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导向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正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人本精神、科学精神、自由与平等为主流的西方文化,在当今的西方社会中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分析中西文化的现状出发,论述这一分析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现状;比较;现实意

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给你参考的,希望有帮助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