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发布时间:2024-07-04 09:27:32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上个世纪是个风云多变的世界,社会财富的积累空前,战争空前,各国关系复杂而微妙。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抗了40余年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缓和,随之而来的是两德的统一、海湾战争的爆发和迅速结束、苏联东欧军事集团的解散和苏东国家的剧变,以东西方两种意识形态对立为标志的冷战彻底结束。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向前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国家安全的概念和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安全观也正在改变。单一的国家安全观正在被综合安全观所取代。令人感兴趣的是,集体安全思想在冷战结束初期一度重新兴起,甚至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热门话题。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集体安全思想及其载体——联合国在后冷战时代所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挑战,在新的国际秩序建立过程中的走向和前途如何,以及对21世纪的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一、后冷战时代集体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以军事威胁为中心的国家安全概念在日益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世界上已越来越不合时宜。多种多样的跨国安全问题只能靠国家间组成的集体力量才可以对付。后冷战时代国际关系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多边和集体主义的兴起,这不仅是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结果,也是安全概念扩大化的要求。安全内容变了,国家的对策也要变,国际关系也要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一个“转折点”,那就是在面对后冷战时代新的安全问题时,寻求集体或多边而不是单边的安全机制的帮助和支持。这就是后冷战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较少军事性而多经济性的”,对付这种挑战的手段是“较少单边而多合作性的”,“需要承担明确的或隐蔽的责任和包袱”。  冷战结束前后,国际社会在处理一些国际安全问题时倾向于多边合作与集体行动。从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国际政治中大国之间合作的动力不断增强,并且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冷战结束改变了美苏在战后国际关系中的长期对抗局面,治愈了安理会多年来的半身不遂状态”。这为联合国集体安全体系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在1991-1991年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中的合作。  冷战结束给集体安全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历史上,人们对集体安全思想褒贬不一,主要是在集体安全的概念上有分歧。后冷战时代就集体安全未来的争论也不例外,只不过这次争论直接与安全概念的扩大和集体行动的发展趋势有关。  第一,集体安全概念中的安全是什么样的安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集体安全被认为是针对国家间正式的战争,尤其是针对国家使用武力对外侵略的问题而建立的。它的核心是禁止国家使用武力解决争端或至少限制使用武力和使用集体强制措施制止侵略。然而,有人认为,这种安全观并没有包括所有的可能性。联合国宪章中所说的“和平的威胁”也没有明确指的是“正式的国家间战争”。对和平的威胁是多样多样的,尤其是在安全概念不断扩大的今天,集体安全所要维护的安全范围是不是也要扩大?  第二,是为了谁的安全?本世纪以来,集体安全的主导概念是加强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和建立在主权和非干预主义基础上的国际合法秩序。威尔逊强调集体安全是要保证所有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自决权。可是,如果强调国家主权,那又怎样避免使集体安全组织成为某些国家维持现状的手段?又怎样应付国家内部的不稳定源呢?由于后冷战时代国家相互依赖性的加强,国家安全密不可分。集体安全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国际安全问题,还可能是国内安全问题。  第三,集体安全概念中的“集体”指的是什么?传统的集体安全观认为,一个集体安全体系中的成员国应具有普遍性,成员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可以确保集体的力量足够大于侵略者的力量,降低权力政治和均势体系下的危险。但是这样的集体安全会被认为是结盟的另一种形式,也可能导致一个小集团利用集体的力量推行自己的意志。也有人认为,只有地区性集体安全才会有效,因为这样的集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冲突的根源和本质,有对付冲突的动机,更易取得共识。20世纪末,随着地区一体化和多边主义的发展,全球性集体安全显得力不从心,在某一地区建立集体安全体系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  第四,什么形式的集体?人们一直认为,集体安全是要在不同的政治实体之间强制维护和平,它的“中央”机构并不威胁国家的独立和自治。但是也有人认为,集体管理军事力量是走向一种共同的政治制度过程中的一步,因此,后冷战时代欧洲和平已经很稳固,这为建立欧洲联邦创造了条件。  第五,怎样对待集体安全体系中的集体行动的强制性问题?集体安全思想形成以来,人们普遍将强制性集体行动看成是对付侵略者的最后手段。在此之前,尽力通过道德教育、政治谈判和协商、外交斡旋等办法解决国际争端。使用强制性集体行动既不是集体安全思想的初衷,也不是其最终目的。后冷战时代联合国在一段时期内经常采取强制性集体行动,这与当时的国际政治形势“一超多强”的局面有关。美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扮演着“超级警察”的角色,同时,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在主要的国际安全问题上一直保持着应有的合作。所以,集体安全强制性集体行动势在必行。问题在于在美国操纵联合国的集体行动的情况下,集体安全机制遭到破坏,集体安全体系也就成为大国推行霸权的工具。  二、大国因素在联合国维护国际安全事务中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冷战结束是联合国集体安全实践的分水岭。在二战以后的四十多年间,联合国因受制于两极均势体系而无所作为,尤其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间形成的大国均势使集体安全体系中的大国一致原则成为一纸空文。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与冷战的结束,大国之间的国际合作势头有增无减。在后冷战时代,新的均势逐步形成并顺利运作,在这种形势下,集体安全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要看大国关系如何演变。  海湾战争是集体安全体系中大国合作的一个典型范例。在海湾危机期间,安理会表现出空前的一致,其主要原因是美苏关系进一步改善,苏联不想充当伊拉克的“后台老板”。另外,其他几个大国在这一事件中的利益一致。安理会中的大国一致原则就是在全球局势总体缓和的形势下实现的。  不过,这次大国合作除了有大国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特殊背景外,美国的作用不可忽视。美国在这次事件中充当了“警察头目”的角色,它利用国家实力向安理会成员国频繁施加压力,最终得到安理会授权动用武力的权力。美国虽然拿到了“尚方宝剑”,但掩盖不住集体行动中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海湾战争可以被看作是在联合国的支持下促进美国霸权的一次演习”。海湾战争为美国取得主导世界的地位提供了历史机遇。海湾战争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不仅赢得了海湾战争的胜利,还赢得了冷战的胜利,其实力达到了顶峰。在后来的联合国集体行动中,它的强权政治和霸权行径就更为露骨。挟“战胜国”之余威,美国先后在索马里、海地、波黑等国家和地区“代表”国际社会维持和平。众所周知,在去年的科索沃危机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发动的“保护民主和人权”战争完全是一场违背联合国宪章和侵犯别国主权的游戏。从后冷战时代联合国解决地区冲突或国内冲突来看,大国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大国关系复杂、利益相互交织的地区,大国的干预只会起到消极作用。  海湾战争以来的大国合作是国际政治发展的必然,是联合国成功的条件。但是,这种大国合作也具有偶然性。从大国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出,国家实力是最重要的,而实力是均势角逐的基础。在均势体系仍不稳定或者说倾向于“天平”的一端时,大国合作只能是权力均势的“副产品”,而不是集体安全的最佳表现。  三、世纪之交的大国关系走向与世界新秩序  冷战结束十多年来,大国关系得到充分调整的机会,新的国际秩序将在大国均势的解体和更新过程中逐步形成。许多人在勾画未来的国际秩序,有“多极权力均势”模式,有“单极主导型”模式,有“和平地带与动荡地带”模式,有“全球村”模式,有“文明冲突”模式,有“两极复归”模式,甚至有“三极地缘经济”模式等等。虽然模式五花八门,但它们说明了一个问题,这就是:新的国际秩序仍在重建之中。从近些年来的国际关系的发展来看,新的国际秩序有以下几个主要和明显的特点。  第一,大国关系的调整是在总体国际形势稳定与和平的情况下进行的。冷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平分和主导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国际关系,尤其是世界强国和地区性强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国的地位和角色在国家实力的兴衰对比中不断转换。与一战和二战后的大国关系调整不一样,这次调整并没有伴随大国间的危机和冲突,可以说是在平静和稳定的气氛中进行的。当然,国际形势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中东问题长期未决、一些非洲国家内战频繁、朝鲜半岛危机、科索沃战争、车臣危机等,这些国际安全问题有的涉及到不同大国的国家利益,但它们并没有影响到国际形势的大局。大国关系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挫折,国际形势总体上仍保持着和平发展的势头。  第二,在大国关系调整过程中,合作大于冲突,国际安全问题上的共同点突出。世纪之交的大国关系从冷战刚刚结束时的大幅波动和动荡式调整转变为和缓、稳步、深化式调整。  90年代初,由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社会制度的剧变,国际关系发展的“情绪化”色彩很浓,西方国家大有不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搞垮“誓不罢休”的念头,因此,国际关系的调整并不一帆风顺,大国关系曾多次发生重大危机。后来,大国之间纷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与冷战时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冷战时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带有军事同盟的色彩,往往是针对第三国的;而如今的“战略伙伴”关系绝非是针对第三国的,“它反映了大国之间在寻求新的双边关系时都希望有一个比较高的定位”。“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全面性。  大国关系稳步向前发展,并且逐渐深化,这主要得益于经济相互依赖和全球化因素。经济的全球化是大国关系持续改善的基础。另外,后冷战时代综合安全、国际安全、共同安全概念的提出和思维方式在国际关系中的运用,为大国提供了更多的利益交汇点。除了在军事安全问题上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还存在大国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外,在一些“跨国界”问题上,诸如经济、环境、人口、非法移民、毒品走私等非军事安全问题,为大国间的合作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同时,这些问题还可以加强它们之间的合作。  第三,大国关系调整仍在进行当中。在每一次国际格局大转换过程中,大国关系的调整都要经过很长一段时期才能完成,因为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兴衰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稳定下来。只有大国关系框架形成和稳定下来后,新的国际格局才能建立。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一直处于调整当中,目前正处于“历史性大变动的延续时期或纵深发展时期,很可能要延续到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直至大震动冲击的影响逐步淡化、消失,大变动告一段落,新的平衡建立起来”。  现在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有的人认为国际格局正在向“多极化”发展,而有的人认为目前仍是“单极”时代。不管是哪种说法,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大国关系的调整还远没有结束,因为大国间的综合实力对比仍在不断变化之中。与大国关系调整和国际格局仍在转型期相对应,地区性格局也没有建立。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欧洲和东亚两个地区。美俄欧三边关系仍在动态的变化之中,“欧洲安全格局正处于一种过渡期”。东亚地区的中、美、俄、日四边形格局更不稳定,中日、中美、日俄双边关系和中美日三角关系调整只是暂时到位,随着它们之间国家实力的变化,这种调整可能继续到21世纪初至20年代。  第四,大国关系在调整的过程中呈现分散化和稳定的均势特征。虽然这个特征不明显,但是非常重要。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淡化,意识形态的对立已不像冷战时期那样尖锐。在大国关系中起作用的因素趋于分散化,没有一个主导性的因素。尤其是在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中,“人权”问题在双边关系中的地位后移,并且这种情况有望继续下去。大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非常重视国家综合实力的变化,强调实力、均势的作用,这使得大国关系围绕实力运转,以实力搞关系。大国关系处于良性互动当中,双边关系不断改善,而且是相互交叉的。从理论上讲,这种大国关系是一种稳定的均势关系。只要这种势头保持下去,国际形势将是非常良好的,但是,一旦这种良性互动的大国关系发生严重问题,势必给国际社会带来危险和不安。  总之,大国关系与世界秩序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大国关系的好与坏决定着世界秩序的和平与动荡;反过来讲,世界秩序稳定了,大国关系也会好转,如果世界秩序遭到破坏,大国关系也会因此出现波折。目前看来,后冷战时代的大国关系走向基本上是令人满意的,双边和边多关系进一步改善,安全合作趋势进一步加强。这种国际形势为国际安全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集体安全(联合国)的发展趋势  冷战结束前后,联合国的作用不断上升,尤其是它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后冷战时代的集体安全体系重新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够在后冷战时代同时扮演“仲裁者”和“执法者”的双重角色,实现宪章制定者的初衷,真正起到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作用。  集体安全在后冷战时代的复兴是由历史条件决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当国际格局发生新旧变化时,尤其是在伴随世界大战的情况下,人们对现存的国际体系感到失望,幻想用一种新的体系取而代之,这时,集体安全思想就会兴起。冷战时期,现实主义思想主导一切,不管是初期的美苏两极,还是后期出现的多极化趋势,都没有摆脱权力均势思想的束缚。冷战体系是一种不稳定的均势体系,其中地区性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动荡不断,也曾发生过世界战争的危机。虽然冷战并不是以世界战争的形式结束的,但它带来的战争恐惧感并没有在人们的心头消失。理想主义乘势抬头是国际格局大转变的结果。  这次集体安全思想的兴起与以往有所不同。国际联盟和联合国都是在人们深受战争折磨的情况下成立的,世界大战是它们走上历史舞台的契机。后冷战时代集体安全思想却是在无世界大战发生的情况下兴起的,同时在冷战结束前,就酝酿着兴起的条件。8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关系的解冻为联合国带来了勃勃生机,不仅美苏两国和解的势头不减,而且在联合国安理会中五大国之间的安全合作是冷战开始以来所没有的。尤其是在海湾战争中,五个常任理事国出现了少有的一致,是集体安全思想复兴的历史契机。  这次集体安全思想的复兴持续时间长,实践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功,这主要是因为大国关系持续改善和国际形势持续缓和。如前所述,后冷战时代的大国关系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均势关系,这种均势关系对集体安全发挥作用是有利的。目前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间的均势关系正在形成。  虽说后冷战时代的国际政治总体上仍是无序的,但是无序中有序,有序在无序中发展,理论上也可以归结到权力均势与集体安全的关系上。后冷战时代仍是一个两者并存而起作用的时代,新的国际秩序有赖于两者协调发展。不过,在未来的国际关系中,由于大国关系是决定因素,权力均势的作用有可能增强,而集体安全能否受到削弱,要看这种均势的消极作用有多大。“联合国的复兴得益于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一致性,一旦大国间出现矛盾,联合国中前些年积累下来的和气就会在一夜之间一扫而光”。科索沃战争前后的国际关系已经开始出现这样的苗头。  联合国作用的上升与否在于集体安全与权力均势两种形式的政策和手段能否持续协调,两者之间的冲突是否会严重影响各国尤其是大国的国家安全。只要大国关系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这种均势的合作就会大于冲突,协调多于摩擦,从而为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发挥有效作用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相反,如果21世纪的大国关系的缓和势头出现逆转,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多,那么,联合国就有可能回到冷战时代。

总体上来说,冷战时期是东方与西方之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

消极: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积极:1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2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啊啊

上个世纪是个风云多变的世界,社会财富的积累空前,战争空前,各国关系复杂而微妙。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抗了40余年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缓和,随之而来的是两德的统一、海湾战争的爆发和迅速结束、苏联东欧军事集团的解散和苏东国家的剧变,以东西方两种意识形态对立为标志的冷战彻底结束。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向前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国家安全的概念和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安全观也正在改变。单一的国家安全观正在被综合安全观所取代。令人感兴趣的是,集体安全思想在冷战结束初期一度重新兴起,甚至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热门话题。本文所要探讨的是,集体安全思想及其载体——联合国在后冷战时代所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挑战,在新的国际秩序建立过程中的走向和前途如何,以及对21世纪的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何影响。  一、后冷战时代集体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以军事威胁为中心的国家安全概念在日益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世界上已越来越不合时宜。多种多样的跨国安全问题只能靠国家间组成的集体力量才可以对付。后冷战时代国际关系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多边和集体主义的兴起,这不仅是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结果,也是安全概念扩大化的要求。安全内容变了,国家的对策也要变,国际关系也要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一个“转折点”,那就是在面对后冷战时代新的安全问题时,寻求集体或多边而不是单边的安全机制的帮助和支持。这就是后冷战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较少军事性而多经济性的”,对付这种挑战的手段是“较少单边而多合作性的”,“需要承担明确的或隐蔽的责任和包袱”。  冷战结束前后,国际社会在处理一些国际安全问题时倾向于多边合作与集体行动。从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国际政治中大国之间合作的动力不断增强,并且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冷战结束改变了美苏在战后国际关系中的长期对抗局面,治愈了安理会多年来的半身不遂状态”。这为联合国集体安全体系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在1991-1991年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中的合作。  冷战结束给集体安全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历史上,人们对集体安全思想褒贬不一,主要是在集体安全的概念上有分歧。后冷战时代就集体安全未来的争论也不例外,只不过这次争论直接与安全概念的扩大和集体行动的发展趋势有关。  第一,集体安全概念中的安全是什么样的安全?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集体安全被认为是针对国家间正式的战争,尤其是针对国家使用武力对外侵略的问题而建立的。它的核心是禁止国家使用武力解决争端或至少限制使用武力和使用集体强制措施制止侵略。然而,有人认为,这种安全观并没有包括所有的可能性。联合国宪章中所说的“和平的威胁”也没有明确指的是“正式的国家间战争”。对和平的威胁是多样多样的,尤其是在安全概念不断扩大的今天,集体安全所要维护的安全范围是不是也要扩大?  第二,是为了谁的安全?本世纪以来,集体安全的主导概念是加强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和建立在主权和非干预主义基础上的国际合法秩序。威尔逊强调集体安全是要保证所有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自决权。可是,如果强调国家主权,那又怎样避免使集体安全组织成为某些国家维持现状的手段?又怎样应付国家内部的不稳定源呢?由于后冷战时代国家相互依赖性的加强,国家安全密不可分。集体安全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国际安全问题,还可能是国内安全问题。  第三,集体安全概念中的“集体”指的是什么?传统的集体安全观认为,一个集体安全体系中的成员国应具有普遍性,成员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可以确保集体的力量足够大于侵略者的力量,降低权力政治和均势体系下的危险。但是这样的集体安全会被认为是结盟的另一种形式,也可能导致一个小集团利用集体的力量推行自己的意志。也有人认为,只有地区性集体安全才会有效,因为这样的集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冲突的根源和本质,有对付冲突的动机,更易取得共识。20世纪末,随着地区一体化和多边主义的发展,全球性集体安全显得力不从心,在某一地区建立集体安全体系顺应了这种发展趋势。  第四,什么形式的集体?人们一直认为,集体安全是要在不同的政治实体之间强制维护和平,它的“中央”机构并不威胁国家的独立和自治。但是也有人认为,集体管理军事力量是走向一种共同的政治制度过程中的一步,因此,后冷战时代欧洲和平已经很稳固,这为建立欧洲联邦创造了条件。  第五,怎样对待集体安全体系中的集体行动的强制性问题?集体安全思想形成以来,人们普遍将强制性集体行动看成是对付侵略者的最后手段。在此之前,尽力通过道德教育、政治谈判和协商、外交斡旋等办法解决国际争端。使用强制性集体行动既不是集体安全思想的初衷,也不是其最终目的。后冷战时代联合国在一段时期内经常采取强制性集体行动,这与当时的国际政治形势“一超多强”的局面有关。美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扮演着“超级警察”的角色,同时,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在主要的国际安全问题上一直保持着应有的合作。所以,集体安全强制性集体行动势在必行。问题在于在美国操纵联合国的集体行动的情况下,集体安全机制遭到破坏,集体安全体系也就成为大国推行霸权的工具。  二、大国因素在联合国维护国际安全事务中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冷战结束是联合国集体安全实践的分水岭。在二战以后的四十多年间,联合国因受制于两极均势体系而无所作为,尤其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间形成的大国均势使集体安全体系中的大国一致原则成为一纸空文。随着美苏关系的缓和与冷战的结束,大国之间的国际合作势头有增无减。在后冷战时代,新的均势逐步形成并顺利运作,在这种形势下,集体安全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要看大国关系如何演变。  海湾战争是集体安全体系中大国合作的一个典型范例。在海湾危机期间,安理会表现出空前的一致,其主要原因是美苏关系进一步改善,苏联不想充当伊拉克的“后台老板”。另外,其他几个大国在这一事件中的利益一致。安理会中的大国一致原则就是在全球局势总体缓和的形势下实现的。  不过,这次大国合作除了有大国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特殊背景外,美国的作用不可忽视。美国在这次事件中充当了“警察头目”的角色,它利用国家实力向安理会成员国频繁施加压力,最终得到安理会授权动用武力的权力。美国虽然拿到了“尚方宝剑”,但掩盖不住集体行动中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海湾战争可以被看作是在联合国的支持下促进美国霸权的一次演习”。海湾战争为美国取得主导世界的地位提供了历史机遇。海湾战争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不仅赢得了海湾战争的胜利,还赢得了冷战的胜利,其实力达到了顶峰。在后来的联合国集体行动中,它的强权政治和霸权行径就更为露骨。挟“战胜国”之余威,美国先后在索马里、海地、波黑等国家和地区“代表”国际社会维持和平。众所周知,在去年的科索沃危机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发动的“保护民主和人权”战争完全是一场违背联合国宪章和侵犯别国主权的游戏。从后冷战时代联合国解决地区冲突或国内冲突来看,大国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大国关系复杂、利益相互交织的地区,大国的干预只会起到消极作用。  海湾战争以来的大国合作是国际政治发展的必然,是联合国成功的条件。但是,这种大国合作也具有偶然性。从大国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出,国家实力是最重要的,而实力是均势角逐的基础。在均势体系仍不稳定或者说倾向于“天平”的一端时,大国合作只能是权力均势的“副产品”,而不是集体安全的最佳表现。  三、世纪之交的大国关系走向与世界新秩序  冷战结束十多年来,大国关系得到充分调整的机会,新的国际秩序将在大国均势的解体和更新过程中逐步形成。许多人在勾画未来的国际秩序,有“多极权力均势”模式,有“单极主导型”模式,有“和平地带与动荡地带”模式,有“全球村”模式,有“文明冲突”模式,有“两极复归”模式,甚至有“三极地缘经济”模式等等。虽然模式五花八门,但它们说明了一个问题,这就是:新的国际秩序仍在重建之中。从近些年来的国际关系的发展来看,新的国际秩序有以下几个主要和明显的特点。  第一,大国关系的调整是在总体国际形势稳定与和平的情况下进行的。冷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平分和主导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国际关系,尤其是世界强国和地区性强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国的地位和角色在国家实力的兴衰对比中不断转换。与一战和二战后的大国关系调整不一样,这次调整并没有伴随大国间的危机和冲突,可以说是在平静和稳定的气氛中进行的。当然,国际形势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中东问题长期未决、一些非洲国家内战频繁、朝鲜半岛危机、科索沃战争、车臣危机等,这些国际安全问题有的涉及到不同大国的国家利益,但它们并没有影响到国际形势的大局。大国关系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挫折,国际形势总体上仍保持着和平发展的势头。  第二,在大国关系调整过程中,合作大于冲突,国际安全问题上的共同点突出。世纪之交的大国关系从冷战刚刚结束时的大幅波动和动荡式调整转变为和缓、稳步、深化式调整。  90年代初,由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社会制度的剧变,国际关系发展的“情绪化”色彩很浓,西方国家大有不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搞垮“誓不罢休”的念头,因此,国际关系的调整并不一帆风顺,大国关系曾多次发生重大危机。后来,大国之间纷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与冷战时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冷战时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带有军事同盟的色彩,往往是针对第三国的;而如今的“战略伙伴”关系绝非是针对第三国的,“它反映了大国之间在寻求新的双边关系时都希望有一个比较高的定位”。“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全面性。  大国关系稳步向前发展,并且逐渐深化,这主要得益于经济相互依赖和全球化因素。经济的全球化是大国关系持续改善的基础。另外,后冷战时代综合安全、国际安全、共同安全概念的提出和思维方式在国际关系中的运用,为大国提供了更多的利益交汇点。除了在军事安全问题上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问题还存在大国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外,在一些“跨国界”问题上,诸如经济、环境、人口、非法移民、毒品走私等非军事安全问题,为大国间的合作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同时,这些问题还可以加强它们之间的合作。  第三,大国关系调整仍在进行当中。在每一次国际格局大转换过程中,大国关系的调整都要经过很长一段时期才能完成,因为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兴衰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稳定下来。只有大国关系框架形成和稳定下来后,新的国际格局才能建立。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一直处于调整当中,目前正处于“历史性大变动的延续时期或纵深发展时期,很可能要延续到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直至大震动冲击的影响逐步淡化、消失,大变动告一段落,新的平衡建立起来”。  现在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有的人认为国际格局正在向“多极化”发展,而有的人认为目前仍是“单极”时代。不管是哪种说法,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大国关系的调整还远没有结束,因为大国间的综合实力对比仍在不断变化之中。与大国关系调整和国际格局仍在转型期相对应,地区性格局也没有建立。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欧洲和东亚两个地区。美俄欧三边关系仍在动态的变化之中,“欧洲安全格局正处于一种过渡期”。东亚地区的中、美、俄、日四边形格局更不稳定,中日、中美、日俄双边关系和中美日三角关系调整只是暂时到位,随着它们之间国家实力的变化,这种调整可能继续到21世纪初至20年代。  第四,大国关系在调整的过程中呈现分散化和稳定的均势特征。虽然这个特征不明显,但是非常重要。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淡化,意识形态的对立已不像冷战时期那样尖锐。在大国关系中起作用的因素趋于分散化,没有一个主导性的因素。尤其是在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中,“人权”问题在双边关系中的地位后移,并且这种情况有望继续下去。大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非常重视国家综合实力的变化,强调实力、均势的作用,这使得大国关系围绕实力运转,以实力搞关系。大国关系处于良性互动当中,双边关系不断改善,而且是相互交叉的。从理论上讲,这种大国关系是一种稳定的均势关系。只要这种势头保持下去,国际形势将是非常良好的,但是,一旦这种良性互动的大国关系发生严重问题,势必给国际社会带来危险和不安。  总之,大国关系与世界秩序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大国关系的好与坏决定着世界秩序的和平与动荡;反过来讲,世界秩序稳定了,大国关系也会好转,如果世界秩序遭到破坏,大国关系也会因此出现波折。目前看来,后冷战时代的大国关系走向基本上是令人满意的,双边和边多关系进一步改善,安全合作趋势进一步加强。这种国际形势为国际安全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集体安全(联合国)的发展趋势  冷战结束前后,联合国的作用不断上升,尤其是它在海湾战争中的表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后冷战时代的集体安全体系重新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够在后冷战时代同时扮演“仲裁者”和“执法者”的双重角色,实现宪章制定者的初衷,真正起到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作用。  集体安全在后冷战时代的复兴是由历史条件决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当国际格局发生新旧变化时,尤其是在伴随世界大战的情况下,人们对现存的国际体系感到失望,幻想用一种新的体系取而代之,这时,集体安全思想就会兴起。冷战时期,现实主义思想主导一切,不管是初期的美苏两极,还是后期出现的多极化趋势,都没有摆脱权力均势思想的束缚。冷战体系是一种不稳定的均势体系,其中地区性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动荡不断,也曾发生过世界战争的危机。虽然冷战并不是以世界战争的形式结束的,但它带来的战争恐惧感并没有在人们的心头消失。理想主义乘势抬头是国际格局大转变的结果。  这次集体安全思想的兴起与以往有所不同。国际联盟和联合国都是在人们深受战争折磨的情况下成立的,世界大战是它们走上历史舞台的契机。后冷战时代集体安全思想却是在无世界大战发生的情况下兴起的,同时在冷战结束前,就酝酿着兴起的条件。8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关系的解冻为联合国带来了勃勃生机,不仅美苏两国和解的势头不减,而且在联合国安理会中五大国之间的安全合作是冷战开始以来所没有的。尤其是在海湾战争中,五个常任理事国出现了少有的一致,是集体安全思想复兴的历史契机。  这次集体安全思想的复兴持续时间长,实践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功,这主要是因为大国关系持续改善和国际形势持续缓和。如前所述,后冷战时代的大国关系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均势关系,这种均势关系对集体安全发挥作用是有利的。目前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间的均势关系正在形成。  虽说后冷战时代的国际政治总体上仍是无序的,但是无序中有序,有序在无序中发展,理论上也可以归结到权力均势与集体安全的关系上。后冷战时代仍是一个两者并存而起作用的时代,新的国际秩序有赖于两者协调发展。不过,在未来的国际关系中,由于大国关系是决定因素,权力均势的作用有可能增强,而集体安全能否受到削弱,要看这种均势的消极作用有多大。“联合国的复兴得益于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一致性,一旦大国间出现矛盾,联合国中前些年积累下来的和气就会在一夜之间一扫而光”。科索沃战争前后的国际关系已经开始出现这样的苗头。  联合国作用的上升与否在于集体安全与权力均势两种形式的政策和手段能否持续协调,两者之间的冲突是否会严重影响各国尤其是大国的国家安全。只要大国关系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这种均势的合作就会大于冲突,协调多于摩擦,从而为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发挥有效作用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相反,如果21世纪的大国关系的缓和势头出现逆转,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多,那么,联合国就有可能回到冷战时代。

由于意识形态的问题,导致对利益分配的看法分歧,是冷战产生的原因。冷战表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正式对立。欧美者,资本主义已经近百年,经过工业,产业革命,底子厚,根基深。而苏联直接由封建社会进入共产主义,没有基础,看似强大,就实施冷战,结果把国家拖垮了。而后期,苏联领导人又天真地寄托资本主义能够挽救它,最终走上了不归路。从欧美与前苏联的冷战,以及最近的反华事件可以看出,无论你对待资本主义是什么态度,他们对待共产主义只有一点,扼杀!所以绝不能对西方国家报有一点的幻想,要时刻准备好与这些人作斗争,不可以心慈手软,要挺胸抬头,通过经济压力迫使其屈服!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论文选题背景

冷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不同阵营的对立。在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和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间进行的超过40年的最大对峙。

总体上来说,冷战时期是东方与西方之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

战后国际关系史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开题报告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主要运用何种理论,要达到的目的。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一、学术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二、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三、创造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四、理论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  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

1、首先要从工业革命开始说起,美国没有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40年代开始在欧洲进行),却搭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了19世界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居世界首位了。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40年代开始)爆发于美国,从此,美国一直处于科技的前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绝对真理!2、政治方面,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建国开始就是三权分立,是最完全,最彻底的资本主义政体。林肯总统在位时,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20世纪60年代),代表北方的工业资本主义打败了南方的农奴庄园制,全国真正实现了政治统一,市场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3、经济体制。美国早期完全奉行自由资本主主义,资源全部是市场调控,经济发展较快,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崩溃,大萧条,美国吸取教训,加强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健全了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4、国家资源。美国刚开始只有东部的十三个州(国旗上十三条杠),后来通过战争,兼并,西进运动,购买(从法国,沙俄等国家廉价购买)等等,国家版图一直从大西洋扩充到太平洋沿岸。真正的地大物博,加上东西南北铁路大动脉贯通,十分方便。工业社会早期,资源密集对工业发展的影响很大。5、战争,分三次,早期的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9年在任)就奉行“大棒+金元”政策,美洲就基本上就臣服于美国了。中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战胜国的美国参加了巴黎和会,参与瓜分世界。后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了世界绝对的超级大国,苏联也是一个。可惜苏联的经济畸形发展,突出重工业,军事(中国建国受此影响比较大),忽视轻工业的发展,最后还是被美国拖垮了。美国虽然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但是都没有在美国本土进行,对美国本土的工业生产没有破坏。欧洲就不行了,整个欧洲就是一个大战场,战争结束后到处是废墟。美国通过的“马歇尔计划”,官方称欧洲复兴计划,提供贷款和经济上的援助,促进欧洲一体化。由此可见,美国实力已经在整个欧洲之上了。其中还有一个布雷森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5、外来人才的作用。由于各种原因(战争,种族,政治迫害等),欧洲各领域的高端人才源源不断地涌进美国(熟知的爱因斯坦),整个美国人才济济。回答这个问题的时,让我想起很多读高中时的场景,发现自己的历史知识还没有完全还给老师,很欣慰。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论文选题意义

冷战使世界分成两大对立政治势力,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长时间发生冲突而中国同非洲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形成了第三世界

消极: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积极:1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2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消极影响: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为两大敌对阵营;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军事上,由于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使得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美苏冷战争霸四十多年,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多方面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思考。 1.战后,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政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大战的威胁之下。美苏两国的核武器能把人类毁灭数十次。4.美苏争霸,是以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处理国家国际间的关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