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论文范文高中

发布时间:2024-07-07 22:49:24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论文范文高中

一端午节起源: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写作思路:首先可以开篇点题,直接给出文章的主旨,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进行阐述论证自己的看法,中心要明确等等。一、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意义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四大文明古国,形成了人类最早时期的文明。追溯中国历史,至今已有5000年文化积淀,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经过了多种字体的演变,并由此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传承了下来。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仅要以中国传统文化引以自豪,而且要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和智慧,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位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的学科,也是文史类和师范类院校必开的一门课程,目的是让广大莘莘学子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的、悠久的古老文化,将这种文明与思想继承下去,影响更多的人。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广义上来讲,中国的文艺理论和汉语言文学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各种形态的文学思想皆与中国文化中的儒家、道家、佛教、玄学等古代哲学密不可分,构成了中国最丰富的古代文化组成部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整体文化,对学习中国古汉字、音乐、舞蹈、宗教等文化具有一定帮助。三、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建设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校开设最早的课程之一,该专业注重学生文学修养、文学鉴赏、古文阅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课程的开设与中国社会变革是联系在一起的。随着90年代全民经商大潮的兴起,文坛上百花齐放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文学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少,90后一代更热衷于现代西方文化,普及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势在必行。四、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虽讲述的是古典文化和艺术,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影响教师采用高新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视频、声音于一体的方式还原当时历史时期的场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使学生通过影像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艺术、教育、佛学等文化。除此以外,通过实地考察和开设孔子学院,也能够更好地推广和普及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是古老而又具有系统性的一门学科,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文学鉴赏、古文阅读等能力,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通晓中国古今文化的文坛之士。两汉时期的经学、隋唐时期的佛学、宋明时期的理学、清明时期的朴学及近代民主思想等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全面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身为中华儿女感到自豪。新时代的大学生同时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任务,可利用多媒体或互联网工具,将中国悠久且古老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大哥,论文不是这样子就可以求得滴,给你点资料吧,也可以直接拿去用,只要你不怕被说抄袭。从易经说起《易经》有一个最简单的理念,有趣的是这个理念刚好与现在从美国流入国内的一些管理理念不谋而合。易经的“易”字有三重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变易,指天下的事情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第二个意思是“不易”,说的是很多事情看似不断变化,可事实上没有什么改变,即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站在科学的观点看,很多事情是不变的,科学研究就是要找出这些不变的定律。第三个意思最有趣,“简易”。这是说《易经》所要探讨的既不是变的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要在变和不变之间找出一些规律,当我们真正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后,就可以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对整个世界了解得更清楚了。《易经》始于周朝初期,距今已经差不多有三千年的历史了。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当今被大家公认的在企业管理方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美国有哪些新理论。当然,美国企业界对于企业管理的探讨是站在一个很实际的立场上的,而三千年前中国的《易经》是站在哲学的角度来探讨问题的,这两者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有趣的是,现在一些管理大师的著作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另外,对于“变”和“不变”之间的关系问题也越来越觉得值得探讨。刚才我提到了《易经》的结构主要是有六十四个卦,每个卦都有个卦辞。每一卦又有六个爻,从一到六代表了一件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每个爻也都有所对应的爻辞,用以阐述每个卦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所对应的不同意义。前面我提到“易”字一方面,有“不易”的意思,另一方面还有“变易”的意思,所以每一卦、每一爻的辞义的含义都很广,并且常常讲得不是很清楚,这样的话就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因此,也使得一些风水先生或者卜卦的人有了很宽泛的解释空间。看过《易经》的人都会发现,这本书充满了忧患意识,一方面鼓励大家努力向上,另一方面训诫人们在得意的时候不要骄傲,否则好事情就可能变成坏事情。在《易经》六十四个卦三百八十四个爻的爻辞里,有六十三个卦都是有吉有凶,有好有坏,只有一个卦的六十四个爻的爻辞非常不错,不是吉就是利,这个卦就是“谦”卦。这也是我本次要讲的主题。“谦”这个价值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非常主流的一个思想(关于这个思想以及历史上所发生的例子我将在后面谈到),这从它的源头《易经》就可以看出端倪。在所有的卦里,只有“谦”卦的卦辞和爻辞都是吉利的,其它的比如“否”卦、“泰”卦,甚至“乾”卦都有诸如“否极泰来”、“泰极否来”、“亢龙有悔”等爻词。我先谈一下《易经》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谦”的价值的重视,然后再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最后谈谈这个价值观与现在的企业管理的主流思想之间相同的地方。《周易》出版没多久,周公就对他的儿子说,“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这就是说,“谦”这个道理如果领会得好,做得好,不论进退都有很大的好处。儒家的思想对于“谦”是非常重视的,我也举些简单的例子。 《论语》是儒家最主要的一本著作,是孔子的弟子收录的孔子当时的一些语录。《论语》最开始的几句话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有趣的是,孔子讲了三句话,可大部分中国人只讲前面的两句。这三句话是这样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知道为什么第三句话大家提得很少,但是我觉得这句话也非常重要,这是孔子对于“谦”的价值的非常高的评价,是说作为儒家做人最高标准的君子,做事情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去做,而不要因为不知名就很不高兴。现在有一种比较浮躁的社会现象,就是并没有太多真学问或能力的人却一天到晚希望自己的名字到处张扬。《论语》中还讲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我再讲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孔子曾经去见老子,交谈了很久,孔子觉得老子的学问和思想要比自己高深很多。从老子处出来后,孔子就对自己的学生说:“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把老子形容成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出对老子道德学问的憧憬钦佩,这也是一种非常谦虚的表现。《论语》有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也是广为大家所知的一句话,也是对“谦”道的一个极大的发挥。需要指出的是,儒家,特别是《论语》所阐述的“谦”,并不是说只是一味的退让,而是说该争的争,不该争的就不要去争;遇到原则问题时,还是要固守那条底线,所以“谦”不是一味地做好人,唯唯诺诺。关于这一点,孔子是怎么说的呢?《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鲁国大夫季孙氏“八佾舞于庭”,季孙氏作为一个大夫,却使用了国君的礼节,说明他对自己的国王非常不尊敬,也是对当时现存制度的大不敬。所以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所举的例子都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给出的,我希望告诉大家所谓“谦”的本质从《易经》开始到儒家,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价值观念。道家对“谦”的看法道家基本理念的源头是老子的《道德经》。可惜的是,道家后来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没有人看得懂的文章,并且神话和迷信的色彩越来越重,使人们对道家产生了错误观念。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很多人喜欢空谈而不做事情,并且假借道家的一些观念,由此造成了不良后果。事实上,如果翻翻《道德经》就可以发现,老子所讲的很多话都很有价值。他说:“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是慈爱,“俭”是节俭,然后就是做人要谦和,不要与别人乱争东西。这三样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做到,那是很好的事情。老子还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人做事情最好是像水一样,水是对万物都有利的,可是自己却总是居于下处,什么都不争,比喻如果做人像水一样谦让,不吝于帮助别人,就不会有任何的争执和纠纷产生。他说的最有意思的是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于之争”,把“谦”这个字的含义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中国古代一些阐述基本理念的著作比如四书五经,如果想挖掘这些思想中一个非常基础的理念的话,那么,这个理念就是“谦”这个价值观。“谦”的价值观实际上是非常有用的价值观。我还要强调一下这个“谦”的价值观不是一味地迁就,从最早的《易经》中的“谦”卦,可以看出开始的几爻都是谦让,到后来的几爻说的就都是打仗的事情了,也就是说,如果一味地迁就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由于我们事先做了很多谦让的事情,能做的事情都做了,是占理的;当我们必须要用武力或者暴力来解决问题时,胜算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当然,大多数情况并不需要我们做到这个程度,这就是基本的“谦”的理念。大家一定觉得我讲的这些不是什么新理念,但是,尽管看起来没有什么新鲜的,可事实上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老子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讲了几句很有意思的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意思就是说我所讲的话大家都明白并且要做起来也并不难,可是真正能了解“谦”的本意,真正发挥“谦”的基本精神,并因此使自己得到很大好处的人并不多。 传统文化中的“谦”道及人物故事历史上把“谦让”作为高价值观的故事很多,下面我举几个著名的。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蔺相如和廉颇都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是文臣,廉颇是武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代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璧。蔺相如主动请缨带璧去换城。相如到秦国献了璧,见秦王没有诚意,不肯交出城池,就设法把璧弄回,派人送回赵国。这就是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因为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了高官。秦昭王对此事念念不忘,遂邀请赵王到渑池相会。秦王对赵王说“寡人听说赵王很擅长琴瑟。为添酒兴,请大王鼓瑟如何?”,赵王明知秦王在羞辱自己,但因为惧怕秦王,只好从命。秦王随即召来御史,命其在竹简上写“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于渑池,令赵王鼓瑟”。秦王正得意之时,蔺相如上前一步,平静地说:“我曾听说,大王你很擅长秦音。为再添酒兴,请大王击缶如何?”秦王登时大怒,面色骤变。蔺相如坦然地将盛酒用过的瓦器捧起,送到秦昭王面前。秦昭王哪里肯击?蔺相如又道:“启奏大王,请你不要自以为很厉害。今日,你若击缶,我便作罢。若不击缶,五步之内,相如誓以颈血溅大王!”蔺相如说这话时,眉凝目瞪,须发皆直,并连连逼进数步。秦王已领教过蔺相如的厉害,怕他死拼,只好勉强击了一下缶。那缶声还未落地,蔺相如便叫随来的赵国御史也在竹简上写道:“某年月日,赵王与秦王会饮于渑池,令秦王击缶。”羞得秦王面红耳赤。回到赵国后,赵王很高兴,就拜蔺相如为上相,居群臣之首,也在廉颇之上。廉颇是赵国举足轻重的功臣。蔺相如为上相后,廉颇很不满,总想找机会羞辱他。蔺相如却一直回避廉颇,让他找不到与自己冲突的机会。大家都以为是蔺相如怕廉颇。于是,他的门客对蔺相如说:“我们离开父母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廉将军散布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执意挽留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却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其实我想到的是: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这番话后来传到廉颇耳中,他非常惭愧,觉得自己的气度实在是与蔺相如相差得太远了。后来廉颇解衣赤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吻颈之交”便由此而来。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谦”的重要性。蔺相如的举动非常伟大,他能在立了大功、做了群官之首后还对廉颇谦让;廉颇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当他知道自己做了不对的事情后,能够正视错误,并争取别人的原谅。了解这个故事的人很多,可能够做到他们那样的人很少。历史上,由于将帅不和或朝中重臣不睦而使国家元气大伤的例子比比皆是。其实,任何争斗的方法都不好,即使暂时赢了的人最后也是输家,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谦让”。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就是因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谦让”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双赢。“谦让”不是懦弱的表现,这方面蔺相如是最好的典范。三国时代也有一件类似的事情,只是没有这么戏剧化。周瑜在正史中是一个非常有才干并且心胸开阔的人。当他被孙权拜为都督时,引起了另外一个人的不满。这个人就是为吴国屡立战功的三朝元老程普。他对周瑜为都督、自己为副都督非常不满,总是找机会与周瑜过不去。周瑜为了国家利益尽量忍让,忍到后来,程普终于自己觉悟。他发现,虽然自己的年龄、资历都比较老,但周瑜的才干确实比自己高,他做都督比自己合适。于是,程普亲自去找周瑜谢罪,俩人还成为好朋友。下面我再举个反面的例子。由于“谦”的价值观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人重视,因此也就造成了很多人利用假的、虚伪的谦虚做幌子,骗取本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发生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王莽是皇上的外戚,很早就想篡位。他做了很多沽名钓誉的事,一度声望很好。大家都觉得他非常谦虚、很尊重别人。其实,暗地里王莽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他先是挖空心思把好事安在自己头上,使自己的声望越来越高,逐渐篡夺国家权力。一旦时机成熟,他立刻毒杀了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汉平帝,篡位做了皇帝。事实证明,王莽不仅不谦虚,而且十分傲慢,甚至是包藏祸心。当他的本来面目逐渐被大家看清后,反对他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终于推翻了他的王朝。“谦”的反面是“骄”,就是骄傲。历史上很多人本来可以有很大成就,可由于过于自负,高估自己的成就,在遇到挫折或问题时处理欠妥,结果造成遗憾。我以前在讲堂里提到过汉朝的大才子贾谊,他不但自恃才高,还气度小。其实,所谓气度小就是过分地骄傲,以致不能谦虚地看待事情,最后他竟积郁成疾,英年早逝了。三国时期的杨修才华横溢,但也非常自负。他与曹操的儿子曹植还是很好的朋友。由于他过分骄傲,引起了别人的嫉恨,最糟糕的是招致了曹操的嫉恨。曹操自认为自己学问很高,可每次碰到杨修,总看到杨修炫耀自己的才华,这使曹操感觉自己比杨修差一些。而曹操并不是心胸宽广的人,哪里容得下杨修,后来找个借口把杨修杀了。 中国传统思想与美国管理趋势我刚才讲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尤其是以“谦”这个道理作为讨论的重点。我们再来看看当今的企业管理,尤其是国外,有哪些主流思想,它们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有什么关系。以美国为例。美国近几十年来,在企业管理思想方面有很大变化。如果把二战结束作为起点,可以将美国企业管理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我以前曾经讲过,二战刚结束时,美国是全世界唯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国家:本土没有发生战争;由于二战的关系美国工业迅速发展。这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第二个国家可以和美国竞争。在这段时间里,美国的管理可以说没有什么理念,完全是一种自大的想法。他们认为,只要是美国做出来的东西一定比其他国家的好,大家都会抢着要。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其他国家由于忙于战后恢复,没有条件与能力来做这些事情。到了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欧洲和日本相继复原,开始以很快的速度发展。再到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更多的国家发展起来,不仅生产能力越来越强,并且开始进入企业管理的主流。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至今,中国也以很快的速度进入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主流。在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美国管理的主流思想随之发生了改变。此前,美国唯我独尊且具有严重的种族观念。他们认为,其他人种的人都比白种人的能力差,其他国家本来就比美国差,那些国家的人也就比白种人差得更多。美国尤其歧视黑人。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和管理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对美国产生了威胁。美国开始的态度很傲慢,认为日本的发展是暂时的,仗都打败了,怎么可能与美国人在技术和管理上竞争呢?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日本在产品、技术方面逐渐显现出凌驾于美国之上的趋势,使美国面临很大威胁。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企业不约而同地运用“谦”的价值观,认真思考诸如“我们也许有些地方没有其他国家的企业做得好”,“我们的管理制度、我们对人的管理方法是否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改进”等问题。反省使他们改正了错误,获得长足的进步。相反,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日本却由于80年代的成功沾沾自喜起来。“谦受益,满招损”。骄傲使日本在90年代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很不景气。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看看在美国企业所做的事情中,哪些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美国企业管理的主流思想,大致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一个是“团队精神”(Teamwork),另一个就是“尊重多样化”(Value Diversity)。首先谈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就是把团队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人的本性是希望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凸显自己的能力,很少有人愿意当无名英雄。团队精神在以前的美国企业中相当缺乏。他们不仅歧视有色人种,也歧视白人妇女。这种歧视的本质就是一种狂妄的表现,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而强的原因不是自己的能力真的高于别人,而是盲目地认为白种男人天生就比其他人强。这就造成有能力的人可能因为受到歧视不能发挥作用,而没有能力的人却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可以想象,整个企业的生产力、竞争力一定会由此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受“谦”的价值观的影响,企业管理者摒弃种族歧视,把有能力的人安排在合适的职位上,企业的管理环境开始改变,“团队精神”和“尊重多样化”逐渐实现。美国是世界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它的国民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外国移民而来,只是移民的时间不同而已。白人移民最早,其中又属英国移民在先。像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要晚一些,那时还被其他白人歧视。黑人移民是由当初贩卖非洲黑奴逐渐形成的移民。亚裔移民始于二十世纪。因此,美国人追溯不了几代就可以发现其实大家都是移民来的。对美国来讲,建国的基本精神就是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种族文化。可是,当社会不够开放、歧视普遍存在的时候,生活在这个多元化社会的人就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团队精神的建立、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美国开始认识到要尊重多样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能力,弄懂了这一点后,美国的竞争力又开始变强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管理进入歧途往往是因为对自己过分地看重,也就是过分地骄傲、不谦虚。因此,造成了很多矛盾和不平衡。可是,当整个社会的人尤其是当权人、有既得利益的人明白要改变这种观念,要让有能力的人——不论他们的背景怎么样——发挥他们能力的时候,我们就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谦”这种思想的发挥。有趣的是,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写《易经》的时候,是站在一个很主观的立场,根据自己有限的经验,觉得“谦”是非常重要、非常有用的理念,如果做得好就能得到非常多的好处。这种想法在当时并没有科学依据。可谁能想到,几千年后、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把老祖宗讲的道理应用到企业管理上,竟使企业获得非常大的好处,达到了更高的目标。资料证明:“谦”道可以使企业员工产生更大的向心力。如果企业中每个人都有谦虚的态度,尊重别人的能力,企业就会更加和谐。在这种情形下,企业的能力和竞争力绝对会增强很多。 我可以用我的亲身经验证明这一点。当我在美国读完博士,开始在贝尔实验室做事的时候,是二十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企业的文化都是鼓励大家要有闯劲儿、要有侵略性(Aggressive),什么东西都是要去和别人争。我记得那个时候,我的老板和同事都对我说,在美国这种环境之下,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如果你不去争的话,没有人会觉得你做得好,到最后也不会给你剩下什么。当时,几乎每个人给我的劝告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可是,当我开始做事时,因为我本人不是一个好斗的人,我还是觉得不该争的东西或是不值得争的东西就不要去争。当然,不去争不表示一天到晚被别人欺负,而是自己要有一个原则、有条底线。这个底线在什么地方,由自己决定,但肯定与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当别人没有触及这条底线的时候,我可以谦让;但当别人越过这条底线时,我就要给他明确的警示。我在贝尔实验室做了这么久,没有与任何一个同事红过脸、吵过架。当然,同事之间会有矛盾、会有意见不同的地方。我对做事情有一个简单的想法,不值得争的东西我忍让一下,如果对方是个讲理的人,他就会以合理的方式来回报;如果对方得寸进尺,这种人在企业里恐怕也呆不了多久。事实也是如此:有些人什么都要争,看起来很凶的样子,可是不久以后就遭受了不小的挫折。这说明,他的那种方式行不通。试想,大家做事情时,都愿意与容易相处、谦让的人合作;有升迁的机会时,也希望看到比较容易相处、可以和和气气解决问题的人升迁。因为,这样的人使我们做起事情来会比较容易、轻松一些。很少有人愿意和一个总是与别人吵架、与别人争的人相处。

这个你才给10分。。。。。有1000分以上估计会有人帮你写。。。不行就2000分。。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首先,从中华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上来看。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气候温暖湿润、江河纵横勾联、土地广袤富饶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繁衍、从事单一的种植型农业生产活动。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适宜的气候条件、长江黄河淮河等充足的灌溉水源、辽阔疆域上肥沃的江河冲积平原,都非常有利于人们的农耕生产。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中国古代的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久以来就过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习惯于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崇尚和谐、安稳、平和、缓慢的生活方式,生活中喜好中庸之道,提倡“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风度,人格上讲究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具有盲目的从众心理和特别容易融入群体之中的特点。这种小农经济的长期影响,具体到管理思想方面,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管理上群体的小富即满、小成即安的小农意识,固守封闭不思冒险、甘于守成乏于开拓,易于满足鲜有进取,就是这种思想的鲜明写照。  其次,从宗法制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强悍的宗族凝聚力量和“家长制”式的集权专制,将社会全体成员通过共同的风俗习惯、心理状态、行为规范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导致了中国管理思想上重“人治”轻“法制”、重裙带关系轻法律约束的传统形成,整个社会就如同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纳入其中,成为其中的某一节、某一环,谁也挣脱不开,逃脱不了,由于宗法制度的影响,使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既带有鲜明的专制性、等级性,同时又具有牢不可破的血缘亲情和心理上的融合凝聚能力。  第三是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影响。儒家和道家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因而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影响也最深远、最持久、最具有决定意义。儒家和道家作为两种具有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心理模式的思想体系,在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融合演进中,互相刺激、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同时也衍生了两种不同的管理思想。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在个人的追求上,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认知和个人修为上主张“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在个人和家国的协调发展上强调个人奋斗和家国利益的趋同一致,追求的终极结果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和谐统一,崇尚内圣外王和天下大同思想。而道家和儒家相比,它更倾向于清心寡欲和宁静自守,采取的是一种“消极避世”的管理思想。它主张凡事与世无争,顺其自然,一切都超然世外、甘于寂寞退隐,在“无为”中追求“无不为”。在长期的儒道融合交流互促中,使得中国人无论在得意或失意时都能非常容易地找到思想和心理平衡的支点。因此,受儒家和道家影响,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既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入世追求,也有辄遇困难挫折就退隐山林、避于桃源自娱的消极遁世思想,这给古代的中国人提供了很大的通达权变的空间,因而也使得中国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下都能活得适得其所。  中国古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有着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其中,老子、孔子、商鞅、孟子、孙子、管子的管理思想最具有代表性。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不仅有着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也包含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多方面的社会及国家管理思想。诸如“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等许多思想对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的以德治国思想是其管理思想的精髓,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嫡派传人,也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被后世尊为“亚圣”,堪称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孟子的管理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性善论的人性观、施“仁政”的管理准则以及“修其身而天下平”等思想,对中国管理思想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其军事思想和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传世之作《孙子兵法》中。国外的许多大学师生和企业家们都把《孙子兵法》作为管理著作来研读。“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 、“必以全争于天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唯民是保”等思想至今仍为管理者们所运用。  管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曾经辅佐齐桓公40年,政绩卓著,富国强兵,帮助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理想。他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与时变”的发展与创新精神、德能并举、“德”与“能”不可偏废的选贤标准等许多管理思想,无不透射出永恒的智慧之光。  从研究中国古代丰富的管理实践和古代名家管理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是一个丰富的、无尽的宝库,不仅成为滋养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智慧之源,而且也被世界各国有识之士所开发和利用。我们有责任发掘、利用他,并为他的发展做贡献。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管理思想进行归纳、提炼、综合的结果。尽管今天的概括难免有局限性,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借助已有资料发现其带有共性的和突出的特征。  第一,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  第二,把组织与分工作为管理的基础。  第三,强调了农本商末的固国思想。  第四,突出了义与情在管理中的价值。  第五,赞赏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  第六,把中庸作为管理行为的基准。  第七,把求同视为管理的重要价值

一端午节起源: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戏剧史家说的:世界上曾经有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一是古希腊戏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的戏曲。古希腊戏剧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200多年后,它便衰微中落,但后世欧洲的戏剧文化都是由它派生演化出来的;印度梵剧形成时间不详,它也早已是文化陈迹,但东南亚各国的歌舞没有不受它影响者;中国戏曲最年轻,至公元11世纪才正式登堂入室,但由于它积蓄既久,来源亦多,故而潜藏了特别旺盛的生命力。800余年来,非但未见衰败,反而根深时茂、繁衍派生,形成大大小小317个地方剧种。这使中国变成一个实力雄厚的戏曲大国,更使中国积累了异常丰富,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剧目、剧种。剧论、表导演及唱腔音乐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论文范文初中

给你个提纲你自己挑着写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二、多视角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和体现  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有些学者们论证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认为儒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还认为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和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挑战。对学生进行儒学教育,坚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园,凸显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加强儒学伦理教育,倡导道德体验教育。  〔1〕有学者从美育及传统美德的角度看其德育的促进作用。也认为当代德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受以现代传媒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影响,人的审美受到侵蚀、精神世界也被无情的挤压着。青少年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巨大影响,自我意识强全局意识差、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好胜心强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人格结构。而美育与德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审美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及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我国把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当前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经典导读、看经典戏剧电影、文学导读、注重课程教材改革、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来实施美育。  〔2〕对于美德作为知识可教性,有学者论证了其可教的限度和方式。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被教师有限度的。原因是它主要通过理性去获得、美德本身的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失落、合格的美德教育教师的失落。所以传授也有其特殊的方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3〕香港中文大学刘国强教授阐述了中华美德教育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出儒家伦理教育之特点,尤其分析了仁的不同层面的含义和与诸德的关系,认为它们都是相互关联和融通的一个体系。他的关于中华美德的当代意义提醒了我们不要一味的追求现代的、西方的、流行的价值观,而忽略中华传统美德所蕴涵的价值。  〔4〕 至于道德榜样、榜样教育问题,部分学者论述了榜样的道德价值,道德榜样的类型、可能和功能。一般的榜样并不特指道德榜样,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只有具有正面价值的榜样都有道德的崇高性或崇高的道德价值。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个体道德榜样与群体道德榜样: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道德榜样,主要是: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者、对社会负有重大责任和具有重要影响者以及成年人。道德榜样有几种产生的可能,即先验论、发现论、需要论、实践论。不管怎样,道德榜样产生的条件至少应该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诉求。道德榜样的功能如下:传统优秀道德的典型承载者,现实主导价值的积极弘扬者,未来理想道德的开拓创新者。这三种内在功能决定了道德榜样具有示范和激励的外在功能。  〔5〕现实教育中要积极发挥道德榜样的外在功能,使其转化为内在功能,以不断扩大的道德榜样的力量和影响力。但如何处理好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呢?有学者指出要合理运用它们之间的耦合,来建设新时期的文化和进行学校道德。需正确认识偶像崇拜语境下的榜样教育。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传播媒介产品的普及,新的文化形态和现象的出现冲击并改变着传统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时下榜样曲高和寡,偶像却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找出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榜样与偶像的差异与共生,建构它们间的耦合机制。需要我们贯通理性思维与情感体验;协调价值目标与现实生活。  〔6〕民族精神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价值,当前有学者对学校如何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作了研究和思考。指出民族精神教育应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发展性,体现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统一,且要设置专门的民族精神教育课程。拟定民族精神教育目标,不同的学习阶段,目标层层深入。至于其教育方法,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而要从学生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开展教育,这样民族精神才可能真正被内化。  〔7〕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和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着危机和价值困境,即如何处理好国家认同和个人自由的关系。学者认为,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本身而言,强调个人自由与国家认同各有优缺点,因为他们反映人的精神需求中既渴求自由又希望有所归依的二重性,因此有学者要建立一种必要与可能的民族精神教育价值取向:基于个人自由的国家认同。根据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通过达致共识的对话教学来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用讨论、辩论、说服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获得些道德规范和自己的价值观。  〔8〕有学者指出负面道德经验也有其德育价值,负面道德经验是指在道德生活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假、恶、丑性质的道德事件或行为。但它在学校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人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而在实践中采取回避或拒斥的态度。他们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一旦被课程化,就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发展学生处理负面道德经验的意识和能力,适应真实的道德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力、更好的理解正面道德经验和进行道德反省。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是矛盾的统一体,道德经验也不例外,学生不应该只知其一面,而不知另一面。那么负面道德经验在当前德育中缺位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有些人认为呈现负面道德经验与学校教育的性质不相符合;有些人认为学生的德性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熏陶的结果,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呈现负面的道德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德性成长;有些人认为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缺乏道德免疫力,因而不宜向学生传递负面的道德经验。但它们不应成为学校摈弃负面道德经验的理由。学校德育不只是教师和学生过道德生活的地方,更是学生学习如何在社会上过道德生活的地方。社会上永远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学生不可能完全封闭在学校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打交道。既然和社会交往,学生就不可避免的遇到负面道德经验。如果学校不让学生掌握面对负面道德经验的智慧,那么他们在遇到负面道德经验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学校应该将负面道德经验课程化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9〕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显然先秦时期的礼就是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有学者说其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具有传统礼仪的共性,另外,它的德育功能有其特殊性,第一,先秦礼教与乐较大配套进行,相辅相成;第二,先秦礼的道德教化与国家机器的推动密不可分。礼的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礼的道德教化的作用,还有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机制是礼的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  〔10〕也有学者分析了人生礼仪的德育内涵,它是一种特殊的民俗事象,指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关键时刻或时段而形成的仪式活动,具有丰富的德育功能。因为人生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连接着寻常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另一面连接着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传统价值观念,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规范人生和统一教化的作用。当然人生礼仪德育功能的实现,要注意在开展礼仪活动时讲究实效性;要在庄重神圣的场合下,以富有象征和表现力的方式使受礼者完成道德教化过程。这对于今天的德育有借鉴意义。  〔11〕和谐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机制和状态,它是发展着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和谐的思想,如:“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都包含有和谐的意义。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观念,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正是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在现代的延续和升华。中国文化传统中追求和谐的思想由来已久,讲求和谐是往圣先贤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智慧和精神动力。例如: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强调个人道德人格的培养,对于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极其宝贵的启示;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就是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宽容和谐。儒家“和为贵”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和谐理想的追求。  〔12〕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和”的思想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倡导以和为贵的新型人际关系准则,无疑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人际摩擦和社会内耗,在全社会形成“贵和尚和”的价值取向,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处于和谐关系中,才能得到发展并生生不息。儒家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基本上是和谐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但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感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我们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征服态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也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有,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精神资源,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我们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善于汲取“民本”思想的精华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才能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个以民为本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大哥,论文不是这样子就可以求得滴,给你点资料吧,也可以直接拿去用,只要你不怕被说抄袭。从易经说起《易经》有一个最简单的理念,有趣的是这个理念刚好与现在从美国流入国内的一些管理理念不谋而合。易经的“易”字有三重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变易,指天下的事情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第二个意思是“不易”,说的是很多事情看似不断变化,可事实上没有什么改变,即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站在科学的观点看,很多事情是不变的,科学研究就是要找出这些不变的定律。第三个意思最有趣,“简易”。这是说《易经》所要探讨的既不是变的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要在变和不变之间找出一些规律,当我们真正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后,就可以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对整个世界了解得更清楚了。《易经》始于周朝初期,距今已经差不多有三千年的历史了。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当今被大家公认的在企业管理方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美国有哪些新理论。当然,美国企业界对于企业管理的探讨是站在一个很实际的立场上的,而三千年前中国的《易经》是站在哲学的角度来探讨问题的,这两者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有趣的是,现在一些管理大师的著作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另外,对于“变”和“不变”之间的关系问题也越来越觉得值得探讨。刚才我提到了《易经》的结构主要是有六十四个卦,每个卦都有个卦辞。每一卦又有六个爻,从一到六代表了一件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每个爻也都有所对应的爻辞,用以阐述每个卦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所对应的不同意义。前面我提到“易”字一方面,有“不易”的意思,另一方面还有“变易”的意思,所以每一卦、每一爻的辞义的含义都很广,并且常常讲得不是很清楚,这样的话就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因此,也使得一些风水先生或者卜卦的人有了很宽泛的解释空间。看过《易经》的人都会发现,这本书充满了忧患意识,一方面鼓励大家努力向上,另一方面训诫人们在得意的时候不要骄傲,否则好事情就可能变成坏事情。在《易经》六十四个卦三百八十四个爻的爻辞里,有六十三个卦都是有吉有凶,有好有坏,只有一个卦的六十四个爻的爻辞非常不错,不是吉就是利,这个卦就是“谦”卦。这也是我本次要讲的主题。“谦”这个价值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非常主流的一个思想(关于这个思想以及历史上所发生的例子我将在后面谈到),这从它的源头《易经》就可以看出端倪。在所有的卦里,只有“谦”卦的卦辞和爻辞都是吉利的,其它的比如“否”卦、“泰”卦,甚至“乾”卦都有诸如“否极泰来”、“泰极否来”、“亢龙有悔”等爻词。我先谈一下《易经》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谦”的价值的重视,然后再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最后谈谈这个价值观与现在的企业管理的主流思想之间相同的地方。《周易》出版没多久,周公就对他的儿子说,“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这就是说,“谦”这个道理如果领会得好,做得好,不论进退都有很大的好处。儒家的思想对于“谦”是非常重视的,我也举些简单的例子。 《论语》是儒家最主要的一本著作,是孔子的弟子收录的孔子当时的一些语录。《论语》最开始的几句话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有趣的是,孔子讲了三句话,可大部分中国人只讲前面的两句。这三句话是这样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知道为什么第三句话大家提得很少,但是我觉得这句话也非常重要,这是孔子对于“谦”的价值的非常高的评价,是说作为儒家做人最高标准的君子,做事情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去做,而不要因为不知名就很不高兴。现在有一种比较浮躁的社会现象,就是并没有太多真学问或能力的人却一天到晚希望自己的名字到处张扬。《论语》中还讲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我再讲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孔子曾经去见老子,交谈了很久,孔子觉得老子的学问和思想要比自己高深很多。从老子处出来后,孔子就对自己的学生说:“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把老子形容成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出对老子道德学问的憧憬钦佩,这也是一种非常谦虚的表现。《论语》有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也是广为大家所知的一句话,也是对“谦”道的一个极大的发挥。需要指出的是,儒家,特别是《论语》所阐述的“谦”,并不是说只是一味的退让,而是说该争的争,不该争的就不要去争;遇到原则问题时,还是要固守那条底线,所以“谦”不是一味地做好人,唯唯诺诺。关于这一点,孔子是怎么说的呢?《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鲁国大夫季孙氏“八佾舞于庭”,季孙氏作为一个大夫,却使用了国君的礼节,说明他对自己的国王非常不尊敬,也是对当时现存制度的大不敬。所以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所举的例子都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给出的,我希望告诉大家所谓“谦”的本质从《易经》开始到儒家,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价值观念。道家对“谦”的看法道家基本理念的源头是老子的《道德经》。可惜的是,道家后来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没有人看得懂的文章,并且神话和迷信的色彩越来越重,使人们对道家产生了错误观念。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很多人喜欢空谈而不做事情,并且假借道家的一些观念,由此造成了不良后果。事实上,如果翻翻《道德经》就可以发现,老子所讲的很多话都很有价值。他说:“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是慈爱,“俭”是节俭,然后就是做人要谦和,不要与别人乱争东西。这三样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做到,那是很好的事情。老子还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人做事情最好是像水一样,水是对万物都有利的,可是自己却总是居于下处,什么都不争,比喻如果做人像水一样谦让,不吝于帮助别人,就不会有任何的争执和纠纷产生。他说的最有意思的是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于之争”,把“谦”这个字的含义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中国古代一些阐述基本理念的著作比如四书五经,如果想挖掘这些思想中一个非常基础的理念的话,那么,这个理念就是“谦”这个价值观。“谦”的价值观实际上是非常有用的价值观。我还要强调一下这个“谦”的价值观不是一味地迁就,从最早的《易经》中的“谦”卦,可以看出开始的几爻都是谦让,到后来的几爻说的就都是打仗的事情了,也就是说,如果一味地迁就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由于我们事先做了很多谦让的事情,能做的事情都做了,是占理的;当我们必须要用武力或者暴力来解决问题时,胜算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当然,大多数情况并不需要我们做到这个程度,这就是基本的“谦”的理念。大家一定觉得我讲的这些不是什么新理念,但是,尽管看起来没有什么新鲜的,可事实上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老子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讲了几句很有意思的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意思就是说我所讲的话大家都明白并且要做起来也并不难,可是真正能了解“谦”的本意,真正发挥“谦”的基本精神,并因此使自己得到很大好处的人并不多。 传统文化中的“谦”道及人物故事历史上把“谦让”作为高价值观的故事很多,下面我举几个著名的。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蔺相如和廉颇都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是文臣,廉颇是武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代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璧。蔺相如主动请缨带璧去换城。相如到秦国献了璧,见秦王没有诚意,不肯交出城池,就设法把璧弄回,派人送回赵国。这就是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因为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了高官。秦昭王对此事念念不忘,遂邀请赵王到渑池相会。秦王对赵王说“寡人听说赵王很擅长琴瑟。为添酒兴,请大王鼓瑟如何?”,赵王明知秦王在羞辱自己,但因为惧怕秦王,只好从命。秦王随即召来御史,命其在竹简上写“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于渑池,令赵王鼓瑟”。秦王正得意之时,蔺相如上前一步,平静地说:“我曾听说,大王你很擅长秦音。为再添酒兴,请大王击缶如何?”秦王登时大怒,面色骤变。蔺相如坦然地将盛酒用过的瓦器捧起,送到秦昭王面前。秦昭王哪里肯击?蔺相如又道:“启奏大王,请你不要自以为很厉害。今日,你若击缶,我便作罢。若不击缶,五步之内,相如誓以颈血溅大王!”蔺相如说这话时,眉凝目瞪,须发皆直,并连连逼进数步。秦王已领教过蔺相如的厉害,怕他死拼,只好勉强击了一下缶。那缶声还未落地,蔺相如便叫随来的赵国御史也在竹简上写道:“某年月日,赵王与秦王会饮于渑池,令秦王击缶。”羞得秦王面红耳赤。回到赵国后,赵王很高兴,就拜蔺相如为上相,居群臣之首,也在廉颇之上。廉颇是赵国举足轻重的功臣。蔺相如为上相后,廉颇很不满,总想找机会羞辱他。蔺相如却一直回避廉颇,让他找不到与自己冲突的机会。大家都以为是蔺相如怕廉颇。于是,他的门客对蔺相如说:“我们离开父母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廉将军散布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执意挽留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却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其实我想到的是: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这番话后来传到廉颇耳中,他非常惭愧,觉得自己的气度实在是与蔺相如相差得太远了。后来廉颇解衣赤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吻颈之交”便由此而来。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谦”的重要性。蔺相如的举动非常伟大,他能在立了大功、做了群官之首后还对廉颇谦让;廉颇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当他知道自己做了不对的事情后,能够正视错误,并争取别人的原谅。了解这个故事的人很多,可能够做到他们那样的人很少。历史上,由于将帅不和或朝中重臣不睦而使国家元气大伤的例子比比皆是。其实,任何争斗的方法都不好,即使暂时赢了的人最后也是输家,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谦让”。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就是因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谦让”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双赢。“谦让”不是懦弱的表现,这方面蔺相如是最好的典范。三国时代也有一件类似的事情,只是没有这么戏剧化。周瑜在正史中是一个非常有才干并且心胸开阔的人。当他被孙权拜为都督时,引起了另外一个人的不满。这个人就是为吴国屡立战功的三朝元老程普。他对周瑜为都督、自己为副都督非常不满,总是找机会与周瑜过不去。周瑜为了国家利益尽量忍让,忍到后来,程普终于自己觉悟。他发现,虽然自己的年龄、资历都比较老,但周瑜的才干确实比自己高,他做都督比自己合适。于是,程普亲自去找周瑜谢罪,俩人还成为好朋友。下面我再举个反面的例子。由于“谦”的价值观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人重视,因此也就造成了很多人利用假的、虚伪的谦虚做幌子,骗取本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发生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王莽是皇上的外戚,很早就想篡位。他做了很多沽名钓誉的事,一度声望很好。大家都觉得他非常谦虚、很尊重别人。其实,暗地里王莽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他先是挖空心思把好事安在自己头上,使自己的声望越来越高,逐渐篡夺国家权力。一旦时机成熟,他立刻毒杀了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汉平帝,篡位做了皇帝。事实证明,王莽不仅不谦虚,而且十分傲慢,甚至是包藏祸心。当他的本来面目逐渐被大家看清后,反对他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终于推翻了他的王朝。“谦”的反面是“骄”,就是骄傲。历史上很多人本来可以有很大成就,可由于过于自负,高估自己的成就,在遇到挫折或问题时处理欠妥,结果造成遗憾。我以前在讲堂里提到过汉朝的大才子贾谊,他不但自恃才高,还气度小。其实,所谓气度小就是过分地骄傲,以致不能谦虚地看待事情,最后他竟积郁成疾,英年早逝了。三国时期的杨修才华横溢,但也非常自负。他与曹操的儿子曹植还是很好的朋友。由于他过分骄傲,引起了别人的嫉恨,最糟糕的是招致了曹操的嫉恨。曹操自认为自己学问很高,可每次碰到杨修,总看到杨修炫耀自己的才华,这使曹操感觉自己比杨修差一些。而曹操并不是心胸宽广的人,哪里容得下杨修,后来找个借口把杨修杀了。 中国传统思想与美国管理趋势我刚才讲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尤其是以“谦”这个道理作为讨论的重点。我们再来看看当今的企业管理,尤其是国外,有哪些主流思想,它们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有什么关系。以美国为例。美国近几十年来,在企业管理思想方面有很大变化。如果把二战结束作为起点,可以将美国企业管理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我以前曾经讲过,二战刚结束时,美国是全世界唯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国家:本土没有发生战争;由于二战的关系美国工业迅速发展。这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第二个国家可以和美国竞争。在这段时间里,美国的管理可以说没有什么理念,完全是一种自大的想法。他们认为,只要是美国做出来的东西一定比其他国家的好,大家都会抢着要。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其他国家由于忙于战后恢复,没有条件与能力来做这些事情。到了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欧洲和日本相继复原,开始以很快的速度发展。再到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更多的国家发展起来,不仅生产能力越来越强,并且开始进入企业管理的主流。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至今,中国也以很快的速度进入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主流。在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美国管理的主流思想随之发生了改变。此前,美国唯我独尊且具有严重的种族观念。他们认为,其他人种的人都比白种人的能力差,其他国家本来就比美国差,那些国家的人也就比白种人差得更多。美国尤其歧视黑人。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和管理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对美国产生了威胁。美国开始的态度很傲慢,认为日本的发展是暂时的,仗都打败了,怎么可能与美国人在技术和管理上竞争呢?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日本在产品、技术方面逐渐显现出凌驾于美国之上的趋势,使美国面临很大威胁。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企业不约而同地运用“谦”的价值观,认真思考诸如“我们也许有些地方没有其他国家的企业做得好”,“我们的管理制度、我们对人的管理方法是否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改进”等问题。反省使他们改正了错误,获得长足的进步。相反,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日本却由于80年代的成功沾沾自喜起来。“谦受益,满招损”。骄傲使日本在90年代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很不景气。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看看在美国企业所做的事情中,哪些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美国企业管理的主流思想,大致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一个是“团队精神”(Teamwork),另一个就是“尊重多样化”(Value Diversity)。首先谈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就是把团队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人的本性是希望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凸显自己的能力,很少有人愿意当无名英雄。团队精神在以前的美国企业中相当缺乏。他们不仅歧视有色人种,也歧视白人妇女。这种歧视的本质就是一种狂妄的表现,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而强的原因不是自己的能力真的高于别人,而是盲目地认为白种男人天生就比其他人强。这就造成有能力的人可能因为受到歧视不能发挥作用,而没有能力的人却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可以想象,整个企业的生产力、竞争力一定会由此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受“谦”的价值观的影响,企业管理者摒弃种族歧视,把有能力的人安排在合适的职位上,企业的管理环境开始改变,“团队精神”和“尊重多样化”逐渐实现。美国是世界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它的国民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外国移民而来,只是移民的时间不同而已。白人移民最早,其中又属英国移民在先。像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要晚一些,那时还被其他白人歧视。黑人移民是由当初贩卖非洲黑奴逐渐形成的移民。亚裔移民始于二十世纪。因此,美国人追溯不了几代就可以发现其实大家都是移民来的。对美国来讲,建国的基本精神就是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种族文化。可是,当社会不够开放、歧视普遍存在的时候,生活在这个多元化社会的人就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团队精神的建立、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美国开始认识到要尊重多样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能力,弄懂了这一点后,美国的竞争力又开始变强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管理进入歧途往往是因为对自己过分地看重,也就是过分地骄傲、不谦虚。因此,造成了很多矛盾和不平衡。可是,当整个社会的人尤其是当权人、有既得利益的人明白要改变这种观念,要让有能力的人——不论他们的背景怎么样——发挥他们能力的时候,我们就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谦”这种思想的发挥。有趣的是,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写《易经》的时候,是站在一个很主观的立场,根据自己有限的经验,觉得“谦”是非常重要、非常有用的理念,如果做得好就能得到非常多的好处。这种想法在当时并没有科学依据。可谁能想到,几千年后、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把老祖宗讲的道理应用到企业管理上,竟使企业获得非常大的好处,达到了更高的目标。资料证明:“谦”道可以使企业员工产生更大的向心力。如果企业中每个人都有谦虚的态度,尊重别人的能力,企业就会更加和谐。在这种情形下,企业的能力和竞争力绝对会增强很多。 我可以用我的亲身经验证明这一点。当我在美国读完博士,开始在贝尔实验室做事的时候,是二十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企业的文化都是鼓励大家要有闯劲儿、要有侵略性(Aggressive),什么东西都是要去和别人争。我记得那个时候,我的老板和同事都对我说,在美国这种环境之下,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如果你不去争的话,没有人会觉得你做得好,到最后也不会给你剩下什么。当时,几乎每个人给我的劝告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可是,当我开始做事时,因为我本人不是一个好斗的人,我还是觉得不该争的东西或是不值得争的东西就不要去争。当然,不去争不表示一天到晚被别人欺负,而是自己要有一个原则、有条底线。这个底线在什么地方,由自己决定,但肯定与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当别人没有触及这条底线的时候,我可以谦让;但当别人越过这条底线时,我就要给他明确的警示。我在贝尔实验室做了这么久,没有与任何一个同事红过脸、吵过架。当然,同事之间会有矛盾、会有意见不同的地方。我对做事情有一个简单的想法,不值得争的东西我忍让一下,如果对方是个讲理的人,他就会以合理的方式来回报;如果对方得寸进尺,这种人在企业里恐怕也呆不了多久。事实也是如此:有些人什么都要争,看起来很凶的样子,可是不久以后就遭受了不小的挫折。这说明,他的那种方式行不通。试想,大家做事情时,都愿意与容易相处、谦让的人合作;有升迁的机会时,也希望看到比较容易相处、可以和和气气解决问题的人升迁。因为,这样的人使我们做起事情来会比较容易、轻松一些。很少有人愿意和一个总是与别人吵架、与别人争的人相处。

这个你才给10分。。。。。有1000分以上估计会有人帮你写。。。不行就2000分。。

传统文化的范围有点太广了,不大好细说。总的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个人自身修养方面都有很全面的阐述和规范,这些内容完全可以融入企业管理的具体细节中来。比如:可以结合到企业文化中来,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可以结合员工的培训中,提高员工的职业精神和快乐度。文化层面的东西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培训和气氛培养来产生作用的,如果硬性加入到制度中恐怕会让制度无法落实,具体应该如何结合还要看公司的战略规划、业务状态、人员构成等具体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论文3000

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于是鸦片战争结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中,可谓绝无仅有,也使许多人感到大奇不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如此困难,有政治环境恶劣的原因。中国的政治家,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其思想文化观点相对保守,对专制主义的思想文化很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一旦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有了一定前进、突破,总会有一些从特权政治获得甜头的政治家,从幕后跳出来,用政治权力加以打击。近代不是有一些军阀,在国内大肆鼓吹尊孔吗?不懂思想文化,又要对思想文化横加干预,是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复杂,也是一个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时间长,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有许多东西是好的。有许多东西是糟粕。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这使后人感到困惑:想说爱你,又不容易。因为分明有着太多的腐朽成份。想恨你吧,又恨不起来。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许多至可宝贵的东西。不能不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复杂的这个特点,令后人感到十分尴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一个原因。笔者此文主要谈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及今后发展方向的一些观点。在写作过程中,努力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这样或许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前进的,这种前进,在政治上,表现为以民为本,直至后来的由民作主;在经济上,表现在重农重商,直至后来的市场经济;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尊重别人的思想观点,直至后来的思想自由;在对待人上,关心人,爱护人,直至后来的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中国人古代一直存在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商周时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思想本身,是进步的。在人生态度上,司马迁那种虽处逆境而奋发有为,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我善养浩然之气”,伟大诗人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抱负,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王夫子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在对待个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般新鲜的血液。在对待个人与社会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位卑不肯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均是很高尚的精神境界。而对待人与自然上,《棘敕川》、《岳阳楼记》、《春江花月夜》和其它大量的文学作品,更是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的特殊感情。登长江,诵“大江日夜流”,顿生一种豪情。临高山,读“一览众山小”,顿生一种斗志。读《腾王阁序》,吟及“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又生一种慷慨。如此厚重,如此不屈不挠,如此强健,唯斯国方有也!但是,同别的国家一样,中国思想文化也有糟粕。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女人有独特生命价值吗?不过是男人附庸。每一个中国女子,应以生活于现代为庆幸,而以生活于古代为悲哀。不但女人如此,男人也没有独立生命价值。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官僚,以及无数苍生,都在皇权高压下葡葡。他们或许渺茫过,怀疑过,反对过,但后来,他们再也不曾有过这个念头,甚至以高呼“吾皇万岁”为终身荣耀。马克思曾经把这种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蔑视地称之为普遍奴隶制。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使几千年期间,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难以进步,终于在近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一方面是皇帝穷奢极欲,三宫七十二院,生活腐朽靡烂,官僚贵族欺压人民、掠夺百姓,另一方面却鼓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忧道不忧贫”,对平民百姓通过商业或其它途径谋求更多的物质利益,进行种种抑制。既使人民生活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又使社会经济发展失去内在动力。压制个性,压制自由思想,压制个体生命正当欲望。哪个人特立独行,即“枪打出头鸟”,导致国民虽众多,实则千人一面,有胆有识的人百中无一。有新的思想,即“鸣鼓而攻之”。有不逊之言,即“祸及九族”、“诛灭十族”。在家听父母的话,在乡听长辈的话,社会上听官僚的话,而全体官僚则听皇帝的话。个人的婚姻大事,听父母的话。否则便是“大逆不道”,群起而伐之。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对外部世界缺乏关心。虽然在鸦片战争被打败,仍不肯认输,以天朝上国自居,不肯放下架子认真学习别人文化的有价值东西。一次次失败,仍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不能对自己体制弊端痛加改革,全面激发自己民族生机活力。好了伤疤忘了痛,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多得不可胜数!愚昧、落后、抑制人性、阻碍发展的因素,何其多也!一个人若没有足够的抵抗力,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其思维岂能不退化,其个性岂能不扭曲?与此同时,在这种社会环境中,还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善于钻营、欺骗,又有背景的人,青云直上;浑浑噩噩、平平庸庸、处事圆滑的人,一帆风顺,庸人一生平安;而才华横溢、正直善良、富有抱负之士,却往往是英雄难有用武之地,郁郁一生。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劣胜优汰,整个社会处于一种逆淘汰的现象——几乎哪朝哪代,都是如此,少有例外,少有例外!(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用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中国文化是优是劣,孤立地看,是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它国家、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认识各自优缺点,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里主要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这也是近一两百年来,学者们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其长处。“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国人崇高天伦,这是西方文化往往比不上的,很大程度上温暖着我们的人生,支持着我们战胜各种困难。“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谁与”、“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中国人热爱现实,关心现实,很大程度克服了各种虚无主义思想对人心灵的损害,能把人们注意力吸引到建设现实生活上。“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中国人并不屈服,而始终保持一种信心、斗志,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仁者爱人”。中国人常常讲究道德,以友善态度看人,以友善态度对待其它民族,这对于国内社会秩序的建立,对于国际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其作用也是积极的。有着强烈的为国为民建功立业思想。从马援的马革裹尸,霍去病的“匈奴未破,何以家为”,曹操的“对酒当家,人生几何”,到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均体现这种强烈抱负的存在。与自然也有着天然的共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上空”,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世界文化时代的到来,终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阻挡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长处,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极其珍贵部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严格地说,是在文艺复兴之前才逐渐形成,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背景的。文艺复兴以前的古希腊文明,已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在此之前的中世纪文明,遭到彻底批判。一个是封建色彩浓厚的文明,一个是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文明,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试概括出几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自由、尊严,讲得不够。更多的是帝王的权利,而不是百姓的权利;是上级的权利,而不是下级的权利;是单位的权利,而不是个人的权利。现代社会学认为,社会活力来自激发个人的积极性,社会尊严来自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尊严。而中国传统文化之做法,显然与此背道而驰,既是文明不发达的表现,也必然妨碍社会的发展。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要求民众的思想,与官方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否则,则视为离经叛道。这使各种新思想新观点难以发展。西方则坚持思想自由。各种学术可以自由争鸣。因此几百年来,西方思想文化界英才辈出,新的学术成果接连不断,令世人叹为观止。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儒、道、佛并存,为什么还说是没有思想自由,是一言堂呢?儒道佛不是对立的,而实则皇权政治下一种思想的三个方面:出则为佛,入则为儒,修身则为道,三者一出。儒家之正统地位,皇帝的以言代法,是不能挑战,也不容挑战。除非在政权没落,或瓦解情况,批判儒家、专制政治的一些思想,才稍有抬头之日。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中国传统文化崇高人治。以权力代替法律。司法不公的现象十分普遍。西方则崇高法治,在全社会崇高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既维护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又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成本。在人才选拔模式上,西方文化注重公平竞争。这样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够给其他想发展的人提供公平的机会;能够确保人才队伍新陈代谢工作顺利进行。中国的人才选拔模式则不科学、不合理。干部队伍是“官选官”,上一级选下一级。客观上助长各级干部不是把精力放在为民办事,而是把精力放在迎合上级旨意上。公务员选拔,也不够透明、公开。这使中国人才队伍整体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腐败泛滥;也挫伤了大量锐意进取的民众的积极性。在发展道路上,西方文化讲的是科学和民主。科学,不但是重视科学技术,也包括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真理。民主,即人民选举国家机关,并进行相应监督。这使西方社会数百年来一直生机勃勃向前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讲的是人情和集权。卫生部部长、北京市市长在处理非典工作有严重失职。在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按照法律制度处理就可以了。但中国对这起事情的处理,却十分费力。这类情况,在中国十分普遍。每一起腐败案件发生后,都有许多人在背后活动,找人讲情。没有人情,便办不成事。各种事情的解决,如评职称,重大课题立项,各种评奖,均离不开人情。人情是这个社会得以运转的万金油。集权,即大权独榄,什么事都由有关领导说了算。结果只能是脱离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权谋个人之私。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会正常秩序遭破坏;在维护极少数人的特权利益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损害了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最大程度地阻碍了整个民族的不断发展。由此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有重大缺陷的。从总体上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落后了一个阶段。也就是说,西方文化经历过一个较充分的现代化阶段。而我们民族,则尚未经历过这个现代化阶段。至少可以说,我们的现代化阶段很不成熟,很不充分。(三)新的时代,呼唤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文化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人们都会关心这个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应该比现在的文化要美好得多。——这还用说!人们会说道。我说的美好,有这么几层意思。一、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将更加深刻。新的文化不是建立在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知之甚少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自己、社会、自然有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无知、愚昧基础上的文化,是不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真正幸福的。这就要求个人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破除种种迷信思想、教条主义,勇于探索正确认识。也要求社会倡导思想自由,倡导尊重真理,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二、新的文化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个人生活的进步,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密不可分。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是每一代人的责任。新的文化,也必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因此,在新的文化建设中,必须倡导人的社会责任,鼓励人们在实现个人利益基础上,为社会多做贡献;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的矛盾,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必须使人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和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造更多优秀的劳动成果。三、新的文化必然大力宏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人的合理需求。人是大千世界最尊贵的生命,是万物之灵。理应雄纠纠、气昂昂地活着,理应受到充分的尊重。任何打击人的尊严,而抬高人以外其他事物、力量的尊严,都是不允许的。人与人之间权利与自由是平等的。任何一个人,任意侵犯他人的尊严,侵犯他人的权利和自由,都是不允许的。新的文化,必须唤起人们对自己生命的尊严意识!唤起他创造生活的热情!唤起他对别人生命价值的尊重的热爱。努力使自己做一个大写的人,开创大写的人生。同时,还要考虑人的需要,创造相应的精神文化产品。既有高雅的,又有通俗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脱离人的需要,这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四)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必由之路。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继承是必要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但要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辞,都是错误的。这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极尽溢美之词,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这纯粹是一种意淫,愚昧可笑。中华文明是要复兴,但绝不是去复兴儒家文化,而是建立在科学、民主、崇高人的尊严和价值是新中华文化。还要虚心学习。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别人可以学习我们,我们也可以学习别人。别人不来向我们学习,是别人的愚蠢。而我们不去学习别人,则是我们的愚蠢。学习永远不是一件丢面的事,而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赶上别人,超过别人。即使已经超过别人,也要继续向别人学习,因为别人总会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一些。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学习中不能照搬照抄。这是肯定的。不同在哪里?人口多一些,生产力起点低一些,文化教育落后一些,人均资源少一些,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特殊性。但是,更有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如:都要发展经济,都要科学、民主,都热爱美好生活,都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都要讲道德和法律。因此,别人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就应积极借鉴。有些人动不动以中外国情不同为由,千方百计为学习别人先进文化设置障碍。中外国情不同,所以中国不能搞市场经济,不能崇高人权,不能普选,不能倡导思想自由,不能搞股份制,等等。这与其说是重视本国国情,不如说是自甘落后。许多别人文明的先进成果,被排斥在一边。害了谁?害了自己民族的未来,害了广大人民的最切身利益。若以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那么我们民族与世界先进民族的差距,不是越来越小,而是必然越来越大了。在我看来,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携手前进是最明智的。你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我也看看你是怎么做的。你向我学一点东西,我也向你学一点东西。这样大家都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成熟。人类文明,必然要以这种方式前进,才能发展更好,也才能使各个民族更快地进步。关于创新。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创新,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不会发展,世界永远原地踏步,不能前进。文化也是如此,仅仅只有继承,或仅仅中只有学习他人,都是不够的。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不易。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根深叶茂。文化积累是根,根基不扎实,是长不出新枝的。即使破土了,也长不高,长不壮。二要明确方向。方向错了,不是创新,而是守旧、复古,前功尽弃。一定要透过种种迷雾,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这个方向,说到底,是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相一致。三要有宽松环境。要允许磨擦事物存在、发展,不能视新事物为洪水猛兽,要鼓励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锋。四要有勇气和意志。以新的文化代替旧的文化,并非一帆顺,必然会碰到斗争。这离不开政治家的胆识,也离不开有识之士的顽强奋斗。说到底,是要整个民族的勇气和意志。旧的文化代表不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只要新的文化持之不懈地奋斗,并尊重事物发展规律,最终必然能取得胜利。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已进行了一百多年。总的印象,是太慢了。亚洲几个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比我们快得多。这可能同他们直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便于接收同属资本主义国家的西方世界先进成果有关。而我们则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由于我们在很长时间内不能以开阔的胸怀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文明一直保持一种强烈的警惕性,不能积极地学习西方文化那些先进成果,结果反过来损害了我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但是,中华民族这个传统民族,走向现代民族的脚步,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这里还想就国家热谈一谈自己的精浅想法。这十多年后,又出现国学热,涌现一些国学大师。但笔者发现,一些人只是就国学谈国学,这已经走入歧路。时代不同了。今日谈国学,应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要研究国学,就必须精通西学。就必须了解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一个现代国学家,就必须同时也是现代西学家。这样,他研究国学,才能真正得出比较全面、成熟、中肯的结论。要研究国学必须研究春秋百家学,大唐文学,鲁迅文学。有人把千古罪学当成国学,其实把自己也变成了千古罪人。

大哥,论文不是这样子就可以求得滴,给你点资料吧,也可以直接拿去用,只要你不怕被说抄袭。从易经说起《易经》有一个最简单的理念,有趣的是这个理念刚好与现在从美国流入国内的一些管理理念不谋而合。易经的“易”字有三重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变易,指天下的事情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第二个意思是“不易”,说的是很多事情看似不断变化,可事实上没有什么改变,即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站在科学的观点看,很多事情是不变的,科学研究就是要找出这些不变的定律。第三个意思最有趣,“简易”。这是说《易经》所要探讨的既不是变的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要在变和不变之间找出一些规律,当我们真正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后,就可以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对整个世界了解得更清楚了。《易经》始于周朝初期,距今已经差不多有三千年的历史了。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当今被大家公认的在企业管理方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美国有哪些新理论。当然,美国企业界对于企业管理的探讨是站在一个很实际的立场上的,而三千年前中国的《易经》是站在哲学的角度来探讨问题的,这两者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有趣的是,现在一些管理大师的著作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另外,对于“变”和“不变”之间的关系问题也越来越觉得值得探讨。刚才我提到了《易经》的结构主要是有六十四个卦,每个卦都有个卦辞。每一卦又有六个爻,从一到六代表了一件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每个爻也都有所对应的爻辞,用以阐述每个卦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所对应的不同意义。前面我提到“易”字一方面,有“不易”的意思,另一方面还有“变易”的意思,所以每一卦、每一爻的辞义的含义都很广,并且常常讲得不是很清楚,这样的话就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因此,也使得一些风水先生或者卜卦的人有了很宽泛的解释空间。看过《易经》的人都会发现,这本书充满了忧患意识,一方面鼓励大家努力向上,另一方面训诫人们在得意的时候不要骄傲,否则好事情就可能变成坏事情。在《易经》六十四个卦三百八十四个爻的爻辞里,有六十三个卦都是有吉有凶,有好有坏,只有一个卦的六十四个爻的爻辞非常不错,不是吉就是利,这个卦就是“谦”卦。这也是我本次要讲的主题。“谦”这个价值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非常主流的一个思想(关于这个思想以及历史上所发生的例子我将在后面谈到),这从它的源头《易经》就可以看出端倪。在所有的卦里,只有“谦”卦的卦辞和爻辞都是吉利的,其它的比如“否”卦、“泰”卦,甚至“乾”卦都有诸如“否极泰来”、“泰极否来”、“亢龙有悔”等爻词。我先谈一下《易经》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谦”的价值的重视,然后再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最后谈谈这个价值观与现在的企业管理的主流思想之间相同的地方。《周易》出版没多久,周公就对他的儿子说,“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这就是说,“谦”这个道理如果领会得好,做得好,不论进退都有很大的好处。儒家的思想对于“谦”是非常重视的,我也举些简单的例子。 《论语》是儒家最主要的一本著作,是孔子的弟子收录的孔子当时的一些语录。《论语》最开始的几句话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有趣的是,孔子讲了三句话,可大部分中国人只讲前面的两句。这三句话是这样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知道为什么第三句话大家提得很少,但是我觉得这句话也非常重要,这是孔子对于“谦”的价值的非常高的评价,是说作为儒家做人最高标准的君子,做事情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去做,而不要因为不知名就很不高兴。现在有一种比较浮躁的社会现象,就是并没有太多真学问或能力的人却一天到晚希望自己的名字到处张扬。《论语》中还讲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我再讲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孔子曾经去见老子,交谈了很久,孔子觉得老子的学问和思想要比自己高深很多。从老子处出来后,孔子就对自己的学生说:“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把老子形容成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出对老子道德学问的憧憬钦佩,这也是一种非常谦虚的表现。《论语》有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也是广为大家所知的一句话,也是对“谦”道的一个极大的发挥。需要指出的是,儒家,特别是《论语》所阐述的“谦”,并不是说只是一味的退让,而是说该争的争,不该争的就不要去争;遇到原则问题时,还是要固守那条底线,所以“谦”不是一味地做好人,唯唯诺诺。关于这一点,孔子是怎么说的呢?《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鲁国大夫季孙氏“八佾舞于庭”,季孙氏作为一个大夫,却使用了国君的礼节,说明他对自己的国王非常不尊敬,也是对当时现存制度的大不敬。所以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所举的例子都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给出的,我希望告诉大家所谓“谦”的本质从《易经》开始到儒家,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价值观念。道家对“谦”的看法道家基本理念的源头是老子的《道德经》。可惜的是,道家后来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没有人看得懂的文章,并且神话和迷信的色彩越来越重,使人们对道家产生了错误观念。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很多人喜欢空谈而不做事情,并且假借道家的一些观念,由此造成了不良后果。事实上,如果翻翻《道德经》就可以发现,老子所讲的很多话都很有价值。他说:“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是慈爱,“俭”是节俭,然后就是做人要谦和,不要与别人乱争东西。这三样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做到,那是很好的事情。老子还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人做事情最好是像水一样,水是对万物都有利的,可是自己却总是居于下处,什么都不争,比喻如果做人像水一样谦让,不吝于帮助别人,就不会有任何的争执和纠纷产生。他说的最有意思的是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于之争”,把“谦”这个字的含义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中国古代一些阐述基本理念的著作比如四书五经,如果想挖掘这些思想中一个非常基础的理念的话,那么,这个理念就是“谦”这个价值观。“谦”的价值观实际上是非常有用的价值观。我还要强调一下这个“谦”的价值观不是一味地迁就,从最早的《易经》中的“谦”卦,可以看出开始的几爻都是谦让,到后来的几爻说的就都是打仗的事情了,也就是说,如果一味地迁就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由于我们事先做了很多谦让的事情,能做的事情都做了,是占理的;当我们必须要用武力或者暴力来解决问题时,胜算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当然,大多数情况并不需要我们做到这个程度,这就是基本的“谦”的理念。大家一定觉得我讲的这些不是什么新理念,但是,尽管看起来没有什么新鲜的,可事实上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老子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讲了几句很有意思的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意思就是说我所讲的话大家都明白并且要做起来也并不难,可是真正能了解“谦”的本意,真正发挥“谦”的基本精神,并因此使自己得到很大好处的人并不多。 传统文化中的“谦”道及人物故事历史上把“谦让”作为高价值观的故事很多,下面我举几个著名的。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蔺相如和廉颇都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是文臣,廉颇是武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代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璧。蔺相如主动请缨带璧去换城。相如到秦国献了璧,见秦王没有诚意,不肯交出城池,就设法把璧弄回,派人送回赵国。这就是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因为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了高官。秦昭王对此事念念不忘,遂邀请赵王到渑池相会。秦王对赵王说“寡人听说赵王很擅长琴瑟。为添酒兴,请大王鼓瑟如何?”,赵王明知秦王在羞辱自己,但因为惧怕秦王,只好从命。秦王随即召来御史,命其在竹简上写“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于渑池,令赵王鼓瑟”。秦王正得意之时,蔺相如上前一步,平静地说:“我曾听说,大王你很擅长秦音。为再添酒兴,请大王击缶如何?”秦王登时大怒,面色骤变。蔺相如坦然地将盛酒用过的瓦器捧起,送到秦昭王面前。秦昭王哪里肯击?蔺相如又道:“启奏大王,请你不要自以为很厉害。今日,你若击缶,我便作罢。若不击缶,五步之内,相如誓以颈血溅大王!”蔺相如说这话时,眉凝目瞪,须发皆直,并连连逼进数步。秦王已领教过蔺相如的厉害,怕他死拼,只好勉强击了一下缶。那缶声还未落地,蔺相如便叫随来的赵国御史也在竹简上写道:“某年月日,赵王与秦王会饮于渑池,令秦王击缶。”羞得秦王面红耳赤。回到赵国后,赵王很高兴,就拜蔺相如为上相,居群臣之首,也在廉颇之上。廉颇是赵国举足轻重的功臣。蔺相如为上相后,廉颇很不满,总想找机会羞辱他。蔺相如却一直回避廉颇,让他找不到与自己冲突的机会。大家都以为是蔺相如怕廉颇。于是,他的门客对蔺相如说:“我们离开父母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廉将军散布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执意挽留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却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其实我想到的是: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这番话后来传到廉颇耳中,他非常惭愧,觉得自己的气度实在是与蔺相如相差得太远了。后来廉颇解衣赤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吻颈之交”便由此而来。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谦”的重要性。蔺相如的举动非常伟大,他能在立了大功、做了群官之首后还对廉颇谦让;廉颇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当他知道自己做了不对的事情后,能够正视错误,并争取别人的原谅。了解这个故事的人很多,可能够做到他们那样的人很少。历史上,由于将帅不和或朝中重臣不睦而使国家元气大伤的例子比比皆是。其实,任何争斗的方法都不好,即使暂时赢了的人最后也是输家,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谦让”。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就是因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谦让”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双赢。“谦让”不是懦弱的表现,这方面蔺相如是最好的典范。三国时代也有一件类似的事情,只是没有这么戏剧化。周瑜在正史中是一个非常有才干并且心胸开阔的人。当他被孙权拜为都督时,引起了另外一个人的不满。这个人就是为吴国屡立战功的三朝元老程普。他对周瑜为都督、自己为副都督非常不满,总是找机会与周瑜过不去。周瑜为了国家利益尽量忍让,忍到后来,程普终于自己觉悟。他发现,虽然自己的年龄、资历都比较老,但周瑜的才干确实比自己高,他做都督比自己合适。于是,程普亲自去找周瑜谢罪,俩人还成为好朋友。下面我再举个反面的例子。由于“谦”的价值观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人重视,因此也就造成了很多人利用假的、虚伪的谦虚做幌子,骗取本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发生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王莽是皇上的外戚,很早就想篡位。他做了很多沽名钓誉的事,一度声望很好。大家都觉得他非常谦虚、很尊重别人。其实,暗地里王莽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他先是挖空心思把好事安在自己头上,使自己的声望越来越高,逐渐篡夺国家权力。一旦时机成熟,他立刻毒杀了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汉平帝,篡位做了皇帝。事实证明,王莽不仅不谦虚,而且十分傲慢,甚至是包藏祸心。当他的本来面目逐渐被大家看清后,反对他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终于推翻了他的王朝。“谦”的反面是“骄”,就是骄傲。历史上很多人本来可以有很大成就,可由于过于自负,高估自己的成就,在遇到挫折或问题时处理欠妥,结果造成遗憾。我以前在讲堂里提到过汉朝的大才子贾谊,他不但自恃才高,还气度小。其实,所谓气度小就是过分地骄傲,以致不能谦虚地看待事情,最后他竟积郁成疾,英年早逝了。三国时期的杨修才华横溢,但也非常自负。他与曹操的儿子曹植还是很好的朋友。由于他过分骄傲,引起了别人的嫉恨,最糟糕的是招致了曹操的嫉恨。曹操自认为自己学问很高,可每次碰到杨修,总看到杨修炫耀自己的才华,这使曹操感觉自己比杨修差一些。而曹操并不是心胸宽广的人,哪里容得下杨修,后来找个借口把杨修杀了。 中国传统思想与美国管理趋势我刚才讲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尤其是以“谦”这个道理作为讨论的重点。我们再来看看当今的企业管理,尤其是国外,有哪些主流思想,它们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有什么关系。以美国为例。美国近几十年来,在企业管理思想方面有很大变化。如果把二战结束作为起点,可以将美国企业管理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我以前曾经讲过,二战刚结束时,美国是全世界唯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国家:本土没有发生战争;由于二战的关系美国工业迅速发展。这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第二个国家可以和美国竞争。在这段时间里,美国的管理可以说没有什么理念,完全是一种自大的想法。他们认为,只要是美国做出来的东西一定比其他国家的好,大家都会抢着要。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其他国家由于忙于战后恢复,没有条件与能力来做这些事情。到了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欧洲和日本相继复原,开始以很快的速度发展。再到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更多的国家发展起来,不仅生产能力越来越强,并且开始进入企业管理的主流。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至今,中国也以很快的速度进入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主流。在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美国管理的主流思想随之发生了改变。此前,美国唯我独尊且具有严重的种族观念。他们认为,其他人种的人都比白种人的能力差,其他国家本来就比美国差,那些国家的人也就比白种人差得更多。美国尤其歧视黑人。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和管理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对美国产生了威胁。美国开始的态度很傲慢,认为日本的发展是暂时的,仗都打败了,怎么可能与美国人在技术和管理上竞争呢?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日本在产品、技术方面逐渐显现出凌驾于美国之上的趋势,使美国面临很大威胁。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企业不约而同地运用“谦”的价值观,认真思考诸如“我们也许有些地方没有其他国家的企业做得好”,“我们的管理制度、我们对人的管理方法是否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改进”等问题。反省使他们改正了错误,获得长足的进步。相反,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日本却由于80年代的成功沾沾自喜起来。“谦受益,满招损”。骄傲使日本在90年代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很不景气。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看看在美国企业所做的事情中,哪些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美国企业管理的主流思想,大致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一个是“团队精神”(Teamwork),另一个就是“尊重多样化”(Value Diversity)。首先谈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就是把团队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人的本性是希望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凸显自己的能力,很少有人愿意当无名英雄。团队精神在以前的美国企业中相当缺乏。他们不仅歧视有色人种,也歧视白人妇女。这种歧视的本质就是一种狂妄的表现,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而强的原因不是自己的能力真的高于别人,而是盲目地认为白种男人天生就比其他人强。这就造成有能力的人可能因为受到歧视不能发挥作用,而没有能力的人却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可以想象,整个企业的生产力、竞争力一定会由此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受“谦”的价值观的影响,企业管理者摒弃种族歧视,把有能力的人安排在合适的职位上,企业的管理环境开始改变,“团队精神”和“尊重多样化”逐渐实现。美国是世界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它的国民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外国移民而来,只是移民的时间不同而已。白人移民最早,其中又属英国移民在先。像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要晚一些,那时还被其他白人歧视。黑人移民是由当初贩卖非洲黑奴逐渐形成的移民。亚裔移民始于二十世纪。因此,美国人追溯不了几代就可以发现其实大家都是移民来的。对美国来讲,建国的基本精神就是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种族文化。可是,当社会不够开放、歧视普遍存在的时候,生活在这个多元化社会的人就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团队精神的建立、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美国开始认识到要尊重多样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能力,弄懂了这一点后,美国的竞争力又开始变强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管理进入歧途往往是因为对自己过分地看重,也就是过分地骄傲、不谦虚。因此,造成了很多矛盾和不平衡。可是,当整个社会的人尤其是当权人、有既得利益的人明白要改变这种观念,要让有能力的人——不论他们的背景怎么样——发挥他们能力的时候,我们就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谦”这种思想的发挥。有趣的是,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写《易经》的时候,是站在一个很主观的立场,根据自己有限的经验,觉得“谦”是非常重要、非常有用的理念,如果做得好就能得到非常多的好处。这种想法在当时并没有科学依据。可谁能想到,几千年后、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把老祖宗讲的道理应用到企业管理上,竟使企业获得非常大的好处,达到了更高的目标。资料证明:“谦”道可以使企业员工产生更大的向心力。如果企业中每个人都有谦虚的态度,尊重别人的能力,企业就会更加和谐。在这种情形下,企业的能力和竞争力绝对会增强很多。 我可以用我的亲身经验证明这一点。当我在美国读完博士,开始在贝尔实验室做事的时候,是二十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企业的文化都是鼓励大家要有闯劲儿、要有侵略性(Aggressive),什么东西都是要去和别人争。我记得那个时候,我的老板和同事都对我说,在美国这种环境之下,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如果你不去争的话,没有人会觉得你做得好,到最后也不会给你剩下什么。当时,几乎每个人给我的劝告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可是,当我开始做事时,因为我本人不是一个好斗的人,我还是觉得不该争的东西或是不值得争的东西就不要去争。当然,不去争不表示一天到晚被别人欺负,而是自己要有一个原则、有条底线。这个底线在什么地方,由自己决定,但肯定与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当别人没有触及这条底线的时候,我可以谦让;但当别人越过这条底线时,我就要给他明确的警示。我在贝尔实验室做了这么久,没有与任何一个同事红过脸、吵过架。当然,同事之间会有矛盾、会有意见不同的地方。我对做事情有一个简单的想法,不值得争的东西我忍让一下,如果对方是个讲理的人,他就会以合理的方式来回报;如果对方得寸进尺,这种人在企业里恐怕也呆不了多久。事实也是如此:有些人什么都要争,看起来很凶的样子,可是不久以后就遭受了不小的挫折。这说明,他的那种方式行不通。试想,大家做事情时,都愿意与容易相处、谦让的人合作;有升迁的机会时,也希望看到比较容易相处、可以和和气气解决问题的人升迁。因为,这样的人使我们做起事情来会比较容易、轻松一些。很少有人愿意和一个总是与别人吵架、与别人争的人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传统文化的范围有点太广了,不大好细说。总的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个人自身修养方面都有很全面的阐述和规范,这些内容完全可以融入企业管理的具体细节中来。比如:可以结合到企业文化中来,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可以结合员工的培训中,提高员工的职业精神和快乐度。文化层面的东西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培训和气氛培养来产生作用的,如果硬性加入到制度中恐怕会让制度无法落实,具体应该如何结合还要看公司的战略规划、业务状态、人员构成等具体情况

不能说继承吧,感觉受西方管理思想的影响还是蛮深的,因为中国企业管理研究的兴起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但是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主要受儒家和道家学派的治国学说的影响,也主要是体现在国家管理上,但是中国一直都是集权管理高度发达的,这直接对现代企业的组织体制进行了影响。二是,现在企业管理也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用推行儒、道、佛等的学说实际也是一种通过文化洗礼以达到对人的管理

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基本上都是从传统管理思想继承和发展而来的都在从成功中吸取经验失败中吸取教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