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陶瓷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摘要部分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8 12:00:24

陶瓷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摘要部分怎么写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这件浙江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情况。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中国瓷器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尤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扩展资料:陶瓷的故事: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奥古斯都,就曾用一队龙骑兵来与波斯国交换过48件瓷器花瓶。无论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奥古斯都确实拥有过大量的东方陶瓷收藏品,并且花了很多钱在购买中国瓷器。 历史上把陶瓷记录成一种高级的化学工艺品,但是就像在人类历史上的许多事件一样,它也有人类奋斗和尔虞我诈的因素在内。 陶器的制造是许许多多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大多数早期陶器实用但无甚审美价值。我们中华民族是最早开始生产具有审美价值瓷器的。我们的先辈们利用高温窑烧制法,使瓷器装饰并发出光彩。 陶制品的重要性,已从我国2000多年前的陕西成阳秦始皇陵周围出土的兵马俑看出。在公元三四世纪期间,用高温浇制的青色器皿逐渐取代了用于吃饭、饮酒洗涮用的漆器、竹器和低温烧制的陶器。以后人们又利用专业化的原料和更多的高效窑。从而导致了我国初唐时期精制白瓷的出现。白瓷是陶瓷的最佳境界。然而,准确地说明陶瓷是有困难的。 瓷器这一术语通常是指硬而白色及纯正、高贵、透明的陶瓷。因为陶土不透明的特性,所以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化学变化也是异乎寻常的。当我国精制的透明瓷器最初被传到欧洲时,引起了轰动。 那些给欧洲人带来极大嫉妒和贪婪欲的瓷器,是公元960年――1279年我国宋代南方,今天的江西省景德镇生产的。 宋代是我国古代瓷器生产鼎盛时期。宋代以后的朝代也曾生产过美妙绝伦的瓷器制品。 后来,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除能满足国内需用以外,还通过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将瓷器销往世界各地,中国瓷器以蓝白相间的最为著名。最早大概生产于公元14世纪。 这些瓷器被出口至中东,那里的人曾下工夫仿制这些瓷器。瓷器上色的钴蓝资料则是从如今伊朗进口的。 那些使景德镇瓷器获得成功的原因,就是一种称之为瓷石的岩石。这种岩石包括一种主要陶瓷矿物质,丝云母以及铝硅矿长石和石英。丝云母颗粒十分精细。使用这种岩石加常规的粘土更具韧性。在经加工后,这些岩石被压成了细小白瓷砖,叫做瓷泥。这一词西方人称为“白铜瓷”。随着瓷器制造业的发展,瓷石与许多各种各样的瓷土混合。粘土中富含高岭石。当瓷土中加入添加物时,需要烧制瓷器的温度就越来越高。但是增加了温度范围,这种材料加温烧制过程中,也增进了所生产制品的光滑度。 到18世纪,瓷器便开始用含50%的白瓷土材料来生产了。欧洲人早期开始仿制中国瓷器的尝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缺少与瓷石类似的材料。 除了瓷石以外,我国还具有高温瓷窑的优势,这种瓷窑可以使窑温达到1350摄氏度。龙窑长而低,沿山脚而建成,在较低处的尽头装有烧木柴炉子膛,凭风箱便足以让上万个物件立刻烧制。在明代末期景德镇出现了卵形的瓷窑。不过,欧洲人的瓷器制造始于德国炼丹术士的活动。据说有位木工叫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曾是一位药房学徒。最初在柏林传闻他发现了神秘的哲学家的石头――点金石,这些流言蜚语使他不得不逃出柏林,先来到威登堡大学,在那里他学习自然科学,后来到梅林开始开发几种新兴的产业。在一位玻璃制品监制人的建议下,伯特格开始制造瓷器,在经过多次试验和历经艰辛后,他于1708年1月15日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烧制,制成了一种白而透明的瓷。 他的发现于1709年3月28日公布于众,最后终于促成了著名的梅森瓷器工厂的建立。 伯特格利用一种当地的可溶化的岩石来获取瓷石混合一种瓷土。大概他已了解到中国人的这种制作工艺。他在当地的沉积岩中寻找到两三种成分。他所获得的成功大概是因为其在持之以恒的用当地矿物进行实验并检验了它们的性能。 伯特格一直对此加以保密。但是,瓷器的制造业还是在欧洲各地开始了,梅林一直是处于欧洲瓷器之都的地位,直到1756年7月战争开始之时,才为德累斯登所替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史

我国的陶瓷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尤其是瓷器,它是我国的伟大的发明之一。陶瓷的生产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细、由无釉到施釉、由低温到高温的过程。我国最早的陶器是在距今8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陶器之一。距今约三千多年的商周时代,已出现了白陶和釉陶,釉的发明,可以看成是我国陶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飞跃。至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曾以大量的砖瓦修建长城和阿房宫,将陶器的应用进一步扩大到建筑方面。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大批形似真人真马的陶俑,充分证明了当时制陶工艺及陶俑装饰方面的高超技艺。两汉时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根据考古发现,两汉时期已成功地烧制出铅釉陶,而且釉陶的色彩也更丰富,出现了翠绿、浅绿、茶黄等多种不同的色釉,足见当时已经开始利用Fe2O3和CuO作着色剂配釉。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文化鼎盛时期。瓷器逐渐代替了铜器等,饮茶风尚又推动了瓷质茶具的研制,大大促进了各种瓷器的生产,陶瓷产区分布很广,并正式出现了“窑”的专称。“唐三彩”则是盛唐时期制陶工艺和艺术上的一个重要成就。此外,长沙窑发现的釉下彩也是当时陶瓷装饰技艺发展的成就之一。宋代是我国瓷业全面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时期。陶瓷产区遍及大江南北及黄河流域,出现了产品风格各异的几大瓷窑体系,其中以五大名窑(钧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闻名于世。元代除著名的龙泉窑、钧窑、磁州窑、德化窑得到进一步发展之外,景德镇凭借资源和技术优势,在全国的制瓷业中,逐渐取得工艺和装饰方面的突出成就,为瓷器彩釉装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据文献记载,景德镇自汉代开始生产陶器,唐代已能烧制瓷器,到宋代以生产白瓷、影青瓷而闻名。明代,在传统的基础上制瓷技术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景德镇的瓷器生产进入了全盛时期。当时,景德镇瓷业不仅在产品的产量、国内外销量上,而且在制瓷工艺技术以及装饰艺术等方面都代表了全国的最高水平,因而使景德镇逐渐确定了中国瓷都的地位。此外,被誉名为我国陶都的江苏宜兴,其紫砂器自宋代创制以来至明代已形成独特风格,在造型和装饰方面都取得了世人赞赏的成就。清代我国的制瓷工艺进入了一个十分成熟的阶段。景德镇仍为我国瓷业生产中心,其制品种类十分丰富,在造型装饰方面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创造了粉彩、珐琅彩和各种高低温颜色釉。我国陶瓷业在历史上对世界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有关资料表明,远在唐代中国瓷器就进入了国际市场,历宋、元、明、清诸代,陶瓷的销量不断增加。15世纪末,西欧国家的一些商人来到中国,又使我国瓷器经过大西洋输入欧洲。随着产品外销,我国的制瓷技术也先后传到朝鲜、日本等亚洲国家。我国的陶瓷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对人类文化和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人类文化艺术史上辉煌的一页。但近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腐朽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统治的压迫,我国的陶瓷制造业受到严重的摧残,生产落后,加之科学技术不被重视,因此,长期处于萧条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陶瓷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已逐渐形成了十几个较大的陶瓷产区,如景德镇、醴陵、唐山、邯郸、佛山、宜兴、淄博、德化等。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建筑陶瓷行业飞速发展,各种新设备、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各种布料机的研发和应用,新型窑炉、压机、抛光设备的国产化、大型化、自动化生产,丝网、胶辊印花机的普及,以及近年来喷墨打印机的推广,都为建筑陶瓷行业的工艺技术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金属釉、全抛釉、抛光砖、微晶玻璃陶瓷复合砖、轻质砖、薄板砖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也极大地丰富了陶瓷产品的品种。我国建筑陶瓷的产量自1993年以来,已连续二十年保持世界第一,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建筑陶瓷的制造大国。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汉族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中国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价的精品,但部分国宝级瓷器并不在中国国内。欧美人士在结婚时,便特别喜欢送赠高级瓷器茶具。

陶瓷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摘要部分写什么

陶器的发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0800~9700年的遗物。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人们把一种陶土制作成的在专门的窑炉中高温烧制的物品叫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陶瓷的主要产区为景德镇、高安、丰城、萍乡、佛山、潮州、德化、醴陵、淄博等地。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 “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 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尤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扩展资料:陶瓷的故事: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奥古斯都,就曾用一队龙骑兵来与波斯国交换过48件瓷器花瓶。无论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奥古斯都确实拥有过大量的东方陶瓷收藏品,并且花了很多钱在购买中国瓷器。 历史上把陶瓷记录成一种高级的化学工艺品,但是就像在人类历史上的许多事件一样,它也有人类奋斗和尔虞我诈的因素在内。 陶器的制造是许许多多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大多数早期陶器实用但无甚审美价值。我们中华民族是最早开始生产具有审美价值瓷器的。我们的先辈们利用高温窑烧制法,使瓷器装饰并发出光彩。 陶制品的重要性,已从我国2000多年前的陕西成阳秦始皇陵周围出土的兵马俑看出。在公元三四世纪期间,用高温浇制的青色器皿逐渐取代了用于吃饭、饮酒洗涮用的漆器、竹器和低温烧制的陶器。以后人们又利用专业化的原料和更多的高效窑。从而导致了我国初唐时期精制白瓷的出现。白瓷是陶瓷的最佳境界。然而,准确地说明陶瓷是有困难的。 瓷器这一术语通常是指硬而白色及纯正、高贵、透明的陶瓷。因为陶土不透明的特性,所以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化学变化也是异乎寻常的。当我国精制的透明瓷器最初被传到欧洲时,引起了轰动。 那些给欧洲人带来极大嫉妒和贪婪欲的瓷器,是公元960年――1279年我国宋代南方,今天的江西省景德镇生产的。 宋代是我国古代瓷器生产鼎盛时期。宋代以后的朝代也曾生产过美妙绝伦的瓷器制品。 后来,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除能满足国内需用以外,还通过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将瓷器销往世界各地,中国瓷器以蓝白相间的最为著名。最早大概生产于公元14世纪。 这些瓷器被出口至中东,那里的人曾下工夫仿制这些瓷器。瓷器上色的钴蓝资料则是从如今伊朗进口的。 那些使景德镇瓷器获得成功的原因,就是一种称之为瓷石的岩石。这种岩石包括一种主要陶瓷矿物质,丝云母以及铝硅矿长石和石英。丝云母颗粒十分精细。使用这种岩石加常规的粘土更具韧性。在经加工后,这些岩石被压成了细小白瓷砖,叫做瓷泥。这一词西方人称为“白铜瓷”。随着瓷器制造业的发展,瓷石与许多各种各样的瓷土混合。粘土中富含高岭石。当瓷土中加入添加物时,需要烧制瓷器的温度就越来越高。但是增加了温度范围,这种材料加温烧制过程中,也增进了所生产制品的光滑度。 到18世纪,瓷器便开始用含50%的白瓷土材料来生产了。欧洲人早期开始仿制中国瓷器的尝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缺少与瓷石类似的材料。 除了瓷石以外,我国还具有高温瓷窑的优势,这种瓷窑可以使窑温达到1350摄氏度。龙窑长而低,沿山脚而建成,在较低处的尽头装有烧木柴炉子膛,凭风箱便足以让上万个物件立刻烧制。在明代末期景德镇出现了卵形的瓷窑。不过,欧洲人的瓷器制造始于德国炼丹术士的活动。据说有位木工叫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曾是一位药房学徒。最初在柏林传闻他发现了神秘的哲学家的石头――点金石,这些流言蜚语使他不得不逃出柏林,先来到威登堡大学,在那里他学习自然科学,后来到梅林开始开发几种新兴的产业。在一位玻璃制品监制人的建议下,伯特格开始制造瓷器,在经过多次试验和历经艰辛后,他于1708年1月15日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烧制,制成了一种白而透明的瓷。 他的发现于1709年3月28日公布于众,最后终于促成了著名的梅森瓷器工厂的建立。 伯特格利用一种当地的可溶化的岩石来获取瓷石混合一种瓷土。大概他已了解到中国人的这种制作工艺。他在当地的沉积岩中寻找到两三种成分。他所获得的成功大概是因为其在持之以恒的用当地矿物进行实验并检验了它们的性能。 伯特格一直对此加以保密。但是,瓷器的制造业还是在欧洲各地开始了,梅林一直是处于欧洲瓷器之都的地位,直到1756年7月战争开始之时,才为德累斯登所替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史

陶瓷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摘要部分是什么

迄今为止,陶瓷的界定似可概括地作如下描述:陶瓷是用铝硅酸盐矿物或某些氧化物等为主要原料,依照人的意图通过特定的物理化学工艺在高温下以一定的温度和气氛制成的具有一定型式的工艺岩石。表面可施釉或不施釉,若干瓷质还具有不同程度的半透明度,通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晶体或与无定形胶结物及气孔或与熟料包裹体等微观结构组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陶瓷的起源吧!所谓陶瓷包括陶器和瓷器,是指用可塑性制瓷粘土和瓷石矿做胎体,用长石和石英等原料制釉,并且通过成型、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主要有日用、艺术、和建筑陶器等三种。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8000)就发明了陶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的农业生产使中国人的祖先过上了比较固定的生活,客观上对陶器有了需求。人们为了提高生活的方便,提高生活质量,逐渐通过烧制粘土烧制出了陶器。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百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陶瓷品种。它们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粘土、长石、石英等传统陶瓷原料,而是使用其他特殊原料,甚至扩大到非硅酸盐,非氧化物的范围,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陶瓷已经推向了世界各地。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尤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扩展资料:陶瓷的故事: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奥古斯都,就曾用一队龙骑兵来与波斯国交换过48件瓷器花瓶。无论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奥古斯都确实拥有过大量的东方陶瓷收藏品,并且花了很多钱在购买中国瓷器。 历史上把陶瓷记录成一种高级的化学工艺品,但是就像在人类历史上的许多事件一样,它也有人类奋斗和尔虞我诈的因素在内。 陶器的制造是许许多多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大多数早期陶器实用但无甚审美价值。我们中华民族是最早开始生产具有审美价值瓷器的。我们的先辈们利用高温窑烧制法,使瓷器装饰并发出光彩。 陶制品的重要性,已从我国2000多年前的陕西成阳秦始皇陵周围出土的兵马俑看出。在公元三四世纪期间,用高温浇制的青色器皿逐渐取代了用于吃饭、饮酒洗涮用的漆器、竹器和低温烧制的陶器。以后人们又利用专业化的原料和更多的高效窑。从而导致了我国初唐时期精制白瓷的出现。白瓷是陶瓷的最佳境界。然而,准确地说明陶瓷是有困难的。 瓷器这一术语通常是指硬而白色及纯正、高贵、透明的陶瓷。因为陶土不透明的特性,所以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化学变化也是异乎寻常的。当我国精制的透明瓷器最初被传到欧洲时,引起了轰动。 那些给欧洲人带来极大嫉妒和贪婪欲的瓷器,是公元960年――1279年我国宋代南方,今天的江西省景德镇生产的。 宋代是我国古代瓷器生产鼎盛时期。宋代以后的朝代也曾生产过美妙绝伦的瓷器制品。 后来,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除能满足国内需用以外,还通过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将瓷器销往世界各地,中国瓷器以蓝白相间的最为著名。最早大概生产于公元14世纪。 这些瓷器被出口至中东,那里的人曾下工夫仿制这些瓷器。瓷器上色的钴蓝资料则是从如今伊朗进口的。 那些使景德镇瓷器获得成功的原因,就是一种称之为瓷石的岩石。这种岩石包括一种主要陶瓷矿物质,丝云母以及铝硅矿长石和石英。丝云母颗粒十分精细。使用这种岩石加常规的粘土更具韧性。在经加工后,这些岩石被压成了细小白瓷砖,叫做瓷泥。这一词西方人称为“白铜瓷”。随着瓷器制造业的发展,瓷石与许多各种各样的瓷土混合。粘土中富含高岭石。当瓷土中加入添加物时,需要烧制瓷器的温度就越来越高。但是增加了温度范围,这种材料加温烧制过程中,也增进了所生产制品的光滑度。 到18世纪,瓷器便开始用含50%的白瓷土材料来生产了。欧洲人早期开始仿制中国瓷器的尝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缺少与瓷石类似的材料。 除了瓷石以外,我国还具有高温瓷窑的优势,这种瓷窑可以使窑温达到1350摄氏度。龙窑长而低,沿山脚而建成,在较低处的尽头装有烧木柴炉子膛,凭风箱便足以让上万个物件立刻烧制。在明代末期景德镇出现了卵形的瓷窑。不过,欧洲人的瓷器制造始于德国炼丹术士的活动。据说有位木工叫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曾是一位药房学徒。最初在柏林传闻他发现了神秘的哲学家的石头――点金石,这些流言蜚语使他不得不逃出柏林,先来到威登堡大学,在那里他学习自然科学,后来到梅林开始开发几种新兴的产业。在一位玻璃制品监制人的建议下,伯特格开始制造瓷器,在经过多次试验和历经艰辛后,他于1708年1月15日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烧制,制成了一种白而透明的瓷。 他的发现于1709年3月28日公布于众,最后终于促成了著名的梅森瓷器工厂的建立。 伯特格利用一种当地的可溶化的岩石来获取瓷石混合一种瓷土。大概他已了解到中国人的这种制作工艺。他在当地的沉积岩中寻找到两三种成分。他所获得的成功大概是因为其在持之以恒的用当地矿物进行实验并检验了它们的性能。 伯特格一直对此加以保密。但是,瓷器的制造业还是在欧洲各地开始了,梅林一直是处于欧洲瓷器之都的地位,直到1756年7月战争开始之时,才为德累斯登所替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史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这件浙江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情况。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中国瓷器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

陶瓷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摘要怎么写的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人们把一种陶土制作成的在专门的窑炉中高温烧制的物品叫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陶瓷的主要产区为景德镇、高安、丰城、萍乡、佛山、潮州、德化、醴陵、淄博等地。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 “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 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我国的陶瓷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尤其是瓷器,它是我国的伟大的发明之一。陶瓷的生产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细、由无釉到施釉、由低温到高温的过程。我国最早的陶器是在距今8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陶器之一。距今约三千多年的商周时代,已出现了白陶和釉陶,釉的发明,可以看成是我国陶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飞跃。至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曾以大量的砖瓦修建长城和阿房宫,将陶器的应用进一步扩大到建筑方面。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大批形似真人真马的陶俑,充分证明了当时制陶工艺及陶俑装饰方面的高超技艺。两汉时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根据考古发现,两汉时期已成功地烧制出铅釉陶,而且釉陶的色彩也更丰富,出现了翠绿、浅绿、茶黄等多种不同的色釉,足见当时已经开始利用Fe2O3和CuO作着色剂配釉。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文化鼎盛时期。瓷器逐渐代替了铜器等,饮茶风尚又推动了瓷质茶具的研制,大大促进了各种瓷器的生产,陶瓷产区分布很广,并正式出现了“窑”的专称。“唐三彩”则是盛唐时期制陶工艺和艺术上的一个重要成就。此外,长沙窑发现的釉下彩也是当时陶瓷装饰技艺发展的成就之一。宋代是我国瓷业全面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时期。陶瓷产区遍及大江南北及黄河流域,出现了产品风格各异的几大瓷窑体系,其中以五大名窑(钧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闻名于世。元代除著名的龙泉窑、钧窑、磁州窑、德化窑得到进一步发展之外,景德镇凭借资源和技术优势,在全国的制瓷业中,逐渐取得工艺和装饰方面的突出成就,为瓷器彩釉装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据文献记载,景德镇自汉代开始生产陶器,唐代已能烧制瓷器,到宋代以生产白瓷、影青瓷而闻名。明代,在传统的基础上制瓷技术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景德镇的瓷器生产进入了全盛时期。当时,景德镇瓷业不仅在产品的产量、国内外销量上,而且在制瓷工艺技术以及装饰艺术等方面都代表了全国的最高水平,因而使景德镇逐渐确定了中国瓷都的地位。此外,被誉名为我国陶都的江苏宜兴,其紫砂器自宋代创制以来至明代已形成独特风格,在造型和装饰方面都取得了世人赞赏的成就。清代我国的制瓷工艺进入了一个十分成熟的阶段。景德镇仍为我国瓷业生产中心,其制品种类十分丰富,在造型装饰方面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创造了粉彩、珐琅彩和各种高低温颜色釉。我国陶瓷业在历史上对世界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有关资料表明,远在唐代中国瓷器就进入了国际市场,历宋、元、明、清诸代,陶瓷的销量不断增加。15世纪末,西欧国家的一些商人来到中国,又使我国瓷器经过大西洋输入欧洲。随着产品外销,我国的制瓷技术也先后传到朝鲜、日本等亚洲国家。我国的陶瓷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对人类文化和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人类文化艺术史上辉煌的一页。但近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腐朽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统治的压迫,我国的陶瓷制造业受到严重的摧残,生产落后,加之科学技术不被重视,因此,长期处于萧条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陶瓷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已逐渐形成了十几个较大的陶瓷产区,如景德镇、醴陵、唐山、邯郸、佛山、宜兴、淄博、德化等。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建筑陶瓷行业飞速发展,各种新设备、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各种布料机的研发和应用,新型窑炉、压机、抛光设备的国产化、大型化、自动化生产,丝网、胶辊印花机的普及,以及近年来喷墨打印机的推广,都为建筑陶瓷行业的工艺技术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金属釉、全抛釉、抛光砖、微晶玻璃陶瓷复合砖、轻质砖、薄板砖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也极大地丰富了陶瓷产品的品种。我国建筑陶瓷的产量自1993年以来,已连续二十年保持世界第一,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建筑陶瓷的制造大国。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尤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扩展资料:陶瓷的故事: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奥古斯都,就曾用一队龙骑兵来与波斯国交换过48件瓷器花瓶。无论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奥古斯都确实拥有过大量的东方陶瓷收藏品,并且花了很多钱在购买中国瓷器。 历史上把陶瓷记录成一种高级的化学工艺品,但是就像在人类历史上的许多事件一样,它也有人类奋斗和尔虞我诈的因素在内。 陶器的制造是许许多多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大多数早期陶器实用但无甚审美价值。我们中华民族是最早开始生产具有审美价值瓷器的。我们的先辈们利用高温窑烧制法,使瓷器装饰并发出光彩。 陶制品的重要性,已从我国2000多年前的陕西成阳秦始皇陵周围出土的兵马俑看出。在公元三四世纪期间,用高温浇制的青色器皿逐渐取代了用于吃饭、饮酒洗涮用的漆器、竹器和低温烧制的陶器。以后人们又利用专业化的原料和更多的高效窑。从而导致了我国初唐时期精制白瓷的出现。白瓷是陶瓷的最佳境界。然而,准确地说明陶瓷是有困难的。 瓷器这一术语通常是指硬而白色及纯正、高贵、透明的陶瓷。因为陶土不透明的特性,所以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化学变化也是异乎寻常的。当我国精制的透明瓷器最初被传到欧洲时,引起了轰动。 那些给欧洲人带来极大嫉妒和贪婪欲的瓷器,是公元960年――1279年我国宋代南方,今天的江西省景德镇生产的。 宋代是我国古代瓷器生产鼎盛时期。宋代以后的朝代也曾生产过美妙绝伦的瓷器制品。 后来,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除能满足国内需用以外,还通过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将瓷器销往世界各地,中国瓷器以蓝白相间的最为著名。最早大概生产于公元14世纪。 这些瓷器被出口至中东,那里的人曾下工夫仿制这些瓷器。瓷器上色的钴蓝资料则是从如今伊朗进口的。 那些使景德镇瓷器获得成功的原因,就是一种称之为瓷石的岩石。这种岩石包括一种主要陶瓷矿物质,丝云母以及铝硅矿长石和石英。丝云母颗粒十分精细。使用这种岩石加常规的粘土更具韧性。在经加工后,这些岩石被压成了细小白瓷砖,叫做瓷泥。这一词西方人称为“白铜瓷”。随着瓷器制造业的发展,瓷石与许多各种各样的瓷土混合。粘土中富含高岭石。当瓷土中加入添加物时,需要烧制瓷器的温度就越来越高。但是增加了温度范围,这种材料加温烧制过程中,也增进了所生产制品的光滑度。 到18世纪,瓷器便开始用含50%的白瓷土材料来生产了。欧洲人早期开始仿制中国瓷器的尝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缺少与瓷石类似的材料。 除了瓷石以外,我国还具有高温瓷窑的优势,这种瓷窑可以使窑温达到1350摄氏度。龙窑长而低,沿山脚而建成,在较低处的尽头装有烧木柴炉子膛,凭风箱便足以让上万个物件立刻烧制。在明代末期景德镇出现了卵形的瓷窑。不过,欧洲人的瓷器制造始于德国炼丹术士的活动。据说有位木工叫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曾是一位药房学徒。最初在柏林传闻他发现了神秘的哲学家的石头――点金石,这些流言蜚语使他不得不逃出柏林,先来到威登堡大学,在那里他学习自然科学,后来到梅林开始开发几种新兴的产业。在一位玻璃制品监制人的建议下,伯特格开始制造瓷器,在经过多次试验和历经艰辛后,他于1708年1月15日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烧制,制成了一种白而透明的瓷。 他的发现于1709年3月28日公布于众,最后终于促成了著名的梅森瓷器工厂的建立。 伯特格利用一种当地的可溶化的岩石来获取瓷石混合一种瓷土。大概他已了解到中国人的这种制作工艺。他在当地的沉积岩中寻找到两三种成分。他所获得的成功大概是因为其在持之以恒的用当地矿物进行实验并检验了它们的性能。 伯特格一直对此加以保密。但是,瓷器的制造业还是在欧洲各地开始了,梅林一直是处于欧洲瓷器之都的地位,直到1756年7月战争开始之时,才为德累斯登所替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史

夏、商、周朝时期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隋唐朝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唐朝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五代十国 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制造。 宋朝 后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元朝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明朝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永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 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 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 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清朝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陶瓷的起源与发展论文摘要怎么写初中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中国陶瓷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始制造各类日用陶器,自从火发明后,烧造出各种汲水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并设计出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各式不同器皿造型,还创造了绳纹、划纹、蓖纹、压印纹、指甲纹、锥刺纹以及堆贴、彩绘、镂空等装饰手法,便陶器在器皿的基础上,发展为原始社会灿烂的艺术之花。黄河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已发现的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夏、周、商三代文化,灰陶占制陶工艺的主流,商代原始瓷器的出现,为陶占制陶工艺的主流,商代原始陶器的出现,为发展到瓷的实际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陶和瓷形成了各自发展的两个支流。采用纯白的高岭土造器皿,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由战国至秦汉600多年间中过出现了第一个文化高潮(陕西兵马俑)。到了汉代有了彩绘陶壶,东汉晚期创造性烧成了青瓷,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国时期越窑青瓷造型质朴,纹饰单纯。 南北朝北朝白瓷的烧成,是陶瓷史上又一件大事,其中白瓷莲瓣罐是后来彩绘瓷发展的基础,也是邢窑、定窑名瓷的先驱。隋、唐、宋时期,正处于中国陶瓷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在继承的基础,唐代的青瓷、白瓷都进入成熟阶段,釉下装饰开始出现,斑驳炫烂的三彩陶开始大量生产。宋代是我过陶瓷发展史上的高峰期,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各有特色的陶瓷制品名扬天下。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陶瓷美术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元代的青化瓷器在中国制瓷史占有一席之地,我过制瓷工艺发展到明代,已进入到以彩瓷为住的灿烂的黄金时期。景德镇瓷窑已成为"天下窑器所聚",其生产的精美陶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愧宝,是我们的骄傲。清代陶瓷的产地你叫广,且中国陶瓷输出量很大。 19世纪后半叶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国内陶瓷手工业开始走下坡路。总之,我国陶瓷生产已有8000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我国的陶工和科技专业人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陶瓷技艺的奇迹,流传于海内外。陶瓷器生产创作始终绵延不断,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只是近年来国陶艺发展走在了我国的前面。现在是我们重振瓷雄风的时候了!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人们把一种陶土制作成的在专门的窑炉中高温烧制的物品叫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陶瓷的主要产区为景德镇、高安、丰城、萍乡、佛山、潮州、德化、醴陵、淄博等地。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 “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 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尤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扩展资料:陶瓷的故事: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奥古斯都,就曾用一队龙骑兵来与波斯国交换过48件瓷器花瓶。无论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奥古斯都确实拥有过大量的东方陶瓷收藏品,并且花了很多钱在购买中国瓷器。 历史上把陶瓷记录成一种高级的化学工艺品,但是就像在人类历史上的许多事件一样,它也有人类奋斗和尔虞我诈的因素在内。 陶器的制造是许许多多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大多数早期陶器实用但无甚审美价值。我们中华民族是最早开始生产具有审美价值瓷器的。我们的先辈们利用高温窑烧制法,使瓷器装饰并发出光彩。 陶制品的重要性,已从我国2000多年前的陕西成阳秦始皇陵周围出土的兵马俑看出。在公元三四世纪期间,用高温浇制的青色器皿逐渐取代了用于吃饭、饮酒洗涮用的漆器、竹器和低温烧制的陶器。以后人们又利用专业化的原料和更多的高效窑。从而导致了我国初唐时期精制白瓷的出现。白瓷是陶瓷的最佳境界。然而,准确地说明陶瓷是有困难的。 瓷器这一术语通常是指硬而白色及纯正、高贵、透明的陶瓷。因为陶土不透明的特性,所以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化学变化也是异乎寻常的。当我国精制的透明瓷器最初被传到欧洲时,引起了轰动。 那些给欧洲人带来极大嫉妒和贪婪欲的瓷器,是公元960年――1279年我国宋代南方,今天的江西省景德镇生产的。 宋代是我国古代瓷器生产鼎盛时期。宋代以后的朝代也曾生产过美妙绝伦的瓷器制品。 后来,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除能满足国内需用以外,还通过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将瓷器销往世界各地,中国瓷器以蓝白相间的最为著名。最早大概生产于公元14世纪。 这些瓷器被出口至中东,那里的人曾下工夫仿制这些瓷器。瓷器上色的钴蓝资料则是从如今伊朗进口的。 那些使景德镇瓷器获得成功的原因,就是一种称之为瓷石的岩石。这种岩石包括一种主要陶瓷矿物质,丝云母以及铝硅矿长石和石英。丝云母颗粒十分精细。使用这种岩石加常规的粘土更具韧性。在经加工后,这些岩石被压成了细小白瓷砖,叫做瓷泥。这一词西方人称为“白铜瓷”。随着瓷器制造业的发展,瓷石与许多各种各样的瓷土混合。粘土中富含高岭石。当瓷土中加入添加物时,需要烧制瓷器的温度就越来越高。但是增加了温度范围,这种材料加温烧制过程中,也增进了所生产制品的光滑度。 到18世纪,瓷器便开始用含50%的白瓷土材料来生产了。欧洲人早期开始仿制中国瓷器的尝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缺少与瓷石类似的材料。 除了瓷石以外,我国还具有高温瓷窑的优势,这种瓷窑可以使窑温达到1350摄氏度。龙窑长而低,沿山脚而建成,在较低处的尽头装有烧木柴炉子膛,凭风箱便足以让上万个物件立刻烧制。在明代末期景德镇出现了卵形的瓷窑。不过,欧洲人的瓷器制造始于德国炼丹术士的活动。据说有位木工叫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曾是一位药房学徒。最初在柏林传闻他发现了神秘的哲学家的石头――点金石,这些流言蜚语使他不得不逃出柏林,先来到威登堡大学,在那里他学习自然科学,后来到梅林开始开发几种新兴的产业。在一位玻璃制品监制人的建议下,伯特格开始制造瓷器,在经过多次试验和历经艰辛后,他于1708年1月15日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烧制,制成了一种白而透明的瓷。 他的发现于1709年3月28日公布于众,最后终于促成了著名的梅森瓷器工厂的建立。 伯特格利用一种当地的可溶化的岩石来获取瓷石混合一种瓷土。大概他已了解到中国人的这种制作工艺。他在当地的沉积岩中寻找到两三种成分。他所获得的成功大概是因为其在持之以恒的用当地矿物进行实验并检验了它们的性能。 伯特格一直对此加以保密。但是,瓷器的制造业还是在欧洲各地开始了,梅林一直是处于欧洲瓷器之都的地位,直到1756年7月战争开始之时,才为德累斯登所替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史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