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城市的建设与规划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发布时间:2024-07-07 01:41:09

城市建设与规划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洛政〔2015〕1号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通 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现将《洛阳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4—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15年1月4日 洛阳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4—2020)年目 录目 录2前 言4(一)加快智慧洛阳建设是紧跟信息社会发展潮流、占据战略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6(二)加快智慧洛阳建设是利用古都优势及外部机遇、打造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 7(三)加快智慧洛阳建设是有效解决主要问题及挑战、驱动城市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9(四)加快智慧洛阳建设是适应各主体发展需要、提高智慧感知度与价值性的重要策略 10二、定位与愿景 12(一)战略定位 121.中国古都新韵智慧城市典范 122.中原经济区一流智慧体验区 12(二)发展愿景 13(三)核心关注点 14三、指导思想与目标 15(一)指导思想 15(二)基本原则 16(三)发展目标 171.总体目标 172.具体目标 183.目标路线图 22(四)顶层架构 24四、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25(一)着力建设“宽带洛阳”与大数据战略,引领智慧洛阳快速健康发展 271.大力建设“宽带洛阳” 272.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293.构建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 304.全面建设云服务基础设施 305.系统构建大数据资源库 326.建设信息安全及标准体系 36(二)积极推进智慧政务系统化建设,打造完善高效的智慧型政府 401.重点建设智慧城市运营平台 412.创新建立政府数据开放及智能服务平台 433.升级智能办公平台 444.打造智能行政服务平台 445.建立智能决策支持平台 46(三)着力推动智慧管理体系协同化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461.构建智慧洛阳“一张图” 472.完善智慧应急指挥系统 473.整合完善智慧安全系统 484.打造智能管网系统 515.建设智慧环保系统 526.建设诚信市场管理平台 537.建设智慧食品药品安全管理系统 54(四)加快智慧服务体系感知化建设,有效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561.拓展智慧洛阳绿色服务通道 562.打造智慧交通综合服务系统 583.升级智慧医疗服务系统 624.整合提升智慧社保服务系统 645.完善打通智慧教育服务系统 656.整合提升智慧旅游服务系统 667.构建智慧文化传承及推广服务系统 718.建立智慧社区综合应用系统 73(五)全面加强智慧经济体系高质化建设,快速提升洛阳产业互联网化发展水平 751.快速打造一批智慧产业园 752.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773.全面增强电子信息产业 834.培育发展智慧商贸及金融产业 875.快速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 916.加快发展智慧农业 93五、组织架构及建设运营模式 95(一)组织架构 95(二)建设模式及投资估算 981.建设运营模式 982.投资估算 100(三)重点项目选择 106六、保障措施 107(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107(二)创新建设模式,保障资金投入 108(三)强化落实管理,确保扎实推进 108(四)加强人才支撑,保障持续发展 109(五)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健康发展 109附件:名词解释 111前 言当前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信息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业态的兴起,以及互联网思维的渗透,进一步加速了信息社会发展步伐。智慧城市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与实践应用的重要载体,已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及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我国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中明确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进一步明确了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目标。这是我国城市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必然途径。洛阳是中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把洛阳打造成为区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为把洛阳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201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把智慧城市建设列为重点工作,全面推进智慧洛阳快速发展。近年来,洛阳市积极谋划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加强宽带网络、空间地理信息库、110联动系统、智慧交通(即信息惠民工程中提到的智能交通)、智慧医疗和智慧教育等创新应用,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顶层设计与保障机制不完善、建设运营模式不清晰,各领域、各部门资源尚未充分融合,建设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洛阳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益。2013年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被确定为住房城乡建设部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14年洛阳市又被确定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为统筹推进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特制定洛阳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本规划编制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洛阳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纲要》《洛阳市电子信息产业行动计划》《洛阳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的通知》(洛政〔2014〕3号)等参考依据:《洛阳市创建信息惠民国家示范城市工作方案》《洛阳市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工作方案》《洛阳市洛阳新区国家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等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14年至2020年,是指导洛阳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一、背景与意义(一)加快智慧洛阳建设是紧跟信息社会发展潮流、占据战略制高点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思维的全面影响,时代演进步伐不断加快,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也正在发生着根本性改变。为了顺应信息社会发展潮流,抢抓信息社会发展机遇,国外很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宽带网络、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以及工业化升级与智慧城市建设等相关战略,如美国联邦政府的云战略、宽带计划及再工业化战略,德国云计算行动计划及“工业0”战略等。近年来我国也高度重视信息社会发展战略,积极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不断加强智慧城市的试点示范建设,推动宽带中国、信息消费、物联网与云计算产业等各项计划的全面落实。据统计,我国现有400多个城市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与智能化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及区域竞争力,成为众多城市当前的发展战略。为了全面顺应信息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占据新一轮城市发展制高点,加快智慧洛阳建设势在必行。表1:当前智慧洛阳建设所处时代变迁形势当前形势主要策略具体内容国外发达国家布局新战略美国全面布局宽带计划及再工业化战略●宽带计划:2010年3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正式对外公布了未来10年美国的高速宽带发展计划;●联邦政府云战略:2011年2月8日美国联邦政府CIO委员会颁布了联邦政府云战略,旨在解决基础设施使用率低、系统重复建设等问题;●大数据战略:2012年3月29日奥巴马政府公布了“大数据研发计划”,倡议企业、科研院校和非盈利机构一起集中资源,共同促进大数据发展;●再工业化:2010年8月,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并通过税收、出口等方面的措施将美国制造商拉回美国。德国积极推进云计算及“工业0”计划●2015数字化德国:德国联邦政府2010年底发布了《信息与通信技术战略:2015数字化德国》,通过新技术推广应用,强化德国竞争力;●云计算行动计划:2010年10月,德国启动《云计算行动计划》,挖掘创新和市场潜力,参与国际发展和标准制定,及云计算的推广和普及;●“工业0”战略:2013年德国政府提出“工业0”战略,主要包括“智能工厂”及“智能生产”相关发展策略。韩国加快布局云计算计划●云计算全面振兴计划:2009年12月,韩国政府制定了《云计算全面振兴计划》,全面创造云计算服务使用机会;国内全面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战略国家层面策略●信息安全:2014年2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小组首次会议,要求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宽带中国: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部署未来8年宽带发展目标及路径;●信息消费:2013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云计算:2012年12月,科技部发布《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研究和建立云计算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等;2013年,工信部发布《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开展电子政务云平台试点建设;●智慧城市:《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都提出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省市层面策略●广东省:2012年12月,启动了《广东省实施大数据战略工作方案》;●上海市:2013年7月12日,发布《上海推进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贵州省:2014年3月,陆续发布《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二)加快智慧洛阳建设是利用古都优势及外部机遇、打造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中原经济区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洛阳作为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以其深厚的古城底蕴、独特的文化旅游与生态环境资源、强大的工业基础等优势,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3年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被确定为住房城乡建设部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14年洛阳市又被确定为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及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这为洛阳市的智慧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近年来,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洛阳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宽带网络不断普及,社区网格、智慧交通(即信息惠民中提到的智能交通)、智慧城管、民生110、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公共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物联网与云计算、软件研发与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古都洛阳的资源优势,全面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及各种试点城市建设机遇,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需要继续加快洛阳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实现统筹建设、一体化发展。表2:智慧洛阳发展现状及外部创新发展机遇发展现状及机遇主要情况具体内容洛阳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智慧城市建设环境不断优化●市领导高度重视洛阳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企业、公众理解

我是上海某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我来说说我的建议~理论意义:是说你的论文对你研究的方向的理论做了哪些补充、拓展或者创新~(举个例子:假如你研究的课题是“泰剧的成功原因对国产剧的借鉴意义”,它的理论意义大概是丰富了国产剧的研究方向或者开创了国产剧研究的新方向…)现实意义:是说你研究的论文对相关领域的现状有哪些具体的作用,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要落实到实践层面…就不举例子了^_^

换个有活力的题目吧,太死板了

1、历史背景18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居住模式,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居住条件不断恶化,引起了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这些讨论在很多方面是过去对城市发展讨论的延续,同时又开拓了新的领域和方向,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充分准备。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博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Guise的工厂相邻处的实践。法律基础——英国的《公共卫生法》、《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巴黎改建:巴黎改建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城市美化:英国公园运动——西谛。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城市的建设与规划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一体论 论文  摘要: 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城市设计”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设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  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 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 “城市设计”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设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又由于城市设计自身兼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双重属性,并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理论与方法,因此,城市设计“独立”的呼声日渐高涨。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城市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说法,在学科体系中把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并列等同; 同时,大量以“X X X城市设计”命名的工程项目及设计成果不断涌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人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深人的思考和研究,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不但不利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可能导致城市设计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反而不利城市设计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顺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才能切实达到指导城市建设的目的。  应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直都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关系。 从历史发展看,工业革命以前及其早期的很多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城市设计活动,可见,对于那一时期而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是同一行为的不同表述而已;即使是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也与城市规划难分你我。现代城市设计论的倡导者沙里宁最初建议:“。,。…为了分析中避免引起误解,谈到城市的三维空间概念时,就避免使用‘规划’改用‘设计’这个名词……一,在不涉及到所讨论的问题时,同意接受‘规划’这个通称。”  由此可知,城市设计最初是承担了城市规划中某一领域(三维空间)或某一部分的工作,并为了把该部分工作加以强调而作的用词上的规定,目的是为了提起人们对该部分工作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分工,引起了城市空间设计的削弱,导致城市空间整体环境质量逐渐下降。人们为克服这一弊端,提出了城市设计的概念,使城市设计工作得到了恢复与发展。196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出版的《城市设计—城镇建筑》一书中也提到,今日我们不得不使用城市设计(UrbanDesign)这个词汇, (与传统的城市设计Civ-ic Design相区别—笔者注),但“城市设计概念的建立,并非要去创造一个新的分离的领域,而是要防止这一基本的环境问题被忽视或丢弃。”可见,城市设计概念的提出,不是为了创建一个全新的学科,而是为了唤祝人们对环谙问颗的羊汁,为了恢复城市规划本身具有却被长期忽视的塑造、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职能,从而使城市规划更好、更全面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也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 城市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  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规划的平面布局图,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 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问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又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如果不进行改动,两个不同的方案对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块而言在实际中根本无法操作实施,规划设计的方案只能落个“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果。当前很多地方都是在还没有进行规划之前,就委托进行“城市设计”,这种没有规划原则指导的“城市设计”最终也只能停留在漂亮的模型和图纸上,很难说有多少现实意义。  另外,从我国的城市规划的实践来看,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也一直是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可概括为: 本世纪初学欧美,50年代学前苏联,80年代以来学欧美与建构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并存(60^-70年代断层,无规划)。无论哪个时期,在规划程序上始终以总体规划设计(含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设计进行阶段划分,如果“设计”观念不在全过程体现就无法达到整体效果上的完美。而且,在我国以往的规划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注重物质形态规划、对可行性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对成果的评价也往往是认为图纸画得越漂亮,设计水平就越高;我国现行的规划教育体制仍未能突破形态规划的传统,使得学生对“形体”、“造型”的设计产生偏爱,而缺乏对理论研究的关注和热情。  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无论从实践发展,还是从对规划的认识、规划的过程以及教育体制上,在对形体方面的关注不是提得不够,而是提得过多了,这与西方国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识之士早就开始呼吁:“超越形态规划”、“少些表现、多些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的独立性,很可能是为形体规划论打起了一把保护伞,使我们又回到只注重物质形态规划的老路上去,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城市规划设计”一词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规划和设计相结合,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对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安排布局与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密不可分的指导城市建设的两个方面,若人为地将其分开,必然产生众多的、难以解决的矛盾。 城市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走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充分发挥其空间景观环境塑造的职能,才能真正实现设计价值观从以规划师为主体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转变。城市规划应将城市设计作为自己学科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城市设计纳人统一的城市规划过程,不仅因为它们所处理的内容和对象相接近或者衔接得非常紧密而无法明确划分开来,而且还完善了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整体的把握,同时也符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实际。  即使在西方,60 年代以后城市设计的发展也并不是废弃了城市规划,而恰恰是城市规划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向两个方向转移:一个是以Zoning为代表的法规文本体系的制定和执行,另一个就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城市空间环境塑造提高人们生活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城市设计。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设计才有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紧密结合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辅相承,共同为城市建设服务。只有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兼顾各方面的效益,使城市建设大系统达到最优化。

1、历史背景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历史渊源

试论城市规划要点 引言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打好“文化牌”,彰显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犹如人失去鲜明的个性,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却是永远的。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规划与人文精神 城市规划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发表的《雅典宪章》中提出的,里面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影响了现代城市规划将近半个世纪。这种功能主义的原则,一方面向古典建筑学派提出挑战,使城市规划、建筑开始从古典的放射、圆形广场一类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功能主义又使城市规划、建筑逐渐陷入机械主义,它刻板地分区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破坏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其结果是使城市形态单调、布局混乱、建筑雷同。尤其是功利主义的影响,城市空间因最大限度的商业性开发,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污水、废气、噪声、交通事故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城市在抛弃了人文精神的同时,便从“文明中最伟大的创造”变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坏”,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 20世纪60年代,重新关注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中的人文理念开始复苏。与此同时,国际规划、建筑界人士开展了“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城市人民”。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将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复兴与再生,人文因素将是21世纪城市文明的灵魂。 人文因素在中国的造城运动中是历史悠久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国城市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彰显出皇权的气势和霸气。现代的城市建设也需要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在继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城市打造一种文化的底蕴。 1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表现 1990年6月2日,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七次大会发表了《蒙特利尔宣言》。其开头一行是:“建筑是人文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形象。”世界建筑史表明,人类的建筑活动不仅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而且还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一座城市的魅力,多数是由于建筑艺术的魅力营造出来的。建筑是时代的象征。希腊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5世纪,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保护神雅典娜帕提农神庙。卫城建筑群是雅典这个黄金般的古典时期的纪念碑,是雅典全面繁荣昌盛的见证。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主要是国家性的大型建筑,有些是专为荣耀路易十四或他的政权。这个时期建造的卢浮宫东立面、旺道姆广场、凡尔赛宫及园林,都体现了路易十四“伟大的时代”的“伟大的风格”。建筑语言常常是民族的语言,是凝固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银行香港大楼,他以“中文的构思、英文的设计”,使这幢大楼渗透着深刻的人文含义:塔身,象征着雨后春笋;风格,体现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楼的外表面,展示出宝石图案。有学者说,巴黎人民很大程度上是巴黎的建筑语言场教养、熏陶和塑造出来的。维也纳的建筑群及人文环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大师;德国的一批具有艺术特色建筑群和浓郁人文精神的城市,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哲学家、科学家、音乐家。城市的建筑具有强大的人文精神功能,一座有个性和人文魅力建筑的城市能提示城市的广大居民,提升这座城市的文明素质,使这座城市有自信心、活力和发展的推动力。

城市建设的作用:城市经过规划、建设后投入运行并发挥功能,提供服务,真正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市民正常生活,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意义:推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载体。城市建设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对城市系统内各物质设施进行建设,城市建设的内容包括城市系统内各个物质设施的实物形态,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扩展资料: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运行构成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城市管理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作为城市管理主体的城市政府,按照特定的目标和管理原则,采用特定的手段和组织形式,对管理对象的运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各项职能活动。从逻辑维度上,根据城市管理综合集成流程,城市管理涵盖了从明确问题到指标设计、系统建模、系统分析与综合、决策、执行及监督评价等过程,本文不再累述。城市管理通过预测、决策、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机制,贯穿从明确问题、指标设计、系统建模、系统分析与综合、决策、执行到监督评价整个流程,以及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管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建设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试论城市规划要点 引言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打好“文化牌”,彰显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犹如人失去鲜明的个性,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却是永远的。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规划与人文精神 城市规划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发表的《雅典宪章》中提出的,里面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影响了现代城市规划将近半个世纪。这种功能主义的原则,一方面向古典建筑学派提出挑战,使城市规划、建筑开始从古典的放射、圆形广场一类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功能主义又使城市规划、建筑逐渐陷入机械主义,它刻板地分区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破坏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其结果是使城市形态单调、布局混乱、建筑雷同。尤其是功利主义的影响,城市空间因最大限度的商业性开发,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污水、废气、噪声、交通事故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城市在抛弃了人文精神的同时,便从“文明中最伟大的创造”变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坏”,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 20世纪60年代,重新关注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中的人文理念开始复苏。与此同时,国际规划、建筑界人士开展了“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城市人民”。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将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复兴与再生,人文因素将是21世纪城市文明的灵魂。 人文因素在中国的造城运动中是历史悠久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国城市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彰显出皇权的气势和霸气。现代的城市建设也需要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在继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城市打造一种文化的底蕴。 1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表现 1990年6月2日,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七次大会发表了《蒙特利尔宣言》。其开头一行是:“建筑是人文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形象。”世界建筑史表明,人类的建筑活动不仅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而且还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一座城市的魅力,多数是由于建筑艺术的魅力营造出来的。建筑是时代的象征。希腊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5世纪,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保护神雅典娜帕提农神庙。卫城建筑群是雅典这个黄金般的古典时期的纪念碑,是雅典全面繁荣昌盛的见证。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主要是国家性的大型建筑,有些是专为荣耀路易十四或他的政权。这个时期建造的卢浮宫东立面、旺道姆广场、凡尔赛宫及园林,都体现了路易十四“伟大的时代”的“伟大的风格”。建筑语言常常是民族的语言,是凝固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银行香港大楼,他以“中文的构思、英文的设计”,使这幢大楼渗透着深刻的人文含义:塔身,象征着雨后春笋;风格,体现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楼的外表面,展示出宝石图案。有学者说,巴黎人民很大程度上是巴黎的建筑语言场教养、熏陶和塑造出来的。维也纳的建筑群及人文环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大师;德国的一批具有艺术特色建筑群和浓郁人文精神的城市,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哲学家、科学家、音乐家。城市的建筑具有强大的人文精神功能,一座有个性和人文魅力建筑的城市能提示城市的广大居民,提升这座城市的文明素质,使这座城市有自信心、活力和发展的推动力。

1、历史背景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历史渊源

农村实行城镇化,说实话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农民进城后一但发生自然灾害或战争,失去工作,他们的生存危机立马会显现,为了生存会产生更大的社会动荡。

1、历史背景18世纪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居住模式,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居住条件不断恶化,引起了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在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这些讨论在很多方面是过去对城市发展讨论的延续,同时又开拓了新的领域和方向,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充分准备。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自莫尔“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欧文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博立叶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1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戈定1859—1870年在法国Guise的工厂相邻处的实践。法律基础——英国的《公共卫生法》、《贫民窟清理法》、《工人住房法》。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巴黎改建:巴黎改建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建的样板。城市美化:英国公园运动——西谛。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城市建设与规划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洛政〔2015〕1号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通 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现将《洛阳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4—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15年1月4日 洛阳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4—2020)年目 录目 录2前 言4(一)加快智慧洛阳建设是紧跟信息社会发展潮流、占据战略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6(二)加快智慧洛阳建设是利用古都优势及外部机遇、打造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 7(三)加快智慧洛阳建设是有效解决主要问题及挑战、驱动城市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9(四)加快智慧洛阳建设是适应各主体发展需要、提高智慧感知度与价值性的重要策略 10二、定位与愿景 12(一)战略定位 121.中国古都新韵智慧城市典范 122.中原经济区一流智慧体验区 12(二)发展愿景 13(三)核心关注点 14三、指导思想与目标 15(一)指导思想 15(二)基本原则 16(三)发展目标 171.总体目标 172.具体目标 183.目标路线图 22(四)顶层架构 24四、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25(一)着力建设“宽带洛阳”与大数据战略,引领智慧洛阳快速健康发展 271.大力建设“宽带洛阳” 272.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293.构建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 304.全面建设云服务基础设施 305.系统构建大数据资源库 326.建设信息安全及标准体系 36(二)积极推进智慧政务系统化建设,打造完善高效的智慧型政府 401.重点建设智慧城市运营平台 412.创新建立政府数据开放及智能服务平台 433.升级智能办公平台 444.打造智能行政服务平台 445.建立智能决策支持平台 46(三)着力推动智慧管理体系协同化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461.构建智慧洛阳“一张图” 472.完善智慧应急指挥系统 473.整合完善智慧安全系统 484.打造智能管网系统 515.建设智慧环保系统 526.建设诚信市场管理平台 537.建设智慧食品药品安全管理系统 54(四)加快智慧服务体系感知化建设,有效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561.拓展智慧洛阳绿色服务通道 562.打造智慧交通综合服务系统 583.升级智慧医疗服务系统 624.整合提升智慧社保服务系统 645.完善打通智慧教育服务系统 656.整合提升智慧旅游服务系统 667.构建智慧文化传承及推广服务系统 718.建立智慧社区综合应用系统 73(五)全面加强智慧经济体系高质化建设,快速提升洛阳产业互联网化发展水平 751.快速打造一批智慧产业园 752.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773.全面增强电子信息产业 834.培育发展智慧商贸及金融产业 875.快速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 916.加快发展智慧农业 93五、组织架构及建设运营模式 95(一)组织架构 95(二)建设模式及投资估算 981.建设运营模式 982.投资估算 100(三)重点项目选择 106六、保障措施 107(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107(二)创新建设模式,保障资金投入 108(三)强化落实管理,确保扎实推进 108(四)加强人才支撑,保障持续发展 109(五)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健康发展 109附件:名词解释 111前 言当前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信息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业态的兴起,以及互联网思维的渗透,进一步加速了信息社会发展步伐。智慧城市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与实践应用的重要载体,已受到国内外的普遍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抢占信息技术制高点及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我国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中明确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进一步明确了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目标。这是我国城市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必然途径。洛阳是中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把洛阳打造成为区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为把洛阳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201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把智慧城市建设列为重点工作,全面推进智慧洛阳快速发展。近年来,洛阳市积极谋划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加强宽带网络、空间地理信息库、110联动系统、智慧交通(即信息惠民工程中提到的智能交通)、智慧医疗和智慧教育等创新应用,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顶层设计与保障机制不完善、建设运营模式不清晰,各领域、各部门资源尚未充分融合,建设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洛阳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益。2013年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被确定为住房城乡建设部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14年洛阳市又被确定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为统筹推进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特制定洛阳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本规划编制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洛阳市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纲要》《洛阳市电子信息产业行动计划》《洛阳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的通知》(洛政〔2014〕3号)等参考依据:《洛阳市创建信息惠民国家示范城市工作方案》《洛阳市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工作方案》《洛阳市洛阳新区国家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等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14年至2020年,是指导洛阳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一、背景与意义(一)加快智慧洛阳建设是紧跟信息社会发展潮流、占据战略制高点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思维的全面影响,时代演进步伐不断加快,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也正在发生着根本性改变。为了顺应信息社会发展潮流,抢抓信息社会发展机遇,国外很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宽带网络、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以及工业化升级与智慧城市建设等相关战略,如美国联邦政府的云战略、宽带计划及再工业化战略,德国云计算行动计划及“工业0”战略等。近年来我国也高度重视信息社会发展战略,积极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不断加强智慧城市的试点示范建设,推动宽带中国、信息消费、物联网与云计算产业等各项计划的全面落实。据统计,我国现有400多个城市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与智能化公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及区域竞争力,成为众多城市当前的发展战略。为了全面顺应信息社会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占据新一轮城市发展制高点,加快智慧洛阳建设势在必行。表1:当前智慧洛阳建设所处时代变迁形势当前形势主要策略具体内容国外发达国家布局新战略美国全面布局宽带计划及再工业化战略●宽带计划:2010年3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正式对外公布了未来10年美国的高速宽带发展计划;●联邦政府云战略:2011年2月8日美国联邦政府CIO委员会颁布了联邦政府云战略,旨在解决基础设施使用率低、系统重复建设等问题;●大数据战略:2012年3月29日奥巴马政府公布了“大数据研发计划”,倡议企业、科研院校和非盈利机构一起集中资源,共同促进大数据发展;●再工业化:2010年8月,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并通过税收、出口等方面的措施将美国制造商拉回美国。德国积极推进云计算及“工业0”计划●2015数字化德国:德国联邦政府2010年底发布了《信息与通信技术战略:2015数字化德国》,通过新技术推广应用,强化德国竞争力;●云计算行动计划:2010年10月,德国启动《云计算行动计划》,挖掘创新和市场潜力,参与国际发展和标准制定,及云计算的推广和普及;●“工业0”战略:2013年德国政府提出“工业0”战略,主要包括“智能工厂”及“智能生产”相关发展策略。韩国加快布局云计算计划●云计算全面振兴计划:2009年12月,韩国政府制定了《云计算全面振兴计划》,全面创造云计算服务使用机会;国内全面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战略国家层面策略●信息安全:2014年2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小组首次会议,要求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宽带中国: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部署未来8年宽带发展目标及路径;●信息消费:2013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云计算:2012年12月,科技部发布《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研究和建立云计算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等;2013年,工信部发布《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开展电子政务云平台试点建设;●智慧城市:《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都提出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省市层面策略●广东省:2012年12月,启动了《广东省实施大数据战略工作方案》;●上海市:2013年7月12日,发布《上海推进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贵州省:2014年3月,陆续发布《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二)加快智慧洛阳建设是利用古都优势及外部机遇、打造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中原经济区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洛阳作为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以其深厚的古城底蕴、独特的文化旅游与生态环境资源、强大的工业基础等优势,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3年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被确定为住房城乡建设部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14年洛阳市又被确定为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及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这为洛阳市的智慧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近年来,通过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洛阳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宽带网络不断普及,社区网格、智慧交通(即信息惠民中提到的智能交通)、智慧城管、民生110、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公共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物联网与云计算、软件研发与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古都洛阳的资源优势,全面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及各种试点城市建设机遇,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需要继续加快洛阳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实现统筹建设、一体化发展。表2:智慧洛阳发展现状及外部创新发展机遇发展现状及机遇主要情况具体内容洛阳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智慧城市建设环境不断优化●市领导高度重视洛阳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企业、公众理解

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一体论 论文  摘要: 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城市设计”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设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  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 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 “城市设计”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设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又由于城市设计自身兼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双重属性,并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理论与方法,因此,城市设计“独立”的呼声日渐高涨。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城市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说法,在学科体系中把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并列等同; 同时,大量以“X X X城市设计”命名的工程项目及设计成果不断涌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人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深人的思考和研究,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不但不利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可能导致城市设计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反而不利城市设计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顺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才能切实达到指导城市建设的目的。  应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直都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关系。 从历史发展看,工业革命以前及其早期的很多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城市设计活动,可见,对于那一时期而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是同一行为的不同表述而已;即使是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也与城市规划难分你我。现代城市设计论的倡导者沙里宁最初建议:“。,。…为了分析中避免引起误解,谈到城市的三维空间概念时,就避免使用‘规划’改用‘设计’这个名词……一,在不涉及到所讨论的问题时,同意接受‘规划’这个通称。”  由此可知,城市设计最初是承担了城市规划中某一领域(三维空间)或某一部分的工作,并为了把该部分工作加以强调而作的用词上的规定,目的是为了提起人们对该部分工作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分工,引起了城市空间设计的削弱,导致城市空间整体环境质量逐渐下降。人们为克服这一弊端,提出了城市设计的概念,使城市设计工作得到了恢复与发展。196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出版的《城市设计—城镇建筑》一书中也提到,今日我们不得不使用城市设计(UrbanDesign)这个词汇, (与传统的城市设计Civ-ic Design相区别—笔者注),但“城市设计概念的建立,并非要去创造一个新的分离的领域,而是要防止这一基本的环境问题被忽视或丢弃。”可见,城市设计概念的提出,不是为了创建一个全新的学科,而是为了唤祝人们对环谙问颗的羊汁,为了恢复城市规划本身具有却被长期忽视的塑造、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职能,从而使城市规划更好、更全面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也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 城市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  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规划的平面布局图,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 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问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又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如果不进行改动,两个不同的方案对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块而言在实际中根本无法操作实施,规划设计的方案只能落个“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果。当前很多地方都是在还没有进行规划之前,就委托进行“城市设计”,这种没有规划原则指导的“城市设计”最终也只能停留在漂亮的模型和图纸上,很难说有多少现实意义。  另外,从我国的城市规划的实践来看,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也一直是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可概括为: 本世纪初学欧美,50年代学前苏联,80年代以来学欧美与建构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并存(60^-70年代断层,无规划)。无论哪个时期,在规划程序上始终以总体规划设计(含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设计进行阶段划分,如果“设计”观念不在全过程体现就无法达到整体效果上的完美。而且,在我国以往的规划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注重物质形态规划、对可行性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对成果的评价也往往是认为图纸画得越漂亮,设计水平就越高;我国现行的规划教育体制仍未能突破形态规划的传统,使得学生对“形体”、“造型”的设计产生偏爱,而缺乏对理论研究的关注和热情。  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无论从实践发展,还是从对规划的认识、规划的过程以及教育体制上,在对形体方面的关注不是提得不够,而是提得过多了,这与西方国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识之士早就开始呼吁:“超越形态规划”、“少些表现、多些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的独立性,很可能是为形体规划论打起了一把保护伞,使我们又回到只注重物质形态规划的老路上去,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城市规划设计”一词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规划和设计相结合,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对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安排布局与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密不可分的指导城市建设的两个方面,若人为地将其分开,必然产生众多的、难以解决的矛盾。 城市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走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充分发挥其空间景观环境塑造的职能,才能真正实现设计价值观从以规划师为主体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转变。城市规划应将城市设计作为自己学科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城市设计纳人统一的城市规划过程,不仅因为它们所处理的内容和对象相接近或者衔接得非常紧密而无法明确划分开来,而且还完善了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整体的把握,同时也符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实际。  即使在西方,60 年代以后城市设计的发展也并不是废弃了城市规划,而恰恰是城市规划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向两个方向转移:一个是以Zoning为代表的法规文本体系的制定和执行,另一个就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城市空间环境塑造提高人们生活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城市设计。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设计才有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紧密结合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辅相承,共同为城市建设服务。只有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兼顾各方面的效益,使城市建设大系统达到最优化。

试论城市规划要点 引言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打好“文化牌”,彰显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犹如人失去鲜明的个性,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却是永远的。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规划与人文精神 城市规划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发表的《雅典宪章》中提出的,里面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影响了现代城市规划将近半个世纪。这种功能主义的原则,一方面向古典建筑学派提出挑战,使城市规划、建筑开始从古典的放射、圆形广场一类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功能主义又使城市规划、建筑逐渐陷入机械主义,它刻板地分区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破坏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其结果是使城市形态单调、布局混乱、建筑雷同。尤其是功利主义的影响,城市空间因最大限度的商业性开发,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污水、废气、噪声、交通事故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城市在抛弃了人文精神的同时,便从“文明中最伟大的创造”变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坏”,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 20世纪60年代,重新关注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中的人文理念开始复苏。与此同时,国际规划、建筑界人士开展了“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城市人民”。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将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复兴与再生,人文因素将是21世纪城市文明的灵魂。 人文因素在中国的造城运动中是历史悠久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国城市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彰显出皇权的气势和霸气。现代的城市建设也需要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在继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城市打造一种文化的底蕴。 1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表现 1990年6月2日,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七次大会发表了《蒙特利尔宣言》。其开头一行是:“建筑是人文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形象。”世界建筑史表明,人类的建筑活动不仅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而且还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一座城市的魅力,多数是由于建筑艺术的魅力营造出来的。建筑是时代的象征。希腊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5世纪,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保护神雅典娜帕提农神庙。卫城建筑群是雅典这个黄金般的古典时期的纪念碑,是雅典全面繁荣昌盛的见证。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主要是国家性的大型建筑,有些是专为荣耀路易十四或他的政权。这个时期建造的卢浮宫东立面、旺道姆广场、凡尔赛宫及园林,都体现了路易十四“伟大的时代”的“伟大的风格”。建筑语言常常是民族的语言,是凝固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银行香港大楼,他以“中文的构思、英文的设计”,使这幢大楼渗透着深刻的人文含义:塔身,象征着雨后春笋;风格,体现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楼的外表面,展示出宝石图案。有学者说,巴黎人民很大程度上是巴黎的建筑语言场教养、熏陶和塑造出来的。维也纳的建筑群及人文环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大师;德国的一批具有艺术特色建筑群和浓郁人文精神的城市,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哲学家、科学家、音乐家。城市的建筑具有强大的人文精神功能,一座有个性和人文魅力建筑的城市能提示城市的广大居民,提升这座城市的文明素质,使这座城市有自信心、活力和发展的推动力。

农村实行城镇化,说实话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农民进城后一但发生自然灾害或战争,失去工作,他们的生存危机立马会显现,为了生存会产生更大的社会动荡。

城市的建设与规划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一体论 论文  摘要: 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城市设计”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设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关键词: 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  当前,城市设计已成为规划界、建筑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在理论上可谓百家争鸣,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 在实践上,从南到北,全国上下,各种各样的“城市设计”项目如雨后春笋,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国际竞赛、招标项目,更是把“城市设计”推上了一个新的高潮,使 “城市设计”正悄然成为一种时尚,城市设计的地位也日益提高。又由于城市设计自身兼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双重属性,并在长期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理论与方法,因此,城市设计“独立”的呼声日渐高涨。  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城市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说法,在学科体系中把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并列等同; 同时,大量以“X X X城市设计”命名的工程项目及设计成果不断涌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重视城市设计的思想正日益深人人心,这对提高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无疑是十分有益的;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深人的思考和研究,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独立于城市规划之外,不但不利城市规划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完善,还可能导致城市设计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反而不利城市设计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理顺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才能切实达到指导城市建设的目的。  应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直都有着难舍难分的渊源关系。 从历史发展看,工业革命以前及其早期的很多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城市设计活动,可见,对于那一时期而言,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是同一行为的不同表述而已;即使是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也与城市规划难分你我。现代城市设计论的倡导者沙里宁最初建议:“。,。…为了分析中避免引起误解,谈到城市的三维空间概念时,就避免使用‘规划’改用‘设计’这个名词……一,在不涉及到所讨论的问题时,同意接受‘规划’这个通称。”  由此可知,城市设计最初是承担了城市规划中某一领域(三维空间)或某一部分的工作,并为了把该部分工作加以强调而作的用词上的规定,目的是为了提起人们对该部分工作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分工,引起了城市空间设计的削弱,导致城市空间整体环境质量逐渐下降。人们为克服这一弊端,提出了城市设计的概念,使城市设计工作得到了恢复与发展。196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出版的《城市设计—城镇建筑》一书中也提到,今日我们不得不使用城市设计(UrbanDesign)这个词汇, (与传统的城市设计Civ-ic Design相区别—笔者注),但“城市设计概念的建立,并非要去创造一个新的分离的领域,而是要防止这一基本的环境问题被忽视或丢弃。”可见,城市设计概念的提出,不是为了创建一个全新的学科,而是为了唤祝人们对环谙问颗的羊汁,为了恢复城市规划本身具有却被长期忽视的塑造、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职能,从而使城市规划更好、更全面地为城市建设服务。  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也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 城市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投映在土地和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  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规划的平面布局图,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 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问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反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脱节,其交又的部分必不能取得统一,出现设计和规划之间改动很大的现象,造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的浪费;如果不进行改动,两个不同的方案对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块而言在实际中根本无法操作实施,规划设计的方案只能落个“图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结果。当前很多地方都是在还没有进行规划之前,就委托进行“城市设计”,这种没有规划原则指导的“城市设计”最终也只能停留在漂亮的模型和图纸上,很难说有多少现实意义。  另外,从我国的城市规划的实践来看,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也一直是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可概括为: 本世纪初学欧美,50年代学前苏联,80年代以来学欧美与建构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并存(60^-70年代断层,无规划)。无论哪个时期,在规划程序上始终以总体规划设计(含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设计进行阶段划分,如果“设计”观念不在全过程体现就无法达到整体效果上的完美。而且,在我国以往的规划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注重物质形态规划、对可行性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的问题。对成果的评价也往往是认为图纸画得越漂亮,设计水平就越高;我国现行的规划教育体制仍未能突破形态规划的传统,使得学生对“形体”、“造型”的设计产生偏爱,而缺乏对理论研究的关注和热情。  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无论从实践发展,还是从对规划的认识、规划的过程以及教育体制上,在对形体方面的关注不是提得不够,而是提得过多了,这与西方国家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识之士早就开始呼吁:“超越形态规划”、“少些表现、多些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片面强调城市设计的独立性,很可能是为形体规划论打起了一把保护伞,使我们又回到只注重物质形态规划的老路上去,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城市规划设计”一词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程,规划和设计相结合,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对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安排布局与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密不可分的指导城市建设的两个方面,若人为地将其分开,必然产生众多的、难以解决的矛盾。 城市设计只有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走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充分发挥其空间景观环境塑造的职能,才能真正实现设计价值观从以规划师为主体向以使用者为主体的转变。城市规划应将城市设计作为自己学科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将城市设计纳人统一的城市规划过程,不仅因为它们所处理的内容和对象相接近或者衔接得非常紧密而无法明确划分开来,而且还完善了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整体的把握,同时也符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实际。  即使在西方,60 年代以后城市设计的发展也并不是废弃了城市规划,而恰恰是城市规划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向两个方向转移:一个是以Zoning为代表的法规文本体系的制定和执行,另一个就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城市空间环境塑造提高人们生活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城市设计。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设计才有可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可以说,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紧密结合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辅相承,共同为城市建设服务。只有走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一体化的道路,才能兼顾各方面的效益,使城市建设大系统达到最优化。

试论城市规划要点 引言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打好“文化牌”,彰显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犹如人失去鲜明的个性,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却是永远的。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规划与人文精神 城市规划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发表的《雅典宪章》中提出的,里面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影响了现代城市规划将近半个世纪。这种功能主义的原则,一方面向古典建筑学派提出挑战,使城市规划、建筑开始从古典的放射、圆形广场一类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功能主义又使城市规划、建筑逐渐陷入机械主义,它刻板地分区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破坏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其结果是使城市形态单调、布局混乱、建筑雷同。尤其是功利主义的影响,城市空间因最大限度的商业性开发,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污水、废气、噪声、交通事故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城市在抛弃了人文精神的同时,便从“文明中最伟大的创造”变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坏”,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 20世纪60年代,重新关注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中的人文理念开始复苏。与此同时,国际规划、建筑界人士开展了“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城市人民”。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将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复兴与再生,人文因素将是21世纪城市文明的灵魂。 人文因素在中国的造城运动中是历史悠久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国城市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彰显出皇权的气势和霸气。现代的城市建设也需要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在继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城市打造一种文化的底蕴。 1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表现 1990年6月2日,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七次大会发表了《蒙特利尔宣言》。其开头一行是:“建筑是人文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形象。”世界建筑史表明,人类的建筑活动不仅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而且还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一座城市的魅力,多数是由于建筑艺术的魅力营造出来的。建筑是时代的象征。希腊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5世纪,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保护神雅典娜帕提农神庙。卫城建筑群是雅典这个黄金般的古典时期的纪念碑,是雅典全面繁荣昌盛的见证。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主要是国家性的大型建筑,有些是专为荣耀路易十四或他的政权。这个时期建造的卢浮宫东立面、旺道姆广场、凡尔赛宫及园林,都体现了路易十四“伟大的时代”的“伟大的风格”。建筑语言常常是民族的语言,是凝固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银行香港大楼,他以“中文的构思、英文的设计”,使这幢大楼渗透着深刻的人文含义:塔身,象征着雨后春笋;风格,体现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楼的外表面,展示出宝石图案。有学者说,巴黎人民很大程度上是巴黎的建筑语言场教养、熏陶和塑造出来的。维也纳的建筑群及人文环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大师;德国的一批具有艺术特色建筑群和浓郁人文精神的城市,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哲学家、科学家、音乐家。城市的建筑具有强大的人文精神功能,一座有个性和人文魅力建筑的城市能提示城市的广大居民,提升这座城市的文明素质,使这座城市有自信心、活力和发展的推动力。

农村实行城镇化,说实话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农民进城后一但发生自然灾害或战争,失去工作,他们的生存危机立马会显现,为了生存会产生更大的社会动荡。

城市建设的作用:城市经过规划、建设后投入运行并发挥功能,提供服务,真正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市民正常生活,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意义:推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载体。城市建设以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对城市系统内各物质设施进行建设,城市建设的内容包括城市系统内各个物质设施的实物形态,是为管理城市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经济工作。扩展资料: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运行构成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城市管理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作为城市管理主体的城市政府,按照特定的目标和管理原则,采用特定的手段和组织形式,对管理对象的运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各项职能活动。从逻辑维度上,根据城市管理综合集成流程,城市管理涵盖了从明确问题到指标设计、系统建模、系统分析与综合、决策、执行及监督评价等过程,本文不再累述。城市管理通过预测、决策、组织、实施、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机制,贯穿从明确问题、指标设计、系统建模、系统分析与综合、决策、执行到监督评价整个流程,以及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管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建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