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中国周边外交论文题目汇总高中英语版

发布时间:2024-07-04 09:37:36

中国周边外交论文题目汇总高中英语版

如果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持续恶化,将可能对中国崛起的安全环境构成极大的挑战  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版图周边,明眼人即会发现,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不容乐观。   突然而至的缅甸战事,犹如在中国西南国门点着了一把火,猛地惊醒了国人:西北阿富汗战争、东北朝核危机、中印边境吃紧……来自陆上边境的压力似乎从未如此之大!  作为局外人,日本评论家宫崎正弘显得“旁观者清”,他不惜花上一年的时间,跑遍了印度、越南、巴基斯坦、中亚五国以及蒙古等中国的周边邻国,深入调查后发现: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地缘政治包围的国家”。  而身处新加坡的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教授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也不无忧虑地指出,如果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持续恶化,将可能对中国崛起的安全环境构成极大的挑战。  核武、赌场和毒品包围中国  每到中国的一个邻国,宫崎正弘都必去一个地方——中国城。在他看来,这里是窥视中国在当地影响力以及这个国家普通民众对待中国态度的最佳窗口。  细心的宫崎正弘捕捉到了一些细微而复杂的情绪。在缅甸仰光,手拿一份报纸、喝着咖啡的他,仔细观察街上店铺的中文招牌,说着各式中国方言的商人。在他眼里,这里的中国印象无处不在。但是他也发现虔诚信仰佛教的缅甸人与精于做生意的中国人之间的区别。  他如此描述自己的见闻:尽管所到之处都避免不了中国掀起的风潮,但中国与当地文化的冲突也十分激烈。在有些地方,中国甚至被视为威胁。即便是跟中国关系紧密的国家,它们还是希望摆脱中华文明的影响,对中华文化的渗透保持着高度警惕。  宫崎正弘的描述或许有其片面性,但在一些观察家看来,中国周边的确环绕着一条连续的“破碎地带”。郑永年如此概括这一状况,“核武、赌场和毒品包围中国,再加上恐怖主义等等问题,情况就更为复杂了。”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被核武器包围的国家,且世界6成以上的热点汇聚在中国周边,这就是中国的周边的安全概貌。身居新加坡的郑永年教授,更是观察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一些心理和心态,“东南亚的一些人视中国为"大块头",并且还是个令人捉摸不透的大块头,心存害怕心理。同时,它们又认为在某些方面中国是个笨拙的巨人。”周边中小国家的这种心理,为它们与中国关系的变化起伏打下了伏笔。  周边不稳定阻碍中国崛起  观察人士多认为,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的复杂程度世界少有。  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之所以能成为全球霸权,跟它身处遥远的北美大陆息息相关。可以说,相对简单而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成就了今天的美国。而历史上欧洲之所以屡屡陷入战乱,亦跟欧洲当时破碎的地缘政治环境相关。二战后,欧洲人痛定思痛走上一体化道路,才逐渐消解这个让欧洲战事不断的地缘魔咒。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外交重点应该是亚洲,因为周边不稳定,往往会制约中国的发展。但在郑永年看来,中国对周边外交的重视还远远不够,“除了在日本驻有副部级的外交官,驻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官多为司局级。”  不过,国防大学教授孟祥青并不认同郑永年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周边外交思路是有效的,并且依然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上世纪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中国与周边国家都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武装冲突,但最近20年来边境线上一直保持安宁,这说明了中国周边外交取得的成绩。”  但在谈及当前中国周边的形势时,孟祥青教授并不否认“问题很多、形势很严峻”。  大国插手中国周边  美国的战略重点在向西转移、印度的眼睛在往东看、日本则紧紧盯住它的西南,连澳大利亚都突出自己的亚洲国家身份。它们利益关切的边界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中国方向。  郑永年认为,“美日韩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东亚小北约,中国往东的空间被封住,印度正加强对印度洋的掌控,并有与美日澳联手的意图,它们的战略中有明显的牵制中国的考虑。”  美国等国家挤压中国战略空间的意图十分明显。2007年8月,美国《华盛顿季刊》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要在中国处于“战略十字路口”时改变其地缘政治选择,通过在中国周边地区加强和培养与友好国家的关系,抑制并积极引导中国的地区和国际野心,从而达到限制北京潜在战略选择的目的。  这篇文章的言外之意,就是要把中国紧紧压缩在自己的陆地空间内。显然,美国也正是遵循这样一条思路,而日本、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都心照不宣地予以配合。美国的这一战略思路,亦与中国周边一些中小国家形成了某种默契。  大国借中国周边动荡的时机插手进来,使得局势变得更为复杂。“中国要明确自己的国家利益边疆,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来,善于运用自己的软硬力量去实施。”郑永年如是指出。

中国周边外交论文题目汇总高中英语

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有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到了汉朝不断扩大,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得中国和周边国家交往密切。隋唐宋元时期采取比较开明开放的国策,同周边国家的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比如东部的日本朝鲜,东南下附属国,以及同印度西域、中亚等国的交往是外国的商品不断流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商品等流入外国,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到了明清时期,大多采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同外国经济交往有所减少,但是同周边国家的交往并没有中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开昂的国策,同外国经济交往处于黄金时期,各项经济指数不断提高。加入到了东南亚经济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同欧洲国家签署了许多经济合作协议,特别是区域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的产生,把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主要成就:其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开展对外经济外交的重大举措。中国正式成为WTO一员,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外交政策取得极大成功,意味着中国将与占世界经济贸易额9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意味着中国的增长速度将由此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必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二,亚太经合组织成为中国开展经济外交的重要舞台。作为一个跨区域的经济合作论坛,亚太经合组织在推动不同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成员国沟通与协调、寻求利益交汇点以及促进全球化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纽带作用。其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开展经济外交的最新尝试。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将加强双方业已存在的经济合作,也将有助于扩大双方的贸易和投资。其四,中国近年来在非洲、中亚以及南美地区开展的能源外交也是中国经济外交的一大亮点。中国的经济外交成就是显著的,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近年和缅甸关于石油管道的合作以及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口建设、中国与俄罗斯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也不可忽视;海峡两岸已经签订ECFA,确保经济合作双赢。 中国经济外交战略是中国推动建立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诠释,是中国坚持平等互惠原则基础上拓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贸易自由化、吸引外资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加深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交往和相互理解,拓展国际市场起到巨大的作用。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担忧,改善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也有利于中国拓展国际经济影响力、展现大国国际形象。具体现状:其一,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持续增长,中国进入了一个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这将是中国在经济崛起中不得不面对的日益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其二,在全球资源日益短缺、中国经济又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能源和资源的依存度急剧增高,并因在全球资源市场缺乏国际定价权而陷入被动局面。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经济挑战并非偶然,在国际贸易市场与全球资源市场获得“规则制定权”对于中国来说绝对具有战略意义。中国走到了经济崛起、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和平崛起,中国的经济外交还需要进一步规划与完善。

中国周边形势分析 中国外部:四面皆敌防不胜防 北方:俄国回归欧洲 俄国现在不是,将来更不会成为中国的盟国。中俄之间人种不同文化不同,作为两大邻国,长期敌对互为威胁,既无可友好的历史渊源,又无现实的共同利益。 俄国的前景也不是倒向美国,而是融入欧洲,他的民族传统宗教文化本就与欧洲血脉相连,俄国需要欧洲,欧洲也需要俄国,这是一种鱼水关系,美国挡不住,中国更拉不住。俄今后内外政策会越来越与德法等国趋同。而吸收俄后的欧洲力量足以撑起世界的半边天。因此,中国称霸,俄国帮不上忙。 西方:印度虎视眈眈 60年代的中印战争,是一场中国完胜的战争,中国仗着朝鲜战争中得到的苏式装备和作战经验,战胜非暴力建国国防力量寥寥无几的印度,印度几十年来一有钱就扩充军备,整军备战,其矛头始终对准中国,当印度核爆成功及有能力将原子弹扔到中国中部时,电视上印度人民举国狂欢,就象中国人听到能将原子弹扔到美国佬头上一样高兴。 南面:东南亚剪不断的乱麻 新中国成立后,执行一条输出革命的外交政策,企图在东南亚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其结果是在当地激起一阵阵排华仇华的浪潮。就连在中国大力资助下革命成功的越南,最后也加入反华阵营。 东盟本就是为因应中国的威胁而成立的组织,近来,双方关系有改善,但威胁的疑虑仍在,利益冲突也仍在,华人在当地也还没有受到公平对待,与中国相比较,东盟当然觉得遥远的美国更可亲更可靠。东盟中军力最强的当数越南,中越之间爆发过一场战争,但相信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中国既想与美国争霸,就不能与邻国多纠缠,吃点小亏是正常的。就象围棋中,为争天下劫,必先补一些自己的劫材。可悲的是,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潜在争端数不胜数,南海石油,西沙,南沙,都是劫库,而且战略地位极端重要,美国不时横插一脚,中国只有应付的份! 东面:遭强敌封锁 一些爱国精英强调台湾的战略地位如何如何重要,什么“第一岛链”理论,实际上暴露出他们对军事的极端无知,其实要攻台也不需要找什么理由,那么大那么好那么富的岛,谁不想要,你攻就是了!有没有台湾对大陆的战略态势并无多大影响,台湾太靠近大陆,拿下台湾,就如福建省面积扩张一倍,军事上最多只能屏蔽台湾海峡和福建江西等地。而只有如蠢猪般的军事家才会从这个方向威胁和攻击中国。二战前,日本控制台湾,但无任日本侵华,侵略东南亚,及发动太平洋战争,台湾都没起什么重要作用,到美军反攻日本,也从未重视过龟缩在太平洋一角的台湾。封锁中国东部,一个日本就已实现了,中国根本就跨不过这一条线,谈何威胁美国。美国如想攻击中国的经济中心,可直接利用日本的基地,不需绕道台湾,如想威胁中国神经中心,也只能从北方和东北平原方向考虑。不关台湾什么事。反过来,中国如真的要突破什么封锁,应解放日本而不是台湾,可这又谈何容易。 东面的朝鲜也是靠不住的,象朝鲜越南这类国家,只要美国肯出大钱,反华会更坚决彻底,因为他们死多少人不在乎,政策180度转变也不需考虑民意接不接受。亚洲能否融合欧洲在一体化,亚洲能不能?不能!欧洲的统一有相同的基督教文明作基础,亚洲国家在这方面各走各路,思想文化无共同基础,亚洲注定要四分五裂。中国和台湾,几十年来渐行渐远,分割两岸的又何止是一条海峡!在这里不得不赞赏邓小平的英明,当年果断停止汉字的进一步简化,否则大陆一意孤行,台湾如不跟进或另外简化出自己的一套汉字,那今天两岸同种不同文,交流真是鸡同鸭讲,不独立都象两国了。 中美关系:不对等的关系 中美曾有过的蜜月关系,是以共同敌人为基础的(苏联),除此之外,他们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国家。因此当苏联瓦解后,两国关系出现变化是极正常的事。现在的情况是中国仍有求于美,经济有求于美,台湾问题有求于美(当然,如台湾人民要求统一,美国拦也拦不住),中国推行多年的周边友好外交实际上也受制于中美关系(中美关系不稳,中国对周边再让步也难友好)。而美国已远不必象从前一样依赖中国。中美关系不再对等。 美国惧怕中国的强大,就象月亮惧怕太阳的升起,美国阻挠中国的统一.因此,攻台现在还有两个障碍中国无法克服,台军的实力和美国的态度。 是的,中国是在增加导弹基地,但导弹只能报复台湾而不能攻克台湾,渡海和封锁台湾更需要的是海空优势,中国舍海空而增导弹,实际上反是一种无奈的表示。 导弹作为谈判的砝码是很管用的,实战就不见得。德国在二战中遭几万架飞机轰炸,其生产依然连续增长,导弹轰台,如没有强大的后续手段,只会激起台湾人悲情意识。 中国攻台不会是无风险和无代价的,日本二战中连续两次错估美国动向导致亡国,(先是判定美国对日中战争发展会袖手旁观,后是认为美国在珍珠港惨败后会害怕)中国一旦对台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象对越南一样,想退就退回来。如大流血之后无功而返,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会大乱,国家分裂四邻干涉都是很可能的。 这就是中国到现在还没有攻台的真实原因!

中国周边外交形势论文题目汇总高中英语版

中国当前周边安全形势中国当前周边安全形势总的说是良好的,暂无大的危机。但是又不可掉以轻心,只有巩固的国防,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人民安居乐业。首先,我国在科学技术、航天航空、计算机技术等诸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我们的军事、军备实力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建设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保持高速发展,这些都是巩固的国防之基础。虽然这是我们的敌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他们也无可奈何。其次,我国在外交方面,与周边国家通过平等协商,大多达成了边界协定,维持了边界形势的稳定。通过友好的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交流活动,更进一步增进了友谊和团结。再次,我们有一只日益强大的人民军队,高科技、高素质、高技术、信息化,堪称世界一流。不管是日本帝国主义、也不管是帮助国民党蒋介石打了败仗还是在朝鲜战场吃了败仗的美国,还是其他觊觎中国领土的侵略者都为之胆颤。但是,我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维护一个安定的发展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周边的威胁,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处理不好就会影响稳定发展的大局。我们的敌人就害怕我们更强大。中国有句形容狗的俗话叫“记吃不记打”。美国在朝鲜吃过败仗才六十多年,现在又在与日韩之间狼狼狈狈,想在朝鲜半岛滋事,在中国门前炫耀武力。在越南被打跑了,现在又来越南扭来扭去。好像美国生来就是要管人家的事的。印度占着中国的领土,连殖民主义者划定的麦克马洪线以北也想划进印度版图。奥巴马又是送军火给印度,又是访问印度,打得火热。另外,阿富汗境内的恐怖主义组织与我国恐怖组织残余还有勾结,某些“民主”国家还在打西藏、新疆的主意。这一切都说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们还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如果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持续恶化,将可能对中国崛起的安全环境构成极大的挑战  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版图周边,明眼人即会发现,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不容乐观。   突然而至的缅甸战事,犹如在中国西南国门点着了一把火,猛地惊醒了国人:西北阿富汗战争、东北朝核危机、中印边境吃紧……来自陆上边境的压力似乎从未如此之大!  作为局外人,日本评论家宫崎正弘显得“旁观者清”,他不惜花上一年的时间,跑遍了印度、越南、巴基斯坦、中亚五国以及蒙古等中国的周边邻国,深入调查后发现: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地缘政治包围的国家”。  而身处新加坡的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教授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也不无忧虑地指出,如果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持续恶化,将可能对中国崛起的安全环境构成极大的挑战。  核武、赌场和毒品包围中国  每到中国的一个邻国,宫崎正弘都必去一个地方——中国城。在他看来,这里是窥视中国在当地影响力以及这个国家普通民众对待中国态度的最佳窗口。  细心的宫崎正弘捕捉到了一些细微而复杂的情绪。在缅甸仰光,手拿一份报纸、喝着咖啡的他,仔细观察街上店铺的中文招牌,说着各式中国方言的商人。在他眼里,这里的中国印象无处不在。但是他也发现虔诚信仰佛教的缅甸人与精于做生意的中国人之间的区别。  他如此描述自己的见闻:尽管所到之处都避免不了中国掀起的风潮,但中国与当地文化的冲突也十分激烈。在有些地方,中国甚至被视为威胁。即便是跟中国关系紧密的国家,它们还是希望摆脱中华文明的影响,对中华文化的渗透保持着高度警惕。  宫崎正弘的描述或许有其片面性,但在一些观察家看来,中国周边的确环绕着一条连续的“破碎地带”。郑永年如此概括这一状况,“核武、赌场和毒品包围中国,再加上恐怖主义等等问题,情况就更为复杂了。”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被核武器包围的国家,且世界6成以上的热点汇聚在中国周边,这就是中国的周边的安全概貌。身居新加坡的郑永年教授,更是观察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一些心理和心态,“东南亚的一些人视中国为"大块头",并且还是个令人捉摸不透的大块头,心存害怕心理。同时,它们又认为在某些方面中国是个笨拙的巨人。”周边中小国家的这种心理,为它们与中国关系的变化起伏打下了伏笔。  周边不稳定阻碍中国崛起  观察人士多认为,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的复杂程度世界少有。  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之所以能成为全球霸权,跟它身处遥远的北美大陆息息相关。可以说,相对简单而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成就了今天的美国。而历史上欧洲之所以屡屡陷入战乱,亦跟欧洲当时破碎的地缘政治环境相关。二战后,欧洲人痛定思痛走上一体化道路,才逐渐消解这个让欧洲战事不断的地缘魔咒。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外交重点应该是亚洲,因为周边不稳定,往往会制约中国的发展。但在郑永年看来,中国对周边外交的重视还远远不够,“除了在日本驻有副部级的外交官,驻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官多为司局级。”  不过,国防大学教授孟祥青并不认同郑永年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周边外交思路是有效的,并且依然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上世纪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中国与周边国家都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武装冲突,但最近20年来边境线上一直保持安宁,这说明了中国周边外交取得的成绩。”  但在谈及当前中国周边的形势时,孟祥青教授并不否认“问题很多、形势很严峻”。  大国插手中国周边  美国的战略重点在向西转移、印度的眼睛在往东看、日本则紧紧盯住它的西南,连澳大利亚都突出自己的亚洲国家身份。它们利益关切的边界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中国方向。  郑永年认为,“美日韩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东亚小北约,中国往东的空间被封住,印度正加强对印度洋的掌控,并有与美日澳联手的意图,它们的战略中有明显的牵制中国的考虑。”  美国等国家挤压中国战略空间的意图十分明显。2007年8月,美国《华盛顿季刊》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要在中国处于“战略十字路口”时改变其地缘政治选择,通过在中国周边地区加强和培养与友好国家的关系,抑制并积极引导中国的地区和国际野心,从而达到限制北京潜在战略选择的目的。  这篇文章的言外之意,就是要把中国紧紧压缩在自己的陆地空间内。显然,美国也正是遵循这样一条思路,而日本、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都心照不宣地予以配合。美国的这一战略思路,亦与中国周边一些中小国家形成了某种默契。  大国借中国周边动荡的时机插手进来,使得局势变得更为复杂。“中国要明确自己的国家利益边疆,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来,善于运用自己的软硬力量去实施。”郑永年如是指出。

中国周边形势分析 中国外部:四面皆敌防不胜防 北方:俄国回归欧洲 俄国现在不是,将来更不会成为中国的盟国。中俄之间人种不同文化不同,作为两大邻国,长期敌对互为威胁,既无可友好的历史渊源,又无现实的共同利益。 俄国的前景也不是倒向美国,而是融入欧洲,他的民族传统宗教文化本就与欧洲血脉相连,俄国需要欧洲,欧洲也需要俄国,这是一种鱼水关系,美国挡不住,中国更拉不住。俄今后内外政策会越来越与德法等国趋同。而吸收俄后的欧洲力量足以撑起世界的半边天。因此,中国称霸,俄国帮不上忙。 西方:印度虎视眈眈 60年代的中印战争,是一场中国完胜的战争,中国仗着朝鲜战争中得到的苏式装备和作战经验,战胜非暴力建国国防力量寥寥无几的印度,印度几十年来一有钱就扩充军备,整军备战,其矛头始终对准中国,当印度核爆成功及有能力将原子弹扔到中国中部时,电视上印度人民举国狂欢,就象中国人听到能将原子弹扔到美国佬头上一样高兴。 南面:东南亚剪不断的乱麻 新中国成立后,执行一条输出革命的外交政策,企图在东南亚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其结果是在当地激起一阵阵排华仇华的浪潮。就连在中国大力资助下革命成功的越南,最后也加入反华阵营。 东盟本就是为因应中国的威胁而成立的组织,近来,双方关系有改善,但威胁的疑虑仍在,利益冲突也仍在,华人在当地也还没有受到公平对待,与中国相比较,东盟当然觉得遥远的美国更可亲更可靠。东盟中军力最强的当数越南,中越之间爆发过一场战争,但相信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中国既想与美国争霸,就不能与邻国多纠缠,吃点小亏是正常的。就象围棋中,为争天下劫,必先补一些自己的劫材。可悲的是,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潜在争端数不胜数,南海石油,西沙,南沙,都是劫库,而且战略地位极端重要,美国不时横插一脚,中国只有应付的份! 东面:遭强敌封锁 一些爱国精英强调台湾的战略地位如何如何重要,什么“第一岛链”理论,实际上暴露出他们对军事的极端无知,其实要攻台也不需要找什么理由,那么大那么好那么富的岛,谁不想要,你攻就是了!有没有台湾对大陆的战略态势并无多大影响,台湾太靠近大陆,拿下台湾,就如福建省面积扩张一倍,军事上最多只能屏蔽台湾海峡和福建江西等地。而只有如蠢猪般的军事家才会从这个方向威胁和攻击中国。二战前,日本控制台湾,但无任日本侵华,侵略东南亚,及发动太平洋战争,台湾都没起什么重要作用,到美军反攻日本,也从未重视过龟缩在太平洋一角的台湾。封锁中国东部,一个日本就已实现了,中国根本就跨不过这一条线,谈何威胁美国。美国如想攻击中国的经济中心,可直接利用日本的基地,不需绕道台湾,如想威胁中国神经中心,也只能从北方和东北平原方向考虑。不关台湾什么事。反过来,中国如真的要突破什么封锁,应解放日本而不是台湾,可这又谈何容易。 东面的朝鲜也是靠不住的,象朝鲜越南这类国家,只要美国肯出大钱,反华会更坚决彻底,因为他们死多少人不在乎,政策180度转变也不需考虑民意接不接受。亚洲能否融合欧洲在一体化,亚洲能不能?不能!欧洲的统一有相同的基督教文明作基础,亚洲国家在这方面各走各路,思想文化无共同基础,亚洲注定要四分五裂。中国和台湾,几十年来渐行渐远,分割两岸的又何止是一条海峡!在这里不得不赞赏邓小平的英明,当年果断停止汉字的进一步简化,否则大陆一意孤行,台湾如不跟进或另外简化出自己的一套汉字,那今天两岸同种不同文,交流真是鸡同鸭讲,不独立都象两国了。 中美关系:不对等的关系 中美曾有过的蜜月关系,是以共同敌人为基础的(苏联),除此之外,他们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国家。因此当苏联瓦解后,两国关系出现变化是极正常的事。现在的情况是中国仍有求于美,经济有求于美,台湾问题有求于美(当然,如台湾人民要求统一,美国拦也拦不住),中国推行多年的周边友好外交实际上也受制于中美关系(中美关系不稳,中国对周边再让步也难友好)。而美国已远不必象从前一样依赖中国。中美关系不再对等。 美国惧怕中国的强大,就象月亮惧怕太阳的升起,美国阻挠中国的统一.因此,攻台现在还有两个障碍中国无法克服,台军的实力和美国的态度。 是的,中国是在增加导弹基地,但导弹只能报复台湾而不能攻克台湾,渡海和封锁台湾更需要的是海空优势,中国舍海空而增导弹,实际上反是一种无奈的表示。 导弹作为谈判的砝码是很管用的,实战就不见得。德国在二战中遭几万架飞机轰炸,其生产依然连续增长,导弹轰台,如没有强大的后续手段,只会激起台湾人悲情意识。 中国攻台不会是无风险和无代价的,日本二战中连续两次错估美国动向导致亡国,(先是判定美国对日中战争发展会袖手旁观,后是认为美国在珍珠港惨败后会害怕)中国一旦对台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象对越南一样,想退就退回来。如大流血之后无功而返,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会大乱,国家分裂四邻干涉都是很可能的。 这就是中国到现在还没有攻台的真实原因!

中国周边外交论文题目汇总高中生英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新课标高中

周边外交peripheral diplomacyneighboring diplomacy

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解释清楚它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的确会引起外界的高度疑虑。但是,如果我们的外交政策定位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身份不相符合,那么外界对中国的疑虑将会更加严重。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可以解决外交政策与国际身份不匹配的矛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外交服务于国家发展是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升级版。国家发展比经济建设的含义更加丰富,除经济建设外,还包含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等内容,这也与小康社会需要用综合指标评价相一致。两个基本点也是互不矛盾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时候不能干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而是要综合考虑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设法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之源反映出“三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这三个自信将中国的大国外交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大国外交(特别是美国的大国外交)区别开来。   首先,在世界所有大国当中,只有中国是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念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要求。比如,它明确要求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和搞政权更迭。其次,中国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可以为外交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六十余年的外交实践中提出许多堪称国际关系典范的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它们将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并不是要蓄意忽视世界大势而“另起炉灶”。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应让中国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有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到了汉朝不断扩大,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得中国和周边国家交往密切。隋唐宋元时期采取比较开明开放的国策,同周边国家的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比如东部的日本朝鲜,东南下附属国,以及同印度西域、中亚等国的交往是外国的商品不断流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商品等流入外国,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到了明清时期,大多采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同外国经济交往有所减少,但是同周边国家的交往并没有中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开昂的国策,同外国经济交往处于黄金时期,各项经济指数不断提高。加入到了东南亚经济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同欧洲国家签署了许多经济合作协议,特别是区域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的产生,把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主要成就:其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开展对外经济外交的重大举措。中国正式成为WTO一员,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外交政策取得极大成功,意味着中国将与占世界经济贸易额9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意味着中国的增长速度将由此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必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二,亚太经合组织成为中国开展经济外交的重要舞台。作为一个跨区域的经济合作论坛,亚太经合组织在推动不同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成员国沟通与协调、寻求利益交汇点以及促进全球化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纽带作用。其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开展经济外交的最新尝试。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将加强双方业已存在的经济合作,也将有助于扩大双方的贸易和投资。其四,中国近年来在非洲、中亚以及南美地区开展的能源外交也是中国经济外交的一大亮点。中国的经济外交成就是显著的,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近年和缅甸关于石油管道的合作以及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口建设、中国与俄罗斯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也不可忽视;海峡两岸已经签订ECFA,确保经济合作双赢。 中国经济外交战略是中国推动建立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诠释,是中国坚持平等互惠原则基础上拓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贸易自由化、吸引外资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加深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交往和相互理解,拓展国际市场起到巨大的作用。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担忧,改善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也有利于中国拓展国际经济影响力、展现大国国际形象。具体现状:其一,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持续增长,中国进入了一个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这将是中国在经济崛起中不得不面对的日益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其二,在全球资源日益短缺、中国经济又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能源和资源的依存度急剧增高,并因在全球资源市场缺乏国际定价权而陷入被动局面。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经济挑战并非偶然,在国际贸易市场与全球资源市场获得“规则制定权”对于中国来说绝对具有战略意义。中国走到了经济崛起、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和平崛起,中国的经济外交还需要进一步规划与完善。

中国周边外交论文题目汇总高中英语作文

1中国战略是帮扶巴基斯坦截至印度 我国和印度发生过战争 现在还有2万多平方公里领土争端是不友好国家、 和俄罗斯是盟友有事对手 2俄罗斯怕中国强大 但又要一起对付美国 所以他很矛盾 俄罗斯随着时间的推移军事设施老化降低了他的综合国力 中国是他身边刚醒来的猛虎 3朝鲜是个小人国 又想让中国帮他又不肯听中国摆布 关系吗还算是战友 例如他们要和中国要战斗几白要 中国不给说按成本价卖‘后来说行不过要他们改革开放他们不干 4东盟国家除了缅甸 老挝柬埔寨其他都和中国有领土争端他们又要和中国打好经济关系 又要防中国军事 很矛盾 那三国就好多了

全是理工的啊。。新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的飘过~~~~

如果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持续恶化,将可能对中国崛起的安全环境构成极大的挑战  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版图周边,明眼人即会发现,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不容乐观。   突然而至的缅甸战事,犹如在中国西南国门点着了一把火,猛地惊醒了国人:西北阿富汗战争、东北朝核危机、中印边境吃紧……来自陆上边境的压力似乎从未如此之大!  作为局外人,日本评论家宫崎正弘显得“旁观者清”,他不惜花上一年的时间,跑遍了印度、越南、巴基斯坦、中亚五国以及蒙古等中国的周边邻国,深入调查后发现: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地缘政治包围的国家”。  而身处新加坡的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教授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也不无忧虑地指出,如果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环境持续恶化,将可能对中国崛起的安全环境构成极大的挑战。  核武、赌场和毒品包围中国  每到中国的一个邻国,宫崎正弘都必去一个地方——中国城。在他看来,这里是窥视中国在当地影响力以及这个国家普通民众对待中国态度的最佳窗口。  细心的宫崎正弘捕捉到了一些细微而复杂的情绪。在缅甸仰光,手拿一份报纸、喝着咖啡的他,仔细观察街上店铺的中文招牌,说着各式中国方言的商人。在他眼里,这里的中国印象无处不在。但是他也发现虔诚信仰佛教的缅甸人与精于做生意的中国人之间的区别。  他如此描述自己的见闻:尽管所到之处都避免不了中国掀起的风潮,但中国与当地文化的冲突也十分激烈。在有些地方,中国甚至被视为威胁。即便是跟中国关系紧密的国家,它们还是希望摆脱中华文明的影响,对中华文化的渗透保持着高度警惕。  宫崎正弘的描述或许有其片面性,但在一些观察家看来,中国周边的确环绕着一条连续的“破碎地带”。郑永年如此概括这一状况,“核武、赌场和毒品包围中国,再加上恐怖主义等等问题,情况就更为复杂了。”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被核武器包围的国家,且世界6成以上的热点汇聚在中国周边,这就是中国的周边的安全概貌。身居新加坡的郑永年教授,更是观察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一些心理和心态,“东南亚的一些人视中国为"大块头",并且还是个令人捉摸不透的大块头,心存害怕心理。同时,它们又认为在某些方面中国是个笨拙的巨人。”周边中小国家的这种心理,为它们与中国关系的变化起伏打下了伏笔。  周边不稳定阻碍中国崛起  观察人士多认为,中国地缘政治环境的复杂程度世界少有。  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之所以能成为全球霸权,跟它身处遥远的北美大陆息息相关。可以说,相对简单而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成就了今天的美国。而历史上欧洲之所以屡屡陷入战乱,亦跟欧洲当时破碎的地缘政治环境相关。二战后,欧洲人痛定思痛走上一体化道路,才逐渐消解这个让欧洲战事不断的地缘魔咒。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外交重点应该是亚洲,因为周边不稳定,往往会制约中国的发展。但在郑永年看来,中国对周边外交的重视还远远不够,“除了在日本驻有副部级的外交官,驻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官多为司局级。”  不过,国防大学教授孟祥青并不认同郑永年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周边外交思路是有效的,并且依然是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上世纪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中国与周边国家都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武装冲突,但最近20年来边境线上一直保持安宁,这说明了中国周边外交取得的成绩。”  但在谈及当前中国周边的形势时,孟祥青教授并不否认“问题很多、形势很严峻”。  大国插手中国周边  美国的战略重点在向西转移、印度的眼睛在往东看、日本则紧紧盯住它的西南,连澳大利亚都突出自己的亚洲国家身份。它们利益关切的边界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中国方向。  郑永年认为,“美日韩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东亚小北约,中国往东的空间被封住,印度正加强对印度洋的掌控,并有与美日澳联手的意图,它们的战略中有明显的牵制中国的考虑。”  美国等国家挤压中国战略空间的意图十分明显。2007年8月,美国《华盛顿季刊》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要在中国处于“战略十字路口”时改变其地缘政治选择,通过在中国周边地区加强和培养与友好国家的关系,抑制并积极引导中国的地区和国际野心,从而达到限制北京潜在战略选择的目的。  这篇文章的言外之意,就是要把中国紧紧压缩在自己的陆地空间内。显然,美国也正是遵循这样一条思路,而日本、澳大利亚以及印度都心照不宣地予以配合。美国的这一战略思路,亦与中国周边一些中小国家形成了某种默契。  大国借中国周边动荡的时机插手进来,使得局势变得更为复杂。“中国要明确自己的国家利益边疆,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来,善于运用自己的软硬力量去实施。”郑永年如是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新课标高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