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04 13:24:36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论文选题方向是什么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根据其来源大致可分为植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和抗生素等。由于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的毒性较小、不污染环境以及病虫害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目前,生物农药已成为一类重要的农药,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维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生物农药在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研究开发与生产脱节,科研成果不能成功转化为生产力,造成我国生物农药发展不能进入正常的轨道。 二是由于许多生物农药的有效成分为活体微生物,而其产品制剂化技术要求高,加上我国生物制剂的剂型及其工艺水平落后,致使活体微生物农药的制剂化成为生物农药发展的一个瓶颈。 三是生产企业规模小,其中乡镇企业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条件差,缺乏技术人员和资金,且品种单一,易受市场的冲击。 四是由于生物农药作用和见效时间慢,加上绝大部分农民还没有综合防治、保护环境和农业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要求,致使生物农药推广应用存在困难。 尽管生物农药发展缓慢,在整个农药中所占份额还比较小,但生物农药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方向。为实现我国生物农药的快速发展,从事生物农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单位、人员必须解思想,以生产和市场为导向来开展工作,要建立能良性循环发展的生物农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体制,调整科研和生产之间的关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加强攻关,强化作用机理、毒性、残留以及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等研究,解决生物农药发展的瓶颈问题;要加强推广和普及生物农药的力度,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增进农民对生物农药的了解,推动生物农药的广泛应用;国家对于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应采取倾斜政策,扶持和促进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使之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 (来源:农民日报)

农药化学(Peticide Chemistry)主要研究农药的分类(天然及合成)、制造、药效(构效关系)、应用以及对农业环保和人类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包括:(1)农药合成,主要有高效,低毒(对哺乳动物、鱼类、蜜蜂和植物),低残留,易生物降解的杀虫、杀螨、杀菌剂,昆虫拒食剂,除草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2)动植物天然农药,如由植物来源得到的天然除虫菊酯杀虫剂、川楝素昆虫拒食剂和微生物来源的肽类除草剂等;(3)生物活性、机理和抗药性,即应用电生理技术研究生物的活性,开发解除农药对动植物伤害的解毒剂及提出延缓抗药性措施;(4)农药的配制化学及技术,研究逐药的缓释配方,减少环境污染;(5)农药的残留量和净化环境问题,应用快速灵敏的测定方法,对食品、作物及饲料中的农药残留量进行测定;(6)农药的代谢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农药在动植物体内的代谢、毒理、三致测试及制订农药法规等。

农用化学物质主要包括化肥和化学农药。由于原料、矿石的杂质以及生产工艺流程的污染,某些化肥含有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化合物和放射性物质,施入农田后成为土壤的潜在污染源。农药是人类参与环境控制过程的一个方面,虽然主要目的是针对有害生物,但它们也会进入生物周围包括土壤在内的各种环境介质,并在各环境介质之间不断转移。(一)施用特点化肥施用自1950年开始引进化肥起,浙江省化肥施用大致分为3 个阶段:缓慢增长阶段(1951~1975年),年均增加11万t;快速增长阶段(1975~1995年),年均增加39万t;基本持平阶段(1995~2003年),每年保持在430~460万t(表7-17)。表7-17 浙江省氮磷钾化肥施用量变化情况注:按标准量计算,氮肥含N 21%,磷肥含P2O518%,钾肥含K2O 25%,复合肥含N、P2O5、K2O 总量约3%。从施用化肥的纯养分结构来看,1955年N占0%,P2O5占0%,N:P2O5:K2O比例为1:04:0;1975年开始施用钾肥初期,N占7%,P2O5占1%,K2O占2%,N:P2O5:K2O比例为1:28:03;1985年以后,钾肥的比重逐年增加,氮、磷、钾比例日趋合理。2003年N:P2O5:K2O比例为1:3:22,从农作物对大量元素养分量的需求来看,磷、钾比重还是偏低,钾素明显呈供不应求状况。单位面积施用化肥量呈上升趋势。至2003年,按耕地面积平均,每亩用量N为92kg、P2O5为43kg、K2O为5kg;按农业用地平均,每亩用量N为92kg、P2O5为64kg、K2O为18kg。浙江省化肥单位面积施用量在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平原地区与丘陵山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根据统计资料(1995年),按平均每亩耕地化肥纯用量计,萧山区达25kg,嘉兴市为66kg,而景宁县仅为82kg,高低相差4倍多。种植作物的不同,也带来了化肥施用量的差异。据调查,一些杭嘉湖农业种植区,一年栽种3~4季瓜果蔬菜,年平均每亩纯化肥施用量高达100kg以上,而一般种一季单季晚稻仅施用20kg左右;绍兴北部蔬菜区,年平均每亩化肥用量在60kg左右;温岭西兰花产区一季化肥用量超过30kg。这些种植作物不同带来的化肥施用量的差异,也造成了同一地区不同区块之间化肥用量上的差异。农药使用浙江省施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鼠害始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前大量施用有机氯和有机磷如DDT、六六六、内吸磷、对硫磷等毒性高、持效期长的农药,土壤环境污染严重。80年代末,农药品种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用量少效果好的超高效农药不断涌现,如拟除虫菊酯类的溴氰菊脂、二氯苯醚菊酯、氰戊菊酯,杂环类的吡虫啉、噻嗪酮、氟虫腈,杀菌剂中的三环唑、三唑酮,除草剂中磺酰脲类的甲磺隆、绿磺隆、苄嘧磺隆等,这类农药品种用量较少。生物源农药在近几年发展很快,井冈霉素、九二○、阿维菌素的生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该类农药具有对环境相容性较好、天敌杀伤小、在作物上残留少和对农业生产较安全等特点。随着农药品种的不断增加,长期剂型单一化的局面打开。传统的四大类农药制剂(乳油、水剂、可湿性粉剂、粉剂)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占整个农药产量的95%以上。目前,浙江省的农药施用量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亩产平均用药量的7倍。浙江省高效农业方兴未艾,种植业结构几经调整,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和种田大户改种优质优价的“名、特、优”品种,尤其是经济类作物。由于经济作物易受病菌侵害,农药施用量和施用频次大大增加。然而,由于过分依赖化学农药,甚至长期、单一、连续施用少数几种农药,有害生物抗药性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同时,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也日益凸现。大量的农药施用后,通常只有不足1%的农药发生药效,而90%以上的农药或附在作物和土壤上,或飘散在大气中,或通常降雨等经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或地下水,污染着土壤、水体和农田生态系统。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结果表明,DDT、六六六在禁用20年后,在土壤中的检出率仍达100%。(二)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磷肥、锌肥以磷矿、铅锌矿为原料。这些矿石常含有数量不等的某些污染元素,尤其是磷肥,因其使用范围广、用量大,是土壤及农产品造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据有关资料,过磷酸钙中砷含量为1~3mg/kg,铅含量为5~4mg/kg,铬含量为9~0mg/kg,镉含量为2~9mg/kg;磷矿粉中砷含量为5~1mg/kg,铅含量为8~1mg/kg,铬含量为8~8mg/kg,镉含量为6~8mg/kg;钙镁磷肥中砷含量为2mg/kg,铬含量为1 2mg/kg。生活污泥中铅含量可高达7 000mg/kg。垃圾中铅含量最高达50 000mg/kg。由于长期施用磷肥以及重金属含量较高的污泥、垃圾等,使部分城郊菜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超标,导致局部地区一些叶菜类、根菜类蔬菜重金属含量超标。长期施用磷肥的土壤中镉含量与作物的摄取积累程度的试验与研究表明,表层土壤(0~15cm)中全磷含量为对照点的4~6 倍,镉含量为对照点的14 倍,二者显著相关(γ=89)。磷与镉浓度随土层深度迅速下降,在30~60cm度处,镉的含量水平与对照点无明显区别。随磷肥进入土壤的镉和磷分别有70%和45%残存在表层中,与土壤无机、有机化合物结合,或被作物吸收。农药对农田的污染程度与作物中种类、栽培技术有关,栽培水平高的耕田、复种指数高的土地,农药的残留量也高。有机氯农药即便是有机磷农药或其他残留性较小的农药,如果连续长期使用,特别是使用浓度过高,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严重污染。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资料表明,停用20余年的DDT、六六六在土壤中的检出率仍然达到100%。施入农田的农药,由于地表水的流动、降雨或灌溉,流入沟渠和江河而污染水域,危害水生生物;喷洒农药时所产生的农药飘浮物,农作物、土壤或水中残留农药的挥发也可造成大气污染。农药污染可以波及整个生态系统,尤其是农作物和水生生物。蔬菜基地和农贸市场蔬菜农药残留污染的检出,柑橘果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杀虫剂在防治水稻害虫的控制作用降低以及茶叶农药残留问题将严重影响浙江省的茶叶出口等,已牵动了各个层面人士的关注。为此,浙江省农产品安全性现状与对策研究学术委员会撰文(2000)认为,农田生态环境恶化,农药、化肥、“三废”物对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生产环境的本底发生了改变,是农产品污染程度加剧的基础,建议建立农产品安全性检测体系,完善上市蔬菜、果品、茶叶等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程序。

农药流失到环境中,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有时甚至造成极其危险的后果。   污染大气、水环境,造成土壤板结。   流失到环境中的农药通过蒸发、蒸腾,飘到大气之中,飘动的农药又被空气中的尘埃吸附住。并随风扩散。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大气中的农药,又通过降雨,这些农药又流入水里,从而造成水环境的污染,对人、畜,特别是水生生物(如鱼、虾)造成危害。同时,流失到土壤中的农药,也会造成土壤板结。   增强病菌、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   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农药,最终会增强病菌、害虫的抗药性。以后对同种病菌、害虫的防治必须不断加大农药的用药量.不然不能达到消灭病菌、害虫的目的。形成恶性循环。   杀伤有益生物   绝大多数农药是无选择地杀伤各种生物的,其中包括对人们有益的生物,如青蛙、蜜蜂、鸟类和蚯蚓等。这些益虫、益鸟的减少或灭绝,实际上减少了害虫的天敌,会导致害虫数量的增加.而影响农业生产。   野生生物和畜禽中毒   野生生物及畜禽吃了沾有农药的食物,会造成它们急性或慢性中毒。最主要的是农药影响生物的生殖能力,如很多鸟类和家禽由于受到农药的影响,产蛋的重量减轻和蛋壳变薄,容易破碎。许多野生生物的灭绝与农药的污染有直接关系。   三、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目前,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约500余种,这些农药的广泛使用,不仅造成环境的污染,同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1)有机磷农药;(2)有机氯农药。   (2)阻碍作物根系的深孔和对土壤的水分吸收.造成弱苗、死苗、倒伏和减产   (3)残留碎片还会随着农作物的桔秆和饲料进入牛、羊等家禽的食物之中,家畜误服残膜碎片后,可导致家畜的肠、胃功能失调、膘情下跌,甚至死亡   (4)燃烧残片会造成二次大气污染   (5)有些残膜被吹到田边地角、水沟、池塘、河流中,或挂到树上,造成环境公害。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论文选题方向

结论:当前质量安全不乐观,危险重重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对土壤、水源、空气等污染,不科学合理使用则会加剧污染,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①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②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到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病、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③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由于农药本身不易被阳光和微生物分解,对酸和热稳定,不易挥发且难溶于水,故残留时间很长。这些累积的农药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目前大豆田长期使用高残效除草剂的地块,导致玉米等经济作物无法调茬,大豆也表现根系发育受阻、生长缓慢,个别地块出现大量死苗现象,导致减产、减收甚至失收。(2)农药对大气的污染农药微粒和蒸汽散发空中,随风飘移,污染全球。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3)农药对水体的污染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为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防除渠道、河流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有一些农药药液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洗也造成水质污染。

从农药残留看食品安全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品对人的重要性。他不仅给人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能量,使人保持充沛的活力,更是促进人类发展的最终源泉和动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的种类日益丰富,饮食结构日益合理,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食品生产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食品生产也倾向于工业化和大众化,这又增加了新的饮食风险和不安全的因素。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农药残留!它不仅严重破坏了食品安全,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更是成为制约我国食品贸易的重要因素。消除农药残留刻不容缓! 一`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 1、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在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中,食品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类健康的有害物质已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1]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2、食品中存在的问题 从进入21世纪以来,食品安全引发的社会为题不断涌现— 2003年,一些营养成分严重不足的劣质奶粉充斥了安徽省阜阳市的农村市场,众多的婴儿受害死亡; 一些地区的粮油批发市场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作“民工粮”的陈化粮; 含有有毒的工业染料“苏丹红四号”的红心鸭蛋进入了市场; 食用了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引发了食物中毒; 除此外还有北京的福寿螺事件`武汉的人造蜂蜜事件`台州的毒猪油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南京“口水油”事件等,大量的事件不胜枚举,但都无不说明了一个问题—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由上述事件看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 加工原料的安全性影响。包括以化学元素的环境污染,首要或农药的残留问题,使用有毒的动植物,重金属超标现象为主的化学性感染;还包括如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生物性感染。 ② 加工过程中的技术性影响。比如加工的环境受到污染未达到卫生许可的标准,加工技术和工艺对食品质量安全有潜在影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包装材料和处理过程不符合安全标准等。 ③ 假冒伪劣食品的盛行。许多厂家以次充好,不关注食品的质量和保质期,用低廉的价格赚取高额的利润。这种现象出现的频率高、流通的速度快、范围广,不法商人制假售假的手段和形式也更高明,更隐蔽,比如最近盛行的假鸡蛋事件。 二、农药残留及其有关事项 1、农药残留的概念 由于农作物是通过它的叶或根对农药的吸收来使农药发生作用的,因此在农产品加工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残留一定量的农药在植物体内,少量的残留不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危害,这就是农药残留。它强调了农药残留量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才是合理和安全的,而农药的残留量标准是由国家规定的。 2、我国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概况 在食品安全指标中,农药残留量已成为重要的检测指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下设农药残留专家委员会联席会议(JMPR)和农药残留法典委员会(CCPR)两个组织已制定了食品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2]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政府与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我国现行的农药最大残留和限量标准是GB2763-2005《食品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该标准包括136种我国正在使用的农药[3],基本涵盖了获得农药登记、允许使用的农药和禁止在水果、蔬菜、茶叶等经济作物上使用的高毒农药。该标准依据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以及根据我国居民食品消费量估算摄入计量和实际污染水平的监测结果,并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美国、欧盟等制定的标准。目前我国国家标准对农药的限量的规定涉及136种农药的480项农药残留限量指标数量。 3、农药残留现象举例 20世纪70-80年代初,我国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较为普遍和严重,它不易分解,污染环境,是最重要的农药残留物质之一。比如奶粉中的二恶因的超标;重金属的超标,比如茶叶中的铅超标,砷汞超标; 有机磷的超标,比如菜中的甲胺磷和乐果超标; 生长调节剂超标,如猪肉中瘦肉精(克伦特罗)超标; 杀菌剂超标,像粮食中的溴甲烷超标等。 4、农药残留的危害 ①危害人体的健康。如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现象,长期使用会引起慢性不良的多种疾病和症状,患某些食源性肠道疾病和食物寄生虫病。 ②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农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设置食品贸易技术性壁垒,使我国出口连连受阻,导致我国粮食贸易损失巨大。 5、农药残留出现的原因 ①生产源头对农药的使用不当。农民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防御虫害,杀菌除草,在种植时会大量喷洒各种类型的农药,有时甚至超量使用。尤其是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农民和商人只为了赚取高额的市场价值和利润,大量推销反季水果,在原有的农药基础上更是多加了生长调节剂(如催熟剂等),并且不按国家标准使用,甚至使用国家早已明令禁止的甲胺磷、双氟磷、毒鼠强等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 ②农药残留标准和监管体制的影响。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不健全。我国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与CAC、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农药残留标准在农药限量标准数量、食品限定范围、农药种类限定、限量指标值等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是农药残留限量指标较少、食品限定过于笼统、限定的农药种类较少、有些限量指标高等问题。[4] 认证体系的多头管理、多重标准、重复标准等问题没得到解决,体系的作用没得到应用的发挥,国际互认程度低。 检测体系也不健全。农产品安全类质检机构数量不足,检测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仪器。[5] 有效的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和可追溯性制度至今尚未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是一种“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模式,导致食品安全管理出现条块分割、沟通不畅,甚至出现监管上的漏洞。 ③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信用体系建设虽已初步成型,但仍相对滞后,目前,掌握企业食品卫生质量的信用状况难度大,很难起到消除信息不对称、鼓励守信者、打击遏制失信者、追溯责任、形成诚信经营氛围的作用。[6] 三、消除农药残留保安全的对策 1、加强引导,积极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从源头上消除农药残留现象。 深入调研,积极引导农业往绿色农业方向发展,大力宣传绿色农业的概念和意义。自觉按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的标准生产,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多多培育绿色和有机产品,比如农业种子来源于自然界;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土地培肥、植物保护、作物轮值和畜禽养殖计划,保证无水土流失、风蚀等其他环境问题;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必须有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跟踪审查体系;作物在收获、清洁、干燥、运输的过程中避免污染等。结合资源优势,申报国家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玉米、水稻、蔬菜及优质水果等绿色食品生产地建设,带动农民从事绿色农业生产,严格执行农药的使用准则。 2、使用绿色农药和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农药。 所谓绿色农药就是对防治病菌、害虫高效,而对人畜、害虫天敌、农作物安全,在环境中易分解,在农作物中低残留或无残留的农药。主要包括超高效的低毒化学农药、氨基酸类农药、生物农药和特性农药等。这些农药既能起到除害增产的作用,又可避免环境污染和危害人类健康等一系列问题。 3、采用先进的农药残留的前处理技术,准确检测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检测前处理的传统技术包括提取、净化和浓缩三个方面。提取主要有索氏提取法、浸泡振荡法、匀浆提取法和超声波提取法。[7]净化则包括液液萃取法、柱层析法、磺化法,它们可对农药进行分离净化。浓缩术则用于使提取和净化后的农药浓缩后定容上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又出现了很多的新技术像超临界流体萃取[8]、凝胶渗透色谱方法、加速溶剂萃取[9]、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10]等,这些技术具有有机溶剂用量少、萃取快速、操作简便、样品回收率高等优点,是处理农药残留的先进方法。 4、提高对农药残留的认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领导,使各部门认识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意义。建立一把手负责制,认真落实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明确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工作目标,全面做好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就是要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对其监管,主要对农产品的产地、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质检机构进行监管。比如,对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药、化肥等农药投入品实行农药投入品许可制度,严格经营单位管理,不定期进行单位抽查对任意扩大限用农业投入品的个人和单位加重处罚;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与指导,建立健全农药安全使用记录;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计划,对生产中或上市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严厉处理生产或销售不合格的个人或单位;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5、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体系制定制度。 为了尽快使我国食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适应国内外食品市场发展需要,打破国际贸易壁垒,应加速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同时应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参与国际化标准活动,提高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尽快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法,是食品安全有法可依。[11] 6、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应推行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控制和管理体系,如建立良好的生产规范GMP、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CCP、全面质量管理TQM、ISO900质量认证体系等;借鉴国际食品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严格的食品召回制度,建立完善的食品溯源制度。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

根本就是无解的项目,实验室里搞搞就算了,放在大田里搞,变化因因素太多了,除非农药百分百降解矿化了,这可能吗?否则代谢不完全的中间体是否有志毒还说不定,还要做急性和遗传的毒理试验,总之,不好搞,说能搞,都是怱悠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论文选题题目是什么

在远古时代,空气曾被人们认为是简单的物质,在1669年梅猷曾根据蜡烛燃烧的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是复杂的。德国史达尔约在1700年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化学理论,就是“燃素学说”。他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所谓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质内。例如蜡烛燃烧,燃烧时燃素逸去,蜡烛缩小下塌而化为灰烬,他认为,燃烧失去燃素现象,即:蜡烛-燃素=灰烬。然而燃素学说终究不能解释自然界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它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第一是没有人见过“燃素”的存在;第二金属燃烧后质量增加,那么“燃素”就必然有负的质量,这是不可思议的。1774年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才否定燃素学说。拉瓦锡在进行铅、汞等金属的燃烧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金属变为有色的粉末,空气在钟罩内体积减小了原体积的1/5,剩余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动物在其中会窒息。他把剩下的4/5气体叫做氮气(原文意思是不支持生命),在他证明了普利斯特里和舍勒从氧化汞分解制备出来的气体是氧气以后,空气的组成才确定为氮和氧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原始大气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的。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离氧,使原始大气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为水蒸气和氮气。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续地进行,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气里的氧气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空气的恒定成分是氮气、氧气以及稀有气体,这些成分所以几乎不变,主要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例如,在工厂区附近的空气里就会因生产项目的不同,而分别含有氨气、酸蒸气等。另外,空气里还含有极微量的氢、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气体。灰尘是空气里或多或少的悬浮杂质。总的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由于地球有强大的吸引力,使百分之八十的空气集中在离地面平均为十五公里的范围里。这一空气层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影响很大。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指的是这一范围内的空气污染。工业的发展,向空气排放了有害物质,污染了空气,使空气里增加了有害成分。当空气里的有害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严重地损害人类的健康和农作物的生长,破坏了某些物质,又会使人的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等等。因此,必须大力防止空气的污染。排放到空气里的有害物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粉尘类(如炭粒等),金属尘类(如铁、铝等),湿雾类(如油雾、酸雾等),有害气体类(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氮的氧化物等)。从世界范围来看,排放量较多、危害较大的有害气体是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是煤、石油在燃烧中产生的。一氧化碳主要是汽车开动时排出的。从全球估计,一氧化碳的排出量超过二氧化硫的排出量。

境污染的各种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 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根本就是无解的项目,实验室里搞搞就算了,放在大田里搞,变化因因素太多了,除非农药百分百降解矿化了,这可能吗?否则代谢不完全的中间体是否有志毒还说不定,还要做急性和遗传的毒理试验,总之,不好搞,说能搞,都是怱悠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论文选题方向如何写

课题方案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能为研究者提供明确而可操作的程序。课题方案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实施计划、预期成果等部分。课题方案一般以表格形式呈现。撰写课题方案时要注意科学性、可行性和过程性。 课题方案的制定是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明确的、可操作的程序,而且为这些程序的操作提供可靠的方法,是课题研究的“蓝图” 。科学研究是一个广泛收集信息,并通过分析、加工、处理得出有助于认识、解决相应问题的结论过程。由于师生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素养的限制,对课题研究往往停留在经验层次上,而忽略了科研的根本环节(信息的即时收集、分析、加工和处理工作)。因此,重视课题方案的设计,对于保证研究的规范性,提高科学研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根本就是无解的项目,实验室里搞搞就算了,放在大田里搞,变化因因素太多了,除非农药百分百降解矿化了,这可能吗?否则代谢不完全的中间体是否有志毒还说不定,还要做急性和遗传的毒理试验,总之,不好搞,说能搞,都是怱悠

一、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农药对水体的污染是多方面造成的:为防治水体害虫向水体直接喷洒的农药;空气中飞机喷洒农药时,一部分会落到水中;漂浮于大气中的农药随尘埃或雨水落入水体;农田喷洒的农药,会进入灌溉水中;植物或土壤附着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在河边洗涤施药工具,使农药进入水体;农药生产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污染水体等。二、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农业生产不管采用哪种施药方法,都会使大量农药进入土壤。如农药拌种播种等是土壤农药污染的直接来源。而喷撒的农药,粉剂(喷粉使用)只有10%落在地表,约有5%—30%的药剂漂浮在空气中,喷雾使用的农药大约80%落入土壤中,并且由于风吹雨淋和重力作用,附着在作物上和空气尘埃的农药还会部分的落在地上,农作物残枝落叶和动物残体中蓄积的农药也转入土壤中,进一步加剧了土壤的农药污染,从而危害农业生产。土壤对农药吸附作用的大小,与土壤特性密切关联,并且农药本身性质也影响着吸附作用。如大多数农药对有机质表面比对矿物质表面有较大的亲和力,易被吸附。三、农药对大气的污染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来自农药喷洒。一是喷洒农药时药剂微粒漂浮天空中或被漂浮的尘埃所吸附,在气流的作用下,可漂移到数里远的地方;二是喷洒到作物表面的农药被蒸发进入空气中;三是土壤表面的农药向大气挥发扩散。此外,农药厂排出的废气、风对干燥土壤的吹扬、日照高温对污染水体的蒸发等,也可将农药带入空中,造成大气污染。四、农药对环境生物的影响 农药可以抑制土壤生物活动,特别是在长期施药的情况下,造成土壤无脊椎动物,尤其是对控制腐生菌和食草性生物的繁殖的捕食者的毒害作用,而由于这些无脊椎动物能从土壤中摄取农药,并在体内富积,使得以这些无脊椎动物为食的动物,将其体内的农药继续累积,以致达到致死或影响其正常生活的含量。使用农药也会对害虫天敌产生伤害,从而削弱了克制害虫自然因素的作用,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造成害虫更加猖獗,不得不增加用药量和施药次数,以至形成恶性循环。如稻田中青蛙是多种害虫的主要天敌,而田中施用甲六粉,2天后未见成蛙,幼蛙和蝌蚪几乎100%死亡,蛙卵也被严重破坏,孵化率仅30%。这无疑破坏了青蛙对害虫的生态控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