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论文研究水产品贸易的意义和作用初中

发布时间:2024-07-07 01:19:59

论文研究水产品贸易的意义和作用初中

一、新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的“绝对优势说”堪为自由贸易理论之滥觞。鉴于亚当?斯密“地域分工论”存在着明显缺陷,大卫?李嘉图对其进行了修正,创立了“相对优势说”,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的重大突破。但该理论仍然不能完全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机制。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及其学生俄林以“资源禀赋说”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战后国际贸易理论成了赫俄理论的一统天下。 (一)战略性贸易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贸易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古典理论所设想的那种交换了,如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倾向于出口资本密集性产品,有熟练劳动力的国家倾向于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不发达国家则出口原材料,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国家的技术差异和资源禀赋仍然主要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基本模式,但相当部分国际贸易不可简单地归因于出口国的自然优势,相反,越来越多的贸易来源于规模经济和因技术创新而形成的人造优势。 这说明国际贸易形态的历史性变迁对经济学家提出了挑战。只有在现有贸易思想基础上发展一套新理论,才能重新解释国际贸易领域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迁。70年代发展起来的产业组织学提出了分析寡头竞争产业的新方法,从而催生了国际贸易新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市场不会偏离“完全竞争”太远的假设之上,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每个生产者力量都很小,不会试图去影响价格或其竞争对手未来的行为。然而,战后以来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迅速增长说明完全竞争的假设是不合适的,现在相当一部分贸易是由大规模生产的优势、积累的经验和通信技术的创新所决定的,由众多小企业之间展开的原子状的竞争已经难以看到,而少数几家大型企业之间的不完全竞争却随处可见。例如,大型客机市场基本上由“波音”和“空中客车”两家寡头航空公司所垄断,每一方都有影响价格的能力,它们做出战略性的行动,以期影响竞争对手的行为。 古典贸易理论在于证明自由贸易是最好的。古典理论假定市场竞争是完全的。一国在某一产业的比较优势是贸易发生的根本原因,每个国家都因其各自的要素禀赋而参与国际分工。因此,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经济中,“租”非常少,因而经济中不存在“战略性”部门,自由贸易政策是各国最好的选择,在各国都支持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每个国家都能从贸易中获益,且一国的收益并不以他国的损失为代价,自由贸易不是零和博弈。古典理论甚至认为,即使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奉行自由贸易原则,其他国家都一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该国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因此,自由贸易是古典理论的铁律。 在产业组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贸易理论对古典贸易理论提出挑战。新理论既是对古典贸易理论的继承,又有所超越。它认为,国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的偶发性,是一国特定的历史、某个偶发事件和经济政策的产物,并不是完全由各国资源禀赋差异所决定的。新理论最有意义的创新在于引入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从而使国际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这一假定条件的束缚下摆脱出来,市场中不完全竞争是普遍现象,完全竞争才是特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产业领域存在着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的现象,这个理论有力地挑战了古典贸易理论所认为的规模经济报酬不变的传统观点。由于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租”不可能因竞争而完全消失,在一些产业,资本和劳动有时会获得比其他产业高得多的回报率,因而经济中存在着“战略性”部门。如果政府能够识别出这些战略性部门,就有可能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口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政府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显然会从根本上改变国际贸易的通行规则,因而被视为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活动。 (二)选择战略性产业的基本标准。如果说经济中存在着战略性部门,那么企业家或经济学家该怎样识别它们?克鲁格曼提出了识别战略性部门的两项标准,一是看该部门是否有大量的“租”存在,即该部门的资本或劳动回报率是否特别高;二是看该部门是否存在着外部经济,即某一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或经验对其他企业会产生技术外溢。然而,由于外溢是没有市场价格的,根据这项标准去衡量战略性部门有一定难度。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几种形式。一旦选定某些产业为战略性产业,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护这些优选产业的发展呢?克鲁格曼和詹姆斯?布兰德(James Brander)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几种可能的应用形式。 以转移利润为目的的补贴。这项战略性政策涉及到运用补贴来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其基本思想是要把利润从国外厂商转移给国内厂商。政府补贴可能使本国厂商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在有利可图的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份额。由于成本补贴迫使外国竞争对手削减产量,使本国厂商得到额外利润,这些利润超过政府的补贴数额,即厂商的受益超过纳税人的损失。这说明出口补贴(或生产补贴)增加了国内经济福利。 保护本国市场。比较典型和普遍运用的是国内市场保护政策。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对国内进口竞争产业的保护政策历来基于出口鼓励政策。保护政策的古典版本是有名的“幼稚产业”理论,最早由汉弥尔顿提出,李斯特加以发展和完善。克鲁格曼在1984年提出了一些与幼稚产业论相似的论点。一种观点认为,在规模经济情况下,随着总产量上升,边际成本递减,阻止外国厂商进入国内市场,不仅可以帮助本国厂商占领被保护的国内市场,也会使本国厂商在出口市场上获利;另一种观点基于“干中学”思想,“干中学”在结构上与边际成本递减的情形是类似的。在一个受保护的国内市场上,本国厂商生产得更多,比外国竞争者学习得更快,它的“学习曲线”向下移动。 二、新贸易理论在美国兴起的深层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美国兴起,不是偶然的。 首先,它与同时代美国经济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有着密切联系。随着欧洲的复兴、日本的崛起,美国逐渐丧失了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特别是日本作为经济、科技和金融大国的崛起,成为在国际竞争中对美国具有较大威胁的经济大国。80年代,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相当于美国的60%,在高科技方面,日本已在不少领域明显超过西欧而对美国构成巨大挑战,日本的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惊人,1979年日本的进出口总额较1955年增长了5倍,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随之从3%提高到5%,而美国在同期则从14%下降到12%。【注释】方连庆、刘金质和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上册,第524页。【注尾】当时,美国各界正在为国际竞争力开始下降而担忧,日本和欧共体国家却通过政府补贴或保护等手段对高科技产业实行扶持政策,由此,在美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美国是否也应该对自己的目标产业进行扶持的争论。欧共体对农产品的长期补贴政策,使得美国有时也考虑运用补贴或其他优惠政策促使其他国家购买美国而非其竞争对手欧共体的农产品。而日本、韩国的汽车和家电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的产业政策。为了重建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美国经济学家开始考虑要么采取对抗性的贸易政策,在政府保护下发展一些支柱产业同日本和欧共体竞争,要么,对日本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施加政治压力或展开贸易谈判,迫使他们降低在经济领域的国家介入程度。在这种背景下,里根和布什两届政府在贸易理论、贸易思想上逐步背离了自由贸易原则,开始转向所谓公平贸易和管理贸易。 其次,贸易政策在美国经济政策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直到1960年,美国制造业仍然主要是向国内消费者提供产品,企业的竞争对手基本上局限于来自国内的厂商。此后,贸易的重要性开始上升,据统计,1960至1980年期间,进出口占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增长了一倍多,这表明国际因素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伴随着企业竞争由纯国内性质的问题转变为国际性质的问题,贸易政策也不再被视为仅仅是美国的国内政策,而成为对外经济政策的一部分。美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提高了国家贸易政策对国内经济变量的影响力,贸易政策作为达到国内目标和反击外国企业的不公平贸易的手段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第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迅速,以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已难以对此做出合理解释。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这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古典理论的比较优势说和新古典理论所秉持的要素禀赋论的解释力降低,国际政治经济学需要发展新的分析框架。罗伯特?吉尔平认为“80年代的种种事态发展,已经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注释】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页。【注尾】克鲁格曼说得更明白:“一直可以用来说明1880年甚至1950年的经济状况的古典的自由贸易理论,已不适用于解释1984年的世界经济”。这在客观上要求理论界重新思考国际贸易理论,创立新学说,对战后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贸易新模式做出科学解释。 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学家们试图解释战后发达国家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这一国际贸易领域的新现象,于是出现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思想”,新思想的“内核”是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卖方寡头公司在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中的日益重要性,这种公司可能利用越来越多的利润、实践经验和阻碍竞争对手的壁垒加强自己的地位。【注释】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第201页。【注尾】 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各国政府有可能代表本国公司执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即通过财政补贴或国内市场保护等手段增强本国公司的国际竞争优势,使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 三、理论特色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安排了一系列由美国贸易代表的官员和贸易、产业政策专家参加的会议,散发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当前贸易政策问题的案例材料,希望学者们能提供与这些问题有关的合适的分析框架。不少美国经济学家开始投身于新贸易政策的理论研究,试图藉此为美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辩护。新贸易理论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战略性贸易政策也成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讨论的热门话题。 保罗?克鲁格曼主编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汇集了80年代美国学者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及新贸易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该书有三大特点: 首先,无论是经济学家们对新理论的探讨还是研究成果的结集发表,都反映了美国学术研究的实用传统。可以说,所有这些研究成果都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它们试图解释战后国际贸易的三个基本事实:一是战后60%的贸易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北北”贸易压倒了“南北”贸易;二是它解释了产业内贸易迅速扩大的原因;三是它说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在由卖方寡头公司相互竞争的经济中,政府干预有可能改变战略博弈的基本结构,从而为本国厂商赢得国际竞争优势,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不少学者将战后日本在一些重要的经济部门所取得的成就归之于日本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 其次,保罗?克鲁格曼为本论文集撰写的“导论”提出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思路”。他重在提出问题,比如,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经济依据是什么?企业家和经济学家怎样识别战略性产业?政府能否成功地实施战略性政策?日本的经济成就与战略性政策有何联系?日本的产业政策值得美国仿效吗?假定美国根据新贸易理论采取更积极的、掠夺性的贸易政策,外国政府将做何反应?等等。论文集的其他14位学者则见仁见智,分别从不同角度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回答。 第三,该论文集并没有就新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达成共识。从政策建议角度来看,多数学者不赞成美国政府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也不赞成政府对任何特定产业进行扶持。美国有着相当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劳务市场,各种生产要素都是高度流动性的,市场导向仍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市场在引导资本和劳务向高技术部门转移过程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学者们建议,美国政府应对实行干预主义的产业政策抱慎重态度。部分学者指出,战略性政策只有在缺乏其他更好的政策时才能应用,而且只能是临时性的。 尽管战略性贸易政策难以付诸政策实践,单从理论上来说,它注重把有关公司和工业组织的理论应用于贸易关系,强调学习曲线、规模经济和外部性,是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古典经济理论把重点放在解释“南北”贸易上,而新理论着重解释“北北”贸易;古典理论认为贸易只是在公司之间进行,新理论认为存在着政府与公司合谋以攫取“租”(超额利润)的可能性;古典理论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租”是不存在的,新理论假定市场竞争是不完全或垄断的,在某些产业中存在着大量的“租”;古典理论假定资本和劳动是不流动的,比较优势是静态的,新理论假定资本和劳务都是流动的,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和人为的。 克鲁格曼主编的这部《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是目前国外关于新贸易理论的权威文献之一。它正式确立了战略性贸易政策所倡导的政府干预可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论断的学术地位,不仅反映了经济学知识的新进展,而且从实际出发,比较合理地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模式。

1,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 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各个国家的分布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的 国家劳动力富余而资本短缺,有的国家资本丰裕而土地不足,有的国家土地广阔 而耕作技术落后如果没有国际贸易,这些国家国内生产规模和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都会受到其短缺的生产要素的制约,一部分生产要素将闲置或浪费,生产潜 力得不到发挥通过国际贸易,20 世纪的美国采取国际劳务贸易,资本转移, 土地租赁,技术贸易等方式,将国内富余的生产要素与其他国家交换国内短缺的 生产要素,从而使短缺生产要素的制约得以缓解或消除,富余生产要素得以充分 利用,扩大生产规模,加速经济发展 2,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利益和比 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利益和比 较优势 20 世纪美国就是利用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扩大 优势商品生产,缩小劣势商品生产,并出口优势产品从国外换回本国居于劣势的 商品,从而可在社会生产力不变的前提下提高生产要素的效能,提高生产效率,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20 世纪美国通过国际贸易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以提高国内的生产力水 平,加快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国际贸易,使国内的产业结构逐步协调和完善, 促使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4,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为一国政府开辟财政 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国际贸易的发展, 利水平国际贸易的发展 收入的来源 政府可从对过往关境的货物征收关税,对进出口货物征收国内税,为过境货物提 供各种服务等方面获得大量财政收入在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初期,关税收入曾占 联邦财政收入的 90%至今,关税和涉外税收仍然是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 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际贸易还可以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它可以通过进口 国内短缺而又是国内迫切需要的商品,或者进口比国内商品价格更低廉,质量更 好,式样更新颖,特色更突出的商品,来使国内消费者获得更多的福利此外, 国际贸易的扩大,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将为国内提供更多的就业 机会,间接增进国民福利

国际贸易对中国的作用大了,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意义都非同寻常,增加外汇储备及提升中国企业的市场空间及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很多资源满足国内的需要,比如棉花、铁矿石、大豆、石油等。

服务贸易是一种跨越国界进行服务品交易的商业活动,具体包括旅游、运输、保险、金融、通信邮电、建筑安装与承包工程、计算机与信息、专利与技术许可、咨询、教育、医疗保健、广告宣传、电影音像、个人劳务等。服务贸易是服务产业国际化的体现,其发展水平和层次是一国产业进步的标志之一。现在,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是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能力的新举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年增长不仅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也高于国内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对推动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领域也逐步扩大,通信、金融、保险、技术贸易、经营管理咨询、人员培养等服务进出口随之迅速发展。通过这些服务贸易的发展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和经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论文研究水产品贸易的意义和作用初中生

1,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 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各个国家的分布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的 国家劳动力富余而资本短缺,有的国家资本丰裕而土地不足,有的国家土地广阔 而耕作技术落后如果没有国际贸易,这些国家国内生产规模和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都会受到其短缺的生产要素的制约,一部分生产要素将闲置或浪费,生产潜 力得不到发挥通过国际贸易,20 世纪的美国采取国际劳务贸易,资本转移, 土地租赁,技术贸易等方式,将国内富余的生产要素与其他国家交换国内短缺的 生产要素,从而使短缺生产要素的制约得以缓解或消除,富余生产要素得以充分 利用,扩大生产规模,加速经济发展 2,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利益和比 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利益和比 较优势 20 世纪美国就是利用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扩大 优势商品生产,缩小劣势商品生产,并出口优势产品从国外换回本国居于劣势的 商品,从而可在社会生产力不变的前提下提高生产要素的效能,提高生产效率, 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20 世纪美国通过国际贸易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以提高国内的生产力水 平,加快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国际贸易,使国内的产业结构逐步协调和完善, 促使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4,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为一国政府开辟财政 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国际贸易的发展, 利水平国际贸易的发展 收入的来源 政府可从对过往关境的货物征收关税,对进出口货物征收国内税,为过境货物提 供各种服务等方面获得大量财政收入在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初期,关税收入曾占 联邦财政收入的 90%至今,关税和涉外税收仍然是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 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国际贸易还可以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它可以通过进口 国内短缺而又是国内迫切需要的商品,或者进口比国内商品价格更低廉,质量更 好,式样更新颖,特色更突出的商品,来使国内消费者获得更多的福利此外, 国际贸易的扩大,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将为国内提供更多的就业 机会,间接增进国民福利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数据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它涉及信息交换、销售、支付、运输等整个贸易过程。本文介绍了电子商务的出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促进国际贸易方式改变  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方式与传统国际贸易方式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国际贸易运作新模式。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新的国际贸易运作模式。在国际电子商务中,交易各方以电子方式而不是以通过直接面谈方式或当面交换方式来达成和进行国际贸易交易;(2)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国际贸易方式新类型。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产生新的国际贸易方式的类型划分为完全国际电子商务和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区别在于能否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实现和完成供货与结算等完整交易过程的国际贸易活动。完全国际电子商务可以充分挖掘全球电子商务市场的潜力;不完全电子商务的进行要依靠一些外部因素,一些物质和非数码化的商品无法通过因特网供货,因而其交易过程还需依靠电子商务以外的其他活动和方式;(3)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国际贸易流程改革。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也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流程变革,实现对以纸面贸易单据(文件)的流转为主体的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的改革,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流程方式。  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营销模式改变  电子商务引起市场营销的巨变,促进国际贸易营销,产生新的市场营销形式电子营销。国际贸易电子营销的主要特点是:(1)网络互动式营销。网络互动的特性使客户真正参与国际贸易营销过程中来成为可能,客户在整个国际贸易营销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客户的参与选择主动性得到加强;(2)网络整合式营销。在电子商务中,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密,甚至牢不可破,这就形成了一对一的营销关系,这种营销框架称为网络整合营销,它始终体现了以客户为出发点及企业和客户不断交互的特点,它的决策过程是一个双向链;(3)网络定制式营销。随着企业和客户相互了解的增多,销售信息将变得更加定制。电子营销的发展趋势是将大量销<优麦电子商务论文>售转向定制销售。一些大跨国公司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网络提供这一服务。  电子商务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首先,电子商务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材料的采购成本和企业的产品成本密切相关,通过互联网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和信息不畅通问题,在最大限度上降低采购成本。利用计算机网络可将采购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并将各部门的采购需求统一汇集到总部,由总部再通过网络统一向供应商批量订购,以降低采购成本。其次,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企业摆脱了传统的商业中介的束缚,降低了生产与销售成本在传统的交易方式下,商业中介把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企业在时空上分割开来,充当出口企业与进口企业的中介,降低了销售成本。  二、促进我国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政府应加强对电子商务的宣传教育,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识  国际电子商务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低,不利于它的发展。全社会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和外贸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特别要使广大外贸企业都能熟悉、了解国际电子商务,愿意采用国际电子商务方式。在宣传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电子商务前景的描绘上,要结合电子商务技术的宣传,让人们知道因特网如同电视机一样,设计制造复杂,使用却很简便。宣传媒体要披露实际应用的成功典型,调动人们参与电子商务的热情,加大引导企业上网交易的宣传力度。同时,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宣传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使人们的安全意识跟上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步伐。可以组织有关专家,开展深层次的研究,积极探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有关问题,解决人们对电子商务的疑虑。  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成功发展电子商务的根基,这一根基必须能够支持不断发展、日益复杂的交易过程。想要促进电子商务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网络基础设施更加完善。(1)加快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相应的措施包括:加快我国骨干网络建设,加快我国城市宽带网、智能业务网和多媒体通信网的建设,加快我国计算机网、电视网和电话网的“三网合一”进程等。(2)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企业是参与电子商务的重要主体,而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又必须以企业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水平为基础。要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加强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3)选择切实可行的电子商务实施模式。电子商务模式是企业在价值链系统一定位置上为目标市场提供价值和赢利的方式。发展电子商务必须根据本企业的市场环境、客户关系、产品创新、财务要素、企业资源、业务流程六个要素,因地制宜地选择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电子商务开展方式,才能对企业管理创新和传统企业战略转型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加速金融电子化进程  金融电子化工作要配合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要配合金融体制的改革,要服务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方便企业和个人用户的目标。金融电子化要在跨银行、跨地区的贸易结算、资金划拨等方面有所突破,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使企业和个人能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随时随地享受到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此外,还要加强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紧抓我国金融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如采用安全设备、建立防火墙并采取各种加密技术、加快认证中心的建设步伐,全面实现网上安全支付即完整认证客户,信息完整传输,无拒付支付,有效查账机制,隐私权保护,可靠的信息服务等。  三、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信息电子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应用愈来愈成为国家和企业与国际环境接轨的重要方式,新型的国际贸易运行方式对于我国扩大国际贸易机会、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应变能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长三角与珠三角产业结构和,贸易政策的差异决定了发展模式

国际贸易对中国的作用大了,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意义都非同寻常,增加外汇储备及提升中国企业的市场空间及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很多资源满足国内的需要,比如棉花、铁矿石、大豆、石油等。

论文研究水产品贸易的意义和作用初中生物

目的就是你要解决什么什么问题。意义就是解决了这些问题带来的积极地一面是什么。祝你成功。

国际贸易对中国的作用大了,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意义都非同寻常,增加外汇储备及提升中国企业的市场空间及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很多资源满足国内的需要,比如棉花、铁矿石、大豆、石油等。

一、新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的“绝对优势说”堪为自由贸易理论之滥觞。鉴于亚当?斯密“地域分工论”存在着明显缺陷,大卫?李嘉图对其进行了修正,创立了“相对优势说”,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的重大突破。但该理论仍然不能完全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机制。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及其学生俄林以“资源禀赋说”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战后国际贸易理论成了赫俄理论的一统天下。 (一)战略性贸易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贸易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古典理论所设想的那种交换了,如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倾向于出口资本密集性产品,有熟练劳动力的国家倾向于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不发达国家则出口原材料,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国家的技术差异和资源禀赋仍然主要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基本模式,但相当部分国际贸易不可简单地归因于出口国的自然优势,相反,越来越多的贸易来源于规模经济和因技术创新而形成的人造优势。 这说明国际贸易形态的历史性变迁对经济学家提出了挑战。只有在现有贸易思想基础上发展一套新理论,才能重新解释国际贸易领域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迁。70年代发展起来的产业组织学提出了分析寡头竞争产业的新方法,从而催生了国际贸易新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市场不会偏离“完全竞争”太远的假设之上,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每个生产者力量都很小,不会试图去影响价格或其竞争对手未来的行为。然而,战后以来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迅速增长说明完全竞争的假设是不合适的,现在相当一部分贸易是由大规模生产的优势、积累的经验和通信技术的创新所决定的,由众多小企业之间展开的原子状的竞争已经难以看到,而少数几家大型企业之间的不完全竞争却随处可见。例如,大型客机市场基本上由“波音”和“空中客车”两家寡头航空公司所垄断,每一方都有影响价格的能力,它们做出战略性的行动,以期影响竞争对手的行为。 古典贸易理论在于证明自由贸易是最好的。古典理论假定市场竞争是完全的。一国在某一产业的比较优势是贸易发生的根本原因,每个国家都因其各自的要素禀赋而参与国际分工。因此,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经济中,“租”非常少,因而经济中不存在“战略性”部门,自由贸易政策是各国最好的选择,在各国都支持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每个国家都能从贸易中获益,且一国的收益并不以他国的损失为代价,自由贸易不是零和博弈。古典理论甚至认为,即使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奉行自由贸易原则,其他国家都一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该国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因此,自由贸易是古典理论的铁律。 在产业组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贸易理论对古典贸易理论提出挑战。新理论既是对古典贸易理论的继承,又有所超越。它认为,国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的偶发性,是一国特定的历史、某个偶发事件和经济政策的产物,并不是完全由各国资源禀赋差异所决定的。新理论最有意义的创新在于引入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从而使国际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这一假定条件的束缚下摆脱出来,市场中不完全竞争是普遍现象,完全竞争才是特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产业领域存在着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的现象,这个理论有力地挑战了古典贸易理论所认为的规模经济报酬不变的传统观点。由于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租”不可能因竞争而完全消失,在一些产业,资本和劳动有时会获得比其他产业高得多的回报率,因而经济中存在着“战略性”部门。如果政府能够识别出这些战略性部门,就有可能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口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政府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显然会从根本上改变国际贸易的通行规则,因而被视为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活动。 (二)选择战略性产业的基本标准。如果说经济中存在着战略性部门,那么企业家或经济学家该怎样识别它们?克鲁格曼提出了识别战略性部门的两项标准,一是看该部门是否有大量的“租”存在,即该部门的资本或劳动回报率是否特别高;二是看该部门是否存在着外部经济,即某一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或经验对其他企业会产生技术外溢。然而,由于外溢是没有市场价格的,根据这项标准去衡量战略性部门有一定难度。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几种形式。一旦选定某些产业为战略性产业,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护这些优选产业的发展呢?克鲁格曼和詹姆斯?布兰德(James Brander)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几种可能的应用形式。 以转移利润为目的的补贴。这项战略性政策涉及到运用补贴来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其基本思想是要把利润从国外厂商转移给国内厂商。政府补贴可能使本国厂商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在有利可图的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份额。由于成本补贴迫使外国竞争对手削减产量,使本国厂商得到额外利润,这些利润超过政府的补贴数额,即厂商的受益超过纳税人的损失。这说明出口补贴(或生产补贴)增加了国内经济福利。 保护本国市场。比较典型和普遍运用的是国内市场保护政策。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对国内进口竞争产业的保护政策历来基于出口鼓励政策。保护政策的古典版本是有名的“幼稚产业”理论,最早由汉弥尔顿提出,李斯特加以发展和完善。克鲁格曼在1984年提出了一些与幼稚产业论相似的论点。一种观点认为,在规模经济情况下,随着总产量上升,边际成本递减,阻止外国厂商进入国内市场,不仅可以帮助本国厂商占领被保护的国内市场,也会使本国厂商在出口市场上获利;另一种观点基于“干中学”思想,“干中学”在结构上与边际成本递减的情形是类似的。在一个受保护的国内市场上,本国厂商生产得更多,比外国竞争者学习得更快,它的“学习曲线”向下移动。 二、新贸易理论在美国兴起的深层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美国兴起,不是偶然的。 首先,它与同时代美国经济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有着密切联系。随着欧洲的复兴、日本的崛起,美国逐渐丧失了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特别是日本作为经济、科技和金融大国的崛起,成为在国际竞争中对美国具有较大威胁的经济大国。80年代,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相当于美国的60%,在高科技方面,日本已在不少领域明显超过西欧而对美国构成巨大挑战,日本的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惊人,1979年日本的进出口总额较1955年增长了5倍,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随之从3%提高到5%,而美国在同期则从14%下降到12%。【注释】方连庆、刘金质和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上册,第524页。【注尾】当时,美国各界正在为国际竞争力开始下降而担忧,日本和欧共体国家却通过政府补贴或保护等手段对高科技产业实行扶持政策,由此,在美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美国是否也应该对自己的目标产业进行扶持的争论。欧共体对农产品的长期补贴政策,使得美国有时也考虑运用补贴或其他优惠政策促使其他国家购买美国而非其竞争对手欧共体的农产品。而日本、韩国的汽车和家电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的产业政策。为了重建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美国经济学家开始考虑要么采取对抗性的贸易政策,在政府保护下发展一些支柱产业同日本和欧共体竞争,要么,对日本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施加政治压力或展开贸易谈判,迫使他们降低在经济领域的国家介入程度。在这种背景下,里根和布什两届政府在贸易理论、贸易思想上逐步背离了自由贸易原则,开始转向所谓公平贸易和管理贸易。 其次,贸易政策在美国经济政策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直到1960年,美国制造业仍然主要是向国内消费者提供产品,企业的竞争对手基本上局限于来自国内的厂商。此后,贸易的重要性开始上升,据统计,1960至1980年期间,进出口占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增长了一倍多,这表明国际因素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伴随着企业竞争由纯国内性质的问题转变为国际性质的问题,贸易政策也不再被视为仅仅是美国的国内政策,而成为对外经济政策的一部分。美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提高了国家贸易政策对国内经济变量的影响力,贸易政策作为达到国内目标和反击外国企业的不公平贸易的手段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第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迅速,以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已难以对此做出合理解释。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这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古典理论的比较优势说和新古典理论所秉持的要素禀赋论的解释力降低,国际政治经济学需要发展新的分析框架。罗伯特?吉尔平认为“80年代的种种事态发展,已经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注释】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页。【注尾】克鲁格曼说得更明白:“一直可以用来说明1880年甚至1950年的经济状况的古典的自由贸易理论,已不适用于解释1984年的世界经济”。这在客观上要求理论界重新思考国际贸易理论,创立新学说,对战后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贸易新模式做出科学解释。 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学家们试图解释战后发达国家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这一国际贸易领域的新现象,于是出现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思想”,新思想的“内核”是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卖方寡头公司在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中的日益重要性,这种公司可能利用越来越多的利润、实践经验和阻碍竞争对手的壁垒加强自己的地位。【注释】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第201页。【注尾】 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各国政府有可能代表本国公司执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即通过财政补贴或国内市场保护等手段增强本国公司的国际竞争优势,使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 三、理论特色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安排了一系列由美国贸易代表的官员和贸易、产业政策专家参加的会议,散发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当前贸易政策问题的案例材料,希望学者们能提供与这些问题有关的合适的分析框架。不少美国经济学家开始投身于新贸易政策的理论研究,试图藉此为美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辩护。新贸易理论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战略性贸易政策也成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讨论的热门话题。 保罗?克鲁格曼主编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汇集了80年代美国学者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及新贸易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该书有三大特点: 首先,无论是经济学家们对新理论的探讨还是研究成果的结集发表,都反映了美国学术研究的实用传统。可以说,所有这些研究成果都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它们试图解释战后国际贸易的三个基本事实:一是战后60%的贸易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北北”贸易压倒了“南北”贸易;二是它解释了产业内贸易迅速扩大的原因;三是它说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在由卖方寡头公司相互竞争的经济中,政府干预有可能改变战略博弈的基本结构,从而为本国厂商赢得国际竞争优势,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不少学者将战后日本在一些重要的经济部门所取得的成就归之于日本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 其次,保罗?克鲁格曼为本论文集撰写的“导论”提出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思路”。他重在提出问题,比如,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经济依据是什么?企业家和经济学家怎样识别战略性产业?政府能否成功地实施战略性政策?日本的经济成就与战略性政策有何联系?日本的产业政策值得美国仿效吗?假定美国根据新贸易理论采取更积极的、掠夺性的贸易政策,外国政府将做何反应?等等。论文集的其他14位学者则见仁见智,分别从不同角度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回答。 第三,该论文集并没有就新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达成共识。从政策建议角度来看,多数学者不赞成美国政府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也不赞成政府对任何特定产业进行扶持。美国有着相当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劳务市场,各种生产要素都是高度流动性的,市场导向仍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市场在引导资本和劳务向高技术部门转移过程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学者们建议,美国政府应对实行干预主义的产业政策抱慎重态度。部分学者指出,战略性政策只有在缺乏其他更好的政策时才能应用,而且只能是临时性的。 尽管战略性贸易政策难以付诸政策实践,单从理论上来说,它注重把有关公司和工业组织的理论应用于贸易关系,强调学习曲线、规模经济和外部性,是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古典经济理论把重点放在解释“南北”贸易上,而新理论着重解释“北北”贸易;古典理论认为贸易只是在公司之间进行,新理论认为存在着政府与公司合谋以攫取“租”(超额利润)的可能性;古典理论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租”是不存在的,新理论假定市场竞争是不完全或垄断的,在某些产业中存在着大量的“租”;古典理论假定资本和劳动是不流动的,比较优势是静态的,新理论假定资本和劳务都是流动的,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和人为的。 克鲁格曼主编的这部《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是目前国外关于新贸易理论的权威文献之一。它正式确立了战略性贸易政策所倡导的政府干预可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论断的学术地位,不仅反映了经济学知识的新进展,而且从实际出发,比较合理地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模式。

服务贸易是一种跨越国界进行服务品交易的商业活动,具体包括旅游、运输、保险、金融、通信邮电、建筑安装与承包工程、计算机与信息、专利与技术许可、咨询、教育、医疗保健、广告宣传、电影音像、个人劳务等。服务贸易是服务产业国际化的体现,其发展水平和层次是一国产业进步的标志之一。现在,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是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能力的新举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年增长不仅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也高于国内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对推动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领域也逐步扩大,通信、金融、保险、技术贸易、经营管理咨询、人员培养等服务进出口随之迅速发展。通过这些服务贸易的发展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和经验,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论文研究水产品贸易的意义和作用初中政治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数据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它涉及信息交换、销售、支付、运输等整个贸易过程。本文介绍了电子商务的出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促进国际贸易方式改变  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方式与传统国际贸易方式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国际贸易运作新模式。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新的国际贸易运作模式。在国际电子商务中,交易各方以电子方式而不是以通过直接面谈方式或当面交换方式来达成和进行国际贸易交易;(2)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国际贸易方式新类型。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产生新的国际贸易方式的类型划分为完全国际电子商务和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区别在于能否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实现和完成供货与结算等完整交易过程的国际贸易活动。完全国际电子商务可以充分挖掘全球电子商务市场的潜力;不完全电子商务的进行要依靠一些外部因素,一些物质和非数码化的商品无法通过因特网供货,因而其交易过程还需依靠电子商务以外的其他活动和方式;(3)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国际贸易流程改革。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也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流程变革,实现对以纸面贸易单据(文件)的流转为主体的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的改革,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流程方式。  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营销模式改变  电子商务引起市场营销的巨变,促进国际贸易营销,产生新的市场营销形式电子营销。国际贸易电子营销的主要特点是:(1)网络互动式营销。网络互动的特性使客户真正参与国际贸易营销过程中来成为可能,客户在整个国际贸易营销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客户的参与选择主动性得到加强;(2)网络整合式营销。在电子商务中,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密,甚至牢不可破,这就形成了一对一的营销关系,这种营销框架称为网络整合营销,它始终体现了以客户为出发点及企业和客户不断交互的特点,它的决策过程是一个双向链;(3)网络定制式营销。随着企业和客户相互了解的增多,销售信息将变得更加定制。电子营销的发展趋势是将大量销<优麦电子商务论文>售转向定制销售。一些大跨国公司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网络提供这一服务。  电子商务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首先,电子商务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材料的采购成本和企业的产品成本密切相关,通过互联网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和信息不畅通问题,在最大限度上降低采购成本。利用计算机网络可将采购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并将各部门的采购需求统一汇集到总部,由总部再通过网络统一向供应商批量订购,以降低采购成本。其次,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企业摆脱了传统的商业中介的束缚,降低了生产与销售成本在传统的交易方式下,商业中介把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企业在时空上分割开来,充当出口企业与进口企业的中介,降低了销售成本。  二、促进我国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政府应加强对电子商务的宣传教育,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识  国际电子商务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低,不利于它的发展。全社会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和外贸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特别要使广大外贸企业都能熟悉、了解国际电子商务,愿意采用国际电子商务方式。在宣传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电子商务前景的描绘上,要结合电子商务技术的宣传,让人们知道因特网如同电视机一样,设计制造复杂,使用却很简便。宣传媒体要披露实际应用的成功典型,调动人们参与电子商务的热情,加大引导企业上网交易的宣传力度。同时,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宣传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使人们的安全意识跟上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步伐。可以组织有关专家,开展深层次的研究,积极探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有关问题,解决人们对电子商务的疑虑。  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成功发展电子商务的根基,这一根基必须能够支持不断发展、日益复杂的交易过程。想要促进电子商务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网络基础设施更加完善。(1)加快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相应的措施包括:加快我国骨干网络建设,加快我国城市宽带网、智能业务网和多媒体通信网的建设,加快我国计算机网、电视网和电话网的“三网合一”进程等。(2)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企业是参与电子商务的重要主体,而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又必须以企业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水平为基础。要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加强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3)选择切实可行的电子商务实施模式。电子商务模式是企业在价值链系统一定位置上为目标市场提供价值和赢利的方式。发展电子商务必须根据本企业的市场环境、客户关系、产品创新、财务要素、企业资源、业务流程六个要素,因地制宜地选择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电子商务开展方式,才能对企业管理创新和传统企业战略转型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加速金融电子化进程  金融电子化工作要配合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要配合金融体制的改革,要服务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方便企业和个人用户的目标。金融电子化要在跨银行、跨地区的贸易结算、资金划拨等方面有所突破,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使企业和个人能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随时随地享受到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此外,还要加强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紧抓我国金融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如采用安全设备、建立防火墙并采取各种加密技术、加快认证中心的建设步伐,全面实现网上安全支付即完整认证客户,信息完整传输,无拒付支付,有效查账机制,隐私权保护,可靠的信息服务等。  三、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信息电子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应用愈来愈成为国家和企业与国际环境接轨的重要方式,新型的国际贸易运行方式对于我国扩大国际贸易机会、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应变能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一、促进国际政治关系的稳定。第二、以贸易政策推动政治关系的改善第三、推动各国政治地位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第四、因对外贸易而导致的国内利益集团的冲突第五、贸易是文化意识传播的载体。

论文研究水产品贸易的意义和作用怎么写初中

国际贸易对中国的作用大了,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意义都非同寻常,增加外汇储备及提升中国企业的市场空间及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很多资源满足国内的需要,比如棉花、铁矿石、大豆、石油等。

电子商务是指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数据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它涉及信息交换、销售、支付、运输等整个贸易过程。本文介绍了电子商务的出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促进国际贸易方式改变  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方式与传统国际贸易方式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国际贸易运作新模式。电子商务是一种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新的国际贸易运作模式。在国际电子商务中,交易各方以电子方式而不是以通过直接面谈方式或当面交换方式来达成和进行国际贸易交易;(2)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国际贸易方式新类型。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产生新的国际贸易方式的类型划分为完全国际电子商务和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区别在于能否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实现和完成供货与结算等完整交易过程的国际贸易活动。完全国际电子商务可以充分挖掘全球电子商务市场的潜力;不完全电子商务的进行要依靠一些外部因素,一些物质和非数码化的商品无法通过因特网供货,因而其交易过程还需依靠电子商务以外的其他活动和方式;(3)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国际贸易流程改革。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也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流程变革,实现对以纸面贸易单据(文件)的流转为主体的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和交易方式的改革,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流程方式。  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营销模式改变  电子商务引起市场营销的巨变,促进国际贸易营销,产生新的市场营销形式电子营销。国际贸易电子营销的主要特点是:(1)网络互动式营销。网络互动的特性使客户真正参与国际贸易营销过程中来成为可能,客户在整个国际贸易营销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客户的参与选择主动性得到加强;(2)网络整合式营销。在电子商务中,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密,甚至牢不可破,这就形成了一对一的营销关系,这种营销框架称为网络整合营销,它始终体现了以客户为出发点及企业和客户不断交互的特点,它的决策过程是一个双向链;(3)网络定制式营销。随着企业和客户相互了解的增多,销售信息将变得更加定制。电子营销的发展趋势是将大量销<优麦电子商务论文>售转向定制销售。一些大跨国公司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网络提供这一服务。  电子商务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首先,电子商务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材料的采购成本和企业的产品成本密切相关,通过互联网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和信息不畅通问题,在最大限度上降低采购成本。利用计算机网络可将采购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并将各部门的采购需求统一汇集到总部,由总部再通过网络统一向供应商批量订购,以降低采购成本。其次,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企业摆脱了传统的商业中介的束缚,降低了生产与销售成本在传统的交易方式下,商业中介把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企业在时空上分割开来,充当出口企业与进口企业的中介,降低了销售成本。  二、促进我国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政府应加强对电子商务的宣传教育,提高对电子商务的认识  国际电子商务在我国还刚刚起步,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低,不利于它的发展。全社会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和外贸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特别要使广大外贸企业都能熟悉、了解国际电子商务,愿意采用国际电子商务方式。在宣传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电子商务前景的描绘上,要结合电子商务技术的宣传,让人们知道因特网如同电视机一样,设计制造复杂,使用却很简便。宣传媒体要披露实际应用的成功典型,调动人们参与电子商务的热情,加大引导企业上网交易的宣传力度。同时,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宣传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使人们的安全意识跟上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步伐。可以组织有关专家,开展深层次的研究,积极探讨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有关问题,解决人们对电子商务的疑虑。  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成功发展电子商务的根基,这一根基必须能够支持不断发展、日益复杂的交易过程。想要促进电子商务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网络基础设施更加完善。(1)加快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相应的措施包括:加快我国骨干网络建设,加快我国城市宽带网、智能业务网和多媒体通信网的建设,加快我国计算机网、电视网和电话网的“三网合一”进程等。(2)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企业是参与电子商务的重要主体,而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又必须以企业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水平为基础。要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加强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3)选择切实可行的电子商务实施模式。电子商务模式是企业在价值链系统一定位置上为目标市场提供价值和赢利的方式。发展电子商务必须根据本企业的市场环境、客户关系、产品创新、财务要素、企业资源、业务流程六个要素,因地制宜地选择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电子商务开展方式,才能对企业管理创新和传统企业战略转型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加速金融电子化进程  金融电子化工作要配合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要配合金融体制的改革,要服务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方便企业和个人用户的目标。金融电子化要在跨银行、跨地区的贸易结算、资金划拨等方面有所突破,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使企业和个人能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随时随地享受到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此外,还要加强系统的风险防范机制,紧抓我国金融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如采用安全设备、建立防火墙并采取各种加密技术、加快认证中心的建设步伐,全面实现网上安全支付即完整认证客户,信息完整传输,无拒付支付,有效查账机制,隐私权保护,可靠的信息服务等。  三、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信息电子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应用愈来愈成为国家和企业与国际环境接轨的重要方式,新型的国际贸易运行方式对于我国扩大国际贸易机会、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应变能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新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的“绝对优势说”堪为自由贸易理论之滥觞。鉴于亚当?斯密“地域分工论”存在着明显缺陷,大卫?李嘉图对其进行了修正,创立了“相对优势说”,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的重大突破。但该理论仍然不能完全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机制。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及其学生俄林以“资源禀赋说”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战后国际贸易理论成了赫俄理论的一统天下。 (一)战略性贸易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贸易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古典理论所设想的那种交换了,如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倾向于出口资本密集性产品,有熟练劳动力的国家倾向于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不发达国家则出口原材料,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国家的技术差异和资源禀赋仍然主要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基本模式,但相当部分国际贸易不可简单地归因于出口国的自然优势,相反,越来越多的贸易来源于规模经济和因技术创新而形成的人造优势。 这说明国际贸易形态的历史性变迁对经济学家提出了挑战。只有在现有贸易思想基础上发展一套新理论,才能重新解释国际贸易领域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迁。70年代发展起来的产业组织学提出了分析寡头竞争产业的新方法,从而催生了国际贸易新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市场不会偏离“完全竞争”太远的假设之上,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每个生产者力量都很小,不会试图去影响价格或其竞争对手未来的行为。然而,战后以来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迅速增长说明完全竞争的假设是不合适的,现在相当一部分贸易是由大规模生产的优势、积累的经验和通信技术的创新所决定的,由众多小企业之间展开的原子状的竞争已经难以看到,而少数几家大型企业之间的不完全竞争却随处可见。例如,大型客机市场基本上由“波音”和“空中客车”两家寡头航空公司所垄断,每一方都有影响价格的能力,它们做出战略性的行动,以期影响竞争对手的行为。 古典贸易理论在于证明自由贸易是最好的。古典理论假定市场竞争是完全的。一国在某一产业的比较优势是贸易发生的根本原因,每个国家都因其各自的要素禀赋而参与国际分工。因此,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经济中,“租”非常少,因而经济中不存在“战略性”部门,自由贸易政策是各国最好的选择,在各国都支持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每个国家都能从贸易中获益,且一国的收益并不以他国的损失为代价,自由贸易不是零和博弈。古典理论甚至认为,即使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奉行自由贸易原则,其他国家都一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该国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因此,自由贸易是古典理论的铁律。 在产业组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贸易理论对古典贸易理论提出挑战。新理论既是对古典贸易理论的继承,又有所超越。它认为,国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的偶发性,是一国特定的历史、某个偶发事件和经济政策的产物,并不是完全由各国资源禀赋差异所决定的。新理论最有意义的创新在于引入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从而使国际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这一假定条件的束缚下摆脱出来,市场中不完全竞争是普遍现象,完全竞争才是特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产业领域存在着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的现象,这个理论有力地挑战了古典贸易理论所认为的规模经济报酬不变的传统观点。由于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租”不可能因竞争而完全消失,在一些产业,资本和劳动有时会获得比其他产业高得多的回报率,因而经济中存在着“战略性”部门。如果政府能够识别出这些战略性部门,就有可能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口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政府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显然会从根本上改变国际贸易的通行规则,因而被视为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活动。 (二)选择战略性产业的基本标准。如果说经济中存在着战略性部门,那么企业家或经济学家该怎样识别它们?克鲁格曼提出了识别战略性部门的两项标准,一是看该部门是否有大量的“租”存在,即该部门的资本或劳动回报率是否特别高;二是看该部门是否存在着外部经济,即某一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或经验对其他企业会产生技术外溢。然而,由于外溢是没有市场价格的,根据这项标准去衡量战略性部门有一定难度。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几种形式。一旦选定某些产业为战略性产业,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护这些优选产业的发展呢?克鲁格曼和詹姆斯?布兰德(James Brander)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几种可能的应用形式。 以转移利润为目的的补贴。这项战略性政策涉及到运用补贴来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其基本思想是要把利润从国外厂商转移给国内厂商。政府补贴可能使本国厂商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在有利可图的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份额。由于成本补贴迫使外国竞争对手削减产量,使本国厂商得到额外利润,这些利润超过政府的补贴数额,即厂商的受益超过纳税人的损失。这说明出口补贴(或生产补贴)增加了国内经济福利。 保护本国市场。比较典型和普遍运用的是国内市场保护政策。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对国内进口竞争产业的保护政策历来基于出口鼓励政策。保护政策的古典版本是有名的“幼稚产业”理论,最早由汉弥尔顿提出,李斯特加以发展和完善。克鲁格曼在1984年提出了一些与幼稚产业论相似的论点。一种观点认为,在规模经济情况下,随着总产量上升,边际成本递减,阻止外国厂商进入国内市场,不仅可以帮助本国厂商占领被保护的国内市场,也会使本国厂商在出口市场上获利;另一种观点基于“干中学”思想,“干中学”在结构上与边际成本递减的情形是类似的。在一个受保护的国内市场上,本国厂商生产得更多,比外国竞争者学习得更快,它的“学习曲线”向下移动。 二、新贸易理论在美国兴起的深层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美国兴起,不是偶然的。 首先,它与同时代美国经济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有着密切联系。随着欧洲的复兴、日本的崛起,美国逐渐丧失了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特别是日本作为经济、科技和金融大国的崛起,成为在国际竞争中对美国具有较大威胁的经济大国。80年代,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相当于美国的60%,在高科技方面,日本已在不少领域明显超过西欧而对美国构成巨大挑战,日本的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惊人,1979年日本的进出口总额较1955年增长了5倍,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随之从3%提高到5%,而美国在同期则从14%下降到12%。【注释】方连庆、刘金质和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上册,第524页。【注尾】当时,美国各界正在为国际竞争力开始下降而担忧,日本和欧共体国家却通过政府补贴或保护等手段对高科技产业实行扶持政策,由此,在美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美国是否也应该对自己的目标产业进行扶持的争论。欧共体对农产品的长期补贴政策,使得美国有时也考虑运用补贴或其他优惠政策促使其他国家购买美国而非其竞争对手欧共体的农产品。而日本、韩国的汽车和家电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的产业政策。为了重建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美国经济学家开始考虑要么采取对抗性的贸易政策,在政府保护下发展一些支柱产业同日本和欧共体竞争,要么,对日本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施加政治压力或展开贸易谈判,迫使他们降低在经济领域的国家介入程度。在这种背景下,里根和布什两届政府在贸易理论、贸易思想上逐步背离了自由贸易原则,开始转向所谓公平贸易和管理贸易。 其次,贸易政策在美国经济政策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直到1960年,美国制造业仍然主要是向国内消费者提供产品,企业的竞争对手基本上局限于来自国内的厂商。此后,贸易的重要性开始上升,据统计,1960至1980年期间,进出口占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增长了一倍多,这表明国际因素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伴随着企业竞争由纯国内性质的问题转变为国际性质的问题,贸易政策也不再被视为仅仅是美国的国内政策,而成为对外经济政策的一部分。美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提高了国家贸易政策对国内经济变量的影响力,贸易政策作为达到国内目标和反击外国企业的不公平贸易的手段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第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迅速,以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已难以对此做出合理解释。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这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古典理论的比较优势说和新古典理论所秉持的要素禀赋论的解释力降低,国际政治经济学需要发展新的分析框架。罗伯特?吉尔平认为“80年代的种种事态发展,已经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注释】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页。【注尾】克鲁格曼说得更明白:“一直可以用来说明1880年甚至1950年的经济状况的古典的自由贸易理论,已不适用于解释1984年的世界经济”。这在客观上要求理论界重新思考国际贸易理论,创立新学说,对战后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贸易新模式做出科学解释。 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学家们试图解释战后发达国家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这一国际贸易领域的新现象,于是出现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思想”,新思想的“内核”是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卖方寡头公司在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中的日益重要性,这种公司可能利用越来越多的利润、实践经验和阻碍竞争对手的壁垒加强自己的地位。【注释】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第201页。【注尾】 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各国政府有可能代表本国公司执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即通过财政补贴或国内市场保护等手段增强本国公司的国际竞争优势,使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 三、理论特色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安排了一系列由美国贸易代表的官员和贸易、产业政策专家参加的会议,散发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当前贸易政策问题的案例材料,希望学者们能提供与这些问题有关的合适的分析框架。不少美国经济学家开始投身于新贸易政策的理论研究,试图藉此为美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辩护。新贸易理论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战略性贸易政策也成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讨论的热门话题。 保罗?克鲁格曼主编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汇集了80年代美国学者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及新贸易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该书有三大特点: 首先,无论是经济学家们对新理论的探讨还是研究成果的结集发表,都反映了美国学术研究的实用传统。可以说,所有这些研究成果都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它们试图解释战后国际贸易的三个基本事实:一是战后60%的贸易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北北”贸易压倒了“南北”贸易;二是它解释了产业内贸易迅速扩大的原因;三是它说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在由卖方寡头公司相互竞争的经济中,政府干预有可能改变战略博弈的基本结构,从而为本国厂商赢得国际竞争优势,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不少学者将战后日本在一些重要的经济部门所取得的成就归之于日本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 其次,保罗?克鲁格曼为本论文集撰写的“导论”提出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思路”。他重在提出问题,比如,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经济依据是什么?企业家和经济学家怎样识别战略性产业?政府能否成功地实施战略性政策?日本的经济成就与战略性政策有何联系?日本的产业政策值得美国仿效吗?假定美国根据新贸易理论采取更积极的、掠夺性的贸易政策,外国政府将做何反应?等等。论文集的其他14位学者则见仁见智,分别从不同角度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回答。 第三,该论文集并没有就新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达成共识。从政策建议角度来看,多数学者不赞成美国政府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也不赞成政府对任何特定产业进行扶持。美国有着相当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劳务市场,各种生产要素都是高度流动性的,市场导向仍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市场在引导资本和劳务向高技术部门转移过程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学者们建议,美国政府应对实行干预主义的产业政策抱慎重态度。部分学者指出,战略性政策只有在缺乏其他更好的政策时才能应用,而且只能是临时性的。 尽管战略性贸易政策难以付诸政策实践,单从理论上来说,它注重把有关公司和工业组织的理论应用于贸易关系,强调学习曲线、规模经济和外部性,是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古典经济理论把重点放在解释“南北”贸易上,而新理论着重解释“北北”贸易;古典理论认为贸易只是在公司之间进行,新理论认为存在着政府与公司合谋以攫取“租”(超额利润)的可能性;古典理论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租”是不存在的,新理论假定市场竞争是不完全或垄断的,在某些产业中存在着大量的“租”;古典理论假定资本和劳动是不流动的,比较优势是静态的,新理论假定资本和劳务都是流动的,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和人为的。 克鲁格曼主编的这部《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是目前国外关于新贸易理论的权威文献之一。它正式确立了战略性贸易政策所倡导的政府干预可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论断的学术地位,不仅反映了经济学知识的新进展,而且从实际出发,比较合理地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模式。

入世"可使我国积极参与制订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变被动为主动;也可加大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发言权,从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对于中国而言,国际贸易游戏的规则都是外生的,不是中国内部制定产生的,这就很被动。而且,别人决定了,我们必须服从。以往我们同美国谈最惠国待遇时,他们就是用WTO的规则来压我们。我们不参加WTO贸易规则的制订,却又要被迫接受别人制订的结果,这就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很被动。比如,别人说,某产品的包装规定变了,我们原来出口的产品的包装就要跟着变;一个卫生检疫的规则变了,我们出口的产品会被退回。因此,我们常称中国的对外贸易是不确定的。我国贸易数额那么大,但又不确定,这就直接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如果中国没有参与新的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参与新规则的制订,那么新规则反映中国的利益就会很少,将对中国今后的竞争更加不利。因此,这也是中国争取尽快加入世贸组织的很重要的原因。中国将会在世贸组织中拥有新协议的重要表决权。而表决权的意义在于:虽然我们看到世贸组织的大多数协议似乎是反映发达国家的利益的,但是在135个成员构成中,除29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外,其余全是发展中国家(地区)和不发达国家(地区)。世贸组织中重要协议需要四分之三通过;而且,世贸组织无论成员方大小,每一成员都只有一票,这个决策机制对中 国十分有利。而中国至少可以联合到35个发展中成员和不发达成员,占世贸组织的四分之一多,从而有很多机会可以维护自己在世贸组织中的利益。这也是美国国会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持谨慎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特别说明的是,世贸组织是唯-一个美国没有否决权的国际性组织。中国如果不抓住机遇赶快加入,依然犹豫不决,那么我们将会面临重大挑战。这是因为,任何一国要想成为经济大国,无论它多么谨慎行事,肯定不可避免要和其他国家发生贸易摩擦。那么,在什么架构下解决摩擦就显得特别重要。是按照双边的游戏规则解决,还是按世贸组织多边的限制规则解决,这时何去何从就显得相当重要。  在加入程序上,世贸组织与关贸总协定有一点很重要的区别,即申请加入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组成一个工作组,工作组向世贸组织所有成员开放。工作组一旦确定以后,申请加入国要与工作组成员完全达成协商一致,才能起草加入议定书,否则不能写议定书,更不要说去投票表决了。很有意思的是,世贸组织没有开除一个国家的机制,也就是说,即使违规了,它只能施以惩罚,而不能开除成员资格。  中国加人WTO,也是更深一层地介人到世界游戏规则中,所以对这个游戏规则,我们具体做法可用四句话加以概括:一、承认;二、遵守;三、利用;四、参与修改与完善。也只有参与进去,你才有资格参与修改和完善。  近年来联合国的经济职能越来越下降,而世贸组织的经济职能则在不断上升。中国如果不能成为世贸组织中的一员,21世纪将面临极为不利的竞争局面。希望采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