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西方文学理论论文30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3 09:34:38

西方文学理论论文3000字怎么写

西方文论主要指欧洲地区国家和美国的文论。从时间上讲,西方文论上自古希腊,即公元谦427年的柏拉图,下到十世纪中期的庞德、艾略锝和荣格等人,文论时间跨度大约二千年,这一时空内的西方文论,流派林立,主义纷呈,教材所涉及到的文论家很多,内容相当丰富,要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学好西方文论,就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掌握这门功课的要点。什么是“要点”呢?他既是西方文论这门课的主要的知识点,同时还是这门课的考试出题可能的考点;它既是西方文论课程所讲授的文学理论体系的大纲,又包括一些“小”的知识,以下就把西方文论的学习要点梳理一下。一、希腊文论古希腊文论是西方文论的一个源头,教材所收的这一时期的两个文论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相当重要,学习时首先应注意以下几个较小的知识点:1、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师生关系,但二人的文论观点在很多方面都不同。2、柏拉图创立了雅典的“学园派”,亚里士多德则创立了“逍遥学派”3、柏拉图的文论观点,主要集中在他所写的《理想国》、《伊安篇》、《裴德若篇》、《大希庇阿斯篇》、《会饮篇》和《裴列布斯篇》。亚里士多德著名的文论作品是《诗学》《修辞学》和《心灵论》,由于亚氏的《诗学》在当时一度失传,因此,他对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的文论的影响,主要由他的《修辞学》这本书来担当。以下是古希腊文论的理论要点:1、柏拉图的“理念说”和“摹仿说”,柏拉图认为理念(或译“理式”)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的意识的本真之世界,事物是理念的影子,文艺又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所以,文艺与理念隔着三层,是对于理念的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亚里士多德反对他老师的说法,认为文艺摹仿的只是“人的行动、生活”。是现实世界及其规律,肯定文艺作品的真实性。2、“迷狂说”,柏拉图认为诗在本质上是神的产物,诗人因神灵附体进入迷狂状态,于是获得创作的灵感,进行创作。他认为诗人“不是凭技艺,而是凭神的灵感创作”。亚里士多德则把诗人创作时界定为人的理性活动,要求诗人开始创作即应有清醒的意图。3、悲剧观与净化说。柏拉图认为悲剧诗人有两大罪状,即悲剧诗人从事摹仿艺术而其作品并不显示真理;悲剧迎合人的低劣情欲。亚里士多德针对柏拉图说提出不同意见,倡导著名的悲剧净化说,他认为,人的感情流露对人身有益,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4、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亚氏悲剧理论的悲剧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认为悲剧具有六要素:情节、性格、思想、言词、歌曲、形象。其中亚氏认为最重要者为“情节”,其次为“性格”。5、亚里士多德的诗、史区别论:亚氏认为,历史的真实不同于诗的真实,历史叙述个别的、已经发生的式。诗摹仿“有普遍性的”及“可能发生”的事,所以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诗描写“合情合理的不可能”古希腊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1、柏拉图的“理念说”影响生成了罗马时期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文论2、柏氏关于艺术美在物质对创作者的心灵和想象的体现的思想,成为近代浪漫主义文艺观的先驱3、柏氏关于文艺应有实用和教益的主张,开启了罗马时期贺拉斯“寓教于乐”的思路。4、柏拉图的文论中以“灵感说”对后世西方文论的影响为最大5、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为欧洲文论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相互补充提供了根据6、亚氏的诗歌想象论对罗马时期裴罗斯屈塔拉斯提出文艺想象理论是一块奠基石7、亚氏对悲剧长度“力 以太阳的一周为限”的规定,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意大利文论家卡斯特尔维屈罗发展为著名的“三整一律”戏剧理论法则,这一法则被西方七世纪的戏剧创作奉为圭泉8、亚氏的“净化说”在西方悲剧理论中长期是一种有着巨大影响力的理论。二、罗马时期的文论罗马文论紧承希腊文论,是古代希伯莱文明对西方文化发生影响的时期。随着基督教的建立,宗教对文论的影响变得相当大罗马文论家主要须掌握的是……(共三位)代表作及思想……罗马时期文论要点:……(共两点)罗马时期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共3点)三、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论是当时的文化复兴运动的一部分,文艺家纷纷回到古希腊寻求题材和灵感等,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冲破中世纪宗教的禁锢成为此期文艺家的精神与信仰的旗帜。此期文论家值得注意的有:……(共两位)代表作及作品……文艺复兴时期文论理论要点……(共3点)文艺复兴时期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共3点)……八、二十一世纪西方文论二十一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特征:二十世纪是人类工业社会繁荣昌盛,并走向危机和衰退的时期,也是后工业社会在西方代替工业社会占据文化主流的时期。此期人类生存维度的日新月异使此期文论流派纷繁、新见迭出;文学对人的内部世界的关怀渐渐代替了人对外在生活的热情,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下半野,文学的审丑压倒了文学的审美生活。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代表理论家和代表性理论著作: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释梦》(或译《梦的解析》《创作家与白日梦》荣格(精神分析文论):《分析心理学论文集》《心理学类型》《心理学与文论》里普斯(移情说):《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误》《美学》马稚可夫斯基(立体未来主义):《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庞德(意象派文论):《回顾》瑞恰兹(语义学派):《语言的两种用法》杜威(实用主义文论):《艺术即经验》艾略特(先锋派文论):《文学与现代世界》克罗齐(直觉说美学理论):《美学原理》罗曼·罗兰(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论):《论作家在今天社会中的作用》《人民戏剧》二十世纪西方精神分析文论1、弗洛伊德的泛性主义文论:弗洛伊德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文论的奠基人。他把人类心理分为三个区域:本能冲动(即Id,或无意识)、自我(即有意识的个性)和超我(即良知)。这三者中性生命力是人类精神的主要内容。关于文学何以有巨大的美感力量,他认为是因为文学作品写了“恋母情结”,他并且用俄狄浦斯和哈姆雷特这两个悲剧人物形象来进行分析,以证明这一情结的正确性、深刻性和普遍性。他认为文学的描写是对“恋母情结”的发泄和变相的满足。2、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文学理论:荣格本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他不满老师的泛性欲主义文论而另创新论,成为二十世纪西方精神分析文论的又一大师。他的文论观点主要是,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一著名的理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通过遗传继承下来的种族记忆。它将人存在的当下性与人的原始根源联系提来。集体无意识或称为“原型”,表现出来是人心中的某些图像、故事和图案。荣格赞同文学的幻觉性、宗教性,甚至魔幻性这样一些传统。他认为在文学中包含着一种知识,它对现代人的异化和世俗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精神分析文论对西方文论的影响……马雅可夫斯基的“立体未来主义”文论……庞德的“意象主义文论”……瑞恰兹的“语义学派”文论……杜威的实用(或经验)主义文论……艾略特的“先锋派文论”……克罗齐的“直觉说”……

对不起,没空给你做作业。谢谢

一个民族历史的演变必定会映射在其文学上。西方文化虽然没有东方文化那么悠久,但是文学的演变却一样的丰富多彩,名家辈出。在西方文学史上,值得我们关注的人实在太多了,如天上的繁星,我唯独钟情于法国文学,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这种浪漫也深深地影响了法国的文学。一提到法国文学,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著名的“三仲马”。这三代人虽然性格不同,但是都具有传奇一般的气质和经历。一个绅士与黑奴的结合繁衍的三代人,其命运定于常人相异,就是这样的三代人,深深地影响了法国文学甚至西方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他们拥有魄力、勇气、骑士一般的忠诚和嫉恶如仇,但是却有强烈的报复心,经常做出出人意料的行为,但就是这种性格使他们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坛上流光溢彩。(其实老仲马不是文学家,但是因为他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子和孙子,所以这里也把它算在内。)仲马将军是写《三剑客》的大仲马的父亲,是位传奇式的人物。但是因为他的生不逢时,不没有给大仲马带来富裕的生活,大仲马是在母亲的呵护下度过了清苦的童年生活,青年时代的仲马浑身都洋溢着一种自发的力量和蓬勃的创造力,有人评论他是第二个狄德罗――一位著名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确,年轻的仲马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了超人的体力]宽宏大量的气度、丰富的想象力和虚荣心。不过,除此之外,年轻的时候他还是个着了迷的猎手,不学无术的饶舌者和狂热的戏剧迷,很早以来,他就被《哈姆雷特》中的大老鼠和《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一磅肉等传奇剧深深地感动了,他决定当一个剧作家。这个愿望对于才华横溢的大仲马来说不难实现。后来仲马结识了社会地位同他一样卑微的逢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贝,随后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同居。1824年7月27日,他们有了一个胖小子,洗礼时取名为亚历山大,这是仲马这一系第三个叫亚历山大的人。就这样,这位22岁的小官吏当上了父亲。但是,由于大仲马与拉贝从未履行过结婚手续,他们的儿子自然就没有合法的身份,小仲马一直被人们视为私生子。就是这样复杂的关系奠定了三辈人不平常的命运。这里我主要要介绍的是小仲马和他的《茶花女》。他的杰出的、身材魁梧的和对女人朝三暮四的父亲使他感到困惑和害怕。他7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但仍拒不认其母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世人的讥诮。成年后痛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淫靡之风造成许多象他们母子这样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决心通过文学改变社会道德。但是很快的他也陷入了恋情,他在杂耍剧院结识了玛丽?杜普莱西并与之陷入热恋,但是结果却是天人两隔。这段悲苦的恋情给小仲马留下了很深的影响,也正是这段恋情铸就了西方文学史上一个璀璨的明星――《茶花女》。《茶花女》通过一个出身贫苦、堕入娼门、苦于不能自拔的妓女的恋爱悲剧,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罪恶。这部作品兼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色,是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演变时期的优秀作品。可以说《茶花女》就是小仲马与玛丽的自传,其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阿尔芒和玛格丽特分别取自小仲马和玛丽两个人的名字。这部小说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写成,其中寄托了很多很多小仲马对玛丽的思念。我是一个女孩,对于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有着异于他人的敏感。玛格丽特是一个温柔的人,当读到玛格丽特的信以及她死去的时候,我都不禁流下泪来。好的事物的破碎比任何东西都有冲击力。投入了全身心的《茶花女》很快就获得了很大的反响,是小仲马一举成名。很多人都怀疑是不是大仲马也参与了《茶花女》的创作,这纯属无稽之谈,从写作的风格以及感情来说,大仲马更擅长写历史性的文学,而且多情风流,根本不想当时的小仲马是一个情种。当问及是否帮助儿子创作的时候,大仲马只说了一句话:“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我的孩子。” 《茶花女》取得成功的影响历久不衰,小仲马决定把其搬上舞台,果然,《茶花女》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其后虽然小仲马也有很多创作但是非常遗憾的是都没有像《茶花女》这么成功的作品出现了。文学作品能在我们的脑海中停留,一方面是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就是它能触动我们的某一根心弦,也就是说我们的内心对它产生了共鸣。我向往爱情,尤其是像玛格丽特与阿尔芒这样纯洁的爱情。不可否认玛格丽特是一个人尽可夫的妓女,但是她又有着一般的妓女不具备的品格――高雅甚至说是高贵,又不丧失处女的纯洁善良。沉迷于肉欲的生活虽然能给妓女们带来金银珠宝豪宅马车,但是心灵的空虚是任何金钱都难以填补的。玛格丽特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幸运的遇到了阿尔芒,在我们看到他们两个爱情火花照亮的未来而高兴的时候,不幸却发生了。世人不会原谅他们这种爱情的,这种爱情太纯洁了,世俗的欲望是他们的爱情最终难产,玛格丽特在愤懑中积劳成疾旧病复发最后卧病不起,但是对于阿尔芒的背叛她最没有任何埋怨,并且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写下了日记和信,表达他对阿尔芒的无限情意。每当我回忆这一段,我都痛苦无比,小仲马的笔毫不留情,他剖析自己的记忆毫不手软,我相信他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心里一定在流血。玛格丽特死去了,但是《茶花女》永远留下来,成为后世人人称颂的经典名著。 当然像大仲马的《三剑客》《基督山恩仇记》也是传世名著,甚至比《茶花女》更具影响力,还有其他的作家的著作,都是文坛上不得不提的经典,但是我只是一个女人的身份来记述我心目中最能拨动我心弦的作品。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不同让我们开了眼界,同时给中国现在文学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为我们日后的人文方向发展也提供了很多帮助,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定要读更多的书,更多的西方文学来丰富我们的阅历和文化底蕴。

西方文学论文3000字怎么写

望自己努力,3千字还好,网络小说每天最少就要写3千字。。- -!

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我们说西方文明如果从克里特文明开始算起的话,距今已经有4千5百年左右的历史了。而我们中国文明呢,我们常说中国文明5千年的历史,而实际上只有3100年左右,即便是从夏代开始,至多也只有4100年。但是西方学术界只承认我们的文明史是从商代而不是从夏代开始。因为,他们认为夏代只是一种传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是一个文明,尤其是没有找到文字。没有文字的文化只能算是一种原始文化或者是一种传说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这三大文明之间是具有极大反差的,到了近现代文化,这三大源流才算是百川归海,都汇入西方近现代文化之中。中国的文明源流主要是讲先秦,在先秦时候,大凡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就以华夏自居。 到了汉朝,应该说还是长治久安的,历史上有一个说法"雄汉盛唐",也就是说汉朝很强大。中国人变得文弱是在汉代以后,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开始讲究仁义而不是霸道了。随着中国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中国自从宋朝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被南移了,南方逐渐繁盛起来了。 首先看中国,它的变革是经历了一个三步曲的过程。商代,中国和其他原始文明一样,都是一种亲代文化,都带有很浓郁的迷信色彩。我们最早的甲骨文就是一种专门用于占卜的宗教文字,为祭祀所用。西方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就是文明最早产生于寺庙之中,庙就是最早的城市中心。周朝取代商代,不仅仅是政权的更替,更为主要是宗教的变化。接下去是先秦的孔子孟子们所进行的儒家思想的变革。 到了孟子,对此又有了系统化的解释,一个人只要去向自己本性发掘,就一定能把自己本性中的美好善良的东西发掘出来,成为一个善人和圣人。因此,只要每个人都"修身、齐家"就能"治国、平天下",最后达到一个大同的理想世界。中国文化完成的一个重大变革,这个变革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现世的人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不太关注外在的上帝鬼神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中国儒家把大同社会的理想最后落实到每个人的修身养性的工夫之上。同样,西方文化在这个时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希腊文化、到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它是一个超越的过程,而不是内敛的过程。到最后,中国文化强调一切从内心做起,西方文化强调一切由外在的上帝决定即上帝决定论。中世纪有一句名言:没有任何一只麻雀从树上掉下来,不是出于上帝的特殊意志。中国文化强调内心的修炼,"内盛外王,成己成物 ",由内向外。中西方文化发生了根本变化。yi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在很多问题上中西方的差异是的,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一定看不得懂,这里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无想象,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一个民族历史的演变必定会映射在其文学上。西方文化虽然没有东方文化那么悠久,但是文学的演变却一样的丰富多彩,名家辈出。在西方文学史上,值得我们关注的人实在太多了,如天上的繁星,我唯独钟情于法国文学,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这种浪漫也深深地影响了法国的文学。一提到法国文学,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著名的“三仲马”。这三代人虽然性格不同,但是都具有传奇一般的气质和经历。一个绅士与黑奴的结合繁衍的三代人,其命运定于常人相异,就是这样的三代人,深深地影响了法国文学甚至西方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他们拥有魄力、勇气、骑士一般的忠诚和嫉恶如仇,但是却有强烈的报复心,经常做出出人意料的行为,但就是这种性格使他们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坛上流光溢彩。(其实老仲马不是文学家,但是因为他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子和孙子,所以这里也把它算在内。)仲马将军是写《三剑客》的大仲马的父亲,是位传奇式的人物。但是因为他的生不逢时,不没有给大仲马带来富裕的生活,大仲马是在母亲的呵护下度过了清苦的童年生活,青年时代的仲马浑身都洋溢着一种自发的力量和蓬勃的创造力,有人评论他是第二个狄德罗――一位著名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的确,年轻的仲马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了超人的体力]宽宏大量的气度、丰富的想象力和虚荣心。不过,除此之外,年轻的时候他还是个着了迷的猎手,不学无术的饶舌者和狂热的戏剧迷,很早以来,他就被《哈姆雷特》中的大老鼠和《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一磅肉等传奇剧深深地感动了,他决定当一个剧作家。这个愿望对于才华横溢的大仲马来说不难实现。后来仲马结识了社会地位同他一样卑微的逢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贝,随后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同居。1824年7月27日,他们有了一个胖小子,洗礼时取名为亚历山大,这是仲马这一系第三个叫亚历山大的人。就这样,这位22岁的小官吏当上了父亲。但是,由于大仲马与拉贝从未履行过结婚手续,他们的儿子自然就没有合法的身份,小仲马一直被人们视为私生子。就是这样复杂的关系奠定了三辈人不平常的命运。这里我主要要介绍的是小仲马和他的《茶花女》。他的杰出的、身材魁梧的和对女人朝三暮四的父亲使他感到困惑和害怕。他7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但仍拒不认其母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世人的讥诮。成年后痛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淫靡之风造成许多象他们母子这样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决心通过文学改变社会道德。但是很快的他也陷入了恋情,他在杂耍剧院结识了玛丽?杜普莱西并与之陷入热恋,但是结果却是天人两隔。这段悲苦的恋情给小仲马留下了很深的影响,也正是这段恋情铸就了西方文学史上一个璀璨的明星――《茶花女》。《茶花女》通过一个出身贫苦、堕入娼门、苦于不能自拔的妓女的恋爱悲剧,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罪恶。这部作品兼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色,是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演变时期的优秀作品。可以说《茶花女》就是小仲马与玛丽的自传,其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阿尔芒和玛格丽特分别取自小仲马和玛丽两个人的名字。这部小说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写成,其中寄托了很多很多小仲马对玛丽的思念。我是一个女孩,对于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有着异于他人的敏感。玛格丽特是一个温柔的人,当读到玛格丽特的信以及她死去的时候,我都不禁流下泪来。好的事物的破碎比任何东西都有冲击力。投入了全身心的《茶花女》很快就获得了很大的反响,是小仲马一举成名。很多人都怀疑是不是大仲马也参与了《茶花女》的创作,这纯属无稽之谈,从写作的风格以及感情来说,大仲马更擅长写历史性的文学,而且多情风流,根本不想当时的小仲马是一个情种。当问及是否帮助儿子创作的时候,大仲马只说了一句话:“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我的孩子。” 《茶花女》取得成功的影响历久不衰,小仲马决定把其搬上舞台,果然,《茶花女》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其后虽然小仲马也有很多创作但是非常遗憾的是都没有像《茶花女》这么成功的作品出现了。文学作品能在我们的脑海中停留,一方面是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就是它能触动我们的某一根心弦,也就是说我们的内心对它产生了共鸣。我向往爱情,尤其是像玛格丽特与阿尔芒这样纯洁的爱情。不可否认玛格丽特是一个人尽可夫的妓女,但是她又有着一般的妓女不具备的品格――高雅甚至说是高贵,又不丧失处女的纯洁善良。沉迷于肉欲的生活虽然能给妓女们带来金银珠宝豪宅马车,但是心灵的空虚是任何金钱都难以填补的。玛格丽特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幸运的遇到了阿尔芒,在我们看到他们两个爱情火花照亮的未来而高兴的时候,不幸却发生了。世人不会原谅他们这种爱情的,这种爱情太纯洁了,世俗的欲望是他们的爱情最终难产,玛格丽特在愤懑中积劳成疾旧病复发最后卧病不起,但是对于阿尔芒的背叛她最没有任何埋怨,并且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写下了日记和信,表达他对阿尔芒的无限情意。每当我回忆这一段,我都痛苦无比,小仲马的笔毫不留情,他剖析自己的记忆毫不手软,我相信他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心里一定在流血。玛格丽特死去了,但是《茶花女》永远留下来,成为后世人人称颂的经典名著。 当然像大仲马的《三剑客》《基督山恩仇记》也是传世名著,甚至比《茶花女》更具影响力,还有其他的作家的著作,都是文坛上不得不提的经典,但是我只是一个女人的身份来记述我心目中最能拨动我心弦的作品。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不同让我们开了眼界,同时给中国现在文学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为我们日后的人文方向发展也提供了很多帮助,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定要读更多的书,更多的西方文学来丰富我们的阅历和文化底蕴。

西方美学论文3000字怎么写

3000字左右的美术鉴赏

3000字美术鉴赏论文,,,可以的啊。

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特色、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流派和思潮,又称现代派。发展状况 现代主义的源流可以追溯到法国的印象主义。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艺术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绘画不作自然的仆从”、“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现代主义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P塞尚这位在作品中追求绘画语言的几何结构和形体美感的画家,被人们称作“现代绘画之父”。较为明显的现代主义绘画风格首先是在法国野兽主义画家们的作品中出现的。以H马蒂斯为代表的一群年轻画家,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了一批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变形而颇有表现力的作品,被人们称作“野兽群”,由此“野兽主义”得名。1908年,另一群年轻画家以P毕加索、G布拉克为代表,在法国推出立体主义绘画。立体主义的原则最初出现在毕加索的油画《亚威农少女》中。这幅画被认为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立体主义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表现体面的重叠、交错的美感,是立体主义追求的目标。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都从非洲雕塑中吸收了养料,它们的艺术语言与传统法则相去甚远,标志着现代主义已进入自我确立的阶段。与此同时,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如果说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那么在意大利兴起的未来主义则在现代工业科技的刺激下,用分解物体的方法来表现运动的场面和动的感觉。他们还热衷于用线和色彩描绘一系列重叠的形和连续的层次交错与组合,并且试图用线来描绘光和声音。蒙克:《圣母》上述思潮和运动,特别是未来主义,在雕塑领域内均有所反映。未来主义的画家和雕塑家U博乔尼于1912年4月签署关于雕塑艺术的宣言,并把未来主义的原则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代表作为《在空间连续的形》(1913)。相应的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在20世纪初的俄国也相当活跃。除了受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影响产生的一些社团外,俄国的构成主义对现代艺术探讨如何表现工业美方面有独特的贡献。抽象主义的美术作品最早于1910年前后产生。首先从事抽象主义艺术创造的是参与德国青骑士社活动的俄国画家W康定斯基。他用点、线、面的组合、构成,参照音乐的表现语言,用绘画来传达观念和情绪。他的著作《论艺术中的精神》(1912)、《点、线、面》(1923)等奠定了抽象主义的理论基础。作为实践家,他主要从事抒情抽象绘画的创造,但同时也在几何抽象方面有所探索。俄国的画家KC马列维奇于1913年左右创建的至上主义,属于几何抽象的范畴。至上主义在平面构成上的努力,在探讨艺术的虚、空、无方面的尝试,应该说是有意义的。真正奠定几何抽象主义理论基础和在艺术实践上有突出贡献的是荷兰画家P蒙德里安创建的风格派(或称新造型主义)。在整个20世纪,抽象主义基本上遵循着抒情的抽象和几何的抽象两个方面发展,只是在各个阶段有所变化而已。康定斯基:《第一抽象水彩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苏黎世出现的达达主义社团,影响波及欧美各国。在法国、德国都有达达美术社团。达达主义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和反对传统,同时也反对艺术,反对一切,作为社团它必然要走到自我否定的境地。达达的虚无主义和反传统的精神,贯穿在整个西方现代文艺的进程之中。在平面的绘画中采用拼贴手法,把偶然性、机遇性运用在美术创作中,是达达对现代美术的贡献。超现实主义的社团是从达达内部分化出来的。它用建设性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以取代达达主义的破坏和挑战。它直接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中汲取思想养料,并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作为这一艺术运动的指导思想。超现实主义的美术家们从儿童、精神病患者、梦境中汲取灵感,致力于探讨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试图突破现实观念,把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和梦的经验相糅合,以达到一种绝对的和超现实的境界。超现实主义者常常采用出其不意的偶然结合、无意识的发现、现成物的拼集等手法。写实与抽象的语言在他们的作品兼而有之。从1924年以后到30年代末,是超现实主义美术的活跃期。30年代以后,作为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逐渐冷寂,但许多重要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仍然活跃于欧洲和美国画坛。波伊斯:《向兔子解释图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在美国产生的抽象表现主义(又称行动绘画或纽约画派),是集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成的流派,也是重视个性、重视风格的现代派绘画顶峰。抽象表现主义强调创作者行动的自由性、自动性和无目的性,把创作行为本身提高到重要的位置,已经孕育着以创作者的行动作为艺术传播媒介的因素。杜尚:《干燥的便盆》继抽象表现主义之后产生的硬边抽象、后绘画性的抽象是几何抽象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变化和发展,也说明艺术从强调主观感情到侧重于客观表现的转变。这种转变在与抽象表现主义完全相悖的波普艺术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波普艺术的兴起,说明西方的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当然,对于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西方美术史论家们的论说很不一致。首先在建筑中使用的后现代主义,当然是一个相对的、模糊的、充满着争论的概念。严格地说,后现代主义是不能与现代主义截然分开的。后现代主义加以弘扬的许多方法与原则,在现代主义的美术中已经尝试过、试验过,只是在后工业社会里把个别的方法和原则加以极端的发展和夸张。后现代主义在某些方面也确实是现代主义的反拨。然而,现代主义的审美原则仍然强烈地影响着当代西方的美术家们。新表现主义、新超现实主义、新抽象等流派在80年代的兴起,多少说明了这个问题。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术思潮的变化中,似乎可以看到,艺术中的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人性与共性、风格特征的加强与消失、人性与机械性、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艺术的审美与反审美,永远是使艺术家困惑并驱使他们去不断探索的课题。在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此长彼消或彼长此消的状况,尤其在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这种状况更是常见。观念艺术及其他后现代派思潮之所以那末惊世骇俗,就是因为它们不仅和传统艺术背道而驰,而且在向现代主义挑战。但是,历史本身似乎在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发展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艺术的本身进程犹如社会本身的进程一样,本身具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力量,它要在上述列举的种种两极之间寻求平衡。当然,平衡是短暂的、临时的,不平衡则是绝对的、永久的。唯其不平衡和充满着矛盾,艺术才不断向前发展。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曲折,整个趋势则是向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主义艺术应该被认为是对现实主义的一个有力补充。或者说现代主义是一个新的艺术表现体系,它有别于现实主义,更与现代工业社会的时代节奏相吻合。至少它已经获得了与现实主义共存的力量。雷斯:《法国式的场景》特征 既然现代主义美术是西方进入垄断主义时代以后产生的,是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不同于现实主义的是,现代主义的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这样,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会、超脱自然的人,他们不直接描写社会和人生(少数艺术家例外),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这些艺术家表现了现代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上强烈的虚无主义。正是现代主义美术作品的这些特征,使它们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历史的和审美的价值。因为它们正是西方现代社会和现代精神生活重要方面的写照。 对现代主义美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是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们对待现代科学和机械文明的心理和态度是复杂的。在有些艺术家的实践(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中,试图反映社会的这一深刻变革,而在大多数美术家的作品中,对工业文明采取回避和超然的态度。他们对工业社会人性的贬值、机械的升值表示不满。但这丝毫并不意味着现代主义美术的主流与工业社会的进程相反。事实上,工业、科技文明剧烈地改变着现代社会的面貌,从精神上有力地推动了现代艺术的迅速变化。现代主义艺术最早从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武库中汲取了养料,同时又受到现代哲学思潮,特别是尼采、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萨特等人的哲学、心理学的强烈作用。尼采的学说,不仅对德国的表现主义运动起过推动作用,也对整个现代主义的文艺运动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他否定权威,主张发挥以人的意志、本能为基础的创造力,蔑视中产阶级的文明和虚伪道德,对无意识和本能的推崇,对世界前途的悲观主义,在现代主义的各个流派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所反映。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他的“无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实际”,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理论支柱,正是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引导下,超现实主义以及其他流派的美术家们用多种手法挖掘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层,其后果是一方面开拓新的艺术表现领域,另一方面使艺术语言趋向荒诞和怪异。自然不少作品创造了荒诞、怪异的新境界。 现代主义美术比起以写实和模仿为基础的传统美术来,具有象征性、表现性和抽象性的特点。现代主义多流派标榜自己是反传统的,实际上它可能完全抛弃传统。它竭力否定和排斥的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含有学院派特征的写实主义传统。在对待历史遗产方面,它们更重视对原始社会艺术、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美术、希腊古风时期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的研究。自印象主义之后,西方美术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中国、日本和印度的绘画、工艺品的表现语言上,探索写意的表现手法。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的美术家们直接受益于非洲雕塑。同时,中东的伊斯兰教美术和大洋洲的艺术遗产,也是现代主义艺术家们研究的对象。上述人类历史上的美术遗产均为现代主义美术家们提供了有益的养料。 总的说来,20世纪以来西方的现代主义美术,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创造了一批可以列入人类经典文化的作品,但远非所有流派和思潮的理论都是无可非议的,更不用说其中有些作品的思想倾向颇值得研究。对于现代主义美术不加分析地一味赞扬是不可取的,而视现代主义为洪水猛兽、拒之于门外,不让人们接触和了解更是愚蠢和可悲的。中国80年代以来艺术创造和理论的繁荣、活跃,除了社会、经济的推动这些主要因素之外,与包括西方现代主义在内的外国文艺提供的可用来参考、借鉴的丰富资料不无关系。

只要关于美术鉴赏的就行,不要网上太常见的,能自己写了或者修改过的就最好了,谢谢!!

西方法理学论文3000字

法律的局限性是指法律在其创制和实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弊端和不足,它是法理学中经常被人关注的一个问题。许多法学专家从法律自身属性来分析法的局限性以及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历程,认为法律并非十  全十美,而是有缺陷的,这个事实是法律本身不可避免的。本文拟在法律自身及法律的运行等角度对法律的局限性进行探讨,以资实践。  一、法律创制过程中表现出的局限性  法律的创制是立法者为分配和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而对人们权利义务进行设定的一种活动。法律的创制以立法者认识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为前提,在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同时也并不否认世界上存在未知之物,因而,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只是局限性的正确把握。人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也只是对其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徐国栋教授曾提到法律不周延性。所谓法律的不周延性是指应受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没有能够完全被法律所调整。不周延性是法律在认识表现出的量的局限。法律不周延性使得人们只能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的、良好的法律体系。法律不周延性的存在让人们清晰地认识到法律无所不包的观点都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他们指出,立法者认识能力有限,不可能预见将来的所有事情,即使预见到将来的一些事情,立法者也可能由于表现手段有限而不能把它们完全纳入法律规范,因而法律必然是不周延的。正是因为存在法律的不周延性,更进一步说明,法律无法穷尽一切可能发生或存在的社会现象,因为会存在遗漏。从另一方面讲,立法当时不可能完全预料社会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物,法律毕竟是通过简明扼要的言辞来表述社会现象的,任何语言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它不能包罗万象去穷尽所有的行为与事件。这就是法律的不周延性,它使得应该受到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得不到法律的调整。  二、法律自身属性上的局限性  (一)滞后性。法律是对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的肯定。法律作为肯定现存利益关系的工具,当变更某些利益关系时,往往遭到现有利益者的反对,这些都构成了法律发展的阻力。同时,作为一种设定人们权利义务的制度,法律也必须具有稳定性,这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必然要求。如果法律朝令夕改,极度缺乏稳定性,人们将无所适从,也就无法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后果,法律就会失去其权威性和确定性。法律必须具有稳定性,它意味着法律是一种不可以朝令夕改的规则体系。然而,法律所调整的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却是不断发展的,而且社会关系的发展往往比法律的变化快,这样便产生了法律的稳定性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法律的这种滞后性总体上是不利社会发展的。如果立法者总是只把成熟的东西才制定为法律,那么法律将只能在经验上被动地爬行,这是不利社会发展的。  (二)僵化性。法律的僵化性是就法律的形式结构而言的,它由法律的普遍性引起。法律的普遍性是指法律作为抽象性规范对在其效力范围内的主体都具有约束力。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指法律规范的抽象性,即法律只注意对典型的、重要的社会关系作类的调整,而舍弃个别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和次要性。二是指法律规范的一般性,即法律对象的普遍性,法律对其调整范围内的所有人或事具有同等效力。法律的普遍性是法治的要求,它使每一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最低限度的自由和权利,它也防止法律变为具体命令而为某些人开专断之门。但法律的普遍性也带来了其不利的一面。“法律始终是一种一般的陈述”,它只是由一些抽象、概括的术语所表达的行为规则,这就使得法律在形式结构上表现出僵化性:它只能规定一般的适用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法律是普遍的,然而法律所解决的却是特殊的、具体的案件,用概括的法律规范去处理解决各种具体的,千差万别的行为、事件、关系,这是不可能的。法律所要解决的却是各富个性的单一问题,正是存在法律形式结构的僵化性。共性与个性,变化多端的事实关系与法律关系是司法操作中一个大难题。  三、法律运行过程中表现出的局限性  法律的运行过程就是法律功能的发挥过程。法律功能的发挥也旨在实现法律自身的价值。如果法律达不到既定的价值目标,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那么我们说法律在功能上是有局限的。法律的功能像其它事物的功能一样,受到其自身要素的性质、数量及其结构体系的决定,从而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就是法律运行过程中表现出的局限性。  1、法律的行为规范功能上的局限性。法律的行为规范功能是指法律对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行为的作用和影响。它通过评价、指引、预测、保护、强制、思想教育等方法和途径来完成。由于法律自身属性上的局限以及社会系统结构对法律功能的决定,法律的行为规范功能往往受到限制。具体表现在:其一,法律的不周延性、不确定性使得法律评价、指引、预测人们行为及其后果的作用难以实现。法律的滞后性、僵化性也使其难以全面保护人们的权利和自由。这里着重谈一下法律形式结构的僵化性对法律功能正确发挥的影响。如前所述,法律是普遍的,法律为所有人都设定一个硬性标准,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在这一点上,法律形式上是正义的。但是,社会生活千差万别,把普遍的硬性标准一律加于不同情况,又难免会丧失法律的正义价值。比如:违反某规定将受到罚款1000元的处罚,这对某些贫穷的农民来说,无疑过于苛刻,而对某些富裕者而言,1000元的罚款不过是九牛之一毛,这无异于赋予了那些富裕阶层某些特权。公平、正义要求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处理,然而“任何权利都是把同一标准运用在不同的人上、运用在事实上各不相同、各不等同的人身上,因而“平等权利就是不平等、就是不公平”〔8〕。其二,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调整方式, 它是社会调整系统中的一个构成要素,其功能又受到其它社会调整方式和整个社会调整系统的制约和影响。法律规范必须与其它社会规范(如道德规范、社团规范、习惯等)相配合、相协调,其功能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比如:法律是训诫,不是劝说,它通过强制性的外在法律形式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因而,法律只能对人们的外在行为产生作用和影响,它不能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道德的辅助与补充。  2、法律的社会组织功能上的局限性  法律是由各种性质、对象、效力不同的规范建构起来的有机结构体系,它除了具有规范人们的一般行为功能外,还担负着巨大的社会组织功能。法律的社会组织功能就是通过法律有计划的社会中各种不同的要素或部分组合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社会关系客观上需要法律对之施以一定的调整,以摆脱单纯的偶然性和任意性,在秩序中求进步。但社会关系对法律调整的需要又有质和量上有限度,如果法律对社会关系给予过多或过大的干预,就会把管理变为限控,束缚社会关系的发展,导致社会系统的超组织性;如果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干预过少或不力,又会使法律秩序达不到社会的要求,使社会生活缺乏组织性。无论是超组织性还是缺乏组织性,都不利于社会发展。现代社会由于社会事务纷繁复杂,法律的社会组织功能大多体现在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中,因而社会关系对法律调整质和量上的需求限度常集中表现为国家赋予行政机关权力的质和量的限度。行政机关权力过小,社会秩序将得不到有效维护,人民权利也得不到保障;行政机关权力过大,往往又会侵害公民的正当权利,影响社会关系的有效发展。这一点在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我国以前的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控制得过多、过死,故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限制了市场的正常运行,社会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限制。当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同样要适度。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始终应为其经济基础服务,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发挥其组织功能,然而,人们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客观需要往往是难以恰当把握的,因而,法律在社会组织功能上也就常表现出在某些领域的超组织性和缺乏组织性。  3、法律的语言及成文规则的局限性  法律语言有其不足之处,它有留有许多自由裁量的余地,给适用带来标准难以统一的问题。尽管法律是统一的行为尺度,但它存在许多不能作具体、确定规定的地方,这主要有:一是需要作价值判断的规定,如涉及:适当必要正当合理等词汇之外;二是后果归结中关于罚则幅度的规定,如有期徒刑3年至7年这样的规定,就需要进行自由裁量。法法律推理过程中往往会离不开适用者主观意志。因而也就渗透了适用者个人非理性因素。

法理学是法律理论的灵魂 法律思维首先要明确“思维”的含义是什么?古今中外学者们作了多种多样的回答,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存在的认识和思考。法律思维则是通过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对法律现象的反映、认识和思考。法律思维的正常运行需要具备三方面要素:其一,来自人内部的感受器官,主要是指人的大脑和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说来,人脑的思维活动在生理上表现为高级神经的运动过程,从生物界看,低、高级动物也会有脑、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但人的神经系统在进化过程中远远高于动物,即人脑神经系统具有机能的专门化、程序的严格性、反应的选择性等特点和内部良好秩序状况。一个健全的头脑及其产生的思维,还必须依靠人体的其他器官良好的协同运行才能最终完成。①但人与人相比,由于个体遗传本原作用的不同,个体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异,年龄和性别的差别等生理原因,个体思维模式就有差异,如个体思维在爱和恨、仰慕和嫉妒、喜好和厌恶、激动和愤怒的情倾向,以及自由与独立、创造力和批判力等的倾向上,其思维形式与内容会各有特色。而在地域上,群体思维模式也会有区别。群体思维模式是指,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心理的人的聚合体在认识过程中特定的稳定格局和秩序,由于各地的经济与政治以及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不一,其思维模式也有差异,群体思维的尊严和价值的倾向、集团意识和敬业精神倾向等等,其有无和强弱都是不同的。由此再作进一步分析,到法律精神病理的层面上,在个体生理基础相异而对外界的刺激反应不同时,个体思维还会有病态思维,病态思维是主体因自身生理和心理发生障碍而偏离社会主导规则的紊乱的异态思维,它就具有自私性、反规范性和不利他人与社会的特点,如个体思维中的极度偏执思维方式、以极端的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等等,当病态思维失控时就会违法犯罪。对不同地域的不同群体思维模式如何进行沟通,存异求同,不断进行法律方面的心理整合和思维调控,特别是对病态思维模式的诊断和矫治,使他们的思维不断得到修正,并纳入到法律思维的轨道上来,即建立法律思维调控的机制,达到法律思维养成之目标,这对法治来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其二,来自外部的法律的刺激。如以上所讲,从自然规则角度看,法律思维自产生之日起,其思维的内容就受制于自然规则,如生存规则、竞争规则等等,并在这些自然规则的规制下实现思维的重组和再调整。但不能否认的是,人的思维在具有生物性特点的同时,作为社会关系的产物,从根本上还要受制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伦理、习俗、法律等多个方面,其中,就法律而言如何制定体现现代社会制度正义要求的良法,通过司法活动公正实现法律来得到贯彻和实施,从而使人们对法律有一种倚赖、信任、正义和神圣的感觉、认知、观念和评价,这对法律思维在全社会主导地位和价值的确立,也即法治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同,人们能够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经常地而不是偶然地按照法治的理念来思考问题,并以此决定其行为趋向和行为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三,还必须有来自以上人体内部的物(大脑和支持它运转的人体其他器官),以及外部的物(法律现象等)的协调运行机制,换言之,人体内部的物在外界物刺激的综合作用下,才能完成思维的整个过程,三种因素缺一不可。而法律思维的意义正在于,人的大脑创造了一个精神世界,在现代社会中,它是指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益等完美结合的法治社会,并依据大脑模式的精神世界需要最终改变物质世界。因此,法律思维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当这种思维方式还未被社会高度重视和自觉运用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关注它的社会人文方面,还需要研究其还原的自然事实状态,以及对法治的影响。这样做,不仅是法治文明的应有体现,更是法治文明发展的迫切需要。二、法律思维应然和实然的解读在一般意义上,应然是一种理想状态,实然是一种实际状态。法律思维的应然,是指法律思维应当是什么及在社会中应当怎样。应然法律思维的基础在于人是理性动物,有理性的思考,应然法律思维的产生,是基于自身的需要,并结合社会环境的条件而形成的关于未来的前瞻性或超前性认识,它通常能为人类所发现、所承认、所尊重、所信仰,能指明人们的奋斗目标,努力方向,同时,也是评价实然法律思维的标准之一。与法律思维的应然相对应,法律思维的实然,是指法律思维实际是什么和在社会中实际怎样。法律思维的应然价值有转化为客观现实的必要性;二是法律思维的应然价值有转化为客观现实的可能性;三是法律思维的应然价值已经转化为客观现实的客观性。③这是因为,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讲,法律思维的价值只有转化为客观现实,我们才能说,法律思维的价值在现实社会中被真正实现了。因此对法律思维始终应予以终极性的关怀,并将应然的法律思维价值转化为现实的法律思维价值,实现法律思维应然和实然两个层面的统一。理论的思考往往反映着现实的情况。那么在我国,应然层面的法律思维有哪些内容?应该是什么状态呢?学者们颇多论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乏真知灼见。在讨论应然的法律思维的理想状态时,首先要考虑构成法律思维三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即法律思维的参照物——法律。就我国应然的法律来看,最起码应是法制健全完备、司法执法公平公正、依法行政,权力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以权利为本位,人权得到切实保障等等,但我国从立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法律权利、法律制度、法律信仰、法律价值、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体系、法律职业、司法改革等诸多问题,也需要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进行理论资源、知识资源以及经验资源的不断积累,这就要求我们做好长时期的不断向前推进的准备,一方面,要克服搞法治势必会受到的传统法律文化、计划经济等消极因素的阻碍,诸如民众中普遍的厌诉心理,对法的消极心态和敬而远之的心理,政府官员官本位思想等等;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培养民众参与法律的热情,形成法律至上的法律情感,特别是政府人员意识的转变,真正树立法治观念,严肃公正执法。同时,还要考虑法律思维在法治国家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对此,正像许多法学家指出的,“法治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法治固然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条件,然而就其最直接的条件而言,必须存在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思维方式。⑤法律思维是法治建设不可缺少的精神要件。法律思维的观念和方法以及创新理论推动法治,为法治开辟道路。一句话,法治国家必须有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思维方式。但从我国法律思维地位的现实情况看,由于我国的法律职业主体是由专门人员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法律授权、委托的公职人员组成,并要运用法律基础理论、专业法律知识、专业法律术语、专业逻辑,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思维,这种具有技巧性、专业化、理性化和系统化特征的思维,一般又会转变为贯彻和实施法律的职权行为,以立法、司法、执法等形式直接干预社会生活,影响社会成员,这就使法律思维成为我国法律职业者必备的条件之一,因而也受到我国法学理论教育界与司法界的高度重视。但对普通民众的法律思维在法治中必不可少的作用却关注不够。换言之,这个国家中除去法律职业者以外的所有个人和群体的法律思维却未得到认真的对待和应有的重视,在我国社会,还未能真正形成以体现法治为主要价值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式,这就更需要我们朝着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直到法律思维扩展到整个社会,深入到社会上的每个阶级和每个成员,直到实现高尚而文明的法治社会。由此看来,开展对法律思维的应然与实然研究的直接动因应该是,促进法律思维应然性的理性思考,并使其与法律思维的实然接近,由此决定了这种研究对确立法治社会中法律思维的主导地位、推动社会的法治化进程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三、法治与法律思维(一)从法治的含义来看待法律思维何谓法治?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法治无疑是一种治国方略,但笔者更倾向两个层面的解释:一是法治是对良好的法律的服从;⑥二是法治是对于一种积极环境的营造和在这一环境中对法本身良恶的评价。⑦一方面,法律思维要求思维主体养成服从良法的习惯,这种思维定势的形成,有助于营造法治社会所需要的且与人人有关的秩序和环境,使每个人在这种环境中都感受到法治环境与自己的密切相关性,因为真正的法治与每个个体都密切生活在这种法律思维方式所得来的生存环境中,人际间肯定少了许多麻烦复杂的事情,人们生活变得更简洁,更富于活力,更有秩序。从而我们必须承认,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所有备选方案中,法治是最为实用的和最为廉价的,拒绝了法治,我们所付出的代价会加倍的惨痛,最终,法律思维会使人们摈弃对法治事不关己的消极心理,这对法治的建成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另一方面,法律思维自然涉及对法之良恶的评价,法律思维从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出发,给法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使法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最终要以人为本,(这种“人”是法律上的人,或指具有法律人格的一切主体,并使该主体资格随法的发展而打破一切不公平的区分和等级,以得到扩展,最终由人到宇宙万物,到世界一切,实现人际同构。从而达至法的本真,实现法的正义,即法之良善的必然要求。当然这是远高出实然层面法律思维所能蕴含的正义和良善的评价标准的,但也是应然层面法律思维所蕴含的正义不可回避的要求,是作为法发展过程的必然需要。这应看作是对法之良善的评判标准之一,而这一切却要从人自身的矛盾与中寻找突破口,因而法律思维的作用不容忽视。(二)从法治的经济本源来看法律思维搞法治,不单是一种政治制度的设计和运行,它还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突显了对法治的认知需要、高度评价和期待,法治又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已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追求正当经济利益已成为人们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再单一地凭借道德自身的感化力量或依靠传统的道德说教来指导人们的行为,解决各种经济问题。因为,我国以伦理道德思维为基础而达到和谐秩序的思维方式,虽有着深厚的历史淀,也有许多精华与合理之处,但一般说来,这种思维方式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由于它是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这种境界较高的“自律”形式和舆论,来自觉遵守社会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的,很难与充满着竞争的市场经济相适应。进一步说,政治思维方式又如何呢?我以为它也不能作为法治社会的主导思维方式,因为,正像大家所熟知的,政治思维的注意力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定势化的政治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说,这种以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在建国初期很长一段时间曾起过一定积极用,对政治问题以及特定的问题,用政治思维形式加以处理,还是必要的。但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经济问题不宜用政治思维解决,特别是政治思维习惯仅从政治角度处理问题,用政治替代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带来许多众所周知的弊端。还有,在我国的政治思维中,“官本位”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在经济决策、管理、选拔以及解决各种矛盾时,往往由领导个人说了算,给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严重损失。而法律思维却以法律为作用的桥梁,在市场经济的微观搞活方面,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的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的各种纠纷;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方面,对市场经济运行引导、促进、保障和制约,法律思维对法治的经济化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实施依法治国,而依法治国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思维方式。但要注意的是,不能以法律思维为主导,就忽视或舍弃其他思维方式,因为社会通常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含着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和宗教等多种因素,仅依靠法律思维这种绝对单一的思维模式,既不是科学的,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特别是我国搞的市场经济与西方不同,它是跨越式的,西方市场经济时间长达几百年,我们只有几年,我们不仅是先天不足(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后天的营养也跟不上,所以,市场经济运行中产生的不正当竞争、徇私舞弊、贪污受贿、诈骗、假冒伪劣等各种经济违规现象屡见不鲜,而不依法办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不重视、不遵守法律等现象也很严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单靠依法治国是不够的,还要以德治国,全面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⑩其实,我国最科学和成熟的治国方略应是“法主德辅”,以双重的方略来治理国家,相辅相成、相互弥补、相互促进,以期达到全社会的和谐。这种治国方略就决定了中国式的法律思维,从一开始就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独有的价值和特色,认识到这一点对法治社会思维方式的构建是极为重要的。(三)从法治特征来看法律思维法治具有许多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基本特征,如民主完善、人权保障、法律至上、法制完备、司法公正、权力制约、依法行政、权利本位等等,11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以法律为对象法律思维的优良品格。郑成良教授在其文中曾对此作过专门论述,揭示出与道德思维方式等相比,法律思维“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属于至为重要的区别,即,以权利义务为线索、普遍性优于特殊性、合法性优于客观性、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程序问题优于实体问题和理由优于结论”。我也很赞同陈金钊先生对郑教授的点评,“(郑教授)是在坚守法治理念的前提下,根据法治的要求和特征,把法律思维与道德思维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了关于法律思维方式的6 个特征,这个方面的特征大致上是法治对法律人的一种要求,为人们思考法律问题时提供了选择方向”。同时笔者还认为,这也是法律思维的优良品性,但它不属于法律思维参照系意义上的特征或优良品性。参照系是任何思维都离不开的系统参照物,譬如,医生思维的参照系是病情、病理分析和如何治疗以及病人康复等等,而要进行法律思维,当然也必须有法律思维的参照系,它主要是指法律知识,即规则、概念,原则等,以及思维的价值取向和思维的推理方法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律知识,而法律就其规定性结构看,主要由规则、概念,原则等元素组成,由于法律规则的数量超过了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则一般也是为了人们能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法律规则,所以,法的主体是法律规则,进而,以法律为主要参照物的法律思维,自然也应是一种规则思维。由于法律规则独特而重要的功能,以及法律规则所具有的稳定性、一致性、连续性和可预测性等优点,在和平时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健全民主政治,并解决个人之间、法人之间、政府与相对人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从而决定了它的地位。如果说在古代社会里,宗教规则、道德规则都曾经是公共理性规则的话,那么近代以来社会控制、人们交往的主要方式则是通过法律规则,法律规则被尊崇成了“至高无上”的公共理性规则,也因此凸显出法律思维的另一方面优秀品格来。不仅如此,从法律思维参照物——法律所追寻的公平正义来看,它还应是一种正当程序性的思维。法律思维通过正当程序设计的时间、空间要素以及在实现程序中角色的分配、解决纠纷时形成相对独立空间的作用,来克服和防止法律行为的随意性和随机性,这是对法官绝对权力下恣意的抑制,同时,程序性思维也是保障弱势主体实现公平的最有力的精神性要件,它还是对主体行为理性选择的理性保障。当然,程序性思维要求法官只追求程序中的真,而不是科学中的真,因为程序上的真相和现实中的真相可能有所差异,但这毕竟是在不能实现绝对公平时,退而求其次的相对公正,在程序的范围内实现全面的充分的权利平等,这对民众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一点恰恰反映出,法律思维(尽管是有缺失的)是权利得以实现的,不可缺少的精神的基本方式之一,它的价值和优越性随着法治的衍生、进化与升华,必将为大多数的人所认可和重视,这也是法治长期精神召唤使然,而公民程序法律意识的提高和思维习惯的养成,反过来将营造出民众积极参与的法治环境,这种互动对法治社会的建成势必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法理学(Jurisprudence)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创制和实现、法律的价值等  法理学不可简单地被界定为“法律是什么”这一问题回答的大全如果法理学只有这一个核心任务,那么2500年前的古希腊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广义上讲,法理学可以被界定为法律的智慧,或者对“法律事业”的性质和语境的理解法理学的词根应该是源于“juris”,意指法律或权利另一个词根“prudence”则指智慧因而法理学可能是寻求法律的智慧,或者寻求对法律的明智理解的学问根据富勒“使人们的行为服从归制治理的事业”的法律格言和Beyleveled、Brownsword的用法,我们可以得出“法律事业”这一用语  这种对于法理学任务的界定把问题的中心转向了这里:我们不仅探求“这一事业是什么”,以及“人们如何回答法律是什么”,而且我们也在试图弄清这些回答本身的含义法律是一种争议的态度?或形式?正统性(合法性)是一种思维方式?广义的法理学理论不应仅仅局限于一个或者另一个法律观念,而应该探求这种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不能再局限于20年前中国法理学学者从前苏联学习而来的刻板的法理学教材的内容,法理学不是由:定义、特点、性质等等八股的条款构成的,她是一种法学的艺术,一种精巧的思维形式  法理可以补充法律的不足,所以有些国家把法理作为最后适用的法源,即:法律无规定者,依习惯;无习惯者,依法理有的西方国家法学者认为,当前法理有作为主要渊源的趋向;但也有的学者认为,法理本身并不具有法源的性质,只有依据法理所作的判决成为审理案件可以援引的判例时,才能成为法源在社会主义法中,法理一般不作为法的渊源苏联建国初期,由于社会主义法律还不完备,列宁曾宣布“在这种法令没有或不完备时,应以社会主义的法律意识为指针”(《列宁全集》第29卷,第106页)中国司法实践中,当遇有案件在法律上无明文规定时,一般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制定的政策作为审判的依据

西方文学论文3000字怎么写的

论《洛丽塔》中纳博科夫的现代意识 (文化冲突)The Dispiriting Incompatibility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CulturesThroughout Lolita,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ultures result in perpetual misunderstandings and Charlotte Haze, an American, is drawn to the sophistication and worldliness of Humbert, a E She eagerly accepts Humbert not so much because of who he is, but because she is charmed by what she sees as the glamour and intellect of Humbert’s Humbert has no such reverence for C He openly mocks the superficiality and transi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and he views Charlotte as nothing but a simple-minded However, he adores every one of Lolita’s vulgarities and chronicles every detail of his tour of America—he enjoys the possibilities for freedom along the open American He eventually admits that he has defiled the country rather than the other way Though Humbert and Lolita develop their own version of peace as they travel together, their union is clearly not based on understanding or Lolita cannot comprehend the depth of Humbert’s devotion, which he overtly links to art,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Humbert will never truly recognize Lolita’s unwillingness to let him sophisticate Eventually, Lolita leaves Humbert for the American Quilty, who does not bore her with high culture or grand 偶然和无常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中的混沌 (心里和心理学方面的混乱)The Inadequacy of PsychiatryHumbert’s passion for Lolita defies easy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throughout Lolita Humbert mocks psychiatry’s tendency toward simplistic, logical In the foreword to Lolita, John Ray, J, PD, claims that Humbert’s tale will be of great interest to psychiatry, but throughout his memoir Humbert does his best to discredit the entire field of study, heaping the most scorn on Freudian For example, he enjoys lying to the psychiatrists at the He reports mockingly that Pratt, the headmistress of Lolita’s school, diagnoses Lolita as sexually immature, wholly unaware that she actually has an overly active sex life with her By undermining the authority and logic of the psychiatric field, Nabokov demands that readers view Humbert as a unique and deeply flawed human being, but not an insane Humbert further thwarts efforts of scientific categorization by constantly describing his feelings for Lolita as an enchantment or spell, closer to magic than to He tries to prove that his love is not a mental disease but an enormous, strange, and uncontrollable emotion that resists easy Nabokov himself was deeply critical of psychiatry, and Lolita is, in a way, an attack on the 以《洛丽塔》为例分析文学内在价值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解析《洛丽塔》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论《洛丽塔》的悲剧意义(这段3个主题都有相关,但是不详细)Humbert and Lolita are both exiles, and, alienated from the societies with which they are familiar, they find themselves in ambiguous moral territory where the old rules seem not to Humbert chooses exile and comes willingly from Europe to America, while Lolita is forced into exile when Charlotte She becomes detached from her familiar community of Ramsdale and goes on the road with H Together, they move constantly and belong to no single fixed The tourists Humbert and Lolita meet on the road are similarly transient, belonging to a generic America rather than to a specific In open, unfamiliar territory, Humbert and Lolita form their own set of rules, where normal sexual and familial relationships become twisted and Both Humbert and Lolita have become so disconnected from ordinary society that neither can fully recognize how morally depraved their actions Humbert cannot see his own monstrosity, and Lolita shows only occasional awareness of herself of a Though Humbert sweeps Lolita away so that they can find a measure of freedom, their exile ultimately traps Lolita is bound to Humbert because she has nowhere else to go, and though Humbert dreams of leaving America with Lolita, he eventually accepts that he will stay in America until he Though each of them undergoes one final exile, Lolita to Dick Schiller and Humbert to prison, it is clear that they are first and foremost exiled from their own selves, an exile so total that they could never return to their original places in the worlds they once Exile in L

诚信漂流记 话说诚信被那个 " 聪明”的年轻人投弃到水里以后,他拼命地游着,最后来到了一个小岛上。“诚信”就躺在沙滩上休息,心里计划着等待哪位路过的朋友允许他搭船,救他一命。 突然,“诚信”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欢乐轻松的音乐。他于是马上站起来,向着音乐传来的方向望去,他看见一只小船正向这边驶来。船上有面小旗,上面写着 “快乐”二字,原来是快乐的小船。 “诚信”忙喊道:“快乐快乐,我是诚信,你拉我回岸可以吗?” “快乐”一听,笑着对“诚信”说:“不行不行,我一有了诚信就不快乐了, 你看这社会上有多少人因为说实话而不快乐,对不起,我无能为力。” 说罢,“快乐”走了。 过了一会儿,“地位”又来了,诚信忙喊到:“地位地位,我是诚信,我想搭你的船回家可以吗?”“地位”忙把船划远了,回头对“诚信”说:“不行不行,诚信可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来之不易啊!有了你这个诚信我岂不倒霉,并且连地位也难以保住啊!” 诚信很失望地看着“地位”的背影,眼里充满了不解和疑惑,他又接着等。 随着一片有节奏的却不和谐的声音传来,“竞争”们乘着小船来了,“诚信”喊道: “竞争,竞争,我能不能搭你的小船一程?”竞争们问道:“你是谁,你能给我们多少好处?” “诚信”不想说,怕说了又没人理,但“诚信”毕竟是诚信,他说:“我是诚信…… ” “你是诚信啊,你这不存心给我们添麻烦吗?如今竞争这么激烈,我们‘不正当竞争’怎么敢要你诚信?”言罢,扬长而去。 正当诚信感到近乎绝望的时候,一个慈祥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孩子,上船吧! ”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在船上掌着舵道:“我是时间老人。”“那您为什么要救我呢? ” 老人微笑着说:“只有时间才知道诚信有多么重要!” 在回去的路上,时间老人指着因翻船而落水的“快乐”、“地位”、“竞争”意味深长地说道:“没有诚信,快乐不长久,地位是虚假的,竞争也是失败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