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儿童疾病的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

发布时间:2024-07-07 03:53:44

关于儿童疾病的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

我给你一篇范文吧:  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身心疾病、来自社会与家长的压力、人际关系、教师自身的内在心理压力以及经济上的压力等。增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除了社会、幼儿园评价标准的改进外,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学会自我调适。  近些年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过去5年中,有关方面在广东、广西、山西、湖北、河南、河北、浙江和上海等地分别进行的针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的调查表明,幼儿教师的性格大多热情、开朗、果断、自立,但是在整体上心理健康水平却要低于一般人群。川以广东省各地的235位年龄为1847岁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表明,幼儿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常模,特别是敌对性、抑郁两项存在问题少于常模,但在强迫、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比较常见。某幼儿园曾邀请心理专家对全园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当时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有1%的教师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一、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每天太累了,回到家只想躺在沙发上一个人静静,话都不想多说一句。”“晚上睡觉时都想着班里事情,好不容易睡着了,又被惊醒了。”“回到家就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这些话反映出许多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  幼儿教师工作非常繁重、复杂,责任心很重,需要随时处理突发事件。家长对幼儿寄托了更多希望,这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责任。研究表明,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工作太琐碎,身心疲惫,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职业厌恶感,容易产生多种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  (一)身心疾病  健康是一个整体(wholeness ),包含身心双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感”,而应该是“身体、心智和人际关系三者都处于最佳状态”。因为人是一个“完整的人”(total person),心理的不健全会影响身体的不健康,心理的原因会引起生理的征候或疾病。  美国著名情绪心理学家扎伊德等人提出“动机一分化”理论,认为人们的行动由内驱力引起,内驱力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起这个放大作用的就是情绪过程。对幼儿教师来说,在工作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应急事件,比如孩子摔伤了、生病了,或者很执拗地哭泣。传统观念认为,如果孩子不听话,出了问题,老师也同样有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师都会有“犯错误”的感觉。在这种情绪作用下,内驱力所形成的力量作用于老师自身,久而久之,就会引起躯体的反应,造成心身疾病。幼儿教师中常见的心身疾病有慢性咽炎、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等。它们大多由焦虑、抑郁、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引起。  (二)来自社会与幼儿家长方面的压力  有研究表明,在家长的高期望值与教师的实际承受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现代幼儿教师面对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此,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也有了较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投射就变成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人际关系  同事关系满意度低是幼儿教师人际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幼儿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有着共同的弱点:情绪容易波动,从众心理较强,注意领导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会为一点小事唠叨不休等。这些弱点集中于一个群体中,易造成教师之间较难相处,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同事之间关系变化的这种负面效应,无疑是形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们对同事的态度,总是会受到工作评价标准的影响。我国现在大部分幼儿园的培养目标都较混乱。标准的制订与执行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容易滋生各种人际冲突。幼儿园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其职业特点造成了人际交往范围的狭窄,幼儿教师有时心中有郁闷而无处宣泄。  (四)来自教师自身的压力  幼儿教师面对的对象是3}6岁左右的孩子,教育上的任何失误,幼儿教师都无法归咎于孩子,“孩子都是好的”,于是就认为自己工作不主动,爱心不够。这种归因包含了对自我的否定,长期如此对身心是有害的。  幼儿教育的改革,要求幼儿教育课程现代化,课程内容日益丰富、复杂,课程目标的日渐整合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使幼儿教师深感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如何不断提升自我,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要求,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在晋升职称、评优等诸多方面,幼儿教师也感受着程度不等的压力。  (五)经济收入现状  经济收人也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因素之一。广东经济比较发达,但从教师的经济收人水平来看,他们在社会群体中仍然属于中等略偏下,这与他们所付出的艰苦劳动、承受的巨大压力是不对等的。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一定的心理不平衡,产生职业倦怠感。调查显示,在62位25岁以下幼儿教师中(其中月收人只有1位教师达到4000元,5位达到3000元,其余均在2000元左右),有37位不愿意工作到30岁后,因为在这个时期他们极度付出却收获甚微。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天真、幼稚、可塑性极大的幼儿,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与教师朝夕相处。教师不仅是幼儿知识、智慧的启蒙者,更是幼儿情感、意志、个性的塑造者。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正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儿童时期的心理是否健康,关系着人的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  教师行为冲动直接影响幼儿产生不良习惯,咬指甲、眨眼、皱眉、咬衣服等。幼儿教师的心理状态还会影响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幼儿是成长中的个体,自我意识正在形成,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不稳定,就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幼儿会体察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会揣摸教师是否喜欢自己、信任自己,因此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影响着幼儿的心态。如果教师表现出心烦、冷漠、沮丧、敌意、心不在焉等情绪或训斥、打骂幼儿,就容易使幼儿变得自卑,认为自己不好;反之,教师表现出友善、愉快等情绪或积极关注、理解帮助幼儿,幼儿则会自尊、自信、快乐。  (二)教师情绪影响幼儿情绪发展  教师情绪不稳定会引发幼儿发脾气、争吵、说谎等社会行为问题。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教师情绪不稳定、烦躁,幼儿也会受到感染,如幼儿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是非常有害的,长此以往,会导致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幼儿也会同样积极。  (三)教师性格影响幼儿性格形成  幼儿教师的性格还会影响幼儿的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幼儿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性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榜样。教师的行为方式、人格品质、处世态度等幼儿都会模仿,而且这种模仿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如教师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性情多变、偏执偏激等,就会造成幼儿性格和情绪问题,使幼儿自卑、胆怯、退缩等。  三、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促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人手,综合各种因素,创设和谐发展的组织氛围,进而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变压力为动力,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每位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每位教师获得成功,获得自信。面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多一点引导鼓励,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率先示范,少一点空洞说教,让每位教师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  合理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在考核评优和职称晋升中务必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使之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二)幼儿教师学会自我调整  对于幼儿教师来讲,外在的环境有时候很难改变,如社会的评价标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家长的过高期望,也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因此,学会自我调整,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乐观健康地过好每一天,由此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会冲淡某些挫折和焦虑。为此,专家提示几个技巧:  第一,在每天看到的地方贴一张纸条,提醒自己“我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生气,我有情绪不是我的错,但也不是孩子的错,因为孩子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虽然不能对孩子发脾气,但是要让孩子知道“你这样的行为让我不舒服”,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二,提高教育技巧,增强控制感。研究发现,具有高控制偏向的教师更多地表现出职业倦怠。幼儿在2~4岁正处于第一反抗期,教师在要求孩子做事情时,可以多给孩子几个选择,这样做可以使教师的控制感增加,不至于被孩子拒绝就变得十分沮丧,从而减少工作倦怠感的发生机会。  第三,多参加互动性的学习讨论。几乎每个幼儿教师都会碰到大致相同的问题,同事之间共同讨论解决之道,分享共同的心得体会,有助于增加亲密感,改善同事关系。  (三)爱生活,爱工作,爱孩子  一个对生活充满积极心态的人,即使遇到各种压力和挫折,都能很快化解和调整;一个热爱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工作中遇到再多的困难、挫折和压力,都仍然会心存感恩,充满希望;一个热爱生活和热爱工作的教师,才能热爱孩子。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对孩子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将对一部分孩子的喜爱,扩大到对所有孩子的博爱,是教师热爱幼儿的感情升华,也是幼教工作必须迈出的一步。  爱心、耐心是检验每一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不仅因为爱心、耐心可以给孩子知识、经验的习得,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世界,学会感恩,学会有责任感,学会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浅谈幼儿的安全意识培养姓名: 专 业: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也就是说,儿童的安全是一切发展的保障,只有在儿童生命健全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 《纲要》之所以将安全问题放在幼儿园工作的首位,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身体是人发展之本,没有生命或生命质量差则谈不上人的发展或良好发展;二是近年来不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意外伤害已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第一杀手。因而,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就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防护知识,如何增强幼儿的安全防护意识,如何学习保护自己的技能和方法,处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紧急情况,成为一种必要。关键词: 幼儿 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 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一种弊端:父母总是习惯于担负起幼儿安全的责任,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幼儿:“当心,这样太危险,不能做。”而孩子本身很少关心自己的安全问题。如果孩子不能区分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那么父母、教师再严密的保护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我们既不可能时时刻刻地跟在幼儿身边,也不能因为怕出事故而束缚孩子的手脚,限制他们的行为。其实,“千般照顾,不如自护”。家长和教师不仅有保护幼儿生命安全的责任,同时要及时检查幼儿园的设备、设施,更重要的是要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指导、教育,提高幼儿保护自己的能力,帮助幼儿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一、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这指明了安全保护在幼儿园工作中所处的地位。“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是《纲要》在健康教育中提出的总目标之一。幼儿生长发育迅速,但还未完善,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缺乏,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因此,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的保护能力是幼儿园实施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 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年龄特点,下面我就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提出了以下的教育目标。小班:1、不远离成人,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走。2、不接触危险物品,不去危险的地方。3、懂得玩大型器械的方法与规则,上下楼梯时不拥挤。4、不乱吃东西,不将异物放入口、耳、鼻中。5、身体不适时能主动告诉成人,知道打针、吃药能治病、防病。中班:1、知道自己的幼儿园、父母姓名、家中的电话号码、住址,与家人失散时懂得找民警帮助。 2、不玩危险游戏,注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遇到危险时知道躲避与求救。3、不吃不清洁的食品,知道保护自己身体器官。4、配合成人要求治病与防病。 大班:1、 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知道遇到危险时简单的自救方法。2、 初步了解自己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知道简单的保护方法。3、了解简单的防病知识,知道通过卫生运动来增强自己的体质二、当今幼儿安全意识教育存在的不足 安全意识是指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及保证自身安全的基本行为的认识。安全意识是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什么要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教育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幼儿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的各种机能水平较差。3—6岁儿童身心处于明显的未成熟阶段,幼儿身体各部分的器官比较娇嫩,神经系统比较脆弱,运动水平比较低,动作的协调性差,所以走路摔跤、弄伤自己是时有的事,而且幼儿的大脑对身体动作的变化不能灵活作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在奔跑过程中遇到其他小朋友迎面而来却不知躲闪。 2、幼儿安全知识存在空白区,缺乏一定的防范能力。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幼儿对自己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无法预见,如有的幼儿在滑梯上推小朋友,有的小朋友不顾跷跷板那一端的小朋友,自己突然走开等等,都是幼儿不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出现什么后果的表现。 3、幼儿好奇心强,对周围事物都非常感兴趣。他们东奔西窜,样样都想触摸、试探一下,但由于幼儿的动作不稳又缺少生活经验,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因此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4、家长的过分包办,剥夺了孩子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当前的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样样都是父母包办代替,就拿吃西瓜来说,把西瓜瓤切好,瓜子全拣出来再让孩子吃;吃鱼,把鱼骨头全挑出来,再让孩子吃,家长的过多包办代替,使孩子丧失了许多锻炼的机会,觉得任何事都是轻而易举的,这样势必让孩子对安全缺少认识。另外,孩子入园后,由于幼儿园人数较多,教师有可能照顾不全或工作疏忽,导致幼儿园事故时有发生。 如何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幼儿的生存质量,已越来越成为家庭、幼儿园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的问题。因此,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三、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的内容及安排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幼儿园确定了幼儿应掌握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即包括对自然环境和主体感觉等方面变化(或异常情况)的感知与处理,也包括对社会环境中不安全因素和危险处境的认识与应对。据此,我们提出了从以下各个方面来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生活环境中的安全自护教育 进餐:进餐或饮水时先用手摸摸碗或杯子,以免烫嘴;不能乱吃或乱喝没有生产标志的东西;不能用牙签剔牙。 睡眠:睡前要洗脸、洗脚、漱口;不能含着东西睡觉,不把杂物带到床上玩。行走:行走时手不插在衣兜里;会扶着栏杆上下楼梯;学会靠右行走,不猛跑;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注意来往车辆;认识红绿灯等交通安全标志。 药物:学会辨认药物和一些容易与饮料混淆的有害物品,不乱吃药;知道120是急救电话,认识防毒标志。 防触电:教育幼儿不接触电插头、插座等,不在靠近电源的地方玩耍;知道高压电的标志,并远离它们。 开、关门:不在门边玩;不把手放在门缝、抽屉里;知道“安全门”的作用。意外事故中的安全自护教育 防火、防烫伤:不在火源附近玩耍;不玩火柴、打火机和蜡烛;知道衣服着火时迅速浇水并快速脱衣服;烫伤后迅速用凉水冲或浸泡患处;知道119火警电话,认识防火的标志。 防雷电:知道打雷下雨时,不能在大树及高大的建筑物下避雨;不在雷雨天看电视。 防洪水:了解自救知识。抓住能浮起来的物品,或上树或爬到地势较高的地方。 防地震:了解地震发生时的一些现象。进行简单的自救训练。 防拐骗:知道自己及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电话码,知道父母的工作单位;不接受陌生人的玩具、食品;不跟陌生人走;遇险时,会用电话呼救;知道报警电话110。 防异物吸入:不将别针、硬币、小玻璃球、钮扣、黄豆等放入口、鼻、耳中;不将气球的碎片放入口中倒吸气。3、环境教育中安全教育意识的创设 通过浅显易懂的环境创设让幼儿感受安全教育的知识。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最直观的教育方法,通过有趣的图片、漫画、标志符号、照片等布置安全宣传栏或墙饰,让幼儿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熏陶、感受安全教育。如,“过街要走人行道”、“知道红绿灯和交通标志”、“不能玩火,不能玩电”、“不从高处往下跳,不爬窗户”、“不跟陌生人走,陌生人敲门我不开”、“遇到火警、生病和坏人应该打什么电话”,“上下楼梯要靠旁边走”等,定期更换。还可以利用大量的废物和玩具、资料,创设“警察岗亭,公共汽车,救护中心,消防大队”等区角,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模拟扮演,从中感悟到交通安全规则、火灾或生急病的报警电话和抢救方法。4、主题活动中安全教育意识的开展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体验安全防护技能。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活动让幼儿亲身经历整个过程,增加体验,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开展“发生火灾怎么办?”的主题活动,通过观看录像、图片,使幼儿初步感知火对人们的帮助和害处,通过模拟逃生的游戏,使幼儿了解安全自救逃生的常识,学习保护自己。还可以开展“保护自己办法多”、“小小安全员”等类似主题活动,增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让幼儿亲身体验安全自救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安全防护意识。 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意外伤害与不幸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为安全行为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5、游戏活动中安全教育意识的培养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行为缺乏理智,易受情绪的影响,若不经常进行教育,并利用游戏规则约束,则可能造成意外事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游戏《找娃娃》、《我家住在哪儿》等活动,教育幼儿不要随便离开集体,要和大家在一起。如果万一走失,要胆大、心细,记住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及周围明显的建筑特征。激发幼儿脱险自救的情绪,促使幼儿想出一些脱险自救的具体方法。利用表演游戏《乘公共汽车》,使幼儿懂得“上下车不拥挤,不把头、手伸出窗外,不在车内乱跑”等乘车常识;利用角色游戏《红绿灯》让幼儿了解交通规则,外出要跟随大人,不能在马路上玩耍,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引导幼儿设想出各种各样自救自护的方法并进行演习。同时组织幼儿讨论哪种方法更好,让幼儿懂得采用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培养幼儿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6、常规教育中安全教育意识的渗透 通过一日生活常规中各个环节渗透安全教育的方法。 培养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应从培养其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首先要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才对,怎样做不对。 幼儿年龄小,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而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因此,幼儿教师、保育员、保健员、厨师等都应成为安全教育员,时时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教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经常提醒,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例如,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小明跟谁走了》,让幼儿知道回家要等父母来接,决不跟陌生人走,也不吃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利用踏春或秋游,有意识地教育幼儿乘车时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不要在车行驶时吃棒棒糖和乱跑,同时,告诉幼儿在野外不乱采食花草、种子,强化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 另外,对于运动规则、生活制度、集体纪律等,幼儿园都应利用适当的机会加以引导教育,使幼儿从中学会正确分析情况,避免伤害,遇到紧急情况时会躲闪、让开,或喊叫求援,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7、随机教育中安全教育意识的渗透 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重要的是不仅应该让幼儿知道哪里有危险,还应该让他们学习如何征服危险,在征服危险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抓住偶发事件进行随机教育,及时抓住幼儿生活活动中瞬间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安全教育,也不失为安全教育的好方法。如:幼儿对教室里的录音机很好奇,自由活动时有一个幼儿玩弄录音机的开关、电线。老师抓住这一事件,结合常识活动,进行一些通电小实验,使幼儿了解电、电器的危险性,教育幼儿不要乱摸乱掀电源开关、插座、电线、电器等,让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有危险,会伤害身体,不能乱摸,使幼儿懂得既要玩得自由开心,又要注意安全。再如,喝开水时发现有一幼儿把杯子里的热开水拿去水龙头下冲冷水喝,及时的结合保健自助常识活动“喝生水会生病。”告诉幼儿喝生水的危害性。时时处处提醒关注幼儿安全,保护幼儿生命。 8、家园对安全自护教育的一致性 在培养幼儿安全自护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要求家长配合进行一致性的教育。因为,相当一部分“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中,教师不便进行具体指导。因此,我们开展了数次家长课堂活动,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介绍给家长,提高家长自身的安全意识,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掌握在家中的一些安全自护知识。在家中有许多的危险物品象炉子、热水瓶等,不能因为危险就设置各种禁区,应注意对孩子独立行为能力的培养,如使用家庭中常用器具的能力、盛、倒开水的能力、摔伤或砸伤后不能乱揉的知识及用手紧压伤口的止血能力;父母出门在外,幼儿独处在家中时,千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有紧急情况时,孩子请可靠的邻居帮忙等常识。幼儿家庭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对幼儿实施安全自护的家园同步教育,是幼儿健康、安全成长的必要保证。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安全自我保护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发现在活动中教师的提醒在逐渐减少,孩子之间的提醒在增加,幼儿学会了积极地防御。同时,我们也感到,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真正使幼儿形成自律,从而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四、结语总之,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平安。因此,幼儿园与家庭的密切配合,对幼儿实施安全自护的家园同步教育,是幼儿健康、安全成长的必要保证。参考文献:1、张虹主编:《幼儿教育》,浙江教育报社出版,2007年;2、程晓明主编:《早期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3、史慧中、冯晓霞主编:《学前教育研究》,湖南版艺印刷有限公司2006年。4、欧新明主编《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分太少吧

这三个题目都还是比较可以,就是你的问题都稍微有点大了,如果能再具体点就更好了,像第三个问题儿童发展中,这个儿童的概念太大了范围广了,缩小点好,我个人认为第二个题目还不错,但把范围缩小点了更好````如缩小到某个小学,但这个小学最好不要是专为农民工孩子设的小学```那样就体现不出城市中的小学了`

关于儿童疾病的论文题目怎么写

浅谈幼儿的安全意识培养姓名: 专 业: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也就是说,儿童的安全是一切发展的保障,只有在儿童生命健全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 《纲要》之所以将安全问题放在幼儿园工作的首位,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身体是人发展之本,没有生命或生命质量差则谈不上人的发展或良好发展;二是近年来不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意外伤害已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第一杀手。因而,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就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防护知识,如何增强幼儿的安全防护意识,如何学习保护自己的技能和方法,处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紧急情况,成为一种必要。关键词: 幼儿 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 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一种弊端:父母总是习惯于担负起幼儿安全的责任,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幼儿:“当心,这样太危险,不能做。”而孩子本身很少关心自己的安全问题。如果孩子不能区分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那么父母、教师再严密的保护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我们既不可能时时刻刻地跟在幼儿身边,也不能因为怕出事故而束缚孩子的手脚,限制他们的行为。其实,“千般照顾,不如自护”。家长和教师不仅有保护幼儿生命安全的责任,同时要及时检查幼儿园的设备、设施,更重要的是要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指导、教育,提高幼儿保护自己的能力,帮助幼儿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一、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这指明了安全保护在幼儿园工作中所处的地位。“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是《纲要》在健康教育中提出的总目标之一。幼儿生长发育迅速,但还未完善,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缺乏,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因此,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的保护能力是幼儿园实施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 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年龄特点,下面我就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提出了以下的教育目标。小班:1、不远离成人,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走。2、不接触危险物品,不去危险的地方。3、懂得玩大型器械的方法与规则,上下楼梯时不拥挤。4、不乱吃东西,不将异物放入口、耳、鼻中。5、身体不适时能主动告诉成人,知道打针、吃药能治病、防病。中班:1、知道自己的幼儿园、父母姓名、家中的电话号码、住址,与家人失散时懂得找民警帮助。 2、不玩危险游戏,注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遇到危险时知道躲避与求救。3、不吃不清洁的食品,知道保护自己身体器官。4、配合成人要求治病与防病。 大班:1、 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知道遇到危险时简单的自救方法。2、 初步了解自己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知道简单的保护方法。3、了解简单的防病知识,知道通过卫生运动来增强自己的体质二、当今幼儿安全意识教育存在的不足 安全意识是指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及保证自身安全的基本行为的认识。安全意识是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什么要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教育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幼儿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的各种机能水平较差。3—6岁儿童身心处于明显的未成熟阶段,幼儿身体各部分的器官比较娇嫩,神经系统比较脆弱,运动水平比较低,动作的协调性差,所以走路摔跤、弄伤自己是时有的事,而且幼儿的大脑对身体动作的变化不能灵活作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在奔跑过程中遇到其他小朋友迎面而来却不知躲闪。 2、幼儿安全知识存在空白区,缺乏一定的防范能力。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幼儿对自己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无法预见,如有的幼儿在滑梯上推小朋友,有的小朋友不顾跷跷板那一端的小朋友,自己突然走开等等,都是幼儿不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出现什么后果的表现。 3、幼儿好奇心强,对周围事物都非常感兴趣。他们东奔西窜,样样都想触摸、试探一下,但由于幼儿的动作不稳又缺少生活经验,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因此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4、家长的过分包办,剥夺了孩子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当前的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样样都是父母包办代替,就拿吃西瓜来说,把西瓜瓤切好,瓜子全拣出来再让孩子吃;吃鱼,把鱼骨头全挑出来,再让孩子吃,家长的过多包办代替,使孩子丧失了许多锻炼的机会,觉得任何事都是轻而易举的,这样势必让孩子对安全缺少认识。另外,孩子入园后,由于幼儿园人数较多,教师有可能照顾不全或工作疏忽,导致幼儿园事故时有发生。 如何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幼儿的生存质量,已越来越成为家庭、幼儿园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的问题。因此,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三、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的内容及安排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幼儿园确定了幼儿应掌握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即包括对自然环境和主体感觉等方面变化(或异常情况)的感知与处理,也包括对社会环境中不安全因素和危险处境的认识与应对。据此,我们提出了从以下各个方面来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生活环境中的安全自护教育 进餐:进餐或饮水时先用手摸摸碗或杯子,以免烫嘴;不能乱吃或乱喝没有生产标志的东西;不能用牙签剔牙。 睡眠:睡前要洗脸、洗脚、漱口;不能含着东西睡觉,不把杂物带到床上玩。行走:行走时手不插在衣兜里;会扶着栏杆上下楼梯;学会靠右行走,不猛跑;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注意来往车辆;认识红绿灯等交通安全标志。 药物:学会辨认药物和一些容易与饮料混淆的有害物品,不乱吃药;知道120是急救电话,认识防毒标志。 防触电:教育幼儿不接触电插头、插座等,不在靠近电源的地方玩耍;知道高压电的标志,并远离它们。 开、关门:不在门边玩;不把手放在门缝、抽屉里;知道“安全门”的作用。意外事故中的安全自护教育 防火、防烫伤:不在火源附近玩耍;不玩火柴、打火机和蜡烛;知道衣服着火时迅速浇水并快速脱衣服;烫伤后迅速用凉水冲或浸泡患处;知道119火警电话,认识防火的标志。 防雷电:知道打雷下雨时,不能在大树及高大的建筑物下避雨;不在雷雨天看电视。 防洪水:了解自救知识。抓住能浮起来的物品,或上树或爬到地势较高的地方。 防地震:了解地震发生时的一些现象。进行简单的自救训练。 防拐骗:知道自己及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电话码,知道父母的工作单位;不接受陌生人的玩具、食品;不跟陌生人走;遇险时,会用电话呼救;知道报警电话110。 防异物吸入:不将别针、硬币、小玻璃球、钮扣、黄豆等放入口、鼻、耳中;不将气球的碎片放入口中倒吸气。3、环境教育中安全教育意识的创设 通过浅显易懂的环境创设让幼儿感受安全教育的知识。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最直观的教育方法,通过有趣的图片、漫画、标志符号、照片等布置安全宣传栏或墙饰,让幼儿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熏陶、感受安全教育。如,“过街要走人行道”、“知道红绿灯和交通标志”、“不能玩火,不能玩电”、“不从高处往下跳,不爬窗户”、“不跟陌生人走,陌生人敲门我不开”、“遇到火警、生病和坏人应该打什么电话”,“上下楼梯要靠旁边走”等,定期更换。还可以利用大量的废物和玩具、资料,创设“警察岗亭,公共汽车,救护中心,消防大队”等区角,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模拟扮演,从中感悟到交通安全规则、火灾或生急病的报警电话和抢救方法。4、主题活动中安全教育意识的开展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体验安全防护技能。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活动让幼儿亲身经历整个过程,增加体验,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开展“发生火灾怎么办?”的主题活动,通过观看录像、图片,使幼儿初步感知火对人们的帮助和害处,通过模拟逃生的游戏,使幼儿了解安全自救逃生的常识,学习保护自己。还可以开展“保护自己办法多”、“小小安全员”等类似主题活动,增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让幼儿亲身体验安全自救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安全防护意识。 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意外伤害与不幸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为安全行为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5、游戏活动中安全教育意识的培养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行为缺乏理智,易受情绪的影响,若不经常进行教育,并利用游戏规则约束,则可能造成意外事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游戏《找娃娃》、《我家住在哪儿》等活动,教育幼儿不要随便离开集体,要和大家在一起。如果万一走失,要胆大、心细,记住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及周围明显的建筑特征。激发幼儿脱险自救的情绪,促使幼儿想出一些脱险自救的具体方法。利用表演游戏《乘公共汽车》,使幼儿懂得“上下车不拥挤,不把头、手伸出窗外,不在车内乱跑”等乘车常识;利用角色游戏《红绿灯》让幼儿了解交通规则,外出要跟随大人,不能在马路上玩耍,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引导幼儿设想出各种各样自救自护的方法并进行演习。同时组织幼儿讨论哪种方法更好,让幼儿懂得采用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培养幼儿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6、常规教育中安全教育意识的渗透 通过一日生活常规中各个环节渗透安全教育的方法。 培养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应从培养其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首先要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才对,怎样做不对。 幼儿年龄小,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而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因此,幼儿教师、保育员、保健员、厨师等都应成为安全教育员,时时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教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经常提醒,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例如,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小明跟谁走了》,让幼儿知道回家要等父母来接,决不跟陌生人走,也不吃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利用踏春或秋游,有意识地教育幼儿乘车时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不要在车行驶时吃棒棒糖和乱跑,同时,告诉幼儿在野外不乱采食花草、种子,强化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 另外,对于运动规则、生活制度、集体纪律等,幼儿园都应利用适当的机会加以引导教育,使幼儿从中学会正确分析情况,避免伤害,遇到紧急情况时会躲闪、让开,或喊叫求援,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7、随机教育中安全教育意识的渗透 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重要的是不仅应该让幼儿知道哪里有危险,还应该让他们学习如何征服危险,在征服危险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抓住偶发事件进行随机教育,及时抓住幼儿生活活动中瞬间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安全教育,也不失为安全教育的好方法。如:幼儿对教室里的录音机很好奇,自由活动时有一个幼儿玩弄录音机的开关、电线。老师抓住这一事件,结合常识活动,进行一些通电小实验,使幼儿了解电、电器的危险性,教育幼儿不要乱摸乱掀电源开关、插座、电线、电器等,让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有危险,会伤害身体,不能乱摸,使幼儿懂得既要玩得自由开心,又要注意安全。再如,喝开水时发现有一幼儿把杯子里的热开水拿去水龙头下冲冷水喝,及时的结合保健自助常识活动“喝生水会生病。”告诉幼儿喝生水的危害性。时时处处提醒关注幼儿安全,保护幼儿生命。 8、家园对安全自护教育的一致性 在培养幼儿安全自护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要求家长配合进行一致性的教育。因为,相当一部分“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中,教师不便进行具体指导。因此,我们开展了数次家长课堂活动,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介绍给家长,提高家长自身的安全意识,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掌握在家中的一些安全自护知识。在家中有许多的危险物品象炉子、热水瓶等,不能因为危险就设置各种禁区,应注意对孩子独立行为能力的培养,如使用家庭中常用器具的能力、盛、倒开水的能力、摔伤或砸伤后不能乱揉的知识及用手紧压伤口的止血能力;父母出门在外,幼儿独处在家中时,千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有紧急情况时,孩子请可靠的邻居帮忙等常识。幼儿家庭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对幼儿实施安全自护的家园同步教育,是幼儿健康、安全成长的必要保证。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安全自我保护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发现在活动中教师的提醒在逐渐减少,孩子之间的提醒在增加,幼儿学会了积极地防御。同时,我们也感到,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真正使幼儿形成自律,从而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四、结语总之,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平安。因此,幼儿园与家庭的密切配合,对幼儿实施安全自护的家园同步教育,是幼儿健康、安全成长的必要保证。参考文献:1、张虹主编:《幼儿教育》,浙江教育报社出版,2007年;2、程晓明主编:《早期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3、史慧中、冯晓霞主编:《学前教育研究》,湖南版艺印刷有限公司2006年。4、欧新明主编《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分太少吧

1. 谈谈你现在所理解的儿童问题。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传统观念里,总认为心理问题只会发生在成人身上,其实并不然。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儿童也会有心理问题吗?很不幸地,答案是肯定的。 近年来在比较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强迫行为、拒学、口吃、遗尿等轻微的心理问题;脑伤、智能不足、自闭症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往往由於孩子不会表达,父母过分忙碌或一时疏忽,甚至父母不知如何解决而被忽略了。也因此造成孩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後果实在堪虑。 如何监定儿童的心理问题 监定本就是一件相当棘手的工作,而其准确与否更影响治疗成效。以下我们愿提出几项原则,供父母作为判定的标准(然而若想正确的判定可能就得请教心理专家或精神科医师。) 行为与年龄的关系:每个年龄的孩子都有一般的行为表现与发展程度,如果你发现孩子比其他同龄孩子落後许多,最好能送医检查。 异常行为出现的频率:假如怪异行为偶尔才出现一次,父母就暂时用不著大惊小怪,但是如果经常产生,甚至经过约束後仍无法矫治的话,就得注意并寻求治疗。 对日常生活妨碍的程度:假如孩子的问题已严重干扰孩子正常生活或学习的话,就须求助於心理专家了。 观察孩子是否已有其他相关的并发症。 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 儿童本身缺乏适切表达能力,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常会透过一些怪异行为表达,例如:想博取关心而佯装头疼、以反抗父母掩饰内心的焦虑。诸如此等问题,我们绝不可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临床症状也不见得与成人相合,例如:忧郁症;成人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儿童却无此种倾向;同样地,成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可能是幻觉、妄想、幻听等,不过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却是退缩。 另外,由於儿童正逢利用周遭环境建立自我概念的阶段,如果能及早治疗,较具成效、且对孩子的伤害会减少许多,但是若拖延处理时效,就得多费一番周折。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我们将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类。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许你会说,你所碰到的问题不只这些。的确;孩子的问题并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们列举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并不是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分类,而是想让父母亲了解孩子出现哪些行为时必须注意、甚至治疗。 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覆且节奏性的动作;对於喜欢的东西相当执著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过动儿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一般而言,这些孩子的特徵有:。注意力难以集中……肌肉协调不良……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情绪不稳易发怒……过度敏感。 儿童过度好动的可能原因有三种: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轻微的脑部受损、另一种是天生就属於活动型的孩子。 治疗可分成二部分,积极方面应尽量减低家庭压力,怀孕时不要乱服成药;消极方面则可使用镇静剂,降低孩子的活动量(但不宜长久服用),在教学上则尽量安排消耗体力的或简单的活动,并时时给予必要的增强。 恐惧症 儿童对鬼、神及不明物体的恐惧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是这种恐惧若持续不断地存在著,则将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惧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其一是过去可怕的经验所引起-如突来的巨响、朋友或兄弟的恫吓等;其二,恐惧可能是焦虑的代替品;其三是社会学习而来。 矫正上应尽量避免危言恫吓;如果过度恐惧可以服用轻微镇静剂减低其恐惧程度,然後再使用系统敏感消除法除去其恐惧。 如果您的孩子没有以上的状况,那就恭喜你,如果有;也不要过度担忧,及早治疗可以让孩子未来充满希望!

关于儿童疾病的论文题目怎么写初中

本人认为3相对好写,原因是1和2需要大量的调查数据来支持论点,而这些数据不能乱编,这样会增大难度和成本(本人就空间中接到过香港中文大学学生为写论文的付费调查的短消息,为采纳后付费50元RMB)3可供参考的文献较多,不需调查数据支持论点

1、城市小学中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资料多,好写;题目可限制在农民工子女上:城市小学中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1. 谈谈你现在所理解的儿童问题。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传统观念里,总认为心理问题只会发生在成人身上,其实并不然。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儿童也会有心理问题吗?很不幸地,答案是肯定的。 近年来在比较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包括:强迫行为、拒学、口吃、遗尿等轻微的心理问题;脑伤、智能不足、自闭症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往往由於孩子不会表达,父母过分忙碌或一时疏忽,甚至父母不知如何解决而被忽略了。也因此造成孩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後果实在堪虑。 如何监定儿童的心理问题 监定本就是一件相当棘手的工作,而其准确与否更影响治疗成效。以下我们愿提出几项原则,供父母作为判定的标准(然而若想正确的判定可能就得请教心理专家或精神科医师。) 行为与年龄的关系:每个年龄的孩子都有一般的行为表现与发展程度,如果你发现孩子比其他同龄孩子落後许多,最好能送医检查。 异常行为出现的频率:假如怪异行为偶尔才出现一次,父母就暂时用不著大惊小怪,但是如果经常产生,甚至经过约束後仍无法矫治的话,就得注意并寻求治疗。 对日常生活妨碍的程度:假如孩子的问题已严重干扰孩子正常生活或学习的话,就须求助於心理专家了。 观察孩子是否已有其他相关的并发症。 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 儿童本身缺乏适切表达能力,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常会透过一些怪异行为表达,例如:想博取关心而佯装头疼、以反抗父母掩饰内心的焦虑。诸如此等问题,我们绝不可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临床症状也不见得与成人相合,例如:忧郁症;成人可能会有自杀倾向,而儿童却无此种倾向;同样地,成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可能是幻觉、妄想、幻听等,不过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却是退缩。 另外,由於儿童正逢利用周遭环境建立自我概念的阶段,如果能及早治疗,较具成效、且对孩子的伤害会减少许多,但是若拖延处理时效,就得多费一番周折。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一般而言,我们将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类。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许你会说,你所碰到的问题不只这些。的确;孩子的问题并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们列举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并不是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分类,而是想让父母亲了解孩子出现哪些行为时必须注意、甚至治疗。 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覆且节奏性的动作;对於喜欢的东西相当执著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过动儿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一般而言,这些孩子的特徵有:。注意力难以集中……肌肉协调不良……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情绪不稳易发怒……过度敏感。 儿童过度好动的可能原因有三种: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轻微的脑部受损、另一种是天生就属於活动型的孩子。 治疗可分成二部分,积极方面应尽量减低家庭压力,怀孕时不要乱服成药;消极方面则可使用镇静剂,降低孩子的活动量(但不宜长久服用),在教学上则尽量安排消耗体力的或简单的活动,并时时给予必要的增强。 恐惧症 儿童对鬼、神及不明物体的恐惧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是这种恐惧若持续不断地存在著,则将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惧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其一是过去可怕的经验所引起-如突来的巨响、朋友或兄弟的恫吓等;其二,恐惧可能是焦虑的代替品;其三是社会学习而来。 矫正上应尽量避免危言恫吓;如果过度恐惧可以服用轻微镇静剂减低其恐惧程度,然後再使用系统敏感消除法除去其恐惧。 如果您的孩子没有以上的状况,那就恭喜你,如果有;也不要过度担忧,及早治疗可以让孩子未来充满希望!

关于儿童疾病的论文题目怎么写啊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 您具体几号要的呢? 能给你的。把要求发给我,

浅谈幼儿的安全意识培养姓名: 专 业: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也就是说,儿童的安全是一切发展的保障,只有在儿童生命健全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 《纲要》之所以将安全问题放在幼儿园工作的首位,不外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身体是人发展之本,没有生命或生命质量差则谈不上人的发展或良好发展;二是近年来不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意外伤害已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第一杀手。因而,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就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防护知识,如何增强幼儿的安全防护意识,如何学习保护自己的技能和方法,处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紧急情况,成为一种必要。关键词: 幼儿 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 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一种弊端:父母总是习惯于担负起幼儿安全的责任,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幼儿:“当心,这样太危险,不能做。”而孩子本身很少关心自己的安全问题。如果孩子不能区分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那么父母、教师再严密的保护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我们既不可能时时刻刻地跟在幼儿身边,也不能因为怕出事故而束缚孩子的手脚,限制他们的行为。其实,“千般照顾,不如自护”。家长和教师不仅有保护幼儿生命安全的责任,同时要及时检查幼儿园的设备、设施,更重要的是要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指导、教育,提高幼儿保护自己的能力,帮助幼儿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一、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这指明了安全保护在幼儿园工作中所处的地位。“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是《纲要》在健康教育中提出的总目标之一。幼儿生长发育迅速,但还未完善,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缺乏,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因此,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幼儿的保护能力是幼儿园实施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 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年龄特点,下面我就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提出了以下的教育目标。小班:1、不远离成人,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走。2、不接触危险物品,不去危险的地方。3、懂得玩大型器械的方法与规则,上下楼梯时不拥挤。4、不乱吃东西,不将异物放入口、耳、鼻中。5、身体不适时能主动告诉成人,知道打针、吃药能治病、防病。中班:1、知道自己的幼儿园、父母姓名、家中的电话号码、住址,与家人失散时懂得找民警帮助。 2、不玩危险游戏,注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遇到危险时知道躲避与求救。3、不吃不清洁的食品,知道保护自己身体器官。4、配合成人要求治病与防病。 大班:1、 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知道遇到危险时简单的自救方法。2、 初步了解自己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知道简单的保护方法。3、了解简单的防病知识,知道通过卫生运动来增强自己的体质二、当今幼儿安全意识教育存在的不足 安全意识是指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及保证自身安全的基本行为的认识。安全意识是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什么要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教育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幼儿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的各种机能水平较差。3—6岁儿童身心处于明显的未成熟阶段,幼儿身体各部分的器官比较娇嫩,神经系统比较脆弱,运动水平比较低,动作的协调性差,所以走路摔跤、弄伤自己是时有的事,而且幼儿的大脑对身体动作的变化不能灵活作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在奔跑过程中遇到其他小朋友迎面而来却不知躲闪。 2、幼儿安全知识存在空白区,缺乏一定的防范能力。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幼儿对自己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无法预见,如有的幼儿在滑梯上推小朋友,有的小朋友不顾跷跷板那一端的小朋友,自己突然走开等等,都是幼儿不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出现什么后果的表现。 3、幼儿好奇心强,对周围事物都非常感兴趣。他们东奔西窜,样样都想触摸、试探一下,但由于幼儿的动作不稳又缺少生活经验,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因此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4、家长的过分包办,剥夺了孩子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当前的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样样都是父母包办代替,就拿吃西瓜来说,把西瓜瓤切好,瓜子全拣出来再让孩子吃;吃鱼,把鱼骨头全挑出来,再让孩子吃,家长的过多包办代替,使孩子丧失了许多锻炼的机会,觉得任何事都是轻而易举的,这样势必让孩子对安全缺少认识。另外,孩子入园后,由于幼儿园人数较多,教师有可能照顾不全或工作疏忽,导致幼儿园事故时有发生。 如何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提高幼儿的生存质量,已越来越成为家庭、幼儿园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的问题。因此,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三、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的内容及安排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我们幼儿园确定了幼儿应掌握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即包括对自然环境和主体感觉等方面变化(或异常情况)的感知与处理,也包括对社会环境中不安全因素和危险处境的认识与应对。据此,我们提出了从以下各个方面来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生活环境中的安全自护教育 进餐:进餐或饮水时先用手摸摸碗或杯子,以免烫嘴;不能乱吃或乱喝没有生产标志的东西;不能用牙签剔牙。 睡眠:睡前要洗脸、洗脚、漱口;不能含着东西睡觉,不把杂物带到床上玩。行走:行走时手不插在衣兜里;会扶着栏杆上下楼梯;学会靠右行走,不猛跑;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注意来往车辆;认识红绿灯等交通安全标志。 药物:学会辨认药物和一些容易与饮料混淆的有害物品,不乱吃药;知道120是急救电话,认识防毒标志。 防触电:教育幼儿不接触电插头、插座等,不在靠近电源的地方玩耍;知道高压电的标志,并远离它们。 开、关门:不在门边玩;不把手放在门缝、抽屉里;知道“安全门”的作用。意外事故中的安全自护教育 防火、防烫伤:不在火源附近玩耍;不玩火柴、打火机和蜡烛;知道衣服着火时迅速浇水并快速脱衣服;烫伤后迅速用凉水冲或浸泡患处;知道119火警电话,认识防火的标志。 防雷电:知道打雷下雨时,不能在大树及高大的建筑物下避雨;不在雷雨天看电视。 防洪水:了解自救知识。抓住能浮起来的物品,或上树或爬到地势较高的地方。 防地震:了解地震发生时的一些现象。进行简单的自救训练。 防拐骗:知道自己及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电话码,知道父母的工作单位;不接受陌生人的玩具、食品;不跟陌生人走;遇险时,会用电话呼救;知道报警电话110。 防异物吸入:不将别针、硬币、小玻璃球、钮扣、黄豆等放入口、鼻、耳中;不将气球的碎片放入口中倒吸气。3、环境教育中安全教育意识的创设 通过浅显易懂的环境创设让幼儿感受安全教育的知识。 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最直观的教育方法,通过有趣的图片、漫画、标志符号、照片等布置安全宣传栏或墙饰,让幼儿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熏陶、感受安全教育。如,“过街要走人行道”、“知道红绿灯和交通标志”、“不能玩火,不能玩电”、“不从高处往下跳,不爬窗户”、“不跟陌生人走,陌生人敲门我不开”、“遇到火警、生病和坏人应该打什么电话”,“上下楼梯要靠旁边走”等,定期更换。还可以利用大量的废物和玩具、资料,创设“警察岗亭,公共汽车,救护中心,消防大队”等区角,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模拟扮演,从中感悟到交通安全规则、火灾或生急病的报警电话和抢救方法。4、主题活动中安全教育意识的开展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体验安全防护技能。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主渠道,通过活动让幼儿亲身经历整个过程,增加体验,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开展“发生火灾怎么办?”的主题活动,通过观看录像、图片,使幼儿初步感知火对人们的帮助和害处,通过模拟逃生的游戏,使幼儿了解安全自救逃生的常识,学习保护自己。还可以开展“保护自己办法多”、“小小安全员”等类似主题活动,增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让幼儿亲身体验安全自救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安全防护意识。 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意外伤害与不幸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为安全行为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5、游戏活动中安全教育意识的培养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行为缺乏理智,易受情绪的影响,若不经常进行教育,并利用游戏规则约束,则可能造成意外事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游戏《找娃娃》、《我家住在哪儿》等活动,教育幼儿不要随便离开集体,要和大家在一起。如果万一走失,要胆大、心细,记住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及周围明显的建筑特征。激发幼儿脱险自救的情绪,促使幼儿想出一些脱险自救的具体方法。利用表演游戏《乘公共汽车》,使幼儿懂得“上下车不拥挤,不把头、手伸出窗外,不在车内乱跑”等乘车常识;利用角色游戏《红绿灯》让幼儿了解交通规则,外出要跟随大人,不能在马路上玩耍,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引导幼儿设想出各种各样自救自护的方法并进行演习。同时组织幼儿讨论哪种方法更好,让幼儿懂得采用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培养幼儿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6、常规教育中安全教育意识的渗透 通过一日生活常规中各个环节渗透安全教育的方法。 培养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应从培养其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首先要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才对,怎样做不对。 幼儿年龄小,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而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因此,幼儿教师、保育员、保健员、厨师等都应成为安全教育员,时时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教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经常提醒,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例如,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小明跟谁走了》,让幼儿知道回家要等父母来接,决不跟陌生人走,也不吃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利用踏春或秋游,有意识地教育幼儿乘车时不要把头、手伸出窗外,不要在车行驶时吃棒棒糖和乱跑,同时,告诉幼儿在野外不乱采食花草、种子,强化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 另外,对于运动规则、生活制度、集体纪律等,幼儿园都应利用适当的机会加以引导教育,使幼儿从中学会正确分析情况,避免伤害,遇到紧急情况时会躲闪、让开,或喊叫求援,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7、随机教育中安全教育意识的渗透 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重要的是不仅应该让幼儿知道哪里有危险,还应该让他们学习如何征服危险,在征服危险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抓住偶发事件进行随机教育,及时抓住幼儿生活活动中瞬间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安全教育,也不失为安全教育的好方法。如:幼儿对教室里的录音机很好奇,自由活动时有一个幼儿玩弄录音机的开关、电线。老师抓住这一事件,结合常识活动,进行一些通电小实验,使幼儿了解电、电器的危险性,教育幼儿不要乱摸乱掀电源开关、插座、电线、电器等,让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有危险,会伤害身体,不能乱摸,使幼儿懂得既要玩得自由开心,又要注意安全。再如,喝开水时发现有一幼儿把杯子里的热开水拿去水龙头下冲冷水喝,及时的结合保健自助常识活动“喝生水会生病。”告诉幼儿喝生水的危害性。时时处处提醒关注幼儿安全,保护幼儿生命。 8、家园对安全自护教育的一致性 在培养幼儿安全自护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要求家长配合进行一致性的教育。因为,相当一部分“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中,教师不便进行具体指导。因此,我们开展了数次家长课堂活动,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介绍给家长,提高家长自身的安全意识,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掌握在家中的一些安全自护知识。在家中有许多的危险物品象炉子、热水瓶等,不能因为危险就设置各种禁区,应注意对孩子独立行为能力的培养,如使用家庭中常用器具的能力、盛、倒开水的能力、摔伤或砸伤后不能乱揉的知识及用手紧压伤口的止血能力;父母出门在外,幼儿独处在家中时,千万不要给陌生人开门;有紧急情况时,孩子请可靠的邻居帮忙等常识。幼儿家庭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对幼儿实施安全自护的家园同步教育,是幼儿健康、安全成长的必要保证。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安全自我保护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发现在活动中教师的提醒在逐渐减少,孩子之间的提醒在增加,幼儿学会了积极地防御。同时,我们也感到,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真正使幼儿形成自律,从而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四、结语总之,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平安。因此,幼儿园与家庭的密切配合,对幼儿实施安全自护的家园同步教育,是幼儿健康、安全成长的必要保证。参考文献:1、张虹主编:《幼儿教育》,浙江教育报社出版,2007年;2、程晓明主编:《早期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3、史慧中、冯晓霞主编:《学前教育研究》,湖南版艺印刷有限公司2006年。4、欧新明主编《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分太少吧

关于儿童疾病的论文范文高中

你可以到中国知网找找

疾病简介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编辑本段]疾病类型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染色体畸变以及在染色体水平上看不见的基因突变而导致的疾病,统称为遗传病。根据所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程序,可将遗传病分为三大类: 其一是染色体病或染色体综合征,遗传物质的改变在染色体水平上可见,表现为数目或结构上的改变。由于染色体病累及的基因数目较多,故症状通常很严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畸变和功能改变。 其二是单基因病,目前已经发现 5余种单基因病,主要是由单个基因的突变导致的疾病,分别由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突变所致。所谓显性基因是指等位基因中(一对染色体上相同座位上的基因)只要其中之一发生了突变即可导致疾病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指只有当一对等位基因同时发生了突变才能致病的基因。 第三是多基因病,顾名思义,这类疾病涉及多个基因起作用,与单基因病不同的是这些基因没有显性和隐性的关系,每个基因只有微效累加的作用,因此同样的病不同的人由于可能涉及的致病基因数目上的不同,其病情严重程度、复发风险均可有明显的不同,如唇裂就有轻有重,有些人同时还伴有腭裂。值得注意的是多基因病除与遗传有关外,环境因素影响也相当大,故又称多因子病。很多常见病如哮喘、唇裂、精神分裂症、高血压、先心病、癫痫等均为多基因病。 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如先天愚型、多指(趾)、先天性聋哑、血友病等,这些遗传病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并且出生一定时间后才发病,有时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出现明显症状。如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要到儿童期才发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一般要在中年时期才出现疾病的表现。有些遗传病需要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发病,如孝喘病,遗传因素占80%,环境因素占20%;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遗传因素占30%~40%,环境因素占60%~70%。遗传病常在一个家族中有多人发病,为家族性的,但也有可能一个家系中仅有一个病人,为散发性的,如苯丙酮尿症,因其致病基因频率低,又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只有夫妇双方均带有一个导致该疾病的基因时,子女才会成为这种隐性致病基因的纯合子(同一基因座位上的两个基因都不正常)而得病,因此多为散发,特别在只有一个子女的家庭,偶有散发出现的遗传病患者,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遗传病能够治疗吗? 以前,人们认为遗传病是不治之症。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遗传学工作者在对遗传病的研究中,弄清了一些遗传病的发病过程,从而为遗传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并不断提出了新的治疗措施。家族遗传病 遗传性疾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造成的疾病。 遗传病具有先天性、家族性、终身性、遗传性的特点。 遗传病的种类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单基因病。 单基因常常表现出功能性的改变,不能造出某种蛋白质,代谢功能紊乱,形成代谢性遗传病。单基因病又分为三种: 显性遗传:父母一方有显性基因,一经传给下代就能发病,即有发病的代代,必然有发病的子代,而且世代相传,如多指,并指,原发性青光眼等。 隐生遗传:如先天性聋哑,高度近视,白化病等,之所以称隐性遗传病,是因为患儿的双亲外表往往正常,但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性链锁遗传又称伴性遗传发病与性别有关,如血友病,其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又如红绿色盲是一种交叉遗传儿子发病是来自母亲,是致病基因携带者,而女儿发病是由父亲而来,但男性的发病率要比女性高得多。 二、多基因遗传:是由多种基因变化影响引起,是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人的性状如身长、体型、智力、肤色和血压等均为多基因遗传,还有唇裂、腭裂也是多基因遗传。此外多基因遗传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哮喘病、精神分裂症等。 三、染色体异常: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或排列位置异常等产生;最常见的如先天愚型,这种孩子面部愚钝,智力低下,两眼距离宽、斜视、伸舌样痴呆、通贯手、并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上述遗传病并非携带致病基因就肯定会发病。 其实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基因有关系,也和环境有密切联系!遗传按生物体的照性状分,还可以分为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所谓质量性状就是白种人和黄种人的差别,这主要是遗传决定的,受环境因数影响小。也就是男女的差别!数量性状即稻谷的重量,人的身高,颜色深浅等等,这些都叫数量性状。数量性状是多基因决定的,基因数一般不易测算,因为误差可以相差一个数量级。所以主要讲基因的总效应!数量性状受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说超过遗传因子! 总之,绝大部分疾病是环境因子和遗传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受精卵形成前或形成过程中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的疾病。有人认为只有受父母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才是遗传病,这一认识不够全面。例如有一些染色体畸变并非由父母遗传因素决定,而是在受精卵形成过程中产生,习惯上染色体畸变都包括在遗传病的范畴内。还有人认为凡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疾病都是遗传病,这一概念也不确切,因为在人类所有疾病中,除了少数几种(如外伤造成骨折)完全由环境因素所致,不受遗传因素影响外,几乎绝大多数疾病都是环境和遗传两方面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只是两者影响疾病发生的程度可不相同。即使细菌感染、外伤后癫痫等环境因素十分明显的疾病,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易感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是受遗传因素影响的,不可能把这些病都包括在遗传病的范畴之中。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A类,如21三体综合征)和完全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疾病(D类, 如外伤性骨折)都是少数,而大多数人类疾病都居于B类和C类。B类指基本上由遗传因素决定,但需要环境中一定的诱因才发病,如苯丙酮酸尿症患儿在出生后摄入苯丙氨酸就会发病。 C类指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对发病起作用的疾病,如高血压病、感染等;但不同疾病的遗传度不同,即遗传因素影响越大,则遗传度就越高。所以从理论上来说, A、B、C等三类均属遗传病,但C类如感染、外伤后癫痫等在习惯上不包括在遗传病的范畴中。遗传病不同于先天性疾病,后者是指出生时就已表现出来的疾病。虽然不少遗传病在出生时就已表现出来,但也有些遗传病在出生时表现正常,而是在出生数日、数月,甚至数年、数十年后才开始逐渐表现出来,这显然不属于先天性疾病。另一方面,先天性疾病也并不都是遗传因素造成的,例如孕期母亲受放射线照射时所致的先天畸形,就不属于遗传病。遗传病也不同于家族性疾病。虽然有些由于同一个家族成员具有相同的遗传基础可表现遗传病的家族发病,但是不同的遗传病在亲代、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是复杂多样的,有些遗传病(如白化病等隐性遗传病)就可能没有家族史,另一方面,家族性疾病也可能由非遗传因素(如相同的生活条件)造成,如饮食中缺乏维生素 A使多个家族成员出现夜盲。 过去认为遗传病是一个较罕见的疾病,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过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营养性疾病得以控制,而遗传病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如英国1914年的一项儿童死因调查表明,非遗传性疾病(如感染、肿瘤等)占5%,而遗传性疾病只占5%,但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两类疾病各占50%。国内的情况也同样,1951年北京市儿童的死亡原因中,感染性疾病占重要地位,但在1974~1976年儿童死因分析中,先天畸形占全部死因的4%,居首位,而在这些畸形中,属遗传病的达3~10名。另一方面,遗传病的病种非常多,随着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近年发现新的遗传病更是层出不穷。表1 表明1958~1982年人类认识的单基因病的病种,至今已有4000种左右的遗传病被人们所认识。 简史 18 世纪法国人莫佩尔蒂第一个对遗传病作了家系调查,他分析了白化病的遗传方式。1814年亚当斯发表有关临床疾病遗传性质的论文,这被认为是近代最早的一篇系统论述遗传病的文章。1908年AE加罗德首次提出“先天代谢异常”的概念,将遗传与代谢联系起来,并认为尿酸尿症等先天代谢异常的遗传规律可以用孟德尔定律来解释,为医学遗传学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1949年L波林提出了“分子病”的概念。1944年比克尔首先提出控制新生儿营养,可有效防止苯丙酮酸尿症的发展,为遗传病的有效治疗开创了新的一章。1958年J勒热纳发现先天愚型患儿为三条21号染色体,这是第一次报道了遗传病的染色体异常。 1969年拉布斯发现了 X染色体的脆性部位,为染色体的畸变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从60年代起,遗传病的产前诊断开始应用于临床。1978年卡恩和多齐首次将 DNA重组技术应用于遗传病的诊断,他们诊断了一例镰刀状细胞性贫血,此后这一诊断技术发展极为迅速。 分类 按照目前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水平,可将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三大类。 单基因遗传病 同源染色体中来自父亲或母亲的一对染色体上基因的异常所引起的遗传病。这类疾病虽然种类很多,3000种以上(见表[1958~1982年全世界报告的单基因遗传病的病种数]1958~1982年全世界报告的单基因遗传病的病种数),但是每一种病的患病率较低,多属罕见病。欧美国家统计,约1%的新生儿患有较严重的基因病。按照遗传方式又可将单基因病分为四类: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中,一对与性别有关,称为性染色体,其余22对均称常染色体。同源常染色体上某一对等位基因彼此相同的,称为纯合子,一对基因彼此不同的称杂合子。如果在杂合状态下,异常基因也能完全表现出遗传病的,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先天性肌强直,这类遗传病的发生与性别无关,男女患病率相同。父母中有一位患此疾病,其子女中就可能出现患者。据估计,约7‰新生儿患有常显体显性遗传病。②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必须均是异常基因纯合子才能表现出来的遗传病。大多数先天代谢异常均属此类。父母双方虽然外表正常,但如果均为某一常显体隐性遗传基因的携带者,其子女仍有可能患该种遗传病。近亲婚配时容易产生纯合状态,所以其子女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也高。③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病。这是当异常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能且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症状的遗传病。如地中海贫血,引起该病的异常基因为,纯合子 表现为重症贫血,杂合子则表现为中等程度的贫血④ 伴性遗传病。分为X连锁遗传病和Y连锁遗传病两种。有些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过于短小,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因此,这些异常基因将随X染色体传递,所以称为X连锁遗传病。也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前者是指有一个X染色体的异常基因就可表现出来的遗传病,由于女性拥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只有一条,所以女性获得该显性基因的机会较多,发病率高于男性,但这类遗传病为数很少,至今仅知10余种。如Xg血型,又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 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X连锁隐性遗传病是指X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在纯合状态下才发病者,在女性,只有当两条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都属异常时才患病,如果其中有一条 X染色体的等位基因正常就不会患有此病。但是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只要X染色体上的基因异常,就会表现出遗传病,所以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率。这种伴性隐性遗传病占伴性遗传病的绝大部分,例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都比较常见。据估计约1‰新生儿患有X连锁遗传病。 Y连锁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则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因此这些基因随着Y染色体在上下代间传递,也叫全男性遗传。在人类中属于 Y连锁遗传病的有外耳道多毛症等。 多基因遗传病 与两对以上基因有关的遗传病。每对基因之间没有显性或隐性的关系,每对基因单独的作用微小,但各对基因的作用有积累效应。一般说来,多基因遗传病远比单基因遗传病多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多基因遗传病,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也不同。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程度,可用遗传度来说明,一般用百分数来表示,遗传度越高,说明这种多基因遗传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越大。例如唇裂、腭裂是多基因遗传病,其遗传度达76%,而溃疡病仅37%。多基因遗传病还包括一些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神经管缺陷、先天性心脏病、精神分裂症等。在人群中,多基因遗传病的患病率在2~3%以上。 染色体病 指由于染色体的数目或形态、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新生儿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病率为 5%。染色体异常称为染色体畸变,包括常染色体的异常和性染色体的异常。但是染色体病在全部遗传病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仅约1/10。 遗传病的研究和诊断 要研究判断某一疾病是否为遗传病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家系调查及分析、挛生子分析、种族比较,伴随性状研究、动物模型和 DNA分析。通过家系调查、分析并与人群发病情况比较,不仅可以判断某病是否为遗传病,如果是遗传病的话,还可进一步确定其遗传方式。通过单卵孪生和双卵孪生同胞发病的一致率分析,可能判断某种病受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种族和民族发病情况的比较,尤其是对同样生活环境不同种族的发病率的研究可能为遗传病的判断提供重要线索。在伴随症状分析中,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同种白细胞抗原(HLA)系统,应用这一系统作为遗传病标志。研究作为某一遗传的伴随性状,进行连锁分析,则也能为遗传病的判断提供依据。目前已建立了数十种染色体畸变和单基因遗传病的动物模型,为遗传病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手段。 DNA分析是近年来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以限制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在遗传病判断中应用最多。 遗传病的临床诊断比其他疾病更困难。一方面遗传病的种类极多,另一方面每一种遗传病的单独发病率很低,所以临床医师在遗传病的诊断上不容易取得经验。除了一般疾病的诊断方法(如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和仪器检查)外,遗传病的诊断还可能需要依靠一些特殊的诊断手段,如染色体检查,特殊的生化学测定及系谱分析。遗传病的临床表现是最重要的诊断线索,每一种遗传病都有一些症状、体征同时存在,被称为“综合征”,这是提示诊断的最初线索,也是选择实验室检查和其他遗传学检查的依据。对遗传病患者必须要详细询问家族史并绘制准确可靠的家系谱,对家系谱的分析不仅是遗传病诊断的一项依据,而且对遗传方式的判明及进行遗传咨询也是极为重要的。皮纹分析是遗传病诊断的另一种特殊手段,主要对染色体病最有价值,对其他个别单基因遗传病也可能有一定意义,常用于临床检查的是指纹、掌纹、掌褶纹、指褶纹和脚掌纹。许多遗传病的最后诊断,还有赖于染色体检查和特殊的生化测定或DNA分析。 产前诊断是遗传病诊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婴儿出生以前通过穿刺取得羊水或绒毛组织。进行染色体检查、特异的酶活性或代谢产物测定,或进行DNA分析对胎儿的发病情况作出判断,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人工流产以终止妊娠,这在减少遗传病患儿的出生,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目前人类对大多数遗传病还不能进行有效治疗的条件下,用终止妊娠来防止遗传病患儿的出生更具有突出的意义。近年来由于 B型超声扫描仪的广泛应用和技术的提高,在产前诊断,尤其是发育畸形的诊断上有很大的价值。胎儿镜也开始应用于产前诊断。 基因诊断是新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技术,也能对近百种遗传病作出准确的诊断,但是由于这些遗传病大多数还不能作有效治疗,所以从医学伦理学的观点来看,除应用于产前诊断外,基因诊断的推广仍存在很大问题。 治疗和预防,要根治遗传病,应该从基因水平或染色体水平来纠正已发生的缺陷,这种方法称为基因治疗,属于基因工程的范畴。但是基因治疗在理论上、技术上还存在着极大的困难,目前谈不上临床应用。目前对遗传病所能进行的治疗只是在早期诊断的前提下,通过控制环境条件(如饮食成分等),调节代谢过程,防止症状的出现,称为“环境工程”。目前能应用于环境工程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疗法(如苯丙酮尿症用低或无苯丙酮酸奶粉喂养)、药物疗法(如用维生素B6治疗B6 依赖症,用别嘌呤醇治疗痛风等)、手术治疗(如脾切除术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酶的补充(如异体骨髓移植治疗戈谢氏病)和对症疗法(如用抗癫痫药物控制苯丙酮酸尿症的惊厥)等。环境工程虽然可以减轻或消除一些遗传病的症状,对个体来说是有利的,但是治疗结果却使带有致病基因的患者不仅存活下来,甚至还能继续繁殖后代,而这些患者如果不经治疗本来可以自然淘汰,至少不会繁衍后代。所以环境工程对整个人类的影响可能是有害的,它将使致病基因的频率在人群中逐代提高,从而导致遗传病发病率的增高。 正因为目前对大多数遗传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所以遗传病的预防就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预防措施包括新生儿筛查、环境保护、携带者的检出和遗传咨询等方面。新生儿筛查是指对所有出生的婴儿进行某项遗传病的简单检查,以便在症状出现以前就开始治疗,防止症状发生。只有那些在症状出现以前就可以通过检查发现生化异常,而且已有治疗措施,而不给予治疗日后又会造成严重残疾的遗传病才进行新生儿筛查。苯丙酮酸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在许多国家已列为法定新生儿筛查项目。中国自1982年以来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地也进行了一些筛查。其中1985年发表的全国12省市的苯丙酮酸尿症筛查是中国第一次报告的较大规模的新生儿筛查。生物素基酶缺陷的新生儿筛查在国际上也还是一个新课题,中国从1987年开始已在北京开始了这项筛查工作。环境保护是指减少或消除环境中的致畸剂、致癌剂、致染色体畸变剂和致基因突变剂,主要是工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携带者检出是指将那些外表正常,但带有致病基因或异常染色体的个体从人群中检出,对其婚姻和生育进行指导,防止其后代发生这种遗传病,检出的方法主要是染色体检查、特异的酶活性测定或代谢产物测定以及DNA分析,目前已能对染色体平衡易位及百余种单基因病作携带者的检出,对这些遗传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遗传咨询, 1952年首先出现在美国,中国70年代以后才开展起来,是医务人员对遗传病患者及其家属对该遗传病的病因、遗传方式、防治、预后,以及提出的各项问题进行解答,并对患者的同胞子女再患此病的危险率作出估计,给予建议和指导。可以认为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终止妊娠三者为防止遗传病患者出生的“三部曲”。有人把婚姻咨询和生育咨询也纳入遗传咨询的范畴内,这些工作对优生优育具有重大意义。

我给你一篇范文吧:  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身心疾病、来自社会与家长的压力、人际关系、教师自身的内在心理压力以及经济上的压力等。增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除了社会、幼儿园评价标准的改进外,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学会自我调适。  近些年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过去5年中,有关方面在广东、广西、山西、湖北、河南、河北、浙江和上海等地分别进行的针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的调查表明,幼儿教师的性格大多热情、开朗、果断、自立,但是在整体上心理健康水平却要低于一般人群。川以广东省各地的235位年龄为1847岁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表明,幼儿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常模,特别是敌对性、抑郁两项存在问题少于常模,但在强迫、偏执、人际关系紧张等方面,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比较常见。某幼儿园曾邀请心理专家对全园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当时的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有1%的教师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一、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每天太累了,回到家只想躺在沙发上一个人静静,话都不想多说一句。”“晚上睡觉时都想着班里事情,好不容易睡着了,又被惊醒了。”“回到家就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这些话反映出许多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  幼儿教师工作非常繁重、复杂,责任心很重,需要随时处理突发事件。家长对幼儿寄托了更多希望,这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责任。研究表明,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工作太琐碎,身心疲惫,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和职业厌恶感,容易产生多种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  (一)身心疾病  健康是一个整体(wholeness ),包含身心双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感”,而应该是“身体、心智和人际关系三者都处于最佳状态”。因为人是一个“完整的人”(total person),心理的不健全会影响身体的不健康,心理的原因会引起生理的征候或疾病。  美国著名情绪心理学家扎伊德等人提出“动机一分化”理论,认为人们的行动由内驱力引起,内驱力需要一种放大的媒介才能激发有机体去行动,起这个放大作用的就是情绪过程。对幼儿教师来说,在工作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应急事件,比如孩子摔伤了、生病了,或者很执拗地哭泣。传统观念认为,如果孩子不听话,出了问题,老师也同样有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师都会有“犯错误”的感觉。在这种情绪作用下,内驱力所形成的力量作用于老师自身,久而久之,就会引起躯体的反应,造成心身疾病。幼儿教师中常见的心身疾病有慢性咽炎、心律失常、神经衰弱等。它们大多由焦虑、抑郁、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引起。  (二)来自社会与幼儿家长方面的压力  有研究表明,在家长的高期望值与教师的实际承受力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现代幼儿教师面对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自己的子女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此,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社会声誉、教学质量、教学环境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相应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也有了较高的期望。这种高期望在幼儿教师身上的投射就变成了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三)人际关系  同事关系满意度低是幼儿教师人际关系中最突出的问题。幼儿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她们有着共同的弱点:情绪容易波动,从众心理较强,注意领导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会为一点小事唠叨不休等。这些弱点集中于一个群体中,易造成教师之间较难相处,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同事之间关系变化的这种负面效应,无疑是形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们对同事的态度,总是会受到工作评价标准的影响。我国现在大部分幼儿园的培养目标都较混乱。标准的制订与执行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容易滋生各种人际冲突。幼儿园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其职业特点造成了人际交往范围的狭窄,幼儿教师有时心中有郁闷而无处宣泄。  (四)来自教师自身的压力  幼儿教师面对的对象是3}6岁左右的孩子,教育上的任何失误,幼儿教师都无法归咎于孩子,“孩子都是好的”,于是就认为自己工作不主动,爱心不够。这种归因包含了对自我的否定,长期如此对身心是有害的。  幼儿教育的改革,要求幼儿教育课程现代化,课程内容日益丰富、复杂,课程目标的日渐整合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使幼儿教师深感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如何不断提升自我,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要求,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在晋升职称、评优等诸多方面,幼儿教师也感受着程度不等的压力。  (五)经济收入现状  经济收人也是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因素之一。广东经济比较发达,但从教师的经济收人水平来看,他们在社会群体中仍然属于中等略偏下,这与他们所付出的艰苦劳动、承受的巨大压力是不对等的。这可能导致他们产生一定的心理不平衡,产生职业倦怠感。调查显示,在62位25岁以下幼儿教师中(其中月收人只有1位教师达到4000元,5位达到3000元,其余均在2000元左右),有37位不愿意工作到30岁后,因为在这个时期他们极度付出却收获甚微。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天真、幼稚、可塑性极大的幼儿,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与教师朝夕相处。教师不仅是幼儿知识、智慧的启蒙者,更是幼儿情感、意志、个性的塑造者。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正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儿童时期的心理是否健康,关系着人的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  教师行为冲动直接影响幼儿产生不良习惯,咬指甲、眨眼、皱眉、咬衣服等。幼儿教师的心理状态还会影响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幼儿是成长中的个体,自我意识正在形成,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和评价不稳定,就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幼儿会体察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会揣摸教师是否喜欢自己、信任自己,因此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影响着幼儿的心态。如果教师表现出心烦、冷漠、沮丧、敌意、心不在焉等情绪或训斥、打骂幼儿,就容易使幼儿变得自卑,认为自己不好;反之,教师表现出友善、愉快等情绪或积极关注、理解帮助幼儿,幼儿则会自尊、自信、快乐。  (二)教师情绪影响幼儿情绪发展  教师情绪不稳定会引发幼儿发脾气、争吵、说谎等社会行为问题。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情绪不稳定。教师情绪不稳定、烦躁,幼儿也会受到感染,如幼儿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是非常有害的,长此以往,会导致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幼儿也会同样积极。  (三)教师性格影响幼儿性格形成  幼儿教师的性格还会影响幼儿的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幼儿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的性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榜样。教师的行为方式、人格品质、处世态度等幼儿都会模仿,而且这种模仿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如教师性格古怪、脾气暴躁、性情多变、偏执偏激等,就会造成幼儿性格和情绪问题,使幼儿自卑、胆怯、退缩等。  三、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促进和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人手,综合各种因素,创设和谐发展的组织氛围,进而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变压力为动力,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造每位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每位教师获得成功,获得自信。面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多一点引导鼓励,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率先示范,少一点空洞说教,让每位教师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建立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  合理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在考核评优和职称晋升中务必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使之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之一。  (二)幼儿教师学会自我调整  对于幼儿教师来讲,外在的环境有时候很难改变,如社会的评价标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家长的过高期望,也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因此,学会自我调整,适当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乐观健康地过好每一天,由此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会冲淡某些挫折和焦虑。为此,专家提示几个技巧:  第一,在每天看到的地方贴一张纸条,提醒自己“我会因为孩子的行为而生气,我有情绪不是我的错,但也不是孩子的错,因为孩子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虽然不能对孩子发脾气,但是要让孩子知道“你这样的行为让我不舒服”,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二,提高教育技巧,增强控制感。研究发现,具有高控制偏向的教师更多地表现出职业倦怠。幼儿在2~4岁正处于第一反抗期,教师在要求孩子做事情时,可以多给孩子几个选择,这样做可以使教师的控制感增加,不至于被孩子拒绝就变得十分沮丧,从而减少工作倦怠感的发生机会。  第三,多参加互动性的学习讨论。几乎每个幼儿教师都会碰到大致相同的问题,同事之间共同讨论解决之道,分享共同的心得体会,有助于增加亲密感,改善同事关系。  (三)爱生活,爱工作,爱孩子  一个对生活充满积极心态的人,即使遇到各种压力和挫折,都能很快化解和调整;一个热爱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工作中遇到再多的困难、挫折和压力,都仍然会心存感恩,充满希望;一个热爱生活和热爱工作的教师,才能热爱孩子。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对孩子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将对一部分孩子的喜爱,扩大到对所有孩子的博爱,是教师热爱幼儿的感情升华,也是幼教工作必须迈出的一步。  爱心、耐心是检验每一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不仅因为爱心、耐心可以给孩子知识、经验的习得,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自己,爱别人,爱世界,学会感恩,学会有责任感,学会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