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现代武器装备概论论文目录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2024-07-07 06:50:46

现代武器装备概论论文目录图片大全

南京理工大学 08级机械工程学院 武器系统与工程专业 080151**** ***  一、 火箭筒的发展历史  火箭筒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主要用于近距离打击坦克、装甲车辆和摧毁工事等目标。  早在1598年,中国明朝人赵世帧就曾发明过一种叫“火箭溜”的火箭发射装置,它可赋予火箭一定的射向和射角,堪称是现代军用火箭发射装置的原始雏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出现在战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大量使用坦克。给美、英、苏等反法西斯盟国的军队以巨大威胁,各国都大力研制便携式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1942年春天,在美国的阿伯拉丁实验场上,反坦克枪榴弹的发射试验即将开始,这时,两个青年军官带着他们自己研制的另一种反坦克武器,悄悄来到试验场的一侧。当一辆配合枪榴弹试验的坦克靶车返回时,这两个青年军官瞄准靶车射击,随着“咝……轰”的声响,第一发击中目标,接着第二发也准确命中。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使在场观看榴弹试验的将校们大为愕然,一齐把视线转向这两个年轻人。其中,负责美国地面部队武器发展工作的陆军少将巴尼斯,接过青年人手中的武器打了一发,命中目标。参谋人员也接踵而上,直到把所有的火箭弹打光为止。这种反坦克武器的意外出现,使为发展坦克武器而焦虑的巴巴斯将军喜出望外,当场其立即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迅速装备部队。而那两位青年军官则更是欣喜若狂,他们没料到,在经历了长期冷遇后,他们的梦想竟会如此奇迹般地得以实现。  这种新型武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火箭筒,这两个青年军官就是它的发明人,陆军上校斯克纳和他的助手中尉厄尔。  二、 火箭筒的构成  火箭筒由发射筒和火筒弹两部分组成,发射筒上装有瞄准具和击发机构。射击时,火箭弹飞行,火箭弹后部多半装有稳定尾翼,弹头多为穿甲弹或破甲弹。火箭筒的有效射程一般为100—400米。  三、 现代国产火箭筒的性能特点(以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为例)  现火箭筒的主要特点是:  1.质量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造价低,易于大量生产和装备;2.弹道低伸、射击精度较高;3.射速高,火力猛,杀伤效果大;4.能在有限空间内使用,适于城镇巷战,也能在碉堡、掩体以及野战工事内使用;5.可减小发射痕迹,战场生存能力较强。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火控系统完备,能适应多种天候作战。在营用和连用反坦克火箭上分别配有简易火控系统和光学瞄准镜,并均可安装微光瞄准镜,供昼夜使用。  多种弹药配置,使用范围广泛。营用和连用反坦克火箭均可根据不同战术用途发射破甲弹和多用途弹。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重量轻,机动性强。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人机功效,在战斗状态时,三脚架部位刚好位于武器重心,使筒身发射前射击平稳,减小了人为据筒造成的晃动。在武器的重心部位设计了便于转移阵地的提手。在发射筒的内侧上方安装有象限仪座,方便射手检查筒身是否水平。筒身为玻璃钢缠绕的空心圆筒,不仅重量轻,而且隔热耐温,可重复使用。  性能先进,使用安全。与国外同类武器相比,无论是有效射程还是破甲厚度,都是相当可观的。如法国的“达特120”、德国的“铁拳3”在不装火控系统的情况下,有效射程分别是350米和300米,而PF98可达400米;在破甲能力方面,也只有瑞典的“卡尔M3”等少数产品超过800毫米,但它们的战斗部直径都大于120毫米。另外,PF98式在筒身前后安装有前后护帽,可保护射手免于烧伤;在闭锁装置上安装了闭锁插销,可在大射角射击时防止火箭弹滑出。  四、 火箭筒的发展趋  1.重点发展大威力反坦克火箭筒  自80年代中期以来,装甲防护技术有了新的突破。为了与之相抗衡,各国十分重视发展大威力反坦克火箭筒。所采取的主要技术途径有:优化破甲战斗部结构;开发串联空心装药战斗部;开发高爆穿甲弹等。  2.大力发展多功能弹药  开发多功能单兵弹药是80年代以来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多功能弹药是一种在一发弹上同时具有爆炸、爆破和穿甲功能的弹药,它能根据目标性质,自动选择最佳毁伤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属性。如美国SMAW83mm火箭筒配用的MK118式高爆火箭弹,利用自动辨别目标物质密度的引爆装置,遇到硬目标能瞬时起爆,遇到软目标能延迟到目标内部起爆。美国AAI公司研制的反坦克杀伤两用火箭弹,内含钨合金箭形穿甲弹,已成为美国SMAW-D式83mm火箭筒的新型主用弹药。  3.采用遥感自控技术开发智能火箭筒  法国研制的阿帕杰克斯自主式反坦克武器,是阿皮拉斯112mm火箭筒与探测/火控系统的综合体。它能识别目标类型,能自动搜寻、捕捉和摧毁目标,预计2000年左右装备部队。  4.应用光、机、电综合技术,提高对运动目标的命中率  火箭筒配上简易光电火控系统以提高首发命中率或引入制导技术开发高精度弹药,也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美国的SMAW83mm火箭筒,配用一种有计算机辅助装置的激光测距仪,在250m射程上首发命中率达100%,在400m射程上达80%。以色列前哨81mm火箭筒采用了目标锁定技术,发射之后,火箭弹沿着瞄准线飞行,弹道平直,在500m射程上,标准偏差只有0.13×0.13,m。

挺厉害的!!我也上这个课,缘分阿,把分给我吧,同学!!

这样的论文很难找,给你本书《当代战争论》,军事高科技方面的估计也不会有什么会被公开的,顶多是信息站平台和常规战略武器,真正高科技那就是机密咯。看看海湾战争和两次伊战的书,现在的高技术武器,还没有脱离这几次战争,或者看看巴以战争的报道,都有新式的,几乎都是美国研制的武器。

现代武器装备概论论文目录图片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回顾世纪之交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含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人们不难得出结论: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军事战斗力。20世纪70年代后一大批高新技术的迅速涌现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一方面直接催生出各类高技术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又间接从理论报道实践对军事领域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当然,在军事高技术中,人始终是决定性因素,先进的武装、装备是重要因素。  一、军事高技术概念  (一)定义  “高技术”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包含的内容特别丰富,目前还没有一致公认的定义。  1、高技术的定义  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的,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增强国防实力起先导作用的新技术群。  2、军事高技术的定义  军事高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军事高技术的三层含义:  ——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基础上  ——具有前沿性  ——主要目的是推进武器装备的发展  (二)分类  1、按照高技术分类:分为六大技术群  信息技术——军事信息技术  新材料技术——军用新材料技术  新能源技术——军用新能源技术  生物技术——军用生物技术  海洋开发技术——军用海洋开发技术  航天技术——军用航天技术  2、从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1)侦察监视技术,比如:太空——侦察卫星、空中——侦察飞机、地面——雷达、水下——声纳  (2)伪装与隐身技术:比如B-2轰炸机  (3)夜视技术,比如:红外探测器、微光夜视仪  (4)军事激光技术,比如,天莹激光器  (5)电子战技术  (6)军事航天技术  (7)精确制导技术  (8)指挥自动化技术  (9)核武器、化学武器与生物武器技术  二、军事高技术主要特征  (一)综合性。军用高技术是由多种技术组成的一个技术群体。  (二)渗透性。军用高技术的应用不仅遍及整个军事领域,同时还会迅速转为民用。  (三)创新性。军用高技术的创新科技成果具有生命周期短、创新快的特点,同时它还可在军事领域中支援各种创新活动。  (四)增效性。军用高技术能使武器装备的效能大大提高,使部队的战斗能力增强。  (五)时效性。军用高技术发展很快,其阶段性成果只有及时应用与推广,才能发挥巨大的军事效益。  (六)智能性。能提高武器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七)竞争性。各国军队为了走精兵高效之路,竞相发展军用高技术。  (八)风险性。军用高技术是前沿技术,要进行超前性研究,其结果难以预料。  (九)知识性。军用高技术是以各种科技知识为基础的,其发展更离不开掌握各种知识的高科技人才。  (十)战略性。发展军用高技术是国家的战略决策 ,它直接关系到一国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三、军事高技术对现代军事的重大影响  (一)新军事变革  军事变革就是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系统与创新的军事学说或军事理论和部队编成及时、正确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引起战争样式的深刻变化和作战效能的极大提高。先进的军事技术与武器系统、创新的军事学说和部队编成是军事变革的三要素,要发生军事变革,三者缺一不可。  (二)军事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1、高技术武器装备将明显改变现代战场与作战行动。  2、高技术武器装备将强制性地引起作战方式的变革。  (三)军事高技术对军队建设的影响  1、军队的规模将缩小。  2、军队结构将不断优化,可能出现新的作战部队。  3、军队人员构成和素质将大幅度改善。  4、建立快速反映部队。  5、提高侦察监视系统的生存能力。

国庆大典之后,为了改善武器装备,中共中央确定进口苏式武器装备。194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少奇访苏时,于27日向斯大林、华西列夫斯基和布尔加宁等提出了向苏联购买飞机装备等问题。经双方商定,当年10月15日苏联飞机第一批进口。至年底,共进口各型飞机185架。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国加速了从苏联进口武器装备的步伐。1950年和1951年,共接收了12个苏军航空兵师的装备,进口了36艘苏联鱼雷快艇。1953年6月4日,我国又和苏联签订了进口(含转让制造)81艘舰艇的协定。1951年至1954年间,还从苏联进口了60个步兵师的武器装备和36个步兵师的轻武器。空军从1950年10月至1954年初组建了多个航空兵师,拥有各型飞机3000多架,形成了包括歼击、强击、轰炸、侦察、运输航空兵的空中力量。1954年和1955年,苏联军队从安东(今丹东)、沈阳和旅大地区撤回国内时,我军有偿接收了苏军1个潜艇基地、5个歼击机师、1个轰炸机师、2个步兵师、1个机械化师、3个地面炮兵师、3个高射炮兵师等部队的大部分武器装备。到1955年底,我国共进口和接收苏式各种枪80余万支(挺),火炮1万多门,坦克装甲车辆3000多辆,飞机约5000架,舰艇约200艘(含转让制造部分),雷达和探照灯1400多部,无线电和有线电通信机2万多部,舟桥15套,主要工程机械500多部,防化专用车辆100多辆,以及各种弹药和配套装备。 自从1956年7月19日,在东北沈阳,我国仿制生产的第一架歼击机即歼—5型,首飞蓝天成功。中国人民由此步入航空工业从仿制到自行研制、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1956年以后,还进口了不少飞机、舰艇和其它个别装备的仿制样机。在进口苏式武器装备的同时,我军先后成立了炮兵、坦克、空军、海军、工兵等学校。我国抓紧了军工建设和武器装备的生产。 1951年初,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主任,代总参谋长聂荣臻、重工业部部长李富春为副主任的中央兵工委员会,根据朝鲜战争的需要,提出了提早进行兵工建设的方针,并于同年6月20日作出了《关于兵工建设问题的决定》。按照这个决定,1952年以前,军工企业自制了一些轻武器和弹药,修复了一部分旧杂式武器备装备。从1953年起,逐步开始仿制苏式武器装备,先后新建和扩建了79个规模较大的军事工厂,武器装备的仿制和试制投入了生产。到1955年底,我军利用进口和国产的武器装备,换装和新装备了陆海空三军师级单位。 至此,海军和空军的装备已初具规模,陆军特种兵的装备也迅速发展起来,步兵的旧杂式武器装备绝大部分被淘汰,基本上实现了武器装备的制式化、全军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比新中国成立时大大提高了一步。1959年,我国又自行研制了“59”式中型坦克,从而宣告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结束。此时,我国航空工业短短建国十年内,自己研制出了超音速喷气战斗机和轰炸机。 二、第二次飞跃:武器装备从摩托化向机械化的转变,诸军兵种武器装备尤其是空军、海军、二炮部队的武器装突飞猛进,基本实现了由进口化、引进化、仿制化到国产化、自制化、改进化的飞跃 武器装备国产化,是从仿制苏式武器装备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大量仿制的武器装备相继装备部队。其中以军械火炮、通信、工程、防化等武器装备进展最快,到1962年底,所需品种和数量基本上可由国内生产解决。飞机的仿制速度也比较快,继1954年仿制成功雅克—18初级教练机之后,1956年和1959年又先后仿制成功歼5型和歼6型飞机。歼7型飞机和轻型、中型轰炸机,都是60年代先后仿制定型和装备部队的。 50年代海军创建之初,装备的只是从国民党军队缴获来的有限几艘舰艇。建国10周年的时候,我国才有了第一艘自己研制的舰艇。到80年代,海军专用装备完成了苏联提供的鱼雷快艇、鱼雷潜艇、护卫舰、猎潜艇、扫雷舰等舰艇的转让制造和半成品装配,并仿制了其中部分舰艇,装备了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导弹快艇、登陆艇、猎潜艇、鱼雷艇、扫雷艇、常规舰艇与特种舰艇。并多次实施海上作战演练和从近海到太平洋的远航训练,展示出具有多种作战能力。60年代,又依照苏联的技术资料,先后仿制了鱼雷潜艇、水翼鱼雷快艇和两型导弹快艇。 而各种战术导弹的仿制工作却起步较晚,1960年才仿制成功近程地地战术导弹。空空、地空、岸舰、舰舰导弹,先后于60年代中后期仿制成功,装备部队。 从50年代中期开始,在进口和仿制苏式武器装备的同时,即着手武器装备的研制和改造工作。到60年代中期,研制出一批新武器、新装备。据统计,从1958年至1963年4月,经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定型的武器装备及其配套的设备共268项,其中仿制的158项,占59%;自行研制的102项,占38%;改进设计的8项,占3%。1963年,中国自行研制的轻武器、火炮、坦克、装甲车等陆军装备相继定型并装备部队。1964年全年被批准定型的武器装备共95项,其中自行设计的52项,占55%;仿制的43项,占45%。自行研制的武器装备的比重逐年增加。 “文化大革命”中,全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挫折和破坏。生产的武器装备质量差,不配套,遗留的质量问题和关键性技术问题较多。1969年至1971年,空军接收的700多架歼6型飞机,有50%缺敌我识别器、火箭发射器和护尾器。在武器装备国产化的过程中,各类装备进展不一。陆军装备除坦克、装甲车辆外进展都比较快,到60年代中期,已先后实现了国产化。而海、空军的专用装备直至70年代中期才基本实现国产化。据统计,到1975年底,全军武器装备中,国产坦克占71%,飞机占75%,战斗舰艇占89%,工程机械占96%,火炮占97%;枪械、通信、防化装备和舟桥渡河器材,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三、第三次飞跃:武器装备研制开始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挖掘自身国防科技潜力,实现了由机械化向电子化、信息化、通用化、自动化方向转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走出一条中国式的武器装备现代化发展之路 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是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为了走出一条中国式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路子,粉碎“四人帮”以后,解放军通过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武器装备体制和长远发展规划,加强论证工作,缩短战线,突出重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措施,不断提高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 到1987年,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批新研制成功的武器装备相继服役,使解放军的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1978年,一些科研、生产单位通力合作,于1981年完成了步枪与班用轻机枪成族的设计定型工作。1985年开始成批生产并装备部队,实现了武器装备的通用化、自动化。1977年,77式62毫米手枪研制成功。该枪小巧、美观、轻便,比54式手枪减轻36%,突出特点是能单手装填。 从80年代初开始,这种枪即批生产和装备部队。1982年在67—1式轻重两用机枪的基础上,67—2式重机枪研制成功。1985年在77式7毫米高射机枪的基础上,85式7毫米高射机枪研制成功,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77年12月,77式5个型号的木柄手榴弹的设计定型,是中国手榴弹制造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79年,77—1式木柄手榴弹在实战中开始试用,受到了部队的称赞。1982年以后,82—1式拉发火无柄手榴弹和82—2式、82—3式针刺发火无柄手榴弹相继设计定型。1979年,红箭—73反坦克导弹研制成功,并开始成批装备部队。 1980年至1983年期间,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105毫米无坐力炮和新研制成功的78式82毫米无坐力炮陆续装备部队。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配用的大比重钨合金穿甲弹,具有较远的直射距离和较大的穿甲威力,在1000米射击距离上穿甲厚度比钢质弹提高35%。78式82毫米无坐力炮的直射距离和破甲威力均比65式82毫米无坐力炮大。 1981年以来,70年代定型的74式双管37毫米高射炮系统、瞄式新型炮瞄雷达,57毫米高射炮—1式指挥仪和80年代定型的警—17丁、582乙、572甲等目标指示雷达陆续装备炮兵部队。1987年,新型双管25毫米高射炮又研制成功,并开始投产。新型自行小高炮也在加速研制。到1987年,其军、军师两级装备的高射炮数比70年代分别增加了 43倍和3倍,一个陆军师编制内的高射炮掩护面积增加了8倍。 1977年12月以后,先后研制、仿制和改进成功一批性能较好的压制火炮和仪器,并陆续装备部队。此外,还研制成功了新152毫米加农炮、273毫米火箭炮和新82毫米迫击炮,改进成功107毫米自行火箭炮。这些火炮的威力和机动性比过去仿前苏联的同类火炮均有显著提高,形成了新一代的压制火炮系列,使解放军的压制火炮进入全面更新的阶段,提高了炮兵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到1984年,69式坦克、59式坦克的改造型和79式坦克先后装备部队。其中以79式中型坦克的性能最为完善。其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比69式坦克有了很大的提高。这种坦克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新部件。1980年,又开始进行了第二代主战坦克的研制工作,1983年进入设计定型试验。为了便于步兵、坦克协同作战,步兵战车也在加紧研制中。 舰艇的发展比较快,有多种新型舰艇陆续装备部队,并基本齐装。舰艇的综合作战能力与过去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中国自行研究制造的某型导弹驱逐舰,装有高参数大功率蒸汽动力装置、导弹武器系统、自动舰炮、舰用雷达、搜索攻击声纳以及电子式指挥仪等新设备,海上作战火力强。 1974年制造出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同年8月交付海军使用。1983年,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开始在海军服役。核潜艇成批装备部队,标志着中国海军的综合作战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中国水面战斗舰艇中第一个采用全封闭、全空调的某型导弹护卫舰已在1986年装备部队。该舰的作战能力、现代化水平和自动化程度,较之先前的导弹护卫舰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使海军舰艇攻防综合作战的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此期间,海军先后研制改进型导弹快艇、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海军导弹、海军歼击/轰炸机、强击机、反潜巡逻机等,并完成了重大科学研究试验。1982年10月,常规动力潜艇首次下水发射动载火箭成功。1983年10月至1984年4月,人民海军派远洋救生船3艘次远航太平洋完成对发射试验通信卫星的跟踪测量任务。1988年9月,又成功地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动载火箭试验……。 空军武器装备方面,1985年,歼7型飞机先后在原机型基础上,增装了航炮,加挂了技术先进的空中格斗导弹,增强了火力和空中格斗能力。新仿制的歼7某型飞机,是一种超音速、全天候歼击机,不仅能截击敌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和侦察机,还兼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歼8型飞机于1981年开始装备部队。1984年对该机的雷达、火控和发动机系统进行了比较大的改进,定名为歼8I型飞机。专门为海军航空兵研制的水上轰炸机也试飞成功,并装备了部队。1978年至1979年,空军自行改装成功轰6型照相侦察机。1981年,航空兵侦察部队装备了国产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1982年至1985年,海军航空兵的国产运8型飞机加装通信、导航、侦察设备,改装成海上巡逻机,解决了海上侦察巡逻的急需。航空兵侦察部队,从1985年开始装备国产高空、高速歼击机改装的歼侦8型飞机。 此外,1959年,前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新中国的建设面临困境。就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开始了国防尖端技术的攻坚战。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从此被彻底打破。196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成立,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核反击部队。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发射成功,中国从此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这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一次飞跃,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 与此同时,中程和远程导弹的研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1970年4月24日,中国用远程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卫星。1971年,战略导弹部队开始装备中程导弹核武器。80年代初,洲际导弹开始在战略导弹部队中服役。至此,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导弹部队已拥有一定数量、多种型号的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这些战略导弹,既可以从固定的地面阵地和地下井发射,也可以进行机动发射。 1996年,人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成功地举行了一系列诸军兵种协同演习。它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的整体防卫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加强,完全能够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捍卫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任务。1997年7月1日,一个历史性的日子到来了。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以威武的姿态、严整的军容踏上香港的土地。 我军又装备了一批新型的国产8毫米班用自动步枪、班用机枪和77式与85式7毫米大口径机枪,在减轻武器的重量、提高部队的勤务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成功。在此基础上QJZ89式7毫米重机枪系统又进一步在减轻重量、提高机动性上做出努力,并采用了许多创新设计,使该武器系统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又研制装备了QLZ87式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是由我国军工企业组成的科研联合体自行设计、制造的,它填补了我军新型步兵自动武器系统的空白,武器、光学瞄准具及弹药全部为新研制。 四、第四次飞跃:以科技强军战略思想为指导,依靠自身科技、借鉴国外技术研制高技术武器装备“杀手锏”,集陆海空三军和二炮高精尖新武器于一体的配套武器装备系统,使现有武器装备成为维持和平的坚强盾牌—陆地猛虎、大海胶龙、监天之鹰、长空利箭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以科技强军战略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的潜力,军民一体,联合攻关,使我军武器装备又发生了质的飞跃。 海军武器装备建设已由初期的空(通用飞机)潜(鱼雷潜艇)快(鱼雷快艇)为主,走向以核潜艇与常规潜艇和海上专用飞机为主;作战武器由火炮为主发展到以鱼雷、导弹为主。五大兵种形成了遍及海陆空潜、岸基海基相结合、兼顾常规作战、多兵种合成的海上综合防卫作战体系。为增加常规潜艇的攻击作战能力,我海军潜艇逐步装备了反舰导弹,并且出现了装载战略导弹的常规潜艇。随着我国战略导弹的研制成功,中国海军又研制和建造出了自已的战略导弹常规潜艇。 1997年2月,中国海军两支舰艇编队同时走出国门,走向远洋,先后出访美洲四国和东南亚三国,总航程3万多海里,两支远航舰艇编队的“领头雁”,就是素有“中华第一舰”美称的新型导弹驱逐舰“哈尔滨”号(112)及其姐妹舰“青岛”号(113)。1998年,我海军舰艇编队横渡太平洋抵达美国本土和南美大陆,标志着海上机动编队保障实现了长足的跨越。2002年6月,由“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太仓”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于6月4日结束对希腊为期4天的友好访问。 空军随着一批批新型作战飞机和防空导弹装备部队,基本形成了高中低档搭配,歼击、对地攻击、运输和多种支援保障飞机相配套的体制系列,构成了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相结合的防空火力配系和覆盖全国的对空情报雷达网,使防空作战、空中作战和空降作战手段有了显著提高,形成了以一种大航程、大载弹量、速度快、兼有战斗机及轰炸机功能、技术先进的战斗轰炸机为主强大的空军力量,如“飞豹”FBC-1歼击轰炸机、歼8新型战斗机等。一种新型的非杀伤性武器即高功率微波武器已研制成功,并可以随时投入战场使用。 中国陆军野战防空部队和空军防空兵的导弹部队,共装备有多个型号的地空导弹,已经具有覆盖高、中、低、远、近全空域的能力,而其中又以中低空防御系统较为先进。90-II主战坦克是北方公司为满足现代作战要求而开发的一种全新式坦克。该坦克集中了许多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的主要优点,大量采用了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艺,因而其使用性能优越,设计新颖,操作和维修简单。 我军战略导弹部队已初步形成核导弹与常规导弹兼有、近中远程和洲际导弹齐备的武器系列,能够独立或协同其他军兵种对敌实施自卫核反击和纵深常规打击。 国防科技研究特别是尖端技术科学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与潜射导弹、机动战略导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军有了克敌制胜的“杀手锏”,百亿次银河计算机的问世,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57次卫星发射,卫星测控技术等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成果无不令世人为之惊叹。 中国新型返回式侦察卫星,重3000多千克,其中可回收部分有效载荷的重量和容积,分别增加了53%和15%,密封舱容积增加了3%。从1992年到1996年,中国已连续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3颗。与第一代中国侦察卫星相比,中国第二代卫星的轨道寿命、卫星照片的分辨率、胶片的装片量,以及胶片的有效利用率都有大幅度增加。中国的恒星相机摄星能力,从最初4等星可测提高到7等星可测,可测星的数量从10颗左右提高到近200颗,这是大的进步,它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航天照相机技术达到了一个高水平,显示中国已经能够极精确地测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中国空军空中加油机、预警机也已装备部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孙立华) 1951年式62mm中国手枪外贸改型54式62mm手枪59式9mm手枪64式62mm手枪67式62mm手枪67式62mm微声手枪77式62mm手枪80式62mm手枪(又叫80式冲锋手枪)84式62mm微型手枪QSZ92式8mm手枪中国新型9mm警用转轮手枪AC-130上则有25mm机炮,40mm机炮和105mm火炮我们的导弹是东风-4号,配有12个专业班,其中有托架,发射台,舵机,瞄准,电源,发动机,地面推进加注,地面燃烧加注,消防,垂检等专业另有技术,警卫,通讯等司直分队保障长度053米,直径025米,重量80余吨(加注后)射程1500-4900公里,飞行高度031公里,飞行速度386公里每小时精度500米,弹头重2吨(核弹),是两级地地弹道式导弹我们是中国最后一支东风-4导弹旅,预计明年五月在东北靖宇县训练发射,估计导弹的破坏力能使中国任何一个大中型城市夷为平地

南京理工大学 08级机械工程学院 武器系统与工程专业 080151**** ***  一、 火箭筒的发展历史  火箭筒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主要用于近距离打击坦克、装甲车辆和摧毁工事等目标。  早在1598年,中国明朝人赵世帧就曾发明过一种叫“火箭溜”的火箭发射装置,它可赋予火箭一定的射向和射角,堪称是现代军用火箭发射装置的原始雏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出现在战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大量使用坦克。给美、英、苏等反法西斯盟国的军队以巨大威胁,各国都大力研制便携式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1942年春天,在美国的阿伯拉丁实验场上,反坦克枪榴弹的发射试验即将开始,这时,两个青年军官带着他们自己研制的另一种反坦克武器,悄悄来到试验场的一侧。当一辆配合枪榴弹试验的坦克靶车返回时,这两个青年军官瞄准靶车射击,随着“咝……轰”的声响,第一发击中目标,接着第二发也准确命中。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使在场观看榴弹试验的将校们大为愕然,一齐把视线转向这两个年轻人。其中,负责美国地面部队武器发展工作的陆军少将巴尼斯,接过青年人手中的武器打了一发,命中目标。参谋人员也接踵而上,直到把所有的火箭弹打光为止。这种反坦克武器的意外出现,使为发展坦克武器而焦虑的巴巴斯将军喜出望外,当场其立即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迅速装备部队。而那两位青年军官则更是欣喜若狂,他们没料到,在经历了长期冷遇后,他们的梦想竟会如此奇迹般地得以实现。  这种新型武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火箭筒,这两个青年军官就是它的发明人,陆军上校斯克纳和他的助手中尉厄尔。  二、 火箭筒的构成  火箭筒由发射筒和火筒弹两部分组成,发射筒上装有瞄准具和击发机构。射击时,火箭弹飞行,火箭弹后部多半装有稳定尾翼,弹头多为穿甲弹或破甲弹。火箭筒的有效射程一般为100—400米。  三、 现代国产火箭筒的性能特点(以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为例)  现火箭筒的主要特点是:  1.质量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造价低,易于大量生产和装备;2.弹道低伸、射击精度较高;3.射速高,火力猛,杀伤效果大;4.能在有限空间内使用,适于城镇巷战,也能在碉堡、掩体以及野战工事内使用;5.可减小发射痕迹,战场生存能力较强。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火控系统完备,能适应多种天候作战。在营用和连用反坦克火箭上分别配有简易火控系统和光学瞄准镜,并均可安装微光瞄准镜,供昼夜使用。  多种弹药配置,使用范围广泛。营用和连用反坦克火箭均可根据不同战术用途发射破甲弹和多用途弹。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重量轻,机动性强。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人机功效,在战斗状态时,三脚架部位刚好位于武器重心,使筒身发射前射击平稳,减小了人为据筒造成的晃动。在武器的重心部位设计了便于转移阵地的提手。在发射筒的内侧上方安装有象限仪座,方便射手检查筒身是否水平。筒身为玻璃钢缠绕的空心圆筒,不仅重量轻,而且隔热耐温,可重复使用。  性能先进,使用安全。与国外同类武器相比,无论是有效射程还是破甲厚度,都是相当可观的。如法国的“达特120”、德国的“铁拳3”在不装火控系统的情况下,有效射程分别是350米和300米,而PF98可达400米;在破甲能力方面,也只有瑞典的“卡尔M3”等少数产品超过800毫米,但它们的战斗部直径都大于120毫米。另外,PF98式在筒身前后安装有前后护帽,可保护射手免于烧伤;在闭锁装置上安装了闭锁插销,可在大射角射击时防止火箭弹滑出。  四、 火箭筒的发展趋  1.重点发展大威力反坦克火箭筒  自80年代中期以来,装甲防护技术有了新的突破。为了与之相抗衡,各国十分重视发展大威力反坦克火箭筒。所采取的主要技术途径有:优化破甲战斗部结构;开发串联空心装药战斗部;开发高爆穿甲弹等。  2.大力发展多功能弹药  开发多功能单兵弹药是80年代以来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多功能弹药是一种在一发弹上同时具有爆炸、爆破和穿甲功能的弹药,它能根据目标性质,自动选择最佳毁伤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属性。如美国SMAW83mm火箭筒配用的MK118式高爆火箭弹,利用自动辨别目标物质密度的引爆装置,遇到硬目标能瞬时起爆,遇到软目标能延迟到目标内部起爆。美国AAI公司研制的反坦克杀伤两用火箭弹,内含钨合金箭形穿甲弹,已成为美国SMAW-D式83mm火箭筒的新型主用弹药。  3.采用遥感自控技术开发智能火箭筒  法国研制的阿帕杰克斯自主式反坦克武器,是阿皮拉斯112mm火箭筒与探测/火控系统的综合体。它能识别目标类型,能自动搜寻、捕捉和摧毁目标,预计2000年左右装备部队。  4.应用光、机、电综合技术,提高对运动目标的命中率  火箭筒配上简易光电火控系统以提高首发命中率或引入制导技术开发高精度弹药,也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美国的SMAW83mm火箭筒,配用一种有计算机辅助装置的激光测距仪,在250m射程上首发命中率达100%,在400m射程上达80%。以色列前哨81mm火箭筒采用了目标锁定技术,发射之后,火箭弹沿着瞄准线飞行,弹道平直,在500m射程上,标准偏差只有0.13×0.13,m。

浅谈军事高技术及信息化对现代战争的影响的论文,既然浅谈不用1500吧

现代武器装备概论论文目录图片格式

南京理工大学 08级机械工程学院 武器系统与工程专业 080151**** ***  一、 火箭筒的发展历史  火箭筒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主要用于近距离打击坦克、装甲车辆和摧毁工事等目标。  早在1598年,中国明朝人赵世帧就曾发明过一种叫“火箭溜”的火箭发射装置,它可赋予火箭一定的射向和射角,堪称是现代军用火箭发射装置的原始雏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出现在战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大量使用坦克。给美、英、苏等反法西斯盟国的军队以巨大威胁,各国都大力研制便携式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1942年春天,在美国的阿伯拉丁实验场上,反坦克枪榴弹的发射试验即将开始,这时,两个青年军官带着他们自己研制的另一种反坦克武器,悄悄来到试验场的一侧。当一辆配合枪榴弹试验的坦克靶车返回时,这两个青年军官瞄准靶车射击,随着“咝……轰”的声响,第一发击中目标,接着第二发也准确命中。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使在场观看榴弹试验的将校们大为愕然,一齐把视线转向这两个年轻人。其中,负责美国地面部队武器发展工作的陆军少将巴尼斯,接过青年人手中的武器打了一发,命中目标。参谋人员也接踵而上,直到把所有的火箭弹打光为止。这种反坦克武器的意外出现,使为发展坦克武器而焦虑的巴巴斯将军喜出望外,当场其立即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迅速装备部队。而那两位青年军官则更是欣喜若狂,他们没料到,在经历了长期冷遇后,他们的梦想竟会如此奇迹般地得以实现。  这种新型武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火箭筒,这两个青年军官就是它的发明人,陆军上校斯克纳和他的助手中尉厄尔。  二、 火箭筒的构成  火箭筒由发射筒和火筒弹两部分组成,发射筒上装有瞄准具和击发机构。射击时,火箭弹飞行,火箭弹后部多半装有稳定尾翼,弹头多为穿甲弹或破甲弹。火箭筒的有效射程一般为100—400米。  三、 现代国产火箭筒的性能特点(以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为例)  现火箭筒的主要特点是:  1.质量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造价低,易于大量生产和装备;2.弹道低伸、射击精度较高;3.射速高,火力猛,杀伤效果大;4.能在有限空间内使用,适于城镇巷战,也能在碉堡、掩体以及野战工事内使用;5.可减小发射痕迹,战场生存能力较强。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火控系统完备,能适应多种天候作战。在营用和连用反坦克火箭上分别配有简易火控系统和光学瞄准镜,并均可安装微光瞄准镜,供昼夜使用。  多种弹药配置,使用范围广泛。营用和连用反坦克火箭均可根据不同战术用途发射破甲弹和多用途弹。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重量轻,机动性强。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人机功效,在战斗状态时,三脚架部位刚好位于武器重心,使筒身发射前射击平稳,减小了人为据筒造成的晃动。在武器的重心部位设计了便于转移阵地的提手。在发射筒的内侧上方安装有象限仪座,方便射手检查筒身是否水平。筒身为玻璃钢缠绕的空心圆筒,不仅重量轻,而且隔热耐温,可重复使用。  性能先进,使用安全。与国外同类武器相比,无论是有效射程还是破甲厚度,都是相当可观的。如法国的“达特120”、德国的“铁拳3”在不装火控系统的情况下,有效射程分别是350米和300米,而PF98可达400米;在破甲能力方面,也只有瑞典的“卡尔M3”等少数产品超过800毫米,但它们的战斗部直径都大于120毫米。另外,PF98式在筒身前后安装有前后护帽,可保护射手免于烧伤;在闭锁装置上安装了闭锁插销,可在大射角射击时防止火箭弹滑出。  四、 火箭筒的发展趋  1.重点发展大威力反坦克火箭筒  自80年代中期以来,装甲防护技术有了新的突破。为了与之相抗衡,各国十分重视发展大威力反坦克火箭筒。所采取的主要技术途径有:优化破甲战斗部结构;开发串联空心装药战斗部;开发高爆穿甲弹等。  2.大力发展多功能弹药  开发多功能单兵弹药是80年代以来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多功能弹药是一种在一发弹上同时具有爆炸、爆破和穿甲功能的弹药,它能根据目标性质,自动选择最佳毁伤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属性。如美国SMAW83mm火箭筒配用的MK118式高爆火箭弹,利用自动辨别目标物质密度的引爆装置,遇到硬目标能瞬时起爆,遇到软目标能延迟到目标内部起爆。美国AAI公司研制的反坦克杀伤两用火箭弹,内含钨合金箭形穿甲弹,已成为美国SMAW-D式83mm火箭筒的新型主用弹药。  3.采用遥感自控技术开发智能火箭筒  法国研制的阿帕杰克斯自主式反坦克武器,是阿皮拉斯112mm火箭筒与探测/火控系统的综合体。它能识别目标类型,能自动搜寻、捕捉和摧毁目标,预计2000年左右装备部队。  4.应用光、机、电综合技术,提高对运动目标的命中率  火箭筒配上简易光电火控系统以提高首发命中率或引入制导技术开发高精度弹药,也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美国的SMAW83mm火箭筒,配用一种有计算机辅助装置的激光测距仪,在250m射程上首发命中率达100%,在400m射程上达80%。以色列前哨81mm火箭筒采用了目标锁定技术,发射之后,火箭弹沿着瞄准线飞行,弹道平直,在500m射程上,标准偏差只有0.13×0.13,m。

这样的论文很难找,给你本书《当代战争论》,军事高科技方面的估计也不会有什么会被公开的,顶多是信息站平台和常规战略武器,真正高科技那就是机密咯。看看海湾战争和两次伊战的书,现在的高技术武器,还没有脱离这几次战争,或者看看巴以战争的报道,都有新式的,几乎都是美国研制的武器。

挺厉害的!!我也上这个课,缘分阿,把分给我吧,同学!!

现代武器装备概论论文目录图片高清

2010年大学生军事理论课程论文范文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对军队的武器装备作战理论,编制体制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构成战争基本要素的人,武器装备及人与武器的组合方式,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高技术战争,实质上是高科技的较量与对抗。作为战争主体的人,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把其科学有效地运用于战场上,谁就可以获得战场上的主动与优势。 一、正确认识高技术条件下人与武器的关系 人与武器的关系问题,是确立正确的高技术战争认识观的首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早就明确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的是人不是物”这一科学论证,正确揭示了人和武器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现代条件下,武器装备的发展不仅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削弱人的决定作用,相反却显得更加重要,更加突出了,这是因为,人永远是战争的主体,这也是我们建立正确的技术战争认识军事人才的关键。 (一)高素质的人是高技术战争中决定性因素的关键要素。 在高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的今天,高素质的人与低素质的人不是简单的能力差,而是战斗力的质量差,而以不同的二者形成的人的群体,军队,部队或战斗团体,在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上,具有本质的差别。因为高技术战争所涉及的技术与科学知识十分广阔,人的体力与体能在战争中的作用大幅度下降,而人的智能作用居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在科学技术还十分发达的情况下人与武器的结合是件很容易的事,稍加训练就会提高技能,可以形成和提高战斗力。武器装备也要靠人去掌握和使用。同样的武器,在不同人的手中将发挥不同的效能。两伊战争,伊拉克和伊郎各自得到了苏联和美国的一些新式武器装备,但由于双方军队的素质不高,结果是用先进的武器打了一场落后的战争。智能化的武器需要智能化的士兵来掌握。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的全胜与伊拉克的惨败,二者在科技素质上的悬殊差别是一个重要原因,而霍克导弹现象足以证明这一点。霍无导弹是美国雷锡恩公司1954年研制,60年代初装备部队的一种全天侯中低空的地对空导弹。经过近些年的高技术改造,在90年代初仍是比较先进的高技术兵器,它是美陆军、海军、陆战队标准的野战防空的中程防空导弹,可以用来拦截飞机,巡航导弹和地对空导弹。海湾战争前夕,美军卖给科威特140枚导弹及发射控制系统,当科威特陷落后,这140枚霍无导弹自然成为伊军的战利品,但由于霍克导弹采用了先进的制导方式,操作与发射过程十分复杂,由于伊军缺乏技术人才,尽管在90年8月份占缴获到手,但一直到1991年1月17日战争爆发,还没有掌握操纵,控制与发射的本领。尽管战场十分需要防空兵器,但由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只能让其在库中睡大觉,造成了巨大的浪费。霍克导弹现象则进一步说明高素质的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相反,低素质的人尽管再多,但它的作用很小,有时甚至是没有作用。有的同志说战争就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其实不然,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第二个问题: (二)人的数量优势不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优势,战斗力不仅来自人质量,也来自人的结合体-武器的质量。 在武器装备水平较低的时代,兵力兵器的数量是军力大小强弱的主要标志数量优势可以弥补质量上的劣势,成为制约战争胜负决定性因素。“多兵之旅必胜”几乎成为战争制胜的名言,而现代高技术的今天,是用数量无法弥补的。海湾战争中,占尽兵优势的伊军,由于军力,经济和政治组织力方面的质量差,不仅一次象样的抵抗都没有,简直成为战场上的聋子,瞎子和靶子,只是被动挨打,丝毫没有还手的余地,因此人的决定性因素-不在数量优势。高素质的人与武器结合,才能生长和提高战斗力。 (三)人心向背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更为突出。 毛泽东同志历来把人心向背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来看待,这也是他建立无产阶级战争观的基本出发点。在高技术战争的今天,人心向背,战争的正义性问题仍在战争胜负中起着重要作用。海湾战争更为深刻的说明这一点。 (1)从战争的起源上,是由于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因而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特别是伊拉克置联合国十项决议而不顾,一意孤行,形成了100多个国家参加反伊的联盟和30多个国家组成多国部队; (2)从战争力量的形成上,由于伊拉克的侵略行径,在全世界空前孤立,几乎全世界都反对伊拉克,伊拉克真正成了孤家寡人。而多国部队似乎具有了战争的“正义性”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再不像美军侵略越南,奇袭利比亚那样遭到世界及国内的反对与遣责,原因不正是伊拉克的人心向背问题吗?就连生活中也是这样,如一个需要积极向上的整体,某名同志不顾制度及要求,自行行事,犯了于集体“摸黑”的错误,必然招来全体的反对。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思想切不可有丝毫的动摇。 二、人的因素在现代高技术出现的几种新的特点 (1)人的因素将更多地通过“物化”形式表现出来。 现代军事科技的发展,使人的作用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和更高层次上得到充分发挥。如人借助“外脑”和其他先进的技术装备,成倍地提高大脑的功能;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广泛运用,把人的“智力”开发推向一个新领域;“机器人”参战也由幻想变为现实等等。这些都足以说明,人的因素的作用,将更多“物化”形式表现出来。 (2)人的因素在“寂静战场的的对抗中更加突出” 以往的战争,众人们习惯考虑双方打起来之后如何战胜对方。而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则要求把和平时期各个领域的广泛较量,即在“寂静战场”上的较量,视为“热战场”较量砂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作为战胜对方的新手段。当今世界,威慑理论的广泛研究和运用。凭借高精尖技术兵器,力图给对方构成一种威慑,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素质,观念及军事理论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3)人的因素将更多地在间接对抗中发挥作用。 新的技术兵器大量运用于战场几乎是强制性地改变着传统作战方法。打赢现代化战争不仅要靠直接操纵者,而且要靠保障者和组织者。人的因素将更多地表现为斗智斗谋。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方式和作战方法的改变,作战理论的更新,归根到底是人创造活动的结果。 就连技术发展的美国1986年《作战纲要》指出:“战争是由人而不是由机器去进行并取胜的。一如既往,人的因素将在未来的战役战斗中起决定作用”。 三、现代军事人才产生的途径 1、在严格训练中成才。军事人才要经过系统严格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军事知识的教育,更要经过直接或间接的军事实践的锻炼。战争条件靠战争实践学习战争,在和平时期则要靠训练,靠苦练,邓小平指出:“在没有战争的条件下,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提高军队的;军事素质和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做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2、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军肩负着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任务。现代战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需要更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毛泽东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军事技术,努力探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克敌制胜的战法。3、坚持多形式多渠道自学成才道路。培养现代高素质军事人才,除上述主要途径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军事人才的新途径,谋求21世纪战略主动,在军队建设上,实现收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实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的战略思想。

挺厉害的!!我也上这个课,缘分阿,把分给我吧,同学!!

南京理工大学 08级机械工程学院 武器系统与工程专业 080151**** ***  一、 火箭筒的发展历史  火箭筒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主要用于近距离打击坦克、装甲车辆和摧毁工事等目标。  早在1598年,中国明朝人赵世帧就曾发明过一种叫“火箭溜”的火箭发射装置,它可赋予火箭一定的射向和射角,堪称是现代军用火箭发射装置的原始雏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出现在战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大量使用坦克。给美、英、苏等反法西斯盟国的军队以巨大威胁,各国都大力研制便携式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1942年春天,在美国的阿伯拉丁实验场上,反坦克枪榴弹的发射试验即将开始,这时,两个青年军官带着他们自己研制的另一种反坦克武器,悄悄来到试验场的一侧。当一辆配合枪榴弹试验的坦克靶车返回时,这两个青年军官瞄准靶车射击,随着“咝……轰”的声响,第一发击中目标,接着第二发也准确命中。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使在场观看榴弹试验的将校们大为愕然,一齐把视线转向这两个年轻人。其中,负责美国地面部队武器发展工作的陆军少将巴尼斯,接过青年人手中的武器打了一发,命中目标。参谋人员也接踵而上,直到把所有的火箭弹打光为止。这种反坦克武器的意外出现,使为发展坦克武器而焦虑的巴巴斯将军喜出望外,当场其立即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迅速装备部队。而那两位青年军官则更是欣喜若狂,他们没料到,在经历了长期冷遇后,他们的梦想竟会如此奇迹般地得以实现。  这种新型武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火箭筒,这两个青年军官就是它的发明人,陆军上校斯克纳和他的助手中尉厄尔。  二、 火箭筒的构成  火箭筒由发射筒和火筒弹两部分组成,发射筒上装有瞄准具和击发机构。射击时,火箭弹飞行,火箭弹后部多半装有稳定尾翼,弹头多为穿甲弹或破甲弹。火箭筒的有效射程一般为100—400米。  三、 现代国产火箭筒的性能特点(以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为例)  现火箭筒的主要特点是:  1.质量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造价低,易于大量生产和装备;2.弹道低伸、射击精度较高;3.射速高,火力猛,杀伤效果大;4.能在有限空间内使用,适于城镇巷战,也能在碉堡、掩体以及野战工事内使用;5.可减小发射痕迹,战场生存能力较强。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火控系统完备,能适应多种天候作战。在营用和连用反坦克火箭上分别配有简易火控系统和光学瞄准镜,并均可安装微光瞄准镜,供昼夜使用。  多种弹药配置,使用范围广泛。营用和连用反坦克火箭均可根据不同战术用途发射破甲弹和多用途弹。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重量轻,机动性强。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人机功效,在战斗状态时,三脚架部位刚好位于武器重心,使筒身发射前射击平稳,减小了人为据筒造成的晃动。在武器的重心部位设计了便于转移阵地的提手。在发射筒的内侧上方安装有象限仪座,方便射手检查筒身是否水平。筒身为玻璃钢缠绕的空心圆筒,不仅重量轻,而且隔热耐温,可重复使用。  性能先进,使用安全。与国外同类武器相比,无论是有效射程还是破甲厚度,都是相当可观的。如法国的“达特120”、德国的“铁拳3”在不装火控系统的情况下,有效射程分别是350米和300米,而PF98可达400米;在破甲能力方面,也只有瑞典的“卡尔M3”等少数产品超过800毫米,但它们的战斗部直径都大于120毫米。另外,PF98式在筒身前后安装有前后护帽,可保护射手免于烧伤;在闭锁装置上安装了闭锁插销,可在大射角射击时防止火箭弹滑出。  四、 火箭筒的发展趋  1.重点发展大威力反坦克火箭筒  自80年代中期以来,装甲防护技术有了新的突破。为了与之相抗衡,各国十分重视发展大威力反坦克火箭筒。所采取的主要技术途径有:优化破甲战斗部结构;开发串联空心装药战斗部;开发高爆穿甲弹等。  2.大力发展多功能弹药  开发多功能单兵弹药是80年代以来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多功能弹药是一种在一发弹上同时具有爆炸、爆破和穿甲功能的弹药,它能根据目标性质,自动选择最佳毁伤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属性。如美国SMAW83mm火箭筒配用的MK118式高爆火箭弹,利用自动辨别目标物质密度的引爆装置,遇到硬目标能瞬时起爆,遇到软目标能延迟到目标内部起爆。美国AAI公司研制的反坦克杀伤两用火箭弹,内含钨合金箭形穿甲弹,已成为美国SMAW-D式83mm火箭筒的新型主用弹药。  3.采用遥感自控技术开发智能火箭筒  法国研制的阿帕杰克斯自主式反坦克武器,是阿皮拉斯112mm火箭筒与探测/火控系统的综合体。它能识别目标类型,能自动搜寻、捕捉和摧毁目标,预计2000年左右装备部队。  4.应用光、机、电综合技术,提高对运动目标的命中率  火箭筒配上简易光电火控系统以提高首发命中率或引入制导技术开发高精度弹药,也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美国的SMAW83mm火箭筒,配用一种有计算机辅助装置的激光测距仪,在250m射程上首发命中率达100%,在400m射程上达80%。以色列前哨81mm火箭筒采用了目标锁定技术,发射之后,火箭弹沿着瞄准线飞行,弹道平直,在500m射程上,标准偏差只有0.13×0.13,m。

现代武器装备概论论文题目大全

挺厉害的!!我也上这个课,缘分阿,把分给我吧,同学!!

可以写武器、装备,的性能研究,和你认为的性能缺陷

运用你所知道的国防知识,再加上在图书馆和网上了解的知识,对各个国家的国防科技和武器的现代化水平进行分类,再逐一的对每个分类进行归纳(可以按历史发展的角度写,也可以按现代化战争的需要来写等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