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杜甫研究论文的摘要部分怎么写初中

发布时间:2024-07-07 03:11:23

杜甫研究论文的摘要部分怎么写初中

论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但往往兼有抒情和议论,是一种形式多样,笔墨灵活的文体,也是最广泛的文体。论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

内容摘要: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关键词: 现实主义 排律 气势 诗史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无贵贱不卑,无富贫亦足”(7),指出贫贱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于有贵者,富者的存在。这些应当说是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髓。杜甫在他的诗歌里忠实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被残酷压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的不满。他总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放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写,而且,用艺术形象和诗歌的语言描写,所以,能够充分地显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时代特征。这些有的是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因而,弥补了史书的不足。杜甫的一组伟大的杰作“三吏”“三别”,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残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仃。”杜甫的诗歌中着重写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当时的妇女所受到的剥削和压迫。例如杜甫的《虎牙行》中写到妇女的悲惨遭遇是“八荒十年防盗贼,征戍诛求寡妻哭。”《白帝》中写到“哀哀寡妻诛求尽,恸哭秋何处村。”《遣遇》中的“石间采蕨女,于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杜甫的诗歌还揭露了唐王朝统治阶级政治上的腐朽,生活上的奢侈和道德上的败坏,谴责了他们祸国殃民的种种罪恶。这些统治者“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轻肥。”(8)“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贫交行》),在他的《洗兵行》一诗中这样写到:“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杜甫在诗歌创作中还比较侧重于揭露,谴责上层统治集团的奢侈荒淫,例如他在《乐游园歌》这首诗中写的“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等句,在他的《壮游》中写到:“国马皆粟豆,官鸡输稻梁。”还有《斗鸡》《丽人行》等诗篇。杜甫的诗歌《前出塞》,《后出塞》,《后出塞》等,通过具体的事实揭露了天宝年间统治集团不断发动扩边战争,致使士兵长期远戍并且大量的死亡,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然而,杜甫的诗歌不只是指斥了将帅们以杀人略地去邀功请赏:“古人重边功,今人重高熏。”(9)还直接地批评了玄宗的穷兵赎武:“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棘”。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不只是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生活,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并愤怒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种种罪恶,他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用这种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批判了统治集团,并传达出广大人民的愿望。这些都反映在了杜甫的诗歌当中,例如他的《行次昭陵》,《忆昔》,《前出塞》,《伤春五首》,《送陵州路使君之任》,《有感五首》等中。在他的《往在》一诗中更具体地写道:“主将晓逆顺,元元归始终。一朝自罪己,万里车书通。锋镝供锄犁,征戍听所从。庸官各复业,土著还力农。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中兴是国初,继体如太宗。端拱纳谏诤,和风日冲融。”“这些标志着杜甫的诗歌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辉煌的时期(10),”“也奠定了杜甫诗歌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1)”。杜甫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诗人。就比较而言,李白的诗歌天然涌发,大气滂沱,飘逸浪漫而且又不可让人模仿;但是杜甫的诗歌就不一样,杜甫的诗歌则是经过千锤百炼,呕心沥血,苦心经营,可以作为后人的典范。就这一点来说,杜甫的诗歌对后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至少是比及李白来说,“杜甫,上接古人,继承了风雅言志的传统,吸收了沈全期,宋之问写律诗的经验。”有人又说杜甫的诗歌“尽得古今之体式,而兼文人所独专”,“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古今诗人之中,没有一个人能和杜甫相比”(12),可见,杜甫的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绝非一般的。杜甫的诗歌类型众多,风格也富于变化。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杜甫的诗歌应用范围很广泛。他不仅用诗歌来叙事抒情,还用来描写人物传记和自传,书信,游记,政论,诗文评论等等,几乎是无所不能。不过,这也给杜甫的诗歌带来部分上的偏重于理性化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杜甫对前代诗歌的继承是比较宽容的,杜甫主张“转以为多师”而不轻易否定。比如对南朝的诗歌,杜甫虽然有所批评,但是,他却不曾像李白那样大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对庾信,何逊,阴铿等众多六朝作家,都能够诚心地肯定和汲取其长处,从而,也丰富了杜甫自身的创作。这一点元稹在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就曾经强调的指出过。杜甫善于运用多种诗歌体式。他的五,六言律诗和五,七言古体诗,在唐朝都是一流的。杜甫的七言绝句虽然不如李白,王昌龄等那样杰出,但是他的诗歌也有自成一家的特点。只有五绝,数量很少,稍微逊色。在杜甫的诗歌中,有几种类型特别具有独创性,这些也就能够足以代表他对中国诗史的伟大贡献,我们分别加以介绍:一类是用五言古体诗的形式写成的自叙性的诗篇,《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作。这一类诗歌大都篇幅较长,往往是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这样,能够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例如他的《北征》这首诗歌长达七百字,叙述自己从凤翔至慵州探家的一路经历和所见所思,以及沿途的景物,战乱时的创痕,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与家人重聚的情形等多方面的内容,交织在一起,情绪起伏变化,成分体现了杜甫当时复杂的心情。这类诗歌是从辞赋体变化而来的,带有明显的散文成分。宋代诗歌有“以文为诗”的倾向,显然,受到杜甫这一类诗歌作品的饿深重的影响,但是在督抚诗中,由于感情的浓郁厚重,仍然有足够的力量支撑如此长篇,而不致失去诗歌的特性。一类是以《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为代表的既有七言古体,又有五言古体的叙事诗。这一类诗歌实际是古代乐府民歌的流变,但是,杜甫的诗歌打破惯例,不用乐府古体而“即事名篇”(根据所叙事实命名),这样就更能反映事实,更富于生活气息。这一大创造,直接引导了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从叙事诗的艺术角度来看,这些诗歌善于描绘人物的形象,尤其是运用了对话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在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的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还有一类就是杜甫的七律。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对中国的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杜甫以前的七律诗歌的创作多用于宫廷的应制唱和,这类诗歌的内容很贫乏,,其语言也平缓无力,而在这以外,他的佳作还是不少的,到了杜甫,这个局面就从此被扭转了。杜甫的诗歌真是气象万千,不但伟大,而且十分的崇高。杜甫的诗歌有苍苍茫茫的气势,真的有些像大地上的山水。平常的人读后就可以看出他伟大的力量,而不可以看到杜甫伟大的高尚的情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首绝句,真的可以看出来杜甫的高尚和伟大,第一句清洁,有清洁可以看出高尚,后两句代表心扉,在心扉关闭的时候,什么也不容纳,或者不发现高尚的情趣,伟大的力量。“窗含”“门泊”则是杜甫心扉的敞开。虽然窗子很小,但是包含着西岭的千秋雪,船泊门前,常人看到门前的船,只不过是很蠢然没有灵性的事物,但是作者看来就绝非如此呀,在他眼里,船是具有灵性的东西,船中的人就是船的主脑,由西蜀到东吴,由东吴到西蜀。“窗含”是高尚的情趣,“门泊”一句是伟大的力量。后人都认为这一首诗歌是写实的,实际上是一种象征的手法,是杜甫人格的真实写照。杜甫的诗歌中蕴涵着一种巨大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不是一时的蛮力横劲。有的蛮横是一种病,杜甫的诗歌的力量并不是散漫的,盲目的,浪费的。“其力如水拍岸,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状者,色彩虽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内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就如花之红,柳之绿,是内在生命的放射,不是从外涂上的。”(13)杜甫的诗歌有《戏为六绝句》(其一)(其四)虽曰“戏为”,也是严肃的,所写的诗歌的见解,可以看出其创作的途径,批评的态度,“玩意儿”是做出来的,力气却是真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杜甫的生之力,生之色彩。读杜甫的诗歌第一要注意他的感觉。例如他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14)观“嫩蕊”句,其感觉真的纤细,用“商量”两个字真有意思,可以看出杜甫诗歌的仔细大方:这与他的人格有关,其次是杜甫的情绪,感情。自“王杨卢骆”二首可以看出杜甫的感觉是敏锐,纤细,情绪是热烈真诚的。此外,另一点是金圣叹批《水浒》说鲁智深的“郁勃”--有郁积之势而用力勃发,所以虽然勃发而有蕴郁之力。别人情绪或者热烈,真诚,而不能郁勃。且杜甫的诗歌有理想,此自“两个黄鹂”这一首诗可以看出。杜甫的七绝避熟就生,就像韩愈作文所说的“惟陈言之务去”(15)韩愈的陈言务去只限于修辞,至其取才,思想并没有特殊。取材不见得好,思想也不见得高,杜甫不但修辞避熟就生,其取材也很出奇。例如七绝《觅果栽》:“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黄梅。石笋街中却扫去,果园坊里为求来”。有《觅松树栽》和《乞大邑瓷碗》,别的人写这一类的诗毕定很高雅,而雅得俗,但是杜甫写的不雅,却不俗,粗中有细。别人写声音是纤细的,而杜甫写的却是宏大的,例如《三绝句》的第一首:“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稀?”此盖与杜甫的天性有关。杜甫的幻想,感觉是壮美的,不是优美的。在温室里开的花是“唐花”,但是,杜甫的诗歌不是花的美丽,而是松柏的美丽,禁得起风霜雨露,苦寒炎热。他睁开起眼睛,要写的事物的真相,不象义山的偏之于梦的朦胧美。例如他的《乞大邑瓷碗》:“大邑瓷碗轻且坚,扣如衰玉锦城传。君家白瓷胜霜玉,急送茅斋也可怜。”杜甫的诗歌思想上有此,但是不以此为胜,而是以新鲜取胜的。其好处在气象。杜甫的气象是非常雄伟的。例如《夔州歌五首》其九:“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天凉。”它的平仄就是: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多用“三平落脚”。又如杜甫的诗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16)平仄不合,第二句就是“三平落脚”。“三平落脚”要落得稳,这在七古好用。但是,杜甫的七古用“三平落脚”句很多,作七绝也是如此,其《曲江三章五句》之三:“自断次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势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庐,看射猛虎终残年。”杜甫的诗歌吸取了乐府歌辞的表现手法,但是没有沿用古题,不拘泥于古调,而是根据现实的题材,另立新题,自由地抒写,创作了许多反映了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诗篇。“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15)道出了杜甫的诗歌这方面的开创意义。“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无一语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理。”(18)例如《兵车行》,《丽人行》,《佳人》,《前出塞》和《后出塞》等,都是这一类的名篇。其次,描写方法上,他采取了朴实的叙述,精细的雕琢的手法,但是又有所创新,吸收了乐府歌辞的意境,并使之提到一个新的地位。例如杜甫的《丽人行》《佳人》等中,有着朴实的叙述,有对话,惟妙惟肖,入情入理,完全是乐府歌辞的意境。但是对人物的形态,心理描写的十分的细致,却远远地高出了乐府歌辞。再次,寓抒情于叙事之中,即杜甫不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明明白白地说出来,而是容进在客观的具体的描写当中,然后通过强烈的抒情表露出来,正像是“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该铁别把它指点出来”(18)这是杜甫叙事诗中最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例如《哀江头》《兵车行》和“三吏”“三别”等诗歌,作者都是以故事中主人翁的身份出现的,因此,他的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更为紧密。在叙述中就包孕着炽烈的感情,姓名的态度,使全诗凝成了滚动着热情的完整形象,增强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是杜甫的创造,也是以后他所写新乐府的诗人所不能与之相比的。第四,杜甫不但吸取了乐府歌辞的表现手法,还汲取了许多古代和当代优秀诗人的艺术成就。他曾追慕宋玉的文采,低徊于其“江山故宅”(《咏怀古迹》),赞誉庾信的“凌云健笔”(《戏为六绝句》)和“清新”的风格。他称誉孟浩然的诗歌“清诗句句尽堪传”和王维的诗歌“最传看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他颂扬王勃,杨炯,卢照龄和骆宾王的诗歌为“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对李白的诗歌,他更是倾心:“多也诗无敌,飘然思无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他对以前的诗人在遣词造句上的工夫的称赞,同时也就是他在表现手法上对前人的学习和继承。他曾经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把股金铸造青词丽句的诗人引为同调。第五,语言的凝练表现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即以少量字句容纳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简而精,少而凝。例如他的“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人心。”一联概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而“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两句之内言及王昭君的生前死后。字字精金碎玉,话语沉郁苍凉。第六,独特的音律之美。杜甫说:“遣词必中律”,“觅句新知律”,“晚节渐于诗律细”。杜甫的诗歌创作,要求作到“毫发无遗憾”可见,杜甫对诗律的重视。杜甫的诗律的驾驭熟练,对他的思想不但不祈祷束缚作用,反而助于他的文思的表达,并且有激荡人心的作用。另外,杜甫还创作了一些坳体的律诗。这种坳体诗的音节更加铿锵有力,适合于激烈的情感的表达。杜甫创作了大量动人心弦的五律,七律,以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历和艺术修养的排律,后来的诗人步武杜甫,很多有堆砌等形式主义的倾向,杜甫的诗歌却能够使工整的形式不伤害生动丰富的内容,这是文学史上其他诗人不能比及的。杜甫对我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诗至沈,宋,五,七言近体律诗的形式已经完成;到王,锰,李,杜盛唐诸公,形式上的完善了五,七言的格律,拓展了诗歌的内容,创造了中国诗史爱护的辉煌!”(20)杜甫是真正的艺术巨匠,他在现实主义诗歌上的思想,艺术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和李白是唐代诗歌发展的高峰,都是盛唐文化之花所结出的硕果。对他们的评价,用韩愈的最为恰当,就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我眼中的杜甫 佛语说:掬水月在手。也就是说从另一个角度有时可以办到根本不可能的事。同样,当我们虔诚地拜读杜甫的诗作时,一个鲜活的形象也可以很生动的跃出于面前。 杜甫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自《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面向社会,面向人民,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都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并由此形成了借以抒发自己忧国忧民、忧时悯乱思想感情的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杜甫是我国古代第一个较多地歌唱时事的大诗人,他用高度成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下了众多的、质量很高的叙事诗,塑造了众多的典型形象。杜诗通过这些艺术概括的形象,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深重灾难的生活: 逾墙而逃的老翁、急应河阳役的老妪、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独身汉、夔州负薪的老处女,以及如狼似虎的役吏、炙手可热的杨国忠兄妹、烧杀虏掠的安史乱军…… 这些形象,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人民遭受的苦难,无情地抨击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强烈谴责乱军的暴行。 杜甫在《丽人行》、《石壕吏》、《兵车行》、《垂老别》等著名诗篇中,运用了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叙述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不动声色地抨击了统治阶级,自然而然地表露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如《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新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后来鞍马可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这首诗讽刺了杨氏兄妹的骄纵荒淫,曲折地反映了君主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妙在从头到尾,都用精工细腻的笔触、鲜明富丽的色彩、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描写场面和情节,让诗人自己的倾向和感情从场面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浦起龙《读杜心解》),从而有了比一般轻松的讽刺更为强烈的艺术批判力量。 再次,杜甫在描写人物时还善于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心理,塑造形象。无论是独白还是对话,都精彩传神,很好地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思想。比如《新婚别》一诗,完全用新娘的独白写出,将她送别丈夫时的无奈、愤恨、抱怨、忧虑、沉痛、勉励、期待的复杂心理活动展示无遗,从而塑造出一位感情丰富、深明大义的劳动妇女形象。 又如《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衷,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絮霜鬓,潦倒此停浊洒杯。 《登高》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年杜甫居住在夔州,在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诗人登高远眺有感,遂写本诗。 开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便从细微之处着眼,描绘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觉到的具体景物。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排列了 “风”、“天”、“猿”、“渚”、“沙”、“鸟” 六种自然事物,每种事物后边都用一个字或词巧妙恰当地加以形容,“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诗虽然没有一句写登高,也没有一个字点名秋天这一季节,但句句不离登高,字字饱蕴秋意。没有秋,便不会有“风疾”、“天高”和“猿啸哀”的所感;不登高,便不会有“渚清”、“沙白”和“鸟飞回”的所见。诗人将这多种物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立体的空间画面,一幅萦绕着悲凉萧瑟气氲的画面,流露了诗人心中无限凄凉。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在这里从大处落笔,写登临高处所见到的两大壮观景象,犹如影视技术的特写镜头,在读者脑海中形成壮阔无边,波涛汹涌的动感画面——无边无际的树叶纷纷飘落,滔滔的长江之水波涛汹涌,滚滚而来。不仅壮观,更显大气磅礴。这里如同前两句一样,依然没有提到季节与登高,然而“无边落木萧萧下”是非深秋季节所能有的,“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是非登高所能观赏和感受到的。此外,“落木萧萧”、“长江滚滚”又和前两句的“风急天高”、“渚清沙白”遥相呼应,承接而来,足见诗人构思之高妙。这两句虽然仍然是在写景,但那“无边”的“落木” ,“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却饱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是诗人浩茫心事的真实写照。以上四个写景的诗句,构成了诗人登高时所见所闻所感的整体画面,而这个整体画面恰恰为下文抒发诗人的感情设置了一个典型的大的环境背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由前面的明写景物暗含抒情,转为直接抒情,暗中写景。上句写诗人思乡、悲秋和飘零他乡的客旅身世。“万里”,极言思乡情切。“悲秋”,秋季“落木萧萧”的景象出发了诗人身世飘零的悲叹。“作客”,是说身为他乡游子,举目无亲,不得与家人团聚的思亲之愁。又用一“常”字加以修饰,极言“作客”他乡时间之长久,更见思乡思亲之情切。诗人满腹愁苦都紧扣眼前的秋景,可见抒情中暗合秋景的描绘。“百年”,极言年老。“多病”,体弱多病,而更有忧国忧民之痛。“登台”,这是诗中点题之处,登高则能望远,然而登上高处的所见所闻又都是凄凉的景象,非但没能令诗人心旷神怡,反而更勾起心灵深处的哀痛,更何况还是“独”自一人去“登台”呢?这一个“独”字更显其孤独的处境。这两句诗,细致传神地描画出了诗人此时的自我形象,难怪后人千古传送。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无尽的“苦恨”,暗中再次点明久久重阳登高之事。“艰难”,一是身世的艰难,坎坷,另一是国事和民生的艰难,诗人此时的感情,并不局限于个人的愁苦上。“霜鬓”,即白发,是由“苦恨” 所致,在着一“繁”字,则更显“苦恨”之情日深。“潦倒”,指体衰多病,愁肠百结,极言心中的愁闷。诗人本已年老体衰多病,却又加上长久在“万里”他乡“作客”,心中无限愁闷。适逢重阳,本想登高消愁,看见的确实满目秋色,结果是愁上加愁,悲苦之情又平添了许多。此景此情,诗人怎能不想起以酒消愁呢?然而却“新停浊酒杯”,因病刚刚戒酒。在这里,诗人的心境与眼前的景色完全交融在一起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表达了诗人登高时的感怀,也构成了前四句所描写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 作品意境浑厚感人,语言凝练含蓄,格律工稳严整,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最后,杜甫还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例如《兵车行》中的“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这一细节,而且也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深寓着作者的同情与愤慨。 上述几点,在杜甫的叙事诗中往往是同时出现的,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为杜诗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提供了最好的创作方法。

杜甫研究论文的摘要部分怎么写

论文摘要的撰写通常在整篇论文将近完稿期间开始,以期能包括所有的内容。但也可以提早写作,然后视研究的进度作适当修改。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有关论文摘要写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1)整理你的材料使其能在最小的空间下提供最大的信息面。(2)用简单而直接的句子。避免使用成语、俗语或不必要的技术性用语。(3)请多位同僚阅读并就其简洁度与完整性提供意见。(4)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但也不要矫枉过正,将应有的字眼过份删除,如在英文中不应删除必要的冠词如a'' an'' the等。(5)尽量少用缩写字。在英文的情况较多,量度单位则应使用标准化者。特殊缩写字使用时应另外加以定义。(6)不要将在文章中未提过的数据放在摘要中。(7)不要为扩充版面将不重要的叙述放入摘要中,如果摘要能以一两句话概括,就让维持这样吧,切勿画蛇添足。(8)不要将文中的数据大量地列于摘要中,平均值与标准差或其它统计指标仅列其最重要的一项即可。(9)不要置放图或表于摘要之中,尽量采用文字叙述。写作注意事项(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据学术堂的了解,论文摘要写作应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练,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

写论文一般包括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标题,第二部分摘要,第三部分关键词,第四部分正文,第五部分参考文献。论文的摘要在整个论文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让读者快速的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方便检索。既然这么重要,论文的摘要要怎么写呢?要写论文摘要需要了解论文摘要的主要作用。目前国内国外对摘要都有严格的规定,有的时候即使论文合格了,但是摘要不符合要求也会影响论文的收录。一般摘要的作用主要在于快速增进学术交流,提高检索的效率。因此在撰写摘要的过程中要尽量简短并将文章主要的内容讲述清楚。一般摘要分为指示性摘要,报道性摘要以及指示报道性摘要三种类别。一般学术类的科技期刊,要求撰写的论文,其摘要主要是报到性指示性摘要。这类摘要需要包含的内容有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以及结论。因此在撰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这四点内容。同时撰写的过程中要简洁一般字数在100~300字之间。所以,要想让自己的论文被收入,要撰写好摘要这一步。而在写好论文摘要就必须先要了解自己的论文适合写哪一类新的摘要,接着是将文章要表达的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讲述清楚,这样就是一个合格的论文摘要。

杜甫研究论文的摘要部分怎么写的

论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但往往兼有抒情和议论,是一种形式多样,笔墨灵活的文体,也是最广泛的文体。论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内容摘要: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关键词: 现实主义 排律 气势 诗史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无贵贱不卑,无富贫亦足”(7),指出贫贱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于有贵者,富者的存在。这些应当说是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髓。杜甫在他的诗歌里忠实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被残酷压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的不满。他总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放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写,而且,用艺术形象和诗歌的语言描写,所以,能够充分地显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时代特征。这些有的是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因而,弥补了史书的不足。杜甫的一组伟大的杰作“三吏”“三别”,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残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仃。”杜甫的诗歌中着重写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当时的妇女所受到的剥削和压迫。例如杜甫的《虎牙行》中写到妇女的悲惨遭遇是“八荒十年防盗贼,征戍诛求寡妻哭。”《白帝》中写到“哀哀寡妻诛求尽,恸哭秋何处村。”《遣遇》中的“石间采蕨女,于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杜甫的诗歌还揭露了唐王朝统治阶级政治上的腐朽,生活上的奢侈和道德上的败坏,谴责了他们祸国殃民的种种罪恶。这些统治者“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轻肥。”(8)“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贫交行》),在他的《洗兵行》一诗中这样写到:“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杜甫在诗歌创作中还比较侧重于揭露,谴责上层统治集团的奢侈荒淫,例如他在《乐游园歌》这首诗中写的“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等句,在他的《壮游》中写到:“国马皆粟豆,官鸡输稻梁。”还有《斗鸡》《丽人行》等诗篇。杜甫的诗歌《前出塞》,《后出塞》,《后出塞》等,通过具体的事实揭露了天宝年间统治集团不断发动扩边战争,致使士兵长期远戍并且大量的死亡,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然而,杜甫的诗歌不只是指斥了将帅们以杀人略地去邀功请赏:“古人重边功,今人重高熏。”(9)还直接地批评了玄宗的穷兵赎武:“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棘”。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不只是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生活,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并愤怒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种种罪恶,他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用这种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批判了统治集团,并传达出广大人民的愿望。这些都反映在了杜甫的诗歌当中,例如他的《行次昭陵》,《忆昔》,《前出塞》,《伤春五首》,《送陵州路使君之任》,《有感五首》等中。在他的《往在》一诗中更具体地写道:“主将晓逆顺,元元归始终。一朝自罪己,万里车书通。锋镝供锄犁,征戍听所从。庸官各复业,土著还力农。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中兴是国初,继体如太宗。端拱纳谏诤,和风日冲融。”“这些标志着杜甫的诗歌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辉煌的时期(10),”“也奠定了杜甫诗歌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1)”。杜甫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诗人。就比较而言,李白的诗歌天然涌发,大气滂沱,飘逸浪漫而且又不可让人模仿;但是杜甫的诗歌就不一样,杜甫的诗歌则是经过千锤百炼,呕心沥血,苦心经营,可以作为后人的典范。就这一点来说,杜甫的诗歌对后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至少是比及李白来说,“杜甫,上接古人,继承了风雅言志的传统,吸收了沈全期,宋之问写律诗的经验。”有人又说杜甫的诗歌“尽得古今之体式,而兼文人所独专”,“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古今诗人之中,没有一个人能和杜甫相比”(12),可见,杜甫的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绝非一般的。杜甫的诗歌类型众多,风格也富于变化。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杜甫的诗歌应用范围很广泛。他不仅用诗歌来叙事抒情,还用来描写人物传记和自传,书信,游记,政论,诗文评论等等,几乎是无所不能。不过,这也给杜甫的诗歌带来部分上的偏重于理性化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杜甫对前代诗歌的继承是比较宽容的,杜甫主张“转以为多师”而不轻易否定。比如对南朝的诗歌,杜甫虽然有所批评,但是,他却不曾像李白那样大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对庾信,何逊,阴铿等众多六朝作家,都能够诚心地肯定和汲取其长处,从而,也丰富了杜甫自身的创作。这一点元稹在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就曾经强调的指出过。杜甫善于运用多种诗歌体式。他的五,六言律诗和五,七言古体诗,在唐朝都是一流的。杜甫的七言绝句虽然不如李白,王昌龄等那样杰出,但是他的诗歌也有自成一家的特点。只有五绝,数量很少,稍微逊色。在杜甫的诗歌中,有几种类型特别具有独创性,这些也就能够足以代表他对中国诗史的伟大贡献,我们分别加以介绍:一类是用五言古体诗的形式写成的自叙性的诗篇,《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作。这一类诗歌大都篇幅较长,往往是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这样,能够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例如他的《北征》这首诗歌长达七百字,叙述自己从凤翔至慵州探家的一路经历和所见所思,以及沿途的景物,战乱时的创痕,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与家人重聚的情形等多方面的内容,交织在一起,情绪起伏变化,成分体现了杜甫当时复杂的心情。这类诗歌是从辞赋体变化而来的,带有明显的散文成分。宋代诗歌有“以文为诗”的倾向,显然,受到杜甫这一类诗歌作品的饿深重的影响,但是在督抚诗中,由于感情的浓郁厚重,仍然有足够的力量支撑如此长篇,而不致失去诗歌的特性。一类是以《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为代表的既有七言古体,又有五言古体的叙事诗。这一类诗歌实际是古代乐府民歌的流变,但是,杜甫的诗歌打破惯例,不用乐府古体而“即事名篇”(根据所叙事实命名),这样就更能反映事实,更富于生活气息。这一大创造,直接引导了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从叙事诗的艺术角度来看,这些诗歌善于描绘人物的形象,尤其是运用了对话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在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的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还有一类就是杜甫的七律。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对中国的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杜甫以前的七律诗歌的创作多用于宫廷的应制唱和,这类诗歌的内容很贫乏,,其语言也平缓无力,而在这以外,他的佳作还是不少的,到了杜甫,这个局面就从此被扭转了。杜甫的诗歌真是气象万千,不但伟大,而且十分的崇高。杜甫的诗歌有苍苍茫茫的气势,真的有些像大地上的山水。平常的人读后就可以看出他伟大的力量,而不可以看到杜甫伟大的高尚的情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首绝句,真的可以看出来杜甫的高尚和伟大,第一句清洁,有清洁可以看出高尚,后两句代表心扉,在心扉关闭的时候,什么也不容纳,或者不发现高尚的情趣,伟大的力量。“窗含”“门泊”则是杜甫心扉的敞开。虽然窗子很小,但是包含着西岭的千秋雪,船泊门前,常人看到门前的船,只不过是很蠢然没有灵性的事物,但是作者看来就绝非如此呀,在他眼里,船是具有灵性的东西,船中的人就是船的主脑,由西蜀到东吴,由东吴到西蜀。“窗含”是高尚的情趣,“门泊”一句是伟大的力量。后人都认为这一首诗歌是写实的,实际上是一种象征的手法,是杜甫人格的真实写照。杜甫的诗歌中蕴涵着一种巨大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不是一时的蛮力横劲。有的蛮横是一种病,杜甫的诗歌的力量并不是散漫的,盲目的,浪费的。“其力如水拍岸,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状者,色彩虽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内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就如花之红,柳之绿,是内在生命的放射,不是从外涂上的。”(13)杜甫的诗歌有《戏为六绝句》(其一)(其四)虽曰“戏为”,也是严肃的,所写的诗歌的见解,可以看出其创作的途径,批评的态度,“玩意儿”是做出来的,力气却是真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杜甫的生之力,生之色彩。读杜甫的诗歌第一要注意他的感觉。例如他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14)观“嫩蕊”句,其感觉真的纤细,用“商量”两个字真有意思,可以看出杜甫诗歌的仔细大方:这与他的人格有关,其次是杜甫的情绪,感情。自“王杨卢骆”二首可以看出杜甫的感觉是敏锐,纤细,情绪是热烈真诚的。此外,另一点是金圣叹批《水浒》说鲁智深的“郁勃”--有郁积之势而用力勃发,所以虽然勃发而有蕴郁之力。别人情绪或者热烈,真诚,而不能郁勃。且杜甫的诗歌有理想,此自“两个黄鹂”这一首诗可以看出。杜甫的七绝避熟就生,就像韩愈作文所说的“惟陈言之务去”(15)韩愈的陈言务去只限于修辞,至其取才,思想并没有特殊。取材不见得好,思想也不见得高,杜甫不但修辞避熟就生,其取材也很出奇。例如七绝《觅果栽》:“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黄梅。石笋街中却扫去,果园坊里为求来”。有《觅松树栽》和《乞大邑瓷碗》,别的人写这一类的诗毕定很高雅,而雅得俗,但是杜甫写的不雅,却不俗,粗中有细。别人写声音是纤细的,而杜甫写的却是宏大的,例如《三绝句》的第一首:“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稀?”此盖与杜甫的天性有关。杜甫的幻想,感觉是壮美的,不是优美的。在温室里开的花是“唐花”,但是,杜甫的诗歌不是花的美丽,而是松柏的美丽,禁得起风霜雨露,苦寒炎热。他睁开起眼睛,要写的事物的真相,不象义山的偏之于梦的朦胧美。例如他的《乞大邑瓷碗》:“大邑瓷碗轻且坚,扣如衰玉锦城传。君家白瓷胜霜玉,急送茅斋也可怜。”杜甫的诗歌思想上有此,但是不以此为胜,而是以新鲜取胜的。其好处在气象。杜甫的气象是非常雄伟的。例如《夔州歌五首》其九:“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天凉。”它的平仄就是: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多用“三平落脚”。又如杜甫的诗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16)平仄不合,第二句就是“三平落脚”。“三平落脚”要落得稳,这在七古好用。但是,杜甫的七古用“三平落脚”句很多,作七绝也是如此,其《曲江三章五句》之三:“自断次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势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庐,看射猛虎终残年。”杜甫的诗歌吸取了乐府歌辞的表现手法,但是没有沿用古题,不拘泥于古调,而是根据现实的题材,另立新题,自由地抒写,创作了许多反映了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诗篇。“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15)道出了杜甫的诗歌这方面的开创意义。“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无一语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理。”(18)例如《兵车行》,《丽人行》,《佳人》,《前出塞》和《后出塞》等,都是这一类的名篇。其次,描写方法上,他采取了朴实的叙述,精细的雕琢的手法,但是又有所创新,吸收了乐府歌辞的意境,并使之提到一个新的地位。例如杜甫的《丽人行》《佳人》等中,有着朴实的叙述,有对话,惟妙惟肖,入情入理,完全是乐府歌辞的意境。但是对人物的形态,心理描写的十分的细致,却远远地高出了乐府歌辞。再次,寓抒情于叙事之中,即杜甫不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明明白白地说出来,而是容进在客观的具体的描写当中,然后通过强烈的抒情表露出来,正像是“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该铁别把它指点出来”(18)这是杜甫叙事诗中最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例如《哀江头》《兵车行》和“三吏”“三别”等诗歌,作者都是以故事中主人翁的身份出现的,因此,他的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更为紧密。在叙述中就包孕着炽烈的感情,姓名的态度,使全诗凝成了滚动着热情的完整形象,增强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是杜甫的创造,也是以后他所写新乐府的诗人所不能与之相比的。第四,杜甫不但吸取了乐府歌辞的表现手法,还汲取了许多古代和当代优秀诗人的艺术成就。他曾追慕宋玉的文采,低徊于其“江山故宅”(《咏怀古迹》),赞誉庾信的“凌云健笔”(《戏为六绝句》)和“清新”的风格。他称誉孟浩然的诗歌“清诗句句尽堪传”和王维的诗歌“最传看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他颂扬王勃,杨炯,卢照龄和骆宾王的诗歌为“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对李白的诗歌,他更是倾心:“多也诗无敌,飘然思无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他对以前的诗人在遣词造句上的工夫的称赞,同时也就是他在表现手法上对前人的学习和继承。他曾经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把股金铸造青词丽句的诗人引为同调。第五,语言的凝练表现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即以少量字句容纳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简而精,少而凝。例如他的“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人心。”一联概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而“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两句之内言及王昭君的生前死后。字字精金碎玉,话语沉郁苍凉。第六,独特的音律之美。杜甫说:“遣词必中律”,“觅句新知律”,“晚节渐于诗律细”。杜甫的诗歌创作,要求作到“毫发无遗憾”可见,杜甫对诗律的重视。杜甫的诗律的驾驭熟练,对他的思想不但不祈祷束缚作用,反而助于他的文思的表达,并且有激荡人心的作用。另外,杜甫还创作了一些坳体的律诗。这种坳体诗的音节更加铿锵有力,适合于激烈的情感的表达。杜甫创作了大量动人心弦的五律,七律,以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历和艺术修养的排律,后来的诗人步武杜甫,很多有堆砌等形式主义的倾向,杜甫的诗歌却能够使工整的形式不伤害生动丰富的内容,这是文学史上其他诗人不能比及的。杜甫对我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诗至沈,宋,五,七言近体律诗的形式已经完成;到王,锰,李,杜盛唐诸公,形式上的完善了五,七言的格律,拓展了诗歌的内容,创造了中国诗史爱护的辉煌!”(20)杜甫是真正的艺术巨匠,他在现实主义诗歌上的思想,艺术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和李白是唐代诗歌发展的高峰,都是盛唐文化之花所结出的硕果。对他们的评价,用韩愈的最为恰当,就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杜甫研究论文的摘要部分是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李白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 “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望岳 【题解】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 “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兵车行 【题解】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是年,唐征伐作战,大肆征兵,致使民无宁日。杜甫有感于此,作《兵车行》以抒其愤忿之意。 【原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歌研究论文摘要部分怎么写

内容摘要: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关键词: 现实主义 排律 气势 诗史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无贵贱不卑,无富贫亦足”(7),指出贫贱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于有贵者,富者的存在。这些应当说是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髓。杜甫在他的诗歌里忠实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被残酷压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的不满。他总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放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写,而且,用艺术形象和诗歌的语言描写,所以,能够充分地显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时代特征。这些有的是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因而,弥补了史书的不足。杜甫的一组伟大的杰作“三吏”“三别”,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残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仃。”杜甫的诗歌中着重写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当时的妇女所受到的剥削和压迫。例如杜甫的《虎牙行》中写到妇女的悲惨遭遇是“八荒十年防盗贼,征戍诛求寡妻哭。”《白帝》中写到“哀哀寡妻诛求尽,恸哭秋何处村。”《遣遇》中的“石间采蕨女,于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杜甫的诗歌还揭露了唐王朝统治阶级政治上的腐朽,生活上的奢侈和道德上的败坏,谴责了他们祸国殃民的种种罪恶。这些统治者“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轻肥。”(8)“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贫交行》),在他的《洗兵行》一诗中这样写到:“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杜甫在诗歌创作中还比较侧重于揭露,谴责上层统治集团的奢侈荒淫,例如他在《乐游园歌》这首诗中写的“青春波浪芙蓉园,白日雷霆夹城仗。”等句,在他的《壮游》中写到:“国马皆粟豆,官鸡输稻梁。”还有《斗鸡》《丽人行》等诗篇。杜甫的诗歌《前出塞》,《后出塞》,《后出塞》等,通过具体的事实揭露了天宝年间统治集团不断发动扩边战争,致使士兵长期远戍并且大量的死亡,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然而,杜甫的诗歌不只是指斥了将帅们以杀人略地去邀功请赏:“古人重边功,今人重高熏。”(9)还直接地批评了玄宗的穷兵赎武:“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棘”。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不只是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生活,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并愤怒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种种罪恶,他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用这种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批判了统治集团,并传达出广大人民的愿望。这些都反映在了杜甫的诗歌当中,例如他的《行次昭陵》,《忆昔》,《前出塞》,《伤春五首》,《送陵州路使君之任》,《有感五首》等中。在他的《往在》一诗中更具体地写道:“主将晓逆顺,元元归始终。一朝自罪己,万里车书通。锋镝供锄犁,征戍听所从。庸官各复业,土著还力农。君臣节俭足,朝野欢呼同。中兴是国初,继体如太宗。端拱纳谏诤,和风日冲融。”“这些标志着杜甫的诗歌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辉煌的时期(10),”“也奠定了杜甫诗歌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1)”。杜甫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诗人。就比较而言,李白的诗歌天然涌发,大气滂沱,飘逸浪漫而且又不可让人模仿;但是杜甫的诗歌就不一样,杜甫的诗歌则是经过千锤百炼,呕心沥血,苦心经营,可以作为后人的典范。就这一点来说,杜甫的诗歌对后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至少是比及李白来说,“杜甫,上接古人,继承了风雅言志的传统,吸收了沈全期,宋之问写律诗的经验。”有人又说杜甫的诗歌“尽得古今之体式,而兼文人所独专”,“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古今诗人之中,没有一个人能和杜甫相比”(12),可见,杜甫的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绝非一般的。杜甫的诗歌类型众多,风格也富于变化。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杜甫的诗歌应用范围很广泛。他不仅用诗歌来叙事抒情,还用来描写人物传记和自传,书信,游记,政论,诗文评论等等,几乎是无所不能。不过,这也给杜甫的诗歌带来部分上的偏重于理性化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杜甫对前代诗歌的继承是比较宽容的,杜甫主张“转以为多师”而不轻易否定。比如对南朝的诗歌,杜甫虽然有所批评,但是,他却不曾像李白那样大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对庾信,何逊,阴铿等众多六朝作家,都能够诚心地肯定和汲取其长处,从而,也丰富了杜甫自身的创作。这一点元稹在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就曾经强调的指出过。杜甫善于运用多种诗歌体式。他的五,六言律诗和五,七言古体诗,在唐朝都是一流的。杜甫的七言绝句虽然不如李白,王昌龄等那样杰出,但是他的诗歌也有自成一家的特点。只有五绝,数量很少,稍微逊色。在杜甫的诗歌中,有几种类型特别具有独创性,这些也就能够足以代表他对中国诗史的伟大贡献,我们分别加以介绍:一类是用五言古体诗的形式写成的自叙性的诗篇,《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作。这一类诗歌大都篇幅较长,往往是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这样,能够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例如他的《北征》这首诗歌长达七百字,叙述自己从凤翔至慵州探家的一路经历和所见所思,以及沿途的景物,战乱时的创痕,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与家人重聚的情形等多方面的内容,交织在一起,情绪起伏变化,成分体现了杜甫当时复杂的心情。这类诗歌是从辞赋体变化而来的,带有明显的散文成分。宋代诗歌有“以文为诗”的倾向,显然,受到杜甫这一类诗歌作品的饿深重的影响,但是在督抚诗中,由于感情的浓郁厚重,仍然有足够的力量支撑如此长篇,而不致失去诗歌的特性。一类是以《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为代表的既有七言古体,又有五言古体的叙事诗。这一类诗歌实际是古代乐府民歌的流变,但是,杜甫的诗歌打破惯例,不用乐府古体而“即事名篇”(根据所叙事实命名),这样就更能反映事实,更富于生活气息。这一大创造,直接引导了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从叙事诗的艺术角度来看,这些诗歌善于描绘人物的形象,尤其是运用了对话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在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的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还有一类就是杜甫的七律。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对中国的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杜甫以前的七律诗歌的创作多用于宫廷的应制唱和,这类诗歌的内容很贫乏,,其语言也平缓无力,而在这以外,他的佳作还是不少的,到了杜甫,这个局面就从此被扭转了。杜甫的诗歌真是气象万千,不但伟大,而且十分的崇高。杜甫的诗歌有苍苍茫茫的气势,真的有些像大地上的山水。平常的人读后就可以看出他伟大的力量,而不可以看到杜甫伟大的高尚的情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首绝句,真的可以看出来杜甫的高尚和伟大,第一句清洁,有清洁可以看出高尚,后两句代表心扉,在心扉关闭的时候,什么也不容纳,或者不发现高尚的情趣,伟大的力量。“窗含”“门泊”则是杜甫心扉的敞开。虽然窗子很小,但是包含着西岭的千秋雪,船泊门前,常人看到门前的船,只不过是很蠢然没有灵性的事物,但是作者看来就绝非如此呀,在他眼里,船是具有灵性的东西,船中的人就是船的主脑,由西蜀到东吴,由东吴到西蜀。“窗含”是高尚的情趣,“门泊”一句是伟大的力量。后人都认为这一首诗歌是写实的,实际上是一种象征的手法,是杜甫人格的真实写照。杜甫的诗歌中蕴涵着一种巨大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不是一时的蛮力横劲。有的蛮横是一种病,杜甫的诗歌的力量并不是散漫的,盲目的,浪费的。“其力如水拍岸,乃生之力,生之色彩。曰生之‘色彩’而不曰形状者,色彩虽是外表,而此外表乃内外交融而透出的,色彩是活色,就如花之红,柳之绿,是内在生命的放射,不是从外涂上的。”(13)杜甫的诗歌有《戏为六绝句》(其一)(其四)虽曰“戏为”,也是严肃的,所写的诗歌的见解,可以看出其创作的途径,批评的态度,“玩意儿”是做出来的,力气却是真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杜甫的生之力,生之色彩。读杜甫的诗歌第一要注意他的感觉。例如他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14)观“嫩蕊”句,其感觉真的纤细,用“商量”两个字真有意思,可以看出杜甫诗歌的仔细大方:这与他的人格有关,其次是杜甫的情绪,感情。自“王杨卢骆”二首可以看出杜甫的感觉是敏锐,纤细,情绪是热烈真诚的。此外,另一点是金圣叹批《水浒》说鲁智深的“郁勃”--有郁积之势而用力勃发,所以虽然勃发而有蕴郁之力。别人情绪或者热烈,真诚,而不能郁勃。且杜甫的诗歌有理想,此自“两个黄鹂”这一首诗可以看出。杜甫的七绝避熟就生,就像韩愈作文所说的“惟陈言之务去”(15)韩愈的陈言务去只限于修辞,至其取才,思想并没有特殊。取材不见得好,思想也不见得高,杜甫不但修辞避熟就生,其取材也很出奇。例如七绝《觅果栽》:“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黄梅。石笋街中却扫去,果园坊里为求来”。有《觅松树栽》和《乞大邑瓷碗》,别的人写这一类的诗毕定很高雅,而雅得俗,但是杜甫写的不雅,却不俗,粗中有细。别人写声音是纤细的,而杜甫写的却是宏大的,例如《三绝句》的第一首:“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稀?”此盖与杜甫的天性有关。杜甫的幻想,感觉是壮美的,不是优美的。在温室里开的花是“唐花”,但是,杜甫的诗歌不是花的美丽,而是松柏的美丽,禁得起风霜雨露,苦寒炎热。他睁开起眼睛,要写的事物的真相,不象义山的偏之于梦的朦胧美。例如他的《乞大邑瓷碗》:“大邑瓷碗轻且坚,扣如衰玉锦城传。君家白瓷胜霜玉,急送茅斋也可怜。”杜甫的诗歌思想上有此,但是不以此为胜,而是以新鲜取胜的。其好处在气象。杜甫的气象是非常雄伟的。例如《夔州歌五首》其九:“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天凉。”它的平仄就是: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多用“三平落脚”。又如杜甫的诗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16)平仄不合,第二句就是“三平落脚”。“三平落脚”要落得稳,这在七古好用。但是,杜甫的七古用“三平落脚”句很多,作七绝也是如此,其《曲江三章五句》之三:“自断次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势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庐,看射猛虎终残年。”杜甫的诗歌吸取了乐府歌辞的表现手法,但是没有沿用古题,不拘泥于古调,而是根据现实的题材,另立新题,自由地抒写,创作了许多反映了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诗篇。“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15)道出了杜甫的诗歌这方面的开创意义。“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无一语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理。”(18)例如《兵车行》,《丽人行》,《佳人》,《前出塞》和《后出塞》等,都是这一类的名篇。其次,描写方法上,他采取了朴实的叙述,精细的雕琢的手法,但是又有所创新,吸收了乐府歌辞的意境,并使之提到一个新的地位。例如杜甫的《丽人行》《佳人》等中,有着朴实的叙述,有对话,惟妙惟肖,入情入理,完全是乐府歌辞的意境。但是对人物的形态,心理描写的十分的细致,却远远地高出了乐府歌辞。再次,寓抒情于叙事之中,即杜甫不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明明白白地说出来,而是容进在客观的具体的描写当中,然后通过强烈的抒情表露出来,正像是“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该铁别把它指点出来”(18)这是杜甫叙事诗中最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例如《哀江头》《兵车行》和“三吏”“三别”等诗歌,作者都是以故事中主人翁的身份出现的,因此,他的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更为紧密。在叙述中就包孕着炽烈的感情,姓名的态度,使全诗凝成了滚动着热情的完整形象,增强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是杜甫的创造,也是以后他所写新乐府的诗人所不能与之相比的。第四,杜甫不但吸取了乐府歌辞的表现手法,还汲取了许多古代和当代优秀诗人的艺术成就。他曾追慕宋玉的文采,低徊于其“江山故宅”(《咏怀古迹》),赞誉庾信的“凌云健笔”(《戏为六绝句》)和“清新”的风格。他称誉孟浩然的诗歌“清诗句句尽堪传”和王维的诗歌“最传看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他颂扬王勃,杨炯,卢照龄和骆宾王的诗歌为“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对李白的诗歌,他更是倾心:“多也诗无敌,飘然思无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他对以前的诗人在遣词造句上的工夫的称赞,同时也就是他在表现手法上对前人的学习和继承。他曾经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把股金铸造青词丽句的诗人引为同调。第五,语言的凝练表现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即以少量字句容纳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简而精,少而凝。例如他的“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人心。”一联概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而“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两句之内言及王昭君的生前死后。字字精金碎玉,话语沉郁苍凉。第六,独特的音律之美。杜甫说:“遣词必中律”,“觅句新知律”,“晚节渐于诗律细”。杜甫的诗歌创作,要求作到“毫发无遗憾”可见,杜甫对诗律的重视。杜甫的诗律的驾驭熟练,对他的思想不但不祈祷束缚作用,反而助于他的文思的表达,并且有激荡人心的作用。另外,杜甫还创作了一些坳体的律诗。这种坳体诗的音节更加铿锵有力,适合于激烈的情感的表达。杜甫创作了大量动人心弦的五律,七律,以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学历和艺术修养的排律,后来的诗人步武杜甫,很多有堆砌等形式主义的倾向,杜甫的诗歌却能够使工整的形式不伤害生动丰富的内容,这是文学史上其他诗人不能比及的。杜甫对我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诗至沈,宋,五,七言近体律诗的形式已经完成;到王,锰,李,杜盛唐诸公,形式上的完善了五,七言的格律,拓展了诗歌的内容,创造了中国诗史爱护的辉煌!”(20)杜甫是真正的艺术巨匠,他在现实主义诗歌上的思想,艺术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和李白是唐代诗歌发展的高峰,都是盛唐文化之花所结出的硕果。对他们的评价,用韩愈的最为恰当,就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论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但往往兼有抒情和议论,是一种形式多样,笔墨灵活的文体,也是最广泛的文体。论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