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心电图最新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生的

发布时间:2024-07-08 16:42:06

心电图最新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生的

跟据你的描述:窦性心律37次/分,属于窦性心动过缓,但是一般都不低于40次/分,建议人你还是应该去做有关方面的检查。希望你没有事,并且祝你早日康复!

你的年龄,颈椎病和年龄有关30岁左右的颈椎病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平时胸闷,老觉得心跳慢,吸气不够,如果出现狭小空间缺氧,基本是颈椎病,发作时神经兴奋时心跳快。头晕,恶心,和低头久坐,颈椎疲劳有关系。开始发病年龄是高中生,到大学达到高峰。和电脑的普及也有关系。你的年龄,功能性颈椎病的可能大。片子可能变化不大。去大医院看看,

一、学历和资历要求  (一)申报正高职称者,应具备相应专业医药卫生类本科以上(含本科,以下同)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相应副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并被聘用副高职称5年以上(含5年,以下同)。  (二)申报副高职称者,按以下情况区别对待:  1.具备相应专业医药卫生类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取得相应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并被聘用中级职称7年以上。其中,市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只有临床、中医(含中西结合,以下同)和口腔类别以外的技术人员可申报相应专业副高职称,县级及县级以下(含县级,以下同)医疗卫生机构所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均可申报相应专业副高职称。  2.具备相应专业医药卫生类大学本科学历,取得相应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并被聘用中级职称5年以上。  3.具备相应专业医药卫生类硕士学位,取得相应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并被聘用中级职称4年以上。  4.具备相应专业医药卫生类博士学位,取得相应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并被聘用中级职称2年以上。  5.博士后人员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出博士后流动站前。 (三)申报全科医学专业副主任医师职称的,除须具备申报副主任医师职称所应具备的学历和资历条件外,还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在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乡镇卫生院工作满3年;  2.具有临床类专业中级职称;  3.具有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全科医学中级职称的不须提供此证)。  二、论文要求  (一)申报正高职称者,须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篇。  (二)申报副高职称者,市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须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篇;县及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须以第一作者撰写论文2篇,其中1篇必须是公开发表的论文,另1篇可为省级以上学术会议宣读论文,也可是专业工作研究文章或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应用分析文章。  (三)公开发表的论文必须是发表在国内外医药卫生类或相关专业正式期刊上的论文。

正常心电图波形及其生理意义:由于测量电极安放位置和连线方式(导联方式)不同,所记录到的心电图在波形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一个P波,一个QRS波群和一个T波。有时在T波后,还出现一个小的U波。   P波  反映左有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P波小而圆钝,历时08~l1s,波幅不超过25mV QRS综合波反映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在不同导联中,这三个波的波幅变化较大且不一定同时出现。正常QRS综合波历时06~代表去极化在左、右心室扩布所需的时间。 QRS波 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T波  反映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历时05~25s,波幅一般为1~8mVT波的方向与QRS综合波的主波方向相同。   U波  有时在T波之后出现的一个低而宽的小波;方向一般与T波一致,波宽1~3s,波幅大多在05mV以下。U波的意义和成因还不十分清楚。

心电图最新论文题目怎么写的高中生

一篇数学论文 二次函数实用性的调查报告数学论文 /html/shuxue

医学学术论文范文:【摘 要】 目的 探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内儿科住院的38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对其实施整体化护理。结果 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47%。结论 重症病毒性脑炎不仅需要医师及时有效的救治,还需要护理人员细心的观察和实施早期的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重症;护理干预 病毒性脑炎系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程大多2~3 周,多数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儿易发生急性期死亡或遗留后遗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反复惊厥发作、抽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精神情绪异常、病理征阳性、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患儿生命。根据重症患儿病情重、起病急、变化快、进展快、并发症发生率高这些特点,如何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预防并发症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院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8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等结果,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龄10 个月至14 岁;住院天数7 天~35 天;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中高热32 例,头痛30 例,呕吐25 例,抽搐10 例,昏迷10 例,瘫痪3 例,脑疝2 例,视物模糊1 例。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36 例,异常30 例;心电图检查30 例,异常15 例;头颅CT检查25 例,异常16 例。全部行血生化检查:23 例发生电解质紊乱,心肌酶异常27 例。全部行脑脊液检查:异常30 例,其中白细胞增高29 例,蛋白质增高10 例。 2 方法 对每位重症患儿均实行整体化系统护理,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先收集护理对象的健康资料,分析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护理对象朝向预期结果的进展情况。 3 结果 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47%(34/38)。 2 护理干预措施 1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3~4 次,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留置胃管鼻饲患儿,每周更换胃管一次。尿失禁患儿,保持会阴清洁,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引流通畅,每周更换尿管一次,定时更换贮尿袋,每天用碘伏清洗尿道口2 次。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 2 做好各种症状的护理 1 高热的护理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病初即出现高热,且常呈持续性高热,。护士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热型及伴随症状。体温超过5 ℃以上者,头部可用冰帽持续降温,大血管暴露处可放置冰袋降温,四肢给予保暖,也可用低于体温2 ℃的温水擦浴,力求使体温保持在38 ℃以下。用亚低温治疗重症患儿且疗效明显[2],应将患儿的体温控制在32~34 ℃。如高热冷敷疗效不佳者,可用药物退热。高热期要保证患儿足够营养和液体量摄入。 2 惊厥和频繁抽搐的护理 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发生惊厥是脑缺氧、缺血及脑水肿加剧的标志。患儿惊厥发生,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内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置压舌板与两齿之间。必要时适当约束患儿肢体,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患儿惊厥频繁,应遵医嘱预防性应用镇静剂,同时寻找惊厥的原因。患儿应住单间,保持环境安静,各种操作应集中进行。应观察患儿抽搐时的神志、瞳孔、抽搐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抽搐时有无大小便失禁等。 来源:360医学网。

大哥给个选项啊 这题目都不全怎么答啊

正常心电图波形及其生理意义:由于测量电极安放位置和连线方式(导联方式)不同,所记录到的心电图在波形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一个P波,一个QRS波群和一个T波。有时在T波后,还出现一个小的U波。   P波  反映左有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P波小而圆钝,历时08~l1s,波幅不超过25mV QRS综合波反映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在不同导联中,这三个波的波幅变化较大且不一定同时出现。正常QRS综合波历时06~代表去极化在左、右心室扩布所需的时间。 QRS波 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T波  反映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历时05~25s,波幅一般为1~8mVT波的方向与QRS综合波的主波方向相同。   U波  有时在T波之后出现的一个低而宽的小波;方向一般与T波一致,波宽1~3s,波幅大多在05mV以下。U波的意义和成因还不十分清楚。

心电图最新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生

心动过缓,建议进一步做彩超和动态监控明确是否有心脏方面的器质性疾病。如果是正常的,身体无不适症状的,问题应该不大,偶尔这种情况也会出现在常人的身上,注意改善生活习惯。

医学学术论文范文:【摘 要】 目的 探讨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内儿科住院的38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对其实施整体化护理。结果 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47%。结论 重症病毒性脑炎不仅需要医师及时有效的救治,还需要护理人员细心的观察和实施早期的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重症;护理干预 病毒性脑炎系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程大多2~3 周,多数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儿易发生急性期死亡或遗留后遗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反复惊厥发作、抽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精神情绪异常、病理征阳性、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患儿生命。根据重症患儿病情重、起病急、变化快、进展快、并发症发生率高这些特点,如何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预防并发症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院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8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等结果,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龄10 个月至14 岁;住院天数7 天~35 天;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中高热32 例,头痛30 例,呕吐25 例,抽搐10 例,昏迷10 例,瘫痪3 例,脑疝2 例,视物模糊1 例。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36 例,异常30 例;心电图检查30 例,异常15 例;头颅CT检查25 例,异常16 例。全部行血生化检查:23 例发生电解质紊乱,心肌酶异常27 例。全部行脑脊液检查:异常30 例,其中白细胞增高29 例,蛋白质增高10 例。 2 方法 对每位重症患儿均实行整体化系统护理,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先收集护理对象的健康资料,分析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护理对象朝向预期结果的进展情况。 3 结果 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47%(34/38)。 2 护理干预措施 1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3~4 次,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留置胃管鼻饲患儿,每周更换胃管一次。尿失禁患儿,保持会阴清洁,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引流通畅,每周更换尿管一次,定时更换贮尿袋,每天用碘伏清洗尿道口2 次。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 2 做好各种症状的护理 1 高热的护理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病初即出现高热,且常呈持续性高热,。护士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热型及伴随症状。体温超过5 ℃以上者,头部可用冰帽持续降温,大血管暴露处可放置冰袋降温,四肢给予保暖,也可用低于体温2 ℃的温水擦浴,力求使体温保持在38 ℃以下。用亚低温治疗重症患儿且疗效明显[2],应将患儿的体温控制在32~34 ℃。如高热冷敷疗效不佳者,可用药物退热。高热期要保证患儿足够营养和液体量摄入。 2 惊厥和频繁抽搐的护理 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发生惊厥是脑缺氧、缺血及脑水肿加剧的标志。患儿惊厥发生,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内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置压舌板与两齿之间。必要时适当约束患儿肢体,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患儿惊厥频繁,应遵医嘱预防性应用镇静剂,同时寻找惊厥的原因。患儿应住单间,保持环境安静,各种操作应集中进行。应观察患儿抽搐时的神志、瞳孔、抽搐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抽搐时有无大小便失禁等。 来源:360医学网。

心电图最新论文题目怎么写的高中生物

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心电图介绍: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心电图正常值:(1)心电图纸上的每个小方格,横格为04s,纵格为lmV。(2)心率:窦性心律,正常为60~100bpm*之间,超过100bpm的为窦性心动过速,低于60bpm的为窦性心动过缓。在一定范围内低于或高于正常频率的,以及轻度的窦性心律不齐,都属于正常范围的心律。(3)心律:健康人绝大多数时间为正常窦性心律,偶有早搏等(见第十二章)也非异常。(4)P波:在肢体导联中除aVR为倒置外,余导联多为直立,或较低平。在胸壁导联V1-6多不够明显直立。(5)PR间期:自P波开始至QRS波群开始的时间。正常范围为12~o20s。(6)QRS波群:为一狭窄,形态多样的(qR,R,Rs,rS,或qRs)波群,时间在006~010s的狭窄范围内。(7)ST段:是自QRS渡群终了的J点开始至_r波开始的一段。正常形态是随T波的直立而浅浅的上飘。sT段平行的压低或斜向F的压低不正常,轻度抬高可见于正常人,应与临床情况结合判断正常与否。(8)T波;除在aVR导联是倒置外,余在R波高于05mV时均应直立。(如在I,Ⅱ导联应直立,aVR中应倒置,胸前导联自V4-6均直立)。(9)U渡T波后的小渡,在V2-3中易见,正常应直立,其它导联可不明显。(10)Q-T间期:自qRS波开始至T波终了的间期。Q-T间期随心率而略有长短之别,但Q-T间期与心率不符合的延长有较重要意义。异常缩短多为药物或电解质紊乱影响。正常心电图参考:心电图临床意义:心电图主要反映心脏激动的电学活动,因此对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的诊断分析具有肯定价值。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演变是诊断心肌梗死的可靠实用方法。心肌受损,供血不足、药物和电解质紊乱都可引起一定的心电图变化,有助诊断。心电图对冠心病其诊断有重大意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由于冠状动脉硬化而引起的心肌缺血,其心电图特点为T波倒置,S-T段下降大于05毫伏有时在心前区疼痛发作时ST段抬高大于1毫伏,称变异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由于冠状动脉管腔突然阻塞而造成心肌坏死,心电图特点如下:缺血型改变:T波倒置。损伤性改变:ST段抬高与直立的T波形成单方向的曲线。坏死改变:出现病理性Q波。

心 电 图Electrocardiogram(ECG) 第一节 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心电图产生原理 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 除极(depolarization)状态 外负内正 电源前 电穴后 电极对向电源-向上波形 复极(repolarization) 电源后 电穴前 电极对向电源-向下波形 复极方向与除极方向相反 心外膜向心内膜 心电向量(vector) 具有强度和方向性的电位幅度 与心肌细胞数量呈正比 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距离呈反比 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夹角呈反比 心电综合向量原则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P波:心房的除极过程 P-R段(P-Q段):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P-R间期: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 QRS波群及命名:心室除极 ST段和T波:心室缓慢和快速复极 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 心电图导联体系 肢体导联(limb lead) Einthoven三角 标准导联-双极肢体导联 I II III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L aVR aVF 额面六轴系统 胸导联(Chest lead) 单极导联V1-V6 肢体导联三个电极各串一5kW电阻,将三者连接起来,构成无干电极,为负极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心电图测量 走纸速度25mm/s时,纵线1mm=04s 标准电压1mV=10mm时,横线1mm=1mV 心率的测量:60/R-R或P-P间期的秒数 各波段振幅的测量:QRS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上缘到波顶,下缘到波底 各波段时间的测量 12导同步心电图 P波、QRS波、Q-T间期从最早起点至最晚终点 P-R间期从最早P起点至最早QRS起点 单导心电图 P波、QRS波:最宽的P波、QRS波 P-R间期:最宽大P波且有Q波 Q-T间期最长 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至波形终点的内缘 平均心电轴: 概念:平均QRS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的总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是额面电轴 测定方法:I、III;目测;代数和 临床意义 - 30° ~ +90° 正常范围 +90° ~+180° 右偏 右心室肥大 左后分支阻滞 - 30° ~ - 90° 左偏 左心室肥大 左前分支阻滞 - 90° ~- 180° 极度右偏 心脏循长轴转位 心尖?心底 顺钟向转位 右心室肥大 逆钟向转位 左心室肥大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P波 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形态:圆形 偶有切迹 综合向量:左、前、下 I、II、AVF、V4-V6向上;AVR向下 时间:< 12S 振幅:肢导 < 25mV;胸导 < 2mV P-R间期 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正常范围:12~20s 心动过速时缩短,心动过缓时延长 £ 22s QRS波群 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时间:06 ~11s 波形和振幅 V3 R/S=1 V1< 1mV V5、V6 < 5mV AVR < 5mV AVL < 2mV AVF < 0mV I、II、III主波向上 肢体导联<5mV或胸前导联<8mV为低电压 Q波:振幅<同导联1/4R,时间<04S J点:自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点 ST段:自QRS波群终点与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下移<05mV;抬高 V1、V2 <3mV;V3 <5mV 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方向:与主波一致 ;振幅:> 同导联R波的1/10 Q-T间期:从QRS波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正常范围:32-44s 校正Q-Tc= Q-T/ R-R U波:T波后02~04s的振幅很小的波,代表心室后继电位 第三节 心房、心室肥大 心房肥大 右房肥大(right atrial enlargement) P波高尖,振幅25mV,II、III、AVF显著又称“肺性P波” 左房肥大(left atrial enlargement) P波增宽12s,I、II、R、L; 呈双峰,两峰间距04s,又称“二尖瓣型P波” P波终末电势(Ptf):V1负向P波时间乘以负向波振幅£s 双心房肥大:P波增宽12s,振幅25mV 心室肥大 左室肥大(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Rv5/v6 >5mV Rv5+Sv1>0mV(男) >5mV(女) RI >5mV, RaVL >2mV, RaVF >0mV RI+SIII>5mV 额面电轴左偏 QRS时间10~11s 左室肥大劳损:QRS波群增高伴ST-T改变 右室肥大(right ventricular) V1 R/S 31,V5 R/S£1, 重度肥厚V1呈qR型 Rv1+Sv5>05mV 电轴右偏 ST-T改变 双侧心室肥大(biventricular hypertrophy) 正常或一侧肥大表现 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缺血型心电图改变 由心外膜→心内膜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T波高尖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T波倒置 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ST-T:从正常心肌→损伤心肌 心内膜下ST段压低 心外膜下ST段抬高 机制: 轻度缺血:钾离子进入细胞?过度极化?损伤电流?缺血导联ST压低 严重缺血:钾离子溢出细胞?极化不足?损伤电流?缺血导联ST抬高图6-5 临床意义 ST压低/T波倒置:典型心绞痛/慢性冠不全 ST抬高/T波高尖:变异型心绞痛/心肌梗死 其它:心肌病 心包炎 药物 继发改变 第五节 心肌梗死 (myocardial infarction) 基本图形及机制 缺血型改变 (T波) 心肌复极时间延长 3位相延长 QT延长 升支与降支对称 顶端呈尖耸的箭头状 由直立变倒置 损伤电流学说 Prinzmetal 测得损伤区细胞膜4时相极化程度低 正常心肌电流流向损伤心肌-舒张期损伤电流 向量方向与损伤电流方向相反 背离探查电极 心内膜下ST段压低 心外膜下ST段抬高 除极波受阻学说 正常心肌除极后呈负电位 损伤心肌不除极呈正电位 产生电位差 ST向量由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 面向损伤区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 损伤型改变(ST段) 超急性ST段抬高 损伤期单向曲线 机制 损伤电流学说 除极受阻学说 坏死型改变 异常Q波 宽度04,深度1/4R Q波镜面相 正常q波消失 QRS波正常顺序的改变 机制 坏死组织不产生心电向量,正常组织照常除极,产生与梗塞部位相反的综合向量 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早期(超急性期) 数小时 急性损伤性传导阻滞:QRS高/宽 ST斜型抬高(下壁),T波高耸 急性期 数小时-数周 QS/QR波 ST段单向曲线,T波倒置加深 亚急性期 数周-数月 ST段恢复至基线,T波变浅 陈旧期(愈合期) 3-6月后 QS ST-T恒定,可出现r/R 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前间壁: V1、V2 前 壁: V3、V4 前侧壁: V5、V6、aVL 广泛前壁:V1-V6 高侧壁: I、aVL 下 壁: II、III、aVL 正后壁: V7、V8、V9 右 室: V3R、V4R、V5R 心肌梗死的不典型图形改变 非Q波心肌梗死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局灶心肌梗死 鉴别诊断 ST段抬高:早期复极综合征、急性心包炎、变异型心绞痛、Brugada综合征 V1、V2:心脏转位、左室肥厚、LBBB、高度肺气肿,qRs/qrS波多为陈旧前间壁心肌梗死 I、aVL、V5、V6:心肌病、正常心电图 II、III、aVF:心脏横位、预激综合征 第六节 心律失常(arrhythmia) 概述 窦性心律失常 起源异常 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房性、室性、房室交界) 异位心律 期前收缩 (房性、室性、房室交界) 主动性 心动过速(房性、室性、房室交界) 扑动与颤动(心房、心室) 生理性传导障碍:干扰与脱节(包括心脏的各个部分) 心律失常 窦房阻滞 房内阻滞 传导异常 病理性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室内阻滞 意外传导 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心律失常心肌电生理 自律性:心肌在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下能自动地、规律地产生兴奋及发放冲动的特性。 静息状态下,4位相自动缓慢除 心房肌、心室肌无起搏功能 窦房结、冠状窦区、心房传导组织、房室交界区、希氏束、束支、蒲肯野纤维 窦房结60-100次/分 房室交界区40-60次/分 希氏束以下25-40次/分 兴奋性:心肌细胞对受到的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能力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200ms; 任何刺激不能引起反应。 其后10ms强刺激科引起局部兴奋产生新的不应期,但不能扩布称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相对不应期:50~100ms动作电位-60~-80mV,除极速度振幅低,传导慢,不应期短 总不应期:250~400ms;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易损期:心电图T波顶峰前约30ms处;R on T 超常期:动作电位-80~-90mV,低于阈值的刺激也激发动作电位的产生 传导性:心肌激动能自动向周围扩布;蒲肯野纤维及束支传导速度400mm/s;房室结20~200mm/s 影响因素:动作电位幅度和0相除极速度 收缩性 第六节心律失常 (Cardiac arrhythmias) 心律失常概述 冲动形成异常 )有正常自律性:窦结、结间束、冠状窦口附近、房室结远端、希)氏束-蒲肯野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或内在病变。 )无自律性心肌细胞:心房和心室肌细胞由于缺血、药物等→异常自律性。 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 窦房结(Sinus node):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接处,。主要由P细胞(起搏细胞)、过渡细胞、心房肌细胞组成。 结间束: (1)前结间束:发自窦房结前方分为两束,一束到左心房,一束进入房间隔。 (2)中结间束:起自窦房结后部到房间隔后上部。 (3)后结间束:起自窦房结后部到房室结 (James′fiber-预激综合征) 房室结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1)冲动形成异常 有正常自律性:窦结、结间束、冠状窦口附近、房室结远端、希)氏束-蒲肯野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兴奋性改变或内在病变。 无自律性心肌细胞:心房和心室肌细胞由于缺血、 药物等→异常自律性。 (2)触发活动:指局部出现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低血钾、高血钙与洋地黄中毒时,心房、心室与希氏束-蒲肯野组织在动作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被称为后除极。若后除极的振幅增高并抵达阈电位便可引发触发活动。 (3)冲动传导异常 传导速度延缓—与细胞的膜反应性有关。 动作电位[0]相的振幅。 dv/dt值(除极速度) 递减传导—膜电位有关 膜的静止电位在-90mv传导最快 膜的静止电位在-55mv传导阻滞 膜的静止电位在-65mv —-70mv可传但速度慢动作电位[0]相的振幅及dv/dt逐渐减少→发生传导阻滞→递减传导。 单向阻滞:心肌细胞正常都是双向的。 超常期传导:在心动周期的某个时候,若心脏某部分的传导得到暂时的意外改善称为超常期传导。最常见的部位在房室连接区,其次是室内传导,其表现是一个激动到达这些部位时本应受阻,但意外下传或传导时间本来延长,而这时缩短。 折返现象(图2-11P19) 当一激动从心脏某处发生后,经过向下传导又回到原处再次引起激动,这种现象叫折返现象。三个条件(1)有一个环行通道使激动可以循环运行。(2)环行通道的一部分出现单向传导阻滞。(3)传导速度减慢。

心房率:88/分;p-r间期:16秒;心电轴:正常;心房率:88/分;q-t间期:36秒这都是正常的PA~R倒置2、3、A~F、V5、V6、ST段压低,各导联T波低平且T3反向,表示有心肌缺血和心功能不全心脏不停地收缩,舒张,形成有节奏有规律的波动,波动的规律称之心律心脏的波动是自律性的,心脏内部存在全身其他器官所不具备的一种自律细胞,它像个小发电站,能自动有节律发出小电流,刺激心脏产生跳动,这种细胞集中在右心房的上腔静脉入口处,形成特殊小结,称为窦房结窦房结像个脉冲发生器,不断地发出电信号,通过一套精细传导系统下传,指挥和控制心脏有节律夜以继日地跳动窦房结是心脏的最高起博点,也叫第一级站继续向下传,构成心脏传导系统,窦房结发出一次次冲动,通过这个系统引起心脏一次次跳动,通常称为窦性心律,也是心脏的正常心律心电图T波通常是指心电图ST波段的状态,ST波段出现改变也就是出现异常,可能预示患某种疾病,但这不是绝对地心电图的异常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不能单靠心电图决定是否患病,或患的什么病,要综合其他检查分析判断才能确诊

心电图最新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生物

心电图的原理是指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在体表的反应,但是心电图并非是单一细胞动作电位的反应,而是绝大多数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除极、复极的综合反应。由于整个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的除极或复极过程都是在瞬间完成,因此在体表的心电图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图有着对应的关系。比如以心室肌为例,0相及其在心室内扩布的过程相当于心电图的R波,1相相当于心电图的J点或者J波,2相相当于心电图的ST段,3相相当于心电图的T波,4相则相当于心电图的基线,整个心时动作电位时程相当于心电图的QT间期。

心电图介绍: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心电图正常值:(1)心电图纸上的每个小方格,横格为04s,纵格为lmV。(2)心率:窦性心律,正常为60~100bpm*之间,超过100bpm的为窦性心动过速,低于60bpm的为窦性心动过缓。在一定范围内低于或高于正常频率的,以及轻度的窦性心律不齐,都属于正常范围的心律。(3)心律:健康人绝大多数时间为正常窦性心律,偶有早搏等(见第十二章)也非异常。(4)P波:在肢体导联中除aVR为倒置外,余导联多为直立,或较低平。在胸壁导联V1-6多不够明显直立。(5)PR间期:自P波开始至QRS波群开始的时间。正常范围为12~o20s。(6)QRS波群:为一狭窄,形态多样的(qR,R,Rs,rS,或qRs)波群,时间在006~010s的狭窄范围内。(7)ST段:是自QRS渡群终了的J点开始至_r波开始的一段。正常形态是随T波的直立而浅浅的上飘。sT段平行的压低或斜向F的压低不正常,轻度抬高可见于正常人,应与临床情况结合判断正常与否。(8)T波;除在aVR导联是倒置外,余在R波高于05mV时均应直立。(如在I,Ⅱ导联应直立,aVR中应倒置,胸前导联自V4-6均直立)。(9)U渡T波后的小渡,在V2-3中易见,正常应直立,其它导联可不明显。(10)Q-T间期:自qRS波开始至T波终了的间期。Q-T间期随心率而略有长短之别,但Q-T间期与心率不符合的延长有较重要意义。异常缩短多为药物或电解质紊乱影响。正常心电图参考:心电图临床意义:心电图主要反映心脏激动的电学活动,因此对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的诊断分析具有肯定价值。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演变是诊断心肌梗死的可靠实用方法。心肌受损,供血不足、药物和电解质紊乱都可引起一定的心电图变化,有助诊断。心电图对冠心病其诊断有重大意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由于冠状动脉硬化而引起的心肌缺血,其心电图特点为T波倒置,S-T段下降大于05毫伏有时在心前区疼痛发作时ST段抬高大于1毫伏,称变异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由于冠状动脉管腔突然阻塞而造成心肌坏死,心电图特点如下:缺血型改变:T波倒置。损伤性改变:ST段抬高与直立的T波形成单方向的曲线。坏死改变:出现病理性Q波。

心脏本身的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反映到身体表面上来,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心动周期中也都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活动。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就是目前临床上常规记录的心电图(用ECG表示)。正常心电图上的每个心动周期中出现的波形曲线改变是有规律的,国际上规定把这些波形分别称为P波、QRS波、T波,有时在T波后,还出现一个小的U波。此外,一个正常的心电图还包括PR间期 (或PQ间期)、QT间期、PR段和ST段。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波,QRS波代表心室的除极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波。PR间期代表由窦房结产生的兴奋经由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到达心室,并引起心室开始兴奋所需的时间,QT间期反映心室除极与复极过程总的时间,也代表心脏的电收缩时间,ST段代表心室各部分已全部进入去极化状态,心室各部分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曲线又恢复到基线水平。当心脏因缺血受损或坏死时,心电活动的变化能正确及时地反映在心电图上,表现在各个波形的异常变化和进行性演变过程,为医生提供诊断心律失常、心室肥厚、急性缺血、心肌梗塞等心脏疾病的可靠依据。

体表心电经电极、导联线送至心电图机,心电图机主体从原理上可分为输入回路、导联选择、放大电路、描笔驱动和走纸部分,现代心电图机通常还有程控部分。输入回路应有较高的输入阻抗,一般都在10M以上,通常采用射极跟随的缓冲放大器。此外还应有过电压、过电流的保护电路,有右腿驱动电路或屏蔽驱动电路以减少50Hz干扰等措施。 导联选择通常是由一个选择开关和一个电阻网络(威尔逊网络)组成,通过选择开关选择不同的电阻组合来选择不同的导联,导联选择可以是手动选择或程控选择。放大器可分为前置放大器、后级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等。前置放大器一般由差分放大器组成,以获得较高的共模抑制比,选择的元件必须是低噪声的,从电安全角度考虑又往往是做成电气隔离(浮地)的,1mv定标电路也连在前置放大器上。后级放大器主要是进行电路放大,以及对信号进行滤波以获得特定的频率响应特性,这包括阻容耦合电路、闭锁电路、增益选择、截止频率和50Hz陷波等。功率放大和记录器通常连在一起组成负反馈系统,以提高描笔的频率响应并提供足够的功率以推动描笔。描笔可以有墨水笔、热笔等,在一些数字式系统中则采用热元阵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