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13:45:11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思想转化思想论文

小学数学修订后的课标在原来“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许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对应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以、化归思想方法、变中抓不变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整体思想方法等,结合本周教学比武中的课例谈谈数学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方法:1.化新为旧。根据学生已有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如:赖传淇老师执教的《通分》一课中,出示2/5○1/4,进行比较大小。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对学生来说是新的知识,学生不会比较,老师启发学生将新的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汇报,生1: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这个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2/5=8/20,1/4=5/20,因为8/20>5/20,所以2/5>1/4;生2:把2/5和1/4这两个分数都化成已学过的小数,2/5=4,1/4=25,因为4>25,所以2/5>1/4;生3: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2/5和1/4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化成相同,2/5○1/4=2/8,因为2/5>2/8,所以2/5>1/4;生4:将2/5和1/4用线段来表示,画一条长20厘米的线段,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2份,这两份长8厘米,也就是这条线段总长的2/5,再画一条长20厘米的线段,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这一份长5厘米,也就是这条线段总长的1/4,因为8厘米>5厘米,所以2/5>1/4。学生运用了化新为旧的转化思想解决了新知。又如:郭秋妹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中,学生列出算式24×12后,问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回答可以用估算、口算、笔算。师问如何口算24×12,学生一时愣住了,郭老师进行引导,可以将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学生开始尝试做,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生1:24×3×4=288,把12拆成3×4,就变成已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了24×3=72,72×4=288;生2:24×2×6=288;生3:12×4×6=288;生4:12×3×8=288;生5:把24看成20和4的和,20×12=240,4×12=48,240+48=288;生6:把12看成10和2的和,24×10=240,24×2=48,240+48=288;生7:把12看成9和3的和,24×9=216,24×3=72,216+72=288……学生运用了化新为旧的转化思想解决了新知,发散了思维。2.化难为易。如:蒋友成老师执教的《数学思考》一课中,出示一题20个点最多可以轻连几条线段?学生一时也无从下手,老师进行引导,将问题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化多为少,将20点转化为1,2,3,4,5点,分别能画几条线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然后学生汇报:点数1,条数0(条);点数2,条数1(条);点数3,条数1+2=3(条);点数4,条数1+2+3=6(条);点数5,条数1+2+3+4=10(条)。让学生观察、分析条数与点数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分析、小组讨论发现:条数的计算方法是从1加2加到点数减1的和。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后,再来解答20个点最多可以轻连几条线段就轻而易举了,学生就很快的说出算式1+2+3+4+……+19=190(条)。师生进行小结:遇到难的题目,可以将它转化为容易的,简单的来解决,接着找出规律,然后运用规律解决较难的题目,这就是运用了化难为易的转化思想方法。3.化数为形。如:在计算1/2+1/4+1/8+1/16+1/32+1/64+1/128+1/256+1/512中,通过引导学生化数为形,画一个正方形, 1/2涂上色,空白的也是1/2,涂色部分可以用1减去空白的;接着在空白的1/2上再涂色一半,涂色部分就是1/2+1/4,涂色部分可以用1减去空白的, 涂色部分就是1-1/4,接着在空白的1/4上再涂色一半,涂色部分就是1/2+1/4+1/8,涂色部分可以用1减去空白的, 涂色部分就是1-1/8。从刚才的过程可以发现规律,涂色部分可以用1减去空白的,因此,1/2+1/4+1/8+1/16+1/32+1/64+1/128+1/256+1/512=1-1/512=511/512。通过化数为形,可以把这个算式转化成1-1/512=511/512。4.为曲为直。如: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就要用到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通过将圆分割成若干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由圆的半径与面积的关系转化为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的关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的公式。这里,就是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转化为圆的面积公式。在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时,学生也能很快悟到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感悟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不需要教,需要有会学习的能力、会学习的方法,而数学思想的形成及运用就会产生好的方法,就会提高学习的能力,就会为不教奠定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拓展视野,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小学数学转化思想论文

太多了, 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 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一)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 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不拘一格育“鸣凤”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 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一年级《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小学数学教育--教师之家--教师培训 教学策略A、B、C 面向21世纪的数学素质及其培养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年、月、日 培养自学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 入情才能入理 激情方能启思 实施“生活数学”教育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数学作业批改中巧用评语 提高元认知水平 培养自学能力 “圆的面积”的教案 圆柱的认识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优化数学教学方法 组织课堂讨论 优化课堂教学 ---------以上更新日期为17(来自同下) 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小论文巧算圆的面积 倒推转化巧拿硬币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进行计算法则教学 简单应用题教学再探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启动学海搁浅之舟—— 转化数学学习后进生的体会 学生“四会”能力的培养 联系实际,强化操作,努力优化数学教学 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主动探究发展能力 创新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构建数学生活的美好乐园——数学“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实践与思索 营造探究氛围一例 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格 课堂纯真 《9和几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运用CAI技术,优化素质教育 合理运用学具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略谈“问题解决”与小学数学教学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素质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优化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实施“开放性”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数学练习要有趣味性和开放性 “五、四、三自主式学法指导”教学模式初探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改进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初步探索 多媒体课件在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及其策略研究 创新从习惯抓起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持续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修订后的课标在原来“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许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方法、对应思想方法、比较思想方法、符号化思想方法、类比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极限思想方法、代换思想方法、可逆思想方法以、化归思想方法、变中抓不变思想方法、数学模型思想方法、整体思想方法等,结合本周教学比武中的课例谈谈数学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方法:1.化新为旧。根据学生已有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如:赖传淇老师执教的《通分》一课中,出示2/5○1/4,进行比较大小。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对学生来说是新的知识,学生不会比较,老师启发学生将新的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汇报,生1: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这个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2/5=8/20,1/4=5/20,因为8/20>5/20,所以2/5>1/4;生2:把2/5和1/4这两个分数都化成已学过的小数,2/5=4,1/4=25,因为4>25,所以2/5>1/4;生3: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2/5和1/4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化成相同,2/5○1/4=2/8,因为2/5>2/8,所以2/5>1/4;生4:将2/5和1/4用线段来表示,画一条长20厘米的线段,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2份,这两份长8厘米,也就是这条线段总长的2/5,再画一条长20厘米的线段,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这一份长5厘米,也就是这条线段总长的1/4,因为8厘米>5厘米,所以2/5>1/4。学生运用了化新为旧的转化思想解决了新知。又如:郭秋妹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中,学生列出算式24×12后,问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回答可以用估算、口算、笔算。师问如何口算24×12,学生一时愣住了,郭老师进行引导,可以将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学生开始尝试做,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生1:24×3×4=288,把12拆成3×4,就变成已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了24×3=72,72×4=288;生2:24×2×6=288;生3:12×4×6=288;生4:12×3×8=288;生5:把24看成20和4的和,20×12=240,4×12=48,240+48=288;生6:把12看成10和2的和,24×10=240,24×2=48,240+48=288;生7:把12看成9和3的和,24×9=216,24×3=72,216+72=288……学生运用了化新为旧的转化思想解决了新知,发散了思维。2.化难为易。如:蒋友成老师执教的《数学思考》一课中,出示一题20个点最多可以轻连几条线段?学生一时也无从下手,老师进行引导,将问题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化多为少,将20点转化为1,2,3,4,5点,分别能画几条线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然后学生汇报:点数1,条数0(条);点数2,条数1(条);点数3,条数1+2=3(条);点数4,条数1+2+3=6(条);点数5,条数1+2+3+4=10(条)。让学生观察、分析条数与点数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分析、小组讨论发现:条数的计算方法是从1加2加到点数减1的和。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后,再来解答20个点最多可以轻连几条线段就轻而易举了,学生就很快的说出算式1+2+3+4+……+19=190(条)。师生进行小结:遇到难的题目,可以将它转化为容易的,简单的来解决,接着找出规律,然后运用规律解决较难的题目,这就是运用了化难为易的转化思想方法。3.化数为形。如:在计算1/2+1/4+1/8+1/16+1/32+1/64+1/128+1/256+1/512中,通过引导学生化数为形,画一个正方形, 1/2涂上色,空白的也是1/2,涂色部分可以用1减去空白的;接着在空白的1/2上再涂色一半,涂色部分就是1/2+1/4,涂色部分可以用1减去空白的, 涂色部分就是1-1/4,接着在空白的1/4上再涂色一半,涂色部分就是1/2+1/4+1/8,涂色部分可以用1减去空白的, 涂色部分就是1-1/8。从刚才的过程可以发现规律,涂色部分可以用1减去空白的,因此,1/2+1/4+1/8+1/16+1/32+1/64+1/128+1/256+1/512=1-1/512=511/512。通过化数为形,可以把这个算式转化成1-1/512=511/512。4.为曲为直。如: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就要用到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通过将圆分割成若干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由圆的半径与面积的关系转化为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的关系,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的公式。这里,就是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转化为圆的面积公式。在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时,学生也能很快悟到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感悟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不需要教,需要有会学习的能力、会学习的方法,而数学思想的形成及运用就会产生好的方法,就会提高学习的能力,就会为不教奠定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拓展视野,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转化是数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所谓转化,就是指在解题的过程之中,通过转化解题的方向,从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分析侧面去探讨问题的性质、寻找最佳的方法去解答。转化就是对于某些直接求解比较困难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转化变换,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已掌握的比较容易的问题,通过对转化出来的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转化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部分,是数学思想的灵魂所在。因此,教师应把这种思想方法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让学生更轻松更高效的学习。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转化思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有很多新的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的,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教师在引进新知识的时候,应注意与新旧知识的衔接,一方面复习巩固旧知识,在新知识中寻找旧知识的影子,另一方面利用旧知识来间接的解决新知识,进而使新的困难的问题从旧知中转化出来,达到解答新问题的目的。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介绍和渗透,让转化的思想方法逐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萌芽,这样,日积月累就让学生形成用转化思想方法解疑答难的思维方式。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时候,通过转化思想的指导,学生能够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之后在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从而形成了固定的转化思维。再到学习圆的面积的计算以及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时,学生很容易想到到了转化的思想方法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转化方式计算中的转化,化繁为简,优化解题策略在处理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运算或数量关系非常混乱的问题,这时教师需要转化一下解题策略,运用各种运算法则、运算定律及性质进行化繁为简,也就是常说的化简。例如:(267+123×894)÷(894×124-627)因为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894,所以我们可以转化为:(267+123×894)÷(894×124-627)=(267+123×894)÷(894×123+894-627)=(267+123×894)÷[(894×123)+(894-627)]=(267+123×894)÷(894×123+267)=1又如在教学小数的除法时,是通过把小学转化为整数进行计算;在教学分数的除法时是通过把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进行运算的。只要能找到突破之处,做一些同性质间问题的相互转换,就会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自己豁然开朗。数量与图形间的转化数量与图形间的转化运用很广泛,中学有函数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小学阶段表现在我们在讲授新知识或解决数学问题时,为了直观形象,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表示数量关系,利用数量关系在图上的分部和变换规律从而解决问题。如各类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公式的由来,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在图上观察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关联。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是在图上把平行四边形变换成长方形,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同一个道理。又如,对于低年级中9的口诀,可组织学生在10乘l0的方格纸上涂色。1个9,第一行涂9个,l0少1;2个9,涂2行,20少2……如此下去,简明直观,一目了然。这就把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图形结合起来,便于年幼的学生理解,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等量转化等量转化是通过数量间相等或相比的数值一致,来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把已知的数据通过等量关系转换成待求的未知数量。例如,小明买了4千克橙子和5千克苹果共花52元,已知每千克橙子的价格是每千克苹果的2倍,两种水果每千克各多少元?这道题给出了两种水果的数量和它们各自的总价,求它们的单价,学生在解题的时候会感觉题中的已知条件不充分而难以下手。此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要求一种水果的单价,就要知道这种水果的总价和它的数量,你能依据两种水果的数量关系,将它们转化成一种水果吗?可不可以根据“每千克橙子的价格是每千克苹果价格的2倍”,将4千克的橙子的价格转化成8千克苹果的价格呢?这道题就转化成(8+5)即13千克的苹果共花52元,苹果的单价是多少?有了苹果的价格就可以求出橙子的价格。这样,通过等量转化,隐蔽的条件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了。三、强化转化思想在练习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转化思维意识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习题的设计已经不再单纯地局限于例题式的练习介绍的范围内,高年级的习题更加灵活多变,对学生更具挑战性,很多学生遇到复杂多变的习题时往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转化式习题的练习,以不变应万变,让学生通过练习强化转化的思想在意识中的形成,并能在必要的时候指导行动。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分配的问题,学生解决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一批砖,每块砖长45厘米,宽30厘米,至少用多少这样的砖才能铺成一个正方形?”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先要理解铺成正方形的条件,也就是说必须要边长相等,然后,再考虑通过什么办法把长方形拼成正方形的问题,考虑几个长和几个宽是相等的,这就是要求45和30的公倍数,其中“至少几块”就是求他们的最小公倍数,这样一来就把一个看似几何图形的习题转化为代数知识进行解决,解决方法简单易懂,教师通过此类问题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转化思想的强化,使其形成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转化的思想无处不在,它贯穿着整个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的始终,是数学的精髓内容。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形成转化的思想方法,更好的教学,更好的服务学生。

小学数学转化思想的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第一条就明确提出:“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美国教育心理家布鲁纳也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在人的一生中,最有用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数学的意识,因此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科的后继学习,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乃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数学能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举措,在课程数学改革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究竟应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一、转变观念,重视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教师讲不讲,讲多讲少,随意性较大,常常因教学时间紧而将它作为一个“软任务”挤掉。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能领会多少算多少。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的,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于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应有一个总体设计,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获得正确知识的结论,而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让学生逐步领会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数学教学重视过程与重视结果同样重要。教师要站在数学思想方面的高度,对其教学内容,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把隐蔽在知识内容背后的思想方法提示出来。例如,圆的认识概念教学,可以按下列程序进行:(1)由实物抽象为几何图形,建立圆的表象;(2)在表象的基础上,指出圆的半径、直径及其特点,使学生对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3)利用圆的各种表象,分析其本质特征,抽象概括为用文字语言表达的圆的概念;(4)使圆的有关概念符号化。显然,这一数学过程,既符合学生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教师是如何应用数学思想法,对有联系的材料进行对比的,对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对教学概念进行形式化的。二、 相机而动,及时引入数学思想方法。为了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研究,潜心挖掘,而且还要讲究思想渗透的手段和方法。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般常用直观法、问题法、反复法和剖析法。所谓直观法就是以图表形式将数学思想方法直观化、形象化。直观法的观点是能将高度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变成学生容易感知具体材料,特别是生动有趣的图画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问题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在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通过回顾、思考、总结,逐步领会数学问题的规律性,进而加深对解题方法、技巧的认识。反复法是指通过同一类情景的多次出现,让学生持续接受某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剖析法是解剖典型的范例,从方法论的角度用儿童能理解的数学语言去描述数学现象,解释数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掌握方法,不失时机的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渗透:(1)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如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等,都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极好机会。(2)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渗透。如:教学“倒过来推想” 这一课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图表、摘录条件等方法让学生逐步领会“倒过来推想”这种策略的奥妙所在。(3)在复习小结中渗透。在章节小结、复习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纵横两个方面,总结复习数学思想与方法,使师生都能体验到领悟数学思想,运用数学方法,提高训练效果,减轻师生负担,走出题海误区的轻松愉悦之感。如教学完“圆的认识”这一单元之后,可及时帮助学生依靠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回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使学生能清楚地意识到:“转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4)在数学讲座等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讲座是一种课外教学活动形式,它不仅为广大学生所喜爱,而且是数学教师普遍选用的数学活动方式。特别是在数学讲座等活动中适当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给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使过去那死水般的应试题海教学一改容颜,焕发了青春,充满了活力。三、千锤百炼——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仅是为了指导学生有效地运用数学知识、探寻解题的方向和入口,更是对培养人的思维素质有着特殊不可替代的意义。它在新授中属于“隐含、渗透”阶段,在练习与复习中进入明确、系统的阶段,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过程和应用过程。这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飞跃。而这样的飞跃,依靠着系统的分析与解题练习来实现。学生做练习,不仅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会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而且还会从中归纳和提炼出新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首先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按照例题师范的程序与格式解答和例题相同类型的习题,实际上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机械运用。此时,并不能肯定学生已领会了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只当学生将它用于新的情景,解决其他有关的问题并有创意时,才能肯定学生对这一教学本质、数学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知道,对于学习者来说,最好的学习效果是主动参与,亲自发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也不例外。在教学中,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广泛应用,让学生从主观上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进而增强自觉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教师对习题的设计也应该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加以考虑,尽量多安排一些能使各种学习水平的学生深入浅出地作出解答的习题,它既有具体的方法或步骤,又能从一类问题的解法去思考或从思想观点上去把握,形成解题方法,进而深化为数学思想。如在教学完圆环面积的计算以后,可以由易到难,出几题运用移动、割补等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领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有好处。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在掌握后领悟,使数学思想方法在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共同生成。数学思想方法是一项系统工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只有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研究,探讨其教学规律,才能适应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当然应该看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必定要经历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往往是几种思想方法交织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在某一段时间内重点渗透与明确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一、“符号思想”的渗透。“符号思想”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数学作为一种学科语言,是描述世界的工具,而符号能使数学研究对象更加具体、形象,能够简明地表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规律。符号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数学的进展情况,同时它具有培养人们高度抽象思维的能力。比如:小学数学书中的“简易方程”这一部分内容向学生提出用字母表示数,它的实质是一种抽象化。其目的是为了更深刻地探索、揭示数学规律,达到更准确、更简洁地表达数学规律,在较大范围内肯定数学规律的正确性。加法的交换律用a+b=b+a,圆面积用S=πr2表示等等。此外,用方程解法来解答应用题,解法的本身也蕴含着符号思想,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代数假设,用字母代替未知数,与已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2)代数翻译,把题中自然语言表述的已知条件,译成用符号化语言表述的方程。(3)解代数方程。把字母看成已知数,并进行四则运算,进而达到求解的目的。可见,数学符号是贯穿于数学全部的支柱,数学符号凝结了特有的简洁性、抽象性和概括性,所以相对来说难以掌握和使用。作为数学教师,深入了解数学符号的思想,研究数学符号的教学,对促进数学教学、提高其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二、“化归思想”的渗透。“化归思想”,也称“转化思想”,它是小学数学中最关键的数学思想之一,它往往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推想、类比等手段,把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某种转化,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直至转化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其基本形式有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未知为已知、化一般为特殊、化抽象为具体等。给学生渗透这种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中,就以化归思想、转化思想等为理论依据,实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间的同化和顺应,从而构建和完善了学生对面积计算的认知结构。小数除法通过“商不变性质”化归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归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通过“通分”化归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都渗透着化归思想。三、“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在小学教学中,它主要表现在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适当的几何图形,从直观图形的特征到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联系,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隐为显的目的,使问题简单、快捷地得以解决。它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例如,我们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这是用图形来代替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我们又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四、“极限思想”的渗透“极限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灵活的借助极限思想,可以使某些数学问题化难为易,避免一些复杂运算,探究出解题方向或转化途径。在进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均采用“化圆为方”、“变曲为直”极限分割思路。在“观察有限分割”的基础上,“想象无限细分”,根据图形分割拼合的变化趋势,想象它们的终极状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和圆柱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而且非常自然地在“曲”与“直”的矛盾转化中萌发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此外,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 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 ÷ 3 = 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而99……的极限就等于1;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五、“集合思想”的渗透。四边形“集合思想” 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它将一组相关联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继而把一定程度上抽象的思维对象,有条理的列举出来,让人一目了然。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后,使学生明确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用右图来表示更形象。为加深学生对这集合图的理解,再举例说明:我们全校同学好比这个最大的圈,我们年级同学是全校的一部分,我们班的同学又是全年级的一部分,第一小组的同学是全班的一小部分,也就是里面的最小一个小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集合图的含义,并学会应用。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1~6年级各阶段都有渗透。如数的整除中就渗透了子集和交集等数学思想。集合思想可使数学与逻辑更趋于统一,从而有利于数学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利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可以防止在分类过程中出现重复和遗漏,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转化是数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所谓转化,就是指在解题的过程之中,通过转化解题的方向,从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分析侧面去探讨问题的性质、寻找最佳的方法去解答。转化就是对于某些直接求解比较困难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转化变换,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已掌握的比较容易的问题,通过对转化出来的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转化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部分,是数学思想的灵魂所在。因此,教师应把这种思想方法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让学生更轻松更高效的学习。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转化思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有很多新的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的,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教师在引进新知识的时候,应注意与新旧知识的衔接,一方面复习巩固旧知识,在新知识中寻找旧知识的影子,另一方面利用旧知识来间接的解决新知识,进而使新的困难的问题从旧知中转化出来,达到解答新问题的目的。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介绍和渗透,让转化的思想方法逐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萌芽,这样,日积月累就让学生形成用转化思想方法解疑答难的思维方式。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时候,通过转化思想的指导,学生能够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之后在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从而形成了固定的转化思维。再到学习圆的面积的计算以及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时,学生很容易想到到了转化的思想方法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转化方式计算中的转化,化繁为简,优化解题策略在处理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运算或数量关系非常混乱的问题,这时教师需要转化一下解题策略,运用各种运算法则、运算定律及性质进行化繁为简,也就是常说的化简。例如:(267+123×894)÷(894×124-627)因为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894,所以我们可以转化为:(267+123×894)÷(894×124-627)=(267+123×894)÷(894×123+894-627)=(267+123×894)÷[(894×123)+(894-627)]=(267+123×894)÷(894×123+267)=1又如在教学小数的除法时,是通过把小学转化为整数进行计算;在教学分数的除法时是通过把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进行运算的。只要能找到突破之处,做一些同性质间问题的相互转换,就会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自己豁然开朗。数量与图形间的转化数量与图形间的转化运用很广泛,中学有函数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小学阶段表现在我们在讲授新知识或解决数学问题时,为了直观形象,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表示数量关系,利用数量关系在图上的分部和变换规律从而解决问题。如各类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公式的由来,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在图上观察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关联。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是在图上把平行四边形变换成长方形,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同一个道理。又如,对于低年级中9的口诀,可组织学生在10乘l0的方格纸上涂色。1个9,第一行涂9个,l0少1;2个9,涂2行,20少2……如此下去,简明直观,一目了然。这就把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图形结合起来,便于年幼的学生理解,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等量转化等量转化是通过数量间相等或相比的数值一致,来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把已知的数据通过等量关系转换成待求的未知数量。例如,小明买了4千克橙子和5千克苹果共花52元,已知每千克橙子的价格是每千克苹果的2倍,两种水果每千克各多少元?这道题给出了两种水果的数量和它们各自的总价,求它们的单价,学生在解题的时候会感觉题中的已知条件不充分而难以下手。此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要求一种水果的单价,就要知道这种水果的总价和它的数量,你能依据两种水果的数量关系,将它们转化成一种水果吗?可不可以根据“每千克橙子的价格是每千克苹果价格的2倍”,将4千克的橙子的价格转化成8千克苹果的价格呢?这道题就转化成(8+5)即13千克的苹果共花52元,苹果的单价是多少?有了苹果的价格就可以求出橙子的价格。这样,通过等量转化,隐蔽的条件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了。三、强化转化思想在练习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转化思维意识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习题的设计已经不再单纯地局限于例题式的练习介绍的范围内,高年级的习题更加灵活多变,对学生更具挑战性,很多学生遇到复杂多变的习题时往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转化式习题的练习,以不变应万变,让学生通过练习强化转化的思想在意识中的形成,并能在必要的时候指导行动。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分配的问题,学生解决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一批砖,每块砖长45厘米,宽30厘米,至少用多少这样的砖才能铺成一个正方形?”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先要理解铺成正方形的条件,也就是说必须要边长相等,然后,再考虑通过什么办法把长方形拼成正方形的问题,考虑几个长和几个宽是相等的,这就是要求45和30的公倍数,其中“至少几块”就是求他们的最小公倍数,这样一来就把一个看似几何图形的习题转化为代数知识进行解决,解决方法简单易懂,教师通过此类问题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转化思想的强化,使其形成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转化的思想无处不在,它贯穿着整个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的始终,是数学的精髓内容。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形成转化的思想方法,更好的教学,更好的服务学生。

数学中的转化思想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第一条就明确提出:“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美国教育心理家布鲁纳也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在人的一生中,最有用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数学的意识,因此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对数学学科的后继学习,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乃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计划、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数学能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举措,在课程数学改革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究竟应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呢?一、转变观念,重视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教师讲不讲,讲多讲少,随意性较大,常常因教学时间紧而将它作为一个“软任务”挤掉。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能领会多少算多少。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的,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于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应有一个总体设计,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获得正确知识的结论,而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让学生逐步领会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数学教学重视过程与重视结果同样重要。教师要站在数学思想方面的高度,对其教学内容,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把隐蔽在知识内容背后的思想方法提示出来。例如,圆的认识概念教学,可以按下列程序进行:(1)由实物抽象为几何图形,建立圆的表象;(2)在表象的基础上,指出圆的半径、直径及其特点,使学生对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3)利用圆的各种表象,分析其本质特征,抽象概括为用文字语言表达的圆的概念;(4)使圆的有关概念符号化。显然,这一数学过程,既符合学生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教师是如何应用数学思想法,对有联系的材料进行对比的,对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对教学概念进行形式化的。二、 相机而动,及时引入数学思想方法。为了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研究,潜心挖掘,而且还要讲究思想渗透的手段和方法。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般常用直观法、问题法、反复法和剖析法。所谓直观法就是以图表形式将数学思想方法直观化、形象化。直观法的观点是能将高度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变成学生容易感知具体材料,特别是生动有趣的图画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问题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在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通过回顾、思考、总结,逐步领会数学问题的规律性,进而加深对解题方法、技巧的认识。反复法是指通过同一类情景的多次出现,让学生持续接受某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剖析法是解剖典型的范例,从方法论的角度用儿童能理解的数学语言去描述数学现象,解释数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掌握方法,不失时机的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渗透:(1)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如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等,都是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极好机会。(2)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渗透。如:教学“倒过来推想” 这一课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图表、摘录条件等方法让学生逐步领会“倒过来推想”这种策略的奥妙所在。(3)在复习小结中渗透。在章节小结、复习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纵横两个方面,总结复习数学思想与方法,使师生都能体验到领悟数学思想,运用数学方法,提高训练效果,减轻师生负担,走出题海误区的轻松愉悦之感。如教学完“圆的认识”这一单元之后,可及时帮助学生依靠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回忆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使学生能清楚地意识到:“转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4)在数学讲座等教学活动中渗透。数学讲座是一种课外教学活动形式,它不仅为广大学生所喜爱,而且是数学教师普遍选用的数学活动方式。特别是在数学讲座等活动中适当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给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使过去那死水般的应试题海教学一改容颜,焕发了青春,充满了活力。三、千锤百炼——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仅是为了指导学生有效地运用数学知识、探寻解题的方向和入口,更是对培养人的思维素质有着特殊不可替代的意义。它在新授中属于“隐含、渗透”阶段,在练习与复习中进入明确、系统的阶段,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过程和应用过程。这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飞跃。而这样的飞跃,依靠着系统的分析与解题练习来实现。学生做练习,不仅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方法会起到巩固和深化的作用,而且还会从中归纳和提炼出新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首先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按照例题师范的程序与格式解答和例题相同类型的习题,实际上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机械运用。此时,并不能肯定学生已领会了所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只当学生将它用于新的情景,解决其他有关的问题并有创意时,才能肯定学生对这一教学本质、数学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知道,对于学习者来说,最好的学习效果是主动参与,亲自发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也不例外。在教学中,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广泛应用,让学生从主观上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进而增强自觉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教师对习题的设计也应该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加以考虑,尽量多安排一些能使各种学习水平的学生深入浅出地作出解答的习题,它既有具体的方法或步骤,又能从一类问题的解法去思考或从思想观点上去把握,形成解题方法,进而深化为数学思想。如在教学完圆环面积的计算以后,可以由易到难,出几题运用移动、割补等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领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有好处。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在掌握后领悟,使数学思想方法在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共同生成。数学思想方法是一项系统工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只有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研究,探讨其教学规律,才能适应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当然应该看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必定要经历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往往是几种思想方法交织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在某一段时间内重点渗透与明确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以预览模式查看:初中数学论文:初论数学思想的教学功能内容预览: 中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运用各种教学理论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涉及数学思想的问题。因为数学思想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数学的精髓,它对数学教育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本文对这个概念的意义及在教学中的作用作一探讨。希望能再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一、对中学数学思想的基本认识 “数学思想”作为数学课程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完全有必要对它的内涵与外延形成较为明确的认识。关于这个概念的内涵,我们认为: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科学研究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的主体是人类历史上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有名与无名的数学家;而认识的客体,则包括数学科学的对象及其特性,研究途径与方法的特点,研究成就的精神文化价值及对物质世界的实际作用,内部各种成果或结论之间的互相关联和相互支持的关系等。可见,这些思想是历代与当代数学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它们蕴涵于数学材料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 通常认为数学思想包括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和公理化思想等。这些都是对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概括而获得的认识成果。既然是认识就会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看法。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例如,有人认为中学数学教材可以用集合思想作主线来编写,有人认为以函数思想贯穿中学数学内容更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还有人认为中学数学内容应运用数学结构思想来处理等等。尽管看法各异,但笔者认为,……网站介绍∶21世纪秘书网,办的非常成功,极具口碑。全站拥有超过11万篇各类材料百度作证,2万套学习资料和各单位全面系统的示范文章,8个专业秘书QQ群提供人气交流平台点击看查。与一般免费秘书网站相比,我们的文章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非常值得已经成为公务员或文秘工作的朋友们学习和参考。本文来自:21世纪秘书网()网站介绍∶21世纪秘书网,办的非常成功,极具口碑。全站拥有超过11万篇各类材料,8个专业秘书QQ群提供人气交流平台。与一般免费秘书网站相比,我们的文章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非常值得已经成为公务员或文秘工作的朋友们学习和参考。详细出处参考:

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转化是数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所谓转化,就是指在解题的过程之中,通过转化解题的方向,从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分析侧面去探讨问题的性质、寻找最佳的方法去解答。转化就是对于某些直接求解比较困难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运用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转化变换,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已掌握的比较容易的问题,通过对转化出来的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转化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部分,是数学思想的灵魂所在。因此,教师应把这种思想方法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让学生更轻松更高效的学习。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渗透转化思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有很多新的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的,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教师在引进新知识的时候,应注意与新旧知识的衔接,一方面复习巩固旧知识,在新知识中寻找旧知识的影子,另一方面利用旧知识来间接的解决新知识,进而使新的困难的问题从旧知中转化出来,达到解答新问题的目的。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介绍和渗透,让转化的思想方法逐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萌芽,这样,日积月累就让学生形成用转化思想方法解疑答难的思维方式。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时候,通过转化思想的指导,学生能够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之后在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从而形成了固定的转化思维。再到学习圆的面积的计算以及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时,学生很容易想到到了转化的思想方法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转化方式计算中的转化,化繁为简,优化解题策略在处理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运算或数量关系非常混乱的问题,这时教师需要转化一下解题策略,运用各种运算法则、运算定律及性质进行化繁为简,也就是常说的化简。例如:(267+123×894)÷(894×124-627)因为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894,所以我们可以转化为:(267+123×894)÷(894×124-627)=(267+123×894)÷(894×123+894-627)=(267+123×894)÷[(894×123)+(894-627)]=(267+123×894)÷(894×123+267)=1又如在教学小数的除法时,是通过把小学转化为整数进行计算;在教学分数的除法时是通过把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进行运算的。只要能找到突破之处,做一些同性质间问题的相互转换,就会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自己豁然开朗。数量与图形间的转化数量与图形间的转化运用很广泛,中学有函数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小学阶段表现在我们在讲授新知识或解决数学问题时,为了直观形象,通过画图的方式来表示数量关系,利用数量关系在图上的分部和变换规律从而解决问题。如各类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公式的由来,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在图上观察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关联。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是在图上把平行四边形变换成长方形,从而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同一个道理。又如,对于低年级中9的口诀,可组织学生在10乘l0的方格纸上涂色。1个9,第一行涂9个,l0少1;2个9,涂2行,20少2……如此下去,简明直观,一目了然。这就把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图形结合起来,便于年幼的学生理解,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等量转化等量转化是通过数量间相等或相比的数值一致,来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把已知的数据通过等量关系转换成待求的未知数量。例如,小明买了4千克橙子和5千克苹果共花52元,已知每千克橙子的价格是每千克苹果的2倍,两种水果每千克各多少元?这道题给出了两种水果的数量和它们各自的总价,求它们的单价,学生在解题的时候会感觉题中的已知条件不充分而难以下手。此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要求一种水果的单价,就要知道这种水果的总价和它的数量,你能依据两种水果的数量关系,将它们转化成一种水果吗?可不可以根据“每千克橙子的价格是每千克苹果价格的2倍”,将4千克的橙子的价格转化成8千克苹果的价格呢?这道题就转化成(8+5)即13千克的苹果共花52元,苹果的单价是多少?有了苹果的价格就可以求出橙子的价格。这样,通过等量转化,隐蔽的条件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了。三、强化转化思想在练习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转化思维意识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习题的设计已经不再单纯地局限于例题式的练习介绍的范围内,高年级的习题更加灵活多变,对学生更具挑战性,很多学生遇到复杂多变的习题时往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转化式习题的练习,以不变应万变,让学生通过练习强化转化的思想在意识中的形成,并能在必要的时候指导行动。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分配的问题,学生解决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一批砖,每块砖长45厘米,宽30厘米,至少用多少这样的砖才能铺成一个正方形?”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先要理解铺成正方形的条件,也就是说必须要边长相等,然后,再考虑通过什么办法把长方形拼成正方形的问题,考虑几个长和几个宽是相等的,这就是要求45和30的公倍数,其中“至少几块”就是求他们的最小公倍数,这样一来就把一个看似几何图形的习题转化为代数知识进行解决,解决方法简单易懂,教师通过此类问题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转化思想的强化,使其形成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转化的思想无处不在,它贯穿着整个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的始终,是数学的精髓内容。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形成转化的思想方法,更好的教学,更好的服务学生。

数学转化思想论文

数学思想方法论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的科学,它是各门理工类科学的基础性的学科,各届数学家不断提出着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推动着数学学科的向前发展,本人作为一名数学专业的学生对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模式做了一点探讨,愿我的思想能对别的数学爱好者起到一点用处。 本人认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条件和性质”相互斗争和转化的曲折过程。这里的条件就是指人们脑中已有的或别人提供给你的,总的来说也就是你手头上拥有的关于你所要解决的问题(即你的目标)所涉及的目标量的信息,它包括了前人所做出的性质和定理,也包括你大脑中的常识。而谈到信息,必然有信息的载体,正如语言是人的思想的载体一样,我们称这个条件的信息的载体为条件量,我们解题的过程也就是通过条件量信息(一般指其所具有的性质)来获得目标量的尽可能多的信息,目标量信息,我们获得的越多,我们离要达到的问题目标越近,这是一个很好的思想。面对着多种多样的条件信息,我们做些什么?如果我们在心中已经明确自己准备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可以根据要获得的目标量信息(如性质)来处理这些载有条件信息的条件量,使得目标量显现它所具有的性质,而这些性质一旦显现,我们的证明也就结束了。简单的图示表示为条件量思维加工处理目标量信息信息有些时候从条件到目标的正向过程的确有些 困难,于是数学家 于是数学家们又创造了“反证法,逆否命题法”即目标到条件的过程。这是一个很好的思想,很好的体现了哲学中的“矛盾”思想,任何一个矛盾存在对立统一的两方,一方的转化或消失,矛盾便不存在。“反面考证法”在我们探索数学量的性质过程中,应当引起我们高度,正面想不出,从事情的反面考虑,就是这个问题。 在上一个自然段中我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反面考证”,其实还有一些很重要的方法,“推向极限法”、归纳思想、演绎思想和数行结合思想,也是很好的数学思想方法。所谓推向极限就是将问题推向极端,使其所具有的性质显化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中方法。而归纳思想就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我们一般来讲,特殊的问题是具体的东西,而一般的东西具有很大的抽象性,面对着具有一般性的问题束手无策时,考虑其在条件范围内较简单的特殊的问题即条件范围内的局部问题,将其解决,然后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延,不断的扩大所要考虑的范围,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我们在用这个方法时,最好遵循自然演化的一个规律“从简单到复杂”这是一个很重要但又经常引起人们忽视的一个原则。我们再谈一下“逻辑演绎思想”,它却是一个与之相反的过程,一个具有特殊性的问题我们不好解决时,把它放到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与之相同(或部分相同)的集合(或领域)当中去,通过整个集合性质的考察来确定其性质,数学分析当中处理具备一定形式的特殊值问题时常用此法,如考察F(2)可先考察F(X),将2改为X。另外,数行结合思想是很令人赞赏的的思想反是能用图形表示的问题,我们就用图形去表示,用我们的形象思维去解决问题。 下面我准备谈一谈几个数学思维方面的问题。但在谈这个问题前,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几个问题。(1)我们在考察条件量或目标量性质时,应不要忘记“定义法”,其实定义才是“源”的问题,“追本溯源”有时是究其性质的最好的方法,一切的性质定理都是从定义得出的(2)反正的过程,将目标的反面作为条件,推出与条件中的某一相反的性质,在这里最好先找出你要制造的矛盾点(3)放缩时,应先找出可放缩的点(4)存在参数未定元的问题,注意对参数的充分讨论(5)在进入某一个步骤之前,先考虑这个步骤的可行性,例如求极限先考虑极限的存在性;交换积分顺序时先考虑积分的可交换性等(6)举例问题,坚持“例子为性质服务”的观点,从最简单的例子做起,在这里我充分认定分段函数是比较好的函数,它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接下来我想正式谈一下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感悟。我认为数学问题解题过程中,有几个比较重要的过程。大体总结为六个词组,“变形”、“替换”、“分解”、“辅助”、“模型”。

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数学学科的精髓,是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桥梁。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新的《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开展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应作为新课改中所必须把握的教学要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实质上是运用数学转化思想,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的。具体转化的方法是运用“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达到把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二个未知数”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元一次方程,实现了化“未知”为“已知”,进而解决的。这里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我在教学中向学生逐步渗透。下面举例说明: 一、灵活运用代入法,巧妙求值:代入法是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通过把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变形为用含一个未知数的数学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然后再把它代入到另一个方程中,从而达到消去一个未知数的目的,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进而解决。借助此思想方法可以解决常规求定值问题。 例若5x-6y=0,且xy≠0,则的值等于 。 解 由5x-6y=0得:5x=6y,把5x=6y代入得解。 反思:此题巧妙借助代入法可轻松解决。变式练习:若2x-3y=0,且xy≠0,则的值等于 例 若4x+3y+5=0,则3(8y-x)-5(x+6y-2)的值等于_________; 分析:通过审题容易知道,可以先将3(8y-x)-5(x+6y-2)化简得-8x-6y+10,再利用整体代入或部分代入易求出其值。解:∵4x+3y+5=0,∴4x+3y=-53(8y-x)-5(x+6y-2)= 24 y-3x-5x-30y+10=-8x-6y+10=-2(4x+3y)+10=-2×(-5)+10=20反思:此题也可以由4x+3y+5=0得x=-,在代入求值。二、巧妙运用加减法,快速求值: 加减法是通过把方程组中的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变为相同或相反数,然后,运用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即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变为相同时用减法;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变为相反数时用加法,从而达到消去一个未知数的目的,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进而解决。另外在求值题中合理运用加减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 若2x+3y=16,且3x+2y=19,则 分析:若直接把2x+3y=16和3x+2y=19联立解方程组,在把解代入求值,运算量较大,且易出错;如果认真分析所求值式,可考虑利用加减法很快求得x+y和x-y的值,于是此题迎刃而解解:由题意得:由1+2得:5x+5y=35x+y=5由2-1得:x-y=3所以x=4,y=1 注:此题若看作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先求x、y的值,再代入计算就显得非常繁琐,若巧妙运用“加减法”基本思想方法,就会收到奇效。三、化“未知”为 “已知”,渗透转化

心理学告诉我们,解决问题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方案和检验假设方案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生的解题过程,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很相似,又稍有不同:条件、问题是现成的。较多的题可以凭着学过的知识与技能,按教材提供的方法、步骤直接解答出来,由于一举成功,“提出假设方案”与“检验假设方案”两个阶段几乎揉合一块。但也有部分数量关系或空间关系比较复杂、隐蔽的问题,没有现成的解答方案,解这类题,经历“提出假设方案”和“检验假设方案”两个阶段比较明显。这里,预先提出的仅仅是“假设”的方案,不一 定是切实可行的,需要在解题的思考过程中不断地与条件、问题相对照,不断地修正或推翻原假设,提出新的假设,直至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解这类题往往需要经历“试探碰壁→返回又试→又碰壁→再试……→试探成功”的过程。笔者调查发现,目前有相当部分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解题中还没有学会“试探”。容易的题就凭“经验”一解了之,当解题遇到困难时,或者因为缺乏试探的心理准备,把问题搁置一旁;或者因为缺乏试探的策略,面对问题而百思不解;或者因为缺乏不懈的试探精神,使解题半途而废。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教师做出试探示范,教给具体的试探策略,鼓励学生自行试探。在某些例题的教学中,在某些稍难题的练前指导、练后评讲时,教师可以故意模拟各种发生率高的错误思路、行不通的方法,沿着这种思路、方法试探下去,最终发现此路不通。这时要教育学生不能泄气,应冷静地回过头来,再从整体上审视条件与问题,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挖掘它们之间的潜在关系,调整思路或方法,重新试探。在试探的示范中,特别要针对具体问题,教学生如何发现“此路不通”,如何再进行条件、问题的分析综合,发现它们之间新的联系。例如除法试商,本来就有个“试”字,试探过程十分明显。在教学试商时,要突出“初商→试不准→调商→定商”的试探过程。新教材就很注重“试”的过程,例题与习题中均出现试不准的情况,启发学生根据初商与除数的积的情况,逐渐调准。我们应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通过浅显事例(如137个糖果平均分给16个同学,137÷16),作出试商示范。首先突出两种情况可以判断试的商不准:(1)余数大于除数,说明商大校(如果商6,每人分6个糖果,才分掉96个,还剩41个,每人还可以再分2个,说明商6太校)(2)商与除数的积大于被除数,说明商太大。(如果商9,每人分9个糖果,要分掉144个,而实际只有137个,缺少7个,每人不够分9个,商9太大。)其次,让学生悟出调商的原则:商大了要调小,商小了要调大,调大调小的幅度,要看初商与除数的积同被除数比相差多少(剩下的糖果越多或缺少的糖果越多,调的幅度就越大)。思考稍难的应用题,经常需要运用分析(从问题推向条件)、综合(从条件推向问题)相结合的策略。要经历“初定‘中间问题’→这个中间问题从条件无法推出或者对求问题无用→更换中间问题→找准中间问题,确定解题分几步,每步求什么”的试探过程。像应用题“一个化肥厂原计划5天完成一项任务,由于每天多生产化肥3.6吨,结果3天就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生产化肥多少吨?”教师应做出解题的试探示范:先用分析法,要求“原计划每天生产化肥多少吨”,往往习惯于寻找“原计划生产的总吨数”与“原计划生产的天数”这两个“需求”的中间问题;再从条件推向问题,“原计划生产的总吨数”显然是无法预先求出的。于是,条件与问题无法“接轨”。“需求”与“可求”的矛盾,说明刚才的试探是失败的。此时,应该再回到题目的整体,发现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新的联系:(1)同一项任务,原计划用5天完成,而实际只用3天,少用了(5-3)天;(2)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3.6吨,实际生产的3天里,一共多生产(3.6X3)吨;(3)思索(1)、(2)的因果关系,为什么实际能比原计划少用2天?正因为实际3天里,除了完成原计划里3天的产量外,还多生产了(3.6x3)吨,所以这(3.6x3)吨顶替了原计划里2天的产量。这样,可以把实际3天多生产的吨数转化为原计划里2天的产量,原计划里的2天与相对应的产量(10.8吨)的关系显现了,问题便可求了。至此,条件与问题“接轨”,“需求”与“可求”吻合,试探获得成功。

楼上的太厉害了,连我也要好好学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