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新疆发展的论文结论和建议英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20:01:44

关于新疆发展的论文结论和建议英文

关于新疆边境贸易发展的浅析About Xinjiang frontier trade development brief analysis 张强 (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疆阿拉尔 843300)Opens strong (Talimu university economy and management institute Xinjiang Ala'er 843300) 摘要:边境贸易作为毗邻国家边境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国际贸易形式,对于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国际经济资源的开发与移动有着特殊的意义。新疆边境贸易是新疆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边境贸易发展的分析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化对新疆边境贸易的探讨,可以从多方面寻求解决制约边境贸易发展的途径,实现新疆边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Abstract: The frontier trade takes the adjacent country border area one kind of special international trade form, regarding promotes the border area economy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peeds up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migration has the special The Xinjiang frontier trade is the Xinjiang foreign trade important component, can further deepen to the Xinjiang frontier trade development's analytical study to the Xinjiang frontier trade discussion, may from seek the solution to restrict the frontier trade development variously the way, realizes the Xinjiang frontier trad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希望给我们读一遍,那就更好了

On th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s border trade Zhang Qi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Tarim, Xinjiang Institute of Alar 843300) Abstract: The border trade in border areas of neighboring countries as a special for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border areas to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source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and movement of special Xinjiang's foreign trade in Xinjiang border trad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s border trade research to further deepen the trade of Xinjiang, you can find a solution from different ways of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 trade, border trade may be the realization of Xinjiang sustainable

一、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区情总体特征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是指与我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存在国际边界(部分地段未定界)、在主权空间上位于我国地理行政管辖范围内的、以少数民族聚集为特征的行政管理区域(本书以6省区29个地市级行政区划为研究对象)。这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除内蒙古7盟市经济相对发达外,其他22个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处边远,自然地理条件相对较差,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人才匮乏等,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的任务艰巨,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大。首次研究表明:截至2011年底,中国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在内蒙古、吉林、广西、云南、西藏和新疆等6省区,总面积1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总人口09万,为全国人口总数的49%;GDP总量48亿元,占全国的83%;人均GDP为8377万元,为全国人均GDP的08%。与俄罗斯、朝鲜、蒙古等 14个国家(地区)毗邻,边境线长 89千米。主要少数民族比例99%~00%之间。中国6省区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如下7大特征。(1)地处边境,地广人稀,以一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接壤,以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集为特征。(2)29个地区经济发展平均水平与全国的接近,但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3)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自给率普遍较低,中央或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大。(4)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恶劣,交通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高。(5)25个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全国15%和74%。地区间城镇居民和农牧民间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大。(6)国土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7)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国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各地区加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二、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关理论与战略政策系统梳理、综述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关理论与战略政策。为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政策层面的指导。(一)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理论基础:一是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二是资源科学理论;三是区域经济理论;四是民族地区发展理论;五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理论与政策。前四个方面的理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该类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五方面的理论主要针对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理论:主要有科学发展观理论、共同和谐发展理论和跨越式发展理论。上述理论基础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战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等政策实施取得的成就从宏观层面评估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再以新疆为例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余年来对该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对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分布的典型省区的相关战略政策进行了评估。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税收优惠政策、土地优惠政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优惠政策等与中东部地区的相关政策进行对比。按照矿产资源、土地与水资源、草场与畜牧资源、旅游资源4种国土资源及其产业分类,详细列出了外商投资内蒙古等6个中西部省区的国土资源产业目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总体评价为:10余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优惠政策的惠及下,西部省区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果。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评价为:新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至今,在促进新疆跨越式协调发展发展方面成效显著。10多年来,新疆依据区情、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及地缘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改善民生和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实现新疆好发展与全国相协调。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新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如新疆2012年GDP总量和人均GDP分别是1999年44倍和51倍。2012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99年的06倍和3倍。三次产业比例为由1999年0∶4∶6调整到2012年5∶3∶2,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和优化。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具体是指国家为发展、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所实行的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经济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不成熟到日臻成熟、完善的发展过程。援疆、援藏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过程中,从单一的干部援疆、援藏发展到经济、科技、干部等多种援疆、援藏方式。对口支援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中国民族地区经济政策取得的成就可总结为:一是民族地区的财政收支增加,财政能力增强;二是经济总量所占比重提高,经济保持稳中求进;三是少数民族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四是工农业生产平稳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五是边境贸易发展迅速,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良性发展;六是对口支援成效显著,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三、国内外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实践,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提供有益借鉴与启示(1)国内主要阐述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伊犁河谷地土地开发工程,这两项重点工程主要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等南疆5地州和伊犁哈萨克斯自治州境内,这两项重大工程是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的范例。(2)就国外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与治理内容而言,主要阐述美国西部地区、日本北海道、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典型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实践。其中好的经验和做法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不利的方面我们要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3)塔里木河流域治理工程分布于南疆5个地州的29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个师18个团场。其目的是通过工程措施,对区域内水资源等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并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伊犁河谷地土地开发工程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因地制宜、以水定地、节水增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重要方式,也是保障边境稳定、繁荣边境的重大举措。(5)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重视典型区域(地区)综合性资源战略的研究与具体实施。如美国西部开发,日本北海道开发,俄罗斯西伯利亚大开发等,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6)美国西部开发是国外国土资源综合开发的一个典型事例,也是边疆地区开发的一个范本。美国西部地区开发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且艰难的过程,对美国近代工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美国思想文化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具体做法是,实施土地法,制定土地等资源开发利用的优惠政策,加大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充分赋予地方政府自主权,以及培育高科技产业等。西部开发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它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不少消极影响,如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等。(7)日本北海道开发历史长,长达130余年,开发活动采取的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地方相关政府部门配合开展的方式。具体做法有:一是严格依法进行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二是依法制定北海道开发计划与规划,发挥计划、规划的龙头作用,保证了北海道综合开发的稳定性、系统性。三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综合开发要因地制宜,注重开发的科学性。四是为了不断适应日本战后形势的发展,北海道设置了自然资源综合开发行政管理机构。五是中央政府对北海道的支持力度很大,使北海道的人民更多地依赖国家,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潜力有所削弱。六是开发活动始终体现以人为本,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理念,开发活动成效明显。七是综合开发计划制定的程序复杂,费时,一方面提高了计划的科学性,但另一方面导致计划制定的效率较低,影响计划实施的时效性。(8)前苏联西伯利亚大开发活动产生于其计划经济时期,历经20多年,开发时间相对较短。通过大开发,西伯利亚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地区经济结构,并一跃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燃料、动力、多种工业原料的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具体做法与借鉴有:一是发挥具有计划经济特征的区域性生产综合体的作用。二是发挥专家的咨询决策支撑作用,使综合开发活动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三是采取优惠政策等激励机制吸引人才,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四是加强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西伯利亚大开发的顺利进行。五是不能忽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六是要抛弃倚重资源型重工业的发展模式,选择促进各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开发模式。四、选取新疆阿勒泰地区作为29个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代表进行研究是科学合理的(1)新疆阿勒泰地区作为中国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是这类地区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阿勒泰地区地处边陲,经济社会水平相对落后,地广人稀,国土资源丰富且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人力资源匮乏等。阿勒泰地区具备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因此,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为例,对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战略进行实证研究是科学合理的。(2)阿勒泰地区隶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北部,阿尔泰山南麓。国土面积797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疆总面积的10%。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蒙古3国毗邻,边境线长1197千米。阿勒泰地区接壤国家之多,在全国各地(市)和新疆各地州中名列前茅。下辖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吉不乃县、福海县、富蕴县、青河县1市6县。境内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0个团场,自治区驻阿单位和驻阿部队。阿勒泰地区的区位地缘优势明显。地区所辖 6 县 1 市均为边境县(市),国家已批准开放4个一类口岸,即对蒙古的塔克什肯口岸(青河县)和红山嘴口岸(阿勒泰市),对哈萨克斯坦国的吉木乃口岸(吉木乃县)和阿黑吐别克口岸(哈巴河县)。阿勒泰还是我国西北唯一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区,是西部地区建立直接对俄开放口岸的必经之地,具有开拓中亚、西亚和独联体国际市场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3)阿勒泰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区,由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36个民族构成。截至2011年底,阿勒泰地区总人口8891万人,其中哈萨克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67%。2011年阿勒泰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94亿元。一、二、三产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95:02:0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8%。地区全口径财政收入45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万元,农牧民纯收入5726元。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近400万人次,旅游收入82亿元。(4)近年来,阿勒泰地区积极推进铁路、公路及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铁路方面,继2009年奎北铁路通车后,福海—富蕴铁路将开工建设,福海—吉木乃铁路建设正在设计论证中。道路方面,地区现有干线公路17条,总里程8384千米。北屯—阿勒泰高速公路已列入国家高速公路建设规划。航空方面,现有阿勒泰机场和喀纳斯支线机场两个运营机场,富蕴民用机场正在计划建设中。电力方面。阿勒泰地区电网是自治区一个相对独立的电网,但能够满足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5)通过对阿勒泰地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评估表明:“十一五”时期是阿勒泰地区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的重要时期。全地区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二是优势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四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五是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6)阿勒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实现以下七个方面的目标任务:一是综合经济发展实力大幅跃升;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是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四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明显提高;五是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六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七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五、依据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区情、探索开展针对这类区域的国土资源资源规划试点本书有关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战略研究,与当前我国编制的区域国土规划在研究方法、思路,以及核心内容上基本一致。中国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编制区域国土规划的条件。参照新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实证研究成果,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探索开展国土资源资源规划试点。依据上述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区情总体特征,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要积极开展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区域国土资源资源规划试点,促进这类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按照如下思路进行研究:(1)国土资源种类的选择。阿勒泰地区选择了土地、矿产、水、草场与畜牧、旅游5种国土资源,对其综合开发与保护战略措施进行研究。其他28个地区可根据各地实际,自然资源禀赋等,选择符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国土资源进行研究。(2)在系统阐述各地区土地、矿产、水、草场与畜牧、旅游等国土资源的禀赋、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国土资源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基本原则、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总体空间布局与模式、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耕地保护战略措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战略措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措施、草场与畜牧资源产业发展战略措施、旅游资源产业发展战略措施。(3)各地区开展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工作时,应坚持4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草场与畜牧资源和旅游资源5种国土资源综合利用,协调开发的原则。二是坚持国土资源及其产品总量适度消耗、生产与消费总量合理调控原则。三是坚持促进国土资源结构优化配置的原则。四是坚持保持资源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平衡的原则。(4)29个地区区域国土资源规划的研究内容包括:①区域国土资源现状及潜力评价。②区域国土资源供需形势分析。③区域国土资源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④区域国土资源时空配置、生产力布局。⑤区域国土资源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六、提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总体空间布局与模式提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总体空间布局与模式。综合考虑矿业、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现状,根据各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配置情况,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划,合理进行生产力布局。如新疆阿勒泰地区,建立了为以福海县为中心向四面扩散的矿业区一个(包括富蕴、福海、哈巴河、吉木乃、福富、青河6个矿业园区);以吉木乃县、阿勒泰市、富蕴青河县为主的三个畜牧区;以布尔津县喀纳斯景区为主延伸至哈巴河县的旅游区;以福海为主,富蕴县可可托和及青河三道海子为主的4个旅游区。探索建立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草场与畜牧资源、旅游资源等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理想模式。如土地资源要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矿产资源要主力发展,充分利用。水资源要节约利用,保护水生态环境。草场与畜牧资源要合理配置,大力保护牧民的合法权益。旅游资源要重点开发,做大做活,全球视野。按照国土资源类型,提出了5个子系统:即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草场畜牧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对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矿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等产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和研判,提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探索提出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合理布局的战略政策及措施。如新疆阿勒泰地区矿业、畜牧业和旅游业三大产业发展趋势预测结果为:2015年地区矿业、畜牧业和旅游业产值所占GDP的比例分别为25%,20%和25%左右,2020年该比例分别为30%,25%和30%左右,到2030年变为为15%、25%和35%。矿业的地位逐渐降低,畜牧业发展较平稳,而旅游业发展为地区第一大产业。这些基本判断为阿勒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基础支撑。七、分资源类别提出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战略措施,指导区域国土规划编制(一)土地资源新疆阿勒泰地区主要针对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耕地保护,研究提出如下战略措施: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按照土地用途和建设用地准入条件,将阿勒泰地区土地功能区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第二类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根据阿勒泰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地区划分出基本农田集中区、一般农业发展区等10个土地利用功能区(第一类),并分别提出了分区管理措施。按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在与城市规划、开发区(园区)规划、村镇规划“无缝”衔接的基础上,阿勒泰地区共划分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允许建设区4类分区(第二类)。对4类分区分别提出了空间管制措施。提出了5条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耕地保护战略措施①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②严格保护基本农田。③强化土地利用调控责任。④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治力度。⑤积极争取土地开发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并使各项工程项目得到落实。其他28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可根据各地土地资源现状,研究提出有关土地管理合理利用与保护相关战略政策措施。(二)矿产资源新疆阿勒泰地区在确定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方向、优化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提出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若干战略措施: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方向,规范矿产资源有序开发确定油气、煤炭、铁、铜、铅、锌、镍等30余种矿产为鼓励勘查矿种,钨、锡、钼等为限制勘查开采矿种,灰分大于40%和硫分大于3%的煤炭、砂金、砂铁矿等为禁止勘查开采矿种。优化勘查开发空间布局,提高矿产资源配置效率依据阿勒泰地区成矿地质条件、矿产资源禀赋、矿山企业分布状况、产业链延伸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对阿勒泰地区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进行功能区划。按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矿业经济等矿业演进阶段特征,结合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调控方向,产业政策等,阿勒泰地区开展了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规划区划分、矿产资源开采区划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区划和矿业经济区划分。(1)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与重点勘查区阿勒泰地区共划分出30个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地下水重点调查评价区,其中金属矿产23个,非金属矿产3个,地下水4个。阿勒泰地区共划定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石油、天然气)、准噶尔中央坳陷(石油、天然气)、富蕴县蒙库铁矿等51个重点勘查区,其中能源矿产4个,金属矿产45个,非金属矿产2个。(2)矿产资源禁止勘查区和限制勘查区阿勒泰地区共划定包括国家和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在内的禁止勘查区63处,禁止勘查区面积近占地区总面积的1/3。(3)矿产资源开采区依据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布局、资源分布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政策等的要求,实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规范、有序开发,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及重要城镇及基础设施等,划分出鼓励、限制、禁止开采区。禁止、限制开采区的对象及范围大致与禁止、限制勘查区一致。分别提出了限制开采区和禁止开采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政策和要求。(4)矿产地质环境影响区划综合考虑阿勒泰地区矿山及其周边人居环境状况、矿山规模、矿山分布特点、不同矿种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因素,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及其脆弱性、成矿地质条件,根据定性和定量评估的结果,阿勒泰地区划分为8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6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11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一般区。(5)矿业经济区划分在阿勒泰国家级矿业经济区发展的空间布局上,按照矿产资源禀赋、矿产资源需求、矿业经济发展现状等,在矿业经济区内划分了5个矿业园区,明确了各园区的功能定位。一是富蕴黑色有色稀有金属矿业园区。二是福海有色稀有金属矿业园区。三是哈巴河有色贵金属矿业园区。四是吉木乃能源矿业园区。五是富蕴恰库尔图—福海煤电煤化工矿业园区。提出了6条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战略措施①加强地区、市县各级各类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和实施。②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实现找矿重大突破。③充分利用阿勒泰地区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缓解国家、地区矿产资源供需矛盾。④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监督管理。⑤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⑥积极申报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促进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建立“绿色矿山”,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三)水资源空间布局新疆阿勒泰地区研究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措施。按照阿勒泰地区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对水资源的需求分析,确定了水资源区划,将全地区水资源划分为水资源丰沛区、基本平衡区和短缺区3个区,为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基础支撑。战略措施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若干战略措施:一是编制和实施阿勒泰地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利发展规划。二是通过划定4个地下水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评价。三是利用水价形成机制,提高农业、工业等各行各业及生活用水的水资源利用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四是加强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实现阿勒泰地区“九大工业片区、23个供水点”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满足地区用水需求。五是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采取切实可行的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四)矿产资源空间布局根据阿勒泰地区草原资源承载力、人为及自然灾害对草原的破坏程度等,进行草原功能区划。阿勒泰地区可具体将草原划分为:禁牧区、限牧区和允许放牧区。根据阿勒泰地区畜牧资源分布特点、畜牧业在不同县市的发展状况及趋势等,提出优质牛羊肉产业布局、奶业空间布局及毛绒业布局3大畜牧产业布局。战略措施提出促进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战略措施:一是完善草场管理体制,依法管理草地资源。二是加强草场与畜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三是切实落实草原保护奖励补偿机制,使牧民受益。四是积极发展牧区特色优势产业,如矿业、畜牧业和能源产业等。五是在牧区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如牧区饮水安全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等。(五)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综合提出优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思路与方案。以喀纳斯生态旅游区和可可托海风景旅游区两个“龙头”景区为重点,在阿勒泰地区构建三大旅游环线、六条旅游发展轴,划定6大功能分区。此外,根据国家、新疆主体功能区规划、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划分了旅游禁止开发区等四大功能区。优化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促进旅游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协调、有序发展。(1)三大旅游环线:一是西环线,即西域边陲风情旅游环线。二是东环线,即阿尔泰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环线。三是大环线,即阿勒泰地区综合旅游环线。(2)六条旅游发展轴。一是拟建的阿尔泰(金山)文化旅游横轴。二是需要提升的额尔齐斯河(银水)风光旅游横轴。三是拟建的西域边陲风情旅游纵轴。四是需要提升的喀纳斯生态旅游纵轴。五是拟建的阿尔泰山水休闲旅游纵轴。六是需要提升的可可托海观光度假旅游纵轴。(3)六大旅游资源功能区。一是喀纳斯生态旅游度假功能区。二是可可托海观光度假旅游功能区。三是阿勒泰市山水休闲度假旅游功能区。四是西域边陲风情旅游功能区。五是三道海子游牧文化旅游功能区。六是准噶尔盆地干旱荒漠景观旅游功能区。(4)四大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功能区。分别是旅游禁止开发区、旅游限制开发区、旅游优化开发区和旅游重点开发区。战略措施总结提出了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产业发展战略措施。①组织编制实施地区、市县旅游发展规划。②编制实施阿勒泰地区冬季旅游发展规划,注重环境保护,促进旅游资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③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产业发展管理体制机制。④建立旅游区绿色GDP评估考核机制。

关于新疆发展的论文结论和建议初中

1发展节水农业;2推广节水技术。(1)读新疆年降水量分布图,新疆年降水量少;从空间分布分析,西北部多于东部;山地多于平地;北疆多于南疆;甲地纬度高,太阳高度小,气温低;深居内陆,大陆性强,冬季气温低;离冬季风源地近,使冬季气温更低;地势高,使气温低。(2)读新疆地表物质组成分布图,准噶尔盆地主要为草原,中部地区有小面积的沙质沙漠和石质沙漠,是因受来自大西洋水汽影响,降水较多;塔里木盆地沙质沙漠面积广阔,草原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是因深居内陆,被高山阻挡,水汽难以进入,降水稀少,地表物质以沙质沙漠为主,而盆地周边有积雪融水补给,所以地表生长草原。(3)制约新疆农业生产的因素是水资源短缺,所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措施主要从节约用水角度分析。

新疆的旅游应该还是很有前景的,因为没有开发的地方,而且就是对应的一些风景,还是很吸引人的,所以呢,只要把广告加大,应该还是有很好的前景。

因为新疆比较偏僻嘛,还是应该把交通做好,这样都会去新疆玩的。

从理论上讲,“四个全面”提出标志着治国理政思想的完善和成熟,  “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小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事实上,治理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更难。因为,中国不仅国土大人口多,而且处在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尽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同时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千差万别,尤其是在改革激发巨大社会活力的同时出现了许多乱象,社会矛盾还有所增加,情况异常复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一方面深刻总结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一方面认真应对今天面对的挑战考验,集中回答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国家这一根本问题。  从战略上看,“四个全面”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怎么实现这一伟大事业,是一届又一届党中央面临的神圣历史使命。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还说过,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等等。怎么把这一整套“两手抓”的方针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落实下去,始终是一个实践中的难题。‍

关于新疆发展的论文结论和建议怎么写

一、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区情总体特征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是指与我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存在国际边界(部分地段未定界)、在主权空间上位于我国地理行政管辖范围内的、以少数民族聚集为特征的行政管理区域(本书以6省区29个地市级行政区划为研究对象)。这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除内蒙古7盟市经济相对发达外,其他22个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处边远,自然地理条件相对较差,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人才匮乏等,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的任务艰巨,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大。首次研究表明:截至2011年底,中国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在内蒙古、吉林、广西、云南、西藏和新疆等6省区,总面积1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总人口09万,为全国人口总数的49%;GDP总量48亿元,占全国的83%;人均GDP为8377万元,为全国人均GDP的08%。与俄罗斯、朝鲜、蒙古等 14个国家(地区)毗邻,边境线长 89千米。主要少数民族比例99%~00%之间。中国6省区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如下7大特征。(1)地处边境,地广人稀,以一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接壤,以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集为特征。(2)29个地区经济发展平均水平与全国的接近,但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3)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自给率普遍较低,中央或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大。(4)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恶劣,交通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高。(5)25个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全国15%和74%。地区间城镇居民和农牧民间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大。(6)国土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7)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国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各地区加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二、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关理论与战略政策系统梳理、综述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关理论与战略政策。为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政策层面的指导。(一)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理论基础:一是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二是资源科学理论;三是区域经济理论;四是民族地区发展理论;五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理论与政策。前四个方面的理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该类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五方面的理论主要针对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理论:主要有科学发展观理论、共同和谐发展理论和跨越式发展理论。上述理论基础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战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等政策实施取得的成就从宏观层面评估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再以新疆为例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余年来对该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对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分布的典型省区的相关战略政策进行了评估。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税收优惠政策、土地优惠政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优惠政策等与中东部地区的相关政策进行对比。按照矿产资源、土地与水资源、草场与畜牧资源、旅游资源4种国土资源及其产业分类,详细列出了外商投资内蒙古等6个中西部省区的国土资源产业目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总体评价为:10余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优惠政策的惠及下,西部省区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果。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评价为:新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至今,在促进新疆跨越式协调发展发展方面成效显著。10多年来,新疆依据区情、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及地缘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改善民生和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实现新疆好发展与全国相协调。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新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如新疆2012年GDP总量和人均GDP分别是1999年44倍和51倍。2012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99年的06倍和3倍。三次产业比例为由1999年0∶4∶6调整到2012年5∶3∶2,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和优化。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具体是指国家为发展、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所实行的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经济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不成熟到日臻成熟、完善的发展过程。援疆、援藏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过程中,从单一的干部援疆、援藏发展到经济、科技、干部等多种援疆、援藏方式。对口支援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中国民族地区经济政策取得的成就可总结为:一是民族地区的财政收支增加,财政能力增强;二是经济总量所占比重提高,经济保持稳中求进;三是少数民族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四是工农业生产平稳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五是边境贸易发展迅速,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良性发展;六是对口支援成效显著,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三、国内外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实践,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提供有益借鉴与启示(1)国内主要阐述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伊犁河谷地土地开发工程,这两项重点工程主要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等南疆5地州和伊犁哈萨克斯自治州境内,这两项重大工程是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的范例。(2)就国外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与治理内容而言,主要阐述美国西部地区、日本北海道、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典型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实践。其中好的经验和做法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不利的方面我们要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3)塔里木河流域治理工程分布于南疆5个地州的29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个师18个团场。其目的是通过工程措施,对区域内水资源等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并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伊犁河谷地土地开发工程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因地制宜、以水定地、节水增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重要方式,也是保障边境稳定、繁荣边境的重大举措。(5)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重视典型区域(地区)综合性资源战略的研究与具体实施。如美国西部开发,日本北海道开发,俄罗斯西伯利亚大开发等,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6)美国西部开发是国外国土资源综合开发的一个典型事例,也是边疆地区开发的一个范本。美国西部地区开发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且艰难的过程,对美国近代工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美国思想文化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具体做法是,实施土地法,制定土地等资源开发利用的优惠政策,加大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充分赋予地方政府自主权,以及培育高科技产业等。西部开发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它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不少消极影响,如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等。(7)日本北海道开发历史长,长达130余年,开发活动采取的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地方相关政府部门配合开展的方式。具体做法有:一是严格依法进行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二是依法制定北海道开发计划与规划,发挥计划、规划的龙头作用,保证了北海道综合开发的稳定性、系统性。三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综合开发要因地制宜,注重开发的科学性。四是为了不断适应日本战后形势的发展,北海道设置了自然资源综合开发行政管理机构。五是中央政府对北海道的支持力度很大,使北海道的人民更多地依赖国家,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潜力有所削弱。六是开发活动始终体现以人为本,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理念,开发活动成效明显。七是综合开发计划制定的程序复杂,费时,一方面提高了计划的科学性,但另一方面导致计划制定的效率较低,影响计划实施的时效性。(8)前苏联西伯利亚大开发活动产生于其计划经济时期,历经20多年,开发时间相对较短。通过大开发,西伯利亚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地区经济结构,并一跃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燃料、动力、多种工业原料的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具体做法与借鉴有:一是发挥具有计划经济特征的区域性生产综合体的作用。二是发挥专家的咨询决策支撑作用,使综合开发活动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三是采取优惠政策等激励机制吸引人才,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四是加强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西伯利亚大开发的顺利进行。五是不能忽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六是要抛弃倚重资源型重工业的发展模式,选择促进各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开发模式。四、选取新疆阿勒泰地区作为29个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代表进行研究是科学合理的(1)新疆阿勒泰地区作为中国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是这类地区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阿勒泰地区地处边陲,经济社会水平相对落后,地广人稀,国土资源丰富且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人力资源匮乏等。阿勒泰地区具备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因此,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为例,对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战略进行实证研究是科学合理的。(2)阿勒泰地区隶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北部,阿尔泰山南麓。国土面积797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疆总面积的10%。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蒙古3国毗邻,边境线长1197千米。阿勒泰地区接壤国家之多,在全国各地(市)和新疆各地州中名列前茅。下辖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吉不乃县、福海县、富蕴县、青河县1市6县。境内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0个团场,自治区驻阿单位和驻阿部队。阿勒泰地区的区位地缘优势明显。地区所辖 6 县 1 市均为边境县(市),国家已批准开放4个一类口岸,即对蒙古的塔克什肯口岸(青河县)和红山嘴口岸(阿勒泰市),对哈萨克斯坦国的吉木乃口岸(吉木乃县)和阿黑吐别克口岸(哈巴河县)。阿勒泰还是我国西北唯一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区,是西部地区建立直接对俄开放口岸的必经之地,具有开拓中亚、西亚和独联体国际市场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3)阿勒泰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区,由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36个民族构成。截至2011年底,阿勒泰地区总人口8891万人,其中哈萨克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67%。2011年阿勒泰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94亿元。一、二、三产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95:02:0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8%。地区全口径财政收入45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万元,农牧民纯收入5726元。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近400万人次,旅游收入82亿元。(4)近年来,阿勒泰地区积极推进铁路、公路及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铁路方面,继2009年奎北铁路通车后,福海—富蕴铁路将开工建设,福海—吉木乃铁路建设正在设计论证中。道路方面,地区现有干线公路17条,总里程8384千米。北屯—阿勒泰高速公路已列入国家高速公路建设规划。航空方面,现有阿勒泰机场和喀纳斯支线机场两个运营机场,富蕴民用机场正在计划建设中。电力方面。阿勒泰地区电网是自治区一个相对独立的电网,但能够满足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5)通过对阿勒泰地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评估表明:“十一五”时期是阿勒泰地区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的重要时期。全地区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二是优势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四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五是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6)阿勒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实现以下七个方面的目标任务:一是综合经济发展实力大幅跃升;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是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四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明显提高;五是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六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七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五、依据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区情、探索开展针对这类区域的国土资源资源规划试点本书有关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战略研究,与当前我国编制的区域国土规划在研究方法、思路,以及核心内容上基本一致。中国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编制区域国土规划的条件。参照新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实证研究成果,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探索开展国土资源资源规划试点。依据上述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区情总体特征,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要积极开展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区域国土资源资源规划试点,促进这类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按照如下思路进行研究:(1)国土资源种类的选择。阿勒泰地区选择了土地、矿产、水、草场与畜牧、旅游5种国土资源,对其综合开发与保护战略措施进行研究。其他28个地区可根据各地实际,自然资源禀赋等,选择符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国土资源进行研究。(2)在系统阐述各地区土地、矿产、水、草场与畜牧、旅游等国土资源的禀赋、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国土资源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基本原则、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总体空间布局与模式、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耕地保护战略措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战略措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措施、草场与畜牧资源产业发展战略措施、旅游资源产业发展战略措施。(3)各地区开展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工作时,应坚持4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草场与畜牧资源和旅游资源5种国土资源综合利用,协调开发的原则。二是坚持国土资源及其产品总量适度消耗、生产与消费总量合理调控原则。三是坚持促进国土资源结构优化配置的原则。四是坚持保持资源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平衡的原则。(4)29个地区区域国土资源规划的研究内容包括:①区域国土资源现状及潜力评价。②区域国土资源供需形势分析。③区域国土资源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④区域国土资源时空配置、生产力布局。⑤区域国土资源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六、提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总体空间布局与模式提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总体空间布局与模式。综合考虑矿业、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现状,根据各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配置情况,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划,合理进行生产力布局。如新疆阿勒泰地区,建立了为以福海县为中心向四面扩散的矿业区一个(包括富蕴、福海、哈巴河、吉木乃、福富、青河6个矿业园区);以吉木乃县、阿勒泰市、富蕴青河县为主的三个畜牧区;以布尔津县喀纳斯景区为主延伸至哈巴河县的旅游区;以福海为主,富蕴县可可托和及青河三道海子为主的4个旅游区。探索建立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草场与畜牧资源、旅游资源等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理想模式。如土地资源要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矿产资源要主力发展,充分利用。水资源要节约利用,保护水生态环境。草场与畜牧资源要合理配置,大力保护牧民的合法权益。旅游资源要重点开发,做大做活,全球视野。按照国土资源类型,提出了5个子系统:即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草场畜牧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对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矿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等产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和研判,提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探索提出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合理布局的战略政策及措施。如新疆阿勒泰地区矿业、畜牧业和旅游业三大产业发展趋势预测结果为:2015年地区矿业、畜牧业和旅游业产值所占GDP的比例分别为25%,20%和25%左右,2020年该比例分别为30%,25%和30%左右,到2030年变为为15%、25%和35%。矿业的地位逐渐降低,畜牧业发展较平稳,而旅游业发展为地区第一大产业。这些基本判断为阿勒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基础支撑。七、分资源类别提出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战略措施,指导区域国土规划编制(一)土地资源新疆阿勒泰地区主要针对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耕地保护,研究提出如下战略措施: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按照土地用途和建设用地准入条件,将阿勒泰地区土地功能区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第二类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根据阿勒泰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地区划分出基本农田集中区、一般农业发展区等10个土地利用功能区(第一类),并分别提出了分区管理措施。按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在与城市规划、开发区(园区)规划、村镇规划“无缝”衔接的基础上,阿勒泰地区共划分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允许建设区4类分区(第二类)。对4类分区分别提出了空间管制措施。提出了5条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耕地保护战略措施①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②严格保护基本农田。③强化土地利用调控责任。④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治力度。⑤积极争取土地开发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并使各项工程项目得到落实。其他28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可根据各地土地资源现状,研究提出有关土地管理合理利用与保护相关战略政策措施。(二)矿产资源新疆阿勒泰地区在确定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方向、优化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提出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若干战略措施: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方向,规范矿产资源有序开发确定油气、煤炭、铁、铜、铅、锌、镍等30余种矿产为鼓励勘查矿种,钨、锡、钼等为限制勘查开采矿种,灰分大于40%和硫分大于3%的煤炭、砂金、砂铁矿等为禁止勘查开采矿种。优化勘查开发空间布局,提高矿产资源配置效率依据阿勒泰地区成矿地质条件、矿产资源禀赋、矿山企业分布状况、产业链延伸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对阿勒泰地区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进行功能区划。按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矿业经济等矿业演进阶段特征,结合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调控方向,产业政策等,阿勒泰地区开展了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规划区划分、矿产资源开采区划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区划和矿业经济区划分。(1)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与重点勘查区阿勒泰地区共划分出30个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地下水重点调查评价区,其中金属矿产23个,非金属矿产3个,地下水4个。阿勒泰地区共划定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石油、天然气)、准噶尔中央坳陷(石油、天然气)、富蕴县蒙库铁矿等51个重点勘查区,其中能源矿产4个,金属矿产45个,非金属矿产2个。(2)矿产资源禁止勘查区和限制勘查区阿勒泰地区共划定包括国家和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在内的禁止勘查区63处,禁止勘查区面积近占地区总面积的1/3。(3)矿产资源开采区依据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布局、资源分布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政策等的要求,实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规范、有序开发,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及重要城镇及基础设施等,划分出鼓励、限制、禁止开采区。禁止、限制开采区的对象及范围大致与禁止、限制勘查区一致。分别提出了限制开采区和禁止开采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政策和要求。(4)矿产地质环境影响区划综合考虑阿勒泰地区矿山及其周边人居环境状况、矿山规模、矿山分布特点、不同矿种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因素,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及其脆弱性、成矿地质条件,根据定性和定量评估的结果,阿勒泰地区划分为8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6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11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一般区。(5)矿业经济区划分在阿勒泰国家级矿业经济区发展的空间布局上,按照矿产资源禀赋、矿产资源需求、矿业经济发展现状等,在矿业经济区内划分了5个矿业园区,明确了各园区的功能定位。一是富蕴黑色有色稀有金属矿业园区。二是福海有色稀有金属矿业园区。三是哈巴河有色贵金属矿业园区。四是吉木乃能源矿业园区。五是富蕴恰库尔图—福海煤电煤化工矿业园区。提出了6条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战略措施①加强地区、市县各级各类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和实施。②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实现找矿重大突破。③充分利用阿勒泰地区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缓解国家、地区矿产资源供需矛盾。④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监督管理。⑤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⑥积极申报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促进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建立“绿色矿山”,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三)水资源空间布局新疆阿勒泰地区研究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措施。按照阿勒泰地区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对水资源的需求分析,确定了水资源区划,将全地区水资源划分为水资源丰沛区、基本平衡区和短缺区3个区,为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基础支撑。战略措施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若干战略措施:一是编制和实施阿勒泰地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利发展规划。二是通过划定4个地下水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评价。三是利用水价形成机制,提高农业、工业等各行各业及生活用水的水资源利用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四是加强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实现阿勒泰地区“九大工业片区、23个供水点”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满足地区用水需求。五是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采取切实可行的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四)矿产资源空间布局根据阿勒泰地区草原资源承载力、人为及自然灾害对草原的破坏程度等,进行草原功能区划。阿勒泰地区可具体将草原划分为:禁牧区、限牧区和允许放牧区。根据阿勒泰地区畜牧资源分布特点、畜牧业在不同县市的发展状况及趋势等,提出优质牛羊肉产业布局、奶业空间布局及毛绒业布局3大畜牧产业布局。战略措施提出促进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战略措施:一是完善草场管理体制,依法管理草地资源。二是加强草场与畜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三是切实落实草原保护奖励补偿机制,使牧民受益。四是积极发展牧区特色优势产业,如矿业、畜牧业和能源产业等。五是在牧区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如牧区饮水安全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等。(五)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综合提出优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思路与方案。以喀纳斯生态旅游区和可可托海风景旅游区两个“龙头”景区为重点,在阿勒泰地区构建三大旅游环线、六条旅游发展轴,划定6大功能分区。此外,根据国家、新疆主体功能区规划、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划分了旅游禁止开发区等四大功能区。优化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促进旅游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协调、有序发展。(1)三大旅游环线:一是西环线,即西域边陲风情旅游环线。二是东环线,即阿尔泰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环线。三是大环线,即阿勒泰地区综合旅游环线。(2)六条旅游发展轴。一是拟建的阿尔泰(金山)文化旅游横轴。二是需要提升的额尔齐斯河(银水)风光旅游横轴。三是拟建的西域边陲风情旅游纵轴。四是需要提升的喀纳斯生态旅游纵轴。五是拟建的阿尔泰山水休闲旅游纵轴。六是需要提升的可可托海观光度假旅游纵轴。(3)六大旅游资源功能区。一是喀纳斯生态旅游度假功能区。二是可可托海观光度假旅游功能区。三是阿勒泰市山水休闲度假旅游功能区。四是西域边陲风情旅游功能区。五是三道海子游牧文化旅游功能区。六是准噶尔盆地干旱荒漠景观旅游功能区。(4)四大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功能区。分别是旅游禁止开发区、旅游限制开发区、旅游优化开发区和旅游重点开发区。战略措施总结提出了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产业发展战略措施。①组织编制实施地区、市县旅游发展规划。②编制实施阿勒泰地区冬季旅游发展规划,注重环境保护,促进旅游资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③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产业发展管理体制机制。④建立旅游区绿色GDP评估考核机制。

新疆的旅游应该还是很有前景的,因为没有开发的地方,而且就是对应的一些风景,还是很吸引人的,所以呢,只要把广告加大,应该还是有很好的前景。

新疆旅游发展的话,主要还是要做好计划,要针对其他地区做出有吸引力的计划。

我认为新疆的发展,开发旅游业是有发展前途的,也是要根据地域的情况实时的开发,不要规模过大也不要破坏生态资源为好。如果您也认同我以上的建议,请给予采纳,谢谢。

关于新疆发展的论文结论与建议怎么写

一、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区情总体特征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是指与我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存在国际边界(部分地段未定界)、在主权空间上位于我国地理行政管辖范围内的、以少数民族聚集为特征的行政管理区域(本书以6省区29个地市级行政区划为研究对象)。这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除内蒙古7盟市经济相对发达外,其他22个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处边远,自然地理条件相对较差,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人才匮乏等,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的任务艰巨,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大。首次研究表明:截至2011年底,中国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在内蒙古、吉林、广西、云南、西藏和新疆等6省区,总面积1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总人口09万,为全国人口总数的49%;GDP总量48亿元,占全国的83%;人均GDP为8377万元,为全国人均GDP的08%。与俄罗斯、朝鲜、蒙古等 14个国家(地区)毗邻,边境线长 89千米。主要少数民族比例99%~00%之间。中国6省区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如下7大特征。(1)地处边境,地广人稀,以一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接壤,以一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集为特征。(2)29个地区经济发展平均水平与全国的接近,但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3)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自给率普遍较低,中央或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大。(4)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恶劣,交通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高。(5)25个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全国15%和74%。地区间城镇居民和农牧民间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大。(6)国土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7)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国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各地区加大各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二、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关理论与战略政策系统梳理、综述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关理论与战略政策。为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政策层面的指导。(一)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理论基础:一是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二是资源科学理论;三是区域经济理论;四是民族地区发展理论;五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理论与政策。前四个方面的理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该类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五方面的理论主要针对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理论:主要有科学发展观理论、共同和谐发展理论和跨越式发展理论。上述理论基础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战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等政策实施取得的成就从宏观层面评估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再以新疆为例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余年来对该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对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分布的典型省区的相关战略政策进行了评估。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税收优惠政策、土地优惠政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优惠政策等与中东部地区的相关政策进行对比。按照矿产资源、土地与水资源、草场与畜牧资源、旅游资源4种国土资源及其产业分类,详细列出了外商投资内蒙古等6个中西部省区的国土资源产业目录。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总体评价为:10余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优惠政策的惠及下,西部省区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果。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评价为:新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至今,在促进新疆跨越式协调发展发展方面成效显著。10多年来,新疆依据区情、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及地缘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改善民生和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实现新疆好发展与全国相协调。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新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如新疆2012年GDP总量和人均GDP分别是1999年44倍和51倍。2012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99年的06倍和3倍。三次产业比例为由1999年0∶4∶6调整到2012年5∶3∶2,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和优化。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具体是指国家为发展、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所实行的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经济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不成熟到日臻成熟、完善的发展过程。援疆、援藏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过程中,从单一的干部援疆、援藏发展到经济、科技、干部等多种援疆、援藏方式。对口支援的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中国民族地区经济政策取得的成就可总结为:一是民族地区的财政收支增加,财政能力增强;二是经济总量所占比重提高,经济保持稳中求进;三是少数民族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四是工农业生产平稳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五是边境贸易发展迅速,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良性发展;六是对口支援成效显著,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三、国内外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实践,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提供有益借鉴与启示(1)国内主要阐述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伊犁河谷地土地开发工程,这两项重点工程主要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等南疆5地州和伊犁哈萨克斯自治州境内,这两项重大工程是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的范例。(2)就国外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利与治理内容而言,主要阐述美国西部地区、日本北海道、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典型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实践。其中好的经验和做法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不利的方面我们要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3)塔里木河流域治理工程分布于南疆5个地州的29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个师18个团场。其目的是通过工程措施,对区域内水资源等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并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伊犁河谷地土地开发工程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因地制宜、以水定地、节水增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重要方式,也是保障边境稳定、繁荣边境的重大举措。(5)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重视典型区域(地区)综合性资源战略的研究与具体实施。如美国西部开发,日本北海道开发,俄罗斯西伯利亚大开发等,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6)美国西部开发是国外国土资源综合开发的一个典型事例,也是边疆地区开发的一个范本。美国西部地区开发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且艰难的过程,对美国近代工业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美国思想文化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具体做法是,实施土地法,制定土地等资源开发利用的优惠政策,加大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充分赋予地方政府自主权,以及培育高科技产业等。西部开发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它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不少消极影响,如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等。(7)日本北海道开发历史长,长达130余年,开发活动采取的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地方相关政府部门配合开展的方式。具体做法有:一是严格依法进行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二是依法制定北海道开发计划与规划,发挥计划、规划的龙头作用,保证了北海道综合开发的稳定性、系统性。三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综合开发要因地制宜,注重开发的科学性。四是为了不断适应日本战后形势的发展,北海道设置了自然资源综合开发行政管理机构。五是中央政府对北海道的支持力度很大,使北海道的人民更多地依赖国家,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潜力有所削弱。六是开发活动始终体现以人为本,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理念,开发活动成效明显。七是综合开发计划制定的程序复杂,费时,一方面提高了计划的科学性,但另一方面导致计划制定的效率较低,影响计划实施的时效性。(8)前苏联西伯利亚大开发活动产生于其计划经济时期,历经20多年,开发时间相对较短。通过大开发,西伯利亚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地区经济结构,并一跃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燃料、动力、多种工业原料的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具体做法与借鉴有:一是发挥具有计划经济特征的区域性生产综合体的作用。二是发挥专家的咨询决策支撑作用,使综合开发活动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三是采取优惠政策等激励机制吸引人才,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四是加强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西伯利亚大开发的顺利进行。五是不能忽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六是要抛弃倚重资源型重工业的发展模式,选择促进各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开发模式。四、选取新疆阿勒泰地区作为29个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代表进行研究是科学合理的(1)新疆阿勒泰地区作为中国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是这类地区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阿勒泰地区地处边陲,经济社会水平相对落后,地广人稀,国土资源丰富且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人力资源匮乏等。阿勒泰地区具备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因此,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为例,对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战略进行实证研究是科学合理的。(2)阿勒泰地区隶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北部,阿尔泰山南麓。国土面积797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疆总面积的10%。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蒙古3国毗邻,边境线长1197千米。阿勒泰地区接壤国家之多,在全国各地(市)和新疆各地州中名列前茅。下辖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吉不乃县、福海县、富蕴县、青河县1市6县。境内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0个团场,自治区驻阿单位和驻阿部队。阿勒泰地区的区位地缘优势明显。地区所辖 6 县 1 市均为边境县(市),国家已批准开放4个一类口岸,即对蒙古的塔克什肯口岸(青河县)和红山嘴口岸(阿勒泰市),对哈萨克斯坦国的吉木乃口岸(吉木乃县)和阿黑吐别克口岸(哈巴河县)。阿勒泰还是我国西北唯一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区,是西部地区建立直接对俄开放口岸的必经之地,具有开拓中亚、西亚和独联体国际市场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3)阿勒泰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区,由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36个民族构成。截至2011年底,阿勒泰地区总人口8891万人,其中哈萨克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67%。2011年阿勒泰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94亿元。一、二、三产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95:02:0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8%。地区全口径财政收入45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万元,农牧民纯收入5726元。共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近400万人次,旅游收入82亿元。(4)近年来,阿勒泰地区积极推进铁路、公路及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铁路方面,继2009年奎北铁路通车后,福海—富蕴铁路将开工建设,福海—吉木乃铁路建设正在设计论证中。道路方面,地区现有干线公路17条,总里程8384千米。北屯—阿勒泰高速公路已列入国家高速公路建设规划。航空方面,现有阿勒泰机场和喀纳斯支线机场两个运营机场,富蕴民用机场正在计划建设中。电力方面。阿勒泰地区电网是自治区一个相对独立的电网,但能够满足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5)通过对阿勒泰地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评估表明:“十一五”时期是阿勒泰地区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的重要时期。全地区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二是优势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四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五是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6)阿勒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实现以下七个方面的目标任务:一是综合经济发展实力大幅跃升;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是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四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明显提高;五是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六是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七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五、依据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区情、探索开展针对这类区域的国土资源资源规划试点本书有关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战略研究,与当前我国编制的区域国土规划在研究方法、思路,以及核心内容上基本一致。中国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编制区域国土规划的条件。参照新疆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实证研究成果,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探索开展国土资源资源规划试点。依据上述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区情总体特征,29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要积极开展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区域国土资源资源规划试点,促进这类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按照如下思路进行研究:(1)国土资源种类的选择。阿勒泰地区选择了土地、矿产、水、草场与畜牧、旅游5种国土资源,对其综合开发与保护战略措施进行研究。其他28个地区可根据各地实际,自然资源禀赋等,选择符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国土资源进行研究。(2)在系统阐述各地区土地、矿产、水、草场与畜牧、旅游等国土资源的禀赋、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国土资源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基本原则、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总体空间布局与模式、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耕地保护战略措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战略措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措施、草场与畜牧资源产业发展战略措施、旅游资源产业发展战略措施。(3)各地区开展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工作时,应坚持4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草场与畜牧资源和旅游资源5种国土资源综合利用,协调开发的原则。二是坚持国土资源及其产品总量适度消耗、生产与消费总量合理调控原则。三是坚持促进国土资源结构优化配置的原则。四是坚持保持资源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平衡的原则。(4)29个地区区域国土资源规划的研究内容包括:①区域国土资源现状及潜力评价。②区域国土资源供需形势分析。③区域国土资源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任务。④区域国土资源时空配置、生产力布局。⑤区域国土资源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六、提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总体空间布局与模式提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总体空间布局与模式。综合考虑矿业、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现状,根据各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配置情况,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划,合理进行生产力布局。如新疆阿勒泰地区,建立了为以福海县为中心向四面扩散的矿业区一个(包括富蕴、福海、哈巴河、吉木乃、福富、青河6个矿业园区);以吉木乃县、阿勒泰市、富蕴青河县为主的三个畜牧区;以布尔津县喀纳斯景区为主延伸至哈巴河县的旅游区;以福海为主,富蕴县可可托和及青河三道海子为主的4个旅游区。探索建立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草场与畜牧资源、旅游资源等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理想模式。如土地资源要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矿产资源要主力发展,充分利用。水资源要节约利用,保护水生态环境。草场与畜牧资源要合理配置,大力保护牧民的合法权益。旅游资源要重点开发,做大做活,全球视野。按照国土资源类型,提出了5个子系统:即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草场畜牧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对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矿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等产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和研判,提出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探索提出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合理布局的战略政策及措施。如新疆阿勒泰地区矿业、畜牧业和旅游业三大产业发展趋势预测结果为:2015年地区矿业、畜牧业和旅游业产值所占GDP的比例分别为25%,20%和25%左右,2020年该比例分别为30%,25%和30%左右,到2030年变为为15%、25%和35%。矿业的地位逐渐降低,畜牧业发展较平稳,而旅游业发展为地区第一大产业。这些基本判断为阿勒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基础支撑。七、分资源类别提出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开发与保护战略措施,指导区域国土规划编制(一)土地资源新疆阿勒泰地区主要针对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耕地保护,研究提出如下战略措施: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按照土地用途和建设用地准入条件,将阿勒泰地区土地功能区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第二类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根据阿勒泰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地区划分出基本农田集中区、一般农业发展区等10个土地利用功能区(第一类),并分别提出了分区管理措施。按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在与城市规划、开发区(园区)规划、村镇规划“无缝”衔接的基础上,阿勒泰地区共划分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允许建设区4类分区(第二类)。对4类分区分别提出了空间管制措施。提出了5条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耕地保护战略措施①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②严格保护基本农田。③强化土地利用调控责任。④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治力度。⑤积极争取土地开发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并使各项工程项目得到落实。其他28个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可根据各地土地资源现状,研究提出有关土地管理合理利用与保护相关战略政策措施。(二)矿产资源新疆阿勒泰地区在确定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方向、优化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提出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若干战略措施: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方向,规范矿产资源有序开发确定油气、煤炭、铁、铜、铅、锌、镍等30余种矿产为鼓励勘查矿种,钨、锡、钼等为限制勘查开采矿种,灰分大于40%和硫分大于3%的煤炭、砂金、砂铁矿等为禁止勘查开采矿种。优化勘查开发空间布局,提高矿产资源配置效率依据阿勒泰地区成矿地质条件、矿产资源禀赋、矿山企业分布状况、产业链延伸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对阿勒泰地区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进行功能区划。按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矿业经济等矿业演进阶段特征,结合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调控方向,产业政策等,阿勒泰地区开展了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规划区划分、矿产资源开采区划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区划和矿业经济区划分。(1)矿产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与重点勘查区阿勒泰地区共划分出30个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地下水重点调查评价区,其中金属矿产23个,非金属矿产3个,地下水4个。阿勒泰地区共划定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石油、天然气)、准噶尔中央坳陷(石油、天然气)、富蕴县蒙库铁矿等51个重点勘查区,其中能源矿产4个,金属矿产45个,非金属矿产2个。(2)矿产资源禁止勘查区和限制勘查区阿勒泰地区共划定包括国家和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在内的禁止勘查区63处,禁止勘查区面积近占地区总面积的1/3。(3)矿产资源开采区依据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布局、资源分布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政策等的要求,实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规范、有序开发,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及重要城镇及基础设施等,划分出鼓励、限制、禁止开采区。禁止、限制开采区的对象及范围大致与禁止、限制勘查区一致。分别提出了限制开采区和禁止开采区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政策和要求。(4)矿产地质环境影响区划综合考虑阿勒泰地区矿山及其周边人居环境状况、矿山规模、矿山分布特点、不同矿种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因素,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及其脆弱性、成矿地质条件,根据定性和定量评估的结果,阿勒泰地区划分为8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6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11个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一般区。(5)矿业经济区划分在阿勒泰国家级矿业经济区发展的空间布局上,按照矿产资源禀赋、矿产资源需求、矿业经济发展现状等,在矿业经济区内划分了5个矿业园区,明确了各园区的功能定位。一是富蕴黑色有色稀有金属矿业园区。二是福海有色稀有金属矿业园区。三是哈巴河有色贵金属矿业园区。四是吉木乃能源矿业园区。五是富蕴恰库尔图—福海煤电煤化工矿业园区。提出了6条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战略措施①加强地区、市县各级各类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和实施。②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实现找矿重大突破。③充分利用阿勒泰地区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缓解国家、地区矿产资源供需矛盾。④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监督管理。⑤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⑥积极申报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促进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建立“绿色矿山”,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三)水资源空间布局新疆阿勒泰地区研究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战略措施。按照阿勒泰地区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对水资源的需求分析,确定了水资源区划,将全地区水资源划分为水资源丰沛区、基本平衡区和短缺区3个区,为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基础支撑。战略措施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若干战略措施:一是编制和实施阿勒泰地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利发展规划。二是通过划定4个地下水资源重点调查评价区,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评价。三是利用水价形成机制,提高农业、工业等各行各业及生活用水的水资源利用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四是加强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实现阿勒泰地区“九大工业片区、23个供水点”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满足地区用水需求。五是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采取切实可行的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四)矿产资源空间布局根据阿勒泰地区草原资源承载力、人为及自然灾害对草原的破坏程度等,进行草原功能区划。阿勒泰地区可具体将草原划分为:禁牧区、限牧区和允许放牧区。根据阿勒泰地区畜牧资源分布特点、畜牧业在不同县市的发展状况及趋势等,提出优质牛羊肉产业布局、奶业空间布局及毛绒业布局3大畜牧产业布局。战略措施提出促进阿勒泰地区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战略措施:一是完善草场管理体制,依法管理草地资源。二是加强草场与畜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三是切实落实草原保护奖励补偿机制,使牧民受益。四是积极发展牧区特色优势产业,如矿业、畜牧业和能源产业等。五是在牧区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如牧区饮水安全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等。(五)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综合提出优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思路与方案。以喀纳斯生态旅游区和可可托海风景旅游区两个“龙头”景区为重点,在阿勒泰地区构建三大旅游环线、六条旅游发展轴,划定6大功能分区。此外,根据国家、新疆主体功能区规划、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划分了旅游禁止开发区等四大功能区。优化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促进旅游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协调、有序发展。(1)三大旅游环线:一是西环线,即西域边陲风情旅游环线。二是东环线,即阿尔泰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环线。三是大环线,即阿勒泰地区综合旅游环线。(2)六条旅游发展轴。一是拟建的阿尔泰(金山)文化旅游横轴。二是需要提升的额尔齐斯河(银水)风光旅游横轴。三是拟建的西域边陲风情旅游纵轴。四是需要提升的喀纳斯生态旅游纵轴。五是拟建的阿尔泰山水休闲旅游纵轴。六是需要提升的可可托海观光度假旅游纵轴。(3)六大旅游资源功能区。一是喀纳斯生态旅游度假功能区。二是可可托海观光度假旅游功能区。三是阿勒泰市山水休闲度假旅游功能区。四是西域边陲风情旅游功能区。五是三道海子游牧文化旅游功能区。六是准噶尔盆地干旱荒漠景观旅游功能区。(4)四大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功能区。分别是旅游禁止开发区、旅游限制开发区、旅游优化开发区和旅游重点开发区。战略措施总结提出了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产业发展战略措施。①组织编制实施地区、市县旅游发展规划。②编制实施阿勒泰地区冬季旅游发展规划,注重环境保护,促进旅游资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③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产业发展管理体制机制。④建立旅游区绿色GDP评估考核机制。

新疆旅游发展的话,主要还是要做好计划,要针对其他地区做出有吸引力的计划。

浅思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内容提要:新疆拥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色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随着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样性发展趋势。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解放文化生产力,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积极探索新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疆文化 文化产业 产业发展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古代中国、印度、伊斯兰和希腊等四大文化体系交汇于此,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多风俗的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是有效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和群众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新疆建设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和维护国家文化战略安全的重大举措。 一、新疆文化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全国各省区市一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大。通过不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繁荣文化市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程度不断提高,新疆文化建设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文化艺术事业欣欣向荣。新疆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0个,年均演出9000余场。艺术门类从以各民族歌舞音乐为主发展到歌剧、话剧、京剧、秦腔、豫剧、新疆曲子、儿童剧、杂技、曲艺、交响乐等各类艺术平衡发展的局面。一大批突出时代主旋律、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优秀剧目在国内外舞台上一展风采。维吾尔歌剧《木卡姆先驱》、歌舞《我们新疆好地方》、话剧《吴登云》等20多部作品先后获得国家文化部“文华奖”等多个奖项。杂技“高空钢丝”等在全国杂技比赛和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分获“金狮奖”、“银狮奖”。 新闻出版行业异彩纷呈。新疆现有出版社13家,比1978年增加7家,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和锡伯6种文字年出版各类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约3000种。650余种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国家、省部级奖项。报纸98种,较1978年增加了58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占42%,有国内唯一的柯尔克孜文报纸《克孜勒苏报》、世界唯一的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全疆县以上新华书店有96家,其他书店1500多家,较1988年增长了7倍。各类印刷企业4000多家,印刷业年工业产值近11亿元。 广播影视事业精品迭出。新疆有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兵团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各1座,地级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9座、广播电视台8座。开办广播节目121套,用维、汉、哈、蒙、柯5种语言全年播出52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54%;开办电视节目141套,用维、汉、哈、蒙、柯、英6种语言全年播出57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48%。2003年以来,新疆有328件广播影视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其中6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6件获“中国新闻奖”,《新广行风热线》栏目荣获全国十大名栏目。天山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四部影片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买买提的2008》被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迎奥运献礼影片。 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1998年以来,新疆出版物陆续走入中亚、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福乐智慧箴言选粹》、《新疆自然保护区》等40多种图书进入“中国对外图书推广计划目录”。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与美国蒙勒克好莱坞电影公司联合制作的《神秘中国—丝路之谜》一片在全球在线播放,其DVD销往欧美地区。仅2000年至2006年,新疆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达425个。新疆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自2004年开始实施以来,中央和新疆的广播电视节目先后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土耳其五国落地播出。 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快。2001年新疆成立了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文化产业的管理、服务和规划工作有序展开。自2002年起,新疆先后组织歌舞团、歌剧团等演出单位及民营企业的文化产品参加了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首届及第二届文博会,2007年参加第三届文博会的参展单位达48家,涉及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多个领域,展品包括和田玉、民族工艺品、精品图书、影视作品、歌舞演出等多方面内容,与国内外客商签约2亿元。新疆各地文化部门也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力促产业项目与市场接轨。随着新疆文化领域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吸纳就业人数不断扩增,文化资源开发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文化产品项目投资日渐活跃,新疆文化市场发展趋势良好。据统计,2008年新疆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4亿元,同比增长35%以上,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万余个,从业人员数近3万人,已基本形成了集国家、集体、私营、个体等所有制并存,演出、娱乐、音像、网吧等门类齐全品种多样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场经营格局。丝绸之路、龟兹乐舞、和田国玉等文化品牌声名鹊起。 当然,新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呈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样性发展趋势,这既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显现了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一是认识不足,资金投入少,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相对不足,传统的思维观念导致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认识不够。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新疆文化事业的投入显著提高,但由于基数小、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仍沿用事业管理体制,一些改革措施难以落实、成效难以显现。现行的文化产业体制还存在政企不分、职能交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概念模糊等问题。文化企事业单位长期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文艺单位“等、靠、要”问题突出,市场适应能力弱。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才缺失严重。目前,新疆文化基础设施普遍处于落后、老化的现状,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有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还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对民族传统文化挖掘传承的缺失,一些民间文艺、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亡,急需拯救、恢复与传承。而因自然环境、生活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文化事业队伍中人才外流严重。三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经营不到位。目前,新疆文化建设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呈现,但因受到传统文化事业管理体制的制约,文化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文化企业单体规模较小,导致文化产业产值总量较小,整体竞争力偏弱,文化产品市场影响力小。四是文化产品精品缺乏,“走出去”能力有待提高。新疆的文化产品的传播与其拥有的地缘优势,文化资源的丰富、独特性不相称。主要表现为一些文化产品如杂技、歌舞、音乐等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展示方面,还主要局限于为经济或宣传形象“搭台”的层面。 二、新疆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潜力 新疆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优越的地理位置。新疆位于亚洲中心腹地,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要冲,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国接壤,是我国与邻国交界最多的省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通往欧洲的“咽喉”。目前已形成了民航、铁路、公路环形布局,纵贯南北、横连东西、通达率不断提高的交通网络格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为新疆文化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丰富的自然资源。新疆地域辽阔,地理形态复杂多样,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还是举世闻名的“瓜果之乡”。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深藏博大、本真、原初性,处处展现着文化的独特、神秘与魅力。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新疆是多教汇集地,原始宗教、萨满教、袄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先后在新疆广泛传播。古文化遗址、丝绸之路、克孜尔千佛洞、交河故城、尼雅遗址、楼兰遗址等丰富的文化遗迹享誉中外。《十二木卡姆》获联合国“世界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英雄史诗《玛纳斯》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优秀的文化底蕴是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石。 多民族的异域风情。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地区,多元兼容并包的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发展素材,13个世居民族就使用着10种语言,我国四大史诗在新疆就有《玛纳斯》、《江格尔》和《格萨尔》三部。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歌谣曲赋、舞蹈、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多种文化载体与形式,都展示了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特征,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独特神秘,魅力无限。 三、加快发展新疆文化产业的途径 新疆独具特色、丰厚质朴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大力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资源,解放文化生产力,在深度开发和挖掘保护中形成规模、做成产业、打造品牌,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是当务之急。 一是转变观念,多渠道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新思路,着眼于市场需求,培育和扶持文化企业。加大对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造力度,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之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文化企业。充分调动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积极吸引外资参与相关领域文化产业经营,使文化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相互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组织协调机构,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阶段目标的实施与建设。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扶持其做大做强。重视文化产品的销售推介,加大新闻媒体的强势宣传,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加强文化产品目标市场的营销,开发市场潜力。建立新疆文化产业网站,构筑快速、便捷、现代化的宣传营销网络平台,利用文化资源和品牌最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推介新疆的文化形象和产品,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是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鼓励支持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深入挖掘、提升文化资源的内涵,探求适合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围绕和阗玉文化、伊犁酒文化、新疆民族风情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族歌舞、民族饰品开发、民族饮食等主题,进一步挖掘并做大做深,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市场潜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积极促进文化企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不断为静态的文化资源注入活的时代因素,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技巧激发文化资源的释放力、创造力,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力、吸引力,突出地方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统一。 四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环境文化内涵。文化素质决定劳动力的素质。努力建立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与国民经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的机制,不断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设立新疆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护和扶持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大对优秀文学艺术原创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鼓励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鼓励各地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在异域风情上大做文章,提升文化内涵。如在城市建设、环境绿化等方面,突出新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在建筑风格上,努力将民族风格与现代审美统一起来,形成不同民族风格的特色建筑风景带。在环境绿化美化亮化中,将新疆的胡杨树、沙枣树、红柳等特色植物与现代城市绿化景观植物相结合,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环境绿化美化风景线,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植态环境。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本身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和源头就是创造、创新和创意,这一切都取决于人的智慧。文化产业大发展,必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培养和引进一批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政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立起引得进、留得住、用的活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企业参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参考文献: 1、张运德:《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推进新疆文化产业发展》,《新疆社科论坛》,2004年第3期。 2、《文化产业政策汇编》,文化部文化产业司,2004年。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筹委会办公室:《新疆5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4、2007-2008年《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我认为新疆的发展,开发旅游业是有发展前途的,也是要根据地域的情况实时的开发,不要规模过大也不要破坏生态资源为好。如果您也认同我以上的建议,请给予采纳,谢谢。

关于新疆发展的论文结论怎么写啊

新疆历史重点总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边陲,面积  166  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六分之一,  是全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区。  国内与甘肃,  青海,  西藏三省区相邻,  国外与蒙古,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  '  印度  8  国接壤  '  边界  线长达  5600  多公里,是我国边界线最长的省区。      新疆的宗教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的格局。  这一  格局持续了  1000  多年。第二阶段是以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主的多宗教并存的格局。这一格局  持续了  600  多年。第三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多宗教并的格局。      总之,通过对《教程》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  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  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殊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认同      国家的四个要素:国民,领土,政府和主权。      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也是国家四个基本要素之中最能反映国家本质特征的要素。      古代中国具有多种含义  '  它既有地域的含义,也有文化和王朝法统的含义。“中国”一词  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认为上天将“中国”交付给了他,占有了商的京师,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在这里,  “中国”是指王朝京师之地。  历史上说的“中国”不仅  包括以汉族为主所建立的中原王朝,  也包括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和非中原地  区政权。      从国家的四个构成要素来看,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中国”  这一国家中的国民,  是由多民族构成,中国政治,  经济,  文化等的发展也是多民族共同努力  的结果。第二,历史上中国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发展的。第三,在历史上,由汉民族  建立的政权中有许多少数民族参与任职;  而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也大量吸收汉族知识  分子和上层人士进入其政府机构,  他们并不外于中国。  第四,  国家主权是国家要素中最重要  的内容之一。      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区;  而  广义的西域主要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中亚,西亚地区,及至地中海,东欧,北非的广大地  区。      1884  年,清政府正式决定在新疆建省。从此,“新疆”成为一个固定的名称沿用至今,  其他几个名称则逐渐不再使用了。      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表明:第一,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  行政管理。  第二,历代中央政府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第三,  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  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第四,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祖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  39  亿  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汉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51  %,其余少数民族占全国人  口的  49  %    。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人口最少的是塔塔族。      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第一,民族杂居程度进一步扩大。第二,民族人口流动的趋势  有了新的变化。第三,各民族的共同性将日益增多,但各民族特点将长期存在。      新疆是全国人口密度最低的省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  12  人。      公元前  1  世纪,佛教经克什米尔首先传入新疆于阗。      佛教寺院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殿堂式寺院,一种是石窟式寺院(又称“千佛洞”)。新  疆的石窟寺就开凿于这个时期,其中最著名的是拜城克孜尔千佛洞。    新疆佛教在鼎盛时期还形成了于阗,龟兹,疏勒,高昌等佛教中心。      阿图什大清真寺是新疆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      阿图什大清早寺的建立和萨图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兰教,是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的两个  标志。      新疆现在仍保持着多种宗教并存的基本格局。现有宗教为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  主教,东正教和道教。      种族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发形,眼色,血型等)  的人群”。      印欧语系各种文字的“民族”一词,一般源于希腊文,意思是依靠历史,语言或各种族  的联系而被视作整体的人群,最早见于《荷马史诗》。      民族一词是  1899  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首用的。    “四个共同”的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发展的基本因素,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民族素质的  提高。三是民族关系的和谐。四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五是自然环境的制约。      民族同化的概念:民族同化是指在民族交往的过程中,一个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人,  因受另一个民族的影响而丧失本民族特征变成另一个民族的假象。      民族同化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强迫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      民族问题的涵义:所谓民族问题,是指民族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中,基于民  族差别而产生的一切矛盾,问题和关系的总和。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自身因素,二是社会因素。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  交织在一起,  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国内问题  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复杂性,普遍性,敏感性和国际性等特点。      正确认识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总问题的关系,还必须把握以下两点:一是要正确理解和  把握社会发展与民族问题的主从关系。  二是要正确理解和把握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的辩  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  平等。  第二,  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  国家应当无条件地保护和保障一切少数民族  的权利。第三,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压迫,才能实现真正彻底的民族平等。第四,在不同的社  会主义制度下,  民族平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  以及理论根据和实际情况,  都有这  很大的不同,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异同,  都有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具有同等的地位,  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依法享有  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观点,是指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助合作,联  合奋斗,和谐发展。  在我国,各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是和睦,  友好和互  助,  联合的关系。  民族平等是实现团结的前提和基础。  民族团结是进一步实现完全平等的重  要条件。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提出也是有实践根据的,这主要是指:一是政治历史条件。二是  政治现实条件。  三是民族分布条件。  四是各民族人口,  经济,  资源条件。  五是语言文字条件。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当代  中国民族关系的新的科学概括。    “共同团结,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是: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在党的领导下,  内蒙古人民于  1947  年乌  5  月  1  日设立克内蒙古自治区,  为其他少数民族  和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树立了榜样。      截至  2003  年年底,  我国共建立  155  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  其中自治区  5  个,  自治州  (盟)  30  个,自治县(旗)  120  个。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一般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第一,各  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都必须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和  《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依据,自治地方的建立和自治权的实施必须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进行。  第二,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必须以一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第三,民族自治地  方的建立,  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确定,  都要同有关民族代表充分协商,  依照法律程序报请批  准。  第四,  民族自治地方区域界限的划分也是一个必须慎重处理的问题,  要考虑到民族关系,  历史沿革,经济条件和政治稳定等各种因素。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发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第一,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相  互交错居住的特点,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应我国民族分布复杂的特点。    第二,  中国在  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传  统。第三,  中国各族人民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  亲密关系,  中国共产党成为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领导核心。第四,  中国幅员广大,  各民族经  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第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  一。  第二,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  第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自治权利和主人翁地位。  第四,  实  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第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  增进民族团结,加强边防建设,巩固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      1984  年  5  月  31  日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于  2001  年  2  月  28  日第九届人大上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法》。      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第一,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必然要求。第二,是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性。第三,是实施  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加速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新世纪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任务:一,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从普遍贫穷到总体小康  的历史跨越。  二,  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集中表现。  三,  发展是新世纪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从根本上讲,  发展是当代中国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      坚持以人为本,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可持续发展观,主张环境,资源,人口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当前利益同长远利益,  当代人的需要和子孙代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坚持国家扶持,兄弟省市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稳定新疆的核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共同创造的,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综合体。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主要是指对中华先进文化的认同。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

区域发展,民族团结两大方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