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论文题目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04 09:47:49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论文题目是什么

应该给5分吧 我记得我高中时和这个 写的差不多

所谓孔子思想,其实都是后人自己归纳出来的。。孔子不是一个死板的人,他的思想及行为会随着周围的大环境而做出非常及时的调整,所以说孔子思想就是因时制宜,用不同的形式,尊崇王权、善待人民,达到人人严格按照自己的身份、角色说话做事的境界。。。

你们知道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吗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仁的表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如以仁为本体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孔子与“仁”的学说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把握“仁”的四个方面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论语中的"仁"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⑦与⑧” 注释: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若。《论语》里对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两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弟,同悌,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③好犯上者:好,读hào号,喜爱。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鲜:读xiǎn险,少。⑤务本:务,专心致力。本,根本。⑥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⑦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畴。为仁之本,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另一种解释说:为仁,行仁的意思。前者从仁的内容讲,后者是从仁的实行上讲。也有人解释,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⑧与:同欤。语气辞,表示疑问。古注:谦退不敢质言也。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注释: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注释:①约:穷困。②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①好:去声,音号。喜爱。②恶:去声,音wù误。憎恨;讨厌。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①也。” 注释:①恶:有两种解释:一,善恶的恶,与上章恶字不同。二,好恶的恶,与上章恶字同义。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注释:①恶乎:恶,音wū乌。何;怎么。②造次:急遽;仓卒。③颠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 注释:①雍:孔子的学生,冉雍,字仲弓。②佞:音nìng泞。能言善辩,有口才。③口给:言语便捷。④不知其仁:有两种解释: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论文题目是

一、主要内容: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部分内容介绍:1、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二、影响:儒家思想核心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德道思想‘’。它对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支援以夯实、筑高舆论阵地,对于社会树立核心价值观以寻求长治久安良策,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对于我们建设保和太和、万国咸宁的和谐世界都有重大意义。扩展资料:孔子思想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体现:1、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2、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思想核心

主要内容: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部分内容介绍:1、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扩展资料:孔子提倡的“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在历经古代、近代血脉承继和修改完善后,已对中国的政治、伦理道德、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时隔2500年后的当代,仍保留着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体系。他的仁政德治和礼治思想被多位学者继承和发扬,进而形成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庞大系统。孔子的政治思想经过后世继承和发扬,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并对东亚、东南亚、欧洲产生了影响。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仁的表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如以仁为本体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孔子与“仁”的学说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把握“仁”的四个方面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论语中的"仁"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⑦与⑧” 注释: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学生,名若。《论语》里对孔子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两个基本的道德规范。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弟,同悌,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③好犯上者:好,读hào号,喜爱。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鲜:读xiǎn险,少。⑤务本:务,专心致力。本,根本。⑥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⑦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畴。为仁之本,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另一种解释说:为仁,行仁的意思。前者从仁的内容讲,后者是从仁的实行上讲。也有人解释,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⑧与:同欤。语气辞,表示疑问。古注:谦退不敢质言也。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 注释: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注释:①约:穷困。②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①好:去声,音号。喜爱。②恶:去声,音wù误。憎恨;讨厌。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①也。” 注释:①恶:有两种解释:一,善恶的恶,与上章恶字不同。二,好恶的恶,与上章恶字同义。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注释:①恶乎:恶,音wū乌。何;怎么。②造次:急遽;仓卒。③颠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 注释:①雍:孔子的学生,冉雍,字仲弓。②佞:音nìng泞。能言善辩,有口才。③口给:言语便捷。④不知其仁:有两种解释: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一、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而孔子的“仁”有多重含义:“爱人”,即是承认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有独立意志和生存权利,“爱人”是超出等级、阶级和家族的界限的,强调对一般人民的重视。“立人”,孔子把爱人推及到修身养性,认为“恭、宽、信、敏、惠”则是立人的宗旨。“达人”,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仁”,或者说爱人。自己的满足首先要施与别人,要“博施与民而能济众”。二、“中庸”的思想。它的意义:孔子强调“中庸”,是强调人们之间要仁爱、谅解、关怀、宽容。处理事情要有标准,要合情合理合法,对待事物一定要保持平衡,要有标准,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事物的平衡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味强调保持平衡和标准,就很难进步,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要打破平衡。三、重人道轻天道。孔子认为天是存在的,是有意志有智慧的,天是人事的最高的决定者,因此人在艰难困苦是需要天的支持和信任,天是人的精神信仰和感情寄托,可以给人心灵的慰藉,但天不能代替人事,它不是发号施令的主宰。四、“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的看法:主张“克己复礼”,主要是对统治者来说的,统治者要克服生活上的奢侈和政治上的僭越即有秩序、不越权。认为天下的“盛世”的标志就是天下有“礼”、“信”、“义”、“仁”、“让”,即有一整套典章制度和社会规范,这即是小康社会。扩展资料: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论文题目

1,“有教无类”,认为人人有权受教育。2,“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求不一样。

孔子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祢补不足

主要内容: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部分内容介绍:1、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扩展资料:孔子提倡的“仁治”、“德治”、“礼治”、“人治”思想,在历经古代、近代血脉承继和修改完善后,已对中国的政治、伦理道德、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时隔2500年后的当代,仍保留着其它文化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体系。他的仁政德治和礼治思想被多位学者继承和发扬,进而形成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庞大系统。孔子的政治思想经过后世继承和发扬,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并对东亚、东南亚、欧洲产生了影响。

所谓孔子思想,其实都是后人自己归纳出来的。。孔子不是一个死板的人,他的思想及行为会随着周围的大环境而做出非常及时的调整,所以说孔子思想就是因时制宜,用不同的形式,尊崇王权、善待人民,达到人人严格按照自己的身份、角色说话做事的境界。。。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论文选题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4、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6、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7、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扩展资料:孔子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逐渐衰亡,新兴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他是这个过渡时期的过渡人物。孔子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当时比较开明的奴隶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前进的倾向和要求。孔子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少也贱”,长期生活在下层人物中,了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同时,他又有与当权者交往的机会,进可为官,这就是孔子既忠君又爱民思想产生的原因。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当时文化的中心,周朝的典章制度在鲁国保存得最完整,孔子自幼受到西周文化熏陶,因而对周礼非常熟悉和钦佩,“吾从周”便是他发自内心的活语。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赞赏“重民”、“利民”思想的原因。孔子适时开办私学,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当时传统的古代文化,将诗、书、礼、乐等经典纳入他教材范畴,对我国文化教育影响很大,这些,都形成了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孔子的教育作用观就是“教育是和政治分不开的,教育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孔子之努力于教育,也就是为培养自己的实力,作为政治资本,以便更有效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基于这一目的,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勤于思考:只有勤学善问,才能得到知识 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不耻下问:提倡人人好学虚心求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不为不知: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的基本素质

孔子的“有教无类”,凭此可实现“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论文题目有哪些

孔子说做人要做君子,什么人能称为君子就不一定了。所做的每件事都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算不算君子,反正做对的事情就是了。

孔子的思想及其学派[J]文史哲,1957,(5)孔子政治上的保守立场和哲学上的唯心主义[N]北京日报,1961-07-怎样分析孔子的哲学思想[J]教学与研究论孔子的中庸思想[J]学术月刊,1962,(9)论孔子中庸及其变革思想的实质[J]学术月刊,1963,(11)孔子哲学思想分析[J]中华文史论丛,1979,(1)关于孔子的几个问题[J]中华文史论丛,1979,(1)五千年前的和谐理念——孔子思想研究 这是我个人想的。

一、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而孔子的“仁”有多重含义:“爱人”,即是承认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有独立意志和生存权利,“爱人”是超出等级、阶级和家族的界限的,强调对一般人民的重视。“立人”,孔子把爱人推及到修身养性,认为“恭、宽、信、敏、惠”则是立人的宗旨。“达人”,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仁”,或者说爱人。自己的满足首先要施与别人,要“博施与民而能济众”。二、“中庸”的思想。它的意义:孔子强调“中庸”,是强调人们之间要仁爱、谅解、关怀、宽容。处理事情要有标准,要合情合理合法,对待事物一定要保持平衡,要有标准,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事物的平衡于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味强调保持平衡和标准,就很难进步,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要打破平衡。三、重人道轻天道。孔子认为天是存在的,是有意志有智慧的,天是人事的最高的决定者,因此人在艰难困苦是需要天的支持和信任,天是人的精神信仰和感情寄托,可以给人心灵的慰藉,但天不能代替人事,它不是发号施令的主宰。四、“为政以德”的思想。孔子的看法:主张“克己复礼”,主要是对统治者来说的,统治者要克服生活上的奢侈和政治上的僭越即有秩序、不越权。认为天下的“盛世”的标志就是天下有“礼”、“信”、“义”、“仁”、“让”,即有一整套典章制度和社会规范,这即是小康社会。扩展资料: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所谓孔子思想,其实都是后人自己归纳出来的。。孔子不是一个死板的人,他的思想及行为会随着周围的大环境而做出非常及时的调整,所以说孔子思想就是因时制宜,用不同的形式,尊崇王权、善待人民,达到人人严格按照自己的身份、角色说话做事的境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