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生态美学论文3000字开头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7 03:48:07

生态美学论文3000字开头怎么写

回答 您好,您说的是论文答辩开头结尾吧?开场白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xx专业xx班的xxx,我的毕业设计题目是xx公司xx结构厂房设计。本次毕业设计是在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此我首先要向认真严谨的xx老师表示真挚的敬意和谢意,也向在坐的xx老师、xx老师、xx老师等所有老师四年来孜孜不倦的教诲、以及今天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与指导。 结束语在做这个设计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加之时间紧迫和自己的粗心,与老师的期望相差较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设计得到完善和提高。我的介绍完了,谢谢!请各位老师提问。

①标题(Title)②署名(Authors)(包括单位及合作者)③摘要(Abstract)(包括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等)④引言(Introduction)⑤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⑥结果(Results)(包括图表及其注解等)⑦讨论(Discussion)(包括结论)⑧致谢(Acknowledgements)⑨参考文献(References)摘 要为方便读者概略了解论文内容,在论文的正文之前,用醒目字体刊印约200~250字左右的摘要,简述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等摘要力求精练,应反映全文的主要内容在摘要之下,根据内容选写3~8个关键词(Keywords),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编制或纳入电子计算机检索,尽可能用标准的 “主题词表”中的术语引 言亦称前言、导言或序言,是文章开头的一段短文,简要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指出研究方法和途径,亦包括这一研究的历史、现状、前人的方法、结果及见解,对自己的启发等引言对读者起到一定的定向作用,写引言切忌离题或公式化。在正文内首次出现不常用的英语术语缩写词时,应写明全称,并要有中文注释材料与方法材料部分应说明具体的实验观察对象,所用仪器和试剂的产地、型号及规格等,实验动物的来源、名称、种系、性别、体重及健康状况等在方法部分要着重介绍研究的对象与数据如何获得,使读者了解样本的代表性、组间可比性、指标与观测方法的精确性。详细写明实验步骤的细节,以便他人重复验证。生物学实验必须设立对照组结 果结果部分是论文的实质和精华,描述必须如实、具体和准确。把经过审核以后用统计学处理过的实验检测数据资料按照逻辑顺序在正文及图表中表达科学研究论文的结果多用3种形式,即表格、图及文字说明。表格应做到有表序和表题。图下应有图号图注,图中重要部位应有标志,应用原始的实验记录图或照片,不宜用复印件或影印件文字、数据和符号是表达科研成果和结论的重要手段。文字应简明、清楚和明确,多用数学式表达成果,正确运用各种符号,对不符合主观设想的数据和结论,应作客观的分析,不宜作过多的文字说明讨 论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理论上对实验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解释、推论或预测等,或者应用自己和定论的实验根据进行讨论,阐述实验结果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比较,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讨论中要避免与实验结果无关的主观推断或不成熟的结论谢 词一部论著的写成,必然要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对于在工作中给予帮助的人员(如参加过部分工作,承担过某些任务、提出过有益的建议或给予过某些指导的同志与集体等)。应在文章的开始或结尾部分书面致谢。致谢的言辞应该恳切,实事求是,而不是单纯的客套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的作用:①论证作者的论点,启发作者的思维;②同作者的实验结果相比较;③反映严肃的科学研究工作态度,亦为读者深入研究提供有关文献的线索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篇数不宜过多,论著类论文要求在10篇左右,综述类文章以20篇左右为宜所引文献均应是作者亲自查阅过的,并注意多引用权威性、专业性杂志近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列出时要按文献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编数码,依次列出完整的参考文献(书籍)写法应列出文献的作者(译文注明译者)、书名、页数、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等完整的参考文献(论文)写法应列出文献的作者、文章标题、期刊名称、年/卷/期、起讫页数等、毕业论文格式的写作顺序是:标题、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毕业论文中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论文附图的图题应写在图的下面,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 3、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 4、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5、论文格式的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图、表名居中。 6、格式正文打印页码,下面居中。 7、论文打印纸张规格:A4 210×297毫米。 8、在文件选项下的页面设置选项中,“字符数/行数”选使用默认字符数;页边距设为 上:3厘米;下:5厘米;左:8厘米;右:8厘米;装订线:8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侧;页眉:8厘米;页脚8厘米。 9、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选0厘米,“间距”选0磅,“行距”选5倍,“特殊格式”选(无),“调整右缩进”选项为空,“根据页面设置确定行高格线”选项为空。 10、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xx大学xx学院xx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一、纸型、页面设置、版式和用字。毕业论文一律用国际标准A4型纸(297mmX210mm)打印。页面分图文区与白边区两部分,所有的文字、图形、其他符号只能出现在图文区内。白边区的尺寸(页边距)为:天头(上)25mm,地脚(下)20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其他不规范的汉字。二、论文封面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作者、学校、年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组成员、答辩日期、申请学位等项目组成。文头:封面顶部居中,占两行。上一行内容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用小三号宋体;下一行内容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3号宋体加粗。文头上下各空一行。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文头下居中,上下各空两行。论文副题:小2号黑体加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作者、学校(市级电大)、年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组成员、答辩日期、申请学位等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内容用3号楷体,在正副标题下适当居中左对齐依次排列。占行格式为:作者:XXX学校:XXX 年级:XXX 学号:XXX指导教师:XXX 职称:XXX答辩组成员:XXX(主持人) 职称:XXXXXX 职称:XXX……答辩日期:X年X月X日申请学位:学士(不申请可省略此项)由于论文副题可有可无,学位可申请可不申请,答辩组成员可以是3、5、7人,封面内容占行具有不确定性,为保持封面的整体美观,可对行距做适当调整。三、论文论文由论文目录(提纲)和题目、作者姓名、完成日期、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目组成。需要列目录的论文,目录要独占一页。“目录”二字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以下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及参考文献、附录等项及其对应页码。用小4号宋体。论文题目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作者姓名:题目下方居中,用四号楷体。完成时间:作者姓名下方居中,字样为“X年X月”,用四号楷体。摘要:作者姓名下空一行,左起顶头,写明“摘要”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摘要内容。一般用五号字,字体用楷体。关键词:摘要下方,左起顶头,写明“关键词”字样加粗,点冒号,接排关键词。词间空一字。字型字体同摘要。正文:关键词下空一行开始。正文文字一般用5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正文文中标题: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如果居中,上下各空一行。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三、四、五级序号分别为“1.”、“(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一般不独占行,末尾加句号。如果独占行,则不使用标点。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注释:注释采用脚注形式。加注符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标在须加注之处最后一个字的右上角后,用带圈或括弧的阿拉伯数字依次标示。同时在本页留出适当行数,用横线与正文分开,左起空两字后写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小5号宋体。

论文引言是对背景的详细介绍,进而说 明本研究的重要性和创新性,在写作时,要介绍背景,整个领域的宏观背景到研究问题的小背景阐述研究的问题及其重要性简单介绍使用的方法的得到的结果直接列出文章的创新性和贡献(理论和应用)

生态美学论文3000字开头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

呵呵,你是海事大学的吧,我也选那个课了,后天就叫论文了,我还没有找到东西呢,你准备的怎么样了啊?

。出来咯李佳璐愿吗我吗隔壁宿舍楼顶:就回家骨灰盒

环境美学的兴起与自然美的难题  一 伴随环境运动,自然审美成为当今人们新的审美时尚。环境美学成为当今美学的热门话题。 环境美学就是以环境审美为研究对象的美学。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指审美对象包括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它们在传统的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体系中处 于边缘位置;一指将这些对象作为环境而不是作为类似于艺术品之类的孤立之物来欣赏。环境美学不仅扩大了审美对象的范围,而且修正了审美经验 的方式。尽管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园林、建筑等人造景观,但其核心仍是自然审美的问题。环境美学对人造景观的看法受到其对自然景观看法 的影响。一些环境美学家主张不仅要将对自然的审美欣赏模式移植到人造景观的欣赏中,而且要移植到艺术作品的欣赏中。这对传统的以艺术为中 心的美学是一种挑战。传统的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很少将自然物作为审美对象;自然物被看做比艺术品低级的东西。环境美学不仅把自然环境列为 审美对象,而且主张把它们从孤立的、个别的存在物开放为环境、开放为相互联系甚至与欣赏者本人联系在一起的整体来欣赏。贝伦特说“环境美 学考察环境中的审美经验和价值。”  二 环境美学研究者可区分为两大阵容:一是以具体从事实际环境规划和景观设计的行家们组成的阵容;一是以从事哲学思考和批判的哲学美学家们组成 的阵容。前一个阵容的主要工作是对环境的审美价值进行科学的、量化的估算,期望在有关环境问题的各种决策中,提供审美价值方面的科学依据; 后者则对前者的量化评估持一种批判态度,强调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调整出发,实现人与环境的理想关系。 对环境的审美价值的量化估算是极为困难的,因为影响环境的审美价值的因素太多了。在决定环境审美价值的机构中,有城市规划者、景观设计者、 经济学家、心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生物学家、生态学家、林学家等一大批行家和具体操作人员。他们试图对环境的审美价值做出客观的、计量 的估价。 然而,这些行家们的计量估算遭到了哲学美学家的怀疑和批判。他们从根本上怀疑这种计量的估算方法。伊顿奉劝行家们从哲学美学家对自然美的 思考中学习一些起码的知识,接受哲学美学家们的建议,这对行家们最终做出成功的决定是非常重要和大有帮助的。  三 哲学美学家们重视自然审美在美学理论中所引起的困惑。由于我们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以艺术为中心的体系,这个体系在处理艺术问题上得心应手,但 在处理自然美的时候显得捉襟见肘。如杜夫纳所说,“有关审美对象的思考一直偏重于艺术。这种思考只有在艺术方面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艺 术充分发挥趣味并引起最纯粹的审美知觉。”自然美胜于艺术美学在于:  第一,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说,自然物与艺术品有重要的区别。自然物作为审美对象是变动不居的,这与相对固定的艺术品有明显的不同。艺术品是 一件能够从周围事物中孤立出来,且在我们欣赏它的时候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性的东西。艺术品总是用有形或无形的形式框起来的东西,能够相对地保 持它自身的同一性。在这方面,作为环境的自然物就截然不同。首先,所有的自然物都是粘连在一起的,我们很难确定它们之间的明显界限。整个自 然就好像一个有机体一样,当我们试图将某个自然物从中孤立出来进行欣赏时,总会发现它与其他自然物之间不同程度的牵掣。其次,自然物本身是 变幻无常的。有机的自然物有生命变化,无机的自然物也会体现大自然的历史沧桑。如果我们短暂的生命无法感受到这些变化,或者说在我们短暂的 审美体验中这些变化可以忽略不计的话,那么光、温度、风向风力、气味等变化,总是迎面撞来,置身于自然之中的我们是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的。 这些变化无疑会对我们的美感经验产生重要的影响。再次,我们自身的活动也会引起自然的变化。每当我们改变一个视角,自然就会呈现一副新的面 貌。自然在变,因为我们在变。最后,我们很难将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我们处在我们欣赏的对象里面。如果我们环顾四周,就会发现自然无处不 在,自然整个地将我们包围着。如果我们活动,我们只是在欣赏的对象里面活动,从而必然改变我们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最终使对象本身也发生变化。 这是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物处在无限变化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从审美经验的角度来说。对艺术的审美经验主要由视觉经验和听觉经验组成,很少用到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在艺术审美过程中,即使存 在丰富的感觉,它们也是以知觉为中心的,最终服从于对艺术品的总体认识。因为,艺术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一种语言形式。我们经常说绘画语言、音 乐语言等,尽管这些门类的艺术不是真的语言艺术,但由于它们所用的符号是一种有意义的、可理解的、有统一规则的符号体系,因此与真正的语言 类似。对这种作为语言或类语言形式的艺术品的欣赏,尽管也综合了感知、想像、认识、情感等各种心理因素,但总是以认识为中心的,也就是说,对 作品的欣赏总是想知道作品“说”了些什么。对艺术品的审美经验总是让我们从现实中超拔出来,进入一个由想像构成的非现实世界,即艺术世界。 审美超越,指艺术审美经验具有的这种特殊功能。艺术的魅力,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广阔想像空间的非现实世界。这种超越性被认为是判定 审美经验的指标。  对自然的审美经验有着显著的不同。首先,我们所有感觉在自然的撞击下都被激活了。在自然中,我们不仅看、听、而且还用到触觉、嗅觉甚至味 觉。重要的是,所有这些感觉是作为一个感觉整体而存在的。它们互相联系着共同形成我们对自然的整体感受。因此,同艺术审美以知觉为中心不 同,在自然审美的多种多样的感觉因素中,没有一个中心因素,无论是感知、认识还是情感,没有哪一个是主要的或中心的成分,所有感觉因素都平等 地发挥作用,因为自然不是一种语言,不是一套记号或符号体系。其次,对自然的审美也不可能让我们逃离现实。我们始终被自然所环绕,我们无处逃 身。变化着的自然始终提醒我们它是真实地存在着的。同时,自然的实体性,使我们想像的空间大大缩小了。完全充满的、自行其事的自然在根本上 不服从我们的想像。借用茵伽登的术语来说,我们可以用想像将艺术品中的“未定点”填充起来,从而使审美对象生成为纯粹的意向对象。但我们不 能用想像去补充自然,因为自然中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未定点”,自然在根本上也不是意向世界,而是不断撞击着我们的、体现出不服从想像的必然 性的现实世界。对自然的审美欣赏,不仅不能使我们逃离现实世界,相反使我们更加接近现实世界,进入一个比实践事物组成的现实世界更为真实的 世界。正如伽德洛维奇所指出的那样,即使对自然的审美经验给了我们从“实践事物所组成的真实世界”中一种愉快的逃逸或至少是一种愉快的慰  2010/6/16   w  页码,2/2(W)  藉,但它仍然没有像艺术欣赏那样,使我们整个地离开真实世界。相反,对自然的审美兴趣,必须有对真实世界的兴趣。而且,自然事物所组成的世界, 比我们的实践事物所构成的世界要更为真实。  第三,从作品的起源上来看,艺术品是由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家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对整个宇宙人生的理解和自己的艺术技巧,灌注到作品中。艺 术品的起源,不仅使作品得以存在,而且决定了作品作为艺术品而存在,决定了艺术品的艺术价值。自然不是人创造出来的。我们即使知道某个自然 物有一个明显的起源,那也是自然过程的产物。更多的情况是,我们对自然的起源没有明确的知识。自然中没有明显的意图。这不仅给我们对自然的 理解带来了困难,而且使我们对自然的审美评价几乎成为难题。  第四,从鉴赏或评价的角度来看,自然美是无法估价的。任何欣赏都意味着价值判断,但在对自然美的价值判断上,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 自然美的来源问题始终是一个认识的界限。在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体系中,艺术被视为审美观念、审美趣味的集中反映。艺术之所以美,其根源在于 艺术家在创作艺术品时就将它设计为美的。自然物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我们根本不知道自然物是怎么产生的,也不知道自然物究竟是谁创造出来 的。我们既不能依据观念的高低,也不能依据技巧的好坏来判断自然物的美丑。如果我们的思想文化中有上帝的观念的话,很容易将自然美归结为上 帝造物时的审美观念和技巧的反映。但即使我们接受这种观念,仍然不能成功地对自然物的审美价值做出判断,因为既然所有自然物都是上帝创造出 来的,它们就应该具有同样的审美价值,因为全能的上帝的手艺应该始终如一。这一点令现有的美学理论难以接受。许多美学家意识到,人们在欣赏 自然物和艺术品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欣赏艺术品时往往喜欢评出个高低优劣来。但当人们面对自然物的时候,往往只有一致的赞叹,而不进行 高低优劣的等级区分。即使存在对自然物的审美价值的高低区分,也是由于受到了欣赏艺术品的习惯的影响,将适宜于文化领域中的头衔强加给自 然。自然美所引发的困惑使得英美美学界出现了一种反估价的趋势,作为这种趋势的代表就是近来在英美美学界十分流行的“肯定美学”。伽德洛 维奇将“肯定美学”的主要观点表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 (1)自然中的所有东西具有全面的肯定的审美价值; ( 2)自然物所具有的全面的肯定 的审美价值是不可比较和不可分级的。卡尔松则认为:“自然界在本质上具有肯定的审美价值”。哈格若夫说:“自然是美的,而且不具备任何负面 的审美价值”; 甚至断言“自然中的丑是不可能的”。这种以自然为对象的肯定美学在根本上不同于以艺术为对象的传统美学。因为艺术特别倾向 于服从分级和比较估价;艺术的审美价值总是以分等级的方式被构想出。然而当人们将自然仅仅看做自然的时候,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里没有一个 最终的、决定性的情感或智力反应,没有确定的快乐或认识结果,没有自然批评家和鉴赏家等权威阶层那里发出的权威规定;而且这里没有编成法典 的正确对象和性质,没有享有特权的范畴,没有规范,没有规范人们对自然的审美反应的“机构”,没有诞生在美学理论中的自然世界。全部自然物所 具有的全面的肯定的审美价值是不可比较、不可分级的。肯定美学要求我们超越一切价值判断,以纯审美的眼光接近自然,将自然纯粹地看做自然而 不是文化世界中的价值的象征。“如果我们希望摆脱价值判断的束缚而面对自然本身,我们不仅要有解经济化的自然,而且需要解道德化、解科学化 和解审美化的自然———一句话,解人化的自然。解审美化的自然,意思是将我们的经验同我们正确地应用于艺术的不可避免的评价模式区分开来。 这种从评价焦点中的折回,差不多可以等同于审美反应。只有解除对艺术品的估价式的审美反应,才会有真正的对自然的审美反应。  哲学美学家们则试图倡导一种崭新的审美观甚至人生观。作为审美对象的环境,不再是一个静止的、孤立的对象,而是一个相互粘连、没有边界的整 体。不仅对象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而且对象与主体之间的界线也不明确。主体既是欣赏者,同时又是景观的构成因素。审美经验不再局限于认识和 思考,而是包含了整个身体的感觉。审美不再是对对象的审美价值的客观评估,而是破除主体的偏见,全面地亲近不同风格的自然景象。对于纯粹的 自然物来说,在审美上只有风格的差异,没有美丑的区分。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生态美学论文3000字开头结尾

你也要写啊 我也是 要800个字啊 5555555555555555555555

生态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应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学科,然而这两门学科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却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生态美学就生长在这个结合点上。 作为一门形成中的学科,它可能向两个不同侧重面发展,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一是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经验美学的探讨。但无论侧重面如何,作为一个美学的分支学科,它都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态学已取得长足发展并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情况之下。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论题。2000年底,我国学者出版有关生态美学的专著,标志着生态美学在我国进入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探讨。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部落时代、早期文明的农耕时代、科技理性主导的现代工业时代,信息产业主导的后现代。所谓后现代在经济上以信息产业、知识集成为标志。在文化上又分解构与建构两种。建构的后现代是一种对现代性反思基础之上的超越和建设。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是利弊同在。所谓利,是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谓弊,则是现代化的发展出现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危机。从工业化初期“异化”现象的出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核威胁,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环境危机,再到当前“11”为标志的帝国主义膨胀所造成的经济与文化的剧烈冲突。总之,人类生存状态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我国在经济上处于现代化的发展时期,但文化上是现代与后现代共存,已出现后现代现象。这不仅由于国际的影响,而且我国自身也有市场拜物、工具理性泛滥、环境严重污染、心理疾患漫延等等问题。这样的现实呼唤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美学诞生。 生态美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其理论基础。生态学尽管是186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属自然科学范围。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实现了自然科学实征研究与人文科学世界观的探索的结合,形成生态存在论哲学。这种新哲学理论突破主客二元对立机械论世界观,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反对自然无价值的理论,提出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同时,提出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 生态美学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形成并丰富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这种美学观同以萨特为代表的传统存在论美学观相比在“存在”的范围、内部关系、观照“存在”的视角、存在的审美价值内涵等方面均有突破。是一种克服传统存在论美学各种局限和消极方面,并更具整体性和建设性的美学理论。它将各种生态学原则吸收进美学,成为美学理论中著名的“绿色原则”。其次是派生出著名的文学的生态批评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生态批评方法得到长足发展。它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社会责任,反对环境污染;倡导现实主义,反对对自然的扭曲与施虐。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再次,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发展。所谓生态文学即绿色文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材、歌颂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共生共存。最后是有利于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的生态美学智慧,主要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易学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 当然,生态美学目前尚在形成过程中,只是一种发展中的美学理论形态,还不具备一个学科的特点。面对西方当代的生态存在论哲学也需进一步清理批判。特别是某些理论家将“存在”引向神秘的“上帝”的倾向,以及“世界的返魅”问题、自然的“内在精神”与独立的审美价值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现代化与现代科技问题都需慎重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其加以分析清理、批判地继承。

山水画,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系中国画,特有的画种之一。以下是整理好的关于山水画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山水画论文题目(导师拟定标题124个)    山水画论文题目一:    1、 河北山水画发展史  2、 王蒙山水画中的繁密感探析  3、 胸中丘壑是吾乡——我的山水画创作  4、 山水画中的渔父形象  5、 李可染现代山水画变革的学理启示  6、 新疆山水画创作与“西北宗”实践的可行性  7、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的比较研究  8、 山水画纵横谈  9、 从“贵有古意”到“逸笔草草”——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审美理想嬗变  10、 分流与失道:从后结构符号学论清代山水画的衰落  11、 从平面构成的角度解析黄秋园后期山水画:兼谈其平面化  12、 从平面构成的角度看黄秋园后期山水画  13、 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齐白石山水画独特性辨析  14、 画吾自画——齐白石山水画的创作历程及特点  15、 传统山水画大数据分析下的长三角地区山水资源的特色研究  16、 生态美学观照下的六朝山水画论  17、 略论文徵明青绿山水画的风格  18、 董其昌对晚明青绿山水画发展大转变的作用  19、 唐代青绿山水画点景研究——以“阎氏父子”“大小李将军”山水画为例  20、 李圣峰山水画作品 为了心中的圣峰——李圣峰山水画漫谈  21、 傅抱石山水画探微  22、 山水画艺术在茶叶包装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3、 在宋代山水画的意境里找寻当代建筑之路——以董豫赣、王澍的思考与实践为例  24、 茶馆结合城市题材山水画元素的艺术风格探析  25、 张正恒山水画的特色与成就探源    山水画论文题目二:    26、 为溪山写真——中国山水画写生中的人文情怀  27、 论山水画写生中的笔墨造型  28、 道释思想对山水画影响刍议  29、 划时代的丰碑——李可染的山水画  30、 浅析仇英青绿山水画风及形成的影响因素  31、 临界与超越 许钦松山水画的创造特征  32、 沈阳故宫藏明清山水画  33、 写生:回归与重彰山水画学真义  34、 文人意趣在山水画中的渗透——米芾、米友仁父子的水墨山水  35、 生成意境与构成境域——黄宾虹山水画与塞尚风景画的比较  36、 “对象化思维”与“非对象化思维”——基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讨论  37、 山水画图案在现代旗袍创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38、 中国山水画审美意识与现代建筑设计  39、 探寻山水画“象思维”之源流——“永嘉论道”综述  40、 齐长城遗迹的山水画呈现  41、 “一带一路”下之当代中国海洋山水画创作探析——以广西北部湾海洋景观为例  42、 从顿悟到渐修——张捷的山水画  43、 从择吉到气势——“龙脉”观念的社会民俗学内涵及其向山水画创作的递变  44、 吞吐自然 意笔纵横——岳黔山山水画、花鸟画之语言特征  45、 “《千里江山图》暨青绿山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46、 墨非蒙养不灵 笔非生活不神——颜景龙山水画流向蠡测  47、 符号延异与图像缺失:明代山水画中的寻道者意象与艺术主流的终结  48、 听唱新翻杨柳枝——尤建清和他的山水画  49、 以色写意 以彩畅神——张跃华山水画解读  50、 孙宽山水画作品 赏心乐事谁家院    山水画论文题目三:    51、 石涛山水画点景人物研究  52、 堪舆学在传统山水画中的运用探略  53、 读汤江云的山水画  54、 厌恶与洁癖——读肖培金的山水画  55、 从环境美学的角度看唐代山水画论  56、 马远、夏圭山水画中的“留白”理念与当代平面设计  57、 略论晚唐五代山水画屏与仕隐心态  58、 朴拙清新的世界——读董雷山水画  59、 黄宾虹、李可染山水画写生观比较  60、 《千里江山图》与宋代青绿山水画的复兴  61、 展子虔《游春图》对中国青绿山水画的范式化意义  62、 “文人山水画”文化建构功能摭论  63、 从魏晋到南宋山水画概说  64、 笔底刚柔任所之 千山奇秀墨华滋——记顾坤伯的山水画艺术  65、 清代冷枚《避暑山庄图》皇苑实景山水画的新风尚  66、 理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山水画  67、 中国山水画的阴阳关系研究  68、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联性发展研究  69、 青绿山水画与边疆民族高校美术专业教学  70、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71、 黄秋园山水画作品中树木山石云水及点景笔法特征  72、 由“似”而“真”——晋唐山水画流变的内在趋向性考察  73、 新中国山水画时空表现中的速效填充现象  74、 建构新图式——满维起山水画谈

什么是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应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学科,然而这两门学科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却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生态美学就生长在这个结合点上。 作为一门形成中的学科,它可能向两个不同侧重面发展,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一是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经验美学的探讨。但无论侧重面如何,作为一个美学的分支学科,它都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态学已取得长足发展并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情况之下。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论题。2000年底,我国学者出版有关生态美学的专著,标志着生态美学在我国进入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探讨。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部落时代、早期文明的农耕时代、科技理性主导的现代工业时代,信息产业主导的后现代。所谓后现代在经济上以信息产业、知识集成为标志。在文化上又分解构与建构两种。建构的后现代是一种对现代性反思基础之上的超越和建设。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是利弊同在。所谓利,是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谓弊,则是现代化的发展出现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危机。从工业化初期“异化”现象的出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核威胁,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环境危机,再到当前“11”为标志的帝国主义膨胀所造成的经济与文化的剧烈冲突。总之,人类生存状态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我国在经济上处于现代化的发展时期,但文化上是现代与后现代共存,已出现后现代现象。这不仅由于国际的影响,而且我国自身也有市场拜物、工具理性泛滥、环境严重污染、心理疾患漫延等等问题。这样的现实呼唤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美学诞生。 生态美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其理论基础。生态学尽管是186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属自然科学范围。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实现了自然科学实征研究与人文科学世界观的探索的结合,形成生态存在论哲学。这种新哲学理论突破主客二元对立机械论世界观,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反对自然无价值的理论,提出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同时,提出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 生态美学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形成并丰富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这种美学观同以萨特为代表的传统存在论美学观相比在“存在”的范围、内部关系、观照“存在”的视角、存在的审美价值内涵等方面均有突破。是一种克服传统存在论美学各种局限和消极方面,并更具整体性和建设性的美学理论。它将各种生态学原则吸收进美学,成为美学理论中著名的“绿色原则”。其次是派生出著名的文学的生态批评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生态批评方法得到长足发展。它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社会责任,反对环境污染;倡导现实主义,反对对自然的扭曲与施虐。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再次,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发展。所谓生态文学即绿色文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材、歌颂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共生共存。最后是有利于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的生态美学智慧,主要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易学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 当然,生态美学目前尚在形成过程中,只是一种发展中的美学理论形态,还不具备一个学科的特点。面对西方当代的生态存在论哲学也需进一步清理批判。特别是某些理论家将“存在”引向神秘的“上帝”的倾向,以及“世界的返魅”问题、自然的“内在精神”与独立的审美价值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现代化与现代科技问题都需慎重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其加以分析清理、批判地继承。

生态学论文3000字开头怎么写

生态学这个我总觉得很广泛,可以写的东西有很多,可以从环境着手,也可以从生态平衡等等着手,所以,你自己在网上找些参考的吧(世界生态学)可还行

作为水纸的一个例子,最常见的是这个领域的期刊。你可以查查

你们生态学课上学的什么~你这总得结合你课上的内容写呀~这样吧~你去参考下(世界生态学)期刊里面的文献~找下你自己的写作灵感吧

好孩子要自己努力。3000字还好,比30000字少了很多很多。

生态美学论文3000字开头的好处

新的生态哲学观必然引发新的美学观念。当代的生态美学就是基于生态哲学基础上的美学思考。它从自然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来探究美的本质,从自然生命循环系统和自组织形态着眼来确认美的价值,其宗旨是对生态环境问题予以审美观照,重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亲和关系。1、生态哲学主张的自然界的有机性、整体性与综合性反映了生态美学的和谐性与关联性。生态哲学认为,自然界所有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有着网络式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是由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构成的。有机联系使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彼此共生共存。同样人也是有机联系之网中的一个要素,人与其他物种也处于极其复杂、动态的有机联系之中。生态哲学还强调自然界整体上的动态平衡。任何自然界实体都处于动态的进化过程中,每一事物的进化过程或许出现不平衡,但整个系统应该是趋于平衡的。所有的系统都具有自组织进化的功能,自组织进化趋向熵最小的秩序。具体说,相对于整个生命系统而言,“生”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个体生命的保存,在更大意义上在于生命系统的有生有灭与不断更新。生态平衡的动态性正是这样一个通过个体生命的有生有灭而达到生命系统生生不息的上升、发展历程。众所周知,尽管自古以来人们对美与美学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美”所特具的和谐性、亲和性等却是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美”所具有的这些特性恰恰同现代生态学系统整体性的基本观点相吻合。法国社会学家J-M·费里就乐观预言:“未来环境整体化不能靠应用科学或政治知识来实现,能靠用美学知识来实现”,“我们周围的环境可能有一天会由于‘美学革命’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态学以及与之有关的一切,预言着一种受美学理论支配的现代化新浪潮的出现”。在这里,费里将环境整体化十分自然地同美学相结合,并对美学在生态学中的作用给予极高评价。生态美学将和谐看作最高的美学形态。这种和谐不只是中国古典美学所说的精神上的和谐,而首先是现实的和谐。这种和谐核心是生命的存在与延续,是生命的网络系统和整体特性所决定的。生态美的另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强调生命的关联性。生态美学看生命,不是从个体或物种的存在方式来看待生命,而是超越了生命理解的局限与狭隘,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联系来看待生命,重在生命的关联。美无疑是肯定生命的,但是与以往的美学根本不同,生态美学说的生命不只是人的生命,而是包括人的生命在内的这个人所生存的世界的活力,且生态美即在生命自诞生到消亡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得以不断展现。生态哲学还强调自然界的综合性。生态的综合性体现在生态是包括人在内的生命生存的各种条件系统,其中虽主要是自然的,但也包括社会的以及人文的。因此,除了包括自然生态外,还涉及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以及人自身的内部生态的内容,但生态美却总是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的。因为“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这三大文化主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影响和规定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美中有自然美,也有人创造的各种美,如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等。却又不能简单的将生态美与其中的任何一种形态的美相等同。2、生态哲学主张的“有限主体”意识和尊重自然界价值与权利反映了生态美学的统一性和亲和性。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处理人同自然界关系时,成了“无所不能”、“无所不可”、“无所不做”的绝对主体,这是一个“疯狂主体”,它消灭了人的理性、价值追求和实践行为的绝对界限,使人失去了任何限制和约束。从生态哲学的观点看,主体性不过就是事物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和能动性,或者说,凡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的事物都有主体性。这是因为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的事物都能在具体环境中进行不同程度的创造,从而取得一定水平的适应环境的主动性和主导性。依据这样观点,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程度的主体性,在世界万物中,作为“存在之大全”的自然具有绝对的主体性。在人所居住的地球上,人类是最高程度的主体,动物次之,植物又次之……就人而言,无论人的能力怎样发展,人都仍然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因此,人类永远都不可能超越自然界整体对它的限制,它始终是一个“有限主体”,始终都只有依赖于自然界整体的存在才能生存。一般说来,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两种价值:第一,作为“人类家园”的环境价值;第二,作为人类的物质生产所必需的原料(资源)的消费价值。这两种价值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价值。而环境价值则是一种“非消费性价值”,即“存在性价值”,是因为它只在保持其存在时才具有和能够实现其价值。因此,有必要合理地处理环境价值与消费性价值的关系,找到隐藏在消费价值与环境价值背后的更深层的人类的生存价值。只有生存价值才是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承认非人自然物有其内在价值和权利,但并不认为所有的自然物都具有同等的主体,所以也不认为所有的自然物都有同等的价值和权利。人除了生命权以外,还享有财产权、名誉权、思想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等。在地球上,人类因为具有最高的主体性而创造了文化,从而才享有这么多的权利,但绝不能由此把人与自然关系完全绝对化。生态美学反映了审美主体内在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在这里,审美不是主体情感的外化或投射,而是审美主体的心灵与审美对象生命价值的融合。它超越了审美主体对自身生命的确认与关爱,也超越了役使自然而为我所用的实用价值取向的狭隘,从而使审美主体将自身生命与对象的生命世界和谐交融。生态审美意识不仅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也不只是对外在自然审美价值的发现,而且是生命的共感。生命的共感既体现了生命之间的共通性,也反映出生命之间的共命运感,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和弦,而并非自然的独奏曲。总之,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型态,其深刻性首先在于它所拥有的价值立场与理论向度。这种价值立场与理论向度突出表现于生态美学是从一种新的审美高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文化间的审美关系,有助于纠正主体性神话的偏颇,也体现了对人类整体前途的绿色关怀。

作为一门形成中的学科,它可能向两个不同侧重面发展,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一是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经验美学的探讨。但无论侧重面如何,作为一个美学的分支学科,它都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态学已取得长足发展并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情况之下。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论题。2000年底,我国学者出版有关生态美学的专著,标志着生态美学在我国进入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探讨。所谓后现代在经济上以信息产业、知识集成为标志。我国在经济上处于现代化的发展时期,但文化上是现代与后现代共存,已出现后现代现象。这不仅由于国际的影响,而且我国自身也有市场拜物、工具理性泛滥、环境严重污染、心理疾患漫延等等问题。这样的现实呼唤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美学诞生。

(1)活力性。整个自然生态系统遵循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使地球上的生2113命之树常青,洋溢着盎然生机,显示出了生命的活力之美。(2)和谐美。生态美的和5261谐是指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支持、互惠共生地维系着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充满着和谐之美。(3)创造美。生态美是生命与环境在4102共同进化中创造出来的,动植物和微生物与环境在共同进化中创造出了自然生态美,而人与自然共同创造出了人文生态美,需要强调的是,当1653人的创造力违背自然界的规律时就变成了破坏;当人的创造力与自然的创造力形成合力时,就创造出具有自然生态美的人文生态美。(4)参与性。与艺术美使审内美者与审美对象保持距离不同,生态美是使审美者融入审美对象中,体现出了生态美的参与性特征。如当人们泛舟湖中,在欣赏周围美景的过程中容,人也是美景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