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教育改革的论文题目及相关素材

发布时间:2024-07-07 09:54:14

关于教育改革的论文题目及相关素材

1、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素质教育研究:义务教育、素质教育、某地区的农村中小学、落实情况或现状、对发展的建议。2、政府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扶持研究:现状如何、幼儿教育中西方情况的对比、现在政府对幼教的情况、政府加大对幼儿教育扶持的好处(从娃娃抓起嘛)。3、地方政府对民办学校的引导和管理研究:民办学校现状……

[教育类作文素材]  名言警句  1、 教育之根味苦,教育之果味甜。(亚里士多德)  2、 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爱迪生)  3、 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教则愚。(王夫之)  4、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蔡  元培)  5、对人民来说,第一是面包,第二是教育。(丹东)  6、多办一所学校,就可以少建一座监狱。(雨果)  7、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泰戈尔)  8、教育是一种最艰巨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  术事业。(加里宁)  9、把完善的教育留给子女,乃是最佳的遗产。(司各特)  10、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亚里士多德)  11、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  尔)  12、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要学习,在任何环境都能够自学,都能够学到切实有用的  知识。(叶圣陶)  13、事业上最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邹韬奋)  14、世界上一切都需要创造,要前进就不能坐着等待,就要去创造。(徐特立)  15、人类的生活就是创造。(高尔基)  16、人生所有的欢乐都是创造的欢乐:爱、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迸射出来。(罗曼·罗兰)  17、我最怕/人们睁开眼睛/毫不惊奇/对白昼习以为常/活着/不追求童话的幻想/而出  入诗句/像进修道院游逛……(罗日·杰斯特文)  18、人生最高之理想,在于达于真理。(李大钊)  19、我们只愿意在真理的圣坛面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权威之前拜倒。(郭沫若)  20、真理是一个崇高的字眼,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黑格尔)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认知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  16、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于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17、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1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19、自发恢复: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复。  20、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  填空或选择  1、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在其1980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美国1971年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指出:“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2、前苏联的彼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3、(拜瑞斯等人)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  4、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强调教育要与心理学相结合,倡导(直观教学的)原则,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发展学生的思维。  5、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付诸了实施。他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其学生将上述四个阶段进一步发展为(准备、提示、联想、系统和方法)五个阶段。  6、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在(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  1867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发表了(《教育人类学》)第一卷,它是(教育和心理知识的必要源泉)。  1988年,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问世,这就是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烈夫)的(《教育心理学》)。  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始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一般认为,正式的教育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创的。  7、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  8、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  9、1908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由房宗岳翻译日本小泉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之后,又出版了(陆志韦)翻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陈德荣)翻译(盖茨)的(《教育心理学》)。  10、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11、(格赛尔)著名的(双生子爬递实验)  12、人类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书面语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是(5-5岁)。  13、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最初是通过(观察儿童玩“弹弹子”的游戏)开始的。  14、皮亚杰指出,(11岁)是儿童的道德判断由外在标准支配转向内在标准支配的转折点。  15、(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石,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学习理论所解决的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等学习的根本理论问题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和教师有效地教的理论基础。  16、学习理论主要分为:(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7、人和动物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行为方式有两种:(本能行为)、(习得行为)。  18、加涅的学习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19、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将学习区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可将学习区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20、奥苏贝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1、彼得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学习分为两大类:(反射学习、认知学习)。  22、我国学者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产规范的学习)。  23、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输入—编码—加工—储存—译码—输出的过程)。  判断  1、研究教育心理学不能脱离教育过程。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年长的一代都要以某种方式将社会经验传递给年轻的一代,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在不断地接受他人的影响。  2、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验传递的过程。  3、研究教育过程不能脱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外界环境虽然能对个体的生理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却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5、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6、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条件共同制约着个体的心理发展。  7、狭义的学习,指的即是学生的学习,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的含义。  简答或论述  1、教育心理学应为哪5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答:(1)确定教学目标;(2)了解学生特点;(3)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  (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5)教学测量与评价。  2、教育心理学必须从哪些方面学习心理内容?  答:(1)学习理论;(2)学生的学习;(3)学习策略;(4)学习迁移;(5)学习动机。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1)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2)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4、简述莱普尔的实验。  答:莱普尔将学前儿童随机分为三组,使他们都用一种儿童喜欢的彩笔作画。第一组和第二组为获奖组,只是第一组被告知作画后将得到奖励;第二组则不知道有奖励;第三组为控制组,作画后不予奖励。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继续选择作画的次数仅是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一半。由此莱普尔得出结论,外部奖赏一旦撤除反而会降低个体从事该种活动的原有兴趣。这便是外在奖赏损害内部动机之结论的由来。从莱普尔的试验看出实验法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是随机分配被试;第二是对变量加以控制。总之,实验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情境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遵循预先拟定好的实验设计,实验的实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实验结果也要进行精确的测量。正因为如此,实验法通党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可*的方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法具体分为哪几种?  答:(1)实验室实验。这是一种严格控制实验情境,从而准确、周密地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允许实验者对研究中的所有因素做最大程度的控制,因而这类研究具有很高的内部效度。它的局限在于其实验情境具有较高的人为性和过于简单化,因而其实验结果难以推论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去。  (2)随机化现场实验。这种研究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研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  (3)单一个案实验。拜瑞斯等人所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实验就是单一个案实验的例子。在单一个案实验中,实验者无需对所得结果再做检验和说明,图表本身已经一目了然。这是单一个案实验区别于其他等组实验的一个特点。  6、联结派共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第一,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S)与反应(R)之间的直接联结,用S-R公式作为解释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原则;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作用被动地在S-R之间建立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7、认知派在理论上的表现有哪此方面?  答: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第一,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认为行为受意识的支配,以意识为中介;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构造完形或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地形成S-R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主张对学习的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进行探讨。  8、试述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答: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育受个体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程度,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智力因素的  着对立发展过程的积极方向发展。  (三)人格的发展虽然在各个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作用过程。  13、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科尔伯格提出人们道德判断的发展共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世俗水平(9岁以前)。阶段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9-20岁)。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3)后世俗水平(20岁以后)。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14、如何把握学习的定义?  答:首先,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比较持久的。  第三,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因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  第四,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有很多呀,我就分享几个教育进展这本期刊上的论题给你看看吧1、面向物理核心素养下《加速度》教学设计2、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研究3、新时代持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4、大数据背景下的民办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研究5、“双减”政策下,家校如何为学生“减负”“增识”6、从“国际化”到“本土化”: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研究

关于教育改革的论文题目及相关素材怎么写

小学教育主要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社会、政治、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的基础教育,对儿童后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基础打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才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小学教育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自媒体背景下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内容体系研究  2、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和应用的有效结合  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教育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4、小学科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  5、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衔接与贯通研究  6、技术支持下的小学协同教育需求分析  7、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素养教育  8、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9、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  10、拉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11、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  12、整合网络教育资源 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13、临沂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4、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为例  15、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育影响研究  16、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7、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初探  18、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团体干预研究  19、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效应  20、民汉合校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101、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102、教师(或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10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104、教师成长(发展)的途径、方式探索105、学习(或教学)策略研究106、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转化研究107、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有效性研究108、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研究109、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110、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111、网络环境下的指导——自主学习研究112、新课改下的教师工作挑战及其适应研究113、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研究114、新课改下的教师观重建研究115、新课改下的学生观重树研究116、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更新及其教育对策研究117、新课改下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及其实践综合研究118、新课改中地方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19、新课改中校本课程的实践与反思120、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121、新课改中家长的教育影响力研究122、论现代化大潮下的学校管理战略设计123、论国际化大潮下的学校教育目标设计124、论人性化思潮下的教育规则修改125、论信息化趋势下的培养目标设计126、论科学化思潮下的科学主义教育127、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128、城乡儿童教育机会均等的考察与反思129、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应试化倾向的观察与批判130、论网络教育质效的评价131、论网络教育的管理与考核132、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133、教育管理系统中的决策及其特征134、系统评价及其教育中的应用135、课堂教学系统的系统分析136、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利弊探悉137、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38、试论教师资源的有效配置139、试论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建立和建全140、当前中小学教师聘任工作的规范研究141、教师积极性调动的途径142、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研究143、校长负责制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关系研究144、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145、班级教育力量的形成146、网络时代德育工作新途径147、领导应变能力研究148、学校管理中良好工作态度的培养149、管理目标的功能研究150、学校管理中决策科学化(或民主化)研究151、现代学校管理中教代会职能研究152、期望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153、双因素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激励154、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筹措155、成就动机理论与教师成就感的培养156、公平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157、外国教育史与中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58、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先行战略159、柏拉图《理想国》的教育思想评述160、班主任工作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162、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途径163、学校管理制度研究164、校本管理研究165、教师依法执教研究166、学生品德评价研究167、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168、高校扩招对基础教育的影响169、教师教学科研和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170、后进生的成因和转化对策171、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及其应对研究172、网络背景下学生学习的特征及其教育变革研究173、网络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特征及其教育导向研究174、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比较研究175、网络下的教学过程特点研究176、基于网络开放性特征的教育变革研究177、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行为研究178、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影响的研究179、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0、教育发展与就业需求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1、书院的产生对中国当代教育的启示18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3、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184、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研究185、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186、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187、青少年的情感能力培养的研究188、青少年的智力开发研究189、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研究190、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191、适应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教学管理192、新课程与教育评价的改革193、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语言可包括口语、体态语和书面语)194、基础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研究195、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196、我国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197、独生子女心理特点及成因分析198、论离异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消极影响199、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20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设想201、试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因素202、青少年人际心理异常与家庭教育20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设想204、教师队伍现状和问题透视及改革对策205、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206、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207、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评价208、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化209、数学发展性评价内容研究210、说课的艺术性与规范性

写一篇小学教师如何做到减负不减质

教育学的学科思考— — 从西方教育学科研究的历史演变探讨教育学学科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出现的初始阶段就存在了。但是,教育作为一种认识或社会问题而被人们探讨,有意识地研究,则要迟得多。因此,可以说,作为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 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教育宴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的抽象。教育学科首先在西方形成,其历史过程可分为三大时期:一、前学科时期从研究结果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井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角度看,可把古希腊哲人对教育的有关探讨作为前学科时期的起点,把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诞生作为终点,时间跨度约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l6世纪末共20∞ 多年。这段时期又可分为“古希腊”和“中世纪”两大阶段。1.教育存在的台理性— — 研究对象与中心课题。从古希腊哲人遗留下来的有关文献看,首先进入他们思考领域的教育问题,并不是诸如“教育是什么 这样与认识事物性质密切相关的问题.而是社会为什/厶要办教育,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应该怎么办(包括结构、内容与方法)等直接面对教育实践的原则性问题。有关“教育必要性”,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强调教育的功利或实用价值的回答;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与共同利益有关的非功利性价值的回答�6�8 �6�8 这些古希腊哲人对教育必要性问题的探讨,实际上是对教育价值和目的的探讨。它指向的是教育对人类、社会、个人的意义问题。它与哲人对自然的探讨有巨大差异。过去忽视了这一差异,但它却是“教育 这一人为事物特性充分、顽强而突出的表现。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教育括动的,所以研究教育,必然首先研究和论证自己需要的台理性。而后把教育当作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来设计 (从目的到内容、方法)。人的需要和对需要的意识、价值判断的不同与变化,必然会反映到教育问题上来,教育这一研究对象性质上的非自然性,教育研究与自然研究在问题域上存在区别。2,两种研究传统的发端— — 研究方法。古希腊哲人由哲学观直接导出教育价值观与目的观,成为他们主要的认识方法,是这时期教育研究方法整体上的一大特征。哲学在教育研究中发挥着双重作用,既是教育观形成的哲学理论前提,也是认识教育现象的理性工具,这两者的台一使教育观与哲学观直接对应,思考哲学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思考教育问题的方法。因此,可以说,古希腊时期哲人关于教育问题的探讨,在一定意义上,只是他们的哲学观在教育这一具体领域中的运用和体现。这一最初形成的研究方式,哲学与教育观的密切关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保持下来,成为教育研究中第一个最古老的传统。另外,以古罗马著名雄辩家和教育家昆体良为代表的另一种传统,即以如何培养雄辩家为核心问题的有关教育的系统探讨,他采用的立足于经验的总结与反思,面对现实的思辩与依赖直觉的判断及以服务于教育实践为目标的研究方法,成为古代又一种研究传统.对以教育实践问题为对象的教育研究产生持久的影响。犹如第一种传统在方法上有赣于哲学,并未形成特殊一样,第二种传统在方法上也未超出经验反思的范围,未形成教育研究的特殊,只是反思的内容是教育经验,在方法上更注意对与对象相关事物系统、全面的关注.因而显得缜密而有条理。3.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形成— — 研究结果。古希腊的教育研究,无论从方法,还是从研究结果的存在形式看,都还未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只是以一些观点、见解的方式存在,很难说是系统的理论,更未形成学科。但这并不等于说古代对教育的探讨不重要,古希腊时期教育研究的结果形成了认识教育现象的前提性问题域,是教育理论的基础构成。有关教育的问题,古希腊哲人的基本回答可概述如下:(1)人与社会是否需要教育? — — 从社会功利及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需要来论述其必要性。(2)人是否有接受教育的可能? 提出了教育中身与心、感性与理性、智与德等一系列范畴的肯定回答。(3)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原因是什幺?— — 遗传、习惯与教育。(4)教育对人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 — 规范与塑造作用。(5)人什么时期接受教育最重要和有效?— — 儿童时期。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教育探究的初始期对人类教育认识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贡献,不在于得出的结论.而在于形成的基本问题域。4.中世纪的变化与意义。从中世纪一些教育文献中可看到,循着演绎的路线探讨教育问题时,神学家们不再以哲学.而是以神学为起点,论证过程中主要引用圣经中的话作为理论依据.或者以上帝的名义来证明结论的正确。哲学服从神学、理性服从信仰,这样一个中世纪神学家推崇的最高原则,也体现在对教育问题的探讨中,神学统治是中世纪学术僵死、倒遇、贫乏的重要原因。它从反面告诉了我们演绎过程中大前提的决定性意义。神学至上的教育观区分了信仰与真理、道德与知识两对范畴,就此而言.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因为至着与至真尽管相关,但并不等同,区分有助于对它差异和各自特性的研究。与此相关的是,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家关注内心体验、反省、感悟等一系列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领域的变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作为范例解剖人性.描写人皈依上帝所走过的长长的心路。中世纪的教育研究并非一片空白,也不都是倒退。当时已有人开始注意和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因素.井把此作为研究、确定教育行为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路线与哲学思辩路线的有意识区分,对信仰与知识的区分,都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创造了认识条件.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都来形成一种普遍的研究因素和传统。因此,前学科时期教育研究的主要形态还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奠定的。中世纪孕育着新时期的曙光,它是从古希腊原始哲学的辉煌通向近代科学诞生的桥梁

关于高考教育改革的议论文素材

高考”不是问题,“统一高考”才是问题。因为统一高考试图以统一的并且是唯一的尺度来衡量数以千万的学子,忽视了他们的个性。  针对高考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时有人提出高考改革的设想,甚至有人呼吁取消高考。   考试作为一种检验手段,不管是主流的闭卷考试,还是非主流的开卷考试;不管是笔试,还是非笔试;不管是当场考试,还是非当场考试,几乎没有人认为在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中要取消考试。现在很多人对现行高考的批评或批判实际上是对其统一性的批评或批判。在我看来,“高考”不是问题,“统一高考”是个问题。  统一高考所以是个问题,其关键在于它否定了高校作为独立法人所必须具有的原料采购权(独立自主招生权)。不同国家的高校招生录取可以有不同的模式,有特殊性。但不能借口特殊性而否定一般性。这种一般性就是要有高考,但不是统一高考,也不是国家高考,更不是一考定终身、一分之差名落孙山,而是录取标准的多样化,高校的独立自主招生。这种一般性与国家之间的教育资源状况、经济基础条件及政治体制并无关系,它只与高校是否拥有办学自主权有关。这就像企业,如果企业是独立法人,它就自然拥有原料采购权。同理,如果高校是独立法人,它就自然拥有原料采购权(单独组织考试录取权)。改革统一高考并不是否定高考,它只是把高考的权利由政府复归到高校。  有人担心高校单独组织考试录取会带来腐败。事实上,只要民主办学、阳光操作,高校或院系单独组织考试录取、或委托并监督作为第三方的考试中心组织考试是不会带来大面积腐败的。  由全国统一考试改为高校自主考试,不仅能体现不同高等学校的特色,促进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而且还避免恶性竞争、恶性循环、一切为了分数、分数就是一切。可以使不同的学生之间、不同的中学之间、不同的高校之间在更大的空间里竞争,加强互补与合作。  如果我们不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人,而是用100把尺子衡量不同的人,就可以把只在一个项目上竞争、只能有一个冠军转变为在100个项目上竞争、可以产生100个冠军,让没有定型的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张扬个性,最大程度地为“合适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大学”创造条件,大大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很大的战场式的你死我活的竞争,真正实现天生我才必有用。

[教育类作文素材]  名言警句  1、 教育之根味苦,教育之果味甜。(亚里士多德)  2、 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爱迪生)  3、 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稚,不教则愚。(王夫之)  4、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蔡  元培)  5、对人民来说,第一是面包,第二是教育。(丹东)  6、多办一所学校,就可以少建一座监狱。(雨果)  7、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泰戈尔)  8、教育是一种最艰巨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  术事业。(加里宁)  9、把完善的教育留给子女,乃是最佳的遗产。(司各特)  10、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亚里士多德)  11、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  尔)  12、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要学习,在任何环境都能够自学,都能够学到切实有用的  知识。(叶圣陶)  13、事业上最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邹韬奋)  14、世界上一切都需要创造,要前进就不能坐着等待,就要去创造。(徐特立)  15、人类的生活就是创造。(高尔基)  16、人生所有的欢乐都是创造的欢乐:爱、天才、行动——全靠创造这一团烈火迸射出来。(罗曼·罗兰)  17、我最怕/人们睁开眼睛/毫不惊奇/对白昼习以为常/活着/不追求童话的幻想/而出  入诗句/像进修道院游逛……(罗日·杰斯特文)  18、人生最高之理想,在于达于真理。(李大钊)  19、我们只愿意在真理的圣坛面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权威之前拜倒。(郭沫若)  20、真理是一个崇高的字眼,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黑格尔)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在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  2、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过强时效率反而下降,只有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最高。  3、实验研究:它是在某种控制情境中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4、相关研究:研究者并不创造某种情境,只是对自然界发生的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理否相关的结论。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可分为三种情况:(1)正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也增大。  (2)负相关。当一个变量增大时,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  (3)零相关。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  5、描述性研究:不涉及探导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一些有趣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描述,这类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  麦兹在1978年进行了一项观察与访谈相结合的描述性研究。  6、发展:指的是人类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身心变化,即发展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7、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也叫生物因素的发展,指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变化。个体的生理发展过程是一种内发过程,即个体按照自身预定的程序和节奏而自然成熟、成长的过程。  8、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9、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时受之于父母的遗传素质。  后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以后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影响。  10、自然成熟论:心理学家彪勒等人认为,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奏与生物因素的自然成熟相联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按生物因素自身预定的程序及节奏自然成熟的,外部环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减慢心理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心理发展的内部节律。  11、环境决定论:心理学家华生等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环境影响或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  12、印刻:劳伦兹在对幼小动物的依恋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刚刚会走的幼小动物倾向于追随它在出生后看到的第一个活动的客体并很快与之建立很难改变的依变关系,这种现象,劳伦兹称为“印刻”。  13、他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客观的价值标准支配。  自律: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的支配。  14、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15、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一定的反应的学习。  认知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举止的学习。  16、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于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对狗的消化过程进行研究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由此开始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17、获得: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铃声(CS)反复与食物(US)相匹配,从而使狗学会对铃声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获得。  18、消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19、自发恢复: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已经明显消退了的条件作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还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这种现象叫作条件作用的自发恢复。  20、刺激泛化: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一个稍低一点的音调也会诱发它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CR自动扩展到CS以外的其他刺激上的现象,叫做刺激泛化。  21、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CS和与CS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借助于刺激泛化可以将学习扩展到原初的特定刺激以外,而借助于刺激分化则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泛化。  22、二级条件作用: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称为二级条件作用。  填空或选择  1、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在其1980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美国1971年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指出:“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2、前苏联的彼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3、(拜瑞斯等人)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  4、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强调教育要与心理学相结合,倡导(直观教学的)原则,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发展学生的思维。  5、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付诸了实施。他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其学生将上述四个阶段进一步发展为(准备、提示、联想、系统和方法)五个阶段。  6、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在(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  1867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发表了(《教育人类学》)第一卷,它是(教育和心理知识的必要源泉)。  1988年,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问世,这就是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烈夫)的(《教育心理学》)。  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始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一般认为,正式的教育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创的。  7、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  8、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  9、1908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由房宗岳翻译日本小泉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之后,又出版了(陆志韦)翻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陈德荣)翻译(盖茨)的(《教育心理学》)。  10、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11、(格赛尔)著名的(双生子爬递实验)  12、人类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书面语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是(5-5岁)。  13、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最初是通过(观察儿童玩“弹弹子”的游戏)开始的。  14、皮亚杰指出,(11岁)是儿童的道德判断由外在标准支配转向内在标准支配的转折点。  15、(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石,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学习理论所解决的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等学习的根本理论问题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和教师有效地教的理论基础。  16、学习理论主要分为:(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7、人和动物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行为方式有两种:(本能行为)、(习得行为)。  18、加涅的学习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19、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将学习区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可将学习区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20、奥苏贝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1、彼得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学习分为两大类:(反射学习、认知学习)。  22、我国学者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产规范的学习)。  23、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输入—编码—加工—储存—译码—输出的过程)。  判断  1、研究教育心理学不能脱离教育过程。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年长的一代都要以某种方式将社会经验传递给年轻的一代,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在不断地接受他人的影响。  2、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经验传递的过程。  3、研究教育过程不能脱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外界环境虽然能对个体的生理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却无法改变其发展的内在程序和节奏。  5、个体的心理发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6、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条件共同制约着个体的心理发展。  7、狭义的学习,指的即是学生的学习,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的含义。  简答或论述  1、教育心理学应为哪5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答:(1)确定教学目标;(2)了解学生特点;(3)运用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  (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执行;(5)教学测量与评价。  2、教育心理学必须从哪些方面学习心理内容?  答:(1)学习理论;(2)学生的学习;(3)学习策略;(4)学习迁移;(5)学习动机。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答:(1)提示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上的实际问题。  (2)建立系统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4、简述莱普尔的实验。  答:莱普尔将学前儿童随机分为三组,使他们都用一种儿童喜欢的彩笔作画。第一组和第二组为获奖组,只是第一组被告知作画后将得到奖励;第二组则不知道有奖励;第三组为控制组,作画后不予奖励。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继续选择作画的次数仅是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一半。由此莱普尔得出结论,外部奖赏一旦撤除反而会降低个体从事该种活动的原有兴趣。这便是外在奖赏损害内部动机之结论的由来。从莱普尔的试验看出实验法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是随机分配被试;第二是对变量加以控制。总之,实验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情境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遵循预先拟定好的实验设计,实验的实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实验结果也要进行精确的测量。正因为如此,实验法通党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可*的方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法具体分为哪几种?  答:(1)实验室实验。这是一种严格控制实验情境,从而准确、周密地观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允许实验者对研究中的所有因素做最大程度的控制,因而这类研究具有很高的内部效度。它的局限在于其实验情境具有较高的人为性和过于简单化,因而其实验结果难以推论到现实生活情境中去。  (2)随机化现场实验。这种研究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的,研究一般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其目的在于评价某种教学程序或其他教育措施的效果。  (3)单一个案实验。拜瑞斯等人所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实验就是单一个案实验的例子。在单一个案实验中,实验者无需对所得结果再做检验和说明,图表本身已经一目了然。这是单一个案实验区别于其他等组实验的一个特点。  6、联结派共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第一,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S)与反应(R)之间的直接联结,用S-R公式作为解释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原则;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条件作用被动地在S-R之间建立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7、认知派在理论上的表现有哪此方面?  答: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第一,否认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认为行为受意识的支配,以意识为中介;第二,主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构造完形或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被动地形成S-R联结;第三,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主张对学习的内部过程和内在条件进行探讨。  8、试述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答: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育受个体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程度,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智力因素的  着对立发展过程的积极方向发展。  (三)人格的发展虽然在各个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各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作用过程。  13、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科尔伯格提出人们道德判断的发展共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世俗水平(9岁以前)。阶段惩罚与服从阶段;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世俗水平(9-20岁)。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3)后世俗水平(20岁以后)。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阶段。  14、如何把握学习的定义?  答:首先,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比较持久的。  第三,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因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  第四,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奇怪了,这个网的内容复制不了,楼主进去看下吧,很详细

关于改革的议论文素材

遨游太空、探索火星、登临月球一直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最美的梦想。在遥远的古代,就有人写下了“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鲲鹏展翅”“九天揽月”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奇妙幻想。但是富有激情和拥有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不单单只是在头脑里想象这些多姿多彩的飞天梦,他们还在千百年的历史的流转中,不断尝试着实现自己的美好心愿。也许你不知道!中国清朝的官员万户,不顾生命危险,坐在绑着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叫人点燃火箭。伴着一声巨响,万户在烟雾中粉身碎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验火箭上天的人。虽然未能成功,但万户那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使每一个人的心都感受到极大的鼓舞与震撼。为了纪念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尽管,这一宏伟梦想经受了无数次的折磨,但永远也磨不掉龙的传人那坚忍不拔的品格和不屈不饶的信念。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 卫星由“长征1号”运载火箭升空,开始了中国向太空进军的万里长征。“东方红一号”进入轨道后,在无垠的宇宙中播放了《东方红》乐曲。在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驾驶的人造卫星上天后 ——1958年,毛主席庄重地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东方红一号”的上天,让中国成为第五个可以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为中国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继而,在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的发射升空了。一支拖着“带火”的尾巴的火箭,在空中划过一条绚丽曲线,飞向太空。在环绕地球14圈后回到地球妈妈的怀抱。也许你不知道,在这成功升天、成功降落的背后,蕴含着多少泪水与汗水。为了完成飞船的研发、建设、发射任务,一百多个单位直接承担 ,则协作单位多达三千。研制人员团结协作、忘我工作、默默奉献,有的为了工作及时,方便,将被子、枕头带到车间;有的人为了工作高效而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有的青年人正当大好时光却永远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有的人为了早日实现这千百年来 的梦想,还没等到火箭升空,便倒在了工作台上……当“神五”宇航员杨利伟返回北京时,说了三句话:“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这是多么简单的三句话!却包含着对工作人员的崇高敬意。如果没有研制人员呕心沥血的工作,怎么会飞行正常、感觉良好的飞船?怎么会有能为祖国骄傲的飞行?“东方红一号”、“神五”、“神六”,“神七”的顺利发射升空,使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大大提高。使中国人在外国人的面前变得骄傲、变得自豪。 变化与进步——高中课程改革漫笔之五 — 高中课程改革的启动, 是一场新的变革的开始, 是高中教育活动的一次重大的创新。从已经推进的省区 来看, 教学面貌确实发生了很大改变, 在某些点上, 给人 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想, 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 只有变化才能进步。变 化是为了进步, 但是变化不一定意味着进步。因此, 我们 关注变化, 更应关注进步, 要始终为进步而变化。 只有变化才能进步。最近有些同志对课程改革提 出了置疑, 认为我国原有的教学传统有着无限生命力, 因此当前的紧迫任务是恢复传统, 而不是进行改革。 在 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潮中, 这种声音更为响亮。确实, 我们 沿袭了多年的教学传统有它的优势, 至今仍有许多部分 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 需要继承和发扬。所以在 文化革命结束以后, 我们曾经恢复被破坏了的教学秩 序, 倡导重建文革前十七年的教学模式, 这在当时是可 以理解的, 甚至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教学模式, 从理念、 内容到方法, 确实在许多方面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的 需求, 更在现实生活中为社会、家长和学生带来许多困 惑和苦恼, 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 变革是必然的, 也是必需的。人力资源是综合国力的重 要组成部分, 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开发人力资源, 才能 创造资源优势, 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因此, 必须坚持解 放思想, 只有变化才能进步, 因循守旧就一定要落后。 变化是为了进步。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 教育是什 么? 教人变。教人变好是好教育, 教人变坏是坏教育, 活 教育教人变活, 死教育教人变死, 教人不变不是教育。教 育是为了使人变好, 变活, 也就是使人进步。所以, 变化 不是目的, 进步才是目的。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进步呢? 面对社会快速变革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变化, 我们需要以 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我们需要引 导学生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面对 社会剧烈变动对学生身心的影响, 我们需要使学生的身 体和心理更加健康; 面对以应试为惟一目的的教育给学 生带来的沉重负担, 我们应当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加 丰富, 更加快乐……这些都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目 的, 正是为了这些目的的达成, 我们才下决心改变沿袭 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 关注变化, 更要关注进步。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 我 们需要进行教育理念、内容、方式的一系列的变革, 在学 校里, 最终甚至会产生教师和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但 是, 在一些进行课程改革试验的地区, 几年以后盘点一 下课改成果, 却常常发现可以数得出来的变化不少, 但 是可以数得出来的进步却不多。大家为探讨课改作了 许多努力, 进行了许多变革, 贡献了许多出色的研究课, 介绍了许多做法上的经验, 但是我们希望看到的那些进 步却很难看到, 甚至有些同志感到, 学生的负担更重了, 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大了。所以, 变化不一定意味着进步。 我们切不可以因为有了变化而沾沾自喜, 我们更要关注 这些变化是否解决了一些原来存在的问题, 是否真的有 了进步。我想, 关键在于我们所进行的每一项改革, 都必 须是为了进步。不能为了变化而变化, 不能将旧货贴上 新的标签, 更不能表面抓新, 实际护旧。 为进步而变化。当然, 所有改革的效果都需要经过 一段时间才能显现, 旧的教育理念、体制、方法的变革, 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 急于求成反而会造成华而不实, 甚至弄虚作假。我们所确定的课程改革方向是完全符 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符合人的发展的需求的。因此, 我 们要坚定不移地为了进步去革新, 去变化。我们始终要 争取用较小的代价, 取得较大的实实在在的进步。 美国的专家们评论美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是: 变化 很大, 进步很小。台湾省教育会的负责人评价台湾自 1992 年开始的教育改革是: 变化虽有, 但代价太大, 而 且与预期有很大差距。我想, 我国的课程改革从一开始 就高度关注实效性, 我们一定能够扎扎实实地以变化清 除痼疾, 以变化谱写新章。我相信, 当我们盘点高中课程 改革的时候, 可以自豪地说, 我们不仅有了变化, 我们更 有了进步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从100多年以前开始的。1840年以后,中国就开始了这一艰难的历程。但是,一直到1978年以前,都还只是为现代化提供某些条件和基础,而没有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则是从1978年以后开始的。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多元文化、开放社会。而中国在1978年以前的情况则与此完全相反,是计划经济、权威政治、人治国家、单一文化、封闭社会。因此向现代化的转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先后在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逐渐地展开,从而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和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弄清楚这些变化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脉络,对于今后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如何走得更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这个过程是从经济生活中开始的,尤其是从经济生活的最深刻的层次即社会利益结构的大变动开始的。  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结构以1978年为界限,前后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在许多文章中做过阐述,这里可以简单地说一说。  在1978年以前的30年间,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是一种整体性的利益结构。这个利益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个体利益绝对地服从整体的利益,同时,个体之间在国家的控制与调节之下,实现平均化。而整体利益实际上是由几个大的板块构成的,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政府官员等。所谓利益的平均化则是在各个板块内部实现的。  在这种利益结构中,国家所有制以及从属于国家所有制的集体所有制构成了人们追求利益的唯一源泉,离开了这个唯一的利益源泉,人们就会丧失一切利益,从而失去生存的条件。为了维持这个整体性的利益结构,国家运用经济的、行政的和意识形态的力量和手段对个人利益进行压制,使人们逐渐忘掉了个人利益,从而使社会处于失去动力的状态。再加上文革的破坏,便使国民经济衰落到崩溃的边缘。这便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因。  因而,改革开放以后的首先也是最大的变革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从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出现开始的: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发展起来以后,中央的政策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即允许在公有制之外的多种所有制的存在。这样便造成了利益源泉的多元化,使人们有可能摆脱公有制的束缚而到体制外去追求利益。同时,原有的对个人利益的压抑政策也开始松动了。这样,就在人们的观念上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人们的利益意识开始觉醒。与此同时,原有的整体性的利益结构便崩解成无数个小碎片,造成了社会利益单元的个体化。也就是说,,社会利益结构从几个板块构成的整体性结构变成了原子结构。从而使个人利益问题被提上日程,使得个人利益的追求变成合理、合法的事情了。  而当长期被压抑的利益意识一旦觉醒,就如洪水决堤一样产生了普遍而强烈的利益饥渴现象。人们开始如饥似渴地追求利益,而且这种追求向各个领域中迅速展开,形成一股巨大的浪潮。正是这股浪潮便给整个经济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和动力。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的一切成就,特别是经济方面的巨大而迅速的发展,都是靠这种活力和动力的支撑才取得的。这是主流的一面。

【写作小思路】改革开放,重在“变”一字。40年沧桑巨变,那条东方沉睡的巨龙,如今已站在了时代的浪头引领着人民走向新的征程。我们可以以小见大,从自我、社会角度出发:从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的小变化到社会乃至国家的大变化;从自我成长的“变”到国家教育、科技、民生、国际地位、文化和民族自信的“变”。可以从抽象的词立意:新与旧,变革与反思,创新与超越,想与做,教条主义与锐意进取等等。【句子素材】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示例:《诗经》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说,周朝虽是古老的邦国,但其使命却在于革新。同样的道理,中国虽是文明古国,但想保持长盛不衰,就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 ——人民日报《文以化人 日新其德》 没有痉挛,历史就不能向前迈进一步。——车尔尼雪夫斯基示例:拥有改革开放,就足以洞穿历史的迷雾,击破厚重铁幕,挣脱陈腐枷锁的束缚。俄罗斯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没有痉挛,历史就不能向前迈进一步。一定程度而言,没有濒临深渊,就没有绝地反击,没有痉挛,就没有改革开放。 ——人民网《深化改革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最高致敬》 惟变所出,万变不从。——吕本中示例: 惟变所出,万变不从,锐意创新从来都是应对风云变幻的正确姿态。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示例: 正如梁启超所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一代代中华儿女坚持不懈的求变与探索。社会在变化之中发展,坚持与时俱进,这才是真理。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示例: 这个世界日新月异,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要懂得适时而变。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若像刻舟求剑中主人公那样不懂得变通,终究要为自己的愚钝付出代价,不会走得太长远。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事例素材】从洋钉洋伞到中国制造“巨无霸” 洋火、洋钉、洋伞……这些词语共同记录了近代中国工业的落后。而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制造业中心——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着全球一半的钢铁,全球60%的水泥,世界25%以上的汽车。今年3月13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出口海外,更是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垄断地位。从粮票到移动支付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对于购物的理解是在生活必需品“凭票供应”中度过的,粮票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生活标志。如今物资丰富,任何人都可以持币任意购买。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消费和移动支付等的出现,让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买尽天下货”,更是令多元化消费方式有了质的飞跃。从“小岗村红手印”到“深圳速度”再到“雄安质量”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冒险按下鲜红手印实施“大包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更是创造了3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发展为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现代化大都市。去年,雄安新区设立,宣告要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雄安的蓄势出发,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坐标。以上内容来自作文纸条APP,不是我原创的嘻嘻

以改革为话题的作文600字好想改革今天的教育    瞧瞧现在的小学生,每天都要写好多好多作业。据不完全统计,一个小学生,每天要写2千字左右的作业。这相当于1篇论文!一个学期大约4个月,一个月大约30天,由此推算,一个小学生一个学期要写约24万字的作业!这意味着什么?多可怕!这就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好处”。    现在的小学生,书包也重得出奇!据调查,一个小学低年级学生书包重量为3斤左右,一个小学中年级学生书包重6斤左右,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书包重约10斤左右!看看,看看!这些数字,多吓人!更吓人的是,现在的小学生除了老师的“珠峰(‘珠穆朗玛峰’的简写)作业”外,还有家长们的“泰山作业”与“泰山兴趣班”。据网上披露,平均每个小学生要上3个兴趣班,多则9-10个,为的是什么?大学,名牌大学啊!瞧瞧,太吓人了!    我曾经看过一个综艺节目,有一集叫“男孩危机”,好像与应试教育无关,其实不然。可不是吗?如今的男孩普遍胆小,懦弱;女孩要么过于文静,要么过于粗暴。倘使出了什么事,家长老师们会怎么处理呢?要么若无其事,要么敷衍了事。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我认为仍是应试教育。    有人会说,作业做得多,考试考得多,将来一定能够考上“名牌”。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个极端的错误。在美国,幼儿园的老师教小朋友认识圆,一定不能说它是一个什么固定的名称,否则将会接受法律的制裁。    长大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改革今天的教育思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轻松轻松地学习、生活。将来,我一定要做一个改革应试教育的革命者!

关于教育改革论文题目

写一篇小学教师如何做到减负不减质

小学教育主要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社会、政治、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的基础教育,对儿童后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基础打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才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小学教育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自媒体背景下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内容体系研究  2、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和应用的有效结合  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教育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4、小学科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  5、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衔接与贯通研究  6、技术支持下的小学协同教育需求分析  7、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素养教育  8、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9、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  10、拉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11、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  12、整合网络教育资源 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13、临沂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4、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为例  15、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育影响研究  16、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7、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初探  18、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团体干预研究  19、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效应  20、民汉合校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关于教育的论文题目很多,不知你想要的是教育哪个方面的论文题目。一、中小学生心理教育方面;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与发展方面;三、中小学德育、校外教育方面;四、课程与教学方面;五、家庭教育方面;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