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气候变化对经济影响的论文选题方向

发布时间:2024-07-05 03:26:48

气候变化对经济影响的论文选题方向

全球气候变暖对发展经济有什么促进作用共5个回答wang15275526超过1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聊聊关注成为第2位粉丝对高纬地区好处多全球气候变暖 首先会影响到经济中的农业,在变暖时高纬地区的温度升高,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积温期变长,可以种植的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在种植数量和次数上都会增加,有利于高纬地区农业的发展,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自会带动其他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长此以往,人类也会向高纬迁徙,带动或拉动高纬经济增长;更多的,其它动物也会迁徙,带来一系列影响。另外,全球气候变暖,各国都要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如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等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样也可以拉动相关经济的增长,还可以改善消耗结构从长远上有利于经济长远发展。

气球变化也会影响到全球的经济发展,气候变化有很多的天灾人祸,经济发展自然不好。

气候因素对国家富裕状况的影响一些气候状况属于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如阳光、温度、降水等,这些自然资源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这些自然资源的状况,应该会对国家经济状况有影响。气候对国家状况的最主要影响是通过气候与地形地势状况影响人的天赋。人均天赋水平由人们长期进化状况决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般来说,在古代就是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决定生活在上面的人类进行什么样的生产活动。什么样的生产活动,决定进化出什么样的民族,长期看应该是这样的。劳动模式对人们的性格有重要影响,什么样的劳动模式决定什么样的性格或文化及智商。什么样的性格与文化及智商,决定人们的劳动态度与劳动水平以及创造水平。这些因素都能很大程度的影响人们的富裕状况。气候通过影响农业的发展,可以较大程度影响人口密度。在不是新移民地区,较好的气候区域,如果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这个区域的人口密度一般就比较大。气候可以通过影响人口密度而影响经济发展,较大的人口密度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某些气候不利于社会生产,也不利于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生存区域,生存成本一般比较高,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气候的不利因素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在这些环境恶劣地区,人均其它自然资源拥有量一般比较多(因为人口稀少,人口稀少的原因,一般是气候恶劣导致的),虽然拥有人均自然资源优势,也难以弥补气候的恶劣带来的许多不利因素,以及人口的稀少带来的不利因素。不利的气候,应该是某些国家贫困的原因之一,不利的气候更是许多国家内部,某些地区贫困的原因之一。比如我国西藏的相对贫困,原因之一就是气候恶劣。户外工程在许多地区一年内可以搞10个月左右,而在西藏,同样的户外工程一年内可搞的时间就较短了,这不利于经济发展。人们在许多时候,由于气候恶劣无法劳动,这自然是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浪费,劳动力也是资源。气候属于自然资源中的气候资源,气候恶劣意味着气候资源比较差劲,气候资源不好,自然不利于经济发展。一些极端气候,会导致一些灾害发生,带来各种经济损失。灾害气候比较多,自然不利于经济发展。

气候变化对经济影响的论文选题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升温,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化石能源的短缺及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低碳经济概念逐渐形成并受到广泛关注。在国际社会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与义务讨价还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吸收国际低碳经济的概念,及早探求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发达国家的“低碳”实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随后被各国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学术界、商业界和社会团体与非政府机构广泛引用,近两年的气候变化谈判更是把低碳经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提出未来能源的挑战,政策目标和人类展望。结论是二氧化碳排放为气候变暖的元凶,要发展稳定的能源供应,和建立新的碳排放交易制度与竞争体系。白皮书出台后,发达国家借此把气候变化问题提到道义制高点,大谈特谈创建以碳为核心的国际市场构架,并明确推销碳关税制度。发达国家所倡导的低碳经济是在保护全球气候的名义下,有利于后工业化国家的策略。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在高碳经济模式转换到低碳经济模式过程中,借机搭建新的平台和重构新的游戏规则,利用其低碳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重新拉大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竞争优势,成为西方国家的一个巧妙战略。近 20 年来,发达国家主要致力于发展以信息服务业和现代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将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在实体经济中的传统优势在制造业长期外迁过程中正在逐步消失,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其经济的竞争力造成明显冲击。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英国能源白皮书序言中直白地表述了发达国家通过低碳经济重塑经济竞争力的战略考虑:“在未来引领新的、低碳的经济发展道路上,将是我们(英国)在燃料电池、海上风能、潮汐发电等未来关键技术上成为世界领袖的重大机遇”。白皮书中所提到的低碳经济代表了部分工业化国家对未来能源安全和更高环境标准的期望,并派生新的技术标准和国际规则,使拥有低碳技术的国家和企业更受到社会认可和经济主导权。因此,白皮书中低碳经济的概念受到了发达国家较广泛的支持和响应。按照这一逻辑,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将因经济活动的“低碳”标志而再次拉开差距。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名,实施碳关税、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市场准入等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愈演愈烈,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图谋已暴露无遗。近年来在国际贸易双边谈判当中,附加能效和环保条款、规定新义务的动向已经屡见不鲜。发达国家极有可能进一步采取单边措施抬高进口产品的环保标准或能效标准,设立“绿色贸易壁垒”。部分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内部已开始实施促进二氧化碳减排的法律和政策,欧盟正试图在民用航空领域强行征收国际碳税。哥本哈根大会之后,欧盟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就是碳关税的制定与规则问题。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在“征收特别关税”条款中规定,美国政府在2020年之后,可以对出口美国的产品征收每吨二氧化碳10美元~70美元的“碳关税”。通过制定只有美国的设备和技术才能够达到的碳强度标准,迫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想出口美国,就必须买它的设备和技术。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就会通过购买美国的设备和技术,以及“碳关税”回流美国。发达国家不仅在双边领域要求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而且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也要求发展中国家制定本国的低碳发展战略,虽有环境保护、温室减排之意,但其更深刻的目的却是要强行将发展中国家绑架到它们精心设计的轨道上去。目前我国处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传统产业升级的进程还未完成,环境污染治理刚刚开始,一旦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将贸易与气候问题挂钩的图谋得逞,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乃至整个经济发展造成严重不利影响。为此,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节能减排是核心低碳经济理念由发达国家提出,随后这一名词也引入到我国,我们在实施中应当注意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即吸收有关新能源、技术创新等积极内容,又要充分体现我国的国情、发展阶段和利益。发达国家提出的低碳经济是在基本解决了工业化带来的传统环境问题之后倡导的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一是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二是在产业结构上“重化工业”要加速发展;三则要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并举的艰巨任务。同时,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先进技术的缺失都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成为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大挑战。我们所谈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不应以单纯的碳减排为核心,而应以节能减排为核心,重点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环境质量,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打好基础,避免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我们在推进新能源等技术研发的同时,必须兼顾传统工业生产能效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其加以绿色改造,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和环境新技术、新工艺、重大装备,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在绿色经济框架下,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的低碳选择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如何做到全面、统筹、可持续发展呢?一是倡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发展。在绿色经济的框架下,推动包括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合理消费等在内各领域的发展。把低碳经济的概念落在节能减排、环保、能源效率提高上,落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上,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上。二是低碳技术要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发展。我们应根据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国际社会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适用技术的层次体系,做到各种技术之间互相协调。不仅要加大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也要着力加强新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节能降耗等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和储备。三是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政策,扬长避短,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发展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关系到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关系到国际的科技竞争和市场竞争。低碳经济必须“魂要附体”,而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正是这个“体”之所在。四是充分考虑碳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的反制措施。一方面,我们要自主实现节能减排,服务我们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应充分考虑对碳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的反制措施,在全球变化经济博弈中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

全球气候变化是由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造成的,各种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候影响在世界各地频频上演,暴雪、飓风、洪水、干旱……全球气候变暖还引起冰川崩塌消融、海平面上升、粮食减产、物种灭绝……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变暖大灾难到来之前,我们唯有节能减排,放弃化石燃料,改用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排温室气体,同时保护森林,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极广,其中涉及了国防、人体健康、国际金融等领域。 据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亚洲大部分地区包括中亚、南亚和东亚、东南亚,淡水供应趋于紧张,这种紧张状况在一些大河流域会特别明显;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南亚、东亚和东南亚人口密集地区,洪涝风险将显著增加;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亚洲地区自然资源和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增加。此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可能表现为由洪涝、干旱引发的腹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将明显增加。 就中国而言,气候变暖是导致异常气象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例如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平均海拔仅4米,因此很容易受到海潮的侵袭。按货物吨位计算,上海属于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2006年,海平面上升、暴风雨和咸水入侵,曾导致上海附近的农田、房屋和湿地受到破坏。WWF报告预测,到2050年海平面将上升30--50厘米,将导致上海地区大约4万平方公里(超过该地区一半面积)被淹。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曼谷和胡志明市,这些城市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同样面临很大风险。 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到21世纪后半期,小麦、水稻、玉米几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将可能下降37%%,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什么是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4-8摄氏度(5-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全球变暖的历史与预测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12度至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 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 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5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1,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5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8度,破了1997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1度还要高。 美国科学家发现史前农业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 据新华社电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古代农业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说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持续了数千年。 研究人员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大气中甲烷和CO 2等温室气 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拉迪曼承认,研究结果非常容易引起争议。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7日说,科学家通过两项最新研究预测,即使现在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纪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预测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他们的成果将由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评估,收录到2007年公布的下一份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中。 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魏格雷提出了一个较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他认为,由于海洋存在“热惯性”,对温室气体等外界影响的反应有所滞后,本世纪全球变暖的趋势只不过是以前排放温室气体的后果。 据魏格雷预测,到2400年,已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成分,将至少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不断新排放的温室气体,又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额外升高2至6摄氏度。这两个因素还会分别引起海平面每世纪上升10厘米和25厘米。 他在论文中说,要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现在就必须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极其低的水平,即使这样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恐怕也难以避免,每世纪10厘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乐观的预测。 由杰拉尔德·梅尔等人发表的第二篇论文则预测,由于“热惯性”的存在,即使本世纪中人类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温室气体,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也将至少升高5摄氏度,海平面将上升11厘米以上,其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科学家早先的预测值高了一倍多。梅尔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以前的预测没有考虑到冰川融化等的影响。 梅尔的研究小组用两套数学模型,借助超级计算机模拟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低、中、高时的气候和海平面变化情况。 全球变暖的条件 地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有关。但日本和丹麦科研人员近日指出,温室气体增加并非导致气候变暖的惟一原因,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环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纪教授制作了一张图表。从图上看,过去20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和太阳磁场强度的变化曲线基本吻合。伊藤公纪由此推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暖也有影响,仅用温室气体增加解释气候变暖可能不够全面。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温的影响已被专家们关注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太阳黑子多的时候,太阳活动剧烈。比如史料曾记载,公元17世纪时太阳黑子很少出现,当时的地球气候也相对寒冷。但地面获得的探测信息也显示,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幅度仅为1%,如此微小的变化似乎不足以对气候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最近国际空间科学界出现了一种假说,认为太阳活动的变化会改变地球上空的云量,“放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左右气候变化。提出这种假说的丹麦科学家推测,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线可较稳定地使部分大气离子化,使云容易生成,从而吸收太阳的大量辐射,降低地球温度。但是,太阳活动高峰时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能干扰宇宙射线射向地球,使云不易形成,进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目前,丹麦科研人员正在研究与云形成有关的各种因素,以论证上述假说。 也有日本专家提出,虽然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幅度只有1%,但他们发现这种能量变化能使地球大气对于太阳紫外线的吸收量变化幅度达到百分之几,这种吸收量的增加会使大气臭氧层温度升高。日本气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负责人小寺邦彦表示,臭氧层温度的变化会波及对流层,从而对寒流和季风造成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机制能对地球气候变暖产生多大影响。为了继续研究这个课题,小寺邦彦等人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已于去年开始工作。 全球持续变暖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表示,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浓度增加很快,使未来100年全球、东亚地区和我国的温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4℃-8℃。到205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 “入冬以来罕见大雾天气频发也是暖冬的一个征兆。”罗勇说,大雾天气系“暖冬”造成强冷空气非常弱所致。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敲响警钟,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能源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全球变暖的事实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全球变暖的温度预测 德国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全球气温可能会远远高于一些科学家此前所做的预测,如果新的计算机模型关于气候变化所做的预测是正确的话。 据路透社报道,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由各国气象专家组成,研究全球气候趋势)此前预测,到本世纪末,随着二氧化碳的成倍增加,全球气温将升高5至5摄氏度。但德国美因兹马普化学研究所的迈因拉特·安德烈埃教授及其研究小组的最新测算方法却表明,全球气温上升的最高幅度可达到6摄氏度。 安德烈埃教授表示,这种新的方法是将悬浮微粒、温室气体和生物圈效应统一在一起,改变了以往关于气候变化的预测,即使之从人们可以容忍的程度发展到更迅速变化的危险境地。 安德烈埃教授将温室气体比作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加速器,悬浮微粒的存在则可以减缓气温的上升。悬浮微粒是空气中产生于燃烧、化学制品和烟尘之中的细小微粒。随着新的空气净化调节装置的使用,悬浮微粒的数量将会减少,因而其冷却功效也就随之变小。相反,全球气温却会随之上升。 悬浮微粒只能在大气中停留一周的时间,而温室气体则能停留大约50多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悬浮微粒的冷却作用减少得快,而温室气体减少得慢。这样,在长期的竞赛中,温室气体最终必将战胜悬浮微粒,随之而来的就是灼热的高温天气。 然而,安德烈埃教授也同时承认,这种情况具有高度的科学不确定性,气候的变化也远远超出了经验和科学理解所能达到的范畴。如果他的计算是正确的,21世纪气候的变化就会超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测。 全球升温的后果 据新华社电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近期警告说,全球气候升温将致全球农业减产,或许在下个世纪出现食品匮乏的局面。研究人员在分析联合国和美国国立科学院发布的信息以及世界稻米市场趋势后得出了这一看法。 世界观察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升温和地下水水位下降将成为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的直接诱因,全球稻米价格上涨趋势体现了这一点。 美国政府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即使是在去年全球粮食大丰收、小麦和玉米价格下降的情况下,稻米价格依然上涨了30%,达到每吨260美元。 美国国立科学院去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水稻生长季节气温异常上升将使收成减少。另外,全球许多地区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井枯竭问题,也将对粮食产量构成影响。 如何减缓全球变暖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围绕地球建立一个由小微粒或太空飞船组成的人工太空环,遮蔽热带阳光,调节地球温度。 不过,一些反对者认为,这种想法肯定会有一些副作用,一个能够对太阳光进行有效散射的粒子带将会使我们的每个夜空都变成和满月时一样明亮;而且这一计划的预算将高得惊人,可能达到6万亿到200万亿美元,就连全球资金最为充足的科研机构美国航空航天局也无法承担,如果把散射粒子改为太空飞船的话,预算额可能会少一些,估计能降到5000亿美元左右。 地球诞生以来,大气温度曾经几度升降,太阳辐射、云层遮蔽和温室气体等各种因素都曾经或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气候。如果给地球围上一个粒子或飞船组成的“腰带”的话,赤道上空就会出现一个阴影,要部署这些粒子,就必须使用一些专门的控制飞船,像牧羊犬一样照看粒子群。 过去的一个世纪,地球温度明显上升,未来一百年间这一趋势还会继续下去,很多研究都证实地球气温将在未来几个世纪里提高1到20华氏度,海平面明显上升,一些海滨城市将不复存在。有科学家指出,减少太阳光照射,地球温度就会降低,而一些地面或太空系统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的。不过,有科学家指出,人们目前还无法计算出地球到底能吸收多少阳光,又有多少阳光被反射回太空,而这正是实施上述计划的关键一步。 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显示,古代农民的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一结果说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不是新现象,它可能持续了数千年。英国《观察家报》最近援引研究人员的话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地球大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威谦·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人类干预,地球会比现在低2摄氏度,蔓延的冰盖和冰川会影响世界很多地区。人类排放的一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等具有吸收红外线辐射的功能,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在大气中大量存在,如同一个罩子,把地面上散发的热量阻挡。就像“暖房”一样,造成地表温度的上升。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有一种说法:认为温室效应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是科学家考察了近一百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与气温上升相关性而提出的。认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可能会控制全球气候变暖,防止生态平衡破坏,农业变异,冰川融化等灾害发生。当然,根据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对温室效应和全球候气变暖的相关程度,还在进一步探索。但人们确实已经感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异常,在这方面,科学家提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许是防患于未然吧。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有两方面:大量燃烧煤炭、天然气等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北方)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三类。据专家介绍,今天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大自然经过8000年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沦为伐木业大规模开采利用的目标。在热带地区,许多现在已荡然无存的森林就是在过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过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还有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采中退化。 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产品交易还在继续加剧,尤其是在拥有热带森林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执法不力的俄罗斯等国。而国际市场对廉价木产品的需求,又进一步恶化了这一状况。 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4-8摄氏度(5-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论文

气球变化也会影响到全球的经济发展,气候变化有很多的天灾人祸,经济发展自然不好。

例如气候变化会使得一些制作原材料出现短缺,而制作原材料一旦短缺,制造成本就会上升,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甚至出现“蝴蝶效应”。

现代经济终将走向崩溃,我们现在还可以选择回到农耕社会,否则,一旦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达到450ppm,我们只能回到原始社会。

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造成部分经济损失,也会影响到很多产品的销量,并且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情况,对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论文题目

对大气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减少目前大气中的CO2。目前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广泛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停止滥伐森林。用太阳光的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CO2。其他还有利用化学反应来吸收CO2的办法,但在技术上都不成熟,经济上更难大规模实行。第二方面是适应。这是无论如何必须考虑的问题。例如,除了建设海岸防护堤坝等工程技术措施防止海水入侵外,有计划地逐步改变当地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以适应逐步变化的气候。日本北部因为夏季过凉,过去并不种植水稻,或者产量很低。但是由于培育出了抗寒抗逆品种,现在连最北的北海道不仅也能长水稻,而且产量还很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气候变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只要能及早预测出气候变化趋势,适应对策是能够找到并顺利实施的。第三方面是削减CO2的排放量。这就是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领导人共同签字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要目的(框架是指比较原则,有待进一步具体化的意思)。公约要求在2019年发达国家应把CO2排放量降回到1990年水平,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CO2的排放量。因为近百年来全球大气中CO2浓度的迅速升高,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排放造成的。发展中国家首先是要脱贫,要发展。发达国家有义务这样做。但是,由于公约是框架性的,并没有约束力,而且削减CO2排放量直接影响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因此有的发达国家不仅没有减排,还在增排,2019年根本不可能降到1990年水平。在2019年12月11日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3次大会上(日本京都会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展开了尖锐紧张的斗争,最后发达国家作出让步,难产的《京都议定书》终于得到通过。议定书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应在2019年把6种温室气体(CO2、一氧化二氮、甲烷和三种氯氟烃)的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减少2%。这虽与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到2019年减少15%,到2020年再减少20%的目标相差很大,但毕竟这是一份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减排协议。

影响特别严重,气候发生了特别严重的变化,之后就会影响大气环境,也会影响土壤资源,也会影响食物,然后也会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导致经全济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慢。

2100年,与无气候变化相比,全球人均GDP的变化情况。  20日,该论文的通讯作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的助理教授马歇尔·博克(Marshall Burke)告诉新闻,如果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中国将获益良多。因为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放任气候变暖,2100年时,中国人均GDP与无气候变化相比,下降幅度超过四分之一。而同一时间,全球人均GDP的下降幅度是23%。   马歇尔和他的合作者分析了1960年-2010年,这40年间166个国家的经济数据。他们发现,气温对经济生产力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年平均气温13℃是一个分界点。低于13℃范围内,气温上升,经济生产力增加。年平均气温达到13℃时,经济生产力达到峰值,超过13℃,如果年平均气温上升,经济生产力就下降。  一个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展示,呼吁人人都要来拯救环境。   研究人员将上述实验数据与全球气象模型相结合,来研究气候变暖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瑞典哥德堡大学环境经济学教授托马斯·斯特内尔(Thomas Sterner)在发表《自然》的评论中称,干旱和炎热带来的疾病等,这是我们早已领受过的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但马歇尔等人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远远超出我们之前的认知。我们才刚刚开始认识气候变化能造成的损失有多大。马歇尔等人的研究可能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

美国失业率飙升,新增87万失业人员,经济回暖已遥不可及

气候变化对经济影响的论文题目

影响特别严重,气候发生了特别严重的变化,之后就会影响大气环境,也会影响土壤资源,也会影响食物,然后也会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导致经全济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慢。

现代经济终将走向崩溃,我们现在还可以选择回到农耕社会,否则,一旦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达到450ppm,我们只能回到原始社会。

浅谈互联网支付模式支付宝、微信支付 、中国银联发展趋势与变化浅谈支付宝、微信支付 对中国银联的影响浅谈新兴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快速发展对中国银联的影响

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研究 加快中西部开发,借以扩大内需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决策分析论人力资本的节约略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步设想从人力资本结构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可选为你所用。这些题目看似大,其实你选准切入的角度,是容易展开的。祝你顺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