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物体惯性和能量的关系论文选题背景

发布时间:2024-07-07 03:57:18

物体惯性和能量的关系论文选题背景

看来你脑子里还缺乏一些基本概念。。先自己补补再来吧

惯性只于质量有关系,于能量无关系。

第一,关于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源自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两个概念:①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改变速度)的原因。又根据加速度定义 ,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②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第二,关于速度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位移随着时间的变化率。第三,关于能量概念。能量,乃物理学中描写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一个量,就是使物体动或变的力所做的功。一个系统的能量可以被定义为从一个被定义的零能量的状态转换为该系统现状的功的总和。一个系统到底有多少能量,在物理中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值,它随着对这个系统的描写而变换。能既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自行消失,而只可由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即宇宙中的总能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是这样发现的: 物质不灭定律的发现,是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物质不灭定律只是说明了在燃烧过程中物质不灭,至于在燃烧过程中发出的光和热,这些能量从哪儿来的,又跑到哪儿去了,它并没有回答。 也就是说,在这里涉及燃烧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能量是不是守恒? 这事儿得从意大利物理学家西蒙·斯台文在1586年出版的一本力学专著说起。在这本著作里,斯台文用铁的事实,批驳了著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两个物体从高处落下来,重的物体先着地,轻的物体后落地。千百年来,谁也没有怀疑过亚里士多德的话,以为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会计员出身的斯台文在他的著作中,却详细记述了他的实验: “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实验是这样的:让我们拿两只铅球,其中一只比另一只重10倍,把它们从30英尺的高度同时丢下来,落在一块木板或者是什么可以发生清晰响声的东西上面,那么,我们会看出轻铅球并不需要比重铅球10倍的时间,而是同时落到木板上,因此它们发出的声音听上去就像是一个声音一样。”[50] 斯台文以不可辩驳的实验,证明了大名鼎鼎的亚里士多德错了!在科学上,所尊重的只是实践,而不尊崇任何偶像! 不久,著名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继续钻研这一个问题,又进一步发现:落下来的物体的速度,是随着时间而均匀地增加的。如果把一个从10米高处落下的物体抛回10米的高度,那么,抛出的速度正好等于物体从10米高处快落到地面时的速度。伽利略把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即mv)称为“动量”。他认为物体的动量是守恒的。 伽利略只是作了初步的探索。 到了1824年,法国的一位20多岁的青年工程师萨迪·卡诺(1796—1832),十分起劲地研究着蒸汽机。卡诺虔诚地信仰热素学说,以为物体之所以热,是因为含有“热素”的缘故。卡诺从对蒸汽机的研究中,认为在蒸汽机工作时,热素的量——热量并没有减少,总热量是不变有,只不过从高温的地方“流”到了低温的地方,仿佛水从高处流到低处,推动了水轮机工作,而水的总量并没有减少。正因为这样,恩格斯认为,“萨迪·卡诺是第一个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即能量守恒问题——编著者注)的人”[51],然而,“阻碍他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的,并不是事实材料的不足,而只是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误理论”[52]。 到了1830年,卡诺在实践中发现热素理论错了,在他的笔记中曾这样写道: “热不是别的东西,……它是一种运动。” “动力(能量)是自然界的一个不变量,准确地说,它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 可惜的是,过了两年——卡诺还只36岁,竟不幸死去。他的这些笔记,直到他死后40多年,才被人们所发现! 也就在这时候,一位德国的青年医生罗伯特·迈尔(1814—1878)开始钻研这个问题。当时,迈尔在一艘远洋轮船上担任船医。他发现,当船在热带航行时,从病人静脉中抽出来的血液,要比在欧洲时更红一些。这是为什么呢?迈尔想,大约是热带气温高,人体消耗的热量少,于是血液从人体中吸收的养料也比较少;养料在血液中氧化减少,所以静脉中含氧比较多,于是颜色就红一些。迈尔从中得到启发,懂得养料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他认为,有多少化学能,就只能转化为多少热能,转化时能量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1814年,年仅27岁的迈尔大胆地写了一篇论文《关于非生物界各种力的意见》,明确地提出能量“无不生有,有不变无”,认为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但是转化前后的总能量是守恒的。 迈尔把论文寄给了当时的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德国《物理学和化学年鉴》杂志。这家杂志的主编波根道夫对这位“无名小卒”的来稿理也不理,不仅不发表,连原稿都没有退还给他。 迈尔并不灰心,坚信真理在他手中。迈尔又写了几篇论文,更加明确地论述了能量守恒的原理。这些论文寄出去以后,仍如石沉大海,毫无回音。迈尔没办法,到后来,他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拿出来,在一家杂志上自费发表了论文。 谁知论文的发表,给迈尔招来了灾难。当时那些科学界的权威们满脑子是“热素”、“燃素”之类神秘的“素”,把迈尔的理论视为“邪说异端”。于是,有人造谣说迈尔患了精神病,才写出那样胡说八道的文章,竟然把迈尔关进了疯人院! 无独有偶。在英国,一位名叫焦耳的青年酿酒商人,利用业余时间,对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发热现象,进行了认真的研究。1840年,年仅22岁的焦耳发表了论文《论伏打电所产生的热》,提出了他经过多次实验发现的一条定律:当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同导体的电阻和电流强度平方的乘积成正比。在这里,焦耳不仅指出了电能会转化为热能,而且以精确的数学公式表明了转换规律。 过了3年,焦耳又发表了论文《论磁电的热量效应和热的机械值》,清楚地指出:“那里消耗了机械力,总能得到相当的热。”焦耳以自己精确的实验为依据,说明“使一磅水增加1°F的热量等于把770磅[53]物体提高1英尺的机械功。” 焦耳的论文同样被当时的科学界权威们嗤之以鼻,不予理睬。然而,焦耳是个勇往直前的年青人,他坚持做了大量的实验,以精确的数据有力地说明各种能量在转化时确实是守恒的。这些精确的实验,是无法抹煞的!经过整整10年的奋战,焦耳接二连三地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这才逐渐引起了各国科学界的重视。 与此同时,许多不同国籍的科学家各自独立地进行着这方面的研究: 丹麦28岁的科学家柯尔丁(1815—1888),通过对摩擦生热现象的研究,写成了关于能量守恒定律的论文,送给哥本哈根科学院。 1847年,德国年仅26岁的军医赫尔曼·赫尔姆霍茨(1821—1894)写了论文《论力的守恒》,阐述能量守恒的思想。他的论文寄到《物理学和化学年鉴》杂志,同样被主编波根道夫所压制,没有发表。后来,赫尔姆霍茨自费印刷了这篇论文。 1842年,英国31岁的律师格罗夫(1811—1896),也独立地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 ……就这样,在一批年青的、各种职业的业余科学家们的努力之下,终于用排炮轰开了那些科学界“权威人士”的顽固脑壳,使他们不得不在事实面前,承认了能量守恒定律——自然界的又一重要定律。 恩格斯把能量守恒定律作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之一,热烈地赞颂它: “第一是由热的机械当量的发现(罗伯特·迈尔、焦耳和柯尔丁)所导致的能量转化的证明。自然界中所有无数起作用的原因,过去一直被看作一种神秘的不可解释的存在物,即所谓力——机械力、热、放射(光和辐射热)、电、磁、化学化合力和分解力,现在都已经证明是同一种能(即运动)的特殊形式,即存在方式;我们不仅可以证明,它在自然界中经常从一种形式转化到另一种形式,而且甚至可以在实验室中和工业中实现这种转化,使某一形式的一定量的能总是相当于另一形式的一定量的能。……自然界中整个运动的统一,现在已经不再是哲学的论断,而是自然科学的事实了。”

物体惯性和能量的关系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惯性只于质量有关系,于能量无关系。

按照经典物理学的定义,任何的物体,不管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试图保持当前运动状态不发生变化的性质。惯性的大小表示物体阻止自身运动状态变化的能力大小,而力是表示物体改变状态难易程度的最佳度量值,由于F=ma,若改变相同的运动状态,即产生一样的加速度,那么质量大的物体需要更大的外力,这正意味着,质量是关系到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参量。现在你还觉的惯性与能量,速度,温度有关吗。另外,一个运动物体的能量同时具备多种形式,而各种不同性质的能量之间不会自发地进行交流,比如内能与机械能,温度高的时候物体内能大,总体的能量也增大,但机械能并不受影响。除非外界做功,否则物体的机械能总量始终不变。还有,你为什么要说能量增大了那它的质量也增大呢?物体质量的变化只发生在极高速运动中,即便此时,根据质能方程,能量与质量的总和仍是恒值,一个增大另一个自然变小。而且根据相对论,物体接近光速运动时,相对动参考系的质量趋于无穷,但相对于惯性系的质量也称本征质量却趋于零,比如光子的本征质量就为零。这种高速条件下讨论惯性已经没有意义。还有一点,在宏观低速条件下,无论你把时间分解到多么小,物体的质量始终不变,而你所谓的静止的质量并没有特别之处。总之,惯性是物体本身属性,与运动状态无关,在惯性系下只与质量相关,另外试图改变物体的惯性必须先改变物体的质量。打了许久的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补充,前面已经提及,惯性与速度无关,对同一物体而言动能大小与惯性无关,但对不同物体而言,拥有相同速度时动能越大,惯性也越大,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也是因为质量不同才引起惯性的差异的。 补充2首先,我觉得你有个思维误区,你一直在往物体的质量会变化这方面考虑,比如说认为动能变大,质量也会随着变大。我问你,一个与外界没有能量交流的系统,它的动能会无端增大吗,不要告诉我拟觉得内在有个发动机什么的。就算有发动机提供功率输出,那么对于一个只考虑机械能的系统而言,也是属于外界提供的能量,此时动能得以增加,那也是其他储存能量,比如化学能转化而来,从而提高速度速,增加到动能上,而不是你想象的保持速度通过增大质量提高动能。对一个孤立系统而言,能量是绝对守恒的,不存在平白无故给你增或减少这种事。一定要注意,在惯性参考系下,质量是不变的,因为质量是物体特有的属性。另外在说明一点,一个高速物体要一直保持加速度是很困难的,因为增加的能量需要外界的持续补充,比如燃料等等,而保持一个加速度,需要保持一个恒定的牵引力,而根据 P=f*v ,速度越大的时候,外界提供的功率输入就越大,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瓶颈问题还有,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注意c是光速的意思,不是你假想的物体自身的速度,而方程的实用意义是,物质的质量转化为的能量时,转化值与质量成正比,比值是c^2这个常数。这就是核能的理论基础。简单的说物质的质量已经消亡了,全部转化为能量(比如说热能了),也就是说质能守恒。还有不懂得可提出,尽我所能解释 前面讨论的基本上时在惯性系下进行的,对于速度接近光速的运动,只能用相对论的时空观去理解。而在这种情况下,经典力学的许多前提不再适用,包括质量不变原则,此时,物体的质量按观察者的不同应该视为两部分。m(u)=m0/(√1-(u/c)^2),其中m(u)表示物体相对于同速的参考系,动质量随速度变化的函数,m0表示物体相对于惯性系的质量。可见速度u无限接近光速时,动质量(u)趋于无限大,但在惯性系下的质量不变举光子为例,光子之所以以能以光速运动,是因为动质量为有限值,那么它的静质量就必须为0,我们常说的光子没有质量就是这个原因。而对于宏观物体,静止质量不为0,那么就有了光速不可到达这个限制了。你所说的质量增加,需要额外的能量转入,这种想法我也有过,但请注意,这里面涉及了不同的参考系,而在惯性系下的质量,即本征质量不变。相对论目前还在研究中,见解还很皮毛,解释得比较勉强,若要深入讨论,就需看日后修炼成果了

能量越大惯性越大,因为能量的公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而物体的惯性也正好与质量成正比。

物体惯性和能量的关系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答案:物质的惯性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物体的惯性由质量决定,质量大,惯性大。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物体所含的能量和质量的关系E=mC^2 质量越大,物体所含的能量越大,物体的惯性越大。

1905年3月,《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变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文中提出光量子学说和光电效应的基本定律,并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微观物体的波粒二象性,从而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为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05年4月,《分子尺度的新测定》(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05年5月,《根据分子运动论研究静止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有力地提供了原子真实存在布朗运动的证明)1905年6月,长篇文献《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完整提出了著名的狭义相对论理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1905年9月,《物体惯性和能量的关系》(提出了质量和能量的关系E=mc^2,为原子核能的释放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希望采纳

物体惯性和能量的关系论文选题背景怎么写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选题背景就是写一些关于论文题目的研究情况,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值不值得研究等问题,论文选题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写作点:  交代社会大环境  再交代这个行业的大环境  再交代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论文选题背景写作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本部分是要点出为什么要写本篇论文的问题,也就是写作的意图、缘由。意义与价值如果能区分开,就分开论述;如果不能,就合在一起说明。一般而言,主要从2个大的方面去写。一是理论意义与价值;二是实践意义与价值。  理论意义与价值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就哲学的高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2)就专业或学科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3)就某个理论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实践意义与价值  主要包括:  (1)就实际的工作实践活动未来发展趋势、前景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2)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3)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改进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二、 研究综述研究  综述是梳理前人在本课题相关领域内所做的工作和尚存的知识空白,目的是为了确定自己论文写作的理由。  一般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表述:  要写明本选题相关领域内研究对象的简要历史回顾。如历史由来、目前现状、未来发展趋势。  要做国内外情况的横向比较。  要对这些研究作出自己的评价。  本部分的内容也可以将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中的内容加工后完成。在论文中,研究综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是缺少分析评价。有的只是开列出了别人研究的论着,没有任何分析,以开列篇目代替自己的综述。  综述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论述的资料有一定的数量  研究所论述的内容相对集中  研究的系统而全面性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整理  三、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确定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要讲明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将要做的探讨是什么?即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以及要解决什么问题。  历史性意义  实践意义

直到:蜡烛A看起来也被点燃测出:蜡烛B到MN的“距离”。为了使“成的像更明亮”。不明追问。

论文选题背景可以按照模板来写,包括这三大内容即可:论文研究背景,选题的意义与价值,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一、论文研究背景论文研究背景的写作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社会大环境如何【可利用国家数据网站发布的数据做支撑】行业环境如何【可以利用行业报告做支撑】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论述】二、选题的意义与价值选题的意义与价值写作要点在于论文为何写作本论文,告知写作的原因和意图。也就是论述论文的意义和价值,一般明确下面两个写作要点会使得写作难度降低,如下:理论方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就哲学的高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2)就专业或学科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3)就某个理论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实践方面主要包括:(1)就实际的工作实践活动未来发展趋势、前景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2)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3)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改进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三、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确定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也就是要讲明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自己将要做的探讨是什么?即为什么写这篇论文以及要解决什么问题。

看来你脑子里还缺乏一些基本概念。。先自己补补再来吧

物体惯性和能量的关系论文选题意义

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表现为物体对其运动状态变化的一种阻抗程度,质量是对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1]。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不为零时,惯性表现为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在同样的外力作用下,相同加速度的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所以物体的惯性,在任何时候(受外力作用或不受外力作用),任何情况下(静止或运动),都不会改变,更不会消失。惯性是物质自身的一种属性。在物理学里,惯性(inertia)是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被改变的性质。物体的惯性可以用其质量来衡量,质量越大,惯性也越大。艾萨克·牛顿在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定义惯性为:惯性,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一种抵抗的现象,它存在于每一物体当中,大小与该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并尽量使其保持现有的状态,不论是静止状态,或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任何过程要考虑时间,考虑时间就要涉及速度。速度的上限是光速。所以惯性作用的速度也是光速。超距作用不可想象,没有理论基础,也没有实质想象的实验,包括量子纠缠也不算。2、任何具有质量的物质具有惯性,任何具有能量的东西也具有惯性。能量本身就是具有惯性的。就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的性质。就要考虑到物质或能量的整体。而这样东西就是时空,就是引力场。惯性与距离无关,因为这是一种性质。我们不能说A物质对B物质的惯性是多少。没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只是说A物质的惯性怎样,B物质的惯性咋样?说惯性作用的速度是光速,是说物体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速度是光速。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任何时候,物体都具有惯性。也就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刻,都处于在抵抗运动状态改变态中,且这种反应速度是光速。就好比一个静止的杯子,它在以“光速”保持静止的这样的状态。这种思维带来一种“变态”情况,就是任何静止和运动的物体,都处于隐形“光速”中。所以爱氏的光速不变理论,是真理!就是这一点,才是惯性让人难以想象的地方!但一定要明白,这种光速不变的性质是由于时空赋予的。我曾经就此写过文章。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再重复一遍,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刻,都以光速来抵抗运动状态的改变!即都以“光速”来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就是惯性。这才是惯性的真面目!但惯性的本质是引力场,是时空。即我常说的引力是惯性的源泉。大家此刻看看爱氏质能方程E=MC²。这里本身就包含有光速,这不是偶然。再看看E0=M0C2。静止质量的物体也是有能量的。而且式中的的光速,是真实的!这也是我为何要一再告诉大家,重新去认识惯性,重新去理解惯性。我们的认识还没有完。我们很早就知道了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但很多人认为是偶然。我相信看了此书,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引力还是惯性的源泉,是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相等的根本原因。而引力的本质是时空,不是时空弯曲。那么牛顿引力和爱氏引力理论的区别是什么?两者没有对错,但爱氏理论更彻底,适用范围更广。但牛顿引力是更方便我们理解的,只要上过高中,就懂了。而爱氏理论,却不是这样的。我可以用一个类比,来给大家展示两者的区别。两者就好比点和体的区别。牛顿引力是“点”,而爱氏引力是“整体”。3、根据上面的思考,我们可以得出。惯性大小其实和距离没有关系。因为这是一种性质,处于引力场中的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你对于地球的惯性是多大,那么对于其他星球而言也是多大。4、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相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同属一个体系的东西。那就是“引力理论体系”。都与引力场有关。都以质量为量化衡量的标准。惯性强调“自身”状态是咋样的,而引力强调“与它物”的作用状态是咋样的。与其他物体的作用状态,就必须考虑距离,和引力常数。这是引力和惯性的区别。5、所以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广义相对性原理是没有错的,也是基于此的。引力场中,物体惯性的存在与参考系无关!因为惯性的“光速”作用是恒定的。所以一切坐标系(包括非惯性系)都是平权的,即客观的真实的物理规律,应该在任意坐标系下均有效。我不知道爱氏本人,是否也思考到关于惯性的这点认识。但他一定是通过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相等去认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广义相对性原理的。

惯性只于质量有关系,于能量无关系。

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表现为物体对其运动状态变化的一种阻抗程度,质量是对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不为零时,惯性表现为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同等外力作用下,加速度较小的物体质量大惯性大,加速度较大的物体质量小惯性小。所以物体的惯性,在任何时候(受外力作用或不受外力作用),任何情况下(静止或运动是原子力产生了惯性。当物体受到外来力:1、原子受到挤压,原子力产生不平衡因素,原子为了保持其自身的存在而不被挤没,对外来的力会产生排斥作用;2、这种排斥作用立刻被传递到物体中的所有原子,在排斥作用下,物体发生反方向位移,位移的速度,要看力的大小;3、此时物体已具有速度,当力撤离时,物体没有立即停止运动。原因是,由于速度的产生,抵消了原子能的损耗,原子力已经恢复平衡了;4、原子始将终保持力的平衡。没有外力物体将始终保持这个状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