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有关太极拳的论文15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5 13:11:00

有关太极拳的论文1500字怎么写

这个给你参考 :  怎样去练太极拳 学太极美好的日志  练太极拳首先要解决为什麼要练的问题,至少要瞭解两个方面:瞭解太极拳,瞭解自己。概括地说,太极拳是一种调节气血、调动人体潜能、攻防兼备的内家拳。其功用是动中求静,激发真气,以柔克刚。也就是说,练这种拳,第一位的是强身健体,其次才是防身自卫。健身是本,防身是末。为健身者可练,为防身者也可练。  太极拳什麼人都能练,但不是什麼人都能练好。至少有四种人不宜练:一是好动不好静的人,二是争强好胜的人,三是私欲心强的人,四是善於巧取方便的人。这四种人有一共同点,就是心不安。心不安是练太极拳的致命弱点,即使练,也不会出什麼大的效果。当然,人的心性是可以改变的,如果通过练拳,生理、心理、都有所改变,那就再好不过了。  练太极拳还要明白太极拳在强身和攻防中的作用。一般人都知道,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活动筋骨,有益於身体健康。但练太极拳对人体的作用远非如此而已,它要舒展的不仅仅是筋骨,而是人身的“司令部”和“嫡系部队”,那人的“心胸”和“气血”。长期进行太极拳运动,会非常有效地调整身体机能的平衡,从根本上强化各器官的功能,增强免疫力,在身体的深层完成减耗增益,促使年轻者永葆青春,年老者延年益寿。  说到攻防作用,多数练拳的人都喜欢研究招数,研究劲路,这些不是不可研究,而是不可太执著。中国的拳种数不胜数,各有各的路数,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强化应变能力。最高境界就是使应变能力达到神化的程度。招法仅仅是就强者对弱者而言、老师对学生而言,若是两强相遇,什麼招法都派不上用场,成败都在瞬间的应变。  如果承认这一道理,我就敢说,太极拳是锻炼人的应变能力的最优秀的拳种,它走的是一条捷径。因为它的每一项要求都是从人的精气神入手,调动的是潜能,呈现的是一种自然应变能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真功夫,真功夫的作用在逻辑上通常是不好解释的。  练太极拳还得要瞭解太极拳的特点及与其他拳种的异同。一般人都认为,太极拳的特点就是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太极拳要解决的和其他拳种一样,都是一个速度问题,只是在练法不同而已。不讲究速度的拳种注定是要挨打的。只不过,太极拳讲究的速度比其他拳种巧妙得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接手时要求後发先至,一是在粘黏连随中有触而发。  前一种情况,尽管出手在後,效果必须抡在前面;後一种情况,速度快在距离等於零上。这种要求是很高的,没有意在人先的功夫,没有触而有感、感而能发的功夫,这两个要求都难以达到。这些功夫都来之於太极拳的要领。太极拳的要领很多,但最基本的只有三项,那就是心静、体松、周身协调。可以说,这就是太极拳的基本功,既是健身的精髓,又是防身的根基。  吃透要领,怎样练太极拳就显而易知了。  首先要解决心静的问题;练拳之前必须先静身心,既要放下昨天的所作所为,又要推开今天的种种负担,还要不理会明天的阳光风雨,把心收在当下,站住身,定住神。能做到这一步,可谓练拳有门。其实,平心静气这一要领不仅在练拳前要做到,而且贯穿到练拳的整个过程,进而还要待续到练拳之後的日常生活中去。只要心静,气自顺,神自安。  其次是要做到体松。练拳时,不管是练套路还是推手,身体的肌肉,关节都要松下来,只有松下来周身才会在运动中气血畅通。松者,沉也。此沉又含气沉和意沉。气沉贯全身,意沉通关节。做任何一个动作,不管是横行、斜行还是上行,都要有松沉意。松静是没有止境的,随著功夫的不同,对松静的感觉和体认不一样,一分功夫一分松静,功夫的深浅决定於松静的程度。  第三是要周身协调,动静自然。从攻防角度讲,前两个要领是手段,第三个要领是目的。松也好,静也好,练拳推手,都是为了周身协调。上触下知,左触右知,一触周身都知,无突兀,无缺陷,碰到哪里都有弹性反应。这要分两个层次,一是走拳架时做到周身协调,二是与外力接手时仍旧周身协调。不管外力来势如何,我都保持顺势。这要靠一个“活”字,活中求稳,稳中求顺。  多数拳种都讲究下盤稳,脚下生根,太极拳也不例外,但它更讲究劲路的活。因为它是以小力胜大力,如过於求脚下生根,难免落於较力,只有活起来才处处显现生机。  太极拳前辈曾说:“一动无有不动”。就是说,一个很微小的动作,都是周身运动的结果。这句话说得很有分量。实践证明,只有练到这种程度,才算周身协调。达到纯熟,就会应变灵活,或化或发都出整劲。练时由动得静,用时由静极生动,或动或静皆出自然。  学拳重在练,理论上的明瞭是为了不走弯路。人的精力有限,寿命有限,走上几年弯路很可惜。就太极拳理论而言,原则性的要求好说,而练好、练到位、练到家绝非易事。除上述基本要领外,从体到用还需要把握三种运动状态。  一是运动如抽丝。太极拳的这种劲路是独一无二的。其他拳种都讲究迅捷威猛,从体到用是统一的。而太极拳的劲路,体和用是分开的,两码事。在练拳时,要通过腰的旋转,带动四肢 旋转,继而带动周身各部关节的旋转,在这种周身螺旋转动中,使劲力慢慢抽出,轻轻运送。这就是该拳所特有的“缠法”。缠法在体和用中都是举足轻重的。劲力 的缠绕,在自身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扩大了身体的活动范围,又促进了神经系统的感应。在外用上,不但能缓解和束缚外力的能量,而且通过杠杆原理,小力能产生 大能量。这种“运劲如抽丝”的练法还有它的大体大用。当你能驾驭全身,使劲力抽丝般地运来运去时,必然是真心安住,身体的丝丝变化都能心领神会。如此久而 久之,自然能激发起你的真意真气真神,一旦达到真意风发、真气充盈、真神贯注时,体内潜能就会得到极大的调动,这是练习太极拳的最终目的。  潜能调动越透彻,太极功夫越深。就劲力而言,潜能发挥得好,其劲力得机将是爆炸式的释放。这种劲力,用行话说叫内力,没有初速和末速之分,其主要表现方式是“抖”,不好防,不易化,轻不得败势,重则内伤。  而那些靠速度和品质练就的劲力,行话叫外力,可以发挥很大的威力,但必须在一定的距离内同时还要达到相应的速度,这就易於给对方留下漏洞而被破解,被击中处 一般都是外伤。但是,如若练太极拳不得要领,体内潜能无一激发,你的劲力将不伦不类,释放出来的力量,内示无威,外显不猛,尽露所短,一无所长。  二是行架如禅定。凡练太极拳的人都在行架,也就是练习套路,但成色大不一样。门派的差异大都在套路的结构编排和四肢的运行变化上,但要领是一样的,都是松静自然。就因为对松 静自然的理解和感知不一样,其深度和效果大不一样。初练是熟悉阶段,套路要熟练,手脚要到位,圈要划圆。到运行自如时,便进入磨练阶段。这时的重点是在松静自然上下功夫。一招一式都要寻求松沉的感觉,在静中放松,从松中保静,进而以静养神。人是神气合一的,神旺自然气足。这是一个相当长的阶段,而出偏差也 大都在这一阶段。偏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是因各关节松不透,气沉不下来。浮气沉不下来,真气永远不会升腾。  第二是心神不静。套路越熟,杂念越多。有时心稍一得静,恰又成为思考某一问题的大好时机,一路拳架练下来,思绪纷飞,等於白练。这样直去,功效自然就会停滞。  第三是求功心切,刻意创新。老 是想练一天有天的成效,不见成效时,就怀疑这种练法有问题,四方打探,心求巧智,杂七杂八的感受加杂七杂八的练法,越出了太极拳的轨迹。如真能老老实实地 按照松静自然的要领一天天的练下来,不出十年,就能感受到体内真气运行的气机。静则气生,动则气行,达到这种程度,就太极功夫而言,才可说入门。  实实在在地说,入门前玩的是筋骨,入门後玩的是真气,太极拳的真功夫是从玩气开始的。这 时的拳架走起来和前两个阶段大不一样。从外形看,不拘泥於一招一式,不讲究圈大圈小,神气充盈,动作自如,一遍拳练下来,如同讲了一个故事,好比写了一篇文章。从内涵分析,气随体动,体因气行二者难分因果。这时,心念收敛,不在拳外,不在拳内,而时时在练拳者心室之中,念念都感知自己在练拳。这就如同禅修者的禅定状态。  太极拳本是道家功法,用佛家的境界描述似乎是有点不伦不类,其实,如果一直注意用意念引领的话,是永远不会得真静的。只有长期在这种似乎禅定的状态下行拳走架,生理才会发生变化,养生才有实际效果,潜能才会充分调动。  三是操拳如织网这是就太极拳在攻防方面的实用而言。在这方面,我只有推手练习,没有实战经验。我从理念认为,推手也好,技击也好,只有充分发挥太极拳的特长,太极功夫才算 派上用场。既然推手练的是粘黏连随,那麼在技击攻防中也必然要充分运用,否则,太极拳的优势就丢了。实际上,以柔克刚就是靠粘黏连随来实现的。形象地说, 在推手或实际攻防中,不管来力多大,来力多快,与我力一接触就好比碰上了一张网,进退不得自如,英雄无用武之地。达到这种程度需要做到三点:第一,接手必须把外力截住;  第二,接手後必须把外力缠住,就是说,使攻进来的外力欲进无路,欲退难脱;  第三,卦其下盤,逼其落於被势,我便能以小力胜大力。  能达到这三种效果,自身需具备五个先决条件:  一要反应敏捷,达到意在人先的程度;  二要有极强极快的平衡能力,不管进还是退都能时时稳住自己:  三要步法变换快、跟得紧,在时时稳住自己的同时,还要时时控制对方;  四要能处处体现劲路的阴阳,退中有进,让中有取,化中有逼;  五要周身都有弹性,收得住,放得开,既要有凝聚力,又要有爆发力;  除具备这五种自身素质条件外,还须具备太极拳所独有的心理素质:相容训化。对任何外力都不起对抗心,能收入我的网内,我的网足以容得下外力的任意挣扎,对方不是被制服而是被驯服,我无败人之心,而犯者自败。此乃太极拳独有的威力,这种威力充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传统拳法中,相比而言,太极拳是比较高深的,因为它不仅是惟一的一个注重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的拳种,而且又是惟一的一个以养生为主的拳种。它的作用,古人描绘得神乎其神,信不信悉听尊便。我认为,信没什麼坏处,不信也没有什麼好处。至於今人那更是怎麼评论的都有,怎麼练习的都有,是冷是热都是自己的感受,没有必要统一思想,也没有争论的必要。以上看 法权作闲聊,信不信悉听尊便,这所以形成文字,只是把自己的心得记述下来而已。今後说不定还有需要更改的地方。理论和方法都是在不断变换,人的思想和感受 也都在变换,这就是生活。练拳也是生活

我爱太极拳 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把可伸缩的太极剑,每当我看到它,就令我想起我慈爱的外婆;我跟着她老人家学打太极拳的一幕幕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 爱上太极拳,源于四岁时妈妈带着我去观看外婆参加的一次太极拳表演。原本妈妈和我只是去给外婆加油助阵的。可没想到外婆他们那个方阵一出场表演,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逾花甲的老奶奶,身着雪白的绸缎练功服,一个个精神抖擞,伴着舒缓的音乐,动作整齐划一,伸臂拉腿、时起时伏,如潮起潮涌,令人心旷神怡,看得我呆的都忘了给他们鼓掌。只记得那天回到家,我兴奋异常,缠着外婆要她教我。也是从那天起,我爱上了太极拳。 外婆收下了我这个“小徒弟”。无论早晚,只要她有时间教,我就跟在她身后学。举手投足,同起同落:伸臂拉腿,扭腰摆跨;一招一式,认认真真。虽然我年龄小,但外婆教得很耐心。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我终于学会了那套著名的“二十四式”太极拳。 虽然我年龄小,还体会不了太极拳的精髓,只是简单地“照葫芦画瓢”,外婆却常常夸我“学什么像什么”,以我这位“高徒”而自豪。我也极热衷于在家庭聚会时为大家表演太极拳,“一展风采”。大家也总是为了鼓励我,报以热烈的掌声。 慢慢地,我长大了,慈爱的外婆还给我讲了一些关于太极拳的知识:“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精粹和国宝, 它动作缓慢,易学好练,但它刚柔相济,浑厚有力,如绵裹铁,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周身协调,特别适合人们健身活动。外婆年纪大了,打打拳,活动活动关节,贯通血脉,舒活筋骨,对身体大有好处呦!外婆教会了你,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了‘接班人’,很高兴哩!”听了外婆的一席话,我更喜欢太极拳了,练得也更欢了。 打太极拳不仅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而且让我领略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神,更充实了我的课余生活。我太感谢领我入门的外婆了!虽然外婆已走得很远,但每当舞起她留给我的那把太极剑,我感到她依然在我的身边。我想我会把太极拳发扬光大,让它广为相传,以此慰藉外婆对太极拳的热爱之情。我还要为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表达自己的一份热爱。 我爱我慈祥的外婆,我爱太极拳!

我的太极之路此处略去1500字

太极拳作文在练太极的日子里清晨,我匆匆忙忙地起床,洗漱完后,我急忙向练太极拳的地点去。一路上练拳的人们陆续从四方来到练拳的地点---同乐家园商场的广场。这时那里已经聚集许多人,西面是练太极剑的,东面才是练太极拳的呢。这支队伍都穿一身雪白的服装,后背印着富乐社区太极健身队9个红字。他们排成一个正方形的队伍,6列每列6人。我对练太极拳很好奇,今天只学了起势、十字手和收势三种。看来练拳比我们学生做操还要难。但是,太极拳的队员们经常到外面演出呢!晨光被云雾笼罩,太阳一直没有露出笑脸,但是天气依然闷热,个个汗流满面。晨练结束了,个个向家走去。

有关太极拳的论文1500字

浅析 一 简式立干四式一太极拳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李成全李犁难 摘耍太极拳在全民健旁计划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黑龙江省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如何引导大学生对太极拳运劝感兴趁, 到逐少了解和掌握太极拳运动深邃的内汤及方法, 以 及终奇从事饭炼, 是我们高校体育教学中巫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关询学校体育引手太极拳全民健奔校园文化 结合简式太极拳和大学生的特点, 本文论述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触合与引用。 随粉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高新科技成果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 人的寿命越来一 越长我国已宜布进人世界老年型国家的行列 中国古老的民族瑰宝“ 太极拳” 在全民健身计划 中老年中显现了突出地位和作用太极拳是 一项适合中老年人锻炼的健身运动, 它汇集了一 我国古代保健体操之精华, 由于其内涵博大精 「 深, 健身作用独特尤其在现代紧张、快节奏的, 生活情况下更能表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 生尤其是高年级面临毕业走入社会的学生, 如 何引导其从对太极拳运动感兴趣, 到逐步了解 和掌握太极拳运动深邃的内涵及方法, 以及终 身从事锻炼, 是我们高校体育教学中巫待解决 的一个课翅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循环 过程的探索, 简式太极拳能够以其独特的运动 的方式, 胜任这个承上启下的引导作用。 ’, 简兮黯黯大学生 简式太极拳套路是在传统太极奉套路的基一 础上吸收其技术精华而形成的。其内容充实、风’ 格突出、动作规范、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且具一 一定难度也具有竟技性· 整个套路的编排符合 人体生理特点, 有利于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符合‘ 于现代体育科学的要求。 太极拳具有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 然、协调完盆的特点, 整套练习起来好象行云流‘ 水, 连绵不断, 四肢关节随着艇干运动而均匀柔。 和地上下左右内收外展划弧转圈。经常练习太 极拳可以增大肌肉收缩伸展和关节的运动幅度, 防止或延缓关节骨质增生和韧带肌肉的退行性一 变化, 使关节疼痛症状减轻太极拳动作缓慢, 一 呼吸深长, 可使呼吸肌得到锻炼, 增大胸廓活动一 度和肺活可使肠胃峨动和消化液分泌, 从而‘ 增进食欲还可使心脏收缩有力, 血管弹性增 强, 促进血液循环, 使动脉供血充足, 加强心肌 ‘ 营养, 有防治心血管疾病之效。 结合目前大学生的身心特点, 大学生正处 在由未成年向成年的过度阶段从生理上讲, 大一 学生的身高、体、内脏器官趋干成熟, 精力旺 盛, 情感日益丰富。心理上辨证思维能力和创造一 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独立性显著增强。我 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一岁这一年龄 阶段。在这个阶段, 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一 成, 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 但 其心理尚未成熟。对大学生而言, 所面临的一个 要任务就是促使心理日益成熟, 以便成为 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

太极拳的“太极”二字见于《易经》,“意在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医学最基本的范畴是阴阳,如天地,刚柔,动静等。太极拳理正是阴阳对立。阴阳的协调统一以及阴阳的相互转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例文本学期自从跟随李老师学习太极拳开始,我认真体会了老师上课时所讲的动作要领和意境所在,并查找了一些资料,在这里说一说我的感想,请老师批评指正。太极拳讲求的是意境,动作的规范性固然重要,但不必刻求。李老师讲过,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这是太极拳的最高阶段,真正的“用意”不是我们现在所能体会的。我们现在也可以尝试用意,但却没有力,软绵绵的。高级的用意不用力,是柔中带刚,用意识去支配肢体,带动力量,而不是依靠强壮的身体和野蛮的力量。打拳的过程中,需要凝神,要用意识去感知身体各个部分的动作,让意识的触角伸向全身每一个角落。太极拳需要心静。在开始前,要将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全身心的投入。也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全部的精神与意识去“用意”。当然,打太极拳本身也是让我们浮躁的心灵平静下来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需要这样一份寄托,让我们找一处幽静的地方,放下沉重的包袱,洗涤自己的心灵。太极拳需要敛气。打太极拳并不是像我们平常课间时的甩甩胳膊蹬蹬腿可以随心所欲的比划两下就行的,打拳时的身体状态是与平常不同的。这就是敛气。敛气使全身的肌肉处于一种若有若无的紧张状态,也就是说,实际上是松弛的,但却时刻做好了准备,能在瞬间对意识做出反应,迸发出力量来。敛气不是憋气,而是让意识参与进运气的过程,使其舒缓而均匀,而不是放由低级神经中枢自主控制呼吸。同时,作为一门武学招式,太极拳应用于技击时修练的思想可能与单纯为了健身的还有不同。据说太极拳有十层境界,不知适当否。第一层:一圆即太极,此层从背丝缠丝分出阴阳,其练是缠法,其用是捆法。此层化僵硬为柔和,勉强转圈,圈力多而化劲少。第二层:上下分两仪,此层阳升阴降,阳轻阴重,其练是波澜法,其用是就法。此层化刚为柔,由勉强转圈变为自然转圈,圈力少而化劲多,内气渐聚,丹田鼓荡。第三层:进退呈四象,此层半阴办阳,纯阴纯阳,互为往来,其练是懂法,其用是伏贴法。此层走圈柔化,不丢不顶,开始懂劲,并由大圈渐至小圈,是退圈之前一阶段。内气渐增,牵动往来。要求身体放松的松劲转为柔和的内劲,其劲源能反应到手上,即由脚到腿而腰达于手指,总需完整一气。第四层:开合是乾坤,此层是天地相合,阴阳交合,其练是抽扯法,其用是撑法。此层内气运行,打通任督二脉。熟练并掌握其技击方法,诱敌深入,引进落空。开始具有发劲和寸劲。出手无圈,而处处皆有圈,即出手无形而有形。第五层:出入综坎离,此层火降水升,水火沸腾。其练是催法,其用是回合法。此层内气渐增,在任督二脉循环运行,积柔成刚,是由寸劲逐渐向分劲发展之初。第六层:领落错震巽,此层雷风鼓动,有起有伏,其练是抑扬法,其用是激法。此层贴身即化,可以将对方力点引向自身泄力转化发出,顺势借力,抖列弹放凌厉的冷劲,即见肉分离法。属分劲阶段。此层内气行循四肢,八脉皆通。此层需长期修炼,修炼到“豁然贯通”之时,运用自如的劲力,左右逢源,舍己从人。此时“入门引路”阶段结束,步入“功夫无息法自修”之层次。 第七层:迎抵推艮兑,此层为口、为耳、能听能问,彼此通气,其练是称法,其用是虚灵法。此层刚复归柔,知己知彼,分明虚实。内劲达含而不露,一沾即发之境地。全身无处不柔,无处不刚,处处能化,处处能发,挨着何处何处击,内气行循奇经八脉。 第八层:背丝扣,此层阴阳自分,虚实分明,刚柔相济,进入无极而太极。此层内气完整一体,能在意念的指导下,达到身体任何一点,进行收闭穴道和发劲弹放。交技时,不摆架子,不露形意,沾着即打,一点之处有化有发,可柔可刚。就柔即柔,

关于太极拳的论文1500字怎么写

这个给你参考 :  怎样去练太极拳 学太极美好的日志  练太极拳首先要解决为什麼要练的问题,至少要瞭解两个方面:瞭解太极拳,瞭解自己。概括地说,太极拳是一种调节气血、调动人体潜能、攻防兼备的内家拳。其功用是动中求静,激发真气,以柔克刚。也就是说,练这种拳,第一位的是强身健体,其次才是防身自卫。健身是本,防身是末。为健身者可练,为防身者也可练。  太极拳什麼人都能练,但不是什麼人都能练好。至少有四种人不宜练:一是好动不好静的人,二是争强好胜的人,三是私欲心强的人,四是善於巧取方便的人。这四种人有一共同点,就是心不安。心不安是练太极拳的致命弱点,即使练,也不会出什麼大的效果。当然,人的心性是可以改变的,如果通过练拳,生理、心理、都有所改变,那就再好不过了。  练太极拳还要明白太极拳在强身和攻防中的作用。一般人都知道,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活动筋骨,有益於身体健康。但练太极拳对人体的作用远非如此而已,它要舒展的不仅仅是筋骨,而是人身的“司令部”和“嫡系部队”,那人的“心胸”和“气血”。长期进行太极拳运动,会非常有效地调整身体机能的平衡,从根本上强化各器官的功能,增强免疫力,在身体的深层完成减耗增益,促使年轻者永葆青春,年老者延年益寿。  说到攻防作用,多数练拳的人都喜欢研究招数,研究劲路,这些不是不可研究,而是不可太执著。中国的拳种数不胜数,各有各的路数,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强化应变能力。最高境界就是使应变能力达到神化的程度。招法仅仅是就强者对弱者而言、老师对学生而言,若是两强相遇,什麼招法都派不上用场,成败都在瞬间的应变。  如果承认这一道理,我就敢说,太极拳是锻炼人的应变能力的最优秀的拳种,它走的是一条捷径。因为它的每一项要求都是从人的精气神入手,调动的是潜能,呈现的是一种自然应变能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真功夫,真功夫的作用在逻辑上通常是不好解释的。  练太极拳还得要瞭解太极拳的特点及与其他拳种的异同。一般人都认为,太极拳的特点就是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太极拳要解决的和其他拳种一样,都是一个速度问题,只是在练法不同而已。不讲究速度的拳种注定是要挨打的。只不过,太极拳讲究的速度比其他拳种巧妙得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接手时要求後发先至,一是在粘黏连随中有触而发。  前一种情况,尽管出手在後,效果必须抡在前面;後一种情况,速度快在距离等於零上。这种要求是很高的,没有意在人先的功夫,没有触而有感、感而能发的功夫,这两个要求都难以达到。这些功夫都来之於太极拳的要领。太极拳的要领很多,但最基本的只有三项,那就是心静、体松、周身协调。可以说,这就是太极拳的基本功,既是健身的精髓,又是防身的根基。  吃透要领,怎样练太极拳就显而易知了。  首先要解决心静的问题;练拳之前必须先静身心,既要放下昨天的所作所为,又要推开今天的种种负担,还要不理会明天的阳光风雨,把心收在当下,站住身,定住神。能做到这一步,可谓练拳有门。其实,平心静气这一要领不仅在练拳前要做到,而且贯穿到练拳的整个过程,进而还要待续到练拳之後的日常生活中去。只要心静,气自顺,神自安。  其次是要做到体松。练拳时,不管是练套路还是推手,身体的肌肉,关节都要松下来,只有松下来周身才会在运动中气血畅通。松者,沉也。此沉又含气沉和意沉。气沉贯全身,意沉通关节。做任何一个动作,不管是横行、斜行还是上行,都要有松沉意。松静是没有止境的,随著功夫的不同,对松静的感觉和体认不一样,一分功夫一分松静,功夫的深浅决定於松静的程度。  第三是要周身协调,动静自然。从攻防角度讲,前两个要领是手段,第三个要领是目的。松也好,静也好,练拳推手,都是为了周身协调。上触下知,左触右知,一触周身都知,无突兀,无缺陷,碰到哪里都有弹性反应。这要分两个层次,一是走拳架时做到周身协调,二是与外力接手时仍旧周身协调。不管外力来势如何,我都保持顺势。这要靠一个“活”字,活中求稳,稳中求顺。  多数拳种都讲究下盤稳,脚下生根,太极拳也不例外,但它更讲究劲路的活。因为它是以小力胜大力,如过於求脚下生根,难免落於较力,只有活起来才处处显现生机。  太极拳前辈曾说:“一动无有不动”。就是说,一个很微小的动作,都是周身运动的结果。这句话说得很有分量。实践证明,只有练到这种程度,才算周身协调。达到纯熟,就会应变灵活,或化或发都出整劲。练时由动得静,用时由静极生动,或动或静皆出自然。  学拳重在练,理论上的明瞭是为了不走弯路。人的精力有限,寿命有限,走上几年弯路很可惜。就太极拳理论而言,原则性的要求好说,而练好、练到位、练到家绝非易事。除上述基本要领外,从体到用还需要把握三种运动状态。  一是运动如抽丝。太极拳的这种劲路是独一无二的。其他拳种都讲究迅捷威猛,从体到用是统一的。而太极拳的劲路,体和用是分开的,两码事。在练拳时,要通过腰的旋转,带动四肢 旋转,继而带动周身各部关节的旋转,在这种周身螺旋转动中,使劲力慢慢抽出,轻轻运送。这就是该拳所特有的“缠法”。缠法在体和用中都是举足轻重的。劲力 的缠绕,在自身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扩大了身体的活动范围,又促进了神经系统的感应。在外用上,不但能缓解和束缚外力的能量,而且通过杠杆原理,小力能产生 大能量。这种“运劲如抽丝”的练法还有它的大体大用。当你能驾驭全身,使劲力抽丝般地运来运去时,必然是真心安住,身体的丝丝变化都能心领神会。如此久而 久之,自然能激发起你的真意真气真神,一旦达到真意风发、真气充盈、真神贯注时,体内潜能就会得到极大的调动,这是练习太极拳的最终目的。  潜能调动越透彻,太极功夫越深。就劲力而言,潜能发挥得好,其劲力得机将是爆炸式的释放。这种劲力,用行话说叫内力,没有初速和末速之分,其主要表现方式是“抖”,不好防,不易化,轻不得败势,重则内伤。  而那些靠速度和品质练就的劲力,行话叫外力,可以发挥很大的威力,但必须在一定的距离内同时还要达到相应的速度,这就易於给对方留下漏洞而被破解,被击中处 一般都是外伤。但是,如若练太极拳不得要领,体内潜能无一激发,你的劲力将不伦不类,释放出来的力量,内示无威,外显不猛,尽露所短,一无所长。  二是行架如禅定。凡练太极拳的人都在行架,也就是练习套路,但成色大不一样。门派的差异大都在套路的结构编排和四肢的运行变化上,但要领是一样的,都是松静自然。就因为对松 静自然的理解和感知不一样,其深度和效果大不一样。初练是熟悉阶段,套路要熟练,手脚要到位,圈要划圆。到运行自如时,便进入磨练阶段。这时的重点是在松静自然上下功夫。一招一式都要寻求松沉的感觉,在静中放松,从松中保静,进而以静养神。人是神气合一的,神旺自然气足。这是一个相当长的阶段,而出偏差也 大都在这一阶段。偏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是因各关节松不透,气沉不下来。浮气沉不下来,真气永远不会升腾。  第二是心神不静。套路越熟,杂念越多。有时心稍一得静,恰又成为思考某一问题的大好时机,一路拳架练下来,思绪纷飞,等於白练。这样直去,功效自然就会停滞。  第三是求功心切,刻意创新。老 是想练一天有天的成效,不见成效时,就怀疑这种练法有问题,四方打探,心求巧智,杂七杂八的感受加杂七杂八的练法,越出了太极拳的轨迹。如真能老老实实地 按照松静自然的要领一天天的练下来,不出十年,就能感受到体内真气运行的气机。静则气生,动则气行,达到这种程度,就太极功夫而言,才可说入门。  实实在在地说,入门前玩的是筋骨,入门後玩的是真气,太极拳的真功夫是从玩气开始的。这 时的拳架走起来和前两个阶段大不一样。从外形看,不拘泥於一招一式,不讲究圈大圈小,神气充盈,动作自如,一遍拳练下来,如同讲了一个故事,好比写了一篇文章。从内涵分析,气随体动,体因气行二者难分因果。这时,心念收敛,不在拳外,不在拳内,而时时在练拳者心室之中,念念都感知自己在练拳。这就如同禅修者的禅定状态。  太极拳本是道家功法,用佛家的境界描述似乎是有点不伦不类,其实,如果一直注意用意念引领的话,是永远不会得真静的。只有长期在这种似乎禅定的状态下行拳走架,生理才会发生变化,养生才有实际效果,潜能才会充分调动。  三是操拳如织网这是就太极拳在攻防方面的实用而言。在这方面,我只有推手练习,没有实战经验。我从理念认为,推手也好,技击也好,只有充分发挥太极拳的特长,太极功夫才算 派上用场。既然推手练的是粘黏连随,那麼在技击攻防中也必然要充分运用,否则,太极拳的优势就丢了。实际上,以柔克刚就是靠粘黏连随来实现的。形象地说, 在推手或实际攻防中,不管来力多大,来力多快,与我力一接触就好比碰上了一张网,进退不得自如,英雄无用武之地。达到这种程度需要做到三点:第一,接手必须把外力截住;  第二,接手後必须把外力缠住,就是说,使攻进来的外力欲进无路,欲退难脱;  第三,卦其下盤,逼其落於被势,我便能以小力胜大力。  能达到这三种效果,自身需具备五个先决条件:  一要反应敏捷,达到意在人先的程度;  二要有极强极快的平衡能力,不管进还是退都能时时稳住自己:  三要步法变换快、跟得紧,在时时稳住自己的同时,还要时时控制对方;  四要能处处体现劲路的阴阳,退中有进,让中有取,化中有逼;  五要周身都有弹性,收得住,放得开,既要有凝聚力,又要有爆发力;  除具备这五种自身素质条件外,还须具备太极拳所独有的心理素质:相容训化。对任何外力都不起对抗心,能收入我的网内,我的网足以容得下外力的任意挣扎,对方不是被制服而是被驯服,我无败人之心,而犯者自败。此乃太极拳独有的威力,这种威力充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传统拳法中,相比而言,太极拳是比较高深的,因为它不仅是惟一的一个注重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的拳种,而且又是惟一的一个以养生为主的拳种。它的作用,古人描绘得神乎其神,信不信悉听尊便。我认为,信没什麼坏处,不信也没有什麼好处。至於今人那更是怎麼评论的都有,怎麼练习的都有,是冷是热都是自己的感受,没有必要统一思想,也没有争论的必要。以上看 法权作闲聊,信不信悉听尊便,这所以形成文字,只是把自己的心得记述下来而已。今後说不定还有需要更改的地方。理论和方法都是在不断变换,人的思想和感受 也都在变换,这就是生活。练拳也是生活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其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流传,许多轶闻史事仅见于拳术家的言传身教。  1929年扬州金一明的《三十二势长拳》中说:“武当脱胎于少林,少林得法于禽经。”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模仿熊、虎、猿、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结合民间流传的保健运动,创编出了《五禽戏》,华佗因此被尊称为拳术开山始祖。  此后,拳术发展为外内两家:外家是以达摩禅师为祖的少林派,内家是以张三丰为祖的武当派。  南岳国师文进之编著的《太极拳剑推手各势详解》一书,在谈到太极拳的起源时有记:“张三丰生于辽东懿州,身高七尺,能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当山诵经。一日,有鹊雀急呼于院中,张氏闻之,由窗中窥见树上有雀,其目下视,地下幡有长蛇,其目仰视,二物相斗,历久不止,每当雀上下飞击长蛇时,蛇乃蜿蜒轻身摇首闪避,未被击中,张氏由此悟通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理。”  太极拳最初是叫长拳、十三势,后来王宗岳根据《周易》阴阳动静的道理名其为太极拳。因为太极拳运动作势,任其自然,无中生有,所谓无极而太极也。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都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 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才5分,就要求写1500字,有点便宜哟。

太极拳论文1500字怎么写

太极拳作文在练太极的日子里清晨,我匆匆忙忙地起床,洗漱完后,我急忙向练太极拳的地点去。一路上练拳的人们陆续从四方来到练拳的地点---同乐家园商场的广场。这时那里已经聚集许多人,西面是练太极剑的,东面才是练太极拳的呢。这支队伍都穿一身雪白的服装,后背印着富乐社区太极健身队9个红字。他们排成一个正方形的队伍,6列每列6人。我对练太极拳很好奇,今天只学了起势、十字手和收势三种。看来练拳比我们学生做操还要难。但是,太极拳的队员们经常到外面演出呢!晨光被云雾笼罩,太阳一直没有露出笑脸,但是天气依然闷热,个个汗流满面。晨练结束了,个个向家走去。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其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流传,许多轶闻史事仅见于拳术家的言传身教。  1929年扬州金一明的《三十二势长拳》中说:“武当脱胎于少林,少林得法于禽经。”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模仿熊、虎、猿、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结合民间流传的保健运动,创编出了《五禽戏》,华佗因此被尊称为拳术开山始祖。  此后,拳术发展为外内两家:外家是以达摩禅师为祖的少林派,内家是以张三丰为祖的武当派。  南岳国师文进之编著的《太极拳剑推手各势详解》一书,在谈到太极拳的起源时有记:“张三丰生于辽东懿州,身高七尺,能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当山诵经。一日,有鹊雀急呼于院中,张氏闻之,由窗中窥见树上有雀,其目下视,地下幡有长蛇,其目仰视,二物相斗,历久不止,每当雀上下飞击长蛇时,蛇乃蜿蜒轻身摇首闪避,未被击中,张氏由此悟通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理。”  太极拳最初是叫长拳、十三势,后来王宗岳根据《周易》阴阳动静的道理名其为太极拳。因为太极拳运动作势,任其自然,无中生有,所谓无极而太极也。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都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 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我爱太极拳 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把可伸缩的太极剑,每当我看到它,就令我想起我慈爱的外婆;我跟着她老人家学打太极拳的一幕幕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 爱上太极拳,源于四岁时妈妈带着我去观看外婆参加的一次太极拳表演。原本妈妈和我只是去给外婆加油助阵的。可没想到外婆他们那个方阵一出场表演,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逾花甲的老奶奶,身着雪白的绸缎练功服,一个个精神抖擞,伴着舒缓的音乐,动作整齐划一,伸臂拉腿、时起时伏,如潮起潮涌,令人心旷神怡,看得我呆的都忘了给他们鼓掌。只记得那天回到家,我兴奋异常,缠着外婆要她教我。也是从那天起,我爱上了太极拳。 外婆收下了我这个“小徒弟”。无论早晚,只要她有时间教,我就跟在她身后学。举手投足,同起同落:伸臂拉腿,扭腰摆跨;一招一式,认认真真。虽然我年龄小,但外婆教得很耐心。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我终于学会了那套著名的“二十四式”太极拳。 虽然我年龄小,还体会不了太极拳的精髓,只是简单地“照葫芦画瓢”,外婆却常常夸我“学什么像什么”,以我这位“高徒”而自豪。我也极热衷于在家庭聚会时为大家表演太极拳,“一展风采”。大家也总是为了鼓励我,报以热烈的掌声。 慢慢地,我长大了,慈爱的外婆还给我讲了一些关于太极拳的知识:“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精粹和国宝, 它动作缓慢,易学好练,但它刚柔相济,浑厚有力,如绵裹铁,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周身协调,特别适合人们健身活动。外婆年纪大了,打打拳,活动活动关节,贯通血脉,舒活筋骨,对身体大有好处呦!外婆教会了你,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了‘接班人’,很高兴哩!”听了外婆的一席话,我更喜欢太极拳了,练得也更欢了。 打太极拳不仅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而且让我领略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神,更充实了我的课余生活。我太感谢领我入门的外婆了!虽然外婆已走得很远,但每当舞起她留给我的那把太极剑,我感到她依然在我的身边。我想我会把太极拳发扬光大,让它广为相传,以此慰藉外婆对太极拳的热爱之情。我还要为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表达自己的一份热爱。 我爱我慈祥的外婆,我爱太极拳!

才5分,就要求写1500字,有点便宜哟。

关于太极拳的论文1500字

我的太极之路此处略去1500字

学习太极拳的心得体会下面是我学练习太极拳的一些体会,我先简单介绍下我的情况:我是一个学习太极拳时间五年学龄的学员,而且是从零开始,在此之前我从未学过任何武术、气功之类的东西。但通过几年的学习,对太极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功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精神状态、身体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也初步体会到了太极拳的奥妙之处。下面我就说说自己学练太极拳的一些体会: 1、学一式,练一式,每练一式都有结果开始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学习太极拳的,但是我想既然学习了就要认真去学、去练。我的工作比较忙,所以整天下班回家腰酸背疼,颈椎痛的直不起头,坐下后站不起来。可在练习太极拳三个月后,在单位上一整天的班回家腰、背、颈竟然不疼了(当时只练到预备式、随息放松)。说实话这时我还有些怀疑这是否和练太极拳有关,还在想着会不会是心理作用呢?但后来一些功效的显现让我彻底相信了它的真实性,这的确是太极拳的功效。三周后睡眠改善。原来早晨起床时总感觉没睡醒,困的难受,而练习一段时间,早晨一醒来就会感觉头脑很清醒,浑身很轻松,毫无睡意;再后来还有许多的功效显现,我就不再多说了……总之,现在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是我周围人都看到的效果,身体好了,心情也好了,这是我真实体验到的。2、学练结合,以练为主。怎么学呢?除了每天早上的集体学习以外,我每天还看光碟,动作仔细反复地去看、去模仿。只有这样才会少走弯路,迅速在自己身体上看到功效。在今后的练习过程中随着功力的增长就会有体会。 要踏实地去练。不练就没有自身的体验。我的体会是要反复的学、不间断的练才能发现问题、向老师和拳友学习,纠正动作,才能练入状态,也才有好的功效。3、拳功并练,真修实证,层次修练首先要学会利用VCD光盘、清楚光盘里的内容,有些人不太知道怎么利用光盘学习、也不太了解太极拳的学习方法。只知道光盘是功法示范。听老师说过要拳功并练,不能练成太极体操,好了,拿到光盘后把光盘从头至尾的内容全看一遍,然后不讲层次,混练一气,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内功功法的学习是有层次的,不可越级修练,可以让你知道太极拳的学练方法、特点、应注意的问题、学习的目的、学练的关系等等…这些内容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尽快步入轨,少走弯路。4、化难为简,便于学习我感觉老师的教法和拳友们长时间的不断交流特别好,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能使我这个对太极拳一无所知的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有这么好的效果。我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思想怎么也集中不到自己身上,旁边稍有动静就会分心,进入不了状态,但是按照练习要求--吸保持放松态,呼放松手臂,开始时有点顾左就顾不上右,顾呼吸就顾不了站姿…脚手不随,我就试着按要求站好姿式,保持正常呼吸,第一次呼气时先放松左臂,左臂放松下来,再在下一次呼气时放松右臂,因为心里总要这样想着,这样练习几天后,感觉集中思想并不是那么难了。按照每一步功法要求循序渐进地去练习,现在基本可以专心地练习拳和剑,不会再受旁边人说话、走动影响了。很感谢我入门的老师提供这样锻炼身体的机会,也很感谢老师能传授这么好的功法给我,让我受益无穷。今天的功效是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我觉得我很幸运,所以我会珍惜太极拳所结的缘分,坚持不懈的学练下去。以德养拳,以拳辅德。学拳还要强大德理论作铺垫,奥义就是中庸之道。顺其自然,找到那个度,在于无极太极之间。 在此我想真诚地说一声: 谢谢老师。

例文本学期自从跟随李老师学习太极拳开始,我认真体会了老师上课时所讲的动作要领和意境所在,并查找了一些资料,在这里说一说我的感想,请老师批评指正。太极拳讲求的是意境,动作的规范性固然重要,但不必刻求。李老师讲过,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这是太极拳的最高阶段,真正的“用意”不是我们现在所能体会的。我们现在也可以尝试用意,但却没有力,软绵绵的。高级的用意不用力,是柔中带刚,用意识去支配肢体,带动力量,而不是依靠强壮的身体和野蛮的力量。打拳的过程中,需要凝神,要用意识去感知身体各个部分的动作,让意识的触角伸向全身每一个角落。太极拳需要心静。在开始前,要将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全身心的投入。也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全部的精神与意识去“用意”。当然,打太极拳本身也是让我们浮躁的心灵平静下来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需要这样一份寄托,让我们找一处幽静的地方,放下沉重的包袱,洗涤自己的心灵。太极拳需要敛气。打太极拳并不是像我们平常课间时的甩甩胳膊蹬蹬腿可以随心所欲的比划两下就行的,打拳时的身体状态是与平常不同的。这就是敛气。敛气使全身的肌肉处于一种若有若无的紧张状态,也就是说,实际上是松弛的,但却时刻做好了准备,能在瞬间对意识做出反应,迸发出力量来。敛气不是憋气,而是让意识参与进运气的过程,使其舒缓而均匀,而不是放由低级神经中枢自主控制呼吸。同时,作为一门武学招式,太极拳应用于技击时修练的思想可能与单纯为了健身的还有不同。据说太极拳有十层境界,不知适当否。第一层:一圆即太极,此层从背丝缠丝分出阴阳,其练是缠法,其用是捆法。此层化僵硬为柔和,勉强转圈,圈力多而化劲少。第二层:上下分两仪,此层阳升阴降,阳轻阴重,其练是波澜法,其用是就法。此层化刚为柔,由勉强转圈变为自然转圈,圈力少而化劲多,内气渐聚,丹田鼓荡。第三层:进退呈四象,此层半阴办阳,纯阴纯阳,互为往来,其练是懂法,其用是伏贴法。此层走圈柔化,不丢不顶,开始懂劲,并由大圈渐至小圈,是退圈之前一阶段。内气渐增,牵动往来。要求身体放松的松劲转为柔和的内劲,其劲源能反应到手上,即由脚到腿而腰达于手指,总需完整一气。第四层:开合是乾坤,此层是天地相合,阴阳交合,其练是抽扯法,其用是撑法。此层内气运行,打通任督二脉。熟练并掌握其技击方法,诱敌深入,引进落空。开始具有发劲和寸劲。出手无圈,而处处皆有圈,即出手无形而有形。第五层:出入综坎离,此层火降水升,水火沸腾。其练是催法,其用是回合法。此层内气渐增,在任督二脉循环运行,积柔成刚,是由寸劲逐渐向分劲发展之初。第六层:领落错震巽,此层雷风鼓动,有起有伏,其练是抑扬法,其用是激法。此层贴身即化,可以将对方力点引向自身泄力转化发出,顺势借力,抖列弹放凌厉的冷劲,即见肉分离法。属分劲阶段。此层内气行循四肢,八脉皆通。此层需长期修炼,修炼到“豁然贯通”之时,运用自如的劲力,左右逢源,舍己从人。此时“入门引路”阶段结束,步入“功夫无息法自修”之层次。 第七层:迎抵推艮兑,此层为口、为耳、能听能问,彼此通气,其练是称法,其用是虚灵法。此层刚复归柔,知己知彼,分明虚实。内劲达含而不露,一沾即发之境地。全身无处不柔,无处不刚,处处能化,处处能发,挨着何处何处击,内气行循奇经八脉。 第八层:背丝扣,此层阴阳自分,虚实分明,刚柔相济,进入无极而太极。此层内气完整一体,能在意念的指导下,达到身体任何一点,进行收闭穴道和发劲弹放。交技时,不摆架子,不露形意,沾着即打,一点之处有化有发,可柔可刚。就柔即柔,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其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流传,许多轶闻史事仅见于拳术家的言传身教。  1929年扬州金一明的《三十二势长拳》中说:“武当脱胎于少林,少林得法于禽经。”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模仿熊、虎、猿、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结合民间流传的保健运动,创编出了《五禽戏》,华佗因此被尊称为拳术开山始祖。  此后,拳术发展为外内两家:外家是以达摩禅师为祖的少林派,内家是以张三丰为祖的武当派。  南岳国师文进之编著的《太极拳剑推手各势详解》一书,在谈到太极拳的起源时有记:“张三丰生于辽东懿州,身高七尺,能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当山诵经。一日,有鹊雀急呼于院中,张氏闻之,由窗中窥见树上有雀,其目下视,地下幡有长蛇,其目仰视,二物相斗,历久不止,每当雀上下飞击长蛇时,蛇乃蜿蜒轻身摇首闪避,未被击中,张氏由此悟通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理。”  太极拳最初是叫长拳、十三势,后来王宗岳根据《周易》阴阳动静的道理名其为太极拳。因为太极拳运动作势,任其自然,无中生有,所谓无极而太极也。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都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 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