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自然灾害的议论文800字开头

发布时间:2024-07-03 17:05:02

关于自然灾害的议论文800字开头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当进入环境的废物浓度或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总量超过环境自净的能力,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使可用资源作为废物排入环境而造成危害。环境污染不仅能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危害,而且能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引起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变化。长期接触环境中的致癌因素还可引起恶性肿瘤,称为环境(性)癌。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液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按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前者又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又可分为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和局部性污染等。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4,成为全球生态的“头号杀手”,而且每年仍以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全世界受荒漠化危害的国家达110多个,10亿人口受到直接威胁这意味着,地球上已有1/4的土地基本失去了人类生存的条件 森林锐减直接导致了全球六大生态危机。 一、绿洲沦为荒漠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4,成为全球生态的“头号杀手”,而且每年仍以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全世界受荒漠化危害的国家达110多个,10亿人口受到直接威胁。这意味着,地球上已有1/4的土地基本失去了人类生存的条件。 二、水土大量流失 水土流失是森林破坏导致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之一。只要地表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层,就可以把地表径流减少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减少到裸地的7%以下;林地土壤的渗透力更强,一般为每小时250毫米,超过了一般降水的强度。一场暴雨,一般可被森林完全吸收。由于森林的严重破坏,全球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目前,全世界有l/3的土地受到严重侵蚀,每年约有600多亿吨肥沃的表土流失,其中耕地土壤流失250多亿吨。全球地力衰退和养分缺乏的耕地面积已达29.9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23%。 三、干旱缺水严重 森林被誉为“绿色的海洋”、“看不见的绿色水库”。据测定,每公顷森林可以涵蓄降水约1000立方米,l万公顷森林的蓄水量即相当于1000万立方米库容的水库。由于森林锐减及水污染,造成了全球性的严重水荒。目前,60%的大陆面积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其中缺水十分严重的国家达40多个,20多亿人饮用水紧缺。预计今后30年内,全球约有2/3的人口处于缺水状况。 四、洪涝灾害频发 水灾与旱灾是一对“孪生子”。破坏森林,必然导致无雨则旱,有雨则涝。大量事实说明,森林有很强的截留降水、调节径流和减轻涝灾的功能。森林凭借它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调节降水的作用。森林的防洪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截留和蓄存雨水;二是防止江、河、湖、库淤积。这两个作用削弱后,一遇暴雨必然洪水泛滥。 五、物种纷纷灭绝 科学家分析,一片森林面积减少10%,能继续在森林中生存的物种就将减少一半。地球上有500万至5000万种生物,其中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现有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联合国预测,1990—2000年每年可能失去了1.5万至5万个物种。目前,地球上的物种已消失了25%,还有20%—30%存在灭绝的危险。 六、温室效应加剧 近代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过去110多年里由270毫升/立方米上升到350毫升/立方米,到21世纪中期将达到600毫升/立方米。而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每公顷森林平均每生产10吨干物质,吸收16吨二氧化碳,释放12吨氧气。 从这六大生态危机可以看出,破坏森林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科学家们断言,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全球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许多地区的风速将增加60%至80%;同时将伴生许多生态问题和生产问题,人类将无法生存。目前,森林锐减导致的一系列生态危机,已经构成了对人类的严重威胁。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这主要表现为不合理垦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 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据估计,世界耕地的表土流失量约为230亿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吨/年。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恶化生态环境。20世纪30~60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各项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 持续治理,才能奏效。

ccbbffgfg15f11g5f1f5g51f1g5f1g5f1g5fg15fg15fg1f51g55fg1f5g1d65f6gd5fgdfgd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4545jbcdvfzsfghdbgjdfcjdhbgidfhivbsighdijgvdfghadigvdfgbudfghidfgdfbgidhgbidfhbgzidhgdifhgbdf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天气气候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热带风暴等重大灾害影响的人口约达6亿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6%。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天气气候灾害造成损失的绝对值越来越大。考虑到天气气候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社会、人文、经济等继发性灾害,则经济损失更为严重。世界气象组织把今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定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对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实践中,社会各界、从事防灾减灾研究、业务、管理人员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战略措施1: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应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政府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战略措施2: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战略措施3:监测预警,依靠科技 在防灾减灾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风防御工作实践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气象科技在防台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移动气象台,以及气象卫星等现代化探测手段,提高了对台风的最新动态进行实时监测的能力;数值预报产品,为准确预报台风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使预报员对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更有信心、更有把握,为准确超前的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骨干预报员在台风预报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略措施4: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

面对灾难2008年5月12日,一个无法让常人无法想象的袭灾难向我们的祖国,以及我们的人民。这次可怕的大地震,给我们带来家园被毁的痛苦,给我们带来亲人逝去的沉痛。给我们带来了无穷肉体上的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在这巨大的痛苦背后,我们除了看到了痛苦,还有什么东西呢?是爱心,是勇气,是团结。可以说,这更是一场对四川人民,对我们中国全体上下的一场考验!我们中国人伟大的爱心在这次灾难面前彰显得淋漓尽致。近几天来,无数的艺人明星,无数的商业企业家,甚至是我们这些老百姓,也都纷纷慷慨解囊。我们众所周知的电影明星成龙,他一听到这个噩耗,马上慷慨地捐款了1000万元人民币;台资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的郭台铭,捐了6000万,是目前最大的一笔捐款数目;还有各个学校,单位,他们也自发地为四川灾区捐款;党中央也迅速拨款应对此次灾难。大家都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和力量。在电视上,我们不乏看到这样的场景--众多的志愿者正忘我的在废墟上挥洒着自己的汗水,搬动着一块块,一根根石块和钢筋,即使他们已经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因为他们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生命。有些伤员,他们才刚刚从废墟中被解救出来,身上还留有许许多多的伤痕,可是他们丝毫没有顾自己的伤痛和疲惫,甚至是他们刚刚失去了跟他们骨肉相连,至亲至爱的人,他们就又投入了救援中,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舍小家,保大家,救援伤者,这不是我们传统的美德的崇高体现吗?一个个老人。一个个小孩,一个个学生。。。一个个伤者被解救出来,一点点抗震救灾的信心在累积,一点点希望被点燃,每一个生命都代表着一份希望,一份信心,我们坚信,坚持下去,一定能挺过去。这个民族的灾难,是对我们的考验,我们不会在这次灾难面前倒下,众多的爱心和众多的奋战在第一线的战士们,共同筑造了一道坚固的民族之墙,我们面对此次灾难,将愈加充满信心,越战越勇!

关于自然灾害的议论文800字开头作文

平时我们也要多看看有关急救方面的知识,了解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哪些应该做,哪些不该做。其中有许多自然灾害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我们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灾害,还有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保护森林,保护水土。二·减少汽车尾气三、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四、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五、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如果我们做好了这几点,不仅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者一旦灾难发生时会挽回不少人的生命。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便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做好防灾、减灾,提升自我防护和生存能力,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灿烂!

话说写的话,悬赏分有点少呢~

关于自然灾害的议论文800字开头怎么写

话说写的话,悬赏分有点少呢~

大自然把一份城中的考卷呈现在中国人民的面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汶川同胞直面惨痛的损失,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的坚强镇定令我感动、敬佩。而在短短的几小时里,从祖国四面八方赶去救援他们的人们,更让我震撼、动容 最近几年国家的地震灾害不断,我常常想:我可以舒服的躺在床上,吃饱喝足盖着被子睡觉,可就在几千公里之外,就在同时同刻,很多人正在被冰冷沉重的楼板和砖头压着,在残垣断壁的缝隙中挣扎着,他们的心或许正在慢慢绝望,或者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苦苦等待着救援人员……我不知道那种自己动弹不得,疼痛和寒冷一并袭来,只能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心情有多么的难受!灾难或许已经过去,但是早已给无数的人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疤。那么,要怎么做,才能在类似的灾难中尽量减少伤亡呢?

一场突袭巴蜀的8级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这些天,我们无不为抗灾一线奋不顾身的干部群众子弟兵所感动,我们无不为来自四面八方的踊跃捐助而欣慰,我们无不为深处困境积极自救互助的灾区人民所震撼。在强震中,灾区人民虽然有失去家园、亲人的痛苦和泪水,但他们更有与无情天灾抗衡拼搏、与苦难同胞共度难关的坚毅和真情。在我们向灾区人民表达关切慰问、行使救援义举时,让我们向灾区人民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所谓震灾无情人有情,5·12汶川大地震中,灾区人民身体力行涌现出的一幕幕镜头,让我们深受感动,充满敬意,热泪盈眶。 ——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5月12日的成都之夜却是个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夜晚。街面上十分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更没有人吵闹。当晚深夜,前来武侯区林荫街献血屋献血的人排队站满整条街。 ——“我们不能等,不能靠,首先要自救,路通了,党和政府各种救灾物资才能到来。”元茨头村,是甘肃重灾区文县境内受破坏最严重的村庄之一。震灾后,村民相互帮助搭起各种临时避难棚;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10多岁的孩子,都扛着铁锹镢头到村口抢修山路。 ——“只要人在就有希望,我还是会在政府的帮助下自救,开展生产。” 13日中午,面对被巨石砸烂、房顶坍塌的民房,水富县复兴村村民老杨如是说。水富县是云南省受震灾最为严重的县城,乡村道路路基塌方、墙体断裂、涵洞受损、泥石流频发。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灾区人民临危不乱、平稳有序、从容乐观的精神状态,也看到了他们积极主动自救抗灾、为国分忧为政府解难的拼搏热情。灾难并不可怕,怕的是沉浸于丧亲之痛难以自拔,怕的是饱受苦难之后无法振作,怕的是迷茫于惊吓之中慌乱以对。面对严重的灾情,灾区人民没有被吓跨倒下,没有失去美好的信念,他们正擦干泪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明天。中华民族自强不惜、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升华,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这些纯朴、勤劳、勇敢的灾区人民表达敬意呢? ——“以后你要好好报答你爸爸哦,没有他你可能就完了。”12日晚10时左右,都江堰聚源中学学生王克出现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王克父亲当日不顾自己安危,双腿跪地,经过4小时的努力,用双手狠命地从夷为平地的教学楼里挖出了儿子。 ——“我不行了,你快离开这里!照顾好孩子,好好生活下去。”“老公,不要放弃,马上就会有人来救你!”13日上午,都江堰金凤乡政府家属区里,朱芙蓉流着泪朝废墟里呼喊,鼓励丈夫谭刚义坚持下去。地震发生20小时后,谭刚义被武警官兵从废墟中刨了出来。 ——“我们会不会死?”“不会。”“我们要尽量活下去。肯定有人来救我们的。”12日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中的都江堰聚源中学初三一班学生黄月,在黑暗中拉住了同学张杨的手,互相鼓励,两只手紧握在一起,直到下午6点左右被救出来。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让我们深深体会了灾区人民身边亲情、爱情、友情的真挚温暖和巨大力量,因为有“情”,我们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因为有“情”,我们真心依靠,共度难关;因为有“情”,我们互相勉励,生死相连。毫无华丽辞藻的话语,毫无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情”字却让我们潸然泪下,让我们由衷地敬佩众多灾区人民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不抛弃、不放弃”,这句曾在热播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被亿万中国人熟知的经典语录,我们在此刻是否有更深的体会和感触呢? ——“我意识到可能是地震,准备出门看看。”12日下午,家住重庆合川南津街书园的21岁木工刘世伟,在地震发生的七、八分钟之内,主动将楼内近10名退休老职工背下楼逃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13日22时12分,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的遗体从废墟中扒出来,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 ——“病人在,我们在!”12日下午2时36分左右,第一波震感过去,川大华西医院第一住院部11楼重症监护室(ICU)病房恢复安宁,该科30多名护士、10多名医生立下誓言。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则让我们看到了灾区内邻里、师生、医患之间关系的和谐,没有邻里间的小肚鸡肠,有的是尊老爱老救人危难的热心扶助;没有对无良师德的拷问,有的是大爱无声的永恒记忆;没有医患关系的紧张,有的是以病患安危为中心的高度责任感。强震突袭,灾区人民用行动让和谐的真谛更加完美真实,用行动让善良品德和职业操守熠熠生辉。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这患难之中见真情的和谐,有什么理由不为灾区人民危难之中显现出的人格魅力而倾倒呢?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类似的镜头还有很多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也有很多很多。众多的灾区人民正在用自己的真情实举,书写一部展现中华民族人性光芒、与灾害斗争的抗争史。“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温总理在都江堰灾区现场的话语,依旧回荡在我们耳边。让我们真诚地为灾区人民祈祷,向灾区人民致敬!

世上有欢笑有分离,2007年的12大地震使人丧失了生命,我们要坚强,要共度难关。

自然灾害论文800字开头

防震减灾,共创美好家园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将告诉大家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防震减灾,保护自己,保护家园。 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1514年云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琼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灾害,损伤惨重,特别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万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地震发生了并不是就必死无疑,其实,还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压在废墟的底下,这时候,你不要盲目乱动,要冷静,先把手抽出来,慢慢地挪动废墟,先保持呼吸顺畅,再想办法呼吸,喊人员来救你。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必须马上钻到坚硬、并且没有倒塌的小房间中躲避,以免砸伤。还有,要贴着坚固的墙壁或在门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后,再求生,要避免被弄伤。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开陡崖,防止掉下山。还有要预防山体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学校,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到课桌下,注意保护头部,如果在上体育课,要避免高大的建筑物,不要被砸伤。如果在电影院,要躲在观看椅底下避震,要避开挂在天花板上的灯、空调的悬挂物,用东西保护头部,听从指挥人员指挥撤离现场。在商场发生了地震,要避开玻璃柜,避开货物、广告牌、灯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车内,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稳住重心,扶好扶手。 其他自然灾害不像地震一样不可避免,有时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酸雨,被人们称为“空中死神”,因为人们的工厂排放出的废气,(硫化物)飘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来,就成了酸雨。酸雨会导致湖水变酸,鱼虾类死亡;森林渐渐衰老;农田变贫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迹,珍贵字画上,马上会被腐蚀烂……可见,酸雨对人们的危害有多大! 温室效应就是指大气层中有气体吸收红外线,导致气温升高的一种效应。它的危害也不小,会导致很多人丧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温室效应会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还会引发许多疾病,如脑炎、高烧。并会造成干旱、洪水,粮食减少,许许多多地方财物损失重大。 还有许多自然灾害,其中有许多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所以,我们要有这方面的知识,不要自己害了自己。 不止自然灾害,还有人造灾害。如火灾、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类自己砍伐树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所以,我倡议大家做好以下几点: 1、 保护森林,种植树木,保护水土。 2、 工厂不要排放太多废气,多用取之不尽的太阳能。 3、 要保护臭氧层,汽车不要排放废气。 4、 小心用火,不乱丢烟头。 5、 要多学防震、防灾方面的知识,有防范意识。 6、 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如果先做好了这几点,会减少灾害的发生,或者一旦灾难发生时会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便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防止灾害的发生,让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灿烂!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因此,我认为,现在应该非常重视防灾减灾的问题。在防灾减灾中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全社会,包括社会弱势群体的预警信息发布。 气象灾害是可以有较长预警时效、较高预测预报准确率的一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加强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作工作,加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是提高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灾减灾的综合素质。通过加强防灾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并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科技水平。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防灾减灾需要从娃娃抓起,把灾害、灾害应急知识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 有关部门应编写自然灾害防御宣传手册与宣传材料,广泛宣传与普及灾害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基层群众参与应急管理能力与自救能力。

在住宅(楼房和平房):要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等开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躲藏。躲藏的具体位置可选择桌子或床下,也可选择坚固的家具旁或紧挨墙根的地方。住楼房的千万不要跳楼!  在教室:学生应用书包护头躲在课桌下或课桌旁,地震过后由老师指挥有秩序地撤出教室。  在工作间:迅速关掉电源和气源,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者办公家具旁。  在商场、展厅、地铁等公共场所:躲在坚固的立柱或墙角下,避开玻璃橱窗、广告灯箱、高大货架、大型吊灯等危险物。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序撤离。  在体育馆、影剧院:护住头部,蹲、伏到排椅下面。在车辆中:司机要立即驾车驶离立交桥、高楼下、陡崖边等危险地段,在开阔路面停车避震;乘客不要跳车,地震过后再下车疏散。  在开阔地:尽量避开拥挤的人流,一家人要集中在一起,照看好老人和儿童,避免走失。  特别提醒:地震时,许多习以为常的东西都可能成为致命“杀手”,必须予以高度提防。  ● 远离高层建筑、烟囱、高大古树等,特别要避开有玻璃幕墙的建筑物。  ● 躲开变压器、电线杆、路灯、高压线、广告牌等高处的危险物。  ● 躲开危房、危墙、狭窄的弄堂、修有高门脸和女儿墙的房屋、堆放得很高的建筑材料等易坍塌的危险物。  ● 不要使用电梯。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  引子:  大家从电视或报纸上看到了,于8月16日在秘鲁发生的8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目前秘鲁强烈地震已经造成540人死亡,另有1600人受伤。地震还造成大约400座房屋倒塌和一些地方的电力和通信中断。  近几年来世界各地大震造成的灾难,仍记忆犹新:  伊朗大地震殃及10万人:2003年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地区发生里氏3级强烈地震,造成至少3万人死亡、5万多人受伤,巴姆古城的70%住宅被夷为平地,有2500多年历史的著名砖体建筑巴姆古城堡在地震中基本坍塌。  印尼大地震引起海啸:印尼是个多地震国家。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9级地震,并引起海啸,导致几十万人死亡。  南亚大地震死者创纪录:2005年10月8日上午9点左右,南亚次大陆发生里氏6级地震,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都有强烈震感。南亚强震死亡人数接近8万人,成为新世纪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1、我国的地震灾害如何?  我国是地震灾害最重的国家,以下几个数据可以帮助理解:  一个1/3,两个1/2,一个100%:  一个1/3,即20世纪全球1/3的大陆地震发生在我国;两个1/2,即20世纪我国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占全球的一半,新中国成立以来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一个100%,即有历史记载以来,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20世纪全球两次造成死亡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5级地震,死亡4万人;另一次是1976年唐山8级地震,死亡2万人。由此可见,地震灾害是我国人民生命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  2、地震灾害有什么特点?  突发性和毁灭性。  突发性:地震发生持续时间很短,几秒钟,最多1-2分钟。无法采取预防措施。不像洪水、台风等,可以采取预防措施。  毁灭性:唐山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释放能量。  3、什么是地震?   答: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叫地震。它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按地震发生的成因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型。人工地震是由于人为活动引发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矿山开采等造成的地面振动,这类地震引起的地表振动轻微,影响范围不大,造成地面的破坏较轻。天然地震指自然界发生的震,按其不同成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构造地震2火山地震3陷落地震4水库地震等。   4、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  全球每年要发生500万次地震,绝大多数是人们感觉不到的小地震,大地震相对较少,其中6级以上强震每年发生10~200次;7级以上大震平均每年18次,达到8级或8级以上的巨大地震每年平均1~2次。  我国平均每年发生30次5级以上地震,6次6级以上强震,1次7级以上大震。我国不仅地震频次高,而且地震强度极大。根据统计,20世纪全球发生的大于等于5级以上的特别巨大地震一共有3次,即1920年中国宁夏海原6级、1950年中国西藏察隅6级和1960年智利5级地震,我国占了两次。可见中国的地震不但在世界上最多,而且最大。加之我国地震分布广泛(除浙江和贵州两省之外,其余各省均有6级以上强震发生),震源很浅(一般只有10~20km),因而构成了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征。  5、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    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欧亚地震带:该带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中国的西藏延伸到太平洋及阿尔卑斯山,也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个带全长两万多公里,跨欧、亚、非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15%。   海岭地震带: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6、我国的地震分布情况?   我国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的中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1)台湾及其附近海域;(2)西部地区;(3)华北地区;(4)东南沿海。  辽宁也是地震较为活跃的省份,历史上曾发生过强烈地震。如1855年金州5级地震,1861年普兰店0级地震,1940年熊岳7级地震, 1975年海城3级地震,1978年官屯9级地震,1999年岫岩4级地震等;其次,在辽西、辽蒙交界地区小震活动也较为活跃,历史上在朝阳、义县也曾发生过5级地震(419年)。海域有两个较为集中的地方:辽东半岛两侧海域:黄海(鸭绿江口1917年1级地震和1944年7级地震)和渤海(1969年7月18日4级地震)地区。  应对地震和严重的地震灾害,我们采取的减灾对策(三大体系):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我们国家防震减灾工作主要围绕三大体系建设加强防震减灾工作。  一、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我国在地震预报中的地位和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  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在世界上目前处于领先地位,曾经成功地对几次大震作出了短临预报,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首先对地震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并取得一定减灾实效的国家。如在70年代中叶,我国曾取得以1975年辽宁海城3级地震为代表的若干较成功预报的经验(实际死亡2041人,无预报预计死亡15万人)。1999年11月29日岫岩4级地震的较成功预报也是很成功的。这些预报不仅仅是某些科学家或某种预测方法的预测成果,而是按国家有关地震预报的条例,由地震所在省地震局的分析预报部门汇总多种资料作出短临预报综合预测,并报省级人民政府,由政府向社会和公众发布并取得社会防震减灾效益的较成功的预报。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对地震孕育发生原理、规律有所了解,但远没有完全认识;特殊条件,一定程度: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  地震预报难的原因?  一是震源深部的不可入性,即人们无法深入到地球内部深处在震源内设置台站、安装观测仪器对地震进行直接的观测。二是强震事件的小概率性,大地震的复发时间比人的寿命、比有现代地震仪器进行观测以来的时间长得多,大地震发生的概率极低,这对科学家依据所掌握的地震观测资料总结经验规律也是一个极大的限制。这决定了目前的地震预报远不像气象预报那样准确。  目前,我省的地震监测能力  通过省防震减灾"九五""十五""十一五"网络项目的实施,全省地震观测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现代化观测技术水平和能力显著提高。重点地区地震监测能力可达2。0级,速报可达5分钟,定们精度可达5公里,地震前兆观测全面实现数字化,可实现地震前兆监测数据实时、安全、快速传递,为地震的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震灾害综合预防体系建设  震灾预防主要是指通过工程建设的地震安全设防,以达到在遭受未来地震灾害时避免工程建筑的破坏和倒塌,从而减轻地震灾害的工程抗震设防措施。此外,震灾预防还包括某些非工程措施,如通过各种宣传、教育以及适时的防震减灾演习等来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在辽宁"十一五"规划中总体目标是:我省大中城市和城市群、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三、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地震应急包括震前应急防御和震后应急:  震前应急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前,制定大地震灾害一旦发生后的应急行动计划,用于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在大地震发生后作出紧急反应,减轻灾害损失。  震后应急主要包括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对地震参数(发震的地点、地震的震级等)的快速测定和报告;震后震情的发展趋势、强余震预测和地震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和灾后救援等。  灾后救援:2003年7月29日辽宁省成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由沈阳消防特勤总队,医疗、地震工程、通讯技术人员组成,共144人。经过几年的训练和演练,已具备了较强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在这方面也可以发挥社区的作用,如社区可建立一支志愿者队伍,这些志愿者在震灾发生时,能发挥有效的自救与互救的作用。  震后自救与互救:  震后自救:   地震发生大家一定不要惊慌,要冷静,利用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沉着应对。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设法脱离险境,及时找到脱离险境的通道。  震后互救:   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  此外,地震次生灾害的预防也很重要,如水灾,火灾,毒气,煤气等是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防震、避震也会带来非常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平时做好的防震准备工作:  一是平常要注重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二要根据居住环境,确定好疏散路线;三是学习防火知识,制定周密的防火计划,具有扑火的本领;四是学会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抬运伤员等医疗救护技能,尽可能组织家庭成员进行避震演练,以适应自救互救的需要;五是发现地光、地声、震动等地震信号或听到临震警报后,应因地制宜地选择避震方式方法,准备好应手的避震器物、手电筒和止血类药品。住平房者,可迅速逃离住宅,到开阔的地方去;住楼房者、可立即拿上湿毛巾捂住口鼻,躲在墙角、卫生间、桌下等开间小而牢的部位或坚实的器物下,等主震过后再向楼下逃,以防余震再次袭击,千万不能跳楼;在室外者,要远离高楼、大烟囱、女儿墙、高压线、狭窄街巷、悬崖峭壁、易燃(爆)物及有毒气体储存的地方,以防塌埋和火灾、毒气肆虐。  抓住震前十几秒钟大震的预警现象,预警时间和避震空间的存在,是人们震时能够自救求生的客观基础,只要掌握一定的避震知识,事先有一定准备,震时又能抓住预警时机,选择正确的避震方式和避震空间,就有生存的希望。专家们认为:大多数地震是有感或轻度破坏地震,所以遇震时一定要镇静,并就地躲避。  家庭、学校、公共场所、户外的避震方法:  在家庭怎样避震?  (1)震时就近躲避。如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或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如卫生间等。(2)摇晃时立即关闭火源(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或跳楼(4)震后迅速撤离。   在学校怎样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后悬挂物。  在户外怎样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避开高大建筑物;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如何识别地震谣言?   地震谣传是指那些通过不正当途径进行传播的、毫无科学根据的所谓地震消息,实际上就是"假地震预报"。识别是不是地震谣言主要从三方面判断:  1.是否具有科学性。那些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的、明显违反科学原理的地震消息,一定是地震谣传,比如"地牛翻身"、闰年、闰月等。那些"某月某日某地会发生几级地震"的消息,也必定是地震谣传,因为目前地震预报还没有那么精确。   2.是否符合我国地震预报规定和国际惯例。如"某某著名专家或研究机构预报"一定是假的,因为我国规定,任何个人和机构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  3.是否盲目猜疑和牵强附会。例如有人将天气变化或自然界异常现象说成是将要发生大地震的前兆,这类传言也不可信。  防止地震谣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信政府。一旦有地震谣传,不要随便传播,也不要听之任之,可以立即报告当地政府或地震部门,既可证实消息的真伪,也可让政府部门及时了解情况,迅速平息谣传。怎样识别动物、气象等宏观异常现象?   自然界的许多奇异变化,并不都是地震前兆,所以发现异常后,要注意与非震干扰因素加以区别。  地震前的宏观异常有何特点呢?第一,这些前兆都受地质构造控制,呈条带状,象限状或与本地构造线一致的方向分布,未来震中区相对密集。第二,这些异常在时间上有同步性、数量上有集中性体现出种类多、范围广、数量大、反应强烈的特点。如果我们既能发现异常,又能正确地识别非震干扰,就能把握时机,作到有效预防了。  地震有前兆吗?地震有那些前兆?  答:有,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等一系列异常变化,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   主要有:地震学前兆(如小震活动)、地壳形变、地磁、地电、地球化学、地下流体以及宏观前兆异常等

关于自然灾害的论文600字开头

地震灾害是世界上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一。在目前地震预报仍是个世界性难题的情况下,我们要加强对地震科普知识的学习,以利于掌握正确的避震和自救、互救方法。 当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室内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特别是在楼房内的人,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不易倒塌的空间、墙角或桌子等坚固家具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避震。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都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盲目跳楼和使用电梯。 一位亲身经历过1920年海原5级大地震的老人,曾向人们详细介绍了“伏而待定”的具体方法:“在屋内感觉地震时,要迅速趴在炕沿下,脸朝下,头靠山墙,两只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正手反握右臂,鼻梁上方凹部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嘴,用鼻子呼吸”。 户外的场合,要避开高大建筑物等危险之处,护住头,迅速跑到空旷场地蹲下。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因此,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另外,室外的人尽量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工厂或设施。如遇燃气、毒气泄漏、火灾,用湿手巾捂住口鼻,匍匐逆风绕到上风方向。 在百货公司、地下通道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请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行动。就地震而言,地下通道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灯也会即刻亮起来,要镇静地采取行动。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高层大厦以及附近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停止,停在最近的楼层。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要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要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的话,请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播放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及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地震发生后,人们可能面对各种困难,必须克服恐惧心理,用正确的方法自救求生,这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免遭新的损失,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能自行脱险,一定要沉住气,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如果暂时无法脱险,要想办法维持生命,寻找食物和水,保存体力,耐心等待,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切不可大声哭喊,勉强行动,尽量闭目休息。时间就是生命。被救后要积极参与震后救人工作,迅速壮大救援队伍,让更多的人获救,要先救近处的人,先救青壮年,先救容易救的人,先救 “生”、后救“人”;要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木有免费的,有意可以联系,开空间有扣号。可以帮你写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