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投资银行学论文1500字怎么写好

发布时间:2024-07-06 23:56:37

投资银行学论文1500字怎么写好

555计划吧。1500人工。500自用。500家用。500存。1年后开始投资。5年内必有10万!

关于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分析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  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是导火线  实际次贷债券只有6000亿美元,引发了这么大的金融危机,全是由于跟风即人们的心理预期造成的羊群效应:它是指市场上存在那  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理论上羊群效应会加剧市  场波动,并成为领头羊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下述案例中烧饼就是领头羊在现实经济中,次贷房贷是领头羊。  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这里原创一个案例:  两个人卖烧饼,每人一天卖20个(因为整个烧饼需求量只有40个),一元价一个,每天产值40元后来两人商量,相互买卖100个(A向B  购买100个,B向A购买100个),用记账形式,价格不变,交易量每天就变成240元。——虚拟经济产生了  如果相互买卖的烧饼价为5元,则交易量每天1040元,这时候,A和B将市场烧饼上涨到2元,有些人听说烧饼在卖5元钱1个,看到市场  烧饼只有2元时,赶快购买。——泡沫经济产生  烧饼一下子做不出来,就购买远期饼A和B一方面增加做烧饼(每天达100个或更多),另一方面卖远期烧饼,还做起了发行烧饼债券  的交易,购买者一是用现金购买,还用抵押贷款购买。-——融资,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购买,既没有现金,又没有抵押品,A和B就发放次级烧饼债券,并向保险机构购买了保险。——次级债券为次贷危机播下种子  某一天,发现购买来的烧饼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发霉,就赶快抛售掉,哪怕价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烧饼店裁员了(只要每天40个烧饼就可以了)——失业;烧饼债券变废纸了——次贷危机  抵押贷款(抵押品不值钱)收不回,贷款银行流动性危机,保险公司面临破产等。——金融危机  在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过程中,金融机构的金融杠杆和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  从美国更深层次来分析原因的话,有以下三点:  一是, 超前消费长期积累酿成的恶果。美国长期盛行超前消费,鼓励人民买房子、买汽车、买高档消费品,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  向居民发放这样那样的信用卡,鼓励超前消费。“用明天的钱为今天享受”。“让美梦提前到来,让美梦成真。“能挣会花是时代的骄  子”。说得天花乱坠,这种超前消费,在若干年中也曾带来暂时的繁荣。但这种预支未来购买力的行径,毕竟是“寅吃卯粮”,存在泡  沫,一时的繁荣,带有虚幻的色彩。一旦经济不景气,出现大批失业者,还不出欠款,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急剧下降,美国次级债凸显于  世人面前,银行呆帐成堆,一些投资银行面临破产境地。  二是,美国的银行为高薪所累。美国银行业长期来养尊处优,似乎是“天之骄子”。高层领导皆是高薪,年薪数百万美元比比皆是,  中等白领阶层年薪也达数十万美元。银行业长期来由于借贷额巨大,获利甚丰,掩盖了矛盾,尽管年复一年支付高薪,但尚能过得去。  一旦债务人难以偿付债款,出现成批呆帐,形成三角债。银行始则周转不灵,继则巨额亏损。于是大批裁员。若认真反思,高薪是过多  地享用经济成果,含有剥削因素。或者说是一种“竭泽而渔”、“杀鸡取蛋”的愚蠢之举。  三是,美国目前缺乏新兴的产业。美国多年来常有新兴的产业引领世界潮流。如高速公路、汽车工业、航空业、电子通信业。如电脑  的硬件软件、手机曾遥遥领先当许多国家尚处于萌芽状态,美国则已面广量大地形成产业。但近十年来,美国这些领先的产业已处于徘徊  状态,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迅猛追赶,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业发展神速,美国的优势相对削弱,或者说正在逐渐失去优势。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于中国的影响,直接影响相对有限,中国官方储备及商业银行投资的美元资产在本轮危机  中一度暴露于风险中,但总体而言投资损失有限,不会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较大冲击。  具体影响也就是以下几点:  第一,美国消费减少影响中国出口,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  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进口方面:  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经济在下半年仍有下滑的可能,从而导致其国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继续降低,而投资支出将出现增加,“这对  中国的外贸出口并不是一个利好消息”,如果美国国民的消费需求减少而制造业因投资增加而逐渐恢复活力,那么势必减少从中国进口商品  的数量。  第二,加大国内进口商品成本,进口方面,由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则与美元汇率密切相关,目前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  美元走势的强弱决定了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高低,虽然中长期还是看好美国经济走强和美元汇率走高,但是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  市场所认可,如此一来,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被再度推高,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为增加。  第三,重创国内金融市场信心,第一个层面是市场信心,美国出大问题的机构相继破产,给中国的投资者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可以获得  印证的是,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消息传来的次日,正值A股结束中秋三天假日开市,沪深两市银行板块全线暴跌,其表现只能以“惨不忍睹”来形  容,其中,工商银行跌95%,建设银行跌94%,中国银行跌17%。在多方利空消息的垂直打击之下,沪深两市银行股全天放量大跌超过0%,  多达8家银行股跌停。  第四,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直接损失,雷曼兄弟破产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的直接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的金融机构、投资者持  有较多的次级债券,形成实际损失;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出现衰退,它会传导到中国来。根据破产文件显示,雷曼兄弟前30大无抵押债  权人主要是亚洲金融机构,包括日本的Aozora银行、中央三井信托、住友三井金融、瑞穗实业银行、信金中央金库、国内金融机构中中国银  行再度被牵涉其中。据报道,雷曼对日本Aozora银行欠款额达62亿美元,对瑞穗实业银行欠款额达82亿美元,对花旗集团香港子公司欠款额  约为75亿美元,而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也曾主导给雷曼贷款5000万美元。  针对金融危机的经济萎缩,失业增加等负面影响,中国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应该说这些政策措施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  收支4方面的国家宏观经济目的都相关,都会正面影响:  (1)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  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  (2)宽松的货币政策。9月、10月、11月、12月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目的是  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  (3)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 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5)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6)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  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7)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如中日韩之间的货币互换等) 。  以上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其他政策  (1)宽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已实施了证券交易税的下降和利息税的取消),扩大政府支出(40000亿拉动内需正在实施中);  (2)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  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3)减少企业负担:劳动法的调整等;  (4)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5)产业振兴计划

国际金融新秩序: IMF的改革背景引起问题如何解决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话语权新的监管机制多元化货币结论自己的意见

投资银行学论文1500字怎么写

你几年级的就4000字 我没看错吧

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有很多种,为了更加易于理解“什么是好股”,我归纳了主要的六种,可能互相之间会有点重合或者互为因果。 第一,垄断优势。按照经济学上的“垄断”的含义,是指单一的出卖人或少数几个出卖人控制着某一个行业的生产或销售。我用自己的话说,就是独家生意。或者说得长一点,是独家经营,或者重要产品、服务的最先推出和独家拥有。香港交易所和澳大利亚交易所就是独家生意,在本地区本国独此一家,别无竞争。美国辉瑞药厂的伟哥刚推出来的时候,也是独霸天下。当然,垄断除了独家生意以外,还有一种叫寡头垄断,我们在市场上经常能发现,80%的市场和利润被两至三家最大的生产组织所拥有。银行信用卡大部分必须通过万事达或维萨两家国际组织的网络,世界上的碳酸性饮料的市场基本上就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所垄断。国内牛奶的市场最大的两家是蒙牛和伊利。不过,我更推崇的是独家垄断。 第二,资源优势。资源就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诸要素。很多公司都拥有各自的资源。资源的关键在于稀缺,按照稀缺的程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比如江西铜业拥有铜矿,但却还不具备独占的优势,因为很多铜业公司也有铜矿,不能算是最高等级。中国石油的等级就要高一些,南非的黄金钻石等级更高一些,而盐湖钾肥所拥有的钾盐矿,则占全国总量的近90%,这种资源的优势就具有独一无二的性质。又比如离开了茅台镇就生产不了茅台酒,那么茅台酒厂资源优势就具有独占性质。我最喜欢的是具有独占性质的资源优势的公司。 第三,品牌优势。有品牌的企业很多,有了品牌并不等于有了独一无二的优势。品牌优势的独一无二简单地说就是要强大,强大到行业第一。茅台号称国酒,同仁堂号称国药,耐克公司那简单的一勾,就是世界最好的体育用品公司和运动产品的标识,已深深为全世界特别是年轻一代消费者所喜爱。这种优势也是巴菲特的最爱,他叫做消费独占,我有时把它叫做消费者心理霸占,就是把消费者的魂勾去了。比如同样的产品,人家就要买这个牌子的,哪怕这个牌子贵了一大截。 第四,能力技术优势。也就是大家讲得最多的核心竞争力。能力指的是公司团队在决策、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技能,比如万科公司,它在品牌强大之前,主要是管理团队极为优秀,能力太强,堪称地产界第一。烟台万华的MDI制造技术独家拥有。微软的技术优势简直是世界老大,任何软件产品不适用WENDOWS系统,你就麻烦了。1997年我第一次接触到招商银行的一卡通时,就深为他们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所震动。一张卡片,居然可以活期定期本币外币全包含,而且比存折易带,又不暴露存款数字。这在当时可是全国领先。其后他们还不断推出金融服务创新品种,一直在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这就是能力技术优势最直观的例证。 第五,政策优势。政策优势主要是指政府为加强相关产业的战略位置,制订有利于发展的行业政策与法规,使相关产业形成某种具有限制意义的优势。除了专利保护和减免税优惠政策外,有个原产地域保护政策也很有意思。例如香槟酒。香槟是法国一个地方,只有这个地方生产的气泡酒才能叫香槟,别的地方就不行。政策优势,就是指这种具有限制性质的优势。云南白药,片仔癀,马应龙三个公司的产品被列为国家一类中药保护品种,在很长时间内别人都不能生产,甚至也不能叫这个名字。茅台镇上也有别的酒厂,但只有茅台酒厂的酒才能叫茅台这个名字。 最后,行业优势。行业分析是投资者作出投资抉择很重要的一步,有时甚至是投资成功的先决条件。因为有些行业牛股成群,投资的赢面高;有些行业却牛股稀少,投资获胜的概率低。这是因为基本面确实如此:有些行业就是有先天优势,有些行业注定要吃亏。有些行业就是稳定增长,没有周期性,比如食品饮料业;有些行业就是门槛高,大部分企业进不来,比如航天业;有些行业就是有提价能力,不会你杀价我也杀价,比如奢侈品行业;有些行业的产品就是不怕积压,甚至越积压越值钱,比如白酒葡萄酒;有些行业就是集中度高,它们的优势就是竞争对手少,比如银行业、保险业,更不要说交易所和银行卡国际组织。有专家喜欢用行业利润永远趋向平均化的经济学理论与我辩论,意思是当一个行业拥有暴利的时候必然会引起更多的人和企业进入,从而带来行业利润最后平均化。其实这只是一般而论,很多情况并不如此,因为行业壁垒是客观存在的。 当然,拥有其中一种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还不能构成买入这家公司的充分条件。有了其中一种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就有了关注的前提。接下来要考虑的是这种优势能不能形成极强的赢利能力?比如自来水、电力、燃气、桥梁、高速公路、铁路等公用事业公司,虽然具有明显的垄断优势,可是价格受管制,没有自主定价权,能赚大钱的不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中,广深铁路表现不佳,11年只涨了一倍多。铁路是高度垄断行业,业务好的不能再好,它不太赚钱就是因为事关民生票价不能乱提。张小泉是著名的剪刀品牌,当没有能干的管理层去经营去继续开发的时候,它根本就赢不了利。很多公司拥有资源优势,但当国际商品资源价格处于低潮时,它也是一筹莫展。我们投资股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有没有良好的收益,所有的优势最终也还得落实在收益上。 那么,极为优秀的公司平均每年的利润增长率至少应该是多少呢?我前面说过要“股不惊人誓不休”。好股票应该具有数十倍的成长潜力和前景,平均每年的利润增长率不能低于20%,当然,能超过30%就更好。茅台,招商银行,万科就超过了30%。蒙牛在前几年甚至达到了惊人的90%。 有了某种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又有极强的赢利能力,是不是够条件了呢?还是不够,还要看它的优势和盈利能力能不能长期保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持续竞争优势。这一点难度更高,更有技术含量。买股票就是买未来,长寿的企业价值高。一个公司在某一年赚钱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赚钱。BB机刚出来的时候风光无限,但没几年就不行了。柯达、乐凯等生产胶卷的公司由于数码相机的出现变得非常被动。这就需要我们的眼光更为长远,思想更为深刻。这就需要这个公司“万千宠爱在一身”,也就是多种竞争优势都具有。 可能会有人说,您说的公司近乎完美,好像很难寻觅。其实在我的持股名单中符合的就不止一个,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用条件套一套。要做到“股不惊人誓不休”,当然不会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你发了上等愿,至少能结中等缘吧。我主要是提供一个严格的思路,在挑选股票方面要精益求精,锦上添花,没有止境。这才是追求卓越,这才是无懈可击。 谈了这么多,一直没有谈到价格,价格不太重要吗?不是的,价格当然重要,“安全空间”这个词简直是价值投资者的口头禅。好公司加上好价格才是好股票。我曾经把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概括为十二个字:好股,好价,长期持有,适当分散。就已经把好价包括在内了。但我们谈的主要问题是优秀公司的问题。同时我认为,相对价格来说,好股是第一位的。先好股,再好价;先定性,再定量。这也是一种投资哲学。 买股要随时 买股要随时,就是主张“随时买”。必须申明,这是针对大多数人尤其是有稳定后续资金的工薪阶层而言的。 经常有人面容严峻地向我提出:“随时买,价格不用管了吗?万一买到高价的怎么办?”其实,提问题的朋友没有深思熟虑过,价格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在实践中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问题,能力圈之外的问题。你如果有幸常能在入市时遇到“9·11”或者金融危机之后这样的大机会,当然是件美事,然而股市牛熊难测,风云莫辨,不确定性是主流,必须“以不变应万变”来对付。我的经验是,努力捕捉机会也会丧失机会,放弃这样努力也许就逮住了更多机会。多想想方法,而不要动太多的脑筋去想买入时机的问题,也不要成天去盘算市赢率的高低。不同的人参加工作有先后,入市时间有早晚,一旦决定投资,难免会买到高点低点,但有了严格选和不要卖,即使是不那么幸运,最终还是会大获全胜。 有的股友引用巴菲特先生坐拥几百亿现金不出手,并表示愿意一直等下去(等到合适价格)的例子,来反驳我的“随时买”,甚至指责我有背离巴菲特的嫌疑。然而我经过再三思考,坚信这并无大错,尤其是这么多年,眼见很多朋友一再等待贵州茅台、招商银行、港交所等股票的价格跌到他们的心理价位,结果或者是永远无法买到,或者是失去耐心买得更高的事例,更能感受到学习巴菲特不能教条的重要意义。不要忘了,在美国投资界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组成人员状况的调查中,尽管顶尖的往往是职业投资者,但人数比例最高的恰恰是在二战以后简单买入并且长期持有的普通投资者。 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就是“没钱靠体力,钱少靠智力,钱多靠掌握时机”。坐拥几百亿现金的巴菲特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属于世界顶尖“钱多”的那一类。我的这个“随时买”不包括拥有大资金的投资者和专业投资机构,只是针对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大多数人属于“钱少”的工薪阶层,每月有固定的工资奖金收入,“随时买”就是每个月都用工资奖金的剩余部分买,这种固定的买法最终能使买到的股票成本平均化,既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但由于严格挑选,买到的基本上是优秀公司的股票,长期来看,收益率还是极为可观。这是靠智力的买法,只要实施,可以说人人都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不信的话,看看我给出的这个方法: 深圳的年轻人如果月薪在3000元左右,那么一对情侣如有毅力又有恒心,每月拿出收入的20%,即每个月各拿出600元来进行投资,按月买进那些平均利润递增在20%以上的公司股票,无论如何都不再卖出。40年后,就轻松成为亿万富翁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计算一下。 当然,选到平均每年不低于20%增长的优秀股票有一定难度。但工资奖金是会不断增加的,如果把增加部分中的20%再追加投资,不就好事易成了吗? 持股要耐心 投资的辩证法在于:该复杂的复杂,该简单的简单。“选股要严格”,属于复杂的范围,但“买股要随时”和“持股要耐心”则格外简单,就象风暴之后天空特别碧蓝一样。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很多极具智慧的话语,如“不战而胜”,“无为而无不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等。特别是“大道至简”和“以不变应万变”这两句话。把这些用来指导投资,就成了轻松赚钱的学问。也就是说,精选了好股以后,把好股简单的留起来就行了。我曾经说过:“象集邮一样收藏好公司的股票”,更爱说的是:“做好股收藏家”。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不是一个特别有耐心的人?你的一些股票五年多没动一下,你怎么能守得住?其实我在生活中是个很急躁的人。只是投资股票和其他事情不一样,你不长期持有就很难稳赚不赔,很难成就一番事业。发财要有耐心,这是千真万确的。赌场和摸彩票能提供一夜暴富的机会,但概率才多少?收藏的发财概率比赌博和摸彩要高一点,但收藏到珍品真迹的不多,大部分是收了假古董赝品什么的;做期货、买权证的发财概率比收藏的又高一点,但长期成功的实在太少;短线炒作股票成功概率又要高一些,但总体而言,失败多于成功。可是你放眼世界,多少人通过长期持有股票和房地产成为亿万富翁。这些认识在前面说过,也是经过惨痛的失败才换来的东西。这个东西叫“定力”,我把它看得很重,仅次于“眼力”。我经常建议朋友,在你的投资字典里删掉那个“卖”字。 没有丰富投资实践的人大多会想,如果结合短线,不是赚得更多吗?这是不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有一定经验的股民往往会问:“难道涨的太高也不卖吗?” 我的回答是不要卖。因为有些东西说说容易,就像低买高卖,实际操作时很难判断什么是高,什么是低。就象无法判断明天是涨还是跌一样。很多短线利润是要放弃的,因为放弃你才能得到更多。有舍才能有得,这就是辩证法。我和很多股友有充分的实践证明,判断高低涨跌这些东西太复杂了,这是自己能力圈之外的东西,也是害人的东西,它让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拣芝麻不抱西瓜。如贵州茅台、招商银行、万科哪天卖合适?哪天卖都不合适。从长期趋势看,任何卖出好公司的行为都是愚蠢的,逆经济发展潮流的行为。其结果都不理想。最多在一个局部战役中获胜,而在全局上落败。股市上流传着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有些东西的影响还非常之大,比如“高抛低吸”就是一例。我们看到的是绝大多数人恰恰相反,低抛高吸,大盘一向上就追涨,大盘一下跌就斩仓;上证指数跌到1000点时,每日成交量只有几十个亿,可见大多数人没有“低吸”,上证指数涨到5000点时,每日成交量高达两三千亿,可见大多数人没有“高抛”。再说,判断高低也是个技术层面的东西,不是智慧层面的东西。小赚靠技巧,大赚靠智慧。为什么股市中最后总是赚钱的人少呢?这和过度操作有关。许多人基本上每天都盯住股市行情不放,不停地在捕捉所谓的时机,不停地想低吸高抛。但真有几个人成功?还是举大家都知道的刘元生先生长期持有万科公司股票的例子,就是简单持有,买了就不卖。其实这18年中万科股票有无数次下跌,要是他老想着高抛低吸,能从几百万变成几个亿吗?技巧层面的东西,不但把人弄得非常辛苦,而且并没有给很多人带来可观的收益,至少在电脑房里炒得昏天黑地的股民情况大致是这样。人们经常会忽视:最好的往往是最简单的。 谈到这里,或会有股民质疑:“难道公司的基本面严重变坏,你也坚持不卖吗?”我的回答一如既往。即便不能排除这种情况,还是可以坚持不卖。这似乎不太符合巴菲特的思想。但我仍然认为这是对的,而且这是经过认真思考和实践过的。我很喜欢彼得林奇的看法,假如你有十个股票的长期投资组合,中间有一个股票出了问题,由于选的都是极为优秀的公司,那么我们持有的其他九个股票还是在给你赚大钱,几十年后,也就是一个亿和九千万的差别而已。何况那只股票也不会跌到零。就算你在某个优秀公司基本面出问题之后成功卖出,只是在策略上对了,战略上你却错了。你可能失去获得将来长期收益的大好机会,你也可能在心理上由于变得过于关心,由藏家变成了炒家,因小失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一点哲学思维。进一步说,一个优秀公司的基本面出了问题,你可能事后才知道,而这时股价已经下跌了不少,这时卖出很难说是正确的行动。也许,情况又是恰恰相反,你要继续买进了。有几个例子很说明问题。一个是沙特王子阿瓦立德的“花旗之战”。1990年前后,花旗银行因房贷和拉美业务的拖累而陷入困境,当时许多人疯狂出逃,股价掉得一塌糊涂。这个时候阿瓦立德反而不断注资增持。4年之后,花旗银行终于渡过难关,有着坚定信念的阿瓦立德成为最大的单一股东,十几年后又成了最大赢家,一举收获近百亿美元!占他全部身家的一半。阿瓦立德说他总是在寻找同样的东西,那就是国际上知名的公司,它们拥有健康稳固的根基,但却陷入了暂时的困难之中。另一个例子是2004年底伊利股份公司的董事长郑俊怀被抓,基本面出现了问题,股价从14元掉到9元。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有些惊慌,我则劝他们在9元时再买进并一直持有,现在听我建议的朋友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深发展也是如此,它在1997年后基本面不佳,但从1990年就开始一直持有的人还是大大的赢家。 可能还有人会问:“如果我需要用钱也不卖吗?”这个严格地说是个投资以外的问题。需要用钱有很多种情况,除非牵涉到极其巨大的家庭或个人的剧变,需要大笔的钱来救急和转危为安,比如家人患病急需用钱,你还坚持不卖,那就失去了投资的意义。投资就是要让自己和家人幸福安乐。一般情况下,要学会坚持不卖,否则我们就很容易找到各种借口把优秀的好股票卖出去。等到赚了大钱之后,就能体会到那种意义了。到那时对资产结构进行一点调整,都是很简单很自然的事。对于投资者来说,首要考虑的是怎么赚,而不是怎么花。而一直持有就是最好的赚钱方法。 还会有人问到:“当我们发现了更好的公司股票,可不可以卖呢?”我的回答是,这种情况不叫卖,叫换股,因为总的投资数量和投资金额没有变,还是在收藏好公司的股票。只要不是太频繁,这是可以考虑的。对于非职业投资者,我还是倾向于不卖先前的股票,而是用后来的收入再买进。因为深思熟虑的人不多,很容易把换股变成炒来炒去。 在这里,我想再举一个深圳人有亲身感受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要长期持有。大多数深圳人既买房又炒股,这几年房市、股市都是大牛市,按说两个市场的赢输概率应该差不多。然而统计数据表明,买房赚钱的高达98%以上,而在今年五月的统计中,在股市牛气冲天时居然有30%的人亏损。什么原因?买房的人很少频繁地“炒短线”,而炒股的人却不少有“手痒症”或“多动症”。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关心卖的人多,而想当收藏家的不多。其实,卖掉好公司的股票才是最大的风险。“炒”是投机者心中的魔鬼。澳门赌王何鸿燊在回答记者有关什么是赌博赢钱的诀窍时,说的是“不赌”。如果有人问我炒股赚钱的诀窍,我的回答是“不炒”。我们买的是极为优秀的企业,它们是最有活力的公司,有最为宝贵的资源、最有前途的产品,处在最好的行业中,也有最能干的经营管理者,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一劳永逸。股市其实是一个“乌龟”打败“兔子”、“懒人”战胜“忙人”、“笨人”战胜“聪明人”的地方。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  流动性缺口客观存在。从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的实际情况看,流动性供给无法充分满足流动性需求,客观上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缺口。  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资本杠杆比率越来越高,近两年均超过50%。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逐年下降。即便如此,随着近年来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制度背景、经济金融环境及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变化,经营的安全性已不能用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来衡量,在国内外金融市场日益发达从而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即使资本充足率达到警戒线以上也已不足以保证银行经营系统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标准衡量,合理的资产形式及其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产形式单一的问题,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受合同期限等因素的影响,流动性较差,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高占比,必然限制了整个资产的流动性。  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成为流动性风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使得占全部资产较大比重的信贷资产缺乏流动性,从而影响了资产的总体流动性。  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潜在风险加大。目前各商业银行流动性负债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加大了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和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生成机理  目前,商业银行虽然整体上尚未出现流动性风险的危机,但其潜在的流动性风险是大量存在的。在经营过程中资产和负债在期限搭配上的缺陷,即把大量的短期资金安排了长期的资金运用,是造成流动性缺口的主要原因。在资产与负债期限非对称搭配的同时,又未安排充足的支付准备,以致资金周转失灵。此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也是造成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原因。  从经济环境看,作为我国金融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总体经营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其承受的产品优胜劣汰、更新换代的压力较大,同时面临兼并破产、资产重组等新形势,以致产品创新和经营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而且,受区域经济规模扩张的影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企业效益低下,这些都成为银行收息困难、资产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造成资金周转灵活度下降,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呈不断扩大之势。  从企业经营管理看,国有企业在成立时就普遍没有充足的自有资金,对银行有较强的依赖性,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也普遍采取“负债经营”的策略,这些企业用银行的资金进行周转,却很难按期归还贷款,造成了各商业银行资金的大量沉淀。  从政府行为看,一方面政府通过人民银行对各商业银行信用活动的直接参与,往往把政府风险转嫁到银行自身。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优先发展的项目有些并不一定符合银行贷款标准,尤其是各级政府在不承担项目风险责任的情况下,各银行的贷款往往是没有安全保证的。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下,企业即使能还贷款也要拖欠,其直接后果是使存量流动性风险积累和增量风险叠加。  从内部控制与管理看,商业银行对内部控制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制度牵制乏力,同时,制度不适应新兴业务发展的需要,尚未建立流动性风险甚至经营性风险的分离管理机制,经营行与管理行承担着完全相同的流动性风险。而且,对决策者的决策权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控制,内部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从而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隐患。  三、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对策  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风险不是单纯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应当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① 加强各级商业银行法人体制,强化经营系统调控功能。可以将银行系统内资金逐级、逐步集中,充分发挥资金管理行对于全系统内资金的调控功能,建立健全一级法人体制下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各级银行的经营行为。建立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决策控制、实施控制、事后监控和预警机制。②建立高效、科学的系统内资金调控反馈机制,管理行及时根据各分支机构资金头寸情况,进行有效的资金调剂,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体制。③实现各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强化资金在各行全系统调拨,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金资源,实现资金在全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增强系统内资金的效益性和流动性。  对资产负债进行结构性调整。①优化储备资产结构,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准备。根据资产的流动性,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配置各类资产的数量,确定相互间的配比关系,构建适宜的资产结构,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防范流动性风险的防线。②降低信贷资产,提高非信贷资产比重。力争使债券投资等非信贷资产占比逐年增加,保证债券投资每年以3%~5%的比例递增。③增加贷款总类,提高贷款的变现能力。要逐步提高票据贴现、质押贷款的比重,增强信贷资产的变现能力,同时,由于资产结构固态化严重,因此,各商业银行必须着力盘活存量,压缩不良贷款,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健全科学的放贷机制,确立贷款的保障和补偿机制。④ 抓住公开市场业务的新机遇。由于公开市场业务为银行提供了方便、迅捷的融资渠道,从长远看,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成熟必将带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给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更多的便利。  通过金融创新降低流动性风险。①负债业务的创新,重点是通过主动型负债,增强负债的流动性。②资产业务的创新,包括在逐步增加优质信贷资产比重的同时减少信贷资产总量占比,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等。③中间业务的创新,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水平,完善其服务功能,大力开办各种委托代理和中间服务业务,提高资产负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  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①做好对资产负债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通过对流动性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情况的预测和分析,完成对潜在流动性的衡量。②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包括预测风险警情、确定风险警况、探寻风险警源,即通过对风险警情指标的预测,银行可以大体评估未来经营时期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状况,确定风险警况。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运行的最终目的是提供线索,排除警情,使流动性风险减至最低程度。因此,探寻警源是预警系统的重要程序。③建立定期的流动性分析制度。包括流动性需求分析、流动性来源分析和流动性储备设计,同时还应当建立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提高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投资银行学论文1500字怎么写的

题目:从冰岛金融危机看贪婪的金融巨头们 这个题目有很大的发挥的余地 可以先从18世纪金匠银行家说起 详细解释这次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 解释冰岛为什么会出现危机 -金融业占国家GDP的比重大 -储蓄利率高,导致国外储蓄增多 -拿外国人的钱和外债去投资高风险的美国金融衍生品 -房地产热退潮,导致资产缩水 -实体经济过小,导致外汇储备不足 美国的金融衍生品极其错综复杂和高风险,房地产、银行、投行、保险、地产中介都是捆绑在一起的,当经济出于下滑时,就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是贪婪的美国金融巨头引起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而冰岛只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缩影,今后将会出现类似冰岛这样的国家 这次金融危机只是一个教训,为了不在有冰岛这样不幸的国家,只有限制金融巨头那贪婪的金融衍生品无限制地发售,才可以避免再出现冰岛这样的国家自己写,自己动脑,提纲作为前辈的我已经给你了!

虽然抄袭作业是不好的,但是蜘蛛(知道帖主)抄完以后想必也会从中有所得的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过几十次了,每次根据不同的提问要求 有所不同,可以点我的名字,从我的历次答案中抄:)

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有很多种,为了更加易于理解“什么是好股”,我归纳了主要的六种,可能互相之间会有点重合或者互为因果。 第一,垄断优势。按照经济学上的“垄断”的含义,是指单一的出卖人或少数几个出卖人控制着某一个行业的生产或销售。我用自己的话说,就是独家生意。或者说得长一点,是独家经营,或者重要产品、服务的最先推出和独家拥有。香港交易所和澳大利亚交易所就是独家生意,在本地区本国独此一家,别无竞争。美国辉瑞药厂的伟哥刚推出来的时候,也是独霸天下。当然,垄断除了独家生意以外,还有一种叫寡头垄断,我们在市场上经常能发现,80%的市场和利润被两至三家最大的生产组织所拥有。银行信用卡大部分必须通过万事达或维萨两家国际组织的网络,世界上的碳酸性饮料的市场基本上就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所垄断。国内牛奶的市场最大的两家是蒙牛和伊利。不过,我更推崇的是独家垄断。 第二,资源优势。资源就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诸要素。很多公司都拥有各自的资源。资源的关键在于稀缺,按照稀缺的程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比如江西铜业拥有铜矿,但却还不具备独占的优势,因为很多铜业公司也有铜矿,不能算是最高等级。中国石油的等级就要高一些,南非的黄金钻石等级更高一些,而盐湖钾肥所拥有的钾盐矿,则占全国总量的近90%,这种资源的优势就具有独一无二的性质。又比如离开了茅台镇就生产不了茅台酒,那么茅台酒厂资源优势就具有独占性质。我最喜欢的是具有独占性质的资源优势的公司。 第三,品牌优势。有品牌的企业很多,有了品牌并不等于有了独一无二的优势。品牌优势的独一无二简单地说就是要强大,强大到行业第一。茅台号称国酒,同仁堂号称国药,耐克公司那简单的一勾,就是世界最好的体育用品公司和运动产品的标识,已深深为全世界特别是年轻一代消费者所喜爱。这种优势也是巴菲特的最爱,他叫做消费独占,我有时把它叫做消费者心理霸占,就是把消费者的魂勾去了。比如同样的产品,人家就要买这个牌子的,哪怕这个牌子贵了一大截。 第四,能力技术优势。也就是大家讲得最多的核心竞争力。能力指的是公司团队在决策、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技能,比如万科公司,它在品牌强大之前,主要是管理团队极为优秀,能力太强,堪称地产界第一。烟台万华的MDI制造技术独家拥有。微软的技术优势简直是世界老大,任何软件产品不适用WENDOWS系统,你就麻烦了。1997年我第一次接触到招商银行的一卡通时,就深为他们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所震动。一张卡片,居然可以活期定期本币外币全包含,而且比存折易带,又不暴露存款数字。这在当时可是全国领先。其后他们还不断推出金融服务创新品种,一直在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这就是能力技术优势最直观的例证。 第五,政策优势。政策优势主要是指政府为加强相关产业的战略位置,制订有利于发展的行业政策与法规,使相关产业形成某种具有限制意义的优势。除了专利保护和减免税优惠政策外,有个原产地域保护政策也很有意思。例如香槟酒。香槟是法国一个地方,只有这个地方生产的气泡酒才能叫香槟,别的地方就不行。政策优势,就是指这种具有限制性质的优势。云南白药,片仔癀,马应龙三个公司的产品被列为国家一类中药保护品种,在很长时间内别人都不能生产,甚至也不能叫这个名字。茅台镇上也有别的酒厂,但只有茅台酒厂的酒才能叫茅台这个名字。 最后,行业优势。行业分析是投资者作出投资抉择很重要的一步,有时甚至是投资成功的先决条件。因为有些行业牛股成群,投资的赢面高;有些行业却牛股稀少,投资获胜的概率低。这是因为基本面确实如此:有些行业就是有先天优势,有些行业注定要吃亏。有些行业就是稳定增长,没有周期性,比如食品饮料业;有些行业就是门槛高,大部分企业进不来,比如航天业;有些行业就是有提价能力,不会你杀价我也杀价,比如奢侈品行业;有些行业的产品就是不怕积压,甚至越积压越值钱,比如白酒葡萄酒;有些行业就是集中度高,它们的优势就是竞争对手少,比如银行业、保险业,更不要说交易所和银行卡国际组织。有专家喜欢用行业利润永远趋向平均化的经济学理论与我辩论,意思是当一个行业拥有暴利的时候必然会引起更多的人和企业进入,从而带来行业利润最后平均化。其实这只是一般而论,很多情况并不如此,因为行业壁垒是客观存在的。 当然,拥有其中一种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还不能构成买入这家公司的充分条件。有了其中一种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就有了关注的前提。接下来要考虑的是这种优势能不能形成极强的赢利能力?比如自来水、电力、燃气、桥梁、高速公路、铁路等公用事业公司,虽然具有明显的垄断优势,可是价格受管制,没有自主定价权,能赚大钱的不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中,广深铁路表现不佳,11年只涨了一倍多。铁路是高度垄断行业,业务好的不能再好,它不太赚钱就是因为事关民生票价不能乱提。张小泉是著名的剪刀品牌,当没有能干的管理层去经营去继续开发的时候,它根本就赢不了利。很多公司拥有资源优势,但当国际商品资源价格处于低潮时,它也是一筹莫展。我们投资股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有没有良好的收益,所有的优势最终也还得落实在收益上。 那么,极为优秀的公司平均每年的利润增长率至少应该是多少呢?我前面说过要“股不惊人誓不休”。好股票应该具有数十倍的成长潜力和前景,平均每年的利润增长率不能低于20%,当然,能超过30%就更好。茅台,招商银行,万科就超过了30%。蒙牛在前几年甚至达到了惊人的90%。 有了某种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又有极强的赢利能力,是不是够条件了呢?还是不够,还要看它的优势和盈利能力能不能长期保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持续竞争优势。这一点难度更高,更有技术含量。买股票就是买未来,长寿的企业价值高。一个公司在某一年赚钱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赚钱。BB机刚出来的时候风光无限,但没几年就不行了。柯达、乐凯等生产胶卷的公司由于数码相机的出现变得非常被动。这就需要我们的眼光更为长远,思想更为深刻。这就需要这个公司“万千宠爱在一身”,也就是多种竞争优势都具有。 可能会有人说,您说的公司近乎完美,好像很难寻觅。其实在我的持股名单中符合的就不止一个,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用条件套一套。要做到“股不惊人誓不休”,当然不会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你发了上等愿,至少能结中等缘吧。我主要是提供一个严格的思路,在挑选股票方面要精益求精,锦上添花,没有止境。这才是追求卓越,这才是无懈可击。 谈了这么多,一直没有谈到价格,价格不太重要吗?不是的,价格当然重要,“安全空间”这个词简直是价值投资者的口头禅。好公司加上好价格才是好股票。我曾经把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概括为十二个字:好股,好价,长期持有,适当分散。就已经把好价包括在内了。但我们谈的主要问题是优秀公司的问题。同时我认为,相对价格来说,好股是第一位的。先好股,再好价;先定性,再定量。这也是一种投资哲学。 买股要随时 买股要随时,就是主张“随时买”。必须申明,这是针对大多数人尤其是有稳定后续资金的工薪阶层而言的。 经常有人面容严峻地向我提出:“随时买,价格不用管了吗?万一买到高价的怎么办?”其实,提问题的朋友没有深思熟虑过,价格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在实践中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问题,能力圈之外的问题。你如果有幸常能在入市时遇到“9·11”或者金融危机之后这样的大机会,当然是件美事,然而股市牛熊难测,风云莫辨,不确定性是主流,必须“以不变应万变”来对付。我的经验是,努力捕捉机会也会丧失机会,放弃这样努力也许就逮住了更多机会。多想想方法,而不要动太多的脑筋去想买入时机的问题,也不要成天去盘算市赢率的高低。不同的人参加工作有先后,入市时间有早晚,一旦决定投资,难免会买到高点低点,但有了严格选和不要卖,即使是不那么幸运,最终还是会大获全胜。 有的股友引用巴菲特先生坐拥几百亿现金不出手,并表示愿意一直等下去(等到合适价格)的例子,来反驳我的“随时买”,甚至指责我有背离巴菲特的嫌疑。然而我经过再三思考,坚信这并无大错,尤其是这么多年,眼见很多朋友一再等待贵州茅台、招商银行、港交所等股票的价格跌到他们的心理价位,结果或者是永远无法买到,或者是失去耐心买得更高的事例,更能感受到学习巴菲特不能教条的重要意义。不要忘了,在美国投资界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组成人员状况的调查中,尽管顶尖的往往是职业投资者,但人数比例最高的恰恰是在二战以后简单买入并且长期持有的普通投资者。 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就是“没钱靠体力,钱少靠智力,钱多靠掌握时机”。坐拥几百亿现金的巴菲特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属于世界顶尖“钱多”的那一类。我的这个“随时买”不包括拥有大资金的投资者和专业投资机构,只是针对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大多数人属于“钱少”的工薪阶层,每月有固定的工资奖金收入,“随时买”就是每个月都用工资奖金的剩余部分买,这种固定的买法最终能使买到的股票成本平均化,既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但由于严格挑选,买到的基本上是优秀公司的股票,长期来看,收益率还是极为可观。这是靠智力的买法,只要实施,可以说人人都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不信的话,看看我给出的这个方法: 深圳的年轻人如果月薪在3000元左右,那么一对情侣如有毅力又有恒心,每月拿出收入的20%,即每个月各拿出600元来进行投资,按月买进那些平均利润递增在20%以上的公司股票,无论如何都不再卖出。40年后,就轻松成为亿万富翁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计算一下。 当然,选到平均每年不低于20%增长的优秀股票有一定难度。但工资奖金是会不断增加的,如果把增加部分中的20%再追加投资,不就好事易成了吗? 持股要耐心 投资的辩证法在于:该复杂的复杂,该简单的简单。“选股要严格”,属于复杂的范围,但“买股要随时”和“持股要耐心”则格外简单,就象风暴之后天空特别碧蓝一样。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很多极具智慧的话语,如“不战而胜”,“无为而无不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等。特别是“大道至简”和“以不变应万变”这两句话。把这些用来指导投资,就成了轻松赚钱的学问。也就是说,精选了好股以后,把好股简单的留起来就行了。我曾经说过:“象集邮一样收藏好公司的股票”,更爱说的是:“做好股收藏家”。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不是一个特别有耐心的人?你的一些股票五年多没动一下,你怎么能守得住?其实我在生活中是个很急躁的人。只是投资股票和其他事情不一样,你不长期持有就很难稳赚不赔,很难成就一番事业。发财要有耐心,这是千真万确的。赌场和摸彩票能提供一夜暴富的机会,但概率才多少?收藏的发财概率比赌博和摸彩要高一点,但收藏到珍品真迹的不多,大部分是收了假古董赝品什么的;做期货、买权证的发财概率比收藏的又高一点,但长期成功的实在太少;短线炒作股票成功概率又要高一些,但总体而言,失败多于成功。可是你放眼世界,多少人通过长期持有股票和房地产成为亿万富翁。这些认识在前面说过,也是经过惨痛的失败才换来的东西。这个东西叫“定力”,我把它看得很重,仅次于“眼力”。我经常建议朋友,在你的投资字典里删掉那个“卖”字。 没有丰富投资实践的人大多会想,如果结合短线,不是赚得更多吗?这是不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有一定经验的股民往往会问:“难道涨的太高也不卖吗?” 我的回答是不要卖。因为有些东西说说容易,就像低买高卖,实际操作时很难判断什么是高,什么是低。就象无法判断明天是涨还是跌一样。很多短线利润是要放弃的,因为放弃你才能得到更多。有舍才能有得,这就是辩证法。我和很多股友有充分的实践证明,判断高低涨跌这些东西太复杂了,这是自己能力圈之外的东西,也是害人的东西,它让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拣芝麻不抱西瓜。如贵州茅台、招商银行、万科哪天卖合适?哪天卖都不合适。从长期趋势看,任何卖出好公司的行为都是愚蠢的,逆经济发展潮流的行为。其结果都不理想。最多在一个局部战役中获胜,而在全局上落败。股市上流传着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有些东西的影响还非常之大,比如“高抛低吸”就是一例。我们看到的是绝大多数人恰恰相反,低抛高吸,大盘一向上就追涨,大盘一下跌就斩仓;上证指数跌到1000点时,每日成交量只有几十个亿,可见大多数人没有“低吸”,上证指数涨到5000点时,每日成交量高达两三千亿,可见大多数人没有“高抛”。再说,判断高低也是个技术层面的东西,不是智慧层面的东西。小赚靠技巧,大赚靠智慧。为什么股市中最后总是赚钱的人少呢?这和过度操作有关。许多人基本上每天都盯住股市行情不放,不停地在捕捉所谓的时机,不停地想低吸高抛。但真有几个人成功?还是举大家都知道的刘元生先生长期持有万科公司股票的例子,就是简单持有,买了就不卖。其实这18年中万科股票有无数次下跌,要是他老想着高抛低吸,能从几百万变成几个亿吗?技巧层面的东西,不但把人弄得非常辛苦,而且并没有给很多人带来可观的收益,至少在电脑房里炒得昏天黑地的股民情况大致是这样。人们经常会忽视:最好的往往是最简单的。 谈到这里,或会有股民质疑:“难道公司的基本面严重变坏,你也坚持不卖吗?”我的回答一如既往。即便不能排除这种情况,还是可以坚持不卖。这似乎不太符合巴菲特的思想。但我仍然认为这是对的,而且这是经过认真思考和实践过的。我很喜欢彼得林奇的看法,假如你有十个股票的长期投资组合,中间有一个股票出了问题,由于选的都是极为优秀的公司,那么我们持有的其他九个股票还是在给你赚大钱,几十年后,也就是一个亿和九千万的差别而已。何况那只股票也不会跌到零。就算你在某个优秀公司基本面出问题之后成功卖出,只是在策略上对了,战略上你却错了。你可能失去获得将来长期收益的大好机会,你也可能在心理上由于变得过于关心,由藏家变成了炒家,因小失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一点哲学思维。进一步说,一个优秀公司的基本面出了问题,你可能事后才知道,而这时股价已经下跌了不少,这时卖出很难说是正确的行动。也许,情况又是恰恰相反,你要继续买进了。有几个例子很说明问题。一个是沙特王子阿瓦立德的“花旗之战”。1990年前后,花旗银行因房贷和拉美业务的拖累而陷入困境,当时许多人疯狂出逃,股价掉得一塌糊涂。这个时候阿瓦立德反而不断注资增持。4年之后,花旗银行终于渡过难关,有着坚定信念的阿瓦立德成为最大的单一股东,十几年后又成了最大赢家,一举收获近百亿美元!占他全部身家的一半。阿瓦立德说他总是在寻找同样的东西,那就是国际上知名的公司,它们拥有健康稳固的根基,但却陷入了暂时的困难之中。另一个例子是2004年底伊利股份公司的董事长郑俊怀被抓,基本面出现了问题,股价从14元掉到9元。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有些惊慌,我则劝他们在9元时再买进并一直持有,现在听我建议的朋友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深发展也是如此,它在1997年后基本面不佳,但从1990年就开始一直持有的人还是大大的赢家。 可能还有人会问:“如果我需要用钱也不卖吗?”这个严格地说是个投资以外的问题。需要用钱有很多种情况,除非牵涉到极其巨大的家庭或个人的剧变,需要大笔的钱来救急和转危为安,比如家人患病急需用钱,你还坚持不卖,那就失去了投资的意义。投资就是要让自己和家人幸福安乐。一般情况下,要学会坚持不卖,否则我们就很容易找到各种借口把优秀的好股票卖出去。等到赚了大钱之后,就能体会到那种意义了。到那时对资产结构进行一点调整,都是很简单很自然的事。对于投资者来说,首要考虑的是怎么赚,而不是怎么花。而一直持有就是最好的赚钱方法。 还会有人问到:“当我们发现了更好的公司股票,可不可以卖呢?”我的回答是,这种情况不叫卖,叫换股,因为总的投资数量和投资金额没有变,还是在收藏好公司的股票。只要不是太频繁,这是可以考虑的。对于非职业投资者,我还是倾向于不卖先前的股票,而是用后来的收入再买进。因为深思熟虑的人不多,很容易把换股变成炒来炒去。 在这里,我想再举一个深圳人有亲身感受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要长期持有。大多数深圳人既买房又炒股,这几年房市、股市都是大牛市,按说两个市场的赢输概率应该差不多。然而统计数据表明,买房赚钱的高达98%以上,而在今年五月的统计中,在股市牛气冲天时居然有30%的人亏损。什么原因?买房的人很少频繁地“炒短线”,而炒股的人却不少有“手痒症”或“多动症”。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关心卖的人多,而想当收藏家的不多。其实,卖掉好公司的股票才是最大的风险。“炒”是投机者心中的魔鬼。澳门赌王何鸿燊在回答记者有关什么是赌博赢钱的诀窍时,说的是“不赌”。如果有人问我炒股赚钱的诀窍,我的回答是“不炒”。我们买的是极为优秀的企业,它们是最有活力的公司,有最为宝贵的资源、最有前途的产品,处在最好的行业中,也有最能干的经营管理者,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一劳永逸。股市其实是一个“乌龟”打败“兔子”、“懒人”战胜“忙人”、“笨人”战胜“聪明人”的地方。

题目:从冰岛金融危机看贪婪的金融巨头们 这个题目有很大的发挥的余地 可以先从18世纪金匠银行家说起 详细解释这次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 解释冰岛为什么会出现危机 -金融业占国家GDP的比重大 -储蓄利率高,导致国外储蓄增多 -拿外国人的钱和外债去投资高风险的美国金融衍生品 -房地产热退潮,导致资产缩水 -实体经济过小,导致外汇储备不足 美国的金融衍生品极其错综复杂和高风险,房地产、银行、投行、保险、地产中介都是捆绑在一起的,当经济出于下滑时,就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是贪婪的美国金融巨头引起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而冰岛只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缩影,今后将会出现类似冰岛这样的国家 这次金融危机只是一个教训,为了不在有冰岛这样不幸的国家,只有限制金融巨头那贪婪的金融衍生品无限制地发售,才可以避免再出现冰岛这样的国家 加油!!!!!!!!!!!!!!!!!!!!

投资银行学论文1500字开头怎么写

你整个一财奴,要文章自己写去。

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有很多种,为了更加易于理解“什么是好股”,我归纳了主要的六种,可能互相之间会有点重合或者互为因果。 第一,垄断优势。按照经济学上的“垄断”的含义,是指单一的出卖人或少数几个出卖人控制着某一个行业的生产或销售。我用自己的话说,就是独家生意。或者说得长一点,是独家经营,或者重要产品、服务的最先推出和独家拥有。香港交易所和澳大利亚交易所就是独家生意,在本地区本国独此一家,别无竞争。美国辉瑞药厂的伟哥刚推出来的时候,也是独霸天下。当然,垄断除了独家生意以外,还有一种叫寡头垄断,我们在市场上经常能发现,80%的市场和利润被两至三家最大的生产组织所拥有。银行信用卡大部分必须通过万事达或维萨两家国际组织的网络,世界上的碳酸性饮料的市场基本上就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所垄断。国内牛奶的市场最大的两家是蒙牛和伊利。不过,我更推崇的是独家垄断。 第二,资源优势。资源就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诸要素。很多公司都拥有各自的资源。资源的关键在于稀缺,按照稀缺的程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比如江西铜业拥有铜矿,但却还不具备独占的优势,因为很多铜业公司也有铜矿,不能算是最高等级。中国石油的等级就要高一些,南非的黄金钻石等级更高一些,而盐湖钾肥所拥有的钾盐矿,则占全国总量的近90%,这种资源的优势就具有独一无二的性质。又比如离开了茅台镇就生产不了茅台酒,那么茅台酒厂资源优势就具有独占性质。我最喜欢的是具有独占性质的资源优势的公司。 第三,品牌优势。有品牌的企业很多,有了品牌并不等于有了独一无二的优势。品牌优势的独一无二简单地说就是要强大,强大到行业第一。茅台号称国酒,同仁堂号称国药,耐克公司那简单的一勾,就是世界最好的体育用品公司和运动产品的标识,已深深为全世界特别是年轻一代消费者所喜爱。这种优势也是巴菲特的最爱,他叫做消费独占,我有时把它叫做消费者心理霸占,就是把消费者的魂勾去了。比如同样的产品,人家就要买这个牌子的,哪怕这个牌子贵了一大截。 第四,能力技术优势。也就是大家讲得最多的核心竞争力。能力指的是公司团队在决策、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技能,比如万科公司,它在品牌强大之前,主要是管理团队极为优秀,能力太强,堪称地产界第一。烟台万华的MDI制造技术独家拥有。微软的技术优势简直是世界老大,任何软件产品不适用WENDOWS系统,你就麻烦了。1997年我第一次接触到招商银行的一卡通时,就深为他们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所震动。一张卡片,居然可以活期定期本币外币全包含,而且比存折易带,又不暴露存款数字。这在当时可是全国领先。其后他们还不断推出金融服务创新品种,一直在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这就是能力技术优势最直观的例证。 第五,政策优势。政策优势主要是指政府为加强相关产业的战略位置,制订有利于发展的行业政策与法规,使相关产业形成某种具有限制意义的优势。除了专利保护和减免税优惠政策外,有个原产地域保护政策也很有意思。例如香槟酒。香槟是法国一个地方,只有这个地方生产的气泡酒才能叫香槟,别的地方就不行。政策优势,就是指这种具有限制性质的优势。云南白药,片仔癀,马应龙三个公司的产品被列为国家一类中药保护品种,在很长时间内别人都不能生产,甚至也不能叫这个名字。茅台镇上也有别的酒厂,但只有茅台酒厂的酒才能叫茅台这个名字。 最后,行业优势。行业分析是投资者作出投资抉择很重要的一步,有时甚至是投资成功的先决条件。因为有些行业牛股成群,投资的赢面高;有些行业却牛股稀少,投资获胜的概率低。这是因为基本面确实如此:有些行业就是有先天优势,有些行业注定要吃亏。有些行业就是稳定增长,没有周期性,比如食品饮料业;有些行业就是门槛高,大部分企业进不来,比如航天业;有些行业就是有提价能力,不会你杀价我也杀价,比如奢侈品行业;有些行业的产品就是不怕积压,甚至越积压越值钱,比如白酒葡萄酒;有些行业就是集中度高,它们的优势就是竞争对手少,比如银行业、保险业,更不要说交易所和银行卡国际组织。有专家喜欢用行业利润永远趋向平均化的经济学理论与我辩论,意思是当一个行业拥有暴利的时候必然会引起更多的人和企业进入,从而带来行业利润最后平均化。其实这只是一般而论,很多情况并不如此,因为行业壁垒是客观存在的。 当然,拥有其中一种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还不能构成买入这家公司的充分条件。有了其中一种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就有了关注的前提。接下来要考虑的是这种优势能不能形成极强的赢利能力?比如自来水、电力、燃气、桥梁、高速公路、铁路等公用事业公司,虽然具有明显的垄断优势,可是价格受管制,没有自主定价权,能赚大钱的不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中,广深铁路表现不佳,11年只涨了一倍多。铁路是高度垄断行业,业务好的不能再好,它不太赚钱就是因为事关民生票价不能乱提。张小泉是著名的剪刀品牌,当没有能干的管理层去经营去继续开发的时候,它根本就赢不了利。很多公司拥有资源优势,但当国际商品资源价格处于低潮时,它也是一筹莫展。我们投资股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有没有良好的收益,所有的优势最终也还得落实在收益上。 那么,极为优秀的公司平均每年的利润增长率至少应该是多少呢?我前面说过要“股不惊人誓不休”。好股票应该具有数十倍的成长潜力和前景,平均每年的利润增长率不能低于20%,当然,能超过30%就更好。茅台,招商银行,万科就超过了30%。蒙牛在前几年甚至达到了惊人的90%。 有了某种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又有极强的赢利能力,是不是够条件了呢?还是不够,还要看它的优势和盈利能力能不能长期保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持续竞争优势。这一点难度更高,更有技术含量。买股票就是买未来,长寿的企业价值高。一个公司在某一年赚钱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赚钱。BB机刚出来的时候风光无限,但没几年就不行了。柯达、乐凯等生产胶卷的公司由于数码相机的出现变得非常被动。这就需要我们的眼光更为长远,思想更为深刻。这就需要这个公司“万千宠爱在一身”,也就是多种竞争优势都具有。 可能会有人说,您说的公司近乎完美,好像很难寻觅。其实在我的持股名单中符合的就不止一个,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用条件套一套。要做到“股不惊人誓不休”,当然不会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你发了上等愿,至少能结中等缘吧。我主要是提供一个严格的思路,在挑选股票方面要精益求精,锦上添花,没有止境。这才是追求卓越,这才是无懈可击。 谈了这么多,一直没有谈到价格,价格不太重要吗?不是的,价格当然重要,“安全空间”这个词简直是价值投资者的口头禅。好公司加上好价格才是好股票。我曾经把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概括为十二个字:好股,好价,长期持有,适当分散。就已经把好价包括在内了。但我们谈的主要问题是优秀公司的问题。同时我认为,相对价格来说,好股是第一位的。先好股,再好价;先定性,再定量。这也是一种投资哲学。 买股要随时 买股要随时,就是主张“随时买”。必须申明,这是针对大多数人尤其是有稳定后续资金的工薪阶层而言的。 经常有人面容严峻地向我提出:“随时买,价格不用管了吗?万一买到高价的怎么办?”其实,提问题的朋友没有深思熟虑过,价格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在实践中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问题,能力圈之外的问题。你如果有幸常能在入市时遇到“9·11”或者金融危机之后这样的大机会,当然是件美事,然而股市牛熊难测,风云莫辨,不确定性是主流,必须“以不变应万变”来对付。我的经验是,努力捕捉机会也会丧失机会,放弃这样努力也许就逮住了更多机会。多想想方法,而不要动太多的脑筋去想买入时机的问题,也不要成天去盘算市赢率的高低。不同的人参加工作有先后,入市时间有早晚,一旦决定投资,难免会买到高点低点,但有了严格选和不要卖,即使是不那么幸运,最终还是会大获全胜。 有的股友引用巴菲特先生坐拥几百亿现金不出手,并表示愿意一直等下去(等到合适价格)的例子,来反驳我的“随时买”,甚至指责我有背离巴菲特的嫌疑。然而我经过再三思考,坚信这并无大错,尤其是这么多年,眼见很多朋友一再等待贵州茅台、招商银行、港交所等股票的价格跌到他们的心理价位,结果或者是永远无法买到,或者是失去耐心买得更高的事例,更能感受到学习巴菲特不能教条的重要意义。不要忘了,在美国投资界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组成人员状况的调查中,尽管顶尖的往往是职业投资者,但人数比例最高的恰恰是在二战以后简单买入并且长期持有的普通投资者。 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就是“没钱靠体力,钱少靠智力,钱多靠掌握时机”。坐拥几百亿现金的巴菲特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属于世界顶尖“钱多”的那一类。我的这个“随时买”不包括拥有大资金的投资者和专业投资机构,只是针对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大多数人属于“钱少”的工薪阶层,每月有固定的工资奖金收入,“随时买”就是每个月都用工资奖金的剩余部分买,这种固定的买法最终能使买到的股票成本平均化,既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但由于严格挑选,买到的基本上是优秀公司的股票,长期来看,收益率还是极为可观。这是靠智力的买法,只要实施,可以说人人都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不信的话,看看我给出的这个方法: 深圳的年轻人如果月薪在3000元左右,那么一对情侣如有毅力又有恒心,每月拿出收入的20%,即每个月各拿出600元来进行投资,按月买进那些平均利润递增在20%以上的公司股票,无论如何都不再卖出。40年后,就轻松成为亿万富翁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计算一下。 当然,选到平均每年不低于20%增长的优秀股票有一定难度。但工资奖金是会不断增加的,如果把增加部分中的20%再追加投资,不就好事易成了吗? 持股要耐心 投资的辩证法在于:该复杂的复杂,该简单的简单。“选股要严格”,属于复杂的范围,但“买股要随时”和“持股要耐心”则格外简单,就象风暴之后天空特别碧蓝一样。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很多极具智慧的话语,如“不战而胜”,“无为而无不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等。特别是“大道至简”和“以不变应万变”这两句话。把这些用来指导投资,就成了轻松赚钱的学问。也就是说,精选了好股以后,把好股简单的留起来就行了。我曾经说过:“象集邮一样收藏好公司的股票”,更爱说的是:“做好股收藏家”。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不是一个特别有耐心的人?你的一些股票五年多没动一下,你怎么能守得住?其实我在生活中是个很急躁的人。只是投资股票和其他事情不一样,你不长期持有就很难稳赚不赔,很难成就一番事业。发财要有耐心,这是千真万确的。赌场和摸彩票能提供一夜暴富的机会,但概率才多少?收藏的发财概率比赌博和摸彩要高一点,但收藏到珍品真迹的不多,大部分是收了假古董赝品什么的;做期货、买权证的发财概率比收藏的又高一点,但长期成功的实在太少;短线炒作股票成功概率又要高一些,但总体而言,失败多于成功。可是你放眼世界,多少人通过长期持有股票和房地产成为亿万富翁。这些认识在前面说过,也是经过惨痛的失败才换来的东西。这个东西叫“定力”,我把它看得很重,仅次于“眼力”。我经常建议朋友,在你的投资字典里删掉那个“卖”字。 没有丰富投资实践的人大多会想,如果结合短线,不是赚得更多吗?这是不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有一定经验的股民往往会问:“难道涨的太高也不卖吗?” 我的回答是不要卖。因为有些东西说说容易,就像低买高卖,实际操作时很难判断什么是高,什么是低。就象无法判断明天是涨还是跌一样。很多短线利润是要放弃的,因为放弃你才能得到更多。有舍才能有得,这就是辩证法。我和很多股友有充分的实践证明,判断高低涨跌这些东西太复杂了,这是自己能力圈之外的东西,也是害人的东西,它让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拣芝麻不抱西瓜。如贵州茅台、招商银行、万科哪天卖合适?哪天卖都不合适。从长期趋势看,任何卖出好公司的行为都是愚蠢的,逆经济发展潮流的行为。其结果都不理想。最多在一个局部战役中获胜,而在全局上落败。股市上流传着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有些东西的影响还非常之大,比如“高抛低吸”就是一例。我们看到的是绝大多数人恰恰相反,低抛高吸,大盘一向上就追涨,大盘一下跌就斩仓;上证指数跌到1000点时,每日成交量只有几十个亿,可见大多数人没有“低吸”,上证指数涨到5000点时,每日成交量高达两三千亿,可见大多数人没有“高抛”。再说,判断高低也是个技术层面的东西,不是智慧层面的东西。小赚靠技巧,大赚靠智慧。为什么股市中最后总是赚钱的人少呢?这和过度操作有关。许多人基本上每天都盯住股市行情不放,不停地在捕捉所谓的时机,不停地想低吸高抛。但真有几个人成功?还是举大家都知道的刘元生先生长期持有万科公司股票的例子,就是简单持有,买了就不卖。其实这18年中万科股票有无数次下跌,要是他老想着高抛低吸,能从几百万变成几个亿吗?技巧层面的东西,不但把人弄得非常辛苦,而且并没有给很多人带来可观的收益,至少在电脑房里炒得昏天黑地的股民情况大致是这样。人们经常会忽视:最好的往往是最简单的。 谈到这里,或会有股民质疑:“难道公司的基本面严重变坏,你也坚持不卖吗?”我的回答一如既往。即便不能排除这种情况,还是可以坚持不卖。这似乎不太符合巴菲特的思想。但我仍然认为这是对的,而且这是经过认真思考和实践过的。我很喜欢彼得林奇的看法,假如你有十个股票的长期投资组合,中间有一个股票出了问题,由于选的都是极为优秀的公司,那么我们持有的其他九个股票还是在给你赚大钱,几十年后,也就是一个亿和九千万的差别而已。何况那只股票也不会跌到零。就算你在某个优秀公司基本面出问题之后成功卖出,只是在策略上对了,战略上你却错了。你可能失去获得将来长期收益的大好机会,你也可能在心理上由于变得过于关心,由藏家变成了炒家,因小失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一点哲学思维。进一步说,一个优秀公司的基本面出了问题,你可能事后才知道,而这时股价已经下跌了不少,这时卖出很难说是正确的行动。也许,情况又是恰恰相反,你要继续买进了。有几个例子很说明问题。一个是沙特王子阿瓦立德的“花旗之战”。1990年前后,花旗银行因房贷和拉美业务的拖累而陷入困境,当时许多人疯狂出逃,股价掉得一塌糊涂。这个时候阿瓦立德反而不断注资增持。4年之后,花旗银行终于渡过难关,有着坚定信念的阿瓦立德成为最大的单一股东,十几年后又成了最大赢家,一举收获近百亿美元!占他全部身家的一半。阿瓦立德说他总是在寻找同样的东西,那就是国际上知名的公司,它们拥有健康稳固的根基,但却陷入了暂时的困难之中。另一个例子是2004年底伊利股份公司的董事长郑俊怀被抓,基本面出现了问题,股价从14元掉到9元。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有些惊慌,我则劝他们在9元时再买进并一直持有,现在听我建议的朋友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深发展也是如此,它在1997年后基本面不佳,但从1990年就开始一直持有的人还是大大的赢家。 可能还有人会问:“如果我需要用钱也不卖吗?”这个严格地说是个投资以外的问题。需要用钱有很多种情况,除非牵涉到极其巨大的家庭或个人的剧变,需要大笔的钱来救急和转危为安,比如家人患病急需用钱,你还坚持不卖,那就失去了投资的意义。投资就是要让自己和家人幸福安乐。一般情况下,要学会坚持不卖,否则我们就很容易找到各种借口把优秀的好股票卖出去。等到赚了大钱之后,就能体会到那种意义了。到那时对资产结构进行一点调整,都是很简单很自然的事。对于投资者来说,首要考虑的是怎么赚,而不是怎么花。而一直持有就是最好的赚钱方法。 还会有人问到:“当我们发现了更好的公司股票,可不可以卖呢?”我的回答是,这种情况不叫卖,叫换股,因为总的投资数量和投资金额没有变,还是在收藏好公司的股票。只要不是太频繁,这是可以考虑的。对于非职业投资者,我还是倾向于不卖先前的股票,而是用后来的收入再买进。因为深思熟虑的人不多,很容易把换股变成炒来炒去。 在这里,我想再举一个深圳人有亲身感受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要长期持有。大多数深圳人既买房又炒股,这几年房市、股市都是大牛市,按说两个市场的赢输概率应该差不多。然而统计数据表明,买房赚钱的高达98%以上,而在今年五月的统计中,在股市牛气冲天时居然有30%的人亏损。什么原因?买房的人很少频繁地“炒短线”,而炒股的人却不少有“手痒症”或“多动症”。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关心卖的人多,而想当收藏家的不多。其实,卖掉好公司的股票才是最大的风险。“炒”是投机者心中的魔鬼。澳门赌王何鸿燊在回答记者有关什么是赌博赢钱的诀窍时,说的是“不赌”。如果有人问我炒股赚钱的诀窍,我的回答是“不炒”。我们买的是极为优秀的企业,它们是最有活力的公司,有最为宝贵的资源、最有前途的产品,处在最好的行业中,也有最能干的经营管理者,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一劳永逸。股市其实是一个“乌龟”打败“兔子”、“懒人”战胜“忙人”、“笨人”战胜“聪明人”的地方。

论文开头格式如下:1、论文题目格式:(在标题下注明作者,邮编,工作单位,学生就写所在学校)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内容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

投资银行学论文1500字怎么写标题

投资学论文常用题目仅供参考: 金融不良资产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农村金融抑制研究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与中国金融开放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及防范研究 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 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创建若干法律问题初探 现代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问题刍议 论我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立法完善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研究 金融危机后韩国银行业重组机制对中国的启示 金融自由化所必须的法律规则及其实施 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制度、制度变迁与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研究 离岸金融法律监管问题研究 连接函数(Copula)理论及其在金融中的应用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研究 构建中国金融条件指数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与分析 论国际金融衍生交易中的法律问题 金融投资风险评价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及应用 现代金融危机的理论与实践 欧元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 试论金融债权资产的定价理论与实务 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统计度量与分析 无线金融交易模型(WFTM)技术研究 中国渐进改革中以租金为基础的政府金融支持行为 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问题的探讨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 论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 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 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金融生态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及应用研究 西部地区县域金融发展问题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评价及防范对策研究 房地产市场泡沫及其金融风险研究 中国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与设想 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金融创新的扩散机理研究 关于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研究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下的市场有效性研究与证券价值分析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出口政策的协调性研究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 金融中介的发展与金融稳定问题研究 中外汽车金融比较研究 金融资源优化配置解析及对江苏的实际考察 金融衍生工具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沪港金融中心发展的比较研究 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与金融工具创新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深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金融反腐败与金融安全 我国金融中介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 中国金融领域反洗钱制度分析 金融服务业消费者的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基于资本市场的国防工业整合中的金融支撑研究 汽车金融中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 “新经济”后美国财政货币政策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 和谐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及区域金融生态的改善 金融控股公司风险与监管研究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研究 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 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融资之路研究 中国汽车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危机与民主化 构建金融网格的若干技术研究 金融深化、资本深化与地方财政分权 金融创新环境中的银行审慎监管机制研究 重庆近代金融建筑研究 网络金融风险及其监管探析 金融中介理论和我国全能银行的发展 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 非洲货币联盟的发展 关于建立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思考 金融衍生工具监管制度研究 我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的不对称研究 我国的非正规金融 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银行国际化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基于VaR技术的中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及实证研究 世界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及我国之借鉴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品牌理论与实践探讨 山东省金融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路径研究 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配置与政策研究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转型问题研究 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 金融创新视角下的金融管制研究 中国金融业务综合经营收益和风险模拟分析 电子金融的风险发生机理与防范策略研究 金融集团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金融风险及其防范 FDI与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的作用 国内金融控股公司业务协同与创新研究 新光证券交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践与完善 资产证券化的定价探讨和实证分析 资产证券化理论及我国的应用探索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透析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 证券翻译理论与实践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模式及定价方法研究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定价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分析 中国早期证券公司衰亡原因分析 股权分置改革的法律问题研究 证券服务机构虚假陈述民事责任问题研究 对我国资产证券化法制环境的分析和立法构想 我国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互联网对我国证券经纪业的影响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风格的经验分析 中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管理 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研究 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研究 证券市场中的会计事务所变更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最小报价单位调整的效应分析 证券公司网络改造技术研究 数据挖掘技术在证券领域的应用 上市公司证券法监管研究 证券欺诈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中美证券市场比较分析 资产证券化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研究 基于与证券投资基金比较的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 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 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行为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投资风险与收益研究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与规模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实证研究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下的市场有效性研究与证券价值分析 我国证券市场股权结构的制度安排与改革 我国证券经纪业务研究 我国证券经纪人发展问题研究 构建和提升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探析 资产证券化相关会计问题研究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的风险控制研究 汽车金融中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 佣金自由化下的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分析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性与非系统性风险研究 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研究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与实证分析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实证研究 证券投资中股票选择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及内部博弈研究 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管制的实证检验 我国证券信息内幕操纵与证券监管研究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实证研究 证券公司风险的法律监管 证券投资基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与我国证券稽查执法模式比较 资产证券化—我国的立法模式选择 证券市场操纵行为法律规制研究 资产证券化中特殊目的载体法律问题研究 一类部分信息下证券投资最优化问题 我国工商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研究 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 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研究 证券交易所上市费的经济分析 中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与发展环境分析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分析 淄博市农村合作银行证券委托业务处理系统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证券业网上交易系统设计与实现 TT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策略研究 证券公司数据采集与数据可视化 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管理研究 利率期限结构的混沌模型及其在利率衍生证券定价中的应用 资产证券化财务效应研究 证券市场政府监管的适度性分析 证券民事责任制度研究 证券管制的立法目标及其实现 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研究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风险问题研究 抵押权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 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市场营销分析 中国的A股上市公司是否成功地购买了审计意见 人寿保险证券化及其在化解我国寿险业利差损问题中的应用 证券市场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案件处理的思考 中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转变研究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银行业、证券业及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 中国证券市场信用问题研究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体系研究 保险风险证券化研究 QDⅡ制度与我国证券市场的渐进开放 证券投资基金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我国证券监管法制现状及其完善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法律问题研究 资产证券化SPV法律问题研究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结构研究 证券投资基金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我国证券公司融资模式研究

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有很多种,为了更加易于理解“什么是好股”,我归纳了主要的六种,可能互相之间会有点重合或者互为因果。 第一,垄断优势。按照经济学上的“垄断”的含义,是指单一的出卖人或少数几个出卖人控制着某一个行业的生产或销售。我用自己的话说,就是独家生意。或者说得长一点,是独家经营,或者重要产品、服务的最先推出和独家拥有。香港交易所和澳大利亚交易所就是独家生意,在本地区本国独此一家,别无竞争。美国辉瑞药厂的伟哥刚推出来的时候,也是独霸天下。当然,垄断除了独家生意以外,还有一种叫寡头垄断,我们在市场上经常能发现,80%的市场和利润被两至三家最大的生产组织所拥有。银行信用卡大部分必须通过万事达或维萨两家国际组织的网络,世界上的碳酸性饮料的市场基本上就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所垄断。国内牛奶的市场最大的两家是蒙牛和伊利。不过,我更推崇的是独家垄断。 第二,资源优势。资源就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诸要素。很多公司都拥有各自的资源。资源的关键在于稀缺,按照稀缺的程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比如江西铜业拥有铜矿,但却还不具备独占的优势,因为很多铜业公司也有铜矿,不能算是最高等级。中国石油的等级就要高一些,南非的黄金钻石等级更高一些,而盐湖钾肥所拥有的钾盐矿,则占全国总量的近90%,这种资源的优势就具有独一无二的性质。又比如离开了茅台镇就生产不了茅台酒,那么茅台酒厂资源优势就具有独占性质。我最喜欢的是具有独占性质的资源优势的公司。 第三,品牌优势。有品牌的企业很多,有了品牌并不等于有了独一无二的优势。品牌优势的独一无二简单地说就是要强大,强大到行业第一。茅台号称国酒,同仁堂号称国药,耐克公司那简单的一勾,就是世界最好的体育用品公司和运动产品的标识,已深深为全世界特别是年轻一代消费者所喜爱。这种优势也是巴菲特的最爱,他叫做消费独占,我有时把它叫做消费者心理霸占,就是把消费者的魂勾去了。比如同样的产品,人家就要买这个牌子的,哪怕这个牌子贵了一大截。 第四,能力技术优势。也就是大家讲得最多的核心竞争力。能力指的是公司团队在决策、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技能,比如万科公司,它在品牌强大之前,主要是管理团队极为优秀,能力太强,堪称地产界第一。烟台万华的MDI制造技术独家拥有。微软的技术优势简直是世界老大,任何软件产品不适用WENDOWS系统,你就麻烦了。1997年我第一次接触到招商银行的一卡通时,就深为他们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所震动。一张卡片,居然可以活期定期本币外币全包含,而且比存折易带,又不暴露存款数字。这在当时可是全国领先。其后他们还不断推出金融服务创新品种,一直在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这就是能力技术优势最直观的例证。 第五,政策优势。政策优势主要是指政府为加强相关产业的战略位置,制订有利于发展的行业政策与法规,使相关产业形成某种具有限制意义的优势。除了专利保护和减免税优惠政策外,有个原产地域保护政策也很有意思。例如香槟酒。香槟是法国一个地方,只有这个地方生产的气泡酒才能叫香槟,别的地方就不行。政策优势,就是指这种具有限制性质的优势。云南白药,片仔癀,马应龙三个公司的产品被列为国家一类中药保护品种,在很长时间内别人都不能生产,甚至也不能叫这个名字。茅台镇上也有别的酒厂,但只有茅台酒厂的酒才能叫茅台这个名字。 最后,行业优势。行业分析是投资者作出投资抉择很重要的一步,有时甚至是投资成功的先决条件。因为有些行业牛股成群,投资的赢面高;有些行业却牛股稀少,投资获胜的概率低。这是因为基本面确实如此:有些行业就是有先天优势,有些行业注定要吃亏。有些行业就是稳定增长,没有周期性,比如食品饮料业;有些行业就是门槛高,大部分企业进不来,比如航天业;有些行业就是有提价能力,不会你杀价我也杀价,比如奢侈品行业;有些行业的产品就是不怕积压,甚至越积压越值钱,比如白酒葡萄酒;有些行业就是集中度高,它们的优势就是竞争对手少,比如银行业、保险业,更不要说交易所和银行卡国际组织。有专家喜欢用行业利润永远趋向平均化的经济学理论与我辩论,意思是当一个行业拥有暴利的时候必然会引起更多的人和企业进入,从而带来行业利润最后平均化。其实这只是一般而论,很多情况并不如此,因为行业壁垒是客观存在的。 当然,拥有其中一种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还不能构成买入这家公司的充分条件。有了其中一种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就有了关注的前提。接下来要考虑的是这种优势能不能形成极强的赢利能力?比如自来水、电力、燃气、桥梁、高速公路、铁路等公用事业公司,虽然具有明显的垄断优势,可是价格受管制,没有自主定价权,能赚大钱的不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中,广深铁路表现不佳,11年只涨了一倍多。铁路是高度垄断行业,业务好的不能再好,它不太赚钱就是因为事关民生票价不能乱提。张小泉是著名的剪刀品牌,当没有能干的管理层去经营去继续开发的时候,它根本就赢不了利。很多公司拥有资源优势,但当国际商品资源价格处于低潮时,它也是一筹莫展。我们投资股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有没有良好的收益,所有的优势最终也还得落实在收益上。 那么,极为优秀的公司平均每年的利润增长率至少应该是多少呢?我前面说过要“股不惊人誓不休”。好股票应该具有数十倍的成长潜力和前景,平均每年的利润增长率不能低于20%,当然,能超过30%就更好。茅台,招商银行,万科就超过了30%。蒙牛在前几年甚至达到了惊人的90%。 有了某种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又有极强的赢利能力,是不是够条件了呢?还是不够,还要看它的优势和盈利能力能不能长期保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持续竞争优势。这一点难度更高,更有技术含量。买股票就是买未来,长寿的企业价值高。一个公司在某一年赚钱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赚钱。BB机刚出来的时候风光无限,但没几年就不行了。柯达、乐凯等生产胶卷的公司由于数码相机的出现变得非常被动。这就需要我们的眼光更为长远,思想更为深刻。这就需要这个公司“万千宠爱在一身”,也就是多种竞争优势都具有。 可能会有人说,您说的公司近乎完美,好像很难寻觅。其实在我的持股名单中符合的就不止一个,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用条件套一套。要做到“股不惊人誓不休”,当然不会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你发了上等愿,至少能结中等缘吧。我主要是提供一个严格的思路,在挑选股票方面要精益求精,锦上添花,没有止境。这才是追求卓越,这才是无懈可击。 谈了这么多,一直没有谈到价格,价格不太重要吗?不是的,价格当然重要,“安全空间”这个词简直是价值投资者的口头禅。好公司加上好价格才是好股票。我曾经把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概括为十二个字:好股,好价,长期持有,适当分散。就已经把好价包括在内了。但我们谈的主要问题是优秀公司的问题。同时我认为,相对价格来说,好股是第一位的。先好股,再好价;先定性,再定量。这也是一种投资哲学。 买股要随时 买股要随时,就是主张“随时买”。必须申明,这是针对大多数人尤其是有稳定后续资金的工薪阶层而言的。 经常有人面容严峻地向我提出:“随时买,价格不用管了吗?万一买到高价的怎么办?”其实,提问题的朋友没有深思熟虑过,价格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在实践中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问题,能力圈之外的问题。你如果有幸常能在入市时遇到“9·11”或者金融危机之后这样的大机会,当然是件美事,然而股市牛熊难测,风云莫辨,不确定性是主流,必须“以不变应万变”来对付。我的经验是,努力捕捉机会也会丧失机会,放弃这样努力也许就逮住了更多机会。多想想方法,而不要动太多的脑筋去想买入时机的问题,也不要成天去盘算市赢率的高低。不同的人参加工作有先后,入市时间有早晚,一旦决定投资,难免会买到高点低点,但有了严格选和不要卖,即使是不那么幸运,最终还是会大获全胜。 有的股友引用巴菲特先生坐拥几百亿现金不出手,并表示愿意一直等下去(等到合适价格)的例子,来反驳我的“随时买”,甚至指责我有背离巴菲特的嫌疑。然而我经过再三思考,坚信这并无大错,尤其是这么多年,眼见很多朋友一再等待贵州茅台、招商银行、港交所等股票的价格跌到他们的心理价位,结果或者是永远无法买到,或者是失去耐心买得更高的事例,更能感受到学习巴菲特不能教条的重要意义。不要忘了,在美国投资界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组成人员状况的调查中,尽管顶尖的往往是职业投资者,但人数比例最高的恰恰是在二战以后简单买入并且长期持有的普通投资者。 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过一段精辟的话:“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就是“没钱靠体力,钱少靠智力,钱多靠掌握时机”。坐拥几百亿现金的巴菲特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属于世界顶尖“钱多”的那一类。我的这个“随时买”不包括拥有大资金的投资者和专业投资机构,只是针对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大多数人属于“钱少”的工薪阶层,每月有固定的工资奖金收入,“随时买”就是每个月都用工资奖金的剩余部分买,这种固定的买法最终能使买到的股票成本平均化,既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但由于严格挑选,买到的基本上是优秀公司的股票,长期来看,收益率还是极为可观。这是靠智力的买法,只要实施,可以说人人都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不信的话,看看我给出的这个方法: 深圳的年轻人如果月薪在3000元左右,那么一对情侣如有毅力又有恒心,每月拿出收入的20%,即每个月各拿出600元来进行投资,按月买进那些平均利润递增在20%以上的公司股票,无论如何都不再卖出。40年后,就轻松成为亿万富翁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计算一下。 当然,选到平均每年不低于20%增长的优秀股票有一定难度。但工资奖金是会不断增加的,如果把增加部分中的20%再追加投资,不就好事易成了吗? 持股要耐心 投资的辩证法在于:该复杂的复杂,该简单的简单。“选股要严格”,属于复杂的范围,但“买股要随时”和“持股要耐心”则格外简单,就象风暴之后天空特别碧蓝一样。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很多极具智慧的话语,如“不战而胜”,“无为而无不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等。特别是“大道至简”和“以不变应万变”这两句话。把这些用来指导投资,就成了轻松赚钱的学问。也就是说,精选了好股以后,把好股简单的留起来就行了。我曾经说过:“象集邮一样收藏好公司的股票”,更爱说的是:“做好股收藏家”。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不是一个特别有耐心的人?你的一些股票五年多没动一下,你怎么能守得住?其实我在生活中是个很急躁的人。只是投资股票和其他事情不一样,你不长期持有就很难稳赚不赔,很难成就一番事业。发财要有耐心,这是千真万确的。赌场和摸彩票能提供一夜暴富的机会,但概率才多少?收藏的发财概率比赌博和摸彩要高一点,但收藏到珍品真迹的不多,大部分是收了假古董赝品什么的;做期货、买权证的发财概率比收藏的又高一点,但长期成功的实在太少;短线炒作股票成功概率又要高一些,但总体而言,失败多于成功。可是你放眼世界,多少人通过长期持有股票和房地产成为亿万富翁。这些认识在前面说过,也是经过惨痛的失败才换来的东西。这个东西叫“定力”,我把它看得很重,仅次于“眼力”。我经常建议朋友,在你的投资字典里删掉那个“卖”字。 没有丰富投资实践的人大多会想,如果结合短线,不是赚得更多吗?这是不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有一定经验的股民往往会问:“难道涨的太高也不卖吗?” 我的回答是不要卖。因为有些东西说说容易,就像低买高卖,实际操作时很难判断什么是高,什么是低。就象无法判断明天是涨还是跌一样。很多短线利润是要放弃的,因为放弃你才能得到更多。有舍才能有得,这就是辩证法。我和很多股友有充分的实践证明,判断高低涨跌这些东西太复杂了,这是自己能力圈之外的东西,也是害人的东西,它让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拣芝麻不抱西瓜。如贵州茅台、招商银行、万科哪天卖合适?哪天卖都不合适。从长期趋势看,任何卖出好公司的行为都是愚蠢的,逆经济发展潮流的行为。其结果都不理想。最多在一个局部战役中获胜,而在全局上落败。股市上流传着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有些东西的影响还非常之大,比如“高抛低吸”就是一例。我们看到的是绝大多数人恰恰相反,低抛高吸,大盘一向上就追涨,大盘一下跌就斩仓;上证指数跌到1000点时,每日成交量只有几十个亿,可见大多数人没有“低吸”,上证指数涨到5000点时,每日成交量高达两三千亿,可见大多数人没有“高抛”。再说,判断高低也是个技术层面的东西,不是智慧层面的东西。小赚靠技巧,大赚靠智慧。为什么股市中最后总是赚钱的人少呢?这和过度操作有关。许多人基本上每天都盯住股市行情不放,不停地在捕捉所谓的时机,不停地想低吸高抛。但真有几个人成功?还是举大家都知道的刘元生先生长期持有万科公司股票的例子,就是简单持有,买了就不卖。其实这18年中万科股票有无数次下跌,要是他老想着高抛低吸,能从几百万变成几个亿吗?技巧层面的东西,不但把人弄得非常辛苦,而且并没有给很多人带来可观的收益,至少在电脑房里炒得昏天黑地的股民情况大致是这样。人们经常会忽视:最好的往往是最简单的。 谈到这里,或会有股民质疑:“难道公司的基本面严重变坏,你也坚持不卖吗?”我的回答一如既往。即便不能排除这种情况,还是可以坚持不卖。这似乎不太符合巴菲特的思想。但我仍然认为这是对的,而且这是经过认真思考和实践过的。我很喜欢彼得林奇的看法,假如你有十个股票的长期投资组合,中间有一个股票出了问题,由于选的都是极为优秀的公司,那么我们持有的其他九个股票还是在给你赚大钱,几十年后,也就是一个亿和九千万的差别而已。何况那只股票也不会跌到零。就算你在某个优秀公司基本面出问题之后成功卖出,只是在策略上对了,战略上你却错了。你可能失去获得将来长期收益的大好机会,你也可能在心理上由于变得过于关心,由藏家变成了炒家,因小失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一点哲学思维。进一步说,一个优秀公司的基本面出了问题,你可能事后才知道,而这时股价已经下跌了不少,这时卖出很难说是正确的行动。也许,情况又是恰恰相反,你要继续买进了。有几个例子很说明问题。一个是沙特王子阿瓦立德的“花旗之战”。1990年前后,花旗银行因房贷和拉美业务的拖累而陷入困境,当时许多人疯狂出逃,股价掉得一塌糊涂。这个时候阿瓦立德反而不断注资增持。4年之后,花旗银行终于渡过难关,有着坚定信念的阿瓦立德成为最大的单一股东,十几年后又成了最大赢家,一举收获近百亿美元!占他全部身家的一半。阿瓦立德说他总是在寻找同样的东西,那就是国际上知名的公司,它们拥有健康稳固的根基,但却陷入了暂时的困难之中。另一个例子是2004年底伊利股份公司的董事长郑俊怀被抓,基本面出现了问题,股价从14元掉到9元。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有些惊慌,我则劝他们在9元时再买进并一直持有,现在听我建议的朋友都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深发展也是如此,它在1997年后基本面不佳,但从1990年就开始一直持有的人还是大大的赢家。 可能还有人会问:“如果我需要用钱也不卖吗?”这个严格地说是个投资以外的问题。需要用钱有很多种情况,除非牵涉到极其巨大的家庭或个人的剧变,需要大笔的钱来救急和转危为安,比如家人患病急需用钱,你还坚持不卖,那就失去了投资的意义。投资就是要让自己和家人幸福安乐。一般情况下,要学会坚持不卖,否则我们就很容易找到各种借口把优秀的好股票卖出去。等到赚了大钱之后,就能体会到那种意义了。到那时对资产结构进行一点调整,都是很简单很自然的事。对于投资者来说,首要考虑的是怎么赚,而不是怎么花。而一直持有就是最好的赚钱方法。 还会有人问到:“当我们发现了更好的公司股票,可不可以卖呢?”我的回答是,这种情况不叫卖,叫换股,因为总的投资数量和投资金额没有变,还是在收藏好公司的股票。只要不是太频繁,这是可以考虑的。对于非职业投资者,我还是倾向于不卖先前的股票,而是用后来的收入再买进。因为深思熟虑的人不多,很容易把换股变成炒来炒去。 在这里,我想再举一个深圳人有亲身感受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要长期持有。大多数深圳人既买房又炒股,这几年房市、股市都是大牛市,按说两个市场的赢输概率应该差不多。然而统计数据表明,买房赚钱的高达98%以上,而在今年五月的统计中,在股市牛气冲天时居然有30%的人亏损。什么原因?买房的人很少频繁地“炒短线”,而炒股的人却不少有“手痒症”或“多动症”。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关心卖的人多,而想当收藏家的不多。其实,卖掉好公司的股票才是最大的风险。“炒”是投机者心中的魔鬼。澳门赌王何鸿燊在回答记者有关什么是赌博赢钱的诀窍时,说的是“不赌”。如果有人问我炒股赚钱的诀窍,我的回答是“不炒”。我们买的是极为优秀的企业,它们是最有活力的公司,有最为宝贵的资源、最有前途的产品,处在最好的行业中,也有最能干的经营管理者,你可以心安理得地坐享其成,一劳永逸。股市其实是一个“乌龟”打败“兔子”、“懒人”战胜“忙人”、“笨人”战胜“聪明人”的地方。

论文的标题,你的论点,应该是清晰的,新颖的,不同的。如果它适合,它不值得,成千上万的话,使它的工作,有什么用的重复自己?新的想法,不同的观点,会吸引读者。然后问题来了”真的是这样吗? ”?他想听听你的论点,看看是否有道理。因此,你的任务是“为自己说话”——就好像你必须想出这个条件或那个理由,演绎的过程和逻辑,因果的线索,来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做一篇论文就像做一个几何证明问题,写作的过程,努力应该放在”因为 所以 ”的论点上。通过你的研究和陈述,证据清晰地展示出来,无懈可击的推理,这就是论文的本质和方式。论文应该是一个陈述,一个证明,而不是一个感情的表达或事件的描述。我看到的大多数文章都是对经验、经历或情况综合的总结——这些东西不能说是不好的,也不一定是没有价值的,但如果这是一个“论文”研究,我不认为它可以与在学术论坛或学校撰写论文或为论文辩护相提并论,至少不是明确的。至少可以说,理论的高度不够,学术成分不重要,但至少论证的意识必须大大加强,才能接近真实。

有问题可以请教我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