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关于诗歌分析的论文怎么写初中语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07:19:50

关于诗歌分析的论文怎么写初中语文

中国古唐宋诗词赏析论文初识苏东坡还是从他那首《水调歌头》开始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好像是在初中的课本里的,觉得这首词里有种很高远的境界,淡淡的愁里透出股人生的淡定。特别是那最后一句影响最深,记得当时还是好多流行歌曲里唱的。后来学了越来越多的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文,对他的生平也了解得越来越多,喜爱之情与日俱增。 我初中时很喜欢小说,高中时才开始看看散文,那是受了史铁生《我与地坛》的影响,觉得散文竟能写得如此之好。还记得高二暑假借了本余秋雨的散文精选集,晚上一个人在灯下读。窗外夜色如水,虫声唧唧,窗内拥灯夜读,在乡村的环境中有种无比的惬意,现在想来都是种难得的人生享受。当读到《苏东坡突围》时都是热泪盈眶,为他的命运悲不平,为他的旷达所激动。记得当时最后那段话,我读了又读,现在想来言犹在耳: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样评价他毫不为过,他以一种无人能及的大气环视周围的一切,在颠沛流离中不失人生的淡定。 林语堂曾言: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从苏东坡的一生经历看他的成就,就会对他有更深的认识。他少时高中进士,可谓才华横溢,踏入仕途后曾书《思治论》,体现文韬武略。但因政见不合,他屡次主动请求外放。在密州(应该是后来又贬到此地时吧),他写下拉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读到这首词时,有满怀的慷慨激昂。特别是最后那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让我深深感受到那种豪情与壮志。苏东坡的才气是无人能比的,而这也使他被人嫉,最终因“乌台私案”而贬官黄州,也正是在那里,他叹了口气,道出了:人生识字忧患始。但也是从那里起,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转向老庄和佛禅寻求解脱,也是在那里,他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清楚地记得这是当时高二学的诗,当时放在一起的还有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和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别的一些词,但相比之下,气势与境界就相差很大了。他这一贬就永没起身,离了朝廷,一贬再贬,越贬越远,先是辗转于扬州、定州,最后被贬到了当时的荒蛮之地广西岭南,以至于海南岛。但的心境却越来越旷达,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是是非非的观照方法,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他没有像许多文人那样,在抑郁中苦捱时日,而是随遇而安,很快能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并自得其乐。他一次与弟子由的对话中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哲学,也可以看出他的心境。即使在贬到岭南后,他还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自从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就回家过两次,一次失怙,一次丧母,一生中在各地辗转流离,但他却说出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此心安处即吾乡。我想如果让我离家三年我会是什么感觉,会忍不住地思念亲人,怀念朋友。我是恋旧的人,那些老朋友在我心里总是最好的,到了一地我也会有好多的新朋友,但我没有那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满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豁达与清旷。我还是我,所以才会赞叹他一贬再贬后的淡定,壮志难酬后的豁达。 其实使我感慨最深的作品还是他的那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微微的悲凉中充满了豁达与坦荡,那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被无数人所向往,这和他另外一首诗意境很像:人生到处如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他把老庄的旷远和禅宗的淡定都渗透在了他的诗词文里。我有好几本日记的扉页都题有这首词,也是用来在忧愁烦闷是激励自己的吧,其实这是一种求之难得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即。一次见一qq好友的签名档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禁又感慨一番。 苏轼最终在宋徽宗大赦时得以北归,但长期流放的折磨和长途跋涉的艰辛使他一病不起,在归程中静静地走了。他给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他对人生的淡定让后人一直仰望。苏轼是一千年来历代人都热爱的大诗人,值得所有人敬爱。

诗歌赏析文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绿肥红瘦"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

这个问题很宽泛,我刚刚参加完高考,老师教过我们一些具体的诗歌鉴赏的知识,就写评论来说,应该首先分清诗歌鉴赏问答有那些格式第一种类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正确解答: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整体艺术技巧方面来回答,答案一般在下列词语中选择: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映衬(又分为正衬和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注意最好结合诗歌的本身句子具体说明。第二种类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正确解答:这种题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已经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是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要立求优美。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见解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孤清,或生机勃勃……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景氛围的特点来谈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种类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正确解答: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参考文献:新编语文高考总复习:导学教程诗歌鉴赏部分的资料集锦

关于诗歌分析的论文怎么写初中英语

莎士比亚是受Shakespeare is a

可否将你比作明媚夏日?而你比它更添可爱温婉。五月花瓣不禁狂风,夏日之期即将届满:烈日炎炎灼人之眼,金色光彩略显暗淡,一切美好总会逝去,自然变迁或是无意间流转:而你如夏日永无消减,风姿绰约,翩翩依然,死神的遮蔽只是他的夸口,因你将永生于不死诗篇,活着的人目光所及,这诗篇便流传于世间,赐你生机无限。

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技巧,还可以深入论证诗的结构与诗的主题的关系,或者还可与其他诗作做比较和对比。具体可以下载一些诗歌分析的论文来参考学习。

Poetry shows us a strong power and makes us feel subtle It may be read like nosense, but if we be aware of its inner function by our soul, it will helps define our respongses to Herry James called poetry as the felt sense of There are many famous poetrys that we`ll never forget around the We herad it from books, teachers and even For centuries people have tried to define and characterize poetry in many different The following quotation may suggest part of the features of poetry。 What is Poetry? Who Knows?  Not a rose, but the scent of the rose;  Not the sky, but the light in the sky;  Not the fly, but the gleam of the fly;  Not the sea, but the sound of the sea;  Not myself, but what makes me  See, hear, and feel something that prose   Cannot: and what it is, who knows?             by Eleanor Farjeon (1881-1965)

关于诗歌分析的论文怎么写初中生

关于诗歌意象组合——>喻象=诗,语境=歌,喻象十语境=诗歌。一,意象只要是想出来或者画出来的事物和现象就是意象。在诗歌中承载了情感的事物和现象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从形式上可分类:1,心象(古今胜语皆出自肺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2,景象;3,事象;4,物象;5,拟象;6,感象;7,幻象;8,征象;9,实象;10,虚象。意象从性质上又可分为:一般性意象,艺术性意象,精神灌注果实的意象。意象的局限性:一是意义模糊,容易被当成山水诗;二是过于含蓄;三是不能单独抽出来句读;四是会错当成散文;五是西方意象派是抽象的名词概念不是诗的意象。正是由于意象的局限性,所以意象只能作为诗的材料而存在。有人认为意象是景。 二,隐比诗歌核心部分是用一种言尽而意不尽的方法来表达。这种方法是由n(n>=1)个意象组合,通过想像精心推出自己认可的形象即喻象。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隐比”。“隐比”是用想像、用心来比,并借助于事、物、感觉、联想等来比。诗歌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非形象的观念,让思想感情从“隐比”中流出来。隐比可为生命忧患而比;为性情的悲欢而比;为理性的张扬而比。古人云,篇中乏隐,等宿儒之无学,句间鲜秀,如巨室之少珍。隐语在近代是一种文字游戏,偏于谐;在古代是极严肃的事,所以 符谶大多是隐语。隐比是用心来比,各有各的比法。原因是:大家活的是境界,小家活的是心态。关于古之赋比兴:赋,一是直言,二是铺陈。汉赋只讲究字词的铺陈而缺乏实际内容,所以现在不受欢迎。比作为表现方法,不仅限于比喻、比拟,还包括象征、寄托一类的手法。如设比言志,托物咏怀,以景寓意,借事抒情等(意志情怀)。比还可分为显性的比和隐性的比,归于修辞学上的比喻、比拟为显比;象征、寄托等用心来比的为隐比。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故言之无罪,闻者足戒。有象征、寄托的诗词,没读出来,便是没读懂其诗;反之,没有象征、寄托的诗词牵强附会出象征、寄托来便是错解其诗。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一触物起情,二托物兴词,三协音发端。 三,喻象意象与喻象的关系是毛线与毛衣的关系,也可以是毛线与毛围巾的关系,意象是材料,喻象是产品。n(n>=1)个意象组合通过隐比合成喻象。意象群组合成喻象的种类:1,并列组合;2,宾主组合;3,递进组合;4,交叉组合;5,细节组合。逻辑的组合才是真美。喻象是用心想的方法创造的艺术形象。在诗歌中的喻象,是具有完整喻义的语言艺术形象。喻义这是由诸多意象的情感组合想像升华成情趣。圣人立象(喻象)以尽意。喻象概要:1,有喻象才是真正的诗。2,表达完整的喻义。3,情深厚隐晓谕世人。4,一语多关。5,象外之象。6,言浅意深。7,也可由一到两个句子组成,可独立存在于诗歌、散文、谚语、格言、口头文学。8,给人语言、形象的美感及理性的喜悦。9,喻象不仅仅是观念和情绪的产物。古人言,诗有三般句:自然句、容易句、苦求句。喻象句型:1,自然句言浅意深。2,错综句主词优先。3,可以两句见意。4,词意俱不尽。5,词尽意不尽。6,意尽词不尽。感知是审美发现,喻象是审美表现。有喻象自有高格、自有名句、自有境界。 四,意境事物和现象融入情感即意象,n个意象组合以符合常人的心态想像推出喻象。喻象带着深切的情感即喻义。从喻象、隐比的过程、语境状况可看出情景融合的程度及诗的意境如何。喻象的核心是喻义,意象的核心是景。意象合成喻象的核心是隐比。意境有境近意远之说,境取身边明确的景,意要深远发人深思。写景宜显,写情宜隐。切忌显流于粗浅,隐流于晦涩。意境有实境虚境之说。实境:是如在目前,是直接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是见于言外,是指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的空间,又称为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是原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由原画面派生出的新画面及不尽之意又称为灵境。(当人心虚弱时,感觉也可能无限扩张)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意境:内抒发自己的感情;外足以感人。上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意境的作品:1,深切的感情;2,明晰的景物;3,晓畅的语言和丰富的蕴藉(情景交融让人回味,飘逸)。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叫韵味。韵味又叫情韵、韵致、兴韵、兴味等。韵味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韵者美之极,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韵是意境的生命。意境感受力的高低决定了鉴赏者的艺术水平。 鉴赏者在一定的艺术直感下,艺术意境“重现",并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交流出现了高潮,在兴奋中获得快感,这时候可能是不求甚解但思绪飞扬,既使过目而去但余味不尽。鉴赏者最大的庸俗是装腔作势,最大的媚俗是人云亦云,最大的卑俗是顾影自怜。 五,语境诗言志,歌咏言,语境等于歌。言由字词组成,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诗歌中的实词是用来隐比的事物和现象。实词材料,虚词感情。要化虚词、实词、词组为情思。化繁为简一句多义。句中藏比虚实相生,比诗眼(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词句叫诗眼)要贵,亦远胜语义、语感等其他技巧。精心雕琢的辞藻,只应该用在中立部分,在这些段落里,既没有性格也没有思想,太华丽的辞藻还会掩盖性格和思想。以实求虚才能通达艺术极境。把情志融入外在世界,它的存在才真实。格律诗的格律过于拘泥,不利语境发展。喻象=诗,语境=歌,喻象十语境=诗歌。诗歌先从纯粹的审美开始(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先解决形式美(情语之美十喻象之美=形式之美),而后,为我所用就是最大的政治,再就是民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内容美)。总之,人们对诗歌等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的功用及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让生命从被动转化为主动,让感受从纯粹的接受性转变为自主性而形成间接经验。而且感受到不是单一或简单的情感状态,而是人生的极端,包括了快乐与忧伤,希望与恐惧,兴奋与绝望之间连续不断的震撼。感受的是其内在的运动,而没有外在的重力和压抑性力量的威胁,即有情感但没有压力的一种形态。诗歌让人们主动参与了解世界,感受时代的变迁,世间的冷暖,社会的发展,并在变化的世界中随遇而安,进而去发现世界的意义,改造世界,以此深化其生命的内涵,彰显心灵的解脱和自由。再者,凡是艺术都带有几分游戏的意味,诗歌也不例外。一个诗作者过分于形式技巧,容易走上轻薄纤巧的路,是大可不必的。诗歌是沉静的回味。

诗歌鉴赏步骤   语言分析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析;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破”“弄”两字的品味等。  语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例如,对“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落花时节又逢君”语句含义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往往是考查的重点所在。  2.形象分析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  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  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3.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  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方面进行:  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  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  分析其他写作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顶针、衬托、反问  (赋比兴、象征)  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 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  4)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  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6)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想象:更开阔,别出心裁  衬托或烘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借。。。突出。。。  渲染: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象征:表达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征  抑扬:突出于强调  白描:简练的笔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分析诗歌的风格应结合时代特征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来进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后诗歌风格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体现。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5.强化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诗歌内容   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边塞诗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  古诗鉴赏题的六种答题范式   分析意境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的第12题)  春行即景(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明确: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有“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情感)。   分析技巧型  提问: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解题分析:表现手法是诗(词)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第16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青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阐运用),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花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也娇羞之态(阐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唱、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范式:明特色(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重庆三检)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  明确: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一个字?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第三世界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明确:“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范式: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辽宁卷第16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头: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明确: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   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第16卷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游子思乡归: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已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高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3.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  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例如: 遣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  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  刚好在复习,所以整理了。  关于论文还是要自己再加入一些想法,以上只能作为资料,不过其中的例题可以作为论据。

诗歌赏析文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绿肥红瘦"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

分析诗歌的论文怎么写初中语文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势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渔翁》中那种回避尘世、寄情山水的处世态度了。二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作品,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作品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这是作品分析的主体。我们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赏析的价值,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感悟,我们写分析文章就是为了把作品的价值展现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作品的分析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三是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临洞庭》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们通过对比就会发现《登岳阳楼》向我们展示了“诗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悲悯,而《临洞庭》却只囿于对个人遭际的自伤自怜,相比之下,两位诗人的胸襟品格、思想境界高下立判。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响,这也是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个途径,如我们了解了《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颂》的独创,而这一手法对后代的咏物诗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在分析作品的时候,如果我们做到这几个方面,那么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解答技巧 (一),解题入格 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一),解题入格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一),解题入格 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二),答题程式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 知否 就是是绿肥红瘦"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二),答题程式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

诗歌鉴赏步骤   语言分析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析;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破”“弄”两字的品味等。  语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例如,对“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落花时节又逢君”语句含义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往往是考查的重点所在。  2.形象分析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  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  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  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3.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  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方面进行:  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  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  分析其他写作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顶针、衬托、反问  (赋比兴、象征)  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 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  4)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  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6)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想象:更开阔,别出心裁  衬托或烘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借。。。突出。。。  渲染: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象征:表达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征  抑扬:突出于强调  白描:简练的笔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分析诗歌的风格应结合时代特征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来进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后诗歌风格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体现。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5.强化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诗歌内容   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边塞诗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  古诗鉴赏题的六种答题范式   分析意境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的第12题)  春行即景(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明确: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有“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情感)。   分析技巧型  提问: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解题分析:表现手法是诗(词)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第16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青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阐运用),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花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也娇羞之态(阐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唱、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范式:明特色(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重庆三检)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  明确: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一个字?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第三世界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明确:“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范式: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辽宁卷第16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头: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明确: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   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第16卷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游子思乡归: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已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高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3.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  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例如: 遣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  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  刚好在复习,所以整理了。  关于论文还是要自己再加入一些想法,以上只能作为资料,不过其中的例题可以作为论据。

1.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一 揣摩诗的意境意象包括两方面的范畴:客体描写对象,主观感受体验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诗人写诗总是通过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咏怀我们欣赏诗歌就是要理解诗人如何借助抒情个体来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表现自己爱和恨、痛苦与欢喜、希望与追求的2.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二深入解剖诗的形象不同的时代因素给了抒情主人公特定的时代影响,因而欣赏新诗中的抒情对象就不能不注意时代的亮色同时还要注意抒情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因为诗人写诗时,感情的涌发、提炼和倾注总是以个人为基点的欣赏中,我们既要看到风采豪放、气度飘逸,也要看到沉郁深厚、苍老悲凉一句话,不同的主人公有着各自独特的精神个性3.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三充分分析诗的感情4.现代诗歌赏析方法四细细品诗的语言从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进而分析语言的音乐性和图画美找警句

分析诗歌的论文怎么写初中英语

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技巧,还可以深入论证诗的结构与诗的主题的关系,或者还可与其他诗作做比较和对比。具体可以下载一些诗歌分析的论文来参考学习。

应该都可以,只是角度略有不同

一般用现在时态,所述为事实,因为是站在评论角度

John Updike 约翰·厄普代克_Updike-Updike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