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数学解题方法研究论文范文格式图片

发布时间:2024-07-06 12:27:42

数学解题方法研究论文范文格式图片

数学论文的格式和其他论文格式差不多。这是我获广东中山市三等奖的数学论文,供参考。保障一年级数学学业成绩经验点滴 [论文摘要]:近年来,中山市古镇镇小学阶段年度的期末考试成绩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怪现象:一年级的数学成绩与其他年级相比,平均分一直居于下游,学困生占的比例也不小。本人通过提问学生及亲身教学经历从数学能力、数学习惯、心理因素三方面来分析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并提出几点经验。[关键词]:数学能力 因素 经验近年来,中山市古镇镇小学阶段年度的期末考试成绩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怪现象:一年级的数学成绩与其他年级相比,平均分一直居于下游,学困生占的比例也不小。按理说,试卷难度、题量与其他年级相比,差别并不大,试题的编排也不会超“课程标准”,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根源在哪?我们对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研究,具体做法是:在单元测试结束后,每班将学生分为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面批试卷,采取个别谈话形式,让他们自己根据错题分析出错原因,结果大致是:优生的原因分析 没细致审题,忘记检验,考试时间长中等生的原因分析 不理解题意,时间不够,计算出错学困生的原因分析 不识字,不会做通过上面的调查、提问和我们平时在实践教学中的观察、了解,我从数学能力、数学习惯、心理因素三方面来分析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一) 数学能力方面1、 认字能力不强 不理解题意,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字,其中800—1000字会写。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学生识字量不大,认字能力与理解能力还处于成长阶段,并且同年级的学生,认字与理解题意能力也因人而异。当数学试卷中出现了不认识的字时,部分学生做题的心理与思维会受到影响,有的学生还会“误解”题意,导致将题做错。比如,一年级下册期末练习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部分学生不认识“原”“卖掉”“剩”这几个字,导致有学生将本子算式列成“60—28=32”又比如:一年级下册中段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和50相邻的数是( )和( )”如果学生不理解“相邻”的意思,或者把“相邻”误解成“相近”或“相似”等意思,那就很难把正确的数写出来。2、形成固定思维《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能根据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举出反例。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很容易对例题进行简单的模仿,忽略对题目数学信息的梳理和对数学过程及意义的理解,导致做错题目。如:女孩买了一个 ,找回17元,女孩付给售货员多少元?关于“人民币找钱”问题,教材例题运用的是减法,而这道题灵活地将数学信息调换。但是,有部分学生不能“举一反三”,依旧参照例题形式,用减法来解决,将算式列成:63—17=46(元)3、 应试技巧没掌握应试技巧主要指在应对考试时,考生为更好的解答各类题而采取的一些特殊的方法。应试技巧在考试中起了极大的作用。比如,在做题时,有的同学因为一道难题苦苦思索,坚持到底,最后时间不够,后面“一片空白”,导致失分惨重;也有的同学在面对选择题、连线题等类型题时,因为不能确定答案,就“留下空白”,类似这样的情况而失分的同学比比皆是,令人遗憾。(二) 数学习惯方面审题不细致,检验习惯没养成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具有特殊性,,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细致审题与再次细心检查的习惯。即使老师苦口婆心地一次次强调“认真审题,做完检查”,但大多数学生在真正测试时往往粗略地看了一遍题目后就开始答题,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看题目就答题。比如:“把下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有部分学生没审题,会把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在检查阶段,大部分学生虽然从头至尾地看了自己的答案与题目,但也没能比较好地发现错误。(三)心理因素1、态度 健康 注意力因素影响 一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学习态度还没有完全端正,学习责任心还不够强。遇到难题时,部分学生“知难而退”,不愿意动脑筋;还有的学生在考试时身体不舒服,如:肚子痛、想上厕所。这也会对他的成绩造成影响;有的学生在规定的一小时内,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集中,在测试过程中会发现学生会玩手指、玩橡皮而忘记答卷。2、依赖心理强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刚起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学习的依赖心理强。而部分家长辅导时“坚守阵地”, “陪坐”身旁,只要发现孩子不会做题,就“义不容辞”,再三教导。家长的做法更加促进孩子的依赖性,导致学生在做试卷时,产生惧怕或抵抗心理。有一年级的孩子到我面前反映:“老师,我不喜欢考试。”我问其原因,孩子天真地回答:“考试的时候,我不会,没人教我;但在家里,父母会教我。”针对以上的种种问题,教师要想保障学生的期末学业成绩,根据我三年低年段的亲身教学实践经验和日常的观察,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一)阅读的日常训练 数学同样离不开阅读,教师可以利用晨读、午读时间鼓励孩子多阅读,让孩子学会“置身于其境”。通过多阅读,增加学生识字量,提高想象能力。平时鼓励一年级学生通过绘声绘色地阅读,让自己“入情入境”,从而帮助孩子理解文章意思,进而更好地理解数学题意。(二)审题与检验习惯的日常训练 一年级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收获什么。好习惯容易形成,不好的习惯也容易形成。因此,教师要把握一年级这关键期,把审题与检验习惯植根于孩子脑中,好习惯受用一生。在日常练习中,要与孩子一起读题,读到学生理解为止。教师读题时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声音高低、停顿,关注到后进学生。而且每次读题时都要强调:“认真读题,读到明白为止。” 计算时,告诉孩子“检验”就是计算的一部分,没有“检验”的计算是不完整的。教师还要采用奖励制度,激励能够检验的孩子。(三)应试技巧的日常训练在日常练习训练中,强调学生做题先易后难,合理分配时间,注意“抓大放小”,把握分值大和不费时的题。在单元测试过程中,老师要观察学生答题过程,特别关注后进生的答题情况。当发现哪个孩子不懂得技巧时,课后,老师要单独找他谈心,并通过多次训练,用各种机制表扬他,激发他的应试意识。(四)学习责任心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责任,是一个人应该而且必须承担的义务;而责任心则是强制自己去承担这些义务的心理意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培养责任心是当务之急。教师要利用班会,讲故事,家校联合,培养对孩子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等办法,促进孩子的责任心进一步加强。(五)发散思维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扎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教师采用题海战术,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以“生”为主体,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还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注意“培优扶差”,促使优生更优,后进生不掉队。(六)独立作业的培养在处理家庭作业时,家长应培养孩子独立作业的习惯。在遇到孩子不懂的问题时,我认为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先鼓励孩子继续读题,理解题意,给孩子足够多的时间,让孩子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如果还不会做,要让孩子表达出哪一方面弄不懂,家长在这一方面进行一点点地暗示或启发,点到为止,然后继续让孩子再思考,当孩子解决出问题时就会收获成功的喜悦感,以后就会更加积极地动脑。总之,想要保障一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需要教师把工作落实在日常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第一页写作者信息(包括作品名称,作者姓名等),第二页先写标题,再写摘要,关键词,然后是正文,结尾注明参考文献。

每个学校都有他规定的格式的,你最好问下你们学校的领导吧。来源:金鼎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范文--利用数学建模解数学应用题 数学建模随着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数字化,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人们身边的数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强调数学应用及培养应用数学意识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意义十分巨大。数学建模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被提到了新的高度,通过数学建模解数学应用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结合数学应用题的特点,把怎样利用数学建模解好数学应用问题进行剖析,希望得到同仁的帮助和指正。 一、数学应用题的特点 我们常把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具有实际意义或实际背景,要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表示,从而获得解决的一类数学问题叫做数学应用题。数学应用题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数学应用题的本身具有实际意义或实际背景。这里的实际是指生产实际、社会实际、生活实际等现实世界的各个方面的实际。如与课本知识密切联系的源于实际生活的应用题;与模向学科知识网络交汇点有联系的应用题;与现代科技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保护、实事政治等有关的应用题等。 第二、数学应用题的求解需要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使所求问题数学化,即将问题转化成数学形式来表示后再求解。 第三、数学应用题涉及的知识点多。是对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涉及的知识点一般在三个以上,如果某一知识点掌握的不过关,很难将问题正确解答。 第四、数学应用题的命题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类别。往往是一种新颖的实际背景,难于进行题型模式训练,用“题海战术”无法解决变化多端的实际问题。必须依靠真实的能力来解题,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更具真实、有效性。因此它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数学应用题如何建模 建立数学模型是解数学应用题的关键,如何建立数学模型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直接建模。 根据题设条件,套用现成的数学公式、定理等数学模型,注解图为: 将题材设条件翻译 成数学表示形式 应用题 审题 题设条件代入数学模型 求解 选定可直接运用的 数学模型 第二层次:直接建模。可利用现成的数学模型,但必须概括这个数学模型,对应用题进行分析,然后确定解题所需要的具体数学模型或数学模型中所需数学量需进一步求出,然后才能使用现有数学模型。 第三层次:多重建模。对复杂的关系进行提炼加工,忽略次要因素,建立若干个数学模型方能解决问题。 第四层次:假设建模。要进行分析、加工和作出假设,然后才能建立数学模型。如研究十字路口车流量问题,假设车流平稳,没有突发事件等才能建模。 三、建立数学模型应具备的能力 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数学全过程的教学关键是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质量,同时也体现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 3.1提高分析、理解、阅读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数学建模的前提,数学应用题一般都创设一个新的背景,也针对问题本身使用一些专门术语,并给出即时定义。如1999年高考题第22题给出冷轧钢带的过程叙述,给出了“减薄率”这一专门术语,并给出了即时定义,能否深刻理解,反映了自身综合素质,这种理解能力直接影响数学建模质量。 3.2强化将文字语言叙述转译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 将数学应用题中所有表示数量关系的文字、图象语言翻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即数、式子、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这种译释能力是数学建成模的基础性工作。 例如:一种产品原来的成本为a元,在今后几年内,计划使成本平均每一年比上一年降低p%,经过五年后的成本为多少? 将题中给出的文字翻译成符号语言,成本y=a(1-p%)5 3.3增强选择数学模型的能力。 选择数学模型是数学能力的反映。数学模型的建立有多种方法,怎样选择一个最佳的模型,体现数学能力的强弱。建立数学模型主要涉及到方程、函数、不等式、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曲线方程等类型。结合教学内容,以函数建模为例,以下实际问题所选择的数学模型列表: 函数建模类型 实际问题 一次函数 成本、利润、销售收入等 二次函数 优化问题、用料最省问题、造价最低、利润最大等 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细胞分裂、生物繁殖等 三角函数 测量、交流量、力学问题等 3.4加强数学运算能力。 数学应用题一般运算量较大、较复杂,且有近似计算。有的尽管思路正确、建模合理,但计算能力欠缺,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加强数学运算推理能力是使数学建模正确求解的关键所在,忽视运算能力,特别是计算能力的培养,只重视推理过程,不重视计算过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利用数学建模解数学应用题对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是很有益的,是提高学生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数学建模的应用也是科学实践,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须的,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加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通过对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教学,结合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和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对如何加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创新能力;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学生提出新的教学要求,要求学生: (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 (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 (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其中,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新大纲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数学学习不仅要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而且在应用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同样需要得到训练和提高,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要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明确探究方向,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交流,并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就必须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 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与数学应用的桥梁,研究和学习数学模型,能帮助学生探索数学的应用,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数学建模教学与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具有深远的意义,现就如何加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要重视各章前问题的教学,使学生明白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际意义。 教材的每一章都由一个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入,可直接告诉学生,学了本章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后,这个实际问题就能用数学模型得到解决,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创新意识,对新数学模型的渴求,实践意识,学完要在实践中试一试。 如新教材“三角函数”章前提出:有一块以O点为圆心的半圆形空地,要在这块空地上划出一个内接矩形ABCD辟为绿册,使其册边AD落在半圆的直径上,另两点BC落在半圆的圆周上,已知半圆的半径长为a,如何选择关于点O对称的点A、D的位置,可以使矩形面积最大? 这是培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好时机要注意引导,对所考察的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分析,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新旧两种思路方法,提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知欲,如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失去“亮点”。 这样通过章前问题教学,学生明白了数学就是学习,研究和应用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追求新方法的意识及参与实践的意识。因此,要重视章前问题的教学,还可据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及学生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补充一些实例,强化这方面的教学,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重视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意识。

小学数学解题研究论文范文格式图片

每个学校都有他规定的格式的,你最好问下你们学校的领导吧。来源:金鼎论文

给你两篇范文,你参考一下吧。找等量关系“五法”顺昌县实验小学五年(4)班陈宇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怎样找等量关系呢?经过思考我总结出以下五种方法:一、 根据生活经验找出等量关系。例如:一辆公共汽车原来车上有28人,在电影院下车了一些人,在文化馆又上来了9人,这时车上人数是30人,在电影院下车了多少人?在乘车中我们知道:车上原有人数-下车的人数+又上车的人数=车上现有的人数。根据这一等量关系,设在电影院下车了X人,则容易列出方程:28-X+9=30二、 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例如:客、货两车同时从相距237千米的甲乙两站相向开出,经过3小时相遇。客车每小时行38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这是一道行程应用题,它基本的数量关系是: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可列出方程:(38+X)×3=387。三、 抓住关键词语找等量关系。例如: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多少只?本题的核心部分为:“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从中可找出:去年养兔的只数×3-8只=今年养兔的只数。设去年养兔X只,得方程:3X-8=25。四、 运用计算公式找等量关系。有些应用题可以运用某一计算公式所提供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8平方米,底是6米,高是多少米?解答时可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做等量,设三角形的高是X米,可列出方程:6X÷2=8。五、 借助线段图示找等量关系。例如:校园里的杨树和柳树共有36棵,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2倍。柳树有多少棵?根据题意可画出线段图:柳树:杨树:从线段图中可清楚地看出:柳树的棵数+杨树的棵数=总棵数。设柳树的棵数为X棵,得方程:X+2X=36(指导教师:张学明)注:此文2006年五月发表于农村孩子报一类乘法题的巧算顺昌县实验小学四年(5)班赖佳雨你能很快的说出88×64的积是多少吗?让我把这类题的巧算告诉大家吧!88 64=56 328×(6+1)(首加1,头乘头)8×4(尾乘尾)你明白了吗?当两个两位数相乘时,如果一个因数的十位数与个位数字相同,另一个因数的十位数与个位数字之和是10时,我们可以采取头乘头,尾乘尾的方法。不过有一种特殊的情况要注意,如77×91=70 077×(9+1)7×1(在“7”前补“0”)就是说,如果两个因数的个位数之积是一位数时,应在前边补“0”。你学会了吗?试着说出下面各题的积:66×46= 73×88 = 19×44=(指导教师:张海灿)

数学论文的格式和其他论文格式差不多。这是我获广东中山市三等奖的数学论文,供参考。保障一年级数学学业成绩经验点滴 [论文摘要]:近年来,中山市古镇镇小学阶段年度的期末考试成绩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怪现象:一年级的数学成绩与其他年级相比,平均分一直居于下游,学困生占的比例也不小。本人通过提问学生及亲身教学经历从数学能力、数学习惯、心理因素三方面来分析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并提出几点经验。[关键词]:数学能力 因素 经验近年来,中山市古镇镇小学阶段年度的期末考试成绩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怪现象:一年级的数学成绩与其他年级相比,平均分一直居于下游,学困生占的比例也不小。按理说,试卷难度、题量与其他年级相比,差别并不大,试题的编排也不会超“课程标准”,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根源在哪?我们对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研究,具体做法是:在单元测试结束后,每班将学生分为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面批试卷,采取个别谈话形式,让他们自己根据错题分析出错原因,结果大致是:优生的原因分析 没细致审题,忘记检验,考试时间长中等生的原因分析 不理解题意,时间不够,计算出错学困生的原因分析 不识字,不会做通过上面的调查、提问和我们平时在实践教学中的观察、了解,我从数学能力、数学习惯、心理因素三方面来分析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一) 数学能力方面1、 认字能力不强 不理解题意,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字,其中800—1000字会写。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学生识字量不大,认字能力与理解能力还处于成长阶段,并且同年级的学生,认字与理解题意能力也因人而异。当数学试卷中出现了不认识的字时,部分学生做题的心理与思维会受到影响,有的学生还会“误解”题意,导致将题做错。比如,一年级下册期末练习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部分学生不认识“原”“卖掉”“剩”这几个字,导致有学生将本子算式列成“60—28=32”又比如:一年级下册中段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和50相邻的数是( )和( )”如果学生不理解“相邻”的意思,或者把“相邻”误解成“相近”或“相似”等意思,那就很难把正确的数写出来。2、形成固定思维《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能根据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举出反例。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很容易对例题进行简单的模仿,忽略对题目数学信息的梳理和对数学过程及意义的理解,导致做错题目。如:女孩买了一个 ,找回17元,女孩付给售货员多少元?关于“人民币找钱”问题,教材例题运用的是减法,而这道题灵活地将数学信息调换。但是,有部分学生不能“举一反三”,依旧参照例题形式,用减法来解决,将算式列成:63—17=46(元)3、 应试技巧没掌握应试技巧主要指在应对考试时,考生为更好的解答各类题而采取的一些特殊的方法。应试技巧在考试中起了极大的作用。比如,在做题时,有的同学因为一道难题苦苦思索,坚持到底,最后时间不够,后面“一片空白”,导致失分惨重;也有的同学在面对选择题、连线题等类型题时,因为不能确定答案,就“留下空白”,类似这样的情况而失分的同学比比皆是,令人遗憾。(二) 数学习惯方面审题不细致,检验习惯没养成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具有特殊性,,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细致审题与再次细心检查的习惯。即使老师苦口婆心地一次次强调“认真审题,做完检查”,但大多数学生在真正测试时往往粗略地看了一遍题目后就开始答题,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看题目就答题。比如:“把下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有部分学生没审题,会把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在检查阶段,大部分学生虽然从头至尾地看了自己的答案与题目,但也没能比较好地发现错误。(三)心理因素1、态度 健康 注意力因素影响 一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学习态度还没有完全端正,学习责任心还不够强。遇到难题时,部分学生“知难而退”,不愿意动脑筋;还有的学生在考试时身体不舒服,如:肚子痛、想上厕所。这也会对他的成绩造成影响;有的学生在规定的一小时内,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集中,在测试过程中会发现学生会玩手指、玩橡皮而忘记答卷。2、依赖心理强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刚起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学习的依赖心理强。而部分家长辅导时“坚守阵地”, “陪坐”身旁,只要发现孩子不会做题,就“义不容辞”,再三教导。家长的做法更加促进孩子的依赖性,导致学生在做试卷时,产生惧怕或抵抗心理。有一年级的孩子到我面前反映:“老师,我不喜欢考试。”我问其原因,孩子天真地回答:“考试的时候,我不会,没人教我;但在家里,父母会教我。”针对以上的种种问题,教师要想保障学生的期末学业成绩,根据我三年低年段的亲身教学实践经验和日常的观察,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一)阅读的日常训练 数学同样离不开阅读,教师可以利用晨读、午读时间鼓励孩子多阅读,让孩子学会“置身于其境”。通过多阅读,增加学生识字量,提高想象能力。平时鼓励一年级学生通过绘声绘色地阅读,让自己“入情入境”,从而帮助孩子理解文章意思,进而更好地理解数学题意。(二)审题与检验习惯的日常训练 一年级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收获什么。好习惯容易形成,不好的习惯也容易形成。因此,教师要把握一年级这关键期,把审题与检验习惯植根于孩子脑中,好习惯受用一生。在日常练习中,要与孩子一起读题,读到学生理解为止。教师读题时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声音高低、停顿,关注到后进学生。而且每次读题时都要强调:“认真读题,读到明白为止。” 计算时,告诉孩子“检验”就是计算的一部分,没有“检验”的计算是不完整的。教师还要采用奖励制度,激励能够检验的孩子。(三)应试技巧的日常训练在日常练习训练中,强调学生做题先易后难,合理分配时间,注意“抓大放小”,把握分值大和不费时的题。在单元测试过程中,老师要观察学生答题过程,特别关注后进生的答题情况。当发现哪个孩子不懂得技巧时,课后,老师要单独找他谈心,并通过多次训练,用各种机制表扬他,激发他的应试意识。(四)学习责任心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责任,是一个人应该而且必须承担的义务;而责任心则是强制自己去承担这些义务的心理意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培养责任心是当务之急。教师要利用班会,讲故事,家校联合,培养对孩子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等办法,促进孩子的责任心进一步加强。(五)发散思维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扎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教师采用题海战术,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以“生”为主体,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还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注意“培优扶差”,促使优生更优,后进生不掉队。(六)独立作业的培养在处理家庭作业时,家长应培养孩子独立作业的习惯。在遇到孩子不懂的问题时,我认为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先鼓励孩子继续读题,理解题意,给孩子足够多的时间,让孩子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如果还不会做,要让孩子表达出哪一方面弄不懂,家长在这一方面进行一点点地暗示或启发,点到为止,然后继续让孩子再思考,当孩子解决出问题时就会收获成功的喜悦感,以后就会更加积极地动脑。总之,想要保障一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需要教师把工作落实在日常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这个世界上的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很好的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权在你的身边有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确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一一个回复人我家的的孩子东西王都的会好议起来论文了的解时候决有些些人什么的时候时候才

法学研究论文格式模板图解图片

可以百度查看杂志社的征稿要求一、所投稿件或其主要内容,必须是未在其他公开出版物以及互联网上使用过。篇幅以2万字左右为宜,最长不超过5万字。二、所投稿件必须是署名作者本人实际完成,不存在任何违反学术规范情形,不存在任何知识产权争议。参见本刊“违反学术规范处理办法”。三、引注一律采用顺码脚注形式,编号用阿拉伯数字(不加括号)。引注以必要为原则。对观点、事件、数据等资料的引用,需要有权威来源;限制对非学术期刊、报纸、网站资料的引用。引用专著、论文的,需要注明页码;引用报纸的,需要注明版面编号;引用网络资料的,需要注明最新访问日期。参见本刊“注释体例”。四、同意《法学研究》编辑部在不改变稿件基本观点和实质性内容的前提下,在刊发前对稿件进行加工修改。五、授予《法学研究》对刊用稿件自刊发之日起一年的专有使用权。作者承诺在此期间内未经《法学研究》编辑部书面许可不结集出版。经本刊编辑部许可或者超出专有使用权期限,在其他出版物上发表、转载的,须特别注明“本文首发于《法学研究》****年第**期”。六、授权《法学研究》在所投稿件刊发后,将该文的电子版提交学术期刊光盘版和数据库使用,并许可《法学研究》结集出版(稿酬中已含使用费)。七、所投稿件如获采用,同意《法学研究》在支付稿酬时代扣代缴国家规定的个人所得税。所投稿件如系项目成果,同意《法学研究》不支付稿酬,编辑部赠送样刊6册。八、本刊不收取审理费、审稿费、版面费等任何费用。具体论文格式可以下载一篇它收录的文章进行学习

毕业论文检测系统软件 ,有免费试用优惠哦

论文编辑格式  一、作者名称写在篇名下面,用脚注注明作者身份,作者名称用五号字宋体加粗居中。  二、标题:  (一)标题一(篇名)样式:小三号+宋体+加粗+居中  副标题用小四号字,右对齐  姓名如果是两个字的,中间空两格  (二)标题二样式:四号+宋体+加粗+首行缩进2字符,标题二用“一、二、三……”表示。  (三)标题三样式:小四+宋体+加粗+首行缩进2字符,标题三用“(一)、(二)、(三)……”表示。  (四)标题三以下的标题:五号+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标题四用“ ”,标题五用“(1) (2) (3)”。  三、正文格式:五号+宋体+首行缩进2字符+单倍行距  四、论文摘要及关键词格式:  无缩进,名称统一为“摘要”和“关键词”,小四号+楷体+加粗,用【】括起来,摘要内容和关键词用五号+楷体+单倍行距  五、脚注及参考书目:  1.全文脚注用小五号字;  2.参考书目不写(除确与文章有关的书目外)  《法学研究》注释体例  (一)一般规定  1.采用脚注(法律史文章之古文献可采加括号之文内注)。  2.连续注码。  3.注码放标点符号后(对句中词语加注者除外)。  4.文中及页脚注码符号为六角型括号。引文资料作者为外国人者,其姓名前加方括号注明国籍。  5.作者注仅注明作者单位(不含院系)及职称或者职务。  6.一般的感谢语可酌情删去。如系项目成果,可保留项目名称。  7.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加"参见"。  8.非引自原始出处的,注释前加"转引自"。  9.数个资料引自同一出处的,注释采用:"前引〔2〕,某某书,第×页。"  或者"前引〔2〕,某某文。"两个注释相邻的,可采"上引某某书(文)"。  10.引文出自同一资料相邻页者,只注明首页;相邻数页者,注为"第×页以下。"  11.出版日期仅标明年份。通常不要"第×版"、"修订版"等。  12.引文出自杂志的,不要"载"、"载于"字样。  13.原则上要求所引用的资料出自公开发表物。未公开发表的,采"××××年印行"。  14.原则上不可引用网上资料。  (二)注释例  1.著作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页。  〔2〕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156页。  2.论文类  〔3〕王家福、刘海年、李步云:《论法制改革》,《法学研究》1989年第2期。  3.文集、教材类  〔4〕龚祥瑞:《比较宪法学的研究方法》,载《比较宪法研究文集》第1册,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佟柔主编:《民法》,法律出版社1980年版,第123页。  4.译作类  〔6〕〔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9页。  5.报纸类  〔7〕王启东:《法制与法治》,《法制日报》1989年3月2日。  6.古籍类  〔8〕《宋会要辑稿?食贷》卷三。  〔9〕[清〕沈家本:《沈寄簃先生遗书》甲编,第43卷。  7.辞书类  〔10〕《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932页。  8.港台著作  〔11〕戴炎辉:《中国法制史》,台湾三民书局1966年版,第45页。  〔12〕史尚宽:《民法总论》,台湾1988年版,第230页。  9.外文类  从该文种注释习惯。著作或者文章名使用斜体。尽可能避免中外文混用。

这个是看你写讠仑文的写材是怎样的,主要看的是文章在什么刊物上发表的。

小学数学解题研究论文范文格式图片大全

是要参加走美杯吧?有专门的培训课程呢,可以上网搜索下。

数学论文的格式和其他论文格式差不多。这是我获广东中山市三等奖的数学论文,供参考。保障一年级数学学业成绩经验点滴 [论文摘要]:近年来,中山市古镇镇小学阶段年度的期末考试成绩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怪现象:一年级的数学成绩与其他年级相比,平均分一直居于下游,学困生占的比例也不小。本人通过提问学生及亲身教学经历从数学能力、数学习惯、心理因素三方面来分析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并提出几点经验。[关键词]:数学能力 因素 经验近年来,中山市古镇镇小学阶段年度的期末考试成绩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怪现象:一年级的数学成绩与其他年级相比,平均分一直居于下游,学困生占的比例也不小。按理说,试卷难度、题量与其他年级相比,差别并不大,试题的编排也不会超“课程标准”,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根源在哪?我们对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进行研究,具体做法是:在单元测试结束后,每班将学生分为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面批试卷,采取个别谈话形式,让他们自己根据错题分析出错原因,结果大致是:优生的原因分析 没细致审题,忘记检验,考试时间长中等生的原因分析 不理解题意,时间不够,计算出错学困生的原因分析 不识字,不会做通过上面的调查、提问和我们平时在实践教学中的观察、了解,我从数学能力、数学习惯、心理因素三方面来分析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一) 数学能力方面1、 认字能力不强 不理解题意,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字,其中800—1000字会写。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学生识字量不大,认字能力与理解能力还处于成长阶段,并且同年级的学生,认字与理解题意能力也因人而异。当数学试卷中出现了不认识的字时,部分学生做题的心理与思维会受到影响,有的学生还会“误解”题意,导致将题做错。比如,一年级下册期末练习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部分学生不认识“原”“卖掉”“剩”这几个字,导致有学生将本子算式列成“60—28=32”又比如:一年级下册中段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和50相邻的数是( )和( )”如果学生不理解“相邻”的意思,或者把“相邻”误解成“相近”或“相似”等意思,那就很难把正确的数写出来。2、形成固定思维《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能根据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举出反例。但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很容易对例题进行简单的模仿,忽略对题目数学信息的梳理和对数学过程及意义的理解,导致做错题目。如:女孩买了一个 ,找回17元,女孩付给售货员多少元?关于“人民币找钱”问题,教材例题运用的是减法,而这道题灵活地将数学信息调换。但是,有部分学生不能“举一反三”,依旧参照例题形式,用减法来解决,将算式列成:63—17=46(元)3、 应试技巧没掌握应试技巧主要指在应对考试时,考生为更好的解答各类题而采取的一些特殊的方法。应试技巧在考试中起了极大的作用。比如,在做题时,有的同学因为一道难题苦苦思索,坚持到底,最后时间不够,后面“一片空白”,导致失分惨重;也有的同学在面对选择题、连线题等类型题时,因为不能确定答案,就“留下空白”,类似这样的情况而失分的同学比比皆是,令人遗憾。(二) 数学习惯方面审题不细致,检验习惯没养成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具有特殊性,,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细致审题与再次细心检查的习惯。即使老师苦口婆心地一次次强调“认真审题,做完检查”,但大多数学生在真正测试时往往粗略地看了一遍题目后就开始答题,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看题目就答题。比如:“把下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有部分学生没审题,会把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在检查阶段,大部分学生虽然从头至尾地看了自己的答案与题目,但也没能比较好地发现错误。(三)心理因素1、态度 健康 注意力因素影响 一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学习态度还没有完全端正,学习责任心还不够强。遇到难题时,部分学生“知难而退”,不愿意动脑筋;还有的学生在考试时身体不舒服,如:肚子痛、想上厕所。这也会对他的成绩造成影响;有的学生在规定的一小时内,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集中,在测试过程中会发现学生会玩手指、玩橡皮而忘记答卷。2、依赖心理强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刚起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学习的依赖心理强。而部分家长辅导时“坚守阵地”, “陪坐”身旁,只要发现孩子不会做题,就“义不容辞”,再三教导。家长的做法更加促进孩子的依赖性,导致学生在做试卷时,产生惧怕或抵抗心理。有一年级的孩子到我面前反映:“老师,我不喜欢考试。”我问其原因,孩子天真地回答:“考试的时候,我不会,没人教我;但在家里,父母会教我。”针对以上的种种问题,教师要想保障学生的期末学业成绩,根据我三年低年段的亲身教学实践经验和日常的观察,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一)阅读的日常训练 数学同样离不开阅读,教师可以利用晨读、午读时间鼓励孩子多阅读,让孩子学会“置身于其境”。通过多阅读,增加学生识字量,提高想象能力。平时鼓励一年级学生通过绘声绘色地阅读,让自己“入情入境”,从而帮助孩子理解文章意思,进而更好地理解数学题意。(二)审题与检验习惯的日常训练 一年级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收获什么。好习惯容易形成,不好的习惯也容易形成。因此,教师要把握一年级这关键期,把审题与检验习惯植根于孩子脑中,好习惯受用一生。在日常练习中,要与孩子一起读题,读到学生理解为止。教师读题时要注意语调的变化、声音高低、停顿,关注到后进学生。而且每次读题时都要强调:“认真读题,读到明白为止。” 计算时,告诉孩子“检验”就是计算的一部分,没有“检验”的计算是不完整的。教师还要采用奖励制度,激励能够检验的孩子。(三)应试技巧的日常训练在日常练习训练中,强调学生做题先易后难,合理分配时间,注意“抓大放小”,把握分值大和不费时的题。在单元测试过程中,老师要观察学生答题过程,特别关注后进生的答题情况。当发现哪个孩子不懂得技巧时,课后,老师要单独找他谈心,并通过多次训练,用各种机制表扬他,激发他的应试意识。(四)学习责任心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责任,是一个人应该而且必须承担的义务;而责任心则是强制自己去承担这些义务的心理意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培养责任心是当务之急。教师要利用班会,讲故事,家校联合,培养对孩子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等办法,促进孩子的责任心进一步加强。(五)发散思维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扎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少教师采用题海战术,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以“生”为主体,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还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注意“培优扶差”,促使优生更优,后进生不掉队。(六)独立作业的培养在处理家庭作业时,家长应培养孩子独立作业的习惯。在遇到孩子不懂的问题时,我认为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先鼓励孩子继续读题,理解题意,给孩子足够多的时间,让孩子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如果还不会做,要让孩子表达出哪一方面弄不懂,家长在这一方面进行一点点地暗示或启发,点到为止,然后继续让孩子再思考,当孩子解决出问题时就会收获成功的喜悦感,以后就会更加积极地动脑。总之,想要保障一年级学生的学业成绩,需要教师把工作落实在日常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每个学校都有他规定的格式的,你最好问下你们学校的领导吧。来源:金鼎论文

方言语法研究论文范文格式图片

??格式吗?还是什么?这个问题问太宽泛了,再具体点好不?我可以回答你,我写过几篇了。 其实是有很多东西写的,我研究的就是这个方面,先给你推荐一本书,《语法研究入门》,这本书如果时间紧的话不用把他看完,选 一篇文章看,就看那一篇就好了,可以看徐通锵的《“字”和汉语的语义句法》这篇文章,与马庆株的《词组的研究》这两篇文章对比看,前者是“字本位”后者是“词本位”但徐通锵的那篇文章存在问题,没有分清研究层面。你先看看,如果有什么问题再留言。

简单说:先要想好自己选择这个方向的意义是什么?价值在哪里?换句话说,你的论文对社会、对学术是“有用”的。从而坚定“论”的信心。然后,要想好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建立一个鲜明的、站得住脚的“论点”。论文是对中心论点的反复论证过程,用大量的、经筛选的材料,来阐述你的观点。可以说,写论文本身并不难,难的是事先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和发现、提炼,需要经过认真细致搜集,研究它们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们在时间(历史沿革)、空间(地域条件)上的联系。假如说,前面的“想”是设计过程,收集材料就是备料过程,只剩下施工了。一篇论文容量有限,不能做广泛的探讨,可以只研究其中一个或少数几个问题,千万不能扯得太多。例如,我只说南方方言中的“企”。因为北方人大多不明白它的本义,研究就会有意义。通过收集材料,知道哪些方言把“踮起脚跟站立”说成“企”,由“企”生发出企图、企望、企待、企鹅、企及、企慕、企盼、企求、企足而待等等。再引证《说文解字》等权威材料,反复论证,先使得论点站得住。然后由此推演,得出“方言与普通话是一个融合的过程”的结论,稍作展开,引证一些有关史料,让读者深信不疑,那么,你的论文就成功了!

最好是自己写是比较,要是没有时间再去找别人去写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是要找正规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