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切入点写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08 15:16:10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切入点写什么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容纳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反映文化的任何内容,同时它也受到文化的制约。正如J 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如习语“有眼不识泰山”,大家知道泰山位于我国山东省,我国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用来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且有价值的事物。汉语习语中用了这一特定地域的事物,来比喻重要的人物。英谚也是如此,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因此要翻译好习语,就必须了解这些习语中用作比喻的内涵。  风俗习惯也同样影响习语,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西方人不太可能知道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美人,因此不可能理解这句习语中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喻义。在翻译中译为“情人眼里出美人”为宜。又如英语习语中的“Do as the Romans ”只有译为“入乡随俗”才能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英汉文化同样也受到明显的宗教影响,因为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受佛教影响较深,许多习语中都含有佛教中特有的事物,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英语文化受天主教、基督教影响较深,有关的习语有:as poor as the church (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 。  由此可见,翻译好英汉习语,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还要熟悉和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异域的风俗习惯、民族色彩以及宗教信仰。  二、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英语和汉语是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而习语来自不同著作、不同作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这样一来,习语翻译就有一定困难。王佐良先生说到:“翻译里最大困难是什么呢? 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花很大力气加以解释。”翻译涉及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只要研究了习语各方面的特点,准确理解原作的思想,就能大致掌握习语互译的规律。下面介绍几种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11 直译法。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巴恩斯通认为直译法就是能够极力保持英汉习语之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基本上兼顾“形式相当”和“功能对等”。形相似、功能对等的习语很多,翻译时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风格。如:  1) 如今听见周瑞家的捆了他亲家,越发火上浇油。(《红楼梦》)  The news now that Chou J ui’s wife had had a relative of hers tied up added fuel to the fire of her   2) Blood is thicker than  血浓于水。  3)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21 套译法。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无法保留原语中的比喻形象,而需要转换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进行翻译,尽管套译中形象各异,但喻义相似或对应,也能保持习语固有的那种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如:  4) 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初生牛犊不怕虎。  5) 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6) 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了。“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罢咧! 这是何苦来呢!(《红楼梦》)You’ve no call to swear to me , You didn’t buy We’ve all birds of a feather ———all slaves Why go for me ?  这些习语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即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结果以及具体的表达形式有不谋而合的情况,两者不但有相同的隐义,而且还有大体相同的形象和比喻。  31 意译法。  有不少习语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比喻部分包含有人名、地名、典故,有的源于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或宗教等,如直译出来,译文繁冗拖沓,对于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很难理解,因此舍弃形象对喻义进行意译,译文反而显得言简意赅、简洁明了。如:  7) “你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她低声说,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寒夜》)“You really do refuse to give until all hope is ”She murmured , shaking her head   这句话带有明显中国地域色彩,如果直译“不到黄河”,译语读者会因不了解其背景而难以理解,用意译法就能确切地表达原意。  8) When Greek meets Greek , then comes the tug of   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若直译为“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外国读者会误认为希腊人非常好斗。一般来说,不宜用含有中国地名或人名的汉语习语去套译英语习语,同样也应尽量避免让西方的地名或人名出现在汉语习语中,而应对习语中的专有名词作相应的变通,以利于译语读者对习语的理解和接受。  41 直译兼意译。有些习语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形式,在语体上非常接近日常口语。在翻译时采用直译方法,往往表达不出其含义,若采用直译法之后,再意译出其含义,会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9) Every bird likes its own nest  鸟爱自己的巢,人爱自己的家。  10) A little pot is soon hot  壶小易热,量小易怒。  51 增补译法。由于英汉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一些母语读者容易理解的习语对译语读者来说很难理解。使用增补译法,即对习语先直译后再加注的方法,可以保持译文与原文“意”相似,有“貌合神离”之感。例如:11) They have , by this very act , opened a Pandora’s   正是他们的这种做法,打开了希腊神话中潘朵拉的盒子,造成了混乱和不幸。  Pandora 原是希腊神话传说中从天宫下凡的人类第一个女性,Pandora’s box 之意表面上看来是贵重之物,而骨子里却是祸害,其含义为“万恶之源”, “造成极大混乱”,若直译Pandora’s box ,而不增补,会造成一些译语读者难以理解其真正喻义。  总说起来,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翻译时既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又涉及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准确理解习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含义,把握好正确的翻译方法,这是译好习语的关键。

1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13英汉对比研究分析觉得适合联系我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切入点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新教学大纲规定,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英语考试也逐渐向这个方向靠拢。每种语言都背负着其民族的历史、文化。要谈到英语教学就不能回避中英文化的差异问题。(一)中英文化存在的一些差异一、从词汇的文化负载中看差异词汇中往往负载着许多文化内涵。如在中国虎代表的是百兽之王,词汇中常常出现将门虎子、虎踞龙蟠、虎虎生威等词语。但在英语中虎的地位被狮子所代替。如英国的别称以及前段时间播映的动画片《狮子王》。又如狗在中文中多含贬义:狗腿子、狗奴才等;而在英国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再如力大如牛(译成:as strong as horse)、a busybody并非大忙人而是“好管闲事的人”、black tea并非黑茶而是红茶、黄色书刊不是yellow book而是dirty book……;因而如果根据字面直译就会闹出大笑话。二、从姓名及称谓中看差异1、结构形式上的差异我们知道,姓名由姓(Family name)与名(Given name)组成。英国人的排列方式是名(Given name)+姓(Family name)而中国人的却与之相反是姓(Family name)+名(Given name)。为什么会存在着这种差异呢?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价值观念有关。由于相较而言英国封建制度存在的时间较短,资本主义发展得较早,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的思想,崇尚以个人为中心深深地影响了英国人。因此这个国家的国民具有强烈的个体本位主义,反映在名字上就出现了名在前的形式。而我们中国具有漫长的封建历史,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强调中庸之道,反对个人主义。最重视的是家族的传承,体现的是一种群体本位主义。由此出现了将家族标识-姓放在前面而代表个人的名放在后的形式。2、姓氏使用的差异由于我国早在远古姓氏出于图腾,进入封建社会后常以出生地、封地、官职、封号等作为姓氏的来源,将姓作为一种荣誉。因此在姓氏的选择和使用上显得极为谨慎和谦恭。而英国人却在姓名的使用上充分显示了其自我、自由的特征。有人以职业为名,如:Cook库克(厨师);有人以家庭关系为名,如:Johnson约翰逊Jackson杰克逊;有人以天气、季节为名:Snow斯诺(雪)Frost梅弗罗斯特(霜)、Summer萨默(夏天);有人以圣经人物为名:Bible拜布尔(圣经);以长相为名:Strong斯特朗(强壮的)、Longfellow朗费罗(大个子);以神话人物为名:Apllo阿波罗(太阳神)、Hymen海门(婚姻之神)、Mars马尔斯(战神);以动、植物名称为名:Bull布尔(公牛)、Wolf沃尔夫(狼)Rose罗斯(玫瑰花);有的以日期为名:May梅(五月)、Sunday森迪(星期日);以物体名称为名:Stone斯通(石头)、House豪斯(房屋)等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不论美丑。有姓驼背的、有姓坏蛋的、有姓胖、姓瘦的、有叫教堂,有叫灌木(Bush)的……因而我们在翻译英国人姓名时往往用音译而不用直译法。而在取名时又存在着一个更大的差异,那就是在中国社会中子孙及其他位卑者要避尊者讳,不能直呼长辈及位尊者的名讳。例如:唐太宗名李世民,结果观世音菩萨也被改名为观音菩萨;唐朝诗人白居易一生不咏海棠只是因为他的母亲名为海棠。而在英语国家长辈则以子孙使用自己的名字为荣,于是出现了类似查理一世、查理二世的称谓,以及爷孙同名的事来。3、称呼上的差异在非正式场合、平辈人中英两国人都喜欢相互以名字来称呼以示亲密。但在上下辈中的称呼上,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中国人中需要严守上下辈分的差别,对长辈要用尊称不能直呼其名;在英语国家中则不一定严格照此实行,在非正式场合中或双方关系较为密切的情况下,则常以名字来相互称呼,对父母、师长、领导、长辈等均是如此。常常出现对父母直呼其名的情况。在对亲戚的称呼中,中国人分得很细而英语国家则是较为粗略。例如:uncle一词的中文含义就有伯伯、叔叔、舅舅既有有血缘关系的也有无血缘关系的,是个统称。这与两个国家人民的家族观念有着很深的关系。此外,中国人喜欢以职务和身份来称呼,如王老师、老王等;而英语国家则不会如此,如王老师-M/Miss/Mrs Wang 而不叫Teacher Wang(但在我们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种错误)。语言是一种工具,由于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一些新的词汇,而留心身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英语词汇是十分必要的。如:E-mail(电子邮件) teletext(图文电视)homepage(主页) mobile telephone(移动电话)……三、日常交谈规则习惯由于我们日常对语言的听说能力注重得还是不够,尤其是对某些词句在具体语境中如何运用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故而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出现使用了一些句子无论是从语法角度来说还是从语言角度来说并没什么问题的句子但却与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不相符或是想当然地套用一些母语的语言形式即通常所说的Chinese English,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例如:1、对赞扬和感谢的反应就存在着有趣的差异。中国人将自谦当作一种美德,因而在遇到外国人的赞扬与感谢时,外国人说:You did so 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Oh,或是Well,just so 而这一反应将引来赞美者的不快。正确的回答应是:Thank 2、电话的开场白上的差异Hello, this is May Is that Mary?这是英语中一个简单的电话开场白。中文意义为:您好,我是梅。你是玛丽吗?这里就不能简单地运用中文想当然地用上I am和Are you的句式。3、其他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纯粹属于自己的隐私似乎没有,而英国人却极为重视个人隐私。中国人见面喜欢问的年龄、收入、婚姻家庭状况等问题在英国人看来是让人极其恼火的事情。对于这种问题的答案往往是:It’s none of your (这不关你的事。)还有一些习惯用法。如:圣诞快乐应为Merry Christmas而不是Happy Christmas同样是快乐不能通用仅仅是因为习惯而已(初中英语沿海版教材中就曾出现这一错误)。当然,作为分析性语言的中文与作为综合性语言的英语在语法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二)如何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浅谈中英文化的差异的意义在于:由于存在差异,我们的母语-中文势必对我们学习英语产生一些负迁移作用,如何通过了解差异,在教学中 避免母语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首先,在搞好英语日常教学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交际文化背景。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辅助性的课外阅读,或组织英语原声电影、录像、VCD的观看,运用网络,通过一些有声的无声的,有形的无形的,字面的形象的社会文化内涵渗透到学生心中,让学生尽可能地触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语世界。其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在课堂上用纯英语教学,创造一些英语听说氛围。通过创造模拟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实践,使学生身临其境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对能力。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的教学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交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唯有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社会知识的了解,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语言学习运用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英汉名词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及其认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序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共性,这是我们进行英汉语序对比的基础。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修饰语顺序上有共性也有相异性。这既可为人类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提供左证,也为解释人类共有的认知机制尤其是语言上所映射的人类认知选择及先后和人的信息处理能力与机制提供了认识的窗口。关键词:修饰语;比较;文化差异Abstract: English- Chinese two languages have generality of a certain intensity on the word order, and this is the foundation for our carrying on the contrast on the word order between English and C About English and Chinese there are the generality and the diversity on the modifier order of the This can provide the window for not only offering the evidence for research of typology of human language, but explaining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that mankind own in common, especially the human cognitive choices and priorities reflected on in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handling capacity and Key words: the modifier; comparison; cultural differences引语英语与汉语的对比研究建立在人类语言共性(language universal)的基础之上。而语言共性又可概括为两大类:一为形式共性(formal universal),如范畴特征、语序、疑问形式、否定形式等;一为功能共性(functional universal),如达意功能、语篇功能等(丁金国,1996)。从语言形态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有分析型(analytic) 和综合型(synthetic)之分。分析型语言的主要特征是语序较固定,而综合型语言的主要特征是语序灵活。汉语是分析型语言,语序总体上较为固定,没有曲折变化,其词语组合成句依靠语序和虚词;英语是综合型为主,向分析型过渡的语言,语序既有相对固定的一面又有灵活变化的一面。因此,英语和汉语在语序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共性,这是我们进行英汉语序对比的基础。本文拟从英汉语名词修饰语的前置和后置以及多项修饰语的排序分析两方面对英汉名词修饰语的语序进行对比分析,探寻其相似性和相异性并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其成因。1 前置修饰语与后置修饰语。按照与中心词的位置关系可以将修饰语分为前置修饰语(premodifier)和后置修饰语(postmodifier)。前置修饰语包括一切出现在中心词之前的修饰成分;后置修饰语包括一切出现在中心词之后的修饰成分。英语名词修饰语在词组中的位置比较灵活,而汉语名词修饰语的位置则相对比较固定,这是二者之间的重大差别之一。1 英语名词修饰语既有前置修饰语又有后置修饰语,而且两者均是非标记性的。前置修饰语主要由代词、数词、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充当;后置修饰语则主要由介词短语、非限定性关系从句,限定性关系从句,不定式、现在分词短语、过去分词短语以及较长的形容词短语构成。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英语出现了明显的后置修饰语前移趋向(switch- to- the- front- position tendency),即后置修饰语越来越多地被转化为前置修饰语。这种转化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将做后置修饰语的介词短语转化为复合形容词做前置修饰语;第二,将定语从句转化为复合形容词做前置修饰语;第三,将整个句子直接转化为复合形容词做前置修饰语(张法科,1996)。此外,英语名词修饰语与其中心词存在被分隔的现象,即分隔修饰。例如:1)There' s no report to us of any (report及其修饰语of any accident 为to us 间隔开。)2)I must try to make as logical a survey as Ican of this project which I have (章振邦,1999)。(a survey 及其修饰语of this projectwhich I have undertaken 为as I can 间隔开。)2 多数学者认为汉语名词修饰语均是前置修饰语。如汪康、肖研(1981)认为现代汉语中凡是定语都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语前面。沈家煊(1996)就指出汉语一律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王武兴(2003)进而提出汉语里定语的位置一般是放在名词之前,即使几个定语连用或使用很长的词组作定语,也是要放在前面。尽管这是人们通常的看法,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汉语名词修饰语主要是前置修饰语,后置修饰语也是存在的。汉语的定语一般置于中心语之前。在文学作品中少数句子的定语置于中心语之后,或者在中心语之后单独成句,那多半属于一种出于修辞需要的异位语序(熊文华,1996)。例如:3)(雪)又在我们的玻璃上札札地绘了格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的(鲁彦《雪》)。又如:4)她(祥林嫂)一手提着个竹蓝,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鲁迅《祝福》)。因此,我们认为在汉语名词修饰语和英语一样,既有前置修饰语又有后置修饰语,所不同的是汉语名词的后置修饰语出现较少,是标记性的。3 英汉名词修饰语语序的差异可能是由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和汉民族的认知方式的差异造成的。人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而形成的概念结构跟语言结构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或称“象似性”(沈家煊1996)。外部空间是立体三维的,人的感觉系统面对的是大量的信息冲击,但是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因此也是有选择性的,总是集中在最突出的信息上,而把其它信息当作次要的背景信息处理。当人感知两个物体的空间关系时,总是把一个物体作为注意的对象,把另一个物体当作其参照物。被注意的对象称作“目标”(figure),参照物称作“背景”(ground)。对于一个已知的场景,“目标”和“背景”的确定是自由选择的,关键在于注意力集中于哪一个物体上。由于语言是一维的,在反映三维的外部空间时就有反映次序的问题在语言表达中体现出来。“目标”是被突出的物体,成为焦点信息,但是焦点信息的位置只有两个选择项:前或后,因为人对空间的感知顺序只有两种方式:由“目标”到“背景”或者由“背景”到“目标”。这两种感知方式在影视制作中都有所应用。刘宁生(1995)对曹禺剧本《北京人》的舞台布景说明文字的调查研究表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感知空间关系是有很强的由“背景”到“目标”的倾向。沈家煊(1996)调查研究了萧伯纳剧作Pygmalion 的场景描写,发现英语和汉语一样具有很强的由“背景”到“目标”的感知倾向。名词修饰语总是以中心语为“目标”,以修饰语作为“背景”,这在英语和汉语中是一致的。根据上述,英语和汉语的名词修饰语都应当是以前置修饰语为主,这和前面我们所作的描述是有出入的,但是考虑到现代英语中出现的日益显著的“后置修饰语前移趋向”,这样的结论也是合理的。2 多项修饰语的语序多项修饰语是英语名词修饰语和汉语名词修饰语的另一个共性。多项修饰语又可以分为单层多项和多层多项。单层多项修饰语是由属于同一逻辑范畴的两个以上的修饰语构成,而且各个修饰语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例如:a bunch ofred, white, yellow roses,又如:就长、宽、高的方面而言,每个尺寸也都符合设计要求的。根据英语的习惯,名词单层多项修饰语各个修饰语的语序一般由词语的长短以及其第一个字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确定。汉语名词单层多项修饰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只受语义逻辑和表达习惯的制约(熊文华,1996)。多层多项修饰语是由两个以上属于不同逻辑范畴的修饰语构成的,各个修饰语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是我们讨论比较的重点。1 英语名词多层多项修饰语在带有多种修饰语的情况下, 英语名词词组的词序一般是: 限定词+描绘形容词+类别词+名词中心词+介词词组+关系分句。如:5)an interesting story book in English which was written by a famous Chinese 英语名词词组修饰语的这种排列使人们对英语名词修饰语能够基本掌握。但是,当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名词修饰语时, 有时修饰语之间回出现用连词(and,but 或or),有时用逗号。2 汉语名词多层多项修饰语汉语名词多层多项修饰语的语序是严格的,也是有规律的。许多学者在尝试着从不同角度描写这种语序规律。熊文华(1996)认为递加式多项定语的“顺序通常为:限定性(表时空、数量、属有和范围的)定语先于描写性(表示形状、特征、质料、方式和用途)的定语;带“的”定语先于不带“的”的定语;在带“的”的多项定语中,表领属词语居先,表处所和时间的名词次之,短语在次之,形容词又再次之,非领属名词最后;在不带“的”的多项定语之中,表领属的词语居先,数量词语次之,形容词又再次之,非领属名词最后”。黄伯荣与廖序东(1997:83- 84)认为“多层定语的次序总是按逻辑关系来排列,跟中心语的关系越密切的定语就越靠近中心语”,并以此为出发点描写了多层定语的一般次序是:表示领属关系的词语〉表示时间、处所的词语〉指示代词或量词短语〉动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形容词性词语〉表示性质、类别或范围的名词、动词(“〉”读作“先于”,下同)。陆丙甫(1988)从定语的语义类型角度把多项定语的顺序归纳为:时间〉形体〉颜色〉质料和功能。结语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修饰语顺序上有共性也有相异性。这既可人类为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提供左证,也为解释人类共有的认知机制尤其是语言上所映射的人类认知选择及先后和人的信息处理能力与机制提供了认识的窗口。如上文所提到的汉语前置修饰语占多数而偏长修饰语后置客观存在语言事实和英语中后置修饰语前移趋向这就体现出的人类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心理学家曾指出人脑的短时记忆的限度是7+/—2 个语快,人在听和读的过程中,大脑在进行同步的“组块”,就是把几个相关的词组成一个语块以作为记忆和理解的单位而一个易于记忆的了解界的架子应该是7+/—2 个语块。(鲁川:2001))。将重要修饰成分后置则反映了人在处理和表达是将未知的、欲突出的新信息放在句尾焦点位置的机制策略。故此对不同语言名词修饰语位置和先后次序的研究和比较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参考文献:[1] 丁金国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3)[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3] 刘宁生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词序类型学上的意义[J]中国语文,1995,(2)[4] 鲁川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M]北京:商务印书馆,[5] 陆丙甫语法研究与探索[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6] 沈家煊英汉对比语法三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7] 汪康、肖研英汉语序的比较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1,(1)[8] 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9] 熊文华汉英定语、状语、宾语的位置[J]世界汉语教学,1996,(4)[10] 张法科论现代英语的定语前移趋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1)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切入点是什么

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特点的对比分析。最主要就是他们的语法的整体的构思不是太他一样

1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13英汉对比研究分析觉得适合联系我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容纳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反映文化的任何内容,同时它也受到文化的制约。正如J 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如习语“有眼不识泰山”,大家知道泰山位于我国山东省,我国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用来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且有价值的事物。汉语习语中用了这一特定地域的事物,来比喻重要的人物。英谚也是如此,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因此要翻译好习语,就必须了解这些习语中用作比喻的内涵。  风俗习惯也同样影响习语,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西方人不太可能知道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美人,因此不可能理解这句习语中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喻义。在翻译中译为“情人眼里出美人”为宜。又如英语习语中的“Do as the Romans ”只有译为“入乡随俗”才能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英汉文化同样也受到明显的宗教影响,因为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受佛教影响较深,许多习语中都含有佛教中特有的事物,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英语文化受天主教、基督教影响较深,有关的习语有:as poor as the church (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 。  由此可见,翻译好英汉习语,不但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而且,还要熟悉和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异域的风俗习惯、民族色彩以及宗教信仰。  二、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英语和汉语是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而习语来自不同著作、不同作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这样一来,习语翻译就有一定困难。王佐良先生说到:“翻译里最大困难是什么呢? 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花很大力气加以解释。”翻译涉及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只要研究了习语各方面的特点,准确理解原作的思想,就能大致掌握习语互译的规律。下面介绍几种英汉习语翻译方法。  11 直译法。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巴恩斯通认为直译法就是能够极力保持英汉习语之原意、形象和语法结构,基本上兼顾“形式相当”和“功能对等”。形相似、功能对等的习语很多,翻译时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风格。如:  1) 如今听见周瑞家的捆了他亲家,越发火上浇油。(《红楼梦》)  The news now that Chou J ui’s wife had had a relative of hers tied up added fuel to the fire of her   2) Blood is thicker than  血浓于水。  3)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21 套译法。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无法保留原语中的比喻形象,而需要转换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进行翻译,尽管套译中形象各异,但喻义相似或对应,也能保持习语固有的那种鲜明性、主动性,达到语义对等的效果。如:  4) 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初生牛犊不怕虎。  5) 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6) 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了。“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罢咧! 这是何苦来呢!(《红楼梦》)You’ve no call to swear to me , You didn’t buy We’ve all birds of a feather ———all slaves Why go for me ?  这些习语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相符合,即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结果以及具体的表达形式有不谋而合的情况,两者不但有相同的隐义,而且还有大体相同的形象和比喻。  31 意译法。  有不少习语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比喻部分包含有人名、地名、典故,有的源于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或宗教等,如直译出来,译文繁冗拖沓,对于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很难理解,因此舍弃形象对喻义进行意译,译文反而显得言简意赅、简洁明了。如:  7) “你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她低声说,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寒夜》)“You really do refuse to give until all hope is ”She murmured , shaking her head   这句话带有明显中国地域色彩,如果直译“不到黄河”,译语读者会因不了解其背景而难以理解,用意译法就能确切地表达原意。  8) When Greek meets Greek , then comes the tug of   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若直译为“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外国读者会误认为希腊人非常好斗。一般来说,不宜用含有中国地名或人名的汉语习语去套译英语习语,同样也应尽量避免让西方的地名或人名出现在汉语习语中,而应对习语中的专有名词作相应的变通,以利于译语读者对习语的理解和接受。  41 直译兼意译。有些习语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形式,在语体上非常接近日常口语。在翻译时采用直译方法,往往表达不出其含义,若采用直译法之后,再意译出其含义,会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9) Every bird likes its own nest  鸟爱自己的巢,人爱自己的家。  10) A little pot is soon hot  壶小易热,量小易怒。  51 增补译法。由于英汉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一些母语读者容易理解的习语对译语读者来说很难理解。使用增补译法,即对习语先直译后再加注的方法,可以保持译文与原文“意”相似,有“貌合神离”之感。例如:11) They have , by this very act , opened a Pandora’s   正是他们的这种做法,打开了希腊神话中潘朵拉的盒子,造成了混乱和不幸。  Pandora 原是希腊神话传说中从天宫下凡的人类第一个女性,Pandora’s box 之意表面上看来是贵重之物,而骨子里却是祸害,其含义为“万恶之源”, “造成极大混乱”,若直译Pandora’s box ,而不增补,会造成一些译语读者难以理解其真正喻义。  总说起来,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翻译时既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又涉及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准确理解习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含义,把握好正确的翻译方法,这是译好习语的关键。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切入点怎么写

1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13英汉对比研究分析觉得适合联系我

论文研究切入点写什么比较好

小学就要写数学论文了?

论文主要写你自己的研究成果,将你自己的科研项目或者课题中抽出一点比较有创新的切入点写,具体写作方法是首先在引言介绍下该点前人有些什么成果,然后将自己的成果与前人的做做对比分析,然后开始阐述基础理论介绍,再把自己的研究过程一点一点说出来,最后写测试结果来证明自己的理论的正确性,可能这样说比较模糊,你搜下:普刊学术中心,有很多写作类教程可以学习下,比较不错

从优秀毕业论文看,多数本科毕业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而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自己所熟悉的社会问题,则更能取得较好的角度、恰当的切入点,从而能够提出较为深刻的见解和有价值的结论。X校新闻与传播系某同学的《社区文化传统与变异》和社会工作系某同学的《闽西农村家族问题》,是两篇很不错的毕业论文。这两篇论文内容都比较复杂,涉及地方历史、民俗、宗族、文化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很多问题并不都见诸于已有文献,而是要求作者亲自深入考察,整理提炼。由于所写的都是各自家乡的社会问题,他们利用自己对故乡熟悉的有利条件,在深入细致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充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论文。《社区文化传统与变异》的作者张雯同学,在考察中找到了研究地方传统文化及其变异的切入点,进而从地方文化、风俗、民众心理、语言等的研究中引申出理论观点。《闽西农村家族问题》的作者陈万隆同学也是结合自己生活过的村落的实际情况并在进一步的考察中掌握了丰富的材料,进而思考分析问题,增强了论文的现实感和理论的说服力。这两篇论文不仅理论见解有独到之处,连当地的风俗民情都作了简明生动的描述,文章风格新异,使人读来亲切可信。还有的同学的论文选题是历经多年时间的思考和准备,可谓深思熟虑之后确定的研究课题,这是他们论文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论文切入点的分享,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论文写作相关内容,请关注本平台,小编将进行及时的整理并发布在本平台上,大家注意查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