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百科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2024-07-07 07:17:52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论文选题

身心健康主要是心理方面,身体健康主要是身体方面。心理健康也能够影响身体健康。保持心情愉悦和放松,有利于身体健康。国内的心身健康医学博物馆就是专注于研究和调整心身健康的。

一、心理与健康的关系  人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脑活动的结果,而脑器官通过神经系统同身体的其他生理器官密切联系,并以此获得人生存发展的条件。换句话说,脑是生理和心理的桥梁,当脑功能出现问题不再健康时,可能就会引发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  而当人的心理不健康出现类似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等心理障碍时,会引发个体出现神经衰弱、头痛、头晕、胸闷气短等多种生理不适,也会诱发损害生理健康的躯体疾病,如心脏病、肿瘤等等,这就是心理与健康无法和谐统一的结果。  二、心理与健康和谐发展的办法  正常人是自觉的动物,是能够自我调节的动物。人可以调整其智力、情绪、注意力等心理因素,同时也可以通过疾病防治、锻炼、膳食等改善其生理条件。  当心理出现异常情绪时,如持续性的低落、消沉、悲伤、焦虑烦躁、紧张不安、恐惧惊吓等,应当及时调整心态,找出引发上述不良心理的原因并加以纠正,这样才能保障人的心理健康,并最终保持住人的整体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给予健康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世界卫生组织据此制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好。(4)应变能力强,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论文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   现在,我们对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含义有了一些认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一言以蔽之,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人是由大脑皮层统一指挥、各生理系统协调活动的有机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益于身体健康;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使人容易患生理疾病。同样,生理机能的异常状态也会导致心理的变化。我们讨论的是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所以我们暂且来看一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很多生理疾病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   冠心病和A型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医学家弗里德曼和罗森曼把人的行为类型分为A型和B型。A型的人急躁,没耐性,争强好胜,易激动,行动快,做事效率高,整天忙忙碌碌,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B型的人则刚好相反,悠闲自得,不好争强。结果表明,在排除了食物、年龄、吸烟等干扰因素的情况下,A型组的冠心病发病率明显高于B型组,而且容易复发,死亡率也大大高于B型组。   原发性高血压则主要与情绪状态和人格特点有密切关系。长时间的焦虑、紧张、恐惧、愤怒、敌意和抑郁都能导致血压升高,其中与高血压症关系最密切的是焦虑、愤怒和敌意等情绪状态。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认为,高血压病人大多有容易焦虑、易于激动、行为带有冲动性、求全责备、刻板主观等性格特点。现在西方学者也有人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症的病人具有与冠心病病人类似的性格特点,如有雄心、好高骛远、好活动、乐于竞争、为取得工作成绩而常常感到压力等。   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刺激性食物、饮食无规律、遗传因素等,但不良情绪起了重要作用。有人发现,该种病人一般表现为不好交往,行为上总是因循守旧,被动,顺从,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情绪不稳定,而且过分关注自己。   偏头痛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慢性头痛病,这种病人的人格特征一般表现为敏感多疑,固执己见,谨小慎微,很容易烦恼,习惯于把愤怒、敌意或怨恨压抑在心里。   临床医学实践发现,近五十年来人类十大死因的前三位不知不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都是心因性疾病,即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其比例分别占死亡人数的56%、13%、11%,主要原因是: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中,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生理功能而产生障碍。   这三大疾病中,癌症的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已成为人类生命的大敌。在探索癌症病因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经常产生较强烈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愤怒、忧愁、悲伤等,并过度地压抑这些不良情绪,使其不能得到合理疏泄的人,容易患癌症。有人发现,癌症有自愈现象。癌症之所以会自愈,是因为病人体内的免疫功能大大增强所致。免疫力的增强可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并逐渐由正常细胞取代癌细胞,或者造成癌细胞无法适应的状态,使癌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免疫力的增强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抑郁消沉的人,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会使免疫力显著下降,从而促使癌症日趋恶化;而乐观的人则会通过相同的途径使免疫力提高,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使癌症自愈。这可能就是一部分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精神全面崩溃,不日撒手人寰,而另一部分人遭遇同样疾病,却可以笑对病魔,不仅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能继续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主要原因!   古人云:喜伤心,悲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也就是说,喜、怒、哀、乐、思、忧、恐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情感体验,但如果太过于强烈,都会伤及身体。   美国新奥尔良的奥施纳诊所曾做过统计,发现500个连续求诊入院的肠胃病人中,因情绪不好而致病者占74%。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门诊部统计,求诊病人中因情绪紧张而致病的占76%。   美国哈佛大学一些学者用了40年时间,对204位成年人作了跟踪调查,发现在21~46岁之间过着舒畅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岁时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在同一时期内,得不到舒畅精神生活的48人,都在55岁以前死去。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心理状态对健康的影响,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枝枝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水的容器中,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汽水”。结果发现,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溶于水后是澄清透明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他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就死了。由此他分析:生气十分钟会耗费人体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米赛跑。生气的生理反映十分强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时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因此动不动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所以他告诫:人尽量不要生气,母亲切勿在生气时或刚生完气时给孩子喂奶,因为这时母体分泌的乳液是有毒的。   现在,让我们来想一想,在所有职业中,哪些职业的从业人员最容易生气?   教师肯定是其中之一。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心冲突和不安。教师除了脑力劳动强度较高之外,还要对社会、对家长、对年轻一代的成长高度负责,每天都要接触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体验情绪上的紧张与痛苦,由于种种原因,广大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常常累得心力交瘁;又由于恨铁不成钢,往往气得七窍生烟而又无可奈何,这也许就是他们心情不愉快,以致早衰的重要原因!   做教师的一定要明白,我们要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这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但是,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旦我们失去了这个本钱,任何人都回天无力,就连自己的亲人也也无能为力。所以必须珍惜自己,保重自己,使自己过得幸福快乐,才能健康长寿。   人要想健康长寿,光靠有钱,能吃好穿好住好,生活舒适是不够的,光靠补充营养、服用药物或体育锻炼也是不够的,能对健康长寿发生影响许多重要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   俄罗斯的兹马诺夫斯基经过长期研究,给我们列出了一个健康公式:   分子部分是健康长寿的三要素,其中情绪稳定位居其首;分母部分是健康三杀手,其中懒惰首当其冲。   要让自己健康、快乐、幸福、长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及时调节心态,保持情绪稳定,愉快地面对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呢?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htm

事实上,你的身体健康不能脱离你的心理健康。它们之间以复杂的方式相互影响。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限制潜能的发挥,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关注心理健康,努力维持和改善心理健康,不仅对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有益,还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超越抑郁”这个组织讨论了良好的身体健康对改善和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一点得到了充分证据支持,证明良好的身体健康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相反亦如是,较差的身体状态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超越抑郁”解释了如何运用锻炼来阻止消极的想法或分散人们的日常忧虑,以及改变大脑中化学物质的水平,包括可以产生积极感受的血清素和内啡肽。营养健康的饮食被认为有助于健康的大脑功能,良好的睡眠模式可以提高注意力,增强精力,并有助于疾病的快速恢复。 同样,心理问题会导致躯体疾病发生的风险增加。研究表明,这些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肌肉骨骼问题和肥胖。 有许多方法都可以用来保持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途径。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好方法。心理医生可以帮助你提高对心理健康症状的认识,以及它们如何与身体问题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以及改善心理健康的合理方式。

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生活的愉快,生活愉快了,心理问题就少了。而且,一个身体健康的人比较有自信,能过面对生活中的挫折,,郁闷的心理也会减少。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论文

相辅相成的却不完全一样的健康问题,前者纯粹是思维的方面,后者是身体和大脑结合的部分。

事实上,你的身体健康不能脱离你的心理健康。它们之间以复杂的方式相互影响。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限制潜能的发挥,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关注心理健康,努力维持和改善心理健康,不仅对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有益,还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超越抑郁”这个组织讨论了良好的身体健康对改善和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一点得到了充分证据支持,证明良好的身体健康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相反亦如是,较差的身体状态是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超越抑郁”解释了如何运用锻炼来阻止消极的想法或分散人们的日常忧虑,以及改变大脑中化学物质的水平,包括可以产生积极感受的血清素和内啡肽。营养健康的饮食被认为有助于健康的大脑功能,良好的睡眠模式可以提高注意力,增强精力,并有助于疾病的快速恢复。 同样,心理问题会导致躯体疾病发生的风险增加。研究表明,这些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肌肉骨骼问题和肥胖。 有许多方法都可以用来保持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途径。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好方法。心理医生可以帮助你提高对心理健康症状的认识,以及它们如何与身体问题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以及改善心理健康的合理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给予健康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世界卫生组织据此制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好。(4)应变能力强,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   现在,我们对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含义有了一些认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一言以蔽之,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人是由大脑皮层统一指挥、各生理系统协调活动的有机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益于身体健康;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使人容易患生理疾病。同样,生理机能的异常状态也会导致心理的变化。我们讨论的是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所以我们暂且来看一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很多生理疾病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   冠心病和A型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医学家弗里德曼和罗森曼把人的行为类型分为A型和B型。A型的人急躁,没耐性,争强好胜,易激动,行动快,做事效率高,整天忙忙碌碌,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B型的人则刚好相反,悠闲自得,不好争强。结果表明,在排除了食物、年龄、吸烟等干扰因素的情况下,A型组的冠心病发病率明显高于B型组,而且容易复发,死亡率也大大高于B型组。   原发性高血压则主要与情绪状态和人格特点有密切关系。长时间的焦虑、紧张、恐惧、愤怒、敌意和抑郁都能导致血压升高,其中与高血压症关系最密切的是焦虑、愤怒和敌意等情绪状态。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认为,高血压病人大多有容易焦虑、易于激动、行为带有冲动性、求全责备、刻板主观等性格特点。现在西方学者也有人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症的病人具有与冠心病病人类似的性格特点,如有雄心、好高骛远、好活动、乐于竞争、为取得工作成绩而常常感到压力等。   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刺激性食物、饮食无规律、遗传因素等,但不良情绪起了重要作用。有人发现,该种病人一般表现为不好交往,行为上总是因循守旧,被动,顺从,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情绪不稳定,而且过分关注自己。   偏头痛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慢性头痛病,这种病人的人格特征一般表现为敏感多疑,固执己见,谨小慎微,很容易烦恼,习惯于把愤怒、敌意或怨恨压抑在心里。   临床医学实践发现,近五十年来人类十大死因的前三位不知不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都是心因性疾病,即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其比例分别占死亡人数的56%、13%、11%,主要原因是: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中,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生理功能而产生障碍。   这三大疾病中,癌症的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已成为人类生命的大敌。在探索癌症病因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经常产生较强烈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愤怒、忧愁、悲伤等,并过度地压抑这些不良情绪,使其不能得到合理疏泄的人,容易患癌症。有人发现,癌症有自愈现象。癌症之所以会自愈,是因为病人体内的免疫功能大大增强所致。免疫力的增强可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并逐渐由正常细胞取代癌细胞,或者造成癌细胞无法适应的状态,使癌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免疫力的增强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抑郁消沉的人,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会使免疫力显著下降,从而促使癌症日趋恶化;而乐观的人则会通过相同的途径使免疫力提高,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使癌症自愈。这可能就是一部分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精神全面崩溃,不日撒手人寰,而另一部分人遭遇同样疾病,却可以笑对病魔,不仅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能继续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主要原因!   古人云:喜伤心,悲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也就是说,喜、怒、哀、乐、思、忧、恐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情感体验,但如果太过于强烈,都会伤及身体。   美国新奥尔良的奥施纳诊所曾做过统计,发现500个连续求诊入院的肠胃病人中,因情绪不好而致病者占74%。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门诊部统计,求诊病人中因情绪紧张而致病的占76%。   美国哈佛大学一些学者用了40年时间,对204位成年人作了跟踪调查,发现在21~46岁之间过着舒畅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岁时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在同一时期内,得不到舒畅精神生活的48人,都在55岁以前死去。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心理状态对健康的影响,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枝枝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水的容器中,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汽水”。结果发现,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溶于水后是澄清透明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他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就死了。由此他分析:生气十分钟会耗费人体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米赛跑。生气的生理反映十分强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时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因此动不动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所以他告诫:人尽量不要生气,母亲切勿在生气时或刚生完气时给孩子喂奶,因为这时母体分泌的乳液是有毒的。   现在,让我们来想一想,在所有职业中,哪些职业的从业人员最容易生气?   教师肯定是其中之一。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心冲突和不安。教师除了脑力劳动强度较高之外,还要对社会、对家长、对年轻一代的成长高度负责,每天都要接触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体验情绪上的紧张与痛苦,由于种种原因,广大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常常累得心力交瘁;又由于恨铁不成钢,往往气得七窍生烟而又无可奈何,这也许就是他们心情不愉快,以致早衰的重要原因!   做教师的一定要明白,我们要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这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但是,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旦我们失去了这个本钱,任何人都回天无力,就连自己的亲人也也无能为力。所以必须珍惜自己,保重自己,使自己过得幸福快乐,才能健康长寿。   人要想健康长寿,光靠有钱,能吃好穿好住好,生活舒适是不够的,光靠补充营养、服用药物或体育锻炼也是不够的,能对健康长寿发生影响许多重要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   俄罗斯的兹马诺夫斯基经过长期研究,给我们列出了一个健康公式:   分子部分是健康长寿的三要素,其中情绪稳定位居其首;分母部分是健康三杀手,其中懒惰首当其冲。   要让自己健康、快乐、幸福、长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及时调节心态,保持情绪稳定,愉快地面对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呢?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htm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论文题目

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限制潜能的发挥,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关注心理健康,努力维持和改善心理健康,不仅对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有益,还可以促进身体健康。

相互影响的。身体的健康,有助于心理的健康。身体不健康的人容易有自卑,忧郁,自闭的倾向;而心理的健康,也有助于身体的健康。情绪开朗、积极乐观的人更容易有健康强壮的身体。心理和身体都健康,才能称作是真正的健康。所以,我们想要健康长寿,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同时注意好这两方面,保证心理和身体都能健康。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   现在,我们对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含义有了一些认识。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一言以蔽之,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人是由大脑皮层统一指挥、各生理系统协调活动的有机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益于身体健康;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使人容易患生理疾病。同样,生理机能的异常状态也会导致心理的变化。我们讨论的是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所以我们暂且来看一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研究表明,很多生理疾病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   冠心病和A型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医学家弗里德曼和罗森曼把人的行为类型分为A型和B型。A型的人急躁,没耐性,争强好胜,易激动,行动快,做事效率高,整天忙忙碌碌,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B型的人则刚好相反,悠闲自得,不好争强。结果表明,在排除了食物、年龄、吸烟等干扰因素的情况下,A型组的冠心病发病率明显高于B型组,而且容易复发,死亡率也大大高于B型组。   原发性高血压则主要与情绪状态和人格特点有密切关系。长时间的焦虑、紧张、恐惧、愤怒、敌意和抑郁都能导致血压升高,其中与高血压症关系最密切的是焦虑、愤怒和敌意等情绪状态。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认为,高血压病人大多有容易焦虑、易于激动、行为带有冲动性、求全责备、刻板主观等性格特点。现在西方学者也有人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症的病人具有与冠心病病人类似的性格特点,如有雄心、好高骛远、好活动、乐于竞争、为取得工作成绩而常常感到压力等。   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刺激性食物、饮食无规律、遗传因素等,但不良情绪起了重要作用。有人发现,该种病人一般表现为不好交往,行为上总是因循守旧,被动,顺从,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情绪不稳定,而且过分关注自己。   偏头痛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慢性头痛病,这种病人的人格特征一般表现为敏感多疑,固执己见,谨小慎微,很容易烦恼,习惯于把愤怒、敌意或怨恨压抑在心里。   临床医学实践发现,近五十年来人类十大死因的前三位不知不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都是心因性疾病,即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癌症,其比例分别占死亡人数的56%、13%、11%,主要原因是:心理压力大,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中,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生理功能而产生障碍。   这三大疾病中,癌症的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已成为人类生命的大敌。在探索癌症病因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经常产生较强烈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愤怒、忧愁、悲伤等,并过度地压抑这些不良情绪,使其不能得到合理疏泄的人,容易患癌症。有人发现,癌症有自愈现象。癌症之所以会自愈,是因为病人体内的免疫功能大大增强所致。免疫力的增强可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并逐渐由正常细胞取代癌细胞,或者造成癌细胞无法适应的状态,使癌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免疫力的增强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抑郁消沉的人,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会使免疫力显著下降,从而促使癌症日趋恶化;而乐观的人则会通过相同的途径使免疫力提高,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使癌症自愈。这可能就是一部分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精神全面崩溃,不日撒手人寰,而另一部分人遭遇同样疾病,却可以笑对病魔,不仅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还能继续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主要原因!   古人云:喜伤心,悲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也就是说,喜、怒、哀、乐、思、忧、恐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情感体验,但如果太过于强烈,都会伤及身体。   美国新奥尔良的奥施纳诊所曾做过统计,发现500个连续求诊入院的肠胃病人中,因情绪不好而致病者占74%。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门诊部统计,求诊病人中因情绪紧张而致病的占76%。   美国哈佛大学一些学者用了40年时间,对204位成年人作了跟踪调查,发现在21~46岁之间过着舒畅精神生活的59人中,只有2人在53岁时得了重病,其中1人死亡;在同一时期内,得不到舒畅精神生活的48人,都在55岁以前死去。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心理状态对健康的影响,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枝枝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水的容器中,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汽水”。结果发现,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溶于水后是澄清透明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他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就死了。由此他分析:生气十分钟会耗费人体大量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米赛跑。生气的生理反映十分强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时都复杂,都更具有毒性。因此动不动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所以他告诫:人尽量不要生气,母亲切勿在生气时或刚生完气时给孩子喂奶,因为这时母体分泌的乳液是有毒的。   现在,让我们来想一想,在所有职业中,哪些职业的从业人员最容易生气?   教师肯定是其中之一。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心冲突和不安。教师除了脑力劳动强度较高之外,还要对社会、对家长、对年轻一代的成长高度负责,每天都要接触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体验情绪上的紧张与痛苦,由于种种原因,广大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常常累得心力交瘁;又由于恨铁不成钢,往往气得七窍生烟而又无可奈何,这也许就是他们心情不愉快,以致早衰的重要原因!   做教师的一定要明白,我们要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这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但是,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旦我们失去了这个本钱,任何人都回天无力,就连自己的亲人也也无能为力。所以必须珍惜自己,保重自己,使自己过得幸福快乐,才能健康长寿。   人要想健康长寿,光靠有钱,能吃好穿好住好,生活舒适是不够的,光靠补充营养、服用药物或体育锻炼也是不够的,能对健康长寿发生影响许多重要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   俄罗斯的兹马诺夫斯基经过长期研究,给我们列出了一个健康公式:   分子部分是健康长寿的三要素,其中情绪稳定位居其首;分母部分是健康三杀手,其中懒惰首当其冲。   要让自己健康、快乐、幸福、长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及时调节心态,保持情绪稳定,愉快地面对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呢?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htm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论文选题

世界卫生组织给予健康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世界卫生组织据此制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好。(4)应变能力强,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在我QQ 空间内有!

一、心理与健康的关系  人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脑活动的结果,而脑器官通过神经系统同身体的其他生理器官密切联系,并以此获得人生存发展的条件。换句话说,脑是生理和心理的桥梁,当脑功能出现问题不再健康时,可能就会引发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  而当人的心理不健康出现类似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等心理障碍时,会引发个体出现神经衰弱、头痛、头晕、胸闷气短等多种生理不适,也会诱发损害生理健康的躯体疾病,如心脏病、肿瘤等等,这就是心理与健康无法和谐统一的结果。  二、心理与健康和谐发展的办法  正常人是自觉的动物,是能够自我调节的动物。人可以调整其智力、情绪、注意力等心理因素,同时也可以通过疾病防治、锻炼、膳食等改善其生理条件。  当心理出现异常情绪时,如持续性的低落、消沉、悲伤、焦虑烦躁、紧张不安、恐惧惊吓等,应当及时调整心态,找出引发上述不良心理的原因并加以纠正,这样才能保障人的心理健康,并最终保持住人的整体健康。

忧郁症的预防;怎样增强自己的自信心;精神分裂症的最佳监护方法 ;自卑也是一种“病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